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外交

2024-05-10

和平外交(精选五篇)

和平外交 篇1

一、慎战观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 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 其源于战争实践, 是指导战争夺取胜利的法宝。但是, 孙子对于战争的态度也是非常审慎的, 慎战的精神贯穿于《孙子兵法》全书。孙子曰:“兵者, 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 (《孙子兵法计篇》) , 开篇即从政治的角度来认识军事的重要性, 指出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 不能不给予特殊的关注, 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慎重对待。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 已由单纯的军事竞争, 转向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等等。一味的依靠军事力量和暴力手段称霸于世, 必然会导致“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因此, 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局部战争为战争主要样式的今天, 孙子的这一慎战思想确实值得人们“虑之”、“修之”。人们对待当今的战争, 不仅要考虑能不能打赢的问题, 而且还要考虑战争之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是不是更有利我们国家的战略发展。

二、非战观

《孙子兵法》没有积极鼓动战争的穷兵黩武的军事思想, 推崇的却是“非战”的不尚武思想, 孙子是第一个提出并系统地阐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理论的思想家。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 全国为上, 破国次之;全军为上, 破军次之全旅为上, 破旅次之;全卒为上, 破卒次之;全伍为上, 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 , 认为战争不是目的, 而仅是一种达到预期目标的手段, 是双方最后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 指的就是“伐谋”、“伐交”的政治战和外交战, 展现了孙子倡导的“非战”的和平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思想,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尚德不尚武的历史传统, 是构成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历史渊源。

现代社会, 各国之间、各地域之间、各集团之间, 存在诸多历史遗留的和现实发生的矛盾及利益纠纷, 如果动辄以武力相争, 将会破坏和平安宁的大好局面, 给当事双方都带来重大损失。所以武力解决, 并非中国首选, “上兵伐谋, 其次伐交” (《孙子兵法谋攻篇》) , “兵不顿而利可全”, 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三、防御观

《孙子兵法》是一部从战略的高度上研究战争的著作, 在战略的层面上, 孙子推崇的是“非战”的思想, 强调的是“不战之道”, 但却不是要国家放弃自卫, 而是坚持在和平路线下积极加强自身防御性的国防建设。

孙子曰:“一曰道, 二曰天, 三曰地, 四曰将, 五曰法。道者, 令民于上同意, 可与之死, 可与之生, 而不畏危也。天者, 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 高下, 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 智、信、仁、勇、严也。法者, 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 将莫不闻, 知之者胜, 不知之者不胜” (《孙子兵法计篇》) 。孙子通过用“道”、“天”、“地”、“将”、“法”—“五事”进行比较分析, 从战略的高度指出敌我双方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 构建起以“道”为核心的核心价值体系, 即价值观防御思想。

当前,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全盘排斥和否定军事作战和竞争的想法是片面的。诚然, 单纯的军事竞争, 不能立足并称雄于世界, 但是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国家最大、经济最发达都如先总理周恩来所讲的是“软骨动物”。因此, 面对我国与朝鲜或韩国之间长白山之争、间岛问题之争、苏岩礁问题、黄海大陆架划界之争;我国与日本东海划界之争、钓鱼岛之争;我国与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南海划界之争;我国与印度边界之争;美日插手台湾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更应该韬光养晦, 正所谓“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发展自身, 做好防御, 等待时机, 厚积薄发。

四、和合观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千秋兵法著作, 其理论是建立在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 在当时以天命论和鬼神观占主导地位的春秋时代, 孙子已经认识到了自然的天使客观的、发展运动的, “无穷如天地, 不竭如江河”, 是有规律可循的。

孙子曰:“故善用兵者, 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此谋攻之法也。” (《孙子兵法谋攻篇》) 就是告诉人们:善用兵的人, 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 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 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 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 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 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中的“和”。除此之外, 孙子还认识到自然生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提出了要善于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规律, 达到“全胜”的境界。孙子曰:“知彼知己, 胜乃不殆;知天知地, 胜乃可全”。 (《孙子兵法地形篇》) 。正所谓孔子的“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早在《尚书尧典》中, 就有“协和万邦”之语。原文:“日若稽古, 帝尧日放勋, 钦明文思安安, 允恭克让, 光被四表, 格于上下。克明俊德, 以亲九族。九族既睦, 平章百姓。百姓昭明, 协和万邦, 黎民於变时雍”。中国提出的建设“和谐中东”、“和谐地区”、“和谐亚太”、“和谐世界”的思想就是对当前国际现状的冷静反思。和谐的思想源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 它必然影响中国对外战略决策的选择, 使中国在推动和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设计 篇2

和平:反对战争,非暴力。

独立自主:“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邓小平。

【探究过程】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949年至今。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至今。

[教学方法]生阅读课文,找出属于政策的关键词。师提问开始时间,提示这两个政策一直到今天都在发挥作用。建国初期:1949年——1955年。

二、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运用

3、胜利参加万隆会议。

[教学方法]生阅读课文,找出属于成就的关键词。学生记忆,师提问。

三、面临困难

美国态度:敌视中国

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孤立;表现:封锁禁运。

中美关系:敌对。

[教学方法]生阅读课文,师提问,生述关键词。

【重难点解析】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

2、共同倡导:1954年。中印、中缅。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liuxue86.com

4、影响: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教学方法]师学法指导,提示词。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学生记忆,师提问。

二、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

2、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讨论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4、方针: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同,共同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异,不同,社会制度不同。

[教学方法]师学法指导,提示词。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学生记忆,师提问。师解析“求同存异”。

【小结】

1949年——1955年,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生记忆背诵。质疑释疑。

【练习巩固】

课后小结

【小结】

1949年——1955年,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生记忆背诵。质疑释疑。

[外交政策]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成就]

1、新中国建交的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1953-1954年,访问印度、缅甸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课后习题

1949年——1955年,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新中国建交的第一年,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1953-1954年,访问印度、缅甸时提出“”。

3、1955年参加,提出“”方针。

板书

1949年——1955年,新中国的外交

一、政策

二、成就

吴建民:和平外交路上的“儒将” 篇3

曾任毛泽东、周恩来翻译

吴建民最初的梦想,其实是做一名好翻译。他是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的学生,1959年毕业后便被分配到外交部,之后继续上三年研究生。可研究生刚上了一年半,忽然被借调到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派往匈牙利布达佩斯做一线翻译。

那是他初次涉及国际事务,年轻热血,热情高涨:“那时候,国际会议斗争很激烈,一做三四个小时,很紧张。”后来,中国驻匈牙利使馆和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都争着要他,陈毅一纸调令,将他“抢”回了外交部翻译室。

吴建民在外交部翻译室一干就是6年,曾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陈毅、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法语译员。

第一次和毛主席近距离接触时,吴建民还有些紧张,毛主席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认认真真地答:“我姓吴,口天吴,建世的建,人民的民,我叫吴建民。”

毛主席开玩笑说:“你这个国家早就亡掉了。”

吴建民当时没明白,后来想想才知道,毛主席说的是春秋战国的吴国早就灭亡了,想跟他开个玩笑,放松情绪。

吴建民最难忘的一次翻译是1968年10月的一天,周总理与刚果(布)国务委员会副主席拉乌尔从晚上11点一直谈到第二天早上5点,他在旁翻译了6个小时。

谈话结束后,周总理在电梯里夸吴建民:“这么长时间,你辛苦了!你这个人很精干!”

亲历中国重返联合国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吴建民是见证者。1971年至1977年,他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三秘、二秘,是中国常驻联合国的第一批工作人员。

去联合国前,吴建民对联合国一无所知,他从当时仅有的法文《拉卢斯百科大辞典》上查询有关联合国的信息,走之前还突击了联合国的一套法语词汇。

吴建民曾回忆,当时在联合国,“一年要写300多篇东西,很辛苦但很充实。”他当时的梦想,就是尽可能准确地观察判断国际形势。

其实在那时候,做一名优秀外交官的想法,就已经在吴建民心中萌芽了。

坐过一段时期“冷板凳”

40岁到45岁,是一个男人奔事业的黄金年纪,可这段时期,吴建民的履历上却几乎是空白的。

1977年从联合国卸任回国后,吴建民在干校劳动了一年,之后9个月外交部都没有给他分配工作,他就在家待着。后来被分配到外交学会,当了个科员,工作就是接待代表团。

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甚至一度想要离开外交部。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想要“干点事儿”。

坐“冷板凳”嘛,也没什么大不了。闲暇的时候多,他就包揽了所有家务活儿,做饭、带孩子、抽空翻译书,那段时间他翻译了《罗伯斯庇尔》。“人经过一段低谷也有好处,可以全面认识自己。年轻时,太冲。人太顺当了,也会有别的问题。”

1983年后,吴建民才离开“冷板凳”,担任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一秘、处长,后又二赴联合国,担任参赞。

从被“放鸽子”到总统好友

若要在吴建民的外交生涯中划出重点,那么1989年至1990年他任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首席馆员期间的故事是不可错过的。

当时正值中国外交的艰难时刻。

吴建民吃过不少瘪。有一次,他请欧共体委员会的高官吃饭,自己在饭店等了半天不见人来,后来对方打来一个电话,说奉上级指示不能前往。这样被“放鸽子”的事不知道经历过多少。

还有一次,他邀请欧共体委员会高官赴宴,对方竟然说:“不知道再过3个月,贵国政府是否还存在。”

当时吴建民觉得一股血往脑袋上涌,当即用法语回敬对方一句:“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吴建民亲自到社区去用法语宣讲中国文化,让比利时人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那个时候,想了很多办法让人们了解中国,干得还蛮起劲,受点挫折也不怕,觉得总有办法”。

这个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吴建民任法国大使期间搞好中法关系。在他担任法国大使期间,中、法两国交流日益增多,巴黎经常举办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中国日”活动。他与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也建立了良好关系。

2003年吴建民接到通知将要回国,法国总统希拉克还拍了拍他的肩膀,开玩笑地说:“您要走了?这可太糟糕了。”

77岁的上班族

1993年,吴建民担任北京第一次申奥代表团发言人。那一年秋天,在摩纳哥蒙特卡罗,申奥进入白热化时期,出现了批评中国人权状况的论调,吴建民用流畅的英语反击:“1949没有饭吃,乃至上百万人因饥饿而死亡。今天的中国人口翻了一番多,达到了11.6亿,消灭了饥饿。这难道不是人权的全面的巨大的进步吗?”

此后,吴建民相继任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等。步履不停,即使退休后,仍然保持着朝九晚五:每天早上8点半准时来到位于建国门外交公寓的办公室,中午休息吃个午饭,下午5点下班。

他说:“等有一天做不动了,回头看,能做事情的时候做了,无悔无怨。”

卸任外交学院院长之后,吴建民依旧活跃,经常到各地奔波讲学。

不敢相信一代外交官竟意外离世。

一世外交官,五十余载外交生涯,匆忙划下句点的人生。

吴建民应当得起“外交儒将”的称号。

和平外交 篇4

一、日趋自觉、理性的中国政党外交

中国共产党真正的政党外交开始于新中国建立之后。以改革开放为界, 中国政党外交实践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949—1978年以及1979年后, 实现了从“革命性”到“务实性”的跨越[1]。改革开放后, 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思想指引下, 党的对外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政府围绕经济工作中心开始大力开展政府外交、政党外交和议会外交, 逐步把政党外交纳入到外交战略总体布局中来, 政党外交的自觉性、主动性空前提高, 并日趋走向理性、务实。

1. 政党外交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中国共产党顺应国际形势的发展, 不断强调政党外交在国家整体外交中的地位, 对政党外交工作作出新的布局。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将政党外交的对象界定为“各国政党”, 而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更是将政党外交的对象明确表述为“一切愿与我党交往的各国政党”, 大大开阔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空间。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地将政党外交纳入到不断提高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这一重大战略课题之中, 使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外交思想有了新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将继续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3]。中国的政党外交进入了空前的发展活跃期。

2.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政党外交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实现了由革命思维向执政党建设思维的彻底转变, 政党外交历经曲折后也走上了正轨, 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 对包括政党外交在内的外交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改变了过去曾经存在的以意识形态划线、定亲疏的做法, 确定以国家利益为中心, 以服从国家整体外交、服务于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服务于党的自身建设、服务于社会发展为目的的政党外交基本价值取向, 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政党外交理论[4]。

3. 政党外交步入规范化机制化的发展轨道。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 中国共产党的威望急剧提高, 不少国家的共产党要求同中国共产党建立联络和加强来往。为此, 中共中央决定于1951年1月成立对外联络部, 中国政党外交正式起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联部围绕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对外交往, 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在几代领导人的指导和努力下, 政党外交的理念日益清晰, 机构逐步健全[5]。此外, 中国政党外交还尽力创设一些与国外政党的合作机制, 如中欧政党高层论坛等, 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政党交流的常设机构, 这是中国政党外交的规范化和机制化道路上很好的尝试。

二、内容和手段不断丰富的中国政党外交

政党外交工作是党的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也是中国总体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新中国六十年的理论完善和实践发展, 中国政党外交的交往对象不断增加, 交往级别不断提升, 交往内容不断丰富, 交往领域不断扩大, 从而使中国政党外交焕发出旺盛的生机和空前活力。

1. 交往的对象和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后, 伴随着中国外交战略的日渐成熟和定型, 中国政党交往对象不断增加, 不仅继续巩固和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关系, 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政党的交往, 同时加强和深化了与发达国家主流政党的联系;不仅与法国社会党、德国社民党等西欧国家社会党建立联系与合作, 而且与西欧国家一些传统中右翼政党接触和交往;在与西方社会党接触的同时, 我们党还从社会党国际开始, 不断尝试和推进与基民党国际、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拉美政党常设大会以及欧洲议会主要党团的交往;不仅与建交国的政党开展交往, 而且与逐步开展与未建交国政党的往来。截至目前, 中国共产党已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70多个政党与政治组织保持着不同形式的友好交往及联系, 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深层次的对外交往格局。

2. 不断丰富交往领域。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我们党自身情况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的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 而是扩展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 既有政治对话, 也有经济文化交流;既商谈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新途径, 也探讨加强党建的新方法;既交流治国理政、兴邦立国之策, 也研讨国际和地区问题的解决之道。冷战格局瓦解后, 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民族、宗教、环保、粮食、资源、传染性疾病、恐怖主义活动等单凭一个或几个国家难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政党外交积极涉及全球问题的解决, 使得政党外交的领域更为全面, 更为立体。

3. 交往的手段日益灵活多样, 多边外交蓬勃发展。

近年来, 政党外交的形式日益多样化, 有高层往来、工作访问、专题考察、理论探讨、干部培训、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多种渠道和机制, 尤其是通过积极参与多边政党合作, 拓展政党外交的空间。冷战结束后, 随着政党国际组织的广泛建立以及全球性问题的出现, 我党积极适应国际局势和世界政党情势的新发展, 进一步扩大与跨国政党组织间的交流沟通, 加强了与政党国际组织和地区性组织的交流, 积极参与并组织多边政党交往。

三、助推中国和平发展的政党外交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的白皮书, 强调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而中国政党外交因其亦官亦民的独特性[6]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战略的实施, 具体表现在:

1. 政党外交有助于向外展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形象, 反击“中国威胁论”。

“中国威胁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有“经济威胁论”、“军事威胁论”、“文明威胁论”、“环境威胁论”、“资源威胁论”等等, 甚至还有翻版的“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与相关国家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以及现实国家利益上可能出现的冲突。通过政党外交进行政党交往, 让许多外国政要对中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有助于澄清一些模糊看法, 消除疑虑和偏见。

2. 政党外交将为我党自身建设和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机会和平台, 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智力支持。

近年来, 我党在对外交往中加强了国际形势的跟踪和研究, 更加重视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 重视总结外国各类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方式, 主动介绍一些外国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力求准确判断世界政党政治变化的大趋势和新动向, 及时反映社会思潮的新发展, 为中央站在全局高度做出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提高了中国政党的执政安全。

3. 政党外交可有效配合国家的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经济因素在政党外交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一些省区市党委负责同志率党的代表团出访时, 贯彻中央“走出去”的方针, 偕经贸团组随访, 把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和项目推向国外。我们还通过政党渠道, 为经济部门推荐伙伴, 提供信息, 促成一批经贸项目。

4. 政党外交有助于彰显“负责任大党”, 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软实力主要来源于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7]。政党外交, 作为中国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成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党际交往过程中通过理论探讨、政治对话以及经济文化交流等活动, 参加有关重大事务的地区和全球性国际会议和对话, 提出富有价值的主张和倡议, 树立“负责任大党”的形象, 对于塑造良好国际形象, 增强世界对我政治价值观的认同, 赢得国际舆论支持和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

实现和平发展是新时期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目标, 但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征程绝非一帆风顺。无论“和平”, 还是“发展”, 这两大目标的实现, 都离不开政党在国际舞台上的纵横捭阖。因此,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 必须以更加积极的作为与世界所有国家的政党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 学习借鉴各国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发展经济、治国理政的经验。同时也要汲取世界一些老党、大党垮台或失去执政地位的历史教训。另外, 全球治理也需要世界各国政党通力合作, 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党的瞩目。这些因素使得今后一个长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将会迎来一个发展的阶段, 从而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政党外交工作是党的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也是中国总体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确立, 中国政府积极实施政党外交, 这不仅表现在政党外交工作日趋理性、自觉和务实, 而且, 政党外交的内涵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拓展、丰富和多样化。政党外交对于中国推进和平发展战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和平发展,中国,政党外交

参考文献

[1]汤运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发展脉络[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

[2]任杨文.试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思想的演进发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9, (2) .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07-10-25.

[4]李军, 石晓虎.新中国六十年的政党外交——理论与实践[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05-13.

[5]赵可金.政党外交及其运行机制[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0-11-10.

[6]周余云.论政党外交[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1, (7) :17.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设计 篇5

[难点]1、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的正确理解。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导入:

毛泽东接受罗马尼亚大使递交国书仪式小故事

[讲授新课]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我国建国初期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

[说一说]

面对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你认为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外交策略?

[材料分析]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① 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建立后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② 在这个外交政策下,我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绩?

[比一比]

① 你知道最早和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吗?

② 到195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17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得到25个国家的公开承认,你能说出这17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吗?

[材料分析]

(材料)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国民政府实行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法外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口岸有100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多处。赔偿白银13亿两、割地仅俄国一家竟达150多万平方公里。难怪一位外国人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

① 以上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历史现实?

② 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什么不同?导致了怎样不同的后果?

③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比一比]

① 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 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③ 哪两位同学分别代表两个国家,能用几个动作表示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每组选两名)

[补充]

关于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的由来

二、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放录相《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创设历史情境

(动脑筋)

① 万隆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② 中国代表团此去会遇到哪些困难?

③ 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④ 假设

a、中国代表团对一些国家的指责加以反驳

b、中国代表对一些国家的指责不予理睬

这样做分别会出现什么情况?

⑤ 中国代表团是怎样因势利导扭转局面的?

⑥ 这次会议的召开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故事会)

同学们讲有关周恩来总理的外交小故事

(小品表演)

万隆会议现场报道

采访周恩来总理

(动脑筋)书74页

(补充资料)“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有里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课后小结

[小结]

(谈一谈)

1、今天我们共同了解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谈谈你的感想?

2.你知道什么是“万隆精神”吗?“万隆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适用吗?(请举例说明)

课后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推动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周恩来提出的方针是

A.平等互利 B.求同存异 C.和平共处 D.互不干涉内政

2、从中国政府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所起的作用中可以看出

①中国政府热爱和平②中国已成为世界强国 ③周恩来具有杰出的外交才能 ④帝国主义势力已不堪一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中国与哪两国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越南、柬埔寨 B.泰国、印度 C.印度、缅甸 D.缅甸、泰国

4、我国政府在与哪国政府的代表谈判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印度 B.印度尼西 C.缅甸 D.越南

5、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是

A.印度 B.缅甸 C.苏联 D.美国

6、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A.1953年 B.1954年 C.1955年 D.1956年

7、关于亚非会议表述错误的是:

A.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B.共同探讨了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的问题;

C.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下列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的 B.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C.只适用于亚非发展中国家 D.解决民族争端的原则

二、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请回答:

⑴上述内容通常被称做什么原则?

⑵上述原则最早提出于哪一年?这项原则是何时由哪些国家共同倡导发表的?

⑶它的提出有何重大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外交的策略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多做工作、有所作为。开拓了中国外交的崭新局面。

请回答:

⑴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⑵21世纪的中国外交政策该是怎样的?

三、简答题:

和平共处的五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四、活动与探究

“假如你是参加万隆会议的中国代表,面对会议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和对中国的猜忌、敌视和污蔑,将如何准备你的发言?”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C 4、A 5、C 6、C 7、D 8、B

二、材料分析题

1、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⑵1953年;1954年6月,中国、印度和缅甸等国共同倡导发表的。⑶这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2、⑴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⑵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中国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三、简答题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四、活动与探究

上一篇:山东振泰集团下一篇:推动经济公平增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