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

2024-05-05

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精选十篇)

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 篇1

一、信息技术资源概述

1. 信息技术资源的含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提出了“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这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 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生物学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资源主要包括各种教学软件、网上生物学课程资源和各种生物学课程资源库等。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课程资源, 传递教学信息, 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和最大效益。

2. 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在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中, 通过学习者与教师、学习素材以及学习伙伴的互动来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建构者, 应注重调整和利用各种教学材料 (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教学资源和实施条件) ,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鼓励学习者的反省和思考, 主动探索和完成有意义的建构。

3. 开发和利用生物信息技术资源的原则。

(1) 优先需要性原则。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目的是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关于生物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很多。所以, 选择信息资源时要把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作为首要考虑的内容。

(2) 科学性原则。信息技术资源是以计算机和网络等为基础的信息资源, 资源丰富但可靠性差。因此, 要注意甄别信息的真伪, 尤其是涉及科学知识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例如, 引用的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分析的资料, 必须是正规网站的权威出处, 杜绝以讹传讹, 避免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

(3) 适应性原则。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出了既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实现因材施教。因此, 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时, 资源内容应该呈现多元化, 在保证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 可行性原则。信息技术资源不仅仅指资源本身所包含的知识、技能、创意等, 还包括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 如网络资源、多媒体设备、教学场地、教师素质等条件性因素。因此, 要根据人力、物力和学校能提供的条件等, 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资源。

(5) 适度性原则。信息技术资源只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一部分, 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因此, 不能本末倒置, 在信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上, 应符合生物学教学的实际需要, 结合传统教学媒体, 精心设计, 合理安排, 最大程度地提升信息技术资源的价值。

二、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

信息技术资源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教师要善于将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资源进行相应整合, 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

1. 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资源在教学中最基本的应用是多媒体课件和互联网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教学软件或自编的教学课件, 通过各种集文字、动画、音响、图表于一体的教学信息, 改变以往以教师言语讲授一统课堂的单调局面, 使学生尽可能地从多角度、多渠道学习知识。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增加了课堂容量,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启迪了学生对科学教育的认识和体验, 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2.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资源开发与利用也包括教师可以创设许多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例如,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创设虚拟生物学实验、角色扮演等,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乐于投入到探究问题的情境中,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

3. 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信息素质。

信息技术资源是可以共享的, 这样, 可以通过教师的团队合作, 开发出多样化的信息技术资源, 减少重复劳动;同时, 通过共享信息技术资源, 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探讨, 师生都可以及时得到教学的反馈,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可否认的是, 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技能, 还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能力, 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4. 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教学模式, 使教学方法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进而带动了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 同时为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生物课程信息技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1. 转变教学观念。

人类已进入到信息时代,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资源已成为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资源的应用必将极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生物课程的信息技术资源, 推动信息技术资源的实践应用, 促使信息技术资源内涵的不断丰富。

2. 加大投资力度, 加强师资培训。

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离不开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支持。一方面,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学校投入资源开发的财力和物力有着很大的区别, 教育主管部门要统筹考虑, 完善管理机制, 研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式, 指导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另一方面, 培养新型的合格师资是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也是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迫切要求, 要注重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 提高教师搜索、鉴别、开发、应用信息资源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资源的技能。

3. 加强信息技术资源与生物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资源与生物教学的整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实践发展过程, 它将信息技术资源作为一种工具融入教学过程, 从而充实、拓展和完善了课程教学的学习内容,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它还强调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学习中的种种问题,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4. 生物课程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

生物课程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课件, 具体而言, 包括互联网资源、多媒体课件和媒体资源。

(1) 互联网资源的利用。网络资源具有信息来源全球性、信息检索超媒体化、信息传递即时性和信息共享开放性等优点, 在有条件的学校, 教师应积极参与校园网的建设, 不断补充和丰富生物课程资源, 及时更新、充实课程资源库, 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 主动获取与学习和研究相关的资料;开通校园网上的BBS论坛和聊天室, 形成师生之间点对点的通讯交流和共同研讨的平台。

(2) 多媒体课件的利用。相对于传统的文字、挂图等教学形式, 多媒体课件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好、智能化、表现力强等优点,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 参与多媒体课件的开发, 发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作用, 也可以建设资源数据库, 实现资源共享。

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 篇2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都应积极开发与利用计算机(器)、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资源,组织教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开发与利用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资源,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我校是市政府花费巨资新建的一所现代化学校,各班都配备了电脑、实物投影、电子白板等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有自动录播室、软件工作室等各种多种功能教室,完善了校园网络资源建设。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好信息技术资源,我校全体数学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体会到了“课件共享”的乐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已经意识到:“多媒体技术”在“获取和进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体现出来”,它将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我们在单元集体备课时,会在对各个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每一节课的课件制作进行合理的分工。老师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料,相互推荐一些好的网站,如“小学数学教学网”“好课件吧”等。在这些网站中,收集一些素材,下载一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富有参考价值的课件,经过筛选,再加上自己的思想,形成自认为最好的教学课件,也可以自己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再次集中时,同年级组的全体教师一起观看,一起修改,形成一个个“成熟”的课件,最后,教研组长将这些课件整合好,就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每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可以“拿来”,并加以改进,使之适用于自身课堂教学,课后多反思再修给。实践下来,教师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避免了课件的低水平重复,切实感受到了资源共享的乐趣。

2.发挥自动录播室的作用

传统授课形式下,教师很难发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是因为看不见自己的表现,因而也就不能及时跟进改正,这也成为制约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症结所在。采用全自动录播系统对课堂教学活动实时录制,可以把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语言、互动、细节、资源等原汁原味的录制下来,同时将视频直接推送到校内多媒体服务器,支持多用户同时在线观看视频直播。

为了发挥自动录播室的作用,我校每学期都会开展“有效课堂研究”活动。在各个年级组内人人上课的基础上,推选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代表参加学校展示。展示地点就在自动录播室。集体议课时,有必要时会将部分教学过程进行重新回放,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一起讨论、交流其中的环节。尤其是上课教师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能够跳出自身的局限进行反思,更容易的找到自己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备课、教学、互动、应变能力等环节的揣摩、提高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录播系统的应用为教师的磨练及自我反思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为学校培养优质教师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培训环境。现在,我校有许多教师脱颖而出,在各种课堂教学比赛中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3.经常举行同课异构活动。

在体会到开发于应用信息技术资源为教学提供便捷之余,我们也在思考:怎样处理好利用信息技术之源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为此,我校与泰州实验小学、跑徐中心小学两所市内学校、外市建湖小学等,每学期都会根据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相同的教学内容,然后由不同校的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师生的不同,课堂教学的结构、风格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参加研讨的老师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找出每节课的优点与不足,然后再把经验运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低年级数的认识、几何图形的转换、图形公式的推导等运用多媒体教学,尤其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以前,教师们对于苏教版教材中新增加的“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这一内容,教学时感到十分棘手。在课堂上无论教师是多么善于表达、比划,学生就是很难弄明白,自从有了多媒体后,大家都感到教得轻松多了,学生也学得兴趣盎然。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只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加大教学容量的工具,或因为有计算机演示而弱化对数学规律的探索活动,对学生学习数学反而会起到消极作用。记得刚开始在教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中小数乘除法单元时,开始我们与平时的做法一样,每节课都使用课件,结果发现教学效果总不尽人意,尤其是小数除以小数。我们在讨论时,大家一致认为可能是多媒体惹得祸,有时干脆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课堂,结果教师在黑板上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计算的全过程,让学生上黑板板演,再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及时地分析原因并加以纠正,教学效果明显好多了。

4.不让黑板变成“白板”。

我校在各个教室里,除了保留传统的黑板外,还配有电子白板。教师可以用智能笔在书写屏上写要点、圈点、批注,或画出各种图形,也可以轻松地调用内置的各学科资源。因此,有些老师认为用现代教学媒体替代黑板,是新课改下的新课堂的体现,有了多功能的现代教学媒体,黑板就应该“下岗”了,用粉笔和黑板上课,已经“老土”了。以至于40分钟的一堂课,偌大的一块黑板上,只有寥寥几个粉笔字孤立其中,感觉就像一片沃土上的几根禾苗,稀稀疏疏。更有甚者,黑板上没有一个粉笔字,“白板”一块。

我们现在上数学课,还要不要使用黑板?我认为,回答是肯定的。诚然,我们不可否认,现代教学多媒体的先进性,目前还没有哪个教学多媒体能比我们自己的双手灵活的。优秀的数学板书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示范性、操作性等特点。课件板书由于画面经常变动,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学生只能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及时地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其结果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每次在议课时,黑板上板书什么,什么时机出现,都是必可可少的环节之一。正如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教育》中说:“所有的直观教具中,要数黑板最普遍、最重要、最灵活。也许正因为黑板过于为人们所熟悉,因而往往被人们忽视或不使用”。但愿我们能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黑板的作用。课堂上,千万别让黑板变“白板”。

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 篇3

一、开发建设人工草地

1. 有水源的沙荒地、盐碱地、低洼地或河滩地,通过改造治理、人工种草、加强管理等措施,建成永久性的人工草地。

2. 利用农田间隙地和零星空闲地(如河湖堤岸、排灌沟渠、公路两旁),配备必要的生产管理设施,实行人工种草。

3. 改革耕作制度,开展农田种草,在初开发的荒地和中低产田中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种植结构;采取粮草间作、果草间作、林草间作或轮作等多种形式,把一部分农田改种蛋白质和能量较高的饲料作物或豆科牧草,这样既能发展畜牧业,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建设人工草地,关键在于消除影响牧草生长的不利因素,为牧草的繁茂生长和高产优质创造条件。具体措施如下: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灌排条件,进行整地改土,创造适宜牧草生长的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高产优质牧草品种,并加强草地的田间管理,及时浇水、追肥、清除杂草,保证草地丰产丰收。

二、搞好草地围栏建设

搞好草地围栏建设,是加强草地管理的有效方法,其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牧草长势较弱、产草量较低的草地,给牧草休养生息的时间,使其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并进行结籽繁殖,逐步恢复草地生产能力,促进草群自然更新;二是便于加强管理,能更好地落实承包生产责任制,做到谁建设、谁管理、谁利用,同时可以有效地控制放牧程度,便于实施划区轮牧和放牧管理,提高单位面积载畜量,防止疫病传播。草地围栏根据所用材料不同可分为沟围栏、垒墙围栏、生物围栏、铁丝网围栏、网围栏、电围栏等,可因地制宜选用。

三、改良天然草地

1. 封育改良。封育改良是保护和提高天然草地产草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对因放牧过度而退化的天然草地要有计划地进行封育,逐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产草量。封育的方法可根据草地面积大小实行有计划地分区轮封轮牧,根据草地退化程度,确定封育与利用时间:轻度退化草地,可实行春、夏季封育管护,秋、冬季开放利用;中度退化草地,可封育2年;重度退化草地,适当补播豆科牧草,可封育3年。

2. 全垦改良。在面积大、地势平坦、土层较厚的地段可用全垦改良法,即通过耕翻、耙平彻底清除原有草丛、灌木等植被。全垦的深度,一般以耕到熟土为宜,严禁深耕,要实行耕翻晒垡、冬耕休闲后播种牧草。

3. 补播改良。补播就是在不破坏原有草地植被的前提下,在草群中播种一些优质高产牧草,以达到提高草地产量和改善草群品质的目的。

四、合理利用草地

对零星分散、远离村庄又缺水的草地适于割草利用,这有利于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割草利用时应注意掌握牧草生长的营养期,禾本科牧草在抽穗前、豆科牧草在孕蕾期前就要及时收割。对大面积而且较集中连片、地势比较平坦、土层比较深厚的草地可划片轮流放牧,一般轮牧周期为25~30天,放牧频率为3~4次。

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 篇4

地热资源是我国较为重要的新能源之一, 与其他新能源相比较, 地热资源具有便利性、经济性与无污染性特点, 实际开采工作较为简单。近几年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地热资源的开采政策, 明确了因地制宜开采能源目的, 要求我国地热资源开采企业可以根据各个地区实际情况与人们生活质量要求等, 制定完善的地热资源开发方案, 这样才能丰富我国新能源, 提高我国地热资源的发展效率。同时, 在我国钻进技术逐渐成熟的过程中, 地热生产井的成井率逐渐提升, 可以减少钻井的工作风险, 逐渐增强开发者的积极性, 进而达到预期的开发目的。

2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趋势

在我国地热资源实际开发利用过程中, 为了可以更好地开展地热资源开发工作,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开始督促相关部门应用环保型的再生资源, 保证可以拓宽市场, 进而挖掘我国地热资源的潜能, 满足未来市场的地热开发利用需求。首先, 在未来发展中, 要树立正确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意识, 要求向企业应用先进的钻进技术与机械设备开展施工活动。其次, 要制定开发、保护工作制度, 要求在开发地热资源的同时, 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 进而提高各类资源的应用效率, 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最后, 地热资源开发人员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与政府部门相互协调, 对地热资源进行动态性的开采检测, 提高新能源的开发应用质量。

3 我国地热钻探设备种类与使用要求

在我国地热资源开发过程中, 钻探设备种类较多, 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分析其钻井设备与使用方式, 保证可以提高钻井效率, 增强钻进技术的应用效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拆装简便型的地热钻井设备。在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 多数地热钻探设备的体积都比井口大, 无法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然而, 拆装简便式的机械设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可以简便的组装与拆卸, 这样就能缩短施工工期, 降低钻井成本, 提高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施工经济效益。第二, 卷扬机与自动化钻井设备。在地热资源实际开发期间, 钻探大口径的井口时, 会遇到很多坚硬、高温的岩石, 导致钻头受到较高的负荷, 这就需要相关施工人员可以应用卷扬机开展施工工作。同时, 还可以利用自动化的钻井设备, 提高钻井工作效率, 增强其钻进工作效果。第三, 常规钻进大排量泥浆泵。在我国地热资源实际开发的过程中, 钻进工作会遇到循环泥浆与高温地层, 然后接触沸点喷涌, 提高了钻进工作的危险性。同时, 这些高温环境对钻头的使用质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很容易因为钻头性能缺失, 出现孔壁坍塌的现象。为了可以控制此类工作问题, 相关技术人员就要应用冷却装置, 大排量的泥浆泵, 这样才能提高其钻进工作效率。第四, 防喷设备。在钻井过程中, 由于井中经常会出现剧烈的变化, 很容易导致热水或是热蒸汽喷涌出来。而防喷装置就可以有效防止此类问题的出现, 逐渐控制各类热水或是热蒸汽, 防止钻井设备受高温影响。

4 地热资源钻进技术与工艺方式

在我国地热钻进过程中, 不同区域的钻井技术都不同, 施工质量也会存在较大差异, 主要是设备选型与工艺方式的应用。因此, 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 相关技术人员必须科学应用各类钻进技术与工艺, 进而提高钻进工作效率与质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4.1 泥浆正循环工艺技术

在地热钻进施工期间, 虽然工艺技术类型较多, 但是, 目前市场中还是将正循环工艺方式作为主要的钻进工艺。主要因为其在钻进一定深度之后, 可以有效应对井内复杂的环境。只有在正循环工艺无法施工的时候, 才会选择其他技术开展钻进工作。

4.2 多工艺空气钻进技术

在常规的钻进技术中, 多工艺空气钻进技术可以通过空气代替泥浆循环方式开展钻进工作,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此类技术的应用, 可以有效控制施工成本, 提高施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第一, 气举反循环钻进技术。目前, 气举反循环钻进技术的应用, 可以有效提高钻进效率, 延长钻头的使用寿命, 降低施工成本。尤其在清水钻进的时候, 可以有效节约泥浆材料。第二, 多工艺空气组合钻进。在地热资源实际开发利用的过程中, 多工艺空气组合钻进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钻进工作效率, 增强设备的应用效果。当前, 多数地热资源开发企业开始应用多工艺空气组合钻进技术, 主要因为此类技术可以解决孔内事故与工艺事故等问题, 减少事故企业的经济损失。第三, 地热井定向钻进技术。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 地热井定向钻进技术可以解决复杂地层的钻进问题, 提高孔内漏洞问题的解决效率。因此, 在钻井过程中, 技术人员之间必须要相互探讨与分析, 保证可以提高此类技术的应用质量, 逐渐优化地热资源开发应用质量。

5 地热资源开发钻进事故的预防与处理方式

在地热资源开发钻进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些安全事故, 影响施工人员的安全性与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 在实际施工期间, 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钻进事故问题预防与处理制度, 进而提高其发展效率, 减少施工企业的经济损失。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5.1 孔斜原因与预防措施

在钻进期间, 钻井工作人员对地下钻层实际情况不了解, 如果不能对钻进速度进行控制, 难以准确对其进行安装, 就会导致出现井架不平衡、失衡的现象。同时, 相关技术人员如果不能对钻进技术参数进行合理配置, 不能合理的对钻具进行配套, 就会导致钻铤磨损现象, 难以提高其施工安全性。在对孔斜问题进行预防的过程中, 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全面了解孔斜原因, 在钻进之前, 就要合理验收钻机的安装质量。同时, 技术人员还要合理的把握技术参数, 保证可以更好地开展钻进工作, 逐渐提升机械设备的应用质量。

5.2 井喷事故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在地热资源实际开发利用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井喷事故, 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重视井喷事故的预防与处理。首先, 在预防井喷事故的时候, 要对高压汽与高水汽进行控制, 避免泥浆侵入出现井喷事故。因此, 在蒸汽喷出的时候, 技术人员要在井口设置防喷装置, 然后对套管进行检查, 避免蒸汽流入套管之外。其次, 在对井喷事故进行处理的过程中, 相关技术人员要对孔内的泵装置进行冷水压井处理, 对岩石进行冷却处理, 保证蒸汽不会再喷出。在防喷装置关闭或延误的时候, 技术人员要等孔内坍塌之后, 减弱蒸汽的惯性, 这样才能减少事故, 避免施工企业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

5.3 牙轮落井事故的预防措施

在地热资源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 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合理选择牙轮钻头, 避免出现牙轮落井事故。首先, 在钻井期间, 随着孔深的增加, 井内的温度也会提升, 导致三牙轮掉落井中。因此, 施工企业在采购三牙轮钻头的时候, 必须要全面考察钻头的质量, 这样才能提高其工作效率。其次, 在钻进期间, 钻井工作人员要全面监督井内的实际情况, 及时发现跳钻或是蹩钻的问题, 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最后, 在三牙轮钻头出现问题的时候, 施工管理人员就要对其进行更换处理, 避免出现影响施工安全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尤伟静, 刘延锋, 郭明晶, 等.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3, 20 (2) :24-28, 34.

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 篇5

课题开题报告 安庄镇中心小学 张春华

一、课题的提出

综合实践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育紧密相联,是教育不可取代的基本内容。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重文轻劳的思想在作祟,升学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导致我们的学生劳动观念薄弱,劳动认识片面,劳动态度不正,劳动习惯差劣,劳动技能低下。综合实践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智力潜能深度的开发,对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对身心健康的养成,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方面独特作用,迄今还没有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充分重视。特别是落实到教育教学上,从课程定位到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还远不能有效地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几个教育科研“五年”规划中,国内一些学者在理论上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面对新世纪、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对综合实践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的价值认识需要作出新回答。“科教兴国”,人才的基础在哪里?国家创新体系的人才资源的基础在哪里?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综合实践教育更不可缺位。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对于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促进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全面

发展和终身学习服务,在课程改革和学习方式上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小学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教育从原来的学科课程,而被纳入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无论在学科地位上,还是在学时的分配上、知识的含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课程理念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因此,综合实践教育的发展,必须在教学内容取舍和选择上,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建立一种新的运行机制,使综合实践教育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的目标

㈠工作目标

探索一套既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又和我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㈡学生素质目标

1.初步形成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和态度;

2.初步学会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养成使用劳动工具、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3.初步学会运用综合实践实践所学知识去观察社会生活,能够在综合实践教育实践中开发智力、增强体质、陶冶情操。

㈢教师培养目标

综合实践课题的研究开展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综合实践教育工作的内涵,真

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具有良好的自身素养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理解综合实践教育所负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教师具有观察、发现、应对、灵活深入地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丰富性问题的能力。总之,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在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积极创造条件,对综合实践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和专业教法方面的定期培训和学习,不断完善综合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

三、研究的内容

1、编写出一套既突出区域性、地方性特色,又突出综合实践教育特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

2、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校本教材编排模式;

3、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综合实践教育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㈠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查阅有关文献材料,根据地区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考察和学校综合实践教育的实际情况调查,开发和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用观察、测量和统计分析的办法来了解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和有关数据,不断调整、完善研究措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活动实效。

㈡研究思路

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述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当前综合实践教学的现状为背景,以社会、家庭、学校为反馈点,以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培养

为着眼点,通过比赛、访问、座谈会、个别面谈、问卷、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校本综合实践教育资源,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关心经济发展、会学习新技术,具有开创性的“现代人”。

五、研究的原则

⒈全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综合实践课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必须从综合实践教育的基础性、通用性出发,做到面向每一位学生,适应每一个孩子,使每位学生都能享有均等的动手、动脑、参与学习的机会,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2.全面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学习必要的综合实践知识,训练操作技能,又要注重渗透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又健全的人格。3.基础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是一门使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工具课。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既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又要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工农业生产和服务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素质。4.活动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以学生自身实践为主的原则。要保证学生主体有足够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去实现理解、认识、探索、创造、交流和情感体验,在动作的内化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技能、情感、个性的发展。

5.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注意和其他学科教学的紧密联系和互相渗透,要因地、因校制宜,从实际出发,开发教学资源;要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6.主体性原则

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多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实验、动手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实践问题,激发他们探索真知的愿望和热情,使他们在掌握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创造性。

7、目的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其外显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要彻底消除无目的无意义的“花架子”活动,力求避免为活动而活动;要充分考虑到每次活动都是教育中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8、因材施教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的特征和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指导,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差异、特长差异、能力差异出发,因人制宜地加强个别指导。9.区域性原则

综合实践教育的内容,各地的情况是不同的,强调它的地方性特点或者区域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校得天独厚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我校的综合实践教育资源。

六、教育资源开发的设想: 1.建立实践基地,强化校本特色: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单纯地搞“纸上谈兵”、“黑板上种田”是无法完成学习内容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掌握基本的操作要领形成自己的能力。然而目前许多学校没有综合实践课专业教室,即使是好学校设立了综合实践课教室,但设备也不够学生使用,只能满教师的演示使用,更缺乏校外的实践基地。

劳动实践基地是综合实践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开展课外生产实践活动以及德育的主要阵地之一。我们将着手创建“小农场、小苗圃、小果园、小饲养场、小鱼池、小工厂”等学生综合实践实践基地,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通过实践、观察、实验和尝试等活动,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养成珍惜劳动成果和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2.课外科技活动,促进潜能开发:

要深化综合实践教育,确保综合实践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把综合实践教育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把创造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综合实践教育中,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把综合实践教育和科技活动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综合实践教育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把学生源于生活和课本知识提出的奇思妙想在综合实践教育中去检验、去实践。通过植物种植活动、生物饲养活动、工艺制作活动、电子制作活动、航模制作活动、发明创造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科技教育的校园氛围,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广阔的学习背景。

3.科学选择内容,改进课堂教学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确立综合实践课的主体地位,在综合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育思想,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开展一些实用技术内容的教学。如组织学习一些当地农特产的栽培、嫁接、加工等知识;

开展一些乡土资料、环保等的调查活动;介绍一些简单的动植物栽养实用技术。还可开设一些现代科技知识讲座,凭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手头资料,给学生介绍当今世界的前沿科技信息,如“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等。4.校外公益劳动:

面向社会,每个学期组织几次校外公益劳动,如社区服务、打扫街道等公益劳动,让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用自己的双手美化周围的环境,服务身边的居民,将来更好的为社会服务。5.相关学科渗透:

小学科学学科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包含多种综合实践教育因素。生物学与农业生产、人类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它可以直接促进学生了解农牧业的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天文地理可以使学生获得家乡的自然气候、物产资源分布、交通网络以及利用和控制自然力的方法等知识;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是许多重要生产过程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综合实践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些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际,使学生正确地理解生产原理,理解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劳动兴趣。6.其他教育活动:

开展教室内务整理、洗衣服等生活自理比赛;举行篝火晚会、挑战自我等文体活动;长期聘请校外科技辅导员,定期举行农技知识讲座和实践活动指导,请当地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技术人员、致富能人来介绍本地的产业结构、经济形势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带领学生带生产第一线,激发学生综合实践学习的兴趣,树立服务于社会的理想。

七、研究措施:

1.进一步解决好认识问题。

要像江泽民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把综合实践教育看作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途径。全校教师要树立新形势下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和素质教育观念,以现代教学手段促进综合实践教育,以扎实的教学促进综合实践教改,以教改促进综合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思想认识的提高,开创我校综合实践教育的新局面。

2.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教育的基地建设。

我校要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充实校内外综合实践教育教育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践教育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校内应充实综合实践专用教室的设施建设,装备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和一定科技含量的教学设施,建立学校课堂小基地;加强校外基地建设,为综合实践教育提供规范的实践基地。

3.深化综合实践课教学改革。

教师要致力于综合实践教学研究,总结教学规律,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研究提高学生综合实践学习效率的途径、方法,加强对学生现代劳动观念、劳动技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4.健全对综合实践教育的督导评估机制。

把综合实践教育作为督导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综合实践教育督导评估细则,并认真贯彻落实,进一步优化综合实践教育、全面提高综合实践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通过督导评估,大力表彰和奖励综合实践教育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坚决纠正不重视综合实践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扎扎实实地促进综合实践教育事业的不断健康发展。

八、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㈠准备阶段:2009.1-2009.5

1、查阅文献,广泛收集资料,接触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综合实践教育思想,积极吸取各地研究成果。

2、组织部分教师系统学习有关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理论,做好课题内成员的分工工作。

3、调查研究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现状,分析思考课题操作的可行性,制定研究方案,开题论证。

㈡实施阶段:2009.6-2010.8 系统开发和利用综合实践教育资源,逐步构建小学综合实践教育的评估机制,完成有关的系列体制。并根据研究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小结和研究论文。

㈢总结阶段: 2010.8-2010.10 完成结题报告和相关材料的整理工作,撰写课题成果,请有关专家鉴定。

九、成果的形式

1、阶段性总结、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

2、学生综合实践素质提高的各项依据及有关数据;

3、其他有关材料。

十、课题组织结构

课题研究小 组:

组 长:张春华

成 员:

周文娟

赵德兵

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 篇6

关键词:数学 学习资源 优势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数学教学的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重要工具。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资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数学的内涵,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特别是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升自己的数学水平和能力。信息技术资源包括网络,教学软件,多媒体光盘等。它可以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各种类型的资料,比如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教师利用计算机对图形、数字进行动画处理,就可以创设和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提取资料开展自主学习,更好的发挥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能够获取知识,同时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进而开发他们的潜能。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作为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的辅助性工具

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教师根据需要加以改进,运用于课堂教学。数学知识很多知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都比较强,仅仅依靠教师语言的表述无法使学生真正的理解,这就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而信息技术就能够很好的来解决这样的问题,使问题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降低学生学习理解的难度。例如,我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三角形与长方形的联系,提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可以联系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来进行,然后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使学生在观察中得出结论,三角形面积就是长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即三角形面积=底×高÷2。学生在观察中通过比较三角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将信息技术资源作为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辅助工具

教师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下载实例和课件,然后通过图文、声音、动画演示,解决教学难点,化解抽象的知识点。同时,在演示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学生们现有的水平基础上来逐渐提高。同时,在利用信息技术自远方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们仔细的观察、思考,在自主探究或者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理解进而掌握所学的知识,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结合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逐渐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把之前的讲授法为主的教师操控为主的教学流程逐渐调整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参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的辅助性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启发、组织学生主动学习。适时地根据反馈上来的信息,创设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彻底改变课堂教学围着教师转,围着课件转的局面,师生关系处于动态的平衡中。可见解决类似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三、教师可以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探索创新的活动变成学生的心理需求,激活学生的创新热情,变“苦学”为“乐学”。例如,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我在学生复习圆柱体积的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圆锥体积该怎么计算?通过课件演示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然后将圆锥形容器装满水,再倒入圆柱形容器,看几次能倒满。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跃跃欲试,情绪十分高涨。然后再出示“高相等底不等”“底相等高不等”“底和高均不等”等几组实验进行对比,促进学生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关系的理解。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学以致用是现代教学改革一大趋势,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们能够解决问题,通过在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就能够实现数学知识的整合,把数学和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既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实用性和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也能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比如对学生喜欢使用计算器的现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速算的规则,提高心算能力,让他们对一些复杂的计算题也能很快算出正确答案。有些乘法可以进行速算,像100以内的数字的平方,记下来并不太难,记住了,在平时计算时,两位数乘两位数,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很快就得出了式题的计算结果。速算这个问题也可以借助计算器来验证计算结果,从中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找到速算的途径。

还有在使用网络资源的同时,避免让学生接触暴力恐怖、封建迷信、色情等等不良信息。要让学生明白,在网上乱改他人档案资料,盗用他人密码和IP地址,非法收集E-mail地址,以及在网上传播病毒、散布谣言和暴力恐怖消息、传播色情内容、盗用他人信用卡购物……上述一切行为在我国都是明令禁止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教育学生远离和反对上述行为。

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 篇7

1 承德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全市现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7座、小型水库83座,塘坝324座,水池水窖13 582个,截潜流90处、机电井21 346眼、扬水点484处,其中蓄水工程总库容约4亿m3,由于泥沙淤积、年久失修等原因,目前所有蓄水工程的总蓄水能力约2亿m3,地表水资源实际控制率仅占水资源总量的5.4%[1]。据调查,2007年全市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量9.84亿m3,其中蓄水工程供水量占4%,引水工程供水量占36%,提水工程供水量占2%,地下水工程供水量58%。按用水行业分,农业用水量7.19亿m3,占73.2%,主要为农田灌溉用水;工业用水量1.51亿m3,占15.3%;生活用水1.1 0亿m3,占11.2%;生态环境用水0.027亿m3,占0.3%,水资源综合利用率为33.5%。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降雨量和径流量年内分布不均匀

承德市的降雨量和年径流量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地区上分布很不均匀,总的趋势是从北向南、从上游向下游递增,北部围场、丰宁地区的年降雨量不足500 mm,径流深70 mm以下,兴隆、宽城南部沿长城一线多年平均降雨量在750 mm以上,径流深170~270 mm。全年降雨量的80%左右集中在汛期(6~9月),整个非汛期8个月的降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20%左右。降雨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导致径流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全年径流量近70%集中在汛期,整个非汛期的径流量仅占全年径流量的30%,特别是丰水年汛期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比例达到80%以上,南部平泉、宽城、兴隆的部分地区甚至达到90%以上;但在农业大量需水的4、5月份径流量最小,仅占年径流量的8%左右,甚至经常出现河流断流的情况。降雨量和径流量年内分布不均匀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了很大困难,汛期的洪水很难利用,枯季又没水可用。

1.2.2 水资源区域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合理

承德市水资源区域分布是南部较多,北部、中部相对较少。据2007年水资源公报资料显示,南部地区兴隆县人口占全市的8.7%,耕地占全市的4.2%,工业建筑业占全市的9.1%,商饮服务业占全市的8.9%,人均水资源量为2 280 m3,属人口较少,耕地较少,经济发达,而水资源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中部地区的承德市双滦区和双桥区人口占全市的15.7%,耕地占全市的1.9%,工业建筑业占全市的51.2%,商饮服务业占全市的26.4%,人均水资源量为152 m3,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但水资源量最缺乏的地区;其它地区虽然人均水资源量都在680 m3以上,但北部的围场、丰宁、隆化及中部的平泉县人均水资源量却在500 m3以下,4县的耕地面积占全市的71.7%,属于严重缺水干旱地区。

1.2.3 水资源利用率总体水平不高

承德市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大部分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存在着先天不足、老化失修、多病险隐患等问题,由于泥沙淤积等原因,部分工程的调节作用大大降低,对地表水的实际控制能力下降。从灌溉设施看,一些水库未设主干渠,依靠河道输水;而一些灌渠只有干渠,干渠以下渠系配套不健全,配套率为40%,农业灌溉用水方式落后,水资源利用率低,以水稻种植为例,2006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为17万hm 2,大部分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灌溉定额约为18 000 m3/hm 2,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0.5,远远低于国家节水灌溉技术规程要求。工业用水方面,万元产值用水率较低,2004年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61%,市区部分为75%,邻近的天津、唐山等城市工业用水重复率已达80%。从各行业用水情况看,机械、食品品行业用水重复率为15%~26%,而全国先进地区为50%以上。城区雨污分流工程不配套,雨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城市餐饮、洗车、洗浴业浪费水现象较为普遍,城市建筑工地过度抽取地下水情况也比较严重。生活用水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节水习惯还未形成,城市供水管网漏失率较高,全市节水器具普及率较低,全民节水意识不强,生活用水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承德市区和承德县虽已建成污水处理厂,但污水资源化利用程度较低。

2 新技术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2.1 水资源监测管理的信息化与自动化

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水利现代化的主要目标,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管理,涉及地表水、地下水、水源工程、输供水工程,以及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等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水资源配置和管理的手段必须是现代化的,应当利用和集成计算机、现代通信、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建立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承德市于2007年被水利部列入“城市水资源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试点城市,以科学计量和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为建设重点,对年取水量在万吨以上的用水单位和企业全部安装IC卡计量设施及远程监控系统,建成覆盖双桥区、双滦区、营子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监测、供取水的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搭建起以GIS、计算机网络、通信及自动化监测等技术为基础的城市水资源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对水源、取水、输水、供水、用水、耗水及地下水超采区进行实时监测,大大改进了水资源监测手段,有利于水资源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水资源动态变化及各单位、各取水口的取水情况,使水资源管理开始步入信息化轨道,为水资源配置、调度、节约和保护提供全方位的决策支撑。

2.2 风能提水灌溉工程的应用

承德是典型的燕山山区,许多分散的小片农田、果园、养殖场、食用菌及蔬菜大棚、水保生态治理工程一般分布在山坡或平坡上。承德市5级以上风年平均100次,7级以上风年平均15次,年平均风速1.3 m/s,2.8 m/s风速全年累计3 000 h以上。根据承德山区的实际情况,丰宁、围场、平泉等县结合当地自然气候、水资源、地质特点设计风能提水工程。风能提水设备不用油,不用电,环保节能,能够充分利用小水源,低水扬程,与蓄水池相结合,做到贮用配套,是山区或丘陵地区综合考虑集雨节灌、农村饮水安全、扬水配套、水保生态等工程的合理布局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解决了农民种地靠天收和山区饮水困难等问题。1台风能提水设备的出水量一般为1~3 m3/h,扬程30 m左右,可根据水源水量的大小和工程特点,采用单台和多台并联或串联的形式提水,这样既可增大扬水流量,也可提高扬水高程[2]。2004年承德市引进风能提水技术,全市累计已安装风能提水设备450多套,广泛应用在农村饮水、蔬菜大棚、养鸡场、果园等工程,效果非常明显。

2.3 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节水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在农业方面,从种植业结构入手,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在农村积极推广集雨和截流工程,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根据灌溉资料调查统计,以承德市滦平县潮河主干流一级阶地和主要支流二级阶地的农田为例,原该区域有机井950多眼,主要开采地下水灌溉,灌溉面积5.133万hm 2,平均每眼机井灌溉53 hm 2左右,由于地形和土壤质地等原因,加之灌水技术粗放,无序灌水,大水漫灌,井区灌水定额一般在675 m3/hm 2,灌溉水利用系数在0.5左右。在实施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项目后,因地制宜,对地形坡度较陡、田块间高度差较大的阶地耕作区,采用喷灌、管灌等较为先进的灌溉技术,在管灌区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灌溉方式,平整土地,由大畦漫灌变小畦适灌,使田间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5。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多年平均节约灌溉水资源量1 980万m3。

2.4 增加水资源渠道的措施

加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力度,在确保防汛安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现有小水库、小塘坝、水池拦蓄雨水,提高它们的调蓄能力[3]。在山区缺水地区大力发展水窖集雨工程,在适沟、适坡修建蓄水池、小塘坝,开挖拦洪沟、引蓄地表水,回补地下水,高效利用汛期雨洪资源,解决干旱年份农田用水和人畜饮水问题。这种集雨节灌工程模式在我国北方石质山区具有较高推广和应用价值,承德市双桥区崔梨沟和承德县王麻子沟等典型样板区就是很好的印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用水量在不断增大,要充分利用硬化路面和小区住宅屋顶,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用于水景、绿地、洗车和冲厕等,还需不断扩大城镇绿化面积,使绿地或绿化地段的地面标高尽量低于路面高程,以利于地下水回灌补源,提高地下水补给能力,既可减缓城市防洪压力,又可缓解城镇水资源短缺局面[4~5]。

3 结语

按照水利部提出“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总要求,承德市在水资源管理中采用新技术,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国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在重视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更加注重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切实改变过去“重建设、轻管理”的做法,取得了一些成效,获得了一定效益。

对取水量大的用水单位和企业安装IC卡计量设施及远程监控系统,为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强化水资源权属管理、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

节水灌溉工程与集雨工程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雨洪资源,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有效缓解了农业、工业、生活用水之间的矛盾。通过调节集蓄天然降雨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实现了雨水资源化,化解了降雨与作物需水在时间上供需错位的矛盾。同时集雨工程有效拦蓄地面径流,可减少输水沟道的洪水泥沙,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蚀,提高当地林草覆盖率,调节小气候,有效抑制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风能提水工程和喷、管灌工程建成后,改变了山区耕地单一的种植模式,可培育经济价值高的经济作物,发展高效经济,解决作物需水与降雨不同步的问题,解决山区春秋2季干旱无法灌溉的困扰,实现了“受灾不减产,遇旱不减收”,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承德作为北京和天津的重要水源地,还要考虑下游的水资源需求问题。实施的21世纪首都水资源规划项目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有效地涵养了水源,保护了河流的水质,每年多为下游地区输出水量12.8亿m3,同时通过实施喷、滴、管灌等节水技术和渠道防渗,可灌溉水的利用率提高到80%~95%以上,实现了年节水1.2亿m3的效益,为下游京津多供水,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备水资源。

参考文献

[1]何丙能,孙保沭.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及措施[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6):5~6.

[2]王孟民,吕铁峰.承德市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J].河北水利,2008,(8):17~18.

[3]邢东华,田树朋.风能提水设备在平泉抗旱中的应用[J].河北水利,2008,(7):34~34.

[4]马文奎,王建刚.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能力及调度方式的研究[J].海河水利,2007,(5):1~4.

新加坡水资源开发与海水利用技术 篇8

目前淡水资源短缺问题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 原本依赖马来西亚提供原水的新加坡更加重视从国家战略利益上意识到水资源已是关乎国家存亡的问题。为此新加坡制定了令世界瞩目的国家战略规划及实施了多项高效率的水资源供求管理措施。其水务策略涉及从邻国购买原水、雨水贮存、海水淡化以及运用先进技术使废水再生。目前新加坡的水资源在质量、供求管理、公共与私人机构参与、效率与公平考核、国家战略利益与经济效益等多方面都成功地获得了平衡。在水资源开发与管理领域新加坡堪称楷模国家, 其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两次获得国际肯定, 2006年获得由国际水务资讯局颁发的“年度最佳水务管理机构奖”, 2007年荣获“斯德哥尔摩工业水资源奖”。“斯德哥尔摩工业水资源奖”是目前世界水务业最高荣誉之一, 它主要奖励为了改善水源而采取创新科技进行废水处理、提高水产量, 同时注重环保质量的业者或管理机构。

二、新加坡概况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 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热带城市岛国, 由一个大岛 (新加坡岛) 和63个小岛屿组成, 国土面积约646 km2, 新加坡岛的面积为587 km2, 约占全国面积的92%, 该岛南北约23 km, 东西约42 km。新加坡地势平坦, 海拔最高165 m。距赤道142 km, 属热带海洋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4~27℃, 年平均最高气温31℃, 年平均最低气温23℃, 气候潮湿, 全年高温多雨。

虽然新加坡降雨量充沛 (每年2 400 mm) , 却属于水源性水资源缺乏国家, 原因是海拔太低, 无良好含水层, 土地面积太小, 河流短促, 水资源调蓄能力较差, 天然水资源十分有限, 加之人口密度大, 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1 m3, 在世界倒数第二。

新加坡现有人口约440万, 每天用水量约136万m3。目前新加坡人口年增长率为1.9%, 如何为越来越多的国民提供清洁用水是新加坡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过去10年, 新加坡取得了7.7%的年均经济增长率, 为保持国家的经济繁荣, 使国内的社会经济稳步增长, 新加坡政府把水资源视为国家存亡的命脉。

三、新加坡的水务管理机构

新加坡的水务管理机构是公用事业局, 成立于1963年, 开始其职能是负责水源的收集、净化、供应及用后水回收处理。后来还负责管理电力和煤气。从2001年4月1日起, 公用事业局又从环境部手中接过管理废水和排水系统的任务。这项任务转移让公用事业局能够规化并实行全盘政策, 包括保护和扩大水资源、雨水管理、淡化海水、用水需求管理、社区性计划、集水区管理、对某些非核心任务的特定活动外包给私人企业以及举办公共教育及增强节水意识活动。

四、新加坡的水资源开发

新加坡是少数从全方位考虑水资源供应的国家之一。公用事业局通过对水资源循环的统筹管理, 为新加坡制定了一项独特的多元化水资源开发策略, 被称为国家四大水喉。这四大水喉是从马来西亚进口淡水、雨水收集、新生水和海水淡化。

(一) 从马来西亚进口淡水

新加坡在1965年8月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当新加坡还隶属英国殖民地自治邦时期, 于1961年和1962年签署了两份长期供水协定。在这两份供水协定下, 新加坡可从邻国马来西亚的柔佛州以每1 000加仑少于美币1分的价格输入原水, 同时, 柔佛州由于缺乏净水设施, 新加坡在马来西亚境内建设了净水厂, 经过处理的水一部分返销马来西亚, 其余部分则从横跨两岸的2 km长堤上的三条水管输入新加坡。

上述两份协议的有效期分别为50年和100年, 分别将于2011年和2061年到期。此外协议还规定, 协议执行25年后双方重新审议水价。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新马双方就续签供水协议进行了多年的拉锯式谈判, 双方在价格问题上一直僵持不下。长期以来, 供水问题一直困扰着两国关系, 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随时都有被切断水源的危险, 新加坡在此问题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新加坡吴作栋总理曾指出:新加坡建国以来就致力同马来西亚保持友好稳定的关系, 如果供水是影响新马发展睦邻关系的主要问题, 新加坡将减少对马来西亚水供给的依赖, 此举更有利于两国的长远利益和发展。为此, 新加坡决定采取积极行动来减少对马来西亚的供水依赖, 于是诞生了多种用水方式如建雨水蓄集系统、生产新生水和进行海水淡化。

(二) 雨水收集

1. 雨水收集系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新加坡内陆仅有3个蓄水池, 即位于中央集水区的麦里芝蓄水池、实里达蓄水池和庀亚士蓄水池。20世纪60年代,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 新加坡需水量逐渐增加, 同时又遭遇了极度干旱, 迫使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只得将原有的蓄水池逐渐扩大, 仅实里达蓄水池就扩大了35倍。以后集水管理备受新加坡政府的重视, 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统。雨水由河流、小溪和沟渠导流并储存在蓄水池里。目前, 新加坡共有14个蓄水池和一个暴雨收集池系统。各个蓄水池之间有相通管道, 过剩的蓄水将直接引入蓄水量不足的池内, 确保各水池的蓄水空间得到最大的运用。为了扩大蓄水规模, 新加坡正在建设蓄水规模更大的滨海蓄水池、榜鹅河蓄水池和实龙岗河蓄水池。

2. 集水区保护

由于土地面积狭小, 新加坡妥善具体地划定集水区, 制定了合理的集水区规划, 按照地理位置、土地利用情况、周围污染源分布、人口分布情况、土壤结构和工程建设难易程度等情况选择集水区位置。最早划分为受保护集水区的面积占全国面积不到5%, 目前已占到一半。2009年滨海蓄水池、榜鹅河蓄水池和实龙岗河蓄水池落成后, 新加坡的集水区面积, 将扩增到国土面积的2/3。

新加坡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保护这些集水区, 先后颁布了水源污化管理及排水法令、制造业排放污水条例、畜牧法令、毒药法令、公共环境卫生法令、国家公园法令与条例、公用事业 (供水) 条例和公用事业 (中央集水区与集水区公园) 条例等法律文件。2003年新加坡进一步在宪报上公布, 对水资源可能产生污染的活动, 一律不准在这些保护区内进行。

尽管多数发展中国家也有与新加坡类似的法律规定, 但是新加坡与这些国家的最大不同点是严格贯彻这些条规。从1971年开始,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就成立了一个污染监测小组。通过日常的野外检测来监视以及阻止可能对集水区造成污染的活动。并按照法律条文要求, 经常对工厂, 特别是座落在集水区的工厂进行例行及突击检查, 以确保这些工厂的排放水符合制造业排放污水条例标准。公用事业局的中央供水检验室每天都对水源、净水厂、蓄水池、管网及用户中抽取的水样进行检验。通过这些检测和检验, 确保供水符合水质标准。

(三) 新生水

新生水是超出饮用水标准的纯净回收水。新生水是将经过二级处理的排水, 用先进的反渗透膜技术与紫外线消毒进一步净化而生产的, 它是超纯净和可安全饮用的。新生水通过3万次以上的科学检验, 证明超越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标准。

新加坡在面对供水安全的问题时, 从战略性的角度选择了经过净化处理后流入海中的污水。早在1970年便开始研究废水 (或用后水) 再生的可能性, 建设了第一个实验性废水再生处理厂, 由于经济效益差和技术问题, 该厂于1975年关闭。

1998年,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与环境部又进行了废水回收的研究。座落于勿洛供水厂下游的试验性新生水厂于2000年5月开始运作, 并且每天生产1万m3的再生水。由勿洛新生水厂生产的再生水, 其水质不仅比公用事业局所供应的自来水好, 也符合美国环境保护局和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水质标准。

实验成功后, 公用事业局决定扩大废水的回收、处理和再生规模。这是少数国家所采取的措施。2003年的投资额高达11 600万新元。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 废水的处理量从每天131.5万m3增加到每天136.9万m3。目前, 100%的用户废水都排入废水管网, 然后输送到供水回收厂处理。废水经过二级处理后, 再通过微滤膜、反渗透膜及紫外线技术处理, 就成为新生水。

现阶段有三座新生水厂生产新生水:即实里达、勿洛和克兰芝新生水厂, 总产量为每天9.1万m3。这些新生水厂通过100 km长的水管输送网络, 分别为新加坡的东北部、东部和北部地区供水。近期, 公用事业局正在进行另一项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项目, 在乌鲁班丹建造新加坡最大的新生水厂, 其产量可达每天11.4万m3。

新生水在质量方面虽然可以保证安全饮用, 但主要还是作为工商用途。其纯净度比自来水高, 是某些制造业生产过程的理想用水, 例如需要超纯净水的半导体制造业。有少部分的新生水 (2002年为每天0.9万m3及2005年每天2.3万m3, 或国内每天大约用水量的1%) 掺入蓄水池中的原水, 然后经过处理作为家庭用途。预计到2011年, 新加坡每天能生产29.5万m3的新生水, 其中每天4.5万m3 (用水量的2.5%) 将间接供应给家庭, 25.0万m3则作为工商用途。公用事业局每天将2.3万m3的新生水与蓄水池里的原水混合, 到2011年, 这部分水量将提高到4.6万m3。

(四) 海水淡化

新加坡四面环海, 在海水利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面对水资源危机, 新加坡也和其他滨海国家一样, 积极研发海水利用技术。通过淡化海水来增加和扩大海水供应, 已成为新加坡水源供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9月, 新加坡兴建的第一座国家级海水淡化厂———大士新泉海水淡化厂建成并开始启用。新泉海水淡化厂是新加坡公用事业局第一项与私人企业合作的项目, 是一座私人企业设计、兴建、拥有和投入生产的海水淡化厂。新泉海水淡化厂所生产的淡水被输送到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所拥有的水库, 进行处理后送往用户, 以供饮用。新加坡公用事业局表示, 该厂所生产的淡水安全可靠, 并且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与公用事业局的食用水安全水平。

新泉海水淡化厂总投资为2亿新元 (约合1.2亿美元) , 占地6 hm2。该厂采用反渗透法淡化海水, 每天可生产13.6万m3的淡化水, 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膜法海水淡化厂之一。该厂在建设和运营中十分注意成本控制, 在第一年的运作中, 淡化海水的成本是0.78新元/m3, 而当时新加坡的水价为1.1新元/m3。据此推算, 该厂第一年的盈利就可达2 000万新元。如今海水淡化在新加坡成了利润丰厚的朝阳产业。

新泉海水淡化厂每天生产的淡水, 能够满足新加坡10%需求, 在增加和扩大新加坡国家可供使用的水资源方面占了重要部分, 被新加坡政府称为第四个水喉。

五、新加坡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发展趋势

(一) 高效水务管理需要全社会参与

水务管理涉及水资源规划、开发、保护、调配和合理利用等诸多问题, 新加坡通过机构改革, 将所有与水有关的行政部门整合起来, 大大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同时新加坡政府注重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 鼓励公众和利益相关者参与水资源管理与开发。允许私人在水资源领域投资, 这种情况在美国和英国比较常见, 新加坡也采用了这种形式, 新泉海水淡化厂就是一座私人企业设计、兴建、拥有和运营的海水淡化厂。

节水也是新加坡水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有效的节水措施和宣传教育计划。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每年都要拿出几百万新币进行节水宣传活动,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呼吁全体新加坡人各尽其责节约用水, 保持集水区和水道的干净, 并建立与水的感情与责任感, 善用与享用水源。这样, 国家方能确保拥有足够的水源以满足现在与未来人们日常生活及工商业所需。通过各种形式的节水宣传, 增强了市民的节水意识和水务管理参与意识。

第三世界水管理中心副会长Cecilia Tortajada博士通过研究新加坡的水务管理、水资源领域的开发建设和公众参与制度, 做了如下评价:“新加坡的实例显示:要在如能源、农业或工业等同样表现平庸的管理机构之中希冀国家会有一个高效水务管理机构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国家的水务管理机构只能在其他发展领域有效运作时才能同时发挥效率。时下普遍认为即使其他发展领域保持低效率运作、水务管理机构还是可以单方面提高效率的这一假设是不切实际的主张。”新加坡的水务管理表明, 只有政府各部门高效率运行、通力合作, 加上社会公众的参与, 才能实现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战略。

(二) 建立科学的发展规划才能促进水务管理工作健康运行

为了以较少的水资源支持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高效率运行, 在水资源开发管理方面, 新加坡建立了科学而权威的发展规划, 包括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长期规划中, 鉴于2061年后能否继续从马来西亚购水等问题, 制定了相应的对策。积极推行新生水技术和海水淡化技术是他们从长远利益考虑, 贯彻执行长期规划的具体体现。短期规划包括年度计划和十年滚动计划。每一年度计划完成后,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要根据新情况, 修订出一个新的十年计划。在这个新的十年计划中要充分体现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和环境的发展关系, 体现水资源开发管理的进步程度。这种方式保证了规划的连续性和持续改进性。

(三) 持续的研发投资是水资源开发管理持续进步的保障

新加坡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水科技领域的研发和创新, 不断探索更完善的水源管理模式。2006年新家坡政府把水领域指定为政府重点发展的三大领域之一, 并成立了新加坡环境与水业发展局, 设立了国立研究基金会, 将在未来5年内投资3.3亿新元以加强水科技领域的研发工作。持续的研发投资使新加坡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 达到了开源节流的目的, 建成了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以较少的水资源量实现了水的高效益。

(四) 保护水源和环境需要健全的法律体制

新加坡共用事业局的专家向我们出示了一些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城区的照片, 与目前形成鲜明的对比。那时附近的水源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居民无法享用到达到水质标准的饮用水。如今新加坡的440万居民, 无论在家中、学校、办公室或工厂, 每天只要扭开水, 就有足够干净又安全的自来水满足他们的日常所需, 新加坡也建成了令世界瞩目的花园城市, 这一切主要归功于新加坡在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建立了健全的法律、法规。尽管多数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规定, 但是新加坡与这些国家的最大不同点是严格贯彻这些条规。例如, 当养猪场的排泄物成为污染水质的主要源头时, 在顾全公众健康方面, 立法通过牲畜法案, 划定特定范围以限制牲畜的饲养。这也对集水区免受农场牲畜排泄物的污染, 起了保护作用。目前, 新加坡有一半的土地面积均属受保护及部分受保护集水区。

(五) 合理的水价是较好的需求管理政策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在进行水务多元化与开源的同时, 也深思熟虑, 实行全面的需求管理政策。从1997—2000年期间用逐次调高水价的方法进行需求管理。从2000年7月1日起, 家庭用水量每月在40 m3以内, 以及非家庭用户的收费, 一律为每立方米l.17新元。每月用水量超过40 m3的家庭用户, 收费则是每立方米1.40新元, 这比非家庭用户的收费高。从2000年7月1日起, 家庭用户每月首40 m3的耗水税调高至30%, 而非家庭用户则一律征收30%的耗水税。但是, 家庭用户的用水量每月若超过40 m3, 却须支付45%的耗水税。换言之, 高用水量的家庭用户须付更高的税务。新的收费制度实施后, 新加坡的人均用水量逐年递减, 从1995年的每人每日平均用水量0.172 m3下隆至2005年的0.16 m3。这说明, 新收费制度对用户的用水习惯影响显著, 是一项有效的节水措施。

新加坡的梯级水费制度向公众传递了明确的信息, 即鼓励他们节约用水。新加坡的水费制度对于节约用水大有裨益, 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六) 海水利用技术是备受国际关注的开源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 淡水资源紧缺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为了缓解淡水危机, 许多国家在大力开发节约淡水技术的同时, 积极开发新水源替代淡水, 如污水资源化、海水和苦咸水直接利用。新加坡建设了世界上最大的膜法海水淡化厂, 淡化海水被新加坡政府称为第四大水喉。目前, 新加坡国内的海水淡化公司, 除在本地开展业务外, 还纷纷走出国门, 到中国、中东、非洲等地拓展商机。新加坡水业涉及的范围涵盖了建筑、设计、运作与研发等各个领域, 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向前发展的又一个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这说明海水利用技术是备受国际关注的开源技术。新加坡是既缺能源又缺水源的国家或地区, 他们对海水利用技术的重视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中国海岸线漫长, 沿海城市众多, 海水利用技术将大有作为。

摘要:着重介绍新加坡的高效水务管理工作, 系统综述了新加坡的雨水收集、新生水和海水淡化等水资源开发技术。最后从全社会参与、规划制定、立法管理、研发投入、水价和海水利用等方面总结了对我国水资源开发的有益启示。

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 篇9

一、档案案卷目录信息计算机管理

计算机在机关档案管理部门的应用, 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对档案案卷目录信息的管理, 同时, 也是档案管理中是最基础的一项任务。档案目录信息的计算机管理, 对计算机软硬件要求不高, 投资不大, 主要是能够提高档案检索的速度和查确率和查全率。

二、档案全文存储与检索

随着计算机进入办公室, 文件处理和档案管理两个阶段工作紧密联系起来, 通过计算机直接对档案全文处理并自动检索全文信息, 是档案部门应该计算机管理档案的发展趋势之一。建立档案全文计算机存储检索系统, 具有操作简单、存储检索方便、快捷, 并可上网进行远距离传递等优点, 这些优点在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上, 将会得到充分发挥。

三、档案信息计算机管理网络化

目前, 我们通过本机关办公域网, 已经建立了机关档案管理信息网, 从而形成一个对外封闭, 对内开放的档案信息系统, 并根据管理权限的不同, 分为管理员和利用者。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 他负责分配给用户权限, 而利用者具有普通浏览权限, 需要其他权限须经管理员审核批准。

我们所建立的档案信息网络, 共享范围涉及本机关内部工作人员, 它是实现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体说来就是, 传统的档案随着办公自动化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逐渐演变化“机读档案”, 这样不仅可以使内部各部门的档案收集、整理、鉴定及保管统计等工作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 而且更重要的是档案提供利用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四、档案信息资源网络的安全问题

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管理, 应当把网络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网络安全是指为数据自理系统建立所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保护, 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名和泄露。

根据我们机关档案信息网的特点, 主要是以办公局域网为依托, 网上档案信息的保密工作重要。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安全的几种因素与解决对策是:

(一) 网络系统中管理员对其管理权限的把握

如果档案管理员对档案信息资源网络中的档案内容处理销毁有所疏忽和麻痹大意, 或者利用这种权限为自己私用, 就可能严重泄密, 甚至给整个档案工作带来很大的损失和混乱。考虑到我们的档案信息网主要是服务于本单位内部工作人员, 但为了避免这一影响因素, 必须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一是加强档案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注重提高档案员的保密意识;二是加强对业务部门的监督和约束, 制定一套完整的档案信息资源网络运行的管理规范和保密制度。

(二) 来自内部或外部的非法访问

内部的非法访问主要来自网络管理员分配用房权限不合理, 用房密码选择不慎都是网络安全的隐患。所以说, 管理员分配用房权限时, 设定的用房密码一致的情况下, 要告知并及时修改个人密码, 防止密码外传, 造成档案信息泄密事件。外部的恶意攻击主要是掌握计算机知识技能, 一旦取得了档案信息网络的访问权限, 便可以涂改网络中使用的全部数据或修改指令、改变路径, 对网络信息进行破坏, 致命网络部分或全部瘫痪。

针对这一情况, 一是管理员在提高保密意识的同时要学习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遇到基本的问题, 能够予以解决;二是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提高各用房的保密意识, 并保护自己访问权限和密码;三是严禁杜绝利用档案信息网络联接外部互联网, 做到专机专用专人管理。

(三) 计算机病毒侵害和破坏

计算机病毒是当今网络业发展的最大危害, 其传播速度、破坏性和传播范围等方面都是单机病毒所不能比拟的, 特别是在互联网上。针对计算机病毒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设置计算机病毒“防火墙”, 对杀毒软件及时更新;二是对外来介质的移动盘要进行先杀毒处理, 才可以在档案信息网络中下载内容;三是杜绝利用档案信息网络联接外部互联网络, 做到专机专用专人管理。

当我们认识到影响网络安全的各种原因后, 就必须强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对档案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也就是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随着社会信息化及电子政务的出现, 档案管理必将由手工方式向现代化过渡, 最终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

摘要:本文论述了计算机技术在机关档案部门的应用体现形式。分析了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网络安全的因素与解决对策。

关键词:网络技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陆小妹.网络环境下档案价值变化对利用工作的影响[J].北京档案, 2006 (06) .

[2]蓝皑珠.网络环境下高校电子档案管理的思考[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02) .

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 篇10

在面对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时, 应考虑教师资源、学生资源、教学信息资源、网络资源、教学设施设备资源等几个方面。

●注重教师自身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

教师不仅是保证课程实施的首要基本条件资源, 而且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鉴别、积累、使用者, 是一个重要的载体。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除了原有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之外, 其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其中蕴含了部分信息学、传播学、系统论等的基本原理, 涉及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与计算机紧密相连的应用技术, 还渗透了社会生活、人文、艺术、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等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原来的知识储备已经无法满足课改的要求, 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原有的学科知识基础上, 不但要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 还要补充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 努力开发自身的资源, 才能更好地驾驭本学科的教学。教师要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 增强教科研意识, 提高科研能力, 要走专业发展的道路, 要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课程资源的挖掘上, 信息技术教师要力求将新技术、新应用引入教学, 任务、项目的设计要贴紧生活、工作, 要体现发展。例如, 我们学习多媒体技术时, 任务或项目可选择当下较为流行的微电影;学习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时, 我们可分组选择开网店, 办班级或学校网站, 组建简单的校园社交网络;在学习Word时, 我们可制作学校或××公司宣传册……

教师的知识能力、技术水平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因此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材, 更要挖掘、整合各种资源, 创设各种情境, 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同时, 对教师资源的开发还要注重整个教师团队的作用。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再好的工程师也无法独自开发Windows操作系统。因此, 在挖掘教师资源时, 我们还要广泛开展交流学习, 将整个信息技术甚至其他学科的教师的各种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 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关注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 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 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 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经验、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就是我们要开发、整合的课程资源。例如, 我们可以将有网上购物经验的学生组织起来办个小网店, 成立一个小组, 在网上销售一些本地特产, 帮助某位家中种植长红枣 (本地特产) 的同学, 替他在网上进行宣传、销售, 找个好买家。

对学生资源的开发、整合, 可积极利用学生所拥有的一些信息技术设备, 发挥学生课程资源的重要作用,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并利用好学生个体的特长。例如, 我们进行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时, 可设计拍摄微电影, 制作电子相册, 制作宣传广告、课件等任务或项目。在实施前, 学生按兴趣、爱好等分成多个小组, 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有写作特长的同学负责编写剧本, 有表演天赋的同学当演员, 有美术特长的同学负责美工, 有照相机、摄像机 (包括手机) 的同学负责拍摄工作, 组织能力强的同学可担当导演, 电脑技术好的同学负责后期处理。通过细致的分工, 明确的任务, 学生集思广益, 发挥团队作用, 采集素材、处理加工素材, 最后完成作品并发布。这一过程很好地挖掘出了潜在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并整合相关领域的课程资源为信息技术课所用。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索了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与技术, 充分发挥了不同爱好、兴趣、特长, 拥有不同资源的学生个体的作用。教师是资源的开发、整合的引导者, 是教学实施中的辅助者, 也是整个过程的参与者。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者, 是学习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探索者, 是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的核心。

重视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展, 就是注重学生本身, 就是注重学生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 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最重要的环节。

●重视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利用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信息资源包括两类, 其一是数字化资源, 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 如图书、报刊、录像等。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 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 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充分开发、整合、利用数字化资源, 发挥网络资源优势, 搜索、积累丰富的文本、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源。将所积累的资源有效整理, 分类存储, 形成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库。同时, 还要建立学科、学校信息资源库以及相关网络平台, 实现校内搜索。各教师、学校间还应加强交流与互动, 实现资源共享。另外, 还可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组织开发一些紧密联系教学实际的课程资源。

●挖掘设备资源的潜力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因此也就要求设备更新要快, 但一般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数量有限, 或者设备不全, 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因此, 可充分挖掘并利用教师、学生手中的一些信息技术设备, 发挥其在教学中的功效。主要可利用的设备包括:数码相机、摄影机、手机、GPS导航、家用有线和无线路由器、平板电脑、音箱、耳机等。将这些设备的功能加以充分利用, 能极大地丰富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上一篇:价格补贴下一篇:英语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