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儿童画的好处

2024-05-02

学习儿童画的好处(共9篇)

篇1:学习儿童画的好处

一、美术教育活动对幼儿的素质教育的影响

儿童作为我们人类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独特部分,由于年龄小知识单薄因而对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他们总是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去认识、观看世界,并且通过稚嫩的小手表现在画面中,透出一种纤细的感情、强烈的认识和欲望。因此儿童画想象之丰富、构思之胆大、造型之朴拙是许多画家毕生追求的结果.二、掌握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规律。

儿童一般在3-4岁左右已经结束了无意识涂鸦时期,开始有意识表现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这在儿童作品中是常见的,这种主体极度夸张、人物比例失调的作品正是孩子质拙、纯真感情的宣泄与表露。因此在教学中要想正确辅导儿童绘画,必须掌握儿童心理特点,不能用成人的目光框条约束儿童绘画。因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作品含义,否则过早扼杀了孩子的艺术天性。

三、善于引导培养儿童绘画中的个性专长。

儿童由于自身个性的差异性使每个人对事物产生的看法各不相同,那么表现在画面中则是每个儿童在画中体现出来的风格。作品表现形式与手法的丰富性。极其令人惊奇的是,有的作品甚至具有某些名家的风格。这是孩子典型的性格多样性的体现,因此关键在于教师的如何引导、启发。

四、美术教育活动对幼儿的社会化作用

幼儿美术教育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和学画过程,它是一种综合的实践活动。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起者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与周围人的关系

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要大家在集体协作下来完成,人与人之间协作关系已成为个人在事业上是否能成败的关键。在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对幼儿协调与周围人的关系这方面,有着它的重要意义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培养了幼儿与周围人的关系,为幼儿成为一个社会人,奠定了最基本的条件。

六、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

幼儿画面中反映最多的是什么?是幼儿眼中的世界,是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得到的真、善、美、假、恶、丑。总之幼儿的画面反映出的是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内容,是幼儿了解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方式。

七、在美术教育中引导幼儿参与社会活动

幼儿要成为一个社会人,就必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由个体以最便捷的方式融于社会,美术活动也很好的为幼儿提供了广泛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画展是个人参与社会的一种方式,是得到社会评价、社会反映的途径。幼儿参观画展,也是幼儿了解他人、参与评价、找到社会学习榜样、使自己成为一名社会成员。例如幼儿在参观了毕加索画展后,就有了对毕加索的个人了解,有了对毕加索的评价,有了自己向往的榜样。

幼儿参加绘画比赛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极好途径,幼儿的美术作品,通过参加绘画比赛、绘画展示活动,把这种单纯的个人行为加入进了社会生活之中,可以在社会他人中得到评价,了解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及为自己所带来的结果,使幼儿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中融入与社会生活中。

八、美术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参与社会活动的广泛空间

这种空间更是一种很直观,很有效的社会或活动。对幼儿由个体人转化成社会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美术教育活动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学习方式,在学得技能技巧的同时,我们更看重幼儿在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美术可以对幼儿进行的社会化培养,但幼儿学习美术的好处绝不仅仅如此!只要教师能够以幼儿为本,引导幼儿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利用美术活动去推动幼儿整个身心的健康发展,定会使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事业有蓬勃的发展!

至今有许多家长仍然弄不明白,美术教育,并不以培养少数画家为目的,它是对人进行心理、思想、情操和人格的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是全面育人的教育。让孩子参加美术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方法。因为,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孩子借绘画表现,舒展自己内在的意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孩子美的情操和陶冶他们完美的人格。

九、通过绘画观察孩子智力成长状况

美术教育家把儿童的个人成长特征,分为7个观察要点:①智慧成长②感情成长③社会成长④知觉成长⑤生理成长⑥美感成长⑦创造性成长。我们可以根据儿童作画的过程和内容,观察分析得知儿童成长的情况,也可以从同龄儿童比较中,了解儿童成长的特点的快慢。因此,儿童绘画可以被当作我们检验儿童智力发育状况的参照物。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儿童绘画能力的自然过渡,不能过于急躁去“拔苗助长”。

十、通过绘画窥视孩子内心世界

他们用画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随意画出困扰了他们的事件和问题,也表达他们快乐的心绪和事物,绘画的作用在于通过宣泄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

因此,可以说儿童绘画是我们了解孩子的窗口,从他们的画中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他们的情感、心绪、性格、兴趣和爱好,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其健康成长。

十一、通过绘画了解孩子性格与爱好

人们常说画如其人,事实上绘画的确反映人的性格、爱好。儿童通过绘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儿童画是儿童自己在生活中通过观察、体验、思考后表现出的感受,对于他们的创造表现,家长应给予理解和尊重,不应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和尺度去衡量儿童的作品。常听家长说儿童所画的东西不合比例,不像实物,这只能说明我们一些家长对孩子不了解,还看不懂他们的画。

通过美术学习,培养孩子对大千世界事物的造型和创新能力,对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起到不可欠缺的作用,在对身边事物、人物特征的观察和了解技巧上也有十分大的提高,懂得察言观色的孩子在以后的激烈竞争中才能始终居于不败之地!

篇2:学习儿童画的好处

2.国画讲究的是意境,讲究内涵,讲究真,善,美的表现。培养气质,陶冶情操。

3. 国画和其他画种不一样,如:素描、油画等可以随时修改;中国画则落笔成形,不可更改。所以可以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培养孩子“胆大细心、求真求实”的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并且在国画熏陶中的孩子观察能力对全景的把握比其它孩子更能把握到细节。

4.学习国画需要耐心。所以可以让孩子静下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5.国画中的形象不同于现实中的形象,不同于摄影。摄影和油画等基本上是现实形象的直接呈现。中国画形象是表现性的形象,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是经过概括了的提炼的形象。现实的升华和内心的表达。所以,学习中国画会让孩子学会一种更高的艺术的思维方式。

6.学习中国画让孩子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孩子在学国画时,注意力集中,执笔、行笔要运气用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业裨益非浅。

7. 中国画注重的是神似,国外的油画注重的是形似. 中国画神韵最重要,这样可以锻炼眼力,而且中画国画多数要站起来画,不容易近视,同时练习了臂力和耐力

篇3:学习儿童画的好处

正因为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 所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追求高品质的学习方式, 就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综合化。作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方式, 行为方式并不是唯一的表征, 表面的热热闹闹并不表明学习方式的高效。

传统的学习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 以教师讲授为主, 以课堂学习为主, 学习活动成了知识技能的生硬记忆、机械训练过程,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批判这样的学习是“仅发生在学生的颈部之上的学习” (from the neck up) 。学生成为了接受灌输的对象, 被剥夺了学习的自主权, 也阻碍了主体能力及情意品质的全面发展。固然,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是要改革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局面, 尽可能地调动和整合学生的行为、情感、认知、社会化等要素, 推动学习任务的完成, 促进学生的全域发展。

学习方式变革的出发点及其归宿都是儿童。儿童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 他们的天然特征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什么样的学习适合他们?

一、立足哲学人类学理论, 探索正确儿童观的哲学基础

一说到儿童, 出现在我们头脑中的词语往往是:天真、淳朴、活泼、好动、情绪易变、打打闹闹、爱玩。这些特征带给我们做教师的不只是喜, 更多的是恼。而这一切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人类生命演化走过了漫长的道路, 从“死”的无机物渐渐演化有生命活力的蛋白体, 然后又演化出原始单细胞生命, 再经过原生动物、腔肠动物、两侧对称动物、后口动物、棘皮动物、原始棘索动物、原始头类、有颚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等诸阶段, 最后才出现人类。这个过程长达几十亿年, 人类个体怀胎9个多月便迅速地重演了这一辽远的征程。[2]所以, 人类胚胎发育是对人类产生以前的整个生命史的复演。

愈为久远的历史, 也就被愈后继的个体生命以浓缩的方式重演过, 因而也就被以更为精炼的形式浓缩在基因、表现在生理层面上。人类的大脑就是这种演化的产物。人的大脑由三重结构组成, 这个三重构造就是按人类进化顺序而来的, 生物进化的历史便直接刻画在人类的脑结构中。新皮层是后天进化的产物, 主司情感的大脑部位还更为原始, 这说明情绪的出现比理智、认知要早。[3]

生理层面是如此, 精神意识层面也是如此。有学者认为, 儿童6岁前后, 表现出远古时代初期人类极不稳定的阶段;8~12岁, 呈现远古时代人类的特征;少年期, 暗合中世纪文化的特征;青年期, 是较新近的祖先特征的反映。也有学者以复演说为依据, 划分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认为幼儿期是哺乳动物到原始人阶段;意识的学习期是人类古老文化的阶段;青年期是近代文化阶段。[4]所以黑格尔明确指出“每个个体, 凡是在实质上成了比较高级精神的, 都是走过 (人类精神发生) 这一段历史道路的……”[5]也就是说, 每个个体都要重走以往过去的精神之路, 这条路实质上是已经完成了的史实。

后辈重演愈为久远的历史所用的时间也就愈少, 愈是古老的遗传特性愈比后者更为稳定和强大。蒙台梭利就认为儿童天生具有一位“内在老师” (the inner teacher) “或“内部向导”, 它使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 他们在“内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工作着。蒙台梭利的“内在老师” (the inner teacher) ”或“内部向导”实际上指的就是儿童不断的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生长潜能, 也就是历代祖先生命发展的浓缩 (当然, 这一浓缩不是“死”的, 而是“活”的, 是一种具有动力系统的追求自我表达的生物潜能) [6]。因此我们可以说儿童的精神成长是随着基因规定的轨迹而成长的, 它是对人类精神文化现存历史的复演。而在成人精神发展的矛盾运动中, 遗传因素在个体成熟时已经在最高水平上表现了自身, 因此它在成人的发展中几乎不再发挥作用。这就是儿童精神成长的特殊矛盾与成人精神发展的特殊矛盾存在重大差异的根源所在。笔者认为, 这也就是在人的发展观上互相对立“预成说”与“外烁说”根源所在, 这对立的两派学说, 各有人类学的根据, 只不过着眼点不同。

就拿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游戏来说, 它就是人类祖先的运动习惯和精神通过遗传而保留至今的机能表现, 是儿童对人类早期功课的重演。要了解远古时代成人, 看儿童的游戏。儿童对某一种游戏发生兴趣, 是因为他能碰触、复活人类深切的、根本的情绪。

认识到了这样的人类演化进程, 你还能以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儿童吗?你还能以成人的要求去要求儿童吗?儿童经历着一个有规律的发展顺序, 这个顺序是由种系的进化决定的, 外部的影响无法改变这个顺序。所以,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精辟地说:“在万物的秩序中, 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 童年有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 把孩子看作孩子。”[7]据此他提出“消极教育”的策略:“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你开头什么也不教, 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8]“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9]周作人也倡导儿童教育“务在顺应自然”, 他认为“儿童的精神生活本与原人相似", 成人应“顺应满足儿童之本能的兴趣与趣味”。[10]鲁迅亦主张顺应自然教育, 他认为, ”我们从古以来, 逆天行事, 于是人的能力, 十分萎缩……”[11]

二、借鉴新人本主义哲学观, 寻找科学的儿童学习观的新视角

人的精神世界有理性成份与非理性成份之分。近代以来, 科学在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取得了极其壮丽的成功。科学的成功, 一方面为科学赢得了普遍的信任和尊重;另一方面提高了人们对科学的期望。在这种信任和期望中, 对科学的崇拜和迷信逐步滋长起来。人们相信, 依靠科学和理性, 人类便无所不能, “没有一样改变办不到”。“科学万能”是这种迷信的集中体现。

“理性”是否就是人类精神的全部?科学是否万能?面对“科学理性”的极度膨胀, 哲人们惊呼“神灵”不见了, 人类的诗性消失了!所以要找回人的另一半, 唤醒人沉睡的感受、直觉、情感、幻想的灵性。

非理性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对理性的无限推崇, 看到理性的有限性。叔本华指出, “人类有好多地方只有借助于理性和方法上的深思熟虑才能完成, 但也有好些事情, 不应用理性反而可以完成得更好些。”[12]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柏格森也认为, 理性只能处理非生物, 一旦触及生物或人, 理性就一筹莫展。“理性的特征是不理解生命的本质”[13], 因为理性根本上是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 以理性方式的认识要基于对事物的分解。

因此, 我们必须把“知识至上”从神殿请下, 而换以“完整人格的建构”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唯一和终极的旨归, 并且遵循儿童年龄特征, 以“感性”的学习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三、分学科研究, 探索高品质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构建策略

综合多学科研究的成果, 我们初步提炼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和操作策略。

(一) 亲历实践, 感性活动中获得个体经验的实践性学习方式

教育即生长, 既有个体心智、才能的增长、完善;也有社会性的生长, 对社会规范、民主平等意识的培育。就其个体心智生长来说, 孩童身处这样一个特定的发展时期, 不仅有知识习得的任务, 其感官的机能的发育也是教育的任务。这是常常被忽略了的。所以, 在单纯的知识传授、应试教育的重压下, 我们孩子的许多感官被弃之一旁, 大脑的机能区域也只是被使用了很小的一部分, 许多潜能还没萌发就被压抑了。这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最最可悲之处, 也是一些被寄予厚望、实质是被功利熏染的早期英才教育“扼杀”天才的罪恶所在。

感性是人性、人格中与生理直接相关联的部分, 如感觉、知觉、想象、情感、直觉等, 它以人的本能冲动和情感过程为特征, 感性的发达意味着生命活力的充沛。[14]也正因此, 儿童天生就是探索家、天生就是主动者、实干家, 只是我们过早把这种欲望遏制了。

我们在许多教学活动中, 对于能够提供和学习对象直接接触机会的、能亲临现场的课程内容, 我们就不单纯借助文本、单纯依靠口耳相授, 也不去凭借挂图、标本、音像等间接手段, 干脆要么把学习对象请进课堂, 提供给学生;要么走出课堂, 让学生亲历现场。学生直接接触事物, 任凭他们观察、摆弄、拆装、品尝、倾听, 用眼、用耳、动口、动手、使工具, 视、听、味、嗅、思, 所有器官开启, 使他们在与对象的交往中获得个体的丰富经验。

这种学习方式更多适用于低幼年级, 适合于认识动物、植物等实物, 接触大自然的学习内容。

(二) 联系生活, 赋予抽象的知识、道理以意义的生活化学习方式

我们的许多课程, 其内容都是从各门科学中选取、加工而成, 表现为各种知识及结构, 服务于各自的逻辑, 具有较大的抽象性。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渗入人文学科, 使得一些人文学科也是如此演绎, 呈现严整的结构逻辑、抽象知识点的罗列。从本源上追寻, 知识来自客观世界, 许多知识直接地从现实生活中抽象、提炼而来, 特别是儿童学习的一些基本知识与道理, 更直接地与生活关联。教学过程只着眼于知识的掌握, 忽视知识底下丰富生动的深厚现实根基, 教学的价值充其量只是把知识从一个容器搬到易一个容器, 教学方式势必是单向灌施, 机械记诵。

我们在研究中, 针对与现实生活有较大联系的教学内容、可以与生活世界联系的知识, 教师先对教材作生活化处理, 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 或把教学内容整个儿变成一个生活事件, 或者引入一段生活场景, 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参与生活、共解决问题、共同经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数学、科学、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都可适用。

(三) 转换角色, 置身文本情景的体验性学习方式

对于语文、品德与社会、美术、音乐等人文学科, 其本质是关涉人的生存状态的体验、生存意义的思索, 对这样的学科, 分析、推理、判断等理性的解剖刀一经举起, 完整的作品就会被肢解, 充满生活情趣的场景、血肉丰富的人物形象、不可言传的内心活动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所以在这些人文学科的教学中,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通过语言描述、配置道具、播放音画等手段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 把自己充作教材文本的人或物, 获得像文本中人或物一样的感受, 替他们行动、思考。

(四) 整合内容, 确立研究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卢梭认为, 人天性好动, 在好动这一天性的基础上发展出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寻求知识, 发现知识的动力, 所以发现感探究欲是人天生具有的而不是外在要求的。[15]在孩童时代, 这种欲望兴趣显得格外强烈。教育的责任在于保护孩子的这种天性, 并且加以光大, 使它们在面向生活世界、科学世界的探究活动中自主建构知识, 获得体验, 发现科学知识的意义, 发展健全个性。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提倡学生随时提出问题, 敢于亮出自己面临的认知上的矛盾、自己大胆的猜想、假设;教师或者鼓励学生自己解决, 或者随时点拨、顺手疏导。对于那些信息容量大、思维价值高, 在整个学习内容中有关键作用的问题, 教师捕捉后作为学生共同的学习主题, 组织起探究学习环节, 甚至延伸至课外。

此外, 教师对有相似、关联性的课程学习内容加以整合, 在完成教材教学任务后, 让学生根据各自兴趣所在, 选择相关的内容作为自己探究的主题, 把学习内容进一步深化。学生自己寻找资料、动手操作、请教他人、整理分析所获得的材料, 从而证明、证伪自己原来的观点。

正确儿童观的确立, 能使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儿童主体地位的确立更加自觉, 师生关系转变成交互性主体的新颖关系, 师生角色地位发生根本的变化,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 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共同参与者、鼓励者和欣赏者。同时, 也会带来学生的学习状态、思维方式的变化。

篇4:儿童学习架子鼓的好处

有的家长会觉得架子鼓奏不出哆唻咪,觉得学习架子鼓不能像学习钢琴等其他乐器一样,有即时的成果显现。还有的家长认为架子鼓演奏起来声音那么大,我的孩子那么小,会不会对孩子耳朵等发育产生不好的影响。其实,国外很多架子鼓领域的高手,一般都是从小就开始学习架子鼓了,通过查阅很多资料,我们发现架子鼓对孩子的发育,对耳朵等的影响是很微小的,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发育和成长。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脑主要从事逻辑思维,右脑从事形象思维,也就是说,右脑是创造力的源泉,是艺术的中枢。我国现在的教育体制所设计的内容也主要是着重于开发左脑,因此在生活中孩子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开发右脑。

通过学习架子鼓,孩子的手、脚、嘴必须要紧密配合,进行从简单到复杂的肢体同向、斜向、时间错位、协调性、速度、耐力等有氧训练,进而对大脑进行刺激,尤其注重对右脑的刺激,激发被闲置不用的大脑空间,提高孩子对节奏的平衡性、敏感性、准确性及其快速的反应能力,使其在兴奋的状态中轻松完成所有课程。由此产生的巨大效果对孩子以后学习其他乐器,乃至其他学科都有极大益处,开发了孩子的右脑,使其不再是单腿行走,在掌握了一门乐器的同时,教会了孩子以变换思维方式的方法去解决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一切都是孩子在未来成长中的财富。

近几年来人们在电视上可能会经常看到爵士鼓手的精彩表演,其中就有不少是5、6岁的小朋友表演架子鼓独奏,200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可能都欣赏到了两位小鼓手的架子鼓精彩表演,那么到底架子鼓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这是因为鼓不仅有强烈的节奏,且通过两只手和双脚的相互配合,巧妙变化出无穷无尽、各具特色的音响来,尤其是对儿童左、右脑开发和训练起到了其他乐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我们发现从学龄前4、5岁的儿童至中学生通过学习架子鼓后,他们的性格更开朗活泼了,同时增强了其自信心,变得更聪明了而且并不影响学习。

另一方面,因为鼓是节奏性乐器,学鼓以后如果再去学其他乐器(如钢琴、吉他等)那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篇5:儿童学习声乐的好处

1:健身。科学的发声方法,需要人体各部分的配合,如,呼吸,丹田之气等,每天都把它理顺了,调匀了,练足了,无形中促进气血的循环,那对身体肯定是有帮助了。还有腰腹部肌肉的收缩,腔体、管道的共鸣等等。总之,唱歌是需要化巧力的,要身体各部分都调动起来,唱歌的过程就是一个锻炼身体的过程,一个健身的过程。

2:娱乐。听歌、唱歌的过程,绝对是一个赏心悦目,开心的过程,无论是朋友卡拉OK,或者路边、公园小唱,大合唱,都是很好的娱乐。现代社会,也有许多很好听的流行歌曲,艺术歌曲,值得我们去听,去唱。许多朋友在一起交往,聚会的方式,都采用唱歌,到歌厅一展歌喉,宣泄情感。甚至办公事,进行联络,沟通,公关等,也通过去歌厅唱歌的方式处理。通过歌声,唱歌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一句话,唱歌,使我们精神焕发!

3:审美。声乐艺术,是一种审美的艺术,不管什么歌曲,都紧紧围绕着生活,围绕着我们的情感。在歌曲中,我们体会着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我们一定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点。“这首歌真好听,”“我最喜欢唱这首歌了,”这其实就是一种审美取向的体现。久而久之,形成我们特定的审美思想。

4:教育。歌曲内容所表现的范围,是很大的。除了体现一定的思想,情感,方针,政策等 以外,还有许多生活、科学小知识。唱歌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比如一些 儿歌里面的算术歌,英文歌,诗词歌等。在唱歌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所以,唱歌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合唱,更好。因为合唱是集体活动,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配 合意识以及平等观念就会逐渐确立,这对培养独生子女的集体主义精神是非常有利的。在合唱队里学习唱歌,回到班级就是骨干,就可以教同学唱歌,带动更多的人学唱歌。通过教歌,就可以增强自信心、培养责任感,锻炼工作能力。这不就是自身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吗?另外,有研究表明,唱歌,能够开发人的智力,使人脑更聪明。

5:演唱方便。唱歌没有固定的场合,没有太大的限制,小朋友唱,青少年、老年人都唱。走着唱,站着,坐着唱都行,身体就是你一生的乐器,走到哪儿,唱到哪儿,方便。不是你一定要随身带着才行。而且,你学会唱的歌曲,旋律,一辈子都不会忘,正所谓:唱到老,学到老,用到老。

6:科学用嗓,助你成功。我们知道,人的嗓子,是我们和其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不仅仅是用于唱歌。人的嗓音各不相同,音色有好有坏,声音有明亮的,清脆的,沙哑的等等。但是,我们刚一出生的啼哭,听起来都是差不多的,都很清脆。为什么后来,有许多人嗓子出了问题,讲话费力,声音难听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遗传,病变等,还有就是不知道用嗓的科学,不注意保护等造成的。学习声乐,必然要学习科学的用嗓,要懂得保护自己的喉咙,不乱喊乱叫,同时,提高自己的发声质量,使你的声音更圆润,更甜美。这样,无论你讲话,朗读,做播音,主持人,都能很好的胜任,有更好的效果!

唱歌,是人人都会的。有许多人,没有学过唱歌,只靠模仿,凭感觉唱,也能唱得比较好,能满足一般的唱歌审美、娱乐的要求。但是,这是有局限性的。要想更进一步的提高,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艺术性,甚至成为歌唱家,歌星,那就必须要经过正规、科学的训练。通过训练提高你嗓子的发声能力,歌唱能力,这样才行。简单的说,唱歌是肯定要用科学方法的,有一套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的。单凭模仿,凭感觉唱,那是不够的。

要想学好声乐,必须找个好的老师,不然,方法学歪了,养成不好的歌唱习惯,改起来就麻烦了。很多老师不愿意教有毛病的学生,情愿教一张“白纸”(没有学过声乐的),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声乐学习在时间安排上更符合孩子心理和生理需求。相对器乐曲而言,歌曲短小精悍,学会唱一首歌远比学习一首器乐曲所花时间要少得多,也容易得多。儿童能够自觉并有效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好听又简短的歌曲会使他在短时间就获得成功的快乐。

其次,声乐比器乐在音乐表达上更直观。声乐曲最大的特点也是最有别于器乐曲的一点就是——它有歌词,那歌词还朗朗上口充满童趣,能够让孩子马上就知道这个音乐讲述了什么故事要表达什么内容。而且,孩子能够很快就体会到由他自己来演绎来表现这个音乐所带来的愉悦感。器乐曲却是没有歌词的相对抽象的,孩子必须从老师一遍遍的描述和比喻中获得间接的感受和体验。

而且,器乐学习肯定比声乐学习要枯燥得多辛苦得多。不论学习什么乐器,老师都会要求孩子每天最少练习半小时以上,(这是5岁以下儿童练琴的最低时间限度了,其实就乐器而言,最好每天都练2小时,如果是打算以此为专业,则至少每天练5小时。)再加上乐器初学阶段都有非常多的基本功练习,枯燥而费力,孩子往往很难具备这样的耐力与兴趣。而唱歌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曾经有过自言自语一般地唱歌和编歌的成长阶段。从小到大,每个人都会在高兴时不自觉地哼起得意的小曲儿。可见,歌唱确实比器乐学习更具有天生的亲切感。

另外,童声合唱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合作性和集体归属感。歌唱节目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合唱了,一帮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站舞台上象模象样地分声部唱歌,看着特可爱特有童趣。在合唱的训练过程中,既培养了孩子自身的歌唱能力又使得他对他人声音和整个合唱队的声音有了认识,学习自觉地在声音和声部中进退,以达到整个团队整齐美好地歌唱。这是具备基本歌唱能力的孩子都能做到的,但学乐器的孩子就必须在长时间的学习训练之后才能参加器乐队的排练了。

成年人 1-促进健康:

学声乐,当然一定要学呼吸,这是它的魂,呼吸分慢吸慢呼,慢吸快呼,快吸快呼,快吸慢呼,呼吸可以很好的新陈代谢,增加肺活量,有助于身体健康,听朋友说,有一位女士患有癌症,身体已经切去不少部位了,可她学了声乐以后,肺活量增大了,身体也好了很多。

2-调节心态,缓解疲劳:

歌曲有不同的种类,不同的心情唱不同的歌曲,无论是它的词还是旋律都可以起到调节心态的作用,著名的作词人-林夕,他曾经写的一首歌词,帮助了一个忧郁症的患者做出病患,2-朋友们,人的心态很重要,学学声乐,有空去KTV,唱唱歌把烦恼压力等不好的东西发泄出来吧!可能有人会说,我不学声乐也可以去KTV唱歌啊,当然可如果不懂得如何运用嗓子,容易把嗓子喊坏啊!不能说烦恼没了嗓子坏了,也挺不值的嘛!

3-增加品味,夺得机会:

公司或朋友聚会当中,你高歌一曲,如果表现出众,不仅可以自己给自己增加自信,也可以使别人对你增加自信,对你刮目相看,可能在不经意间就得到了一些赏识,得到了一个机会,可能还会得到一个美好的家庭!

当然我们不需要唱的和帕瓦罗蒂比优,但至少在身边的人眼里是个歌手,学学声乐,让你身上的光芒四射吧!

声乐是一门集语言、音乐、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同时也是再创造艺术。作为声乐作品--歌曲,是语言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体,是一种带有语言的特殊音乐。因此,它易学、易记,好的作品琅琅上口,一唱就会。它贴近生活,表达情感十分直接。它内容丰富,表达形式多种多样,风格各异,种类繁多。儿童学习声乐的好出很多,可归纳如下:

一、美妙动听的歌声有益于陶冶情操、丰富情感;

二、使孩子们了解生活,熟悉生活,从而热爱生活。

三、歌唱通过对一种理想的追求,有助于个性的形成,气质的培养;

四、使儿童广泛接触音乐,提高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增强对音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五、歌唱能使孩子们思维敏捷,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增强其创造力。

六、歌唱能增强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说话咬字的能力。

七、歌唱有助于面部的表情,有益于增强表演能力;

八、歌唱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能使情感畅通,有益于平衡生活情绪,促进身心健康;还有是对身体的健康很有好处,可以促进呼吸循环,从而使肺部得到

篇6:儿童学习播音主持的好处

1、纠正不良发音。

2、改善孩子胆小,腼腆,不自信,见生人不敢说话。

3、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使孩子喜欢说话,大胆表达。

4、让孩子表情丰富的朗诵和表演。

5、让有语言天赋的孩子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和提高。学习少儿主持人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1、更加自信:从胆怯害怕到充满信心大胆展示。

2、开口说话:从不敢说话到轻松与他人沟通交流。

3、展示自我:从不会表现自己到乐于表现自己的特长。

4、懂得礼仪:从不知如何接待客人到会运用礼貌用语,接人待物有礼有节。

5、学会才艺:从不会表演节目到活灵活现表演绕口令、快板、相声、讲故事、主持节目等。

6、发音标准:从满口方言到逐步学会标准的普通话,享受标准发音美感。

7、应变能力:从处事比较迟钝到遇到问题可积极地应变及处理。

8、语言组织:从语无伦次到说话语句完整。

9、培养气质:从没有独特的气质到培养优雅、大方、自然、洒脱的气质。

10、举止高雅:从谈吐不加动作到说话举止有度,风度翩翩,举止高雅。

篇7:儿童学习乒乓球的好处 文档

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坚韧的性格,顽强的意志(正好针对孩子们的娇气);

二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使人终身受益;

四乒乓球可以调节人的不良情绪,避免不良爱好的产生,如沉迷网络,结交不良人群;

五学习乒乓球可以促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对保护视力也有好处,每堂训练课,相当于做了上百次的眼保健操;

六在面对输赢时,可使孩子们胸怀宽广,包容他人;

七学习乒乓球可使人体左右半脑发达,锻炼孩子的平衡性,柔韧性,协调性;

八乒乓球是国球,会打的人多,锻炼起来容易找到对手和场地;

九学好乒乓球后,学生们在学校可成为校队,到了大学甚至工作后,这一良好的爱好将伴你一生自信的成长。

乒乓球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运动,是技术,力量和灵活性的集合,是人体协调能力的极致发挥,提高反应能力和敏捷性的最好训练。

本人认为乒乓球是最好的体育运动之一,它文明,普及,没有肢体的接触,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等等太多的好处

篇8:文化视角下的儿童语言与儿童学习

关键词:儿童语言,儿童学习,文化

关于语言与言语的定义, 现代语言之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 认为: 语言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 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种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 言语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 是人们所说的话的总和, 即对语言的具体的使用。本文将站在文化心里学的角度关注以下两个问题: 儿童语言与儿童学习的关系? 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方式?

一、儿童语言与儿童学习的关系

讨论儿童语言与学习的问题, 首先要考虑语言能力是天赋的还是后天形成的? 对此,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了生成语法, 认为语言能力是天赋的, 他把语言的学习过程看做是一个演绎的过程: 儿童从先天的语言学习机制中推导出母语的具体结构, 并在语言环境中验证这些假设: 那些证明与他们听到的语言相符合的假设被选作他们母语的语法。通过这样的演绎过程, 儿童朝着语言能力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 心理学家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 他认为语言能力是内因与外因、内部因素与环境不断同化与适应的平衡的进化过程, 而且这种平衡离不开主体主观能动性。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关于语言能力的看法, 可见, 语言能力既需要先天的遗传素质, 也需要后天的不断建构。

此后, 维果茨基打破了传统心理学的枷锁, 建立了文化- 历史发展理论。他将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而语言是人类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的符号中介。在试图理解人类心理机能的过程中, 维果茨基强调了三个领域的相互作用关系: 口头词语、内部言语、思想。这三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具有建构性, 即词语可能最终会引起思想的重构, 而反过来思想亦会影响口头词语的表达。此外, 他还认为, 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 就其实质而言, 是在社会文化的参与下, 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也就是说, 儿童学习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儿童以语言为中介来建构其自身的行为。

米哈伊尔·巴赫金从文学的研究出发, 认为语言的存在超越了语言使用者, 然而语言又离不开语言使用者。语言并不是千篇一律的, 而是为自己的个人目的服务的有意图的目标导向的作用, 而一句话的实际意义是在语言的背景中产生的, 并受到了个体无数经验的影响。个体积极地接受别人的言语, 并对这些言语赋予了其个人的理解。理解是在对话中对别人的语言进行反映的过程中产生的。而文化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亦是儿童如何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形成新的理解。

然而, 由于人类语言本身倾向于将动力过程转化为静态实体。因此, 使用语言对过程进行描述很容易导致实体化- 将过程描述为不言而喻的因果关系实体。从此方面来看, 语言对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作用是既有利又有弊的。

二、文化在儿童语言的学习与发展中的作用方式

文化心理学试图理解文化在人类建构心理世界中的作用方式, 它所关注的是文化如何通过意义 ( 符号) 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那么, 从这个角度出发, 将试图通过了解儿童语言的学习与发展机能来了解文化在其中的作用方式。关于语言的机能是什么的问题, 皮亚杰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出发, 认为儿童首先是对自己讲话, 而且在言语能用来使思想社会化以前, 它是用来伴随和强化个人的活动的。

而维果茨基却认为, 儿童自我中心言语并不仅仅作为儿童活动的一种伴随物。他认为, 儿童自出生起就是一个社会实体, 语言作为儿童与成人进行社会交往的工具, 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 具有交际功能。儿童自我中心言语在组织儿童的活动、形成儿童的智力行为中起着指导和调节的作用, 因此它既有交际功能又有调节功能, 是儿童特有的思维工具。自我中心言语是形式上的外部言语与功能上的内部言语的结合, 是从社会化语言向个人的内部言语过渡的必要阶段和中间环节。随着儿童心理的成熟, 它沿着上升而不是下降的曲线发展, 自我中心言语最终并不是消失了, 而是转化为内部言语。维果茨基十分重视研究儿童内部言语的发生, 即言语如何转化为内在思维, 他认为皮亚杰所说的儿童自我中心言语恰恰为研究内部言语提供了钥匙。

人类发展的 “Janet - Vygotsky”法则认为: 儿童文化发展中的每一种机能都要经历两次发展: 一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发展, 二是在个体心理内部的自我组织系统中发展。这一法则说明高级心理机能一旦自身建立, 就开始调节较低的心理机能。此外, 维果茨基认为分析高级心理机能的一个基本原理 “就在于承认文化行为形式的自然基础。文化本身不会创造任何东西, 文化只是依照人的目的去改变天赋的材料。”而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儿童掌握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而这一过程则是在成人不断加以指导的条件下得以实现的。他将语言的发展理解为社会性交往内化的过程, 并强调社会性因素是语言发展的启动机制。

三、小结

由此来看, 语言在儿童的学习中不仅仅是儿童内化的工具, 反过来, 儿童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建构自身的行为, 影响着语言的发展与传播。而儿童的学习是在社会中进行的, 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学习、语言、文化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著, 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刷书馆, 1980.

[2]让·皮亚杰著, 傅统先译.儿童的语言与思维[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0.

[3]J·瓦西纳著, 孙晓玲、罗蒙等译.文化和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列夫·维果茨基著, 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篇9:浅谈儿童学习书法的技法与好处

关键词:艺术素养;自信心;耐心;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01-01

古人云:写字如做人。古代进行书法教育,就是一种人格教育。如行笔讲究藏头护尾,做事要善始善终。书法讲究力在笔中,字在势外,做人一定要诚实自信,崇尚阳刚之气。汉字是孩子们了解先哲智能的窗口,书法也是三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是我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少年儿童,尤其是小学阶段,主要是识字,在学习文化的同时又学习书法,既可以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又促进文字书写水平的提高。

一、提高儿童的艺术素養

学习书法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艺术素养,形成书法特长及爱好;写字是小学生的基本技能,字写的比一般同学好,容易获得老师的青睐,在小朋友中间也会很有威信,使少儿增加自信心。少儿从小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 ,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书法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且对培养严谨和踏实的 、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一个人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良好性格的形成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和耐心

许多家长都感觉自己的孩子特别调皮,静不下来,不利于文化课的学习。那么通过对书法的学习,就可以让孩子静下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因为学习书法需要眼、手、心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养成专心致志的好习惯。孩子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主要是动手,尤其是训练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动作,达到协调性和灵活性,这些动作靠大脑指挥,经常有规律的训练,有益于大脑的生长发育。小学生正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练习书法对于促进孩子大脑生长发育、开发智力、培养智商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练字时,人体的指、腕、肘、肩、臂等都随着笔画的书写有节奏的运动,各种器官都得到相应锻炼,虽从外观上看不出有多大的运动量,其实却如八卦、太极、形意拳一般,寓动于静,刚柔相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慢气功”。书写时,可以调理经络,匀畅呼吸,最后达到心手相应,以于身体健康。再次,练习书法可以消除孩子的浮躁情绪,使其安静下来。

书法,看似十分简易,仿佛凡是会写汉字的人都可以参与,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玄妙而艰深的。我们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既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又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通过学习书法,会使孩子从小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开发儿童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怎样在儿童的书法过程中开发少儿的想象力呢?在我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各个年龄段的儿童对书法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一二年级学生们我让他们学习硬笔书法。硬笔书法主要分为钢笔、圆珠笔、铅笔、弯头笔、美术笔等,通过这些主要载体去合理的表现文字书写技巧。一年级的小朋友往往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是不到位的。那么如何从一年级的学生开始进行硬笔书法教学哪?首先老师要有耐心。要多多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心态,尽量将抽象概念化的事物转化成卡通形式,具体形象形式,这样便于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基本笔划中有这样一笔划叫做“撇画”,按照我们成年人的理解就是在竖撇的基础上改变角度,向左方伸延。但是小朋友们听起来就听胡涂了,听不明白了。我给小朋友们讲解“撇画”的时候这样讲:先在黑板上画一只大象,却不画鼻子,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上台给大象画鼻子,看谁画的好,进行比对,逐渐给孩子们一个清晰认识大象的鼻子看似一条线就是“撇画”。再往下引申“捺画”,我这样讲:可以将“撇画”,“捺画”理解成为滑梯,小朋友们想象一下你们手扶滑梯下滑的面想象成一条线,而这条向左的线就是就是“撇画”,想做的线就是“捺画”。这样把字和画面结合起来教学能够开发少儿的想象力,同时也增加孩子的记忆力。

四、开发儿童的智力

书法的练习是一种生动的动态系统,始终要求专注,写好每一个字,都需要大脑指挥手和眼睛配合完成,双手不同动作与其肢体的协调配合。使大脑的左右半球的技能同时发展并增进互补协调能力。象形文字,又称意音文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汉字字体。比如写“山”字,我是这样教孩子们的。我在黑板上先画了一幅远山的画面,我问学生们这是什么,学生们齐声回答这是“山”。我就把“山”字写在了黑板上。学生们欢呼着拍着小手,高兴的说:老师这样教我们写字太好了。我问同学们还能想出哪些字是象形文字吗、学生们踊跃举手,兴致极高,说出了“田”、“飞”、“目”、“雨”等等。运用这种画面带入法教授书法,不仅增加孩子们学习书法的兴趣,更使孩子们记忆深刻,不容易忘记。无数事例证实,学习过书法的孩子,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显着高于一般孩子,从而开发了孩子的智力。

五、培养儿童高尚的品格

毛笔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从古至今在这悠久的语言文字长河中,各朝各代均出现了许多书体不同、风格迥异、品学兼优的大书法家,无论是他们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还是他们做人的准则,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因此,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们我就教他们学习毛笔书法。毛笔书法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知道中国古代。在学习毛笔书法的过程中,我给他们讲王羲之学书使池水尽墨,隋唐智勇学术颓笔如冢、唐怀素无纸用芭蕉叶作书,颜真卿为官刚正不阿、宁死不降的高贵品格……这些千古流传的事迹,对培养孩子的品德有积极的作用。学习书法的好处很多,无论作为兴趣爱好还是有志成为一名书法家,都要让孩子从小学起。书法与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在素质教育中书法教学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书写水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上一篇:新阳小学少先队入队仪式活动介绍下一篇: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