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画教学的思考

2024-05-03

对儿童画教学的思考(共8篇)

篇1:对儿童画教学的思考

对儿童画教学的几点思考

韩鸿照

河南省南阳幼儿师范学校

474150 摘要:本文主要谈谈幼儿师范学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对儿童实施早期的绘画启蒙教育,达到既可以开发智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 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又能够帮助他们形成技能技巧;既可以激发他们学习儿童画的兴趣,又能够培养儿童的特长。总之,对 儿童学习其他文化知识也有积极的意义。关键词:儿童画

儿童画教学

启蒙教学 能力创新

“儿童画”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我们通常把儿童自己画的 画儿称为“儿童画”,儿童画画家为儿童画的画儿也是“儿童画”。这里所说的儿童画教学,主要指对儿童进行绘画的教学。第一,要重视培养儿童画兴趣特长的黄金期 曾有人对各级各类学校绘画的普及程度进行过统计,结果表明: 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中,接受绘画教育人数最多的当属幼 儿园和小学。可以说,幼儿园和小学是艺术的摇篮,几乎每个孩子 都要接受美术的启蒙教育。这一阶段,孩子们学习文化课的压力不 大,可以无拘无束地表现身边的万事万物,是培养孩子兴趣、特长 的黄金时期。儿童三至五岁时,其视觉器官的发育已接近成年人,已经具备学习绘画的生理条件,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培养、教育。因 此,对儿童的美术启蒙教育应该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对儿童实施早期的绘画启蒙教育,既可以开发智力,又能够培 养动手能力;既可以培养审美意识,又能够形成技能技巧;既可以 激发学习儿童画的兴趣,又能够培养儿童的特长。同时,对儿童学习其他文化知识也有积极的意义。第二,注意区分儿童画的类型 儿童画和其他画一样,也可以按照绘画形式分为三类:一是线 描画,二是彩色画,三是水墨画。学习这三大画种的任务、目的及 侧重点各不相同。线描画主要包括简笔画、卡通画,旨在训练学生的造型基本功,是各类儿童画的基础。这类画,工具材料简单,技术难度较小,操 作方便,见效又快,但不宜长期单一地学这类画,否则,会使学生 觉得单调乏味,长进不明显,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半途而废。

彩色画,即勾线填写的画。可用彩水笔、油画棒、蜡笔等不同 笔作画,也可用水粉、水彩去画。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对色彩的 感知和运用以及对勾线、涂色等专业技巧的掌握。水墨画,指的是用毛笔蘸上水、墨和国画颜料所作的画。儿童 学的水墨画,以写意花鸟画为主,也可学一些山水、人物、鱼、虫、禽、兽之类。目的是继承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学习中国画的笔 法、墨法和水法等专业技巧。中国画,尤其是儿童画国画,对造型 的要求可放松些,不宜过分苛求。有时画得走点样,合情不合理,这都很正常。这样才富有童趣,天真可爱,憨态可掬,更有一种原 始的美感。线条画是学习中国画的基本功。可通过对线描画的训练,培养 儿童把握中国画形态的能力,塑造出比较好的造型。线描画和彩色勾填画,与大学生的素描画和色彩画类似,都是

解决形和色的问题,属绘画的基础基本功,而中国画则属专业基本 功。儿童画的线描画是他们将来学习素描和书法的基础,彩色勾填 画还是将来学色彩画的基础,应该引起重视。从临摹、写生到记忆、想像和创作是儿童画教学的一条途径。各阶段又有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儿童通过大量的临摹范画,即可继 承前人的构思创意,又能学到优秀的表现方法。达芬奇说得好:“会 模仿的人才会创造。”道出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我们不能只片面追 求学生的智力开发,强调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培养,同时,也要让儿 童学到绘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绘画本领主要依靠临摹范画 获得。儿童通过临摹范画,掌握了绘画造型的艺术语言之后,方可进 行写生。写生的目的是使儿童充满激情和新鲜感,去表现他们身边 的现实生活。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概括取舍 能力和表现能力等等。记忆画和想像画都属儿童创作画的范畴。儿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长期的临摹、写生、读画,既掌握了绘画方法,又培 养了形象记忆能力和丰富想像力,这就为创作奠定了基础。儿童的绘画创作不同于专业画家搞创作。画家搞创作是一项非 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构思、创意到搜集素材,再到起草稿、定稿,最后制作,各环节要求都很严格。而儿童在进行创作时,不受条条 框框的限制,喜欢凭着自己的记忆和想像,随意发挥,想怎么画就 怎么画。另外,儿童还缺乏创作经验,老师应因势利导,从选材到 构思立意,从构思到形象塑造及设色,该肯定的就肯定,该调整的 就调整。在绘制技巧上,也要帮助学生反复锤炼。这样,才能诞生 一幅好作品。总之,在儿童画教学领域里,还有很大的理论探索空间,需要 我们的启蒙老师去发掘和开拓,也需要我们去实践、去总结,更需 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发现儿童画教学规律,用这些理论和规 律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儿童美 术教育事业多做贡献!参考资料: [1] 阎飞.影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因素与对策研究[D].扬州大 学,2011.[2] 洪桂英.影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新课程 学习(上),2013(12):199.[3] 郑霞,张桂芝.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J].教 师,2013(10):104.

篇2:对儿童画教学的思考

儿童画是儿童生命的图像,它应是自由欢快、轻松自然的,它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的包袱,它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独白,是人类艺术的一种原始感觉。“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儿童画的天地如此宽广。

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阶段是丰富和发展思维想象能力最佳的年龄段。”人是根据形象思维活动的生物,儿童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在孩子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眼。他们的世界广大而自由:月亮上能荡秋千;动物可以开音乐会;恐龙从侏罗纪来到现代社会;连老爷爷脸上的皱纹都可以用熨斗熨得年轻……孩子们的天真、好奇、热情常常让大人感到难以理解、无所适从,跟成人受社会习俗制约的生存空间及受理智理念控制的思维空间相比,孩子们的世界广得叫人憧憬,美得让人流连。

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创造,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教育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要尽快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发挥艺术教育在全面育人方面的重要功效、创造性地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在绘画教学中提高儿童绘画的能力,并不是儿童绘画教育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绘画活动是儿童表现个人对周围事物认识和情感的活动,在这一时期不必一味的去计较孩子画出了什么,画得好不好,过多的干涉会使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受到限制,使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发展受到遏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的画。对他们的绘画多给予肯定和赞扬,鼓励儿童大胆地进行绘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儿童对绘画产生兴趣。结合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游戏的形式引导他们,从启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在教学中多以添画的形式出现,并以故事的形式引出绘画的主题,在引导儿童进行大胆想象的同时,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让儿童有更多一点的想象空间我尽量把握好示范的度,并用生动有趣地语言引导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我还注重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让他们多接触美的事物,用视觉语言感染他们。

儿童作画可不是乱涂鸦,他们的画“画中有话”,如把火红的太阳画成乐呵呵的太阳公公或长满辫子的小姑娘,把房子画在云朵和天空中……可见,在这些物象当中,饱含着他们天真纯洁而灵动的情感。试想一下,若把他们喜爱或厌恶的各种实物、形象作为“外力”,却可以对其绘画行为起到鼓励或制止的作用。譬如,孩子们都想生活在玩具的世界里,有着童话一样的房屋,讨厌过

多的作业负担等等,依据孩子情感倾向,有意识地经常使他们与这些物象交流,就可以进一步强化孩子对这些物象的情感和行为反应。他们就迫切希望通过画画的表现形式来直抒胸臆,即不断的激发儿童的情感和作画欲望。

许多孩子画画实际上喜欢照着临摹,觉得画得像了便是好的。作为美术教师,要帮学生有针对性的确定绘画主题,引导他们冲破一条强大的绘画意识的封锁线。教育学家魏书生说过:一名好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成绩多么不好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脑子里缺乏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少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从儿童画教学的实践经验中可知,必须老师亲自带头,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在观察习惯形成后,应帮助学生建立立体的、空间结构的形体意识,在原始的热情上激发新的求知欲,引导儿童逐步走向感受物体的空间形态发展尝试的阶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心中迫切希望自己的画与客观物体的形象相吻合,即钻进了“像”与“不像”的牛角尖。待儿童的心理、视学感知能力达到一定程度,随着造型训练的深入,儿童的画面已经有了立体空间感。对透视等也有了朦胧的认识,线条也相应的稳定,理性思维在作画过程中明显体现出来。但他们仍处于眼高手低的心理矛盾状态中,常常表现在对画面中的某一线条反复的修改。此时,教师必须引导得法,启迪

和提高应重在顺应笔性,贵在陶冶稚趣。教师可限制孩子少用,甚至不用橡皮。使他们想画、敢画而不拘谨。正如日本研究幼儿美术活动专家坂光彦所说:儿童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儿童画成一张画,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也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他当作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

随着孩子生活阅历的增多,教师应不断地引导孩子拓宽自己的视野。通过接触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去了解生活中业已存在的更多更美好的事物,让孩子去捕捉更为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通过讲评优秀的儿童画作品或通过直接体验优秀作品的创造过程,成为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过程。

孩子们都喜欢画画,他们天生都有表现才能和极强的表现欲,但随着数学中运算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形式运算能力的增强,他们眼中童话的、幻想的世界逐渐变为客观现实的世界,以绘画的形式表现这一客观世界则需要俱备太多的专业技能,他们是难以达到的。许多孩子由于缺乏这种专业能力的培养而难以表现画面,致使他们不再热情作画。所以,在这过程中,我们不能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不能一味地追求基本功。应对孩子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天真、稚拙、淳朴的东西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赞美,让他们在鼓励声中获得自信,在赞美声中发展和培养勇于创新的个性。

我们应顺应儿童对艺术的认识规律,不断地激发儿童的情感和创作欲望。同时把这些与发展创造力相结合起来,促使儿童学会

篇3:对儿童钢琴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兴趣,钢琴教学,音乐考级

钢琴因其具有其他乐器不可比拟的优越特性,被誉为“乐器之王”。作为欧洲代表国之一的英国,其钢琴教学体系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与完善,而中国直到19世纪上半叶即西欧的钢琴音乐进入浪漫主义时期,才传入欧洲现代钢琴。而钢琴真正地飞入寻常百姓家进而得以普及是20世纪80年代。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学琴的儿童日益增多,所以儿童钢琴教学更是近几年广受关注的热点,也有不少的学生在钢琴大赛中脱颖而出。这股学琴热潮像春风、似暖流,对提高民族新一代的文化素质,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国业余钢琴教育虽然在短短的20多年里迅猛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由于发展时间不长,所积累的教学曲目和经验不多,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音乐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钢琴的学习在儿童的身心发展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学习钢琴只是接受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钢琴教师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不能片面地一味地追求弹奏的技巧,应该从儿童的心理学、生理学和教育学着手,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引导学生在演奏钢琴的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儿童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使他们始终保持学习钢琴的兴趣和热情这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儿童学好钢琴,兴趣是关键

兴趣的培养直接影响着一个孩子潜能的发挥。首先要为每位学琴的儿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订一套适合自己的练琴方案,教法灵活多变,循序渐进。由于每个孩子的个体有差异,从孩子的自身出发,如果是比较小一点的孩子可以选用趣味性强的教程,比如说“小汤普森”,根据书里面的标题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四手联弹,这样可以加强曲子的音乐感也调动了孩子的兴趣。另外以加强艺术修养为目的,让学生多听多唱。用一些充满童趣的语言,例如:弹跳音就像是在拍皮球,把自己的五个手指比作五线谱等加上夸张的表情与学生互动起来,这样才能使孩子学得轻松、愉快。在学琴当中规范化的手形、规范指法习惯、科学合理的弹奏方法和姿势、完整的节拍节奏感的训练、教材合理的选用、音乐情感和音乐风格的表现等都是要解决的问题。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练琴的习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琴尤其要注意基础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这样也会使学琴变为被动。

二、孩子学钢琴,教师是关键

对于初学钢琴的学生来说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都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来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表现欲。从学习钢琴的第一节课开始就要给学生讲述乐曲所展现的画面,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通过示范来感受音乐,再让学生来模仿,这样逐步来增加对音乐的感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不注意孩子的年龄特征,也不注重研究孩子的心理,只按照老的一套教学方法生搬硬套,这种陈旧生硬的教学方式,势必造成孩子厌恶练琴的心理,人为地为孩子在钢琴上设置了许多的障碍,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针对考级这个问题,几首考级的曲目可以让孩子学一年,对基本乐理、视唱、听音练耳和音乐素养一点也不重视,这完全偏离了学习钢琴的正确轨道,这种舍本求末、急功近利的思想可以说是一种极大的悲哀。一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根据孩子爱表现的天性可以让孩子进行一些观摩和小小的家庭音乐会使孩子可以通过这一些活动看到自己的进步。一名好的钢琴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多与外界交流,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面对不同性格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比如说对于胆子小的孩子就要多鼓励、夸奖他的长处,对于爱骄傲的学生要及时指出他的缺点,少一点表扬,讲究语言艺术。

三、教师如何正确指导学生学习钢琴

科学、规范、正确的弹奏方法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通过正确地训练掌握弹奏的技巧并将这种技巧运用到乐曲意识内容的表现上去。在儿童的钢琴教学之中尤其要注重技术性的学习。这就有如建一座高楼,首先要打牢地基才有可能建得高,所以钢琴的技术是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学琴的初始,正确的手型是第一步,小的孩子容易出现手指的塌陷和手腕的弓起,这都需要不断地纠正,不断地示范,让学生体会放松。击键时,整个手指及手臂的重量靠触键的手指来支撑。弹奏时要有“落滚”的感觉,有呼吸和句子的线条,手掌的各关节打开,增加一些手指独立性的练习,练习时注意力集中在掌关节上,手指要主动的触键,开始弹奏乐曲时一定要慢,充分掌握技术要领以后才能提速。然后还会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手指练习,比如说音阶、和弦、琶音、双音、八度,还有颤音、装饰音、远距离弹奏以及多声部、左右手交替等的技巧练习。在训练这些技巧时要注意手形保持握球状,手指关节要稍突出,并且要有支撑点。就像平常走路一样,重心要在手指之间不断的移动。速度要注意均匀,手腕不能紧张将力量卡死,可以运用断奏的方法来找到手指的支撑感,用吊手的方法,一个手指一个手指的专门来练习支撑力,速度由慢渐快,尤其注意4、5指的力量要加倍,因为4、5指天生就是比较弱,需要通过训练才能变得和其他手指一样灵活。这些钢琴的技术、技巧都要经过系统而又严格的训练,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既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有针对性。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多培养学生的乐感也是教学之中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用耳朵听辨不同的音色建立准确的声音概念,可以让学生多听一些音乐会来丰富乐感,这样才能弹出有内涵的音乐。钢琴教学基本都是采用单独授课的方式,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设定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上课的时候,要“动”与“静”的结合。“静”是指端端正正的做到钢琴前弹琴,“动”是指跟教师一起唱谱子、拍节奏或者和教师配合弹奏等,这样既运用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结合,又在一节课中对孩子进行了听音、节奏、认谱和弹奏的四种训练。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程度的加深,逐渐可以增加“静”而减少“动”,而后过度到以“静”代“动”。课堂也要提倡劳逸结合,一般授课以45~60分钟为宜。教师要根据每个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去相应的逐步延长,挑选合适学生的模式去变换教学方法。即使是少数能坐得住的孩子,至多上一小时的课也一定要休息并鼓励他去玩耍,以缓和脑力、肌肉的疲劳。怎样看待我国目前的社会音乐考级呢?钢琴考级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一度掀起高涨的热潮,无疑是考级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的表现。钢琴考级大大推动了业余钢琴教学的群众性、普及性和人们学琴的积极性,树立了业余钢琴教学的准则,使钢琴教学日益规范化。在微观上,钢琴考级对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都有很大帮助。然而当任何一件事物的优点充分发挥的同时,它的缺点也会跟着逐渐暴露,钢琴考级也不例外。钢琴考级处在风口浪尖上,加上活动本身并不完善,它存在的缺陷近些年来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不少专家和基层钢琴教师都先后撰写文章来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批评很中肯,也确实值得广大音乐工作者好好反思。首先钢琴考级,“超报”现象严重,老师、家长揠苗助长。再次钢琴考级养活了大批“南郭先生”,教师队伍鱼目混珠。因为目前的钢琴考级门槛并不高,因此学生要想通过考级,特别是较低的级别并非难事。于是很多并非专业的人士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都争相步入钢琴教师的行列,他们以让学生通过钢琴考级来向家长吹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钢琴学习沦落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活动,弃音乐本性之不顾。也有些考级评委的不称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误人子弟。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考级中取得好成绩,这本无可厚非,但考级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急功近利、互相攀比的工具,这似乎也背离了考级的本来目的。因此,怎样正确的去看待考级;怎样合理的利用考级作为钢琴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以促进学生在钢琴学习上有更大的进步,我想这才是更有价值的。作为钢琴教师,应奉劝学生和家长,不要过于看重手中的那张证书,话说白了,即便十级拿到了优秀,离专业水平的距离还是很大的。我想考级并不是目的,考级是为了更好地学习钢琴。希望通过考级活动,促进大家学习的热情,学习规范和正确的钢琴演奏方法,而不是为了考级而去考级。

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技术、乐感是钢琴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和思考,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探索完善儿童钢琴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顺.对中国“钢琴热”的文化思考[J].温州大学学报,2003,(6).

篇4:对儿童水墨画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 儿童水墨画;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79-001

传统的水墨画教学方法就是临摹,这样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难怪有一位外国教育家说:“中国学生画的虾都是齐白石的虾。”

传统水墨画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进行大幅度的改革,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觉得,改革水墨画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心之象”,“画之想”

让儿童学习水墨画,用水墨效果表现自己的心象,是儿童水墨画的至高境界。在教学摸索过程中,我尝试从儿童创作画入手,先用线条打破学生思维的固定框框,让儿童学会儿童画的创作方法,为水墨画的创作打下基础。初学水墨的儿童会因不能控制水墨而使绘画的热情受到影响。而教师就让他们自己去尝试一下这种特殊的绘画工具——毛笔和宣纸会有怎样的绘画效果。让儿童自由创造和表现内心世界以及自己的喜怒哀乐,让他们“画之想,心之象”。

二、笔墨当随时代,以“趣”激“创”

老式的水墨教学有它合理科学的一面,但也存在着机械、死板、脱离儿童个性差异的缺憾。作为教师可以挖掘儿童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拓宽教材的内容。如自己喜爱的卡通新星、自己经历的故事等等。这些与儿童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鲜事物正是他们善于表现的题材。另外,随着科技的进步,绘画材料的不断丰富,新颖的绘画工具和媒材使儿童兴趣倍增,成为水墨创作的好伙伴。如油画棒不溶于水的特性与水墨的效果相互映村,画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技法的完全意义的创新,对儿童来说为时过早,但有时儿童突发奇想,还真有创新的味道。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水墨创作并非一味的自由画,既要熟悉水墨的技巧,又要表现孩子的心象,两者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儿童对水墨的兴趣也是从绘画的过程中,边玩边学,有所成就感而来的。

三、“以技悟道”,“以道悟技”

水墨画是以技能技法的学习为起点的一门传统绘画,它传承着几千年的中华美学思想,独特的审美内涵与其独特的绘画工具是分不开的,所以水墨画的学习必须从技能技法的学习开始。老师讲解时要做到明确、简要、具体,每次画什么、怎样画,要求是什么,难点在哪里,都必须讲得清楚明确。儿童注意力不稳定,持续时间短,而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又丰富多样,不可能短时间就让他们掌握,而教师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采用“学用结合、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教学。线条是水墨画的精髓,如何掌握水墨画的笔墨技法是学习水墨画的关键。拖根线条去散步,练习线条时,要用画实物来避免练线条的枯燥乏味。色彩的训练内容要选择孩子自己喜爱的、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对象。墨色变化是水墨灵性之所在,很多儿童会因水分控制得不好而影响画面的效果。我用比赛的方法调动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水墨的交融状态下感受墨色,使水墨这种特殊的媒材成为孩子得心应手的工具。水墨画的技法层出不穷,技法的高层次追求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在最初的技法教学中,要无时无刻都进行国画审美的渗透,培养对画面黑白、浓淡、虚实变化的审美眼光,培养独特的、个性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此为“以道悟技”。

四、介入民间艺术,融合现代绘画艺术

民间艺术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拥有着中华民族自己独特的风格。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体现着人们的情感。崔子范老先生曾说:“民间艺术稚拙、率真、朴实、情趣和鲜明的色彩对比,也是我们借鉴的一部分。”大画家齐白石就是第一位把隶书、行、草书法融会于画法之中,再取材于民间色彩、风格为创作依据的画家。

儿童水墨画与民间艺术的相似之处似乎已经很明白了:那就是色彩的艳丽,都有着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禀赋。在形式上,民间的剪纸造型生动、洗练。有一种朴素美和童趣,于是我让孩子利用型的连贯性进行拓印,作为背景。还可以用正形粘帖在画面上,形成综合美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把传统艺术融合于水墨的方法让我喜出望外,于是我利用国画的材料,尝试着让儿童画京戏,《红楼梦》中有一句联语:“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中国戏中有,画中也有。戏中有许多假设想象的成分,与中国画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戏剧不拘泥于具体动作的形似,这与国画的“似与不似之间”是多么的贴近。

如今,现代绘画艺术对“形”的观念已发生了变化。如法国高更认为,“形不是演变于大自然的,而是属于意向的”。西班牙的大画家毕加索认为,“自然与艺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现象”。这种西方的艺术在我国大画家林风眠和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中已表现出来,他们以西方为主,西中结合。所强调的是作品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描绘。作品形象,色彩多具有装饰味道。如吴冠中《春如线》这幅作品,儿童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线的动感和笔墨的表现欲望。春的气息在笔墨的跳跃中悄然而生。要把这种深沉的文化积淀用儿童的思维方式简化,使学生易于理解。首先,要让儿童感受到吴冠中先生表现这幅画的用意,理解画面的构成,要用流动的线条表现春的节奏,带有一种激动的情绪,用浓墨中有律动的笔触,在宣纸上做笔墨的文化游戏,表现出春天和煦柔美的感觉。然后选取强烈的色彩,自由灵活的运用,自己设计画面,点、线、面交织在宣纸上,产生无穷的遐想、无比的乐趣。

此外,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源于生活的艺术,的确比凭空臆造来得真实和有感染力。身边的点点滴滴,可能都是一个好画材,我们鼓励他们去发掘。忽然间,家中的扫帚、厨房的橱具、窗外的高架天桥等,好像一下子有画不完的题材。虽然表现的形式并未能完全令人满意。但孩子们所得到的那种热爱生活的讯息,开心的感受,我想这才是最重要的收获吧。

篇5:对儿童画教学的思考

绘画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一种语言,孩子会拿笔就会涂鸦,会涂鸦就会有绘画创造的源泉。但当追溯我们的绘画教学,仔细分析孩子的作品,常常会发现作品中缺少幼儿自己的东西,比如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印象等,更多出现的是作品的基本雷同。这与教师在传统绘画教学中仍存在很多弊端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教师固有的教学程序,形成了绘画的依赖性;教师的单独角色,束缚着幼儿创造的灵感;片面的评价,限制了想象的空间等等,这些弊端的存在限制了幼儿绘画创作能力发展的方向。

在幼儿园,孩子更多被束缚着倾听老师一次次地重复地讲解各种知识;而当孩子的作品完成了,老师又是赞美,又是评价展览,但是老师只是看到作品中的物品还不够多,还不够满,还不够漂亮,却缺少和孩子一样有一颗童真的心,缺少了对孩子的鼓励。幼儿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绘画基础,思维又不受定式,往往会有异想天开的现象,这一点是绘画创作所必需的。但是,绘画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呈现幼儿思想的一个桥梁,那么如何能在提高孩子的绘画技能的同时,又不扼杀他们美好的奇幻想象与创作能力呢?怎样使二者更好的结合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经过总结经验与探究,我认为绘画教学首先应当增强语言交流,建构情感网络,不断鼓励,激发美术热情。

其实幼儿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性,一旦他们认为是没有兴趣的事情,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是很难把握孩子绘画的特点的。心理学家认为,幼儿在情绪兴奋、愉快时,其想象创作力就处于最佳状态。所以,我们应当和幼儿建立良好的情感,增强语言交流,在绘画活动中注重为幼儿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断鼓励其尝试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美术活动的热情,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

有了情感与兴趣做基础,接着就应当由语言交流向美术创作过渡。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我想听完这个案例大家就会明白何谓以情感、兴趣做基础,有语言交流向美术创作过度。

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叫贝贝,一直不喜欢绘画,一到绘画就苦恼和哭泣。我知道,如果没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创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难度的。分析一下贝贝的特点,语言发展非常好,或许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和线索?于是,我利用空余时间,和幼儿说话,什么都说,什么都聊。慢慢地,贝贝和我交流多了,而总结每一次的谈话,我发现贝贝的每次的话都是一个个丰富的故事。在我把他的心理话变成画面时,贝贝惊奇地看着我,让我把内容讲给他听。说着说着,贝贝快乐起来,他问我,可不可以照着画,我点点头。就这样,贝贝最喜欢的一幅画是在他讲述的前提下,临摹老师的画形成的。贝贝喜欢绘画了,这是多么欣喜的事情,而因为语言发展好的缘故,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很快,贝贝的画面就出现了创作的成分。最有趣的是:在母亲节来临之时,贝贝居然亲手画了一张漂亮的贺卡做礼物送给他的妈妈。

所以我想:要让孩子想象力丰富,有创造力,语言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

在进行美术教学前不妨先从语言交流着手,让幼儿在绘画之前大胆地说、充分地表达,说和表达能为幼儿绘画创作提供丰厚的资源。

现在我再谈谈我对我们班开展的特色绘画活动(写生)的一些思考: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写生”,艺术创作的源泉,来源于自然。是人类对自然进行观察、了解、和探索过程的再创造。儿童画的创作也是如此。而艺术创作的主要来源,就是写生。

所以,要让孩子感受艺术,感受与发现身边的美,从而提高绘画兴趣与技能,达到我之前提到的目标,我认为写生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也正是我们开展“写生活动”的原因。

但是,活动是不能盲目开展的,这个写生活动要怎样在幼儿园的孩子中开展?我们班开展的写生活动的重点我应该放在哪里?写生活动的开展对我们中二班孩子有什么意义与呢?这都是我在活动开展前应当思考的:

小学阶段的写生画教学,一般是从中、高年级才开始进行的。其目的,已经不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创作源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而是以培养技法为目的。而在幼儿阶段开始写生画教学,多以记忆画为主。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带着画,或用临摹的方法,引导学生如何把所学的物体画象。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定之规。房子怎么画、树怎么画、花怎么画、鸟怎么画„„长此以往,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就会被束缚住,依赖性也变的很强,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眼睛。离开了老师,画一个新的东西,自己就不会动笔了。

所以我认为:

幼儿时期美术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学会几种物象概念,而在于通过艺术创作,把儿童整个身心的潜能发挥出来,促进智力的发展,受到美的陶冶。

比如说画花,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画,那么所画的都是老师所画的复制品。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去观察,那么他们所创造出来的画面将是多彩多姿的。在逻辑思维中,1+1等于2,是不存在任何解释的余地。然而,在美术创作中,不存在一个儿童画树、画人或进行一种设计的任何限制。儿童和成人的眼光是不同的,儿童和儿童的眼光也是不一样的。简单的说,有的孩子看到的是森林,而有的孩子看到的则是树。作品中表现出的这种观点上的差异是宝贵的,这些差异丰富了儿童的心智并使我们洞见其他人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世界。教师表达对这种差异的欣赏会对学生的自我形象的树立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在美术教学中,往往要考虑学生表现出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进行高度评价。试想当一个孩子发现他画的树的形状与另一个孩子画的树的形状被老师认为是同样正确时,他会有何感受呢?

幼儿园孩子由于其视觉处在发展阶段,所看到的事物也是不断变化着的。这时他急切地想让别人分享他的发现,并得到别人的承认。所以这一阶段的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很浓,但质量不高。其中的原因在于,幼儿园孩子画得最多的是记忆画,画平时记住的印象,或对外界刺激的感应,但对形的要求不高。而惯于画记忆画的小朋友,却往往缺少观察能力和写生技巧,出现绘画能力断层的现象,所以,我们应当在这时期对其绘画技能与写生能力进行培养。但这又出现一个问题,我们如果不恰当的指导孩子进行写生,很可能使孩子产生儿童绘画的抑制期,使其不愿意再动笔画了,如果这样,不是和我们的期望南辕北辙吗?但事实上,儿童已经具有一定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写实能力,尽管开始时他们仍是受老师的影响习惯地画他们记住的印象,但他们面对实物而受到感应,所表现的画面是有了实物的特点,只要经过正

确的不断练习,他们早期具备的空间知觉能力得到发展,就能根据物象特征画速写,写实能力也会自然而然的随年龄迅速提高。从而在技能和创作能力上得到大大的提高。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进行正确的指导:

写生画课程,我认为应该从幼儿就开始。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很浓,其作品质量很高。对于生性胆怯的儿童,在写生过程中鼓励他们大胆去表现;对于好动的儿童,写生绘画会使他变的安静些;对于粗心的儿童,写生可以培养他们的细心,坚持写生的习惯从对人性的培养上来说,可培养儿童的毅力、恒心和好奇心。从能力上来说,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使儿童的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同样,儿童写生画教学过程重在训练观察方法,写生的过程是儿童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是对绘画对象的体会和研究,手、眼、脑的并用,使儿童智力得到发展。

另外,儿童在美术中比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以自己的速度进行创作。我们不必顾忌作业布置得可能太难或太限制,因为每个儿童会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美术作业。他们能通过观察和实践自己提炼概念。因此,美术创作的过程是真正的自主活动。这些特性极大地降低了挫折感对儿童的危害。也将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概括通过直观感受,走出造型概念化的束缚,大胆取舍,这就是一种创造力的表现。在这个创作过程中,那些天生擅长思维、擅长情感、擅长幻想的儿童,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必须注意教学的多样性,我们应向儿童提出达到任何既定目标的选择性途径。同时,也要高度评价儿童美术表现的自发性,欣赏他们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活力和愉悦。

所以,在我们班孩子的写生活动中,没有像或不像的评价,没有对技能的评价,更多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自己的创作,我们教师所做的就是像我前面所提到的:与我们班的幼儿建立良好的情感,增强语言交流,为其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断鼓励其尝试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的热情,及时的给予有效的指导与帮助,适当的给一些技能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我想有了这些,我们班孩子们的写生活动还会继续“有意义”的开展下去!

篇6: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摘 要】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个人教育方面(主要有心理方面、学习方面和道德状况方面)、学校教育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分析,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形成原因(主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做初步思考和探讨,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心理;情感;教育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之长江中上游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不少农民离开家园前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地区谋生,远离家园的农民把子女托付给老人监护或亲朋好友,湘西州乡镇中的留守儿童显得尤为突出。有资料显示,,湘西州外出农民工达57万人,留守儿童规模已超过14万人次,其中有近8万留守儿童双亲外出务工,且留守儿童的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州、县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在保靖县水田河镇水田村就“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水田村的基本情况

水田村距保靖县城30公里处的一个苗族聚居村寨,是水田河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由水田、余家、斗尔三个自然寨合成。常住户386户,现有人口1724人。土地面积10342亩,其中森林7400亩,良田782亩,旱地540亩,荒山1620亩。水田河村,人多地少,人均土地面积不足0.7亩,人均收入仅1200元。该村大部分青壮年加入到外出劳务大军,把儿女托付给老人或亲朋好友监管。据统计,全村有留守儿童43人,老人监护的有35人,占81.4%,寄养他人的有8人,占18.6%;其中在校初中学生就有18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1.9%。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问题急需关注

留守儿童整体学习成绩较差,其中,留守儿童中近20%的到了初中阶段成绩就较差或很差;小学生中有时迟到率高达22%,近12%的初中生有过逃学的现象。调查得知,一则农民工总体对儿女期望值不高,外出民工潜意识里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高很少。二则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过问不多。这些以老人为主体的监护群体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化层次低,无法在学习上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且存在隔代沟通的障碍,管理上有溺爱倾向。还因他们需承担家务和田间劳动,基本没有精力投入到孩子的学习。

(二)心理障碍急需疏通

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难得父母的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位,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向父母诉求的机会,与外界接触太少,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封闭、冷漠、孤僻等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部分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心理逆反甚至怨恨心态。以致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孤独自卑、沉默寡言,缺少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正常地交流和玩耍,只与特殊的人来往。这是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了偏差的典型。据调查,此类儿童占留守儿童的14.3%。

(三)生活规律有待调整

水田村的村民普遍文化素养偏低,大部分外出民工因没有一技之长,从事的是苦活、累活,且收入微薄,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又缺乏父母监督,一般住校留守儿童难以合理安排的生活,出现月初生活“富有”,月中维持,月末艰难度日的现状。儿童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这种无规律的生活导致营养缺乏,身体健康受到极大影响。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生活缺乏规律的占80%,余下的20%生活一般。

(四)道德修养有待强化

15岁以下的儿童自律性弱,远离父母,又因留守儿童和监护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只要不犯大错误,一般监护人对他们的错误都忽视,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教导,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就形成纪律散漫、行为不端。大部分留守儿童与监管人沟通不畅,又没有其他倾述情感渠道,在学校道德品行不端,经常出现迟到、旷课等现象违反校纪校规,向不良习气的成人寻求倾述对象,以致出现逃课、说谎、打架、甚至欺负弱势儿童等行为。部分迷恋打桌球、上网吧和玩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三不四的人裹成一团。

(五)安全监管有待深入

由于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没有亲身安全监管,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不够、监护不力,甚至安全防范意识都缺乏,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在双休、寒暑假期间,留守儿童脱离了学校管理,代理监护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几年前该村一个女孩遭到不法成人性侵,一个男孩下河游泳溺亡。

三、留守儿童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主导者缺位

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是父母,伴随孩子终身的是家庭教育。推知,对孩子行为表现、心理健康、道德观念、智力发展等起着决定的因素是家庭教育。据调查析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匮乏。一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接触少,缺乏亲情上的直接交流,不能直接对孩子的成长关心,只能顺其自然。二是代理监护人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年龄偏大、精力不济,家庭教育大部分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方面难以承担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和道德培养和的任务。三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态度没有摆正,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客观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二)学校的教育手段乏力

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据调查获悉,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方面仍然滞后。一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难度大,甚至一年难见其父母一面,很难就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与其父母沟通, 家庭和学校协同教育的机制难以实现。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过分依赖学校对其教育,由于学校学生班额大、教学任务重,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呵护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投入更多的精力,并给留守儿童提供切实的学习和教育环境。 (三)社会对其关注度不高

一些不良风气对中留守儿童的思想影响严重,使他们在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社会教育力量薄弱、资源匮乏,对留守儿童关爱度无法弥补父母的缺位;二是娱乐场所的管理有漏洞,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执法不力,对的留守儿童极具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见解

(一)强化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

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专家、教师都要深入学校、社区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制定责任追究制,校长为第一领导责任人,德育辅导员为直接责任人,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落实具体到人。建议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从学习、生活、安全、心理等进行全方位地管理。对留守儿童在节假期间的安全教育强化,建立监管人与学校沟通制,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心理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外出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二)改善农民工儿女的受教育环境

现阶段,各级政府都大力推导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外出农民工对当地在社会发展中起的作用举足轻重。所以,各级政府应出台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儿女受公平教育的机会,破解并取缔一切影响和限制农民工儿女就近入学的条款,尽可能地使外来务工人员的儿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当地学童同等的待遇,唤起外来民工子女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形成家庭、学校、社会联动机制

对于留守儿童的正面教育,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协作机制。家庭充当教育孩子的主体角色,给予必要的温情与关怀,家长与学校和德育老师或班主任的联系定时、畅通,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状况,对他们及时的教育、引导。学校承担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导责任,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进行教育和开展正对性的活动,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顺双.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应对策略[J].神州,期.

[2] 史晖,王德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9期.

[3] 陈汪茫.浅析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政府职责[J].人口与经济,21期.

[4] 刁建霞,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年12期.

[5] 马凤英.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05期.

篇7: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思考

很多人会很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确这个问题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有几个“留守儿童”,真是力不从心。

篇8:对我国目前儿童网游现状的思考

根据2010年1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9年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占14.1%, 人数约为2404.2万, 这一比例与2005年基本持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城市, 网瘾青少年的比例高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特大发达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 的网瘾青少年比例仅为8.4%。

以上数据表明, 近年来经过社会舆论与学校、家长的共同关注, 加之众多产品植入的防沉迷系统开始日见成效, 青少年网瘾比例已得到控制, 特别是经济发达城市中, 新一代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父母对网瘾问题逐渐由谈网色变过渡为客观区分、理性引导的层面。何谓客观区分呢, 就是指对网络内容 (包括网络游戏) 是否健康或有害能够做出正确辨别, 以判断是否应该允许孩子接触, 而理性引导是从以往的明令禁止、坚决隔离演变为在一定的规则、条件下允许孩子触网, 这说明广大家长意识到互联网已经和电视、影碟机、书籍等传统公共媒体一样, 使用得当, 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素质养成、融入社会方面, 利大于弊。由于家长观念的转变, 使得儿童参与网游的潜在用户群逐渐变得庞大, 根据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24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止到2009年6月, 中国网民总体数量已经达到3.38亿, 其中10-19岁网民 (涵盖4-6年级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 所占比重为33%, 大约一亿左右, 真正已经触网的非固定网民将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以上是对社会环境层面的分析, 那目前我国儿童网游技术环境如何呢?电脑硬件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不断提升着网络游戏终端的运行能力, 高端硬件配置的普及, 令3D类游戏对电脑显卡、CPU、内存的性价比要求已不再是挑战。

国内十年来的互联网建设蓬勃发展, 虽起步期比欧美发达国家略晚, 却因全球化的技术同步少走了技术变路、避免了设备重置造成的投资浪费, 电信资费的日渐下调令宽带普通率不断提高, 为网络游戏特别是多人大型在线游戏奠定了充裕的运行环境。

Web2.0普及, 催生了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游戏潮流的爆发, 这一社交型网络特色赋予其病毒式营销转播的天赋与基因。

即将普及的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 不但将一劳永逸地解决全球IP地址短缺问题, 同时还将大大减少路由器中路由表的长度, 从而提高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的速度。另外, 增强的组播 (Multicast) 支持以及对流的支持 (Flow-control) , 使得网络上的多媒体应用有了更加长足发展的机会, 为服务质量 (Qo S) 控制提供了良好的运行平台。

游戏引擎作为网络游戏最重要的核心技术, 长期以来一直被欧美韩厂商垄断, 直至2008年3月首款国产游戏引擎Over Max成功签约新加坡Visual Factory公司, 标志着国内游戏引擎产业从代理商到研发商、从进口商到出口商、从简单应用到核心研发之间的角色转换。

得益于国外先进厂商优秀产品的示范效应, 国内网游团队的策划、意理念紧跟国际潮流, 已具有较高水准, 美工及编程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各种网游开发技术培训机构遍地开花, 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2007年, 信息产业部电子教育中心主任徐玉彬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透露, 现阶段国内包括美编在内的网游专业技术人员仅有3000名左右, 到了2010年5月, 国内最大在招聘网站之一“智联招聘”人才库内的网游行业人员注册简历已达到60万人之巨, 人力资源争夺目标将向高端型、纵深专业型过渡。

从目前发展阶段看, 我国儿童网游行业起步虽仅两年, 但巨大的市场潜能吸引了众多开发商及运行商进场淘金, 摩尔庄园自创业之初便获得100万美元天使投资, 开发商及运行商的良莠不齐, 以及网络游戏产品本身的种种缺陷, 如网络游戏普遍只有娱乐功能等等, 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存在冲突,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网络产品的推广。尽管如此, 儿童网游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 努力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呼吁国内网游产品开发者, 本着社会公德和做人的良知, 更多地考虑如何在游戏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及科学知识, 让孩子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积累知识、陶冶情操, 锻炼思维和反应能力, 挖掘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创新力。

摘要:互联网作为时代信息发展的新技术、新媒体, 也是广大少年儿童现在和将来必须面对和使用的工具, 如果仅仅因为网络不良内容等负面因素强行将互联网与少年儿童信息生活隔离开来, 将不利于其社会成长, 甚至会导致与时代脱节。本文从社会、技术层面分析目前儿童网游的现状, 呼吁健康儿童网游产品的开发。

上一篇:两会感想范文1500下一篇:“动感潮联盟”活动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