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生生命共同体

2022-08-11

第一篇:构建学生生命共同体

全面关注学生 构建生命课堂

关注全体学生

构建生命课堂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培训心得体会

金阳新区上麦小学

周巧

为使我区“魅力金阳·教师风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活动有效开展,使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成为学校和教师的追求,区教研室特意为此安排了一次“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研究培训活动,活动于2011年10月30日上午在贵阳三中进行。很有幸我能成为其中一员,这次给我们培训的是南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杨咏梅老师,她的培训每一次都叫人印象深刻。

杨老师在培训一开始就告诉我现在全国优质课的一个评比理念:知识课堂的批判,生命课堂的重建。当时我很不能理解,生命课堂,意义很深,我们如何去做呢?

接下来杨老师用她的行动告诉了我什么样的课堂是生命课堂:

一、 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关键词:调集

置换

在开始的热身活动中,杨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个记忆活动:她给出 十个句子,20秒时间,看我们最多能记住几条。句子的内容大概是谁在做什么?参训的老师多数只能记住其中的2-5个,而我只记住了其中的3个;在第二次训练中老师们奇迹般的可以记住其中8-10个(总共10个)。这是为什么?我们同时明白了,第二次记忆的内容,是我们曾经熟悉人做的事,如:莎士比亚写了一个剧本。所以我们能记住。这一个活动告诉我们,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也是这样的,对于自己比较熟悉,也就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来学习,才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而这种学习关键是要看老师怎么去调动学生的这种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出来原有的知识经验后,怎么样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有新的提升和进步,这就是有效。我想这样的方法其实我们不是不会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特别在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中总是极力想找出学生以前学习过的相关内容与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联系,这样与学生说起话来,不会那么生硬,一节课也容易得多。可是我们从来不去追究这样做的背后有怎样的理论在支撑。所以我们说起话了没有了底气,甚至是不敢说了。

二、 开放的课堂,鼓励学生的生命力

关键词:有效

多元

接下来的另一个热身活动时找不同,杨老师给出我们四个图形, 让我们找出哪一个图形与其他三个不一样,并且说出自己的理由。其实杨老师给出的图形中每一个都有不同之处,只是看在场的老师们观察的角度,果然,发言的老师各抒己见,每个人说的都与前一位不样。此时我们有明白,看待相同的东西学生也会有不同看法,只是看我们敢不敢用这种开放式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说,看我们能不能认真倾听直至学生讲完,看我们是否能抓住学生的这些反馈,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并不是社会性的“你真棒”等类似的评价。

对于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确实要看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要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能够收放自如,这样你的开放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有意义的,有效的,学生才会乐意参与这样活动。同时在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时,必须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思考,得出结论。学习不是记忆而是思考,学习不是倾听,更重要的是参与。

三、一堂好课,展示教师生命力

一位江苏教育家曾经说过一堂好课要让学生:小眼发亮、小脸通 红、小手长举、小口常开。而能够构建这样课堂的老师一定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一堂好课,标准很多,怎么看怎么理解全看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学习我的理解是:

(一)设计合理且实用

设计合理,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合理,教学目标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设计,过高会很难达到,过低教学就会显得无意义。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合理,要能够实现,行为主体要界定清楚,行为主体毫无疑问是学生,我们都知道,可是真的要在我们自己的课堂落实学生是行为主体,可能还真有点难。在设计教学目标是我们要对学社要达到的目标程度给出清晰的说明,行为动词要准确,如:初步读懂、能感受等。另外教学设计要预测你的设计学生会产出什么,我们面对这样的产出又怎样应对,这一切都应该井然有序,课前的准备就要充分。

(二)教学活动实施有效

所谓实施有效,就是能够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为了有效,我们必须要脚踏实地,在交代学生任务时要清清楚楚,语言节奏要放慢,要清晰的表达,务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教师对学习活动要进行合理的监督和指导,监督学生的开放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应注意的是一堂课中学生的活动时间不能低于20分钟,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用多种提问、启发的技巧,使学生能够在教师预设的活动中达到目的,而对于学生的反馈应该及时给予回应,这种回应不能是生硬的要重在学生在这样课上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不能一概而论,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评价。另外一堂好课难免会有预设外的生成,怎么样处理好突发的意外事件也是教师能力的体现。

(三)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观察

一堂课上学生能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有多少学生参与了,有多少学生发言了,课后老师都要认真的进行分析,这样有助于教师的再设计,可以弥补之前的一些不足。

(四)分层作业

分层作业有助于强化和深化课堂效果。作业不能随心所欲要能够联系学生实际。

有人说:“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一把斧子,让他在成长的路上披荆斩棘。”我们不禁反思我的学生获得这把斧子了吗?是啊,通过这一次的培训,我深深的发现我们对学生的教育真的太需要改变了,而我们自身的知识也太需要提高了!

2010年10月31日

第二篇:关注学生生命体验,构建数学情智课堂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活力,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课堂才有真正的活力。”一句话,教育只有走进儿童的生活,建立在关注学生生命体验的基础上,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构建数学情智课堂。

一、构建适宜学生生命体验的心理环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欲望和心理安全的情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情感的激发、智慧的启迪,需要稳定的、愉悦的心理环境,并以此作为关注学生生命体验,构建情智课堂的切入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务必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体验探究成果,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体验,自主探索,互动交流。在学生体验过程中注意运用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如:“其实你的错误已经为其他同学亮出了‘此路不可行’的红灯!”“一次小小的失败算不了什么,改变一下思考的角度再试一试吧!”从而唤起学生有效参与学习的情感,使数学学习成为孩子们最大的快乐。

二、创设适合学生生命体验的各种情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尽可能地与学生的生活或学习实际联系起来,创设一个使学生“厌旧思新”“认知冲突”或“相似思考”等情境,推动他们去思考、去体验、去探究,激活学生相应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目的。

1.厌旧思新情境

厌旧思新情境,即学生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强烈地意识到用旧的知识、方法太烦琐、太费时,或已不适合新问题的解决,而产生渴望学习一种新的知识、发现一种新方法的心理状态。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学生学习了平方厘米后,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桌面的面积,学生在测量实践中感觉到用1平方厘米去量桌面面积太麻烦、太费时了,希望有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从而引出关于平方分米的学习探索。实践证明,求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体积等起始课都可创设成厌旧思新的情境。另外,许多要用新方法计算的知识,也可创设为厌旧思新的情境,如乘、除法意义的应用题,简便计算,用短除法计算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通过厌旧思新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态度和积极高昂的情绪,促使学生把学习的动力自觉内化为个性的行为,主动地去探究新知识。

2.认知冲突情境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应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进行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复习后,可以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

36、9

3、

510、1386这四个数能被3整除吗?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将其中一些多位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如456→46

5、564→

546、654→645,问:“变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练习并作出判断后,教师惊奇地发问:“奇怪,有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能被3整除;有些数的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也能被3整除。”“4

56、56

4、654三个数变换后怎么和原数一样,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新数和原数之间有什么联系?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成为一种求知的内在需要,产生了“愤悱”的强烈情绪,他们主动深入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并从相互联系中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3.相似思考情境

相似思考情境即温习、提炼相应的旧知识学习的策略或途径,创设新知识的相似学习情境。如“圆柱的体积计算”一课,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在推导圆体积计算公式时用的是什么方法(分割法和拼接法),教师启发:“以上是把要研究的图形经过适当的变化,转化成学过的图形(长方形),然后根据学过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体积公式。那么,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能否也用这种思路来推导呢?圆柱怎样分割拼接,就能得到一个我们已学过的图形呢?”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相似思考情境。另外,如圆面积计算、分数或比的基本性质等,都可创设成相似思考情境。这样有利于学生用“已知”来探究“未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激活学生生命体验的四个活性因子,有效营建情智共生的课堂

学生生命体验的四个活性因子,是指“自主探索→思考感悟→亲身体验→互动合作”。用一个形象而生动的示意图来展现,笔者的理解如下图所示。

古人说得好: “水至清则无鱼。”在数学课堂上,太清没有思维含量,没有思想波澜,没有认知冲突,没有激烈争辩,久之,学生会丧失思考的乐趣与认知的驱动力,生命失却光泽;太浑――没有倾听,没有汲取,没有引领,学生沉浸在自己狭小而封闭的思考空间里,自以为是、自我满足。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出高质量的课堂――情智共生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展示问题的广场、挑战问题的赛场、生成问题的牧场,让学生置身于渐清渐浑,渐浑渐清的课堂中,使生命在连续的循环中交换思想、知识、情感和智慧,在循环往复中共同发展,不断提高。

(1)在激活学生生命体验的四个活性因子时,要把握好适度引领这个平衡点。小学生的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必须是在教师适度而有序的引领下进行,这样,关注学生生命体验的学习才能“螺旋上升”,情智课堂教学的目标才能有效实施。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先出示四组卡片:①

3、

4、6 ;②

2、

4、7 ;③

1、

8、9;④0、

3、5。先让学生通过摆卡片组数分类,发现某一组卡片上的数字组成的数要么都是3的倍数,要么都不是3的倍数,这时教师的引导就很重要:“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情况呢?在用数字组数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很容易想到:在组数的过程中,组数用的卡片上的数字没变,所组成的数的数字之和也没变……这样学生会逐步猜想出3的倍数的特征。只有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才能“螺旋上升”,学生的智慧才能更灵动。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部分教师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导致不能收放自如。教师引导过早,学生的体验不够深刻,思维得不到发展;引导得过迟,会因最佳点拨时机的丧失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引导得过多,包办代替,扼杀了学生创造的灵性;引导得过少,会使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构建情智课堂的过程中,教师的引领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①前面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②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平面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有角,都是用线段围成的)③生活中有没有不具有上述特点的平面图形呢?(出示课件:圆)④圆和学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比有什么不同?通过平面上的直线图形的共性挖掘,学生产生了与实际的不相适应――生活中还有不是直线的平面图形,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只有教师的适当引导,才能使学生对于圆的初步感知认识得主动深刻。

(2)在激活学生生命体验的四个活性因子时,应讲究整体性、连续性、开放性,真正达到情智共生。我们不能把教和学的进程机械地割裂开来。自主探索、思考感悟、亲身体验、互动合作是情智课堂情感交流、智慧启迪的主要方式,也是互相交融、密不可分的。对学生个体生命而言,这昭示着情感的丰富,思维火花的迸发,创造性的萌芽,生命活力的焕发。

总之,要构建数学情智课堂,就必须在充分关注学生生命体验的基础上,使鲜活的个体在不断碰撞的过程中出类拔萃。通过学生个体生命的感悟和体验,使数学课堂更加欣欣向荣,勃发出一片片盎然的生机。

(作者单位:湖南省宁乡县玉潭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背景材料】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从国与国双边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的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年多时间里,国家主席习近平6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深入思考事关人类命运的宏大课题,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这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给出的“中国答案”。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从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到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到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从抗击埃博拉病毒到也门撤侨行动,再到尼泊尔强震救援„„中国不仅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更敞开胸怀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快车"、共享发展机遇,以实际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考点链接】

1、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东盟各国赞成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东盟国家希望从中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这有利于维护东盟各国的自身利益。

(2)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则是国家之间冲突的根源。中国和东盟国家应以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已成为东盟同各个对话伙伴关系中最活跃、最强劲的一组关系。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给双方带来切实利益,也为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

(4)国家性质决定外交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始终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发展壮大,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由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定的。

(5)我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会各国就如何管控分歧、加强海上务实合作、“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等问题坦诚沟通。会议的成功举行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有意愿、有能力、有办法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6)主权是构成国家的最重要的因素。主权国家是由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构成的,主权是构成国家最重要的因素。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坚定地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坚定地同损害国家主权的行为进行斗争。 (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中国在处理与东盟的关系上一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益于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8)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引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1 通过深化海上务实合作,不断增进各方互信。

2、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本次会议重点围绕当前形势下,利用中国与东盟事务高官重要磋商机制,对推进中国-东盟关系和东亚区域合作进行讨论,并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等做好准备。

(2)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会上讨论了中国—东盟关系、东亚合作及共同关心的问题、落实“2+7合作框架”问题、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第三份《行动计划》问题、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纪念活动问题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稳步发展,双方正在逐步落实中国-东盟2016-2020年行动计划,探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 (4)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南海行为准则”可以速成,但因涉及多方利益,制订起来需要一个细致复杂的过程。同时,“南海行为准则”不能取代《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与东盟曾几度探讨过“准则”,但皆因受到干扰而终止。这说明,解决南海问题不非一帆风顺。 (5)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要区分事物的主流和支流。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双方在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总的来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健康,主流是好的。但中国与东盟少数国家的南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严峻,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6)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东盟国家与中国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共同基础,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确保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深化海上务实合作。偏离《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将会导致不良后果。 【跟踪试题】

1.东盟各国赞成中国“十三五”规划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东盟国家希望从中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这表明: A.中国与东盟已无利益冲突 B.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C.中国与东盟已成为战略结盟 D.国际关系反复无常

2.中国和东盟国家应以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这是因为: ①国家之间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 ②国际社会安全形势更加严峻

③我国坚定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④我国与其他国家具有不同的国际法律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已成为东盟同各个对话伙伴关系中最活跃、最强劲的一组关系。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给双方带来切实利益,也为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材料充分表明:

A.世界已经形成多极化格局 B.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D.东盟已经根本改变了其外交政策

4.中国始终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发展壮大,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

①我国与东盟各国在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

②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③周边国家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④中国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5.与会各国就如何管控分歧、加强海上务实合作、“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等问题坦诚沟通。会议的成功举行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有意愿、有能力、有办法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2 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参与东盟各国合作的基础是: A.综合国力 B.国家力量 C.睦邻关系 D.共同利益

6.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坚定地捍卫国家的核心利益,坚定地同损害国家主权的行为进行斗争。下列关于国家主权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主权是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

②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 ③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最重要的因素 ④主权和人权是辩证统一的,人权至上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7.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中国在处理与东盟的关系上一贯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得益于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个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说明: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场 B.中国与东盟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 C.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D.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决定力量

8.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一贯主张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通过深化海上务实合作,不断增进各方互信。这有利于:

A.打击敌对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寻求战略盟友 B.国家实力增强,炫耀军事力量,促进世界和平 C.增强国家力量,主导世界格局,展示大国形象 D.综合国力上升,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际影响力

9.本次会议重点围绕当前形势下,利用中国与东盟事务高官重要磋商机制,对推进中国-东盟关系和东亚区域合作进行讨论,并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等重做准备。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坚持了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10.会上讨论了中国—东盟关系、东亚合作及共同关心的问题落实“2+7合作框架”问题、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第三份《行动计划》问题、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纪念活动问题等等。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1.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稳步发展,双方正在逐步落实中国-东盟2016-2020年行动计划,探讨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推动中国—东盟关系提质升级。这启示我们: A.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 B.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C.要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

12.“南海行为准则”可以速成,但因涉及多方利益,制订起来需要一个细致复杂的过程。同时,“南海行为准则”不能取代《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国与东盟曾几度探讨过“准则”,但皆因受到干扰而终止。这说明:

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3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13.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多年来,双方在各领域交流与合作深入发展。总的来说,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健康,主流是好的。但中国与东盟少数国家的南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严峻,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这表明:

A.矛盾次要方面影响主要方面,不能忽视事物发展的支流 B.共性与个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要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主流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要反对均衡轮和一点论

14.《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是东盟国家与中国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共同基础,在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确保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深化海上务实合作。偏离《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将会导致不良后果。这表明: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②意识来源于诗仙的创意和天分

③意识具有能动性性,可以指导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④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 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盟方赞赏中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本地区是重要机遇,东盟国家希望从中国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中获益。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优先方向,中方始终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和一体化进程,支持东盟发展壮大,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中心作用。中国和东盟国家应以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加强战略沟通,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2002年签署,是中国与东盟第一份有关南海问题的政治文件。《宣言》已将制订“南海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目标,双方也就此举行了相关工作组的磋商会。中方对条件成熟时探讨制订“南海行为准则”持开放态度,愿同东盟国家积极推进落实《宣言》进程,开展务实合作,同时着手探讨制订“南海行为准则”。但时至今日,南海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严峻,此时制订“南海行为准则”远够不上是条件成熟之时,因此现阶段只能是“探讨”。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知识,为共同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几点建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制定“南海行为准则”。

16.2014年7月,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期间,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提到了“中国方案”“中国方案”以其巨大包容性、普惠性而得到众多国家积极响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第一引擎,中国努力倡导并带头实践合作共赢、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为国际治理贡献了更多和谐共生的动力。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大综商品价格震荡、贸易投资低迷的表象之下,增长模式、动力来源、治理结构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来自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的国家与弱势群体的呼声值得重视。与此同时,地区热点不断,地缘政治因素凸显,气候变化、难民危机、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突出,更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性和不确定性。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践行经济全球化“中国方案”的重要典范,对于破解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境,塑造更健康的经济全球化,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可以预见,“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将会带来一种全新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新秩序、新格局。

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4 (1)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的知识,结合材料一分析“中国方案”如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14分)

材料二 在世界经济低迷不振,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6年11月18日在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就经济全球化问题发表了重要主张,认为经济全球化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各方利益,是大势所趋。习近平主席在题为《深化伙伴关系增强发展动力》、《面向未来开拓进取促进亚太发展繁荣》的两次重要演讲中,集中阐述了亚太经济发展的“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以“四个促进”指明了亚太经济发展的行动方向——促进经济一体化,建设开放型经济;促进互联互通;促进改革创新;促进合作共赢,深化伙伴关系。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方案”对亚太经济走出低迷的意义。(12分)

参考答案:

1.B 2.B 3.C 4.C 5.D 6.C 7.C 8.D 9.B 10.C 11.D 12.B 13.A 14.D 15.(1)①贸易、资本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东盟各国应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依托跨境电商平台,创新贸易方式,发展现代服务贸易,创造条件加快对外投资力度。②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各国应充分鼓励本国企业主动走出去,促进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倡导开放型经济发展。③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各国应该互通互联,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优势,形成一套引领全球跨境电商发展的管理制度,共同迎接挑战,实现趋利避害、多方共赢。④各国要彻底摈弃一些错误的观念和做法,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2)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益相同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制订“南海行为准则”既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东盟各国的利益。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制定“南海行为准则”为解决南海问题提供了必需的要素,不仅有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而且便于有效落实各方达成的共识,有利于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各国在谋求本国经济发展时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为解决地区冲突创造条件。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有利于促进各国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共同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④主权国家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制定“南海行为准则”有利于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16.(26分)(1)解析:本题属于政治生活措施类题目。问题虽未直接限定答案范围,但从设问的落脚点上可以看出,本题的答案范围应该在“当代国际社会”。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中国方案”如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可以分解为“如何促进世界和平”、“如何促进世界发展”两个角度思考。从材料可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之一,因此,“中国方案”体现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时代主题,这是本题总体观点;再结合材料信息,分别从“促进世界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两个方面来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①“中国方案”表明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或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分);②“中国方案”符合发展的主题,(1分)有利于破解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困境,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2分)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促进各国互利共赢、推进世界经济发展(2分)。③“中国方案”倡导并实践合作共赢、共商共享共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符合和平的主题,(1分)有利于各国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2分),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2分)。(如果考生回答下列观点可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5 分别给2分。如:“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进建立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解析:本题要求运用“经济全球化”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方案”对亚太经济走出低迷的意义,属于意义类题目。解答本题时,可以运用“经济全球化”的意义方面内容,结合“中国方案”的内容,具体阐述即可。

参考答案:①促进经济一体化,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重振亚太经济。(3分)②促进互联互通,联动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推进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3分)③促进改革创新,增强内生动力,有利于增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力,促进各国平衡、稳定发展。(3分)④促进合作共赢,深化伙伴关系,有利于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刺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以促进亚太经济的复苏。(3分) 例题40.(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么夹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平普 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宣言体现了中囷共产党面对当今世界形势和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对国际关系和人类前景的基本主张。

当代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深入交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融合时,相互之间多一些文化尊重,多一些文化基因的“链接”,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中国人民希望睁开眼晴看世界,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学习、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同时. 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人的中囯梦,了解中国文化中“天下观” “和谐观”等观念的深刻内涵,了解中国人倡导建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本源。如此,西方国家将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机会,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中国如何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多一些文化基因“链接"。(10 分)

(2)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关系原理分析说明中国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理性。(12分)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 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4分)

40、答案(1)①遵循文化共性和普遍规律,搭建中国和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文化对外交流。(3分)

②尊重我国传统文化,培育好、发展好中华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其他国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4分)

③遵循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3分)

(2)①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发展各异,竞争激烈,具有斗争性;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抓住了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统一性方面。(4分)

②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尊重各国差异,包容多样为前提,主张包容差异,鼓励各国在自己的差异性基础上发展。(4分)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路,就是遵循相互作用规律,大胆运用相互合作与相互竞争这两方面的推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

6 动力,使之产生正能量,来推动世界和我们国家各方面的繁荣发展。(4分) (3)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同舟共济。(4分)

会昌英才学校 项开贵编写2018年4月8日7

第四篇:构建共同体 合作开新篇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课题研究指导中心按语:这篇论文不局限于英语教师学习,全体课题实验区的教师都应该读一读。本文论点就是课题当前要攻坚的难点。望领导、教师重视。

【摘要】“两先两后”教学理念认为,通过课堂结构的改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小组总体成绩为主要评价依据,能够实现共同提高的高校教学目标。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合作学习的优势。

【关键词】构建 共同体 合作 探究 成效

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时代要求,改革课堂教学结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两先两后”教学理论认为,合作学习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之间的合作应当成为现代课堂的主流。由于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笔者作为“两先两后”课题成员,从英语课堂教学入手,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尝试以小组合作性活动为主要方式,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开辟了合作学习的新篇章。

一、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现阶段,中学尤其农村中学班级学生人数多,集体授课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集体授课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点,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作用,这样严重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制约着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语言行为的的训练,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难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很少有交流的机会。课堂气氛沉闷,这不仅造成了两极分化,而且违背了语言学习的本质规律,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剥夺了学生创新的空间。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倡导采用活动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学习。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要改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就需要我们英语教师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和实践

1.合理组建小组。在划分学习小组之前,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业基础、学习习惯、学习目标等差异,且每个组成员的基础力求平衡,以免出现学习上的两极分化和冷热不均现象。每个小组都选出一个组长。每组担任组长的人都是成绩较好的,性格活泼开朗的,平时积极发言并有一定的活动组织能力和号召力的学生。由组长把各组在自主探究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一起思考讨论。最后由各小组长把组内经

过讨论所达成的共识,所产生的分歧及未解决的问题分别进行归纳并整理,以便在组际交流时发表见解并解决这些问题。

2.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每天布置的作业,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成员集中,通过交流得出正确答案,最后统一用红色笔进行订正,由于答案是学生集体智慧获得的,比起教师把正确答案讲一遍效果好得多,并且能及时改正错误,及时巩固,及时反馈。这种合作完成作业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小组的合作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做作业的乐趣,让学生们在乐中学,学中悟,积极性自然被调动了起来。

3.小组合作学习单词。在英语教学中,词汇学习一直是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感到头疼的事,英语的学习必须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量以便看懂文章。但由于教学时间紧,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师要想一一辅导学生是难以做到的。这时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先检查部分学生的发音,然后组织若干学生一起学单词,由发音较好的学生指导发音较差的学生,最后组织小组竞赛,对于获奖的学困生予以及时赞扬和鼓励。这样做既能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又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平时怕背单词的学生这时也表现得异常活跃,组员之间互相鼓励,互相督促,共同提高。

4.小组合作订正错误。每次单元测验后,要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但由于学生出错题型各不相同,如果要把所有题目都一一讲解,既费时又使学生烦躁,怎么办?我的做法是在小组内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帮助较差的学生,讲述对某一问题

的理解或心得体会,成绩中等的学生相互探讨,共同订正试卷上的错误,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感到自己不再是局外人,而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研究问题的质量得到了升华。

5. 小组合作活动评价。传统的评价是把是否“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只有少数学生获得得分数意义上的成功,大部分学生则注定是学习的失败者。这显然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合作学习的评价观给现代教育带来崭新的理念。它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中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 教材、 环境之间的多边多向,多维互动的信息传递活动,这不仅突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形成联系,推动了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效果

1.实施“合作学习”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态度方面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力求认知和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它由获得该方面的认知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小组合作学习,由于人数比较少,避免了学生在课堂上当场答错时的尴尬,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和愉快的学习空间,缓和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表现的机会、成功的机会,都力争为自己的小组作一份

贡献以体现自身的价值。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极大地保护和增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大大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和激情,因此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能自发地积极地去完成。

2.实施“合作学习”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影响。

在英语学习中,缺乏自信的学生容易出现焦虑,焦虑是影响英语学习的重要情感因素,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在一个平等的学习氛围内进行,让学生认为“我能说”、“我可以说”。在准备完成任务的期间,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好的组员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组员,形成知识技能互补。通过协商和共享,共同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他们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提供给每个学生坚强的后盾,大大地消除了一些自卑学生焦虑的学习情绪,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大家互相学习,共同分享,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施“合作学习”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影响

每位学生对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可以分享自己的意见,又可以从组员的发言当中获知其他意见或看法,从而不断受到启发,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此外,有的时候很多问题单凭一个人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或者每个人都只是带有片面的看法,而通过小组的集体智慧,往往会有创新的解决办法。 5

因此,小组的合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4.实施“合作学习”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影响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要求只有每一位组员都掌握了教学内容,才算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每位组员都认为自己有责任保证组内成员都学会教学内容。因此,他们积极和主动的学习情绪高涨起来,思维和心理活动较长时间处于兴奋的状态中。为了尽快尽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同学都会希望自己能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运用学过的知识,尽最大努力来帮助组员,他们会主动带动基础稍差的同学一同前进,相互讲述对某一问题的理解或心得体会,并相互辩论、纠正,使基础稍差的同学有更多机会,用更多层面,更多角度来理解问题,进而也能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牢固地掌握新知识,从而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感到自己不再是局外人,而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他们不再是学习的个体,而是合作学习的“共同体”。此时,浓厚的学习氛围得到了提升,团队的合作精神和意识得到了培养。

实践证明,这种合作性探究学习模式充分考虑了中学生活泼好动的好奇心、表现欲,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它鼓励学生勇于怀疑权威,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这种合作性探究模式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两先两后”课题主持人谢仲卿教授主张,要大力

提倡建立相互协作、荣辱与共的小组学习共同体”,以推动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的发展,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有利于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发,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以适应未来日趋激烈的竞争,有利于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中学尤其是农村初中英语课堂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反复训练,认真评估,使小组成员在学习上更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共同提高。优化课堂结构,努力实现教学改革目标共同开辟合作学习,整体提高教学改革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曾琦,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J]学科教育,2000 [2]于长林,《新课程下英语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初探》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龚凡履---初中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4]《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28 [5] 谢仲卿、谢慧,《春天的风采•岭南春风》,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

第五篇:白石小学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五化”小组合作模式构建高效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忠县白石镇中心小学校师生学习共同体交流材料

早在2000多年前,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主阵地。忠县白石镇中小学校依托SMILE项目在我校的扎实开展,用“五化”小组合作模式构建高效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1)分组科学化。这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每小组6人,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保证优势互补,又便于开展公平竞争。6人中又分成3个小老师,三个小学生,形成互助关系。小组内有组牌,上面有组名以及小组宣言和小组公约。

(2)设计精细化。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要了解学生特点、吃透教材,对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正确的判断(集体备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得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3)合作有效化。合作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要注重观察学生合作时的表现,把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机结合,既注意学生个人的思维状 1

态,又注重学生间的交往状态,准确把握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度。不但每个小组是一个小集体,而且小组内也开展了“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只有每个成员都进步了,才能彰显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

(4)教师“顾问”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不能光做看客,要当好“顾问”。通过规范行为、发现火花、排除障碍、引导深化四个方面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要认真观摩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要求,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我们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造的想法,也可能是个富有哲理的话。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教师及时点拔,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在开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在讨论层次浅、片面性,就要求我们老师引导学生向更全面、更深刻的方向去思考分析。

(5)评价多元化。新课程标准的评价体系要求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因此,我们采用小组自评,组间互评,老师参评相结合的方法,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决定奖励,由过去对学生个人的奖励发展为面向小组的合作性奖励,这就使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

师生和谐站位,和谐发展,教学相长,是新课程改革中所需要的新格局。最后,我想以郭思乐教授的一段话总结今天的交流。“如果教师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那学生就犹如那些分得土地,可以自由耕种的农民一样,获得了真正的解放,潜能就能释放出来了,当鞋合脚的时候,脚被忘记了。当教育适合学生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生命的伟大创造。”

上一篇:高举旗帜跟党走通知下一篇:贵金属黄金投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