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际论文

2024-05-13

社会实际论文(共9篇)

篇1:社会实际论文

浙江科技学院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作为一名大二学生,不再像刚跨入大学的大一新生一样,对于自己的假期毫无安排,只觉得不像以前那样没有作业,就毫无压力了,我们开始对自己的将来有所规划,有所思考。因此,我们利用自己的假期开始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于是我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这个暑假,我来到绍兴市的申发担保有限公司进行实习,将自己所学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有人这样形容现在的大学生打工族:中文专业投笔从“融”,外文专业西游取“金”,历史专业谈“股”论“金”,医学专业精益求“金”。其实并不是我们有严重的拜金主义倾向,只不过我们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懂得了该怎样生存。

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走进了申发担保有限公司,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作为一名大二学生,我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并没有接触很多实际操作,主要以学习为主。通过交流,我知道了作为一名会计,每个月主要的工作是:1.首先作帐,出报表,这个是必须的;2.如果有增值税,进项票认证好,然后到开票系统,先把增值税开票的IC卡插到读卡器,点发票管理,抄税处理。填写表格,5张表。写卡,打印,增值税明细表,正数,负数表等;3.准备中国税务字样的IC卡,插入读卡器,和小规模的程序一样的,先读卡,填写表格,应该是5张增值税的,一张主表,4张附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另外如果是机动车的还有3张表。填写好,调整打印纸张,进行打印,一式两份。写卡。因为我单位是机动车销售的,应该有一个步骤是从机动车开票系统导出一个报表,导入报税系统.直接生成机动车销售清单.连续打印报表;4.完毕后盖公章,拿着报表到报税大厅报税。程序同上。这些都是在学校里了解却无法感受到的,而且很多时候,我不时要做一些本身工作以外的事情,有时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

保持着学生的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很多时候一个错误,就没有弥补的机会,而是被炒鱿鱼。在这次实践中,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很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似的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我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得这么吃力呢?这是社会与学校脱轨了吗?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生生活不像踏入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个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有时也要感谢老师孜孜不倦地教导,有些问题有了有课堂上地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作补充,我比一小部分人具有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的知识层面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

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犹如人的血液。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这次接触的实践活动,对我来说很陌生,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各方面的知识,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

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篇2:社会实际论文

要求:标题三号,标题下面写班级姓名学号,也是三号。

接着写正文,字体小四,1.5倍行距,宋体,3000字。

电子版打印版各一份,电子版7月末之前交给我,打印版开学收。

照片直接复制在word文档中打印出来,不要单独打印,最好盖上公章。注意:以下活动内容中,加黑加粗部分是我们系主张提倡要做的社会实践,其他只做参考。

活动内容

(一)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在实践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我的中国梦”活动。

1、“我的中国梦·基层宣讲”实践服务类。组织大学生中的骨干力量深入农村乡镇、城市社区等,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同时结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实践活动,不断深化我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2、“我的中国梦·文化宣传”实践服务类。以弘扬时代精神、倡导文明新风为目标,依托各类学生艺术团(队)和文艺类学生社团,招募组建重点实践团队,精心编排基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贴近基层生活实际,以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节目,到农村乡镇开展巡回演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农村乡镇精神文明建设。

3、“我的中国梦·公益课堂”实践服务类。广泛组织大学生团队开展公益课堂教育活动,通过音乐、舞蹈、健身、绘画、武术、文学创作、电脑教学等形式开展志愿服务,向全社会倡导热心公益、共圆梦想的理念,展现大学生良好的精神追求和风貌。

4、“我的中国梦·科技支农”实践服务类。组织涉农专业的学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真诚行动服务农业。社会实践服务团队主要到相关县域与当地农业部门或农广校合作,开展农技人员培训、农业科普讲座、先进农技推广、为农民提供“田间地头”的生产实践指导等服务活动。

篇3:社会实际论文

1 我国计算机软件研发现状

面对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态势, 我们要迎接的挑战依然很严峻, 这些存在的问题千万不可小视。比如人才缺乏, 从事软件技术研发的高层次科研人才极为稀缺, 从事基础程序开发的基础性技术人员较多;核心技术缺乏, 目前, 我国软件技术整体的开放水平和能力处于低级水平, 在关键性、前沿性软件技术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正视这些问题, 我们需要努力抓住市场的最新动态和胃口, 可以明显提升我国软件产品的质量水平。

2 软件研发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2.1 软件的独有特征决定

软件可以说是信息化时代的特有劳动产物, 是人类高级发展阶段的智慧结晶, 它不仅具备一般社会商品的固有特征, 也具有一般社会商品所不具备的特有特征。除了软件的抽象性、复杂性等特征, 在用户需求方面, 软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指的是, 软件通常是为完成约定指令而设计开发的, 不同的用户环境和要求, 都可定制相应的软件产品, 脱离特定的用户环境, 软件也就成为了普通货柜上的陈列商品, 而失去软件特有的针对性能。不管是固件、系统软件、中间件, 还是应用软件, 都要以满足用户和社会的需求为基本目的, 这样才能实现软件研发的价值, 就是投入市场, 应用于各类用户和各行各业。

2.2 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决定

当前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必定会朝着网络化、服务化、实用化等的趋势继续前进。互联网所展现出的勃勃商机, 吸引了众多有志之士围绕互联网研发软件, 与分布计算、网络和互联网相关的软件技术成为软件领域的主要技术热点。而无线互联技术也成为这热点中的热点。现今无线互联技术已经成熟, 并且形成了无线接入协议标准, 开始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 使移动设备、移动计算设备接入互联网成为可能, 大大推动了笔记本电脑、手机、车载信息设备的发展, 研发这些相关的软件技术可以极大的满足社会的需求, 为全球的人们服务, 为他们提供丰富多彩的计算机软件所带来的美好生活。除此之外, 软件服务化的一种主流模式就是直接面向客户。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一流的设计理念、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产品应用, 这些都是计算机软件技术将来必然的发展趋势和一直以来追寻的目标。

2.3 软件研发实际案例证明

计算机软件研发必须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这是由以往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所验证的, 通过了解软件研发的实际案例, 我们可以很明确的观点就是, 只有适应社会的需求, 研发软件才能成功打入市场, 为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服务。比如小到某公司的信息发布系统, 学校的学生素质测评系统和考试成绩管理系统, 大到面向工业应用的智能开发平台、智能信息分析系统, 甚至于航天器的故障智能诊断系统, 这些计算机软件的研发无一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百分百按照用户的要求和使用目的来进行的。不管是web应用类, 桌面应用类, 还是行业软件, 都体现了软件研发强大的实际应用性、针对性和服务性。

3 软件研发注重培育市场理念

社会实际需求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计算机软件的研发阶段就要注重培育市场理念, 紧密贴合市场和社会的需求。笔者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努力:深入开展市场调查, 了解现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潜力和发展趋势, 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与用户加深双向沟通, 避免因为用户缺乏IT知识, 不断提出和更改需求, 或是研发人员不能完全理解和确认用户的需求, 想当然的进行开发和设计, 要进行需求分析, 注重双方理解和认识的一致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建立软件风险投资机制和风险基金战略, 这是因为许多软件成果得不到资金支持, 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难以创造出价值, 所有要明确社会的实际需要, 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的研发体系, 统一规划各行各业领域的软件需求, 充分开发真正的计算机软件应用市场。

4 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重视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软件独有的针对用户的特征, 软件技术网络化、服务化和实用化的必然发展趋势, 以及软件研发的成功案例等几方面详细阐述了软件研发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因, 也提出了几点意见, 即可以通过深化市场调查、加深与用户的沟通、建立软件风投机制和风险基金战略等途径培育软件开发的市场理念, 真正明确和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文志诚, 曹春丽.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 (04) .

[2]蔡屏.中国软件产业现状及对策[J].现代情报.2003 (11) .

篇4:社会实际论文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透露,从熟悉的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成长,引导考生激活人生经验和知识积累,写出个性风采。例如,天津作文题是有关“范儿”的流行语,贴近学生生活,亲切平和,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考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讲。山东作文题用小中见大、常中见新的名言民谚形式,重庆作文题用“公交车等妈妈”的事件等,都易于考生联系生活实际,畅谈独到见解,引领考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种“三贴近”的材料已成为高考作文命题选材的常态。

“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整体上都比较接地气,指向性比较明确,学生有话可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苏贤明认为,一方面今年的作文题贴近社会生活,提供的作文材料大多取材于社会热点事件,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中国梦,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另一方面作文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学习,关注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等。比如,全国一卷作文题,引导学生思考“规则”“亲情”“社会责任感”等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全国二卷的作文题,3个材料“笃学创新”“敬业爱岗”和“传播美丽”,正是当今社会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社会所传播的正能量;浙江卷作文题关注人文和个体,关注作文与做人、人品和文品,自然联系到当下的明星犯罪、反腐等;上海卷作文题,关注新时期个体精神的培育,个体和谐之于社会和谐的意义。

有人曾说过,“作文是阅读下的蛋”。2015年全国各省市作文题的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这种共性特征,其实也对学生平时的阅读面和视野是一次全方位“检阅”。

“对于考生来说,今年的作文题普遍对他们平时的阅读量和生活感悟、体验有较高的要求。”袁卫星分析认为,除了呈现学生“思想条理”的真实水平,高考作文亦能显现出考生“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今年不少材料对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有隐性要求。

当然,这里的阅读,除了读名著,读文章,还包括阅读社会,阅读人生。以浙江卷为例,“文品和人品”的材料,表面上看,考生的选材范围有所收缩,但实际上,围绕着古今中外文人、艺人的作品、人品,考生可以有历史观感,也可以有现实观照,更可以有人生自觉。要真正写好这样的文章,既要有文学的阅读积淀,又要对社会有一定的阅读思考。

“这实际上要求考生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袁卫星认为,今年不少省市高考作文提供的材料给了考生写出自己真正的生活、生活感悟和体验的空间。比如,全国二卷材料中关于“谁更具风采”的讨论,就能和考生的生活场景相互对接。因为学生的生活中,就有校园风采人物评选。

给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是北京市今年高考语文作文的一大亮点。北京市高考语文学科命题专家透露,北京今年语文高考两道大作文题供学生二选一。两道作文题都尊重考生的生活现实。第一题引导考生学英雄、赞英雄,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第二题引导考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每个作文题的命制都尽可能指向明确、简练、清晰,而且每道题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话可说。

当然,并非所有的材料都符合学生实际。“中学生有他们自己特定的生活场景和圈子,我们很多成人世界的生活与他们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或许并不太了解成人世界的许多东西。”康健教授认为,“不少省份的作文题更多体现的是成人思维、社会思维和城市化思维,比如开车接电话等,其实是城市热点话题,城市学生因为有生活体验,所以他们相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是具有竞争优势的。对开车接听电话没太多认识的农村学生在面对这个题目时,可能主要是凭个人想象去完成作文构思,而无法调动自己的生活认知。”

篇5:结合实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选择合理的社会保障模式。我国社会保障模式应具有中国特色。一方面,应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保障范围上以全民化为取向;另一方面,应立足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与现实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现有的财力水平下,应本着国家、集体、个人“三家抬”的原则,发挥三个积极性,实行自保基础上的公助和公助引导下的自保。近年来,兰州市城关区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坚持以全体居民为参保对象、以困难群体为主要受益人群,进一步加大分类施保力度,重点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不断完善低保信息基础数据库,积极做好新纳低保人员的入户调查和原有低保对象的复查、调标工作,初步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和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确定合理的社会保障范围。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但还不完善;社会保障覆盖的范围逐步扩大,但还不全面。由于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按照“先城市、后农村,先重点、后一般,先试点,后推广”的思路,分阶段、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工种的特点合理确定社会保障的范围。结合自身实际,兰州市城关区把“让更多的人享有保障权”作为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优先目标,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加大了完善城市低保、医保、老保等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力度,在保证区属国有企业、集体企业100%参保的前提下,推动社会保障向混合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覆盖;探索建立救济与保险相结合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大病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农村“五保户”和纯女户家庭养老保险等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制定合理的社会保障标准。社会保障水平与人口结构、社会就业等诸多复杂因素密切相关,但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如果保障标准过高,就会影响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保障标准过低,又难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不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作用。因此,社会保障标准的制定,既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财力相适应,又要与国民实际收入水平相适应,使人均支付的社会保障费用控制在国民能够承受的程度之内。在现阶段,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居民交纳保险费用和享有社会保障的标准应当有所差别。同时,应加大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不断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国务院已经下发了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关键是认真抓好落实。在完善社会保障的过程中,兰州市城关区坚持在加快经济发展、努

篇6:社会弱势群体实际生活状况调研

学院 东方学院 姓名班级

摘要:将要进行的 HYPERLINK “http:///Economic/” 经济学分析,采用的是经济学中定义的弱势群体。从禀赋角度出发给出一个弱势群体的定义:由于自身禀赋的缺陷而在市场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并且靠自身努力难以改变现状的市场主体。

关键词:弱势群体;弱势表现;改变

一、弱势群体的概念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 HYPERLINK “http:///English/” 英文中称为socialvulnerablegroups。对于弱势群体的概念,不同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给出了很多不同的定义。

社会学中定义的弱势群体从社会保障意义出发,指的是缺乏生存和 HYPERLINK “http:///fazhan/” 发展的能力,需要社会救济和关爱的人群。它侧重关注对象的生理特点或生活状态,常常具体指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和儿童。经济学中定义的弱势群体则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指的是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市场活动主体。它侧重关注对象的机会缺失,常常具体指农民、工人、个体工商户和中小 HYPERLINK “http:///company/” 企业主。

二、弱势群体的弱势表现

在不同的市场活动中,弱势群体的指向与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这里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1)理想的市场经济中,进行市场交易的参与者都处于平等的地位。而弱势群体在进行市场交易时是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的,这里又有几种表现形式:

①市场交易双方所处市场的性质不同。交易的一方所处市场是竞争性市场,而交易的另一方所处市场是垄断性市场。因此在进行交易谈判时,处于竞争性市场的这一交易方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常常只能被动接受另一方提出的一些不平等的交易条件。此时,在这个交易过程中,处于竞争性市场的交易方就成为弱势群体。②交易双方进行交易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里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于共同的市场信息,一方比另一方知晓得更多,第二种是对于对方的情况一方比另一方知晓得更多。但无论哪种情况,在进行交易谈判时,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都处于强势地位,常常可以诱使另一方接受一些不平等的交易条件。这时,缺乏信息的一方处于弱势群体。

(2)市场经济是在一定的政策制度的框架下进行运行的,而政策制度的一些倾向性甚至歧视性常常会使一些弱势群体成为政策的牺牲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常常会有一些市场主体由于各种原因在 HYPERLINK “http:///Politics/” 政治上拥有代言人,或是在政策制度制定时有着为自己代言的院外游说者,这些情况都会使得最终政策制度的出台更有利于其自身。考虑到这些政策制度所应该拥有的中立性,故它们的倾向性势必会使另一些市场主体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在这里这些市场主体成为弱势群体。

(3)弱势群体难以通过自身的力量改变自己的不利地位。由于弱势群体无论是在交易谈判时还是政策制度的制定上都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因此在市场上难以获得充分的发展,而由于自身不能发展,就会使自身在下一轮的交易和政策制度制定时又处于弱势的地位。这样反复循坏就形成了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这样任其发展,即有可能的是弱势群体不但改变不了自身的地位,还会由于循坏反馈而加剧了自己的弱势地位。

三、弱势群体的产生

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HYPERLINK “http:///china/” 中国家,都存在着弱势群体。它的形成与产生有着很复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其中既有合理合法的因素,也有着不合理不合法的因素:既有着市场失灵的原因,也有着政府失灵的原因。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1)由市场机制本身产生。①在竞争性市场上,竞争的核心是优胜劣汰。被淘汰的市场参与者是由于“劣”而被淘汰的,因此急需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缺乏外界的帮助,这些已经被淘汰的市场参与者是难以依靠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来提高自己的。因此,他们在重新进入市场时就成为了弱势群体。同时他们的继任者也会由于同样的原因而难逃弱势群体的命运。②由于一些行业具有 HYPERLINK “http:///lixue/” 自然垄断性,使得这些行业会出现一些处于垄断地位的市场主体,当缺乏垄断力量的其他市场主体与其进行市场活动时,就产生了弱势群体。

(2)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产生。满足教科书定义的理想的市场往往是不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市场常常是不完善的,这时一些市场主体就会通过一些非市场手段利用这些不完善的地方谋求获得市场中的有利地位。这一点在转轨经济中尤为明显。

(3)由于政府失灵产生。在市场活动中,政府应当充当的角色是“守夜人”,它的立场应是中立的,它的责任是保证市场活动的公平公正性。然而由于政府也常常因为种种原因具有某些倾向性,因此使市场丧失了公平公正性。由于这种丧失,将会导致一些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活动时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而产生了弱势群体。

(4)由于个人的禀赋差异产生。个人禀赋包括个人文化技术与体能素质的差异。它的差异既与人的先天性因素有关,也与家庭后天的培养 HYPERLINK “http:///jiaoyu/” 教育关系密切。当这种差异足够大时,拥有较低禀赋的人们就成为了弱势群体。

四、弱势群体的禀赋禀赋原意是指人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而这里我们要分析的弱势群体的禀赋主要是指:弱势群体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所具有的一些特征。针对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我们来一一分析弱势群体的禀赋。

(1)由市场机制本身所产生的弱势群体。①被淘汰的市场参与者。对于此种情况,我们主要从其主观的禀赋方面分析。既然其被淘汰,则必然是由于某些方面劣势于优胜者。这些可概括为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识别风险能力、个人天赋等几个方面。②面对垄断主体的市场参与者。由这种原因形成的弱势群体的特征是分散、孤立地生存和 HYPERLINK “http:///fazhan/” 发展,处于同样地位的分散的市场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难以形成有效的联合以增强面对垄断主体时的实力。

(2)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所产生的弱势群体。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弱势群

体常常是由于不合理不合法因素所造成的,其自身的禀赋也许并无致命的缺陷,但却由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而落入弱势群体。而一旦落入这个群体,生存发展受限,从而难以形成良好的禀赋去改变现状。

(3)由于政府失灵所产生的弱势群体。这种由政策制度的倾向性所产生的弱势群体与上述第二种情况相类似,往往自身的禀赋并无很大的缺陷,却成为政策的牺牲品。

(4)由于个人的禀赋差异产生的弱势群体。这种差异有先天、后天的因素,且大多数人的禀赋差异主要是由后天的因素所决定的。先天的因素可以认为是由于其前辈没有给予良好的禀赋遗传,对于其源头这里不做讨论。后天的因素则主要是由于 HYPERLINK “http:///jiaoyu/” 教育使然,教育的质量和数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禀赋的高低。而教育又与一个人的家境有很大关系,笼统地来看,家境与与对后代的教育质量与数量由一定的正比关系。

五、弱势群体的禀赋改变问题从第四部分的分析来看,弱势群体的禀赋缺陷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1)市场能力:包括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识别风险能力等;(2)弱势群体之间缺乏联系,分散、孤立的发展;(3)个人禀赋的差异,这主要又是由于教育的差别。同时十分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使其难以改变其的禀赋缺陷。针对这几个方面,下面分别讨论其禀赋的改变问题。

(1)提高弱势群体的市场能力。从外部看,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有助于给予弱势群体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其有可能提高自身的市场能力。然而,从市场 HYPERLINK “http:///Economic/” 经济的马太效应考虑,这种改变非常困难。因此,政府需要在维护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的同时,也应给予弱势群体一定的政策倾斜。

(2)加强弱势群体之间的联系,使自身能有效地形成一种力量。这样做可以获得集聚经济效益,同时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市场能力。

篇7:社会实际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在于: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有哪些好处呢。并且对于现在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好处又体现在哪里呢。虽然现在网络上各种负面报道不断的传出。但是在面对大灾大难的面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好处显露无疑。比如在汶川大地震时。全国人民尽自己能做的去帮助我们的同胞。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好处啊。倘若这样的情况出现在经济社会。我觉得会比我国少了许多的人情味。即使负面报道再多。我也认为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从我国建国起就开始追求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理念。从多年来看,这是一个明确之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我国从一开就打算走经济社会建设。明显不适用于我国国情。我国人口众多。若要想提高GDP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社会主义国家更适合我国国情。

虽然我国现在还存在着贫富差距。也许有人会说这还是社会主义国建吗?当然我们不能单单看现在的中国国情从而判断中国不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是如果我们想想。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建设经济社会。那和当今的中国国情做一个比较。我想未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弱于经济社会吧。当前的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是一个过渡期。并且符合我们的国情。

篇8:社会实际论文

一、依据和假设与实际相一致的原则

对经济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行数理分析, 先要找到依据, 提出假设, 然后才能以此为基础构建严密的数理分析逻辑体系, 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依据和假设可以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类型。但是, 数理分析作为工具, 不论何种依据和假设, 都应与历史、现实和未来要求保持一致, 合乎实际。如果依据和假设背离历史、现实和未来要求, 数理分析的逻辑体系不论怎样复杂和严密, 都难以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可见, 依据和假设与实际相一致, 是数理分析经济社会实际问题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比如, 在分析严重失衡市场条件下生产资料拥有者与劳动力拥有者关系问题时, 可以依据生存发展需求定律、效率定律和价值规律。

生存发展需求定律是说, 人类生存发展需求是不断增长的, 需求增长之质无限和量有限的统一。生存发展效率定律是说, 人类要生存发展, 必须获取生存发展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提升生存发展系统, 这是得;而要获取生存发展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必须借助一定手段改造客体, 从而产生一定的耗费或付出, 这是失。在人类生存发展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运动中, 要求得大于失, 实现增值, 即:

增值=得的价值-失的价值

需求定律和效率定律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追求。从需求定律对价值的决定来看, 生产、交换的事物必须能够满足某种质地层级的生存发展需求, 实现某种质地层级的生存发展, 才具有价值。由于生存发展需求不断增长且质无限量有限, 需求量越大, 意味着越不易满足, 价值就会越大;供给量越大, 意味着越容易满足, 价值就会越小。从效率定律对价值的决定来看, 效率定律决定着某种事物的供给量, 当得的价值大于失的价值, 能够实现某种程度的增值时, 供给量就会增加。在经济活动中, 当社会主体对某一事物的需求量恰好等于供给量时, 达到供需相对均衡, 这时事物的价值就是社会主体生存发展得的价值, 也就是增值加上失的价值。失的价值就是成本, 它是由生产要素的供需关系及前端的增值与成本决定的。增值越大, 成本越高, 价值也就越高;增值越小, 成本越低, 价值也就越低。

将需求定律与效率定律对价值的决定作用综合起来, 不难看出, 生存发展的价值其实是质无限量有限的生存发展需求与供给矛盾运动的一种反映, 将供需相对均衡时获取的价值称为价值基数, 就会得出人类生存发展价值的表达式:

价值=价值基数·需求量/供给量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所依据的生存发展需求定律、效率定律和价值规律站得住脚吗?符合历史、现实和未来要求吗?站得住脚, 合乎实际, 才能作为基本依据对严重失衡市场条件下生产资料拥有者与劳动力拥有者关系问题进行数理分析。

明确了基本依据, 还要设定条件, 提出假设。比如, 对严重失衡市场条件下生产资料拥有者与劳动力拥有者关系进行数理分析, 可以进行如下假设:

假设单位劳动力的价值基数是10, 其中成本为8, 增值为2;单位稀缺资源的价值基数是100, 其中成本为80, 增值为20。对于劳动力, 一定时间内供给量可以达到2000单位, 劳动力方的需求量是1000单位, 稀缺资源方的需求量是600单位;对于稀缺资源, 一定时间内的供给量是120单位, 稀缺资源方的需求量是60单位, 劳动力方的需求量是100单位。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 设定的条件、提出的假设是不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也就是说, 经济社会实际生活中, 假设的数量关系是存在的, 不是主观臆断, 是对实际情况的一种抽象和概括, 从这样的假设出发, 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分析过程简单易懂原则

明确了依据, 设定了条件, 提出了假设, 然后就可以进行数理分析了。使用数学方法, 应当尽量使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过程简单化, 坚持解决同样问题, 方法越简单越好的原则。在能够解决同样问题的前提下, 越简单的数学方法, 越是好方法, 切忌搞形式主义, 滥用数学, 好像多么高深, 但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 在上述依据和假设的基础上, 对严重失衡市场条件下生产资料拥有者与劳动力拥有者关系问题进行数理分析, 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进行市场交换, 劳动力与稀缺资源供需严重失衡, 劳动力的需求量与供给量之比是1600/2000, 稀缺资源的需求量与供给量之比是160/120, 所以, 在交换情况下:

单位劳动力的价值=10·1600/2000=8

单位稀缺资源的价值=100·160/120=400/3

由于劳动力的社会需求量只是1600单位, 而供给量是2000单位, 完全能够满足需求;稀缺资源的社会需求量是160单位, 而供给量只有120单位, 不能满足需求。所以, 单从劳动力与稀缺资源的交换来看:

600单位劳动力的价值=600·8=4800

36单位稀缺资源的价值=36·400/3=4800

36单位稀缺资源=600单位劳动力

实现了等价交换。

如果从各自实现增值的情况看:

单位劳动力实现增值=单位价值-单位成本=8-8=0

单位稀缺资源实现增值=单位价值-单位成本=400/3-80=160/3

劳动力单位成本的增值=0

稀缺资源单位成本的增值=160/3/80=2/3

劳动力单位成本增值<<<稀缺资源单位成本增值

如果从社会主体获取增值的情况看:

劳动力拥有方获取的增值= (1000+600) ·0=0

稀缺资源拥有方获取的增值= (60+36) ·160/3=5120

劳动力拥有方获取的增值<<<稀缺资源拥有方获取的增值

上述这一数理分析过程, 只是运用了四则运算数学方法, 方法简单, 容易看懂, 但却能使人们清楚透彻地认识严重失衡市场条件下生产资料拥有者与劳动力拥有者关系问题, 进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形成正确的主张。

三、结论和主张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数理分析过程进行完之后, 往往要概括出结论, 提出政策主张, 这一环节必须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依据、假设和数理分析过程都把握得很好, 但是, 最终得出的结论背离实际, 提出的主张不具有可行性, 这也意味着整个数理分析不科学, 以失败告终。

比如, 在上述数理分析过程之后, 可以进行如下的概括总结:

在市场严重失衡的条件下, 拥有劳动力、占有稀缺资源的双方交换, 能够实现等价交换, 但是, 劳动力严重过剩, 稀缺资源严重不足, 物不能尽其用, 不管是从劳动力、稀缺资源单位成本增值看, 还是从拥有劳动力、占有稀缺资源的双方获取增值看, 都出现了巨大差距。也就是说, 占有稀缺资源的一方攫取了社会劳动创造的几乎所有增值, 将和谐发展要求下劳动力一方应获取的增值也占为了己有。

由于劳动力单位成本的增值远远小于稀缺资源或产品单位成本的增值, 加之劳动力转移提升必须支付成本, 所以, 这种条件下, 劳动力一方不论自身怎样勤奋、努力, 都不足以支付过剩劳动力转移提升的成本, 发展的基本条件丧失, 进而是相对贫困的积累, 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两极分化加剧。

拥有稀缺资源, 在市场交换中占据主导地位, 就能够较多地占有社会劳动创造的增值。于是, 某些社会成员为了自身利益, 便千方百计地垄断资源, 控制供给, 人为地造成稀缺状况, 攫取垄断利益。如果社会允许私人垄断, 甚至在制度安排上维护、发展私人垄断, 阻碍趋衡有序的市场竞争, 就会使两极分化日趋严重。所以, 允许甚至维护私人垄断, 人为地分割市场, 阻碍经济社会一体化和趋衡有序的市场竞争, 是两极分化加剧的关键原因。

可见, 避免两极分化加剧, 消除两极分化, 关键是解决私有产权和市场交换关系严重失衡问题, 消灭私人垄断, 使稀缺资源的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使过剩资源的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适时得到改善。

毫无疑问, 上述概括出来的结论既鲜明, 又富有创新性, 所提出的“解决私有产权和市场交换关系严重失衡问题, 消灭私人垄断”的政策主张也具有可行性, 这样, 就为数理分析严重失衡市场条件下生产资料拥有者与劳动力拥有者关系问题划上了较为圆满的句号。

摘要:对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理分析时, 依据和假设要与实际相一致, 分析的过程要尽量简单易懂, 概括出的结论和提出的政策主张要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只有把握住了这些原则, 运用数学方法, 进行数理分析才能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篇9:宋代社会救济制度实际效应述论

关键词:宋代;社会救济;弊端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15-02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或社会对贫困者维持生存提供物质援助的一种社会行为,属于社会保障的一部分。古代社会中,社会救济一直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基层的稳定性。宋代,商品经济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城市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中游民人数激增,甚至形成了丐帮。对此,统治者实施了较多的政策来救济以及管理这些游民。

《宋史·食货志》云:“宋之为治,一本仁厚。凡振贫恤患之意,视前代尤为切至。”的确如此,两宋封建王朝对社会救助工作高度重视,福田院、养济院、漏泽园、居养院等各类官办救助机构种类繁多,覆盖的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不少学者已对此做过专门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是,宋代城市中游民人数激增,甚至形成了“丐帮”这样的组织,这种现象的产生让人不得不审视宋代的社会救济制度。

宋代社会救济的内容主要表现在灾害救济、贫困救济和民间救济等方面。主要针对鳃、寡、孤、独、病、残的养老、幼儿抚养、医疗和丧葬,建立了一系列的救济机构,有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慈幼局、慈幼庄,安济坊、药局,漏泽园等。这些社会救济制度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社会救济的总体格局,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以至于实际的推行效果并不理想。以下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弊端两个方面来对宋代社会救济制度的实际效应进行论述。

一、积极作用

在宋政府的救济措施下,鳏寡孤独乃至游民阶层的生活状况得到了部分改善“……病者则有施药局;童幼不能自育者,则有慈幼局;贫而无依者,则有养济院;死而无硷者则有漏泽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为流民发放救济粮、钱财等,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减少因天灾造成的暴动。南宋政府对于流民大多采取发放钱粮等措施,如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十六日,诏:“临安府内外百姓不能自存之人,每至冬月,各计口数、大小,日支钱、米养济。访闻尚有士人,或因赴调困居旅邸,或因转徙流离道路,裹粮罄竭,擅粥不给,情宴可悯”令临安府专委官,于城内外如有似此之人,更切核宴,量度支给系官钱、米,以体赐恤”。并且这些救济钱粮还有大人、孩童的区别:“权发遣临安府薛良朋言:‘被旨,日来雪寒,临安府近城多有饥贫之人,令取拨常平米贩给。已委两通判于城南、城北置场支给外,今据通判常湮、胡坚常申,日来多有乡村及毗近州县饥贫人户,闻知木府贩给米解,乘势前来陈乞支请……分委钱塘、仁和县尉躬亲验宴,如委贫乏,给牌押赴养济院,每大人日支米一升、钱一十文足,小儿减半。从之”。

可见,当时向流民发放救济钱粮的政策已经较为人性化,加之还有时间的相关规定:乾道元年(1165年)四月二十二日,诏:“‘临安府城内外见今养济饥民,已降指挥展至四月终。访闻其间多有疾病、残废等人……遍诣散粥及病坊去处,公共措置,躬亲拣点,将委实疾病残废、瘾老赢弱、鳄寡孤独不能自存、见在病坊之人,更展限半月,给散粥药养济。既而,两浙路转运判官姜洗言:‘贩济饥民,除拣选壮健愿还乡及有经济之人,各己给米使之自便外,有其余饥病之人,已申朝廷,每日人支米一升……今尚有五千二百七十四人见行养济,缘目今新米成熟,街市米价减落,今来请米之人,易于求趁,不致饥饿。乞降指挥,至七月终住罢支散。从之”。

2.设置专门的医馆、义庄,减少大型流行疾病的发生。大范围饥荒发生的时候往往容易伴随着大型的流行疾病,而两宋时期,春夏两季往往有较多疾病流行。宋代为了防止大型流行疾病的发生和扩散,从医馆和义庄两方面入手进行防范。

一方面,宋代设于坊间的医馆即为安济坊:宋徽宗崇宁元年八月“置安济坊,养民之贫病者”,患病且贫困者都可以被送入安济坊接受医治。除了设医馆这种长久性的政策,发生流行病的时候朝廷还会命令太医局和翰林医馆到民间进行救治,并且无偿提供医药费,这属于暂时性救济。“都城大疫,分遣医官煮药给病者……京城疫,分遣内臣赐药”,这是北宋年间的记载。到了南宋朝,宋高宗绍兴七年七月“以建康疫盛,遣医行视,贫民给钱,葬其死者”。长期和短期的措施相结合,使得宋代的医疗救济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减少了大型流行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若有大量的无名尸骨暴露于街头、田间,往往会导致瘟疫的发生。对此,宋代专门设立了漏泽园,使得因疾疫而死亡的人能够及时被埋葬,这有利于减少疾疫的传染。如,熙宁八年(1068年)“吴越大旱,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瘫之”。除此之外,因贫困而不能及时入葬的人家,“令畿县各度官不毛地三五顷,听人安厝,命僧主之”,“葬及三千人以上,度僧一人,三年与紫衣;有紫衣,与师号,更使领事三年,愿复领者听之”。

3.官办社会救济之外辅以民间救济。宋朝时商业开始繁荣,商人力量逐步壮大,在沟通区域间经济联系方面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发生灾荒时也在客观上起到了救荒的作用。

宋政府对商人救灾有一定程度上的政策支持,如宋徽宗宣和中“以州县灾伤并赡给都下,亦一再免”,对商税给予一定的减免。对于民间的士绅阶层,一旦到了灾荒之年,一些地方有名气的士绅,一方面为显示其宽厚仁和而布医施粥,另一方面也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具有行善积德意味的对贫困灾民进行救济。

二、消极弊端

从救助实施的本质来看,宋代统治者对于这些贫困者、流民的态度是限制大于救济。北宋时期,城市建构发生变化,市坊界限被打破,大量游民流入城市,形成种种社会问题。流民的本质是反对既定的社会主流秩序,否则他们永远处在社会底层,仅靠最基本的社会救济并不能改变他们原有的社会地位。这是为皇权专制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必须要通过种种手段对这一群体加以限制。赵宋王朝设置救助机构的真正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体现统治者的深仁厚泽、“皇恩浩荡”,塑造其“仁义圣德”的政治形象,并对流入城市的游民加以限制,希望借此减少人口流动。从本质来说,这些做法和措施仍属于被动式的社会救助,效果可想而知。

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欧阳修上书反对皇帝在上元灯节大肆铺张:“今自立春以来,阴寒雨雪,小民失业,坊市寂寥,寒冻之人,死损不少,薪炭食物,其价倍增。民忧冻饿,何暇遨游?臣本府日阅公事,内有投井投河不死之人,皆自称因为贫寒,自求死所。今日有一妇人冻死,其夫亦寻自缢。窃惟里巷之中,失所之人,何可胜数?”这正是人们庆祝新年、欢度佳节的时刻,汴京“寒冻之人,死损不少”。可见当时社会救济制度的推行并未起到理想的效果,甚至并未推行也不无可能。

从救济制度的实际推行过程来看,也并没有有效的监察制度,弊病很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冒充现象严重。一些官吏为了个人私利,从中作弊,弄虚作假, “一些强壮有行业住家之人”,冒充乞丐领取财物,而真正穷困者却得不到救助。绍兴二年(1132)十一月二十七日,南郊赦:“在法诸州县每岁收养乞丐自十一月一日为始,至次年三月终止。访闻近来州县往往将强壮有行业住家之人,公然违法计嘱所属,官司并团头貌验养济,冒滥支给钱米,其委实老疾孤幼贫乏乞丐之人正当存恤,缘无属记,漏落姓名,以致不沽实惠,深可怜悯。仰诸州县今后须管照条令,从实尽行根括,不得仍前冒滥支请,纵容合干人作弊,令主管常平官常切觉察。其临安府仁和、钱塘县养济院,每岁收养流寓乞丐,亦仰依此施行,不得徒为文具,致失朝廷存恤之意,如有违庚去处,仰提举常平司觉察,按治施行。” 另外,笔者赞成宋香川在《宋代城市的政府救济研究》中指出的,当时的冒充现象还有官员令人使己葬者充新葬之人,借此在殿最奖罚制度中获得朝廷奖励。

2.官员贪污救济钱、米。部分官员对于贫民的漠视,致使官吏在处理涉及贫民利益的事件时,不以贫民的利益为先,贪污救济款。

3.州县救济机构多为临时性质。“顾予每见州县间惠利之事,不难羚为而难于久,往往为者代去,来者不嗣,则一切影灭矣。”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当时州县的救济机构虽然是政府所设立,但一般由地方长官具体负责建立,甚至地方长官自己出钱设立。一旦地方长官发生职位调动,此前的救济事业“一切影灭”就此衰落,至少必然会停滞一段时间。

4.缺乏有效的监督体制。宋代的社会救济到了南宋中期已经趋于完善,对于救济的对象、救济的项目、救济的标准及救济费用的来源与支出、甚至各救济机构、系统间的分工协作都已制度化,涉及范围相当广泛,规模较大。但史料中并没有对这样一个巨大的救助体系中官员监督环节的记载。监督体制的缺乏注定使看似完善的救助制度最终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导致“实病而真欲安济者,往往以亲戚识认为名,虚立案牍,随时遣逐,使法当收恤者复被其害”的情况屡有发生。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统治者设置社会救济仍属于被动式的社会救助,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限制游民。

三、小结

宋代一系列社会救济的举措对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宋代的社会救济水平和种类以及救济设施的创设等方面在我国古代也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社会救济的总体格局。可以说,制度本身并无太大缺陷,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统治者对于那些贫困者的态度是限制大于救济、冒充现象严重、官员贪污救济钱、州县救济机构多为临时性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体制等因素,弊端远大于有限的积极作用,以致在实行过程中漏洞百出使得很多贫民得不到实惠。而当时,正是社会变革、游民人数激增的年代,社会动荡就可想而知了。

参考文献:

上一篇:青春中国志 腾飞中国梦团日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初中生寒假生活生活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