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学

2024-05-05

如何教学(精选十篇)

如何教学 篇1

一、明确高中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本质上是人的素质的竞争, 所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全民素质, 是教育的根本所在。而思想政治教育有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我们只有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作为政治课的任课教师, 我们必须让学生明白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 学生通过对本学科的学习, 可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任务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探讨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仅是加强和改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大课题, 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知识性强、理论抽象的特点, 所以好多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总感觉很累, 学生学的时候也会感到枯燥无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 他就会积极、主动、执著地去探索, 使学习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 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学会主动求知、善于求知, 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上课只讲抽象的理论, 交待知识要点, 把思想政治课当成纯粹的讲授知识的过程, 就会造成学生厌恶的心理, 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通过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把课本知识由学生的间接需要变成学生的直接需要, 以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 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什么是问题意识?它是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探究的心理状态, 进而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智慧的根本就是好发疑问, 对问题质疑是深入问题、了解问题的必然条件。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 更是思维的动力, 只有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才能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疑问, 共同讨论分析, 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对于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以及他们自学探究的能力, 让他们去自学思考, 探究疑点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时政热点、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探究问题本质, 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对于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率可谓是事半功倍。

四、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是提高政治教学效率的延伸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 它应以提高学生的情感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 这些说明了把社会实践引入政治课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证明, 一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炼, 都需要在实践中锻炼。如果没有对现实的观察分析, 没有对现实问题的亲身体验, 必将会导致思想政治课的知行脱节, 也会使思想政治课失去它的德育功能而变成空洞说教。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活动, 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如何写教学反思、教学后记 篇2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每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选准反思对象:

“教学反思”的主要对象有:回顾反思、记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理念;观摩反思同事的教学行为和理念,参与集体交流研讨,诊断自己或同事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反思公开发表的课堂实录(课例)意图、理念,对比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别人成果的可资借鉴之处。

(2)明确反思方式

①内省式反思,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可通过反思日记、课后备课、成长自传等方式完成。

②学习式反思,即通过理论学习或通过与理论对照进行反思。

③交流式反思,即通过与他人交流来进行反思,可用观察交流、学生反馈、专家会诊和微格教学等方法。

④研究式反思,即通过教学研究来进行反思。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学、以研究的视角反思教学、以反思的成果改进教学。

(3)掌握主要教学反思方法

如自我提问法、行动研究法、教学诊断法、交流对话法、总结记录法等。在教学反思时,我们可以思考如下一些问题,如:这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败得失的原因何在,还有什么困惑?等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为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4)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看法的过程。让教师真正意识到并切身体验到反思对其专业发展的作用,对于督促教师自觉进行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自身也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培养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良好的反思氛围,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2.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后记?

教学后记,又叫教学札记,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后,对教学情况的记录,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效果的评价。坚持写课堂教学后记,能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其自

身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使以后的教学常教常新,不断进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撰 写教学后记:

(1)记成功的做法。成功的教学,体现在教师以自己创造性的教学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去把握教材内容,以恰当的方法和表现力去设计教学环节,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达到预期效果和引起学生共鸣的做法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

(2)记失败、失误之处。教师把课堂中出现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及时记录在教学后记中,并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仔细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亡羊补牢,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

(3)记课堂灵感。在课堂实施教学中,随着教学的展开、师生思维的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具有瞬时性,有很高的参考性,若不及时地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为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

(4)记对新理论新经验的认识。在运用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时,改革的实效性、实用性如何,是否适合本年级、本班级、本章节内容对某个知识点的处理,主要优点有哪些,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何,有利于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哪些能力的培养等,写下这些后记,有助于对新理论、新思想的消化、吸收、应用,使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策略不断更新,始终处在教学改革的前沿,促使自身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5)记学生方面的问题。教师从学生动手实践、自己探究、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记录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包括对所授知识的接受程度、重点难点是否已经掌握和理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日积月累,既丰富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历史教学如何实施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反思;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2-072-1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

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

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能力的增强,系统的理论学习是必要的。首先,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自己的实践。其次,理论可以冲破习惯和经验的束缚。如果没有一种理论的证明和指引,我们就往往会在一个划定了的圈子里漫步,永远走不出来。再次,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的经验得到升华。对于我们历史教师而言,应一如既往地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把握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当前形势下,更要系统地学习新课程理念。进入新千年后,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加趋于活跃,成果迭出。如聂幼犁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方法论》、赵亚夫主编的“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丛书”等著作都有参考价值。此外,《历史教学》杂志开辟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以及“关注新课改”等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也有帮助。

二、要强化教学基本功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强化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尤其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加强有助于促进教师成长和新课程的展开。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教师专业知识的浅薄,信息量的缺乏,对教师的自身成长是极其不利的,也是与新课程改革极不合拍的,这样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个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知识结构。那么,历史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中学教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当然要钻研,因为它们是我们教学的依据。同时,我们应该有选择性地读一些当代大学历史教材,更应该多读一些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比如教“中国古代史”,通史要读,还应读内容丰富、评价较高的断代史著作;教“世界史”不妨去研读一些外国史学家写的著作,如,现在比较畅销的(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写的《全球通史》等。此外还可以从中国现代一些杰出的史学家顾颉刚、陈寅恪、郭沫若、翦伯赞等人传世的学术论文中,精选若干篇研读。阅读这些具有教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不但可以提高专业素养、了解学科研究前沿,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要听课观摩,写好“教学后记”

观摩他人成功的教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个活生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典型,让我们感受与学习不尽相同的授课内容、组织形式、教学风格等。另外,在开设公开课、示范课或评优课时,则会“被逼”反思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认识。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后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路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历史教师反思能力的提升。如,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内容时,不少教师都采取这样的做法:先让学生预习几分钟,接着教师分析战前国内国际形势,讲述战争过程,然后分析、归纳战争影响,(期间可能穿插了一些提问)最后小结布置作业。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完整、无缺,但它实际上仍停留在“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学生思考分析”的灌输型的教学模式上,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提高。而有一位教师却与众不同,对这一内容他是这样设计方案、组织教学的:

①课前让学生从图书馆或网上查阅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并预习“新思想的萌发”。

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问:为什么会爆发鸦片战争?没有“虎门硝烟”战争会不会爆发?战争进程如何,结果怎样?导致这样的结局原因何在?鸦片战争带来了哪些影响?有人说“要感谢鸦片战争”,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观念落后也要挨打,请谈谈你的看法。

③师生、生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需花两课时)

④创造条件观看电影——《鸦片战争》

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设计、组织教学的,实现了历史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由于兴趣被调动,思维被激活,课堂讨论时,学生畅所欲言,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他们的表现欲、创造欲得到了较好的满足等等。听了这堂课我们觉得收获很大,感触颇多,与之相比,自己的教学就相形见绌了,这样就会促使自己积极反省,从而改进教学。

在教学中如何渗透阅读教学 篇4

一、以教材为蓝本, 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 从而引导启用习得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1. 通过课题猜测课文内容。

一篇文章的题目, 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老师可以通过课文题目, 让学生想象课文内容和有关情节。学生通过猜测后, 老师再让学生带着猜想的内容听课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2. 立足课文进行阅读教学。

每一篇新学的课文, 都要首先带问题听课文, 再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 通过课文插图, 吸引学生阅读注意力。

利用课文插图, 让学生进行思维、想象、表述, 最后根据内容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同学回答问题。

4. 文化知识的延伸。

让学生到图书室、互联网上搜集信息, 在课堂上集中汇报, 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拓展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紧靠八个一的要求, 抓紧课前一分钟的演讲

准备的内容可以是一篇演讲稿或是小作文, 并根据内容提三个问题, 全班同学抢答。

三、结合课本内容, 让学生学习、理解与传递必要的信息

课本中已经出现了Chant, activity, Song activity, Listen and chant, 等阅读材料, 同时所列功能项目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内容, 突出了语言学习与学生生活经历相联系。

四、层层推进, 逐步训练

每节课我们都要抓住小学英语教学的三个要点:兴趣+情景+活动, 采用诸如Look and Say这一类的方法, 借助图片、录像或假设的情景, 加深学生对语言的感知, 使他们产生阅读的欲望。从简单阅读出发, 我们常用的有看图填空、看图说话方式。根据问题练习写短文, 串联起来写成小文章, 这也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种方法。如: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在对四个季节的描述中使用where, what, when, how等问题描述, 进行短文串联。

五、视听着手, 解决问题

以问题推动学习, 通过解决问题来感知整体的阅读材料。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借助课文图片, 通过多媒体呈现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录音。就这样, 通过设计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提问设计须有“度”且“巧”, 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实际出发, 利用有关提示引导,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六、阅读过程要进行指导, 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 并不知道如何很好地去阅读, 大部分学生要靠老师正确的指导, 而阅读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为此, 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具体有:a.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b.培养学生根据意群认读的习惯;c.培养学生猜词的习惯, 最终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阅读。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前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阅读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英语阅读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因此, 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如寓言和励志故事等。以知识为载体, 适时适度地渗透思想品德以及爱国主义教育。

七、增加语言实践量, 渗透异国文化, 拓展延伸阅读空间

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通过英语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搜寻更多的相关信息, 在有兴趣的条件下自主地拓展了课外阅读的空间、拓展视野,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文化背景的渗透来培养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真正学好、用好英语, “流”向课外。

八、增加语言实践量, 延伸英语阅读空间

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 仅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要面对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以拓宽阅读内容视角, 摆脱传统的英语阅读教材的束缚, 以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 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阅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的教学应充分重视主体内化的精神, 注重阅读品味而不是阅读分析, 以教材为蓝本, 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 从而用所学的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通过阅读内容、空间和方式的拓展, 实现对社会和人生观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张东兴, 高宏伟.快乐阅读轻松识字——寻求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的高效整合[J].教育实践与研究 (小学版) , 2006, (10) .

[2]董瑞凝.学海无涯乐作舟——关于低年级的阅读教学[J].考试周刊, 2009, (50) .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分组教学 篇5

对同一年招收编班的学生必须充分调查摸底,不要以片面的主观印象匆忙分组;学生个体之间在道德情感、行为习惯、智力状况、年龄、身体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综合分析,观察其发展情况。到一学期或一年后,再将学习水平相接近的学生,组织同层次的小组,或者按各小组成绩均衡分组,做到各小组成绩大致相当,以便开展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在新组成的班级中不宜过早地实施“分组”,而且开展分组时宜粗不宜细,可先分教学目标接近的两个组次,以后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与学生的发展情况再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分组。同时,分组教学应是动态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进步状况,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重新分组,对各组采取不同的奖励措施。这样,各组落后的学生可以很容易赶到前面来。

二、教学要有计划

为了保证数学教学中“分组教学”有计划地进行,事先要对每个学生确定一个较为具体的教学计划,以使在教学中按照各组要求的共同点进行集体教学和分组要求的不同点安排分组学习,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可设置弹性要求,但必须保证基本要求的完成,每个学生都要有可行的明确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可结合大纲和全学期使用的教材,以及学生的自身情况去设置。

三、组间竞争

在各小组成绩均衡的前提下,开展各组之间的竞争,主要包括纪律和成绩两个方面,突出成绩方面的竞争。竞争过程中必须做到细化、量化。纪律方面必须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扣分、加分细则,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同时坚持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大结;成绩方面通过月考计算各小组的的平均分,按分数高低排序。综合两个方面每月评出文明小组并予以一定的奖励,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各小组内组织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可以实行“师徒结对”的形式,一方面帮助问题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本小组的竞争力。

四、充分备课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新教学 篇6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创新

当前,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同时它也带来了教育内容、教学组织新式及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变化。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它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本文针对信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课堂体验,从教学环境、课件设计、情感教育、教师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设计了相关的实行方案。

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为小学语文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教师教学,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可以这样说,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就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简要谈谈我的一点认识。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多媒体赋予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艳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习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在儿童的认识与教学之间架起一坐桥梁,使他们能愉快的探索知识的奥秘。 “学之不如知之则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也”,激发了兴趣,也就为学习开了一个好头。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一课,一开始,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画面:一艘船,在海面上行驶,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与同学闲聊或玩耍中转移到课堂上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接着引入课题后,马上展开课题画面:蓝蓝的夜空中,有着闪闪的星星,一小姑娘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犹如坐在小船上划着桨。在画面切换的同时,配以背景音乐:童声朗读《小小的船》。在这过程中,一方面精美的画面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这一画面產生好奇心,进而开始探测下面讲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美妙的童声朗诵课文,使学生注意到课文中的部分生字,如船、弯等,部分学生会主动开始跟着朗读,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些生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二、信息技术教学促使教师的角色有了转变

信息时代,教师在课堂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垄断者,学生自己在课外,在信息技术环境里获得的知识十分丰富,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前台走到后台,成为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为学生提供物质条件、必要的学习资源及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

尽管学生有多种学习选择的权利,但离不开教师的组织规划。课前,我从整体出发策划教学环节,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先检索阅读,协作完成电子文稿;在分组汇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议。信息化技术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了广泛交流协作的机会。通过这种协作交流能有效完成学习任务。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巧妙解疑

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的利用多媒体,化抽象概括的语言文字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间建立起联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这篇文章篇幅较长,由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学生没法体验到。那么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欢乐心情更无法体验到。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长文短讲的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发展顺序,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在课堂中播放当时大典的盛况,用毛主席那浓重的乡音和大典的热烈气氛感染学生,使学生置身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从而缩短学生的历史距离。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课文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四、合理使用评价方法

一个评价活动不仅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束,更重要的是又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后一个学习过程的开始决不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重复,而是质量更高的一个学习过程,现代先进的评价方法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小组讨论法:这种方法采用先小组自评,然后再进行他评。这种评价方法有如下特点: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例如,在学习了画图软件后,我组织学生画了“荷塘月色”,并由组员之间相互讨论各作品的优缺点,然后给出客观的评价。这样不但发挥了团体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发展。

观察法:主要特点是注重过程性评价,容易形成对学生综合的、动态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自控能力不强,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偏离学习目标,利用计算机玩游戏、上网。

如何优化教学预设 篇7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的教学预设最终指向的是为了学生课堂更好地学习。反之, 我们也可以这样认识, 课堂教学要顺利有效开展, 我们一定要优化课前教学预设。那么优化预设要注重哪些方面呢?

一.有效预设一定是立足学情的设计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观课中, 我们经常会观察到这样的一个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容易的, 学生吵吵闹闹激情澎湃, 小手直举, 课堂气氛活跃;当老师提出的问题稍难时, 学生一下子沉默不语, 似乎在极力思索, 但是就是没有人举手回答问题, 即使老师点将, 有时也是错误百出或答非所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也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或困惑。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下降, 参与能力不够, 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忽略了学生的能力与学习的实际情况。聪慧的教师在预设时就会考虑到这一点, 他们的智慧源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了解, 在设计流程时会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当然,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看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 这需要教师的灵活机智, 启发点拨尤为重要。

一老师上初二《治水必躬亲》有这样的一问:“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作者所述的道理的?”

学生不知道, 叫起来回答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 就是不讲“举例论证”, 教师干着急, 最后只好亲自出马, 板书:举例论证。因为下文举了海瑞的事例。

面对学生“不知道”是什么论证方法时, 教师是否明白, 学生的不会是情有可原的, 因为这时的学生还没有学到这个知识点, 不知道是这位老师真的不知道, 还是设计时没想到, 即使设计时没有想到, 他自己“贴标签”的处理也是不当的, 因为虽然板书了, 说了, 未必学生就能明白“这就叫做举例论证”。正确的处理或有效的处理可以这样: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写“海瑞治水”的这段文字, 然后问, 作者为什么要写海瑞的故事?学生思考后也可让同桌交流意见, 最终学生就会明白, 下文写“海瑞的故事”就是为了证明上文作者所述的道理。老师让学生明白这一点以后马上点示:用“具体的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看法的正确的方法, 就是“举例论证”法。这样的处理与引导, 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以后碰到类似的文章, 学生就知道了方法, 举一可反三。

二.有效预设一定是立足学法的设计

教师是学习的引路人,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会领着学生去学习、去发现与探究, 而不是直接呈现知识与技能。教师是带着学生去学、去思、去探,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时———伸出援助之手, 加以指引;当学生在学习中走弯路时———伸出援助之手, 加以指正。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导、学生的学, 才能真正做到教师是学生学习方法的领路人或向导, 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与能力的提升。

八年级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层次还较浅显, 如何让他们很快地了解小说的要点, 掌握小说的学习方法呢?一教师在教学《父母的心》时提出两个学习目标, 一是学习能够清晰、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 二是学习具体、生动地讲述一个故事。这两个目标看似简单, 其实达成这两个目标却渗透着小说三要素的要点、细节描写的作用在小说阅读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能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老师先引导学生快速找到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环境, 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然后将这些要点进行梳理概括, 画出一条“小说阅读知识线”, 以线为轴, 把小说的三要素巧妙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样的设计, 学生已然知道要想清晰、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 就要抓住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为达成第二个目标, 老师让学生圈画出文中一些描写人物细节的关键词, 从而引导学生明白要想具体、生动地讲述一个故事, 必须关注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 从而画出“小说阅读知识树”, 在此基础上, 学生再来复述故事自然生动具体多了。至此, 让学生总结学习小说的规律自然水到渠成。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 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借一篇文章帮助学生学会一类文章, 发挥教材的案例功能。教师不是教会学生一篇课文, 而是要教给学生“知识与能力”, 而“知识与能力”需要我们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建构、整合, 形成体系, 学生就能终生受用。

三.有效预设要有突出文章重点内容的问题设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疑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大多数浅显的知识应该是学生自己通过预习就能解决的。教师一方面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一方面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设置一些障碍, 让学生不断去跳跃, 在跳跃中越跳越高。当然, 这些疑, 这些碍, 不能过高, 要让学生尽力跳一跳, 能越过, 不跳则越不过。那么问题、障碍的设计, 就要根据学生的学情, 一切从实际出发。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小节“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教师这样设计教学过程:1请学生翻译一下。2教师出现改句“庭下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让学生评判这样改是否可行, 为什么?3“盖”能否去掉, 为什么?4配乐朗诵这段文字, 学生闭上眼想象这幅画面, 然后睁开眼, 把自己的想象描绘出来。5交流自己描绘的画面, 然后指出作者所含情感。

看这样的教学设计, 教师颇动了一番脑筋, 因为这样设计体现了以下意图:首先, 对文言文词句的理解, 学生翻译句子, 理解句意文意, 这是学习文言文必须的目标, 然后通过对不同句式的比较, 理解了原句用比喻, 是把月光比作“积水”, 把月光的皎洁比作积水的空明, 通过比较理解比喻句的妙处, 体味了语言;接着, “盖”意的理解有“恍然大悟”之感, 让我们读者理解作者当时的思路, 沉浸美景后又突悟, 原来就是月光下的竹柏的影子, 让我们感悟到作者身临其境, 为景所醉的情态;更妙的是配乐思景, 然后写作所思之画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生动描绘作者所沉浸的景, 这不仅引导学生读文需融进文本, 展开想象, 要有画面意识, 更重要的还与写结合, 使学生在想象画面后又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下来。值得一提的是, 并不仅仅是为写而写, 而是更进一步指引:这样的景融合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一段短短的句子, 教师能作这样的一番思考, 并能设计这样的活动, 应该说从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素养上是非常有效的, 这样的设计是值得肯定的。

四.有效预设应有突破难点的策略设计

教师是先学者———先去学习、发现探究, 即学生要学习什么, 通过这一部分 (一节课) 的学习要有什么收获, 教师首先要做到胸中有数:知道了学习内容, 才能确定重点难点。在这儿要强调的是教师学什么的问题, 是学习他人已有的教法, 然后沿袭过来, 还是主动去学习学生所要的东西, 通过自悟, 然后教学。当然, 借鉴他人的经验或参考不是不可以, 这也是一种学习, 但一定要有自己的体验, 而不是照搬照抄。

举个例子:袁卫星老师在上《一碗阳春面》的过程中, 学生初读不知其意, 甚至颇觉有趣好笑, 觉得这个故事太小儿科了, 学起来也许没多大劲。但是袁卫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却抓住文中的母亲“四次要面”的环节, 引导学生去思索包含不同意味却看似相同的四句话。

这四句话:———唔———阳春面一碗, 可以吗?

———唔———一碗阳春面, 可以吗?

———唔———两碗阳春面, 可以吗?

———唔, 三碗阳春面, 可以吗?

通过比较、分析, 推理归纳出母子三人在经济极端拮据的情况下相依为命、互相关爱的情景;又从四句话的分析中结合故事情节理解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护, 儿子对母亲的孝敬, 兄弟之间的友善, 以及一家人团结, 不屈, 向上奋斗, 弱小的家庭从逆境走向光明的内涵。同时再用其他的细节引领学生明白了老板对母子三人的同情和帮助, 使学生由迷瞪而变得豁然开朗。

袁老师的一节课, 引领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 与老师对话, 学生之间互相对话的形式, 不仅明白了故事情节, 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一个细小的故事中所蕴含的“人”的精神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团结、友善、互助的社会氛围, 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一次洗礼, 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提升。

回观至这一点, 我们思考教学设计:

1.教师必须立足于内容所蕴含的语文素养, 从中深挖, 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感悟去吸收内化。

2.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 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思维。

3.教师预设要指向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如何搞好作文教学 篇8

一、写作要有正确的思想

这一点有关写作的教科书和理论著作已说得挺多了, 自不待多言。但在作文的教与学的实践中, 这一点的指导作用并未显示出来, 相反, 恰恰在这个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最突出的现象是, 很多学生表现在作文中的思想与自身的真实思想认识水平不一致, 他们写作文总喜欢写一些空话、大话、套话、假话, 搬用一些政治性的词句, 什么“让人间充满爱, 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吧”, 什么“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年, 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吧”……。这些话如果是由文章自然而生的, 倒无可非议, 问题是这些话与文章思想内容没有什么联系, 甚至根本沾不上边。这表明学生作文中的思想尽管合乎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但这些思想不是从客观现实中合理得来的, 他们只是用了时兴的观念去应对所有的客观实际。换言之, 这些学生还没有打牢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 世界观在根本上就是不够科学的。为什么许多文章东说几句, 西说几句, 而不能围绕一个中心一层一层地论述下去呢?此无他, 皆由考生政治觉悟不高, 是非界限不明, 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不强所致。看来, 作文的第一关, 关于人的思想问题, 所关涉的决不仅是语文的知识和能力的问题, 而是关涉人的整体素质的问题, 显然与人所受的综合教育和环境影响有关。教师要清醒地从一定的高度、从一定的广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更要让学生懂得这样去做, 使他们自觉地多方面地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培养唯物辩证观。没有这一点, 是无所谓作文的, 哪又谈得上作文的好坏高低呢?

二、对社会关注与思考后作文才有真情实感

与第一点一样, 学生不懂得这一点或没能得到有效的训练而存在这一种带有普遍性、顽症性的现象:不少的学生作文没有鲜活的材料, 写好人好事就是帮人推车、给人让座之类, 写社会变化就是盖高楼、起大厦之类, 阐明什么事理, 往往是古有司马迁, 今有张海迪, 中有陈景润, 外有爱迪生, 有些学文科的学生甚至总是搬用、滥用概略的中国革命史。这样, 许多学生的作文、一个学生在多数情况下的作文, 都是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 没有什么现实的针对性的。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 作文不反映现实也就没有新意, 只能旧事重提, 老调重弹, 所以学生越写越没兴趣, 甚至越写越害怕, 怕自己“理空词穷”。这都是没有关注社会、思考社会带来的后果。由此还使得一些学生产生了一种主观的偏见:说好就好得不得了, 说坏就坏透了顶, 特别是后者。长期以来, 中学生的作文达不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 不能不从这两个基本点上找问题, 确实应该提高学生对这两个基本点的认识, 让他们树立一种宏观思想, 训练和培养一种广泛联系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 使他们学习写作不仅在语文课中学, 也注意在其他课中学, 不仅在学校里学, 也注意在其他时间地点学, 随时随地注意观察、思考和积累, 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

三、合理的表达与日常说话的极大相关性

如果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和相当的材料, 怎样表达应该是不困难的, 但仍有一些学生一接触到些作文, 就特别摆开一种架式, 似乎要精妙绝伦, 成一家之言, 流传后世, 结果连平常最熟悉的话语也写得文绉绉的或疙里疙瘩, 弄巧成拙了;有的甚至写得不成文章, 把记叙文写成流水账, 议论文的观点和材料之间油水分离, 写说明文不懂得如何着手写清楚。关于表达, 固然有技巧可言, 但倒不如归之于“说话”。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说是用嘴写的”、“写是用笔说”, 把说与写在本质上统一起来。当然, 先生的“说”接近于有意的口头表达训练, 而这里的“说”更接近我们的生活原型, 因为生活原型给我们更大的真实性和启发性, “文章本天成”嘛。所以, 书面的表达归根结底是出自于日常说话实际的。如果懂得了表达的根源, 多从这个根源出发, 怎样表达其道理是很容易琢磨出来的。现代中学生, 由于受现代化多媒体传达形式的影响, 说话、口头表达具有了一定的机会和基础, 老师完全可以点拨他们将此联系到作文表达上来, 以促进书面表达。

四、几种常见文体的写作要求和思路的相似性

常见文体就是我们常说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除了应用文有一定的格式之外, 其他三种文体是没有固定格式的, 但各自有一些基本要素和要求, 如记叙文的记叙要素、记叙顺序等, 说明文的说明特征、说明顺序和方法, 议论文的基本要素、论证结构与方法等, 因此, 练习每一种文体都是按照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来进行的。这本无可厚非, 但都不免出现一种后果, 就是学生写各种文体的能力不平衡, 写作兴趣偏于单一。一般的情况是初中喜欢写议论文, 高中喜欢 (或长于) 写议论文 (其中有人反而把记叙文给忘了) , 可能有练习重点不同的影响, 然而这里边有一个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几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和思路的相似性没有自觉的清楚的认识。因为长期的作文训练都习惯于单打一、分阶段地来练习不同的文体, 但这就忽视了一个综合的过程, 即把几种文体进行整体的比较和认识。其实,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这三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和思路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的, 就前面所列举的三种文体的基本要素即可见。三种文体都不外乎是以一定的表现方式, 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展现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我们甚至能够在一种文体里去套用另一种文理与文思, 或用一种文体的文理和文思去指导其他文体的写作。中学生不可能达到如此的境界, 但显然是为此而打下必备的基础啊!

以上四点, 之所以归之于宏观, 很明显的原因是它们都具有广泛联系的特点, 对于写作文来说, 都是一些大的方面的问题, 它们重在能启示中学生为写好作文打下必要的思想和思维基础。

作文教学如何创新 篇9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离不开活动。”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空间, 走向社会, 深入社区, 参观工厂, 采访人物, 让学生在直接的生活体验中捕捉新印象。我曾经带领学生参观仙女洞, 回校后要求学生写《参观仙女洞的感想》一文。学生有的写仙女洞的风景, 有的写仙女洞污染现状, 有的写仙女洞对家乡作出的贡献, 也有的写工人的忘我精神, 多数学生的文章比以前生动活泼, 言之有物。

2 作文题材要有生活气息

我作过一个调查, 发现学生对一些常见的作文题材, 如记一个人, 记一件事或勤奋成才一类的题材普遍不感兴趣。而对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近的题材, 如校园纪事、成长烦恼、小学生消费热点等, 觉得有话可说, 有感要发。同时, 学生对一些具有强烈时代感的题材以及科幻题材, 如环境保护、小学生做爆竹引起爆炸有感、我最关心的科技、十年后的我、克隆、网络……等等, 兴趣很浓。因此, 教师在选择作文题材时, 应多倾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热点。

3 鼓励学生要“多”

3.1

多阅读阅读可获得间接的生活经验, 丰富表达自己情感的词汇、语句, 掌握必要的方式和方法, 并且可以从中获得“作的冲动”。

3.2 多观察是积累的前提, 是写作的生活基础。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 一些“等生”文章, 远不如那些敢玩、会玩的学生写得真实、生动、感人。

3.3 多记录。

阅读和观察都要做记录才能有收获。作记录不仅可弥补记忆上的欠缺, 有利于作文素材的积累, 而且记录本身也是一种练笔的方式。

3.4 多练笔这是写作不可逾越的过程。

要鼓励学生记文学性日记, 写课外小作文, 多给少儿报刊投稿等。

4 教师要做到“多”

4.1 多指导。

这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步骤。“教之法, 贵在启导。”教师与其在作文批改上下功夫, 不如在作文指导上花气力。对于作文指导, 可以根据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或亮点来展开, 尽可能做到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4.2 多讲评。

讲评忌泛泛而谈。好文章“好”在哪里, 差文章“差”在哪里?让学生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讲评不能绝对化。文章好坏是相对的, 文风的类型是多样的, 做数学题目是对错问题, 做文章只有好点、差点, 还有风格的问题。因此绝对的批评和绝对的表扬, 会形成教师的一种偏见, 学生容易产生盲目自满或自卑。教师对作文写得较差的学生更应加强辅导, 热情讲评, 尽可能多地发现其文章中的“亮点”。

4.3 多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如鼓励学生办墙报, 办文学小报, 投稿等, 这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最恒久的动力。

如何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一、转变教育思想和理念

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要树立现代教育思想, 更新教育理念。教师必须强调以人为本,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以学生为主体, 突出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树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观。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设让学生真正能感到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 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感到他们才是课堂上的主角, 老师其实就是他们的朋友, 只是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上课时师生是平等的, 教学中师生是可以互动的, 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 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帮助与鼓励, 尽量避免扼杀学生的创新欲望。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 体验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任何一堂课的成功, 都离不开课前认真细致的备课, 而精心备课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老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 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而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备教材:对教材要粗读、细读、精读。明确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 形成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做到深思熟虑、高瞻远瞩、胸有成竹, 只有这样, 才能驾驭教材, 掌握主动权。

(2) 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是主体, 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 应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 针对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针对大多数学生, 包括学生的掌握程度的差异、接受能力高低等因素, 教师备学生不能只着眼于课堂中的一切, 还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结合教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 不要因循守旧, 可以发散思维, 另辟蹊径。

(3) 备教法:教师应该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钻研教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 选择适当的教法。教学方法要富于变化, 这样才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 以人为本, 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 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 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会质疑、善答疑, 学中有问, 问中有学, 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 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4) 备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由未知到已知,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由抽象到具体, 由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备课时,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 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 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灵活安排各个环节的先后次序及主次地位。

三、根据教学实际, 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我们在设计教案时, 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学生更多的内容, 因此每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 讲练得精, 但再周密的教学计划, 也不一定适合你的学生,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 敢于抛开手中的教案,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我们很多时候都想按照自己设计出来的教案上课, 在教学过程中, 总希望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去做。但教师和学生毕竟不同, 我们能想到的认为简单的, 学生不一定能想到、能理解。我们没注意到的, 但学生说了出来, 特别是那些认为是“差生”的提出来, 若在自己能够解决的范围内, 这时候我们应该敢于抛下那固定的教案, 借机鼓励他们善思多问, 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 允许他们“别出心裁”“标新立异”,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而充满自信, 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2) 提供给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自主探究与合作的习惯, 在课堂上还要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思考、合作与交流。特别不同学生存在差异, 要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让学生都有表现自我才干的机会。

(3) 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多媒体在创设情境氛围方面, 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 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 是极为有效的手段。

上一篇:案件审查报告下一篇:展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