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老现状范文

2022-06-05

第一篇:中国养老现状范文

中国养老地产现状分析

日前保监会发布的指导意见称,7月1日起,未来两年,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将正式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至此“以房养老”商业保险正式开闸。

对于当前跑步进入老龄化的中国,政策的落实与完善意味着养老问题解决的急切,同时也预示着养老与地产将发生“联姻”的可能。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化的加快,无疑给了养老行业更多的机会,一块巨大的利益蛋糕已经形成。而作为房地产企业,一方面可以借助优惠政策,得到优先拿地、减税贷款等政策优惠;另一方面,巨大的老龄化人口基数,也将为其带来无尽的市场。

于是乎如同下饺子一般,房企纷纷进军养老地产。包括万科[简介 最新动态]、保利[简介最新动态]、远洋[简介 最新动态]等品牌房企近年均抛出了养老地产发展计划。统计显示,现已有超过35%的品牌房企进入或宣布进入养老地产行业。

在房企争先恐后地涉足养老地产的同时,鱼龙混杂的尴尬局面也随之而来。一方面,部分房企借势政策,“挂羊头卖狗肉”的“圈地运动”悄然兴起;另一方面,早以适应“高周转”模式的房企,对于开发周期较长的“慢节奏”必然要经历很长时间的“水土不服”。

对于开发模式及硬件等方面,养老地产依旧处于粗暴的阶段,项目文化、医疗陪护等配套设施和相应服务的欠缺等问题凸显。而未将楼盘销售,更多项目是在卖概念、讲故事。

例如,北京周边的一处品牌房企的开发项目,打的就是“养老牌”。产品在园林设计上有山有水,结合风水为卖点,吸引老年人购买。然而,对于项目地理位置可以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对于老年人至关重要的医疗问题,大型医院无法覆盖,仅是住区医院进行解决。

对于文化、娱乐等软件方面,目前养老地产同样缺失。能做到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项目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正在进行实践、探索软件方面的企业,却大多数秉承“高大上”发展的小众思路。以某龙头房企试水的老年公寓为例,虽然文娱、医疗一条龙服务,但月供一万起的价格让人咋舌。

实际上,中国养老地产受传统文化影响有其特殊性。目前提出的建立“适老化社区”就是不错的出路。“一碗汤的距离”即解决了“养儿防老”等社会伦理上,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心理障碍,同时也淡化了只有老年人居住的养老小区给老年人带来的阴影。

开发商在践行养老地产的过程中,是否要少一些勾勒美好蓝图,多一些设身处地的务实,在赚取利益的同时,以合理的模式兼顾开发适合老年人养老的地产。毕竟,我们都会老。

第二篇:中国养老机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2014年5月25日,忆百孝心网携手深圳市罗湖义工协会走进了罗湖区社会福利中心老人颐养院,在那里我们贴身体验了颐养院老人们的生活以及居住环境;感受了老人们的快乐与忧愁。作为忆百孝心网的主编,在与老人们的闲谈与相处中,有三个四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刻反思。一个是颐养院的生活设施不够完善,二是颐养院一床难求;三是老人们的精神需求无法达到满足;四是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我们把中国的养老院一般被简单的划分为两种,公办的养老机构和民办的养老机构。这两种养老机构都存在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民间出资的的民办养老机构设施完善,服务全面,管理健全,但民办的养老机构瞄准的是养老市场这块蛋糕,在提供服务的目标群体上,将更多的目光关注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部分老人上,大多数收入水平比较的低的老人只能望而止步。普通民众无法享受该项待遇,无法符合社会的需求,并不是适合中国养老行业的现状。

公办办养老机构有着门槛低、数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因为中国老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存在养老机构设施欠缺、一床难求、服务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一、生活设施不够完善

中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住进去的老人虽然生活上有保障,但是,一些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却不到位,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政策表示:房间入住率和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生产用地人均面积不少于0.2亩,院区绿化不低于可绿化面积的50%。很多的养老机构连租地都是一种困难,更何况是这样的标准呢!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包括了“十六个一”的建设。:一片绿地、一片果林、一片菜地、一口鱼塘、一群鸡鸭、一圈肉猪、一间娱乐活动室、一间阅览室、一间理发室、一间医务室、一间室内洗衣房、一个小卖部、一座太阳能浴室、一个沼气池、一处室外活动场地、一项院办支柱经济项目。就上述标准而言,普通的公办养老机构是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除非是一些民办的高级养老机构,但这些高级养老机构入住的门槛却十分高。

另外,据忆百孝心网调查了解,养老机构内存在专业人员队伍严重缺乏的现象,特别是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心理咨询师、康复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基本上是空白。现有养护员基本上是下岗职工或外来打工人员,没有工作技能,年龄偏大,虽然经过简单培训,但接受能力差,观念陈旧,与老人多元化需求相比差距很大。

目前解决所有养老机构生活设施不完善问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中国老年人口庞大,并不是所有老人的需要如此完善的生活设施,我们可以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成中、低、高档次以及三个档次都有的混合型服务的同时,还要考虑老人需要照顾的程度不同分为健康自理型、需要部分护理型和需要全面护理型的养老设施,使老人能有目的地选择。例如需要全面护理型的老人在营养、护理等方面的需求较大,而在娱乐设施方面的要求较小。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养老院的设施可以有偏重,这样既利于老年人的需求,又有利于资源的高度利用。

二、一床难求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工商联递交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1004号提案中提到,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3.26%(约为1.78亿人),已超过13%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虽然是必然的现象,尽管如此,养老机构床位像如今如此紧缺也是不合理的一种现象,经过忆百孝心网调查了解到,截至2011年底,全国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等各类养老机构有4万个,养老床位315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的比例仅为1.77%,这个比例是严重不合理的。以发达国家的比例而言,像我们这样的老龄化水平,养老床位占老龄人口的5%~7%。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无法都逐一去探究,但是我们可以从最突出的现象着手。公办的养老机构只能满足部分人需求,民办的养老机构更趋向于利益。国家资金与资源的投入毕竟有限,解决这一难题难免要靠民办的养老机构。民办的养老机构需要的是一个可持续经营,如果没有国家的鼓励与扶持,但就地皮这一块就够呛。政府鼓励社会参与养老机构实施建设,就要考虑对他们来说有哪些扶持措施,使他们保持微利并且可持续发展,提高民办养老机构经营的积极性,让社会有更多的参与,才能逐步解决一床难求的问题。

三、老人们的精神需求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趋凸显。最美不过夕阳红,当一个人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往往更需要关怀。三年一代沟这句话不是没道理的,年轻人并不懂得老年人的世界,所以大多数老年人是空虚、孤独的。

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老年大学、银发旅游也越来越火爆。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能只靠子女的关怀,也要靠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爱老敬老助老的宣传,营造一个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是必要的。这也是忆百孝心网的宗旨所在。

四、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近年来,国家提倡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就中国的养老现状而言,居家养老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同样存在基础设施差、配备单

一、服务水平差、资金有限等诸多问题。而这种居家养老概念还忽略了一类人群,那就是农村居家养老。中国老龄化严重,其中农村老年人占60%以上,而农村养老虽然有低保、医保。但是社会保障还不够健全,为老服务机构基本没有。

空巢,这个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青壮年外出打工使“空巢家庭”越来越多, 即使出外打工的青壮年能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留守老年人需要承担劳务和家务的双重劳动,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因打工在外难以较好实现。让人不禁想,农村养老该何去何从。

农村老年人养老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养老、二是医疗。忆百孝心网认为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切实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让农村老年人真正享受到共享社会的成果。政府组织医疗、法律、敬老爱老等主题相关的活动,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意识与法律意识。

/编辑:黄叶/来源:忆百孝心网

第三篇:吾福泰:中国老年人养老问题现状剖析

中国养老模式如何创新

摘要: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中国大陆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29亿,占总人口的10.5%。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伴随社会老龄化而来的是日益突出的老年人问题。老年问题不仅仅是物质的,它还包括精神上的各种问题。但是在这些问题中,最基本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养老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存。在这里我想分析一下与养老有关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问题、养老问题、贫困问题、社会福利、家庭养老

一、我国的老人生存现状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底中国大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1.29亿,占总人口的10.5%。而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0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

1占所在国家和地区人口的比重分别超过10%和7%即为老年型社会。这表明我国

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并且老年人的数目并不是保持不变,而是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经济发展无法跟上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事实,直接加剧了老年人的问题。 以下是姜晶梅等人对老人生活质量调查的一组数据:

在生活能力的调查上,大多数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城市为63.81%,农村为75.38%。但不应忽视的是,生活上完全需要帮助的老人也占有较大比例,城市18.57%,农村9.6%。

在老年医疗保障一项指标的调查中,享受公费或半公费医疗的比例城市为29.05%,农村为4.23%。

在这些日渐突出的问题中,最严重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因为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老人的生存问题。而我国老年人养老问题尤其严重。

在经济状况上,尚有一定比例的人群(城市10.48%,农村13.08%)经济上感到困难甚至是相当困难。

从以上的数字可以分析,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尚有不在少数的老人存在养老问题。

二、养老问题严峻的原因

在当今社会影响一个人生存的主要因素还是金钱问题。而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贫困问题更加严重,也更值得我们的关注。同时,由于子女对养老观念的改变使得老人在经济上对子女的依赖变得艰难。在老人的经济来源减少同时,福利1 以上数字及定义来至姚学丽、李明刚《中国城市贫困老年人问题》及联合国对老年型社会的定义

事业却还未成熟。这些都是影响老年人养老的因素。

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越来越被人们所淡化。有很大一部分人不再把照顾父母当作自己的首要责任,甚至出现了拒绝抚养父母的人。中国传统敬老的美德被削弱了。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子女搬出去过二人生活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教育的普及,使离开父母在外念书的人不断增加。只有父母组成的空巢家庭4与日俱增。同时,由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的压力,子女对父母的照顾越来越少,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的生活得不到很好的照顾。

老年贫困

目前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政府对其也是十分的重视。但是,作弱势群体的老年人的贫困问题却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2000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20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一项关于“老年人口状况的一次性抽样调查”表明,有约106万老年人处于贫困状态,而实际情况远远超过这个数字。3这仅仅是城市贫困老年人的状况,农村老年人的贫困情况更为严重,在一项调查中,乡镇贫困老人中农村人口占了将近85%。

分析其原因经济制度改革在这里面起到了很大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导致老年人就业困难。而因为这一代老人几乎没有人享受养老保险,所以只能靠离退休金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强烈,造成企业因经济危机拖欠退休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得不到保障。

制度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就是,物价的增长,尤其是医疗、教育和住房。使得老人原本就困难的生活更加困难。

(三)社会福利制度不健全

随着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老人希望被社会福利机构收养。但是,我国的老人福利院却远远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据调查,我国约有1000万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但我国的福利机构仅有不到4万家福利机构,只能收养83万多人。5在这些国家现有的福利机构中,老人的实际生活状况也是不容乐观。在我国有很多福利机构都同时面临着资金缺乏的困境。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福利还存着很多的问题。而这还仅仅是老

43 空巢家庭: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分离出去,独立门户,只剩年老一代单独生活的家庭。 以上数字摘至姚学丽、李明刚的《中国城市贫困老年人问题》

5 以上数据来自《老人照顾谁来解忧》一文

年人养老问题的一小部分。

老年人的医疗福利不健全也是我国福利制度存在的问题之一。改革开放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医疗和药品的费用。导致有很多老年人都看不起病,有些小病也不去看。而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并没有出台政策来降低老人的医疗费用,以保证老人的健康。

除了以上的两项外,我国的老年人社会福利还存在其他一些缺陷。需要强调的是,老年人问题光靠家庭是很难很好的得到解决的,这个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要靠社会的力量。

三、养老问题带来的困境

(一)家庭困境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家庭的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以前的几代同堂的大家族式的家庭模式到今天的由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当子女成家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也已经退休。也就是说一对年轻的夫妇不仅要照顾自己的儿女,还有双方四位老人。并且,大多数老人也大多希望在家中养老,这种情况不仅是在中国在其他国家也是一样。这使得子女在工作的同时还要分心照顾老人,尤其是那些生病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

而老人消费的不断提升,更加重了年轻一代的生活压力。很多家庭的收入微薄,在经历了老年人的一场大病后,生活就变得拮据。在工作、经济和精神的三重压力下,家庭关系往往容易出现危机。一些家庭问题也常常是由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引起的。

(二)老年人自身的困境

安享晚年是每一个老人的愿望,但是当前 “养”与“医”的问题一直捆扰着老人,使得老人的生活没有基本保障。甚至有些老人的生活状况十分的恶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六、七十的老人以乞讨或捡废品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恶劣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健康,而“医”的问题又使的老年人不敢也不能去看病。最后直接的后果就是老年人的生命受到威胁。

社会困境

老年人的问题不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也不是家庭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同样它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1、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老年人的数量也将随之增

加。而医学的进步大大延长老人供养年限,使得用于老年人的各项支出增大,社会的负担日益加重。

而老年人贫困、养老问题给家庭带来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这种影响是消极的。

2、对社会道德的影响

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和传统家庭养老观念的淡化,敬老养老的优良道德风尚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老人由于其经济地位的下降,不再那么受人们尊敬。更严重的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从小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很难形成尊老敬老的品质。这些都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不良的影响。

3、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养老问题无法解决使得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低下,生活、生命质量水平不高。辛苦大半辈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了贡献却未得到应有的回报的想法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理。而这种心理很可能波及到中青年劳动者,从而影响他们对社会整体利益奉献的热情。

而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生活的困境也可能使老年人产生不满的情绪,进而形成一个群体。这种群体的存在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我想是不言而喻的

四、解决养老问题的对策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老人送到养老院,老人因为理解子女的难处也同意去养老院养老。但是以我国目前的福利状况,家庭养老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并且,家庭养老6更能体现对老人的关怀,比在养老院要好。根据调查有80%的老人最终还是希望在家中安度晚年。

但是,老人在家养老会加重家庭的负担,目前我国一般家庭要负担老人养老的费用可能还比较困难。必须在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所以我认为应该将家庭和社区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来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首先第一步就是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改变人们对养老问题的错误观点。让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从新被人们所重视。光宣传还不够,还要运用法律,严厉打击和惩罚那些不养老的人。以维护老人的利益。

第二步,在社区建立专门的机构,并对其成员行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培训,建立起专业性强的服务队伍,及时为老人提供服务。这样,可以减轻年轻一代的负担,同时负担减轻了他们也就愿意让父母在家养老。 6家庭养老: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主要来自于家庭中的子女、配偶或其他亲属。

第三步,发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老人养老所需要的大笔资金。虽然,国家有责任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但是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国家的身上也是不实际的。我国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企业,我们可以动员他们来为我国的老年人福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大力发展经济。因为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核心问题还是金钱。只有实现强国富民,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为老年人养老提供经济支撑和保障,在解决这个问题是才能一帆风顺。

综上所述,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我国必须解决也是马上就应当解决的问题。但是具体如何解决还应该经过仔细的考虑。这个解决办法应该是符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的,同时还应该是对老人最有利的。

“吾福泰”人提出“吾福养老”概念,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依。提出“吾福养老”十二字方针:

走走——亲近自然添活力;聚聚——增进友谊排寂寞;

聊聊——叙叙家常助记忆;学学——老有所学增情趣;

练练——恒定熟练聚神气;调调——营养搭配保健康。

参考文献:[1] 王建新 . 农村老年人贫困问题浅析.[J]. 中国老年协会06-08-29

[2] 肖尚华 . 多元化、社区养老的发展模式 . [J]. 老年人

[3] 梁新颖 . 家庭养老社会花问题探路. [J]. 社会科学辑刊

[4] 杜翠欣 . 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 [D]. 大连理工大学

[5] 洪香绮 . 关于我国老年人最佳养老模式的探讨. [].厦门福利中心

[6] 江云 . 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现状. [J]. 中国医学文摘

[7] 王芝兰、海昌 . 我国养老问题亟待解决

第四篇: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及今后发展思路

摘要:中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本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对今后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责任;发展方向

一、我国农村新农保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数以千万计的青壮年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导致农村的老年人数量和老龄化程度超过了城镇。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分析,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有85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0%多,而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如土地养老,家庭养老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慢慢地削弱。伴随着城镇化过程出现的是种种难题,如人口老龄化现象,空巢老人现象,种种问题给我国的农村老人养老提出了新的挑战。几千年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面对不断扩大的老年群体,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应运产生,随之养老服务合同纠纷与日俱增。这一客观现实及未来的紧迫形势,促使我国必须关注农民社会养老的制度建设问题。

(一)传统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的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的成功推行,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老龄化速度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再也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

(二)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我国农村土地被占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农村土地分散化经营,土地生产效率越来越低下,土地养老保障已无法适应目前的需求。

(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增强了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直接造成农村土地的减少,使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另一方面,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得大量农民工涌向城镇,而由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限制,农民工要么无法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要么不能放心地参加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开始实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较晚,资金筹集基本上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原则。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农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缺乏共济性。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使得这项制度的实施及融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保障水平低。新农保计划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而根据2008年中国人口信息数据,而乡村总人口为7.2亿人;2008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为5595万人,但是面对如此低覆盖面,当前经济条件和政策条件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铺开还有很大的难度,无法满足农村养老的基本生活需要,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由于农民的参保意识不够强,相当部分的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会致使参保意识不强。

2.覆盖面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设计偏重于农村留守人员,对于被征地农民和返乡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做出合理的设计,这使得制度的有效覆盖面降低,推行后难以形成全面的保障网。

3.政府资金风险系数骤增。由于公共卫生、医疗技术的改进和个人健康意识的提高,人类总体生存状况有所改善,死亡率降低,会带来预期寿命的增加,可以说,政府是这个计划的主要出资人和最终担保人,完全暴露在聚合性的长寿风险之下。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落实新农保制度,最大的难点是集体补助是否落到实处,否则,筹资的压力难免转嫁于农民。在目前地方财政普遍吃紧,而承担的社会事务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个刚性的制度安排,在一些财政情况不太好的地区,融资而言就是一个压力。因此,无论此项投入是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还是由中央财政根据地区不同给予补贴,支付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是否会断炊、崩溃,成为很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对财力脆弱的地方财政而言。

4.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体制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撤销,费用的筹集、运用以及保险金的发放,不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而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执行。这些地方性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而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效力,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规范性、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5.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严重不足,我国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强烈的需求源自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的成功实行,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和土地保障的不断弱化。而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明显地偏向于城市,导致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

6.新养老保险立法效应滞后。法律是通过强制性手段来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尽管今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社会保险法&但由于新法刚刚推出,因为各地以前法规不统一,作法也各不一样,彼此之间常存在许多不协调甚至是矛盾之处,从而使现法能否有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方面实用性到底如何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农保工作,改善制度实施效果,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实施新立法的进程。新立法中国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整个国家朝着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助于解决农村养老困境,消除农民的养老的后顾之忧.保证基金筹集的稳定性和保值增值的安全性,确保我国农保事业健康发展。

2.提高保障水平,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尽管有地方性补助和个人账户支持,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中央财政补贴无疑是保障的主要来源。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予以更大政策倾斜。

3.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农保制度。在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参保对象的经济能力和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固然是主要考虑因素,但社会保险作为一项公共产品,不同人群对它的需求状况也不可忽略。有关学者提出,我国农保的参保对象大致可分三类:一般农民、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农保制度应当充分考虑其特点来建立。对被征地农民,政府补贴应主要由安置补助费和土地补偿费的一定比例组成,若仍不足,则由当地政府兜底。对有工资收入且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群体,因其工种的多样性,应进一步划分: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者应被纳入现行制度,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返乡务农者可在原籍所在地参保,在城务工期间的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并入原籍农保制度;从事流动性强工种的农民工参照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参保。

4.改革筹资方式,建立政府、集体和农户共同负担的多元筹资机制。为解决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引入集体与农户共同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就显得势在必行。农民作为社会保障的受益主体理应负担其中的一部分费用,但是考虑到农民大多为低收入群体,建立在多元筹资机制基础上的社会保障需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

5.应该在健全机制的基础上,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分层分类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在富裕地区,可以仿效城市社会保障的和经验,全面展开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而在贫困的地区,又要针对不同的保障群体,实施不同的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社会保障。在老年人多的地方,重点推行养老保险;在疾病多发的地方,重点推行医疗保险或农民医疗合作制度;在贫困地区,重点推行优抚、优教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规范基金的运营和监管,确保其保值增值。新农保由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公开参保人缴费和待遇等信息,接受公众监督。此外,还可引入独立于基金运营机构之外、具有权威性和公平性的社会监管机构,以制约农保管理部门的活动。

第五篇:【养老】——农村养老现状

农村养老保险新突破

?

新华网 ( 2008-05-12 11:13:13 )

来源: 半月谈2008年第9期

?

?

农村养老保险新突破

编者按:农村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关系亿万农民现在以及将来的生活质量。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历经十多年,各地虽有不少新探索,但整体局面仍有待进一步拓展。在农村社会保险实现由点到面的跨越之前,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农村养老需求在加速增长。

现在,农村低保制度、新农合等从无到有,扩面迅速,农村社会事业已进入发展的春天,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成为农民群众关注的新热点。为此,本刊记者深入东、中、西部农村地区,调查农村社会日益增加的养老新压力、新需求,发掘农村养老事业中出现的新形式、新探索,求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中的新困惑、新课题,以此回应广大农民群众的新期盼。

银发浪潮考问农村养老难

本刊记者

未富先老,老后更贫

王根荣和车继梅老两口,家住陕西省合阳县黑池镇黑西村,虽已年过七旬,却还要挣扎着干活。老人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几年前去世,留下有精神病的大儿媳妇以及一儿一女,小儿子虽同住一村,但平时对老人照顾甚少。老人说,几年来,小儿子给的钱加起来不到100元。“他也不容易,一大家子人,有娃要上学,还新盖了房子,没有力气管我们。”车继梅老人善良地为儿子解释着。

前几年,老人的收入主要靠种田、打零工,近两年干不动了,民政部门一年给400元的救济款,平时只能靠捡垃圾度日。“我的难处还没受够,等把孙女养成人了,我的难处也就受够了,也就死了。”车继梅老人抹着眼泪说。

车继梅老人的遭遇并非个例,在农村,不少老人面临着无人赡养、衣食疾病无着的生存困境。黑龙江省民营企业家翟玉和,曾自费组织人员做了一项中国农村养老现状的调查,涉及全国各省份1万多位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结果发现,在这些老人当中,一人独居的占45%,一日三餐难以保证的占5%,只有一套换洗衣服的占69%,生了病没钱医治的占67%。

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1.5亿,占人口比例达11.6%,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农村老年人超过1亿,由于很多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实际上农村老龄化程度甚于城市。与此同时,农村人均纯收入2007年只有4140元。农村社会未富先老特征更为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与城市的社会养老保障程度存在明显差距。2006年,我国城市老年人领取养老金(退休金)的比例为78%,在农村,这一比例仅为4.8%。在许多城里老人忙于习书作画、健身养生的时候,不少农村老人们的晚年却是在贫病中挣扎度过。“城里老人为长寿忙,农村老人为活命愁”的强烈反差,凸显破解农村养老难题迫在眉睫。

养儿防老,“防不胜防”

千百年来,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目前,养儿防老受到多方面的冲击,保障程度下降,亟须社会养老保险替代、补充。

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实施多年来,我国的家庭规模出现小型化特征。在农村,家庭规模逐年缩小,2006年每户常住人口已经下降到4.05人。许多农村家庭面临一对夫妇供养4位老人的现实,在经济不富裕的情况下,养老已成为许多子女的不可承受之重。

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保障好坏很大程度上维系在子女的孝心上,子女如果不讲孝道,老人的晚景就很凄凉。目前,由于社会变革迅速,传统的孝道思想受到现代自我观念的强烈冲击,对父母感情麻木现象十分普遍。

“现在农村老人的日子‘恓惶’(悲惨)得很,娃娃管的还有一口饱饭吃,娃娃不管的连口饭都没有!”说起当前农村的养老问题,陕西省合阳县的乡土调查者党宪宗充满了忧虑。 党宪宗讲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个老婆婆养了10个娃,到最后竟没人养活她,把老人给活活饿死了。所以说,中国传统上的养儿防老观念已经越来越受到挑战。现在农村的许多老人是‘活到老,干到死’”。

农村家庭养老受到的另一冲击是人口流动。目前,数以亿计的农民外出打工,竞争压力往往使其无暇顾及农村父母。在不少乡村,外出打工人数占到70%以上,农村主要剩下老人和孩子。

陕西合阳县城关镇小郭村的范永禄老人今年70岁了,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剩下他和老伴孤零零地待在家里。老人说,年纪大了,许多活都干不动了。要不是有自来水,打水都成了问题。“娃娃在外面工作,我们半夜死在家里也没人知道。”老人说。

城市化新问题,“老农保”成“鸡肋”

除了农村老人的养老困难,人口流动还有一个副产品———农民工自身的养老问题。目前,中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1亿人。在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中,参加养老保险的是少数。如果农民工游离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进入老年后丧失劳动能力又没有养老保障,势必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水平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在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失地农民。目前,我国失地农民人数超过4000万,并且以每年300万的速度在增加。土地不仅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保障功能。失地之后,农民的养老需求亟须社会保障补充替代。

与养老需求快速增长形成对比的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相对迟滞。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开始在农村探索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于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农民保险意识差、运行管理不规范等原因,“老农保”实施后发展缓慢,一度陷于停滞状态。

陕西省宝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村养老保险处处长赵文贵说,“老农保”费率水平设计较低,根据测算,如果按照最低每月2元的缴纳保险费标准,一个参保农民到兑付期后每月才可以领取养老金4块多钱,这很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

在“老农保”成为“鸡肋”的情况下,构建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就成为当务之急。党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带来新的愿景和目标。

?

?

走进“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本刊记者

如何满足农村与日俱增的养老需求,让养老不再成为农村老人心中的痛?

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农民自筹到财政补贴,从少数人享受到普惠多数,从缴费方式、待遇享受到接续转移,多样的探索正在为农民一步步建起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财政补贴,“向新农合看齐”

山东省莱芜市鹏泉街道孔家庄村67岁的谢加好老人,今年开始按月领取30元的养老金。老人说:“尽管数额不大,一年360元,一天一元钱,可以买4个馒头,再加上还有土地,儿子不管咱也能解决温饱问题了。在咱农民心中,这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老人的满足感,源于莱芜市自去年起建立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莱芜市财政每年补助1000多万元,每名农民只需一次性缴纳数百元,从65岁起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孔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谢恒木说:“以前也搞了若干次,但都是个人储蓄式,政府没补贴,从年轻就开始缴费,上年纪后领补助,实际上相当于零存整取,农民没有积极性。”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实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尽管当时的政策规定可以实行集体补助,然而,绝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尤其税费改革后更多的集体经济变成了空壳,所以,这项政策近乎形同虚设。

单凭农民个人缴费的“老农保”,所筹资金有限,对大多数农民起不到太大保障作用。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农村养老保险处处长王玮说,有时农民缴上一年保费以后就不再缴了,这些年到了领取养老金的时候,算下来一个月只有几毛钱。

“新农保”的筹款原则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有了政府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新农保”的保障力度大幅提升。北京市今年实行“新农保”,在建立个人账户的基础上,财政预计支出1.98亿元,为参保人员建起了每人每月280元的基础养老金。对于政府补贴的基础养老金,不少农民称赞:“一个基础养老金,顶好几个儿子!”

加强政府补贴,这是各地“新农保”的共同特征。江苏省所有省辖市都开展了“新农保”,对参保者的财政补贴,占缴费基数的10%~50%不等。就连财政相对困难的西部地区也不例外,陕西省宝鸡市建立的“新农保”,每人每年财政补贴30元;宁夏在试点农村养老保险时,同样由财政出资建起了统筹金。

受惠农民,从“先保”走向“共保”

现在,孔家庄村全村的老人都加入了新型养老保险。莱芜市委政研室主任宗承敏介绍,农民加入新型养老保障的积极性比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还要高。莱芜市出台这项制度后,仅几个月时间,全市1070个村,老年农民几乎全部参保。此前,莱芜市实行“老农保”,10年时间参保人数不到6万。

与“新农保”全民性形成对比的,是“老农保”的局限性。在山东寿光,以前加入农村养老保险的主体是村干部、富裕户、到城区务工经商人员等。古城街道北孙云子村党支部书记武金善说,当时寿光的政策是,村干部按工资收入的20%投养老保险,我们村经济条件好,村干部年工资1万元,每年给村干部投保额是2000元,集体补助1600元,个人交400元。这样,村干部退休后每月可领300元退休金。

一般农民由于缴费少,领取的养老金很有限。农民发现起不到保障作用,不少人按政策办理

了退保手续。仅寿光市,累计办理退保手续的农民已达8200名。

随着“新农保”普惠性而来的是,“老农保”停摆、萎缩的局面,在一些地方有了改观。重庆大渡口区的农村养老保险,完全由该区进行统筹,新制度启动后,该区财政总计将为每个农民投入养老保险费6.4万元。这样一来,重庆大渡口区16周岁及以上农民全部纳入农村养老保险范围,实现了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

“新农保”缴费渠道广、额度大,真正为广大农民建起了养老保障线。在2006年青岛市各区计发的农村养老金标准中,高的如崂山区每月447元、黄岛区每月340元,其他区每月标准低的也不少于100元。到2007年,青岛市有农村居民的五市三区已全面建立了新型农保制度,其中三区参保率达到98%,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即征即保,失地不失保障

安徽当涂县姑孰镇的先陈桂大妈,原先家里的5亩地因城镇建设陆续被全部征用。虽然当地政府每月给予80元的失地补贴,但先大妈的心里还是不踏实,希望能有更牢靠的养老保障。 2007年10月,先大妈终于梦想成真。随着安徽省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当地政府把先大妈这样的失地农民全部转为农村养老保险对象。这样,先大妈70岁之后,每月可以享受到110元的财政养老补贴。“有了‘新农保’,以后的日子不愁了。”先大妈的话语中流露出发自内心的踏实感。

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容易下降,长远生计难以保障,是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之一。在国务院有关土地调控的文件中,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做了刚性规定。社保不落实,不得批准征地;费用纳入征地补偿安置中,不足部分从当地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中解决。在“新农保”的探索中,失地农民的保障被各地放在了优先位置。

除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即征即保”,解决增量失地农民的社保外,一些地方还把存量失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障范围。在广东,政府从征地补偿款中拿出一部分为失地农民购买养老保险;在安徽六安市,失去全部土地或人均实际耕地不足0.3亩的被征地农民均纳入农民养老保险范围;在山东寿光市,2008年起,将年满45周岁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失地农民养老保障。 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其流动性给问题的解决带来一定难度。虽然目前一些地方给农民工入了社保,但转移、接续难,致使每年春节出现大规模的“退保潮”。据有关部门负责人所说,经过今明两年的努力,要在全国都实现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两年内,农民工社保有望在全国实现“漫游”。

多环节创新,“新农保”名实相符

总体来讲,目前全国各地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仍处于探索阶段。各地因地制宜,从筹资方式、享受待遇、接续转移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

在筹资环节,陕西宝鸡市创新方式对参保农民进行吸引、激励。新制度规定,只要家庭成员(儿子、儿媳、上门女婿及配偶)全部按规定参保缴费,这个家庭中年满60周岁的老人不缴费就可以领取每月至少60元的养老金。这样一来,儿子、儿媳缴费既是为自己积累养老保险金,也是为父母领取政府养老补贴提供条件。儿女对老人的孝心变成了一种制度,由孝心养老变成了制度养老。

一些地区还创造性地运用国家政策,试点“粮食换社保”,推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安徽霍邱县是粮食大县,参保农民可以从售粮收入、粮食直补资金和其他收入中,自主选择月缴费标准缴纳费用,县财政按上年养老保险基金累计总额的2.5%予以补贴。“粮食换社保”,在不增加财政新负担的情况下,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曹庙镇红糖村村民潘永江家有8亩地,去年他把200多元的种粮补贴全部拿来缴纳养老保险。“今年我打算把粮食补贴、种子补贴、柴油补贴全取出来缴费,稻子丰收了再卖些钱,给我们夫妻俩每人再入1500元的保险金。”潘永江说。

在可转移接续方面,北京的“新农保”首次实现了“城保”、“农保”的城乡互转。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转居后,其参加农保的缴费,可按照相应年度、比例转换成“城保”;同样,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也可转移到“新农保”。

在基金管理方面,东部一些地市探索“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路子,政府主导保证了公益性,市场运作则可以保证效率。政府每年从财政拿出资金补贴农民养老保险,把包括农民筹资在内的所有资金均交给经严格考察的保险公司来运作。这种探索不需增加机构和人员,只需通过审计等监管方式,就可以解决政府部门的养老保障基金管理难题,为农村养老保险的运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

?

?

“新农保”求解三道必答题

本刊记者

“新农保”遍地开花,要最终结出累累果实,为亿万农民建起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过程长,困难多。目前,摆在“新农保”面前的,是三道必答题等待回答。

财政补贴再慷慨些

韩维林是安徽省寿县张李乡油坊村的农民,1994年,他在55岁的时候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次性缴纳了200元钱。按照当时农保利率标准,60岁时韩维林将可以每月至少领取40元的养老金。但当2000年开始领取养老金时,韩维林拿到的却只有每月2元钱的养老金。 “2块钱养老保险”,在寿县占到了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的9成,在全国也不鲜见。出现这种极端例子的原因有两条:一是集体补助、国家扶持缺位;二是农保基金存到银行,前几年利率一降再将,甚至出现负利率。按照农民当年缴纳的费用,计算下来也就几块钱。

面对养老金“缩水”的现实,不少农民呼吁:“为什么城里人上保险都有个人账户、统筹账户,自己交一部分,单位交一部分,国家补一部分,为什么我们农民就全得自己交?”

即使实行“新农保”,政府补贴的资金也不十分“解渴”。山东莱芜市孔家庄村的农民说,现在保障标准是每天1元钱,农村水电等各项费用低,农民吃粮食基本不花钱,所以,如果养老保障标准每天能达到2元,就彻底没了后顾之忧。

不少地方农保干部认为,建立“新农保”资金是关键,地方以及中央都应该加大投入,改变由农民自己唱主角的局面。这是新型农保制度的首要要求,也是区别于“老农保”的最大创新。

基金运转再规范些

农保基金涉及亿万农民未来的生活来源问题,如何确保这笔资金安全运作、保值增值,是“新农保”面临的一大挑战。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基本由各市县自行管理,基金在保值增值和资金安全上存在着隐患。

据了解,一些县、区的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由于长期没有新增业务,为了维持运转,便开

始动用“农民的养命钱”进行投资。有的地方甚至发生过一个区动用50多万元农保基金去投资石矿的事情。一些区、县还在信用社高息承诺下,违规将农保基金从县商业银行转存到信用社,结果导致农保基金被非法挪用或贷出造成呆坏账等情况。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要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常态化运转,相关机构的经费、各级工作人员的工资、推行制度所需要的成本等问题都需要加以统筹考虑。根据相关规定,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每年从新增保费中提取3%作为办公经费。近些年,一些地方的农保处于停滞状态,不少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办公经费便没了着落,为了解决困难,有的便挤占挪用养老基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庹国柱认为,农保基金之所以在管理运行中存在隐患,主要还是当初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即规定农保基金要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县里的经办机构缺乏投资经验、相关技术及人才,管理这么大一笔资金,投资风险很大,可以考虑把基金上调到省一级管理,或者交由专门金融机构代办。

统筹范围再扩大些

“试点百花齐放,推行缺乏统一制度”,是当下“新农保”推行中面临的又一难题。据了解,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00多个县都实行的是以农民个人缴费为主、个人账户基金储备积累的农保模式。同时,部分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试点,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典型。但是,一些专家认为,在各地探索的基础上,中央政府还需要出台一个统筹的方法。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褚福灵认为,目前“新农保”各地试点的方式可以有区别,但不能割裂;对于农保模式可以碎片化管理,但必须要有一体化的制度。否则,各地自行其是制定标准,一来会给将来国家整合农保模式造成沉重的成本负担;二来可能会使很多县、区盲目照搬别人的成功模式,但自己的条件、技术或财力又达不到相关的标准而令探索失败。

除了各地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城乡之间的养老保险制度也需要统筹。农民变成市民后,农村养老保险如何转化为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外出打工农民,其养老保险如何转移,如何与农村养老保险相衔接,诸多问题都需要统筹解决。

上一篇:中国神仙大全范文下一篇:中国华电介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