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问题

2024-04-30

农产品流通问题(共6篇)

篇1:农产品流通问题

摘要 我国农产品流通存在渠道不畅通、市场化程度较低、流通方式落后、流通产品档次较低等方面的 问题,应在加强立法、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等方面来解决农产品流通的问题。

关键词 农产品流通;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 经济 的 发展,商品流通已由 社会 生产中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要求必须强化 农村 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现代 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一、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目前 的农产品流通还远不能够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人们在经济水平提高后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要求。

(一)商品双向流通渠道十分不畅

农产品流通建设十分薄弱,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突出。农产品信息滞后,流通不畅,很容易造成生产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农村商品流通 网络 规划滞后,布局不合理;农村商品流通的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成本高;农村商品流通网点数量不足,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农村市场监管工作薄弱;商品质量不高,食品安全隐患较大。

(二)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

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设施不齐备、经营管理手段落后是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重要特征,且缺乏现代的、有组织的流通 企业 和流通体制。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价格普遍处于低位,农业生产循环不畅;市场主体及其组织的迟滞发育;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

(三)流通方式落后,集贸市场、夫妻店仍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

商务部和 中国 农业大学对20个省500个村的1万家农户问卷调查,80%的村没有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97%的农户盼望城市超市向乡村延伸,77%的农户买过假冒伪劣商品。中国目前农产品交易还是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分等、分类和包装等标准化水平很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在超市销售的比例超过75%,美国、德国达到96%,而中国平均只有5%左右。

(四)流通产品档次较低

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销售产品的绝大部分,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不到10%,保鲜储藏不足18%,加工比例不到25%。农产品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能力还比较弱,标准化程度还很低,与安全卫生、新鲜营养的食品消费潮流很不适应。

(五)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

我国农产品成交价格完全取决于当时当地农产品的供求状况,而批发市场上农产品的供求数量又存在不确定性。一旦出现供求失衡,就可能产生价格和产销量的变动呈发散型的不稳定状态。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价格,反复出现大幅度涨跌,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 影响。

(六)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处于弱势地位

我国农民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缺乏组织、谈判地位弱。他们为农产品物流提供

商品源,却很少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形成真正利益共同体的更少。农民不可能充分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不可能对价格的走势有明确的判断,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运销商提出的价格,使得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数转嫁到农民身上。

(七)农产品流通体系不符合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要求

在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在农村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致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发展速度迟缓,与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日益增长的要求不符。

二、完善农产品流通的对策

解决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优化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实体流通等环节,完善农产品供、产、销相配套的整体流通体系,建设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过程。

(一)认真贯彻国家相关 法律 法规,大力 发展 特色农业,带动农产品流通三农 问题 是近年来我国的焦点问题,国家政策大力向农业倾斜,农产品流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建设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时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某些地区沿海、沿边、生态、文化特点,发展特色农业,使传统的生产加 工业 与 现代 的 旅游 观光农业共同发展,以提高农产品的特色,带动农产品流通。

(二)加快体制改革,建设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培养高素质的市场主体,改善流通方式落后问题

首先要开展多种贸易方式,规范市场管理。可以开展期货、拍卖、展会等贸易方式,规范订单农业发展,以产定销,减少生产盲目性。其次要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性作用,建立健全具有引导功能的信息平台,使信息尽量做到集中、有效、实用性强。在此条件下,既要有政府的无偿信息支持,又可以适度鼓励有条件的 企业 提供适度收费的有偿信息服务。

(三)优化产品结构,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源头上改善农产品流通状况,优化农产品种植、养殖结构,减少劣、差产品的数量,最终优化农产品结构。还要采用先进技术设备从加工处理等环节进行优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加工深入化、销售批量化,提高生产的效率。

(四)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 科技 含量,创建知名品牌

对农产品进行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加大科技在生产加工环节的投入,最终都会体现在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上;提高产品的包装水平,能较好地做好产品的营销;品牌是商品的名片,同质量、同包装、不同品牌的商品在价格上会产生巨大的差别。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步伐

加强 交通 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促进物流与商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加快建立与国际相互认证的标准化体系,是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环节。我国正在逐步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标准,完善检测手段,并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督。我国在各地设立认证中心,强制推行食品安全认证,并于1998

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注成立了 中国 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在国际认可论坛大会上首批签署了国际认可多边承认协议。这标志着取得中国CNACR认可证书,就取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在质量上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

(六)培养有 理论 基础、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农村推进小城镇建设及国家 教育 政策的倾斜为高校农林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吸引力,这些以前的冷门专业逐渐热起来。目前,农林专业,与农产品相关的植物保护、食品加工等专业也日益火爆。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整合农业资源、优化农产品结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保证农产品食品安全、发展农产品贸易、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有着极为深远的 影响。

参考 文献

[1]王之泰.现代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

[2]张文松,邬文兵.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架构[J].科技导报,2004.[3] 孙民罡,曲雪梅,刘永艳.论我国流通政策体系的优化与完善[J].科技情报开发与 经济,2006(20).

篇2:农产品流通问题

2010.09.1

3每輪農產品市場價格的波動都會引起各方對農產品流通的關注,而當市場價格平穩時,農產品流通的影響又往往容易被忽視。實際上,我國農產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的流通有其固有的形式和特點,需要正確認識,客觀分析,不能將價格的波動片面的歸咎於流通環節。同時,鮮活農產品流通中存在的問題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需要積極採取措施,搞活流通,提高流通效率。

一、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的特點

主要呈現“大規模流通、跨區域流通、多渠道流通、多環節流通”四大特點。

大規模流通。我國是世界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國,農產品總量位列世界首位。同時,農產品商品率高,流通規模大。2009年,我國蔬菜產量達6.18億噸,占世界份額的50%;水果產量2.04億噸,占世界份額的18%;水產品產量5120萬噸,占世界份額的40%;肉類產量7650萬噸,占世界份額的28%。以蔬菜、水果商品化率90%計算,2009年我國蔬菜和水果的流通量分別達到5.56億噸和1.84億噸;以水產品和肉類產品商品化率70%計算, 水產品和肉類產品的流通量分別達到3584萬噸和5355萬噸。農產品流通以原產品為主,占70%以上。此外,農產品的一部分還用於出口,蔬菜、水果出口量占總產量的1%-2%,其中80%是初級產品。

跨區域流通。受氣候條件和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我國農產品形成“區域集中生產、全國跨區流通”的局面,已形成“南品北運”、“北品南運”、“西品東運”的農產品流通格局,目前我國40%左右的農產品實現跨省流通。蔬菜方面,形成了“華南冬春蔬菜區”、“長江中上游冬春蔬菜區”、“黃淮海與環渤海設施蔬菜區”、“雲貴高原夏菜蔬菜區”、“黃土高原夏秋蔬菜區”等5個重點蔬菜產區,這些產區重點縣的蔬菜產量占了全國產量的44%,位於5大產區的山東、河南、河北三省蔬菜產量占全國產量的36%。而大城市蔬菜主要靠外地供應,如上海70%以上蔬菜要從外埠購進。水果方面,山東、河南、河北、陝西、廣東、新疆、廣西七省產量占全國的55%。肉類方面,四川、湖南、河南、山東四省的豬肉產量占全國的1/3。區域集中生產促使農產品在全國範圍內跨區域流通。

多渠道流通。我國蔬菜、瓜果類農產品大體有五種流通模式:第一種,批發市場主導型;第二種,經紀、運銷販運型;第三種,專業合作組織型;第四種,龍頭企業帶動型;第五種,超市+基地聯合采購型。其中,批發市場主導型占支配地位。目前,我國有超過70%的蔬菜、水果、水產品要經由農產品批發市場,終端環節通過農貿市場銷售的在80%左右,進超市銷售的比例不到10%。農產品通過農業合作組織銷售的比例偏低,而美國、法國、日本通過合作組織銷售的農產品比例分別達到60%、70%、97%。肉類產品在大中城市的流通中,有70%左右是通過廠場掛鉤在銷售環境較好的超市或相關零售店內流通的,30%左右是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或農貿市場流通。

多環節流通。解決農產品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需要藉助批發市場充分發揮“集”和“散”功能,這就決定了批發市場在我國農產品流通中的主渠道地位,也決定了農產品需要經過多個環節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蔬菜、瓜果等鮮活農產品流通一般要經歷“產地收購-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零售市場”多個流通環節,肉類產品流通一般要經歷“養殖生產者-屠宰加工企業-批發配送-消費地市場-零售店、農貿市場、餐飲酒店”多個流通環節。

了解上述鮮活農產品流通的特點十分必要,有利於正確理解農產品價格波動與流通環節的關係。前段時間,部分鮮活農產品價格大幅上漲,許多分析將矛頭直指流通環節,這樣的觀點顯然有失偏頗。因為在農產品出現“賣難”、價格低迷的時候,流通環節和流通成本並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實際上,不管價格上漲還是下降,鮮活農產品的流通渠道、流通環節都十分穩定,這是由上述特點決定的。因此,在鮮活農產品正常流通的情況下,流通環節對其價格的漲落並沒有實質性的影響。但流通環節所產生的成本和費用卻是價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研究靜態的價格時,則需要重點分析流通環節。

二、我國鮮活農產品流通存在的問題

流通成本高。我國農產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中,有些因素是由流通環節自身特點造成的,難以調整改變,例如前面講的產銷區分離、流通環節多等因素;有些因素則是外圍因素造成的,應該而且可以得到消除,例如流通設施落後、稅費過高等因素。農產品流通領域損耗嚴重是流通成本高的重要原因。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流通腐損率分別達到30%、12%、15%,僅果蔬一類每年損失就達到1000億元以上。農產品流通成本在最終價格構成中占有較高比重,其中生豬、肉雞、蔬菜流通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分別達到13%、23%、54%,蔬菜在流通環節的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

流通形態落後。從流通主體看,我國加入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在10%左右,而美國這一比例在90%以上,日本99%的農戶加入農協。從流通載體看,我國批發市場僅有34%的建有網絡信息中心,21%建有電子屏幕,17%配有磁卡通訊設備,大部分市場沒有信息服務。批發市場的價格形成功能較差,市場公開競價機制較落後。從流通方式看,“訂單”購銷、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方式發展滯後,農產

品超市銷售比例不足10%,而美國這一比例約95%,日本約75%。從流通設施看,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只有5%、15%、23%,歐美髮達國家鮮活農產品冷鏈流通率在95%以上。從交易方式看,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採用“一對一”的現貨交易,日本主要採用拍賣方式,美國採用拍賣、訂單的交易方式。

流通政策有待完善。“綠色通道”政策在操作上存在兩個問題:一是蔬菜等生鮮產品不是標準件,運輸中難免出現超載現象;二是土豆、山芋、鮮玉米、鮮花生等未列入減免範圍,難免出現混裝,結果容易出現按全程、全車補交費用的現象。此外,仍有三成左右的道路需要交費。稅收政策不盡合理:一是農產品流通主體稅負重。對從事農產品批發的小規模納稅人征收4%的增值稅率(主要由市場代收代繳),遠高於市場平均利潤率;對專門為超市進行配送業務的配送公司和經營農產品的連鎖企業,按一般納稅人以13%的抵扣率實行進項稅額抵扣政策,但實踐中沒有完全落實,造成一般納稅人稅負偏高。二是農產品批發市場開辦方稅負較重,普遍繳納營業稅、城建稅、土地使用稅、房產稅等多項稅負。此外,批發市場、冷鏈等基礎設施的政策扶持不到位,不僅造成農產品流通方式落後,影響了流通先導功能的發揮,還加大了經營主體和消費者的成本負擔。

三、幾點建議

篇3:超市生鲜农产品流通问题探讨

关键词:超市,生鲜农产品,流通

1 引言

随着我国近几年农产品集中产区的大量形成、物流的快速发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大型超市逐渐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 成为城市居民购买生鲜的主要场所。在欧美发达国家, 通过超市和食品商店流通的生鲜农产品数量占80%~95%, 并且其销售毛利润能够维持在20%以上。而我国许多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纯利润不到1%, 大多数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超市其亏损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15%, 原因主要是大部分超市构建的“生鲜”供应链不够规范和稳定, 流通效率十分不理想。而且由于超市“刻意压低生鲜农产品价格来吸引顾客”的经营理念, 长期压制着农产品超市零售的发展。

2 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现状

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较低, 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购买的流通过程呈现多元交叉状态, 如图1所示。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主要参与者有产地批发企业、销地批发企业和市场、农贸市场以及超市。各参与主体在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各尽其职,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卖菜困难的难题, 但也还存在着一系列的瓶颈问题, 如流通环节冗长复杂、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运输过程中损耗严重、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等, 这些都制约着我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的发展。

3 我国超市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

3.1 超市生鲜农产品运营成本高, 价格优势减弱

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超市需要经过农村经纪人—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消费地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供应商—超市。冗长复杂的中间环节增加了大量的物流成本, 严重压缩了超市的盈利空间。我国生鲜农产品加工程度不高, 保存和储存较为困难, 从而增加了农产品的运营成本。超市不仅要为“生鲜”开设相对较宽敞的摆放空间, 还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冷藏保鲜、包装、现场加工等一系列的处理, 特别是果蔬类农产品, 挑拣分类的工作都由人工完成, 产生较多的人工成本。再加上在基础设施、税收及日常支出方面的花费, 生鲜农产品的经营成本始终居高不下。超市农产品价格平均比农贸市场高出30%, 个别品种甚至可达100%, 大多数消费者仍然选择传统的农贸市场。这样削弱了超市的价格优势, 制约了超市的市场竞争力, 阻碍了农产品超市零售的发展。

3.2 损耗严重, 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

生鲜农产品的品质、新鲜程度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考虑是否购买的重要因素。生鲜农产品的含水量高, 保鲜期短, 极易腐烂变质, 大大限制了生鲜农产品的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农产品生产链条长, 生产环境开放, 不可控因素多, 不同的生产环节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之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脱节问题, 都会影响到农产品的最终品质。根据发改委统计的数据显示, 我国水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 每年至少有1.8亿t蔬菜烂掉, 而发达国家损失率在5%以下。损耗严重, 保鲜困难, 主要是因为供应链过长、中间环节过多以及运输贮存技术不到位、冷链系统的建设不完善。我国80%以上的生鲜农产品是在进入超市后才采取保鲜措施, 在整个物流链条上, 未经加工的大量鲜销产品每年因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造成在运输中腐烂的损失高达750亿元。生鲜农产品损耗严重, 不仅其新鲜度和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 而且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3.3 物流配送体系发展滞后, 物流体系信息化程度低

据有关数据显示, 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储藏能力可占到商品总量的70%~80%, 而我国仅为25%左右;英国冷藏保鲜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约为2.5%~2.8%, 德国等发达国家均为2%~3%, 而我国冷藏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发展滞后, 主要原因是生鲜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低下, 我国从事生鲜农产品物流运作主体绝对数很大, 但多数参与者组织规模小, 层次低, 作业活动分散, 管理效率不高。超市生鲜农产品自营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缓慢, 农产品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落后, 大多数物流企业仍以代理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运输为主, 综合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发展滞后。再者, 生鲜农产品物流各环节信息化程度低, 信息网络平台不完善, 信息设备落后, 传播媒体及网络发展缓慢。物流配送发展落后和信息化程度低制约着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4 提高超市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对策

4.1 建立超市与供应商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传统的农贸市场所考虑的是眼前的利益, 与农产品供应方、零售企业、消费者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没有考虑到以后长远发展的问题, 而超市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直接影响超市的长期利益。超市同供应链各节点组织的长期稳定关系将会增加供应链各方面的利益, 以协调一致的供应链关系为基础进行交易, 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应, 提高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及时性和效率。超市应借助于自己和终端消费者最接近的优势, 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和战略联盟, 交易各方相互协调合作, 减少搜寻成本和管理成本, 降低生鲜农产品的交易费用, 提高超市的价格优势, 以低成本向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4.2 创新“农超对接”模式

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经营主要有3种模式, 即“农贸市场”模式、“农改超”模式、“超市+生鲜区”模式。在“农贸市场”模式中, 个体商贩具有经营成本和价格上的优势, 但是农贸市场管理不规范, 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在“农改超”模式中, 生鲜农产品有质量和包装标准, 购物环境干净整洁, 但其供应链管理不完善, 生鲜农产品价格和耗损率较高, 品种不齐全。目前发展最为成功的是“超市+生鲜区”模式, 其经营过程中生鲜农产品种类多, 质量安全也有保障, 安全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符合规范, 消费者认可度和依赖度高。目前各大超市基本上都有生鲜区, 且面积较大。创新农超对接的经营模式, 不仅大大减少了流通环节, 将实惠留给消费者, 更重要的是提升了食品安全的保障力度, 从源头上保障了食品质量安全。

目前沃尔玛、家乐福和麦德龙的农超对接模式发展得较为成熟。沃尔玛采用“沃尔玛+农业专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和“沃尔玛+合作社+农民”两种模式, 提供销售平台和稳定持续的订单, 为合作伙伴提供专业的农产品种植养殖技术和资金。家乐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的产品来实现农超对接, 在直采部门专门配备了“农超对接协调员”, 帮助合作社进行农产品质量管理。麦德龙主要通过探索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新模式来实现农超对接, 对农民进行基础知识的培训, 教他们如何采摘和包装蔬菜, 保证农产品从基地、农场、加工、物流到销售符合消费者最安全的要求, 建立鲜活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4.3 完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 加强信息化管理

生鲜食品经营难点之一是损耗问题。对鲜活易腐产品, 最重要的环节是合理有效地控制产品库存量。通过建立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 对各生鲜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和处理, 实现采购—仓储—加工—配送—销售各环节高效链接, 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损耗, 加快流通周转速度, 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的新鲜度, 控制超市的存货和损耗, 减少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 降低超市生鲜农产品采购成本, 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保证生鲜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使生鲜农产品供求双方的各种资源得到整合。同时, 建立与生鲜农产品物流各环节有关的信息网络平台, 将各信息系统联网, 提高信息的反馈速度, 增强物流供应链的控制力和透明度。

参考文献

[1]刘李峰.价格、质量对超市农产品经营影响的实证研究——来自消费者角度的证据[J].中国农村观察, 2007 (1) :24~25.

[2]郭红莲.超市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初探[J].物流技术, 2008 (9) :29~31.

[3]朱磊, 赵迪.生鲜农产品进入超市经营创新浅探[J].现代财经, 2009 (8) :64~69.

[4]李伟伟.关于生鲜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0 (3) :39~44.

篇4:农产品流通存在问题分析

自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这对广大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尤其是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而言是个特大利好消息,也是农产品流通行业期盼多年的结果。但是除“两费”之外,社会各界对农产品流通行业的地位和盈利水平还认识不清,行业发展还存在税负重、土地性质不清等几个突出问题,亟待尽快解决。

一、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暴利”问题的再认识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单位和个人认为农产品流通存在“两头叫、中间笑”的现象,即农民卖了低价菜,城镇居民却吃了高价菜,大量利润被流通环节赚取,所谓流通环节存在“暴利”。事实果真如此?我们从山东寿光蔬菜产地田间地头开始,跟随长途运输车,驱车26小时、行程1500公里到湖南长沙马王堆农产品批发市场,又跟随同批蔬菜进入长沙市区的农贸市场和超市,调研到的结论恰恰与之相反。

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进入终端消费,一般要经过产地收购、长途运输、销地市场批发、零售等环节。

首先,产地收购环节。寿光产地收购商与销区批发商(如长沙马王堆市场内的批发商)有多年的合作关系,产地收购商根据销地批发商的信息决定收购的品种、数量(一般用4—5吨的小汽车去多个产地收购不同的品种然后拼装成大卡车进行长途贩运),收购价格由市场决定(但由于农民分散小规模生产,通常是收购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没有定价话语权)。收购时,同时进行简单分等分级、装箱(贷)再进行长途贩运(有的先进行预冷以延长保质期,有的在产区冷库进行冷藏保鲜待市场行情看好后再销售)。在收购环节,为收购商提供代理收购服务的经纪人按收购数量获取每斤1—2分钱的佣金,不承担市场风险,收益比较稳定。

其次,长途运输。由于冷藏运输车耗能高、且不能超载,我国鲜活农产品长途运输多数采用汽车敞车加高加宽,棉被、加冰等土办法进行温度控制,少量采用冷藏车运输。山东寿光运往湖南长沙,全程1500公里、行车26小时,运输收入1.1万元(因公路运输服务市场竞争激烈,运输价格波动较大),除燃油、过路过桥费、汽车折旧、保险费、养路费、运输管理费外,运输户还需承担因交通事故、堵车等原因造成的农产品腐烂的风险(大部分蔬菜自采摘到消费者餐桌时间一般不能超过50小时),尽管收益相对稳定,但获利不多,且劳动强度非常大(26小时两个司机轮班开车,除加油外没有休息)。

第三,销地批发。销地批发商一般采取快进快出、薄利多销的方式,依靠大批量和快速周转赢利,需要承担很大的市场价格波动和商品腐烂变质风险,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由于销地批发商通常与下游二级批发商、零售商或采购团体有长期的合作关系,能够在短时间内将菜卖完,再将货款及时汇给产地收购商,以便资金能够及时周转和有效循环。尽管销地批发商收益相对较高,但由于竞争激烈,也不可能存在“暴利”现象。而且,如果没有这些批发商,山东寿光蔬菜在长沙销售就会陷入绝境。

第四,零售环节。目前农产品终端消费中,平均85%通过集贸市场销售,15%通过超市销售,超市售价高些。集贸市场的商户多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每天清晨去批发市场贩菜,白天贩卖,收益虽相对稳定,但也仅维持在城市的最低生活水平,远不能赚取高额利润。而且,超市租金、折旧、人工、管理、包装等成本较高,尽管价格相对较高,但通常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主要是为了吸敛人气,仅对生鲜类农产品保本或微利经营,很难获取丰厚利润。

上述情况表明,由于我国农业生产分散,流通主体众多,决定了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多、链条长,造成了流通环节“暴利”的假象。总的来看,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基本符合国情,各环节不可或缺,竞争充分,不存在暴利现象。两头叫的现象时有存在,但流通从业者也不轻松。农产品流通环节非但不存在“暴利”现象,相反风险很高、投入很大,需要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练。搞活农产品流通,是促进农民增收、降低居民消费成本的关键环节。因此要采取必要措施,扶持农产品流通从业者做大做强,促进农产品流通行业健康发展。

二、农产品流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税收政策不尽合理

一是农产品流通主体税负重。现行政策规定,对农民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外购农产品销售则属于征税范围。农产品批发和零售环节一般有三类主体:小规模纳税人、一般纳税人和个体工商户。目前从事农产品批发的主要是小规模纳税人,专门为超市进行配送业务的配送公司和经营农产品的连锁企业均为一般纳税人,农贸市场从事零售的全部是个体工商户。在税收实际征收过程中,由于对小规模纳税人实行4%固定的增值税率远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率(如一吨大米平均售价2000元,按政策规定需缴纳80元增值税,而实际毛利也仅20元),目前普遍的做法是与税务部门协商实行包税制,征收方式主要由市场代收代缴;一些地区税务部门因征收难度大而免征。正是由于现行的税收政策,很多批发市场内经销户担心实行电子统一结算后,税务部门会按实际销售额征税,对电子统一结算系统有抵触情绪。

对一般纳税人,实行的是进项税额抵扣政策。现行政策规定,对农产品购销一般纳税人直接以现金形式、零星小额收购农业生产者自产的免税农产品或向小规模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可由一般纳税人自行开具农产品收购发票,以13%的抵扣率抵扣进项税额。因农产品收购发票由一般纳税人自行填报,且多为现金交易,开具对象又是大量的个体农民,乱开农产品收购发票,偷逃税收事件时有发生;税务机关为此出台了一些管理办法,却使一般纳税人获得抵扣的条件非常苛刻,造成一般纳税人税负水平较高,很多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同样,因配送公司不能给超市提供全额增值税发票,超市就不能及时给配送公司结算货款,造成恶性循环。总之,现行的农产品税款抵扣政策已完全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限制了企业进入农产品流通领域,也是造成农产品流通行业从业者多为小而散的农民的主要原因,亟待尽快改革和完善。

对个体工商户,由于税务部门难以核定其销售额,一般都实行定期定额办法执行,根据个体工商户所在区域、地段、面积、设备等核定一个月应缴纳税款的额度。

二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办方税负较重。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中心环节。但是,因国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普遍将农产品批发市场视为一般商业企业,普遍缴纳营业税、城建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多项税负,致使其税负较重,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二)绿色通道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篇5:农产品流通的现状

农产品流通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

(一)农产品流通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产品流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的增收以及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经过多年的农业改革,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我国农产品场供求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市场的分散性和地域性以及交易的风险性等特征突出,主要存在“卖难”“涨价”、市场信息不对称、缺乏完善的农产品预警体系、农民盲目生产、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产品做得再好,没有推介展销 的平台,也卖不出去。而这就使蔬菜与市场流通的是否合理有很大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方面当地有很好的农特产品,但是农民找不到销路,另一方面,公司的采购资源不多,而农户的种植都是分的、小规模的,这就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畅通的买卖信息渠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已由社会生产中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先导行业。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产品流通,要求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同时我国的农业正处在从半自给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经济时期。在这一时期,农产品流通行为具有商品经济和自给经济的双重特征。从农产品流通来看,既有农产品自身的特点,又有中国过渡经济的转轨特征。因此,依据农产品特点合理组织农产品流通是实现商品流通合理分工的重要内容。目前的农产品流通还远不能够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人们在经济水平提高后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要求。

(二)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产品的特点是品种和个体间的差异显著,农产品的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具有不稳定性,再者就是农产品具有季节显著时间性强的特点。

农产品流通的特点造成了农产品流通的问题。

1、在流通上表现为现货交易多,季节集中度高,产品质量检测设施重要

在农产品生产对自然条件依赖比较明显,包括土壤、气候、温度、水源等,生产的地区分布特征突出,并且季节性强,产品质量部均衡。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以现货交易为主,农产品流通大多数是现货流通,进入市场往往是人货同行,采取对手交易的方式,结算用现金收付。同时,交易规模较小,季节集中度高,而且农产品绝大部分集中在夏秋两季。冬春季节虽然交易较多,但数量很少。此外,农产品质量检测、包装、储藏保鲜及加工设施、商品检疫、农药残留检测、电子结算等方面都比较落后。

2、交易规模小,参与主体多。

从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存在着众多参与主体和组织,其中个体农户占绝大多数。在流通领域形成了一个由农民组成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贩卖大军,在实践中造成农产品流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较差。此外,农产品流通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农户、中介、生产企业间交易地位事实上的不平等。小规模、大群体的特征明显,流通过程中介环节多成本高,因组织化程度太低而不能充分发挥农产品流通的效能。

3、农产品流通的自组织功能弱。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任何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供求与价格的相应变化结果都会形成一种自动均衡趋势。我们称这种趋势为商品流通的自组织功能。同工业品相比,农产品流通的自组织较弱,即实现这种自动均衡所需的时间长。损失浪费大。这是因为,首先,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使农产品供给,需求价格形成往往缺乏连续性,容易形成“断点”和“盲点”,波动由此产生;其次,农产品生产的分散性小规模化与市场需求的集中性大规模化的衔接,往往由于小生产者的“追随效应”和市场价格信号的“滞后效应”拉大了供给和需求的时间差距,从而引起了农产品的供求波动;再次,农产品供给弹性大,而需求弹性小也是造成农产品流通自组织功能比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农产品流通的这一特点告诫人们,不要以为单纯的引进市场机制就可以求得农产品流通的稳定发展,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必须通过强化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完善宏观调节来熨平商品流通的自发波动。

4、商品双向流通渠道十分不畅。农产品流通建设十分薄弱,农民卖难、买难的问题突出。农产品信息滞后,流通不畅,很容易造成生产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农村商品流通 网络 规划滞后,布局不合理;农村商品流通的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成本高;农村商品流通网点数量不足,基础设施比较简陋;农村市场监管工作薄弱;商品质量不高,食品安全隐患较大。

5、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规模小、设施不齐备、经营管理手段落后是我国农村流通体系的重要特征,且缺乏现代的、有组织的流通 企业 和流通体制。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价格普遍处于低位,农业生产循环不畅;市场主体及其组织的迟滞发育;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不完善。

6、流通方式落后,集贸市场、夫妻店仍是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商务部和中国农业大学对20个省500个村的1万家农户问卷调查,80%的村没有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97%的农户盼望城市超市向乡村延伸,77%的农户买过假冒伪劣商品。中国目前农产品交易还是以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分等、分类和包装等标准化水平很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在超市销售的比例超过75%,美国、德国达到96%,而中国平均只有5%左右。

7、流通产品档次较低。未经加工的鲜销产品占了销售产品的绝大部分,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不到10%,保鲜储藏不足18%,加工比例不到25%。农产品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能力还比较弱,标准化程度还很低,与安全卫生、新鲜营养的食品消费潮流很不适应。

8、批发市场价格波动大,不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均衡。我国农产品成交价格完全取决于当时当地农产品的供求状况,而批发市场上农产品的供求数量又存在不确定性。一旦出现供求失衡,就可能产生价格和产销量的变动呈发散型的不稳定状态。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价格,反复出现大幅度涨跌,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 影响。

9、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处于弱势地位。我国农民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缺乏组织、谈判地位弱。他们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商品源,却很少与购买方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形成真正利益共同体的更少。农民不可能充分掌握整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信息,不可能对价格的走势有明确的判断,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运销商提出的价格,使得农产品流通中的风险大多数转嫁到农民身上。

10、农产品流通体系不符合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要求。在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在农村工作中“重生产、轻流通”,致使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发展速度迟缓,与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日益增长的要求不符。

(三)完善农产品流通的对策

解决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优化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实体流通等环节,完善农产品供、产、销相配套的整体流通体系,建设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过程。

1、要重新认识粮食、棉花等特殊商品的属性

对于特殊商品的认定,一是把某些特殊商品仍然作为战略物资看待,政府担心紧急状态下的失控。事实上,一国在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体制健全的情况下,平常时期,特殊商品的流通和一般商品的流通没什么两样。二是某些特殊商品实行国家控制,并不意味着一定需要国家经营。通过一定的规制,可以采取国家控制、非国有企业经营的模式,最大限度降低特殊商品的特殊性,回归特殊商品的商品性。例如,对粮食、棉花等商品的流通,应尽可能将其置入一般商品流通范围集散。

2、整合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的主体体系,但是在当前的家庭经营下农户作为流通主体的脆弱性太强。因此,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是我国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现实选择。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和发展农户供销合作组织。农户合作组织如农民协会、行业协会农户运销联营组织等。通过农户合作组织把众多分散的农户连接起来,增强进入市场的实力,这里是提高 农户组织化程度的基本形式。二是培养和发展公司制的流通组织。通过产销合同的形式把农户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形成企业稳定的货源基地,形成大生产与大流通的对接,充分利用农业生产与流通的不同分工所带来的好处。三是发展农村市场上的代理商。

3、建立与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应该具有两大功能:一是集散功能,既是集散商品,为买卖双方提供农副商品产品进行大宗交易的场所;二是价格发现功能,即价格导向和降低交易费用。中国农村批发业的批发网点组织化程度低,组织形态单一,批发的商业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流通效率低下,竞争优势不明显。没有实现批发业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中的媒介和桥梁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有以下四大类:一是有计划的建立和完善城市销地批发市场,为农产品进城提供场所;二是要积极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实行批量交易;三是要创造条件,试办期货市场,以利于更好的引导和组织商品生产;四是发展一批主要为出口提供货源的外向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4、交易方式创新

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主要交易方式是即期现货交易,远期合同交易很少,采取拍卖、网络交易等现代化交易方式的很少。由于批发市场以即期现货交易为主,其产生出来的价格信号普遍不具备应有的良好导向功能,相反,还经常产生某些消极作用。因此,积极推进远期合同交易和远程交易,以及拍卖制。发展远期交易合同和远程交易,可以使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成为大宗交易的价格咯众多买卖者之间竞争出来的价格,从而能够产生比较好的价格信

号。农产品实行拍卖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交易方式,它具有透明度高、信息集中、价格合理、交易规范、成交迅速等优点,也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方向。因此,交易方式创新是合理组织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手段。

5、认真贯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带动农产品流通

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的焦点问题,国家政策大力向农业倾斜,农产品流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 时期,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某些地区沿海、沿边、生态、文化特点,发展特色农业,使传统的生产加工业与现代的旅游观光农业共同发展,以提高农产品的特色,带动农产品流通。

6、加快体制改革,建设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培养高素质的市场主体,改善

流通方式落后问题

首先要开展多种贸易方式,规范市场管理。可以开展期货、拍卖、展会等贸易方式,促进农业发展,以产定销,减少生产盲目性。其次要充分发挥信息的引导性作用,建立健全具有引导功能的信息平台,使信息尽量做到集中、有效、实用性强。在此条件下,既要有政府的无偿信息支持,又可以适度鼓励有条件的 企业 提供适度收费的有偿信息服务。

7、优化产品结构,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源头上改善农产品流通状况,优化农产品种植、养殖结构,减少劣、差产品的数量,最终优化农产品结构。还要采用先进技术设备从加工处理等环节进行优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加工深入化、销售批量化,提高生产的效率。

8、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创建知名品牌

对农产品进行分等分级、半成品加工和规格化包装等增值服务。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加大科技在生产加工环节的投入,最终都会体现在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上;提高产品的包装水平,能较好地做好产品的营销;品牌是商品的名片,同质量、同包装、不同品牌的商品在价格上会产生巨大的差别。

9、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步伐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促进物流与商流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加快建立与国际相互认证的标准化体系,是开展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重要环节。我国正在逐步健全农产品加工制品标准,完善检测手段,并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督。我国在各地设立认证中心,强制推行食品安全认证,并于1998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批注成立了 中国 质量体系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CNACR),在国际认可论坛大会上首批签署了国际认可多边承认协议。这标志着取得中国CNACR认可证书,就取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在质量上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

10、培养有理论基础、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农村推进小城镇建设及国家 教育 政策的倾斜为高校农林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吸引力,这些以前的冷门专业逐渐热起来。目前,农林专业,与农产品相关的植物保护、食品加工等专业也日益火爆。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整合农业资源、优化农产品结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保证农产品食品安全、发展农产品贸易、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篇6:农产品流通现状与对策1

改革开放20年来,****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生产从自给自足转变为丰盈有余,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产品流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何适应农业新形势新要求,抓好农产品流通工作,促进****农业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市农产品流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的农产品流通逐步活跃,流通环境和体系不断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流通形成一定规模。目前,****市每年外销农产品总量20万吨,占全市农产品生产总量的28.6%,主要靠外地客商到****收购运销,而本地企业或经纪人组织收购外销的农产品较少。如主要农作物产品荔枝、龙眼等绝大部分是由外地客商收购运销的。

2、农产品市场基本完善。全市每个镇都建设有农产品集贸市场,此外,象****村、****村、******村、****村、*****村等还建立了村级农产品集贸市场。1999年,市筹建了一个水果专业批发市场。但是各地农产品集贸市场以零售为主,批发量不大。农产品主要批销是在各镇、村产地进行。

3、积极进行订单农业的探索。****近几年来通过龙头企业或引进外地企业和老板发展订单农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订单农业规模达到1万亩,订单农业的主要品种为蘑菇、马铃薯、木薯、花卉、名优瓜果、中药材、特种水产、禽畜产品等。

4、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逐步壮大。全市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达到139家,年加工或销售农产品总量超2.8万吨。象红荔果疏保鲜技术 1

有限公司、****淀粉厂、******罐头食品厂、****罐头食品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和知名度正不断扩大。

5、建立了农村经纪人队伍。全市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有5500人左右,平均每镇有农产品经纪人200—300人,这些经纪人在促进农产品流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镇****村的梅菜、萝卜运销,****镇的蘑菇运销,****镇的红薯苗运销等均是由农村经纪人自发完成的。

二、****市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广大农民群众的市场观念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小农经济意识比较浓,大多数农民视自家的责任田为“命根子”,满足于自给自足或略有剩余的现状,对多种经营的积极性不高,担心经营失败会使自己失去生存根基、导致衣食无着、不能安居。这样使得农业生产的产品比较单一,以粮食为主,无法参与市场流通,无法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二是对实行现代生产经营方式顾虑重重,对搞农产品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的联营,担心受制于人,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三是存在着“暴发”的思想,总希望搞多种经营就可以“一夜致富”或很快就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一些需要增加劳动投入以提高效益的行业不屑一顾,宁愿将劳动力资源闲臵和浪费。四是产品质量意识不强,有的农产品外观品质较差,有的农产品使用农药不当造成农药残留过高,有的因运输或储存方式不当,影响质量。如今年社会上就有荔枝使用化学药剂保鲜的传言,影响了荔枝鲜果销售的情况。

2、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不够完善。表现在一是引进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比较少。近年来****在引进农作物新品种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但成效不够显著,如引进的黑美人西瓜、台湾大青枣、大果甜杨桃、蕃石榴、圣女蕃茄等等,和其他县市有较大的类同性。二是栽培技术不过关,造成对一些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不高。如1998年在****镇的优质苦瓜生产,产品销路好、价格高,但是由于栽培技术不过关,产量低,几年下来已没有多少农户愿意种植了。三是对传统的优势产品缺乏研究和开发,无特色产品和生产规模。如鸭塘鱼、雷冲竹笋、三黄鸡、桂味荔枝等名优品种均得不到重视和开发,无法形成规模生产,树立品牌,有的还出现品质退化。

3、农产品的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一是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单一,大路货居多,特色品种、稀有品种、优质品种少。如在耕地作物中,粮食作物占78.6%,在粮食产品方面,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的80%以上,在水果作物中,主要品种为荔枝、龙眼,其中荔枝占水果总面积的70%以上。二是农产品的上市季节过于集中,突出表现在水果作物中,荔枝以中迟熟品种为主,鲜果销售时间集中在7月上、中旬,时间短,且不易保鲜,这造成销售压力很大。三是产品生产没有规模优势。农产品生产过于分散、规模小,不利于收购和运输。如2000年冬,武汉市场的一位老板到****考察,准备收购一些蔬菜北运,结果发现冬菜种植面积虽然不小,但品种零星分布,同一品种分布较散,要收一车蔬菜产品两天都不一定能收足,因此,其不得不放弃在****收购的计划。

4、信息服务滞后,没有做到以产定销,生产盲目性较大。一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包括在信息体系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现在还没有专门的市场信息服务机构,没能充分利用电脑互联网这一庞大的信息库。二是信息服务滞后,缺乏对农产品市场的正确分析和预测,无法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主动地组织生产、销售。三是农民的信息意识差。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或者是在不知道产品怎样销售的情况下,只是跟着感觉走,看到别人种什么赚钱就跟着一哄而上,赚不到钱就一哄而下,造成农产品产销脱节。

5、农业企业对农产品流通的拉动作用偏小。一是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数量少。全市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共有139家,但真正具有一定生产规模,能长期稳定经营的不外是20多家。且加工产品的范围比较

单一,主要是水果罐头、酸料、水果烘干品(荔枝干、龙眼干)等。在水产品、禽畜产品加工方面的企业几乎没有。二是企业规模小,对农产品的消化能力弱。如全市每年加工的荔枝鲜果总量不足总产量的30%,几个主要荔枝加工企业的***食品厂、****食品厂等的加工总量不足总产量的10%。三是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低,产量知名度不高,市场销量极其有限。全市加工外销的农产品仅占外销农产品总量的15%左右。

三、搞活****市农产品流通的对策

1、按照区域经济的要求,搞好****农业生产的规划和布局,努力形成农产品的生产优势。一是立足现有的生产基础,做大做强一些传统的优势产业。如荔枝产业,要在现有的生产基础上,通过增加管护的技术投入,提高其产量和质量,同时通过高接换种技术,增加名优品种的比例,合理错开成熟上市季节,延长鲜果采摘和销售的时间。此外,优质稻、蘑菇、三黄鸡等产业也都要通过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对当前市场销路较好、经济收益高的比较有发展苗头的品种,要尽快抓好连片开发,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优势。如新圩的黑皮冬瓜种植,现在的种植面积才100多亩,亩产值在2000元以上,产品供不应求,完全可以扩大种植,形成几千亩乃至上万亩的规模。此外,**、****等镇的早熟黄瓜、***的毛豆、****等镇的秋黄瓜、***的淮山、****等镇的特种水果以及水奶牛等,均具有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潜力。三是认真考察广州和武汉市场的需求,充分发挥****的地缘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瞄准市场供求的时间差,合理组织生产。根据市场需求,以销定产,才能使农产品流通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求选好品种,如要生产销往武汉等地的产品,青椒品种外观要好,口感不要太辣;黄瓜体形要均匀,长短要一致,且带毛刺。另一方面要根据上市季节倒计时确定播种植。尽可能在春节前收获供应市场。

2、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导作用。一是在信贷、税收、项目等方面对农业企业给予相应的倾斜和支持,为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二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以产业化的形式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克服当前农业生产与销售分割严重的矛盾。通过产业化的形式提高农产品流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择优扶强,每年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选择2-3家对重点产业拉动力大的企业进行扶持,通过技术改造或扩大生产和经营,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开拓能力,逐步形成一系列的农业龙头企业群,并成为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3、不断增加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中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注意引进名特优农产品的生产,以优质产品占领市场;要抓好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组织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要重视建立和打造****农产品的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

4、加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要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的农产品生产专业协会,通过专业协会,使小生产变为大生产,避免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联合起来走向大生产。要通过专业协会开展统一的销售经营,逐步实现统一联系客商,统一商标,统一价格,统一销售,形成一定的销售规模,节约流通成本,减少流通环节的无序竞争。要通过各种专业协会把自产自销的农户及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的小商小贩、经纪人、代理商组织起来,使他们由过去的被动适应市场向主动开拓市场转变,由过去的自产自销型向购销型和加工型转变。

5、加强综合配套服务。一是信息服务,要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重点要抓好市级农业信息平台建设,要加强对农产品供求信息的收集、分析、发布和利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向生产者发布信息。二是发挥政府的协调管理职能,引导和鼓励土地合理流转,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条件。三是出台相关政策,依法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农产品贸易的诚信体系。

上一篇:从修辞角度分析《重庆森林》的语言艺术下一篇:挂职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