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浅析

2023-05-17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制度是人类社会人们行为的标准。我想学习制定制度,但不知道该如何写?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浅析》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浅析

浅析如何完善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养老保险又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五在农村。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只有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才能彻底解决现存的养老存在的问题, 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完善措施;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所谓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被保险人身份最稳定、享受时间最长、费用开支最大的项目。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五在农村。关于农村养老,许多地区没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体系,已建立的地区也存在很多缺陷,运行中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所以,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日益体现出来。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

1、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快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输出,大量农村青壮年人口进入城市,使得农村老年人口在农村的比例更大。据统计,2000年中国农村8.33亿人口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估计占7.36%,到2030年6.64亿农村人口中,65岁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7.39%为1.29亿。

2、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险的功能减弱

家庭养老的实质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养老资源在家庭范围内的互助和代际交换。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农村最主要的养老形式,然而近年来,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人们受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和家庭养老方式开始日益瓦解, 子女虐待老人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断上升,庭养老方式正在出现弱化的趋势。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偏小

据统计,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1998年仅占全国乡镇总数的4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会的村委会不到村民委员会总数的20%。中国进城务工者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14亿人,所以很有必要考虑这个特殊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现行保障方案中没有体现出对留在农村的农民和进城务工的农民给予区别对待。进城务工的农民既没被纳入到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中,也没被纳入到城市养老保险体系中,处于法律保护的空白地带。

4、农村养老难于完全依赖土地保障,但是土地对于有的农民来说仍然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近年来, 农产品的价格日益下降, 从土地上获得的收益十分微薄。而且农民的承包土地被大量征用,对价是极少的土地补偿费。所以完全依靠土地养老的模式也是不可行的。有的农民已经摆脱土地的束缚,参与到现实的社会保障中。但是,土地对于有的农民来说仍然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料。

5、贫富差距日益增大

农村的发展一年不如一年,城市的发展却一年比一年好。农村和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进城务工者在养老保险方面的整体水平很低。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力度应加大,应该维护社会公正,切实地保障农民权益。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1.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支持。这样,国家的财政投入就比较少,实际上是农民个人养老保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2.保障水平偏低

保障水平偏低,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明显,农民收入水平低,而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集又是以个人缴纳为主,这使得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民有心无力,不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少,缴纳的保险费也很低,根本无法满足年老时的生活所需。

3.资金筹集与基金的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筹集资金使许多贫困村民无法投保,部分地区利用养老保险谋取私利,并且筹集的养老保险金不能做到专款专用,影响了养老保险的运行和群众投保的积极性。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且不规范,保险基金很难实现保值增值,基金安全性和持续性得不到保障。

4.法律层次低, 缺乏约束力

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村养老保险都是通过国家立法形式实行的一种强制性社会保险。相对而言,在这方面中国没有统一的法律条文,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因此缺乏普遍的强制性和规范性。

5.参保人群不均衡。

中国当前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保富不保贫”的倾向严重,目标人群的养老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从覆盖范围上看,中国东部经济发达的省市农民投保金额明显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三、完善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措施 1.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完善基本方案,研究制定非农就业农民养老保险办法。修缮“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 的筹集原则,将主辅力度适当调整。加大财政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投入力度十分必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作为财政支农的项目之一。

2.加强基金的管理运用, 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关键。首先要建立较高层次的基金管理中心, 组建一支拥有专业技能的基金管理队伍, 由其进行科学管理使基金达到最大程度的增值。其次建议国家发行农保基金保值债券,加大基金参与股市的力度, 或尝试探索银行有偿使用农保基金的途径。

3.加快法制建设, 真正体现公平与效率

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地位。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证农村社会稳定,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着社会公平的原则,对农村老年群体实施的社会保障, 是作为调节社会分配手段而建立的。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立法步伐, 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各项措施制度都有法可依, 便于操作并提高制度的稳定性。 建立健全养老保险的监督机制, 以确保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支付、运营的规范性, 防范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 并通过合理运作使其不断增值, 以更好的满足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建设的需要。

4.做足宣传工作,加强农民对农保工作的认识

充分考虑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在宣传上注意恰当合理, 这样才能稳定农民,稳定队伍, 稳住脚步, 稳住情绪, 以达到稳定之中求发展的目的。

5.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功能

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 这为家庭养老制度的实行和巩固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础。随着农村生产方式的进步, 养老方式必然由家庭向社会过渡。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许多原因, 农民养老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 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保障的主要形式, 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 政府可以从制度上进行鼓励。

此外,消除城乡差别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公平待遇是发展趋势,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未来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完善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亟待完成的重要课题。只有农民的养老得以保障,农民生活质量才能真正提高,社会公平才能更全面的实现。要想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刘岚.发展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J]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 9) 【2】民政部办公厅. 县级农村社会养料保险基本方案(施行) [R]. 1992- 01- 03颁布

【3】王黎明.建立健全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7,(6):19—24.

【4】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Z].国发[1997]26号.

【5】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Z].国发[2009]32号.

第二篇:浅析中国人身保险的发展历程

班级:金融学11403班姓名: 刘婷学号:

21浅析中国人身保险的发展历程

中国人身保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期间可分为几个时期:建国前的人身保险业、建国后的人身保险业、加入WTO前的人身保险业、加入WTO后的人身保险业,下面将就各个时期的中国人身保险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建国前的人身保险业

近代人身保险制度是从国外传入我国的。1884年英国人首先在上海设立了永福和大东方两家寿险公司。其后又有美国的友邦、加拿大的永明、永康、宏利等寿险公司相继成立。1899年成立的永宁人寿保险公司是我国第一家民族人寿保险公司。

1912年设立的华安合群保险公司是早期华资人寿保险公司之一。其资金力量比较雄厚。经营也比较好,业务量比较大,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随着人身保险业务的发展,保险机构逐渐由上海、广州延伸到其他口岸和内地。1933年7月、1934年4月中国保险公司和太平保险公司分别设了寿险部,经营人身保险业务,后因当时政府法令不允许兼营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相继改组为人寿保险公司。同时期,福州、天津、北平等地还出现了许多人寿小保险公司,业务层次多样,保险市场前景看好。

1932年9月,中华人寿保险协进会成立。1935年8月3日,中国第一个保险学术团体——中国保险学会在上海成立。这两个组织的诞生,对宣传、普及保险知识,加强保险理论研究,推动民族保险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27年国民党政府开始拟定保险法。1935年,颁布《保险业法》,立法院通过了《简易人寿保险法》,并命令邮政局办理。同年,国民党政府的中央信托局设立保险部,除经营政府、机关、国营公用事业的财产保险外,还经营公务员和军人的人身保险。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民党政府撤退到西南、西北地区,形成战时大后方。战争的特殊条件刺激了人身保险的发展,但同时也受到战时环境的制约。当时大后方主要的人身保险机构有中央信托局人寿保险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邮政储金汇业局人寿保险处等,还有一些地方、民办的保险公司,具有一定实力。抗战时的上海虽然处于“孤岛”时期,但在爱国入士的共同争取下,民族人身保险业得以保存并继续发展。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以我国东北为其侵略基地,曾在伪“满洲国”设立满洲生命保险会社,经营人身保险业务,但是“国将不国,何以聊生”,沦陷区、半沦陷区的人身保险业萧条冷清。

抗战胜利初期,上海又成为全国保险业中心,据统计,截至1947年3月底,全国保险业的分支机构达602家,保险业一片繁荣。但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恶性的通货膨胀严重摧残了保险业,尤其是人身保险业.机构锐减,还有相当部分已名存实亡。

近代人身保险制度虽然进入了中国,并产生了民族寿险公司,但由于经济落后,政治不独立,人民生活贫困,战火不断,所以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缓慢,而且在较长时间内是为国外资本所垄断的。

二、建国之后的人身保险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原有的保险业进行了接管、改造,1949年10月20日成立了国营性质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经营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人保公司在建国初期主要经营的人身保险业务有: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各种个人人寿保险,如两全保险和终身保险、简易人身保险;职工团体

人身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后来还创立了综合福利保险、保健保险等许多适应群众要求的新险种。 然而,人身保险业恢复的势头刚刚好转就被“左”的错误打击了。1958年开始,全国开展了人民公社运动,除涉外保险业务以外,国内保险业务均被停办。从1959年开始,铁路、轮船、飞机旅客意外伤害强制保险分别移交给铁路、交通、民航部门办理,其他人身保险业务则清理停办。

据人保公司统计,在1949—1958年这l0年里共收保费16亿多元,其中人身保险费收人达1.4l亿元,占全部业务的8.81%。据不完全统计,10年间共有180万名职工参加了团体人身保险,300万人参加了简易人身保险。

但在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化浪潮开始后,中国保险业逐渐进入停办阶段,直到1979年才全面恢复。

(一)1980~1985年的恢复阶段。中国在1980年和1982年先后恢复国内财产险业务和人身险业务。这一阶段保险市场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垄断,产寿统一经营,险种单一,且保费收入中财产险份额大大高于人身险;

(二)1986~1991年的平稳发展阶段。以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成立为标志,区别于前一阶段的突出特征是出现了包括新疆兵保、太平洋、平安等在内的4家保险公司,中国保险市场由中国人保独家垄断的格局在形式上被打破;

(三)199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以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首家外资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为标志。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明显区别于前两个阶段的特点,集中表现在:市场主体不断增加,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保险业实现产寿分业经营,保费收入结构发生变化,人身险份额超过财产险;保险险种迅速增加,保险服务改善;保险监管的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逐步建立,中国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新格局。

三、加入WTO前的人身保险业

到1980年底,除西藏外,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各地都已恢复了分支机构。这一时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统天下,同时经营产险业务和寿险业务。从198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逐步批准建立了较多的保险公司:1988年5月,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蛇口成立,1991年批准成立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这成为继人保之后的第二家全国性的保险公司。1992年9月,平安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成为第三家全国性的保险公司。新成立的这两家保险公司属综合性保险公司,还是同时经营产险业务和寿险业务。

从198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四川省、大连市、沈阳市、长沙市和厦门市设立5家股份制人寿保险公司,开始探索寿险与财产险分业经营的路子。1991年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先后批准在珠海、本溪、湘潭、丹东、广州、太原、天津、福州、哈尔滨、南京、昆明等地组建股份制人寿保险公司。新建立的寿险公司除了办理商业保险外,还接受地方政府委托,代办社会保险业务。按照规定,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这些人寿保险公司中都持有一定的股份。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产、寿险分业经营的原则,此后国内各保险公司陆续开始实施分业经营体制改革。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组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下设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实行产寿险分业经营。同时,国务院决定将17家地方寿险公司全部并入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但在1998年10月7日,国务院又批准《撤销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实施方案》,将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更

名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1996年,为继续探索寿险与财产险分业经营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动商业寿险业务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还批准设立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专业寿险公司。1992年9月,美国国际集团在上海设立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成为首家获批在国内经营寿险及非寿险业务的外资保险机构。1996年中国第一家合资寿险公司—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成立。

从保费规模看.1987—1997年中国的人身保险费收人年平均增长率为35.8%,但保费规模仍低于财产保险。1997年,受当年降息的影响,人身保险保费收人开始超过财产保险.此后就—直保持着保费规模上的优势。2001年,我国保险费收入为2109.35亿元.同比增加513.85亿元,增幅高达32.21%。其中,人身保险业务保险费收人为1423.96亿元,同比增加426.46亿元.增幅42.75%;在全部保险费收入中,来自人身保险业务和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费收入分别占67.51%和32.49%。这是自1997年以来财产保险业务占全部业务比重持续下滑过程中首次跌破1/3的重要关口。

四、加入WTO后的人身保险业

中国加入WTO之后,人身保险业经历了入世的三年过渡时期之后,在更高领域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与合作,基本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

2005年的中国保险市场依然是制度转型期间政策主导下的市场全面推进,而不是各种条件发育成熟后的自然演变。2005年人身保险业在结构调整、理性回归的基础上,开始沿着健康方向稳健发展。人身险保费收入为3697.48亿元,同比增长14.54%,占总保费收入的75%。在过去几年理性的结构调整基础上,人身保险业增速较2004年有所回升,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得到提高。可以说,2005年人身保险业在探索平稳、持续、健康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道路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对行业未来长期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006年,中国人身保险业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认真贯彻“速度、效益、诚信和规范经营”的指导方针,实现人身险保费收入4132.01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73.24%,盈利能力持续提高,取得了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为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增4家人身保险经营主体,其中中资寿险公司2家,合资寿险公司1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1家。外资寿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40亿元,全国占比达5.91%。

截止2008年底,全国共有人身保险公司56家,其中中资公司30家,外资公司26家;综合性寿险公司47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4家,养老保险公司5家。目前,人身保险市场已形成了以国有保险公司和股份制公司为主体、综合型和专业型保险公司并存、中外资保险公司同场竞技、多家保险公司竞争发展的新市场格局。市场主体的增加降低了人身保险市场的集中度,逐步完善了国内保险市场的结构。

总之,中国人身保险市场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虽然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存在着巨大潜力的尚待开发的市场。我们深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随着保险业的做大做强,保险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保险的经济补偿功能、资金融通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将进一步充分发挥,使保险业为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浅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困境的分析

1991年6月,民政部在山东省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并于1992年制定颁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该方案在全国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推广。到2000年末,我国约有6172万人参加了社会保险,占整个农村从业人员的11%,养老基金结余仅195.5亿元,参加者人均不足320元,也仅有几十万人享受了社会养老,所占比率很低。2001年随着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主管划归劳动保障部主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清理、整顿”,陷入停顿不前的困境,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意义不言而喻,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农民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然而现如今却产生了“政策微效”的现象,即政策结果距离政策预期有很大的差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政策微效”的结果呢?许多研究者大多从经济学的角度或是具体操作层面来寻求制度萎缩的原因,例如:该制度以农民个人交费为主,缺乏互济性;养老保障基金投资渠道单

一、运营层次低、银行利率下调等导致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缴费水平偏低,大多数农民选择2-4元/月的投保标准,难以满足农民年老时的基本生活需求;领取保险金的年龄缺乏灵活性;该制度保富不保穷,保少不保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混乱,出现了民政部门或政府挤占、挪用甚至贪污、挥霍保险基金的情况等等。笔者试图从社会学角度对此进行分析,试图探求该项制度停滞不前的深层原因。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价值理念发生偏移。社会学研究探讨的问题很多,但社会公平一直是核心问题。因此在社会学视野中,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社会政策,应该是以追求社会公平为价值目标,旨在保障公民个人及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建设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指导。一切社会政策都是为经济政策服务,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配套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此背景下社会公平的基本价值理念只能让位于或偏移于效率优先的理念。因此,面对我国城乡收入的逐渐扩大和当前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农民的边缘化和弱势化的进一步加深,我国政府将更多的社会保障资源投向了城镇居民。在这种价值理念支配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出现了偏差。例如,该制度“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仅予以政策扶持”的原则。国家的政策扶持是“对乡镇企业支付的养老保险资金予以税前列支”,集体补助也主要是来自于乡镇企业的资金。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拥有较多乡镇企业的地区的农民比只有很少甚至没有乡镇企业的地区的农民要富裕。在这种情况下,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无力缴纳保险费的同时也只能得到很少甚至得不到集体补助和国家财政支持,而富裕地区的农民自身有能力缴纳保费的同时又能得到集体补助和国家财政支持。显然,这条原则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养老需求

形成悖论,未来养老面临困难的欠发达地区和没有能力投保的贫困农民有着较强的养老需求却不能享受到这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造成了“保富不保贫”的不公平现象。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社会变迁。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变迁过程中: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变化;农村人口出现分化等。这一系列变迁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农民养老问题就是其中之一。鉴于此,我国政府积极探索为农民养老建立正式制度安排。可以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对我国社会变迁的积极回应,但却又未能很好地适应并促进这一变迁过程。例如,该制度“坚持农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一体化原则”与社会变迁事实不相符。现在,农民务工、经商不再仅仅局限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一部分农民已经进入大城市务工、经商并且站稳了脚跟,成为“准城市人”,他们不可能回到其户口所在地办理养老保险。而该养老保险却要求农村各类人员实行一体化原则,势必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也阻碍了、抑制了部分务工、经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另外,著名的功能主义者帕森斯在其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中强调,文化(一个社会的共同信仰、规范和价值观)是维持社会紧密结合的“胶水”,因为它特别不易发生变化,与社会结构变迁相适应。我国农民应具备“享有社会保障是自己应有的权利”的公民权利意识。然而,“孝文化”和“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我国农民心中,他们的社会福利价值观迄今为止仍停留在前工业化阶段。在他们看来,国家给予公民的社会保障是政府的仁慈之举而不是自己应享有的公民权利,“养儿防老”才是最为可靠的选择。因此,从“养儿防老”到“公民权利”的转变仍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在农民这个亚文化圈内,存在着对国家政策不信任的现象,这就使得农民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接受缺乏主动性。再加上基层工作人员对该制度认识不足以及工作方法不得当,在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抵制现象,有的农民有经济能力却拒不参加,有的即便参加了绝大多数农民也只投了最低档次的保费,不能满足其养老需求,从而使一项很好的满足农民养老需求的制度在基层得不到很好的实行。

从以上社会学角度的分析不难看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价值理念的偏移和制度未能很好地适应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变迁,这就造成了制度设计自身的缺陷和农民对其接受缺乏主动性,从而导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陷入困境。

二、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的困境,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以往曾经反复讨论过的 问题:中国农村现阶段到底要不要搞社会养老保险?如果要搞是继续现行的制度还是寻求其它的办法?对于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从社会道义和社会现状出发都必须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对于第二个问题,我认为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刚刚起步到建立起完善的制度之间,还有很大的空间发挥,关键就在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符合农民的实际情况。因此,为农民建立社会养老保障要分类实施,针对不同的人群建立不同类型的保障。对于这一点,不会有不同的看法。关键是如何分类实施,笔者认为,根据当前农村人口的分化情况,可以把农村人口分为纯农业人口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两类人群。

(一)分类实施的对策建议

1、为纯农业人口(以经营土地为生的农民)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在已经推行的农村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最重要的是改变“个人缴纳为主、集体缴纳为辅、国家给与政策扶持”的原则,国家应该给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定的财政投入,由国家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国家投入一部分纳入到社会统筹基金,农民个人缴费和部分国家投入全部划入个人账户,国家投入要偏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鼓励建立由集体补助的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式的商业养老保险。

2、为农民工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农民工是一个流动不定、庞大而且复杂的群体。有的农民工已在城市生活了较长时间并且有了稳定的工作和住所;而有的农民工则是初到城市或在不同的城市间流动。可见,为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鉴于农民工中的绝大多数客观上已经走上了非农化、城镇化的不归之路,并必然会因各种生活风险的客观存在和平等意识的觉醒而提出相应的社会保障诉求,应该从现在起开始启动建立这项制度,并根据进城务工农民的不同情况纳入有差别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为农民工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协调好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对于已经在城市生活较长时间(5年及5年以上)、就业稳定的农民工建立类似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即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农民工个人缴费和企业部分缴费划入个人账户。考虑到企业为农民工缴纳社会统筹养老保险金对企业吸纳农民工积极性的影响,在实行此项养老保险时,应该允许企业根据农民工的工作年限进行缴费。工作年限短、缴纳费用低,工作年限长、缴纳费用高,但企业缴费费率(含划入个人账户部分)最高不得高于20%,个人缴费不得超过8%。对于在城市从事个体工商的自雇性农民工,可以参照城镇个体工商户的养老保障,实行自愿原则。

对于刚刚进入城市的务工农民工,鉴于他们的就业、收入不稳定的状况,最初仍把它们纳入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当他们在城市工作超过一定年限,他们就可转入到为农民工建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针对农民工流动性较强这一特点,应该使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随工作城市的转变而转移。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全国的社会养老保险网络信息系统应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建设,使农民工在进入到新的工作地仍能连续缴费,保障其能够在交费达到一定年限后获得养老保险金。

(二)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

除了学者和专家提出的通过发行国债的部分收益和部分国有资产的部分收益进行融资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另外一条新的融资渠道,就是把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补偿转化为社会养老保障资金。但是,农民的土地被征用之后,只能得到政府和用地单位支付的数额不多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据有关资料,目前在城市建设征用农用地的过程中,征地收入的分配比例大致是:农民得5-10%,集体得25-30%,政府及其机构得60-70%。《人民日报》披露,一些西部地区的土地补偿和安置补助费最高标准为1.8万元/人(不含青苗和地上附着物补偿),仅相当于2002年当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倍。按目前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只能维持7年左右的生活。按目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计算,仅能维持2年多的生活。如果把这仅有的补偿转化为养老保障基金是不现实的,对于建立养老保障基金也是杯水车薪。因此,国家在今后应该提高征地补偿,从其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保障基金。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不能仅仅把这笔资金用来为失地农民建立保障基金。如果认为谁的土地被征用谁得益的话,这样又会制造出新的不公平。因此,征用土地的补偿应该为全体农民甚至全体城乡人民分享。

(三)要使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顺利实施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1、要尽快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使农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得以规范化。2.提高各级政府和农民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障的认识。各级政府要认识到经济发展是手段,人的生存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因此不能仅仅把经济工作当作政府工作的全部。要改变观念和提高认识,把农村社会保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各级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农民宣传社会养老保险,使农民能主动接受。3.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障应与土地转让相结合。如果被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障的农民不愿意放弃农村的土地,就不利于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因此,要对已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障的农民工的土地实现有偿转让,让纯农户对土地进行规模经营。纯农户的收入提高了,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的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4.继续倡导和推行家庭养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需要二个过程,为农民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仍需要家庭养老继续发挥作用,为农民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

[参考文献]

[1]郑连元,郇良勋.《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融合是我国实行全面养老的起点》,《湖南职业工业学院学报》,2002(3).

[2]巫俏冰.《社会政策研究的过程视角--以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例》,《社会学研究》,2002(1).

[3]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 [4]王思斌.《改革中弱势群体的政策支持》,《北京大学学报》,2003(6) [5]DavidPopence.《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 [6]杨团.《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化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社会政策网.

[7]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人大复印资料,2002(10).

[8] 樊小钢.《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3.

[9] 姜长云.《农村土地与农民的社会保障》,《经济体制改革比较》,2002(1).

第四篇:浅析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及发展

一、现行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养老保险组成,即基本养老保险计划、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和个人储蓄型保险计划,由此初步构建了我国现代养老保险体系的制度框架。

二、现状

1.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现在中国老龄化呈现老龄人口绝对数为世界之冠、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未富先衰、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匀、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等5个基本特征。21世纪的中国将进入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据推算,从现在到2020年,人口老龄化进程将明显加快,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剧,作为非劳动力的老龄人口比重将不断上升,劳动力比重将不断下降。(《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劳动者的个体差异和对退休年龄的选择权被忽视

不容否认的是,到什么年龄退休合适,实际上是一个因人而异的问题,不同的劳动者在这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即使劳动者同属一个性别、行业和工种,也仍然存在着人生规划、身体素质和家庭状况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立法和公共政策都不能忽视这种差异,都应当充分考虑和尊重劳动者自己的选择权。

三、存在的问题

1.政府在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缺位与越位

主要表现在: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对补充养老保险

介入过深,限制了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制度提供与财政支持等方面承担的责任不足,而对其经营却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缺乏支持、补充与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相配套的政策,限制了体系的健全。

当前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完全是由政府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管理的,政府既是监管者,同时又是帐户的直接管理者。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帐户中积累的基金难以得到有效地运作。

2.制度漏洞造成养老保险覆盖率不足。

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企业产生了其缴费将被用作于退休人员较多的国有企业,进行实质上是现收现付性质的收入转移支付的预期,而与此同时,国家又没有对非国有企业及其缴费相对应的养老金承诺做出制度化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保证。制度漏洞是造成覆盖率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国有、集体企业使用农村、外来劳动力临时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自由职业者、农民工,大部分没有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

四、解决方案

中国当前实行的养老保险体制基本上是符合现实国情的。由于改革方案很难尽善尽美,当前的养老保险体制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改革进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才可能获得成功。

1.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 ,将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实行分账管理

造成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制出现“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直接管理过度的结果。因此,应当将政府的管理职能限制在社会统筹这一大块,即现收现付部分;而个人帐户中的基金部分,则可考虑借鉴国外管理养老基金的

成功经验,成立养老基金会组织来管理个人帐户中的基金,基金会组织应当是专业化的基金管理公司。并且,为了保证养老基金的管理效率,这样的基金会应当是竞争性的,即成立多个基金会组织,职工可自主地选择决定加入哪一个基金会,也可自由地退出。政府间接作用的增强则表现在加强监管职能方面。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应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严格的监督,定期考核其绩效和风险管理水平。

2.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由非缴费普惠性养老模式、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企业年金及个人寿险储蓄性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等多层次构成。其中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寿险产品的目标主要是城镇从业人员,是养老保障是发展的主体。企业和个人寿险储蓄安排的养老保障将成为城镇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补充性质资金来源,也是提高退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非缴费普惠性养老保障目标是贫困老人,利于消除贫困。非缴费型养老保障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是主体。同时,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均是有效的养老模式,在有条件的地方亦可发展社区养老。

3.“弹性”才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词

所谓的弹性退休制度,是指允许劳动者在退休年龄、退休方式和退休收入方面具有某种弹性、较为灵活的退休制度。在知识经济领域工作的人,退休年龄可以适当延长一些;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退休年龄则可以适当提前。弹性退休制度好就好在既有统一的尺度,又为每位劳动者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退休年龄留出了充足的空间,从而具有最大限度的伸缩性和激励性,这是符合世界退休制度的发展潮流的。

第五篇:浅析美国养老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吕 永 久

作者单位 : 中国国家博物馆

离退休服务管理科

1 0 0 0 0 6 【 摘要】

中国目前约有1.7亿老年人, 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 社区服务为依托 、 机构照料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框架, 但该体系仍存在政府投入不足、保 障面小、布局欠合理 、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服务项目单

一、 专业人员稀缺和服务标准不规范等诸多不足。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国家,其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已相对完善, 许多有益做法对我当今养老制度 建设不无启发和借鉴之处 。

本文将从介绍美国养老模式现状 、 特点和笔者在美养老机构见习经历入手, 阐明当今较为先进的老年保障做法并探讨对我国应有的启示。 【 关键词】

养老制度模式特点

中美比较 1 .美 国老龄基本情况

美国人口近 3 亿 , 其中6 5 岁以上人口为 3 5 0 0万 , 占总人口 的 1 2.4 % 。美国老年人绝大多数在自己家中生活 , 有 9 7 0万独居老人 , 约占老年人的 3 0 %。2 0 1万老年人住在养老院 ,约占老年人口的5· 7 %。 2 . 美国养老制度发展过程

美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创建于上世纪 3 0 年代 。当时的经济危机使美国政府认识到 , 要保持社会稳定,必须为人民生活提供一定保 障。1 9 3 5年 , 美 国联邦政 府颁布 了《 社会保障法》 , 实施强制性养老保障制度 。就业者在能劳动并获得收入时以税收的形式向政府交纳社会保障税,工作到年满 6 5 岁退休后领取养老金 。经过 7 O 多年的发展 , 美国养老制度逐渐完善,不但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需求 ,而且越来越重视老年的发展需求 , 呈现保障机制多重化 、 社会保障私营化、年金保险储蓄化和退休年龄后移化四大趋势。

3 .美国养老机构简况

3 . 1 美国养老机构分类在美国, 养老机构根据不同功能分成三类 。

第一类 为技术护理照顾型养老机构 , 主要收养需 2 4 小时精心医疗照顾但又不需经常性医院服务的老人 ;

第二类为中级护理照顾型养老机构 ,主要收养无严重疾病,需2 4小时监护、护理但又不需技术护理照顾的老人 ;

第三类为一般照顾型养老机构 ,主要收养需要提供膳食和个人帮助但不需要医疗服务及24小时生活护理服务的老人 。

目前 , 美国共有养老院、老年公寓、护理院、 老年服务中心、托老所等养老机构2万多家,形成覆盖面广 、内容丰富的养老服务体系 , 每一有需要的老人都能在不同的机构中得到合适的服务和帮助 。

3 . 2 美国养老机构环境 、 设施

笔者曾在美国休斯顿市老人服务中心 ( S e n i o r

S e r v i c e

C e n t e r ) 做志愿者 。该 中心设有老人公寓区、 半自理服务区和全封闭的老年痴呆病区 , 共有1 5 0 张床位 。每病区均有一宽敞活动大厅,供老年人在此聊天、 读报 。老人公寓区、半自理服务区还摆设钢琴,供老人和志愿者在此演奏 。服务中心环境优美, 健身设备齐全 。餐厅为自选式, 能自理的老人可到餐厅选择爱吃食品、不能自理的有专人推着轮椅到另一餐厅用餐。 3 . 3 美国养老机构内的医疗保障

休斯顿市老人服务中心为混合型养老机构,配有一名护士主任 (相当于国内的副主任护师) , 主要负责工作评估、培训 、质量控制、感染控制。护士和护工三班倒 ,白天6人,晚上6人,夜里3人 。每班除领班外,还有营养师、理疗师、活动辅导员和义工 。专科医生、 心理医生定期到服务中心为老人检查 。老年服务中心护理费用部分由个人用养老保险支付,部分由当地州政府补助。此外 ,老人服务中心还设有综合生评估团队伍,对服务质量定期评估。

3 . 4 美 国主要养老模式

美国绝大多数老人是居家养老 , 由社区或许可的服务机构开展上门服务 , 如送饭到家、 小时工,专业护理人员也定时到家探望。另一方式是集中式居住在同一区域 ,各有自己房间和卫生设备,仍保持相对独立 。

这类居住环境一般有服务人员帮助做饭、 打扫卫生等,也设有专门护理人员 , 但不需要2 4 小时连续照顾。再有一类是护理院,通常分中等和专业护理两类。中等护理指一般护工就能完成的护理工作,主要是日常生活帮助等。专业护理,则指需要护士以上级别的护理 , 如理疗 、 静脉注射 、 吸氧、 人工呼吸等 。 4 . 美国养老体系的主要特点 4 . 1

养老问题法制化

美国的养老制度建立在法制基础之上。美联邦政府继1 9 3 5年出台《 社会保障法》 后 , 又先后推出了《美国老人法》 、《老年人社区服务就业法》、

《补充保障收入法案》

、 《 医疗照顾保险法案》 、 《老年人营养方案》 、 《 老年人个人健康教育与培训方案 》 、 《 食品券法案》 、 《 住房补助法案》 和《 多 目 标 老人 中心方案》 等一 系列 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福利法案 , 将老年人的收入 、 健康 、 服务、 居住 、 学习、娱乐等均纳入法制管理范围, 为老人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社会安全网 。 4 . 2 社会服务规范化

美国社会为老服务体系主要有支持性服务 ( 协助看病 、购物 、交通,房间整理 、打扫 ) 、 营养服务 、预防性健康服务、 照料者后援服务 ( 提供政策信息、人员培训 、 临时替代等 ) 、防受虐待和为土著老人服务等六大内容 ,项目全面 , 服务标准统一 、 规范。 4 . 3

资本投入多元化

由于老年人对养老机构需求较大 , 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无论何种形式 ,政府均提供资金 、技术帮助和政策优惠 ,如免征地税 、营业税等 。 4 . 4 护理队伍专业化

美国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或为老服务人员均由专业人士 组成 , 除注册护士、 执照护士 、 辅 助护士 、护工外 ,一般还设有营养 师 、理 疗师 、心理专 家 、活动辅导员和志愿者等。这些服务人均受过专门业务训练和专业培训 , 具有较扎实的护理知识基础和职业技能 , 持证上岗 , 确保服务达到专业水准 。 4 . 5 服务质量标准化

美国各州对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 、 人员配备 、 资格认定 、 评估方式 、 监督机制和服务规范都有相应硬性要求 ,每个老人要有标准化和量化评估表 , 记载所有项目和指标, 如 身心状况 、精神 状况、 医疗理疗次数 、服药状况 、日常生活和特殊需求等。政府要求养老机构将这些资料定期交付老年研究中心 , 不断研究 、 改善护理 、 管理模式 , 力争为每个老人制定全面、 合适的健康计划 。 4 . 6 服务手段信息化

由于当前居家养老是主要趋势 。为确保为居家老人服务到位 , 美国注重信息化建设,

在推广家庭紧急救助系统 。该系统由与互联网连接的电脑 、电视界面 、 电话和一系列传感 器组成 。这些传感器被精心放置在浴室 、厨房 、入 口和卧室 ,用来监视老人家中情况并记录他们的行为 。如果家里一段时间没动静或房门传感器在一定时间内一直关闭 ,系统就会向家人发出警报。通过电视界面 ,家人可观察老人的情况。即使相隔千里 ,老人也能经常和家人交流 。

5 .对我国养老制度建设的启示

5 . 1 完善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规范

美国的养老制度具有法制化 、社会化特征。我国老年保障制度往往以即时性政策为基础 , 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 随机性、不连贯性。 需要逐步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法律手段为主转变 。

5 . 2 对养老机构要予以多方面政策扶持

各级政府应在公益用地和建设用地中优先安排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 所有为老服务设施都要减免各种配套费 。机构照料服务应享受税收减免等项扶持和优惠政策 , 各类企事业单位 、 社会团体和个人向养老机构的捐赠 , 在计算单位税收和个人所得税前应准予全额扣除。 5 . 3 养老机构必须坚持社会化 、专业化 、规范化要通过政策鼓励措施,加快实现养老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 , 把社会资源更多地吸引到养老机构的建设中来。同时要积极培植和 发展社会服务团体和民间组织,将为老服务的机构 、设施和场所更多地交给他们去经办和管理, 政府则发挥宏观管理和行政监督职能 , 实现为老服务事业管理的规范化和运行机制的市场化 。加快养老机构的专业化建设 。最重要的就是加快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步伐, 要通过院校培养 、在职培训等多种途径,使为老服务的工作人员都成为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专门人才。加强养老机构的规范化建设 , 要研究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服务标准和规范体系 ,提高整个为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 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规范。 6 .政策建议

中国自1 9 9 9年正 式步入老龄社会后 ,老龄化已逐渐呈现规模巨大、发展迅速 、地区差异、城乡倒置 、性别失衡和未富先老等六大特征。关注老年民生,应对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不但事涉百姓的养老之忧、家庭幸福 ,更关系到“ 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能否真正践行, 关系到社会和谐 、 国家稳定 ,关系到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面对老龄社会已成为中国基本国情这一事实 , 建议党和政府将做好老龄工作当作一项基本国策 ,完善各项政策优惠措施 , 尽快制定并全面落实支持养老机构 发展的法规 、政 策 ,将养老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利用政府和社会多方资源 , 建立适应城乡不同需求的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全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 化和规范化, 使老年人安度晚年 , 为他们的子女解除后顾之忧 。 参 考 文 献

陈雪萍, 许虹 , 王先益 , 等. 养老机构老年护理管理现状及建议[ J ] . 中华护理杂志 , 2 0 1 0 , 4 5 ( 5 ) : 4 5 4— 4 5 5 .

2 张善斌. 养老护理人员“ 招不进 、 留不住 ” 的原因与对策 [ J ] . 中国 民政 , 2 0 0 9. 0 2 : 4 5 .

3 陈敏. 加强养老服 务机构建设, 积极应对人 口老龄化 [ J ] . 经济与社 会发展 , 2 0 0 8 , 6 ( 1 ) : l 8 O一1 8 2 .

4 鲁小慧. 关于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 讨

J ] . 中 国经 贸 , 2 0 0 8 , 2 0: 1 3—1 5 .

5 林虹 , 胡滨. 美 国养老住 宅业 的持续发展及对我 国的启示 [ A / O L ] . “ 老年需求与对策” 学术研讨会论 文 ( 第六部分 ) [ C / O L ] . h t t p : / / " WW W. o c a n

c o n. c n /l n x q—mg . h t m.

Ka r n e r . T X. Ca r i n g

f o r

a l

a g i n g

s o c i e t y— C o h o r t

v a lu e s

a n d

e l d e r e a r e s e r v i c e s [ J ] . J o u r n a l

o f A g i n g

a n d

S o c i a l

P o l i c y , 2 0 0 1 , 1 3 ( 1 ) : 1 5— 3 6 收稿 日期 : 2 0 1 l一 4—1 1 ( 上 接 第 9 3页 ) 6 寻凌福. 医用 9 5 %乙醇用于湿化瓶 干燥方法 的效 果探讨 [ J ] . 全科 护理 , 2 0 0 9 , 7 ( 7 C ) : 1 9 1 5—1 9 1 6 .

Ce n t e r s

f o r

Di s e a s e

Co n t r o l

a n d

I n f e c t i o n .Gu i d e l i n e s

f or

p r e v e n t i o n

o f n o s o c o m i a l

p n e u m o n i a [ J ] . M M W R . 1 9 9 7 , 4 6 ( 1 ) : 7 1 — 7 9 . 8

P r e v e n t i o n

o f

l o w e r

r e s pi r a t o r y

t r a c t

i n f e c t i o n,C ha p t e r

1 2

o f

b a s i c

c o n —

c e p t

o f

i n f e c t i o n

c o n t r o 1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F e d e r a t i o n I n f e c t i o n

C o n t r o 1 .

9 顾其胜 , 朱彬. 海藻酸盐基生物医用材料 [ J ]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 临床康复. 2 0 0 7 . 2 6 ( 1 1 ) : 5 1 9 4— 5 1 9 8 .

1 O 葛忠琼. 开展夯实基础 护理 提供 优质护理 服务的体会[ J

. 心理 医生. 2 0 1 0, ( 8 B ) : 1 0 0 7—8 2 3

o f

上一篇:中国移动宽带营销方案下一篇:中国移动营销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