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2024-05-10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精选十篇)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篇1

一、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1. 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也就是说在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 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开小差的较多, 课堂效率较低, 就是因为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 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使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 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 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而导致精力不集中。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成多个问题, 并且根据难易程度把问题分为A、B、C三个等级, 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 就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都有被提问的可能。在此背景下, 学生就不能再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旁观者。因而, 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 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讨论, 为回答问题做准备。

2. 贯彻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就是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通过民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其实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问题, 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 而解决问题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样, 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引导者, 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解放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 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来获取知识。

3. 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出来的, 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就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一节新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 往往非常抽象, 不知从何处下手学习, 更不知重点、难点是什么, 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为若干个问题主, 就相当于把一块原先无从下嘴的大肉切成了许多小块, 方便了学生“下嘴”, 使学生愿意去“吃”。另外, 把零碎的知识问题化后, 学生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习起来就有了很明确的目标, 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 避免了盲目的低效率的重复。

二、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 自主探究的问题的设置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特别是情商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要学”和“要我学”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此,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 能自发地去学习, 激发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 而且问题的设计形式要多样。

2. 自主探究的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要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因为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 促进学生的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 培养能力。因此,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 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大胆想象, 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 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 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3. 自主探究的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中, 难易结合

探究性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既不能设置太容易, 也不能设置太难。问题太容易, 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 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自主太难, 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把握住这样的尺度:自主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基本可以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把问题解决了, 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4. 要有中肯的评价

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点评是最后一个环节, 老师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 力求避免在课堂上批评指责学生。当学生把问题回答出来之后, 老师要绝不吝啬溢美之词, 哪怕一个“好”字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奖赏。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 我们既不能放弃他另找学生回答, 更不能对他批评指责, 因为这样, 会损伤他的自尊心, 使他产生抵触情绪, 不愿再学这门课, 久而久之, 就会自暴自弃。正确的做法应是积极的引导、启发, 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 他会对你心存感激, “亲其师, 信其道”更会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分析论文 篇2

摘要:伴随着高中知识的改革,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也从以往的教师为主体的模式逐渐向由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新型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所以,在这种环境下遵照“引入教学情景—带领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课堂总结”的新型自主探究式模式逐渐的在高中数学中开始推广使用。这篇文章对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为改革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理论知识;实践

一、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理论分析

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学习环境”理论

“学习环境”理论注重学生对环境的管控。指的是在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通过使用周边的能够支配和利用的资源,开展有利于学习的活动。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学情境、沟通、协作与作用。所谓的教学情境在学校学习环境中属于核心内容。老师在设计教学环境的时候应该将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作为最终的学习目标。沟通,是创建学习合作关系的基本前提,学生应该使用沟通的方法,开展合作。比如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进行交流并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协作是沟通的终极目标,这里所说的协作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协作。开展科学有效的学习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作用,指的是老师在开展教学任务时,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作用的研究和创建。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知识的.基本内容,深层性质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学教”理论

“学教”理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明确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老师在课堂中的引导地位。这种理论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教授学生知识方法向老师分享知识的方法进行调整。这些改变明确了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工具”理论

“教学工具”理论指的是老师在教学课堂中能够运用恰当的教学工具,辅助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高中数学自主探索式教学模式的主要步骤

(一)设计教学情境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老师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的步骤,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使得教学能够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下学习数学知识,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爱好,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自己以往的认知结构以及以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在旧知识与新知识中创建联系,并且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运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让学生根据具体的函数图象能够借助计算机或者是信息技术工具计算器运用二分法求解近似解。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笔者专门设计了教学情境“在一个雷电风雨的晚上,某小区的电话线路出现了故障,这是一条10千米的线路,怎样迅速找到故障?”笔者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能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运用二分法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问题的探究,笔者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并且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彼此合作进行分析。这样一来,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问题相结合。

(二)提出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

老师通过精神的设计教学步骤,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运用多种方法提出相应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以往的学习方法向积极主动探索发展。鼓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内容的独立探究。先通过老师进行启发和指导,例如在演示和解释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中理论概念的时候,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的探究。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关系时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能够沿着概念框架进行攀升。让学生从始至终都能够自我分析,主动思考,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说的话比较少,可是对学生的帮助十分大,充分显现了自主探究教学方法的优势。

(三)进行课堂总结

进行课堂总结时,总结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进行总结;第二,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总结;第三,让老师独自总结;第四,让学生将总结写成文章。有必要的话还可以举行总结文章的答辩分析。主要的答辩方式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个人和老师共同组成评审组,让组长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总结的顺序,在每一个小组进行总结的之间,将总结文章上传到电脑中,总结报告中先介绍本小组的主要探究过程,然后在回答评审组提出的问题。然后评出表现优异的小组,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现在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主题。运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研究证明,高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比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更加重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够开展多层面的分析和讨论。来扩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理论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倩倩.高中数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之我见[J].文理导航(中旬),(09).

[2]方艳妍.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构思[J].中小学电教(下),(08).

[3]覃庆文.浅谈高中数学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J].成功(教育),2012(08).

“自主探究式”教学思考与实践 篇3

1.创设问题情境

出示曹冲称象图片。

师:看到这幅图,你们想到什么?

生:曹冲称象。

师:谁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重量的?

……

师:要称出大象的重量,大人们都束手无策,七岁的曹冲却想出了这么巧妙的办法,用称出与大象相同重量的一船石头的重量来求出大象的重量,真了不起!曹冲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替换。

这里从小学生非常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切入,通过一个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要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进而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2.提出探究问题

出示:

师:图中有两杯果汁,根据它们的容量,你能想到什么?

生:大杯容量是小杯的3倍,小杯容量是大杯的1/3 。

生:大杯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小杯容量比大杯少160毫升。

生:大杯和小杯容量共320毫升。

问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让学生独立尝试,发现条件不足,补充学生提出的三个条件分别进行研究。

1.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

2.大杯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

3.大杯和小杯容量共320毫升。

出示两杯果汁图,说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能说出倍数关系、和差关系,为问题探究提供事例,并以此为线索,统领探究过程。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以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3.探索解决方案

问题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同桌之间先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两种不同替换策略:大杯换小杯和小杯换大杯。

问题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大杯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两种不同替换策略:大杯换小杯和小杯换大杯。

问题3: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大杯容量和小杯共32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学生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同桌之间先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把一大杯和一小杯直接替换成320亳升。

让学生能够根据条件变化,思考不同的替换策略,采用个人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学生采用画图、列表、讨论等学习形式,以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会替换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及探究的方向后,最主要的是经历探索解决方案的过程,体验思考问题的乐趣。

4.尝试问题解决

问题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采用交互式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

大杯换小杯(小杯数量不变,用1个大杯换3个小杯,总量不变)

小杯换大杯(大杯数量不变,用3个小杯换1个大杯,总量不变)

引导学生检验。

师:这道题的替换过程,总量、杯子的数量有没有变化?(总量不变,杯子数量有变化)大小杯之间有什么关系?(倍数关系)

结论:倍数关系替换时,替换总量不变,物体数量会变。

问题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不同想法,采用交互式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

大杯换小杯(小杯数量不变,用1个大杯换1个小杯,总量减少160毫升。)

小杯换大杯(大杯数量不变,用6个小杯换6个大杯,总量增加160×6毫升。)

引导学生检验。

师:这道题的替换过程,总量、杯子的数量有没有变化?大小杯之间有什么关系?(差数关系)

结论:已知两个数的差替换时,总量变了,物体数量不变。

问题3:让学生独立认真完成,把1个大杯和1个小杯整体替换成了320毫升这个数量。从720毫升里减去320毫升,就是剩下5小杯的容量。

1个大杯和1个小杯共320毫升,那么6个大杯和6个小杯共1920毫升,然后把6小杯和1大杯整体替换成720毫升。1920毫升里减去720毫升,就是剩下5大杯的容量。

引导学生检验。

师:这道题的替换过程,总量、杯子的数量有没有变化?大小杯之间有什么关系?(和数关系)

结论:已知两个数的和替换时,总量变了,物体数量也变了。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每一种类型都有两种不同思考方法。应留给学生探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每一种类型研究之前,必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再通过电脑演示,理解替换策略,明白解题的道理。通过条件变化的对比,让学生明白要抓住关键,选择不同的替换策略来解决问题。

5.交流与整合

师:三种替换策略有什么不同?

第一种是倍数关系:倍数关系替换时,替换总量不变,物体数量会变。

第二种是差数关系:已知两个数的差替换时,总量变了,物体数量不变。

第三种是和数关系:已知两个数的和替换时,总量变了,物体数量也变了。

师:替换时还应注意什么?

生:要分清替换的类型,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解答方法。

……

师: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替换问题时,我们要学会抓住问题的关键和依据,合理地选择解题策略解决问题。

及时地总结交流,让学生明白所研究的问题类型,通过梳理知识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替换类型及解答的方法。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允许标新立异,然后把各种思维方案通过梳理后清晰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筛选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6.拓展与反思

1.买3枝钢笔和10支铅笔共25元, 。每支钢笔和铅笔各是多少元?

(1)钢笔的单价是铅笔单价的5倍。

(2) 铅笔单价比钢笔的单价少4元。

想:把它们都看成( )笔,可以把( )支( )笔换成( )支( )笔。那么25元相当于( )支( )笔。

2.小明早餐吃了一小盒达能高钙饼干(200克),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1000毫克。你知道1 杯牛奶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

这道题条件,播放一段电视广告,补充100克饼干等于2杯牛奶的钙含量。

学生思考计算,指名说出解题过程。

3.商店规定3个空汽水瓶可以换一瓶汽水,老师为第一小组买了10瓶汽水。问:第一小组最多可以喝到多少瓶汽水?

方法一:先把10瓶汽水喝完,然后用9个空瓶子换3瓶汽水,再喝完,把3个空瓶再换1瓶汽水,这样一共喝了14瓶汽水,还剩两个空瓶。用这两个空瓶和商店借1个空瓶换1瓶汽水,喝完再还给商店,这样最多喝15瓶汽水。

方法二:3个空汽水瓶换一瓶汽水,也就是2个空汽水瓶换汽水瓶中的汽水(不含瓶),10个空瓶可换5瓶汽水瓶中的汽水(不含瓶)。这样一共也是15瓶汽水。

第1题强化语言表达训练,帮助学生较好地梳理解题思路,找准解题依据,明确解题方案,同时也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第2、3题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替换策略的趣味和作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真正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自主探究式”教学特点:

1.从性质上看,传统教学,由于受“传道授业”思想支配,基本上属于教师牵引式,突出的是教师的教,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自主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主体式教学,是学生自主探究,它突出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2.从结构上讲,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沿袭凯洛夫的“五环节”,近乎程式化,缺乏灵活性。“自主探究式”教学,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出发,教学过程可以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认知过程的连续性、整体性。

3.从内容上讲,传统的教学内容繁杂,每个环节教师教什么?用什么方法教?尤其是教师要设计一个又一个问题,以及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答案,都要写出来。表面看似乎结构严谨,思路清晰,实则是用教师连锁式的问题牵着学生走,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探究式”教学内容简练,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用条目形式分别在“自学策略”“探究要点”栏目里写清楚,对照提要完成训练任务。

华裔数学家陈省身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ICM2002)期间,向参与中国少年数学家论坛的孩子们赠送的一幅题词是:“数学好玩。”“自主探究式”教学展示给我们的也正是如此,因为成为一个研究者、探索者是每一个学生根深蒂固的需要。当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环境,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从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探究,从完成教学任务转向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从肤浅触摸到深度介入,那么,一次次自主探究,必将使数学课堂教学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写作教学与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篇4

一、在自主中创新。

自主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也是最基础的学习方式。学生不能自主学习, 就谈不上合作和探究。自主写作的前提是要做好自主积累。学生要准备好两个写作积累本。一本是按照老师指定的系列积累, 另一本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的个性化积累。语文新课标崇尚个性, 重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提倡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在作文教学中, 要给学生一些自由的空间。学生有了丰厚的文学积淀、情感积淀, 老师便可以鼓励其进行自主创作。知识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生成能力。学生在自主创作中不仅可以提高表达能力、审美能力, 还可以提高创新能力, 并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古人云:“文不惮改。”一篇好的文章常常是反复修改的结果。但自主修改在学生那里, 既是“盲区”又是“难关”。学生最怵修改自己的文章, 主要是“改不动”。其原因与其说是没有养成自主修改的习惯, 不如说是缺乏认识和修改自己文章的能力。所以自主创作完成之后, 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寻找自己作品的瑕疵, 可以向名家名篇“取经”, 也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自主修改完成之后, 老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及时把自己的心得写成“作文探究笔记”。只要细心积累, 每个学生都会拥有一套自己的写作“真经”。

二、在合作中融合。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人肚里一条计, 三人肚里一本戏”。语文老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作文上的有意识合作能使其互通有无, 集思广益, 融合众人之长。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进行合作积累:课前多组织一些活动, 如“课前五分钟演讲”“作文复述”“素材大比拼”“晒晒我的积累本”“课前诗歌朗诵”等。在活动中学生交流了思想和积累成果, 广泛地积累了作文素材。可以进行合作创作:在个人创作之余, 也可以让学生偶尔合作几篇文章。布置作文题目之后, 可以让学生围绕“审题立意”“文体确立”“素材选择”“亮点设计”“布局谋篇”等环节展开讨论, 最后小组统一意见, 组织成篇。偶尔为之, 学生对这一形式充满新鲜感, 兴趣的提高也有助于灵感的激发。可以进行合作评改:合作方式本身就具有互动性、互补性、互助性、自主性和评价性。运用这一功能进行作文教学, 其功效极大, 既能提高学生的评判能力、审美能力, 也能融合他人之长, 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丰富写作技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进行合作探究:针对合作评议中出现的问题, 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总结出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规律。当然这里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学生间的小组合作, 也可以是师生间的合作, 或者是家长与学生间的合作。

合作学习不仅带来资源、智慧的共享, 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 同时在合作学习中, 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主动地自我展现, 使合作过程远远不止是一个认识过程, 同时还是口语交际、审美、鉴赏等方面的能力提高的过程。

三、在探究中升华。

所谓“探究”即探索研究。在探究中把知识升华成能力,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查找资料、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善于总结综合的能力。对于作文训练, 学生的探究体现在为写好作文而进行的阅读美文的赏析中, 贯穿于作文构思设计的始末, 也存在于为修改作文而进行的反思中。好的文章很多, 但如果浮光掠影地看, 恐怕作用不大。面对美文, 学生应该进行细致地赏析、探究。词语句子的揣摩、情感意境的发掘、布局谋篇的设计, 都值得探究。而构思成文以及修改的过程更需要探究。写作是一个思维运作的过程, 它要求人的头脑高速运转。开动脑筋, 在记忆的宝库中提取信息, 搜索好的作文素材, 用精巧的构思使其组合起来, 然后再用优美的贴切的语句表达出来。整个写作过程, 都需要探究。而且文章不厌其改, 如何修改, 精益求精, 都需要认真思考、斟酌, 这都是探究的过程。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篇5

【针对问题】

以引导学生研究、探索、发现为主线,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目标,探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案例】

一、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探索和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湘教版教材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全等三角形》的第五节。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学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发展空间观念、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运用全等的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表达能力,积累活动经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判定两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运用全等的条件来解决问题。难点:探索“HL”,灵活运用全等的条件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式

采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的方式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提问):判定两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能具体表述它们的含义吗?想一想两个直角三角形满足哪些条件后它们全等?

(学生回答)

(二)引导探究、发现新知

(提问):上述判定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适用吗?为什么?两直角三角形已具备什么条件?判定两三角形全等还需几个条件?差的两个条件有哪几种情况?对每种情况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合作学习,在小组内每个同学都要发言。最后组内代表汇报。)

(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几种情况进行点拨、小结,特别是对学生存在的疑问进一步思考探究。如学生常提出这样的疑问:我觉得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在判定它们是否全等时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呢?对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我不敢肯定,但又说不出为什么?等等。老师再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动手探究。如画一个直角边为3cm,斜边为5cm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与同伴画的相比较,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视、点拨。)

(三)归纳总结、得出新知

(提问):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我们探究出的这一结论?谁来总结下判定两直角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

(学生积极回答,并基本上能得出结论: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这是判定两直角三角形全等特有的方法。)

(老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总结下判定两直角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

(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可得出判定两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常用方法:除SSS、SAS、ASA、AAS外还有HL。)

(四)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精选几道典型题目,让学生知道不仅要掌握判定两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还要学会利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并让学生先做,老师指出学生做题存在的错误并纠正。)

(五)归纳小结

(问题):这节课大家学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并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六)布置作业:略

【反思】

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篇6

关键词:自主;探究;技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126-01

“自主探究式”阅读教学旨在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阅读成为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载体。策略的基本流程为预习探究-合作交流-品读体验-巩固延伸。实施的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理解和把握以下具体内容:

一、预习探究

学习目标:认识生字,理解字词,了解课文相关知识,感知文章大意。

操作要领:出示预习提纲,引导学生充分读书,查阅资料,完成预习要求。此环节可在教师指导下课内完成,高年级逐步放在课前完成。

要弄清楚两个关键词:“预习”和“探究”。预习是搜集信息、知识构建与储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利用各种方式搜集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来观察、思维,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性格特点、社会经验、知识水平去体会、感悟,并形成一定的具有个性的理解。要培养学生自我思考、质疑解疑的意识。探究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的阅读活动。阅读是向课文提出问题,而阅读理解则是使你的问题得到回答,使疑问得到解答的理解性阅读就是一种探究性阅读。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预习成为深入学习的储备和先导。

二、合作交流

学习目标:巩固字词,资料共享,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操作要领:小组内交流预习收获、质疑问难。推荐代表在集体交流时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点拨、纠误、引申,落实易混易错及疑点问题,适当归纳小结。

小组内交流强化的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效果。学生的水平不同,知识经验不同,预习的收获不同,学习的目标达成度存在着差异。小组内交流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人人有进步,有提高。交流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学生交流的态度、倾听的习惯、表述语言的条理性、思考问题的个性化和善于分享别人成果等品质的培养。

教师点拨、纠误、引申强化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效果。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敏锐发现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哪怕是一点新见解,都应给予鼓励。对于错误认识要及时引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共性的基础上发展个性。教师的纠误要针对具体内容作具体要求,对于有思考空间的题目,不是要求学生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要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避免走入简单形式上的统一答案的误区。

三、品读体验

学习目标:体会重点句段的含义,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表达方法。

操作要领:品读重点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赏读重点句段丰富内心体验;评读重点句段,揣摩表达方法。此环节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重视课堂生成,适时点拨,反对一问(讲)到底,提倡精讲多读。理清三个层次:品悟-欣赏-评价。

品悟理解:理解文本内容是阅读的核心,也是從语言文字中获得意义的过程。对文本的理解是有层次的,有对本义、引伸义、深层含义的理解,这些都和学生的经验、知识、思维能力相关。对意义的把握是由浅入深的,要根据年级不同引导学生以读代悟,以悟代解,逐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切不可硬性分析,以讲代悟。

欣赏朗读: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以及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特色等进行欣赏朗读,获得审美享受、感情陶冶、精神净化。

评价积累: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的选材、结构、表达手法进行评价模仿。如果欣赏性阅读是获得情感上的满足的话,评价性阅读则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鉴别及价值判断获得理性的认识。这是阅读教学实现读写结合的重要一环。

四、巩固延伸

学习目标:巩固基础知识拓展阅读空间,提升读写能力。

操作要领:根据本文基础知识点设计练习,补充相关阅读材料,进行片断读写练习。此环节要重视积累,读写结合,形成能力。此环节要重点把握三个要素:

1、全体参与:每个学生都应受到良好的训练,学有所得,所提要求不能只关注优秀学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人人参与。

2、关注弱势:从学生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学生,训练内容有可选空间,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千方百计地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某方面的爱好和特长。

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教学的反思 篇7

记得一堂探究课:课前教师布置三组同学分别整理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外交原则、措施、成就及影响。

师:简练的导入后, 随后就请各小组的代表一一给大家讲解。

生:分组展现。 (有的组讲故事, 有的组演讲, 有的组模仿国际会议。)

师: (小结) 今天, 各组汇报得很全面很精彩, 同学们搜集了大量的史料, 有独到的见解。总之, 新中国的外交走到今日, 历尽曲折, 她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艰难进程。

此课非常“热闹”和“华丽”, 然而效果不如人意,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只是在展现自己的成果, 却没有与教师或其他组同学发生思想上的碰撞、交流和升华。这样的教学徒具形式是教学的大忌, 违背了探究式学习的初衷。

由此可见, 并不是每个历史教师都能很好地使用探究式学习模式, 为了将这一学习模式真正落实到位, 教师应时刻注意。

一、提高素养, 培养技能是教学成功的根本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状态的改变是靠教师引导的, 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与教学技能, 深刻的领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本质含义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才能真正驾驭课堂, 提高课堂实效, 推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 在“辛亥革命”的探究课时, 我做了如下安排:首先让学生找资料, 并策划讨论课的具体形式和环节。然后关注学生准备和实施的全过程, 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接着总结讨论本课的基本观点, 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和认真思考的精神。最后指明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原则是“论从史出”, 一分为二, 全面准确, 最后对讨论情况进行点评, 发挥历史教师的引导作用。

长期的教学让我懂得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思维敏锐、洞察入微, 善于发现问题, 不被习惯所束缚, 善于变换角度思考问题等良好的素质才能适应今天的历史课堂。

二、激发兴趣, 培养自主性是教学成功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可以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 使学习获得最佳效果。

例如, 我在讲“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时, 针对中学生喜欢上网这一现实, 提出中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问题, 让学生分正方和反方两个阵营辩论。问题提出后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回应, 大家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试图说服对方阵营同意自己的观点。这样,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主动性得到了调动。

由此可见挖掘出知识点的趣味性, 更好地调动了学生, 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转换角色, 做好自己是教学成功的保障

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指导者。教师要努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努力适应它, 自如地掌控它, 这样才能在教学环节上实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例如, 在讲到《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课时, 学生对如何评价秦始皇把握不清。这时,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 以组为单位讨论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他到底是一个“暴君”还是一个“英雄”?在交流中寻找答案。接着组织了一场课堂辩论。通过辩论, 学生能够客观公正地认识到秦始皇有功也有过。最后我进行点拨总结: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辩证、全面、一分为二。这样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无形中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在课堂教学这个“舞台”上, 教师是“导演”, 也是“演员”。教师的任务在于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主动参与, 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今天的我们要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在课改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历史课堂的质量, 更好地利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高中历史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是一种可以切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使高中历史教学取得一定进步, 但由于教师单一化、形式化的使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从教师教学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使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建议。

关键词:自主,合作,探究式,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朱幕菊, 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自主探究优化教学 篇8

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前提, 优化课堂教学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目的是为学生创设思维场景, 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 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能形成认知冲突,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心理和认知需求, 产生强烈的探究知识的欲望.并能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 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讲《探索勾股定理》这一节课时, 首先给出数学家大会的会标, 以及反映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彩色地砖图案等, 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情境的创设要注意: (1) 合理运用文字与动画组合, 问题情境呈现准确清晰. (2) 要具有可操作性, 便于学生观察思考, 从中发现规律, 进行探索. (3) 要能产生悬念, 富有争议性, 难度适中, 有利于激发学生去思考. (4) 简明扼要, 用时不要太长, 以免冲淡主题.

二、动手操作, 促进探究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 应该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巩固过程和应用过程以及知识与方法、技能的内化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分析讲解去代替学生的亲身经历, 没有学生的亲身经历是不可能将新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中的.

教学是师生, 或生生多边活动的过程, 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数学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起点是师生相互沟通.这种沟通是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和传递的动态过程.离开了学生的参与, 很难完成师生之间数学知识的交流和信息的转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探索活动, 会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智力发展都富有成效.

活动方式多种多样, 但大体可分为合作研究、集体讨论、动手实验、独立探求、实地考查等.

在上述活动中, 师生平等参与, 围绕教学内容相互启发, 合作研究.师生间可一问一答, 也可讨论、争论, 这些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 有利于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活动中,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把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 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把知识与技能结合起来, 还有利于发展各种能力,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整理反思, 释疑内化

从情境中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得出的结论, 应经过学生积极的反思后, 总结成自己的知识与思想方法, 以丰富、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

学习还是一个不断犯错误并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探索交流中, 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 引导学生查错纠错, 剖析错因.使“错误点”变成成功的阶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将零散观点进行理论升华, 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 使前后知识更加系统化, 从而使知识得以概括和内化.

四、应用迁移, 升华知识

综合运用知识, 是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标志.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意识及综合能力.

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数学习题好比磨刀石, 使学生的思维越磨越锋利.分层练习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也能暴露不同学生在理解、应用新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在组织练习时一定要根据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多设计几组练习题, 以起点低, 解法多, 能体现不同思维层次的练习为主, 让每一个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成功.使自主探究精神在运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 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其主体是学生, 教学的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 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才是最有效的.教师的作用只在于组织、引导、点拨,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想象,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教学中, 提出问题让学生想, 设计问题让学生做, 错误原因让学生说, 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季素月.中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1.

以物理探究式教学促学生自主发展 篇9

一、情境留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就是课题引入环节,教师需要思考利用怎样的引入方式为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留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渴望和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超重与失重现象”的课题引入有以下几个方案。其一,教师直接给出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定义,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其二,教师拿出一个弹簧秤,下方挂一个钩码,让弹簧秤拉着钩码在竖直方向上分别做加速和减速运动,由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得出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定义。其三,教师让学生利用体重计测量自己的体重,提出问题“在双脚不离开体重计,手不扶桌子的前提下,有没有办法使体重计的示数不等于自己的体重”,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发现存在的超重与失重现象,从而思考“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第一种方案以教师讲授为主,并没有为学生留下太多的空白。第二种方案通过实验情境引入,教师语言上的留白可以换来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第三种方案,教师并没有直接抛出研究课题,而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主动参与课题的探索与研究。

二、内容留白,培育学生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分别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七要素指明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而每一个步骤中又有一系列的子问题需要学生去解决。如果教师能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探究点,在解决方案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留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

以《电阻的测量》教学设计为例,在提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后,笔者第一个有针对性的留白是在“猜想与假设”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自己观察多用表的表盘和构造,并推测多用表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和能力。第二个有针对性的留白是在“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环节。笔者没有在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前就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都交代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观察表盘刻度的特点和读数方法,从而自己读出电阻的阻值。学生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尝试、犯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找到了使用多用表测量电阻的正确方法,并使其思维更加严谨,提升了其科学探究能力。

三、策略补白,助推学生自主发展

在实践“留白式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完全留白,即把课堂交给学生,而自己则置身事外。教师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达成学习目标,习得相应的物理学科知识和技能。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是否活动、活动的自主程度等方面给予重点关注和及时指导,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习得学科知识这一基本目标。

高中数学中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研究 篇10

所谓探究式教学, 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 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 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 建立探究的氛围, 促进探究的开展, 把握探究的深度, 评价探究的成败. 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 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 明确探究的目标, 思考探究的问题, 掌握探究的方法, 敞开探究的思路, 交流探究的内容, 总结探究的结果. 数学探究性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1. 创设情境, 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 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 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 从教学的角度讲, 我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 精心考量, 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热点, 因为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 另外这些热点生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意识到所学习的内容并不是空洞的, 而是由实际应用的.

2. 开放课堂, 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这平时的教学中, 我还设计了一些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 选择恰当的方法. 同时, 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条件或必要的资料, 由学生自己动手去试验或者查阅, 来寻求问题的答案, 提出某些假设. 这时, 教师要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 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由单名学生自己完成, 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 另外, 要注意可以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 经过探究过程, 学生要把自己的解决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 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 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 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 大家共同探讨.

3. 适时点拨, 诱导探究的方向

我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在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 诱导探究的方向, 努力让学生自主形成自己的观点, 完成一个解决问题的研究报告.

4. 课堂上合作探究, 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一系列的探究教学实验中, 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 学生是探究者,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 发现新事物. 因此, 老师必须掌握好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度, 做到既不放任自流, 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 也不能过多牵引. 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试验方法:

( 1) 交流自学成果.

在课堂上, 让学生交流自学成果. 在互相交流中, 使大家思维相互碰撞, 努力撞击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交流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 也可以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交流, 然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

( 2) 合作学习, 探究疑难.

让学生对“交流成果”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 在合作学习中大胆质疑解疑. 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可以同桌互帮, 四人小组研讨, 全班辩论等, 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竞争搭建舞台, 使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传授知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 单一性思考和求异性思维相结合.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我多采用诱导性的问话, 如: “你认为他说得对吗? 为什么?”“对他的回答你满意吗? 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等等, 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5. 课后留创新作业, 激励学生探究性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 课后, 我对作业的布置进行改革, 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 1) 留因材施教的作业.

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 留作业应做到因材施教, 采用按能力分组、分层、适度布置作业.

( 2) 留某一段时间内的共同作业.

留某一段时间内的共同作业, 可以锻炼学生安排和管理自己时间的能力, 并且在这段的开放的时间内, 可以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究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比如在讲到高三函数的复习知识时, 我给学生留了在以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让同学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对函数的内容进行一个总结以及函数的在现实热点生活的应用并举出两到三个例子.

上一篇:技术走向下一篇:西藏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