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学习内容

2024-05-20

开放学习内容(精选七篇)

开放学习内容 篇1

一、好玩的活动, 做了写

好玩是学生的一大特性, 我们应该抓住他们好玩的契机, 引导他们大胆实践, 让他们多动手、动脑, 在活动中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 我设计捉蚂蚱这一实践活动, 借此激发学生的习作情趣, 并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会表达。我首先向孩子们叙述自己小时候捉蚂蚱的情形, 在叙述的时候还伴随一些动作、神情, 激发孩子们对实践活动的向往。当孩子们情感被激发时, 我立即宣布这堂课到学校附近的菜地里捉蚂蚱, 孩子们听了, 乐得一蹦三尺高。宁静的菜园顿时沸腾了。蚂蚱、蝈蝈惊慌失措地四处乱逃, 孩子们有的单个趴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翻找;有的几个围成—团, 手脚合围;还有的打开文具盒, “守株待兔”———每个孩子都动足了脑筋, 尽展了能耐。我吹哨要求暂停, 要他们展示各自的劳动成果, 请逮得多的同学介绍经验。一个个“小能手”口齿伶俐、生动形象地介绍起来, 讲得激动时还当场示范。经过活动体验, 学生写出的作文篇幅长, 情趣盎然。

二、平时的观察, 记了写

生活即作文, 作文即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这丰富多彩的生活, 用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小学生不善于观察, 特别是仔细观察的习惯尚未养成, 因此, 在作文前交给任务, 让他们的观察的目光去寻觅, 去探索, 去参与, 就一定能撷取到许多新颖的写作素材。我让学生走出校园, 在树林中、小河边寻找、观察着大自然中姿态各异的景观。如, 描写《秋天的田野》这篇作文, 我选择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 带学生来到田野, 让他们欣赏田野的绚丽多姿, 尽情感受农田的丰收, 从丰收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农民耕种的辛苦。生活能触动了孩子的心灵, 激发他们情感的火花, 激活他们习作的欲望。同学们都会有了自己独特的发现和想法。

三、奇妙的想法, 想着写

想象作文毕竟是作文, 它的题材与其他作文同样来源于生活, 如果离开了生活源泉, 就没有表象和感知, 也就没有创造, 想象就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只能成为干涸, 必然枯死。因此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广泛接触自然、社会, 善于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 多阅读课外书籍, 充实作文素材, 增强感悟力。儿童的好奇心强烈, 求知欲迫切, 想象力丰富, 他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充满奇思妙想。鼓励学生提起笔来, 描写自己美好的憧憬与幻想, 就会形成一篇篇构思独特的好文章。如在以保护家乡环境为主题的班会课上, 同学们纷纷讲述了耳闻目睹的破坏环境的现象, 认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假设自己是鸟儿、垃圾桶、小鱼……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各自的经历与愿望。同学们很快编出了童话故事《鸟儿失去了家园》《垃圾桶的对话》《小鱼无家可归》……生动有趣地揭露并谴责了一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 表达了自己保护美好家园的愿望。有了兴趣, 学生想象的空间扩大了, 课外作文变得有内容可写了。激发想象, 可以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 开开心心地踏上“自主作文”之路。

四、美好的书报, 读了写

学生只有多读、熟读、精读, 作文时才会文思泉涌, 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引导小学生读书, 一是学好课文, 二是多读课外书, 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如可指导学生制作读书卡片。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一条规律。“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是杜甫的写作经验之谈。小学生习作大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和桥梁。指导学生品读范文的精华。引导他们进行迁移联想。在教学中, 我每教到精美范文, 就引导学生或仿其开头, 或仿其结尾, 或仿其结构, 或仿其立意, 或仿其精彩片段, 如读了《负荆请罪》我就指导学生仿写剧本, 读了《做一片美的叶子》我就指导学生仿写“秋天的落叶”, 读了《石榴》我就指导学生仿写一种水果……久而久之, 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学会了写作的窍门。我们还可组织比赛和评比。阅读课上组织“阅读大王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览会”、“故事大王演讲赛”、“读书经验交流会”等一些活动, 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 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从而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

五、精彩的影视, 观后写

影视传播已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 今天的学生不同以往的学生, 他们的信息摄入是多渠道的, 特别随着今天视听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 学生的信息源更是全方位的了。因此, 教师的教学要主动与影视等大众媒体联姻, 鼓励学生多写观后感。如学完课文《海伦·凯勒》, 让学生联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学完课文《郑成功》, 让学生观看电影《郑成功》, 再写观后感。

总之, 开放作文教学内容是以生活为线索, 达到既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又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 使学生有更多、更新的收获, 写出鲜活生动的文章。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开放式作文教学要使学生在实践、感悟和习作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受到良好的自我教育, 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家长开放日活动内容 篇2

1.小青买4节五号电池,付出8.5元,找回了0.1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算术解法:

方程解法

方程解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2.商店原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后,还剩40千克,每袋饺子粉多少千克?

3.小华去买布,买2米后还剩1.8元,买4米差2.4元,问她带了多少钱? 解:设每米布x元解:设小华带了x元

找等量关系(总钱数相等)找等量关系(每米布的价钱相等)

运用不同的思路,就会有不同的方程。但一定要找等量关系。做方程的关键就在于找等量关系,不同的思路有不同的找法,同时除了要会找显性的等量关系,更要善于找隐性的等量关系(如上题)。然后才能建立一个合适的方程,从而求解做答。

4.图书小组原来有一些故事书,借给3个班,每班18本,还剩35本,原来有故事书多少本?

5.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 357 千米。一列快车从天津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济南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 79千米,慢车平均每小时多少千米?

练习:列方程解决下面问题.1.好马每天走120千米,劣马每天走75千米,劣马先行12天,好马几天可以追上劣马?

2.鸡兔同笼,共有35个头,94条腿,求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3.小明的钱是小红的4倍,小明如果用去36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小明和小红各有多少元?

开放教学内容,培养创新思维 篇3

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以“开放”的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育内容的开放

科学与真理来自生活,走向发展。因此,教育内容就应具有开放的属性。然而传统的教学内容却较少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服务,因而影响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就要打破教学内容的封闭,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教学内容。就小学语文而言,教师不仅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因素,赋予传统教材以新的活力,更要善于结合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产、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信息资料,设计以情境为特征,以自主探索过程为重点和以开放性为主的内容,并尽量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的丰富性、信息呈现形式的多样性、选择性以及解答方法的多样性等,以丰富学生的认识,拓宽思路,训练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口语交际课时,我就设计了一个买文具的情境:文具用品店里,货架上摆满了文具,售货员正在接待买文具的小学生。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售货员或是顾客)进行现场表演,引导学生讨论该怎样进行买文具的口语交际,接着又进行购买其他物品的口语交际的扩展练习。这样一个以开放性为主、灵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不仅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而且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二、空间的开放

对学生来说,社会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一个大课堂。因此,语文教学应建立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在这一空间体系中,应该应用课内知识,结合课外见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这就要求课堂必须突破教材的限制,打破囿于教室、囿于学校的教育空间概念,向室外甚至校外的工厂、农村、社区及家庭等延伸,向影视报刊、电子网络等传媒延伸,使课堂变得博大、丰富、生动。如可让学生到街上寻找错别字;组织学生到市场调查,上网查询并下载有关资料,制作宣传海报。这种空间的开放既是培育创新素质的需要,也是现代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语文教学要从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运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论指导实践,既不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也不是“空对空”的虚假形式,而是要努力创设全方位接触、多层面应用的良好环境,才能真正达到学生走向社会,活学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过程的开放

创新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且是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提高主动寻求和发现新问题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是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即“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其是以让学生理解(记住)大纲要求、书本知识为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细细讲解,所有的结论都是老师分析后完整地告诉学生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过程几乎被取代,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必须打破这种注入式、教条式的教学过程,构建自主探索的开放式学习过程的模式,理顺“过程”与“结论”的关系,采用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等教学形式,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中得到训练与强化。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这一教学难点比较吃力,于是,在突破难点时,我一改过去教师讲演、学生听看的信息单向传递为立体传递,要求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小组交流说明理由。结果有几个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运用数学语言能更清楚地说明理由。这种不唯书、不唯师,自主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就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所带来的。

四、训练的开放

首先,向“全脑”开放,让学生的五种感官全部打开,通过听、看、嗅、动、触感知多种媒体信息,以利于激发求知欲,以利于对事物的全面了解,也有助于右脑与左脑的配合产生灵感,开展创造性思维。其次,加强开放性的发散思维的训练。课堂的提问、试题的编制等都应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推出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的开放性问题,如非确定性、非唯一性结论的问题,现实性强、易调动研究热情的问题,鼓励独创、有广泛发挥空间的问题等。如,讲完《做风车的故事》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牛顿,喜欢他的勇于改正缺点、发愤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我再追问:“还有吗?”这时又有位学生说喜欢卡特,引来其他同学的一片哗然。但他却振振有词地说:“卡特质问并嘲笑牛顿的态度虽然不对,但他能善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假如不是卡特的质问,也许牛顿就不会从此刻苦钻研、发愤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就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学生说得多好,有理有据,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思维的创造性。

五、形式的开放

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与心理情绪,对认知创新具有扩展强化的功能。同层的交往比上下层交往更趋活跃,更有利于潜能发挥。因此,课堂上尽可能采用“合作型”的组织结构与“聚合型”的学习模式。前者指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是聚块状,抑或是平面辐射状等,目的是促使学生加强合作与互动,在自由的情境中表现自我,实现个性与潜能的发挥。而后者指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是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模式的,抑或是独立探究与操作模式的等等,目的是使个体能在真正的自我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探究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与满足,从而迸发创新的火花。

综上所述,开放式的教学,变单一的由教师讲解、发问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的知识与能力综合训练,变个体操作为集中交流合作,变单纯追求考试高分而不得不为之的模仿、硬记、照抄的苦涩为在探索与创新中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把学习延伸到与之联系的现实生活,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新知识,使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基于开放内容的教材模式探索 篇4

1. 教材现状分析

从广义上讲,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材料, 包括文字材料和视听材料, 也可以是与讲授内容相关的, 如讲义、教学大纲、图片等。狭义的教材仅仅指专用于某门课程的教科书。[1,2]

教学过程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这四个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条件。教学过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因此, 教材是其他三个要素的载体, 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中介, 它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 同时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教材质量取决于编委的学术水平、写作能力及对编写目的、要求的理解等。我国高等教育教材的来源有三种:一是从国外引进翻译的教材, 二是国家规划教材, 三是自编教材。

以上三种教材, 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由少数几个人组成的编委会完成教材的编写工作。对于规划教材, 因对编写教材的要求很高, 并且由学术水平高又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承担, 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教材的质量。但每个人对教材中的理解不同, 即使编委会整体水平较高, 就其个体来讲, 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 并且写作能力的不同也会影响教材的最终质量。

2. 开放内容教材的可行性分析

到目前, 中国互联网已经取得了令全球关注的成绩,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使人与人的沟通缩短了距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 截至2008年年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 普及率达到22.6%, 并且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 其中40岁以下的占90%以上。

图1为网民的学历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 接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网民比例接近30%, 这部分人正处于思想活跃的年龄段, 并且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强, 从目前各种网络论坛的帖子数量 (帖子总数量之巨已无法统计) 可以看出, 网民对于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是从不吝惜的。

每个人都有一些奇思妙想, 每个人都有一些思想的火花, 对于一门课程, 尤其是学科基础课程, 能做到精通的人不多, 但是大多数相关专业的人员都会有一定的了解或掌握其中的某一部分, 甚至是对某一个知识点经典讲授, 这些微小的思想火花汇聚起来, 就会成为知识传承的熊熊大火。

3. 开放内容的教材组织流程

图2为开放式教材的组织结构流程图, 开放式教材项目首先要确定需要建设的教材, 并完成教材知识体系结构, 然后交由编委会对教材内容按照知识体系结构进行细分, 细分可以详尽到每一个知识点, 最后形成树状知识结构图。网络设计人员根据树状知识结构图构架开放式教材论坛。由宣传组制定对教材入选内容作者的奖励措施, 与教材论坛地址一起向网民公布。广大网民在参与各个知识点编写的同时, 也可以对其他网民上传的内容进行评议和投票。当每个知识点的内容达到一定数量, 编委会可以对教材进行统编, 使教材前后内容风格趋于一致, 最后交付使用。

摘要:教材是教师授课和学生接收知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媒介, 教材的优劣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开放内容的教材编写新模式, 并从目前互联网络发展的现状以及网民的知识结构、参与热情等方面分析了这种模式的可行性, 在此基础上, 对开放内容教材的组织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材,开放内容,教材组织流程

参考文献

[1]余强.高等教育教材立体化出版初探[J].出版科学, 2006 (4) :29—32.

开放学习内容 篇5

应该说,“开放”和“放开” 思想与理论的出现是体育课程理论和体育教材理论上的一个进步,也是人们对体育教学内容有了更深一层认识的标志,是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进行一下分析。

首先说“开放”,其实体育课程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从体育课程发祥时代的兵操,到20世纪初叶的近代体育运动的导入;从国家建设时代的技能体质中心的内容体系,到战争时期的“体练式”内容;从相对贫困时期的健身养护式内容体育到后工业社会的娱乐型能力型内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内容一直就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更着。竞技体育运动中一有新的内容也马上会影响到学校,社会上有了什么新的体育娱乐也会早早晚晚地进入学校校门。体育文化就像人的服装一样,带有一定的时髦性和时代性,加上国家和社会对体育期待和利用,使得体育教学内容一直有很大的变通性。这是从时间变化上来讲的,如果从空间上来讲也是一样,任何地区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都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都不能完全脱离当地的民俗和习惯,甚至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都带有当地的娱乐观和文化价值观。从整体上讲,一个国家的各地体育课程也一直存在有开放性,不可能用一种体育教学内容来统一不同文化地区的体育教学,这一点越是大国就越是明显。因此,体育课程的开放性是体育学科的一个特性,在其他一些学科中这个特性就不太明显,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就几乎不存在上述的开放性;历史、地理、音乐、语文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也不如体育学科这么明显。可以说体育课程是一个“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形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体育教学内容的“放开”也是一种必然。因为,体育课程没有由于因为统一考试(或称统一学力)所必需有的统一性,换句话说,只要是运动、只要科学、只要能锻炼身体、只要能使人们掌握一些有用的运动技能,什么都是体育。因此,体育本是多种多样的,体育本是一个地区和一种文化对运动的选择,体育本应该“放开”。体育的“放开”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1.在“必修”内容的基础上配上选修内容的形式。这是至今体育教学大纲所采用的传统做法,这种形式的缺陷是:①有可能因为必修内容的量很大,而使选修的内容名存实亡;②必修的内容与选修的内容会在内容上有些交*和冲突;③往往很难确定选修的比例应是多少,即便是一种比例可能仍然不能满足各地的实际情况。

2.不规定到很具体的内容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只对一些运动大项(大类,如田径、球类、体操、游泳等)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对具体的内容(如田径中的50米跑、跨栏甚至后蹬跑等)或不予规定,或用“示例”的方式指导各地进行选择。

3.完全不规定教学内容的形式。这种形式是只对课程的目标、手段的要求、评价标准进行规定,并给予一个评价标准体系,现在正在实验的《体育课程标准》就是采用这样的形式。

“开放”和“放开”是体育教学内容选编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它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开放”的条件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灵活的信息。当一个新的运动项目出现后,就应对其方法和规则等进行了解,以便很快地进行教材化,以后这方面的信息会随网络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容易。

2.有一个灵活而有效的体育教师培训系统。当一个新体育教材引入课程后,对体育教师的培训要跟得上,如各地的教育学院可能就应该具有这样的专门培训内容。

3.各校有比较良好的经济条件,以便可以满足比较快的体育器材的更新换代。

4.各校建有适应性比较强的体育场地,以后学校的运动场的设计应是多功能的,而现在学校的操场往往被正规的环行跑道分解得支离破碎,使许多的运动项目无法开展。

5.各校具有一支业务比较精干的体育教师队伍,这个队伍应是“一专多能”和善于学习的群体。

“放开”的条件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各地方教育行政和教学指导具有一定的体育课程编制经验。

2.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或主持教研工作的同志对当地的体育条件和需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

3.本地区教师对所定的地方课程内容能有较好的掌握,可以胜任新的教学。

4.教师们具有创造性和责任心。

5.有地方特色的运动内容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进行了教材的改造。

开放学习内容 篇6

关键词:中学;田径;教学;内容;改革;开放;策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可见健康在我们的生活中显得异常重要,而健康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各种营养的摄入,还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体育锻炼来增强身体素质,中学时期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和学习的关键阶段,中学体育课程中田径类项目的安排,适当增加了学生的体育锻炼,让他们在学习之余可以保持健康的体魄。我们都了解,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最古老也是最基础的运动项目,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田径运动是开展最普遍、参加人数最多的项目之一,它可以有效地发展人的基础运动能力。但是我国曾经被称为“东亚病夫”,也就是体育发展不够,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各方的关注,其中田径类教学内容在各大中学体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这门课程的开设,融入了能够有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基础运动能力,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目前中学体育中田径类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田径类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采取的策略。

一、目前田径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学田径类项目教学依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课堂上传授学生田径类项目的理论知识,下节课学生自己进行反复的训练,无法达到教学一体的目的,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被忽略了;教学内容单一而且还缺乏趣味性,很是枯燥无聊,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每天体育课只是在象征性的进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不仅教学内容存在问题,在教学形式上也过于追求竞技性,虽然时常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挂在嘴边,实际上忽视了学生田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就失去了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只是把它当做繁忙学习的休息时间,也让体育运动本身失去了愉快性和乐趣,进而影响到中学体育改革的开展;不仅如此,中学对于田径类项目的评价也主要是以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为主,忽视学生其他体育素质的发展。新形式下,为了进一步推进现代中学体育的发展,在构建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体现“健康”的要求,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中学体育田径类教学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田徑类教学内容改革与开放策略

我们日常生活的走和跑都可以看做是最基本的运动方式,其实他们都属于体育中的田径项目之一。坚持散步锻炼有助于消除一天疲惫的身心,保持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这样的走步运动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培养正确的走姿,提高人体的协调性,所以,在中学体育课程中的田径类项目,可以增加练步走的运动方式,而我们所熟知的“竞走”体育项目就是以此发展而来的;跑可以分为慢跑和快跑两种,中学生由于灵活性较强,是发展他们反应速度的最佳时期,再加上学习任务繁重,时常锻炼跑步有助于他们发散压力,更好地学习。中学体育中田径类项目还可以安排跳远和跳高等项目,来锻炼学生的弹跳力,全面激发他们的体育能力。这些课程的讲解,教师要一边理论知识介绍,一边自己给学生做示范(当然,可以请学生示范),告诉学生体育锻炼在于增强体质并不是争强好胜的攀比,培养他们正确的心理。

1.教学内容可行性

过去田径类教学内容的安排只是考虑到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身体发展的实际需要,以至于在实践教学中出现了问题。新型中学田径教学内容要从学生主体出发,淡化竞技性技能,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内容多样性结合

新形式下,田径教学内容选择和开发过程中,应该充分挖掘田径运动项目所特有的特点功能和价值,与学生的课余生活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真正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和实用化,不仅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在课余时间里也可以进行田径锻炼。

本文从中学田径类教学现状以及教学内容改革和开放性策略选择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对今后中学体育田径项目的发展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魏开军.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体育教学[N].学知报,2010.

开放学习内容 篇7

城市色彩规划与设计,最终成果是依据前期大量对城市建筑要素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其中基于专业层面的分析与整理工作是未来制定城市色彩规划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城市色彩的现状、掌握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Abstract: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final result is a lot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work of the pre-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based on the city, which based on the professional level analysis and finishing work i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urban color planning and control in the future. Only fully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urban color master deficiencies that exist in urban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develop targeted solutions.

关键词:城市色彩 规划目标 调研分析

一、主要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的总体目标

1、区位介绍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主要范围是中国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地区,即吉林省范围内的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简称长吉图),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70万人。这一区域面积和人口均占吉林省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二分之一,是中国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核心地区和重要支撑。

按照规划纲要,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将以珲春为开放窗口、延(吉)龙(井)图(们)为开放前沿,以长春、吉林市为主要依托,实施边境地区与腹地联动开发开放,带动吉林加快发展振兴。使长吉图发展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和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建设成为我国沿边开发开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未来的经济建设需要优美的城市环境为依托,因此,科学的对此区域主要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与支撑。

2、规划目标

通过收集国内外研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长吉图开放开发先导区沿线主要城市的实际情况,最终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城市主色调以及建筑色彩控制导则,用以指导城市建设。从实际出发,通过对长吉图开发先导区沿线主要城市自然、历史、人文等因素进行调研,分析其各部分构成城市色彩的要素,构建一套可供政府参考与实施的色彩规划设计方案。

3、设计理念

长吉图开发先导区沿线主要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充分运用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城市形象系统、区域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采用跨学科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实证实践研究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在基于多种艺术门类相融合的一体化设计中,实现各学科知识的多元化发展和知识结构的纵深化发展,力争通过研究手段和研究思维的创新,实现理论成果的创新,为大区域化的环境设计的创新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二、调研分析的目标与宗旨

1、调研分析的目标

色彩作为无声的语言,构筑了五彩斑斓的世界万物,同样也构筑了我们生存的环境之美,好的城市色彩环境能给人以精神的愉悦、更能为城市的文化特质增添光色。城市色彩通过建筑环境的色彩来展现其特有的人文精神与色彩特质,研究环境色彩不仅是对城市建筑的色彩体系的认知,同时还应考虑人对色彩的喜好与色彩文化的内涵,以及城市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城市属性等相关因素。因此,作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主要城市,长春市、吉林市、延吉市的城市色彩设计与色彩规划就应在整体控制的思路主导下,探求每个城市各自区域的主体颜色,通盘研究相关因素与创建新模式。

2、调研分析的宗旨

城市色彩是种表象化的城市精神与个性气质,城市色彩设计的目标在于塑造具有个性鲜明、别具一格的艺术化的城市色彩形象。在整体控制上,应根据城市色彩的构成要素、城市整体色彩、区域建筑色彩及自然环境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其宗旨应为城市精神的价值体现与具象化表述,以构建城市应具有的人文气质与宜居的空间环境。

三、调研分析的内容

1、城市色彩现状分析

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环境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城市色彩作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必然要在城市建设之初进行规划与统筹,形成有效与可操作的规划方案。通过科学规划的城市建筑色彩来提升城市环境,打造城市形象,改变以往对城市色彩缺乏规范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改变城市环境中杂乱无章的城市景观形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都应建立起对建筑色彩的高度重视。城市色彩建筑色彩的现状分析,是对城市建筑色彩进行科学规划的根本,也是形成最终方案的基础。只有通过分析调查城市建筑色彩现状和找出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出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案。

2、调研内容

(1)确立原则

城市色彩规划是在对相关内容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系统的色彩分析方法,得到特定区域色彩系统的具体数值,再根据各区域的具体内容,合理客观的制定城市主色调;并在统一的色调上对不同历史年代的建筑或不同性质、功能的区域进行协调与梳理,使城市建筑色彩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展现城市形象。因此,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的前提是将建筑按功能性质、历史文化、自然因素等内容分类调查研究,分析整理出局部区域的色彩现状作为构成城市主色调的依据,形成城市建设的指导原则。

(2)导则思想

针对长吉图沿线主要城市的不同因素影响以及从色彩的角度来考虑城市所发生的现象与问题,在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框架内,以城市美为原则、以城市发展为主导方向,在尊重历史、人文及市民心理预期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案例分析、提出问题、解决对策,制定导则等方法手段,对各主要城市色彩建立起系统与完整的定位分析,从而制理性的规划方案。通过对城市现状的分析与调研,会清醒的认识到当下的城市发展与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各个城市提出的破解城市色彩难题的诉求。

四、调研分析的方法

城市色彩的规划与营造,应重视总体环境的协调与控制,在整体基础上由外及内的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制定对策,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这样的方法,可以很好的把控整体因素,同时寻找局部的变化,手段灵活且成效显著。

1、自然环境色彩的调研

结合吉林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主要城市的自然环境也各有特点,依据城市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变化所产生的色彩变化,自然环境色彩的调查应重点解决当地自然条件下环境所呈现的色彩原貌。

(1)土壤

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土壤条件也是构成该地区城市色彩的主要因素,应针对当地土壤、岩石的色彩进行分析,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分布的特点,综合考虑长期生产活动的影响,总结地带性土壤和岩石的色彩成因,分析并提取作为城市底色的环境色彩色谱。

(2)水系

以贯穿城市的主要河流为主,综合分析水域周边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色彩。长春市、吉林市、延吉市城区均有大的江河穿越城区,河道徜徉于城市中,和周边的建筑与自然景观形成互为影响的色彩体系,作为城市背景色的自然景观色彩也是不可忽视的。

(3)植被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沿线城市的植被、花卉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多以耐寒的针叶和阔叶树种为主,植被和花卉大量分布于公园、道路、广场、街区绿地等处,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色彩;植被因季节变化、品种不同也呈现出各异的景象。因此,要调查分析各区域内的主要植物、主要树种的植物色彩,用色谱分析的方法,整合出地域性的自然环境色彩谱系。

(4)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同时也会产生当地的色彩心理取向和偏好,从而影响当地的色彩景观。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沿线城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交替分明且秋冬寒冷季节占常年大部分时间。调研应根据各城市的特殊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分析温带季风气候的光照、云、雨、温湿度对色彩的影响以及色光源对城市色彩环境的影响。同时应研究人们由气候因素所产生的色彩取向,分析作为城市色彩要素的自然环境色彩的成因。

2、人工环境色彩的调研

(1)现代建筑

人工建筑环境色彩的调查应选择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或建筑,具体可将城市功能的性质划分成商业区、文化艺术区、居住区以及工业区等区域。商业街区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主要商业街区环境的色彩调研与分析;文化建筑可选取学校集中的区域,如大学城等具有城市文化象征的区域;居住区建筑也是重点调研对象,可选取突出反映城市居民生活习惯与城市象征意义的住宅区;工业区建筑应选择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感的工业建筑。

(2)历史遗存建筑

历史遗存建筑代表着城市过去的风貌,新的城市色彩体系构建不能丢弃原有的城市历史脉络。通过对历史遗存建筑的调研分析,归纳并总结出传统建筑的色彩是否被忽视、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是否导致传统色彩的消失、传统建筑色彩风格是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延续等内容。

(3)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的调研主要包括对城市色彩环境有重要影响的道路桥梁、景观环境设施、生活休闲设施等。分析局部的色彩构成要素是否与建筑和城市整体色彩环境氛围协调,找出问题所在。

(4)调研路径

①城市总体色彩——立足于城市色彩主色调和整体环境色彩性格的调研,是整体节奏与主旋律的定位。

②区域色彩——进行局部的区域色彩调研以及各区域建筑色彩进行深入分析。

③局部建筑色彩——局部建筑的色彩调研基本形成了各组成建筑色彩的深入分析,也是建筑整体色彩分析的依据。

④单体建筑的色彩——在总体色彩以及局部建筑色彩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建筑色彩或局部公共设施色彩的详细分析。

3、人文环境色彩的调研

每个不同的地域都会因历史、生活习惯、思想意识、民俗、民族、宗教等多方面因素形成地方性的色彩喜好和传统,构成独特的人文环境色彩。城市文化环境的色彩存在于抽象和具象中,其中历史、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等色彩较为抽象;民俗、民族、宗教等较具象。应通过对城市文化环境中提取大量的色彩样本进行分析,形成具体的城市文化环境色彩谱系。

(1)城市色彩问卷调查

分析现代城市色彩生活中的喜好和心理倾向,以捕捉到抽象的人文环境色彩的精髓。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可将当地对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等抽象的色彩信息转化为具象的色彩符号,从而形成构建城市色彩总体规划的基础。

(2)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调研分析,收集各种民族习惯、传统习俗及常用色彩信息,分析当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色彩喜好的色谱。如延吉市为朝鲜族聚居的地区,民族的传统用色习惯在民族服饰上就有具象的体现,由此可以分析整理出当地的常用色彩信息和文化环境色彩的主要元素。

五、结语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将有利于长春、吉林、图们江地区的城市形象及整体色彩构建,有利于提升整体形象和环境品质。通过对城市色彩大量的调查,将城市要素进行梳理,区分主要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层次,总结其中各个城市的艺术特色及规律。更好地发挥长吉图直接腹地支撑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作用、参与国际合作,在新形势下推进图们江区域开发开放战略的需要。

从城市的调研入手,制定城市色彩规划,寻找特定区域、不同历史文化及自然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客观色彩依据,形成城市建筑色彩规划的基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找出主观意识下规划失控引起的城市色彩问题,使原本杂乱无章的建筑在色彩上尽量达到统一性,改变错误的色彩认知、规范化建筑的色彩,开启城市焕然一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孙彤宇.以建筑为导向的城市公共空间模式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9.

[2]宋立新.城市色彩形象识别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5.

上一篇:酚妥拉明下一篇:新时期高校舞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