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的公共外交

2024-05-13

石油的公共外交(精选十篇)

石油的公共外交 篇1

一、公共外交的界定

提到公共外交, 一般认为其直接起源于国际宣传,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 文化外交是早期公共外交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外交最早是欧洲传教士为配合早期的殖民活动而赴国外宣传基督教的传教活动, 继而这种宣传活动扩大到二战时期希特勒为进行战争而大力宣传其战争思想。久而久之, 当初中性的宣传活动因纳粹的宣传活动而逐渐被视为贬义词, 宣传一词已明显背离了文化外交的本质内涵, 1965年塔夫兹大学 (Tufts University) 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院长埃德蒙·格里恩 (Edmund Gullion) 在该学院的爱德华·默罗外交研究中心成立时提出了“公共外交”的概念, 其定义为“超越传统外交范围以外国际关系的一个层面, 它包括一个政府在其他国家境内培植舆论、加强国内利益团体与他国的利益团体在政府体制以外的相互影响、借助传媒 (如外交官和记者之间的沟通联系) , 达到对他国政策制定以及涉外事务处理施加影响的目的。”从中我们看到, 公共外交是在一国政府的指导下, 运用文化交流、电影、电视、广播、出版物等形式公开且真实的向他国民众展现该国的形象, 这包括该国的政治、国家形象、国家政策等。

二、我国重视公共外交的原因

1. 公共外交的重视和加强完善了我国的外交体系, 使我国外交逐渐由被动转向主动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信息已经成为各国争相竟取的对象, 信息已不再是政府和国家的专利, 非国家行为体在影响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而任何非国家行为体都是由民众组成, 民众在国家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现, 而传统的政府外交不再能够满足现实的需要。据一组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平均出国数达1200万人次, 而到中国来的外国人达2400万人次, 如此频繁的人员往来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在政府主导下与他国民众的沟通, 积极展现我国的真实面貌, 加深他国人们对我国的了解。以前, 我们的外交重视的是政府外交, 民间外交力量相对薄弱, 外交体系相对不完善, 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被动外交。而今天, “弱国无外交”的历史在我国已走向终结, 以公共外交为主体的主动外交开始走向台前。作为政府外交与民间外交的中间环节的公共外交在如今显得尤其重要。

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 我国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政治民主建设不断前进

经济能力的提升更是引人瞩目, 一跃成为第二大经济实体, 这也使得更多的国家和民众迫切需要了解中国, 一些国家也积极展开对中国的公共外交,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我国有必要以公共外交来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大力倡导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我国的和平崛起和和谐观念, 以此来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让世界了解到一个日益崛起的中国是一支和平的力量, 中国会一直致力于和平崛起, 中国的崛起不会刻意给任何国家带来困扰和威胁, 反而会增进世界和平, 为世界发展做贡献。

3. 公共外交有利于改变部分国家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妖魔化”, 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

受冷战思维的影响, 很多人仍然对中国持有意识形态的偏见, 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人们习惯用历史先例来套中国, 认为大国崛起总是带来腥风血雨, 也必然会导致国际秩序的再调整, 而这种调整可能会使自身陷入不利境地。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停滞所形成的反差以及所带来的西方人的复杂的失落感会长期存在。因此一些国家全然不顾事实, 恶意扭曲中国的国家形象, 不仅损害了我国真实的国际形象, 也是对他国民众的不公平。我国政府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要重视公共外交, 这对改变我国被“妖魔化”的国家形象有积极的作用, 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下, 充分动员各种资源, 向他国民众展现我国的真实的国家形象, 展示我国的和平崛起, 展现我国的民主政治和和谐世界的理念, 这是提高我国国际形象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4. 向世界积极说明中国不断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也有利于增进世界和平的力量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中国要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国际环境, 但这却并不能指望那些对中国存在敌意的西方媒体主动改变一贯的作风而对中国进行真实的报道, 也不寄希望于某些政府的“良心发现”, 随着国际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我们应该主动出击, 应积极向世界民众介绍真实的中国, 打消他们的疑虑, 这必然能减少我国发展的阻力;同时这样也可以尽量解放一部分国家和其民众被某些国家对中国散发的错误的信息所绑架, 这样不仅对彼此双方都有益, 且能与中国一起逐渐壮大世界和平的力量, 增进世界的和平。

三、加强我国公共外交的路径

我国的公共外交目前总体有一定的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同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例如参与公共外交的国家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 外交机制不完善;并且目前只有新闻司下属的一个处来负责外交工作, 难免显得势单力薄;同时对外交的投入显然不够等等问题, 针对我国目前公共外交面对的困境, 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 民众在国际政治参与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民众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 因此在加强公共外交的道路上应首先使我国民众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充满信心, 同时增强他们的主体自信感,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政治建设, 发挥我国民众在政府的主导下的积极作用。因为只有这样, 我国的公共外交才会有后劲, 才会欣欣向荣。反之, 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自己本身都不认同其国家的政治价值, 没有正确的文化认同, 并且对政治的参与热情不高, 那又何谈去影响他国的民众。

2. 与西方强大的媒体机制相比, 我国的媒体在传播我国国家形象上的力量较弱, 我们应当加大对我国媒体的投入, 同时积极与国外媒体主动沟通

有数据显示, 西方国家垄断着一些主要国际传媒, 垄断着大部分信息传播内容与流向, 在互联网上占主导地位的语言是英语, 占到80%, 中文只占3.7%, 并且有资料表明, 世界上2/3的消息来自只占世界人口1/7的西方发达国家。而在这些消息中, 对中国的报道负面消息就接近50%。为此我们一方面应该积极主动地与西方媒体沟通, 说明中国的真实形象, 让他们逐步了解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和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了解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另一方面, 我国也应加大对媒体各方面的投入, 尝试放宽对新闻媒体的一些不涉及到实质性的规定, 让我国的新闻媒体积极参与媒体竞争, 使中国媒体在未来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3. 逐步完善我国的外公共交机制和体制, 使之适应我国外交发展要求

我国的公共外交目前只是从属于新闻司下属的一个处, 其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同时, 公共外交并没有明确的完善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 而美国公共外交之所以相对成功, 这与其完善的公共外交组织机构是分不开的, 且美国公共事务官员也都是职业化, 可以说其分工基本涉及到公共外交的具体方向, 真正的把其大众价值观以不同的方式推广开去, 进而影响他国公众接受美国的价值观, 认可美国的国家形象, 这也是美国在9·11后深刻总结的结果。目前中国公共外交的力量还没有爆发出来, 其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 中国要想在公共外交方面发挥主动权, 那么建立相对完善的公共外交机制和体制必须先行, 没有完善的制度和组织作后盾, 公共外交难以有进展和突破。

十八大树立了我国公共外交的里程碑, 一方面说明我国实力不断提升, 更多的人们强烈需要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与他国民众的沟通, 展现中国的本来面貌, 而公共外交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 我国现阶段在公共外交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与滞后, 公共外交之所以上升到国家的高度, 在十八大报告中重点谈到, 也预示着我们应在公共外交方面加大功夫, 苦练内功, 这也是今后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摘要:十八大会议上, 胡锦涛同志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 标志着我国公共外交开始由幕后走向幕前。本文从公共外交的概念界定、重视公共外交的原因及如何提高公共外交三个方面对我国公共外交作了简单分析。加强公共外交是我国国力增长的反应, 也是对我国目前公共外交不足的探索。

关键词:公共外交,政府,公众

参考文献

[1]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0.

[2]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 (权力斗争与和平)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关于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综述 篇2

本科生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研究方法 专业:国际政治

学号:

1101408024

姓名:赵子哲 2011-6-22 关于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综述

【摘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术著作《国外外交学》一书中首次引进“公共外交”概念到2011年杨洁篪外长发表《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一文,公共外交学术研究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梳理对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从公共外交概念、战略目标、特征和案例分析等方面概括研究成果,第三部分评析相关研究成果并分析发展趋势。【关键词】公共外交中国研究综述

公共外交作为学术概念最先在美国提出,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被中国学者介绍到中国,这个学术上的舶来品经历了一个与中国历史实践、自身发展规律和现实条件相结合的过程。经过二十年的研究发展,关于中国自身的公共外交理论研究初现形状,并展现巨大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前景。

1,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历程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在多国历史中都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且具有相似的规律和特点。但同时,又因各国国情的千差万别,各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历史、指导思想、实践路径等都是不一样的。中国所进行的公共外交是指改革开放后,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有益经验,根据我国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创新实践的公共外交行为。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是中国学术界分析中国公共外交实践和借鉴吸收西方公共外交研究成果,从理论体系构建、历史研究、个案分析等多方面进行的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体系构建的尝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是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起步阶段,本阶段主要是介绍西方公共外交理论,研究美国公共外交状况。2003年中国公共外交理论首次提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王义桅在《公共外交:塑造中国国际形象》一文中首次提出“开展中国的公共外交,要求我们结合中国的历史智慧,探讨我们开展公共外交的观念、环境、资源和挑战,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战略体系”,进而从目标、手段、重点和机构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了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战略体系的内容;王义桅博士发表的另一篇《三个代表与中国公共外交》一文,首次将公共外交纳入中国政治指导思想框架下研究;

从2004年到2007年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研究迅速发展,一方面是对公共外交概念、形成条件及作用的理论探索,重要成果有唐小松所作《公共外交:信息时代的国家战略工具》、外交学院外交学系讲师高飞所作《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讲师赵可金《硬外交、软着陆—试论中国外交新思维的形成与影响》等;另一方面是对中国公共外交系统理论构建的尝试,代表作有、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和《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外交学院博士王俊《中国公共外交的演进、内容与形式》,优秀硕士论文《公共外交:理论、实践及对中国的借鉴》、《中国公共外交析论》、《试论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公共外交理念对地方政府对外宣传的启示一以成都外宣为例》; 从2008年开始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开始与个案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主要和汶川大地震中对外传播手法运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紧密结合起来。公共外交理论研究与公共外交实践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案例分析代表成果有《公共外交与灾难治理---汶川震灾治理启示》、《中国公共外交项目运作分析——以北京奥运火炬境外传递为例》、《体育外交---公共外交的“草根战略”》、《上海世博会—中国公共外交的大舞台》、《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实践评估》、《世博会与我国公共外交》。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体系构建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代表作有优秀硕士论文《新中国公共外交发展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徐莹《中国公共外交的三大亮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公共外交的经典含义与中国特色》、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俞新天《构建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的思考》、外交部长杨洁篪《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我国公共外交的特点、角色与发展—基于胡锦涛2011年初访美活动的分析》。另外就是公共外交领军人物赵启正所著《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此书搭建了中国公共外交理论、具体实践和战略方面研究的基本框架。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成果概览

在中国学术界二十年的公共外交研究历程中,针对自身发展规律、现实条件和国际化途径,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兼备新兴大国共性的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已初现形状,本文从中国公共外交历史背景、概念界定、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四方面总结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现状: 2.1,中国公共外交历史背景

每个国家都拥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中国学者很注意研究中国公共外交的历史背景,优秀硕士论文《中国公共外交析论》中将中国公共外交历史分为改革开放前的起步、发展和动荡阶段和改革开放后的逐步成熟阶段。起步阶段指从1931年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对外传播分散、不连续、主要以抗战和争取国际舆论支持为目标;发展和动荡阶段指从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这一阶段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大为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的高度集中的对外传播格局,意识形态宣传色彩越来越浓厚,在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留下意识形态的深刻烙印;改革开放后中国公共外交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不仅在传媒技术和传播能力方面得到长足发展,更重要的是对外传播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文章指出,自1997年起对外宣传机构和部门纷纷改名,改“宣传部”(Propaganda)为“公关部”(Public Relations)或“信息新闻情报部”(Information)或“联络交流、流通部”(Communication),把对外宣传改为对外传播。这代表了一种思想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吴白乙在《公共外交—中国外交变革的重要一环》一文中精辟分析了中国公共外交产生的独特的历史条件。他说,新中国外交从一开始就受制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新中国有限的公共外交活动在发生地域上表现为国内多于国外,社会主义阵营内多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多于西方国家;在形式上表现为双边大于多边;在对象上则是精英群体多于普通民众。

2.2,中国公共外交概念界定 到目前为止,关于公共外交还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定义,对公共外交的理解存在差异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国家属性和国际环境不同,公共外交的范畴和重点总是不同的。对于中国来讲,无论是公共外交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发展,形成一个权威的、科学的公共外交概念是十分必要的,也已经做到了。在学者们对国外公共外交概念和中国实际情况分析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提出的公共外交概念得到了中国学界的广泛认同,此后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多沿用这一概念。

赵启正被日本学者誉为现代公共外交理论框架、具体实践和战略方面的有名权威,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中心人物。他在《中国登上公共外交世界舞台》这篇文章中已对中国的公共外交概念进行了初步设计,并在最新著的《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中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诠释,这是现今中国学界最完整、最权威和最为广泛引用和认可的概念。

“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参与公共外交的各方从各种角度向外国公众表达本国国情,说明本国政策,解释外国对本国的不解之处,并同时在国际交流中了解对方的有关观点。开展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提升本国的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多个层面。其中,政府是主导,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精英是中间,广大公众是基础。

书中用了一个非常简明经典的图示,清晰展现了公共外交的范畴及其与政府外交的关系: A国

B国 政府政府

公众公众

上述图示表明:“公共外交”指的是“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外交流方式,包括了官方和民间的各种双向交流。这里的“公众”既包括非政府部门的机构和组织,如媒体、大学、研究所、智囊机构、各种民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等,也涵盖了各方面的精英人物(如社会活动家、学者、宗教领袖、演艺界人士等)和广大公众。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公共外交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即在致力于引导外国公众正确认识中国的同时,努力使国内公众更加全面了解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2.3,中国公共外交指导思想

早在2003年,王义桅《三个代表与中国的公共外交》一文就有意识地公共外交研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框架中,他指出“三个代表中的重要一条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外交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我们的驻外机构首先要保护好每一个中国公民、侨民在海外的民间利益;其次,外交要为打造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服务,不仅要着眼于本国公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要赢得国际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民心。” 吴白乙《公共外交—中国外交变革的重要一环》中指出中国公共外交应具有先进的思想特色,因为中国60多年沉淀下来了一组值得系统阐述和光大的先进外交理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和谐共处观,“合作共赢”、“予取平衡”的包容发展观,“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互利互让”,“协商解决”的矛盾处理观,“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关系观,“平等相待、充分尊重”的小国观等均属此列; 杨洁篪外长在《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中高屋建瓴地论述了中国公共外交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第一条就是“中国特色公共外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为指导。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以及共同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是中国公共外交的指导思想。”

2.4中国公共外交战略目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威胁论开始大肆其道,各种妖魔化中国的言论甚嚣尘上。中国就是从这时开始重视公共外交的,可以说从一开始中国就是为了说明自己,帮助各国公众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到今天这仍是主要任务。所以吴白乙学者在《构建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与同时期的发展中大国也不尽相同。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首先就是扭转局面,帮助各国公众理解中国的现实状况、内外政策和未来趋向。长远来看,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是促使国际公众相信,接受和支持中国的和平崛起,减少和消除对“中国富强必霸”的担心和恐惧。从更深层来看,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是让各国公众拨开“妖魔化”中国的迷雾,相信能与中国合作共赢,而且能与中国人民心灵相通,共同创造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赵启正在《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中指出,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促进外国公众认识真实的中国——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和对内、对外政策等等。

杨洁篪外长在《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一文中指出,中国特色公共外交以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目标,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旨在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向外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致力于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推动各国共同繁荣的中国,消除外界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疑虑。同时,致力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相互了解与信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2.5,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研究

肖震华的《公共外交与灾难治理---汶川震灾治理启示》一文指出汶川震灾治理中公共外交有几大新亮点,包括推行信息公开,提高了公共外交的实效;倡导以人为本,创新公共外交的理念;政府反应迅速,提升政府公共外交形象;公众积极参与,提升公众公共外交形象;接受国际援助,加强公共外交国际合作。《中国公共外交项目运作分析——以北京奥运火炬境外传递为例》指出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作为一次成功的公共外交活动,在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是海外华人力量异军突起,有效挑战了西方话语霸权;二是运用媒体支持逐渐成熟;三是网络新生优势初步显现;《体育外交---公共外交的“草根战略”》一文分析了北京奥运会的公共外交功能,一是北京奥运会打开了一扇交流之窗,成为中国与世界“关系建立”的舞台;二是北京奥运会为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善提供了契机,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三是北京奥运会成为中国继“地震外交”后的又一“媒体外交”的典范。《上海世博会—中国公共外交的大舞台》、《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实践评估》、《世博会与我国公共外交》三篇文章是分析世博会的公共外交功能的代表作,总结世博公共外交的具体实践形式,评估海外媒体的反应,反思工作的不足和仍需改进之处。另有复旦大学博士马建英的《上海世博会和世博外交》一文将世博会的公共外交功能以系统的理论形式予以总结和说明,阐述了世博外交的含义和特征,世博外交的功能及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2.6中国公共外交发展路径设计

中国公共外交有自身独特的体制和文化环境,也有独特的国际舆论环境和战略目标,中国公共外交实践路径设计要紧密结合上述特征,做到有的放矢,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才行。学者研究借鉴了很多国外先进公共外交形式,同时注重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提出的建议和路径设计具有中国特色: 杨洁篪外长在《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一文中提出要努力创新公共外交的方式方法,主要有加强高访和重大外交活动的公共外交设计。二是加强对外舆论工作和公众交流活动。三是加强公共外交体制机制建设,四是加强公共外交干部队伍建设。

赵启正在《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中谈到“与西方国家只把公众作为公共外交的受体相比,中国的公共外交更广泛地依托于民间力量,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一切有机会、有能力从事国际交往和对话的机构、个人都是中国公共外交的力量。”并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企业的公共外交职能为例来分析如何调动和利用民间力量。另外还用独立的两个章节讲国际论坛和上海世博会这样的公共外交大舞台是怎样发挥公共外交作用的。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现状总结和趋势分析 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经过七八年的发展,已经在理论构建、历史背景研究和个案分析三大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理论构建方面,关于公共外交概念、功能、指导理论、外交沟通理论、价值观理论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今后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体系;历史背景研究方面,系统梳理了中国“民间外交”和对外传播发展历史,客观总结了经验教训,为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借鉴;个案分析方面,学者紧跟时代潮流,通过对中国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样的公共外交大舞台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将已有的理论成果进行实践检验,更为今后公共外交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宝贵研究基础;

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构建还是操作层面的研究都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补充完善。本文认为,今后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在关于如何发挥新兴公共外交行为主体公共外交功能,尤其是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以传媒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中国社会组织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公共外交功能;关于国际论坛、大型外事活动的公共外交功能理论研究;关于中国公共外交理念的深入挖掘和理论化;关于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系统化、全面化四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这样才能更好肩负起为蓬勃发展的公共外交实践开路指航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查韦斯的石油外交 篇3

关键字 查韦斯 委美关系 石油外交

反美斗士

查韦斯自1999年2月就任委内瑞拉总统以来,委内瑞拉便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这不仅是因为查韦斯执政以来推行了一系列较为激进的改革措施, 更是因为在他的领导下委内瑞拉开始从美国的盟友慢慢转而成为对美国权威的“挑战者”。 世界上敢于向美国“ 叫板”国家和国家领导人不少, 为何查韦斯做得如此开诚布公?

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在1954年7月28日出生于委内瑞拉巴里纳斯州。他毕业于委内瑞拉军事学院,并被授予军事科学和艺术硕士学位。他曾荣获“卡拉博博之星”和“陆军十字”等勋章;1991年,他任空降营中校营长。查韦斯于1982年创建了“玻利瓦尔革命运动”,并于1997年创建了“第五共和国运动”。1998年12月,查韦斯作为左翼竞选联盟“爱国中心”的总统候选人参加大选并当选总统,1999年2月就职。2000年7月,查韦斯在根据委内瑞拉新宪法重新举行的大选中再次当选总统。2006年12月,他连选连任总统。

查韦斯在执政过程中不仅否定了美国多年来在拉美全力推行的所谓民主和自由化的政治、经济模式,还进而提出了要构建“21世纪社会主义”, 并且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的霸权主义进行了强烈批评和对抗。此外, 近几年来查韦斯在各种国内、国际场合对美国政府、特别是对美国总统布什公开的、直接的、猛烈的批评和抨击更是将这种挑战展露无遗, 在令世界愕然和默笑的同时, 也令美国政府大为恼怒。自查韦斯担任总统以来, 委内瑞拉在各个领域与美国针锋相对, 还掀起了“查韦斯热” 。

石油外交

自1999年2月开始执政以来, 查韦斯成为了国际政坛一颗引人注目的新星, 其种种外交活动颇受国际社会重视, 所到之处无不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作为南美洲北端领土面积为91万多平方公里的一个第三世界国家, 长期以来, 委内瑞拉的领导人都不是国际政坛的风云人物, 更非大众媒体的宠儿, 那么, 为什么查韦斯总统及其外交会引起国际社会的瞩目呢?

查韦斯外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瞩目, 主要是由于国际油价居高不下, 为其开展石油外交提供了契机.美国长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 石油利益一直是其地缘战略的核心。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美国已经掌控西半球的两大石油生产中心加拿大和墨西哥。委内瑞拉是西半球第二大石油生产国, 美国的第四大原油供应国, 其对美石油出口约占美国全部进口原油总量的15%。从委内瑞拉开出的油轮只需7 天就可以到达美国东海岸的各大炼油厂, 而中东地区的原油运到美国至少需要5 周时间。查韦斯政府对内加强对本国石油生产的控制,对外追求石油出口市场多元化, 提高石油出口价格, 因而采取一系列有悖于美国利益的做法。

斗而不破的委美关系

尽管委美两国在石油问题上存在上述利益分歧, 但它们实际上具有更多的共同利益。石油业一直是委内瑞拉的经济命脉和财政支柱。委内瑞拉2001 年的石油产值占其GDP 的26.4% , 占其出口总收入的80%。 停止对美国输出石油无疑将对委内瑞拉经济产生毁灭性打击。委内瑞拉石油公司大力推行国际化战略, 其原油有一半以上由设在国外的炼油厂炼制, 仅在美国的数家炼油厂日产量就达上百万桶。委内瑞拉在美国的炼油厂和加油站则为当地创造了数千个直接就业岗位和更多的间接就业岗位。在本国资金难以满足石油工业发展需要的情况下, 委内瑞拉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包括美国资本在内的外资参与本国石油工业。委内瑞拉石油公司在1992 年已向国外投资者敞开了大门, 查韦斯政府延续这一政策。许多美国石油公司在委内瑞拉有大量的投资和长期业务。例如, 即使两国政治关系紧张, 美国的雪佛龙石油公司仍然打算在委内瑞拉投资, 并与康菲石油公司共同开发委内瑞拉奥里诺科地区的重油资源。

在政治分歧尖锐的背景下, 石油成为稳定委美两国关系的最重要纽带。委美两国在能源问题上相互依赖, 任何一方采取极端措施都会对双方造成巨大损失。只要保持正常的石油贸易, 两国关系就不会发生完全破裂。查韦斯政府的高层官员已经多次保证将确保对美国的原油供应。2003 年2 月初,反对派发动的工人大罢工刚刚结束, 委内瑞拉就完全恢复了对美国的正常石油供应。委内瑞拉能源和石油部长拉米雷斯认为, 这一做法足以证明委内瑞拉是值得信赖的石油供应国。罗德里格斯外长也在2005 年明确指出, 委内瑞拉在向其他国家出口石油的同时依然会保障对美国的石油供应。

新的形势要求美国通过新的方式与委内瑞拉乃至广大拉美国家相处, 如此也才能更有效地维护它在该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已经进入一个漫长的调整期, 未来的委美关系、美拉关系必将在更为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之上得到重塑。

参考文献:

[1]焦震衡编著.委内瑞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徐世澄.查韦斯传[M].人民出版社,2011.

[3]徐世澄.美国与拉丁美洲关系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4][委]D·博埃斯内尔.拉丁美洲国际关系简史[M].商务印书馆,1990.

石油的公共外交 篇4

信息革命、新传播技术和经济全球化, 使传统的人类互动方式和互动渠道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全球社会成为一个相互依赖、交互作用的“地球村”。在国际社会中, 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民众之间沟通互动和信息传播更加频繁, 在传统的政府外交之外, 需要寻找更宽阔的外交渠道、更便捷的外交方式和更先进的外交理念, 来实现民众与政府的互动、增进国家利益。非政府组织及其网络的兴起标志着“新公共外交”的崛起。公共外交作为国家整体外交的组成部分, 已成为国家外交政策中的中心要素, 得到世界各大国的广泛关注。2009年7月, 胡锦涛同志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上, 精辟论述了公共外交在我国外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指出公共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好公共外交直接关乎我国际形象, 外交工作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审时度势, 高屋建瓴, 第一次将公共外交提升到外交全局的战略高度, 这标志着公共外交正式列入我国政府的议事日程。

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对公共外交进行开创性研究, 标志是1965年美国学者埃德蒙德·古利恩首次对公共外交做出界定:“公共外交旨在处理公众态度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它包括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领域: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开发, 一国私人利益集团与另一国的互动, 外交使者与国外记者的联络等。公共外交的中心是信息和观点的沟通。”80年代以来, 学者们不断丰富公共外交的研究内容, 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全球化的发展, 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出发, 从外交公开化和国际互动的宽广视野审视公共外交的历史发展和理论逻辑;90年代公共外交的研究更加细化, 并将公共外交研究引入传播学的轨道, 探索传播学与政治学的交叉领域。美国“9.11”事件, 引起学界和政府对公共外交的高度关注, 对公共外交的理论依据和问题对策等领域开展崭新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 已成为当今全球传播的利器, 成为一国政府与外国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成为在国际社会上发声的管道, 成为展示本国的文化与价值观的平台。作为互联网发源地的美国, 最先意识、最先提出并最快实施了“网络外交” (Network Diplomacy) , 以此来实现美国的部分外交战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 (Hillary Rodham Clinton) 于2010年1月7日晚小范围地宴请10名美国IT界高层时提出, 美国21世纪的重要策略就是利用Google、Twitter和You Tube等技术力量来推动外交。奥巴马和希拉里的创新技术高级顾问亚历克·罗斯 (Alec Ross) 一直积极倡导利用所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对外交流, 将其称为“21世纪的治国方略”。他认为, 21世纪的外交已远远超出了政府与政府 (Government-to-Government) 之间的活动, 而应成为政府与人民 (Government-to-People) 、人民与政府 (People-to-Government) 之间的活动, 最终演变成为“人民与人民并与政府间的交流” (People-to-People-to-Government, P2P2G) 这种模式。“峰会外交”、“世博外交”、“网络外交”等新公共外交方式兴起, 公共外交的研究领域扩宽, 各国政府和学界对公共外交的关注与研究, 空前高涨。但是, 公共外交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领域, 地方政府如何制定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相关研究文献十分罕见, 相关数据稀缺。

在我国公共外交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亲仁善邻”、“和衷共济”等外交思想, 源远流长;在我国五千年悠久的中华文化之中, 蕴含着深厚的公共外交智慧与理念。新中国成立后, 具有公共外交性质的人民外交、民间外交十分活跃, 有力地配合国家外交, 为我国打破帝国主义封锁、开展对外交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吸收借鉴外国有益经验, 根据我国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努力探索和开拓公共外交。我国公共外交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我国学者对公共外交的关注和思考, 不断加深, 出现了一些公共外交领域的研究成果。天津也是国家发展和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 研究开展公共外交, 有利于增进国家利益。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 天津市作为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优化开发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率先进行“天津市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研究”, 不仅对于天津塑就良好国际形象、提高区域国际竞争力和城市“软实力”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而且对于我国其他城市和区域研究制定公共外交发展战略, 具有重大的探索、示范和带动作用。

区域发展与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

本节主要探讨公共外交的概念、特征、功能和运作规律, 研究区域发展与公共外交的关系, 研究公共外交战略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尝试着初步涉足政治学研究中区域发展与公共外交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

(一) 公共外交的概念、特征和运作规律

公共外交 (public diplomacy) 作为一种外交实践古已有之, 但理论层面上对公共外交的研究则是在二战之后, 并且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 尤其是美国。冷战期间, 美国政府实施的积极而广泛的公共外交对美国赢得冷战的胜利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冷战之后, 公共外交在美国一度受到冷落。“9·11”事件之后, 美国学界和政界反思美国的对外政策, 公共外交研究重新受到重视。

“公共外交”作为一个术语, 首次出现是在1965年, 在当时公共外交主要指美国新闻署所从事的非传统性外交活动, 如包括国际广播在内的信息活动及教育文化交流活动等。1987年, 美国国务院《国际关系术语词典》把公共外交定义为:“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 利用电台等信息传播手段, 了解、获悉和影响其他国家的舆论, 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产生错误观念, 避免引起关系复杂化, 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 进而增加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2008年, 美国国务院负责公共外交和公共事务的副国务卿詹姆斯·格拉斯曼 (James K.Glassman) 则更详细地阐述了公共外交的内涵和美国公共外交工作的范畴。他指出:“公共外交, 简言之, 就是以公众为对象而不是以官员为对象的外交。虽然有些人将公共外交与商业促销相提并论──即树立一个国家品牌, 但事实上, 公共外交同官方外交以及必要时采取的军事行动一样, 都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己任。公共外交以独特的方式完成这一使命:通过了解外国公众, 告知外国公众, 接触和说服外国公众。”他进而说明美国的公共外交工作包括4个部分:教育和文化事务、国际信息项目、美国的国际广播和意识形态的较量。他对第二项的阐释是:“通过演讲、出版物和强大的互联网讲述美国的社会风貌。我们的目标不是说教, 而是促进相互交流, 有助于增进人们对美国原则和政策的了解;我们视自己为一场大规模对话的推动者, 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深信, 这将最终促使自由、包容和正义等普世价值观深入人心。”

综合公共外交的各种界定, 我们给公共外交更宽泛概念。公共外交 (Public Diplomacy) 是通常由一国政府主导, 借助各种传播和交流手段, 向国外公众介绍本国国情和政策理念, 向国内公众介绍本国外交方针政策及相关举措, 旨在获取国内外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争取民心民意, 树立国家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维护和促进国家根本利益的外交活动。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共同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可以用图1表示公共外交的范畴及其与政府外交的关系。

“公共外交” (public diplomacy) 有别于“政府外交” (official diplomacy) 。政府外交是指一国政府与另一国政府的外交互动, 直接表现为通过国家使馆开展外交活动。而公共外交的对象除了一国政府外, 更主要的是其他国家的民众和非政府组织;政府外交所关注的问题与国外政府的行为和政策有关, 而公共外交关注的是国外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国之交, 在于民相亲。公共外交对政府外交和国家间关系的改善有促进作用。公共外交是政府主导的, 政府在公共外交中起着主导、组织、规划和领导等作用。

公共外交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渐进性和长期性。公共外交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需要公共外交发展战略支撑。国家形象的塑就, 是一个与国内外公众双向互动的长期过程。公共外交作用的发挥, 不仅取决于实施方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和努力, 而且与国内外民众的认知心理、文化制度和民族偏好等深层次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是广泛性和复杂性:公共外交的主体可以是政府部门和官员或在其主导下的地方政府或非政府组织, 甚至个人。同时, 公共外交面向社会各个阶层, 包括官方与民间的双边、多边对话交流和信息传递, 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传媒、教育、科技、体育、军事等多个领域。在网络时代, 每一位上网的公民都有可能参与公共外交;博客、微博等新型传媒工具的兴起, 公共外交更具广泛性和复杂性。公共外交发展战略和国家形象的塑就, 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三是间接性和互动性:区别于政府外交, 在公共外交中, 政府更多的是发挥组织和推进作用, 由媒体、非政府组织、智库、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知名人士和普通民众活动为主体。而且注重双向互动, 增进了解、达成共识。

在全球化时代, 任何国家在实施公共外交时, 都必须遵循一般的运作规律。从内涵上来说, 公共外交是一种公众取向的双向交流过程;从目标上来说, 公共外交具有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的不同层次追求;从战略上来说, 公共外交是一种目标细分的针对性极强的外交作业;从组织上来说, 公共外交是一种具有协同性的政治支援体系。任何一个国家在开展公共外交和制定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的时候, 都必须把握公共外交的内在规律, 并与本国的外交实际结合起来, 开创具有本国特点的公共外交, 制定出符合本国发展需求的公共外交发展战略。

(二) 区域发展与公共外交的关系

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等都市以独有的城市魅力, 吸引着全球人类的目光, 都市本身就是一张公共外交名片。大都市想在全球民众心中塑就良好的城市形象、提高区域的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可度, 从而提高区域发展的吸引力、竞争力和领导力, 就需要借助公共外交, 向国内外民众扩大宣传、增进了解、共促合作, 培育、吸纳和留住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吸纳全球一流的人才、科研、资本、技术和产业汇聚于本区域, 充分利用优良的国际资源和开阔的国际市场, 助推区域科学发展。

欧美发达国家的世界都市区域, 保持区域国际竞争力和领导力的秘诀是什么?像美国纽约大都市所以能永葆区域国际领导力, 源于优良的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将全球优秀的人才招揽吸引过去, 从而保持该区域在教育科研、科技文化、知识创新和产业发展等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和领导力。纽约大都市区汇聚着联合国、世界银行和IMF等全球机构和组织, 有世界一流的哈佛、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等常春藤大学区域, 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最大规模的迁移人口和最具多样性的区域。

区域发展不仅需要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发展战略, 塑就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生态宜居的环境和和谐公正的多样性社会, 提升都市的生活质量;也需要公共外交发展战略, 提升核心都市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建设。在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和我国上海、北京等世界级都市, 城市发展和公共外交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关系。外交不仅是内政的延续, 外交和国内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者共同提升国家和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 是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要;而公共外交战略, 也是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要。网络的兴起所伴随的全球网民数量的激增和新传播媒介的运用, 使得公共外交的参与人数、互动方式和互动频率规模都发生革命性变化。现在, 许多国家对公共外交和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给予高度重视, 区域发展也需要有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的支撑。

我国东部发展就是利用改革开放的机遇, 扩大开放, 加强国际合作, 承接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 参与到全球经济分工体系, 奠定了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良好基础。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东部地区初显规模、形成产业集群, 国家赋予东部地区要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 要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东部区域发展与世界互动的程度加深, 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外交和公共外交发展战略对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区域发展需要公共外交, 更需要公共外交发展战略支撑, 同时我国东部地区像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世界级城市已经具备制定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的条件和平台。根据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东部地区要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中西部要加快对外开放,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边疆地区要加强国际合作。我国东部率先发展、东北振兴、中原经济区建设和西部城市发展, 都需要公共外交。各区域和都市, 应该根据自身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 开展符合本区域发展特点和需要的公共外交。

天津市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的构想架构

本节主要研究天津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的目的、意义、目标和任务, 探寻如何运用公共外交发展战略助推天津 (含滨海新区等区域) 科学发展、增进国家利益, 研究如何制定以及制定什么样的公共外交发展战略, 初步探讨天津市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的组成结构、内容体系、运行机制与组织实施等内容, 从而描绘出天津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的粗略轮廓。

(一) 天津市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的必要性研究

天津位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 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东部地区要率先发展, 发挥对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领和支撑作用, 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自主创新中走在全国前列。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天津和首都北京毗邻, 在京津双核驱动型发展模式中, 是促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和环渤海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天津滨海新区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域, 天津市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公共外交的一项重要创新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 天津市利用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成为世界经济分工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进程中, 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以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区域和城市群日渐形成, 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不断提高该区域的国际竞争力和领导力。天津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以及国外民众互动的程度不断提高, 天津作为国家形象和国家发展的窗口, 天津成为我国实施公共外交的重要区域, 在我国公共外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天津与世界互动, 研究实施公共外交战略, 对于宣传国家政策、提升国家形象和增进国家利益,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津也需要通过公共外交助推科学发展。公共外交是一项公众取向的双向交流过程, 对于与国外政府和民众之间增进了解、培育友谊、开展合作和提高形象, 提高城市美誉度、知名度和认可度, 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天津发展需要借重公共外交塑就天津市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区域国际竞争力和天津“软实力”建设。

作为北方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国际航运中心, 天津具备得天独厚的公共外交优势。近年来天津举办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世界性论坛、中国和新加坡共建的中新生态城、中国和西欧国家合作的国际航空航天系列项目等等, 近千家世界跨国公司落户津门, 天津滨海新区与国际合作的规模宏大、前景辽阔, 天津对外开放度显著提高。京津城际、天津港和天津国际机场等交通枢纽承载着全球的人流和物流, 天津是我国与世界互动的重要城市、连接我国与世界的重要通道。以动漫产业、文化产业和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正在天津形成产业集群, 对我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将产生深远影响。以天津天狮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在全世界建立子公司和基地, 这些走出国门的民族企业是我国公共外交的一张名片, 塑就着国家形象、传播着中华文化、增进着国际合作。

总之, 天津这座崛起的世界级城市和环渤海区域的中心城市, 具备公共外交的有利条件, 也需要有一套立意宏远、结构臻善的公共外交发展战略, 在国外公众心中塑就世界名城、魅力天津的良好形象, 提高天津的国际品位、竞争力和领导力, 助推这座城市的科学发展。

(二) 天津市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天津市公共外交发展战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为指导。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以及共同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 是我国地方政府制定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对公共外交的性质、方向和准则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形势下, 中国公共外交要努力践行上述指导思想, 以坦诚开放的态度和行动塑造中国形象, 增进中外了解和友谊。

中国特色公共外交以促进我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目标。我国公共外交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 以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根本出发点, 以维护和促进国家整体利益为最高准则。天津市公共外交发展战略应紧紧围绕天津市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 服务于天津市科学发展的需要, 在与世界的互动中, 增进国内外民众对天津市的了解、培育友谊;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研究等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塑就天津在国际都市之中的影响力、竞争力和领导力, 推进城市“软实力”建设;以卓越的都市品牌和良好的生活质量, 吸纳全球优秀的人才和资源流向天津, 建设世界一流的环渤海城市群和京津冀大都市区;宣传国家对外政策、塑就国家良好形象, 增进国家利益。同时, 致力于增进各国、各地区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相互了解与信任, 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三) 天津市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的内容体系

应当遵循全球化时代公共外交的一般运作规律, 结合天津本地区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战略规划, 以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为指导, 制定具有天津特色的公共外交发展战略。我们拟从天津市公共外交战略设计、加强公共外交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对外舆论工作和公众交流活动、加强公共外交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公共外交渠道和方法、加强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战略合作、形成合力推进公共外交新格局以及公共外交的组织实施和绩效考核等几个方面, 初步拟构出天津市公共外交发展战略的内容体系。

1. 加强天津市政府出访和重大外交活动的公共外交设计。

围绕市政府领导出访、参加国际会议和世界论坛, 以及区域合作平台建设等契机, 统筹安排各项公共外交活动, 多方面展示天津市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发展成果, 宣传天津市发展战略规划和美好愿景, 塑就魅力天津、活力天津和崛起中的世界名城等美好形象。利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体育盛会、东北亚区域合作论坛等平台, 积极精心融入公共外交元素, 充分展示天津市良好形象, 加强都市“软实力”建设。

2. 加强公共外交体制机制建设。

天津市政府成立“公共外交办公室”, 加强对公共外交的统一组织领导、规划实施和运转协调工作。不断充实其架构和职能, 着力推进国内与国外、中央与地方、市内与市外、政府与民间等的统筹协调工作, 对天津市公共外交工作进行总体指导, 加强与政党、人大、政协及商务、文化、教育、科技、媒体、智库和高校等各部门、各领域的沟通联系。联合专家学者、主要媒体和跨国公司等, 成立天津市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 征求委员意见, 研究部署天津市公共外交发展战略和政策, 推进公共外交工作进展。

3. 加强对外舆论工作和公众交流活动。

加强“天津市公共外交网站建设”, 大力推进网络公共外交。优化公共外交日常和应急管理机制, 加强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不断完善天津市公共外交信息发布机制, 利用网络、媒体等传播手段, 采用座谈、联谊、组织采访等方式, 对外界全面展示天津形象, 使国内外公众了解天津、了解天津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在天津市举办国际研讨会、世界学术大会以及各专业领域的世界性论坛, 鼓励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国际交流、推进在政府建设、市政领域、教育科研、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充分运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注重弘扬中华文明与借鉴吸纳其他文明的有机结合。为国之道, 恃贤与民, 城市的发展, 需要吸纳全球优秀人才、联合国内外民众, 共建共荣。

4. 加强公共外交人才队伍建设。

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公共外交意识和能力, 既了解天津又知晓世界, 既会写又能说, 既深入分析形势又擅长宣示政策的合格骨干队伍。注重对各级外交人才的培训, 要求公共外交人员练好“内知国情市情、外知世界状况、善于沟通协调”的基本功。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媒体和研究机构的人员交流, 选派公共外交业务骨干到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研修, 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5. 创新公共外交渠道和方法。

互联网是全球网民参与、互动、分享的重要平台, 充分挖掘互联网资源, 积极开展网络外交。借助亚洲博鳌论坛、世界博览会、体育盛会等平台, 积极开展世博外交、论坛外交和体育外交新公共外交渠道。鼓励公共外交工作人员走向社会、走进公众, 介绍国际形势、我国国情、天津市情和公共外交工作;支持和参与国内外举办中国主题的论坛、研讨会等, 借助权威平台发出来自中国天津的声音;积极推进市各部门、各领域在海外开展的各领域人文交流活动, 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加强与我国在海外企业、华人华侨、留学生的交流, 发挥其参与我国公共外交活动的积极性;加强新媒体利用, 借助网络、手机等新型载体与社会各界公众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

6. 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战略合作, 形成合力推进公共外交新格局。

加强国内国外、市内市外、政府民众等利益相关方的合作, 促成与世界各国、中央各部门机构、地方各级政府、国内外主要媒体、跨国公司、天津市内各企事业单位和全球公众的战略性友好合作关系, 运筹建构、合力推进富有特色的天津公共外交新格局。

7. 公共外交的组织实施和绩效考核。

“天津市政府公共外交办公室”统一组织领导天津市公共外交工作。统筹人大、政府、政协等机构部门, 使其在各自领域积极开展公共外交, 媒体、智库学者、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及各界人士也努力发挥各自作用, 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各部门各组织相配合、国内国外、市内市外、中央地方相协作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天津市公共外交良好局面。完善公共外交绩效考核机制建设, 加强对天津市公共外交组织实施机构与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

结论

天津市公共外交要立足于本国国情、本市市情, 放眼世界, 注重全局谋划, 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的国内大局与和平合作发展的国际大局, 利用好国家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 落实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天津市“十二五”规划, 加快推进天津市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出席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载新华网, 2009-07-2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7/20/content_11740850_1.htm.

[2].唐小松, 王义桅.美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 (4) .

[3].闵大洪.美国政府的公共外交与网络外交, 载人民网, 2011-07-12 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15137831.html.

[4].温宪.美国网络外交解读:扩宽外交理念更具攻势特性.载新华网, 2009-7-9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7/09/content_11676992.htm.

[5].詹姆斯·格拉斯曼.公共外交的新时代, 载《美国参考》网站:http://www.america.gov/st/peacesec-chinese/2008/September/20080912112648eaifas0.8478968.htm.

[6].杨洁篪.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求是, 2011-02-16.

“外交无小事”与公共外交 篇5

周恩来总理是当代中国外交之父,“外交无小事”是他对从事外交工作人员的重要教诲。外交工作同其他任何工作一样,当然有大事和小事之分。“外交无小事”,首先是要求参与外交工作的人员要认真去做这项工作,不能掉以轻心。

“外交无小事”的另一层含义,是细节决定成败。外交工作中,有的看起来是细节,但是影響很大。过去周恩来总理举行宴会,菜单他是要亲自过目的。菜单看起来是件小事,实际并不小。菜单中可以看出主人对客人的态度。过去,总理对邀请伊斯兰客人,中方开始提出的菜单中出现了猪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总理当年强调“外交无小事”的另一层更深的含义是,要通过外交工作,体现新中国的外交风格。新中国外交风格最重要的是平等待人。不卑不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同大国打交道,要求对方平等待人,而不能居高临下;在同小国打交道时,要充分尊重对方。周恩来总理在这方面是我们的典范,他对小国、穷国十分尊重。这种尊重,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总理的言行和举止中。总理经常讲的两句话:“客随主便,主随客便”。总理对任何大国主义的言行,是深恶痛绝的。

我认为,对“外交无小事”的上述理解,今天仍然是适用的,我们搞公共外交也不例外。

另外,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今天的形势与总理当年面临的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我们的外交舞台大大扩大了,1976年总理去世的时候,与中国的建交国仅有103国,中美还没有建交。而今天,与中国的建交国已达172国,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二,中国与世界交往的规模今非昔比。1949年到 1978年,中国累计出国的人数加在一起才28万,平均每年不到1万人;而2011年,中国出境的人数高达7000万,除去赴港、澳、台的,走向世界的有近3000万人,是当年的3000倍。

第三,小外交已经变成了大外交。总理在世的时候,中国外交主要还是政治外交。我们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关系,文化交往是很有限的。今天则不然,外交变成了大外交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军事等等,参加外交的行为体也大大增多了。

第四,世界了解中国的需求大大增加了。总理在世时,当然世界也想了解中国,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当时还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国家,我们与外部世界来往很有限。而今天则不然,中国与世界已经连成了一气,高度的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胡锦涛主席说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由于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从事公共外交时,必定要有所创新。不创新我们就很难适应今天面临的这样一个新局面。今天世界需要了解的中国是全方位的,绝不局限在政治领域。这样一来,我们的创新余地就很大了。

2006年10月,基辛格来华访问,我们一起共进早餐。当时我担任外交学院院长,请他到外交学院论坛去讲一次话。基辛格听后,想了想,然后对我说:“讲话就不必了,但是,我很愿意跟外交学院的学生进行座谈。”我问他为什么要同学生们进行座谈?他回答说:“今天,中美关系不错。但是,我不知道20年后中美关系会怎样。要预测20年后的中美关系如何,就要了解今天青年人的思想状况。”

石油的公共外交 篇6

关键词:公共外交时代,中式英语,文化差异

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 今天的中国已站在了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 中国与世界有了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据海关统计, 我国每年的出境人数为4600万人次, 入境人数为2400万人次, 民间国际交往的接触面远远超过政府交往。无论从中国发展的内因、外部环境, 还是对世界的影响力来讲, 中国都应该加强公共外交, 增强国际话语权, 可以说中国已经迈进了公共外交的新时代。

对于公共外交基础的广大民众而言, 首先要练好“内功”, 既提高自身修养, 提炼民族文明, 要会听、会说、会交流;其次要“外知世界”, 既敏锐地感受到各国文化的差异, 尊重差异, 跨越差异, 最终达到公共外交的目的, 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够正确地了解中国并领略到“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精神。这其中, 英语是最重要的语言交流工具。

可是很多人都发现:从小学开始辛苦地学了很多年的英语, 最后大部分都交还给老师, 反而是“中式英语” (Chinglish) , 在近几年得到推广和普及。事实上, 很多人英语都不纯正, 但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又不得不接触、使用英语, 因而为“中式英语”提供了广泛的生存空间。

国内有英语语言学者认为中式英语是由中式的语法和英式的词汇组合而成, 属于语言的不规范使用, 是语法错误、拼写混乱、且带有中文习惯的英语, 主要见之于国内许多地方的标牌。如某市地铁内“先下后上、文明乘车”的翻译是“After first under on, do riding with civility”, 一些涉外酒店的大堂墙上张贴着“Welcome to Presence” (欢迎光临) 的字样。更极端的例子是:上海虹桥机场附近的”航友宾馆”把自己的名字译为“Hang You Hotel” (吊死你酒店) , 吓退了不少老外。

生活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就更多了, 时常产生小错误小尴尬, 也会令人捧腹大笑。诸如no three no four (不三不四) , people mountain and people sea (人山人海) 之类的表达在对话中常常被用到。近日, 新浪读书在网上发起了“票选十大爆笑英语”的活动, 大家最为熟知的“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 “How are you?How old are you?” (怎么是你, 怎么老是你?) 为居前两位。

这些不规范的文字和语言确实会让外国人难以理解, 甚至产生误会。到底该如何看待中式英语?是该让它“寿终正寝”还是“遍地开花”?这个“Yes”or“No”的选择摆在了大家面前。

最近有报道称, 据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介绍, 上海已组织学生志愿者上街寻找中式英语标牌, 旨在纠正离奇误译, 以避免在成千上万名游客前来参加明年世博会时因此造成困扰。而北京在奥运之前也清理过中式英语。

但是, 大多数民众则认为:语言就是用来交流的, 只要能被认可, 起到沟通的目的就体现了语言的功能和存在的价值, 中国式英语既有趣又被大家口耳相传, 将来老外也会这么用。有人说:“英语来到了中国, 融入中国的元素也很正常, 都要地道纯正, 就少了很多精彩。再者, 可以有美式英语, 澳大利亚英语, 为什么不能有中式英语?”

一些英语学者表示中式英语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或现象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 在用英语表示中国社会文化中某些特有的事物与现象时, 经常发现空词项。面对这些情况, 人们通常通过音译、借译等手段, 使中文词汇进入英语的交际中。

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 (Global Language Monitor, 简称GLM) 在2008年度全球电视英语词汇分析报告中, 公布了当年的十大电视词汇, Beijing是其中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GLM对中式英语特别关注, 它认为在全球化大环境下, 中式英语正强烈冲击着英语, 大量的中文词汇进入英语, 成为英语新词汇最主要的来源。例如, 中式英语“long time no see” (很久不见) 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据GLM的统计, 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 中式英语占5%到20%, 超过任何其他来源。

事实上, 每个人对这个“Yes”or“No”的问题都有自己的选择。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文化的交流, 只要尊重彼此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 我们可以用宽容态度来对待中式英语。

参考文献

[1]平卡姆:《中式英语之鉴》,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年。[1]平卡姆:《中式英语之鉴》,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年。

公共外交展望 篇7

第一点, 人民万岁。

这个理念在我走过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之后印象更加深刻。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没有普通老百姓的劳动, 一切无从谈起。新中国第二任外交部部长陈毅有一首诗, 内容是“火星有人类, 月球有人类, 地球有人类, 地球最可贵”。就这么四句话, 简洁、朴素, 却让人永远难忘。我认为封建时代那种“父母官就是人民的衣食父母”的观念太错误了, 是老百姓养活了我们每个人, 特别是农民、工人, 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拉丁美洲一些国家有一个口号叫做“我相信上帝, 我的上帝就是面包”, 当地老百姓和我们中国老百姓说的“民以食为天”的理念是一样的, 没有农民, 没有厨师, 能有面包吗?

我去苏格兰访问时了解到, 高尔夫球是当地贫困的牧羊人发明的。因为羊多, 牧羊人傍晚回家的时候, 就用那个木棍翘起木块来, 高尔夫球就这样诞生了。我到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才知道, 芭蕾舞那么高雅的舞蹈是餐厅服务员发明的。他们跳着优雅的舞蹈也不会把饭菜撒到客人身上。不要以为打打高尔夫, 欣赏一下芭蕾舞, 就说中国的地方戏太土。你现在能够欣赏芭蕾, 打上高尔夫球很好, 也说明你的思想境界终于提高了, 学会尊重多少年前普通老百姓的知识产权了。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 我含着眼泪观看天安门广场上的青年学生用鲜花组成了四个大字, “人民万岁”。十八届一中全会闭幕之后,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见中外记者, 他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使我特别激动。今天在这儿进行公共外交展望, 我认为公共外交的奋斗目标, 也是为中国的老百姓和世界的老百姓多干些好事儿, 记住这一点, 我们的活动就有了方向, 我们的工作就有了力量。

第二点, 祖国是唯一的。

先后在美国工作将近六年, 我发现美国朋友特别重视爱国教育。小孩上学第一件事就是向祖国敬礼。我去过美国将近50个州, 发现不管多远, 哪怕偏僻的乡村举行一项像小孩赛跑这样的体育活动, 也得强调爱国。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很多, 我发现在美国如果你对自己的祖国不够热爱、忠诚, 美国人会看不起你, 你在美国交不到朋友。他们会想, 一个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热爱的人, 和我如何成为朋友?记住, 像我们每个人只有一个母亲一样, 我们只有一个伟大的祖国。

大前天, 我在飞机上碰见一个老乡。他是一位大企业家, 十分有钱。他认出了我, 并表示感谢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感谢这么多年外交部外交官们的工作, 现在他在国外说话也有底气了, 干事儿也更加能挺直腰杆了。说到这儿他绘声绘色地给我讲了个故事, 说自己在美国访问三天谈生意, 丝毫不惧美国在公共场所抽一根烟要罚款200美元的规定, 三天内就被罚了2400美元。然后骄傲地拍拍胸脯问, 老乡我怎么样?我告诉他, 你这样做没有给祖国争光, 是给祖国丢脸了。要永远记住, 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维护祖国的尊严, 你有钱, 如果在美国干好事儿那当然很好, 你到美国抽烟, 违反人家的规定, 这不就是丢人吗?公共外交工作十分重要, 想着自己伟大祖国的利益和形象尊严, 我们就要注意, 要多遵守别的国家的法规, 多做好事儿, 而不是以为有钱就可以损害祖国的尊严。实际上, 每个公民, 都有意识无意识地参与了公共关系工作, 参与了公共外交活动。

第三点, 和平可贵。

从周恩来总理开始, 到我比较熟悉的老首长钱学森同志, 都跟我们说过, 外交工作看起来很神秘, 其实也很透明, 特别是中国的外交。记得我在联合国工作的时候, 和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在安理会开会间隙聊天。她说, 美国外交追求的目标是两个词——领导权和伙伴关系。随后她又问我,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老说中国的立场是一贯的, 那么中国外交的目标是什么?我告诉她, 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是两个词——和平和独立, 加起来就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是很真诚的, 中国外交的目标就是为了推进祖国的发展, 争取和维护一个和平的外交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同时我们又是根据每件事情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立场和举措, 就这么简单。

小平同志说过, 发展是硬道理, 现代化建设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除非发生了世界大战和外交问题。从这个话里可以看出来, 为了完成好我们这个中心任务, 我们必须维护和平。

最近, 我在上海有幸听了习主席的讲话, 专门谈到中国有着爱好和平的传统。他说, 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海, 七次到印度洋还有太平洋远航, 当时的政府舰队是世界上船只最大、最长的, 但是他们七次出去都没有侵占外国一寸土地, 只带了丝绸和茶叶同外国进行和平贸易, 给皇帝和百姓换了一些好吃的东西, 这就是和平之旅。听了习主席的话, 我还专门跑了一趟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苏太仓。那里的人们还在把郑和当神一样尊敬, 要继续发扬他的和平外交精神。我觉得我们公共外交在这方面也有一个优势, 因为国与国要搞好关系、共同维护和平, 关键还在于老百姓和老百姓要相互谅解、心灵相通, 这就是我们公共关系协会的优势所在。所以我们要永远把维护世界和平当做我们外交的奋斗目标, 也是公共外交的奋斗目标。

第四点, 睦邻友好。

天安门广场有两句口号, 一句话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另一句话是“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不管从哪句话看, 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基础上, 要特别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中国外交首先要求我们跟大国搞好关系, 搞好关系的基础就是你必须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睦邻友好是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 这是一项世界冠军, 一般的国家不容易超过。与我们有共同边界的国家有14个, 一衣带水的还有8个国家, 中间重复的有2个。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我们要做好各种工作, 与邻居搞好团结, 和平相处。当然, 邻居多了矛盾就多, 所以我们要千万注意, 要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根据联合国宪章的有关精神, 妥善处理同邻国的关系。在处理这个关系的过程当中, 我们还要时刻注意不要让第三者来挑拨我们和邻居的关系。

外交工作很重要的任务, 就是永远不要忘记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这是我们外交的基础。有一个日子我永远难忘, 就是1945年10月25日, 当时中国的军队在名义上收复了我们台湾岛、南沙群岛和钓鱼岛群岛。1971年10月25日, 在广大非洲国家和其他六个国家支持之下, 新中国在那么多年之后才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我们能够忘记非洲国家和其他友好的发展中国家对我们的支持吗?不能。习近平作为国家元首第一次出访, 就到了一个大的邻国——俄罗斯, 然后就是非洲国家。他提出不要忘记老朋友, 也不要忘记新朋友, 别人对我们干的好事儿, 永远不要忘记。

最后一点, 宁静致远。

这是我的山东老乡诸葛亮的一句话, 要勤学致远, 中国永远要做一个学习大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 就建立了中国人民外交协会, 周恩来总理担任第一任名誉会长。他对外交学会的第一个指示就是, 要在“学”字上下工夫, 从事公共关系和公共外交工作的, 也要在“学”字上下工夫。在国际范围之内, 要落实习近平主席说的, 我们要学习世界各国人民的优秀成果。

新闻传播中的公共外交策略研究 篇8

公共外交早已成为国外主要的外交手段,用于长时间的软实力竞争,从而弥补硬实力发展战略的不足之处,塔夫兹大学在1965年第一次提出公共外交概念。根据官方的规范定义,公共外交主要是指政府通过交流项目,利用媒体传播手段,对其他国家的舆论情况进行了解和影响,从而提升国家的公众形象及影响力,并减少其他国家和民众的错误观念,能够更有效地增加国家利益。学术界和外交界也对公共外交的定义进行日常沟通职能和战略沟通职能的解说,但总体来说公共外交仍是以政府为重要行为主体,将他国民众作为行为对象,通过交流、沟通和宣传,达到树立国家正面形象的目的。在国家战略制定方面,公共外交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对传统外交起到显著的增效作用,开展公共外交加强文化对政治的影响力,能够散播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思维理念,并创造更多与国际社会对话的机会。我国对公共外交思想并没有具体表述,但已经具有较长时间的实践经验,主要体现在国际交流、传播活动和对外宣传等方面,并初步形成了我国的公共外交体系。

2 目前中国新闻传播的公共外交策略面临的挑战

2.1 国外缺乏对中国的认识

自新中国诞生以来,我国已经逐渐走到了国际社会的中心地位,新闻传播也从对外宣传转变成公共外交思想,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维护中国国际形象的任务也将更为艰巨,因此,新闻传播公共外交策略面临的挑战也将增多。当前,国外民众对中国形象产生的错误认知,主要是来自于缺乏对中国的认识,由于其他国家的报道倾向和转载选择的问题,往往会造成我国信息对外传播的缺失,忽视了新闻传播向国外民众主动介绍的方法。国外民众主要分为本土受众和华裔受众,本土受众由于受到语言和思维方式的障碍,无法通过多渠道获得传播内容,一般情况只能通过本国的主流媒体接触中国信息,除非有强烈的需求和动机,才会主动接触中国媒体。而对中国信息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方面,本土受众分为较多层次,对敏感话题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信息具有较低的信任度。而华裔受众则没有了语言和思维方式的障碍,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传播内容,信息来源方式更为直接,因此信息的准确程度也更高。

2.2 制度和观念差异造成的负面影响

中西方政治制度的不同,造成了价值观差异较大,并且建国时期我国对外传播主要是进行灌输性的单向宣传,这种宣传方法具有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无法实现足够的传播效果,也无法正确树立国家形象。虽然我国近些年来不断对报道方式进行改进,但仍有存在冷战思维的西方国家有着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从而对中国形象进行扭曲。通过对国外媒体的内容转载方面来分析,可以看出政治方面的报道,较少进行直接引用,而是在提取素材后,进行重新解读和包装,并且引用报道以文化和社会生活为主,对国内媒体的信任程度较低。

3 新闻传播中公共外交策略的构建

3.1 构建立体化宣传机制

提升信息选择的或然率,需要通过降低分母值预期的困难来实现,也就是降低受众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从而让信息得到更好的传播,因此,新闻传播工作应当让民众能够更为方便快捷地获悉新闻发布平台。我国网络宣传工作发展时间较短,网络发布平台的建立并不十分完善,在网民中的知晓程度较低。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应当打好群众基础,加强网络平台人气,才能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通过运用科学的宣传策略,来提升网络平台的知名度,从而提高宣传效应。网络新闻编辑可以通过设置醒目页面标示、借助传统媒体、链接人气网站和论坛等方式,扩充网络新闻的宣传渠道。

3.2 制定与时俱进的公共外交传播机制

中国公共外交传播机制的制定与西方国家不同,重点在于和平崛起的国家形象,才能为国家发展创造更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我国新闻媒体应当着力塑造诚实、负责、守信的大国形象,根据这一战略目标进行沟通,从而调整新闻传播的时机、形式和内容,与国家整体战略相配合,打破传统宣传模式的影响,树立新型观念,加强文化、风物、生活等题材的比重,宣传更容易让民众接受的信息内容,从而引发对中国的关注,逐渐修正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重视播出地区民众的心理特点、语言方式和思维模式,将受众作为新闻传播的主体,以受众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新闻报道,才能有效加强新闻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娟.浅谈新闻传播中的公共外交策略[J].当代传播,2010(4).

软实力与美国公共外交 篇9

软实力是指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手段来影响他人服从自己的目标,从而使自己达到想要目的的一种能力,它建立在能够左右他人喜好的这种能力基础之上。软实力政策是日常民主政治中主要的一种政治策略,与左右他人喜好的能力和诸如具有吸引力的个性、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和具有合法性或者合乎道德权威的政治策略等这些无形的资产有关。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依赖于三种资源:一国的文化(具备吸引能力的文化)、一国的政治价值观念(国内和国际上均被认可)、一国的对外政策(具备合法性或合乎道德权威)。譬如说,在一国的文化方面。文化指的是一整套能为社会创造意义的实践活动,通常被分为高雅和大众两种文化。前者例如:文学、艺术、教育这些经常被精英们所呼吁,后者主要集中于大众娱乐。在中法-普鲁士战争中法国遭到挫败,法国政府动用了于1883年建立的法兰西联盟组织来提升法语和法国文学水平并试图修复支离破碎的国家形象,法国对外文化输出的这种规划就成为法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信息时代的公共外交

1963年,爱德华·默罗这位著名的播音员同时也是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新闻署的监管员认为,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与他国政府之间的互动行为,更主要的是政府同非政府个人及组织之间的互动行为。传递信息和建立良好的形象只是公共外交的一部分内容。除此之外,美国的公共外交还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信息的引导和意义深远的文化相融合。

在对国内外政治决策的解释方面,现代民主国家的政府官员们会在向媒体解释什么样的政策以及如何解释这些政策这一问题上挖空心思。但是通常他们又只在国内的媒体上下这番大的功夫,国外的媒体报道应该是公共外交第一阶段的核心目标。在公共外交的第一阶段还应该在如何能积极地处理同国外媒体这一关键性因素的活动上做准备。例如,当半岛电视台广播于2001年10月7日播放本·拉登的录像时,美国政府即刻阻止该台和其他广播电视台对本·拉登相关信息的报道。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美国这一做法让人们感觉到了逆历史潮流般的沮丧。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同时又与代表美国象征的开放性价值观背道而驰。美国政府应该鼓励半岛电视台和其他广播网用美国的声音抨击本·拉登的罪恶言论。然而半岛电视台和对外广播网不能发表任何具有偏袒性的言论,他们仍需得到政府的旨意。

(二)政府政策的沟通。

政府政策的沟通要同政治和广告的宣传活动一样得有一整套简单的主题思想。政策沟通的宣传要通过制定象征性的大事来加强宣传的主题思想或者提出特定的政府政策,根据特定政策来制定主题。比如里根政府决定以协商的形式达到用北约的双边部署导弹取代苏联的中程导弹的目的。苏联就伙同欧盟一起反对这一提议的实施,在苏看来北约的意志就是美国的意志。在此情况之下,美国试图让欧盟牵头去实施这一导弹部署计划,并鼓动其他亲美的非政府组织攻击苏联的反对意见。

(三)政府通过学术、互访、培训、研讨课题、会议以及媒体等渠道与重要人物建立可持续性的发展关系。

据统计,多年来大约70万人,其中包括200名政府首脑参加美国的文化学术交流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还有助于世界性领导人物的培养。例如:安尔瓦·萨达特、赫尔穆特·施密特、玛格丽特·撒切尔。除了美国,其他国家也有实施过类似的活动。比如日本发展的对外语言交流项目。每年都有40个国家的6000名青年到日本去开展母语的教学宣传活动。为了维持这一合作的纽带,日本还开办了男校友协会组织等等。

三、美国公共外交的实施

(一)为了实施硬实力而作表面工作的公共外交是不会成功的。

2003年,前众议院议员纽特·金里奇指责美国政府没能宣传美国的政策,他抱怨美国不应再在2001年退出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但美国之所以退出的原因是没有交会费和小布什政府实施的单边主义政策。诚然,正如共和党参议员查尔斯·哈格尔说,9-11之后,华盛顿民众突然开始谈论通过新出台的公共外交政策把美国的政策推向世界的必要性了。至此,高效率的公共外交要做好宣传和接纳的良性互动工作。原则上(通过定义),软实力的定义意味着让别人想要达到你所想要的目的。软实力同样需要你去理解别人是如何接收并接纳你的宣传活动及内容的。理解目标群众的想法对宣传者来说至关重要,当前美国逐渐加大了对国外公共意见的研究力度和关注程度。

(二)想要影响国外民众的思想,简单的说教并不能起到好的作用。

对他国民众进行说教不是转变其思想的最好方法。一般情况下,美国政治领导者认为,他国民众的信息储量太贫乏,如果他国民众接受了美国传达的信息,他国民众也必定会采取与美国相一致的行动。但是由于文化的渗透或筛选,国外民众不能如期地接受美国所传达的大部分信息。说服力远不如实际行动和一些有代表性事件产生的影响力大。这就是为什么布什政府在顶住了伊拉克战争的压力下提议全球共同对抗艾滋病和协助相关发展工作完成的原因。

2004年,美国对印尼海啸灾难事件的援助挽救了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在印尼的对外形象急剧下降的现状。通过广播来宣传固然重要,但当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只有电话,而只有少数的精英人物能享受网络服务时,有限的网络宣传就更重要了。网络宣传既廉价又灵活的特性能把目标信息传达给特定的人群。它也能向政府控制媒体国家的民众们输送信息。正如面对面的交流很重要一样,网络交流同样很重要。网络资源的虚拟交流和互访的实际交流能更好地使得两国了解彼此国家的文化。这一点上美国应该效仿日本,也应该每年举办对外语言的交流活动,允许他国的青年人到美国各个学校去教习本国的语言和文化。

(三)公共外交中,有时候行动的力度大于宣传的影响力度,而且政府输出的形象与宣传口号未必会得到他国的认可。

例如,在一些国家中,大部分的公共外交活动是通过行动而不是宣传来完成的。挪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仅有500万人口,缺少跨国性的语言和文化,它既不是欧盟的成员国也不是各方组织和多国合作纽带的中心国。但是挪威能成为世界和平的动力以及它对中东和哥伦比亚地区冲突的调解作出的努力这一事实树立了它伟大了国际形象。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挪威人的行为都与其国际形象相符。例如,国内的捕鲸政策就与环保主义者的倡导相悖。但是整体上,挪威还是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小国是如何开拓世界环境并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和地位的。

又如,国内群众支持或喜欢的形象和口号不一定国外公众也支持或者喜欢的。在2002年布什总统在国情咨文中用罪恶的轴心这一术语来定义伊拉克、伊朗和朝鲜三国,这在国内得到了积极地响应。可是国外的公众极其反对这种以一种道德为标准把不同的外交情况混为一谈的做法。此外,自9-11之后,对恐怖主义的宣战得到了国内民众和议会的支持,但是他国民众则认为美国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的努力变得更加困难了。尤其是在反恐战争的不确定性时间段中,在没有充足的法律权力下在关塔纳摩关押囚犯。2006年,英国外交部禁止外交官使用“罪恶轴心”一词,他们认为这个词藻直接导致了基地组织在全球圣战的开始。

(四)虽然军事力量在软实力的塑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今的公共外交中,军事力量的使用也受到了某些限制。

在战时,军事心理作战是影响外交行为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敌军的前哨能被巡航导弹摧毁或者能被地面武力所攻占抑或是通过说服的方式让敌军主动投降。这种军事心理作战法又是以骗术和假情报作为工具的。这些工具在战争中很有用,但是在和平时期继续运用这些骗术和假情报经常会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公共外交中,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仍沿用战时的军事策略会使公共外交更容易遭到人们的怀疑和批评。正如当前的反恐战争模糊了正常的公民活动和传统战争之间的界限,其结果必将削减而非塑造软实力。

(五)政府间的共同需求或者对外政策的相同,在某种程度上会促进公共外交的良好发展。

冷战时期德国的公共外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与法国试图脱离美国影响的公共外交相对应,德国公共外交的核心主题是要把自己塑造的更像是美国的朋友,德美两国的政治目标趋同,因此,德美两国的政治目标都得到了实现。政治领导者们或许有共同或是类似的动机,例如促进民主和人权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协调好公共外交政策,双方利益就都能得到实现。

(六)在公共外交中,不应忽视非政府组织所发挥的作用。

如果国外政府的政治压力能带给本国私人公司更大的利益,私人公司往往愿意屈从于国外政府的意愿。而且在后现代社会中大部分群众对政府的权威性持怀疑态度,这就迫使政府不得不与一些私人公司合作。

其一,与政府相比一些非政府组织更能够赢得民众的信任,尽管这些非政府组织难以被政府所控制,但是在沟通的多种渠道上他们都能派上用场。冷战结束后,美国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在东欧国家民主统一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吸引大批移民人口的英美国家中,这种大移居使得文化微妙性和语言技巧相联系在一起。在不同国家的政党之间建立关系的做法其首创在德国。有影响力的大党都与其他国家的政党互有联系,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政党又多半离不开政府的资助。里根政府效仿德国建立了全国民主捐赠这一机构。这一机构通过对国家民主研究所、国际共和研究所、工商会等的资助来提升其他国家公民社会的民主程度。

其二,美国公司的作用也不小。他们的代理人和产品比政府的代理人更能直接地深入人心,一些开明的商业主,建议在公司的代理商被派遣出国前,各个公司应该开发和共享信息的敏感性,共同培训企业代表。公司还在投资特定公共外交项目中起到了带头作用。例如一家技术公司与芝麻街工作室的合作;黎巴嫩的广播公司们联合制作以科技为主题的英语儿童节目。这些被世界所瞩目的成就仅仅是美国所得成就中的一小部分。

其三,间接公共外交的另一个好处是它能在一系列观念上承担更多的风险。有时政府很难去维护那些对政府政策本身有利的观点。然而批评有时也是树立信誉的有效方法。美国软实力部分来自于开放性的社会和政治,部分还来自于出版自由、议会能对政府决策进行批评和修正这一事实现象。政府为了避免批评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只会削减政府的信誉而不会帮助外交精英们利用软实力这一重要资源。事实上,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如果美国把自由电视台(Al-Hurra)转变成为一个国际间的机构来播报研究课题、城市会议、议会议题的内容,美国的收获将会远远地大于它所付出的努力。

三、结语

自9-11之后,在软实力和硬实力相融合的时代中,美国不应该再按照冷战的思维来对待处理问题。当前国家同跨国恐怖主义之间的较量是一场国家为了赢得民心民意的较量,当前单一地、过分地依赖硬实力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只拥有宣传性质的公共外交不仅不具备说服力,而且还会削弱国家的软实力。

摘要:软实力是指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支付手段来影响他人服从自己的目标, 从而使自己达到想要目标的一种能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有赖于其文化、价值观念及其政治的吸引力。一个国家睿智的实力策略就是把硬实力和软实力这两种实力资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为提升美国国家软实力的一种手段, 公共外交的作用不可忽视。当前美国同跨国恐怖主义之间的较量是一场国家为了赢得民心民意的较量, 单一地、过分地依赖硬实力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只有将国家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巧妙地结合起来才是美国公共外交中最为有效的外交法则。

关键词:实力,软实力,美国公共外交

参考文献

[1]、Between Soft Power and a Hard Place:Dilemmas of the Bush Doctrine for Inter-American Relations[J].Jaime Preciado Coronado, Journal of Developing Societies 2005, 21, pp:322-335.

[2]、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J].Joseph S.Nye, Jr,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2008, 616, pp:94-110.

提升国内公众的公共外交能力 篇10

“外交小灵通”作为新媒体在中国公共外交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就是提升国内公众的公共外交能力,而不是面向海外受众直接做公共外交活动。如果“外交小灵通”是英文的,受众是海外公众,那么它本身就是一个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了。现在它是中文的,本身做的不是公共外交的活动项目,尽管如此,它在提升国内公众的公共外交能力上做出了很大贡献。有种说法是人人都要做“公共外交大使”,如何做好呢?那就要了解国际形势,了解我国的外交政策,了解外交与国际关系方方面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针对国内受众这样的需求,“外交小灵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信息渠道与平台。人们从“外交小灵通”上获得了以上知识,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主体的能力也因此得到提升。这个作用将在未来更显现其重要意义。

如何更好地发挥“外交小灵通”在提升国内受众公共外交能力中的作用呢?

首先,可委托一个独立第三方的调研机构,对“外交小灵通”开通一年来的成效进行调研。“外交小灵通”到底做得怎么样,既不是主办者感觉怎么样,也不是专家学者感觉怎么样,而是需要独立第三方的调研数据,用专业的科学方法来判断这个微博的优缺点。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了解“我是谁”、“我做得怎样”,才能获得“我下一步如何做”的答案,才能使“外交小灵通”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在一个很坚实的基础上。

第二,增加公共外交案例方面的内容。在知识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可多传播一些公共外交案例方面的内容。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以告诉受众一些公共外交活动或项目的具体做法与方式,这对国内受众公共外交能力的提升会有更大的帮助。案例兼有实践性和理论性,在提升行为主体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主要国家,尤其是我国,有丰富的公共外交案例资源,如《公共外交季刊》每期都有多篇案例文章。通过“外交小灵通”的传播,这些公共外交案例将逐渐成为国内受众提升公共外交能力的重要资源。

第三,“外交小灵通”可主办线下活动。根据新媒体的运营经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非常重要。希望“外交小灵通”多主办一些线下活动,面对面地与粉丝们互动,听取他们的建议,不断改进信息内容和传播方式。在线上,时间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而线下活动,时间较长,大家可以互动。两者结合起来,其效果将会更好!

最后,我也谈一下议程设置方面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必须要从长计议。从目前情况来看,可以从这些方面做些努力:一是结合国家领导人的高访活动,不断介绍中国与该国之间的公共外交活动,让受众集中了解这些公共外交案例,进而增强国内受众向该国开展公共外交的能力。二是对国内受众加以分类,如官员、学者、企业人士、非政府组织人士、媒体人士等,针对不同群体的受众传播公共外交知识,增强同行之间的公共外交能力。据研究,同行的跨国对话与交流,其公共外交的效果是最好的。

上一篇:渗透探讨下一篇:培训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