农产品保护

2024-05-03

农产品保护(精选十篇)

农产品保护 篇1

农产品地理标志主要的特征:一是地理标志的保护对象绝大多数是农产品。因此有人说, 在世界各国, 没有哪部知识产权法律像专门的地理标志法或商标法中的地理标志制度这样贴近农民, 鲜明地将涉农、涉牧等产品的地理标志纳入知识产权领域来保护;二是农产品通常都具有源于其产地的品质, 并受当地诸如气候和土壤等特殊地理因素的影响, 自然地理因素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主要用于初级农产品和初加工农产品。

通过自然环境、人文因素的长期积淀和地区性产业价值的不断积累, 当今农产品地理标志主要突显了两大功用:一是标示其所附产品的特殊地理来源;二是对该产品具有的地缘性品质或信誉的表彰。尤其后者是区别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其他商品标志的根本所在。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特殊构成

TRIPs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 协定是当今“已经签署的在知识产权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协定”, 作为该协定中与商标并立的七种“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之一, 地理标志的独立性是显而易见的。从历史渊源上看, 地理标志在产生之初确实是与“货源标记”、“原产地名称”等具有来源指示意义的概念混合在一起的, 因为这些标志的首要内涵便是标示商品的来源。但是随着经济贸易的发展, 地理标志与单纯的指示性标记相分离, 并发展出其独特的属性———商品品质信誉等特征与特定地缘之间的联结性。

特定的地理来源、产品的特定品质或信誉、品质信誉特征与产品地理来源之间的联系, 是构成地理标志的三个要素。对消费者来说, 地理标志最重要的功能是产品质量、声誉的证明书, 他们关心的主要是产品是否原产于该地区, 而不是该地区某个具体生产者, 尽管有时候每个具体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 在地理标志的法律语境中, 其在来源显著性上的指向已“异化”为一个特定地区的共同群体。该地区生产者的共同劳动或该地区独有的自然人文因素使得地理标志产品与市场上的其他同类商品相区别, 从而具有了区别上的显著性。地理标志指向的与其他生产经营者相区别的群体共同作为这一标志的“主体”, 从而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保护方式的出现提供了理论基础。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 商标法保护模式抑或专门法保护模式, 都在为地名进行商标注册时非常谨慎, 生怕那些表示特定产品或服务特征的地理标识, 因某些经营者注册为普通商标而影响其他经营者的使用, 都抱着保护公共利益的心态, 确保那些标识产地的描述性词汇能够为所有的经营者所自由使用。但是, 地理标志所具有的标示属性却是与商标的基本功能相符合的, 加之商标具有的一定的品质保证作用, 地理标志与商标法保护对象之间的联系就构成了对其进行商标法保护的基础, 也使得传统商标法将地理标志纳入其保护体系具有了相当的合理性。

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法律保护的重要意义

农产品地理标志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开发价值, 而且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是强国富民之路,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农耕大国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区划多样, 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和深厚的饮食文化, 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将使我国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存在的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低、机械化标准化生产难以推广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现代化的发展。从数量上看, 我国农产品的商标注册仅占商标注册总量的8%左右, 与农业人口占60%以上的比例相比, 严重失调。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状况与农业资源的占有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200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首次出现逆差, 进口额为280.3亿美元, 出口额为233.9亿美元, 贸易逆差46.4亿美元。粮食出口大幅度下降而进口增长, 棉花、食用油进口也在增长, 畜产品的贸易逆差扩大。可见我国农产品出口面对的贸易环境越来越复杂, 国际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也越来越高。

为了积极应对严峻的形势, 我国于加入WTO之初就依照国际条约和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确立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商标法保护模式, 并通过商标立法的不断完善加以巩固。就世界范围的立法现状而言, 成熟的商标法体系既保护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私权属性, 又以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保护形式吸收了其浓厚的“公法”色彩, 更有利于其国际注册保护与普通商标的协调。但是, 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 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起步较晚的国家。地理标志本不属于一个“古已有之”的概念, 关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商标法保护的研究还任重而道远。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现有商标法中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规定还较笼统, 缺乏对地理标志的专门规定, 商标法保护体系与质检、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之间不协调, 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地名商标不仅冲突严重, 而且还面临着严重的通用化威胁。因此, 应结合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现状, 构建一个以商标法保护为基础、具体部门之间监管体制相互协调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法律保护体系, 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优势品牌为依托, 高起点支持和促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和产业利益保护, 是最终满足我国自我利益的优选之路。

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法律保护的建议

在法律完善和机制协调的基础上, 在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中鼓励各方主体参与, 完善各层次的保护策略, 充分发挥各地政府和农户在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中的作用, 是推动立法保护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发展的有效举措。

1.宏观层次的政府保护

(1) 政府在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中的定位。从长远看, 通过行业协会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管理和保护, 比政府更有优势, 因为行业协会属于自律组织, 更了解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和运作机制, 也更符合地理标志的私权属性。但我国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还处于起步、完善阶段, 行业协会和地理标志类农产品市场的自律机制还未发育完全, 政府监管必不可少, 甚至发挥着主要作用。但是政府相关机构要在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对自身的职能角色进行正确定位, 一是将培育规范的行业自治组织作为完善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机制的目标之一, 并为其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二是要避免将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强化保护演变为地方保护和行业之间不正当竞争的情况出现, 规范在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公权力介入的行为。

(2) 各级政府要加强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品牌化建设。一是对本区域的优势农产品进行调研, 依据现有法律积极申请注册, 切实保护已有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资源;二是在取得注册申请后, 继续严格推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监控和标准化生产。在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前提下, 防止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过度消费、不合理的扩张审批, 避免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通用化。

(3) 各级政府要制定和推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帮扶政策和产业发展政策。目前, 我国的农业产业尚属弱质产业, 农户经营规模小而松散, 产业附加值低, 普通农户商标保护意识较差。对此, 各级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一是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帮扶措施, 促进农户树立并强化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意识, 同时扶植和培育优势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二是要充分发挥广大农业生产者的主体作用, 推行相应的激励政策, 运用激励和引导手段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三是因地制宜, 制定产业发展政策, 将商标保护与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化发展相结合, 进一步推行“龙头企业+农户+商标 (地理标志) ”的产业模式, 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将“政府资源 (地理标志) 、企业资源 (商标) 和农户资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优化组合, 形成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模式。如安徽省推行的“龙头企业+农户+地理标志+专营店”的六安茶叶产业化模式, 实现了品质保障和经济效益“双赢”。六安市15家授权企业生产“六安瓜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茶叶250吨, 产值达12亿元, 每公斤增值100元, 全市12万茶农人均增收250元。

2.微观层次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保护

农业生产经营者是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直接参与者, 应在相关政策的积极引导下, 在商标申请、使用和管理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自我保护策略。

(1) 在农产品统一注册使用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的框架下, 注重自身品牌的培养, 使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优势资源服务于具体商标的显著性和商誉积累, 而非同业生产者之间对同一地理标志的消耗性使用, 避免商标退化。以北京平谷对区内地理标志农产品“平谷桃”的保护为例, 全区已拥有“碧霞”、“桃乡”、“桃花”、“金海湖”、“绿谷丰”等20多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商标, 与“平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组合使用, 取得了相互促进的效果。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分析 篇2

摘要:利用农业政策学中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对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进行分析,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自己的观点。运用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从该政策的历史沿革、政策要素分析、政策系统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从制度角度重点论述该政策在制定执行中的问题、矛盾。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政策分析 制度

1前言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从纵向划分来说属于农业生产政策和贸易政策。因为农产地理标志保护的内容是在特定地域生产出的农作物,而政策发挥作用的领域则是在销售流通领域,从后文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从横向划分来看,此项政策是农业法规、行政指导政策。在叙述此项农业政策之前,有必要阐述清楚相关的概念。

1.1 相关概念:

1.1.1 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由于不同主体的价值判断、思想理念,侧重点不同,对于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与贸易(包括假冒商品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PRIS协议)第22条第1款规定:所谓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是指能识别某一种商品来源于某一成员方领土内,或该领土内的一个区域或地方的那些标志。设若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基本上能归因于该地理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可见,对于地理标志的认定,必须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是一种指示性标志,标志着特定的地域、地区或者地点。(2)地理标志必须与商品特定的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相关联。(3)地理标志依附于特定地理区域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1.1.2 产地标记

也有人译做货源标志,是 1883 年的巴黎公约和 1891 年的马德里协定最早使用的术语,虽然没有下定义但是从这两部国际条约,国内学者依据协约推导出产地标记的大概含义。“产地标记指标示某商品来自于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文字、象征或图形,但是其本身并不强调带有地理标志的商品的特定质量或特点”其主要目的只是在于向消费者说明该商品的制造地,起到的是一种地理指示作用。1.1.3 产地名称

早在 1891 年的马德里协定中就已经有了原产地名称最初而模糊的概念,但是明确的定义出现在里斯本协定中:“一个国家、地区或地方的地理名称,用于指示一项产品来源于该地,其质量或特征完全或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因素。”另外知识产权组织的描述如下,“原产地名称是地理标志的一种特殊类别,用于那些单纯或基本上是因产品生产的地理环境而具有特殊品质的产品上。” 1.1.4 集体商标(Collective Trademarks)是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标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现行《商标法》中规定,地理标志可以作为集体商标注册。显然集体商标与地理标志都涉及商品的质量和信誉,都孕育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是无形资产。

从这些概念中,可以看出:产地标记的外延最广,其只是指示说明产品的来源而已,包括了原产地名称和地理标志;其次是地理标志,地理标志是一种降低了要求的原产地名称,即原产地名称包含于地理标志。而我国商标法的规定显然将原产地名称和地理标志合二为一了。2 政策历史沿革

2.1历程回顾

“货源地标记” 首次出现在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以及1891年《制止商品产地虚假或欺骗性标识马德里协定》中。“原产地名称”首先出现在《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20世纪90年代,关贸总协定(GATT)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中,首次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纳入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从而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要从我国加入以上公约开始。

从1985年我国正式成为《巴黎公约》成员国开始,我国逐步开展此项政策。1986年国家工商总局颁布了《关于在酒类商标标志上使用原产地名称的通知》;1993年人大常委会修订《商标法》并颁布《产品质量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初步对地理标志的使用进行了规范和限制,对伪造产品行为进行禁止并对处罚作出了规定。

1993年修订的《商标法实施细则》;1993年《农业法》将农产品地理标志概念法定化;1994年工商局发布了《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并对两者进行了界定;1996年11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对“库尔勒香梨”核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999年针对商标法保护地理标志实践中的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借鉴法国的模式并颁布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和《原产地域产品的通用要求》,初步形成了我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制度的法律体系;1999年12月7日,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颁布《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2001年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和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颁布的《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主要是针对原产国的规定,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是关于原产地域产品的规定;

2001年12月l日新修订的《商标法》进一步对地理标志作了规定;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划,它整合了原来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和《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为地理标志产品的规范化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2001年12月由于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之一,TRIPS协定关于地理标志保护的各项规定自动在我国生效;另外合并后的国家质量监督检测检疫总局于2005年颁布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统一了术语并明确了地理标志产品范围。我国对地理标志保护的基本法律体系形成了;2004年12月07日,农业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实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2005年质监局颁布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将原产地域产品改称为地理标志产品,取代了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经2007年12月6日农业部第1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07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第11号发布,从2008年2月1日起施行;2008年8月8日,农业部组织制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2阶段划分

国内有学者将以上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从 1985 年我国正式成为《巴黎公约》成员国开始到 90 年代初。这一阶段的保护措施较弱,其出发点主要在于维护市场秩序和产品质量,而不是从地理标志自身角度把其作为一项知识产权,也不是从生产者的角度把地理标志当成一项财产权看待。

2、发展形成阶段,从 1993 年修订的《商标法实施细则》开始到2001年10月份。通过这一阶段我国由工商局和质检局共同管理、保护地理标志的模式基本形成。

3、进一步发展阶段,从2001 年 10 月我国对《商标法》进行修订开始至今。在这一阶段地理标志保护的各部门法规更为完善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和市场实践的问题也更为明显。

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历史沿革来看,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政府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日益看重;

(2)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具有法律和部门规章两种形式;(3)农产品地理标志历史上经历了单部门主管到多部门共管的过程。3农业政策学说体系下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分析

3.1政策问题

所谓政策问题是指政策制定者所理解的社会现实状态与政治理想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这里,根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内容,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列在“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条目下,可见政策制定者意图的理想状态是:农村市场体系健全,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的发展;能够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并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足够;现代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高;能够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冲击。政策制定者希望借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实现以上理想状态。

而当前现实状态是: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不完善,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农业支持保护力度不足,应对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措施缺乏有效性。这也就是农业结构问题的体现,农业结构问题是先进国型的农业问题,我国是否处于先进国家尚有争议,但是农业结构的问题在我国确实是存在的,当然,这不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原因,而是我国农产品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市场还有多方面的结构问题需要改善。

因此,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的初衷是多方面的,包括农产品物流体系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级食品质量安全的需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农产国际贸易等。只要观察从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中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放在那些条目之下,就不难发现,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的制定实施对多方面有利,但是也存在对其作用性质认定不明的问题。

3.2政策背景

首先,中国拥有数量品类众多的名优特农产品。由于我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国土面积广阔,各地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造成风俗习惯与农业生产的差异,从而各地都有各自特色的农产品,而且这些农产品的品质特征与产地的自然或人文因素具有密切联系,是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要求的。这给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提供了保护客体。

其次是相关法学、经济学理论要求。西方经济学界中,Peter Drahos的工具主义理论、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布坎南俱乐部理论等均构成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理论基础;从公共物品角度分析,可以制止搭便车行为的发生。

再次是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于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加,特别是地区名优特产品的需求增加,供应该种农产品的供应商自觉地要采取认证方式防止冒牌。

还有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食品加工业不断发展,但是食品质量监管却跟不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导致频频出现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使产品生产自觉履行保质承诺,否则将影响其自身声誉,这种将产品名誉产权化的做法有利于食品质量安全。

再者就是我们己步入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在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农产品面临巨大挑战。在国内外市场上,我国农产品面临着来自价格、绿色壁垒、技术壁鱼等多方面的激烈的竞争。而且多哈回合谈判中止的原因就在于对产权问题的分歧,最大的产权就是农产品知识产权,可见对农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是各国的共识,我国不应忽视。

最后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具有明显品牌优势在包括专利、地理标识、植物新品种等农业知识产权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垄断地位,使得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大的技术竞争优势。

以上六点可以构成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3.3政策目标

根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可将政策目标定位为: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注册为基本手段,积极挖掘开发和利用特色、优质农产品地理资源,加强产地环境检测和生产技术规程及产品标准的制定,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的力度,推进农业品牌化战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3.4政策方案

农业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实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2005年质监局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的内容可以看做是不同政府部门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的不同政策实施方案。

根据以上法规的内容,可以总结如下特点:(1)尤其看重被保护农产品的品质认证;(2)各规章都强调其颁布部门的作用;(3)规定内容十分全面;

(4)缺乏对保护失效的维护条款。我认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的政策方案还需要更强调保护失效问题的解决以及假如与其他部门关系的相关规定,而这仅仅靠单一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因此需要一个跨部门的、无偏的委员会统一进行政策方案的制定,并形成统一的法规性明文规定,以更好指导具体的保护工作。

4、政策系统分析

4.1政策系统主体分析

4.1.1政策规划和政策制定主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担当政策制定的根本主体,国务院之下的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农业部为直接制定主体。同时,牵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制定主体也应包括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4.1.2政策实施和执行主体

根据不同法律规章,存在多实施执行主体: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农业主管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农业(农林、农牧、农林渔业)、农垦、畜牧兽医、渔业、乡镇企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等);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国家商标局及其下属部门;国家质检总局及其下属部门。

4.1.3政策监督主体

负责保护、监督和使用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包括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人;根据《地理标志保护规定》包括质检机构;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包括各级农业主管机构。同时还有其他的监督主体:如舆论、民众、高校研究机构等。也就是说,政策的监督主体像政策的执行实施主体一样,也是多样的。

4.2政策客体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就是为了保护特色农产品资源,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它的干预客体就是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出售的整个产业链条。从而我们看出这既是作为发展政策的农业政策又是作为安定政策的农业政策。作为发展的农业政策可以鼓励新技术在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并且可以带来金融支援;作为安定政策的农业政策,体现在基于市场分割的价格调整,特色农产品在销售中处于卖方市场,通过卖方的市场定价,可以有效熨平同类农产品的价格波动。

4.2.1目标群体

其中一个目标群体是农产品地理标志所在区域的生产者群体。政策针对的目标群体之一是农产品地理标志所有者。标志所有者通过生产销售带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可以是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相区别,一方面提高产品价值,使生产者获得更多利润,一方面确保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的品质是符合其承诺的,可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另一客体是农产品消费者。农产品消费者想要消费的是有质量安全保证的,确实拥有所保证的由产品所在地自然或人文因素影响的品质的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加盖地理标志图标,可以让受保护农产品与其他同类农产品显著区别,让消费者方便购买,并能够保证消费者的相关权益。

4.2.2影响群体

主要是接近被保护农产品生产区域的其他同类农产品生产者。同一范围内某区域的同类农产品生产者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加入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目标群体范围,那么可能导致如下现象:(1)若这些同类农产品生产者生产的农产品与受保护农产品具有同样的品 质,那么可以说这些同类农产品生产者丧失了原本应拥有的利润,形成机会成本。

(2)由于很多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名称由所在行政区的地名命名,而根据商 标法的规定很难对地名命名的商标进行保护,因而在很多地区出现非受保护农产品生产者打着地理标志名称销售农产品,一旦被问及时,其会说这只是表明产地而已,不是侵权。可以说这是一种搭便车行为。具体的案例有红岛蛤蜊和西湖龙井等案例。

从而这里就有政策瞄偏的问题,一是政策目标群体覆盖不全,二是未能排除搭便车者

4.2.3公共问题

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本文讨论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是属于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研究范畴的,公共问题自然就是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问题。4.3政策环境

4.3.1地理自然环境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区划多样,具有悠远的农耕文明以及深厚的饮食文化,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将使我国农业发挥显著的比较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生物资源丰富。经过多年驯化,农业开发利用的栽培植物、畜禽、鱼类、食用菌、昆虫等已达到1万多种,培育出了众多适宜不同地区、具有不同品质特性的栽培和养殖品种。同时,我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不同区域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小气候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农产品特有的品质特征。

4.3.2经济环境

近年来,各地立足于地区资源比较优势,抓住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机遇,从市场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新路子,大力发展地域特色农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具有地域历史文化、品质特色的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已成为区域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2005年,食用菌生产量421.3万吨,占世界产量70%以上;茶叶出口28.7万吨,创汇4.84亿美元;中药材种植面积121.33万公顷,出口19.8万吨,创汇2.8亿美元;特色水产品产量3393.3万吨,出口创汇75.3亿美元。特色农产品的发展,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4.3.3政治环境

这里仅分析农业部参与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体系的政治环境。①法律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第23条指出:符合规定产地及生产规范要求的农产品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第49条规定:国家保护植物新品种、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06)赋予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在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监管和标识管理上的执法主体地位。第32条规定:农产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优质农产品标准的,生产者可以申请使用相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志。第51、52条规定:违反本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冒用农产品质量标志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本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的处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2006)和《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2006)出台后,进一步健全法律体系,所以,农业部参与的法律依据十分充足。②政策优势:

一号文件中的相关规定直指农业领域,理应由农业主管部门进行管理 ③体系优势: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已建立了技术管理体系。出质量安全中心本部外,下设3个专业技术分中心,在全国设58个工作机构,132个委托的产品检测机构,191个备案的产地环境检测机构,290多位评审专家,3000多人的检查员队伍,完全可以承担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

可见,农业部参与进入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是有充分理由和条件的。

4.3.4国际环境

《巴黎公约》《马德里协定》《里斯本协定》《TRIPS协议》等国际条例的存在。

各国逐渐倾向以技术性非关税壁垒作为限制进口的手段(食品反恐壁垒、检验检疫壁垒、身份认证壁垒、知识产权壁垒、食品标签壁垒等)。

各国通过多种立法模式进行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如法国、阿尔及利亚、印度、新加坡等的专门法保护模式,美国、英国、瑞士等的商标法保护模式,德国的商业标识法保护模式,日本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5 政策制定问题

5.1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定主体,国务院下属部门各自为政制定自己的政策 国家质检总局制定自己的部门规章以实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国家工商总局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行自己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农业部于2004年通过与工商总局联合发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参与该政策,之后2008年组织制定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成为参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第三个政府部门。

5.2政策制定不符合法理、法律要求和规定

(1)从性质来讲,质监系统地理标志产品注册行为属于行政许可,而《行政许可法》并没有授予部门规章行政许可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合法性值得怀疑。根据《行政法》相关规定,国务院政府部门规章的实施是要经过全国人民大会或其常委会审批通过的,而审批环节包括对是否与之前既存法规相冲突,而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得到通过显然人大不认为与之前的法规(《商标法》)相冲突,不禁要问是否是人大审批存在问题?若人大无错,则可以理解成是要多部门共同管理以更好落实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而这会造成一旦发生冲突的判决难问题,虽然金华火腿案的判决是可以接受的。

(2)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的合法行政的基本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应该由法律规定并依法授予。国务院各部门没有法律和行政法规作依据,不宜自己制定部门规章来自我授权,为本部门或者本系统设定和扩大权力。

5.3政策制定过程为广泛征求参考学术界意见

在质检总局发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前,学术界曾指出可能存在与商标权相冲突的问题,但是质检总局仍然发布此项规定。6 政策执行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起步较晚,而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又十分迅速,在实践就出现了许多制度和实践不相适应的现象,另外双重保护模式的存在也给地理标志保护带来了许多困扰。

6.1政策执行问题

6.1.1商标与地理标志权的冲突

金华火腿案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问题。1981 年“金华火腿”被金华市的一家食品公司申请注册为商标,并在全国火腿评比活动中获得了金奖;由于当时国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出于利益上的考虑公司所在地不在金华市的浙江省食品公司以上级单位的身份、以统一管理为由把该食品公司的金华火腿商标无偿转移到了自己的名下。但是随着地理标志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2002 年 8 月“金华火腿”被国家质检总局宣布为受保护的地理标志,这样只要金华市的火腿生产商满足质检总局的各项要求就可以在他们的火腿上使用该标志。由此,金华地区的火腿制造商和浙江省食品公司的矛盾冲突便展开了:2002年 9 月后者以商标侵权为由将金华市的部分使用该“金华火腿”标志的火腿制造商告上了浙江省高院。一方面,从商标权上来讲浙江省食品公司是商标持有人,有权阻止任何他人未经许可在火腿上使用“金华”字样,任何违反以上规定的行为都将被视为侵权行为、为商标法所不允许;另一方面“金华火腿”注册为地理标志后,任何符合条件的金华市生产者都能使用该标志,这一权利受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的保护;同时由于“金华火腿”名誉及品质的获得离不开金华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近百年来该地区生产者的共同努力,该地区的生产者理应拥有“金华火腿”标志的使用权。

以上这种状况并非个案,根据《中国地理标志》课题组和中郡联合地理标志研究中心于 2005年发布的首次全国地理标志调查数据显示,在其调查的 323 项获得注册的地理标志中有 52 项既申请了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又注册了工商总局商标体系的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在这里就潜藏着两者的权利冲突问题。

6.1.2保护范围划分及通用名称化问题

西湖龙井案可以很好说明这一问题。中国四大名茶之一的“龙井”原产于浙江省西湖乡一带,其生产条件离不开那里的气候和山水条件;上个世纪 80 年代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浙江省杭州市做出扩大“龙井”茶种植面积的决定,把种植面积扩大了十几个村子;后来浙江省又决定在全省大部分县市生产“龙井”茶。这样大面积推广的结果是“龙井”几乎成了绿茶的代名词,市场上假冒“龙井”到处可见。在这种情况下,相关方面要求保护“龙井”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解决“龙井”名份之争,浙江省政府部门于 2003 年 12 月颁布相关文件规定西湖乡和全省约 55 个县市都能在其茶叶上冠以“龙井”字样。

该事件在行政的强制干预下暂时得到了解决,但是因大面积推广产生的市场茶叶品质不一甚至品质下降的问题依然存在,不同的茶叶何以能够冠以相同的名称?如何科学地划分保护区域?如何加强地理标志的保护、防止名优产品演变为通用名称?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6.1.3市场行为中的地理标志搭便车与假冒问题

这在之前政策客体中影响主体已经做过解释,在此不作赘述。

6.1.4地理标志产品标签的无效使用

由于企业经营者缺乏地理标志保护意识,一些产品虽然取得了地理标志保护,但却并没有使用地理标志产品标签。一些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主要内销,因此没有必要使用地理标志标签;而一些产品主要外销的企业则认为自己的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因此再花钱申请地理标志是多此一举;还有一些企业认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标签要付费,增加成本,因此拒绝使用。这些做法都影响了地理标志产品标签的使用。

6.1.5地理标志垄断使用

地理标志是一项地区性和集体性财产权利,产地内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都有权使用。然而我国自实行商标注册制度以来,由于缺乏对地理标志价值的认识和必要的保护,许多地理标志被产地内的某一企业,甚至被产地外的企业以商品商标注册,垄断使用。我国许多著名的地理标志甚至被外商抢注成商标,不仅给国内的生产厂商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更严重地损害了我国地理标志的合法权益。以“绍兴黄酒”为例,目前海外市场的三分之二份额已被日本、台湾生产的非“正宗”绍兴酒占领。

6.1.6管理主体权责关系混乱

从法理上讲,国家工商局依据的《商标法》高于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但是在实践中由于两个部门都是国务院下属的平行机构,并不存在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因此这两个部门在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的同时也给地理标志保护带来了许多不便甚至冲突。

一般地讲多头管理总是会产生资源和效率的下降,这种情况在实施管理者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平行机构且各自存在相互的部门利益的时候尤其严重,而目前我国两部门对地理标志的管理正是这么一种情况。6.2政策执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6.2.1多机构立法造成制度冲突。

一方面,普通商标权利的专属性和地理标志集体财产权利性质的冲突。我国地理标志保护起步较晚,而我国农业文明历史悠久,许多符合地理标志保护的农产品前期是以普通注册商标的形式进行保护的。其后由于地理标志专门保护立法的出现,已被注册为普通商标的部分地理标志又被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因此在同类商品上当商标权人和地理标志使用权人不一致时就会出现权利的冲突。这种把地理标志注册为普通商标的做法剥夺了该地区其他符合条件的生产者使用该地理标志的权利,这不仅对作为该地理标志共同创造者的其他生产者是不公平的,而且该商品也很难具有地理标志所带来的那种竞争力和号召力,不利于地理标志的发展,更不利于区域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另一方面,即使把地理标志产品注册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倘若其使用的主体范围和区域范围和地理标志产品专门立法规定的范围不一致,亦很可能产生权利保护的冲突。当然在同种商品上倘若既申请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又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就会造成权利的重叠,这在经济学上是很不合理的,不仅增加了生产者的经济成本,也提高了社会管理成本。

6.2.2监督管理混乱

中国目前存在两套地理标识保护制度,一是通过《商标法》上的“集体商标”和/或“证明商标”予以保护,登记部门是国家工商总局;二是有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登记的“特别保护制度”。由于两个部门之间的争权夺利,导致企业往往要重复登记,既浪费国家行政资源,又加重了企业负担。

6.2.3保护意识淡薄

许多地理标志未得到有效的保护。我国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具有许多独具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而现实情况却是许多符合地理标志保护条件的产品未申请地理标志保护,如山西、青海、西藏等地区已受保护的地理标志资源与该地区的地理标志资源相比,所占比重明显过低。另一方面,我国的地理标志目前主要局限在国内层面上,造成我国许多地理标志产品在国际上被冒用、滥用。

7、总结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政策是我国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其存在历史区区30余年却对我国农产品加工销售流通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文从政策学角度分析这一政策,我们可以发现下阶段这一政策在我国还不是特别成熟,还需要在制度设计上让各部门更加协调以更好地让该政策落实到实际中。

参考文献:

[1]金发忠.农产品地理标志概述[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曹新明.知识产权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张龙.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4]张梦飞.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政策取向与制度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5]陈慧敏.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政策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09.[6]南振兴,王艳翠.论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完善[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57-62.[7]周曙东,张西涛.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和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07,03:62-65.[8]左停,徐秀丽,唐丽霞.农村公共政策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9]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1071号

日本农产品的贸易保护战略 篇3

【关键词】贸易;日本;农产品;关税;保护

一、GATT使日本告别“封闭经济”

纵观日本农产品在进口关税的协议制定方面,将会发现日本一直采取了保护主义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贸易保护政策在世界上比较盛行,那时的日本,差不多是禁止他国将农产品出口到本国的。二战后,各国经济持续低迷,封闭的经济使得各国无法迅速恢复经济。因此,1947年,美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GATT(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各国之间开始了贸易往来。日本于1955年正式加入GATT,其进口限制的品目数在1962年降为492种,并在1975年降为27种,农产品中的大豆、鸡肉、香蕉、红茶、火腿等均实现了关税化。此后,随着各国贸易关系的加深,新议题的不断涌现,GATT的框架已不足以支持新议题的实施。

二、WTO仍未动摇日本保护农业的决心

1994年,全球性的世贸组织WTO成立,成员国扩大至162个国家,成员国贸易总额达到全球98%,日本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推迟实施农产品关税化的措施,但没过多久,日本便又开始为减少进口而努力,比如,对大米的贸易设定了配额外进口关税,并灵活地使用WTO体制下的有关规定,继续暗中对农业进行保护。即便是在各国积极签订FTA的大形势下,日本依旧为了保护本国农业而仅仅去推进了与日本农产品交易量较少的东南亚地区的贸易自由化,而没有与美国和澳大利亚这样可能会对日本农业造成冲击的国家缔结FTA。日本迄今为止签订的FTA中,农林水产品的关税废除率为46%~59%.

三、对农产品的保护阻碍了日本EPA自由化进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通过签订EPA 使用其优惠政策来更好地发展经济已是一种趋势,日本也于2002年开始全面启动EPA(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战略,至今已有14年的历史,EPA战略已然成为了日本贸易政策的重点内容之一。EPA不仅仅包括了FTA中的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在区域内部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还包括人员流动,服务贸易规则,以及投资规则,资本市场共同规则等,是一种范围更广的协定。EPA还包含了WTO中所没有包含的中小企业合作的内容,因此EPA与FTA和WTO相比覆盖范围更为广泛。近十多年以来,日本通过与多国签订的EPA实现了货物贸易,投资,经济合作,人才流动等多个领域的自由化。

虽然日本在更多的领域实现了自由化,但是日本的EPA自由化程度并不算高。从世界标准来看,日本至今为止与缔约国缔结的EPA自由化率,在贸易额方面达到了90%以上,在产品种类上达到了86%~87%,表面上看,其自由化率不低,但是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其自由化率是很低的。美国在产品种类方面的自由化率达到95%的FTA很多,甚至有很多达到了100%的自由化。日本自由化率之所以相对较低,有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在农产品上采取了贸易保护策略;另一方面是由于日本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在选择自由贸易对象时采取了避难就易的方式,因此从签订协议的数量上看确实有所增多,但是与日本签订协议的多是一些经济规模小或者是与日本贸易额较小的国家,以此来防止农业在国际化潮流中受到冲击。以2011年的数据来看,日本农产品的平均关税为美国平均关税的4倍多,其中,关税尤其多的大米,其关税率高达778%,小麦为252%,大麦为256%,脱脂奶粉为218%,黄油为360%等等。

四、TPP中农产品依旧有“例外”

如今,日本参与到TPP这样高标准的协议谈判中,仍旧没有完全放开农业,对其5个重要农产品领域采取了保护政策。比如,在大米方面,日本希望能依旧维持当下关税,从美国进口的大米限定额扩大到7万吨,但是在协议生效期间仅为5万吨,在13年后再达到7万吨,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大米在协议生效开始时进口限定额为6000吨,13年后达到8400吨。小麦和大麦在维持国内供求和价格稳定的基础上,协议生效后,逐年降低关税,在第9年实现45%的关税削减度等等。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重点保护其5个农产品领域。

我们可以看出,一直以来日本农产品一直受到保护,无论是GATT、WTO、FTA、EPA还是如今的TPP,日本都没有实现农业完全自由化。

五、日本农产品并非没有竞争力

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的山下一仁研究员对日本农产品的关税效果进行了具体分析。近几年,日元贬值使得进口农产品不再具有价格优势,山下一仁研究员计算得出,在考虑到日元贬值所带来的影响的情况下,只要是49%以下的关税,其减免就完全不会影响到本国农产品价格,并指出,五种重点农产品依旧维持原来的关税水平的话,将会使得农产品实际价格上升进而增加本国人民的负担。此外,如若不引入竞争机制,将会使得日本大片耕地在农协及政府不合理的措施下继续低效运行。而且,事实上,日本的高价大米并非没有竞争力。尽管日本产的食用米的价格在农协的措施下大多在15000日元/60千克左右波动,但美国加利福尼亚食用大米的价格却一直呈上升趋势,201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食用大米的价格超过了日本。因此,即使将关税即刻废除,日本大米仍旧具有优势。倘若能促使日本大米价格下降,还将有助于大米耕地从低效农家向高效农家的转移,日本大米产能的释放。

参考文献:

[1] 章志萍,贡献.日本的FTA/EPA战略对实现其农业利益的有效性分析[J].亚太经济,2010,04:37-42.

[2] 山下一仁, 日本農業は生き残れるか [J].マクロ経済.2016.

作者简介:

浅议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 篇4

1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立法、政策背景

我国的地理标志概念是在兼收《里斯本协定》中的原产地名称概念和TRIPS协议中的地理标志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4年12月30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了《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 规定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服务具有检测或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 而由其以外的人使用在商品或服务上, 用以证明该商品或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或其他特定品质的商品商标或服务商标, 从而将地理标志纳入证明商标保护范围。2001年颁布的新修改的《商标法》, 正式将地理标志概念写入法律, 其第16条规定“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 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 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2002年8月国务院公布的《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六条明确规定, 商标法第十六条规定的地理标志, 可以依照商标法和本条例的规定, 作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申请注册。实施条例还就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重要事项作出原则性的规定。

农产品地理标志, 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 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 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2004年起, 国家颁布了有关政策, 逐渐加大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2004年, 国家工商总局和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通知》, 强调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该文件中指出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为手段, 以发展农产品品牌为重点, 以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 建立制度, 规范程序, 加大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作原则是“坚持市场运作工作方式”, 推行“专业协会和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发展机制”;主要任务是“以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注册为基本手段, 积极挖掘开发和利用特色、优质农产品地理资源, 加强产地环境检测和生产技术规程及产品标准的制定, 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的力度, 推进农业品牌化战略,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同时还要求国家工商总局和农业部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要明确职责任务, 加强沟通, 互相配合, 形成合力。“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地域的确认、地理标志农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和评价、生产基地和市场流通中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检验检测等技术鉴定和质量监督工作。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加大办案力度, 坚决查处侵犯已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权益的各种违法行为。”2005年, 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专项行动中, 将涉农商标和地理标志的案件作为集中整治的重点。2006年, 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强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培育和保护工作, 以进一步推动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

2 目前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地理标志保护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 有关部门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理解更多的是局限在商标权和专利权之上, 缺乏对地理标志保护的重视, 加上我国对地理标志保护工作起步晚, 法律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很多地区对地理标志保护意识不强, 导致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地理标志被国内外企业随意滥用, 从而使不少地理标志逐渐地演化为同类商品地通用名称或代名词。很多企业认为, 农产品只要能卖出去就好了, 有没有商标无所谓, 刻意花钱打牌子不划算, 况且这些地理标志都是当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的习惯名称, 是当地的共同财富, 任何人都可以用, 没必要花钱注册。

2.2 地理标志与商标之间的关系缺乏明确定位

近年来, 在地理标志保护上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 即大多数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经营者, 没有正确处理好地理标志与商标之间的衔接关系, 往往以地理标志代替商标使用, 形成一种在同一地理标志下企业无各自商标的奇特现象。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众多拥有名优特产的具体经营者, 不仅没有意识到地理标志和商标的重要性, 而且大多数仍然长期使用同一原产地名称, 如此一来, 也为引起各种企业纠纷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2.3 地理标志被长期垄断使用

按照目前世界上普遍赞同的观点:地理标志是一种集体权利。该地区或地方的所有生产者只要其产品的质量和特点符合地理标志的传统条件, 都应有权使用该地理标志。但是, 不容乐观的是, 相当数量的地理标志被该地区内的某一企业甚至是该地区外的企业以商品商标加以注册, 使特定地域内的原本应属于全体企业所有的地理标志被商标注册人垄断, 其他企业则丧失使用权。这种做法是极不公平的, 它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 严重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2.4 地理标志被假冒严重

由于地理标志具有很高的品牌效应, 蕴藏着具大的市场潜力, 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许多该地区外的不法商家为了赚取高额利润而以“搭便车”的方法假冒他人的地理标志, 或抢注域名等, 侵权地点从国内波及到国外, 这种现象给原产地域内的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如我们所熟悉的“兴化桂圆”这几年销路在上海、南京等地一直下降,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许多假冒“兴化桂圆”纷纷搬上市场, 使得真正的“兴化桂圆”遭受巨大冲击。

2.5 原产地域内的企业自毁特色、忽视质量

地理标志是靠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或人文因素而形成的一种地方特色, 是靠特定质量和特点而发展起来的。一些企业, 为了眼前利益, 为赚取高额利润, 粗制滥造, 以次充好, 忽视了该地理标志对其产品的特殊要求, 导致其所生产的所谓“原产地产品”质量不稳定, 甚至是劣质的产品, 从而严重破坏了消费者对其地理标志的印象, 损害了该同一原产地域内的其他合法权益人的利益, 给他们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2.6 政府机构交叉管理, 多个部门执法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商标法》及其《实施细则》、《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对地理标志保护作出一系列规定, 并着手办理有关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事项。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在该规定中, 原产地名称权由原产地域产品申报机构持有并负责申报和管理使用。该机构由有关地方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 行业协会和生产者代表组成。生产者需要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的, 应当向申报机构提出申请。这样, 导致我国许多企业既要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出申请, 又向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规定的申报机构提出申请。如“安溪铁观音”, 在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定后, 又要取得申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认定, 造成地理标志保护的重复和行政资源的浪费。

3 完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措施

3.1 加强保护, 制定统一的地理标志保护法

我国可以借鉴TRIPS协议第二部分第三节对“地理标志”的专门规定和世界上其他国家有关地理标志保护的一些比较先进的经验, 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地理标志保护法, 统一地理标志的保护规定, 结束多个部门执法的混乱状态, 调动各地区行业的申报积极性, 争创更多世界级品牌, 参与国际竞争。

3.2 鼓励各企业在同一地理标志下, 申请、注册各自的商标

针对近年来我国出现的在同一理标志下, 众多企业无各自品牌的现象, 鼓励各企业注册自己的商标, 这样可以使一企业同时受到地理标志和商标权的双重保护, 也可以使企业创建起各自的品牌。在现实生活中, 国家在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时, 往往是对凡是符合地理标志保护规定的条件的企业, 全部纳入其保护之中, 由于各企业产品质量优劣的差别, 往往导致了在同一地理标志保护之下对一些产品质量较好的企业损害, 而一些不法企业, 却打着地理标志的旗帜, 贪婪地吸取其他企业多年创下的成果。而当今世界又是一个品牌大战的时代, “谁拥有品牌, 谁就能拥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目前众多企业都在于规划自身的品牌战略, 不断地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 乃至世界名牌产品,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 各个在地理标志保护之下的企业, 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积极迎接挑战。笔者认为这些企业还有一个优势, 就是他们本身的地理标志就已经有着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 相比之下, 他们比其他普通商标更有可能争创各种品牌, 从而使得企业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也为该地理标志的长期存在发展下去提供现实可能。

3.3 发挥行业协会管理和监督作用

行业协会有一大资源优势, 行业协会中的工作人员, 大多是本行业出身, 甚至是本行业的专家, 对本行业的业务比较熟悉, 具有与本行业相对应的专业知识, 在地理标志保护上, 行业协会应发挥其作用。一方面, 行业协会可以作为地理标志的证明商标的注册人, 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商标, 从而保护有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 也可以替代原有的行政管理机关, 行使监督商品质量的部分职能。地理标志保护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 应该采取“优胜劣汰”的机制。严格淘汰一些不符合地理标志保护的企业, 保护一些产品质量高的企业的合法权益, 使其免受不合格企业的损害, 也可以鼓励各个企业严把产品质量关, 加强自身的监督与控制, 逐步形成一些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品牌。

同时, 行业协会也可以代表本行业中的各企业在国际贸易争端中, 维护本行业内各企业的合法权益, 针对近年来我国屡有一些品牌在国外遭受恶意抢注和屡次出现部分行业在国际市场遭遇反倾销的事件, 行业协会应加强其作用, 协同本行业内的各个企业, 向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出谋划策, 争取我们应取得的权益。

3.4 争取国际保护, 缔结双边或多边条约

目前, 我国已加入的国际知识产权公约有《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但是由于各个国际公约, 只是对地理标志保护给予一般性原则, 或者其要求保护的水平与我国的国情不相适应, 缺乏可操作性。对此, 我国也可以采取缔结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的方式, 对地理标志给予相互保护, 明确相互间的权利和义务, 有利于各种争端的解决。

摘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与国际间的农产品贸易也日益增多, 应当结合中国农产品的特色, 更好地完善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存在问题,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唐礼智.加强原产地名称保护, 大力推进名牌战略.泉州市首届知识产权论坛.

[2]李永明.知识产权法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0:520.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细则 篇5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全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起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法规。

(二)制定、发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章;

(三)统一管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

(四)组织协调指导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行政执法活动;

(五)代表国家参加WTO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谈判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多边和双边合作活动;

(六)组织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际交流。

第三条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总局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承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法规规章章的调研和起草等任务;

(二)负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形式审查;

(三)负责办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受理事项;

(四)组织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异议协调和技术审查;

(五)负责办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批准公告;

(六)负责核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的使用申请;

(七)组织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宣传和培训。

(八)负责办理境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组织开展对等保护;

(九)代表总局参与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合作与国际谈判。

第四条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省级质检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分工负责本辖区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初审;

(二)负责对受理申请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指定检验机构;

(三)负责审核产品所在地质检机构报送的生产者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

(四)负责指导、协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技术文件的制定;

(五)按照分工指导、协调本辖区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

(六)负责查处本辖区发生的地理标志产品的侵权行为。

第五条地理标志产品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和辖区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以下简称“产品所在地质检机构”)负责:

(一)接受产品所在地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申请;

(二)受理企业申请使用专用标志的初审,专用标志印制、发放、使用的监督管理等;

(三)负责地理标志产品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四)负责组织起草地理标志产品省级地方标准,组织制定地理标志产品生产过程的技术规范或技术标准。

(五)负责查处产品所在地发生的地理标志产品的侵权行为。

农产品保护 篇6

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应该选择正确的农产品贸易战略和政策,在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同时,切实保护好我国农业产业,促进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业贸易的发展。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价格不稳定

按照价值规律,农产品生产靠市场机制自由调解,农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然而,一旦价格高涨就会引发下一生产周期价格过低,农民遭受巨大损失。这使农民对市场望而生畏。面对价格大幅度的波动农民无所适从,直接制约了农产品贸易。

(二)农产品贸易合同纠纷率较高,农产品购销现货交易为主

农产品购销合同纠纷率较高,这使得农产品交易多以现货交易为主,随行就市,因此供求不平衡的

(三)名、特、优、新农产品产销不旺

名、特、优、新农产品是农业致富产业。我国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还很低,做不到优质优价。这些产品售价很低就不会激发好的生产,从而带动农民致富,城乡居民的农产品消费就不能更加丰富。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的建议

(一)出口实行支持鼓励政策

我们要调整出口支持方式,建立以出口组织措施为主的农产品出口支持政策,采取应对非关税壁垒的措施,并改革出口补贴的方式。因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出口组织方面的组织措施

这是我国出口支持政策的重点。政府要成立有关促进出口的组织,在信息提供和营销支持方面提供援助。需要提供的信息包括:外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市场容量的大小、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商品进人的可能的营销渠道、国外的绿色壁垒等。在营销支持方面,政府要协助我国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一方面可对先期进人新市场的企业提供一定的资助;另一方面要提供营销活动的支持,并制定联合的、集中的出口市场促销计划,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2)采取应对非关税壁垒措施

一方面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检验检疫要求;另一方面建立出口商会,提高出口企业的组织与联合程度。建立出口商会,对于抑制出口企业之间压价、分散出口市场、提高出口企业的实力是很有必要的。出口企业压价,容易受国外反倾销与反补贴的起诉;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又有可能使进口国采取过渡期特殊保障机制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改革出口补贴的方式

虽然直接的出口补贴不允许,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间接的出口补贴方式,例如出口信贷、出口退税、减免铁路运输基金等。当前,我国出口信贷对农产品出口支持不足,农产品的出口不能足额退税。

因此,应加大出口信贷和出口退税的支持,增加我国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

(二)进口实行保护管理政策

入世后,我国传统的进口保护手段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对于关税措施,由于其透明度较高,且我国已承诺大幅度降低关税,因此以关税手段保护的作用将很小。建议采取以下非关税壁垒措施:

(1)实行比例配额制

对饲料加工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出规定,在其所购人或使用的原材料当中,必须有多大比例来自本国的生汽这在一定程度_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商贸探索上就会限制进口原料的使用,从而间接限制了国外农产品的进口。

(2)采取必要的SPS措施

SPS协议第3条允许各国政府在履行义务时有两种选择:一是政府可根据相关国际组织所制定的标谁、指南和建议采取措施:二是如果有科学理由的话,或根据该协议第七条所列的标准,进行风险评估后认为这种保护是适当的,那么这些措施可以定在更高的保护水平上。

(3)采取技术壁垒措施

虽然我国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技术水平差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利用技术壁垒,也可以利用别的优势建立起中国特有的壁垒,即使只能在个别领域制定出本国特有的、并且.是国际领先的技术标准,也将极大地增强中国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

⑷加强进口农产品的国内流通管理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对从事进口贸易的企业的淮入进行严格的规定,从而限制进口企业的数量。另外,对进口农产品在国内的流通渠道、销售方式也要作一些规定,如转基因农产品销售时必须作标识等。

(三)农业生产实行扶持创新政策

(1)收入政策创新

我国过去对农民的补贴主要是生产资料的补贴,这是一种对农民的间接补贴。近几年才实行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等,现在中央提出提高农民收入,所以还应该增加一些新的补贴。如农业结构调整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生产投入补贴等。

(2)价格政策创新

我国仍然要采取支持价格政策,但是水平不能太高。虽然支持价格对于生产有一定的扭曲,但是它对于保障供给还是很有效的。由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因此支持价格还是要存在的。

(3)结构政策创新

加大政府对农业的一般服务支持,如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和咨询服务、检验服务等。同时要加大西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给予当地农牧民生态保护补贴。加强对落后地区农牧民的扶贫工作。扩大所有农户经营规模,建立农业合作社,促进农业产业化。即建立起由全体农民参加的、由村镇县省中央各级联合的农协。这就要求对我国当前的各类合作社进行改革。

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篇7

一、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具体实施工作由三个管理部门负责,它们分别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这三个部门都是各自独立工作,有着各自不同的规章制度和管理系统,以下就北京市在这三个部门已经注册和实施保护的地理标志的情况进行分析。

(一)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注册现状

1. 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注册情况。截止到2013年10月25日,北京市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一共注册了10个,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有7个, 占总数的70%,专用标识6个,占总数的60%。具体名单如表1。

2. 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注册情况。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进行的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 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该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国际上保护特色产品的一种通行做法。通过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与保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有效地保护优质特色产品和促进特色行业的发展。截止2013年10月25日北京市有7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进行注册,全部都是农产品。具体名录见表2。

资料来源: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网

资料来源: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网 Á

3.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国家农业部的注册情况。北京市在农业部进行的地理标志产品注册比较少,截止到2013年10月25日,农业部依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规范》对北京市的延庆国光苹果进行注册,因此北京市只有一项在农业部注册的地理标志产品 。

(二)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地理标志注册不均匀。在质监部门注册的最多,占56%,其次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占39%,在农业部注册的最少,仅占5%。由此可见北京市的地标注册存在三个部门不均匀的现象。

数据来源:中华地理标志网

从图2中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地理标志只有17个,与其他省份相比非常少,排在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的倒数第四位。排在第一位的山东省有392个,北京市的地理标志数量仅占山东省的4.34%。因此,北京市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认识,进而改变现状。中国的四个直辖市相比,重庆数量最多,有125个,其次是天津,18个,北京17个,上海15个。通过四个直辖市地理标志数量的分布来看, 天津、北京、上海都应当向重庆学习,改变现状。

二、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的问题

北京市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在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和保护工作中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但通过第一部分的分析发现北京市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还是很小的,需要继续努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北京市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中存在不足,通过对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保护意识淡薄

为了调查清楚北京市农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意识问题,课题组准备了400份调查问卷分别针对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调查,有效回答的是387份。通过调查发现北京市的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意识方面比较淡薄,主要体现在法律、品牌和农产品质量方面。

数据来源:实地调研

1. 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城市人口相比偏低,因此对于法律的认识不足。图3的调研结果就反映了这种现象,在有效回答的387户农民的调研中发现有91位农民呈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有211位农民会选择向合作组织反映,这两者加起来占了总调研对象数量的78.04%。他们认为这是合作组织或相关单位应当负责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而且仅靠自己的力量是没法改变现状的。这就导致了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出现违反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的现象时不会在第一时间想到运用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的农产品地理标志。

2.品牌意识淡薄 。 在北京,地理标志的重大意义未达成共识 。 一方面,生产经营者不懂得利用地理标志进行推广和宣传,另一方面,不法分子利用地理标志牟取暴利,严重损害了地理标志拥有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没有考虑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后产品的后续开发、产业链条的建立、产品的销售、品牌的宣传与维护等诸多问题。根据从中华地理标志保护网公布的地标企业名单中发现,北京市没有地理标志企业。这说明北京市在打造农产品品牌方面意识淡薄,没有充分利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价值。

3. 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农产品地理标志代表了农产品的特性、品质和声誉,是一种质量证明。对于生产者来说,农产品地理标志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是一种无形资产。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生产者为了充分的挖掘其存在的商业价值,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逐渐地忽略了农产品的质量和特色,这导致了部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特性和品质逐渐下降的现象。

(二)多元的保护体制

1.多元的法律保护体制。我国实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两种立法模式共同保护的模式,这种双重的保护模式在实践中必然产生一定的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规定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一般是由当地的行业协会或者其他能够对产品品质进行监控的组织持有或者由他们负责地理标志权的申请注册、许可和管理。而2001年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 《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中,只有由地方的检验检疫部门、行业协会、行政主管部门和生产者代表成立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机构才有资格对地理标志权的申请注册、许可和管理。这种不同的管理规定必然造成两个地理标志管理机构之间产生矛盾,从而不利于地理标志的保护和运用。

2.多元的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相关管理部门有三个: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和农业部,因此也就形成了三套管理体系。其中,国家质检总局及其地方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农产品地理标志申请的审批,包括:实地考察、质量标准的认证、审批结果的公示、产品质量的监察等工作;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及其地方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农产品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以及专用标志下的独立商标的注册;农业部及其地方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登记与公示。 另外,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其地方职能部门现在也开始对于地理标志农产品进行绿色食品认证。虽然各部门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多头管理的现象必然会造成审批过程的复杂化、重复化、管理资源及成本的浪费,也不利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建立。

(三)宣传与监管力度不足

宣传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管理部门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及其相关内容的宣传力度不足。从图4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民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不了解,占了58%。在调研对象中有21%的农民直接没听说过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仅仅听说过这个名词而已。这部分主要是年龄很大的老农民。只有8%的调研对象非常了解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这部分人主要是村干部、农业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的组织者。另一方面,地理标志的申请者和使用者对于地理标志的宣传不到位。大部分的地理标志申请后没有被充分的利用,使得地理标志得不到真正意义的保护和发展。

监管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假冒伪劣现象和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等方面。有的农产品之所以可以申请为地理标志,主要是因为它的品质和特性与众不同。一个地理标志想要得到长期的发展,必须保证其品质的独特性。这就要求监管工作必须及时的执行。但是,目前我国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仅仅处于申请、审核的起步阶段,完整、规范的监管体系还尚未形成、仍在摸索之中。

三、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对策

针对上文中对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研究,对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提高农民的保护意识。提高农民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的品牌意识,继续保持和发扬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的农产品质量保障意识,在成功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之后一定要保证农产品的特性不能因商业利润而改变,做到可持续性发展。

2. 改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模式。应当结合北京市当地的特色,选择适当的保护模式。根据目前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情况看,应当以质检系统的保护为主,工商系统和农业系统的保护为辅,避免多方管理混乱的局面。

3.加大宣传和监督的力度。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担负起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宣传工作,让农民都了解该制度。在申请成功之后要加强监督力度,尽量避免因商业利益而不顾农产品质量的现象。

摘要:地理标志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而且地理标志的平均产值最高的四川省已经达到了6.62亿元,而北京市的地理标志平均产值只有2.79亿元。文章针对北京市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展开现状调研。发现北京市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方面存在保护意识淡薄、保护体制复杂和宣传监督力度不足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制度研究 篇8

众所周知, 我国的知识产权起步较晚, 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很早就被国外所保护一样, 国外学者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理论研究也是较早涉足。例如英国学者DwijenRangnekar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这一问题, 并综合运用信息和名誉理论来考虑这个农业知识产权, 提出地理标志制度保护农产品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促进农业产业化, 发扬本地区农业文明等;同时也有外国学者提出:信息与名誉经济垄断利益论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理论基础, 而随着农业集约化的发展,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一种部分行业协会的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既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成果, 又要从本国制度完善和管理制度的建设等方面来提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能力。

目前, 我国学者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以及相关问题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我国知识产权领军人物吴汉东教授在《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中对地理标志的价值问题从法哲学的角度进行了释义, 创造性地借助康德的“自由意志理论”、黑格尔的“财产人格”等相关价值理论, 为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合理性提供了法价值学上的支撑;另外王笑冰教授从地理标志的公共产品理论角度出发, 指出作为俱乐部产品的地理标志在保护过程中, 可能出现免费搭便车问题和囚徒困境等问题。为了避免市场失灵, 必须借助公共机构或准公共机构对地理标志的使用行为进行适当干预。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农产品地理标志相关立法矛盾

我国地理标志立法起步较晚, 且分散在各种单行的法律和法规中, 如《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等, 除此之外, 还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但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本身看, 相关立法不尽完善, 使其相对分散。

(二) 片面强调政府的作用忽视企业以及行业协会力量

根据现有法律, 我国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机构较多, 出现管理权力重叠现象, 导致管理职能被“切割”, 管理效率低下, 不但浪费了国家的行政资源, 而且造成权责不明。另外, 政府在管理过程中, 偏重于对地域整体管理, 对行业协会缺少投资和关注, 致使行业协会的带头作用逐步降低。

(三) 工商部门、质检部门和农业部门机构重叠责权不明

目前,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存在多元立法和多头管理的冲突。工商局、质监局以及农业部都是地理标志管理部门, 产品审核通过后各自赋予不同的专用标志。企业应该选择哪一个申请?消费者应该认可哪一个?针对同一保护设计的不同标志, 背后是多头管理体制的缩影。这无论是对政府部门还是对企业抑或是对消费者, 都容易造成混乱, 妨碍了政府对企业的有效监管、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以及企业积极性的提高。

三、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制度保障建议

(一) 统一完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立法

要建立专门的立法, 或在现有商标法中增加对地理标志保护的专门规定, 结合原有地理标志的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保护, 从而形成多重保护的模式。具体到农产品地理标志, 应区分对不同的农产品实行不同的地方立法, 形成我国特有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多维互动的保护路径。

(二) 明确行政机关管理部门及其职责

政府应当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统一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成立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部门, 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 面向消费者举办地理标志产品的展示, 提高消费者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关注度和认可度, 使其切实成为名特优产品的代名词。同时, 也要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监管, 学习借鉴国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经验, 开展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技术标准制定和后续管理工作。

(三) 构建农产品地理标志行业协会维权制度

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普及和教育, 特别是开展面向行业协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专题普及教育, 增加其社会责任意识, 并且要进一步明确行业协会的市场导向性, 扩大其在该领域的影响力。在实际生活中切实做到对本区域内地理标志的诉讼保护, 从而规范地区的农业文化市场, 稳定农产品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汉东.知识产权法 (第五版)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4.

[2]董景山.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3.

[3]金发忠.农产品地理标志概述[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4]李秉龙, 尚旭东.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5]王鹏祥.国际农产品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探析[J].世界农业, 2014 (3) .

农产品保护 篇9

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时, 除关注商标外, “产地”也是其选择的一项重要指标, 消费者信赖特定产地的农产品, 对特定产地农产品的信任延伸至对该农产品的地理标志的信任。TRIPS协议首次使用了地理标志的概念, 并对其定义如下:“本协议所称之地理标志, 是指识别一产品时产自一会员国的领域, 或其领域内的某一地区或地点的标志, 而该商品的特定品质、声誉或其他特性主要归因于其地理来源。”

2. 甘肃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现状

我国最初采取“两轨制”的平行保护模式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保护, 即两个部门, 两种模式。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为主导, 以《商标法》为主要依据通过证明商标及集体商标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同时,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制定并实际运行一套有别于上述商标保护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 该保护主要依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 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管理便演变为三种保护模式并存, 三个部门共管的局面。

甘肃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 全省形成了马铃薯、优质果品、草食畜产品、蔬菜、啤酒原料、酿造葡萄、制种、中药材、球根类花卉、油橄榄10大类具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区域。[1]在对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方面, 甘肃省现有已登记注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44个, 以三种不同的模式予以保护。如兰州百合、苦水玫瑰通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进行保护;花牛苹果、静宁苹果通过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登记进行保护;庆阳苹果、庆阳黄花菜通过向农业部申请登记进行保护。此外, 上述部分农产品地理标志还存在同时受两种保护模式进行保护的现象。

3. 甘肃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法律保护中的问题及解决

(1) 管理部门协调机制缺失, 建立统筹机制。多重保护模式意味着多个行政机关均有管理地理标志的权利, 且每种管理模式均具有法律效力, 当同一种农产品采取两种以上的保护模式进行保护时, 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法律效力的冲突不可避免, 而依据不同法律法规产生各种的权利在同一法律体系内势必也会相互冲突。如只向国家质检总局或农业部申请了保护, 而未在商标局进行登记, 当农产品地理标志侵权时则会出现权利维护上的法律困境——权利主体只能向行政机关请求救济, 而不能通过民事诉讼手段进行救济。

对此, 甘肃省政府可以借鉴贵州省政府的做法, 建立甘肃省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筹机制。贵州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统筹协调机制, 各级政府建立政府统一领导,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牵头, 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配合, 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地理标志工作统筹协调机制, 统筹协调本地区农特产品地理标志工作的开展。甘肃省政府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在摸清本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现状的前提下, 组成由知识产权局、农业、工商、质检等部门的联合协调小组, 制定《甘肃省农特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建议名录》, 从而解决“重复申报、浪费行政资源, 又容易产生矛盾冲突而难以实施监管保护”等问题。

(2) 法律意识淡薄,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甘肃农产品依托地理标志已经形成了以苹果汁、干酪素、苦杏仁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出口格局, 并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竞争优势。但是在国际法律保护的层面却缺少法律知识和意识, 也没有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权威的统计数据, 对海外注册工作重视不够, 相应机制仍不健全, 在权利受到侵犯时也缺乏相应的救济机制[2]。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最终受益人的农民, 其自身知识产权意识也很淡薄, 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由于农业主管部门、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对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宣传力度不强, 普及面不大所致。作为农业知识产权的另一传播渠道——农业院校, 也没有充分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研究和教育。我国大多数农业院校未设知识产权保护课程, 广阔的农村接受宣传教育相当贫乏, 必然造成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因此, 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 并加强保护力度。同时, 应充分调动社会各种资源, 培养农民的知识产权意识。政府职能部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农业中介机构广泛合作,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 广泛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公益宣传活动, 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人员培训, 提高系统工作人员素质。

当然,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还依赖其他措施, 如需通过以农业部门为主导, 贯彻量质并举方针, 又如需在政府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作用, 这些对于甘肃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都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司睿.甘肃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 2009 (05) .

农产品保护 篇10

1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内涵及其保护的意义

1994年TRIPS协议明确将地理标志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TRIPS协议作为WTO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标准,已经被大多数国家接受。根据2008年我国农业部实施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

地理标志是涉及“三农”最为紧密的知识产权。据2005年中国地理标志课题组发布的第一次全国地理标志调研报告统计,首次调研的地理标志有323个,其中类属农产品的有307个,占总数的95.0%。

农产品地理标志所具有的独特的地理、历史联系,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人文和产业双重价值。对优质、特色农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既是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必然要求,也是合理利用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地理历史遗产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新时期促进农业发展、增进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保护和管理好农产品地理标志对于我国农业应对外来冲击,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权属性的探讨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权属性是选择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管理模式的基础。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一项特殊的知识产权,对其产权属性一直存在争论。

2.1 地理标志的公、私权属性

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其知识成果所享有的一种独占或垄断性的专有权利,作为无形资产,是一种财产权。地理标志作为知识产权的内容,TRIPS协议明确规定了地理标志的私权属性。

但是,一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构成是与特定地域的特定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密切相关的。地理标志除标识了产品的来源地外,如章丘大葱、金乡大蒜、烟台苹果等。还明示该商品不同于异地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是由“来源地”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是原产地以外的其他地域所无法达到的。以“西湖龙井”为例,由于特殊的水质、土质和传统而独特的制作工艺,正是由于这种地理、人文因素与商品品质的密切联系才使得那里出产的茶叶具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良品质。根据它是产地特有的自然条件和生产者世代传承的集体智慧的凝结,应当由产地内的生产者集体共享,不能由某一个体独占和专用。表明地理标志是一定范围内的共享权,是一种集体性的专有权。

“橘逾淮为枳”,地理标志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当地地理环境的约束,如新疆的哈密瓜,由于哈密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以及特殊的工艺等因素,决定了哈密瓜特殊的品质。自然人文因素在地理标志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旦特定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产品就不再具备地理标志给予特别保护的必要构件。因此,从生态意义的角度理解地理标志权,地理标志权的法律保护应当蕴含着对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遗产的保护,体现着浓厚的公权色彩。

2.2 农产品地理标志所有权与使用权的探讨

所有权是最基本的物权,有关对地理标志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等一切权利都是基于所有权派生的,所有权归属是其产权属性的核心问题。对地理标志所有权和使用权两个层面权利的探讨也是处理地理标志立法、管理及保护模式选择等一系列问题的基础和依据。TRIPS协议虽然明确规定地理标志作为知识产权属于私权属性,但地理标志体现的公权特性使得地理标志与商标、专利等其他知识产权有很大的不同。TRIPS协议对于地理标志的产权归属并没有明确界定,而是将这一问题留给各成员国内法来解决。地理标志所有权表现形式受各国对地理标志公、私权属性认知偏重的影响。倾向于公权特性,墨西哥规定地理标志为国家所有[1]。法国等欧盟国家将地理标志视为国家遗产,属于区域内生产者集体所有[2]。强调地理标志的私权属性,美国、德国等国家规定,地理标志为申请或注册集体商标的社团或组织所有。我国采用与美国相似的《商标法》管理,可见,地理标志的私权属性受到了认可,但只规定了地理标志的使用权人,可由协会或工商组织的成员使用,并没有明确地理标志的所有权归属,又受到地理标志的公权属性的影响。

3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模式

农产品地理标志权兼具私权和公权的特征,使其作为一种俱乐部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地悲剧”等市场失灵问题仅通过市场机制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公共干预。因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选择与商标、专利等其他知识产权有很大的不同。

目前对地理标志保护存在三种主要模式:反不正当竞争模式、特别法模式和商标法模式。

反不正当竞争法只是为地理标志提供了一种概括式的保护,更多着重于对社会公益的保护,只是地理标志保护的一种辅助方式。

特别法保护模式是指通过有关地理标志的特别立法来实现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这种保护模式倾向于突出地理标志的公权属性,强调了作为一项特殊知识产权与其他商业标志的区别,保护的内容和形式更加清晰明确,保护比较严格,因而保护水平也比较高。近年来,采用特别法保护地理标志的国家越来越多,其中以欧盟国家为主要代表。

商标法保护模式是指商标法允许将地理标志注册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加以保护的方式。但是,将地理标志作为私权属性纳入商标法保护,弱化地理标志区别于众多商标的特殊性的同时,也弱化了地理标志产品区别于其他商标产品的独特质量特征,从而难以达到保护地理标志的目的。并且,地理标志类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与其他非地理标志类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使用也有很大区别。非地理标志类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所有人可以禁止其他任何不经同意的使用,而地理标志类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注册人应当允许符合条件的其他生产者使用。这种使用的差别使得将地理标志注册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难以妥善解决理标志与商标之间的冲突[3],如“金华”火腿商标与“金华火腿”地理标志之争的类似案例。因此商标法保护模式势必影响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力度,多被认为是一种过渡性临时措施。商标法保护模式的代表是美国,我国目前也采用此类保护模式。

除了对地理标志产权属性认知的差异,经济利益也是影响各国地理标志保护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欧盟国家大多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保存较好,传统产业闻名,拥有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地理标志产品是欧盟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欧盟的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利用注册593个地理标志,取得190亿欧元的经济收益。意大利的420个地理标志为意大利带来30万人就业机会,并创造120亿欧元的财富[4]。欧盟希望通过地理标志产品战略的实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高额的回报,然而,欧盟每年因为地理标志被“搭便车”而蒙受巨大损失。因此,欧盟倾向于地理标志的公权属性,并提高到国际战略的高度对地理标志实行更严格的高水平保护。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进口国,美国的GDP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贸易相关联。与庞大的商标数目相比,美国的地理标志数量微不足道。并且,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各国移民带来的原先国家的生产工艺和配方使美国的很多产品与世界各国的地理标志有较多重合。如果提高地理标志的保护水平,美国就必须将已经形成规模经营的同名产品变更名称、重新标签和包装,这将给同类产品的出口造成严重损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能够继续自由使用他们所认为的通用名称,是美国的经济利益所在[5]。因而美国往往对地理标志采取较为宽松的保护。

4 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模式的选择及其改进

2002年我国将地理标志纳入了《商标法》的保护范围[6]。2005年、2007年、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和农业部先后公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管理办法》、《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对我国地理标志的申请、审批、专用标志的使用等问题做了具体规定。由此可见,我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有三种保护模式:一是工商总局通过注册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来实现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二是质检总局通过注册地理标志进行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三是农业部通过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实施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及保护。

随着贸易的全球化,地理标志作为国家自主知识产权的价值和重要性凸现,各国纷纷建立了各自的保护体系。拥有众多地理标志的欧盟国家倾向于专门法的严格保护来维护其经济利益。美国本土地理标志较少且同名化产品涉及经济利益较大,故倾向宽松的商标法保护模式。这充分说明,各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和管理应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

由于我国对地理标志保护的起步较晚,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的本土法律资源不足,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外保护模式的影响。作为世界上第三贸易大国,欧盟和美国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的利益之争使得双方都积极与我国接触。我国质检部门通过与欧盟的合作,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即是效仿欧盟模式。工商机关通过与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合作,依据证明商标、集体商标进行保护,效仿的是美国模式。客观上造成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交叉重叠、管理混乱。

4.1 应结合国情选择适当的立法保护模式

地理标志是基于历史的沉淀而形成的稀有资源,历史悠久、农业大国的国情使我国存在一大批地理标志。自1999年以来,全国质检系统已对龙井茶等600多个产品实施了地理标志保护,核准了近4 000多个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保护产值近5 000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国受保护的地理标志数量达1 200多个,保护产值达8 000亿元[7]。进一步保护、挖掘、开发丰富的地理历史资源,我国将拥有数目非常可观的地理标志。这些产品具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是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强项。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却不是一个贸易强国,出口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商品。而资源独特在市场上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地理标志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将大大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应加强对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立法保护,给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出口以强力的法律支撑,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建立专门立法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

4.2 明确职责分工,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管辖方面存在交叉重叠的现象。工商、质检和农业部门都可以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进行认定和注册管理,虽然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可以受到多重保护,但我国法律没有明确三个部门的具体职责分工,三套并行的行政审批程序,必然造成行政资源浪费,加大了地理标志保护的成本。同时,由于体系之间的保护标准、条件和效力方面存在着重叠甚至矛盾,导致注册冲突,管理混乱。如果地理名称已经被注册为商标,同一地名又获得质检或农业部门核准注册地理标志,就面临着该标志未经工商部门的商标许可而无法使用,而如果允许该地理标志地域内共享,又会造成该商标注册人丧失对其商标权利的享有[8]。多样化认证和交叉保护,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在实践中极易导致部门之间管理权限的冲突和碰撞,产生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也给地理标志申请和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困惑,使企业和行业协会无所适从,从而引起地理标志保护在一定程度上的混乱,制约了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因此,完善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明确各部门的管辖权限范围及职责分工,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制,才能达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4.3 强化质量控制,注重发展保护

地理标志是一种质量标识,是对质量的一种信誉和承诺。因此,应加强质量监管,促使产品质量不断改进,适应时代和市场的发展,运用现代科技改良,提升地理标志的信誉,防止因退化信誉降低而使积累了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地理标志沦为通用名称被市场淘汰。同时,也应注意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做大做强,求得发展,做到保护和发展的统一。

4.4 加强合作组织的培育和功能的发挥

当前我国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还很不成熟,极大的限制了其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方面的作用。在国外,发达的合作组织是提高地理标志保护效果的重要保障[9]。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很强的组织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问题。以地理标志为纽带,以合作组织的形式将农户联合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为农户提供无需自创品牌而分享品牌利益,无需形成规模而分享品牌附加值的可能[10]。同时,通过合作组织规范对地理标志的使用、产品的生产及质量监督与管理,开展一体化经营,使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形成专业化生产和布局,对推动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组织化运作,提升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地理标志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标志权的产生最终根源于特定地域的特定环境对产品独特属性的贡献,根源于产品反映和体现的特定地域的特定环境特征。特定的生态环境是一项地理标志形成的前提,所以要防止私权保护利益原则下造成生态利益的降低,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地理标志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Mexico lndustrial Property Law of June25,1991,as mended by the Decree of December26,1997.Entry into Force:January1,1998,art.167.

[2]王笑冰.法国对GIS的法律保护[J].电子知识产权,2006(4):16-20.

[3]曹新明.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之完善: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为视角[J].知识产权,2007(1):26-31.

[4]冯术杰,贺顺.欧盟的GIS登记制度[J].中国知识产权报,2004,11.

[5]邓保国.论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J].科技管理研究,2008(5):235-238.

[6]金多才.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7(3):139-142.

[7]王笑冰.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问题和对策[J].电子知识产权,2007(2):42-44..

[8]沈益平.从TRIPS协议看我国地理标志商标保护的不足[C]//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五).2007.

[9]张国华.我国地理标志热的冷思考[J].时代法学,2008(l0):78-83.

[10]冯忠泽,盛松华,张梦飞.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制度发展方略思考[J].世界农业,2007(2):16-18.

[11]王笑冰.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问题和对策[J].电子知识产权,2007(2):42-44.

上一篇:剩余劳动力流动下一篇:机电模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