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鼻窦炎

2024-05-02

小儿鼻窦炎(精选十篇)

小儿鼻窦炎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5年10月在长春市儿童医院眼耳鼻喉科进行治疗的糖尿病并发鼻窦炎患儿234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17例,女49例,男68例;年龄2~10岁,平均(5.2±1.1)岁。对照组117例,女45例,男72例;年龄2~12岁,平均(6.3±1.2)岁。所有患儿均符合糖尿病并发鼻窦炎的诊断标准[4]。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的各种资料均经患儿家属的同意,并通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支持及对症等治疗,例如头孢克肟干混悬剂(1 g:50 mg,国药准字:H20041122,产品批号:140715),用法用量:口服,体重30 kg以下儿童,1.5~3.0 mg/kg,体重30 kg以上儿童,50~100 g/次,2次/d。疗程2周。根据病情选择增减疗程。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混悬液(1 mg:2 m L×5支,批准文号:H20140475,Astia Zeneca Pty Ltd(澳大利亚),产品批号:140318)联合生理盐水(250 m L/瓶,国药准字:H64020077,宁夏启元国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150217)行鼻窦冲洗治疗,将布地奈德混悬液注入生理盐水,冲洗鼻腔,2次/d。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时间。

1.3 观察项目

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和治疗有效率。

1.4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眼耳鼻喉科学会分会确定的相关疗效评定标准[5],显效:患儿的鼻塞、流脓涕、头痛等症状消失;有效:患儿的鼻塞、流脓涕、头痛等症状好转30%以上;无效:患儿的鼻塞、流脓涕、头痛等症状好转30%以下。

1.5 统计方法

用Epical 20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9%,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0.1%(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环境的污染,使小儿糖尿病并发鼻窦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小儿糖尿病是指15岁或20岁以前出现的糖尿病,多为1型糖尿病,以5~13岁多见[6],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为主要表现,小儿血糖如果控制不好,可引发脱水、神志萎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7],上颌窦和筛窦发育较早,初生儿就已发育,额窦和蝶窦发育较晚,多为3岁以后。小儿鼻窦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分为急性鼻窦炎和慢性鼻窦炎[8],急性鼻窦炎是指病程在12周之内,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早期因鼻粘膜充血、肿胀而出现患侧持续性鼻塞,因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而出现脓涕,其疼痛的程度取决于鼻窦的解剖结构,急性上颌窦炎疼痛以晨轻、午后重为特点,急性额窦炎疼痛以晨重、午后轻为特点,急性筛窦炎以內眦或鼻根部轻度疼痛为特点,急性蝶窦炎以眼球深部疼痛和枕部晨轻、午后疼痛重为特点,同时可伴有发热、精神萎靡、拒食等症状。慢性鼻窦炎指病程在12周以上,局部疼痛、头痛症状不明显,流黄色或黄绿色脓涕,不同程度的鼻塞和嗅觉障碍等,小儿的全身症状较轻,多伴有头昏、易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小儿糖尿病并发鼻窦炎与感冒、过敏性鼻炎、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等关系密切,研究显示[9],小儿感冒后并发鼻窦炎的机率为5%~10%,过敏性鼻炎患儿并发鼻窦炎的机率为50%。糖尿病并发鼻窦炎可以引起高热惊厥、中耳炎、下呼吸道感染、腺样体面部等,严重时出现脑膜炎、视神经炎等危及患儿健康。因此,早发现、早治疗,积极控制血糖,给予足量抗生素等对患儿恢复健康具有积极作用。鼻腔冲洗可以明显降低分泌物的粘稠度,改善充血、水肿症状,清除鼻窦内的病毒、细菌、灰尘等病原菌或过敏原,进而改善鼻内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从医院的研究发现,观察组治疗后住院时间为(17.3±3.7)d,治疗有效率为94.9%,对照组住院时间为(26.5±4.8)d,治疗有效率为70.1%,两组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谢建选[10]报道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4%,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结果相似。可见,鼻窦冲洗治疗小儿糖尿病并发鼻窦炎可以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疗效显著。

鼻窦冲洗治疗小儿糖尿病并发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包丽丽,赵凯.鼻窦冲洗治疗儿童鼻窦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10):276-277.

[2]彭向东,褚玉敏,王金辉.鼻窦冲洗对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效果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5(5):1865-1867.

[3]刘联合,叶玉清,程晋甫,等.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治疗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5,3(6):64-65.

[4]李国贤,郭永康,齐佳.两种鼻腔冲洗方法在功能性鼻窦内镜手术后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5,4(6):197-198.

[5]李辉.鼻腔冲洗在鼻腔鼻窦手术后的应用研究进展[J].母婴世界,2015,2(4):9.

[6]杨发颖.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在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术后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80):253-254.

[7]杨亚艺,常志红,马文颖.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应用两种浓度鼻窦冲洗液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6(20):174-175.

[8]刘顺杰.克拉霉素、鼻用激素、鼻腔冲洗联合治疗复发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6(18):249-250.

[9]付亚峰,史亚鹏,谢先荣,等.鼻内镜下鼻窦手术后四种鼻腔冲洗方案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2(23):166-167.

小儿鼻窦炎如何检查方法 篇2

2、全身症状较成人明显:如急性鼻窦炎可有发高烧及中毒症状,甚至出现脱水、抽搐,有时可有恶心、呕吐、咳嗽等,慢性鼻窦炎可有低热、精神不振、食欲欠佳、体重下降、记忆力差等症状。

3、鼻腔及局部检查:急性鼻窦炎时,鼻窦邻近软组织的红、肿、压痛及鼻涕倒流入咽部的现象较成人多见,鼻腔检查非常重要,可用小儿鼻镜作前鼻孔检查,急性鼻窦炎鼻腔粘膜呈急性充血、肿胀;鼻腔内蓄有大量脓涕,鼻涕倒流入咽部等现象较成人为多见,必须配合咽部检查,以观察咽后壁处有无脓涕从鼻后孔流下。

4、X线摄片及CT扫描:X线摄片对5岁以下的小儿鼻窦炎诊断意义不大,须与临床症状、体征及病史结合方有参考价值,稍大儿童可见窦腔混浊,有液平面,粘膜增厚超过4mm,或有息肉或有粘液囊肿。A型超声波检查及CT扫描对于诊断儿童鼻窦炎有较好的价值。

小儿鼻窦炎的综合治疗 篇3

[关键词] 小儿鼻窦炎;置管;腺样体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47-02

General treatment for chronic rhinosinusitis in children

CAI Lan  QIN Gang

Department of Otorhinolaryngolog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ongchuan District,Chongqing 40216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for pediatric rhinosinusitis,which is tonsillectomy and(or) adenoidectomy with puncture and irrigation of maxillary sinus,and catheterized after operation.Methods Retrospective study for 34 children with chronic rhinosinusitis recerving tonsillectomy or(and) adenoidectomy with puncture and irrigation of maxillary sinus,and catheterized after operation.we follow the children for 6 months.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therapeutic evaluation criterion,the improved ratio of purulent nasal discharge,nasal congestion,secration of middle nasal mestus,snore is separately 82.35%(28 cases),66.35%(23 cases),79.41%(27 cases),97.06%(33 cases).23 cases were excellent improved,10cases were impeoved,1 case was no effect. Conclusion Tonsillectomy and(or) adenoidectomy with puncture and irrigation of maxillary sinus,and catheterized after operation are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inusitis in children.

[Key words] Pediatric rhinosinusitis;Catheterized;Adenoidectomy

小儿鼻窦炎的发生有相当部分与腺样体肥大以及扁桃体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为探讨儿童双侧扁桃体切除术和(或)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并上颌窦穿刺冲洗术和(或)术后置管引流术疗效,以观察和提高小儿鼻窦炎治愈率。对2008年2月~2010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双侧扁桃体切除术和(或)经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并上颌窦穿刺冲洗术和(或)术后置管引流等治疗的 34例儿童慢性鼻窦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10年11月笔者先后对34例小儿鼻窦炎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最小3岁,最大12 岁。其中男22例,女12例。术前常规性鼻窦CT或鼻咽部CT扫描;慢性扁桃体炎或肿大伴单发鼻窦炎6例;慢性扁桃体炎或肿大、慢性腺样体伴多发鼻窦炎18例;腺样体肥大伴多发鼻窦炎者10例。

1.2 鼻窦炎的临床分型分期

按照FESS-97海口标准进行临床分型分期[1]:Ⅰ型1期8例,Ⅰ型2期18例,Ⅰ型3 期5例,Ⅱ型 1 期2例,Ⅱ型2期1例,Ⅱ 型3期0例,Ⅲ期0例。

1.3 方法

所有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小儿鼻窦炎伴慢性扁桃体(或肿大)者,先行双侧扁桃体切除术。同时伴腺样体肥大全部采用鼻内镜电视系统下手术,常规收缩和麻醉下鼻道及总鼻道,均使用硬性鼻内镜吸切或直开筛钳咬切腺样体组织。 鼻道狭窄者可用导尿管拉开软腭,露出鼻咽部,用弯头切除腺样体。术中避免损伤咽鼓管圆枕及过度咬切致术后鼻咽部创面大而粘连。相继予以上颌窦穿刺针在下鼻甲前端附着处行上颌窦穿刺冲洗术。上颌窦予以生理盐水冲洗至无脓性分泌物后,左右上颌窦注入地塞米松针5 mg+庆大霉素针8 mg。上颌窦穿刺冲洗,脓液稀、少者,可不予以置管(未置管者23例)。上颌窦穿刺针如抽出大量脓性分泌物且较黏稠者,在注入药物后将长约15~20 cm的硬脑膜外麻醉导管经上颌窦穿刺针管行上颌窦置管(置管者11例,其中单侧6例,双侧5例),并保留于上颌窦内,在确定麻醉管上颌窦端通畅后硬脑膜麻醉管尾端予以麻醉导管头封闭并固定在颌面部。

1.4 术后综合治疗

术后予以抗生素、局部激素等治疗。同时次日腰椎麻醉管头端消毒后,予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抽吸,无脓液流出后。上颌窦内注入地塞米松针5 mg及庆大霉素针8万U,1次/d。上颌窦冲洗无脓液者可拔除上颌窦置管,上颌窦冲洗较多脓液者,可适当延长置管时间。4例术后6 d上颌窦无脓液者,拔除上颌窦腰椎麻醉管。5例术后8 d拔除腰椎麻醉管。1例10 d拔除。1例(单侧)患儿夜间熟睡被其自行抓出。

1.5 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① 痊愈:鼻塞、脓性分泌物及头昏头痛等症状消失。检查:中鼻道积脓消失,上颌窦自然开口冲洗通畅,抽吸无脓液,上颌窦内黏膜正常;X线摄片示双侧上颌窦清晰,鼻黏膜黏液纤毛输送功能糖精测定法恢复正常。②好转:鼻塞、流脓涕、头昏头痛减轻,由持续性转为间歇性。检查:中鼻道可见少许稀薄分泌物,上颌窦自然开口通畅,抽吸有少许白色稀薄分泌物;X线摄片上颔窦筛窦轻度模糊,鼻黏膜黏液纤毛输送功能改善。③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相同或相近[7]。

2 结果

流脓涕、鼻塞、中鼻道分泌物、打鼾改善率分别是82.35%(28例)、66.35 %(23例)、79.41%(27例)、97.06%(33例)。总积分下降率为77.29%。34例中,23例治愈,10例好转,1例无效。

表1  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疗效

疗效Ⅰ型Ⅱ型Ⅲ型合计(%)

1期2期3期1期2期3期

治愈7151000067.6

好转1 34110029.4

无效0 000100 2.9

3 讨论

腺样体及扁桃体在解剖学上属于咽淋巴外环的一部分,在儿童期,特别是小龄儿童, 由于各种原因, 易导致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出口, 影响鼻腔、 鼻窦引流, 最终导致鼻腔通气差、鼻黏膜纤毛运动能力减弱,是引起儿童慢性鼻窦炎发生和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2];其次变态反应因素在儿童鼻窦炎发病中的作用远远超过成人,可占22%~80%,急性扁桃体炎和腺样体炎常引起鼻窦炎[2-3],并发炎症的肥大的扁桃体及腺样体也是细菌隐藏聚集的场所, 构成鼻腔、 鼻窦的主要细菌来源,不仅容易引起鼻窦炎, 而且容易引起中耳炎等。因此,在国内推荐的儿童慢性鼻窦炎的诊疗指南中腺样体切除手术配合药物治疗儿童(特别是10岁以下)慢性鼻窦炎可获得理想的疗效,可以避免鼻内镜下的鼻窦手术。依据病情决定是否上颌窦置管冲洗术[4]是笔者多年来应用的方法之一, 它是把一次性上颌窦穿刺改成插入导管法,通过导管每天向上颌窦注药,1周为1个疗程,药物为庆大霉素、甲硝唑。以慢性上颌窦炎效果最佳,这是因为当上颌窦脓液排除后,窦口黏膜水肿消除,筛窦引流通畅所致。而且儿童以慢性上颌窦炎最多,故扁桃体切除术和(或)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联合上颌窦穿刺冲洗以及术后上颌窦置管每天冲洗引流,是一种新颖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予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无脓液后注入抗生素及激素,1次/d,减轻鼻腔鼻窦黏膜水肿,抑制黏膜变应性炎症起到积极的作用。术中上颌窦穿刺冲洗,上颌窦脓液较少时,予以上颌窦冲洗,简单又方便;上颌窦积较多脓时,术中行上颌窦置管冲洗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此法对儿童鼻腔鼻窦黏膜无损伤,术后定期药物冲洗,有利于促进排脓,有利于黏膜纤毛上皮的恢复。全麻术中置管患儿既安全,它既是一种手术,但实际又是一种保守方法。其主要优点有:①该方法是一种无痛性的治疗方法,一般的儿童都能配合完成治疗。②局部消炎治疗, 疗效优于全身治疗。③可留置冲洗管于鼻窦,多次冲洗上颌窦和注药,直到痊愈。④操作简便,治疗安全有效。

小儿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而且病因复杂,如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鼻炎、呼吸道感染及病毒感染易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均可使病原微生物侵入鼻及鼻窦引起炎症。如果治疗方法不当, 常常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作为家长和医生应充分重视本病的严重性。积极预防, 尽早诊断,根据个体情况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法[6]。通过对儿童腺样体和扁桃体切除术以及上颌窦局部治疗来治疗鼻窦炎。故通过扁桃体切除术和(或)经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联合上颌窦穿刺冲洗术及术后置管引流是治疗合并慢性扁桃体(或肿大)和(或)腺样体肥大之小儿慢性鼻窦炎的安全、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2):133-134.

[2] 许庚,李源.儿童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的思考与临床诊疗指引[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241-242.

[3] 许庚,史剑波,文卫平.儿童鼻窦炎规范化诊断和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407-410.

[4] 董学武,李宪华,吕金红,等.86例儿童慢性上颁窦炎临床症状及治疗分析[J].中国医刊,2001,36(4):37.

[5] 乔秀军,李建胜,汪艳,等.腺样体切除术对儿童慢性鼻窭炎转归的影响[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5,12:445-447.

[6] 李建萍,李正贤.小儿鼻窦炎的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6,12(2):132-134.

[7] 易绍真,陈卫群,张爱萍.鼻内窥镜下经上颌窦自然开口冲洗注药治疗小儿鼻窦炎[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1998,12(1):32-33.

小儿鼻窦炎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50例, 男26例, 女24例;年龄12~15岁;主要症状为头痛、鼻塞、流涕、记忆力减退, 患病时间1~3年。常规鼻部检查:鼻黏膜充血、水肿或肥厚, 下鼻甲肥大, 下鼻道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均经水平或冠状位CT检查确诊。

1.2 方法

对确诊患儿在行上颌窦穿刺置管前, 常规检查必要的项目, 结果明确后, 行常规上颌窦穿刺, 第1次穿刺抽出脓液后冲洗干净, 在退针前, 取长约20cm一次性腰麻管, 在尽量无菌的条件下, 将腰麻管自穿刺针芯置入窦腔并固定, 然后将穿刺针循腰麻管缓慢退出, 将置管留置于鼻外固定于面颊部备用, 在患上颌窦炎的同时, 大多数患儿都不同程度地患有额窦、筛窦、蝶窦炎, 冲洗完上颌窦后, 应对其他窦腔行置换引流, 完成后通过备用管往双上颌窦内注入丁胺卡那0.2g, 地塞米松2mg, 无出血的情况下注入糜蛋白酶4000U, 口服抗炎药物, 鼻腔滴入呋麻液, 以保证良好的通气。上述治疗方法每天冲洗双上颌窦1次, 置换引流根据病情而定, 通气较差者每天1次, 一般情况隔日1次。筛窦病变较重者, 可在上颌窦治愈, 取出放置的细管后, 隔日1次做置换引流。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好转:头痛减轻, 偶有鼻塞, 脓涕量少;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

2结果

50例患儿中3~5d治愈43例 (86%) , 其余病例在5~7d均治愈。

3讨论

小儿慢性鼻窦炎是五官科常见病症之一, 可引起患儿头昏、易倦、纳差、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症状。鼻窦通过开口与鼻腔相通, 其黏膜相互延续, 良好的通气状态和纤毛清除功能有助于鼻窦换气和窦内分泌物的排出。当鼻腔发生炎症时, 鼻窦黏膜同样发生肿胀或水肿, 导致分泌物增多且粘稠度高, 鼻窦内分泌物潴留, 在细菌作用下产生化脓性炎症。对于小儿慢性鼻窦炎一定要早发现, 早治疗, 本科对50例小儿慢性鼻窦炎所采用的置管疗法疗效彻底, 痛苦小, 经济, 尤其不会对患儿造成心理影响, 是治疗小儿慢性上颌窦炎的有效方法。

小儿鼻窦炎 篇5

小儿胃窦炎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且年龄越小,症状愈不典型。绝大多数表现为反复发作上腹部或脐周疼痛,部分患儿部位不固定,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轻者为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为剧烈绞痛,往往伴有呕吐。其他症状包括进食后上腹饱胀、恶心、厌食伴反酸、暖气等,呕血、黑便少见。常因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引起症状或使症状加重。出血也是其症状之一,尤其合并糜烂,可以反复小量出血,亦可为大出血。

胃窦炎在治疗时首先要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停用刺激胃黏膜的食物和药物,而且要卧床休息,进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腹痛、呕吐重者暂禁食;有脱水者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有严重出血时应按上消化道出血处理。之后要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有黏膜保护剂,出血严重者可给H2受体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出血者可予止血剂,有失血性贫血者输血,防治休克;细菌感染者应用抗生素,腹痛严重者可予止痛、镇静,呕吐剧烈者输液止吐。

总的来说,小儿胃窦炎的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大致上就是文章介绍的这些,相信各位家长在阅读之后也便有了全新的认识,因此以后就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出现有类似异常症状,一旦发现就要在第一时间到医院采取措施进行治疗。

小儿鼻窦炎 篇6

关键词:小儿鼻窦炎,螺旋CT,应用价值

小儿鼻窦炎为小儿多发病, 常发生在秋冬季节, 若感冒持续一周, 脓涕现象不见减少甚至增多, 症状严重的患者极有可能发生鼻窦炎[1]。其病因、症状及治疗等方面与成人不同, 因患儿抵抗力低, 容易并发其他并发症, 所以快速准确的诊断对小儿鼻窦炎的治疗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小儿鼻窦炎的诊断比较困难, 诊断时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检查进行分析, 鼻窦CT检查时间短, 速度快, 在成人鼻窦炎的检查上有着很重要的诊断价值。本文分析了我院近期收治的60例疑似小儿鼻窦炎患者CT检查和X线检查结果, 总结螺旋CT在小儿鼻窦炎诊断的应用价值,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近几年收治的60例疑似鼻窦炎患者, 其中男35例, 女25例, 年龄5个月~11岁, 平均5.2岁;临床表现:流鼻涕 (清水或脓涕) 55例, 嗅觉下降20例, 伴不同程度头痛32例, 哭闹25例,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及记忆力下降26例。根据其检查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成CT组和X线组各60例,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其他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60例患儿分别进行X线扫描和CT检查, X线扫描应用鼻窦卡瓦摄片, CT检查应用美国GE Proseed AI型单排螺旋CT机, 冠状位或水平位扫描。冠状位扫描:扫描线垂直于硬腭, 从额窦前壁扫到蝶窦后壁, 层厚5mm;水平位扫描:以平行于眶耳线为基线, 扫描范围从额窦上缘至上颌骨牙槽突。扫描条件为电压120 k V, 电流100ma A, 扫描速度15S, 螺距11, 矩阵512×512。窗口技术:软组织窗宽20Hu, 窗位40Hu, 骨窗窗宽1500HU, 窗位40HU。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临床资料均采用SPA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比较

CT组检查阳性率为81.7%, 明显高于X线组的5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2.2 影像学特征

CT组患儿鼻窦腔都有程度不同的积液现象, 炎症引起了粘膜的增厚, 在螺旋CT中表现为窦壁骨质内面覆盖软组织密度增加;以积液为主的急性鼻窦炎在螺旋CT上的CT值约高于水平面20hu;以粘膜增厚及鼻甲肥大等为主的慢性鼻窦炎在螺旋CT上可看到原本清晰的蜂房状筛板增厚, 边缘变得模糊, 增厚的软组织密度影将骨性鼻甲包裹起来造成鼻道狭窄。X线组中明确显示了窦腔积液和增厚的粘膜, 但对于粘膜增厚情况只显示了密度较低, 无法清晰分辨, 也无法正确诊断出筛窦等病变。

3 讨论

小儿鼻窦粘膜稚嫩, 窦口较小加上腺样体肥大的多发, 很容易发生小儿鼻窦炎, 引起周围组织的病变, 进而发生直接感染及经血行感染等并发症, 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螺旋CT可最大密度重建各角度的图像, 尽可能明确病变部位及征象呈现, 为接下来的手术治疗做好准备[2]。而X线摄片检查, 并不能清晰准确的显示粘膜增厚程度, 也不能诊断筛窦等病变。X线摄片对于5岁以下患儿的小儿鼻窦炎诊断意义不大, 需进行CT检查, 从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几方面结合进行诊断, 年龄较大的患儿窦腔浑浊, 且有液平面, 粘膜增加厚度超过4mm, 有的患儿出现息肉和粘液囊肿的症状[3]。本组研究中结果显示螺旋CT检查阳性率为81.7%, 明显高于X线检查的53.3%, 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螺旋CT诊断小儿鼻窦炎效果明显, 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伟良.螺旋CT对小儿鼻窦炎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36) :145.

[2]时胜利, 陈琬.螺旋CT对小儿鼻窦炎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前沿, 2010, 5 (15) :62.

小儿鼻窦炎 篇7

关键词:鼻窦炎,鼻窦负压置换法,慢性鼻窦炎

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炎症性疾病。由于小儿鼻窦口相对较大, 鼻腔及鼻道狭窄等多方面原因容易患鼻窦炎, 小儿慢性鼻窦炎病程长, 局部以鼻塞、流脓性鼻涕为主要症状, 持续12周以上;全身症状及继发症状主要是患儿精神差, 体质量下降, 记忆力差等, 给患儿带来极大痛苦。我科在系统药物治疗鼻窦炎的基础上, 采用鼻窦负压置换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 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经X扫描或鼻窦CT检查和症状确诊为慢性鼻窦炎的我院门诊儿童69例, 分为实验组46例, 对照组23例。实验组男26例, 女20例;对照组男13例, 女10例。两组年龄5岁~1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系统药物治疗, 包括抗生素、中药、局部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鼻窦负压置换法治疗, 具体方法:先用0.5%麻黄碱收缩鼻黏膜, 使窦口开放, 擤尽鼻涕, 取仰卧位, 垫肩、伸颈, 使颏部与外耳道口连线与水平线 (即床平面) 垂直, 用滴管自前鼻孔缓慢注入2 mL~3 mL含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麻黄液于鼻腔, 操作者将与吸引器 (负压不超过24 kPa) 相连的橄榄头塞于患侧的前鼻孔, 对侧前鼻孔用另一手指压鼻翼封闭, 嘱患儿均匀地发出“开—开—开”之声, 使软腭断续上提, 间断关闭咽腔, 同步开动吸引器负压吸引1 s~2 s, 使鼻腔形成短暂负压, 利于鼻窦脓液排出和药液进入。上述操作重复6次~8次, 达到充分置换目的。若患儿不能合作, 让其尽量张大口, 则软腭亦可将鼻咽封闭, 同法治疗对侧。每隔2 d 1次, 连续做4次或5次。

1.2.2 疗效评定

对所有患儿于治疗20 d后随访。无鼻塞、流脓鼻涕, 无头痛、头晕等为痊愈;无鼻塞, 鼻涕明显减少、变稀, 易擤出, 无全身症状为显效;鼻塞、流脓鼻涕、头痛头晕、张嘴呼吸为无效。

2 结果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患儿由于长期鼻塞和经口呼吸, 可致面部发育变形, 严重者可影响患儿身体和智力发育, 并引发中耳炎、下呼吸道感染、上颌骨骨髓炎等并发症, 又因儿童鼻窦正处于发育阶段, 故慢性鼻窦炎患儿尽量不做鼻窦手术, 只能系统药物治疗和局部治疗, 而单用药物治疗, 效果慢、服药时间长、药物副反应大, 患儿很难坚持按时服药。鼻窦负压置换法利用吸引器吸出鼻腔内分泌物, 使鼻窦形成负压, 将药液引入鼻窦, 起到排脓抗炎的作用, 达到治疗慢性鼻窦炎的目的[1]。鼻窦置换法无副反应、无疼痛、不需住院, 小儿慢性鼻窦炎尤为适用。但急性鼻窦炎为了防止炎症的扩散, 禁用此法。实验组显效的患儿, 通过检测, 是因为患儿同时有过敏性鼻炎的存在, 及时给予抗过敏性鼻炎的相关治疗, 患儿很快治愈。3例无效患儿实行腺样体切除术后慢性鼻窦炎随之痊愈。

参考文献

小儿鼻窦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10 月-2014 年1 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鼻窦炎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共120 例, 男70 例, 女50 例, 年龄3~8 岁, 平均 (5.3±1.3) 岁, 病程3~24 个月, 平均 (10.2±2.3) 个月, 其中慢性上颌窦炎75 例、慢性额窦炎35 例、多发性鼻窦炎10 例。所有患儿均出现鼻塞、咳嗽咳痰、脓涕等症状, 其中部分伴有头痛。所有患儿均经内窥镜检查确诊。将120 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 例。治疗组男35 例, 女25 例, 年龄3~6 岁, 平均 (4.2±1.1) 岁, 病程3~20 个月, 平均 (9.8±1.9) 个月, 其中慢性上颌窦炎38 例、慢性额窦炎17 例、多发性鼻窦炎5 例。对照组男35 例, 女25 例, 年龄4~8 岁, 平均 (5.8±1.8) 岁, 病程4~24 个月, 平均 (11.6±2.1) 个月, 其中慢性上颌窦炎37 例、慢性额窦炎18 例、多发性鼻窦炎5 例。两组患儿性别比例、年龄、病程、临床症状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常规治疗:两组患儿均给予黏液促排剂、抗生素、免疫促进剂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患儿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加克林霉素0.15 g滴鼻, 3 次/d, 两周为一疗程,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患儿0.5% 麻黄素加克林霉素0.15 g滴鼻, 3 次/d, 两周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后患儿的鼻塞、脓涕等临床症状消失情况, 鼻腔内有无脓性分泌物, 经内窥镜检查显示窦腔密度增高情况等。

1.4 疗效判定标准

(1) 若患儿鼻塞、脓涕等临床症状消失, 鼻腔无脓性分泌物, 内窥镜检查结果显示窦腔密度未增高, 则评判为显效; (2) 若患儿鼻塞、脓涕等临床症状减轻, 鼻腔脓性分泌物减少, 内窥镜检查结果显示窦腔密度轻度增高, 则评判为有效; (3) 无效:若患儿治疗后相关症状、内窥镜检查结果无明显改善, 则评判为无效[3]。其中总有效= 显效+ 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毒副作用比较

治疗组未发生明显毒副作用, 而对照组患儿出现4 例恶心呕吐, 3 例烦躁易怒, 毒副作用发生率为11.67%。两组患儿的毒副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儿童得鼻窦炎的风险比成年人高得多[4]。首先, 儿童上呼吸道感染比较频繁。据统计, 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年有6~8 次上呼吸道感染。其次, 儿童是被动吸烟的主要受害者。吸入烟雾刺激鼻子, 鼻涕流不干净, 从而导致鼻窦感染。由于生理构造的原因而造成的鼻腔呼吸不畅, 也是鼻窦炎的重要诱因之一。鼻腔异物、鼻息肉、鼻腔肿瘤、鼻出血后纱条填塞过久等都可阻塞鼻窦开口, 影响其引流通畅。小儿鼻窦炎这种疾病常见复性, 如有治疗不彻底的现象, 就会影响患者的身体状况, 还会出现中耳炎等现象[5]。

麻黄素即为麻黄碱, 存在于多种麻黄属植物中, 中草药麻黄的主要成分。主要作用包括消除肿胀、收缩鼻黏膜血管、改善引流等, 常用于鼻炎、鼻窦炎等一些疾病的治疗。但随着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麻黄素的毒副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有研究指出, 麻黄素引发药物性鼻炎, 产生比较严重的心血管毒性。因此寻找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滴鼻药物取代麻黄素尤为重要[6]。

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为内皮质类固醇的激素类药物, 能使毛细血管降低通透性, 防止炎性细胞移行到炎性部位, 从而避免炎性递质的反应。因为这种药物的胃肠吸收率和生物的利用度较低, 所以小儿患者使用后, 不会对自身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7]。因此治疗组仅有1 例患儿有不良反应的出现, 发生率为1.67%。该种药物对局部具有明抗过敏的作用, 不会使全身出现明反应, 该药物的机制为, 使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以及溶酶体膜得到稳定性的增强, 减少介质释放, 降低黏性细胞的产生[8]。治疗组患儿通过选择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加克林霉素0.15 g滴鼻进行治疗, 治疗组有60 例患儿, 21 例显效, 30 例有效, 9 例治疗无效,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15 例显效, 25 例有效, 20 例治疗无效,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6.7%,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小儿鼻窦炎的患者采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加克林霉素0.15 g滴鼻进行治疗效果著, 说明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加克林霉素0.15 g滴鼻治疗方案效果好, 而且患儿的不良反应较少, 细菌的清除率高, 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减轻患儿的病痛, 采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加克林霉素0.15 g滴鼻治疗小儿鼻窦炎无明显毒副作用, 优于麻黄素加克林霉素, 因此具有临床推广使用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文杨.鼻部超短波治疗小儿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护理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32) :151-152.

[2]孙国龙.探讨CT扫描在儿童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关系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2) :62-63.

[3]刘红艳.高渗盐水替代麻黄素配伍克林霉素滴鼻佐治小儿鼻窦炎[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7, 17 (2) :238-240.

[4]陈晓琪, 梁道喜, 刘丽婷, 等.小儿鼻后滴漏综合征致慢性咳嗽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29) :57-58.

[5]廖培生.120例儿童慢性鼻窦炎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 :29-30.

[6]周延.麻黄素滴鼻剂中毒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 (9) :193.

[7]王唯.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用于小儿鼻窦炎治疗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3 (2) :133-134.

小儿鼻窦炎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入院治疗的84例小儿慢性鼻窦炎患者, 其中男44例, 女40例, 年龄2~11 (平均6.53) 岁, 病程6~107 (平均28.43) d。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上相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糠酸莫米松喷雾剂治疗, 嘱患儿仰面位, 将喷剂摇匀, 喷口向上排空空气, 每个鼻孔内喷入1喷, 1喷约50μg, qd。对照组采取长期低剂量给予红霉素肠溶片治疗, 给药量患儿按体质量计算, 10mg/ (kg·d) , bid, 连续用药3个月[3]。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的临床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参考文献[4]。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如下:观察组中治愈18例, 显效11例, 有效6例, 无效7例, 总有效患者35例, 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中治愈14例, 显效10例, 有效8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患者32例, 总有效率为76.19%。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属于鼻窦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从相关的临床统计调查和报道结果上分析, 对于慢性鼻窦炎患者, 往往存在着多个鼻窦同时受累的现象。对于小儿慢性鼻窦炎患者来说, 由于患者年龄较小, 并且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因此, 患儿一旦患病, 不仅在生活质量上可以对患儿产生不良影响, 还会加重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症状, 部分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甚至会进一步引起颅眼肺并发症的可能,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儿视力改变, 甚至感染加重而导致死亡的发生。由此可见, 针对小儿慢性鼻窦炎的相关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和理论研究意义[5]。回顾以往临床上关于小儿慢性鼻窦炎治疗的相关研究和报道结果后, 我们总结发现[6]:与以往采用红霉素治疗方法相比较采用糠酸莫米松进行治疗的临床优势明显。从我院临床研究的数据资料结果上分析, 我院的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的观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采用糠酸莫米松进行治疗优势明显, 其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是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可靠选择。

参考文献

[1]Muneif AS, 左可军, 史剑波, 等.难治性慢性鼻窦炎的相关因素探讨[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45 (12) :1003-1007.

[2]魏秋娟, 叶碧, 容钻芬, 等.鼻腔冲洗对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12) :1365-1367.

[3]Sommer JU, Schafer K, Omran H, et al.ENT manifes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ciliary dyskinesia:preval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otorhinolaryngologic co-morbidities[J].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11, 268 (3) :383-388.

[4]陈森泉, 窦宇红, 梁彩建.塞克硝唑与甲硝唑治疗慢性鼻窦炎厌氧菌的疗效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4) :512-545.

[5]侯艳鹏, 邰旭辉, 徐振明, 等.直升机飞行员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鼻内镜手术治疗2例[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1) :66.

小儿鼻窦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6日~2014年2月6日在我院治疗的60例鼻窦炎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24例。实验组男16例, 女20例;年龄6~11 (8.92±2.07) 岁;病程3个月~3年, 平均病程 (1.22±0.85) 年;鼻塞、流涕19例, 鼻腔异味感11例, 头晕、头痛6例;对照组男10例, 女14例;年龄6~12 (9.15±2.25) 岁;病程4个月~3年, 平均病程 (1.52±0.76) 年;鼻塞、流涕患儿13例, 鼻腔异味感患儿7例, 头晕、头痛患儿4例。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鼻窦炎诊断标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药物治疗, 主要包括:口服霍胆片2片/次, 3次/d。奥硝唑注射液0.5g, 盐酸氨溴索15mg溶于0.9%生理盐水, 静脉滴注, 1次/d。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鼻内镜下上颌窦置管术, 局部麻醉, 穿刺针从上颌窦穿刺, 将硅胶管置入窦腔, 固定硅胶管并进行按压, 推进硅胶管注入生理盐水, 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和甲硝唑反复冲洗上颌窦腔。

1.3 疗效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4]:治愈:鼻塞、脓分泌物、头痛等临床症状消失, 经X射线检查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检查结果基本正常;有效:鼻塞、脓性分泌物等症状好转, 其他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均未出现好转。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用χ2检验与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小儿鼻窦炎多出现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 为小儿多发病, 其中以上颌窦炎和筛窦炎为主[5]。发病机制同成人存在差别, 患儿的临床表现不典型, 加之患儿的表达能力偏低, 临床易出现误诊情况[6]。

随着鼻窦内窥镜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鼻窦炎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但手术对患儿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严重的影响, 儿童的耐受性低且术后清理困难, 影响治疗效果[7]。临床治疗小儿鼻窦炎以保守治疗为主, 保证患儿窦口鼻道引流通畅为临床治疗要点。鼻内镜下上颌窦置管术已经成为临床治疗小儿鼻窦炎的重要治疗方案[8]。鼻腔镜下上颌窦置管术通过导管向上颌窦注药, 药物多以庆大霉素和甲硝唑为主, 上颌窦脓液排出, 窦口黏膜水肿消失, 保证筛窦引流通畅。术后实施上颌窦冲洗, 脓液较少时可采取上颌窦冲洗, 当脓液较多时可应用上颌窦置管术, 此方法对患儿的鼻腔黏膜无损害, 定期进行冲洗, 有助于排脓, 同时可有效促进黏膜纤毛上皮恢复[9]。鼻内镜下上颌窦置管术为无痛性治疗方案, 儿童多可积极配合治疗;通过局部消炎, 治疗效果优于全身治疗;可将冲洗管留置鼻窦内, 通过多次反复冲洗上颌窦, 以达到治疗效果;操作简便, 安全性高, 治疗效果显著[10]。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儿给予鼻内镜下上颌窦置管术, 总有效率较单纯药物治疗明显提高,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综上所述, 鼻内镜下上颌窦置管术可提高治疗效果, 减轻患儿痛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冷建军, 代琳.鼻窦置换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25) :107.

[2]黎英锐.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3, 6 (2) :136-138.

[3]朱宽龙, 苏益波.糠酸莫米松喷雾剂治疗小儿鼻窦炎48例[J].中国药业, 2013, 22 (9) :87-88.

[4]汪泳涛, 蔡燕文, 陈穗锋.桉柠蒎肠溶软胶囊联合鼻渊通窍颗粒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 (6) :119-121.

[5]陆素娟.应用鼻内镜下上颌窦置管术治疗小儿鼻窦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7) :264-265.

[6]胡胜祥, 孙珊.联合超激光治疗儿童Ⅰ型鼻窦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0, 16 (30) :65-66.

[7]李琪.阿奇霉素联合吉若通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2) :64-65.

[8]范绍翀, 潘永, 叶浩昕, 等.鼻渊通窍颗粒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J].中药材, 2012, 35 (5) :841-842.

[9]施清圆, 董守豪, 吴丽萍, 等.鼻内镜下中下鼻道上颌窦联合开窗术治疗真菌球性上颌窦炎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3, 13 (7) :801-806.

上一篇:消化性溃疡病护理下一篇:低速冲击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