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语言

2024-05-06

外交语言(精选六篇)

外交语言 篇1

关键词:外交风格,外交语言,翻译策略

中国从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发展成为今天的国际大国,离不开所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也正是由于中国所主张的友好外交使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外交这门艺术正在随着时代潮流前行。

一、外交语言的特点

根据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格莱斯的文本类型学,外交语言应当归类于官方讲话[1]。

外交语言是一种高级政治语言,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极强的政策性[2],具有一定的标准和风格。但实际上,由于外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外交语言区别于普通的政治性语言。周恩来曾在讲话中指出,外交同军事一样担负着保卫国家利益的任务。而对外而言,外交就成了第一线工作,外交和军事所不同的是外交工作是以“文”的方式在国家关系中进行联合或斗争,而它所运用的主要“武器”就是语言。可以看出,外交语言是外交实践中使用的语言,是外交工作的武器。作为在外交舞台上使用的语言,外交语言在其运用上具有鲜明的立场性、准确性,含蓄委婉、避实就虚、分清场合、拿捏分寸等特点,也是这些具有“艺术性”的特点,使各国在外交事务中能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二、外交语言的翻译原则

外交翻译必须以国家利益为中心,严谨而有效地传达国家的声音。基于外交语言的特点,外交翻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合理的翻译策略,既要忠实原文,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外交翻译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1. 精

2. 准

3. 转

转,即形象转换,以实现文化等值。例,非洲有句谚语,“一根原木盖不起一幢房屋”,中国也有句古话,“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亚非国家加强互利合作,能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积极效应。(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4. 能

三、翻译策略

1. 词汇层面的翻译策略

(1)词义的选择

俄语词汇的多义性特点使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词义选择这一问题,即寻求对等或对应。选择正确的词义对文本的翻译至关重要,也是大多数译员所面临的问题。

译文:偷窃和杀害外交人员将会受到大多数政府和国家的强烈谴责。

(2)词义的引申

有些词语不仅仅局限于词典中给出的意思,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加以揣摩,以正确理解其含义,是翻译工作中的一大难题。

译文:如果外交人员在驻在国定居,那么自然就会失去外交豁免权,本国的司法对其生效。

词典中有“扩大,扩充;伸展,蔓延;遍及,普及;传播开,散布开;笼罩,充满;滋生,繁殖”等意思。在此句中对应的主语为“司法”,直译可以选择“扩大,笼罩”,也就是说处于司法管辖范围内。如果给“法律”加一个动词,通常会想到制定法律或者法律生效,其中“法律生效”间接表达了受到法律管理这一意思,所以把распространяться转译为“对……生效,有效”更加符合表达习惯,也体现了一定的专业性。

(3)词类的转译

由于俄汉两种语言习惯的不同,翻译时往往需要改变词的词性,即出现词性的不对等,名词不一定要译为名词,动词也不一定要译为动词。循规蹈矩地坚持词性不变有时会影响文本意思的表达和语言的流畅性。

译文:俄罗斯严格遵守外交人员人身不可侵犯原则和享有特权的原则。

此句直译为“俄联邦是……的拥护者”,而译文中将“拥护者”省略,将原来的名词定语翻译成动词谓语形式,出现了由名词向动词的转换,出现了词性的不对等。但在整体上不会因转换而打乱句子的结构,反而使意思表达得更加清晰,更加直观地呈现原文的意思。

2. 句子层面的翻译策略

(1)断句法

俄语中长句较多,汉语却不太喜欢长句,常常是以简练见长。因此,俄译汉翻译中采取长句断切法,也就是长句化短。断切后的句子要达到“眉目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气连贯,前后呼应”[4]。

译文:外交关系破裂时,考虑到对等原则,外交人员人身不可侵犯予以保留。

以简练为目标,译文把条件和时间作为断句的点,避免了句子过长,达到了意思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语气连贯,前呼后应的目的,使句子结构清晰直观。

(2)句型转换法

句型转换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改变原有句子的句型,以更加直观地表达文本的意思,适应不同文本的需要,或者是表达某种态度和立场。在外交翻译中经常会遇到疑问句,尤其是概念型问题的提问方式更加常见疑问句。

(3)成分改变法

成分改变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改变句子成分以适应译文的表达习惯。成分改变和词类转译有些相似,但不相同:词类转译只是个别词的词类,成分改变则涉及作为句子成分的词或词组,翻译时,主语、谓语、定语、补语、状语等句子成分都有可能转译。

译文:根据外交豁免权,除人身及处所不可侵犯外,外交人员及其家庭成员的文件、行李、交通工具也不可侵犯。

(4)调整语序法

调整语序是指由于俄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有时需要对原文句子的顺序作出调整,以适应译文的表达习惯,使译文通俗易懂,思路清晰。

译文:外交关系破裂时,考虑到对等原则,外交人员人身不可侵犯予以保留。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考虑到对等原则”放在句首,不会把“外交关系破裂时”单独作为一小句列出来,即“考虑到对等原则,外交人员人身不可侵犯在外交关系破裂时也予以保留”。译文将时间状语、条件状语排在句首,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四、结束语

外事无小事。外交语言的政治性色彩决定了外交翻译不能墨守成规,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正确把握外交语言的特点有助于译员准确、忠实地传达外交信息,同时还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灵活运用翻译策略,以更好地在外交活动中发挥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5.

[2]杨明星.“政治等效”理论框架下外交语言的翻译策略——以“不折腾”的译法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

[3]张雅溪.外交语言的特点及翻译原则[J].林区教学,2015,(9).

[4]黄忠廉.俄汉双向全译实践教程[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面试的外交语言 篇2

面对这种提问,你应当即立断,如果你认为对方是个不错的公司,你对新的岗位又有一定的把握,不妨入门再等待机会;如果对方情况一般,新岗位又过分“屈才”,当然干脆回答“不”。面试的成败,招聘者也会流露出一些“蛛丝马迹”。如果面试时只是“例行公事”式的回答,你的希望还是寄于别处为妙;如果对方扯开来说,特别是对你的专长问得很细,那么你的希望就不会小。面试结束前的客套话,更是关键,如果对方只是面无表情地说:“我们会有通知给你的”,那么你往往不会收到录用通知;如果对方热情地和你握手言别,再加一句 “欢迎你应聘本公司”的话,你就准备与他做同事吧。

视觉语言

郑国的外交语言特色 篇3

关键词:郑国;外交;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26-01

春秋时期,礼乐开始崩坏,私人讲学,处士横议,大国侵略小国,固然要“奉辞伐罪”,小国应付大国,尤需委婉其辞。所谓“子产有辞,诸侯赖之”,正说明“辞之不可以已”,乃是当时政治斗争的特殊需要。

一、郑国讲究外交辞令的背景

东迁后的郑国地处中原腹心,从春秋时代起就已经是各国看重之地,是列国中外患最深的国家。面对复杂的形势,郑国在协调国际关系,利用各国矛盾,避免冲突,保存实力等能力方面,受到了极好的锻炼,尤其是在辞令方面,不能不讲究说话技巧。《左传》中记载郑人出色外交言论最多的人物是子产。如“子产与范宣子书”、“子产弗与宣子环”、“子产对晋人征朝”、“子产戎服献捷”、“子产坏晋馆垣”、“子产论尹何为邑”、“子产不毁乡校”等,都是善用言词以处事、说理的典型例证。雅辞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子产善于辞令,而且多雅言,是形势磨砺的结果,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并非为言词而言词。

郑国有一个很好的团队,能够集思广益,各显其能。“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湛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1](《左传·襄公三十一年》,p235)子产当政的时代,郑国不仅有一个好的团队,而且团队成员注重配和,齐心协力,终使处列国之间,四争之地的小国郑,能够得以图存,并有所发展。

二、郑国外交语言的特色

郑国外交辞令十分有特色,既温顺典雅,又不卑不亢,既合情合礼,又有理有力,不失分寸,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委婉典雅而又富于文采。子产的言词善引古制古诗,这使他本来就很委婉的辞令又带上几分典雅,使得外交辞令文采斐然。如《左传·昭公十三年》记载“子产争承”的事件,子产为郑国承担过重的贡赋而在诸侯盟会上向晋国申辩,一开始就引用周朝古制:“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才尊贡重,周之制也。卑而贡重者,甸服也。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敢以为请。”[1](《左传·昭公十三年》,p245)郑人在温情脉脉的诗礼风流中解决了诸多的纷争和冲突,这也是他们外交上的一种策略和手段。他们在惊涛骇浪的外交场合泰然自若、潇洒从容的表现,让我们仿佛感受到了“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胸怀和气势。

第二,推心置腹,以真情动人。如范宣子执掌晋国朝政时,诸侯向晋国交纳贡赋的负担很重,郑国对此也感到痛苦。于是,子产在郑简公向晋国朝聘时托人带一封信给范宣子。“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2](《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p497)指出范宣子执掌晋国政治,大权在握,索贿很容易,但若求美德之令名确实很难的。言外之意,是希望宣子看重自己的令名,不要贪贿而毁令名。信的末尾,引用《诗经》上的话进一步说明德与国安身存的关系。“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诗》云:‘乐之君子,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2](《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p498)指出重名德,则国可长存,家可久安。有令德的君子是快乐的,是邦国之基。以此告诫宣子“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以象牙值钱而自毁其身,说明大臣重币无疑是自毁其身。子产善于说理,而且推心置腹,情真意切,没有客套和废话、空话,句句铿锵有力,处处为人着想,如“侨也惑之’,“何没没也”、“将焉用贿”等语,言词委婉而又恳切,使人听之不能不息贪贿之心。这样的表达不使人产生反感,易于为人接受,比直吐其辞的语言效果更为妥贴。

第三,宽猛相济,刚柔相成。春秋时代,兼并之势日将突出,小国承担着过重的贡赋,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他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与强权斗争,但为了不触怒大国,遭受讨伐,又不得不十分讲究措辞。郑国的外交辞令,时代特征非常明显,委婉而不懦弱,关键时候敢于据理力争,分寸感把握的恰到好处。如楚国的令尹公子围,到郑国聘问兼迎亲,带了很多士兵。子产看出来者不善,提出将聘礼与迎亲礼在城外进行。郑国先是委婉地以“敝邑蝙小,不足以容从者”为由,拒楚国公子围于城外,公子围派人指责郑国,言辞理直气壮,使人无从置辩,把子产逼到了绝处。面对大国的指责,婉辞辩解已无济于事,子产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郑、楚成婚,本想依靠大国来安定郑国,而你们却以兵迎亲,“包藏祸心以图之”,戳穿了楚国的阴谋。对于楚国的祸心,子产虽然愤慨,但也不便过于直露,触怒对方,依然委婉其辞,用替人着想的口吻来说服对方,让对方理解:郑国失去楚恃而取灭亡是小事,怕的是依附楚国的其他侯国,会以郑为戒,无不恨楚,抗拒楚君的命令。把郑国对楚之恨扩大到诸侯共恨之中,使楚国不得不打消袭郑的念头。

以子产为代表的郑国外交家言词的委婉典雅而不失力度,体现了弱国在强国之中求生存的形势特点。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微,诸侯封国虽已显露出相互吞并侵伐的意向,但表面上仍要假装尊崇周室的王权,很多时候还存在着用“文”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就为春秋雅辞的盛行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历史舞台,在经济、文化日益全球化的当今时代,了解春秋时期用语特色以及借助赋诗进行交际的语言运用技巧,对今人提高语言艺术仍然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郑天挺.中国史学名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侯光复.儒家道家经典全译[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外交语言中词汇的翻译 篇4

翻译讲究信、达、雅,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不应该生搬硬套地翻译,而要根据源语言的意思,用适合译语语言的说法准确地表达出来。

要在全面理解源语语境的基础上才能翻译好词组,要为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而适当变换从属词的意义。通过归纳“形容词+ 名词”、“动词+ 名词”、“副词+ 动词”三类词组的翻译方法,阐述词类搭配的翻译。

1. 形容词与名词搭配

“形容词+ 名词”词组的主从联系属于一致联系,其中形容词从属于名词,名词是主导词。为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有时为了适应名词的意义而适当转换形容词的意义,有时为了语境需要适当转换名词的意义。例如,

例句1: Работникам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ой службы прис- ваиваюся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е ранги,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ие их положению в системе ведомств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初译: 在外事部门体系中授予外交工作人员与其地位相符的外交官衔。

试译: 在外事部门体系中授予外交工作人员与其职位相符的外交官衔。

分析: 其中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й 的意思是“外交的”, служба 的意思是“地位”。因为地位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中所获得的荣誉和声望,如果译成“外交地位”,不符合句中所表达的含义,所以翻译为“外交职位”更为合适。

例句2: Во главе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ого корпуса стоит ду- айен-посол,который пкрвым из своих коллег в стране пребывания вручил верительные грамоты.

初译: 外交使团的领导叫做外交使团团长,是团员中第一个在驻在国获得委托公文就任国书的人。

试译: 外交使团的领导叫做外交使团团长,是团员中第一个在驻在国获得就任国书的人。

分析: 其中 верительная грамота 直译为“委托公文” 明显不符合外交用语,所以根据语义调整为“就任国书”。

2. 动词与名词搭配

“动词十名词”词组的主从联系属于支配联系,其中名词是从属词,受动词支配,动词是主导词。但是因为名词的意义较为单一,而动词含义丰富,故在翻译时,有时为了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适当转换动词的意义。例如,

例句1: Народам необходимо учиться искусству жи- ть в мире друг с другом,нельзя строить собственную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за счёт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других.

初译: 世界各国人民应该学会共同生活的艺术,不应该依靠他人的安全来建立个人安全。

试译: 世界各国人民应该学会共同生活的艺术,不应该依靠他人的安全来确保个人安全。

分析: 其中 строить 为“建立、建造”的意思,собст- венная безопасность 意为“个人安全”,根据汉语表达习惯,翻译成“确保个人安全”更合适。

例句2: Министерству подчинены первые заместите- ли министра,заместели министра,которые руководят 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ыми и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ми подразделени- ями.

初译: 第一副部长、副部长领导地区和功能部分,他们听从于外交部。

试译: 第一副部长、副部长分管地区事务和其他各功能部分,他们听从于外交部。

分析: 其中 руководить 意为“领导、管理”,террито- риальные и функциональные подразделения 意为“地区和功能部分”,译为“领导地区和功能部分”句子表达不明确,句意不通顺,所以翻译为“分管地区事务和其他各功能部分”更贴切。

例句3: В странах СНГ вырабатываются нормы про- токола,накапливается опыт.

初译: 独联体国家确定礼仪规范,积累经验。

试译: 独联体国家制定礼仪规范,积累经验。

分析: 其中 вырабатываться 意思为“养成、确定”, норма протокола 意思为“礼仪规范”,译为“确定礼仪规范”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所以改为“制定礼仪规范”更适合汉语说话原则。

3. 副词与动词搭配

“副词+ 动词”词组的主从联系属于依附联系,其中副词是从属词,动词是主导词。翻译时为了更好地表达句子含义,并且符合汉语的语法特点,副词通常要进行适当的转义。

例句1: По мнению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а,мир кардинально изменился,меняется и характер отноше- ний между странами.

初译: 俄罗斯政府认为,世界最重要的发生了改变,各国间关系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试译: 俄罗斯政府认为,世界发生了极大改变,各国间关系性质也发生了变化。

分析: 其中 кардинально 意思为“最重要的”,按字面意思将 кардинально изменился 译为“最重要的改变”,从字面讲可以这么翻译,但是放在句中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译为“发生极大改变”更贴切。

例句2: Практика последних лет показывает,что по- следовательно стирается различие в объём привилегий и иммунитетов,предоставляющихся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ому и 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о - техническому персоналу.

初译: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外交与行政技术人员享有的特权与豁免权范围的差异连续不断减小。

试译: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外交与行政技术人员享有的特权与豁免权范围的差异逐渐减小。

分析: 其中 последовательно 意为“连续不断地、一贯地”,明显不符合汉语说话习惯,根据句意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表达。从上下文来看,译为“逐渐”才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二、专有名词的翻译

1. 缩略语的翻译

РФ,俄罗斯联邦,俄语译为“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

ССС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语译为“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к”

СНГ,独联体,俄语译为“Содруженство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

МИД,外交部,俄语译为“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США,美利坚合众国、美国,俄语译为“Соединённые Штаты Америки”

МВД,内务部,俄语译为“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внутренних дел”

ДГП,国际礼仪部,俄语译为“Департамент государс- твенного протокола”

ООН,联合国,俄语译为“Организация Объединённ- ых Наций”

2. 外交组织机构名称的翻译

Совет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OOH联合国安理会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департамент 国务院

Форин оффис 外交与联邦事务所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внешних сношений 对外联络部

союзное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внешних сношений 联邦对外关系部

3. 固定搭配的固定翻译

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对外政策

внешние сношения 对外关系

официальные сношения 正式关系、官方关系

внешние дела 外交事务

международная практика 国际惯例

программа ликвидации ядерного оружия 消除核武器计划

памятные записки 备忘录

визит пролётом 中途访问

неофициальный визит 非正式访问

страна пребывания 接受国、驻在国

аккредитующе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 派遣国

страшинство среди дипломатов 外交官位次

Чрезвычайный и Полномочный Посол 特命全权大使

Чрезвычайный и Полномочный Пославник 特命全权公使

摘要:外交语言的翻译同其他领域文本的翻译有明显区别,它与政治息息相关,对翻译语言要求极为严格。外交语言是外事翻译的主要内容,承担外交会谈、会见、磋商、对话、谈判及国际会议的翻译工作,承担中外领导人互访、参观、游览、购物、观看演出等一切活动的翻译工作。外交语言通常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它是一国对外立场和政策的体现,涉及一国的主权、领土完整等重大的国家利益。因此,外交语言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极强的政策性。对外交语言的翻译,不能简单地用一般的翻译标准来衡量,必须高标准、严要求,研究了解外交语言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外交翻译的自觉性、主动性,有助于提高翻译员的水平和翻译质量。

外交语言 篇5

1 顺应——关联模式

杨平 (2001) 在《关联——顺应模式》中首次提出关联——顺应模式。她对关联论和顺应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与分析, 指出关联理论有足够解释力, 但对话语使用的具体规律描述不充分, 而顺应论则相反。在此基础上, 杨平从说话人的角度, 提出了关联——顺应模式, 提出语言的选择和运用是说话人寻求关联、顺应关联语境的过程。冉永平 (2004) 对关联——顺应模式进行了完善。他指出语言的使用过程包括话语生成和话语理解两个方面。说话人和听话人首先形成语境假设或根据语境关系形成关联假设, 然后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相互顺应, 以帮助说话人进行最佳关联选择形成话语或语用策略, 而听话人确定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形成推理结果 (即语境的顺应——关联) 。具体内容如图1。

顺应——关联模式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概念是语境动态性。也就是说, 语境不是某种静态的外在物, 而是动态生成、发展的各个成分的组合体, 是一个变量。Verschueren (1999) 和Sperber&Wilson (1995) 都认为, 语境不是交际发生之前就给定的, 而是随着交际的推进不断发展、变化的 (冉永平, 2004) 。这也就能解释模式中的语境顺应——关联关系, 即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是在说话过程中不断的顺应变化中语境, 寻求最佳关联形成的。语境在总体上分为三类:语言语境、现场语境和背景语境。语言语境就是通常说的上下文, 现场语境是交际时的各种环境因素, 而背景语境则是语言环境和现场语境外的其他因素。三种语境在话语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相互作用, 影响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假设的形成, 顺应——关联对象的选择, 以及最佳关联的形成。该模式能将Verschueren的顺应论和Sperber&Wilson的关联论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 明确了语言使用过程中的顺应目标;另一方面, 在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和具体语境因素之间找到了结合点

2 低调陈述的定义和分类

外交语言, 因为语境的独特性, 经常会使用低调陈述策略以保证语言的温和与圆滑, 确保外交事务的顺利进行。低调陈述是用一种弱化的或有节制的词语替代一种较直接的、唐突的言辞, 故意轻描淡写, 目的是缓减自我表扬和批评他人的力度 (鞠红, 2008) 。低调陈述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该文主要介绍两种标记性的低调陈述方式:强调句和条件从句。

2.1 强调句的低调陈述

强调句, 是说话人积极地表达意愿与情感一种语言形式, 句子中的事物就是语言的中心点。作为低调陈述的一种形式, 强调句在外交语言中的使用往往是为了避免敏感话题的涉入, 以委婉表达政治军事意见。强调句经常以“It is that...”“I stress”等话语标记语的形式出现。例如:

问:关于克里米亚公投, 俄方认为符合国际法, 而美方和欧盟则认为不符合, 并称不会承认公投结果。中方在该问题上持何立场?

答:相信你已经注意到我就克里米亚公投结果发表的答问。我想强调, 我们希望, 克里米亚问题在尊重各方合理关切和正当权益基础上, 尽快通过政治对话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 (选自2014年3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

从语义层面看, 发言人没有明确表达中方对克里米亚公投的立场。通过强调“克里米亚问题在尊重各方合理关切和正当权益基础上, 尽快通过政治对话得到妥善处理和解决”, 发言人巧妙的回避了正面回答记者问题。一方面, 这是中国“不干涉内政”外交原则的体现;另一方面, 避免的了中国在这种敏感问题上的过多纠缠。发言人运用强调句这种低调陈述, 温和的表达了中方立场, 更加符合这一特殊政治场合。

2.2 条件从句的低调陈述

条件从句是外交语言中较常运用的另一种标记性低调陈述。条件从句往往为主句所阐述内容的发生提供充分条件。在外交语言中, 条件从句可以被看作是说话者进行反驳或者是提出建议的一个缓冲 (胡金花, 2008) 。条件从句的出现通常伴随着话语标记语“if”“unless”“supposing”等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据报道, 菲律宾方面称黄岩岛出现新的混凝土块, 菲外长德尔罗萨里奥称, 中方试图抢在“南海行为准则”制订前推进领土声索计划, 此举危害地区和平与稳定。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答:我昨天已就此问题表明了中方立场。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菲方应尊重中国领土主权。菲方如真的关心“南海行为准则”, 就应当以实际行动信守并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为商谈“准则”创造必要的条件与环境, 而不要无事生非, 制造事端。 (选自2013年9月5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

关于黄岩岛的领土问题, 发言人通过一个条件从句表明了我国在领土问题上的观点与立场。因为条件从句往往为主句所阐述内容的发生提供充分条件,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发言人的真是意图是希望菲律宾方能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不侵犯中方领土。这是中方礼貌温和的对菲律宾提出的建议。既能确立中方保护自身领土主权的威信, 又能为双方和平谈话打下基础。

3 低调陈述的顺应——关联性解释

低调陈述的选择使用是一个顺应语境, 关联选择的过程。在答记者问时, 发言人首先根据记者问题形成关联假设, 然后顺应动态语境寻求最佳关联, 最终形成相对应的语用回应策略。顺应是方式, 而关联是目的, 两者缺一不可。以下分别从顺应性和关联性两方面对外交语言中的低调陈述进行实例分析。

3.1 低调陈述的顺应性分析

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的工具, 它不独立于交际人。发言人在使用低调陈述这一语言策略时也一样, 需要顺应不同的交际意图和使用环境。如下例:

问:据报道,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9日提议, 叙利亚将其化学武器置于国际监控之下并最终销毁, 从而避免军事打击。中方是否认为该提议可行并予以支持?

答:我们欢迎并支持俄罗斯提出的倡议。只要是有利于缓解当前叙利亚紧张局势, 有利于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 有利于维护叙利亚及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建议, 国际社会都应积极考虑。 (2013年9月10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

以上的问题回答中, 发言人洪磊使用了一个条件从句回答了记者关于叙利亚问题。这个条件从句从侧面缓和的表明, 国际社会应该支持叙利亚将其化学武器置于国际监控之下并最终销毁。这是对语境顺应做出的回答。首先, 发言人清楚的认识到叙利亚对化学武器的销毁是值得赞赏与支持的。但是, 在这种外交场合, 关于这种国际军事问题, 中方不可将话说得太满, 以免有“干涉他国内政”的嫌疑。这是发言人对当时背景语境与现场语境的顺应。另一方面, 洪磊先表明中方“欢迎并支持俄罗斯提出的倡议”, 然后再用条件句进行补充, 使得前后句能更好的衔接, 这是语言语境的顺应。通过对对所有这些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顺应, 发言人最终确定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

3.2 低调陈述的关联性分析

根据关联理论的认知关联原则 (Sperber&Wilson, 1995:260) , 每个明示交际行动都传递一种假定:该行动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这里的“明示交际行为”是指明确表示做某事的意图, 也就是明白无误的示意。对交际者而言, 识别明示行为背后的意图对于高效处理信息非常必要, 因为它关系到能否注意到说话人意欲表达的关联信息 (谢朝群&陈新仁, 2007) 。但是, 在低调陈述中, 交际人不是直接的示意, 而是需要说话人进行推理找到最佳关联。如下例:

问:朝鲜外务省30日发表声明称, 朝鲜不排除进行新型核试验的可能。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方对有关动向表示关注。我想强调的是, 中方坚持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立场是明确的, 坚定的。当前半岛局势相当脆弱, 维护半岛和平稳定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我们敦促有关各方保持冷静克制, 不做不利于半岛和平稳定的事 (选自2014年3月31日外交部发言人洪磊主持例行记者会) 。

记者就中方关于朝鲜新型核试验的评论并没有得到彻底明确的解答。发言人洪磊在回答记者问题时, 只说对此问题表示关注, 并强调中方“坚持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立场是明确的, 坚定的”。中方并没有明确表达自己反对朝鲜进行核试验的态度, 有效避免了中国因这个国际敏感问题而被纠缠。其实, 在这种政治场合下, 这种强调就是对朝鲜进行新型核试验最有力的回复。以强调句形式突出中方观点, 显得更加礼貌、温和。下面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这个低调陈述的关联性。首先, 记者所说的话可以有多个语境假设, 比如:

a.朝鲜将会进行新型核试验;

b.朝鲜进行新型核试验会破坏无核公约;

c.中方识别以上意图并作出回应。

d....

发言人如何从这些意图中寻求最佳关联, 进而选择恰当的话语形式和语用策略呢?发言人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 结合具体环境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在脑海里进行一次推理活动:就现场环境而言, 发言人当时所处的是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的现场, 发言人代表的是国家形象, 阐述的是中国的外交政策, 表明的是中方政府就朝核问题的观点与态度。这种情况下, 发言人需要选择温和而圆滑的话语进行回复。同时, 发言人在政治上思想成熟, 立场正确, 内知国情, 外知世界。他知道朝鲜核问题是政治上的敏感话题, 中方不能在此问题上将话说得太满, 以免陷入政治斗争。而作为一个主权国家, 也应该向国际表明中方立场, 维护中方国际尊严。发言人根据推理寻求到了最佳关联, 选择使用低调陈述, 保证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4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顺应——关联模式的主要内容, 特别是对此模式中的“动态语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界定了低调陈述的范围, 区分了两种低调陈述:强调句和条件从句, 并在顺应——关联模式的框架下, 对两种低调陈述的顺应性和关联性作了重点探讨。研究指出, 外交语言中低调陈述的使用是语境顺应和关联选择的过程:语境顺应是话语生成过程中语言结构或语境条件和认知语境假设之间的相互适应;关联选择是在话语生成时认知假设和待处理信息之间最佳关联的寻求。该文目的在于通过对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的语料分析, 进一步发展冉永平的顺应——关联模式, 提高此模式的运行机制解释力。

参考文献

[1]Sperber,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1995.

[2]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rnold, 1999.

[3]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4]冉永平.言语交际的关联——顺应性分析[J].外语学刊, 2004 (2) .

[5]谢朝群, 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外交语言 篇6

1952年, 美国结构语言学家哈里斯写了一篇题为“Discourse Analysis”论文刊登在Language杂志上, 此后, “话语分析”这个术语逐渐被人们所熟悉。这之后, 话语分析不断吸收其他相邻学科中有益的理论和方法, 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 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分析各种话语, 如:对法律条例、商业合同和文学作品等的分析。但对外交部进行的记者例会这一类话语的分析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将对外交部记者例会中所使用的话语进行分析, 从而达到对它的整体把握。

二、什么是外交语言

在对外交语言进行话语分析之前, 我们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外交, 什么是外交语言。外交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 通常是指由国家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外交代表机关等进行的的对外交往活动。而外交语言就是外交活动中实际运用的语言。英国外交家H.Nicholson在《外交》一书中认为, 外交语言最普通的含义是通常所说的那种能够使外交官措词犀利而又不失谨慎和文雅的外交辞令” (1963:34) 。外交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 保持与他国的良好国际关系, 树立本国在国际上的美好形象, 因此语言的恰当运用对于外交极其重要。

三、外交语言话语特征

记者例会是由外交部发言人主持的一种新闻发布会, 向外界公布有关国家领导人外交活动的信息, 回答记者就最近热点提出的疑问, 以达到提高国家外交活动的透明度;表明中国政府在某些国际事件、活动的立场态度;澄清谣言, 确保各国记者对中国的正确认识。本文以公布在中国外交部网上的, 2010年九月份至2011年七月份的外交部举行的85次记者例会为分析材料。通过对这85份例会记录进行话语分析, 发现中国外交部进行的记者例会的话语具有以下特征:具有书面语的特征, 有分寸, 委婉含蓄, 模糊与精确的辩证统一, 下面将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 书面语特征

在记者例会中, 外交部发言人所面对的是来自全世界的新闻媒体, 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中国的外交。因此发言人会就记者所关心的最近热点问题提前进行准备资料, 写稿。这样使得例会中的话语具有了一些书面语的特征, 通过使用用于书面语的词汇等手法来表现一国外交的郑重严肃。如在2011年6月21日的记者例会中发言人洪磊被问及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特使近日访华的有关情况, 以及中方是否会为解决利比亚当前危机发挥调停作用时, 他的回答:

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执行局主席吉卜里勒于6月21日至22日访华。吉卜里勒访华期间, 杨洁篪外长将与其会见, 双方将就利比亚局势交换意见。

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一贯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利危机持续已有4月, 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基础设施遭到破坏, 中方对此深表关切和忧虑, 认为当前这种状况不能再持续下去, 必须尽快找到政治解决出路……

在这段话中出现的“会见”、“交换意见”、“深表关切和忧虑”、“中方”、“饱受战乱之苦”等词汇都具有书面语的正式凝重的特征。此外, 在记者例会这种面对面的口语交流中还可以听到像“抵京”、“会晤”、“访问”、“各方”和“出席”这样比较正式的词汇。这些书面词汇的使用使得这种面对面交流缺乏日常生活口语交流的随意性, 从而保持了交流双方之间的距离, 凸显外交的正式严肃。

(二) 分寸感

有分寸感是指外交官们对于不同的外交事件的正确把握, 做出恰当得体的反应及评价。“这种分寸感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和高度的艺术性” (黄金祺1995:31) 。分寸感主要体现在对于一些外交事件的表态上。表示赞同的就可以通过“理解”、“不提倡异议”、“同情”、““欢迎”和“支持”等不同程度的词语来表达。同样, 表示反对的有“严重关注”、“愤慨”、“强烈不满”、“谴责”、“反对”和“抗议”等词汇。而表示警告的词语也多种多样, 如:“正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 甚至更为严重的“要求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否则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的全部责任将由……承担”这样的语句。例如2011年7月7日例会中关于的达赖访问美国并会见美国议员的问答:

问:达赖正在美国访问, 会见了美国政府官员, 并将会见美国会议员。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答:中方坚决反对达赖喇嘛通过窜访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 坚决反对任何外国政府和政要支持、怂恿他的这类活动。这一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希望美方恪守在涉藏问题上的承诺, 从中美两国关系大局出发, 慎重妥善处理有关问题。

在上述的问答中,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都就相关事件明确地表达了中国的立场, 使用了“坚决反对”来表现中国对达赖会见美国会员的反应, 充分体现了在外交场合中, 因事而异的立场变化, 外交语言上的分寸感。

(三) 委婉含蓄

“外交是一门讲求含蓄的艺术” (周聪, 14) 。国际形势、地区形势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是错综复杂的。各国、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考虑和意图。因此在重大的外交场合, 外交官的交涉、发言、表态和谈话在语言使用上都十分注意含蓄深邃, 很少有直来直去。

外交语言的这种含蓄模糊性主要是通过低调陈述来实现的。低调陈述 (Guarded Understatements) 是由H.Nicholson首先提出的。他认为谨慎低调陈述指的是“在涉及尖锐话题的外交场合, 外交人员保持风度的言谈举止所使用的缓和语言” (1963:39) 。因此即使对某方的外交行动不满进行批评指责时也不会直接了当地指明对方的国别、姓名。如在2011年6月30日的例会中, 记者问道中方对德国某机构日前称德官员的电脑受到来自中国的黑客攻击这一消息的评论时, 外交发言人的回答:

网络黑客是国际性问题, 中国也是网络黑客攻击的受害国, 愿在相关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一些人不责任的将黑客行为与中国政府行为划等号, 我们对此表示不满。

在上述例子中, 发言人使用了“一些人”来代替直接指明德国某机构发布消息的相关人员, 以达到在指责对方的同时, 又能保留对方的面子。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 各国间的利益关系, 使得外交官们在言语评论中不能绝对化, 要留有余地。所以他们会用大量的低调陈述来使原本尖锐、直接的语言变得柔和, 间接, 令双方都可以接受。

(四) 模糊性

外交语言的模糊性不同于委婉语。委婉语是为了代替那种比较直接的、唐突的言辞, 以达到讲究礼节, 缓和气氛。而模糊性在这里是指外交官为了回避某些问题, 故意使自己的回答模糊化。如:

问:“7·5事件”以来, 有多少人被判刑?

答:中方有关部门依法对“7·5事件”进行了公正、透明处理, 媒体也进行了报道。相信你查阅相关报道就可以得知有关情况。 (2010年9月16日)

在上面引用的两个例子中, 显然记者希望发言人能直接说明原因, 提供相关数据, 然而发言人采取了侧面回答、间接引用的方法进行迂回, 巧妙地避免正面回答记者的提问, 有效地避免了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的过多纠缠。

四、结语

一个外交官如果能够恰当适时的运用外交语言, 不仅能够维护本国在世界上的形象, 还能够改变世界局势, 避免战争纠纷。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外交部的记者例会记录的分析来发现外交语言不同于其他类型话语的特征。这种探索有利于丰富我们对外交语言的认识, 提高外交人员关于正确运用语言的意识, 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技能, 提高自身的外交能力。

摘要:外交语言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外交工具和武器, 正确的把握运用能够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而不恰当的措词言谈则可能会置国家于危难之中。本文以中国外交部举行的记者例会为语料, 运用话语分析理论对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 例会问答中所使用的语言具有书面语的一些特征, 同时又委婉含蓄, 分寸感强, 此外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关键词:外交语言,话语分析,记者例会

参考文献

[1]、H.Nicholson, Diplomac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2]、黄金祺, 《概说外交》, [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外交语言】相关文章:

外交场合中国古诗文语言特点09-12

外交文书04-23

和平外交05-10

民间外交05-14

大国外交范文05-16

新时期外交05-10

外交思想论文范文05-09

世博外交论文范文05-12

外交艺术论文范文05-14

外交辞令范文05-17

上一篇:设备实行状态检修下一篇:小区容量规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