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元素

2024-05-15

教学元素(精选十篇)

教学元素 篇1

一、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融合的意义

在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异国文化等的有效融合。传统元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上下几千年传承的优秀民族文化,通过各式各样的民族文化元素传达了丰富的人文寓意和中华审美情怀。流行元素则是在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之下融合了现代文化理念的现代性元素种类,富含现代文化的内涵,传达了新时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意识主张。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更是新时代文化的丰富和沉淀。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其具有包容和开放的特征。因此,传统与流行元素之间有效和适宜的融合,对艺术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加强美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随着新课改进程的逐步推进,初中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也有了较为显著的优化和创新,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初中美术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生活化的有效融入,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转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融入传统和流行元素至初中美术教育中,有助于教学形式的创新,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另外,传统与流行元素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也促进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效融合。

三、传统与流行元素有效融合的策略

1. 挖掘文化内涵,建立文化传承意识

美术课程具备极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并不仅仅集中于绘画作品的鉴赏和创作上。艺术创作内容及形式都具备极强的多样性。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审美鉴赏能力还未发展成熟,因此教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针对性地挖掘文化内涵,应用极具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将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进行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学习兴趣。以《格调高雅的生活品位(设计·应用)》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应用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剪纸或结艺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镂空艺术,体味其蕴含的美好祝福和愿景的文化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剪纸艺术创作出极具现代化元素的图案,赋予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以新时代的艺术意义。通过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传统文化有效传承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不拘泥于创作形式,以开放和包容的文化融合理念实现生活之美的体验、感悟、鉴赏和创作,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融入生活化元素,发挥艺术交融魅力

针对初中美术教学而言,新课标的要求愈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也需有效融入生活化的内容,将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与美术课程教学相互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细节中的美感,更好地增强学生审美、鉴赏以及感悟美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结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实践中中国结的运用,可以作为房间挂饰、车载挂饰、戒指、手链以及其他装饰品,在具备应用功能的同时也蕴含了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之意。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融入生活化理念,以“为自己的父母送上亲手制作的中国结”为课程主题或者课后作业,在民族结艺的传统元素基础上引导学生融入现代化的流行元素,赋予全新的文化内涵。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将传统元素作为遥远的艺术欣赏作品,能够将传统元素结合到现代化的生活元素之中,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在美感。

3.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不仅能将学生感悟到的艺术美感内化为艺术创作,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艺术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师通过丰富且有趣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美术教育的魅力和价值所在,同时也能极大地提升学生艺术应用能力。以初中美术教学中学习服装搭配这一课程内容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现代非常流行的换装App游戏,引导学生结合美术教育的知识点自主进行服装搭配和设计,将服装设计中需要注意到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知识点应用到实践创作过程之中,引导学生融入中国传统服装的民族特色至现代服装设计之中。例如可以在民族服装旗袍的设计中融入蕾丝等现代化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在此过程中需发挥引导作用,在尊重学生设计理念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构建轻松的美术实践氛围。

结束语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组成,在初中阶段,将传统和现代元素融合起来的美术教育,能以趣味性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传统的艺术文化元素,有助于学生健全审美观念的形成,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心理归属感,这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少玮.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J].考试周刊,2016.68:173

[2]周彩华.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J].学周刊,2016.15:125-126

元素及元素符号教学设计 篇2

元素及元素符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物质和抽象符号很自然的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这是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

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没有体会到身边物质与化学元素的关系以及化学元素与每个人生活的密切关系。而当学生知道物质世界是巨大的、丰富的,其种类繁多,而组成众多物质的化学元素却只有一百多种,恰是元素组成物质时组合的多样性,造就了物质的多样性,并通过元素组成的方式不同将浩瀚的物质世界进行分类整理时,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概念的含义,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

2、初步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并能 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判断

3、学会常见的元素符号的写法,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理解元素、物质、分子、原子四者之间的关系

5、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观念。体会到身边物质与化学元素的关系以及化学元素与每个人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判断,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2.难点:教学难点是元素概念的形成,分类思想的初步形成和常见元素符号的熟练记忆。

五、教学方法:

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通过纸牌游戏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组织学生制作拆分分子模型,搜集各种食品包装盒,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利用橡皮泥制作水、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等分子模型;搜集各种食品包装盒。查阅元素符号发展简史、制作元素扑克牌。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分子模型。引导观察拆分模型,将相同的原子分别放在一起,分析给出一类原子的统称——元素。

[提问]: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呢?

[学生活动]:讨论归纳出元素定义。

投影[板书]: 一.元素

1.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判断是否是同种元素的依据是什么?如何理解概念中“一类”二字的含义?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1)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是判断是否是同种元素 的依据。

(2)“一类原子”指的是其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所含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所以把它们归成一类,是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3)元素是一个描述原子种类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创设情景]: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经常看到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告,这里的“铁”、“钙”含义是指什么呢?

引导学生观察搜集到的补钙食品包装盒,找出补钙食品的共性——含有钙元素,加深对元素的认识。

[设问]:那么元素在自然界是怎样存在的?各种元素含量如何? [引导阅读]:课本60页有关内容

[归纳小结]: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计,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氧、硅、铝、铁„„,记作一只羊、二只龟、三头驴,用铁锅煮。

投影[板书]:2.地壳中含有元素按含量排列:氧硅铝铁钙。

[创设情景]:如何表示指定的元素呢?

引入:在认识元素的基础上,再一起学习元素符号。

小组汇报搜集的元素符号发展简史资料。在交流基础上总结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板书】3.元素符号书写规则:① 拉丁文第一个字母②“一大二小”

[学生活动]:展示元素扑克牌。一元素周期表为模本,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完成64页【活动天地】。

小结

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并将元素进行分类,总结出元素符号的意义。

[讲解]: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的物质的种类非常多,已经超过三千多万种,然而到目前我们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三千多万种物质都是由这一百多种元素所组成的。我们可以将这一百多种元素分为三大类。

投影[板书]:4.元素分类:

金属元素

非金属元素

稀有气体元素

5.元素符号的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H:(1)表示氢元素。(2)表示一个氢原子。

如2H则表示两个氢原子。

[讲解]:元素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化学语言,是学习化学的工具,正确掌握这一用语,对学好化学科有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讨论得出: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此元素的原子量。[练习]:1.下列元素名称或元素符号有错误,改正过来。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改正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改正 猛 Mn 钙 CA 镁 Mg 炭 C 贡

Hg

aL

2.元素符号组合游戏:请把它们变为你认识的元素符号。

A

B

C

M

N

a

u

e

l

g 3.试找一找,下述哪些物质里含有相同的元素?

氧气(O2)水(H2O)过氧化氢(H2O2)、二氧化硫(SO2)、氢气(H2)、硫粉(S)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归纳出物质的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投影[板书]:二.物质的分类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如:金属单质:Mg、Zn、Fe、Cu 非金属单质:O2、N2、S、P、H2

稀有气体单质:He、Ne、Ar 化合物

氧化物:CO2、P2O5、SO2、Fe3O4 酸、碱、盐(以后学)

[做一做]:用模型摆出单质、化合物、混合物

总结、扩展

1.元素是具有系统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几种原子是否属于同一种元素,主要是看核内质子数是否相等。

2.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设计 一.元素:

1.概念: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有元素按含量排列:氧硅铝铁钙

3.元素符号书写规则:① 拉丁文第一个字母②“一大二小” 4.元素分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5.元素符号的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二.物质分类

作业:

必做:配套练习册86页1—11; 选作:配套 89页22、23;

教学元素 篇3

关键词:传统元素;流行元素;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5-0385-9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5.060

在长期的发展中,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的文明大国,时至今日,传统文化对我国依然影响巨大。尤其是在进行艺术创作与教育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渗入其中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在素质教育的渗透下,初中美术教学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影响,美术教学不仅要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还要不断注入流行因素,将两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实现相互促进与发展。

一、促使学生进行创新

在初中美术教材中,包含着许多著名的美术作品。创作者也常常会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美术作品中去,这样也就可以让人们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掌握创作者的思想,也正是因为这种作品被传统寓意所影响,最终都演变成了后来的美术形式之一。在传统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只是单一地向学生讲述这些美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意蕴,并让学生自己进行理解。但是在实际中,教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将现代观点与传统寓意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感受到美术教学中的乐趣。对于学生来说,在这种教学方法中,也可以主动进行创新。

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内容《用中国元素来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将现代汉字与传统寓意融合在一起来开展教学活动。对于这一节课来说,其中蕴涵着许多传统的美术作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在我国古代男女成婚的过程中,在枕套与被套上都会绣上一些吉祥且寓意好的纹饰,如“龙追凤”等。而这其中就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两者进行结合,并让学生进行想象,以此来赋予其新的寓意。

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材中,许多的美术作品常常饱含着作者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在诠释着作者的信仰。随着美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也逐渐了解到了其中的内涵,并在后续的创作过程中加以运用。但是就目前的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少注意到这一方面,只是单纯地对美术作品进行较为浅显的说明,缺乏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探讨。而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能完全掌握到美术作品的真正的艺术价值所在。因此,为了转变这一现象,就要求教师要将现代图案的创作理论与传统图形的创作规律结合在一起,详细地向学生讲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也就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作了。

如学生在学习九年级上册内容《城市雕塑》的过程中,由于这一节课中涉及了许多的雕塑作品。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比一些我国古代中各个朝代的雕塑,并从中进行分析,掌握其中的变化。通过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存在的不同,在比较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这一节内容。此外,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雕塑基础以后,教师就要将这些作品与现代图案融合在一起讲,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雕塑,并从中产生出全新的认识,从而看到雕塑更为深层的内涵。

三、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色彩技巧

在传统的美术作品中,常常蕴涵着丰富的色彩技巧,对于这些技巧来说,已经逐渐演变成为了一向不成文的规定。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却少有针对色彩技巧进行的讲述,只是片面地对图形进行探讨,探讨的内容还是书本上所讲述的内容。这样在学生看来,教师度讲述的内容往往过于枯燥。因此,针对这一现象来说,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讲述一些现代造型中的色彩运用,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掌握传统色彩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色彩技巧了;与此同时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还会重视到传统用色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如学生在学习九年级上册内容《伞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针对其中伞的配色进行讲述,并让学生明确冷色调与暖色调相互搭配的好处。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传统色彩技巧进行创新,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色彩技巧。

四、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创造

对于这一阶段的初中生来说,往往处于比较活跃的阶段,也正是因为这一阶段的性格特点,使这些学生不喜欢听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述,而是喜欢通过自己动手来制作与创作。所以在此阶段中,如果教师采用单纯的理论讲述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让学生参与动手制作,则会让学生产生出主动参与的热情,对于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作品来说,其中存在着学生丰富的性格特点与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也就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引入到作品中去,在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了,这样也就可以有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保证了学习效果。

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内容《用泥造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明确在泥塑成型的过程中,创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去创作的,还要让学生懂得作品中所蕴涵着的寓意。一面代表着流行一面代表着传统,在这部作品中充分综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元素,既增强了作品传统元素中的优雅,又实现了对流行因素的创新。这样,学生在对美术作品进行创作时,不仅可以认识到自身的美术水平,还会加深对美术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两种元素融合到一起。

五、结语

传统元素一直影响着今人的创作,在传统元素中,拥有着上千年凝聚出的神韵。因此,将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进行有机的融合,可以促使初中美术教学更加完善,更富有内涵和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钱恒.浅论在初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多层指导教学--探索新课程改革与传统优秀教法的有效融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206-207.

[2] 陆一黎.关于初中美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的思考——以两节评比课为例[J].中国美术教育,2015(3):16-19.

[3] 肖弋.关于美术课堂教学目标及其实现的思考——读何英老师《角色游戏——面具》教学案例有感[J].中国美术教育,2011(56):66-67.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art has always undertaken an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while innovation and developing have to proceed simultaneously. But in term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rt teach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there still exist a series of problems which have affected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Based on this, the fusion measures between traditional elements and the popular elements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s art teaching are briefly stated in this paper in which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personal view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traditional elements; popular elements; innovation

教学元素 篇4

一、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对初中美术教学的必要性

美术是艺术的一种形式,是对美的一种感受和表达,因此学习美术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自发性。目前全球一体化程度提高,各地文化交流增多,年轻人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初中学生更是年轻人的主力军,所以在文化选择时会倾向于具有流行元素的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运用融合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绘画技巧时深入理解美术文化内涵,达到美术教育目的。同时,将流行因素糅合在传统美术教学中,能够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吸引学生进一步去了解中国美术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成长。由于学生更容易受到流行文化的吸引,所以通过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结合,更能拓展学生的创作视野,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激情。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脑快速发展的时期,流行元素正是顺应了初中学生对现代文化的需求,而与流行因素相结合的传统美术课堂,更能深度发掘学生的创作才华,同时也能丰富课堂内容,以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学习(荷兰)霍贝玛的《林间小道》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找出该画与现代流行文化的共同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作品进行重点赏析、评价。

另外,这种流行文化与传统美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是对初中教学模式的丰富与拓展,使美术创新的方式更加多元。例如,在美术课堂上学习中国传统美术时,可以运用水墨画的材料,画出带有现代流行元素的画作,鼓励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发掘学生的美术天赋。

二、融合流行元素和传统元素的方法

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不仅仅是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有其自身的运用方法。首先,每个学校都具有一定特殊性,不能一味地全盘照抄,应该发展多元化教学模式,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当地融入流行美术文化元素。对此,我们可以开展美术教学讨论会,师生围绕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案。通过对美术教学的探究,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也有助于美术课堂的发展。例如,《蓝天之美》这节课,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蓝印花布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劳动人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但是,在科技与经济日益发展的新时期,民族文化大融合,经济也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那么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则带来巨大考验。鉴于此,教师可以将“如何能够将这些文化更好地流传下去”作为讨论的主体,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热情与信心,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分享,以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创作氛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渐入美术学习佳境。

另外,将两种不同的文化元素进行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传统美术文化,也能让他们接触到更丰富的流行元素,教师应当加以正确引导,给学生传递正面积极的流行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小组活动作业,指导学生自主结合传统美术与流行美术文化特点,在课堂上展示小组作品,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创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种美术文化的异同。

美术作品的好坏没有标准界限,在结合两种文化元素之后,我们应当以更多面的视角去解读、评价美术作品。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说出自己的直观感受,得到不一样的作品评价。当然,教师也可以指引学生先从中国传统美术角度去分析作品,再从现代流行文化视角出发,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美术文化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投入美术课程的学习当中,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三、从初中美术教学实施案例出发,实现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融合

美术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可以自学,而且自学效果较好。可以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重点,同时结合美术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及参与研究和谈论,将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例如,作品《和谐》的创作,这一作品主要是一双泥塑鞋。在创作过程中,将鞋的两侧都进行了个性化设计,一侧绘画了代表吉祥的荷花,并在此基础上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将鞋的另一侧绘画上现代品牌“耐克”的运动标志,荷花与耐克标志分别代表了传统与流行的两种元素,在这一作品中充分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让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文化色彩,又注入了现代流行元素,促进了美术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加深了对我国传统美术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流行元素相融合,就形成了新兴的美术文化形式。

四、结语

《元素》的教学反思 篇5

化学来源于生活,这一点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感同身受,所以本节中由生活中学生耳熟能详的“广告”入手,又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认识生活中的元素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元素的存在,使学生对元素的认识更加深刻、清晰,同时也贯穿了“分类研究”的科学方法。对于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元素,按谐音的“一只羊,二只龟,三头驴,用铁锅煮”的顺口溜记,虽然不十分科学,但相信学生对于氧硅铝铁的排名应该是终生铭记了。本节课始终不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采取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元素符号的记忆采用竞赛的方法,对于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及时鼓励,这一切都体现了学生为主,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对于水、二氧化碳、过氧化氢、空气、氧气等物质的分类又是在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加以点评,既照顾到了学生的独到见解,又使要学的内容精彩登场,很好的完成了物质分类知识的教学。

由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将本节内容全面概括,使学生又将本节课所学用一线相连,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总结的学习习惯大有帮助。

教学元素 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 传统元素 流行元素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70055

在现代社会中,美术教学得到了有效创新,逐渐引进流行元素。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通过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传统纹样与现代汉字的有效结合

在美术创作过程中,传统思想比较倾向于融入作者自身的意思,从而赋予美术作品不同的含义。通过运用现代化思想,实现新美术作品的创作,可以向美术作品赋予良好的寓意,同时能够有效以寓意元素作为基本结合点,促进学生知识概念的创新。例如,在《物品上的花廊》这节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了解传统的龙凤字样等的含义,通过这种传统的审美乐趣的有效融入,不断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将传统寓意与现代汉字构造有效结合,从而创造出震惊的美感。例如,在“飞”字图标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借助鸟的振翅飞翔动作,与汉字构造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飘逸与富含寓意的图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传统图形与现代图案的有效结合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比较关注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思想感情,并注重作者自身思想的传递。这种信仰,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内涵化的图案。学生在对传统图形的深刻理解上,有效结合现代图案,可以实现创新性发展,有助于图案的内涵美的发掘。例如,在《古代雕塑艺术欣赏》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美术元素,不断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三)传统色彩与现代造型的有效结合

在传统美术教学创作过程中,画家多会在画作中透露自己的用色思想。美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用色理念的同时,应鼓励学生对现代造型进行传统用色的创新,从而创造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在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掌握现代审美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传统用色的合理性与创新性,获得新的造型用色,从而获取良好的设计效果。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相结合的策略分析

现代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有效结合,能够促进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思维定位应以美术创作规则为立足点

美术创作本身拥有其基本法则,传统与现代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标签”。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应该立足于设计的规则,所谓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其实根本不用纠结,抱有这个疑问其实只是一个定位的错误。真正需要讨论的是合乎规律的或不合乎规律的元素。所谓具备“现代感”的美术创作,必然是依据创作规则所得到的结果,因此古代的元素很多都是与现代美术创作规律相悖的。硬要把这些元素应用到美术创作中去,肯定是难以自洽的,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进行良好的结合定位,立足于美术创作的规则,追求两者的自然统一,促进两者相得益彰。

(二)挖掘传统元素,进行有效改造

传统元素如果不经过改造就难以符合现代设计的规则,而一旦改造必然失去其作为“传统”的某些特征。所以取舍的难点就在于此:既保证传统元素的某些特征可以被察觉,又符合流行元素的应用规则。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试图保留被识别为“传统”的大部分特征,而在美术创作规则的问题上做出妥协。传统元素在现代作品中的运用是在剥离传统中“非现代”的部分后才得以成立的。然而其最终的表现形式依旧是以流行元素的规则为主体,这是根本的原则。而传统元素的地位往往是点缀与象征,或某种在现代手法下审美意识的体现。总之不能直接把它毫无保留地挪入设计中去。如果从视觉元素的“传统”“现代”性出发来总结的话,有关美术创作的现代性原则是确定的,而传统元素的现代化应用是暧昧的,是需要发掘和改造才能被运用到现代美术创作中。

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深入研究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有效结合的策略,主要可以通过传统纹样与现代汉字、传统图形与现代图案、传统色彩与现代造型有效融合三种不同的途径来实现。

教学元素 篇7

一、高频考点及命题解读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 是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很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变化规律, 一直是高考改革以来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的命题素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以及微粒半径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既是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点和难点, 亦是高考热点, 有较高的重现率。笔者查阅并分析了近几年高考化学真题, 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理论在高考题中出现的三个高频考点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总结, 详见表1。

题1以元素在周期表的相对位置和原子核外电子层结构为题干, 以元素金属性、还原性、沸点的递变规律及微粒半径的大小比较为问题;题2仅以元素在周期表的相对位置为题干, 以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酸性的递变规律、微粒半径的大小比较和离子核外电子层结构为问题。它们均以“元素的推断”为载体, 将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一方面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实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另一方面考查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群”, 应用该部分理论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揭示知识间的内在逻辑与规律, 那么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往往也是非结构化的, 不能将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理论知识网络化, 对类似上述两题的综合性考题, 很难快速又准确地予以解决。

笔者利用多媒体软件设计了关于该部分理论的思维导图, 并应用于教学实践。通过使用发现, 利用具有交互性的思维导图来辅助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教与学,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长期记忆和有效迁移, 切实提升了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脑中的知识信息是按概括水平高低分层次进行储存或表征的, 图式是陈述性知识表征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从小对于色彩、图片、动画等直观形象的东西很感兴趣, 而厌烦于枯燥的文字性叙述。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知识间的彼此关联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设计各种能够刺激感官的图式, 帮助学生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利用思维导图, 学生便可以围绕主题, 进行充分的联想和发散性的思考, 将与主题相关联的知识分层分类进行管理, 使思维导图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地图”, 因此思维导图被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研究和使用, 用于辅助各学科的教学与复习。

图1-图4是关于“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的思维导图中的一部分, 与以往相比, 该类思维导图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交互性与动态感, 即每个边框与文字一起构成一个类似“引导”的功能主题, 当指针置于某主题时, 就会在旁边显示相关的更加详细的知识与概念。由点到面, 由概括到具体, 看似简单的思维导图却隐含了详细、具体的概念与理论。

1. 由点到面, 呈现“元素周期表”结构

图1是关于元素周期表的思维导图, 左半部分是一个关于周期表的主框架, 当指针置于“主族”主题时, 就显示出右半部分关于“主族”更详细的知识。

对高一学生来说, 通过短短几节课的学习, 他们不仅要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熟记前30号元素和每一主族所包含的元素, 而且要掌握“位-构-性”的关系;高三学生则需要在熟悉每章节的具体知识点之后, 将那些相互联系的细枝末叶构成一个整体。该思维导图先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 再在“引导”主题的操作下, 一一呈现更具体的内容, 由点到面, 学生脑中存有的便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点”, 而是与核心问题相关联的“知识群”, 学生便能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主动建构, 快速理解并长期记忆相关知识。

2. 由概括到具体, 从不同角度构建“元素周期律”知识网络

如图2-图4所示, 是关于元素性质及结构递变规律的思维导图。

图2是从横向与纵向角度对元素周期律的实质进行总结, 当指针置于“同一周期元素”后的“非金属性”主题时, 就会显示与非金属性有关的性质的递变规律。通过类似“引导”的交互动画, 将琐碎的性质分类, 学生便可以直观、清晰地看到同周期从左往右、同主族自上而下元素各性质及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

图3是为了解决考题中经常出现的“比较相同或不同微粒的半径大小”而设计的思维导图, 该图总结了所有同周期、同主族以及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的不同微粒及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的递变规律。

图4是从元素类型的角度对元素周期律实质的总结归纳, 从“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处的大概方位出发, 以他们对应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为主线, 总结了分别与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相关的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递变规律。自上而下, 从右往左, 在趋向于元素周期表左下角的方向, 随着金属性的增强, 金属单质与非金属离子的还原性等性质也增强;而自下而上, 从左往右, 在趋向于元素周期表右上角的方向, 随着非金属单质的非金属性增强, 非金属单质与金属离子的氧化性等性质也增强。该图使原本琐碎零乱的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与原子结构的递变规律变得有序且清晰。

如果教师能利用如图1-图4的思维导图进行交互性的教学,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些理论。那么当学生遇到该部分理论的综合性考题时, 学生脑中便会闪现出这些高度结构化的知识网络图, 达到了既快又准的做题效果。

三、利用思维导图辅助化学教学的意义、展望及反思

不难看出, 思维导图将抽象杂乱的结论性知识之间复杂的关系变得高度结构和网络化, 通过交互操作使静态文本动态化, 大脑中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 通过图形、色彩、动画、形状等多种刺激, 启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 激发了学习兴趣, 这无疑对提高中学化学的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初中英语快乐元素教学探讨 篇8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快乐元素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采用灵活多变充满快乐元素的教学方法、趣味游戏式教学等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得主动,提高效率。

一、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理机制,有暂时兴趣(自行消失)和稳定兴趣(不易消失)之分。只有让学生产生稳定兴趣,不断保持学习英语的高昂热情,才是学好英语的根本保证。因此英语教改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存。为了让学生乐于接受,接受得快,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在超前学习中的问题,现以直观教学法为例,仅供参考。

所谓直观教学法就是充分利用实物、图片、简画笔、情景直观、语言直观等手段,提高感性认识,确实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如教学desk和table的区别时,利用教室的实物(课桌)和黑板上的简笔划或图片,就能把书桌和饭桌区别开来,而且印象深刻;学习介词in和on时可以利用门、窗、黑板和墙壁的关系联系起来学。如:The door is in the wall.The window is in the wall too.The blackboard is on the wall.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出来:on是有接触面的“在……的上面”,in是表示有一个空间的“在……的里面”。再让学生看老师的演示:The box is on the teacher’sdesk.The ball is in the box.

又如:初学英语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人称代词(主格)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和拼写混淆不清,教师可以通过表演法(即情景和语言直观)来激发兴趣,加深印象,增强记忆。具体做法是请五位学生上台表演下列对话(其中B是女的,E扮演Polly)。

这既是在对话表演,又像是游戏;既简单又好记;既容易又有趣。接着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练习表演这个对话,并转换角色,反复操练,最后能够默写,这样由感性到理性,学生在活泼快乐的活动中掌握了人称代词(主格)———作主语,(形容词)物主代词———作定语(修饰名词)的用法,以及音、形、义。再用列表法加以归纳巩固。

二、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便会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格外重视,因而成绩较好。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使自己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批评和表扬应出于同一个目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教师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感到老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教与学是师生双向的共同活动,而情感犹如一根纽带把师生连为一体,老师、学生没有情感的投入,就没有成功的教育教学。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感情才能融洽,学生才会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三、灵活多样充满快乐元素的教学方法

单一的教学方法是乏味的,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如初学、巩固和复习,就不能用一样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付出心血,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在教学中,这应该是教师大有作为的地方。

课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用学生听懂和大致听懂的英语讲一个幽默笑话、一则谚语,或由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英语会话练习、自由演讲、自由谈、集体唱一首英语歌曲,从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前的预热活动。

教课文时,教师可根据不同体裁和内容在不同阶段,采用模拟对话、扮演角色、讲故事、述大意、改变人称、变对话为叙述、变叙述为对话、看图说话、组句成文等多种形式,将教材用活。这样,学生学的兴趣浓,用的机会多,效果必然好。

四、在教学中开展英语趣味游戏

游戏式教学是最具有快乐式元素的。比如,在对英语天气词汇及对话进行练习(PEP Book 4 Unit 4)过程中采用趣味性游戏教学。

游戏方法:

1. 以西游记的人物故事为蓝本:

唐僧师徒时过千年,接到某个领导人的E-mail,奉令再次西行,此次西行有两个任务:a取得学英语的真经;b.让中国人学会英语挣外国人的money。

2. 西行前检验各位高徒的法力,引出呼风唤雨的主题。

A.三高徒各吹仙气,出现自然界中这几种天气的声效,跟读单词。

B.唐僧像个魔术师玩天气的各种图片,让徒弟们看图辨单词。

C.听各种天气声音或图片拼读单词。

(每过一关就会出现小天使飞来称赞“Great!Excelent Fantastic!Wonderful!”或有仙桃从天而降等)

3. 由于西行途径世界各地,所以必须了解西行的天气。

于是便有了师徒间有关天气的一段对话:

出现各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英文名。

A.听句子,给城市图片和相应天气英文连线。(每连对一个,奖一朵绽放的小花。全部答对,礼花绽放。)

B.听一段天气预报写单词。(写对单词有掌声,伴有“Great!You are clever!”等评价语;错误则有“Ah-oh, try it again!”的评价)

4. 为了适应天气的变化和时代的不同,唐僧师徒也不再老土,穿着国产的名牌,顺便做一下公益广告。

于是师徒四人正在根据天气的变化研究服装的选配:OK, let’s go and have alook.Can I wear my T-shirt in London?Yes, you can./No, you can’t.You can wear...Because it’s...in...。

A.听对话内容选择相应的服装图片。(动画搞笑笑脸或哭脸)

B.听新对话中的天气,为他们师徒选择合适的服装,并根据颜色给服装着色。这样练习以上句型的同时,又能复习颜色类的词,这样装扮的师徒形象富有创意又搞笑。

教学中如何补充新的教学元素 篇9

一、从关注话题里寻找元素

生活中不乏大家关注的话题,比如,最近关于奥运会的报道特别多,“奥运”也成了大家谈论的话题。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解了一些关于奥运会方面的知识,然后布置给学生们一个任务:要求他们以参加“奥运火炬接力手”为主题,通过自我展示,让身边的那些对奥运会还不了解、不感兴趣的人们通过观看他们的展示之后也开始关注、了解奥运会。学生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有的小组准备了一场比赛;有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做了一些奥运会的宣传材料;有的小组准备了娱乐小品节目;还有的小组干脆做起志愿者活动。学生们的各种各样的展示不仅仅影响了他人,他们在准备过程中也深刻地理解了奥运精神的内涵。

二、从时尚活动中寻找元素

笔者曾有机会参加一个素质拓展活动,通过参加培训,我认识到素质拓展活动是现代企业一项经营策略,立足于提高员工素质,熔炼高效团队的平台,其理念是开拓创新、激发潜能、炼团队。我感到素质拓展练习也可引用到我们的体育教学中来,素质拓展活动对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强的意义。回来之后,我查阅了大量的素质拓展材料,提炼了一部分符合学校体育实际的内容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通过点评来使学生认识到每个拓展活动的锻炼价值:我把足球门当成一个求生墙,让学生分组通过自己的团队力量让每个学生都能翻越过去;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不允许说话、不允许回头看等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商量如何迅速传递信息;让每一个学生依次站在高处,背对大家直身向后倒下,其他学生在台下平伸双臂保护等等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拓展活动,学生们在练习过程中明白了许多真谛。记得有一个学生说:“参加了这些活动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团队智慧和团结的力量了。”

三、从现代教育理论中寻找元素

新的课改提出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我所在的学校一直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蔚然成风。我也在思考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体育教学中来,经过一番摸索之后,我认为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根本,从此我常常喜欢在课中制造一些悬念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解决,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我曾在一堂以跑为教材的课上问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田径场比赛都是逆时方向跑?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引导他们在田径场上反复定距离地顺向跑和逆向跑,通过测得出成绩来求证,最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见解。事实上学生们在实践的时候,本节课跑的锻炼效果也体现了出来,然后我再布置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调查学生查阅田径发展史的资料,从向心率、人体结构等方面再来求证了解。通过这次学习之后,学生对田径运动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接下来的选择模块教学中,本来很少有学生问津的田径教材,现在已有不少学生主动选择田径项目。我想,他们的选择是因为他们认识了解了田径这项运动。

四、从社会关注课题里寻长元素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广泛的认识和重视,现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已经达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我曾主动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我掌握了不少心理健康知识和沟通技巧,并加以运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去。心理学认为:在跟人沟通过程中,语义意思占效果的7%、声调占效果的38%、身体语言占效果的55%。我发现在这之前,我很少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从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运用。课堂练习过程中,我也开始跟学生一起呐喊加油,用欣赏的表情去关注学生们的每一次动作练习,对失败的学生总拍拍他们的肩膀,俯耳鼓劲。在跟学生对话时也注重采用技巧:针对优等生采用提醒式;针对自傲生采用警示式;针对自卑生采用鼓励式;针对无为生采用触动式等等。由于我注重心理暗示,关注对学生们的情感教育,在课堂上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学生们对我的体育课越来越喜欢。

中学“元素性”音乐教学探究 篇10

音乐形象思维是从音乐音响感知开始的, 经过集中概括产生具体的形象思维, 同时伴随着感情体验与想象、联想直至理解认识音乐的思想意境。

音乐要素是构成音乐艺术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 任何音响作品都是由音高、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组成的。在音乐作品分析中要注重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掌握, 客观、系统地为学生展示出音乐作品的内在结构、发展规律及表现方式;培养学生对元素性音乐的敏锐感知, 激发他们对诸音乐要素不同结构及运动变化产生浓厚兴趣, 使他们懂得这些变化对于表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塑造音乐形象的独特作用;有助于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旋律感、力速感、节奏感、和声感及对音乐要素细微变化的敏锐反应, 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

在全国音乐课录像评比中, 本人执教的《音乐要素与梁祝》一课荣获全国优秀课观摩奖并多次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该课以音乐要素为主线, 通过分析乐曲中的音高、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和声的变化, 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解作品的能力, 并使学生懂得了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思想内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呈示部中主部爱情主题的旋律不断上下运动, 揭示了音高要素的内涵;副部同窗共读中活泼的小快板与结束部长亭惜别哀伤的慢板, 在乐曲的速度方面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展开部中强烈的封建势力主题以及抗婚主题, 充分显示了力度的作用;这两个主题中富有代表性的节奏形态产生的音乐效果, 展示出节奏要素的特殊地位;楼台会中大提琴与小提琴两种音色的对比塑造了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哭灵抗坟又以很强的力度把乐曲推向最高潮, 随后音乐以轻柔的力度、缓慢的速度把人们带入了仙境。

一、音高与旋律

音高是旋律组成的重要部分, 也是旋律的主要表现手段。在旋律进行中, 由于音高的不同走向, 形成了形态各异、规模不同的旋律线条, 有时平稳流畅, 有时奔腾跳跃, 变化无穷。

旋律又称曲调, 是建立在调式和节拍基础上的, 由高低、长短、强弱不同的乐音, 按一定的序列组织起来的单声部进行的线条。旋律可以是单声部音乐的整体, 也可以是多声部音乐的主要声部。在音乐作品中, 旋律具有表情性, 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 它可以反映与唤起人的情绪, 激起某种情感的反应, 引起人们某种心理上的共鸣。因此,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

《梁祝》呈示部中的爱情主题, 其音高旋律不断上行又不断下行, 旋律方向上行时, 能表现出对幸福生活、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旋律方向下行时, 则能表现出生活中的曲折及人物痛苦和惋惜的心情。

旋律线对音乐作品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某段作品的感情可以由其旋律线的类型表达出来, 这种旋律型有一定的规律, 如紧张的、表现激动、向往、期待、追求, 一般旋律线是呈上升线条;而下行线条则暗示着松弛, 易表现出平稳、舒缓。如果一条旋律线逐渐发展自始至终呈上升趋势, 那么就可以始终保持着某种紧张情绪;如果旋律线呈下行曲线, 便会产生逐渐放松的感觉;如果旋律趋于平缓, 则会产生宁静的气氛。

二、速度与力度

速度是音乐艺术表演的重要手段。不同的速度不仅有其独特的表现力, 还可以通过纵横的结合, 形成多样的速度表达方式。如:渐快、渐慢、突快、突慢等等。此外, 速度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在音乐的运用中又有其严密的美学原则与逻辑性。

速度在音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各个音乐形象都或多或少与一定的速度相配合。一般来讲, 音乐速度较快, 往往表现出热情、活泼、轻快、激动、喜悦等情感;反之, 则常表现抒情、柔美、思念、沉痛、惋惜的情感。

力度是音乐中音的强弱变化, 是物体振动的幅度特性, 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没有强弱变化的音乐如同失去了生命, 毫无生机。力度变化能很好地表现音乐的层次、构架和内容,

力度和音乐中的其他要素一样, 非常重要, 力度的强弱和音乐的内容、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梁祝》展开部第一、二抗婚主题为了表现封建势力的强大和英台抗婚的场面, 采用了强烈的力度, 体现出封建势力的残酷、凶暴, 表现出英台誓死抗婚的悲壮场面。

由此可见, 较强的力度大多用来表现极度的激动、愤恨、残暴、强大, 以及悲壮的情怀等;弱的力度大多用来表现温柔的情感、甜蜜的回忆、幸福的向往以及深情的诉说、悲伤的叹息等。力度变化还可以表达意境, 渐强的力度有使情绪逐渐高涨的效能, 有对物体自远而近的联想;渐弱的力度有使情绪渐渐平稳的功能, 有对物体从近到远的想象。

三、节奏

音乐节奏是指音乐中声音强弱、长短的配合、对比、反衬、连续等千变万化而有序的组织形式。如音乐时值的差异可以反映出人们情感上的差异。如表现激动、紧张的心情, 音符时值就要短, 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就要紧凑些;而表现婉转的、抒情的、沉思的情绪时, 音符时值就要长些, 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就松弛些。

节奏作为表现手段的重要作用在于能给曲调以鲜明的性格, 具有强烈特点的节奏使人易于感受便于记忆。多种多样的——急剧的、明快的、自由的、变化无常的节奏大大促进了艺术形象的诞生。如节奏清晰、突出重音是进行曲的特点, 这种明快、刚健的进行曲节奏, 也是现代许多群众歌曲所特有的, 表达出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又如变化节奏的音量, 音量渐强, 造成距离越来越近的空间感, 音量越弱, 则意味着距离越来越远, 产生一种距离感。

节奏对乐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旋律不变, 只要改变原有的节奏以及其他配合的音乐手段, 音乐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而获得另外的情感效应。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 是音乐的原动力, 不同的节奏或同一音调用不同的节奏来组合, 都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 使人产生形象思维。《梁祝》展开部抗婚第一主题每一乐句都出现了休止符, 第二主题中每一乐句都用了强烈的切分节奏, 如果不采用这样的节奏形态就很难表现抗婚的悲壮场面。由此可见, 节奏的改变往往引起形象的改变, 节奏形态是为音乐内容服务的, 采用适合的节奏形态, 能使内容得到深化, 突出主题, 就更容易感染人。

四、音色

音色是人对声波波形的反应, 是音乐形态中直接作用于人类器官的最为感性的要素。音色在声学上的术语就是“复合”。复合音通常由一个基因和泛音列 (泛音的频率往往是基音频率的倍数) 组成, 当它们结合在一起时, 就具有了独有的特质, 被称为音色。由于音色是不同频率、振幅、时程的多个声波的叠加, 因此, 发声的方法、发音体的质料、传播音的周围环境以及不同的音区都能影响音色。分别用钢琴、男高音、女高音、小号唱奏同一个音, 保持相同的音长、强度与音高, 没有人会否认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 所不同的地方就是音色。音色与颜色之间也存在着自然的联系。从物理角度来看, 他们同属波动, 只是它们的性质和频率范围不同而已

由于物体振动时条件和物质本身的质的不同而使音乐音响的色彩不同, 这种色彩的不同, 往往会导致音乐形象的不同。

无论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作品, 都与音色密切相关。《梁祝》展开部楼台会采用大提琴与小提琴两种不同的音色来表现梁祝互诉衷肠的场面, 用大、小提琴音色的对比来描绘两个鲜明的音乐形象, 前者采用大提琴圆润、深沉的音色, 因为它接近于男声, 而后者采用小提琴优美、明亮柔和的音色, 因为它接近于女声。通过不同音色的对比和变化, 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五、和声

和声是音乐艺术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也是音乐的基本要素。和声是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结合, 和弦进行的强和弱、稳定与不稳定、协和与不协和、以及不稳定、不协和和弦对稳定和弦的倾向性, 构成和声的功能体系。

无论在主调音乐或复调音乐中, 和声都是使各声部相互结合, 彼此联系, 成为协调整体的基础。完整的音乐形象必须由一定的曲式结构来表达, 和声在多声部乐曲的曲式结构方面, 通过和声进行、收束式、调性布局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大型作品主题的呈示部分、展开部分、对比性部分等, 在和声上都有不同特点, 以短小的结构如乐句、乐段的划分, 也可以通过和声上的不同终止式来加以区分。

通过和声的各种音响效果, 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内容、形象等起到塑造、烘托、补充、改变等作用。例如, 当音乐的旋律配上和声后, 动静交替的感觉会更加明显、强烈, 使作品力度、深度、广度都有所加强, 从而使作品产生立体效果。

和声的表现作用可以通过结构不同的和弦、和声进行、织体、音区位置等形成不同的音响色彩与效果。如同样是属和弦进行到主和弦, 但由于节奏音型不同, 就会使情绪上出现差异。

上一篇:实体性环境权下一篇:门诊的护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