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价格风险

2024-05-10

农产品价格风险(精选八篇)

农产品价格风险 篇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经过五个完整周期的波动后, 自2009年以来又开始出现了新一轮的波动, 从“蒜你狠”到“姜你军”、从“豆你玩”到“糖高宗”、从“药你苦”到“棉里针”、从“苹什么”到“玉米疯”, 农产品价格的大幅起落强化了农产品的价格风险, 其不仅影响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居民的生活, 直接冲击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从近期来看, 农产品价格的畸形波动问题仍然表现得非常明显。从图1和图2来看, 2011年8月份以来,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价格指数起伏都是非常明显的。虽然在国家强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 农产品和 “菜篮子”产品价格时有回落, 但在多方面原因的作用下, 农产品价格 (“菜篮子”产品价格) 问题仍然是不容忽视的。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 直接导致农产品价格风险的形成, 事关国计民生。基于此, 研究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成因, 探讨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机制, 无疑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注:定基指数, 以2000年为100计算。资料来源: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网。

二、农产品价格风险的形成原因分析

对于什么是农产品价格风险, 基于研究视角的不同, 学者们还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观点, 但普遍都认为农产品价格风险是农产品价格畸形波动的最直接后果, 其具有长期性、差异性与连锁性的特征。[1,2,3,4]也就是说, 分析农产品的价格风险问题, 应该结合农产品的供销阶段特征来进行, 单从某个环节、断章取义来分析农产品价格风险问题显然是片面的, 这也是上述学者在分析农产品价格风险问题时所留下的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如果将农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的流程用图3来表示的话, 那么, 我们可以认为农产品价格风险的形成是农产品生产、销售及其配套环节所出现的问题的综合集中反映, 是多种矛盾激化的最终结果。[5]具体见图3。

1.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是导致农产品价格风险形成的首要原因

农产品生产过程包括多个不同的环节, 任何一个层面出现问题都会带来农产品价格的风险。从第一个层面来看, 农产品生产的自身特点, 决定了农产品价格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农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其生产具有地域性、周期性和季节性的显著特点, 受外界不可控环境的影响较大;即使是风调雨顺, 农产品也不一定就能够丰收。比如, 当大旱大涝天气来临时, 农产品的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当风调雨顺时, 如果种子、化肥或农药出现问题, 农产品也会面临歉收的局面。很显然, 农产品的生产受外界的影响是极为显著的, 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影响市场上农产品的供求, 如果供求均衡, 价格一般不会发生大的波动;否则, 价格则会出现大幅起跌, 价格风险出现。从第二个层面来看,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盲目跟风行为, 影响了农产品供求失衡, 导致了农产品价格风险的形成。与国外的规模化、集约化不同的是, 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是分散的, 小农经济特征尤为突出。与规模化、集约化不同的是, 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农产品生产容易受到农民逐利性的影响,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盲目跟风行为较为严重, 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带来农产品供求失衡, 造成价格风险。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农产品单位亩产量有了显著提升, 在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未全面建立以前, 农产品产销会出现脱节的情况, 这也会造成农产品价格风险。从第三个层面来看, 农产品的粗放式生产方式, 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影响农产品的销售。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不仅要求能够买得到农产品, 还要求能够买得到“放心的”农产品, 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更受青睐。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绝大部分仍然是过去的生产方式, 化肥、农药等大量使用, 农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以至于有经济条件的消费者转而消费海外高质量的农产品, 这也会影响到国产农产品的销售, 给农产品的供求带来影响, 并间接带来价格风险。

2.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是导致农产品价格风险形成的重要原因

农产品价格风险的形成不仅受农产品生产的制约, 还会受到农产品流通环节相关因素的影响。比如, 从农产品销售主体的视角来看, 随着我国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的废除, 除少数重要农产品由国家定价外, 绝大多数农产品价格由市场调节, 农产品流通主体多元化,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主要有个体农户、农产品流通企业 (代理商) 、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农民协会、经纪人队伍、批发商、贩运商等。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刺激下, 部分农产品被中介组织人为控制, 如果市场行情与中介组织的心理预期一致, 则农产品销售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价格会急剧波动;如果市场行情与中介组织的心理预期不一致, 市场风险出现的情况下, 农户直接成为市场风险的最直接承受者, 农产品的价格也会发生大的波动。也就是说, 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 农产品的价格风险是随时存在的。从农产品的流通渠道视角来看,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以及新型农超对接的农产品销售市场等。在这三种销售渠道中, 每一种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弊端都是非常明显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还没有形成产业链的规模, 与农产品上游生产环节和下游销售环节一体化程度不高;农产品期货市场不仅受人为因素影响大, 且准入门槛较高, 一般农户也无法参与其中;新型农超对接的农产品销售市场虽然能够有效促进农产品的流通, 但其销售量仍偏小, 一些偏远山区农产品受制于交通条件的制约无法有效进行农超对接。[6]很显然, 虽然农产品流通渠道日益多元化, 但如果结合我国农产品流通的实际情况来看, 不难发现长期畅通的农产品流通渠道并不多, 其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农产品价格很难长期保持基本稳定, 农产品价格长期大幅波动, 直接带来价格风险, 影响城乡居民的生活, 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也带来冲击。

3.农产品产销过程中配套服务不健全, 是导致农产品价格风险形成的又一重要原因

农产品价格风险的产生, 还会受到产销过程中配套服务不健全的影响。比如, 从法制化建设的角度来看, 法制化建设的滞后, 不仅增大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违法乱纪行为产生的概率, 还会在农产品交易市场上形成“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局面, 越是处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底层的个体农户越容易成为层层转嫁的市场风险的最终承受者, 农户的合法权益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从信息化建设角度来看, 信息化建设的滞后, 不仅影响农户及时获取市场上瞬息万变的价格波动情况, 还会导致农户盲目生产行为的发生, 其最终结果就是导致市场上农产品供求失衡, 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造成价格风险, 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来看, 受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发展程度不高的影响, 农户的融资诉求、转嫁风险的农业保险诉求、投资诉求等都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农户的切身利益, 不利于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最终结果还是会造成农产品价格风险。

4.国内外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的变化, 是导致农产品价格风险形成的重要不可控原因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 我国政府在农产品生产及其保护价政策方面存在欠缺, 最终结果是直接导致农产品价格风险的产生。比如, 在农产品生产方面, 国家并没有形成制度化的农产品投入政策, 政府在农业发展顺利时减少投入, 在农业发展出现大问题时才增加和重视对农业的投入, 这种不稳定的投入政策造成农产品生产波动, 进而导致农产品供给变化异常, 引发农产品价格风险。在支持农产品销售方面的保护价收购政策,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价格风险的形成。因为农产品的保护价收购政策, 一般高于市场上的农产品均衡价格, 这就人为地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 在较高的预期收益的影响下, 农产品生产规模扩大, 农产品下一期的供给就会增多, 这无疑会加剧农产品生产过剩的危机, 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不断下降, 使农产品生产者面对更大的价格风险。[7]从国际情况来看, 国际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会对国内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带来直接的冲击。[8,9,10]在农产品价格传导机制的直接作用下, 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会直接冲击国内的农产品市场, 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价格风险在不同程度上会带来国内农产品市场上的价格风险。此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 国际游资也会大量进入中国市场, 农产品也会成为投资对象, 影响农产品的正常供求, 在一定程度上, 也会带来农产品的价格风险。

三、农产品价格风险规避机制的构建

要科学合理地规避农产品的价格风险, 需要构建健全的农产品价格风险规避机制。结合农产品价格风险成因的分析不难看出, 农产品价格风险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农产品生产、销售及其配套环节所出现的诸多矛盾集中激化的结果。为此, 要缓释农产品价格风险, 需要从不同方面构建农产品价格风险规避机制。

1.农产品价格风险规避的内部消化机制

构建农产品价格风险规避的内部消化机制, 需要从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要强化对农产品种植结构的合理规划, 二是要强化农产品的深加工机制建设, 三是要积极构建农产品外销机制建设。从强化对农产品种植结构的合理规划层面来看, 在高度重视对农业发展支持的同时, 要对农产品种植结构进行合理规划, 避免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盲目跟风行为, 减少直至杜绝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且还要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滥用行为进行合理的矫正, 确保农产品生产的“绿色化”、“无公害化”。从农产品深加工机制建设层面来看, 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 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专项资金和食品工业技术改造专项发展资金, 重点支持“过机农业”[11][12]

3.农产品价格风险规避的政府扶持机制

构建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规避机制, 还需要高度重视政府的扶持机制, 需要强化政府的财政补贴机制, 重视税收方面对农产品产销的扶持机制。从财政补贴机制来看, 不仅要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户的种粮直补力度, 还可以尝试政府对农户种植其他农产品的直补力度, 确保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在强化政府对农产品流通企业管理的同时, 可以根据农产品流通企业实际销售农产品的数量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 鼓励农产品的流通, 缓解农产品供求失衡所造成的价格风险;为了畅通农产品流通的渠道, 构建完整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网络, 可以尝试对以农超对接为代表的超市重点予以补贴, 为“农产品进城”夯实基础, 为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规避创造条件。从税收支持机制来看, 要高度重视政府对农产品出口退税力度的支持, 确保农产品的流通, 为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规避提供保障;要从税收的角度, 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税收减免, 鼓励农产品的深加工, 确保农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供求均衡, 减少价格风险发生的概率;要充分发挥税收在农产品产销中的调节作用, 确保农产品产销的均衡, 尽量规避农产品的价格风险。

参考文献

(1) 刘晶, 葛颜祥, 王爱丽, 耿春燕.我国农产品价格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4, (06) .

(2) 金雪军, 王利刚.地区专产性小品种农产品价格风险规避机制的演变:基于浙贝交易模式的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4, (12) .

(3) 彭美秀.小宗农产品价格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0, (10) .

(4) 刘总理, 李养生.农产品价格风险及其防范[J].理论导刊, 2007, (04) .

(5) 杨春梅, 王维, 郑继兴.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及思考: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3) .

(6) 付博华.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及优化建议[J].北方经贸, 2008, (10) .

(7) 陈海霞.农产品价格风险成因其规避分析[J].江苏商论, 2010, (09) .

(8) 罗锋.外部冲击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11, (10) .

(9) 许世卫, 李哲敏, 董晓霞, 李干琼.农产品价格传导机制的理论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1, (12) .

(10) 金三林, 张江雪.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特点及影响因素:基于成分分解的方法评论[J].经济研究参考, 2012, (27) .

(11) 谢家智, 周振.发展我国农业保险应解决的相关重大问题及政策建议[J].保险研究, 2007, (03) .

农产品价格风险 篇2

但笔者认为,双方可以接受的价格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在该区域内,是高价成交还是低价成交,取决于价格博弈——看哪一方更加承受不了交易失败的损失。

以铁矿石为例。最初,需求严重不足时,矿山只能得到微薄利润,也根本没有谈判能力,单位矿石售价越低,就越要多生产和出售,来换取生存权。但是,随着需求增大,资源有限,铁矿石涨价了——这符合流行的价格理论。但同时,要特别提出的是,一旦矿山富有了,他们承受交易失败的能力就大幅提高,于是博弈的形势逆转。冶炼企业因为更难承受交易失败的损失,导致矿山主导价格谈判予取予求。最后冶炼企业仅仅能够维持生存。

农民工工资的变化类似。笔者2003年承包了一个林场,每年要雇用农民工。2003年农民工工资从2003年的20元/天(很多人抢着做工),到2006年的40元/天,再到2010年是60元/天——还很难找到人。而木工、瓦工、油漆工等技术工工资上涨幅度更大。

抛开其他因素,单就价格博弈来说,这些年的确出现了有利于农民工的变化。

原来在林场打工的都是老人和妇女,不合适进城打工,他们一边种田,一边为林场打工。以前农民大多家里穷,而且负担重,很需要钱。现在很多农民家庭基本脱困,特别是从农村到城里打工或做生意的年轻人挣到了钱,在家种田的老人和妇女不再低价打工了,很多人情愿晒太阳、带小孩玩,也不愿打工。上年纪的老人还拿到政府每月给予200多元的养老金,这些都增强了农民工的价格博弈能力,这当然是社会的进步。再看粮价。其实种粮、种棉的收入算起来比在当地打工还低,但很多农民还是坚持不让地荒着。因为农民有种朴素的感情,认为荒了农地是罪过,有地却要买粮让人笑话。但是,假如粮价没有吸引力,就不能指望农民会像生产超过自己需求太多的粮食供应市场。这同样说明农民富了,不再靠廉价地卖粮、卖棉赚钱了。

2010年粮食收成并没有下降,而粮价上涨劲头很足。除其他原因外,就是因为农民渐渐富裕,价格博弈能力增强,可以不再贱卖劳动力——贱卖粮食就是贱卖劳动力。由此看来,粮价上涨和农民工工资上涨异曲同工,均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农产品价格风险 篇3

1 期货市场功能研究

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 其中价格发现是套期保值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 这两功能都是投资者和学术界讨论最多研究最深的问题。

关于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研究为Working (1949) 、Brennan (1958) 等提出的持有成本理论和Keynes (1930) , Cootner (1960) 等提出的正常升贴水理论。之后, Bigman (1983) 等就期货交易时段各个时点的价格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并利用交割日现货价格对某固定时刻的期货价格进行回归, 检验期货价格是否是最后交易日现货价格的无偏估计量。

关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研究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当属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其是在传统的套期保值理论基础之上演进而来的。传统的套期保值理论, 即凯恩斯和希克斯的传统套期保值理论。认为套期保值是指在期货市场上建立与现货市场方向相反、数量相等的交易部位, 来转移现货交易的价格风险。其目的是规避在现货市场上可能面临的价格风险, 而且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交易头寸是相同的, 即套头比率等于1, 而且在套期保值期内保持不变。而现代投资组合套期保值理论, 即将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应用于传统的套期保值理论衍生出来。则认为, 投资者进行套期保值的过程就是对现货和期货两市场的资产进行投资组合的过程, 其目标是风险确定的前提下实现收益最大化或者收益确定的前提下实现风险的最小化。投资者基于对所组合资产的市场方向判断, 在测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基础上, 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部分套期保值或者根据需求适时动态调整套期保值的比例。

2 利用期货市场的农产品风险管理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农产品价格呈现大幅波动, 我国期货市场拥有大豆、豆粕、菜油、玉米等多种农产品, 过去的研究表明, 多数农产品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在交割期具有收敛性, 为涉农企业或个人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具体的风险管理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农产品市场进行风险管理。

首先, 涉农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现货预售。在成本较为较为稳定的情况下, 涉农企业可以采取期货市场进行产品的预售而锁定利润。当饲料的生产成本与饲料现货的销售价格之间的价差, 也就是销售利润在企业可以接受范围内的时候, 企业可以通过预售现货远期合同控制产能, 然后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原材料豆粕的买入, 以达到锁定生产利润的目的。

其次, 涉农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实现较远期的现货采购。以豆粕为例, 饲料企业在进行原料采购时, 由于其不易储存的特点, 库存周期一般较短, 一般是1-3个月。如果企业希望在价格相对较低区间建立3个月以外的库存, 则可在期货市场通过买入不同月份的豆粕期货合同来实现, 从而保证了不同时期低价原料的供应。2008年四季度, 国内豆粕期货价格快速下跌, 至12月份, 大商所豆粕2009年5月豆粕期货合同最低跌至2100元/吨左右, 低于当时的现货价格720元左右。豆粕是季度性消费特点较为明显的原料, 如果凭借以往现货采购经验, 每年3月以后豆粕消费逐步走旺, 现货价格将有可能走高, 为保障后期仍然可以拿到较低价格的原料, 饲料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建立远期合同, 实现企业豆粕远期备库的目标。

最后, 涉农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稳定企业生产成本。2008年上半年, 国内现货豆粕价格大幅上涨至4300元/吨, 处于历史高位, 企业以降低库存的方式向上游转移风险, 也将面临着短期库存的压力, 尤其是大型的饲料企业。在这种情况下, 饲料企业在采购现货的同时, 可考虑在期货市场将原料价格下跌的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如果价格上涨现货采购获得盈利, 可弥补期货亏损。如果价格下跌, 期货市场获得盈利减轻了现货市场采购成本过高的压力。

3 结语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农产品价格呈现大幅波动, 导致相关企业及利润大幅波动, 由于我国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 因此对于农民来讲可以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锁定利润, 对于涉农企业来讲可以通过期货市场稳定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远期的现货采购三种策略对农产品进行风险管理, 达到稳定盈利的目标。

摘要:近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全球农产品市场格局的变化, 我国农产品价格呈现大幅波动。基于期货市场的现状提出对农产品价格进行风险管理的手段及方法。

关键词:套期保值,农产品,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Working H.The Theory of the Price of Storag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49.

[2] Brennan L. the Supply of Storage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

农产品价格风险 篇4

传统的经济预警模型主要包括计量经济模型和景气循环模型。计量经济预警模型需要建立变量之间准确的计量经济关系,并且要通过相应的统计检验;景气循环模型认为经济波动有比较规范的规律性和周期性,这是景气循环模型预警的基础。由于农产品供求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所表现出的周期性是欠规范的,并具有时变性、高度非线性及相关因素繁多等特点,计量经济预警模型和景气循环预警模型很难满足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的要求。然而BP人工神经网络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其特点就是从学习样本集中隐式地抽象出所研究系统各因素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从近似的、不确定的、甚至相互矛盾的知识环境中做出决策。

1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模型

1.1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具有三层或三层以上阶层结构的神经网络。各层由若干个神经元(节点)构成,层间各种神经元实现权连接,即下层的每一个单元与上层的每个单元都实现权连接,而每层各神经元之间不连接,每一个节点的输出值由输入值、作用函数和阈值决定。在网络工作阶段有待测试样本输入时,即按“类似输入产生类似输出”的相近原则,计算输出结果。BP网络能通过比较样本神经网络学习后的实际输出的误差,反复调整权值和阈值,逐渐减少误差,达到指定精度。图1即为典型的三层BP前馈网络结构模型。

图1中,输入层输入向量为X(x1,x2,…xi…,xn)T,隐层输出向量为Y(y1,y2…yj…,ym)T,输出层输出向量O=(o1,o2,…,ok,…o1)T,期望输出向量为D=(d1,d2,…,dk,…,d1)T。输入层到隐层之间的权值矩阵为V(V1,V2…,Vj…,Vm),其中列向量Vj为隐层第j个神经元对应的权向量。隐层到输出层之间的权值矩阵用W(W1,W2…,Wk,…,W1)表示,其中列向量Wk为输出层第k个神经元对应的权向量[1]。

1.2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和训练

1.2.1 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

预警模型的网络结构主要包括连接方式、网络层次和各层节点数。网络的连接方式是网络的拓扑结构,本文采用的拓扑结构见图1。

(1)确定输入节点数。基于BP神经网络设计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模型的网络输入应为全面描述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警兆指标,这些警兆指标来自于供给、需求和政策与环境三个方面。

(2)确定输出节点数。输出节点个数的确定对应于评价结果。若农产品价格预警中假定输出[1]表示正向高度风险,[0.5]表示正向一般风险,[0]表示无风险,[-0.5]表示负向一般风险,[-1]表示负向高度风险,则输出节点个数为1。因此,输出节点的个数应根据评价的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而定。

(3)确定隐层节点数。隐层节点数的确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并无确定法则,但它与输入输出单元的多少都有直接的关系,可利用公式(1)来确定。

其中m为输出节点数,n为输入节点数,a为1-10之间的整数。

1.2.2 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模型训练

(1)输入数据的预处理。输入数据预处理模型的建立,就是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即研究对象与网络模型的接口。输入样本的预处理一般通过加权平均函数化为[-1,1]区间上的值。所用公式为:

其中,pi为预处理后样本,Ii为输入样本值,Imin为输入样本中最小值,Imax为输入样本中最大值。

输入数据预处理后,选取一部分输入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另一部分作为检测样本。

(2)预警模型训练。输入训练样本后,模型系统按期望输出与实际输出误差平方和的最小化规则来学习,调整权值矩阵和阈值向量。当误差减小到要求范围时,系统停止学习,此时权值矩阵与阈值向量固定下来,成为系统内部知识[2]。整个训练流程见图2。

1.3 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模型识别和信号的输出

由训练阶段得到的权值矩阵与阈值向量,形成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神经网络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对新的数据进行识别。

农产品价格风险输出可采用综合预警信号输出系统。综合预警信号输出系统是对系统输入的指标体系所对应的无量纲数据,参考前面所构建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警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结果,输出反映农产品供求整体运行状况的综合评价结果,及时准确地发出相应的警报信号。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借助自身经过大量样本数据学习而拥有的巨量信息对指标数据做出综合判断,从而直接给出了风险等级,发出了相应的报警信号。

2 实证分析——以猪肉价格为例

猪肉是城乡居民不可缺小的食品之一,其价格波动较大,为此建立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生猪价格风险预警模型,以验证上述预警理论模型。

2.1 样本数据的选取

2.1.1 预警时刻的选定

一般来说,生猪价格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时刻可选季度、半年或年。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实例的预警时刻选为年,即根据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建立生猪价格风险预警模型,并对它进行预警试验,以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在此,以我国生猪养殖业1994—2002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建立预警模型,利用2003、2004、2005年度的数据样本进行检验。

2.1.2 预警指标的确定与数据选取

生猪价格风险预警指标包括警情指标和警兆指标。

(1)警情指标。以生猪生产价格波动率作为生猪价格风险预警的警情指标。价格波动率反映了生猪供求关系的变化,一般来说,正常情况下,生猪的价格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当生猪价格的波动超出这个范围时,便会发生价格风险,因此,价格波动率的大小可以表明价格风险是否发生以及风险的程度如何。然后按风险等级标准将其值进行了分组,确定了每个年度生猪价格风险所对应的期望输出(表1)。

其中风险等级的划分标准为:

若生猪生产价格波动率在-15%以上,则生猪价格风险为负向高度风险;

若生猪生产价格波动率在-15%到-5%之间,则生猪价格风险为负向一般风险;

若生猪生产价格波动率在-5%到+5%之间,无风险;

若生猪生产价格波动率在+5%到+15%之间,则生猪价格风险为正向一般风险;

若生猪生产价格波动率在+15%以上,则生猪价格风险为正向高度风险。

(2)警兆指标。经济预警的主要目的是根据警兆的变动研究警情的大小,要实现生猪价格风险的预警,选择合理的警兆指标是关键。根据我国生猪供给和需求的具体情况,构建生猪价格风险预警的警兆指标体系(表2)[3]。

2.2 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确定的生猪预警指标可知,所建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节点个数为17,输出节点个数为1,因此,

隐层节点个数为:(17+1)/2+a

若取a=7,则隐层节点的个数为16。

以1994——2002年的样本数据对BP人工神经网络预警模型进行训练,设学习率为0.05,训练误差为0.00015,经过5032次训练后,结果满足要求(表3)。

从表3可看出,模型的输出值和风险值很接近,这说明已建的生猪价格风险预警模型满足要求。

取2003——2005年警兆指标的样本数据为输入数据,对上述所建的生猪价格风险预警模型进行验证,其结果见表4。

从表4可知,2003、2004、2005三年的模型输出值与期望风险值非常接近。可见,已建的生猪价格风险预警模型符合要求,到此整个建模过程结束。

2.3生猪价格风险预警信号输出

根据生猪价格风险预警模型的输出可画出风险预警信号图(图3)。

3 结论

生猪价格风险预警模型的成功构建进一步说明了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农产品价格预警模型是切实可行的。用同样的方法,可构建粮食类、水果类等其它农产品的价格预警模型。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供给和需求价格弹性很小,导致了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性很大,再加上农产品生产者的生产规模较小,居住分散,并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从而由农产品价格所引起的风险会使其遭受很大损失。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模型的成功构建与应用,可指导农产品生产者提前采出风险预控措施,避免价格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摘要:农产品价格风险的防范要通过管理水平的提高来化解,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的引入则可实现农产品市场风险管理方法的创新。本文建立了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农产品价格风险预警模型,并以生猪为例进行了验证。生猪价格风险预警模型的成功构建进一步说明了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农产品价格预警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风险,风险预警,BP人工神经网络

参考文献

[1]高勇军.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7-38

[2]李旻暾.产业安全预警系统应用研究[D].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3-47

[3]赵瑞莹.农产品市场风险预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56-57

[4]孙良媛,张岳恒.转型期农业风险的特点与风险管理[J].农业经济问题,2001(8):20-26

农产品价格风险 篇5

将期货市场的功能进行有效的发挥可以规避市场风险, 并且提高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选取我国主要的4种农产品, 分别是大豆、玉米、小麦和早籼稻, 利用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分析了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关联性, 在实证分析中, 主要探讨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探究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 检验4种农产品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是否存在着长期均衡、短期动态关系;二是探究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检验4种农产品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运行机制的对策和建议[2]。

1 样本数据选取与实证分析方法

1.1 样本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了大连商品交易所 (DCE) 2009年8月27日-2014年10月31日, 大豆和玉米的期货、现货指数日数据;郑州商品交易所 (CZCE) 2009年8月26日-2014年10月31日, 小麦的期货、现货指数日数据;郑州商品交易所 (CZCE) 2009年4月20日-2014年10月31日, 早籼稻的期货、现货指数日数据 (以上数据均来源于中华粮网数据中心) 。

1.2 实证分析方法

为了全面地探究4种农产品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变动关系, 本文首先对各序列进行描述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基差分析, 探究期货与现货之间的相关程度, 接着进行ADF检验以进一步确认序列的平稳性;然后, 利用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了农产品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 以判断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最后, 利用Granger因果分析检验了4种农产品期货价与现货价之间的因果引导关系, 以判断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3,4,5,6]。

2 实证结果分析

2.1 变量的基本描述与平稳性检验

分别对4组样本数据序列的描述性统计量进行汇总之后发现, 4种农产品中大豆的期货和现货的平均价格均最大, 玉米的的期货和现货的平均价格均最小,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中大豆的价格较高, 玉米的价格相对较低。而4种农产品的平均期货价格均高于平均现货价格, 说明了国内的农产品金融市场较为所被看好。从标准差可以看出, 期货价格中大豆的波动性最大, 小麦的波动性最小, 现货价格中大豆的波动性最大, 玉米的波动性最小。由偏度系数可以看出, 大豆和小麦的现货价格出现正偏态, 其他的期货、现货价格都是负偏态, 且偏斜程度最大的是大豆期货价格, 即我国大豆期货市场价格的偏斜程度最大。由峰度值可以看出三市场的峰度值均小于3, 都属于平顶分布, 分布特点略平坦。

2.2 农产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的相关性分析

利用相关系数计算公式进一步测算表明, 玉米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相关系数最高, 为0.838 5, 4种农产品的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值 (t检验概率值) 均为0.000 0, 表明4种农产品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在1%水平 (双侧) 上显著相关。可见, 4种农产品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相关性很高, 期货能较好地发现真实有效的价格[7]。

2.3 我国粮食的期货基差分析

根据我国粮食的期货基差分析结果表明, 大豆、玉米、小麦、早籼稻的基差的标准差都小于其现货价格的标准差, 说明我国大豆、玉米、小麦、早籼稻的期货基差风险小于现货价格波动的风险。换句话说, 在我国粮食期货价格的导向和调整下, 相对应的现货价格逐渐收敛于期货价格, 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起到了降低波动和稳定价格的调整作用。此外, 根据市场基差标准差可以看出, 市场基差风险的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豆、早灿稻、小麦、玉米。

2.4 价格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协整分析是建立在平稳序列的基础之上的, 若序列不平稳, 则会出现伪回归的现象。为了减缓价格时间序列的波动性, 首先对4种农产品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取对数, 得到处理后的2个序列, 即LNF和LNS, 并对其进行ADF检验。又因为进行协整检验需要随机变量具有相同的单位根阶数, 故而继续对LNF和LNS进行差分处理, 进一步得到序列ΔLNF和ΔLNS, 对这些序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由检测结果可知, 在进行差分处理后, 各农产品的日收盘价序列在0.05和0.01的显著性水平下, 均不存在单位根, 因此认为序列是平稳的, 故可验证序列已满足进行协整分析的条件。

2.5 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

2.5.1 VAR模型估计和平稳性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是借助VAR模型来完成的。因此,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适的VAR模型, 再根据所建立的VAR模型, 确定合理的滞后阶数。对一阶单整序列LNFUTURES和LNSPOT进行VAR模型的拟合, 由拟合结果表明SC指标均指向1为最优滞后阶数, 因此, 确定最优的滞后阶数为1。

在得到确定的VAR模型之后, 进一步作出AR特征多项式的单位根表格和单位圆图形来对VAR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经过检验后发现, 该模型的根都有2个, 模均小于1, 并且都是实数[8];同时, 每个模型的两个根均在单位圆之内, 对应的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倒数也都在在单位圆之内。由此可以判断, VAR模型是稳定的。

在得到稳定的VAR模型的基础上, 将进一步进行Johansen协整分析。

2.5.2 Johansen协整检验

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的目的, 在于检验各农产品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有没有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基于前面所建立的VAR模型, 对序列LNF和LNS的VAR模型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

对大豆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原假设“r=0”表示“存在零个协整关系”, 对应的迹统计量为18.93709, 在0.05显著性水平下, 拒绝原假设, 因此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原假设“r=1”表示“至多存在1个协整关系”, 对应的迹统计量为3.841466, 在0.05显著性水平下, 接受原假设, 因此认为存在1个协整关系。最大特征值检验结果与迹统计量结果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得到, 大豆的期货价格序列与现货价格序列之间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1个协整关系。

同理可得玉米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也存在1个协整关系, 小麦和早籼稻则不存在协整关系。

2.6 误差修正模型

由于只有大豆与玉米期货与现货价格指数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而小麦与早籼稻则不存在协整关系。因此, 本模型只针对大豆和玉米期货建立误差修正 (VEC) 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 发现我国大豆、玉米期货现货价格的误差修正项系数分别为-0.005 8、0.006 464、-0.010 67和-0.005 82, 在5%的显著水平下具有显著性意义, 说明我国大豆、玉米的期货、现货市场发生变化时, 在短期可以恢复长期均衡的作用。然而其误差修正项系数都偏小, 说明我国大豆、玉米的期货、现货市场价缺乏传递效率, 其不存在短期的协整关系。

2.7 Granger因果检验

对大豆、小麦、玉米和早籼稻的期货、现货价格指数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发现在5%显著水平下, 大豆、玉米和早籼稻的合约表现均为期货价引导现货价, 只有小麦的期货价与现货价之间不存在因果引导关系。

3 结语

本文针对农产品期货、现货市场价格关联关系, 对我国市场的大豆、小麦、玉米、早籼稻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进行实证分析, 所得结论如下。

从现货与期货价格相关性, 我国大豆、小麦、玉米以及早籼稻期现货价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1、0.683、0.839、0.741。其中, 玉米的期现货价格相关程度最高;而小麦期现货价格的相关程度最低, 但各农产品的期货现货价格都表现有较强的相关性。

从期货市场的有效性上来看, 首先, 我国大豆、玉米的期现货价格之间均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然而小麦和早灿稻不存在协整关系。当价格偏离均衡状态时, 大豆、小麦期货价格均能在短期内恢复到均衡状态。

从引导关系上分析, 除了小麦农产品不存在因果关系外, 大豆、玉米以及水灿稻都仅体现出期货价格引导现货价格的单向引导关系。

从基差风险分析, 大豆、玉米、小麦、早籼稻的基差的标准差都小于其现货价格的标准差, 说明我国市场大豆、玉米、小麦以及水灿稻的现货价格逐渐收敛于期货价格, 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起到了降低波动和稳定价格的调整作用。

摘要:以大豆、玉米、小麦和早籼稻4种常见的农产品为例, 通过相关性分析、基差分析、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研究我国农产品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动态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 4种农产品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具有高度相关性, 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起到了降低波动和稳定价格的调整作用;大豆和玉米具有长期均衡的关系, 而小麦和早籼稻没有, 但是短期均不存在着协整关系。期货与现货价格相互作用、影响, 大豆、玉米和早籼稻的合约表现均为期货价引导现货价, 只有小麦的期货价与现货价之间不存在因果引导关系。

关键词:农产品,期货价格,现货价格,动态关联

参考文献

[1]王川.我国粮食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关系的研究[J].农业信息研究所, 2009 (6) .

[2]邰银平.大豆期货价格与国产大豆现货价格动态关系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 (3) .

[3]陈刚, 唐衍伟.期货市场价格波动与市场弱有效性的检验与分析[J].系统工程, 2004 (5) .

[4]胡宇, 周宏.中国小麦期货市场期现货价格关系研究[J].金融经济, 2006 (8) .

[5]华仁海, 仲伟俊.对我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 2002 (5) .

[6]华仁海.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基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 2005 (8) .

[7]贾月梅.影响期货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J].价格月刊, 1993 (1) .

农产品价格走势分析 篇6

农产品消费价格指数的不断攀升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农业作为经济的基础, 为工业和城市的生产生活提供食物和工业原料, 农业占据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 其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和出售价格关乎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工业生产成本, 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所产生影响巨大而深远。农产品价格的急剧攀升已经波及到社会和经济的方方面面, 农产品价格之所以如此快速上升, 分析原因大致如下:

一、生产农产品的劳动力投入不足

最近, 到农村走访了一些自然村的农民朋友, 从他们口中得知农村种田的人、喂猪的人、养鸡养鸭的人越来越少了, 很多人选择到城市或非农产业去工作, 留在农村的大都是老弱病残的老人、儿童。可见, 当今市场经济的深化和民众教育的普及, 农民朋友的经济理性凸显出来, 他们在权衡农业经营收益和非农业经营收益之间孰优孰劣之后, 自然会选择到成本低、收入高, 见效块的城市中去从事非农产业。

二、需求方面的扩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农产品需求扩大的原因主要来自城市人口的膨胀、农产品加工体系与加工能力的发展以及农产品出口量的增加三个方面。首先, 城市化是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在未来20或30年内的主旋律, 按照发达国家城市化比率来计算, 9亿呆在农村地区的农民在短短一二十年内每年要转移多少人到城市里去, 况且现在经济的发展带动城市居民的收入稳步上升, 他们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 从而导致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农产品价格一路上扬。其次,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 数量众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顺应市场需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 他们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所产生的原料消耗需求越来越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的稀缺性, 助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最后, 国际粮荒的出现、全球人口的膨胀以及国外市场对中国农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又从全球角度推动了农产品物价上涨。

三、自然力下降, 即土地肥力递减因素

土地肥力递减, 简单地说, 指单位产量里靠土地提供的自然肥力, 与粮食产量增长成反比下降的规律。产量越高, 单位重量里所包含的自然肥力就越少, 从而生产相同数量的农产品所需要增加的投资也就越多。当然, 这条规律不是绝对的, 如果科学技术的发展, 能抵消因土地肥力下降造成的影响, 也许不会增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遗憾的是, 我国与农业生产相关行业的科技进步, 并没有为农民降低生产成本作出多大贡献, 相反这些产品的涨价经常让农民叫苦连天。这些年, 农民种粮每亩单产是提高了, 但是单位产量里生产成本却一直在增加, 进而农产品价格实际上是在自涨。

四、“剪刀差”校正期因素

我国长期遗留下来的城乡发展不协调, 工业品与农产品比价不合理, 农产品价格长期过低的问题, 随着我国推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 目前尚存的工业品与农产品之间剪刀差问题将会得到较彻底的纠正。从而也会造成农产品价格上涨。

五、农民工保障政策的相继出台, 将会促使农产品提早回归到合理价位运行

近几年,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 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了保障, 对广大农民来说, 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从另一个方面看, 目前的政策环境, 也在更大程度上剌激了农民弃农从工, 弃农从商的强烈愿望。农民会在自己亲身体验中, 感受到城市与农村, 工商业与农业的巨大差别, 并从中作出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的结果必然使延续多年的工业品与农产品比价不合理的格局被打破。今后农民种地、养猪、鸡、鸭等都会以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为准则。种地不赚钱、甚至还赔本的事, 今后农民不会再干了。现在城市的高速发展, 吸收大量农民进城打工, 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农民收入有了新的来源, 种地、养猪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了。农民不再被迫去生产不赚钱、甚至赔钱的农产品, 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今后农产品价格要比过去高。

六、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因素

近年来, 我国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一直处在大幅上涨之中, 在今后, 我国的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农用柴油等农用生产资料, 仍将会不断上涨。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持续加大, 农产品价格上涨因素也将不断地增加。

其它因素影响。其它因素包括国际市场上粮油价格上涨因素, 农民所购商品涨价因素等。从去年下半年开始, 我国粮食和食用油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国际市场上粮油价格普遍上涨。在经济一体化, 市场全球化日益增进的今天, 国内农产品价格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此外, 供应农民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涨价, 也会影响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看到自己买的东西都涨价了, 自然会想到自己卖的东西也要涨价。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篇7

如何让农民增收, 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使农产品的价格达到城市居民能够接受的合理的范围, 同时也让农产品走出暴涨暴跌的怪象, 让农业生产走向一个良性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这是一个关乎我国每位居民的切身利益的事情。如何构建合理的农产品价格体系, 稳定和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 从而促进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已成为我国当今必须面对的难题。

一、供求关系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的供求关系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它是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在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中, 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自发地调节供求关系, 供大于求, 价格就下落;求大于供, 价格就上升。因此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

二、生产周期长, 且受季节的影响大, 供求关系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

农民生产时, 在决定供应市场的数量时并不知道未来价格, 而预测价格与实际价格经常出现较大偏差, 导致农产品价格和供应量大起大落。当发现供与求之间的偏差时又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的特点, 而无法在短时间弥补供求关系的偏差。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更不利于稳定农户收益, 也使农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风险。

三、完善的市场机制可以方便快捷地形成农产品价格

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 在新体制的建立或新制度框架的构造中, 一个关键部分是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农产品销售制度的选择受制于国民经济的基本制度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对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来说市场经济对接近完全竞争的农产品的生产来说能够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当然依靠市场经济制度来自身的调节农产品价格的形成并不代表不需要政府的调控与引导。

四、受地域的影响较大

由于不同的农产品对气候、温度、湿度等的要求不同, 这就影响了某些对地域要求比较严格的农产品的价格。特别是在自然灾害比较频发的年份, 当一个区域受到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时候, 就会很大程度的影响本地区特色农产品的供给量, 进而影响了特定农产品的价格。

五、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

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主要包括固定资产 (如农机具、役畜、生产建筑物) 折旧费;劳动对象和易耗品 (如种子、肥料、饲料、农药、燃料、电力) 的费用;劳动报酬开支及生产管理费用等。在原材料及人力成本不断上涨的今天, 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对农产品价格的形成还是起着特别明显的作用。

六、受物流成本的影响较大

随着城镇居民的不断增加而带来的城市的不断增多与增大, 以及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的产品消费的升级, 同时受到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的限制, 农产品的物流量在逐年的上升。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由于油价、人力成本等的增加, 造成了物流成本的大幅上升, 因此就形成了流通成本占农产品价格一半, 而流通环节的“最后一公里”又占到流通成本的一半以上, 从市区一级批发市场到零售市场产生的成本, 是整个流通过程中加价最高的环节的现象。物流成本在当今农产品的价格形成中, 占了很大的成本比重。

七、农业补贴在农产品价格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上农业补贴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 是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WTO框架下的农业补贴是指针对于国内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的综合支持。农业补贴是在现行的农业政策下各国政府为了稳定物价、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本国农业竞争了的重要的手段。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产品价格的形成。

八、农产品的国际价格大环境对各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显著

随着国际贸易额的逐年增大,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 各国农产品的价格越来越多的呈现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 因此在考虑各国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时国际大环境的影响, 成为了一种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

某一种农产品价格的最终形成, 往往不是单一因素的影响, 常常是很多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及农业大国, 政府要努力的扩大农业生产的规模, 保持并扩大土地种植面积, 同时正确及时的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 这对维持农产品的价格的稳定, 避免农产品价格的暴跌暴涨, 有效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维持社会的稳定, 增加农民收入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农产品的生产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国民基础, 而要推动农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 同时又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农产品的价格稳定至关重要。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影响农产品价格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 且从中找出关键因素, 并提出稳定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办法。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供求关系,市场机制,生产成本,国际环境

参考文献

利用“缓冲存货”稳定农产品价格 篇8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波动,缓冲存货

农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石, 农产品安全的供给与稳定的价格是保障一国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 同时农产品的价格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 保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 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然而, 近年来, 国内的多种初级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有如“过山车”一般, 涉及的产品也越来越多, 农产品价格下降会影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进而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威胁。农产品价格过高, 一方面, 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 使他们在农产品大幅上涨的时候承受部分上涨压力, 会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会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 “谷贱伤农, 谷贵伤民”的例子屡见不鲜。

一、农产品价格波动产生的影响

(一) 价格波动使农民生产者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实惠

对于农民生产者来说, 农产品价格上涨确实会使收入增加。但是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规模小, 经营分散,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农民生产者在农产品定价上基本没有话语权, 流通领域在农产品价格上涨时获益最多, 流通商凭借其实力雄厚, 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囤积物品, 低吸高抛, 赚取最大的利润, 而农民生产者只能获得很少的溢价收益。同时, 农产品价格上涨, 农民生产者的积极性会增大, 盲目扩大生产又会造成市场供大于求, 结果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 生产者损失严重。

(二) 价格波动会影响市场的正常秩序

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 农产品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 如果其价格持续暴涨, 必然将引发销售者和消费者的涨价预期, 供应商开始囤积产品, 而消费者则会出现抢购现象, 结果会使农产品供求缺口进一步加剧, 市场的稳定性被人们怀疑, 对正常的市场行动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另外, 大多数居民对农产品的价格变动十分敏感, 使得农产品价格波动具有较强的传导性和放大效应, 即使是一种小宗农产品价格上涨, 也可能造成整个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

(三) 价格波动将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基础, 农产品价格的变动会引发下游产品, 尤其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品价格的变动, 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产品价格波动, 会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价格波动。

基于以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不良后果, 笔者建议可以参照国际贸易中的“缓冲存货”措施来稳定农产品价格。

二、缓冲存货的概念

缓冲存货是国际商品协定经常使用的稳定价格的措施, 国际商品协定一般是某些初级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为了稳定该项产品的经济收益、保证供销稳定和促使其发展的目的而缔结的政府间的多边协定。为了稳定价格采取的措施, 会员国要缴纳两种会费:实物和现金;然后由该商品协定的执行机构按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的规定, 运用其成员国提供的实物和资金, 干预市场和稳定价格。

其办法是把该商品的价格划分出高、中、低三档。当市场价格涨到高档时, 抛售缓冲存货的实物以维持价格在最高限价之下;在中档时, 不动用缓冲存货;在低档时, 利用缓冲存货的现金在市场上收购, 把价格保持在最低限价以上。其运行机制主要是考虑商品的价格变化主要是来源于市场商品的供求变化。市场上该商品价格高, 说明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 于是组织增加该商品的供给, 从库存中拿出货物 (会员国算缴纳的实物) , 去市场上抛售, 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 价格是要下降的, 逐渐回归到正常水平;同样的道理, 当市场价格过低时, 组织就拿出会费增加购买, 来稳定市场价格;通过这样的措施, 使商品价格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

综上所述, 通过缓冲存货的使用, 能起到以下作用:其一, 稳定该商品的价格;其二, 保证稳定的供给;其三, 有利于生产的正常运行;最后, 保证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的企业都可以获利。

三、缓冲存货的具体利用以日本为例

(一) 安全带价格制度

政府规定某些商品价格的上下限, 产品可在市场自由买卖, 但价格需由指定的专门机构进行监管, 其目标是将市场价格稳定在政府规定的上下限价格范围内, 当市场价格过高时, 该机构抛售仓库的库存, 增加市场供给量, 或减免进口限制, 促进进口, 以稳定物价;当市场价格过低时, 该机构又从市场买进产品, 增加库存。当市场价格处在稳定价格带之内时, 政府不采取任何价格干预政策, 由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价格。这个政策是缓冲存货的国内应用, 管理费用等由财政支付。

稳定价格带制度的作用机制类似于国际贸易中的缓冲存货, 它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进行了有效结合, 在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同时, 充分体现了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价格波动,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行为, 适用于价格波动频繁的农产品。

(二) 价格风险基金制度

它是价格稳定机制与补贴的综合运用与协调, 现日本主要用此制度适用于14种蔬菜、鸡蛋和果品, 指定产地1168处, 指定消费地区36地165城市。

1966年, 日本政府制订了《蔬菜生产上市稳定法》, 逐步建立起了有效的价格稳定和蔬菜农户收入补贴制度。日本政府规定萝卜、白菜等14种关乎民生的蔬菜为“大宗蔬菜”, 并确定全国933个产地为大宗蔬菜的重点地区, 这些地区的蔬菜种植大户向当地的农协组织提交种植计划后, 按照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3:1:1的比例, 出资设立“蔬菜生产上市稳定基金”, 由独立行政法人“农畜产业振兴机构”进行管理。当蔬菜批发价格下降至过去六年平均价格的90%以下时, 该基金启动, 补贴农户的损失。目前, 参加这项机制的农户占蔬菜农户总数的50%以上。除此以外, 当价格上涨过高时, 政府和农协指导农户提前上市;当价格下跌至过低时, 农协指导农户延期上市或加工后上市。

四、利用缓冲存货调节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应用建议

(一) 产品的确定

按照传统意义对农产品的分类, 我国农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类:粮食农产品和鲜活农产品。粮食农产品指的是谷类、豆类和薯类, 谷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以及其他谷类 (大麦、燕麦、荞麦等) ;豆类包括大豆、绿豆、小红豆等;薯类中包括马铃薯、甘薯等。鲜活农产品是指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鲜蔬菜、水果、水产品、禽畜及其肉类产品。以及能够到达餐桌上的农副产品, 新鲜、绿色食品。

如果对鲜活类农产品干预过大, 不仅不会从根本上起到稳定价格的作用, 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使价格波动加剧, 造成市场的“波动预期”。另外, 这种“波动预期”可能会吸引更多的社会游资来进行炒作,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助推市场的不稳定。所以针对这类农产品的调控手段主要是加强预警和监测, 实行比较宽松的调控措施, 主要依靠市场来决定价格。而粮食农产品作为农产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又其本身具有可储存性应该是政府选择通过缓冲存货进行价格调控的重点。

(二) 会员的确定———抓好农产品市场中的“大户”

“大户”一词来源于股票市场, 是指股票市场上资金实力雄厚、能够影响股价走势的投资机构、集团和个人。农产品市场上的“大户”可以包括以下人群。

1. 具备一定资质和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商。

农产品市场上的个别农户对于农产品价格的走势也没有影响力, 它们只能随行就市。经过这些年农产品波动的情况, 在市场上能够兴风作浪的主要是某些投机的炒作经营者。

2. 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种植大户。

随着农村土地的流转, 近年我国土地已经开始向大户集中, 出现了一些具备规模的“农场主”。

(三) 农产品价格的制定

政府可以学习西方某些国家, 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供求趋势, 价格变动趋势以及农民的种植意向、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等因素, 考虑以过去几年来的市场平均价格作为标准, 研究确定重点农产品的价格干预区间, 规定农产品价格的上下限。

(四) 执行

1.政府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做法, 建立重点农产品的价格稳定制度, 成立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产品市场中的“大户”共同出资的价格稳定基金, 由政府设立的行政独立法人进行管理, 当农产品的价格下降到价格干预区间下限时, 政府予以购入储存, 当农产品价格上涨到干预区间上限时再售出, 通过缓冲存货来调节市场供求, 稳定价格。

2.对于棉花、大豆等外贸依存度比较大的农产品还可以通过增加进口, 利用临时收储办法来稳定国内价格。在国际市场价格低迷时, 利用价格稳定基金, 增加农产品进口, 利用国际市场价格比国内市场价格低的优势来降低收储成本, 在国内价格达到价格干预区间上限时, 将其抛售, 增加市场供给, 降低价格。如果国内价格暴跌至干预区间下限时, 可以适当增加该商品的出口。减少国内市场供给, 使价格提高。

上一篇:遗传资源保护下一篇:内蒙古乌审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