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

2024-05-17

儿童画(精选十篇)

儿童画 篇1

一、零乱式构图

零乱式构图是指幼儿随机的把物体分布在画面上, 对画中的形象不做任何空间的安排。“画面没有上下前后之分, 儿童是用很随机、很偶然的方式, 把物体安排在纸上。”2大多数幼儿在初步作画时, 他们想起什么便画什么, 会塞满画纸的全部甚至将部分形象重叠在一起, 将每个不相关的形象像商品目录单一样罗列在纸上。如画的西瓜是红皮绿瓤, 画的蓝色的太阳在草地上。有的幼儿几乎会用上所有的颜色, 使整个画面显的很零乱。而有的幼儿却喜欢用单一的颜色做画, 一幅画用一支画笔便完成。4总之, 儿童画的这种零乱式构图特点会给人带来一种松散感和活泼感。其中往往蕴含着一种让人感动的力量, 能够拨动人的心弦。

二、基线式构图

基线式构图是指在所画形象下面画一条线, 以此来划分空间。表现物体是站在地面上的。“出一条长长的在绘画活动中大部分幼儿喜欢在绘画纸划细线作为地面的标志, 把整个画面分成地上和地下两个部分, 所有地面上的物体都在基线上排列成一排。”5画面中的各种形象都垂直平行, 头脚一致的竖立着, 形象之间开始有了上下一致的方向。他们常把太阳、小鸟、风筝等画在纸的上方, 把小草、小鱼、小河等画在纸的下方。如“幸福一家人”幼儿先画了一条直线作为地面, 再以这条直线为地面画出爸爸妈妈和自己。这样就表现出他们是站立在地面上的。上方还有风筝、飞鸟、太阳等。下方有绿绿的草地。基线式的出现说明儿童已经有了天和地的概念, 也就是上和下的概念, 存在着明确的秩序。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是环境中的一部分, 并通过基底线表现出来, 把所有的物体、人物放在基底线上。基底线表现出幼儿有了安排秩序的愿望和在相互关系中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散点式构图

“散点式指将所描绘的物像随意画在画面上, 散点式构图已经摆脱了地平线, 开始表现出物体的离散关系和大小关系。”6幼儿往往将整张画纸作为地平面来表现作品中的形象, 把近的事物画在纸的下边, 而后再把其他东西一行一行的向上画。构图开始具有参差感。如在“我的家乡”的表现中, 有的幼儿从四个层次展开。画纸的最下边即第一层有清澈的池塘及池塘中嬉戏的鱼儿和蝌蚪。其上面一层有漂亮的房子和树, 第三层有连绵不断的山峰, 最上面一层有朵朵白云及飞翔的鸟儿。其层次感特别明了, 说明幼儿已经有了较强的空间感。此外, 在绘画活动中物体的大小已初步表现了出来。如画面中的房子比树高, 鱼儿比蝌蚪大等。总之, 散点式构图已具有了层次感, 个个形像清晰明了, 使画面产生“万里长江尽收眼底, 万重高山一览无余”的效果。

四、主题式构图

主题式构图是指将所表达的主要物体画的比较大, 且占画面的主要位置, 其他物体都是围绕着主要物体展开的。“画面上一些形象便成为主体, 另一些形象则构成背景, 并有简单的情节。”一般来说, 主体是通过更加精心的描绘显示出来的。例如采用高级的造型方式, 增加细节加以装饰。此外在色彩的构图上, 也要精心设计, 以便为主题服务, 背景和谐完美。3“例如画童话题材《金色的房子》时幼儿听老师描述:这房子真漂亮, 红的墙, 绿的窗, 金色的屋顶闪金光, 幼儿会根据教师的描述进行构图, 画出他们认为最漂亮的金色的房子, 再画一些色彩鲜明的花草来服务主题。”总之, 主题式构图使画面有了明确的主题, 并伴有一定的简单情节。

五、遮挡式构图

“我们知道, 从某一个特定角度的去观察物体时, 物体间就有了一定的前后关系。而前面的物体势必要遮挡住部分后面的物体。”例如:画一堆苹果时, 苹果与苹果之间会有相重叠的部分, 即遮挡的部分就不必画出来。遮挡式构图的出现说明儿童已经会运用相互遮盖来表示深浅远近关系了。但这种形象分布方式对幼儿来说要求比较高, 部分幼儿的构图仍会出现形象与形象之间互不遮挡的现象。随着幼儿的成长及经验的丰富, 会逐渐正确的表现物体间的遮挡的关系的。”

绘画是儿童很感兴趣活动, 它伴随儿童的左右, 是幼儿成长点滴的见证, 是他们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画的新奇、稚拙、夸张、自由的特色及其色彩、构思、构图等方面的独创形成儿童画特有的稚拙、率真的意味。其中多样化的构图更是别具一格, 零乱式、基线式、散点式、主题式、遮挡式等构图特点使儿童画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摘要:儿童画是儿童对自己生活的印象, 运用丰富多彩的色彩、概括夸张的线条、形式多样的构图创作出的绘画作品。其构图是绘画语言要素之一, 是绘画时儿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所给主题把要表现的形象组织起来, 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画面。儿童画的构图从总体上来说是多样化的, 本文就以零乱式、基线式、散点式、主题式、遮挡式构图来论述儿童画的构图特点。

关键词:儿童画,构图,特点,多样化

注释

11.许卓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50.

22 .林琳, 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6.11.117.

33 .林琳, 罗瑾球.幼儿绘画构图能力的发展及指导[N].学前教育研究, 2005 12.92

44 .高红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科学出版社, 2012.1.64.

55 .王秀丽.幼儿美术教育的教与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10.77.

儿童画教案 篇2

一、教材的分析与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该课是一节绘画课,它通过对儿童画这一特殊绘画艺术语言的讲解与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儿童画的表现技法,同时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并通过儿童绘画,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儿童画这一特殊绘画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

情感目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绘画欲望。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儿童画的绘画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儿童画绘画基础和绘画方法,提高儿童绘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了欣赏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积极的身心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绘画欲望,本节我利用大量儿童画、资料、电脑、音乐等教学手段,使其脑、眼、耳、手协同利用,把这节课的重难点在轻松、愉快的操作中得到解决。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本课)我采用“激发情趣式”或“儿童歌曲”或“教师讲故事”的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绘画兴趣。

2、新课讲解

通过让学生欣赏大量的儿童画资料,学会儿童画的创作方法,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完全地了解儿童画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绘画欲望,为绘画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以后的绘画创作作铺垫。

3、练习反馈

学生通过欣赏多幅儿童画资料,增强绘画信心,可任意绘画出一幅有意义的儿童画形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思想品德的目的。

4、作品讲解(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

5、本课小结

通过以讲故事的形式或者同学表演幽默小品等方式,为下节课绘画提供素材(留作业)

浅析儿童画评价 篇3

关键词:儿童画;评价;绘画心理;儿童美术教育

一、解读儿童画

儿童画是儿童美术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儿童普遍喜爱的一种爱好,是儿童使用笔、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构图、设色等手段,将其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表现出具体、生动、可视的艺术形象的美术活动。此外,儿童画是力求让儿童能够在宽松、自由、欢乐的美术活动过程中,逐渐喜欢美术,并且能够用美术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因此我们也不能以专业美术的角度来看待儿童美术作品。当然,儿童美术作品也具有其独特的表现特征,他们善于表现成人所不易发现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他们眼中的现实与理想的结合,尽管他们的有些作品与生活相悖甚至近乎于荒唐离奇,却充斥着强大的想象力,还带有探索未来的神秘气息。

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首先应当了解儿童的绘画心理,根据罗恩菲德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所论述的,我将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涂鸦期”和“形象期”。

(一)涂鸦期(2-4岁)

这一时期儿童的涂鸦没有明确的绘画构思和目的,也没有题材的分类,他们喜欢画画也只是完全是喜欢,没有任何构图与构思,这种无目的无意识的动作也就自然使他们画出的线条自由、杂乱、不成形,但他们在进行涂鸦这一过程中,情绪得到了宣泄,心理得到了满足,最重要的是获得了乐趣。因此在这一时期,家长和老师们都不应该干扰儿童的涂鸦,更都应当充分发挥想象对他们的涂鸦进行肯定与鼓励,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也可以用一些他们知道的故事来启发他们的思想,发散他们的思维。幼儿起初的涂鸦是手臂的重复摆动画出的一堆重叠的波形线,然后发展为用手臂旋转画出的弧线或圆形线,国外的一些心理学家把这种“无目的无意识的动作”认为是幼儿“冲动性表现”,是“游戏”,称为“涂鸦期”。在这一时期,家长和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发现它、遵循它、利用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

(二)形象期

这一时期的儿童已具备初步的绘画构思,也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绘画,会将圈圈的涂鸦来表现头等,但这个时期,他们画出的作品更多的是感情关系。每个儿童的心理发展不一样,其绘画的内容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一样的画面效果,也能够读出不同的意义。例如让他们画妈妈,他们通常会把妈妈画成红红的嘴巴,长长的头发,漂亮的裙子,估计还要画上提一只装着菜的篮子,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妈妈会经常去菜市场买菜。虽然在我们成人看来他们画的“妈妈”一点也不像“妈妈”,头发画得太长了,嘴巴太红了,眼睛太小了......但这就是孩子们眼中妈妈的形象,妈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此外从他们的画面位置也能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画面很大有可能是一种攻击性倾向,可能由于内心的无力感而表现出情绪化、躁动的倾向;画面太小则可以看出儿童的自我评价很低、胆怯、害羞甚至是有拘谨的倾向,他们的心理承受量较低。因此,想要分析儿童的心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色彩或者造型等某一方面来看,应该考虑到画面中的各种因素,全面分析其心理从而做出适当的评价。

二、儿童画评价的现状

(一)现如今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现状及分析

其实儿童绘画最大的特征莫过于充满稚气、笨拙、甚至是可爱,这种稚拙常表现为绘画的夸张、省略等。之前看到的案例中聪聪画的狮子“头发”虽然凌乱,但他的作品是有灵魂的,因为他的画面有着自己的想法,并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他的狮子,这是值得鼓励和表扬的事情,而在评价活动中,教师却一再否定,她认为只要是整洁的,按照她总结的狮子特征来画就是好的作品,却对于那些脏的、乱的,哪怕真正出自孩子内心想法的作品就是不好的,一味的只是以自己的眼光和评判标准来评价孩子们的作品。针对这样的案例,我认为教师在评价儿童的作品时首先应该积极肯定儿童的新奇想法,对于他们独特的创作构思也应该及时地给予赞赏,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创作热情。其实,这种类似的评价现象在我们现如今生活的这个社会并不在少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儿童画的评价存在哪些误区。

(二)儿童画的评价误区

儿童画自由、随性、不受拘束,有些还带着孩子们稀奇古怪的想法,充满童心和稚气。然而,对于大人们,尤其是未经过美术专业训练的家长们,对于评价孩子们创作的作品还存在一些误区。

1.误区一:以整不整洁、乱不乱作为评价作品美丑的尺度

前文我们也分析了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儿童受到生理和心理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肌肉运动,因此画出的线条也大多是歪歪扭扭,线条有粗有细,色彩更是杂乱,不受拘束,看起来很脏,很乱,不符合成人的审美。但这也正是儿童画的本质所在。他们的作品是天真的,是单纯的,是发自内心而不加任何修饰的。也许他们的美术作品不成熟,达不到成人所欣赏认可的“境界”,但也正是这种不成熟才是儿童画的可贵之处。随着儿童的逐渐成长,他们的思维、阅历的发展和增加,他们身上的这些稚气会慢慢逝去,而产生的作品也不再富有生气,一如现已成人的我们,无论怎样刻意地模仿儿童绘画也画不出那种稚嫩,那种纯粹和那种干净。因此我们不能像前文案例三中的教师一样,以作品的整洁度来评价孩子们作品的好坏,而扼杀了孩子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endprint

2.误区二:以像不像来评价作品的好坏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能听到这样或那样的话语“你画的这些乱七八糟的是什么啊,一点都不像......”、“你画的是你自己吗?一点也不像啊?你看你把胳膊画的那么长......”......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意无意对孩子们的作品做出这样的评价。其实,儿童由于生理特征的关系和自己认知的局限性,他们做不到面面俱到,也无法分析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而他们的作品在造型上也常常不按照物体的实际比例进行描绘。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把头画的很大,头上的眼睛也很大。至于某些部位的夸张可能与他们平时的观察有关,或是某一部位给他们的印象最为深刻。此时的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能很好地协调肌肉的运动,自然也无法控制自己笔下的线条。因此我们不能以成人所谓的“像不像”来评价他们作品的好坏,虽然他们的作品在造型上虽达不到所谓的“似”,但却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的达到“神似”。

3.误区三:对儿童的作品只看其表面,不深入了解其作品

在面对孩子们的作品时,我们往往只停留在他们作品的最表层,而从不深入地了解作品背后的想法,常常会因为孩子们画的不合理而对其进行责备。“雨水是蓝色的吗?”、“你怎么把车的轮子画成方形的呢?”、“还有你的鱼怎么长着翅膀呢?它在飞吗?鱼怎么可能会长翅膀呀......”等等一系列的质疑与否定。其实,孩子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一个小故事,这是他们内心想法与情感的表达,我们应该学会与孩子交流,深入他们的内心,真正意义上去了解他们的作品,然后在适当地对其作出评价。我之前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大概叙述的是这样:在一次美术活动课上,有位小朋友把鱼画上了翅膀,教师就过去好奇地问:这鱼怎么在天上飞呀?那位小朋友见老师态度温和,便回答:“因为最近老是下雨,很多地方发大水了,我希望这些鱼儿都能长上翅膀,把这些雨水都吸到肚子里去......”试问如果那位教师当时觉得这位小朋友画的不合理就否定他的作品或是对他进行训斥,或许她就失去了这次与儿童的交流,也就不会了解这位儿童的内心想法了。这个世界是神奇的,孩子们的世界也是这样,他们的想法总是千奇百怪,匪夷所思......或许正是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才使得这个世界是那么的精彩,也才会让你明白,原来还可以这样画......因此,不要以“对或错”、“合理不合理”来看待他们的作品,走进他们的内心吧,有时的“将错就错”,也许也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儿童画评价的建议

儿童画是一门纯真的艺术,它的稚拙,它的率真,它的纯粹,它的可爱......它所有的一切都给人一种清新之感,它是不合理中的合理,是不真实中的真实,是不美中少有的美......孩子们是自由的,他们的作品也应当是自由的,是不受任何约束的。我们不应当以成人的审美来看待和评价他们的创作,更不应该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嘲讽和抨击。

(一)蹲下来,以孩子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儿童画

儿童不具备成人成熟的生理和心理,他们的思想也不同于成人,他们的世界是丰富的,也是奇幻的,或许有些不能被成人所接受,但其想法往往很新奇,很有新意,正是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促使他们完成一幅幅令我们匪夷所思的作品,而这些不被接纳的想法恰恰是我们成人所缺少的部分。我们不应该扼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一如一句广告词:“假如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因此,不要高高在上以一副成人的口气说他们不行,说他们的作品一塌糊涂,试着蹲下来吧,拉近自己与孩子们的距离,试试从他们的视野看问题,从他们的角度来解读他们的作品,走进他们的奇幻世界。

(二)让孩子发现自己

在评价孩子们的作品之前,请仔细想一想我们评价他们作品的目的是什么?那么评价他们作品的意义又在于什么?是为了显示儿童的优点、弱点吗?还是为了认识儿童的成长、经验和情感?亦或是去将他们分为三六九等?......其实,在我看来,整个的绘画过程往往比最终的结果更重要。即便孩子们活动结束后的作品是“丑陋”的,在成人眼中是不精美的,是不令人满意的,但是他却在整个美术活动过程中“发现了自己”,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乐趣,对美术也产生了极大地热情和兴趣,那么那件“丑陋”的作品虽毫无美感可言,但此时却充满了意义,因为在美术活动中,原本限制他成长的感情困扰被抛开了,并且在创作中他找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获得了乐趣,这种改变比完成任何作品都更有意义。

(三)解放头脑,自由翱翔

绘画学习是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孩子们的思想是千奇百怪的,作为成人的我们不能以成规来限制他们的想象自由和绘画自由。记得江苏大学出版社的《教育原理与策略》一书中有这样的一个案例——“美术课上的小男孩”,大概讲述的是这样:一个一年级的小男孩第一次上美术课,老师让他们画花儿,没等老师说完小男孩就拿着各种颜色的蜡笔在画纸上画了各种颜色的花朵,可就在他画得正高兴时,老师却提出要教他们怎么画花,“红红的花朵,绿色的茎......”,小男孩比较喜欢自己画的花,可迫于无奈,只能在纸的背面画上那“红红的花,绿色的茎......”,渐渐地,他习惯了等,学会了看,学会了仿效老师......有一天他转学到另一座城市,同样地还是一节美术课,只是完全不同的老师,老师短发,一身运动服,她让同学们画一幅心中最美的图画,别的小朋友都在动手,只有小男孩在等啊等,老师走到他身边问他:“你不想画吗?”小男孩说;“我很喜欢,可您还没说画什么呢?”老师说:“画什么都可以,你不画出来,老师怎么知道你心中最美的图画是什么呢?。”“怎么画都可以吗?”“怎么画都可以。”说完,小男孩拿着各种颜色的蜡笔画着他那些五颜六色的花朵,花丛中还有着这位美丽的女老师......

孩子是自由的,他们的思想和绘画也应当是自由的,是不受拘束的。成人的我们不应该只凭一己之见就以所谓的“手把手来教”他们画画。儿童是天生的画家,他们未经雕琢的作品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所谓的刻意的“教”看似是在让他们有步骤,有系统地画,实质上是扼杀了他们的想象,摧毁了他们的创作,对于他们的伤害是一种毁灭性的。因此,解放我们的头脑,也解放孩子们的头脑吧,他们需要的不是条条框框的框架,不是程式化的绘画,放开他们的手脚,像放风筝一样,隐隐的牵着他们,给他们适当地指导,让他们尽情地翱翔在绘画的天空吧,那里有他们心中的蓝天白云。

【参考文献】

[1](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03):87-93,43-44.

[2]吴丽云.到童画无忌——走出儿童绘画评价的误区[J].科技风,2011(05):159-160.

用颗童心解读儿童画 篇4

传统的儿童画评价, 首先, 是以教师作为评价的主角, 而且基本上是从幼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技法和最终效果等这些较为显性的因素去寻找差异、分等排序, 过分强调评价的鉴定和分等作用。再者, 教师往往是以好、不好来评定幼儿的作品, 并几乎以此作惟一的标准, 评价幼儿的美术学习情况。单一而刻板的评价, 忽略了幼儿作为评价者的身份, 忽略了对幼儿学习过程以及不同方面的综合评价, 同时也忽视了美术学习活动中幼儿丰富多彩的个性, 对于提高全体幼儿的美术学习积极性、激发和保持全体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认识自我等方面的促进作用明显不足。。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要能随机抓住孩子的各种心理需要, 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 用颗童心解读儿童画才能把幼儿外在的行为转化为内在的动机, 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一、赏识——评价幼儿的作品

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要理解童心, 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 去赏识, 不追求完美, 应注意发现画面上每一根线条、图形、色彩能传达的幼儿的思想和情感, 赞赏幼儿的点点滴滴的创造, 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有更多沟通。引导幼儿欣赏自我、欣赏同伴, 并学会与同伴合作活动。一般来说, 在美术活动中, 幼儿对于自己的作品很欣赏, 很陶醉, 而对同伴的作品关心甚少, 这和他们的心理“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是相符的。因此, 我们在每次活动结束时都要适时的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 最初以老师为主, 慢慢地引导幼儿评价同伴的作品, 逐步树立起“我能干, 大家都能干”的意识。在中大班时, 教师可专门设计一些合作性的创作活动, 为幼儿创设条件, 引导孩子们相互交流、相互协商。在这些活动中, 让幼儿逐步懂得“我能画好, 别人也画得不错, 如果大家一起画就会画得更好”, 从中来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 这对良好个性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 在绘画系列活动中, 以“收购绘画”的游戏, 引导幼儿对他人作品进行自主、客观的评价, 促使幼儿相互取长补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在巡回观察和收购绘画过程中发现收购点收购绘画的价格差距很大, 于是就问“收购员”, 这个“收购员”认真地说:“XX小朋友的画颜色好看, 他的画价钱就高!XX小朋友的画面太小, 画的东西少, 要是下次得画大些, 画面再丰富些作品价钱就可以给高了!XX小朋友画得两幅画差不多, 所以给的钱也应该差不多!”孩子们轻松自如地评价他人的作品, 满足了游戏的愿望, 发展了自己的观察能力、交往和表达能力。我们还可以及时反馈幼儿的进步, 请家长采用适当的方法奖励幼儿, 使幼儿得到满足, 产生快感, 受到激励。通过多种手段的运用, 幼儿不断改善不健康的心理状况, 逐渐在评价过程中认识了自己和他人, 自我意识逐渐增强, 对美术兴的趣越来越浓, 也提高了表达和表现的欲望。

二、尊重

评价儿童画并不是一个死的标准, 每个幼儿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他的画也就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看得懂、说的清, 因此, 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精华所在, 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 只有这样才可能和幼儿沟通。

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

在艺术活动中, 教师本身的艺术修养很重要。试想, 一位老师连莫扎特、肖邦都不知道, 那她该怎样引领孩子进入艺术的殿堂。教师在多元的艺术文化中, 要不断地熟悉、理解、热爱它们, 以此提高自己地艺术素养。 教师要会欣赏幼儿的作品。因为艺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 幼儿喜欢表现自己的作品, 展示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 而他们的作品是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 使他们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他们希望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可, 并与他们分享这种快乐, 因此教师的欣赏、好评是对他们最大的鼓舞, 从老师积极的评价中他们体验到了成功、快乐。譬如, 我们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 不要仅从画面的构图、色彩、比例等方面评价, 还应观察幼儿的整个创作过程, 引导他们快乐地活动, 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各种情感体验。

总之, 教师要用一颗童心解读儿童画, 尽量少干预, 也不能过分强调创造的过程, 要注意幼儿的情感体验, 不能太在意幼儿的创造结果, 教师在交流中要多了解孩子, 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准确把握, 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 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 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摘要:作为一名幼儿教师, 要能随机抓住孩子的各种心理需要, 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 用颗童心解读儿童画才能把幼儿外在的行为转化为内在的动机, 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

儿童画教案 篇5

默认分类 2010-05-25 08:19:18 阅读5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一、课程名称

1、课程标题:儿童画

2、主讲教师:耿云芳

3、教学材料:选修教材

4、课程类型:艺术类

5、授课时间:每周一小时

6、授课对象:1—3年级部分学生

二、具体内容

1、课程性质:本课程属校本课程选修课

2、课程目标:艺术起源于游戏,任何艺术的学习首先是一种快乐学习,孩子学习更是如此,兴趣是最好的源动力。低年级儿童的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儿童又喜欢用鲜艳色彩涂抹,同时他们又是天生的想象家,他们的想象超出成人,学习儿童画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的空间。因此本学期我决定在校开设《儿童画》课程。现确立《儿童画》课程目标如下:

(1)

通过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儿童画》最基础的知识,提高绘画水平及审美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儿童画经过学段训练,逐步能掌握对色彩的理解及运用,掌握油画棒技法的运用,为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美术学习打下基础。(3)

让儿童学有所长,努力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们今后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4)

儿童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作画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品格,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

三、课程内容

儿童画的内容丰富,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比如线描、油画棒、水彩笔、水墨画等等。在课程内容上,我选取了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借鉴现有的课程资源,针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选择了学生最喜欢的儿童油画棒学习,油画棒是一种在颜料中加入蜡质材料中介物质后所做成的,具有油画的效果,材质柔软,遮盖力强,色泽鲜艳浓厚,能够随意的大面积涂抹,还具有能调合颜色特点,让孩子能很快、很好的学习色彩知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儿童喜欢用丰富色彩涂抹,运用油画棒创作儿童画正符写儿童作画大胆,敢做、敢画的纯真稚朴的天性。极大的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如下:

1、学段一 工具材料介络

2、色彩知识学习

3、油画棒技法训练

4、学段二

临习范作

5、学段三

想象创作(重点阶段)

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系统学习与训练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组织形式:小组学习

(二)课时安排:每周1小时

(三)场地:综合楼二楼美术室

(四)设备:美术工具材料及多媒体等设备

(五)方式:教师示范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

(六)原则:灵活自主性原则

(七)课堂教学

1、主要手段:

(1)教师多收集名人作品,精心绘制范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引导学生欣赏学习,激发学习热情。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为创作打下基础。

(3)总结教学方法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实践。

(4)多给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

2、过程及授课方法:

临习阶段:

(1)以重点观察为基础,提高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对色彩的认识,有意识的让学生多观察生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创作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学习美术是能够运用于实践的。

(2)以示范为重点训练绘画技能。儿童画学习,适当临习范作,也是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在教学中要做到熟练的示范画,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做详细的分步引导。毕竟是低年级儿童,如动物造型分解图,色彩调和和过渡分步示意图,并以图形概括所画主体特征,这样才能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表现的内容。教学示范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能获得直观感悟,清晰明了作画步骤,集中注意力,发展了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创作阶段

(3)以空间组合为落点训练构图能力。在指导儿童画创作时,构图是个很重要的难点,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绘画时,把握物象的主次,把主要物象画在中间合适位置,之后在它旁边空间进行添画组合,在背景绘画方面多进行指导,通过点画背景、背景涂色、装饰背景等多种形式让画面更完整,让空间组合更到位。(4)尊重儿童的意愿,鼓励他们的奇思妙想,引导儿童多练习,强化所学内容,从中自己探究所知,自己从练习中寻找更多有趣的美术技法。促其不断发展。

五、课程评价建议(1)评建内容

关注对学生成长的价值,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关注学习对基本知识学习的过程,强调评价多元化,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师生关系的感受,学生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体验等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内容。

(2)评价方法:在评价方法上除了观察、调查、考察学习知识成果展示等,重视形成性评价,建立学生兴趣特长发展的“成长记录墙”,定期展示孩子的作品,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自信心。(3)教师评价:

1、学生自评:学生自己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的变化进行自我评价

儿童画认识与评价 篇6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儿童画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儿童画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大多数评价都忽略了儿童画作者——儿童的心理特征,忽视了儿童画的育人功能,只在纯美术的层面上分析、评价儿童画,与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大相径庭。因此,下面就常见的一些儿童画评价方式以及形成这些评价方式的原因,作一点分析。

一、以成人的眼光评价儿童画

儿童画虽然属于美术的范畴,但它是一种由儿童创造的特殊的绘画形式,与成人美术有着极大的区别。许多成人并不了解其中的差异,把自己的评价标准强加于儿童画上,违反了儿童画自身的特点,不利于儿童画教育的发展。

成人评价儿童画的标准基本上有以下几种:

1.以“像不像”来评价儿童画

人们赞扬一幅画时,常常用“画得真像!”“简直和真的一样”之类的话,以为是对画作者的最高褒奖。许多人在看到儿童绘画时同样以“像不像”来评价,画得比较“像”的自然是好的,不太“像”的自然是不好的了。

其实,用“像”与“不像”来评价一件作品的好坏是片面的,无法全面、深入地诠释作品的含义,如西方的“立体主义”“达达派”的作品,显然无法用“像不像”来评价。

2.以“合理不合理”评价儿童画

“合理不合理”是指儿童画中的事物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儿童由于自身知识、经验不足,认识水平不高,他们描绘的事物往往与客观现实并不相符。他们会把人的头画得很大,手却画的很小;上山的人的身体垂直于山的坡面;人在太空与外星人游戏;在森林里与动物们联欢……如果要找一找儿童画中不合理的地方,几乎是俯拾即是。于是大人们“热心”地为儿童寻找画中的错误,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深入浅出地解释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不合理的,直到儿童的画符合自己的意愿。

3.片面以“拙”来评价儿童画

儿童画中的“拙”是在无意中产生的,是因为儿童的生理、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时无意识的行为,或者受自身技能的限制,还不能如实再现客观事物的缘故,并非是其有意追求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拙”的味道也将慢慢消失。而艺术家的“拙’是历经数十年的追求和艰苦练习才达到的境界,是大巧若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因此欣赏儿童画,其实不得要领,就算你给小孩评了个金奖,可能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这样的评价,仍旧脱不了技法的框框。

二、以“完成品”评价儿童画

目前,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大多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档次,由于学生在表现能力上的差异,一部分学生的作业比较整洁,画面效果好看,往往博得教师的欢心;一部分学生的作业比较脏、不漂亮,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于是,教师就凭完成品的质量判定成绩。结果,某些学生经常得不到优秀,误以为自己能力不够,天生不会画画,灰心丧气,学习积极性降低,作业草草完成,失去了美术的兴趣。

我们的教师往往吝啬于给学生打一个“优”,从纯美术的角度来看,可能有些学生的作品确实够不上“优”的条件,但是如果我们仅仅以完成品作为评价儿童画的惟一依据,就丧失了儿童画的主要功能———育人。一张完成的作品并不重要,它仅仅是儿童学习的终端物质体现,重要的是儿童创作这张作品的学习过程。如果一个平时作业质量较低的学生,某次作业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即使它还无法达到教师心目中的“优”的档次,但是他的本次学习过程难道不应该得到表扬吗?那么,为他打一个“优”又未尝不可呢?!又如,某学生绘画表现力不强,但想象力很强,思维很活跃,那么即使画面的效果再差,是否可以为他的创造力打一个“优”呢?因为,我们不是为了培养画家,我们的目的是育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儿童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的完美人格。当然,教师应该让学生清楚这个“优秀”的真正含义。实践中,发现儿童的优点比寻找他们的缺点更有利于儿童美术教育。

三、以同样的标准看待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画”

儿童绘画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涂鸦期”(约2~4岁)、“符号期”(也称样式化阶段)(约4~9岁)、“写实期”(约9~13岁)。(不能以年龄为惟一依据,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儿童在各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是不一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世界的能力逐渐增强,知识经验逐渐丰富,在绘画形式上由幼稚趋向写实。处在“涂鸦期”和“符号期”的儿童普遍喜欢画画,对自己的作品总是非常满意。当他们逐渐过渡到“写实期”时,就不再满足于以前的作品,总是努力追求真实。如果这时硬要他去画一些形式上非常幼稚的东西,实在是强人所难。事实上他们也画不出来。既然他们已经开始追求写实,教师不应该横加指责,应该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去尝试。因为这些儿童所画的“儿童画”已不再是真正的儿童画。评价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心理变化,才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儿童在不同时期的绘画活动。据说有的教师会画儿童画且画得很好,让人哭笑不得。不知这位教师是怎样“创作”儿童画的,是故意把透视画错呢?还是故意改变事物的形状、比例?更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要画“儿童画”?

倾听儿童画里孩子的童音 篇7

一、自由想象, 保护天性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我在美术活动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其想象力, 发展其想象潜能, 提高其艺术修养。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阶段是丰富和发展思维想象能力最佳的年龄段。”学生的想象力特别丰富, 儿童画是学生丰富想象力的再现, 他们头脑里有各种奇异的形象并能通过手上的画笔把这一切表现出来。那些令人惊诧不已和不可思议的画面, 正是学生内心的一种祈盼, 一种心思的满足。在课堂上我非常注意学生们的天真、好奇, 跟成人受社会习俗制约的生存空间及受理智理念控制的思维空间相比, 学生们的世界广阔得叫人憧憬, 美得让人流连忘返。在四年级上册美术课本中有一课——《动物装饰——鱼》。在教学该课时, 首先我让学生畅谈自己熟悉的鱼类, 然后提出思考:除了生活中存在的鱼, 我们可不可以创造一些生活中也许不存在, 但却极其美丽漂亮的鱼?于是自然地提出了装饰这个概念, 引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给了学生想象的自由空间。结果学生大胆夸张地想象, 创作出一幅幅耐人寻味、大胆热烈的好作品。当然, 一件完整的作品, 不但需要兴趣和创作的冲动, 更需要有毅力以及专注、耐性、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作为教师, 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做事要具有有始有终的习惯, 经常和他们一起动手画, 并通过板报和展览让他们品尝胜利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教育的功能。

二、观察生活, 体验成功

《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 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所起的作用,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阿恩海姆认为:“观看, 就意味着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几个最突出的特征, 仅仅是少数几个突出的特征就能够决定对一个完整的式样。”由此可见, 要认识一个事物, 最主要的是要观察其主要的特征, 以及物体之间的联系。在绘画活动中, 教师则应该引导学生从物体的特征、形状、颜色、比例及空间关系等方面去观察。

观察是绘画的基础, 而创造来源于生活。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进行思考,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绘画对象的美, 体会所画东西美在何处, 并对绘画对象进行提炼, 丰富他们头脑中的绘画形象。在上《我的家庭》一课时, 我让学生提前回家观察自己家庭的陈设、色彩, 等等。上课时, 学生介绍了自己的家庭:熟悉的家具、生活用品。他们在这个温暖而舒适的家庭里成长、生活、学习, 这里还有他们最亲近的人……这样, 学生的思维打开了, 绘画中的家庭很有特色。表现出的作品, 从风格到色彩都较古朴、浑厚、稳重, 有些作品时代气息浓, 颜色典雅、协调;有的色彩很鲜明, 给人以明快、朝气蓬勃的感觉。总而言之, 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它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操作和审美能力的基础, 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擦亮学生的心窗, 展现美的天地, 放飞学生的个性之梦, 培养学生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能力, 这都是我们每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呵护童心, 尊重童趣

陈鹤琴的“活教育”原则认为:“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 应该让他自己去做, 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想的, 应该让他自己想。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 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在一次绘画想象创作《游太空》时, 一个学生画了许多奇奇怪怪的人, 要不长着翅膀, 要不就三头六臂。许多学生就嚷嚷说:“老师, 根本就没有长这样的人!她画得好好笑哦!”我就问这学生, 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 既然是太空, 那里的人肯定和我们地球上的不一样!有的可以像天使一样飞, 这种人就长了翅膀。有的呢, 要干许多的事, 两只手不够用, 所以就长了许多手。听她这样一介绍, 再看这幅画, 真的觉得童趣盎然、想象得古灵精怪, 非常有意思。于是我及时肯定并鼓励了她的创作, 这个学生当然就更有了积极性, 而其他的同学也争先恐后地发挥起了想象。所以, 我的这些学生, 他们从来就不照抄照搬别人的绘画作品, 总是自己边画边想。有的作品虽然怪怪的、夸张的, 但绝不失为一张优秀的学生作品。作为一个老师, 应该是等待和希望, 应该是鼓励和引导, 应该是爱护和欣赏。应保护童心, 尊重童趣。因此, 我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 再现生活, 让学生身临其境, 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 去体验, 去感悟, 加深感受。

米罗的艺术创作与儿童画 篇8

人们被米罗充满了童趣、幽默和顽皮的艺术手法所吸引, 看他的画就象通过儿童的心灵之窗去观察整个世界一般, 对于米罗这种观察事物、思考事物的方式, 野兽派代表人马蒂斯也是非常赞同的, 他认为“能够不带偏见地观看事物的这种努力, 需要勇气这类东西, 这种勇气对于要像头一次看东西时那样看每一事物的美术家来说是根本的。他应该像他是孩子时那样去观察生活, 假如他丧失了这种能力, 他就不可能用独创的方式 (也就是说, 用个人的方式) 去表现自我。”[l]

另外, 毕加索希望能够用儿童的眼睛看生活, 并且他一生都在努力向儿童学习。他说“我和他们一样大时就能画得和拉斐尔一样, 但是我要学会像他们 (指儿童) 这样画, 都花去了我一生的时间。”[2]可见, 能够像儿童一样, 以非理性的观察方式去看待周围司空见惯的生活, 对于成年人来说是非常向往的。因此, 回归童年的冲动是许多艺术家宝贵的个人体验和精神财富。

童年是人的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儿童画是儿童在童年留下的无意识痕迹。当我们把儿童画中那独特的、强有力的表达方式加以归纳, 就会得到以下几点:

一、儿童画是人类对整个世界的初体验, 它代表了人性的本质状态与存在的理想境界。儿童画反映了儿童对世界发自内心的、不加掩饰的、最为直接的体验。

这种体验是人发展过程中最为固执和直接的感受, 也是人类精神领域中最理想的境界。康定斯基认为“儿童除了描摹外观的能力之外, 还有力量使永久的内在真理处在它最有力地得以表现的形式中, 儿童有一种巨大的无意识力量, 它在此表达自身, 并且使儿童的作品达到与成人一样高 (甚至更高) 的水平。[3]

从这句话中可以总结出两层含义:一、儿童对生活的体验是审美的, 非功利的, 即最为接近艺术本质的体验。二、儿童对事物的表现手法是无拘无束的、完全自发的, 因此, 儿童画是抒发人性本质状态的最强有力的形式。实质上, 康定斯基把童年意识珍视为艺术创作中最高的意识形态。

二、按科学标准去理解儿童画, 发现它是儿童无意识的产物。画面中特殊的绘画语言与儿童特有的知觉和思维结构有密切关系。

人们可能会注意到儿童总是能够很自然地在纸上流露涂画的痕迹, 并且这些痕迹总能给人一种原始、朴实的涂画感觉, 然而, 没有经过绘画训练的成年人却无法自由地抒写出曾经也属于过自己的这些绘画词汇。

实际上, 这是由于儿童与成人所处的视知觉发展阶段和思维结构不同所致。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实验发现, 初生儿与成人的视知觉有很大差异。成人能够确定物象的位置, 而初生儿眼中的物象却象电视呈现给人的画面一样, 总是处于变动和连续的状态中。只有到初生儿六个月以后才逐渐学会判断“物”与空间、时间、原因、结果等关系。也就是说, 婴儿六个月后能够把物象从行为中分离出来, 作为一种占有固定空间位置的对象被知觉了。

儿童期的儿童处于视知觉和思维结构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 在这一阶段恒常和非恒常知觉的发育还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的状态。例如:儿童开始作画时, 从不考虑构图, 总是任意下笔, 就象儿童不顾语法而使用语汇一样。又如:儿童画蛋糕, 总是圆形, 而不是圆柱体。由此, 我们可以发现, 儿童的视知觉功能发育未成熟, 其思维结构更偏重于平面化倾向。

总而言之, 儿童画中特有的表达词汇是与儿童的生理、心理等主观、客观因素紧密相联的。儿童以天真无邪的淳朴之心、纯真自由的人生态度和感性原始的思维方式有别于成人的思维特征和意识形态。套用卢梭的话, 可以更透彻地理解上述内容“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 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4]也就是说, 儿童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意识形态、思维过程, 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

把儿童所画的粗陋而简朴的线条视为儿童艺术是从现代派艺术开始的, 纳夫拉蒂尔曾说过“只有当它成为艺术新的开端时, 艺术家们的眼光才投到这一原始的、创造性的源泉中去。”[5]童年的世界常常被人们形容为艺术的世界, 儿童的原始思维往往与艺术本身的意韵划上了等号。因此, 纳夫拉蒂尔认为艺术返朴归真, 象儿童般发自心灵深处涌动的创作激情, 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创作的源泉。

儿童画被现代艺术家们关注, 与19世纪后半叶起, 西方美术史发生的重大变化有关。现代艺术是具有前卫和先锋特色的艺术思潮和流派与传统美术的分水岭。当时的艺术思潮是非常活跃、多样的, 他们主张“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 强调“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等观念, 其实质就是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

艺术家们在寻找个性自由的欲念中, 对于艺术的表达方式则希望有新的语言去抒发他们的主观感觉。于是, 现代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对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儿童艺术等逐渐关注起来, 这实质上是艺术家们寻找精神家园的途径罢了。现代化虽然带给人们先进的技术和便利的生活条件, 但是它也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分离, 使人在片面的工业理性化环境中彻底失衡, 最终造成了人的异化现象。因此, 艺术家们向自然的、原始的童年归依和崇尚是他们心灵深处藏匿的愿望和协调内心平衡的内在需求。如:毕加索对非洲土著雕塑和木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更前往塔希提岛体验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克利痴迷在粗陋而原始的儿童绘画中。

这一切正是艺术家寻找自我存在的途径和摆脱现实生活束缚的方式。

也许向自然、童年等归依的方式代表着一种本质、自然、淳朴、原始的人性, 当艺术家达到这一境界时, 才感到自己获得了存在的真意。

现代主义对于回归人类原始状态的关注, 导致了艺术家对艺术样式和状态所呈现的最初阶段的推崇。儿童绘画的魅力恰好符合许多艺术家所寻求的理想境界。比如:高更、毕加索等希望自己“像儿童那样”绘画, 其实质就是对儿童绘画状态的推崇, 是艺术家们对美的向往和本能的冲动。“每一种风格, 对从自身心理需要出发创造了该风格的人来说, 就表现为一种最高层次的愉悦。”[6]沃林格认为风格就是人, 它符合人的心理需要, 许多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伴随着对童年强烈的眷恋, 希望从心理上与纯真的少年心灵发生共鸣, 从而获得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另外, 艺术家们在画面中采取的形式因素来自个体的精神世界, 通过赋予其特有的表达策略, 来传达和反映自身的本性。如, 克利直接模仿儿童绘画的纯语言要素, 常常使用儿童般环绕的、不规则的、粗陋的轮廓线去表现物象。将克利的画与儿童绘画进行对比发现他是在有意识地将自己置身在儿童画的“理性写生”阶段。

而米罗的绘画作品源于儿童图解表达的初步阶段, 他的画处于儿童画的“缺乏明显表现”阶段。儿童图解表达的初步形式就是乱涂乱画等形式, 米罗的作品恰好符合儿童画中表露出来的具有原始形态的痕迹。米罗的作品是他个人本能的感受和认识。从米罗七十五岁那年, 接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访谈中的部分内容可以推断出, 他的作品中的稚拙感是自发式的、无意识的情感流露。

“访者:你没有一种事先设计好的幼稚天真吗?

米罗:那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过程, 而且非常缓慢, 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成果, 我已经非常谨慎。”[7]

从访谈记录中细细体味, 会发现米罗采用的儿童绘画手段不是矫揉造作的, 而是他通过观察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聆听内心需求的呼声以后, 自然产生的表达精神内涵需要的方式之一。康定斯基认为“任何作品都发端于感情。”米罗的作品以强烈和生动的儿童笔调直接地描绘着自己的感情世界。

从20世纪50年代左右的米罗的作品来看, 儿童画中的纯语言是这一时期他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其作品特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构图方式来看, 画中的物体都像随意漂浮在宇宙中的粒子, 无拘无束、自由地散落在画面上。画中的背景又有点像玄虚世界中那无法确定的空间关系。让人把神秘的、梦幻的物象自然地联系到一起, 因为这种物象与背景的构成关系, 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概念的形式, 它呈现的就是绘画本身。如:《星座》, 1954年, 石版画, 这幅画主要以迅笔的圆圈和点组成, 完全处于偶发式地自由创作状态。

二、从造型手段来看, 作品中的线条极端粗陋, 造型稚拙而淳朴。人物的塑造样式是儿童绘画典型的“头足型”图解形象, 画面中的人物由头部和几条简单的线条组成。具体地说, 就是将人物的头部表现为不规则的椭圆形或圆形, 并且把身体部分进行简化, 使躯干、四肢用线条来表现的极端单纯化的样式, 俗称“蝌蚪人”。如:《忧愁的漫游者》, 1955年, 石版画, 作品中一个略带疲倦、漫无目的得缓慢前行的人, 边走边回头, 他充满了怀疑、盲目的表情, 走在漫无边际的路途中。米罗就是用充满了童趣的“蝌蚪人”样式与螺旋形线条在画面中产生和谐的、流动的形式感。

三、从色彩搭配来看, 米罗常在画面中运用红色、深蓝色、柠檬色、黑色等来渲染其天真烂漫的个性和充满了幻想的人生。鲜明而饱满的色彩唤起了人们对童年美好的记忆。如:《绘画》, 1954年, 油画, 画面中大块的蓝色为背景, 衬托红色主体物, 并利用黑色强化主体物的动态。对比强烈的色彩和不规则的形状相互微妙地交错着, 构成了一个绝妙的, 充满了生机的世界, 就像音乐中断奏与共鸣那般和谐且丰富。

米罗这一时期的作品, 还有1964年的油域《早晨之星》、1951年的《被太阳闪光而受伤的星星》、1953年的《绘画》等, 以及1950年的石版画《人物与星星》、《人物与太阳Ⅱ》、1955年的《有斑点的人物》等, 都属于以一种表现性的基本语汇来重新发现简单性和统一性的视觉样式, 给观者一种清新的趣味感, 它使观者与画面对话时能够通过米罗特有的记录方式去释读画家的内心世界。

米罗作品散发的精神气质是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系的。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

首先, 米罗的艺术风格受现代主义的思潮的影响。他的作品倾向于对外在事物单纯化追求和对传统透视规则的抛弃, 这明显带有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痕迹。米罗的画风也受益于所交往的现代主义画派的朋友们, 如:马松、蒙德里安、毕加索等。

其次, 米罗的家乡为他提供了丰厚的艺术土壤。他的作品中鲜明独特的色彩效果, 源于家级民间艺术的滋养。他画面中常常出现令人兴奋的红色、深蓝色、柠檬色、紫色或黑色的组合, 使人联想到地中海沿岸明媚的阳光和西班牙民族的热情奔放。

最后, 米罗的作品是将其多年的经验与孩子般纯真的天性融合而成的心灵史。

当然, 用儿童的词汇语言抒发米罗的内心世界仅仅是其艺术手段中的一部分。和谐的形式与色彩完全来源于他心灵深处对生命的体会和对宇宙精神的领悟。他找到了能够表达自己感情的语言。每个艺术家在艺术的远征中都希望像米罗一样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并用符合精神内涵的表达方式去抒发自己的情感。正如古希腊雅典神庙镌刻的“认识你自己”的箴字所示, 艺术家需要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才能踏上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参考文献

[1]毕加索著.常宁生译.现代艺术大师论艺术[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12) .l7.

[2]潘罗斯著.毕加索的生平和创作[M],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339.

[3]罗伯特, 戈德沃特著.殷泓, 译.现代艺术中的原始主义[M].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3.117.

[4]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91.

[5]罗-科-希勒布雷希特著.陈钰鹏译.现代派艺术心理[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12) .195.

[6]w-沃林格著.王才勇译抽象与移情[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8) .14.

初探儿童画与语文作文的关系 篇9

美术启蒙阶段的儿童画教学与小学语文的写作入门教学, 应该在发展学生观察世界, 认识生活, 创造图形形象语言和运用文字符号语言以及在创造性地表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反映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启蒙教育教学训练中, 共同承担着别的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教育作用, 但是我们现在的语文写作教学与儿童画教学已经逐渐丧失了他们本身赋有的创造性色彩。现在大多数的小学绘画教学模式仍然是临摹模仿, 这严重的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错过了启蒙教育阶段引导儿童创造儿童画语言, 发展创造性表现才能的教育机遇, 放弃了引导观察---思考---发现发展认知功能的教育优势。由于长期习惯于临摹模仿, 学生观察写生的能力低下, 所有创造性表现的教学, 都已经成为美术教学的困难课题。可见思想禁锢之深已阻碍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样具有创造性色彩的语文写作教学, 直到今天也还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难, 作文难, 写到作文总要绞尽脑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问题, 不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总感到生活单调贫乏, 无内容可写。要知道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关键要多观察, 多思考, 勤练笔。还有一方面是老师怎样教的问题, 无师自通的写作天才毕竟只占少数, 大多数的学生写作要靠老师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 让他们注意观察生活, 带领他们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这样才不至于无话可说。写作的素材靠积累, 提醒学生常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 再在思维上作适当的引导, 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我在儿童画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作文好的学生画面比较活跃、丰富。当我从一个点切入, 让孩子们展开思维时, 作文好的学生很快就构思好了画面, 他们通常是边说边画, 十分随意自然。如画爸爸妈妈和我逛公园、课间十分钟等, 画面十分轻松自然。这让我想到怎样把儿童画与语文作文结合起来教?他们的共通点与不同点在哪?

我在这两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渐渐发现孩子们面对自己画的每一幅画, 都能讲出很有趣的故事来, 有些真让人忍俊不禁。孩子们真的很天真、可爱。我尝试让儿童谈自己的画, 并建议他们把故事写在画的背面, 培养他们用画写日记的习惯, 让他们在游戏式的状态下完成对写作的练习, 也是活跃他们思维的一种方式和方法。如我上机器人这一堂课, 在画机器人之前, 我先让孩子们了解了有关机器人的知识。让孩子们知道机器人是由金属、螺丝、轴承、电子天线、电路板等组成, 并提示孩子们机器人可以帮助人类做好多事情, 希望学生们展开想象, 画出有关机器人帮助人类的各种各样的画面。运用多种形体进行组合创作, 创作出与众不同的机器人, 并给她们设置在不同的故事情节里。通过这样的引导, 同学们渐渐展开思维, 画面不断丰富。最后呈现在我眼前的是各种造型的机器人, 内容也十分生动、有趣。有机器人帮助探索太空的, 有帮助打扫卫生的有帮助摘苹果、梨子的、有做服务员的机器人等等。画面内容不一, 言之有物, 想象力丰富, 创造力极强, 让人欣喜。我建议学生在自己的作品后写上他们所画的故事, 有了感性的画面作支撑, 他们不费力气的能很快写完一个小故事。反之, 在下一堂课中, 我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导入, 给他们先讲了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所讲过的内容进行创作。兔子、树桩、田地、农夫等都学过, 学生很快就调动已学的知识, 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不一会儿一幅幅守株待兔的画面很快就呈现在我的面前。画面构图不一, 生动活泼, 色彩丰富。这就让我又想到用儿童画来画唐诗、宋词、童话故事以及画他们自己看到的理解的事物, 不硬加老师的观点和方法。有一次我在黑板上写了李白一首诗《黄鹤楼送别》, 试着让他们画出诗的意境。诗人、江水、黄鹤楼、扁舟, 抓住了诗中的内容, 加以适当的引导, 提示, 其他就交给学生自由发挥了。学生此时调动以往学过的知识, 进行组织画面。不一会儿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出现在我的面前, 虽然在技法上还不完备, 但他们已经知道怎样用画面表现诗中的意境了。他们已经学会创作了, 这是让我十分欣喜的事。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 绘画技法上及思想认识上的提高, 其表现的内涵会更加丰富、深刻。通过这几堂课不同角度的导入, 我觉得这样的教才对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所帮助, 这样来学也会让人有兴趣、有方向的学下去、学进去。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孩子画出来的气息各异, 清新别致, 赋有儿童情趣。儿童画锻炼、提高了写作的水平, 而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引导了儿童画的深入,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影响。

经过长时间的互动性教学, 我发现儿童画与写作之间有着许多共通性。首先, 儿童画与作文在内容上是统一的, 它们都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 那些充满童真、童趣的绘画作品, 洋溢着儿童纯真、质朴的天性, 又何尝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协作素材呢;其次儿童绘画与作文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儿童画是儿童心灵的自然流露, 是他们心灵的需要, 是以己之手画己之心;而学生在写作文时, 是对人和事物的所思所想, 也是以己之手写己之心。两种方式都是学生心灵的表达, 只不过用了不同的表达形式而已, 其思维的过程是一样的。儿童画是语文教学进行语言训练最好的教材, 也是进行写作入门教学最好的素材, 对写作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通过语文作文中的故事情节来构思画面, 培养了学生独特的绘画视角, 引导画面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儿童画教学与写作教学互相配合, 相辅相成, 互助互利, 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儿童画 篇10

一、儿童画与儿童作文的可比性

1. 儿童画与作文在题材、内容上具有共同性。

儿童绘画与作文都来源于孩子们的生活。儿童画描绘的是美丽的家乡山水、丰富多采的生活场景、周围熟悉的人事或充满童真的奇特想象等。作文也同样是他们对这些人景物事的所见所感、所闻所思。因此可以说, 儿童画的就是他们作文所写的内容, 作文就是他们所画的内容。当前, 孩子们创作了大量的优秀儿童画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童真、童趣、童心、童情, 洋溢着儿童纯真、质朴的天性。那是他们自己的生活, 自己的观察所见, 自己的奇丽梦想, 这些画在孩子们眼中一定是最好理解的、最有趣味的、也是最美的, 当儿童看到这些画时, 他们所想到的比成人更丰富、更奇特。

2. 儿童绘画与作文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

不管是文学作品、绘画作品, 都是以图画和形象为手段来反映现实, 表现形式虽有绝对的差异, 但有本质的相似, 本质上是一致的。当然, 作为儿童的艺术———儿童画与儿童作文也应具有这种相似性和一致性。从形式上看, 绘画和作文都是心灵的表达。在儿童绘画中, 表达能力主要指的是孩子们绘画上的艺术表达能力, 儿童画是儿童心灵的自然流露, 是他们心灵的需要, 是以己之手画己之心, 而在学生作文时, 表达力是指书面表达能力, 是以己之手写己之心, 但不管以哪一种形式表达, 都是以形象和图画为手段。这种相似性也说明了他们相互联系和促进的可能性, 正如口头表达能力对作文的影响一样。

3. 图文结合在指导认知上具有科学性。

儿童绘画介于游戏和心理表象之间, 通过绘画锻炼了孩子们手、眼、脑高度和谐统一的能力, 还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勇于探索的精神。儿童绘画创作还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表达力及记忆力。这构成儿童智力的五大要素有哪一点不是提高作文能力所必须的呢?语文教学的实践也可证明, 图文结合是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指导儿童学文的途径和方法。在图文结合中, 由画到文, 是思维向语言转化, 在转化中可以提高儿童的想象表达能力;由文到画, 是语言向思维的转化, 在转化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为了便于儿童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 小学课本中配有大量生动的图画, 它们对于儿童作文也具有较强的辅助作用。看儿童画写作文还具有看一般图画写作文所不可比拟的长处, 那就是儿童画的题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特别贴近, 容易发生共震, 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优秀的儿童画作品也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是儿童对某些生活场景作细致观察后的精彩“剪辑”, 图画本身已为儿童作文作好了“选材”、“剪裁”, 使儿童在作文时省却了许多精力, 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 因而更容易写出条理清楚、文通字顺的作文来。

二、实践途径

综上所述, 儿童画与作文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我们可尝试从以下几条途径实施渗透:

1. 以绘画记作文。

这种方法类似于曾出现过的“绘画日记”一说, 是在作文入门阶段布置一些作文题, 让儿童以此为画题去作一幅画。如《美丽的花园》、《校园一角》、《热闹的集市》、《神奇的太空》、《我的理想》等。甚至可以让儿童画相关的一组画, 去描绘事物的发展过程。这种练习形似绘画, 实际上儿童要围绕中心去观察、想象和选材, 同样经历一个思维的表达过程, 虽不是语言的描述, 思维却是语言的核心。在绘画过程中, 还要考虑画面的布局、绘画的顺序、色彩的使用等, 这对于写作时的谋篇布局、记叙顺序、词语修饰等也很有帮助。

2. 看图画写作文。

这种方法是让儿童在作文课上观察欣赏儿童画并对画面内容作书面描述。看儿童画写作文最起码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开掘了作文活水之源。例如, 当遇到《记一件难忘的事》这样的作文时, 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日子一天天过去, 生活中哪有几件值得铭记的事呢?这时, 这时可找来杨伟的《捉迷藏》、高静的《采蘑菇》、刘丹的《绿化家园》、刘倩的《放风筝》等,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引导想象后让学生对画写文,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作画后再作文。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写景文或叙事文。作文之前先布置学生作画, 而后对照自己的画作文, 将画中情景描述出来。这种方法使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倍增, 谁不想向别人展示一下自己的“大作”呢?谁不想尽量用最生动的语言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呢?更重要的是在作画过程中, 他们围绕主题, 以儿童独特的视角对景物作了精心的选材, 用线条和色彩对景物进行了理解和感悟, 作文时自然水到渠成。

4. 作文后再作画。

自古书画同源, 传统的诗词字画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例如, 郑板桥的《竹石》流传甚广, 每在书本、扇面等处出现, 一边总要配上几株挺拔的竹子, 诗和画都增色不少。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中, 也有不少插图, 它们以典型的形象, 补充、丰富和突出了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人物和意境, 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同样, 我们也可让学生在作文后以图画的形式概括出文章的内容或渲染文章情境。可以是简笔画草图, 也可以是彩色儿童画。例如, 在《课间十分钟》一文写完后, 在文章周围画满了各种动作姿态的小朋友, 为文章锦上添花。有的小朋友作画兴趣非常浓厚, 在《学校综合楼》一文写完后于文末画了一幢彩色的高楼, 还可觉得不过瘾, 又在楼旁画上绿树、红花、操场、旗杆作修饰。让儿童给自己的作文配图, 他们很乐意、很开心, 作文像是游戏, 似乎是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精心地“装裱”, 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常常是图文并茂。

5. 对文添画、对画改文。

上一篇:杭州文化下一篇:自适应巡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