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命化的化学课堂

2024-05-15

构建生命化的化学课堂(精选四篇)

构建生命化的化学课堂 篇1

一、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就是把以“教师讲”为主变为以“学生学”为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仅着眼于教授,学生只专注于听讲,这种课堂以教师的“讲”为中心,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这种课堂完全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开展。这种以“教师讲”确定“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只是单纯的对学生采用“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完全忽视了学生是有感情、有能力、有思想的生命,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体验、个性上的差异,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产生有效的交流,课堂是死板的,这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不合乎教育教学规律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我们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生命课堂则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根本出发点,强调对学生发展需要的关注和研究。这样的课堂是鲜活的,教师就是课堂这个大舞台的“导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扮演着角色,有声有色、多姿多彩地进行,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去了解新内容,通过课堂活动去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不断改善、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逐步提升、改进自己的学习能力,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养。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互动、合作,将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师生重要的生命体验的过程,进而达到了有效传播知识的目的,也能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尊重学生首先表现为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奇心,体现了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的教育理念。尊重是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构建生命课堂的基础。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独立自由发展的环境,使学生得以成长成才。

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表现为尊重学生的想法。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思维方式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学生在遇到相同问题时的想法可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学生独特的想法,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欣赏的思想看待这种不同,鼓励学生这种独特的想法、创新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才能使课堂更加精彩、更有收获,成全学生知识学习的提升,成全他们的全面发展。

生命需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沟通,在体验中快乐成长,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发展。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处于“权威”“霸主”的地位。新课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共享,正是快乐成长的源泉,此时的课堂就充满了生命成长的气息,易于生命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倡导民主平等的数学课堂,就是让课堂沐浴人文光芒,有自由情感的牵动与维系,流淌民主平等的自然活水,飞扬激情、燃烧思想。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能让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而我们的学生,他们已经通过各自的方式在认识着周围的生活,对于各种自然现象,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在学习某一节新课时,他们对新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在开始新课时应当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去体验课堂教学,去理解新知识,进而产生对数学这一学科的亲切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情境可将你的课堂带入佳境。如在教学“指数函数”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指数函数的特点,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西塔让国王奖赏他在国际象棋的格子里成倍地放麦粒的故事。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可以很生动地使学生认识到指数函数先慢后快的变化趋势,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恰当的情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投入到新课学习中。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教材,教师就应该把现实生活搬到课堂中来,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要学的新知识联系起来,在熟悉的情境中畅快地学习,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以上几点就是我在生命化的课堂的构建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与解决方法,在构建生命化的课堂的道路上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更好地尊重生命、体贴生命、扶持生命,从生命活动层面关照数学教学。让我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关注生命成长,张扬生命个性,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和人生理想。这样,我们才能在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同时,稳步构建生命化的课堂,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生命化的课堂是以尊重学生生命成长为前提,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构建生命课堂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变“知识为本”为“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成长成才。

构建生命化的化学课堂 篇2

关键词:童谣;儿童教育;生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121(2010)13-0009-03

对儿童生命的关注是教育的本真所在,提升儿童生命质量与存在意义是教育的终极追求,生命需要教育的引导,教育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从根本上说,教育对生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但是,现在教育却更多的趋于社会的要求,忽视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需要对其有理性的审思。本文从童谣的基本属性出发,探讨教育回归生命的一种新路径。

一、童谣,教育回归生命的新路径

雅斯贝尔斯在其《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1]叶澜教授也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一种活动,教育就其本意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由此可见,关注儿童的生命发展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是教育的内在规定性所致。然而,在世俗与功利的驱动下,现代教育却不能遵循教育的本性而适度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异化了自己,导致自己偏离了正确的发展轨道,迷失了自己追求的精神家园,遮蔽了自己塑造人的灵魂的真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教育在悄无声息中将教育的生命关怀丧失殆尽,将教育的目的演变为社会的要求,将教育的衡量尺度和追求目标从人的生命发展错位于物的追逐,从崇高的理想坠入平庸的现实,最终将教育的灵动性廉价出卖。教育的异变需要我们审思,教育的偏离需要我们校正,生命是教育的本源,生命的发展是教育的追求,解决现代教育的危机,需要寻求一条合理而又可行的路径,让教育回归本真,回归生命。

童谣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表达方式,它有着清新的内容,流畅的语言,和谐的韵律,活泼的形式,鲜明的节奏,诙谐的风格,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童谣的趣味性为儿童所喜爱并积极参与其中,童谣的主体性和体验性使儿童在教育中充分释放自己的天性,获得自由。基于童谣的教育,是儿童在自愿而非强迫的基础上接受教育,童谣的传唱满足了儿童内在尊严和表现需要,使每一个儿童充满对教育的希望。由此可见,基于童谣的教育以童谣为基础,尊重儿童个性,使儿童在不自觉的吟唱中受到影响,它如春风化雨,点滴渗透,又如鹤翔青云,鹭栖沙地,从从容容,优优雅雅,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生命意蕴。

二、童谣,凸显教育的生命意蕴

基于童谣的儿童教育,以童谣作为它的基础和出发点,童谣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儿童教育的方式,一切皆在童谣中,凸显着儿童教育的生命意蕴。

(一)童谣的主体性——生命的基本品质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与客体相互作用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征。[3]作为主体的人是自由的主体,是自主选择的主体。而自由是主体生命的基本品质,是生命的内在需求。教育关照学生的生命,就是要给学生真正的自由。

童谣的主体性,根基在于主体的自主性,即学生有自主决定的自由。学生主体在基于童谣的教育中有自由的空间,能够自由地表达思想,自由地交流。它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是对人性的一种肯定,是在探索人类本质的真正自由。基于童谣的教育,是对学生个体的解放,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和谐、不受束缚的氛围,体现着对学生生命的关照,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彰显。基于童谣的教育并不是对学生的放任,而是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空间,是学生从内心真正获得自由。从根本上说,基于童谣主体性的教育,就是给学生两种不同领域的自由:一种是行为领域的自由,表现为行动的自由,行为的自由,包括主体自由和社会自由;另一种是精神领域的自由,这是一种个性自由。由此,基于童谣主体性的教育,就是解放作为主体的学生使其获得自由的教育,是关注学生生命的教育,它追求的目的是生命的基本品质——自由。

(二)童谣的交往性——生命的真实展现

交往是一种行动者之间以语言为媒介的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主体间活动,交往的目的是达到相互理解,只有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形成共识,才能走出单子式个人误区,使个体行为合作化,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4]交往是学生生命的展现,在交流和对话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得以发挥和挖掘,个体的生命价值得以展现和升华。在交往中,主体间地位是平等的,其本质是人与人的相遇,彼此“进入”,而不是将教师放在控制者的位置上。

童谣的交往性是指以童谣为载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就童谣进行平等交流,相互对话的过程。它改变了以往教育过程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控制者的角色,强调了师生关系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同时把这种关系扩展到学生生活的各个交往领域,把教育过程视为多极主体围绕共同客体而进行交往的过程。它强调要把学生的生命当作教育的终极追求,把学生生命的交融与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它是教育过程成为一种师生共享知识、精神和意义的过程,它强调交往的主体双方各自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双方的生命在对话和交流中接受洗礼和启迪。所以说,童谣的交往性是生命的真实展现。

(三)童谣的体验性——生命的存在方式

体验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殊的关系状态,是主体对客体在主体内心中的地位、意义、价值与自我同一性的把握和确认,体验的结果是形成主体对客体的态度、情感、感受和领悟。[5]体验是生命存在的方式,蕴涵着生命的意义。叔本华提出的生命认识论,认为生命只有在体验中才有意义,生命是通过每一个个体的体验而证明的存在,“世界当然不是指理论上可以认识的世界,而是生命进程中可以体验到的世界”,[6]体验具有鲜明的主观性、独特的个体性、丰富的情感性和深刻的感悟性的特点,正因为这些特征,使体验更容易深入到个体的生命深处,成为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童谣的体验性,首先是指童谣可以作为一种资源,童谣中含有丰富的生命元素,师生双方在童谣的诵读与吟唱中可以体会生命的发展与意义;其次,童谣可以作为一种体验的方式,学生通过童谣活动与童谣游戏等体验式的活动去感悟生命的可贵及对生命的积极关怀,形成对生命正确的认识与态度。童谣的体验性,也就是让学生主体去经历、感受、理解蕴涵在童谣里的生命气息,不是教师的耳提面命,它超越了符号知识对主体的束缚,解放了学生的感官与身心,可以让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童谣的世界,以童谣为载体去体悟生命的发展,感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三、基于童谣的生命化教育构建

(一)开设童谣课程,认识真实生命

教育回归生命,对学生进行生命化的教育必须以认识生命、了解生命为前提。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进行专门化教育是认识生命的有效形式。因为在课堂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生命意识的熏陶、生命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发展,懂得生命的珍贵。但传统形式的课堂组织及教材意义的编订,教师成为一种权威,学生沦为被动的接受者。这种被动性不仅表示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判断和理解,好奇心减弱,导致思维混乱,使学习成为一桩苦差事而索然无味,更表明这种教学脱离了学生主体,造成对个体生命的压抑。因此,需要建立一种生命化的课堂,其目标不光是知识的传授,也为促进学生个体生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通过对童谣及其特性的研究发现,开设专门童谣课程,把有关生命的知识融入到童谣中的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进而促进他们积极的思维,而且还可以推动他们认真地体会童谣中所包含的生命意蕴,从而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知与态度。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生命韵味的童谣让学生吟唱,在唱中学。如童谣《遇到火灾不慌神》:“小安安,做事稳,遇火灾,不慌神,泼凉水,忙灭火,放烟呛,捂湿巾,躲火源,猫腰行,披湿被,淋湿身,敲响器,求救兵,早脱险,保安宁”。[7]儿童在遇到险情时可以根据童谣的内容进行安全自救,保护生命。另外,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创编童谣,让学生把自己对生命的感受融入童谣中,在创作中体味生命意义。

(二)营造童谣氛围,关照灵动生命

教育若要回归本真,达于“反魅”,那么,了解一般人对教育得以实现的人类环境产生的心境,以及有关人(无论是受教育的儿童还是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在其中产生的直觉具有极大的意义。因为,事实证明,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态度[8]。换言之,学校的教育气氛对儿童的生命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极大的自然性和隐蔽性,在情境的交流中,在愉悦的氛围中,儿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基于教育氛围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形成一种生命关照的教育哲学或教育理念,并以其为指导,同时以童谣为载体,营造出一种关怀儿童生命的教育氛围,使学生时时处在生命律动的气息之中,浸润在生命的阳光之下。在实践中,学校可以经常举行一些以生命为主题的童谣创作比赛以及其他的一些童谣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感悟生命,学会生命保护与自救。学校也可以在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张贴一些以生命为主题的童谣,让他们时时接受生命的教育。如在操场周围张贴童谣《健身操》:“伸伸胳膊动动脚,每天来做健身操。左三拍,右三拍,抬抬头,弯弯腰。增进健康多运动,珍惜生命最重要”。总之,让生命化的童谣彰显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具有教育意义。

(三)构建童谣生活,伸展自由生命

教育要完成本真的回归,达成生命的唤醒,扎根现实世界,走进真实生活是其最真实、最坚定的基础。生活世界才是生命最具体的存在场所,它为生命获得意义和价值提供了真实的环境。所以,回归生活世界是教育获得生命力的唯一出路。另外需注意,成人的生活世界与儿童的生活世界有着显著的区别,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一种充满童真的、儿童可经验的并且符合他们认知和兴趣的情境。童谣表达了儿童对生活的理解,是一种源于生活、表达生活、改变生活的文字作品,也是儿童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的真实写照。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可以成为童谣的良好素材和传唱歌谣的有利时机,都可以成为校园歌谣的内容来源。可以说童谣基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最后又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儿童生活世界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就是童谣的世界。因此,把生命的知识融入童谣,建构一个童谣化的儿童生活世界可以使儿童的生命诗意地栖居其中。它是儿童精神的诞生地,是儿童生命力量得到滋养和壮大的沃土,是儿童人格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4.

[2] 叶澜.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3]杜素华.对自由的追求——主体性原则探析[J].时代文学,2009,(1):173-176.

[4]冯建军.论教学过程是交往实践过程[J].江西教育科研,2005,(6):3-6.

[5] 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11-16.

[6] [德]费迪南·费尔曼.生命哲学[M].李建鸣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转引自韩淑萍.体验:教育生命维度的诠释[J].现代教育科学,2004,(6):10-13.

[7] 傅建明.绿色校园童谣[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29.

[8] [德]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1.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高中化学生命性课堂的构建 篇3

由此, 叶澜提出, 我们要从更高的层次, 也就是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 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基于以上观念, 以生命教育相关理论为指导, 根据中学化学课程的特点, 尝试将生命性融入中学化学课堂, 把两者有效地结合, 为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寻找新的理论视角, 打造化学教学新内涵, 提升化学课程的内在品位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依据已有研究理论深入认识了生命性课堂, 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观点, 希望对以后化学生命性课堂的构建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 生命性课堂的特点

1.1 生命性课堂的理解

生命性课堂, 是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 它包含着多重丰富的涵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性, 使课堂生动起来, 实现师生之间多方面的交流和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均能感受到生命的完善, 对知识的学习是从知识的生成和生长过程中来获取, 对课堂充满智慧的探险, 知识的传授与接收如同生命相互协调, 密切配合,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能效。

1.2 生命性课堂的构成因素及特点

(1) 对学生而言, 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抽象的知识记忆和复制的场所, 而成为充满生命律动, 使课堂活力焕发、自然舒展的寓所, 学习就是建构人生的过程。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 能动地认识和改造知识, 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 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这种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体现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命价值。

(2) 对教师而言, 传统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观念已不再适用, 教师的生命同样需要关怀。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为学生、社会奉献的活动, 同时也是建立自己的生命家园, 实现自我生命价值, 体验生命激情的乐土。当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既引领学生生命发展, 同时又是自身生命力得以彰显的享受过程, 教学不仅是为人的活动, 也是为己的活动, 课堂才是富有激情与活力而并不枯燥的课堂。

(3) 对于知识而言, 其本身是富有生命意味的, 是生命对事物的一种理解、体验和意义的赋予, 是基于客观性之上的主观构建, 受个体经验、态度、价值观的影响, 具有主观性和不断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若要成为促进人发展的过程, 成为完善和完美人生的过程, 就必须认识到“人是知识产生与发展的源泉”, 这应该是当今课堂教学知识观的核心理念。用这种理念去研究课堂教学, 我们就会认识到, 课堂教学不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 而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活动过程。从宏观上来说, 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生成与生长过程, 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学科教材的知识—教师的学科知识—学生的知识”这样一种过程。

(4) 对于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而言, 社会和时代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具有生命性的, 在21世纪科学技术不断飞速更新发展的时代, 更需要具有创造力与活力的人才, 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过程, 而应该成为让教师和学生拥有创造力、观察力和发现探索能力的一个过程。

2 化学学科的生命性和实现化学生命性课堂的意义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化学教材中物质的形态、化学变化、化学现象、化学实验以及化学应用等都能给予生命以美的召唤。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 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改革。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 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加强化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的联系, 充分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选学生发展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 无论是从化学知识的发展还是实验过程的探索和化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化学是具有生命性的一个学科。根据高中化学课程的特点, 寻求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营造一种焕发生命活力的氛围, 尝试把化学学科知识和化学学科的生命性有效结合, 将成为新课程下化学教学寻求的新的理论视角, 以期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同时, 也为化学教学过程挖掘深层次的内容, 为化学教与学提供充足的动力, 提高化学课程实施的质量。使课堂教学活动生成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充满好奇心和对智慧挑战的刺激, 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很好地得到发挥和体现。因此构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的生命性课堂, 使学生不仅要学化学知识而且要学会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推理能力, 从而达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在生活上遇到的化学问题的层次。使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生命发展, 同时又是教师自身生命力得以彰显和创造的过程。

3 构建高中化学生命性课堂的具体策略

3.1 实验教学

生命性课堂围绕一个“活”字, 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构建生命性化学课堂的一个重要策略。如何利用实验教学使课堂活起来, 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说实验”、“讲实验”的现状, 教师应多在课堂上演示实验,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深入思考实验原理, 设计探究实验过程, 动手验证实验结果, 让知识从无到有, 还原知识的生命性, 使学生在动手动脑, 多感官参与的氛围中掌握化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也不再只是扮演讲授者的角色, 而是成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引路人, 与学生一起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

3.2 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

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都是实现化学生命性课堂的重要教学策略。在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对于学习有更多投入, 化被动为主动, 自我学习的参与程度大大增加, 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和探索获得情感体验和实践经验, 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识产生和获得的全过程,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发展的创造力。

3.3 新的学习模式和评价机制

(1) 构建学生层面的“1+1+1”学习模式 (即自主学习+小组内互助学习+小组间竞争学习) ,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抛锚式”教学法进行开放式教学,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采取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

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关键问题——即抛出的“锚”, 采用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学习前的准备工作;学习前,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展示各组的准备情况;课堂上, 各组组员分工合作完成所学课题;学习完成后, 每个学生除了独立完成学习报告以外, 还要求各小组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 总结中要对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进行解答, 教师对小组的总体表现给予综合评价, 并在小组间进行综合对比评议, 小组间良性的竞争使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开放式教学可分4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课前的自我准备。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互助式学习小组, 每组4~6名学生,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准备。教师创设问题并由学生完成。

通过创设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课下自主查阅资料, 了解相关知识, 让学生带着问题、依托教材内容深入学习。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问题时, 可相互讨论, 也可在指定时间段与教师进行交流。

第二阶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展示准备情况并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代表抽签, 当场回答所抽中的问题, 展示小组准备情况。指导教师和另外几个小组代表分别给回答问题的小组打分, 当所有小组回答完所有问题后, 由指导教师统一进行点评, 并展开进一步讨论, 使学生加深理解。

第三阶段, 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 完成教师规定的所学课程的相关问题。

第四阶段, 总结、讨论和拓展。

学生完成自学后, 以小组为单位, 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总结的内容由学生自定, 但在总结中要解决教师规定的若干问题。此外,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2) 确立“1+3”综合对比评价体系 (1指教师评价, 3指学生层面的自我评价+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 , 引入了良性的竞争机制,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和全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采取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 为了给学生以客观、全面的评价, 我们构建了“1+3”综合对比评价体系, “1”指教师评价, “3”指学生层面的自我评价+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评,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学习前对学习的准备情况, 在学习中对教材的掌控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对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处理能力, 以及学习验后对整个学习的总结能力以及自学设计能力等。通过这种全方位的评价, 既能避免指导老师由于其主观性给学生评价所带来的偏差, 也能体现评价并不仅仅是以学习结果为标准, 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 重视能力培养, 主动深入研究, 并通过给别人评价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4 总结

生命性课堂将成为体现教育生命观的载体, 它使得原本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课堂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 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单调的“教—学”关系, 而是包含了各类个体、群体与多维生态因子的动态组合和互动, 包含了各类生态群体与生态因子的力量波动、消长与平衡。课堂中每一个个体和群体都在其中获取其期望的价值实现:让课堂回归自然, 组织一个健康的课堂生态系统, 不仅给人全面发展的机会, 同时也给予人可持续的、终身发展的机会。本文将化学学科作为生命性课堂构建的研究对象, 详细论述了化学生命性课堂的意义及构建高中化学生命性课堂的几种策略, 有利于获得构建的独特性和实用性, 希望能够为以后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摘要:对教师和学生而言, 课堂教学首先是他们生命活力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而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播的过程实质是知识的生成与生长过程, 知识的传授与接收如同生命相互协调, 紧密结合,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能效, 即课堂具有生命性。在上述理念下, 随时代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生命价值观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结合化学学科, 就生命性课堂的特点, 探讨如何构建化学生命性课堂, 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生气与活力, 使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性在化学生命性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和体现进行了相关研究。

如何构建游戏化的小学音乐课堂 篇4

关键词:游戏化;小学音乐;模仿游戏;表演游戏;竞赛游戏

“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是课改下小学音乐教学目标之一。也就是说,作为一线音乐教师,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组织恰当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感受音乐,逐步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喜爱音乐的意识。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一线音乐教师越来越发现,游戏化小学音乐课堂的构建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而且,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对音乐课程价值的最大化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确保音乐课程魅力最大化实现。

一、模仿游戏的组织

模仿游戏是指让学生对音乐中所表达的事物进行模仿,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高效音乐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天性,要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学习音乐,在模仿中找到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花猫和小耗子》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也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对“小花猫”“小耗子”进行模仿,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对猫和耗子的印象将其模仿出来,之后,再让学生随着“小花猫,咪咪叫,东瞧瞧,西瞧瞧,小耗子,吓坏了,躲在洞里静悄悄”进行模仿,引导学生分别模仿小花猫和小耗子,当唱到“东瞧瞧,西瞧瞧”的时候,学生尽量去还原这种动作,这样不仅能够给枯燥的“学唱”课堂增加乐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对高效音乐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也有助于游戏化课堂的顺利实现。

二、表演游戏的应用

表演游戏区别于模仿游戏的地方在于表演游戏是对音乐中的情境或者是学生在教师自编的故事中展示音乐的含义,而非简单地对音乐中的事物特点进行模仿。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剧本”的编排工作,要鼓励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中真正理解音乐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进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好保障性工作。

例如,在教学《蜗牛与黄鹂鸟》时,为了构建游戏化的小学音乐课堂,也为了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更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质量,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对下面的场景进行表演,即:

场景:门前的葡萄树前

黄鹂鸟:小蜗牛,你要去哪里?

小蜗牛:我要爬到葡萄树架上去。

黄鹂鸟:太早了,葡萄还没有成熟呢?

小蜗牛:我的壳比较重,我爬得也比较慢,所以得早点出发。

黄鹂鸟:哈哈,确实是。我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吗?

小蜗牛:谢谢,我自己可以的。

组织学生按照这个故事进行表演,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音乐,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创设有效的表演情境,引导学生边演边唱,进而构建出一节节精彩而生动的小学音乐课堂。

三、竞赛游戏的实施

竞赛游戏是指让学生参加“擂台”,每个学生选择一曲自己最拿手的歌曲进行表演,教师和几名学生代表来对学生的表演做出评价,这样的游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舞台经验,而且對保护学生音乐的学习兴趣,对提高音乐学习质量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教师还要设置不同的奖项,争取让这一游戏更具有真实性,进而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一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这一游戏,引导学生选择这一学期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来参加比赛,教师还可以邀请其他任课老师来做评委,最终,通过投票选择出最好的三名学生,并给予颁奖。可见,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调动每个学生的演唱积极性,保护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而且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检测,对学生表演风格的培养和锻炼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除了上述的三种游戏活动之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串烧游、接龙游戏等,这些游戏活动的开展都有助于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方式。”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游戏来打破传统“教唱”课堂带来的沉闷,要通过组织多种游戏来为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锻炼和音乐素养的培养作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青.游戏为桨 快乐化帆:游戏运用于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J].音乐大观,2013(2).

[2]秦小芸.小学音乐课堂游戏化教学之我见[J].教育,2015(35).

上一篇:教材评估标准下一篇:政策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