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2024-05-15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精选十篇)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篇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中国农村家庭传统的养老模式, 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反哺的亲子关系。这种农村养老的稳定性更多的是靠亲情和邻里之情维系, 或者是靠老年人的积蓄。中国农民买保险使用卖农产品换取保险保障, 多数人认为买保险不合算。而国家和社会可以将分散于个人手中的资金人力物力资源结合起来, 达到分散风险, 为农民老年时提供一种基本保障。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的方式。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分担。

我国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模式以个人缴费为主要途径, 集体补助为辅助, 国家政策全力支持的原则。这种养老保险带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双重性质与特点。如何有效完善的将其结合起来, 对发展农村养老保险意义重大。

二、现在中国发展较好的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不同模式

1、华北地区

投保人数比其他地区都多的省份.这种保障制度仍以家庭保障为主, 投保水平几元一月的水平。主要原因是集体补助少, 乡镇企业不如东南沿海发达。

2、广东地区

通过股份合作制中乡镇企业中的年龄股和集体股来实现保障。年龄股按年龄增长而增长, 集体股属集体所有, 作为公益金支付。

3、上海模式

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所以集体补助比例较大, 基金筹集标准也因地制宜的改变了。例如上海嘉定区, 个人年缴保费分为三档:240元, 180元和120元。企业缴费标准为:农村“三资”企业, 按上月职工工资总额的25.5%缴费;农村个体工商户, 户主按上年度计税工资标准的10%缴费。

三、俄罗斯三支柱体系

俄罗斯的框架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强制性养老保险, 资源性补充养老保险三管齐下的模式。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资金来源于税收, 仅能维持被保险人最基本的生活。强制性养老保险资金来源于企业。自愿性补充养老保险, 相当于我国的商业保险公司个人投保的运作, 保额可以自己确定。是一种相对灵活的方法。

四、印度的养老保障新举措。

印度农村小额保险的目标客户群是印度农村地区以中低收入家庭, 普通的商业保险产品费率较高, 农村地区的人很少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这种新兴的小额保险产品以保障型为主, 保费较低 (一个月十几块钱) 且缴费方便, 更加适合低收入阶层, 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购买这些小额保单的主要是妇女, 妇女作为投保人, 给自己的丈夫上保险。

五、对中国的启示:

(一) 开发适合中国的商业小额保险产品, 专门针对收入很低的纯务农人员。

2008年6月24日, 保监会推出《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方案》。正如诺贝尔奖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纳斯的小额信贷针对的群体一样, 小额保险是一种专门提供给低收入人群的保险保障。这种保险产品已经在亚洲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农村低收入者是风险厌恶型群体, 没有足够的钱承担风险带来的损失, 在社会的基层, 保险需求市场缺口大, 推动小额保险更是解了中国最不发达的农村的燃眉之急。

(二) 开发适宜中国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模式。

中国人寿宜兴支公司参与管理农民基本养老保险, 截止2007年年底, 应参保农民41.8万人, 实际参保39.62万人, 参保率达94.7%。其中, 有18.1万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宜兴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采用政府征缴保费、保险公司管理业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开设特殊账户, 专款专用, 单独核算监督三管齐下的模式, 市财政负责支付副案例费用, 保险公司不承担风险) 。当然, 宜兴模式只适用于那些和其经济收入与支出差不多的地方, 其他的地区应该因地制宜。

(三) 加快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

现阶段, 户籍制度仍是制约保险业的一大弊端。农业与非农业人口划分, 使城乡的壁垒难以打破。另一方面由于心理上安土重迁原因, 让农民放弃土地也是很难做到的。即使对离开土地的农民工来说也有待遇问题, 他们人数多, 流动性大, 防范风险意识不强, 是城市的边缘人口。他们一旦离开了原单位, 保险关系不能转移。出现重复缴费以及不理赔的案件。他们很少关注自身的保险保护, 只觉得多挣点工资回家就好, 属于典型的未受保障者。所以突破城保的限制是必要的。当农民工回乡时, 衔接工作都不够完善。建立统一的, 一体化的对于农民工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势在必行。《<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实施规定, 只要累计缴费满15年, 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就可以在深圳退休, 按月领取养老金, 取消了养老保险的户籍制度, 是一大突破。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立法问题。这些立法包括保险标的, 保险项目, 险种, 保险给付条件方式, 基金的经营, 管理, 监督等各个方面都要明文规定。有明确的概念界定, 不能模棱两可。

摘要:农村的经济发展关系中国整个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三农问题, 关系到中国八亿农民。只有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才能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种养老保障,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对服务社会主义, 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作用。农村养老保险也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其他国家, 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俄罗斯模式,印度模式

参考文献

[1]、安曾龙.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98-99

[2]、张彦, 张红霞.社会保障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55

[3]、保监会网站

[4]、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5]、田吉生。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策略刍议【J】。上海保险, 2008, (1) :

[6]、陈文辉。建立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J】。中国金融, 2008, (8) :13-15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篇2

中国保险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在发展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一些混乱的现象,但是这种混乱现象必须加以遏止,否则不利于保险市场的良性健康的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但在体制改革、整顿市场防范风险方面,政府监管是首位的,这在国内外都是如此。政府监管部门从宏观上整体上看得清,能根据市场的总体情况把好舵,制定出有效的政策,监控各公司的偿付能力,把风险控制在未发生之前。而公司的内控又是防止风险,搞好市场秩序的基础。但是只有上述两方面还不完善,因为有些事情政府不便于出面干预,有的事情不该政府出面;有的事情又不是个别公司自己能解决的,需要有一个中间性的组织来协调、处理一些事务。例如,费率和手续费问题,例如一个公司对另一个公司有些想法等等。行业协会起到自律、协调、服务、助手的作用。这就是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有别于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保险行业协会的地方,这就是中国的特色,正向我前面介绍的,在欧美、甚至在亚洲一些国家,保险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是很淡薄的,但在我国是保险行业协会的重要任务。

下面具体地来谈一下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

⒈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维护保险市场秩序、规范保险经营行为,建立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行业协会办好的基本职能,也是协会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制定了自律公约,今后还就公约内容制定出一些细则,各公司将就此进行讨论,通过后将共同遵守。协会将在公约基础上协助各公司自查,并将违规的现象向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报告。

但在发挥这一作用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章程规定,入会或退会是自由的,但又不象有些国家或地区的协会得到某种授权,可以起到权威性的作用。因此有的地方的行业协会就遇到这样的问题。例如公司的业务活动中有违规行为,协会根据自律公约提出对其进行某种处罚,而这家公司声称只要对其处罚,他将退出协会,而赞成对其处罚的公司则声明如不对其处罚,他们也将退会,公约也将成为一纸空文。此外,如果有的公司不愿意参加协会,怎么办?它就不参与自律了。而协会对非会员是执行不了公约的,因此协会在制定、修改自律公约时曾涉及到对非会员公司违规的处理办法。因此如何充分、正确发挥自律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提到协会的权威性,有关部门给予某种授权,对树立协会的权威性固然重要,但是为会员提供优质服务,使各会员离不开协会,觉得入会对他开展业务有好处才是最重要的。

⒉发挥协调的作用。

协调作用应包含三个方面:行业内部的协调,要依法公正地协调、处理会员公司之间的业务纠纷和矛盾,确保会员公司之间保持良好的业务关系;行业与公众即保户的协调,使社会公众了解保险,不至于因为对保险,特别对具体险种不了解而导致纠纷,损坏保险形象,同时公众对保险知识增加了,从而遏制一些代理人员的胡作非为。一旦出现纠纷属于保户对条款不了解引起的,则作客观的解释说明,属于公司执行中的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加以解决;做好行业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要成为行业的好喉舌,将行业的共同心愿、呼声向政府各有关部门反映,在合理的基础上,为业界争取的良好的经营环境。

⒊发挥服务员的作用。

这个作用函盖面很广,搞好自律,做好协调工作都是服务,这里讲的服务作用主要指:提供信息服务,要建立和完善协会的交流制度;提供培训服务,制定符合国际保险惯例,同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险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和考试办法,加强对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开展以提高业务水平为目的的研讨会;提供技术服务,研究防灾防损方面的技术措施,提供一般性条款的设计或审核服务等等;提供对外交流服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中国保险业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参与国际保险行业组织,加强与国际保险业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国际保险业对我国保险界的了解,提高我国保险业的国际信誉,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的保险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

⒋发挥好监管的助手作用。

协会可以协助保监会在维护保险市场秩序,监督会员公司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履行行业自律公约,规范业务活动等方面,发挥好监管的助手作用。

(四)展望

中国养老体系仍待改进 篇3

丹麦在本次调研中获得了82.9的总体指数值,取代荷兰成为了该排名的榜首。丹麦也是这项指数中有史以来第一个达到“A”级评级的国家,这个评级是对该国资金来源充分的养老金体系、较高的资产和缴费水平、充分的福利提供以及其合理发展的监管框架下的私营养老金体系的认可。

美世高级合伙人及该报告作者DavidKnox博士表示:“由于人口的老龄化、低迷的投资回报率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出现的政府高额负债,世界上许多养老体系都面临着日益加大的压力。要确保以可持续的方式长期提供充分的福利,改革势在必行。”

最佳的资产配置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同的。然而,相对于高度集中于债券和股票,该体系中配置一系列多样化的资产有可能提供更佳的结果。

中国的养老体系在监管框架和社会保障覆盖方面一直在持续地做出改进。但是,尽管充足性这个次级指数值有所提高,该体系的可持续性和全面性却略有下降。在今年所调查的18个国家中,中国在全面性方面的得分为第二低,主要原因是缺乏用来保护计划参与者免受管理不当之侵害的中央监管框架和控制措施。美世大中华区合伙人陈琪恺指出:“我们继续看到中国在应对当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正逐步取得进展。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今年所调查的国家中唯一一个没有为雇员向补充养老计划缴费提供税收激励的国家。好消息是在不远的将来,预计上海将会试点推出个人储蓄产品,其中将包含首次面向个人的税收激励。然而,财政和监管政策实施方面的权力下放仍将是重大挑战。”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篇4

1.1 企业年金的性质

企业年金是一种新型的养老保险制度, 这种制度既不属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 也非个人商业保险, 而是企业及其员工自愿建立的国家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的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

现在我国的养老保险主要包括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以及个人养老保险, 企业年金作为养老保险的第二支柱,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完善和立体化。

在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中, 第一支主要是国家基本养老保制度, 这种体制是国家利用社会资源和税收等财政收入, 并且强制实行的, 面向全体社会人员的, 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是我国养老保险的基础组成部分, 而企业年金是企业自主设立的一种养老制度, 并不和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冲突, 主要利用的是企业自有的资金, 并且遵循自主自愿的原则, 不强制职工参加, 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本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待遇。企业年金是一种企业行为, 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居于第二位。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主要是个人在自主自愿的原则下进行的, 也是我国养老保险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1.3 企业年金的作用

企业年金在维系企业发展以及维护企业人力方面具有重大的功效。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 在流通使用中的所得利益将会成为我国退休职工在退休以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企业年金被誉为企业的“金手拷”, 完善这一养老保险制度, 有利于稳定企业的人才人力资源, 提高企业员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 使他们得以安心的工作, 不必为以后的生活担忧, 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增强企业内部的团结;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充分的利用资金, 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大利益, 促进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2 企业年金应当成为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

2.1 养老保障的发展特点:从单一支柱走向多支柱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积累的稳定增加以及人口结构的相对稳定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健康运行的主要前提当今中国, 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 老龄化人口众多, 使得国家在养老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面对这种情况, 养老保险制度不可避免的将走向多种形式的共同合作。各种社会资源加入养老保险体制, 不仅能够缓解政府的压力, 而且增强了养老保险运行的多层次性、灵活性以及效果性, 同时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利用养老基金, 促进经济的发展。

2.2 企业年金:在中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1) 未来的企业年金计划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比较低, 大部分只覆盖了部分的城镇职工。虽然基本的养老保险一定会苦熬大服务范围, 但是鉴于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在中国尚属发展中国家, 主要的任务仍然是发展的情况下, 这种覆盖面在一定时期内发展不会十分快速。这就意味着大部分的从业人员要想在未来年老时有更好的福利待遇, 不妨考虑一下其他的“非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就为企业年金等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未来的养老保险体系方式将更加丰富, 层次更加多样化, 体系也将会更加完善。

(2) 企业年金发挥重大的作用, 和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起, 为职工提供良好地晚年生活。由于中国的老年人人口基数大, 面临的养老任务重大, 而中国现阶段的任务又比较艰巨, 因此, 企业年金成为中国未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的必然组成部分, 为职工的未来生活提供重要的保障。

(3) 企业年金的建立也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益。这种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企业的软实力。通过企业的年金制度, 企业能够稳定职工的情绪, 使员工安心地工作, 为企业更好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制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 并为企业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在现代市场竞争中, 人才是第一重要的资源, 通过企业年金制度稳定员工队伍, 吸引高级优秀人才, 为企业的发展准备好人才后备, 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通过自己的实力向员工提供这种新型的养老保险, 也在无形当中建立了自己优于中小企业的吸引资源, 无疑将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无形效益。

(4) 企业年金无疑将会成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能够不断完善养老保险体系。企业年金制度和整个的养老保险体制并不冲突, 相反, 它们是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的, 共同为中国的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企业年金制度将会补充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且可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率, 使更多的人可以预先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规划。因此, 应当鼓励企业年金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促进中国养老保险机制的完善。

3 结语

企业年金不仅能够为企业的职工提供晚年生活的保障, 企业年金是企业员工未来退休生活的重要保障, 而且能够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竞争力和人才, 并且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 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是, 企业年金制度在建立和实施时, 也一定不能脱离了我国的基本法律法规, 在合法的前提下, 企业年金才能充分利用企业的养老基金, 为员工的未来生活提供经济保障。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企业年金制度架构, 保证企业年金制度健康运行。

摘要:企业年金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职工, 这是企业以自己的既得利益为基础, 为保障职工未来的利益以及企业为稳定自身发展而建立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极大的补充了我国养老保险方面的资源不足情况, 同时使得企业也成为了社会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维系企业的人才人力、企业的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企业年金的重要作用, 强调表现了企业年金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企业年金,养老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险基金模式的偏差及其矫正[J].经济研究, 2002, (2) .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篇5

发布时间:2017-05-07 分享到: 【字体:大 中 小 】

保监发〔2017〕44号

机关各部门、各保监局、培训中心,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保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的有关要求,全面落实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健全保险监管体系,弥补制度短板,切实提升监管有效性,促进保险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握正确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保险监管系统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监管制度的改革完善,维护了保险市场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近年来保险业出现的一些突出风险和问题,暴露出在保险监管制度和实践中还存在短板。有些制度违背了金融规律,给不良资本控制公司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制度存在漏洞,对业务结构失衡、个别产品粗放发展、少数公司无序举牌冲击实体经济等风险问题管控不严;有些制度执行不力,对一些违法违规行为还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

保险监管系统要深刻反思,深入排查梳理,找准并弥补存在的短板,切实完善监管制度,改进监管方式,深化改革创新,构建严密有效的保险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效能和权威性。

(一)坚持目标导向,强化为民监管。各级保险监管部门要深入贯彻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安全的要求,切实履行好保险监管使命职责。要以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为根本,以风险防控为核心,以推动保险业强化保障功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主线,全面检视和梳理完善保险监管各方面的制度措施,真正将监管导向贯穿其中,将“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落到实处。

(二)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源头监管。各级保险监管部门要直面现实,对当前保险市场存在的突出风险和问题,举一反三,深入分析原因;追根溯源,查找保险监管制度、实施细则、执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短板,逐项增补完善,不断扎紧监管制度的笼子。

(三)坚持统筹协调,强化系统监管。各级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不同领域监管工作的协调统一、上下联动,切实做到全国监管一盘棋,对保险市场主体建立立体化、全流程、无缝衔接的监管体系。同时,主动加强与其他监管机构和执法部门的合作,加强工作沟通和监管信息共享,统筹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提升金融监管穿透力。

(四)坚持依法公正,强化从严监管。各级保险监管部门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监管职能,推进保险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坚持公正透明原则,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要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监管权力运行,严肃监管纪律,强化监管行为监督和责任落实。

二、抓住重点领域,堵塞制度漏洞

近年来,保监会根据行业发展形势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较好地完成了保险监管任务,但由于市场变化较快,部分制度已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存在着滞后、缺位、交叉、重叠甚至相互冲突等问题。

各级保险监管部门要针对上述问题,加快补齐制度短板。对现有监管制度不完善、存在漏洞的,尽快修订补充;对监管内部规程不健全、存在操作风险的,抓紧制定实施细则;对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上位法支持来强化监管措施的,认真研究反映,推动保险法等修改完善。

(一)健全公司治理监管制度。加强机构股权监管,研究制定保险业统一的保险机构股权管理规则,设立更加科学严格的股东分类约束标准,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降低单一股东持股比例。加强入股资金真实性审查,强化投资人背景、资质和关联关系穿透性审查,严禁代持、违规关联持股等行为。增强关联交易监管,完善关联方信息档案建设,加强对关联交易审核责任人的追责。推进独立董事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制衡机制。强化公司治理监管,加强对股东增资、股权转让的审查力度,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完善公司规划监管,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战略风险防控机制。研究出台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监管制度,评估确定首批国内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名单。

(二)严格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加强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研究制定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规定,建立定量评估、定性评估和压力测试等规则。进一步健全保险资金运用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指引,规范保险公司首席投资官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首席风险官机制。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分类监管制度,完善重点投资领域监管政策。提高境外投资能力要求,建立境外投资分级管理规则。坚持去杠杆、去嵌套、去通道导向,从严监管保险资金投资各类金融产品,严禁投资基础资产不清、资金去向不清、风险状况不清等多层嵌套产品。进一步完善保险资金服务国家战略的引导政策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配套政策。

(三)深化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全面实施。启动中国风险导向偿付能力体系(简称“偿二代”)二期工程,填补保险集团监管、相互制保险企业监管等制度空白,修订完善投资资产风险因子、保险合同准备金负债评估标准等现行规则,加强与其他监管机构的沟通协调。强化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实施,根据“偿二代”要求调整改进保监会部门及派出机构监管制度机制,提升监管合力,对行业风险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建立偿付能力数据核查机制,严查严处数据造假行为,夯实监管数据基础。督促保险公司健全内控流程,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确保“偿二代”制度全面落地实施。进一步加强偿付能力信息披露监管,提高信息透明度,充分发挥市场约束作用。

(四)夯实保险产品管理制度。进一步修订保险产品管理制度,强化保险公司产品管理的主体责任,规范保险公司产品开发管理行为,公平合理制定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从严做好产品监管,落实备案产品事后抽查机制,对问题产品强制退出,加大问题产品通报、处罚力度。探索建立人身保险业务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规范保险公司渠道、产品等业务经营行为。深入推进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

(五)完善保险中介市场监管制度。修订出台《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保险经纪人监管规定》《保险公估人监管规定》,加强对股东资质和出资能力审查,区分全国性、区域性机构并实施分类管理,规范分支机构设立条件和流程。落实《资产评估法》要求,规范保险公估机构业务备案管理。探索建立保险中介机构法人治理、内控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标准。强化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管理从业人员的主体责任,建立对管理不力机构的追责机制,进一步完善从业人员执业登记制度。

(六)推动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建立保险销售可回溯制度,实现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放、重要信息可查询、问题责任可确认。研究制定保险产品适当性销售制度,加快推进保险服务标准化建设,健全完善保险公司服务评价和小额理赔监测机制及结果公开制度。进一步强化保险公司投诉处理主体责任,提升保险纠纷化解机制运行效率。大力推进保险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实施保险实名登记制度,建立保险行业失信惩戒机制。完善保险消费者教育及保险消费风险提示制度。

(七)完善高管人员管理制度。修订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加大保险公司在高管任职资格把关方面的主体责任,优化任职资格审核程序。建立保险公司职业经理人评价体系,强化对高管人员流动、履职的动态监管。完善违规高管处罚结果行业通报制度,建立高管人员“黑名单”,进一步明确禁止担任高管人员的行为和情形。

(八)提升新型业务监管水平。研究完善互联网保险监管和风险防范有关机制,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支持行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产品、服务和模式。加强自保公司监管制度研究,引导规范相互保险组织,切实保障会员和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细化完善保险公司各类专属机构的监管规则。研究出台价格保险、指数保险等创新型业务管理制度。规范信用保证保险业务,防范风险跨系统、跨区域传递。探索新模式新风险通报制度,切实引导新型业务规范发展。

三、完善监管机制,强化薄弱环节

近期保险市场出现的一些风险和问题,除与监管制度不完善有关外,也暴露出保险监管系统在制度执行、工作机制、监管手段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在制度执行方面,存在标准不

一、规则不明、责任追究不到位等问题;在工作机制方面,存在职责不清、协调不畅、联动不强等问题;在监管手段方面,存在信息不全、共享不够、执法力度不足等问题;在监管素质和能力方面,存在知识更新不够、技能不全面和监管资源有限等问题。

各级保险监管部门在堵塞制度漏洞的同时,要进一步弥补监管机制、监管手段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强化薄弱环节,全方位提升监管效能。

(一)加强监管机制的协调统一。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分工,明确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部门的主要责任,以监管对象为基础,建立清晰有效的监管责任体系和问责机制,强化对公司风险状况的整体把握,及时将预警和防控措施传导到整个监管体系。强化监管上下联动,保监会在出台政策措施时,及时制定操作细则和执行标准,政策调整变更后,同步明确后续处理措施。进一步明确派出机构在偿付能力监管、分类监管、保险资金运用属地监管、风险处置以及中介机构法人属地监管方面的职责权限,有效发挥派出机构作用。统一监管标准,尤其在保险产品管理、分支机构市场准入等方面建立相对统一的管理制度,完善内部程序。

(二)加强前端审批与后端监管的协同。对放开前端的事项,抓紧完善事中事后监管规则和手段措施,确保管住管好后端。将行政许可与公司合规情况、风险状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密切挂钩,加大对公司行政处罚、风险综合评级结果、服务评价和投诉率等指标审查力度,防止审批与业务监管脱节、后端达不到监管要求而前端照批照备现象发生。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内部流程,建立保监会及派出机构统一的行政审批管理系统,实现申报、受理、审查、反馈、决定和查询告知等全过程网上在线办理,提高审批透明度。

(三)加强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类监管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公共信息平台作用。规范数据指标体系,全面、及时、有效采集保险机构、业务和高管信息。加强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协同建设和共享应用,建立相互查询机制,确保各级保险监管部门耳聪目明;同时,加强保监会与其他金融、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互通,打破数据孤岛,运用大数据提升监管效能。

(四)加强非现场监管与现场检查联动。完善非现场监测评价机制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准确锁定业务扩张激进、风险指标偏离度大的公司,作为现场检查重点对象。推进保险中介云平台建设,完善中介机构非现场监管体系,切实提高风险监测和预警水平。修订现场检查工作规程,明确信息化时代电子证据的取证程序和标准,落实“双随机”抽查机制。完善保险违法行为举报处理工作办法,建立保险机构重大风险稽查工作制度,健全风险案件全流程监管体系。

(五)加大行政处罚和信息披露力度。进一步统一行政处罚裁量标准,确保一把尺子量到底。依法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提高行政处罚时效性。全面披露处罚信息,强化行政处罚效果。细化保险中介信息披露事项,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中介机构信息公开。建立对保险公司公开问询制度,加大股权信息披露监管力度,扩大披露范围和频度,强化外部监督约束。

(六)强化司法手段运用。健全保险业司法案件管理制度,加大涉嫌犯罪行为移送力度,对利用虚假保费注资、关联交易侵占公司利益等挑战监管底线、无视国家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移送司法处理。拓宽监管执法合作平台,自上而下推动建立保险监管与公安、检察院等执法、司法部门常态化合作机制,探索案件协作执法。

(七)落实问责机制。强化监管问责,对保险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坚持依法执行双罚制,对主要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管理责任人依法从严追责。强化机构问责,督促保险公司落实内部责任追究办法,明确违法违规行为和风险性问题的责任追究对象、范围、标准、程序,尤其是加大对法人机构和公司主要负责人重大违法违规行为问责。强化对监管者问责,加强对监管行为再监督,从严管理干部,对监管干部监守自盗、内外勾结等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依纪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八)提升监管干部队伍素质能力。大力抓好监管队伍建设,切实提升监管素质和能力。完善保监会系统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监管干部综合培训、业务专题培训与党校培训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加强干部跨部门、跨地区交流锻炼,加大对监管政策理论、保险风险管控、产品技术创新、金融融合发展等领域的研究,打造一支熟悉监管业务、把握金融规律,具备专业思维、专业素养和专业方法的监管干部队伍,有效提升监管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有序推进

弥补监管短板、加强金融监管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金融领域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和改进保险监管的重要举措。各级保险监管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在会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有序推进,确保保险监管补短板工作深入扎实、取得实效。

(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单位要强化责任意识,以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负责、对保险监管事业高度负责、对保险业和保险消费者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做好弥补监管短板工作。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积极查摆问题、勇于揭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不局限于本部门、本单位利益。要强化机遇意识,将其作为理顺监管机制、提升监管能力、树立监管形象的重要突破口。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部署实施,明确工作路线图、时间表,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不留死角、落地见效。

(二)聚焦问题,找准方向。各单位在补短板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厘清问题,把握好补短板的正确方向。要聚焦重点,针对真正的“短板”去补,提升补短板工作效果,同时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和坚持。要注重以改革的办法来解决短板问题,不断完善改革的思路、方案、步骤、措施,不能因补短板而使改革停滞。要坚持简政放权的正确方向,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手段和措施,为“放开前端”提供有力支持,切实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三)各司其职,有序开展。补短板工作涉及监管制度、工作机制乃至职责划分等多个层面,各单位要根据自身职能,勇担责任,强化协同,严防推诿塞责。要加强综合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调统一,业务部门主动提出改进监管制度和机制的思路建议,综合部门加强横向统筹和督促把关,切实将统一监管标准落到实处。加强保监会与派出机构的上下联动,保监会部门在修订完善相关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派出机构从执行层面反馈的意见建议,力争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四)立足当前,谋划长远。补短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单位在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工作节奏和时间进度,合理区分当前任务与长期任务。本着急用先建的原则,对问题突出、市场急需且已基本达成共识的监管制度,近期先行制定、修订和出台一批;对制度不完善、操作细则不明确的,加快增补和完善一批;对完善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有效性有重要作用但尚处于空白地带的监管制度,抓紧列入规划,尽快研究推进。各单位在制度制定和修改过程中,要积极审慎、充分论证,确保制定出的制度符合实际、科学有效。要完善“制定制度”的制度,建立监管制度定期评估、清理和修订机制,确保保险监管制度的有效性、统一性和完备性。

中国保监会

养老保险体系当“合并同类项” 篇6

为了应对我国基本养老负担过重的局面,我国在1991年就提出要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其中,企业年金被普遍视为补充养老保险。但是如何将企业年金与现有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建立适当联系,业界还存在不少争议。本文中,笔者提出将基本养老保险中的社会统筹部分与个人账户部分分解、将个人账户与企业年金合并的做法。

养老保障的“三支柱体系”

通过发展企业年金制度,可以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使之逐步向“三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过渡。从目前的状况看来,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

其中,基本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部分实行全国统筹, 由财政部门兜底,面向全体企事业和行政单位职工及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和个体工商户;强制性的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金的投资运营按市场规则进行, 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监管;根据企业的意愿和经济效益情况建立企业年金,缴费由企业负担。目前,很多观点认为企业年金是补充养老保险,根据大概就是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认为企业年金是由原来的补充养老金概念的代名。笔者认为,企业年金应该看做是补充养老保险中的一个部分,而非等同。团体养老保险应该也被放在补充养老保险之中,否则似乎忽视了现实,并且有悖于国家希望广泛利用最大的资源发展壮大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初衷。

由于受经济衰退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三支柱体系”作为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方向。三支柱体系基本体现了现代养老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关键是在各支柱之间选择合适的比例关系,即合适的替代率水平。替代率是衡量老年保障程度的关键性指标,它是指退休金价值占某一期内员工工资(例如退休前一年、两年或者终生平均工资)的比例。

按照有关规定,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目标工资替代率为60%,即基础养老金的目标工资替代率为30%;职工缴费满15年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目标工资替代率为20%,在此基础上缴费每增加1年目标工资替代率增加0.6%,个人账户养老金最终目标工资替代率达到30%。

基本养老保险的现实困境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在现实执行中存在不少的问题:缴费率偏高,拖欠和拒缴现象仍较严重(表现为遵缴率偏低);扩大覆盖面的努力收效不大;个人账户“空账”现象没有根本改变;过渡成本(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养老金隐性债务)筹资不明确,资金运行仍是现收现付制;由于“统账结合”模式中的部分积累制未能实现,反而使社会对已退休者和在职职工的隐性债务显性化,增加了社会保障风险。

此外,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统筹账户没有达到社会共济互助和收入再分配的目的。在覆盖面上, 首先, 一些弱势群体被排斥在基本养老保险之外, 如一部分倒闭企业的退休职工、农民等。其次, 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造成“五个差别”: 一、离休和退休之间的待遇差别;二、在机关退休和在企业退休以及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之间的待遇差别;三、先退休和后退休之间的待遇差别;四、在效益好的企业退休和在效益差的企业退休之间的待遇差别;五、在行业企业退休和在地方企业退休之间的待遇差别。

再者,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因统账一体造成“统账”不分, 个人账户空账。 事实上, 不仅个人账户是空的, 而且养老保险计划当年的收入也是入不敷出。如1997年的赤字约为70亿元, 1998年为53亿元。现行制度能否保证退休者收入的充足性不确定, 能否抵御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基本养老保险中设立个人账户本意是建立基金积累式的运行机制,通过市场化的运作使之保值增值,为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其功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个人账户的定位和职责很不明确。目前基本养老保险中既有统筹账户又有个人积累账户,两者却又分别担负着养老保障体制中的再分配功能与储蓄功能。而事实上这两种功能一般是应该分离的,才能很好发挥各自的效应。然而现实是两者的结合造成运作方面的混乱,不但使个人账户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而且挪用问题相当严重,即造成了上面所述的个人账户“空账”的现象。

由此可见,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即第一支柱的定位存在一定问题。这也是第二支柱被置于补充地位,发展缓慢的原因。因此,明确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各个部分的定位,对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甚至对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企业年金的新定位

健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就应明确养老保障体系中各部分的定位,从每个部分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发挥的作用和功能的角度出发。

我国应建立救助型社会保障制度,把资金集中用于解决社会贫困阶层的问题,努力使那部分对于社会风险抵御能力不强的群体可以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项目计划得到支持而不致落入社会底层。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模式中第一层次的个人账户和第二层次的企业年金,在性质上存在一些类似的特征:一、都具有强烈的私人所有的属性,都要求建立个人账户;二、都是实行基金积累制;三、都具有保值增值的强烈要求;四、 在国际养老保险体系中都居于第二层面。因此,它们都具有比较一致的功能,因此它们合并是有可行性的。

它们合并之后会产生如下效用:一、 能减轻政府的责任。二、降低整个社会的管理成本。三、有利于基金保值增值,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这种模式下,统筹账户以保障税为基础,发展为现收现付的普惠式国民基本养老保险,其目标是某一贫困线上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现了国家责任和社会公平属性,最终目标是发展成为全民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即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第一支柱。而原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个人账户部分则纳入企业年金账户,由雇主和雇员共同分担缴费责任,分为强制和自愿两部分,需要部分地强制比例,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征收。这样,企业年金构成我国养老保障第二支柱的主体。

根据上文,在养老保险三支柱确立的具体实践中关键是在各支柱之间选择合适的比例关系。由于雇员退休之后,不再履行缴纳养老费的义务,因此,通常领取替代原工资收入70%~80%的总体退休金比较合理,而且这也可以基本上保证退休以后的生活水平不下降或者下降不多。

具体操作方案可参考英国养老保险解约制度。英国养老保险第一层次由两部分组成:全民养老金计划和国家收入关联养老金计划。在20世纪80~90年代期间,英国保守党政府希望紧缩国家养老保障支出的负担,鼓励个人与企业退出国家收入关联养老金计划,建立企业年金计划。改革方案设计了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保留在合约内”(contract - in),雇主和雇员要承担缴纳全额国家保险费的义务,有权享受1975年开始实行的国家收入关联年金。第二个选择是“雇主提供年金制度”。一个“被批准”的雇主提供的企业年金可以获得“解约”的权利,即不再享受国家收入关联年金。在这种情况下,雇主必须保证他所提供的“最低保障年金”至少与国家收入关联年金相同。对此,政府将给出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如在缴费、基金的增值和企业年金的给付等方面享有一定的减税政策。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改革也可遵循这一思路,给企业和职工提供选择权:保留原归属政府管理、政府承担责任的个人账户或退出第一层次的个人账户、建立企业年金。当然政府也应限定解约条件和给予解约的税收优惠政策。

但是,在我国养老金定位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以下问题:一是关于隐性工资的问题。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和给付都是以工资单收入额为计算基础的,替代率也是以基本工资为基础计算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国有企业职工以及国家公务员等;一般都有一些补贴、津贴、过节费、奖金等工资外收入,这些收入虽然数额不等,但在收入中占很大的比例,有时与工资差不多甚至超过工资。所以,我国目前按工资单计算的替代率实际上是大大高估了。这种现象在国外是基本不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不够尊重现实。应该充分地考虑到现实情况,确定合理的替代率,否则将造成退休职工待遇与退休前相差太大的现象,导致“养老真空”。

再者,由于我国企业还没有适应缴纳职工养老保障金,维持一定时期的强制性缴纳有助于建立该观念。因此,分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方式来建立企业年金的方式,可以在收益好的行业试行,再推广到其他企业。如果在法规、监管都不完善的情况下全面实行,会加大养老金面临的风险。

此外,这个设想的实现有赖于:一、企业年金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完善有关企业年金计划的法律法规、管理体制、财税政策,并加强政府监管, 防范可能发生的道德风险、基金破产的风险,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二、企业年金计划的运行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将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在人们认识趋于一致的情况下, 企业年金才可能由“小补充”过渡到“大补充”。三、 解决第一层次的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才能为企业和职工行使解约权,变第一层次的个人账户为第二层次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创造条件。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篇7

1 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上升的动态过程。如果一个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 或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 那么这个国家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2000年底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达到7%, 真正步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中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

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会更为严峻, 并且表现出农村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庞大、老龄化水平高、老龄化速度快、老龄化水平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等一系列特点。

第一, 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庞大。

2010年6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指出200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 占总人口的12.5%;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可能达到最高值4.4亿, 将占那时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4。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而绝大多数老年人口又都分布在农村。2000年农村老年人口有9000多万, 约占全国老年人口的70%, 2005年底农村老人数量已经是城市老人数量的2倍多。中国农村的养老形势如此严峻, 但是农村几乎没有任何制度性的保障, 政府将大量的养老资源投入到城市养老保障建设中。以2000年为例, 城市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是农村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的10倍, 政府应当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养老资源配置状态, 未来将养老资源有意识地倾向农村。

第二, 农村老龄化水平高。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城市。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迁移到城市, 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发展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快, 有数据预测农村老龄化水平可能会达到30%甚至更高。

第三, 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起点晚于发达国家, 但增长速度却比发达国家更为迅猛。65岁以上老年人比例从7%提升到14%, 中国只需要27年, 而发达国家大多需要45年以上的时间, 其中法国130年, 瑞典85年, 澳大利亚和美国79年左右。1982~2000年间中国60岁以上城市老年人口比例从7.4%上升到9.7%, 上升了2.3个百分点;同期, 农村从7.8%上升到10.9%, 上升了3.1个百分点, 农村上升幅度比城市高0.8个百分点。

第四, “未富先老”。一般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 已经具有一定经济基础, 比如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左右, 而且老龄化过程有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 会有一个缓冲时间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日本在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和14%时, 人均GDP分别为1967美元和38555美元, 中国在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 人均GDP只有850美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8美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2美元。很显然中国老龄化进程超于经济发展水平, 农村更是如此, 在低收入阶段进入快速老龄化社会, 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农村养老局面却不容乐观。

2 农村传统家庭养老的资源供给不足

在中国农村, 受传统思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 传统家庭养老成为保障农村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形式。但是, 农村不容乐观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给传统家庭养老造成巨大的冲击, 传统家庭养老已经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

第一, 计划生育政策长期执行增加了传统家庭养老压力。

长期以来中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农村传统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单个农村家庭人口数量减少, 家庭规模缩小, 出现了大量的“四二一”家庭, 甚至是“八四二一”家庭结构。根据《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10》中的数据显示, 中国农村居民每户的常住人口从1978年的5.7人下降至2009年的3.98人。但是农村的老年抚养比却在逐渐上升, 2001年农村老年抚养比为11.6, 到2008已经上升至13.82。这种家庭结构增加了家庭养老的风险,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几乎空白的情况下, 一旦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事故死亡或者严重致残, 老人将会失去主要的养老资源, 这对农村家庭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第二, 大量“空巢家庭”出现增加了传统家庭养老成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大量的人口从农村向城镇地区迁移, 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组成的“空巢家庭”。老年人独自居住的时间相对延长, 由于地理空间上的间隔, 老人要从子女那里得到日常生活的照顾几乎不可能。而且长期的分居生活也会使老人和子女形成心理上的距离感, 如果要对老人进行精神上的慰藉, 就要通过打电话、写信、回家探亲等方式, 这势必会增加养老成本。在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的趋势下, 虽然会给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经济供养, 但传统家庭养老已经不可能为老年人提供很好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第三, 传统养老观念改变大大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

传统的家庭养老一直是赡养农村老年人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以“孝文化”“养儿防老”为核心思想,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老人与子女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 子女在家庭内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 老年人则帮助子女照顾看护孩子和料理家务。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 特别是中国入世以来, 国内文化与世界接轨,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不断受到西方个人主义、自立精神的影响, 传统的“家庭至上”、“父母至上”的观念为“追求自我个人价值”的观念所替代。年轻人尽可能流动到发达地区去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价值观念改变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失去文化依托, 现代年轻人更倾向于将养老问题交给国家。

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是一个准公共物品建设, 决定了政府这一公共组织在建设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时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以主导身份介入农村养老保障建设, 具有其他非政府组织和盈利性机构所不具有的政策手段和执行能力, 并且政府强制养老可以使人们为养老做长远打算, 克服个人短视, 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在构建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过程中, 政府必须明确责任, 但是目前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却存在着严重的政府“职能缺位”现象。

3 构建和完善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政府职能定位

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的时间比中国要早很多, 而且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比较完善, 中国政府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 在农村养老的制度层面、监管和财政支持方面发挥应有的职能。

3.1 制度职能

日本实施任何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时都是先立法后实行, 针对农民的社会养老制度主要是依据1959年的《国民年金法》和1970年的《农民年金法》, 对农村养老的参保对象、缴费比例、领取金额都做出了详细规定, 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而中国农村养老体系的制度设计方面存在严重的“政府缺位”, 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都是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基础上修改形成的, 一直没有颁布一部全国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法》或者《社会保障法》。政府针对农村的养老政策只是以指导意见的形式出现, 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会发生极大的“道德风险”。未来中国政府的制度职能就在于尽快规范养老保障法律法规, 整合碎片化的养老保障政策, 增加农村养老政策的可操作性。

3.2 监管职能

发达国家一般都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农村养老基金进行管理, 比如, 日本设立农业协作组织管理农民年金, 德国在联邦和州都设立了农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法国建立农村社会互助会专门管理基金。这些机构负责确定保费标准、待遇标准、养老金的发放等具体操作, 并在严格的法律规定下管理农村养老保险金, 很少出现养老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中国农村现行的新农保政策是由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新农保基金的监管职责, 制定完善新农保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 其权力过于集中;“花别人的钱, 为他人办事”, 成本和收益分离, 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也可能会发生道德风险;对挪用基金等违规行为惩罚不明确, 违规成本低廉;农村养老保险实行县级统筹, 管理服务体系落后, 监管分析能力低。政府实行监管责任应当尽快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升为省级统筹, 提高经办人员的素质, 建立基金管理、审计监督、定期公示等一系列严格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

3.3 财政支持职能

德国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助占70%;法国农村养老保险金一直是法国政府整个农村社会保险预算的大头, 超过60%;日本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补贴份额在43%以上, 且有逐年增大的趋势。相比之下, 中国政府对农村养老体系建设的支持明显不足。中国农村社会养老坚持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原则, 坚持以个人账户为主的储蓄积累方法, 这实际上是农民自愿养老的非制度性安排, 政府将农民的养老变成农民个人的变相储蓄。农民不仅要自己缴费养老, 还要“养活”农村社保经办机构, 其机构运行费用从当年所收基金直接抽取3%。近几年中国的国家公共财政收入以每年超出 (下转P116 (上接P107) 5000亿元的速度增长, 2009年财政收入达到6.3万亿元以上。中国政府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构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政府应当继续加大对农村养老建设的投入, 同时开辟多层次、多渠道的筹资方式来健全农村养老保障体制。

结语

一些人担心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会使农民患上不思进取的“依赖症”, 会使中国患上与北欧国家一样的福利病。事实上目前农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才刚刚起步, 我们还没有到患福利病的时候, 或者说现在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根本不具备患福利病的资格。农村的养老保障不是投入多了而是少了,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政府承担主导责任, 积极构建和完善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宝、张妍, 中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社会工作 (下半月) , 2010 (9) :28.

[2]李建新, 国际比较中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动特征[J].学海, 2005 (6) :19.

[3]董力堃,强化政府养老盪显鹑蔚睦砺勰J接肼肪斗治觯跩].华东经济管理, 2010 (9) :134.

[4]宫晓霞, 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其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 (6) :8.

中国养老保险体系 篇8

一、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医保治理体系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目前已处在新型城镇化大环境下, 特点是总体富裕, 人均贫穷。原来赖以发展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优势逐步弱化, 要继续维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必须要转向开发制度优势。而未来更要应对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科技化、老龄化、高速化、超大规模化、国际化、民主化等问题, 为此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了市场经济、社会公平、政治民主、国家治理的大的方针理念, 发展模式也将要从以往的单一性发展转变为多重性发展, 既要注重发展, 更要解决发展问题;既要当前发展, 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局部发展, 更要注重全局发展;既要注重经济发展, 更要注重全面发展。同时, 经过20年的发展, 包括医疗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位也逐步发生变化, 从建立市场经济、配合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工程演变到了作为民生基本、执政基础、稳定基石、增长基点的社会主体工程。只有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治理体系, 提升治理能力, 才能顺应新的发展模式,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障制度。

二、我国目前医疗保险管理体系中的问题

经过20年探索实践, 我们已经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但因为一些历史原因, 目前的医疗保险管理体系还存在较大的问题, 既有内部的, 也有外部的。

(一) 内部问题。

一是管理职责分设, 多部门管理相互掣肘, 城镇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行其是, 不利于制度全面整合, 也造成资源浪费。二是以行政推动为主, 政事不清。三是地区差异大, 统筹层次低, 缺少调剂, 存在较大的基金风险。四是群众保险意识弱, 居民参保强制力不够。五是管理基础薄弱, 管理方式相对陈旧, 人力、能力受到财政编制限制, 专业力量不足, 有限的资源难以适应业务量和范围的快速扩大。

(二) 外部问题。

一是政府、医院和患者三个参与主体的目标不同, 难以达成共识。二是医患矛盾不断升级, 互不信任, 防范式医疗导致成本攀升。三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大医院人满为患, 乡镇、社区基层就诊率下降, 医保基金面临潜在风险;四是医疗服务价格扭曲, 行政干预过度。因为药品购销机制的不同, 药品采用市场定价则导致价格攀升, 受到政府管制则导致价格扭曲。五是商业保险机构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医保经办机构人员和经费的不足, 但并未发挥专业化优势, 经办成本也高于社保机构。

三、建立现代化医疗保险治理体系需要理清的问题

建立现代化的医疗保险治理体系, 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管理者的地位, 理顺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具体需要理清4个问题:一是整合医疗保险制度和管理体系。将现有的保险体系整合为1套医疗保险制度, 形成城乡2个平台, 全民参保由身份属性转变为职业属性。二是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基金, 不是医疗服务购买。要按照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的医疗保险制度, 提高经办管理能力、质量和效率的要求, 以基金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治理体系。三是要形成独立社保基金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管办分开的原则, 落实医保经办机构的法人自主权, 提高经办能力和效率。四是引入竞争机制胜于委托管理。关键要抓住社会管理中政府的定位和社会保险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定位

四、发挥市场机制, 提升治理能力

现代社会治理方式由管理走向治理, 其本质为在规范政府权力的基础上, 分权于社会, 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治理“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失灵”。在解决现有治理难题方面, 重点要发挥市场机制。一是通过市场手段改善医药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采用医保经办机构团购谈判定价方式, 形成医保基金支付价格, 有效降低药品价格。二是合理分配和购买医疗服务资源。推广社区家庭医生制度, 逐步形成社区首诊和双方转诊为主流的就医方式;运用价格杠杆, 引导参保人就地诊疗;引导和鼓励三甲医院医生下基层服务;探索药品流通、配送的新体制。三是缓解医患矛盾的升级。逐步推行医保定点医生制度, 帮助参保人选择可信赖的医生, 建立并公示医生不良行为记录;建立参保人患者对医疗服务和医保管理服务满意度定期测评制度;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社会组织对医疗事故和医患纠纷进行评判、调节;建立参保人道德风险防范办法, 对有欺诈等不良行为的参保人进行约谈、警示。四是培育和发展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市场。坚持“保基本”的政府有限责任, 防止政府干扰和挤压保险市场发展空间;扩大医疗服务市场, 加强准入、竞争与监管;采取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式, 构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长期照护医疗保险制度和服务体系。

五、发挥大数据作用, 开展科学决策

在已经到来的高度信息化的全民医保时代, 大数据的新思维、新技术与之耦合, 使得医保大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更好地利用数据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大大增加。经过多年积累和探索, 医疗保险已经积累了具备体量大、多样性、价值高、速度快等特点的大数据样本。为此, 当前亟需加强数据运算和分析能力, 针对大数据样本开展医疗保险年度运行分析、精算分析、医疗服务智能监控等定量和定性分析, 监控药品滥用与过度医疗, 研究其相关性和因果关系, 发现客观规律, 从而进行科学治理, 预测未来制度运行情况。

六、建立与医保治理能力相适应的经办管理服务体系

目前, 我们已经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的经办管理服务体系, 医保经办管理服务网络和队伍基本形成。医疗管理服务业务范围和工作量迅速扩大, 经办能力和专业化程度快速提高。同时建立了医保信息系统, 实时结算基本实现。医疗服务监管能力也不断加强, 初步形成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约束机制。随着医保事业的发展, 医保经办机构功能和业务也逐步发生变化:一是参保筹资等非医疗服务管理的业务逐步分离出来, 二是医疗服务监管功能不断强化, 三是信息化不断发展和强化, 四是少数地区将监管 (行政执法) 功能从经办机构中分离出来, 五是部分非核心经办业务开始出现外包。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体系模型研究 篇9

为实现城县居民在养老金制度上的平等,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这意味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新农保) 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的几年中, 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逐步扩大。

很多国外学者都对养老金模型进行了研究:BECKER以吉尔吉斯共和国为例, 从宏观视角构建养老金预测模型[1];LEE应用无限期模型和死亡率预测方法构建养老金长期平衡精算模型, 预测并分析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2];国内学者也针对中国特有的新型农村养老金体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封铁英, 李梦伊 (2010) 用社会保障统计方法与计算方法构建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模型[3];刘万 (2007) 使用了精算平衡原理对农村养老保险进行了研究, 他测算了不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下的政府补贴和个人缴费[4]。

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三者相结合的保险制度, 是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的结合, 可保障农村居民的老年生活。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为年满16岁, 未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具体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模式如表1所示: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养老基金有政府补贴、集体补助和个人缴费三部分构成。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必须紧密结合。在具体实践中, 不同省市会有不同的差异。但是不同省市的共同点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各地的养老保险基金都存在着缺口扩大的风险, 且预计缺口会逐年扩大。而随着老龄化的到来, 领取养老金的农村居民越来越多, 地方政府无法给予养老金充足的补贴。

三、农村养老保险体系模型建立

1.新型农村养老金收入模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即新农保, 是以保障农村居民年老是的基本生活为目的, 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假定集体不知忽略不计, 我们只考虑新农保中的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收入模型为:

——t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t年农民平均缴费金额

——t年农民参保人数——新农保财政补贴额

2.新型农村养老金支出模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基础性支出+个人账户养老金支出

基础性支出:

养老金积累额:

发放标准:

个人养老金支出

四、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实证研究

(一) 新型农村养老金缺口测算中参数设定

1.预测期间为:2011-2035年

2.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缴费档次为100、200、300、400、500元

3.除此测算选择缴费档次为200元, 政府补贴35元/年

4.养老保险缴费年龄为16岁, 59岁为停止缴费年龄养老保险领取年龄为60岁, 生存极限年龄设为100岁

5.采用现行的新农保试点平均覆盖率13.3%, 经计算2011年农民参保率为63%, 以后每年增加1%。农民16-59岁人数的年增长率取2001年-2010年均值14%。

(二) 新型农村养老金收支缺口测算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2011年-2014年支出与收入基本持平, 不会出现较大缺口。从2016年开始, 养老金账户开始出现明显缺口, 缺口与2026年达到最大, 随后缺口逐年缩小。

五、结果及建议

从以上实证结果及趋势图中,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建设初期 (2011-2013) 年, 社会保险统筹基金账户基本可以实现收支平衡。这是因为现阶段人口还未步入严重的老龄化, 全国处于缴费期的农村人口要远远大于领取养老金的农村人口。

第二, 从2014年开始, 养老金账号无法保持收支平衡, 出现缺口。且逐年增大, 并且养老金缴费基数增长越快, 养老金基金缺口也将越大。主要原因是2014年后, 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进程加快, 地方政府无法持续为领取养老金的农村居民提供持续补贴。

为确保我国新型农村养老金制度持续运行降低风险, 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扩大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随着我国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进程, 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要付给农村居民的养老金会大幅增加, 这样就会出现严重缺口。因此, 农村养老保险的目标是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保率, 争取实现全员参保, 这样才能够避免养老金账户缺口的重大风险。

2.加大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担负着养老保障的重大责任, 为确保多年后没有重大缺口产生, 中央政府应逐年增加预算规模。

3.发展农村经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重要的缴费主体, 能大大减轻政府和农民承担的缴费责任。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 多方面考虑各地的优势。搞好经营管理, 对土地、房屋、机械设备等清查盘活, 此外还可对外招标, 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从而增加农村收入。

摘要:随着政府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和投入, 农村居民参保人数以及养老保险参保率逐年上升。文章充分分析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体系, 并建立数学模型, 利用Eviews和Excel对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 预测了未来25年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得出结论:随着人口步入老龄化, 农村居民养老金账户缺口逐年增大, 并与2026年达到最大缺口。为此提出建议:应积极扩大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提高参保率, 中央政府应大力支持并合理划分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责,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关键词:新农保,农村金融,养老金缺口

参考文献

[1]BECKERC, PALTSEVS.Macro-experimentalEconomicsintheKyrgyzRe public:SocialSecuritySustainabilityandPensionReform[J].ComparativeEcon omicStudiesFlushing, 2001, 43 (3) :1-34.

[2]LEER, YAMAGATAH.SustainableSocialSecurity:WhatWouldItCost?[J].NationalTaxJournal, 2003, 56 (1) :27-43.

[3]封铁英, 李梦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模拟与预测-基于制度风险参数优化的视角[J].公共管理.2010 (7) :100-128

浅议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篇10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任何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按照国际通例,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占到该地区7%或者60岁人口占到10%以上就标志着一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我国最新一期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占我国社会总人口比例的13.26%, 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的社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人口基数大, 经济发展程度低, 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 老年人口数量巨大, 我国社会已经呈现出“未富先老”的尴尬局面。这一切都给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压力, 因此, 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相适应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将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分析出发, 找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所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可行性的操作意见, 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作用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全社会的责任。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不仅仅会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对我国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也有重大意义。

1. 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是全社会的责任

老年人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为国家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既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当前社会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 国家正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老年人使我们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完善我们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才可以保障老年人的各种权益, 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有利于扩大内需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后危机”时代,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 对外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放缓, 经济的发展完全依靠国内的投资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的扩大。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一方面, 增加了国家财政投资, 刺激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可以增加人们的安全感, 降低资金的储蓄, 增加当前的消费, 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 有利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推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重要的转型期,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也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员工的养老保险问题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也是关系到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才可以让我国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才能保证改革后员工的养老问题, 才能减轻改革的阻力, 保证改革后员工福利的保证以及社会的安定。

4. 减轻企业发展负担, 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企业的发展也同社会的发展一样, 在经历过一定的发展时期以后, 也面临着员工的老龄化问题。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可以为企业减少员工养老支出, 给企业积累发展基金, 保证新成立企业与一些老企业的公平竞争性, 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

二、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 我国社会已经完全进入了老龄化的阶段, 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势在必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老龄化进程存在老龄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以及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的特点, 给我过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参保人数少, 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过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老年人人口基数大, 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快, 全社会面临着很大的养老保险压力,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险体系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难题。相关权威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 将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由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员工扩展到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 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重大进步。2010年末, 全国城镇职工和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57亿人, 农村居民参保人数达到1亿人。

2. 养老保险缴费率设置不合理

国际平均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为10%, 而我国的养老保险缴费率则高达23%, 比国家警戒线还高出3个百分点, 养老保险缴费率设置严重不合理。过高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严重地加大了企业的发展负担, 给企业带来财务危机。企业每年需要将大笔的资金用于员工的养老保险, 减少了企业用于发展和投资的资金, 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恶性循环。此外, 还造成一些企业通过隐瞒收入的方式逃避高额的养老保险费用的缴纳。虽然相关部门加大了征缴力度, 但这些措施都是治标不治本, 企业欠缴现象依然严重, 为了保证退休员工的养老保险, 相关部门不得不动用在职员工的个人账户资金, 加大财政投入。

3. 退休年龄过于刚性

我国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过于刚性, 男性要求60岁退休, 女性要求50岁退休, 女干部可以延续到55周岁。这一规定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出入。当前我国因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典型的未富先老局面。但老龄人口不一定就意味着社会养老保险的压力, 老龄人口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而我国刚性的退休制度却进一步加重了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负担。

三、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建议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为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 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事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是国家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增加参保人数, 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

以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 扩大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 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范围。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实行先保后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逐步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工资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稳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进一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为全社会的老年人提供稳定、安乐的老年生活保障。

2. 调整养老保险缴费率, 增加征缴力度

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缴费率设置很不合理, 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部分企业为了减轻财务负担, 通过各种手段逃避养老保险的缴纳。这就给我国的养老保险管理带来了混乱, 既不利于员工的养老保险, 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给国家的管理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国家设置合理的养老保险缴费率, 让企业能够主动承担员工的养老保险义务;同时, 国家相关部门还需要增加对养老保险的征缴力度, 改善对养老保险的管理, 保证所有的企业都按照相关规定为员工定期足额缴纳养老保险。

3. 推行弹性退休试点, 发挥老年人对社会的作用

老年人是社会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而我国刚性的退休制度却让老年人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沉重的负担。部分学者和研究人员呼吁在我国开始试点推行弹性退休制度, 对符合相关要求的老年人延长工作期限。这一方面可以发挥老年人在知识、经验等方面的特长, 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 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可靠的收入来源, 减轻社会的养老保险的负担, 增加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延缓我国未富先老局面。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显得越发重要, 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地凸显。利用我国第六次人口大普查相关数据, 结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现状, 分析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问题, 并结合作者的工作以及研究经验, 为改善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给出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文波.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若干问题研究[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 :20-23.

[2]夏宁.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面临的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4) :277-278.

上一篇:管理趋向下一篇:联合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