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出口结构

2024-05-17

农产品出口结构(精选十篇)

农产品出口结构 篇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对外贸易开放进程的加快, 机电产品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机电产品出口在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机电产品是中国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 因此保持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稳定、优化产品结构, 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其中, 机电产品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就业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所以, 我们针对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进行演变统计与现状分析, 并对其背后问题和相应对策进行一系列探讨。

一、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的特征

(一) 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产品结构特征

1.出口机电产品结构基本稳定

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器及电子产品是我国重点出口的机电类商品, 图1、图2分别描述了我国2004年和2013年六大类产品出口额占机电产品出口额的比重, 其比例分别是44%和41%[1]。机械设备出口产品也是我国主要出口的机电类商品, 其所占比重由2004年的25%上升到2013年的32%。而资本密集型的汽车、船舶等运输工具及大型机械设备的出口份额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 纵向分析可得我国出口的六大类机电产品所占份额变化较小, 基本保持稳定[2]。

注: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整理计算

2.机电产品出口结构由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向资本密集型

自1993年至今, 我国出口结构已经进入了以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阶段。目前出口增长较快的机电产品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电视机、电风扇、电话机、手表、照相机、一般机械、集装箱、船舶等[3]。同时, 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 这部分机电产品表现出的出口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劳动密集型机电产品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我国就业行业的发展, 创造了新的就业空间。但是, 其内在的核心技术少、创造的附加值低。

由于我国整体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特征的限制, 资本密集型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中所占比例较低, 不到30%。同时, 资本密集型机电产品的投资较大, 而一定量的资金容纳的劳动力也较少, 资本周转较慢, 单位产品成本中资本消耗所占比重较大。但它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创造的附加值较高。随着我国近年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结构已逐渐向高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转移。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呈增长趋势, 据统计, 截至到2013年, 我国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63%, 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则占机电产品出口的28%。可见, 我国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呈明显的上涨趋势[4]。

3.加工贸易的机电产品所占比重较大且不断增加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贸易, 采用加工贸易方式取得的机电产品约占3/4。同时, 加工贸易也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随着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 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占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也随之增加。1993年所占比重为35.8%, 1996年为52.4%, 2003年为74.8%, 2013年为78.2%, 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占有绝对优势[5]。但与此同时, 虽然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大, 但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却是很低的, 且缺少核心技术。

(二) 机电产品出口市场结构渐趋平衡

从对外贸易整体来看, 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韩国、中国香港地区等一直都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这六个地区占据了我国机电产品总出口70%以上的份额, 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前六大贸易地区, 其具体所占比例如图3、图4、图5。其中, 1995年以前我国机电产品主要的出口市场是我国香港地区, 而1995年以后对美国、欧盟的机电产品出口迅速增加, 2013年我国对欧盟的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了1 768.5亿美元, 这使得欧盟成为我国机电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

同时, 我国机电产品向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也在快速增长。目前, 我国机电产品已成为对俄外贸的第一大类产品。2012年中俄机电产品贸易额达223.88亿美元。据中俄机电商会统计, 2014年前5个月, 我国对俄罗斯出口机电产品92.8亿美元, 同比增长5.6%[6]。多年来, 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在巩固和发展原有的亚洲、北美、西欧等重点市场的基础上, 开拓了南美、非洲等一些新兴市场。在发达国家市场中, 美国、欧盟和日本是我国机电产品的主要出口国。虽然同是主要出口国, 但是这些地区在我国出口中的地位是不断变化的。我们选取了1985年、2001年和2012年3个年份的数据, 制作了如下3张图表, 从1985年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美国、欧盟和日本对于我国机电产品的进口是非常少的, 而2001年的数据则体现了主要发达国家对于我国机电产品的需求已经大大增加了。同时, 从2012年的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对于主要的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份额越来越趋于平衡, 改变了我国机电产品单一的出口市场结构[7]。

二、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加工贸易中电器及电子产品、机械设备所占比重过大

2004年和2013年这两大类产品所占比例分别为69%和73%, 而其他四大类产品所占比重加起来才30%左右[8]。我国的经营出口方式较为粗放, 偏重于在价格和数量上取得优势, 然而我们的主要机电出口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良, 不能满足发达国家对机电产品的需求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变化。同时, 加工贸易机电出口产品虽然总额大, 但是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却是很低的, 且缺少核心技术。

2.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产品比重较低

长期以来, 我国的机电产品企业主要是依靠仿制和引进, 疏于对自主品牌的创建, 频频遭到外国企业对于我国企业侵权的具体指控, 这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我国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的绊脚石, 而且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增长质量并不高。我国目前的自主品牌比重不到10%, 而且还不全是机电产品的品牌。绝大部分的订单贸易都是使用外方品牌的加工或者是贴牌。在这种以数量增长为目的的模式背后, 其实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9]。

3. 市场结构对欧盟、东盟以及美、日的依赖程度过高

我国对前面所列几个市场的贸易额几乎占到总贸易额的80%, 如此集中的市场更容易遭遇技术壁垒。对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外贸取决于国家之间的外交状况, 过度依赖会蕴藏风险。同时, 这几个经济体又是世界上科技水平和技术标准最严格的地区, 所以我国对其产品的出口在技术壁垒的问题上十分艰难。

三、推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的措施

1. 均衡发展与培育扶持结合

着重均衡发展六大类产品, 在提高主要机电出口商品竞争力的同时, 培育其他机电产品出口商品。并且, 我们需要调整机电产品出口商品结构, 让其从中低档产品为主向相对密集的中高档产品为主的结构转变, 也应努力提高技术密集、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企业需要从在数量上取胜转变到质量上取胜, 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产品质优和服务一流的良好信誉, 加快实行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和生产的国际标准化。同时, 注重把加工贸易作为生产方式去发展, 进行转型升级。通过对加工贸易的发展, 汲取国外先进技术, 创造属于我国的世界级民族企业。

2. 培育自主品牌, 鼓励科研创新

培育出口自主品牌, 对机电企业来说, 品牌创新方面, 机电企业不能照搬国外模式, 需要加大研发投入, 注重自主创新, 加强引进技术, 并且消化吸收、研制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创造符合我国发展的自主品牌, 从而为国外提供一系列产品特点和服务的承诺, 及时关注客户需求的变化, 提供一流服务。对国家来说, 我国政府需要从当代做起, 培养出一批机电产品的自主品牌, 对相关企业提供一定的福利政策与扶持, 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资源, 增加对机电产品出口企业的科技投入, 鼓励其科研创新[10]。

3. 改革内部管理结构, 拓展贸易伙伴

要加快国有企业经济的改革, 改革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 促进企业集约化经营, 实现规模效益;加强工贸结合, 内外贸结合, 推动有条件的机电企业向国际化、集团化、综合商社发展, 引导参与国际竞争。同时, 注重和各国家各地区的外贸交流, 巩固发展现有贸易伙伴的合作亦非常重要, 拓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为贸易伙伴必然会提高我国的机电产品出口能力。

参考文献

[1]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遭遇“四面埋伏”[J].国际商报, 2010, (4) .

[2]张广斌.主导产业更替对进出口结构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9) .

[3]成文华.我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历程及政策取向[J].电气时代, 2008, (12) .

[4]2009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分析报告[R/OL].中国商情网.

[5]商务部.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贸领域取得的成就[E/OL].中国新闻网, 2008-12-19.

[6]郭鹏辉.加入WTO以来中国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对外经贸, 2012, (11) .

[7]张小雪, 武丹, 张小双.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J].对外经贸, 2012, (5) .

[8]乔平平.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 (8) .

[9]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分析[J].经济论坛, 2014, (9) .

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初探 篇2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以来,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21世纪以来,更是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年均增长率达80%,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并为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的数据统计显示,2004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额达3267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1654亿美元,同比增长50.0%;进口额达1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5.2%,贸易差额40亿美元,这是中国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首次实现顺差。此后,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快速增长,2010年的对外贸易额达905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达4924亿美元,同比增长30.6%;进口额达4127亿美元,同比增长33.2%,贸易差额为797亿美元,达到历史高点。但从结构上看,仍存在出口产品结构层次低、收益能力差、风险大及对外资企业依赖性强等问题。为此,应重视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结构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以便更好、更合理地发展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贸易,发挥其作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引擎作用。

一、出口贸易结构分析

(一)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从出口产品结构上看,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集中度较高。排在前三位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和光电技术产品出口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90%以上,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70%以上,而其他各技术领域产品的出口额虽然逐年增长,但从占比上看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详见表1所示。2010年,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出口3560亿美元,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72.3%,进口937亿美元,贸易差额达2623亿美元,而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全部贸易差额才979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几乎完全依靠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的出口作为支撑,出口结构过于集中。

(二)贸易方式结构分析

从贸易方式结构上看,中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主要有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租赁贸易等。随着各种利用外资方式数量的增长,加工贸易已经占据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上,加工贸易的地位更是不可动摇。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高技术产品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比例占89.7%,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占75.7%,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占14.0%;2010年,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比例下降至78.9%,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占69.7%,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占9.2%。而通过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比例2003年为7.2%,2008年为13.5%,首次超过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方式(10.8%),到2010年达到15.2%。虽然一般贸易方式的比例在不断攀升,但加工贸易方式依然占据近80%的比例,整个贸易方式的结构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

(三)贸易主体结构分析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上还相对平衡,各占30%左右的比例,但此后这种平衡逐渐被打破,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独自占据了60%以上的比例。2003年,在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国有企业占10.4%,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占21.4%,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占61.9%,此后,国有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占比例仍持续下降。到2010年,在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国有企业只占6.9%,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占15.7%,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则占66.5%,外资企业出口占比一直保持在80%以上。

(四)贸易对象结构分析

从贸易对象上看,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对象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印度、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总体上看,美国和香港一直是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对象,2004年欧盟超过日本挤入前三名,并一直保持在前三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的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从全部技术领域上看,香港(23.6%)排名第一、美国(19.5%)和欧盟(18.6%)分列二、三位。从具体的技术领域上看,在电子技术领域,韩国(6.6%)在香港(30.5%)和欧盟(27.8%)之后排在第三位;在生命科学技术领域,印度(10.1%)在欧盟(20.3%)和美国(16.7%)之后排在第三位;而其他各技术领域则基本集中在美国、欧盟和香港三个国家或地区上。

二、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1.出口产品结构层次低。从表1中可以看到,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主要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为主,占全部高技术产品出口的70%以上。具体的出口产品主要包括计算机零件和附件、便携式自动数据处理设备、手持(包括车载)无线电话机和零件、光盘和硬盘驱动器、阴极射线冠显示器、未列名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其他部件、混合集成电路等。它们主要是主体产品的零部件和附件,其生产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只需要简单的生产或加工即可,技术环节的要求相对较低。可见,出口产品结构相对集中、层次较低是当前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2.出口产品收益能力差。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结构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出口产品收益能力差。按照产业结构的优化理论,随着一国产业的不断发展,其产业结构会逐渐高度化和合理化,表现出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方向发展的特征。近年来,中国高技术产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其出口贸易发展迅速,但却没有表现出高附加值的演变特征,反而出现了增加值率不断下降的趋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的数据统计计算所得,200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3.8%,这一比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地区)高技术产业平均约35%的增加值率水平。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说明中国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更多是以加工装配方式完成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只能赚取附加值较低的加工组装费,出口产品收益能力较差。这一问题在经济危机时期的表现则更为明显,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降为13.1%,到2009年,更是达到历史最低点5.9%。可见,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收益能力是比较差的。

3.对外资企业依赖性强。改革开放后,吸引外资政策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外资企业不仅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出口中成为主导力量,在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上也是绝对的主力军,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中国高技术产业对外资企业的依赖。而对外资企业的过分依赖和以市场换取技术的政策导致中国的高技术企业失去了大部分的国内外市场。例如在移动行业上,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三家企业曾一度占据中国国内市场80%的份额,虽然近年中国手机企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上升,但在中国的手机出口中,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出口占比达到了90%以上。而这仅是冰山的一角,如前所述,外资企业出口在整个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占据了达80%以上的比例。

4.对外贸易的风险加大。出口对象的高度集中加大了中国高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风险。一方面,当这些国家经济不景气时,将导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减缓甚至下降。2009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地区)经济下滑,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只有3769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了9.3%。另一方面,出口对象的高度集中也将导致贸易摩擦频发。尤其是中国的高技术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因而面临着日渐名目繁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壁垒。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高技术企业所遭遇的知识产权纠纷在数量上、规模上、范围上都越来越大,几乎涉及到高技术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中国发生贸易摩擦的主要领域,如LED产业中的中兴、华为就是典型代表。

(二)出口贸易结构问题的原因分析

1.对国外技术依赖性较强。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结构层次低主要是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强导致的。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外先进技术的引入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但也使中国企业对国外技术产生了依赖性,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对国外的依赖较为严重。在中国的大中型企业中,70%左右的企业没有完整的研究与开发机构,60%左右的企业没有开展过研究与开发活动,90%左右的企业没有专利权。特别是医药、航空航天、电子通信、电子计算机等高新领域核心产品更是匮乏,几乎80%产品依赖进口。

2.研究与开发的强度过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强度低是导致贸易方式结构以加工贸易为主的重要原因。如表2所示,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强度只有1.5%,不及美国(16.9%)的1/10、日本(10.7%)的 1/7,差距较为明显;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的韩国(5.9%)也是中国的近四倍。研究与开发投入过低直接造成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就缺乏竞争力,最终导致中国的高技术企业只能承接发达国家(地区)跨国公司的发包业务,即加工装配业务,也就使得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出现了加工贸易方式占80%以上比例的局面。同时,这也是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对外资企业依赖性强的重要原因。

表2 中国与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强度比较(%)

3.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匮乏。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对外资企业依赖性强的原因主要是中国本土企业自身缺乏创新的动力。除了前面所述的研究与开发强度低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外商投资对国内本土高技术企业的创新产生了替代效应。分析其原因,国内本土高技术企业引入外资的目的是提高其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通过技术引进显然要比自己研发技术更为有利,不仅节省了研究与开发费用,还能缩短创新的时间。因而导致国内本土高技术企业逐渐忽视了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性却越来越强,也就间接造成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形成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局面。

4.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低。全球的高技术产业分工是由发达国家(地区)所主导的,它们处在国际分工的上层,控制着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市场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大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承担了生产、加工、装配等低附加值环节,只能处在国际分工的下层。同时,由于中国高技术企业起步晚,缺乏资金和创新动力,机制不健全等因素,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甚少,大多是中间产品,最终导致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对发达国家(地区)市场有较强的依赖性,面临的贸易风险也越来越大。

三、优化出口贸易结构的对策

(一)提高引进技术的使用效率

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地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在生物技术、材料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光电技术等领域差距更是明显,所以,通过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仍是其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要注重引进技术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制定鼓励、限制和禁止引进的技术目录,确保引进高水平的、适用的技术,避免引进低水平、重复的技术;另一方面,要培育企业的技术消化和吸收能力,鼓励企业走“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创新”之路,实现技术引进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利用引进技术的全部价值,这样才能克服中国高技术产业对外资的依赖性,并逐步提高出口产品的结构层次。

(二)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强度

要提高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出口收益能力,就要有高水平的自主创新能力,而高水平的自主创新能力来自高水平的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根据图2的数据显示,日本、美国、德国等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无一不是有着较高的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它们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2%以上。而韩国、新加坡能够在发展中国家中异军突起,更是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与开发投入的贡献。2007年,韩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47%,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而中国的研究与开发投入不仅与主要发达国家(地区)有着巨大差距,而且与世界平均水平也有不小的差距。2000年,中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0.9%,此后虽在逐年增长,到2007年,中国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只是达到1.49%,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3。要优化中国高技术产业结构,促进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实现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的强度。

中国和部分国家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情况

(三)提升本土企业的出口能力

中国本土高技术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国际市场竞争力弱,导致了出口能力低,使得外资企业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占绝大比重,获得了巨大的利润,为此应努力提升中国本土高技术企业的出口能力。首先,对现有高技术企业合理整合,组成大型的企业集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以促进其产品出口;其次,推动民营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健全自主创新的发展体制,扶持国际市场的开拓,完善出口的鼓励措施,增强其产品出口的主动性;最后,进一步加强建设出口基地,对各类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园区等进行调研和规划,将其升级为出口基地,利用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产品创新,增强区内企业的出口能力。

(四)拓宽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

中国的高技术企业应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逐步拓宽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一方面,中国高技术企业应从传统的产品观念向现代的营销观念转变,即在国际市场需求的研究、分析、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与开发在功能和特点上更适合国际市场的新产品。另一方面,中国高技术企业应努力建设自己的营销渠道。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市场营销是一个高附加环节,所以规模大、实力强的高技术企业应注重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这样不仅可以扩大自身的利润空间,也可以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此外,国际品牌也是拓宽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中国高技术企业应注意培养品牌的国际价值和影响力,通过品牌影响力来拓宽国际营销渠道,通过营销渠道来提升品牌的国际价值。

[1]郭峰濂,盛水源.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特点、问题及对策 [J]. 国际贸易,2006,(12):18-23.

[2]张威,崔卫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形势与展望[J].国际贸易,2011,(9):18-26.

农产品出口结构 篇3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于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 如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 (2003) 利用RCA指数对我国不同类型农产品的具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吕玲丽 (2004) 采用RCA指数对中国和东盟各国农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进行了对比。刘鸿雁、刘小和 (2005) 利用G-L指数对中日韩三国间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孙林 (2005) 利用出口相似度指数从产品和市场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关系的强弱及其变化趋势。凌振春 (2006) 运用贸易强度指数分析了中国与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情况。屈小博、霍学喜 (2007) 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评价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已有研究大都通过分析出口份额或由份额换算的指数来判断出口结构的趋势, 并作为优化的依据, 当前, 新疆正面临中央新一轮的大力援疆建设, 以及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此背景下, 笔者尝试将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应用到新疆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中, 从而更精确地找出各品种出口额与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关联程度及其背后所反映的结构优化规律, 得出新疆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的依据, 提出政策建议。

二、模型构建

灰色关联分析是指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描述和比较的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确定参考数据列和若干个比较数据列的几何形状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 它反映了曲线间的关联程度。与参考数据列关联度越大的比较数列, 其发展方向和速率与参考数列越接近, 与参考数据列的关系越紧密。

其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 称为参考数列。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 称为比较数列。

参考数列为:Y0={Yundefined, Yundefined, Yundefined, …Yundefined}

比较数列为:Xi={Xundefined, Xundefined, Xundefined, …Xundefined}

其中, k=1, 2, 3, …m;i=1, 2, 3, …n。

2.对原始数据作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原始数据的量纲不一定相同, 致使数据在数量上的差异性很大, 这样在比较时就难以得到正确的结果, 为了进行关联分析, 保证原始数据的统一性, 因此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变换, 作无量纲化处理。

3.求差序列

计算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差序列。

差序列:Δoi (k) =|Y0 (k) -Xi (k) |, k=1, 2, 3, …m;i=1, 2, 3, …n

Δoi (k) 表示k时刻两比较序列的绝对差,

4.求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Δmax=max{Δoi (k) }, k=1, 2, 3, …m;i=1, 2, 3, …n

Δmin=min{Δoi (k) }, k=1, 2, 3, …m;i=1, 2, 3, …n

5.求关联系数

undefined

其中, ρ为分辨系数, 通常在 (0, 1) 内取值, 一般情况下取ρ=0.5, ρ越小越能提高关联系数间的差异。

6.计算关联度

关联系数的数很多, 信息过于分散, 不便于比较, 因此有必要将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集中为一个值, 通过关联系数求得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关联程度。计算关联度可采用平均值求得, 也可以采用加权求得。笔者采用平均值计算, 采用平均值求得的关联度公式为:

undefined

7.排列关联序

衡量因素间的关联程度, 关联度的大小本身并不是关键, 各关联度大小的排序显得更为重要。对关联度进行排序, 关联度越大, 说明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变化的态势越一致, 即该序列对参考序列的影响也越大。

三、实证处理

1.确定分析序列

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004—2008年新疆农产品出口总额Y为因变量序列构成参考序列, 2004—2008年新疆各品种出口额即X1-X14为自变量序列构成比较序列 (见表1) 。

2.进行无量纲化

本文采用“均值法”进行变换, 先分别求出各个序列的平均值, 再用平均值去除对应序列中的原始数据, 所得到的新数据列, 即为均值化序列。其特点是量纲为一, 其值大于0, 并且大部分近于1, 数列曲线互相相交。采用“均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后各因素序列形成如下矩阵 (见表2)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年鉴》、《新疆统计年鉴》 (2005—2009) 整理, 番茄酱数据来自《新疆统计年鉴》, 其余数据来自《中国农业年鉴》。

资料来源:根据表1整理。

3.计算关联系数

经计算Δmax=1.80491 Δmin=0.00399

4.计算关联度

经计算14个农产品出口品种与总出口额的关联度分别为:

G (1, 1) =0.242992, G (1, 2) =0.224156, G (1, 3) =0.272761, G (1, 4) =0.264648, G (1, 5) =0.2424160, G (1, 6) =0.2501120, G (1, 7) =0.320443, G (1, 8) =0.214553, G (1, 9) =0.257820, G (1, 10) =0.262116, G (1, 11) =0.271598, G (1, 12) =0.243983, G (1, 13) =0.217375, G (1, 14) =0.336607。

5.依关联度排序

关联度排序得:X14>X7>X3>X11>X4>X10>X9>X6>X12>X1>X5>X2>X13>X8, 即番茄酱>鲜干水果及坚果>食用油籽>马毛、猪鬃、肠衣动物的非食用产品>茶叶、啤酒>鲜冻畜禽肉>食糖及香料>烤烟及纸烟>禽蛋、奶、蜜、罐头动物的食用产品>谷物、谷粉及干豆>蔬菜 (含根、茎) >原棉>食用植物油及植物榨油后的剩余物>中药材。

为进一步提高评价结果, 对于上述计算, 取ρ=0.4进行了计算, 结果与ρ=0.5的计算结果完全相同, 说明计算结果的稳定性较好。

四、结果分析

各品种出口额与总出口额的关联度数值越大, 说明其对总出口的关联程度越显著。关联度最大的三位是番茄酱、鲜干水果及坚果、食用油籽, 关联度依次为:0.336607、0.320443、0.272761;而关联度最小的三位是中药材、食用植物油及植物榨油后的剩余物、原棉, 其关联度分别为:0.214553、0.217375、0.224156。

资料来源:根据表1和表2整理。

1.关联度最大的三类出口品种分析

从表3可以看到, 与农产品出口总额关联度最大的是番茄酱, 占出口总额的65%左右, 一方面其出口份额较高, 另一方面番茄酱是新疆农产品中附加值较高的产品, 其与出口总额的同步变化程度最高,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疆农产品出口与产品附加值具有一定的关系。其次是鲜干水果及坚果, 其变动与出口总额的变化关联程度也较高, 同时也是新疆农产品贸易中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第三位是食用油籽, 其在新疆农产品出口总额中仅占0.06%的份额, 但是相对于蔬菜具有更高的附加值。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 新疆农产品出口总额与产品之间的关联度, 不是简单地与单个的出口份额相关联, 与产品的附加值也有关联, 特别是出口总额的变动与高附加值产品的变动关系更为紧密。

2.关联度最小的三类出口品种分析

与农产品出口总额关联度最小的这三类农产品几乎都是初级加工产品。排在倒数第三的是原棉, 对出口总额的影响程度最小, 其占出口总额的3.11%, 同时也是初级林产品, 附加值较低。食用植物油出口情况与之相似, 新疆的植物油企业技术水平落后, 精加工水平低, 品牌意识不强。中药材生产原料源头复杂, 难以全面掌握原料安全卫生质量情况, 加之发达国家设置技术壁垒, 限制植物类中药材出口, 并且政府在进口时有严格的检验检疫要求, 这也是中药材类排在后三位的主要原因。

根据以上分析, 新疆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排序与农产品出口份额及农产品附加值的综合变动趋势基本一致, 对农产品出口结构的灰色关联分析符合目前新疆农产品出口的实际情况。本研究得出的各品种排序可以指导未来农产品出口优先发展的品种和方向, 对进一步提升新疆农产品的附加值, 扩大农产品出口, 增强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政策建议

1.加快技术引进、创新和推广步伐

以政府为主导, 制定适合新疆地区情况的发展战略, 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要真正走出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子, 大力促进农产品产业发展与传统出口产业的技术改造, 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重点城市、重点企业、农产品出口基地的支持力度, 继续给予政策倾斜, 促进新疆“十二五”期间跨越式发展。

2.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当前,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加工水平和层次不高, 产品附加值较低, 因此,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发展适合于现代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的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探索发展农产品产后处理与加工机械化, 促进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经营。充分发挥优质农产品原料和劳动力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 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强化品牌意识, 建立持久竞争力

新疆不乏自然资源型品牌, 然而这些区域品牌目前还大多没有抢占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 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要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 必须强化品牌意识, 结合新疆独特的文脉、地缘和资源优势, 创新品牌文化标签。在重视品牌创建的同时, 抓好品牌的运作管理, 加大力度搞好商标注册和标识管理, 加强对原产地品牌的宣传力度, 使消费者建立对产地的印象和好感, 并将之与企业形象和产品品牌相联系。

4.建设特色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新疆具有发展成特大型林果业基地的先天优势和潜力, 应依托自身地缘优势, 借助周边资源优势, 促进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 发展面向中亚、东欧等地出口的加工工业。积极开展同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组织多种形式的投资与贸易洽谈活动, 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承接产业转移搭建交流合作平台。通过推进出口加工基地建设, 促进出口加工产业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出口结构, 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帅传敏, 程国强, 张金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估计[J].管理世界, 2003 (1) .

[2]屈小博, 霍学喜.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3) .

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汇报 篇4

市外经贸局: 为加快全市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扩大农产品出口,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我区制定了《东港区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实施意见》,在区、镇、村三级成立区域化建设领导小组,对区域化建设进行督促监督和推进落实。同时,整合政府资源,组织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成立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执法资源,推动区域化建设扎实开展。现将我区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按照种植习惯,突出优势种植品种,加快各镇街道发展优势产业,突出发展地位主导、经济势力强劲的产业,主要是高效作物种植业、水产养殖(捕捞)业、优质林果业、畜禽养殖业。在日照街道、南湖镇和两城镇发展以蔬菜、茶叶、花卉等高效作物种植为主导的产业。在涛雒镇、两城镇和秦楼街道发展以水产养殖(捕捞)为主导的产业。在三庄镇和河山镇发展以优质果品业为主导的产业。日照街道、南湖镇和陈疃镇突出发展畜禽养殖。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主导产业已经初步形成。目前,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已发展到23个,高效经济作物24万多亩,其中蔬菜4.1万亩,果品14.1万亩,茶叶3.6万亩,桑园2万亩,黄烟0.35万亩。存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925个,年出栏量占全区生猪出栏量的65%以上;存栏500只以上的养鸡场1372个;肉牛规模养殖户达到38个;全区各类饲养小区发展到198处,规模饲养量达到62%以上。沿海养殖面积发展40万平方米,工厂化养殖场302个,渔船1100艘,水产品年产量、年产值达到17.08万吨和89885万元。

2、产业层次逐步提升。全区农业标准化种植基地发展到23个,工厂化水产养殖场达到302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2716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90家,产业带动作用逐步增强。

3、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对主导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初显。目前,在南湖镇有西沈马庄蔬菜协会、相家官庄西红柿协会等民间组织10个,其中相家官庄西红柿协会被省民政厅表彰为“山东省先进民间组织”;在三庄镇有果品流通协会、茶叶协会;在河山镇,有旭光果品流通协会等。这些中介组织和协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上,在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规范指导作用。

4、市区共建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目前正在加紧建设中。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1、产业产品规模、档次相对较低。目前我区出口农产品的区域化建设规模相对较小,产业化程度还较低,出口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2、受国家土地政策影响,区域化建设进程中规模化发展受到影响。国家出台土地紧缩政策,加上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农民“恋地”情结较重,农村土地集中较困难,区域化优势产业膨胀发展受到制约,主导产品产业化发展受影响

三、下一步打算

一是研究出台扶持政策。从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等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建设。

二是建立一批跨区县的专业合作社或行业协会。通过发挥合作社或行业协会的组织指导作用,将农民分散的生产经营活动组织起来,整合优化农村生产要素的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规避和降低市场经营风险,在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推动农村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农产品出口结构 篇5

越南是个农产品出口潜力巨大的国家,具有水果出口优势,但由于种植、保管技术和产品推介宣传等方面受限制,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地位不高。越南水果要在各个标准苛刻市场上站稳脚跟,就要满足食品安全标准。同时,要系统规划、建设满足质量和原产地要求的大型专产区。

越南驻澳大利亚商务代表阮氏黄翠认为,越南荔枝获得出口澳大利亚的许可证非常重要,因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检疫规定十分严格的国家之一。他们将对每种水果与越南进行谈判和准入,如果我们就荔枝成功进行谈判的话,那么将对其他水果有指导作用。为出口澳大利亚市场,要满足种植地、包装设施、包装、标签、辐照处理等5个基本要求及进行出口前检疫等。

美国市场批准从越南进口龙眼和荔枝等2种水果,以及继续推动牛奶果、火龙果、红毛丹、荔枝、芒果等特产水果进入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台湾等市场,是越南农产品征服国际市场的大好机会。不过,要将多种水果和农产品打入国外市场就要制定主动销售战略,统一出口管理。此外,还要在国外尤其是质量要求严格市场开展实施越南农产品推介计划。

目前,越南农产品销售的较大困难之一是生产规模小和分散化。在一些农产品产区,企业能力有限,因此在保障产品质量和市场稳定方面存在巨大困难。与此同时,越南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收获后保管环节做得不好,因此农产品无法达到对方的质量要求。

面对这些困难,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植物保护局副局长黄忠表示:“为做好下个荔枝季节特别是2016年的出口工作,农业与农村发展部部长指示植物保护局与河内辐照中心与科技部商讨投资约200亿越盾开展辐照中心升级问题。同时,增加冷库和其他设备。如果进展顺利,到2015年底,辐照厂就将具备对出口到美国和澳大利亚市场的水果实施辐照的足够条件。”

在政府的关心和投资下,包括荔枝在内的越南农产品将迎来征服国际市场的许多机会。不过,为实现越南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梦想,企业就要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产品推介并在国内外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时,加强农民、企业与市场的信息沟通。

越南工商部副部长陈俊英认为,尽管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意越南荔枝进入其市场,但这些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很高,因此越南需要时间来塑造品牌。目前,越南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塑造越南农产品形象。陈俊英副部长表示:“越南农产品的最大困难是如何在这些市场上塑造自己的形象。除了要与其他国家的荔枝产品进行竞争,还要继续开展品牌推广和打造。我们具备了种植、生产技术及近期在北江省开展的便利条件。我们相信企业将有很多条件在这些市场打造品牌并可持续发展。但是,确保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稳定以及满足这些市场的技术要求,将是保障我们的企业和产品在欧洲、美洲和澳大利亚市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最近,越南科技部、科技翰林院和海阳、广宁、北江3个省与6个国家的代表签署意向书,涉及的越南荔枝年均出口量达5万-10万t。这是越南荔枝乃至越南农产品的利好消息。为促进越南农产品发展和成功征服国际市场,需要生产者、企业和商务部门在产品连接和寻找销售渠道方面携起手来。

农产品出口结构 篇6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出口相似性,Finger与Kreinin 是首次通过实证,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数对其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们通过出口相似性指数来测算一国的出口结构,该指数随时间推移趋于收敛时,指数的上升能反映出一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工业化的进程等特性[1]。Mitchell Kellman与Tim Schroder在Finger-Kreinin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出口结构分析,在稳定性测试上,建议应该试图审查商品的可供选择的水平,并且应该在相似性结构上探索趋向和周期变化[3]。

国内已有许多学者针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出口产品结构的相似性和贸易竞争进行研究。史智宇、张亚斌、许苹、程海标等人通过出口相似度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贸易相似度指数对此问题进行研究,证明中国和东盟的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4,5,6,7]。吕玲丽通过出口相似性指数,分别从产品和市场两方面测算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关系。得出,中国与泰国、菲律宾、越南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比较激烈;并且中国与泰国、越南的产品相似性指数上升较快,趋于收敛;但是,中国与东盟肉类产品的市场相似性水平较低,双方水产品与蔬菜的市场相似性水平较高,部分蔬菜品种的竞争日渐加剧[8]。

针对中国与泰国农产品出口方面存在的竞争关系,陈富桥与祁春节研究证明,以蔬菜产品和水果类产品为代表的园艺产品是最主要的竞争性农产品,其中冷冻蔬菜、姜和食用蔬菜产品的TSC(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贸易竞争力指数)都在0.9以上,是中泰两国在国际市场上相互竞争性最强的农产品。在水果类产品中,中泰两国的竞争主要在水果加工品中,泰国的菠萝罐头和坚果比中国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的加工水果稍微比泰国有竞争力。在粮食作物方面,泰国普遍比中国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泰国大米的TSC达到了0.99,而中国为0.76。在蔬菜类产品中,中国的冷冻蔬菜、洋葱、姜和干洋葱比泰国有稍强的国际竞争力[2]。

相对于中国与泰国农产品之间的竞争分析而言,几乎没有文献探讨福建省与泰国农产品出口的结构的相似性。福建省作为中国大陆农产品出口的大省,了解竞争者,了解自己与竞争者之间竞争的领域是十分重要的。

2 福建省与泰国农产品出口概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贸易统计,目前各国参与国际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有百余种,大致可归结为食品类、饮料类、工业原料类以及其他几大类。其中,农产品包括谷物、食糖、肉类、家禽、乳制品、根、块茎作物、豆类、水果和蔬菜;饮料类包括咖啡、可可、茶叶等;工业原料类包括棉花、黄麻、橡胶、烟草等[9]。

2.1 福建省农产品出口概况

2.1.1 福建省农产品出口总额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处,是中国距东南亚最近的省份之一。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全国雨量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福建省海域是东海与南海的过度海区,水质肥沃,寒暖流交汇,并有大量淡水注入,水产资源十分丰富。基于优越的自然条件,福建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省份,并在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福建省农产品贸易额一直处于上升水平,从建国初期1950年的167万美元,改革开放初1979年的7 100多万美元,到21世纪初2005年的近20亿美元,增长了1 174倍[10]。

如表1[11,12,13,14]所示,福建省农产品出口总额在1999—2006年中,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其中不乏有波动。其中2000—2003年农产品年出口总额大致保持在13亿美元左右,但2001年有所下滑。福建省通过大力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水平,并有效突破了主要进口国的技术壁垒,有效地开拓了国际市场[15],2004年农产品出口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年出口总额达18.01亿美元,环比增长38.11%,出口金额和出口幅度均居全国第五位。2005年与2006年出口额继续保持增长,并且2006年同比增长22.96%。

2.1.2 福建省出口农产品种类

福建省农产品出口的种类繁多,其中以劳动密集型的水产品、蔬菜水果、糖、糖制品及蜂蜜、食用菌、茶叶为主。2006年,福建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超35亿美元,其中出口超23亿美元,居全国第四位,同比增长18%以上。2006年,中国食用菌产品出口达11.2亿美元,福建省出口食用菌的数量和金额占全国出口总数量和总金额的53.09%和38.89%,居中国首位,其中蘑菇罐头出口21 422万美元。蔬菜及水果2006年出口99 338万美元,同比增长26.04%。水海产品2006年出口29 047万美元,同比增长50.66%。2006年,茶叶出口4 849万美元(其中出口日本2 220万美元),同比增长9.11%。2006年,猪肉罐头出口1 239万美元,同比增长9.74%,其中出口马来西亚558万美元。福建省农产品的分散水平较高,农产品的出口品种较为分散,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较强。[14,16,17,18,19]

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对出口市场有了新的突破。2004年9月,福建省龙眼突破严格的检验检疫要求,首次对美国、澳大利亚出口。2005年4月,永春芦柑在荷兰顺利通关上市,实现了我国芦柑首次打入欧盟市场,也是我国柑橘类水果第二次进军欧盟市场[15]。

2.1.3 福建省农产品出口主要地区

从出口的国别和地区来看,福建省农产品出口的目的地是十分集中的。据统计,在2001年至2003年福建省农产品出口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日本、美国、欧盟,其中出口日本的农产品占了50%以上,占到了68.67%的份额,排名前七位的出口市场所占的份额也有86.75%[20]。虽然比2001年的出口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但如此高的出口市场集中度使福建省农产品出口风险大大增加。

2.2 泰国农产品出口概况

2.2.1 泰国农产品生产概况

泰国位于亚洲中南半岛中南部,与柬埔寨、老挝、缅甸、马来西亚接壤,东南临太平洋,西南滨印度洋,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泰国施行自由经济政策,属于外向型经济,较依赖于美、日、欧等外部市场。

泰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是东盟十国中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农业在泰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是泰国传统的经济产业,全国有80%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农业人口约为1 530万人),占总劳动力人口的45%。全国可耕地面积约1.4亿莱(1莱=0.16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其主要作物有稻米、橡胶、玉米、木薯、山竹、甘蔗、麻、烟草、咖啡豆、棉花、棕油、椰子等。2006年,大米作为泰国大宗出口的农作物,出口740万吨,同比下降0.8%,出口额达976亿铢(约合25亿美元),同比上升5%。2006年,泰国橡胶、木薯和甘蔗的生产也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同比分别增长了3%、55.1%和25.9%[21]。

泰国不仅农作物丰富,其水产资源也相当丰富。泰国海域辽阔,拥有2 705km海岸线,泰国湾和安达曼湾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海洋渔场。曼谷、宋卡、普吉等地是泰国重要的渔业中心和渔产品集散地。泰国是世界市场上鱼类产品主要供应国之一,也是位于日本和中国之后的亚洲第三大海洋渔业国。全国从事渔业人口约50万人[21]。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地理位置为泰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基于此优越的自然条件,泰国享有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国的美誉,其玉米产量位居世界第四,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此外,泰国的橡胶生产与出口,位居世界第三,其鱼产品出口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在泰国的十大出口商品中,农产品占6个,占出口总值的40%[20]。

2.2.2 泰国农产品出口总额

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计算整理得出1999—2006年泰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如表2所示,泰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在1999—2006年中持续增加。1999—2002年,农产品出口总额保持在120亿美元左右,从2003年开始,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2003年,同比增长21.07%。2003年后,继续保持快速的增长速度,2006年,同比增长20.97 %。

2.2.3 泰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国别和地区

泰国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较高,充分利用丰富的热带作物等农业资源进行农产品加工。泰国农产品除大米外,主要有橡胶、蜂蜜、水果及蔬菜等。泰国是世界上天然橡胶的主要产地,其橡胶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其橡胶制品主要出口到中国、日本、马来西亚、美国、韩国、新加坡、巴西、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出口量呈增长趋势,1998年出口量为199.8万吨,2003年增长至310.8万吨,至2007年,泰国橡胶及其制品出口额达到95.97亿美元,其中天然橡胶出口56.41亿美元(UN COMTRADE)。泰国橡胶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依次为:中国(80.3万吨,增长7.3%)、马来西亚(63.8万吨,增长1.2%)、日本(41.1万吨,下降16.6%,)、美国(21.5万吨,增长1.2%,)、韩国(15.4万吨,下降15.3%)[22,23]。

泰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蜜蜂养殖、蜂蜜生产条件,目前已成为世界重要的蜂蜜出口大国。2007年,泰国天然蜂蜜出口量达3 868.74吨,出口金额达870.4万美元(UN COMTRADE),比上年增长129.16%。2007年,泰国谷物出口35.92亿美元,其中大米出口919.77万吨,比上年增长23.7%,出口金额34.7亿美元(UN COMTRADE)。2007年泰大米出口前五大目的地分别是:贝宁(75.8万吨,增长41.1%)、塞内加尔(66.8万吨,增长101.8%)、伊朗(59.8万吨,下降7.1%)、南非(49.7万吨,增长19.4%)、中国(45.3万吨,下降32.8%)[23]。

3 福建省与泰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相似度

3.1 农产品出口相似度测算

3.1.1 研究方法

采用Finger-Kreinin出口相似性指数,出口相似性指数的优点在于:该指数随时间推移而上升时,它的上升能表明两国的出口结构趋于收敛,同时也意味着两国在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此外,如果这种收敛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那么指数的上升还能反映出此发展中国家快速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进与工业化进程等特性[1]。同时,该指数还可以在两个不同的域内被测度,商品域(出口商品)和市场域(出口目的地)[4]。其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1)式中S(ij,k)表示i国与j国出口到k市场的产品相似性指数,本文i代表福建省,j代表泰国,k代表世界市场。X表示出口,Xundefined表示福建省出口到世界市场的第一种农产品的金额,Xik表示福建省出口到世界市场的所有农产品的金额,undefined表示福建省出口到世界市场的第一种农产品所占的份额;Xundefined表示泰国出口到世界市场的第一种农产品的金额,Xjk表示泰国出口到世界市场的所有农产品的金额,undefined表示泰国出口到世界市场的第一种农产品所占的份额。

该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至100之间,如果福建省与泰国出口到世界市场的产品完全相同,则该指数为100;若完全不相同,则该指数为0。如果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则表明福建省与泰国的出口结构趋于收敛,同时也意味着双方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如果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则意味着双方在世界市场上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在上升。

3.1.2 数据来源

福建省农产品出口数据来自2001—2007年福建统计年鉴,泰国农产品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贸易商品分类方法是以《国际贸易分类标准第三次修订本》(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Rev.3缩写为SITC Rev.3)为依据。

3.1.3 数据处理与计算结果及分析

表3为得出1999—2006年福建省与泰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相似性指数。由表3可知,福建省与泰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相似水平较高。1999—2006年,福建省与泰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相似性指数一直都在50左右,但其中不乏小波动。2001—2004年,相似性指数缓慢下降,至2005年,出现小幅度回升,2006年又出现小幅下滑。这说明福建省与泰国在农产品出口上,于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比较激烈,但近几年来,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未加剧,相反,福建省与泰国农产品的竞争程度缓慢减弱,双方在世界市场上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在缓慢上升。

3.2 出口农产品排名前五位的品种结构比较

对福建省和泰国农产品出口结构进行进一步细致分析,可得出福建省农产品出口排在前五位的产品品种分别为水产品;蔬菜水果;咖啡、茶、可可、调味料及其制品;乳蛋品、蜂蜜、糖及糖制品以及肉及肉制品,而泰国农产品出口排在前五位的产品品种分别为水产品;谷物及制品;生橡胶(包括合成及再生橡胶);蔬菜水果以及糖、糖制品及蜂蜜。在排名前五位的农产品出口品种种类中,福建省与泰国都有水产品、蔬菜水果和糖、糖制品及蜂蜜,可以进一步看出二者较高的相似性水平。

3.3 福建省与泰国主要农产品出口情况比较

3.3.1 水产品类

2006年福建省水产品出口创汇10.44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加1.89亿美元,增长22.06%,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93.6亿美元的11.15%,居全国第五位。福建省水海产品出口到近20个国家和地区,与2005年比较,主要出口市场依然在日本、美国、韩国,并对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长迅速,对马来西亚的出口额由2005年的1 416万美元增至2 207万美元,对菲律宾的出口额由2005年的1 910万美元增至3 709万美元。市场多元化的走势必将有利于降低福建省水产品出口遇到的风险。[18,24,25]

泰国是世界水产品生产大国之一,2002年以前其水产品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一,目前仍保持世界三大水产品出口国之一的重要地位。泰国绝大多数的水产品都出口至美国、日本等地,只有少量在国内销售。2007年上半年,泰国水产品出口总体同比增长了12.8%,出口额为25.45亿美元,2007年前5个月,加工水产品的出口额为6.64亿美元,同比缩减了6.1%;冷冻水产品和水产品罐头的出口额达11.45亿美元和7.35亿美元,分别增长了19.4%和24.6% 。[26,27]

如图1、2(UN COMTRADE)所示,美国、日本都是福建省与泰国水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中,出口到美国和日本的水产品占泰国水产品总出口额的一半以上。虽然福建省与泰国水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相近,但各自都有具有比较优势的水产品。2006年,福建省烤鳗出口2.38万吨,同比增长2 127吨,增长9.79%。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24.58亿美元的42.47%,继续居福建省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福建省制作或保藏的河鳗(烤鳗)2006年出口29 954万美元,同比上年下降2.04%,其中出口日本26 242万美元,出口印度尼西亚1 297万美元。在泰国加工出口的水产品中,金枪鱼罐头和虾类制品在国际市场上闻名遐迩。泰国生产和出口的金枪鱼罐头位居世界各国首位,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达50%以上,每年出口总值达6亿美元。1998年至2006年,泰国金枪鱼罐头出口量连续九年保持增长。与此同时,泰国也是世界第一产虾大国和世界最大的虾产品出口国,虾类制品是泰国食品产业中出口金额最大的出口品,主要销往美国、日本、欧盟、中国、加拿大等,其中美国和日本市场占其出口总量的70%以上。自2002年开始,泰国虾产品出口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其中出口美国的虾占美国虾产品进口总量的26%。2006年泰国生虾原料产量为51.5万吨,虾成品产量约为32.4万吨。[14,18,24,28,29]

3.3.2 蔬菜类

福建省蔬菜出口量居中国大陆第三位,出口品种主要有脱水蔬菜,如干香菇、黑木耳、蘑菇、青葱;冷冻蔬菜,如青刀豆、毛豆、芋头、笋、食用菌、玉米笋;保鲜蔬菜,如香菇、食用菌;盐渍蔬菜,如盐渍蘑菇、姜、梅等。蔬菜罐头出口品种有蘑菇、芦笋、马蹄、水煮笋、清水笋等[19]。

由表4[18]可看出,2006年,福建省与泰国在出口蔬菜类农产品上,最主要的竞争市场是日本市场。福建省蔬菜出口日本的金额占总出口额的45.60%,将近一半。2006年福建省蔬菜出口总额为45 191万美元,同比上年增长18.18%。同时,对东南亚国家出口额快速增长,对马来西亚、韩国、印度尼西亚的蔬菜出口同比上年,发生快速增长。2006年,美国市场的增长率36.73%,远超过世界市场的增长率18.18%。

如表5(UN COMTRADE)所示,2006年,泰国干燥蔬菜出口飞快增长,出口额达1387.01万美元,同比上年增长162%。2006年,泰国洋葱出口561.42万美元,同比增长37%(UN COMTRADE)。2007年,泰国木薯全年产量共2 713万吨,同比增长10%,全年出口木薯6亿美元,增长30%;出口量达456万吨,同比增长7.9%。木薯作为泰国比较优势强的农产品,2007年其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依次为:中国(293万吨,下降23.8%)、荷兰(81万吨,增长1.2万倍)、西班牙(44.8万吨,增长151%)、意大利(7.1万吨,增长164%)、比利时(6.3万吨,下降7.1%)。[23]

3.3.3 水果类

福建省全省有热带、亚热带、温带水果三千多种,柑橘、龙眼、荔枝、香蕉、菠萝、枇杷、橄榄等特色水果年产量近500万吨,人均水果占有量位居全中国第一。福建省2006年水果出口金额为1.53亿美元。荔枝、龙眼、柑橘是福建省大宗出口的水果品种。2006年,福建省鲜、干水果及坚果出口7 826万美元,其中出口印度尼西亚1 848万美元,出口马来西亚2 823万美元,出口菲律宾1 368万美元。[14,18,30]

泰国享誉“水果王国”之称,其水果品种繁多。在诸多的出口水果中,榴莲的出口量一直居于首位,泰国榴莲的主要产地在泰国的东部和南部。泰国新鲜、冷藏、罐装或是处理过的水果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为美国。2006年,泰国出口美国的水果金额达31 055万美元(UN COMTRADE),占泰国水果总出口额的29.71%。“水果之王”的泰国由于气候与自然条件无法种植温带水果,每年需要进口大量柑橘、苹果、橙子和梨等温带水果。

2007年泰国龙眼种植面积共16万公顷,总产量50万吨,同比上年增长5%。2007年,泰国出口鲜龙眼7 576万美元,出口量达16万吨;出口龙眼干6 412万美元,出口量达11.3万吨。此外,榴莲、山竹等特色水果的出口也继续保持良好势头,2007年泰国出口榴莲7 988万美元,出口山竹2 261万美元。目前,中国是泰国龙眼、榴莲、山竹等热带水果出口的最大目的地,2007年泰国对中国出口鲜龙眼2 629万美元、龙眼干4 326万美元、榴莲4 180万美元以及山竹992万美元。泰国热带水果其他主要出口目的地分别为:鲜龙眼,印度尼西亚(2 326万美元)、中国香港(1 604万美元);龙眼干,老挝(651万美元)、中国香港(647万美元)、缅甸(530万美元);榴莲,中国香港(1 663万美元)、印度尼西亚(1 187万美元)、中国台湾(705万美元);山竹,中国香港(872万美元)。[23]

3.4 结论

通过对福建省与泰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相似性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福建省与泰国的农产品出口结构相似性水平较高,双方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较激烈,但近年来,此竞争有缓慢减弱的趋势,双方在世界市场上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在上升。此外,福建省和泰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都为美国与日本,竞争领域也较为集中。但是,福建省和泰国在农产品出口方面,双方各有各的特点与优势,如福建省鳗鱼、食用菌、茶叶以及温带水果(柑橘)的出口;泰国大米、橡胶、虾、金枪鱼、木薯以及热带水果,尤其是榴莲与山竹的出口都是各自最具有优势的出口产品。

4 建议

由于福建省与泰国在农产品出口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为避免与泰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进一步激化,促进福建省农产品出口的进一步增加,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福建省应加强发展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鳗鱼、食用菌,以及温带水果(柑橘)等。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利润,大力发展自身比较优势高的农产品。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农业生产及技术向广大农民群众推广,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利润。

4.2 开拓新的出口市场

福建省与泰国的主要贸易市场都为美国与日本,福建省可尽量避免与泰国在这些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开拓其他国际贸易市场。福建省农产品对东南亚国家的出口近年来快速增长,福建省应在维持主要贸易市场(美国、日本等)的同时,继续拓宽新兴贸易市场,并进一步开拓周边市场。

4.3 提升福建省农产品的竞争力

可凭借科技农业,展开科技种植、科技养殖,制定多重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将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通过调整市场干预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进一步提高福建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福建省农产品应增强品牌化意识。

摘要:首先分别概述了福建省与泰国农产品的出口情况,通过对福建省与泰国农产品出口品种结构的比较研究,并采用Finger-Kreinin出口相似性指数对福建省与泰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相似性水平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的较高的出口相似性指数表明福建省与泰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相似水平较高。接着进一步针对福建省与泰国主要的农产品的出口情况展开比较、分析,并依据此结论对福建省农产品出口提出相应的建议。

农产品出口结构 篇7

关键词:浙江省,泰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相似性

中国和泰国都是以农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两国在地理位置上虽然相近,但是自然条件气候却差异较大,2010年泰国在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中排名为第10位,进口国排名中为第9位。中国对泰国主要出口保鲜大蒜、鲜苹果、鲜葡萄、鲜梨、干香菇、冻鱼及冻鱼片、花生、银耳、辣椒干、板栗等商品。中国自泰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是木薯干、木薯干淀粉、大米、鲜榴莲、鲜龙眼、山竹、冻对虾、鲜莲雾等商品。中国对泰国农产品出口前5大省份为山东、云南、广东、江苏和福建,这5大省份占我国对泰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7.3%。中国自泰国农产品进口前5大省份及地区为广东、山东、江苏、上海和浙江,这5大省份及地区占我自泰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82.3%。浙江是我国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大省,本课题就是研究浙江和泰国之间出口结构上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各自的出口领域,分析浙江省的比较优势,从而提升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

1 浙江省与泰国农产品出口概况比较分析

1.1 浙江省和泰国农产品出口概况

浙江省地处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农产品作物是稻米、麦类、蚕丝、茶叶、棉花、黄麻等,尤其是以杭州龙井茶驰名国内外。浙江渔业发达,盛产黄鱼、带鱼、乌贼等,淡水养鱼也很发达。浙江省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第四大省,根据浙江农业厅数据来看,2011年浙江省农副产品出口增长态势强劲,进出口贸易呈顺差较大态势,但出口增幅明显低于进口增幅。2001年1-11月,全省农副产品贸易总额36.69亿美元,其中,出口27.47亿美元,进口9.22亿美元。2011年1-11月,全省农副产品贸易总额148.18亿美元,比入世前增长303.87%。其中,出口84.75亿美元,同比增208.52%;进口63.43亿美元,增587.96%[1]。

泰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施行自由经济政策,属于外向型经济,较依赖于美、日、欧等外部市场,是东盟十国中农业最发达的国家。泰国是世界最大稻米出口国,也是世界主要的橡胶、木薯、甘蔗、水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2009年,泰国农业产值为306.51亿美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约11.63%的比例,全年农产品出口达232.96亿美元。泰国也是世界市场主要水产制品供应国之一,也是位于日本和中国之后的亚洲第三大海洋渔业国。

1.2 两地农产品出口总额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浙江省农产品出口额从2006~2011年一直是逐年上升的,且增幅较快。2006年出口额为66.79亿美元,到2011年出口额达到96.64亿美元,除了2009年因为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外,一直处于增长趋势。泰国农产品出口额从2006年的150.7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532.8亿美元,期间也是在2009年出口额有所下降,且下降幅度不小,说明泰国是非常依赖国际市场的外向型国家。从数据上我们可看到,浙江和泰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差距也是越来越大,说明泰国和浙江农产品出口均发展迅速,但是浙江农产品发展速度不如泰国,增幅不够。

资料来源:《浙江省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等相关年份及本研究计算得出

1.3 两地农产品出口种类分析

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种类繁多,主要有水产品、蔬菜、水果、茶叶、生丝等。其中茶叶是浙江省农产品出口的优势产业,2011年1~9月茶叶出口36879万美元,同比增长30.52%;畜产品出口36273万美元,同比增长32.78%;罐头出口28103万美元,同比增长27.77%;蔬菜出口27020万美元,同比增长12.01%;蚕丝出口5484万美元,同比增长16.28%;中药材出口3630万美元,同比增长23.09%;花卉出口3058万美元,同比增长7.0%。而2012年第一季度其他农产品、畜产品、罐头、蚕丝、花卉、鲜、干水果等出口保持快速增长,蔬菜、茶叶、中药材等出现负增长。其他农产品出口15103万美元,增长19.34%;畜产品出口13718万美元,增长35.19%;罐头出口12675万美元,增长27.17%;蚕丝出口2201万美元,增长6.17%;花卉出口1024万美元,同比增长25.18%;鲜、干水果及坚果出口361万美元,同比增长191.13%;饮料、酒出口392万美元,同比增长10.11%。蔬菜由于受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和阴雨天气影响,一季度出口8644万美元,同比下降6.52%;茶叶出口10195万美元,同比下降1.85%;药材出口794万美元,同比下降36.07%。

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数据(UN COMTRADE),泰国排名前列的农产品主要是谷物、玉米、大豆、根茎类植物、甘蔗、水果、橡胶。中国尤其喜欢泰国的水果和大米。泰国橡胶出口世界有名,其产量大约占世界总量的1/3,其橡胶制品主要出口到中国、日本、马来西亚、美国、韩国、新加坡、巴西、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其橡胶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其橡胶制品主要出口到1998年出口量为199.8万吨,2003年增长至310.8万吨,2007年增长至到95.97亿美元,其中天然橡胶出口56.41亿美元,2011年泰国橡胶及其制品出口额达257.32亿美元。而中国是泰国橡胶的最大进口国。

1.4 两地农产品出口主要地区分析

浙江农产品出口国家相对比较集中,主要是日本、欧盟、美国和韩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011年出口欧盟215639万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22.31%;出口美国168858万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17.47%;出口日本159642万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16.52%;出口韩国、东盟等新兴市场分别为56298万美元、62207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0.37%和17.21%,分别占全部出口额的5.83%、6.44%。

泰国农产品出口覆盖全球250个国家,2010年1~12月,泰国农产品出口金额为26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7%。进口金额为100.6亿美元,同比增长24.1%。主要市场是日本,美国,日本。2010年1~12月,泰国出口农产品国家和地区,日本391,995.8万美元,同比增长12.1%,美国378,836.2万美元,同比增长15.3%,中国193,135.8万美元,同比增长31.0%

2 浙江省与泰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相似度

2.1 农产品出口相似度测算

2.1.1 研究方法

采用Finger-Kreinin出口相似性指数,出口相似性指数的优点在于:该指数随时间推移而上升时,它的上升能表明两国的出口结构趋于收敛,同时也意味着两国在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i表示浙江省,j表示泰国,k代表世界市场,S(ij,k)表示浙江省与泰国出口到世界市场的产品相似性指数。X表示出口,表示浙江省出口到世界市场的第一种农产品的金额,Xik表示浙江省出口到世界市场的所有农产品的金额;表示泰国出口到世界市场的第一种农产品的金额,Xjk表示泰国出口到世界市场的所有农产品的金额。该值范围在0至100之间,如果浙江省与泰国出口到世界市场的产品完全相同,则该指数为100;若完全不相同,则该指数为0。如果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则表明浙江省与泰国的出口结构趋于收敛,同时也意味着双方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如果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则意味着双方在世界市场上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在上升。

2.1.2 数据来源

我们根据浙江省统计局2006-2011年农产品出口数据和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中泰国农产品出口数据为基础来分析。

2.1.3 数据处理与计算结果及分析

表2为2006~2011年浙江省和泰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相似性指数表。由此我们看出,2006~2011年,两地的农产品出口结构相似性程度比较高,虽然有所波动,但基本围绕50左右,从2007年开始,相似性指数有所下滑,2009年有小幅回升,但后面几年一直是呈下降水平。这说明浙江省和泰国在农产品出口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较为激烈,不论是出口的农产品的品种还是出口的国家都非常相似,但是近些年来,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是有所缓和的,双方在世界市场上的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上升,都开发新的产品品种或者开发新的出口市场,导致出口结构相似性指数有所下降。

资料来源:《浙江省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等相关年份及本研究计算得出

2.2 出口农产品排名前五位的品种结构比较

浙江省和泰国出口的产品品种不同,浙江省农产品出口主要是茶叶、畜产品、水果罐头、蔬菜、蚕丝、水产品;而泰国农产品出口排在前五位的产品品种分别为水产品;谷物及制品;生橡胶(包括合成及再生橡胶);蔬菜水果以及糖、糖制品及蜂蜜。我们根据两地主要出口的产品——水果、蔬菜、水产品来进行比较分析。

2.3 浙江省与泰国主要农产品出口情况比较

2.3.1 水果类

浙江省有杨梅、枇杷、柑橘等水果,但是出口还是以柑橘罐头为主。据宁波海关统计,2011年1至11月浙江省出口水果产品共计18.5万吨,贸易额1.8亿美元.其中食用水果出口额达1772万美元,主要销往加拿大、日本和美国。产品平均单价为987.6美元/吨,比2010年微涨2.9%。泰国享有“水果王国”之称,其水果品种繁多。泰国每年1~5月份生产葡萄、大树菠萝、瓜哇苹果、橘子、西瓜、石榴、木瓜和柚子,接着上市的是芒果、荔枝、菠萝、榴莲和山竹,从7月份开始出产龙眼、杨桃、番石榴、栗子、柚子、红毛丹及人参果等,而榴莲、柚子、葡萄、西瓜、香蕉、椰子、菠萝等全年有售。在诸多的出口水果中,榴莲的出口量一直居于首位,新鲜、冷藏、罐装或是处理过的水果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为美国。2011年,泰国出口美国的水果金额达52034万美元(UN COMTRADE),占泰国水果总出口额的35.82%。

2.3.2 蔬菜类

浙江省蔬菜出口品种主要有脱水蔬菜、冷冻蔬菜、保鲜蔬菜,如香菇、食用菌、盐渍蔬菜等,其中以食用菌是第一大出口品种。2011年前3季度,浙江省出口食用菌6534万美元,同比增长45.7%,占全省蔬菜出口总值的24.8%,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吨5200美元,同比上涨19.6%。同期,浙江省出口大蒜7272吨,价值1183万美元,同比增长29.3%和1.5倍,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627美元,同比上涨94.1%;出口姜1074吨,价值256.1万美元,同比增长29.3%和1倍,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吨2385美元,同比上涨56.8%。调查发现,2010年浙江省和泰国在蔬菜类农产品的出口中,主要竞争市场仍然是日本市场。浙江省蔬菜出口到日本的金额大约占总出口的54.02%,一半比例还多。依次出口蔬菜大国主要是美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韩国。而对于泰国来说,日本蔬菜出口到日本18937万美元,占蔬菜总出口额的23.04%,近四分之一。泰国是整个东南亚除了中国以外第二大蔬菜出口国,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等过的蔬菜出口逐年上涨。

2.3.3 水产品类

浙江是我国水产品出口大省,连同山东、广东、福建、辽宁,水产品出口量大约占我国的90%以上。2011年浙江省水产品出口19.75亿美元,占全国水产品出口额的11.10%,居全国第五。

浙江省主要出口品种有冻鱼冻鱼片、冻虾仁、鲜冻对虾、活鱼等增长强劲,2011年出口额分别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71%、63%、54%和36%;海水产品出口同比增长50%以上。泰国是世界水产品生产大国之一,目前是除了中国以外第二大水产品出口大国。泰国水产品的主要出口地也主要是美国、日本等地,本国销售较少。泰国出口的冷冻水产品为泰国创收22.5亿美元,折合达700亿铢,进出口总值超过50亿美元,相当于1,500亿铢。泰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依次是美国,占总出口价值的36.4%;以及日本,占总出口价值的28.4%。海虾是泰国主要的产品,出口总价值仅排在中国之后,牢牢占据全球海虾出口的第二位。其中,2011年泰国南北白对虾、草虾和泰国虾产量达到56.5万吨。

2.4 总结

通过对浙江省与泰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相似性的量化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浙江省和泰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相似性程度比较高,不论是产品品种还是农产品的出口目的国都是非常相近,导致双方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较为激烈。但近年来,两地对农产品专业化程度有所投入,各选择自己有优势的产品进行深加工,比如浙江省在食用菌、茶叶以及温带水果(柑橘)的出口上更具有优势,而泰国在大米、橡胶、虾、金枪鱼、木薯以及热带水果,尤其是榴莲与山竹的出口是更具有优势的。

3 建议

由于浙江省和泰国在农产品出口方面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而浙江农业出口发展速度落后于泰国很多,为避免与泰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我们必须促进浙江省农产品开辟新的道路,深化加工,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

浙江省的优势农产品是茶叶、水产品、畜产品以及罐头等。浙江省应相应政府号召,采用先进的技术,降低成本,为广大农民群众开授学习教程,在农户中推广技术的使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加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宣传,使生产单位内部和生产单位之间废弃物能循环使用,减少排泄物或者无害化处理。不仅可以降低成本,也可提高农作物质量。发挥优势农产品的重要性,在市场上稳固农产品的地位。

3.2 开拓新的出口市场

浙江省与泰国的主要贸易市场都是以欧美和日本为主的,而两地的农产品相似度高,我们为了避免与泰国的竞争,应该积极开拓新的市场,借助商会、贸易展览会等措施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宣传我省农产品,在维持目前的主要市场外,才能开拓新的出口市场。

3.3 鼓动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

2010年下半年,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意见》,迎来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从浙江来看,当前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的条件逐渐具备。一方面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多并且工作难找,另一方面,发展到目前的浙江农业也确实需要一批大学生。政府主要鼓励35周岁以下,重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重点在专业合作社中工作,可以在省市示范性合作社打工,也可以牵头领办规范化的合作社。估计大约到2015年,浙江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大学毕业生将达到5000人,连同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大学毕业生,总数将在万人以上。

3.4 提升浙江省农产品的竞争力

浙江省农业必须在建立标准的同时严格执行,并且制定严格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增强农产品的品牌化意识,提高浙江省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要加强农产品原产地保护,维护知识产权;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比如新闻发布会、博览会、电子商务、报纸等媒体加大对浙江省优质农产品的宣传,扩大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影响力,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程海标.中国与东盟五国出口相似度研究[J].经济论坛,2009(2).

[2]陈富桥,祁春节.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2).

[3]吕玲丽.中国与东盟农产品出口相似性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1).

辽宁省进出口产品结构的探究 篇8

一、辽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因

(一)宏观经济层面:经济快速发展,对进出口有强烈的需求依赖

近十年来,中国GDP年平均增长高达11.4%,到2006 年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给进出口带来了旺盛的需求,也为辽宁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推动力,使辽宁省对外贸易在近十年里进步非凡。

在出口方面,“九五”以来,随着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加强,特别是在钢铁、机电产品、纺织、服装、轻工等与生产、生活相关的耐用或非耐用消费品的优势领域,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群,得到了许多国家认可与依赖。2006 年全省主要工业产品中钢材、彩色电视机、机床、船舶、轮胎、皮鞋等产品的出口依存度分别为14.5%、89.3%、16.5%、26.6%、25.8%和35.3%。

从全省13 种主要出口商品看,近年推动辽宁外贸出口保持增长的主要还是钢材、成品油和服装及衣着附件等初级产品以及低附加值产品,其中钢材在2002—2006 年间的出口年均增长达到88.4%。但从13 种主要出口商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看,呈下降趋势,主要出口商品的集中度有所扩散。从侧面反映出辽宁省外贸出口种类也在发生着改变。

在进口方面,投资驱动是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突出特点。近五年来辽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高位运行,2002—2006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为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拉动了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类初级产品,以及重化工产品、制造设备进口的大量增加。2006 年电子元器件、计算机零部件、通讯器材零部件的进口,占到当年全部机电产品进口的50%以上。这些因素都是促进辽宁省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政府积极推动:振兴东北的政策效应不断释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积极鼓励出口的发展战略,从中央到地方都实施了一系列对外贸易促进措施与政策,对于辽宁来说,在早期分享国家所实施的财政补贴、出口换汇奖励、汇率并轨等措施支持出口的同时,从2003 年起,国家关于振兴东北的政策效应也正逐步得以落实和释放。国家为促进东北吸引外资、扩大开放所给予了相应的政策,例如进出口优惠信贷、增值税改革、外资优惠政策、出口企业技改资金、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资金等扶持措施。降低了企业进出口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增强了产品国际竞争力,对辽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持作用。

(三)国际关系的深度提升与融洽

最突出的表现为中国与美国建立的新型大国关系: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的理念,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美国之前的贸易往来从而也带动了辽宁省及其他各省的贸易总额。中国与俄国的外交关系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已经解决了包括边境在内的所有问题,为两国进一步交流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石。

二、辽宁进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分析

(一)产品构成的变化

辽宁省外贸正处于从初级、低附加值产品逐步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过渡阶段。1980—1990 年,全省的出口增加额主要依靠纺织和轻工产品来实现;1991—2000 年,出口增加额主要是由传统机电产品提供的。2000 年,辽宁机电产品出口为40.2 亿美元,机电产品在全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占到37.1%。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越来越活跃,成为辽宁省对外贸易的新兴力量。

(二)贸易主体的变化

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与崛起,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辽宁对外贸易主体的发展趋势。2007 年两者进出口总额之和为331.9 亿美元,已占辽宁进出口总额的68.6%,其中出口占68.1%,进口占69.3%,总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产生这种格局的主要背景:

一是外资的引进,正在由初期的数量型增长逐步向质量型增长过渡。这也符合国家经济的大政方针。与改革开放初期引进外资政策单纯注重吸引资金不同,近年以跨国公司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大规模转移为标志,外资大量进入的同时带来了三种辽宁省目前所缺乏的要素:国际营销网络、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这三要素增添了辽宁省贸易主体的多元化,使得辽宁省的工业技术迅猛增长,生产效率逐步提高,企业职工工作环境逐步改善,也增强了与他国的竞争力。

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私营企业也不断地成长发展与壮大。大量国家政策推动了私营企业的进步,成为企业发展的指向标。2001—2006 年,辽宁私营企业出口年均增幅达115.5%,是全省出口总额年平均增幅的6.7 倍。到2006年,私营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由2000 年的不足0.5%迅速提升至15.2%,已经成为辽宁省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三)辽宁未来进出口结构的调整方向

1.依靠初级产品和以数量规模和价格优势的出口增长方式亟待改善,特别是传统出口产品利用土地、资金和环保低成本的现状,依靠劳动力低成本来降低产品成本的扩张模式应该调整。依靠劳动密集型来增长贸易总额是不会成为一流的发达国家的。中国虽然人口众多,但不能因此成为廉价劳动力的加工国。我们必须研究掌握新的技术科技,增加贸易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把高技术、高增值的加工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转移到辽宁来,并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和支持,以进一步改善进出口商品构成,是当前吸收外资政策应该切实解决的问题;同时帮助本土企业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推进出口商品多元化,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减少贸易摩擦给出口所带来的冲击应该成为政府始终不渝的工作目标。

2.加大对国有、私营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对外贸易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目前外资企业在辽宁省进出口贸易中居主导地位,成为辽宁省贸易的主干力量。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外资企业进出口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过大,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全省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因此,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商品、提高国有、私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出发,加大对国有、私营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对外贸易主体多元化进程,是确保全省对外贸易快速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基础。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辽宁省国有企业经过重组、引进消化吸收国际资本和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步加强,出口能力不断提高。在出口总额中比重逐步下滑的趋势正在得到好转。

私营企业出口也成为推动辽宁省出口快速增长的一大重要亮点。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满足了私营企业在资金、技术、税收等的要求。因此,加大对私营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是保持私营企业出口长期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推动全省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环节。国有企业与私营出口企业同等重要,联系密切,缺一不可。

(四)对外贸易政策的政策支持,满足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属于成长型经济,促进就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更应该是经济和贸易政策调整时的首要目标。以科技和创新成为转变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把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的关键一部。因此,为平衡国际贸易,逐步扩大进口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外贸易的一项重要工作。辽宁应尽可能利用这个时机加大所需技术、设备的进口,加速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战略升级,加快全省经济结构优化进程,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培养更多专业的综合人才,把中国人口大国转变成人才强国。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发挥企业的更大优势从而推动辽宁省贸易快速发展。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对外贸易总额不断增长。一些产品发挥着重要的优势,但主体仍是劳动密集型、初级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市场严重缺乏贸易主体的多元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辽宁省贸易的发展。因此,辽宁省应逐步向以机电产品、增加传统产品技术含量、信息技术、高科技方向转变。

中国林产品出口结构及应对策略分析 篇9

国内对林产品贸易的前期研究包括中国林产品贸易条件问题分析 (缪东玲, 2004) ;中国林产品贸易格局分析 (查国莉、刘艺卓, 2007) ;中国木质林产品产业内贸易规律研究 (邵权熙、杨红强, 2007) 等, 以往成果对单一产品如木质家具、胶合板、纸和纸板贸易的研究较丰富, 但缺乏对林产品出口结构研究。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我国劳动密集型林产品出口下降2.68%, 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下降3.39%, 在后危机时代, 有针对性地解决林产品出口结构的优化及策略选择有重要现实意义。

1 中国木质林产品出口商品结构

20世纪90年代初, 中国林产品出口主要以原木和锯材为主, 但是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 生态环境保护及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 中国林产品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此阶段资源性产品出口受到限制, 代表性产品例如原木出口迅速降低, 2009年仅占0.019%, 此阶段其他原材出口份额也在大幅度下降, 2009年仅占0.15%, 锯材2009年仅占1.74%。

从1999~2009年期间来看, 目前代替资源出口的主要是以加工贸易为特色的产成品出口, 中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目前以木家具、木制品、人造板三大类产品为主, 2009年所占份额分别为50.91%, 13.14%, 17.85% (见表1) , 总体而言,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资源密集型林产品在出口中所占份额在不断减少, 相反, 劳动密集型木质林产品所占份额却在不断上升 (见图1) , 2009年三者占总出口的81.90%。

与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相比较, 美国、日本、英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劳动密集型出口所占比重分别只占16.78%、4.32%、18.77%、8.98%、21.93% (见表2) , 这些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与中国林产品贸易结构形成极大反差。由于中国造纸技术落后以及企业规模偏小, 加之环境污染严重等原因, 以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造纸产品的出口所占份额较小且在不断下降, 2009年仅占16.19%, 而美国、日本、中国香港、英国、韩国、加拿大、法国分别占67.03%、94.17%、73.61%、78.59%、90.48%、53.44%、52.84%, 这说明中国林产品出口结构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不具优势, 这也是后期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重视的问题。

资料来源:联合国统计署COMTRADE数据库

中国林产品出口结构与其他林产品大国比较来看, 依赖劳动低廉成本的拉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过大, 而以资本及技术含量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小的特点明显, 中国木质林产品出口结构对资源消耗及劳动力占用很大, 但加工贸易决定其利润微薄。金融危机时期欧美国家消费下降导致市场我国林产品出口大幅下降, 尤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幅下降为代表, 说明以木家具、木制品、人造板等产品为主导的出口结构存在严重风险。后危机时期, 加快优化出口结构, 提高林产品抗风险能力, 对我国木质林产品竞争力的提高非常关键。

2 中国林产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2.1 减少资源进口市场过于集中的风险

中国原木等资源密集型林产品对少数市场过于依赖, 容易使林产加工产业安全受到威胁。例如俄罗斯最近几年不断提高原木出口关税, 中国已经面临原木进口成本不断增加的风险。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观念增强, 出口木材资源的国家将会逐步限制原料出口, 资源竞争及资源安全问题将会越发严重。基于资源保障及分散进口过于集中的风险, 要加大人工林的培育, 优化国内林种结构, 提高国内资源供给能力。对于有实力的企业, 建议适时展开“走出去”战略, 利用投资海外开发国际森林资源, 通过国际和国内两种市场资源, 确保资源安全。

2.2 以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实现附加值增加

中国木家具、木制品、人造板三大类木质林产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为特色, 属于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发展特色, 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 以低价取胜的出口战略将会受到严重制约。并且目前低价出口产品容易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 对于产业发展存在国际摩擦加剧的风险。建议要通过科技水平引导产业技术升级换代, 坚持以质取胜及差异化生产, 通过实施规模化战略及产业集群, 进而培养中国林产品出口的高层次优势。

2.3 降低出口集中度, 提高出口反应度, 增强国际需求的匹配性

中国出口林产品以木家具、木制品、人造板为代表的商品特点是出口集中度过高, 而此类商品遭遇贸易摩擦比较频繁, 在当前贸易保护形势下, 出口风险更大。中国林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对世界需求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差, 需要积极组织商会、行业协会、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企业发挥“四体联动”机制, 及时跟踪国际市场需求, 增强出口商品结构与国际市场需求的匹配性。同时建议行业内要加大交涉和法律抗辩力度, 发挥中国林产品大国地位, 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环境。

摘要:中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过分依赖于木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容易遭遇反倾销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摩擦, 同时补缺型的贸易特征容易使林产加工业面临资源安全的威胁。本文通过对中国林产品出口贸易结构进行研究, 就中国林产品对外贸易的策略及经营发展途径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林产品,出口结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缪东玲, 韩革英.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条件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 2004, (5) .

[2]杨红强, 聂影.中国木材供需矛盾与原木进口结构分析[J].世界农业, 2008, (7) .

[3]查国莉, 刘艺卓.中国林产品对外贸易格局及策略分析[J].世界农业, 2007, (11) .

[4]陈立俊等.中国林产品贸易现状分析[J].企业家天地, 2007, (7) .

越南将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 篇10

越南咖啡、胡椒、腰果、水产、木材和木加工产品的出口量和出口额持续增长。此外,越南的蔬菜、瓜果等其他农产品已成功进军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苛刻市场。越南的绿皮柚子、火龙果已出口到世界40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新鲜火龙果出口量达32.6万t,出口额达两亿美元。七个月来,火龙果出口量同比增长16%。

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蔬菜瓜果出口市场发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阮春红认为,为了把握扩大出口市场的机会,各家企业要改变开拓市场方式,通过提高越南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继续维持和开发传统市场。另外,要加大对收获后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投资。他说:“各家企业要加大对国内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投资。比如,我们可以建设使用国内木薯片原料的乙醇汽油生产厂,或使用林业领域的木屑加工木质产品,减少上述产品进口。”

通过推动加工技术应用和加强贸易促进,越南农产品过去期间成功找到了新市场,而采用新工艺也使越南水果打开了新的出口方向。此外,中东、非洲地区等新兴市场有大量进口需求,为越南企业出口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和战略研究院院长邓金山博士认为,越南企业在开拓新市场时要更加主动,不能完全依赖某个市场以避免风险。他分析说:“要保住市场首先就要了解市场结构。就是了解市场的购买力、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消费者。”

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副部长何功俊指出,目前,该部正指导职能机构监测市场,与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配合解决企业的困难。另外,该部将帮助各家企业,为其推动生产创造便利条件。通过监测市场和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对生产规模进行适合的调整。他说:“今后,农业与农村发展部将集中做好管理工作,继续解决企业困难,推动农产品出口企业重组结构,适应市场变化,以维持市场发展,确保今年农业生产总值增长3%。”

近些年来,越南农林水产出口额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20%。为扩大市场,农业与农村发展部今后将集中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根据全球价值链对企业进行改制,以加强越南农产品的竞争力。为实现上述目标,农业部门要重组结构,这被视为保持增长势头的突破性环节。另外,该部也注重加强食品卫生安全质量和农业物资管理,旨在打造越南农业品牌和肯定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摘自越南之声广播电台,2014-08-26)

上一篇:聚焦2012全国两会下一篇:电力二次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