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学习心得

2024-05-06

改革开放30年学习心得(精选6篇)

篇1:改革开放30年学习心得

30年来,我们党形成并确立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就其逻辑演进程序而言,完全是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起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实践性是其最鲜明特征。实践的观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逻辑主线,是中国改革开放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改革方法论的坚实基础。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功是以科学的方法论做支撑的。这个方法论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深入党心、民心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虽然没有产生新的思想,但是,却使人们的思想拨乱反正,重新回归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实践方法论有了深刻的认识。大讨论使人们在大是大非面前自觉或不自觉地坚持用实践的观点分析问题,用实践的标准衡量是非。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不争论”、“摸着石头过河”以及后来的“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等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不仅依据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且也是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集中全党智慧、正确地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产物。30年的历程证明,只有立足于历史的实践,着眼于新的实践,才能产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巨大理论勇气,才能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30年奋斗,30年拼搏,我们党和人民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探求真理,认识真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方面,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一: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只有思想大解放,生产力才能大发展。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所形成的精神,就是勇于冲破陈旧观念和习惯势力束缚的创新精神,就是敢于解放思想的大无畏精神。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要继续推进改革,就必须发扬真理标准大讨论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冲破所有束缚。实践永无止境,发展永无终点,旧的思想僵化解决了,新的思想僵化还会出现,因而,解放思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思想的束缚是最大的束缚,思想的解放是最大的解放。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有体制、机制的解放。可以说,每一次时代的大变革、社会的大进步,首先是一场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我们只有不断适应实践的深化,敢想、敢试、敢冒、敢闯、敢干,勇于冲破思想、体制、机制的束缚,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永葆生机和活力。

二:深刻认识国情,牢牢把握国情,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形成的共识。这一共识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发展虽然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但是,如何科学地认识国情,依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课题。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国情也是千变万化的,我们不仅要立足于当今的国情,也要考虑以往的国情和未来的国情;不仅要洞悉国内,也要放眼世界。就国内而言,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国力日益强盛,矛盾日益突出。从国际上看,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日益紧密,突发事件的“蝴蝶效应”越来越明显,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十七大报告做出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定位,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在准确把握国情的宏观定位前提下,我们还必须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国情,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清醒头脑,登高立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群众的利益是最大的利益,群众的需求是最大的需求,群众是改革的真正主体。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像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样的思想解放运动,绝不是理论家或政治家们主观随意的行为,也不是单纯的两种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而是客观社会矛盾运动的外部反映。这场大讨论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反之,失党心,失民心,即使一些人手中握有大权,最后还是要被历史淘汰。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主体,是创造一切社会财富的主体,也是社会需求的主体,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基本原则。过去,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写下了光辉的 篇章,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今后,我们党要谱写更加壮丽的 篇章,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还必须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是一条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

篇2:改革开放30年学习心得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30年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

改革开放30年,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对其评价?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30年改革开放很好地实现了它的预期目的:第一,改革开放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在1978年-XX年之间,中国gdp总量年均增长9.7%,XX年是1978年的57.5倍。第二,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在1978年-XX年之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45%,XX年是1978年的34.2倍。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7.21%,XX年是1978年的85.3倍;外汇储备年均增长36.74%,XX年是1978年的6385倍。第三,改革开放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30年来,我国迅速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使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30.7%下降到XX年的2.3%。197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5亿,XX年减少到2148万,贫困人口比原来减少了10多倍。197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68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各国人口预期寿命数据,XX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4岁。在过去的30年中,我们始终坚持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由此带来了中国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其成就举世公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

30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发展的体制源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布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为我国的发展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国已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整个社会正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认为如下四条基本经验很重要:

1、解放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本国发展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这是过去30年改革开放取得一切成绩的根本原因。在这一主导思想下,我们从理论上破除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不相兼容的教条,在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体制变革,使亿万人民成为财富创造的主体,变“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市场化改革近30年来,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极大地增强了经济运行活力,促进了财富涌流。投资体制、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宏观调控等方面的改革均取得了长足进展,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着眼全局,坚持把农村改革发展放在重中之重。中国的发展,说到底是解决农村、农业的发展问题。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始终是我国发展的基本问题。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改革经历了土地制度变革、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三个阶段,有效地缓解了“三农”问题。这是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巨大历史变迁中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

3、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坚持走对外开放之路。基于对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的清醒判定,我国的对外开放成功地抓住了第三次全球化浪潮的难得机遇,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来发展壮大自己,成为发展中国家成功的典范。变封闭、半封闭的经济体为全面开放的经济体,既弥补了自身发展资本的不足,利用外部市场缓解了就业的压力,也有效地促进了国内改革的步伐。

4、立足国情,坚持渐进式改革开放的路子。3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与我们从基本国情出发,选择了渐进式改革开放的路子分不开,先从体制外的增量改革突破,然后深入进行存量改革,从而比较好地解决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发展中的问题始终与制度不完善相联系

我国既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也是一个改革中的大国。进入新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矛盾和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资源环境问题、民生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等,这些问题反映了现有的各项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1、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同市场机制不完善相联系的。近几年,资源环境问题相当突出,反映了我们在资源要素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滞后。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能够反映稀缺程度,助长了浪费性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增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难。

2、民生问题是同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滞后相联系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等问题凸显,主要在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个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制。目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公共服务体制尚未根本打破,新的公共服务体制仍在重构当中。

3、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既反映了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也反映了再分配体制的缺陷。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基础秩序,只有规范的产权制度安排,才能产生规范的初次分配。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在再分配中扮演重要角色,但由于行政治理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完善的再分配机制还未形成。

4、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不高也反映了相关制度建设的滞后。比如随着全方位融入全球化进程,我们的汇率制度和外贸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开始逐步暴露出来。人们担心的经济安全问题,主要在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与全面对外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范机制。那种把发展进程中的许多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十七大报告有力地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推进全面改革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改革的思路,并对新阶段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新阶段的改革,就是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推进全面改革。按照十七大的部署推进全面改革,以下五个方面相当重要:

1、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我国人口到2020年将达到14.5亿左右。按照十七大修正的目标,要在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XX年翻两番,使14.5亿人全面进入小康社会。这意味着要运用同样、或者更少的资源来生产比过去多得多的产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加快推进国内资源要素领域的市场化,大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改革,这既是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规范收入分配体制的前提,也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

2、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农村改革经历了三大步,第一步,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通过全面免除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目前正处于第三步,需要推进以改革农村上层建筑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尽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保障。

3、按照提高开放型经济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对外开放。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已使我国同世界的生产和消费紧密融合,我国的发展已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目前,我国对外经济部门的就业已超过1亿人,我国已开始大量使用国际资源来发展自己,我们的许多产品直接依靠于国际市场。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对外开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各种机遇发展自己,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4、按照社会和谐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与改革之初相比,我国的社会结构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社会利益分化和利益博弈新格局。但与此同时,我们还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社会利益整合和协调机制,社会治理方式还相当落后,不少方面仍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色彩。建设和谐社会,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篇3:对话改革开放30年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这30年,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行进的轨迹已经镌刻进人类的历史;这30年,有意的制度安排、政策设计和自发努力、自生秩序交错纠缠、相互激荡;这30年,我们既是亲历者,也是观察者。30年之后回眸,原点既清晰、又模糊,既亲近、又遥远和陌生。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

有评论说,是改革开放导致了中国的贫富差距和腐败。但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自觉地、持续地、全面地展开这样的改革和开放。坚持改革开放这个法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就一定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2007年11月1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说,中国197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仅206亿美元,2006年达到1.76万亿美元,增长了84倍,跃居世界第3位。他说,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

回顾中国的发展,温家宝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

作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理论的推动者,吴敬琏与厉以宁因在市场经济改革、股份制改革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而被冠以“吴市场”“厉股份”的称号。但学术上的分歧曾使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很少见到他们在同一个公共场合出现,更不用说在公众面前面对面地交流。但一个“改革开放三十年成败得失,”的历史性命题让中国经济学界的两位代表性人物坐到了一起。

他们说:“我们要提倡一种风气,经济学家所秉持的原则是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应该形成一种氛围。”他们提倡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对不同的观点、意见要进行讨论。这个目标就是为了推进改革,为了建立一个法治的市场经济,为了振兴中华。

吴敬琏1 9 3 0 年生于江苏南京,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市场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他提出,中国改革应当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缩小国有经济范围,发展私营经济;应当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建立法治。

厉以宁1930年出生,籍贯江苏仪征,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系。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在中国经济改革之初,就提出用股份制改造中国经济的构想。他的许多理论与政策主张都对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遗憾的事情

记者:30年来,在你们的心目当中,觉得最遗憾或者说没有达到预期的三个问题是什么?

厉以宁:第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城乡二元体制基本上没有触动;第二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当中也存在着问题,比如行业垄断;第三个问题是,社会保障制度由于种种原因,推行得极慢。

吴敬琏:我有一点和厉教授是一致的——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太迟缓了。还有,我认为产权制度改革没有到位,比如农地的产权问题,所以资产无法变成流动的资本;另外一个是法治建设缓慢,《物权法》搞了13年还差点黄了,《反垄断法》也搞了13年,通过了,可是里面还是留下了一些大的漏洞。

记者:今后你们认为什么问题亟须解决?

厉以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同时对人民最关心的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就业保障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吴敬琏:千头万绪,但我认为关键的关键是政府自身的改革。目前政府支配资源的权力太大,政府不应该作为市场交易的一方进入市场。在企业层面,我多次跟企业家朋友说,勾结官府是中国历来生意人的一条秘诀,但是这绝不是我们现代企业家的安身立命之本。

不同的观点

时至今日,吴敬琏与厉以宁虽然已华发满头,但对当年的观点仍然执着,所以在对话中依旧存在着观点的碰撞。

就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哪三项改革是最成功的?

吴敬琏给出的答案是:第一,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有计划商品经济是我们改革的目标。第二,1993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由此进行了全面改革。第三,1997年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而厉以宁给出的三次最成功的改革的答案分别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民营经济的兴起。

吴敬琏赞同厉以宁对承包制的看法,“承包制起的作用非常大,但与其说承包制是一个改革,还不如说是回到了原来农民所喜欢的一种体制,所以我没有把它列在里面。”

厉以宁则认为,他所做的并不是政策上的评价。他评价的标准是改革是否有不可逆转性。“改革走上这一步就不能再后退了。农民搞了承包再回到人民公社,他就不干了;国有企业已经变成股份制企业了,你叫他再退回来就不行了。民营企业已经搞了,退不回去了。这三个大石头投进水里溅起了层层波浪,从此中国的经济再也不能平静下去。”

吴敬琏强调,“所有这三项我当时讲到最成功的改革,实际上都是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他说,“我与厉以宁教授真正的区别,是厉教授认为股份制改革,特别是股票市场的改革是很成功的,这一点我有不同意见。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已经很长时间了。”

事实上,近年来,这两位经济学家在公众面前最引人关注的一次争论就是由股票市场引发的。2001年年初,基金黑幕、中科系跳水等事件浮出水面,股市黑幕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吴敬琏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直言,“中国股市很像一个赌场”,并由此背上“一言毁市”之名。随后不久,厉以宁等五位经济学家连手反击“赌场说”。由此拉开了股市大辩论的序幕。

其实学术之争在各个领域都普遍存在。而经济学界的争论所以引发更多的关注,是因为其更多地与民生的热点问题相连。但由于缺乏自由理性宽容的讨论氛围,故意混淆是非、哗众取宠的现象时有发生。直言者往往成为被攻击的对象,于是一些学者开始对重大社会热点问题顾左右而言他。

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也引发了经济学界内部的担忧与反思。

思想解放没有止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改革仍处在攻坚时期,学界尤其需要解放思想,需要自由与理性的声音。

吴敬琏说,最近广东省委提出,要继续进行思想解放,用思想解放来推动体制改革,促进大的发展,我想思想解放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思想解放要不断进行。因为,人常有“返祖现象”,过去的一些思想,过了一些年又回来了;另外,世界在变化,在发展,在前进,思想要跟上,也有一个继续解放思想的问题。这是现在急需要办的一件大事。

他表示,这件事,经济学家要做的,是用专业知识来丰富我们的思想宝库。要秉持的态度,就是要尊重别人,要进行理论的思考,要进行认真切实的探讨,自由的讨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一些需要推进的改革才有可能进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指出,一个理论创新开始的时候,往往是不被大家所接受的,往往是处于非共识状态。但是,你如果真正符合科学精神,这个理论慢慢地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最后成为一种共识。“专家学者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做研究,不要哗众取宠。现在我们有的专家学者研究工作做得不够深,但往往是老百姓爱听什么说什么,这也有问题。我们是做学术研究的,要根据数据,根据事实,根据我们的分析和思考来说话,而不是别人爱听什么我们讲什么。”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强调,经济学家之间的分歧绝对不是立场的分歧,不是说有一些经济学家代表穷人,另一些经济学家代表富人,经济学家的分歧是因为他们对政策的效果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有不同看法,而且我相信只有在这个层次上讨论问题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经济学家。

改革攻坚仍需努力

在经历了持续三十年的经济高增长后,中国经济是否还能再持续增长三十年,这不只是中国经济界关注的焦点,也是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而在论坛上发表演讲的多位经济学家一个共同的看法是一一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改革”。“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吴敬琏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推进市场化改革。现在有一种舆论认为改革过头了,或者改革急于求成了,甚至改革的方向不对了,其实并不是这样。比如说社会保障的问题。

吴敬琏说,建立社会保障体制,是1993年中共中央的决定。在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里,对于社会保障做出了很好的原则设计。但是实际执行中碰到了很多阻碍,拖了十四年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其根本原因不是财政困难,而是有部门从自己的权利、利益着眼太多。“解决未来的问题,关键的关键是政府自身的改革。所谓政府自身的改革,就是要按照人民的托付去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从那些不该管的事情中尽快退出来。”吴敬琏指出。

篇4:改革开放30年 兰台巨变30载

在北京市档案局的指导和区委、区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改革开放30年来,门头沟区档案局(馆)发生了巨大变化,档案业务工作由单一的接收、查阅纸质档案发展到电子、纸质档案双重接收,档案的服务范围和涉及领域不断延伸,在为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取得了显著成绩。

30年来,门头沟区档案馆从一个基础薄弱,设施简陋,条件艰苦的文化事业机构不断发展壮大,至1994年晋升为市二级档案馆,进一步朝着现代化档案馆和信息中心目标迈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档案馆主体设施建设七十年代的门头沟档案馆,在区政府后院,14间房子加起来仅有78平方米,设有办公室、阅览室、档案库房,由于没有温湿度调节设备,库房内冬天冷夏天热,条件简陋。1986年新建档案馆建筑面积为1633.8平方米,其中档案库房9间以及接待室、阅览室、会议室和办公室。2005年12月,区政府投资2000万元,历经一年半的建设,兴建了目前这座现代化的档案馆大楼,总面积为4681.3平方米。

新建档案馆位于门头沟区新南城三石路西侧邻街而建,占地6A亩,设有特殊载体库房,有必备的档案保管、保护和提供利用设备,库房有安全保管措施和与档案保管条件相匹配的灭火、除尘和温湿度控制设备。

档案机构和档案人员数量1986年7月区档案局与档案馆合署办公。内设2科1室,人员编制15人,有工作人员8人。1998年,根据区委、区政府机关机构改革工作部署,区档案局(馆)、区委党史办公室、区地方志办公室合并,成立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局内设5科1室,编制25人,实有工作人员24人。2001年由于行政机关体制改革,档案史志局列为事业编制。至2008年,实有事业编制26人,其中研究生学历2人,大本学历17人,大专学历7人,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6人。

档案人员的培训教育为进一步提高全区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档案局在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上,进一步加大了培训工作力度。1988至1990年,档案局与北京联合大学文法学院联合举办了档案学“专业证书”大专教学班(文书档案班和科技档案班)的培训,全区71名档案员经过严格的考试,取得了“档案学”专业证书。30年来,档案局多次举办“声像档案管理”、“会计档案管理”、“摄影、摄像”、“档案编研写作”、“文书档案管理及操作”、“电子档案管理”等专题培训,均取得了较好的收效。同时,每年还定期举办“档案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档案人员继续教育”、“档案执法联络员培训”,档案人员受教育覆盖面达到了100%。

档案资源数量、种类、载体门头沟档案馆现有档案资料4种,16001册,其中:文书档案62277卷(册)、科技档案534卷(册)、声像档案14盘、录像带69盘,照片档案3500余张、实物档案15种101件、碑帖档案100余件。

进入21世纪,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检索基本代替手工检索,2002年检索31万条20个数据库,同时对1942-1972年的11999卷档案经区政府批准正式向社会开放,到目前(2008年)馆藏全部档案62277卷、133个全宗、照片2405张、光盘14盘、录像带69盘,开放档案案卷级7557卷、文件级106285卷,馆藏资料16001册,专题数据库34个,文件级数据库87个,案卷级数据库128个。

档案征集与保管30年前的档案馆,由于人少,征集工作无法开展,且缺乏征集档案的意识,所以此项工作很少有人提起。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档案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档案法》的实施,馆内的征集工作逐渐走入正轨。尤其是近两年来档案馆面向社会征集各种门类、载体的方志、家谱、地契、书刊、音像、书画、碑帖托片等有价值的实物档案15种101件,其中油画87幅、实物类7种26件、照片3500余张,档案征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效。

2008年8月,门头沟区档案局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相关内容,面向全区开始了火炬传递活动及与奥运会相关的文件、照片、证件和其他与奥运相关的宣传活动实物资料的征集。

征集的主要内容有:火炬传递当天的市区两级工作证、记者证、摄像证、车证、宣传画、徽标、旗帜、演出服装、道具等相关物品;火炬手的火炬、服装、照片、简历、报道等相关物品;奥运会期间的其他物品,如门票、吉祥物、纪念品;街道社区举办宣传纪念活动的实物、档案资料;属于区内的奥运参赛选手的相关实物、档案资料;奥运文化广场活动的相关实物、档案资料。目前,已征集到18大类3530余件文书和实物档案。

档案利用与编研近30年来,档案利用由过去的内部查阅转为面向社会开放,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利用档案的人数越来越多,涉及的档案内容越来越广,主要有领导决策、制订规划、落实政策、科技研究、编史修志、办理手续、评定职称、调解纠纷、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查考等等。另外,区档案馆还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宣教活动,展览门头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脉络轨迹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至2008年底,共接待参观者300000余人次。

为满足社会利用需求,提供工作参考,馆内还积极开展档案编研,进一步开发利用档案资料。档案馆还围绕本地区的中心工作,开展深层次档案编研工作。“十五”期间,编辑了《门头沟英烈》、《门头沟百科全书》、《<档案法)知识问答》、《中共门头沟区历届党代会工作报告汇编》、《门头沟区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汇编》、《门头沟年鉴》、《京西革命斗争史》(丛书1-6辑)、《门头沟信息剪辑》、《门头沟区志》、《组织史》、《大事记》等具有较高水平的编研材料20种,约1000万字。

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要求档案馆在硬件建设达标的情况下,着重开展信息化建设,以便更好地发挥档案馆各种功能为社会各界服务。根据市、区委领导的指示精神,局党组明确提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门头沟区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既要积极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建立與其相符的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又要全面开展馆藏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以档案数据库、档案全文数据库、现行文件阅览中心为主要内容的数字化档案馆。“十一五”期间,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达到20%;逐步完成馆藏照片档案、已开放档案、特色档案和珍贵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工作。2008年底,馆藏文件级目录全部实现计算机检索。

这一总体目标,得到了区委、区政府在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先后为局(馆)增加了服务器、扫描仪、触摸屏、查询电脑等设备,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档案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1997年10月经区政府批准建立并挂牌。10年

来,在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档案局(馆)严格贯彻执行《北京市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办法》,配合全区中心工作,与有关部门举办展览,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宣传馆藏档案和档案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多年来,馆里先后举办了《门头沟区情展》、《编研成果展》、《门头沟区档案利用效果百例展》、《门头沟区书刊展》、《雁翅镇革命斗争展》、《中国共产党在门头沟》、《碑刻石刻拓片展》、《走向新世纪的门头沟》、《平西抗日根据地斋堂川斗争史展》、《青白口村革命斗争史展》、《门头沟抗日烽火巡展》等展览;拍摄、制作了电视资料片《不朽的丰碑》。

推进档案行政执法工作,不断提高依法治档能力近几年,区档案局注重加强档案档案法制建设,一是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突出执法检查工作重点。二是加强档案行政执法人员业务培训。三是开展档案监督指导工作。四是强化执法检查,健全档案执法网络。随着《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颁布,为加大执法力度,档案局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进行宣传,使全区各级领导和群众的档案法制意识不断加强。

30年来,档案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轨道,全区档案执法员、执法联络员队伍不断壮大。全区有53名档案执法联络员,18个执法联络小组,初步形成了以档案局为中心,以档案执法小组为点线的档案执法工作网络。

加强档案业务研究,推进档案现代化建设2005年在学习西城区档案局照片管理的基础上,馆内结合区里工作特点开展了《门头沟区数码照片档案管理软件》研制工作,同时,十五期间共完成了《门头沟农业观光园区档案管理》、《门头沟区档案管理软件》、《门头沟区数码照片档案管理软件》三个研究课题,上述课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尤其《门头沟区档案管理软件》的使用,保证了我区不立卷归档改革工作的顺利过渡。同年底,研制了《不立卷档案管理》软件,对立档单位电子目录归档格式、整理办法、数据报送等进行了规范,对接收电子档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近几年来,档案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面向农村开展村级建档工作。2006年4月5日,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的毛福民同志和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和平、北京市档案局局长陈乐人等领导来到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就建設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服务工作进行了调研。毛福民等先后考察了潭柘寺镇赵家台村综合档案室、平原村的街坊路,对门头沟区的村级档案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农村本身的事情,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历史任务,对档案工作来说应是中心的大局,是前进的目标,是服务的方向。档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发挥两个方面作用。第一、档案工作要准确、全面记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过程,要参与谋划、服务决策、协调实施;第二,通过档案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有效的服务和帮助,做到城乡统筹,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对新兴农业的培养和帮助。

毛福民同志的讲话,对门头沟区档案局(馆)继续做好档案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给予很大鼓舞。为此,在不断巩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基础上,区档案局(馆)连续两年编辑了《新农村建设工作手册》,下发到9个乡镇176个行政村。

改革开放30年来,门头沟档案馆紧紧围绕区委、政府工作中心,弘扬奉献精神,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团结拼搏,扎实努力,把握重点,加强自身建设,勇立时代潮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主要得益于思想解放,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敢攀高峰;得益于门头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一个个的荣誉,是对改革开放30年档案事业发展的最好诠释。

篇5:改革开放30年学习心得

[日期:2009-06-05] 来源:作者:欧阳秋 [字体:大 中 小]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得必须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因此,他率先提出了中国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实现和伟大民族复兴的必经之路。之所以是必经之路,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改革开放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每次抉择必须通过大会商议决定。第二,改革开放是渐进式的,在实行三年必须要通过实验基地的实验,好的话就在全国大力推广,不好就停止,放弃。也就相当于小平同志所说的,咱们不能一步到位,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探索,结果绝对是保险,安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祈祷大大的推动做用的。

三十年前的中国,国力衰微,经济落后,科技发展缓慢,人民生活不能满足,吃不饱,穿不暖,人民过着空前水深火热的生活,人多物资少,只是希望能不挨饿,不受冻就万事大吉了。但今天的中国,是他们当时想都不敢想的。这一切的一切,这么伟大的转变,都来源于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主要讨论中国怎样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性的变革从此揭开序幕。接下来全国人民上下一伟大胜利不断拼搏,不断进取。改革开放的三的十年整,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走过了多少坎坷荆棘,是多少中华儿女,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换来的,多么的来之不易啊。他们的付出,他们的辛苦,他们的汗水,为我们创造了祖国的今天。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五千年的蕴含和积淀,曾在汉唐时期我们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我们有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由于近代统治者的腐朽无能,祖国的大好河山拱手相让,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牛马不如。1949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民族自由。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四人帮的搞破坏,搞专政特权,弄大跃进,使中国得不到巨大的发展。1978年,在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粉碎四人帮的阴谋,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的新天地,为中华民族描绘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三十年后的今天,中华大地一片繁荣景象,国家发展迅速。国家实力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改革开放的飞跃,三十年后的今天已经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中华民族的不甘落后,中华人民的团结奋斗,在今天用实际被证实了。

我们以岳飞的一首《满江红》,以文天祥的一首《正气歌》,以鲁迅的一首《呐喊》,以朱自清的一首《背影》唱响你不去的脊梁与骨气,唱响你不屈的尊严与神圣。我们以瞿秋白手中那束野花,以方志敏身上的那份清贫,以杨靖宇腰中的那书草根,以焦裕禄面前的那盏油灯,以孔繁森雪原上留下的那份脚印,唱响你的坚韧与顽强,唱响你的灵魂与精神。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有了如今黄河猛,长江壮,泰山雄,昆仑莽的军队,浩浩荡荡从天安门前走过,走过一队队徐洪刚,走过一队队雷锋,走过一队队李向群,走出中国人民最风流最风光最风情的步伐,走出中华民族最壮观,最壮美的方阵。仰望蓝天,神州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旷世神奇。

改革开放,成就斐然,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门相继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嫦娥奔月圆了我们祖先几千年伟大的梦想,奥运会成功举办,百年圆梦,这一系列的成功,证明了我们今天的强大实力,改革开放的特大成就。

中华民族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东方。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在明天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聪明才智。我坚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会更蓝,山会

篇6:改革开放30年学习心得

解放思想使我们熟悉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破除前苏联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破除长期以来超阶段的“左”的框框,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破除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定标准;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坚持根据现在的情况熟悉、继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系列的“破除”和“坚持”,集中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熟悉真正奠定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解放思想把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我们在深刻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现实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澄清了对社会主义的许多曲解、误解和教条化理解,加深了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科学熟悉。我们深刻熟悉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没有**就没有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精神文明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解放思想使我们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我们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不搞“全盘西化”,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总体建设布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其中,基本路线是总纲,必须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总体布局是基本内容,必须全面系统地加以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解放思想使我们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聪明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解放思想使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气,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的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

党的十七大标志我国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决定我们必须把发展的新起点同时作为解放思想的新起点。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我们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在这四个“坚定不移”中,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是前提,是基础,没有解放思想的“坚定不移”,就没有其他的“坚定不移”。

范文网

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实践在发展,事物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必须向前发展。解放思想应该成为人们思想的常态,什么时候思想僵化了,什么时候就要犯错误了;什么地方思想僵化了,什么地方就要落后了。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机会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许多新事物需要我们去熟悉,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许多新矛盾需要我们去处理,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勇于创新,以新的思想解放促进新的发展,夺取新的胜利。

解放思想贵在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先进的活力源泉。要全面推进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各方面工作创新。首先是理论创新,它是其他一切创新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我们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的理论成果,又是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理论的新起点,我们要紧紧围绕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并且以理论创新为指导大力推进各方面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发达。

上一篇:党章的修改的意义下一篇:淘宝客服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