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现代价值

2024-05-08

武术现代价值(精选十篇)

武术现代价值 篇1

任何文化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是一个冲突、融合、嬗变的过程。在当今全球一体化进程中,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我国在国际竞争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发挥其影响力。另一方面,一些影响了几代历史的地域文化却长期埋没,不为人知。梅山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梅山文化反映了人类原始思维特征和文化信息,而梅山武术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民族体育属性的武术文化,它伴随着梅山峒蛮的历史而发生发展。梅山地区因长期与世隔绝、不服王化,梅山文化在相对封闭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保持着原始状态,梅山武术的主要功用体现在生活生产实践当中。随着中央统治者对梅山地区的多次征伐,梅山峒蛮奋起抗争,梅山武术的军事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和扩展。自从宋代开梅后,梅山地区并入中央版图,梅山文化与外来文化互相交融,其文化特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甚至湮没于历史长河。而梅山武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直接导致其文化背景和内涵的缺省,沦为一种地方拳种。当今社会,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文化回归传统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首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的需要,其次是抵制社会发展全盘西化的文化需求。在这个背景下,研究梅山武术的文化特征及其价值可以更好的厘清梅山武术的本体特性,从而有利于梅山武术的发掘和保护,对于探索梅山地区新农村体育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1 梅山武术的文化渊源

1.1 梅山武术是梅山峒蛮主要的谋生手段

生产劳动是原始人类最主要的社会活动。在生产劳动中,体力和生产工具的运用技能无不依赖合适的动作和方法,据宋吴致尧《开远桥记》载:梅山,春秋战国时为“梅山蛮之地”。地方千里,广谷深渊,高岩峻壁,绳桥栈道,民居十洞之中;食则引藤,衣制斑斓,言语迷离,出操戈戟,居枕铠弩,刀耕火种,摘山射猎”。在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人们长期过着原始生活,为了求生和与猛兽搏斗,则必须使自己具有强健的体魄和翻山越岭的奔跑能力,并不断改造和创新与自己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健身炼身器械和工具,学会和掌握符合实际需要的格技动作和方法。这段记载,是梅山人们原始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在与自然斗争中发展武功的渊源。

1.2 战争是梅山武术产生的直接动力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始计第一)这些都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之生死的。无论是为了进行防御性抵抗,还是为了发动进攻性战争,加强军备训练都是一个国家首要任务之一。由于战争的需要使得武器和战斗技能得到迅速发展。氏族公社后期,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扩充自己的财富和人口,便掠夺其他部落,由此引起了部落之间的战争。古代传说中的皇帝、炎帝和蚩尤之战,据《世本》记载:“挥作弓”“夷牟作矢也,皆皇帝臣”。又如《洞冥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始为铸刀”,古代传说中“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其北宋时,梅山洞主符天锡、李天华、赵天梓臂力过人,有万夫不当猎。他们雄踞一方,聚民练拳护洞,外御强敌,内务狩猎,通过长年累月的锻炼,人人体魄健壮,个个好武善斗,勇猛异常。公元977年,宋太宗派客使瞿首素进攻梅山,斩“梅山二万”,仍未征服。在对付统治者残酷征讨的斗争中,梅山峒蛮增强了搏斗的能力,为了生存,各峒主带领男女老幼拿起武器,严格操练,从而使梅山武术技击性套路与器械格斗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3 宗教活动对梅山武术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梅山文化在历史记载中最初表现为一种村落的巫教文化,是梅山原始先祖征服、解释大自然及社会生活的生动历史记录。梅山巫教是梅山文化传承、蕴含及表现的主体,在梅山巫教中有系统的神、坛、符、演、会和相关教本,在祭神施教活动中的男神名叫张五郎,女神名叫白氏仙娘。梅山教徒按职业分成三类,所谓“上路梅山,张弓挽弩;中路梅山,追山赶猎;下路梅山,捞鱼摸虾。”教徒习惯在腰带上悬一木雕或骨雕的梅山祖师形象,求得福佑,遇难呈祥。他们崇拜自然、图腾、祖灵,重祭祀,小至上山打猎、下水捞鱼,大至造屋架桥、婚丧喜庆都要先举行祭祀仪式,而在祭祀和传教诉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特别是融演唱、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搬开山”,至今仍在湘中一带流传。唐以后,发展成为祭祀人身着僧袍道服,执长柄柴刀,锣鼓声中,上下左右起舞耍刀,舞姿粗犷,节奏自由,同时揉入“乌云盖顶”、“枯树盘根”等大量武术动作,章淳在《开梅山歌》中就以“川堂之鼓当壁穿,两头击鼓歌声传”的诗句,记录了这种“群众文化”的盛况,梅山武术正是在这种祭祀活动中得以发展流传。

1.4 梅山武术是一种具有民族体育属性的武术文化

梅山峒蛮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艰难生存,同时又要抵抗当时统治者的残酷征伐,忙时或追山赶猎、或捐棚放鸭、或捞鱼摸虾,闲时操练武功,不可能产生像其他民族一样娱乐性很强的体育活动,比如风筝、秋千,因此,梅山武术便是梅山峒蛮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流传下来的体育项目。梅山地区地势险恶,峰峦起伏,山高林密,因此梅山武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即重桩功,少腾挪跳跃,具有“拳打卧牛之地”的特点。又因梅山蛮不服王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梅山地区基本上与外界隔绝,因此梅山武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具有封闭性。直至宋代章淳开梅,梅山纳入宋朝版图,统治者有意向梅山地区移民,梅山武术才融入其他民族的技击特征。从文化学角度来讲,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生产性、封闭性,也正是这种特性,梅山武术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已经深刻的融入到梅山峒蛮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行使着生产、斗争、娱乐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封闭文化形态下的梅山武术其主要目的便是生产实用,当遭遇外来侵犯时便表现为敏感和冲动的对抗。从梅山文化、梅山地域的视角看,这种敏感和冲动的对抗(或称之为反抗)是梅山峒蛮追求自由的不屈精神体现。因此,梅山武术的特殊性体现在它不仅是一种地方拳种,也是一种影响梅山地区社会走向和梅山峒蛮政治态度的传统文化。

2 梅山武术文化的特征

梅山武术的历史形成于远古的生产劳动,其发展于古代军事斗争和原始宗教祭祀。当年梅山峒蛮面对的都已成为尘封的历史,如今梅山武术的实践舞台在现代社会中已大大缩小、梅山武术封闭的传播模式已经被现代工业文明的网络传播所击败,现代梅山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是闲来练武,忙时追山赶猎,而是融入到现代忙碌的生活中。根据梅山武术文化表现形式及社会功能价值,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角度出发可以系统的将梅山武术的文化内涵依次划分为原生态形态文化、次生态形态文化及艺术形态文化。

2.1 原生态形态的梅山武术文化

所谓原生态形态的梅山武术并不是指梅山武术的原始形态,原始形态的梅山武术是指在梅山武术形成期的原始社会背景下,梅山武术主要的社会功用是战斗手段和生产手段,是一种不自觉的下意识的形态。而梅山武术的原生态形态是梅山武术形成体系之后,自身延续了原始形态中的若干社会功能,同时又行成了独立的功法练习及套路,以期达到健体强身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同祭祀宗教结合已达到自娱娱神之目的。这种原生形态自觉有序地、有意识地传承与发展、构筑了梅山武术的雏形体系。在现实社会中,原生态形态的梅山武术文化主要以“打”的表现形式活跃于民间“武把式”的身上。在梅山地区,原生态形态的梅山武术实际上仍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间的传统节日习俗、生活、生产乃至宗教仪式等活动中而存在,是梅山地区民族文化与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梅山地区,民间“武把式”严格固守着先祖前辈口传面授的某些套路功法及流传下来的武功典籍,其中有些套路功法在流传过程中被练习者不断撰改,但严格来说这些“武把式”手中的典籍最大限度的保留了梅山武术的原生形态,我们称之为梅山武术的原生形态。

2.2 梅山武术的次生态文化

所谓梅山武术文化的次生形态是相对于梅山武术的原生形态而言的,与其他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较,梅山武术其娱乐、审美特征相对较弱,而其封闭性、生产实用性更强。在历史文化变迁时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表现为一方面使人们强烈意识到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应与社会大众文化价值观念相符,另一方面,体现在人们对于自身价值意识的觉醒及其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和渴望,使自身被束缚的个性和受羁绊的欲望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体育全球化的今天,梅山武术试图以单纯的原始文化形态融入现代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却很难处理好和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相互背离的矛盾和自身与生俱来的历史文化特征。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国家体育总局为核心的体育部门加强了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与整理,1979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在挖掘的过程中,湖南的梅山武术也被作为稀有拳种和武术遗产进行抢救,众多民间拳师受邀纷纷献出自己的拿手绝招,梅山武术的发展曾一度受到省体育局的高度重视,在此期间,梅山武术的发源地新化县连续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武术之乡”。但梅山武术在传播过程中所碰到的尴尬境界是,梅山武术是一种强调在狭隘山区的实际运用并注重桩功的运动,而其现代价值取向却是向着奥林匹克精神的更快、更高、更远靠拢,梅山武术的现代传承代表晏西征在参加了第四届“全国武术之乡”传统武术比赛后表述了自己的观念:“场上武术裁判员由于没有认识到继承传统武术的重要意义,在实际评分过程中只注重现代武术表演中的速度、力量和高难动作,对传统套路中的一些原汁原味的动作评分很低”。因此,梅山地区相关武术学校在传承和发展梅山武术的态度上,相关学者和教练主要是运用现代竞技武术规则对梅山武术的内容加以改造,同时在保留少数梅山武术典型动作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现代武术中的腾空跳跃等难度动作,这种形式的梅山武术迎合了现代竞技体育的审美观,适用了现代竞技体育规则,但基本上已经脱离了传统武术“拳打卧牛之地”“重桩功”的传统思路。梅山武术这种试图融入现代竞技体育圈子又试图保留自身特色的状态我们戏称为次生形态,这也是大部分传统体育在现代发展中面临的一种尴尬境界。

2.3 梅山武术文化的艺术形态

艺术形态的梅山武术的具体表现形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宗教祭祀活动,在梅山地区,梅山民众重祈福祭祀,咏歌之时手之舞之,且足之蹈之也,民众在祭祀活动中跳大仙,同时揉入大量的模拟猎狩时常用的攻防动作,并随着梅山后代的繁衍与生存而流传至今。这种以武舞为主体的表演随着如今梅山地区以梅山武术为主题的旅游热潮的升温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甚至以武舞剧的形式多次被搬上表演的舞台,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向海内外观众传播梅山文化。艺术形态的梅山武术对于推广梅山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由原始宗教祭祀嬗变而来的梅山地区民俗节日表演承载了梅山武术的艺术形态,这种艺术形态下表演的梅山武术不为经济利益所驱动,延续了梅山地区原始宗教神秘而纯粹的心灵信仰。这些具体可以在梅山地区至今流传的“打泥巴”、“顿屁股”等民俗节日中找到梅山武术艺术形态的影子。

3 梅山武术文化的现代社会价值

3.1 梅山武术具有丰富的健身价值

梅山地处湖南省雪峰山中段,山高林密,峰峦起伏,人们长期过着原始山地生活,为了与猛兽搏斗和求生存,梅山民众必须具有翻山越岭的奔跑能力和强健的体魄,“梅山峒蛮闲来练武习艺,忙时追山赶猎”,是其生动反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对抗统治者的征伐,另一方面是梅山民众谋求食物的需要。虽然如今的梅山民众已很少再追山赶猎,但是作为一种原始文化特征,梅山武术的健身价值依然存在。这是因为梅山武术在与其他文化交流过程中涵摄了我国传统养生学、医学、仿生学的诸多精华,大大丰富了其健身价值,这种价值随着梅山武术的流传而保存下来,在今天的湖南省梅山地区,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练梅山武术。同时,由于梅山地区广大农村缺乏基础的体育设施,人们也很少接触现代西方体育健身运动,于是土生土长的梅山武术便成为了梅山民众最佳的健身方式。在调查访问中,有67.85%的学者和专家认为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梅山武术开发成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健身运动方式,有多达96.45%的学者和专家一致认可梅山武术在梅山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因此,梅山武术不仅仅是梅山地区古老的地方拳种代表之一,更是梅山地区优秀的民众传统体育项目,有积极的健身价值。

3.2 梅山武术的教育价值

近代以来,在梅山地区,随着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梅山武术的教育功能也开始被世人所关注,1938年新化县城西正街正式成立中国国术研究所,研究所所长由县教育科长兼任,同时有7名研究员,第二年改名为中国国术馆,馆长由县长兼任,所有研究员改称为教员,同年招收广大青年农民50人入馆学习国技。国术馆自开馆以来共举办5期培训班,学员培训达370人之多。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梅山地区,地方各类武校培训班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据相关资料显示,有县办武术馆一家、私办武校多达24家之多,在县城外开场授徒的武师多达300余人。据新化县教育局李志成介绍,如今在新化县内各中小学,每个学生业余时间都必须学习新编梅山武术套路,要求新化县各级中小学保证至少每周一个课时用于学生学习梅山武术,并每年定期举办一次中小学梅山武术比赛。作为地方典型传统文化的代表,梅山武术得以在梅山地区各中小学传承;作为一种传统的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无疑也从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因此梅山武术的教育价值功能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

3.3 梅山武术的经济价值

经济功能在武术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武术特有的表演观赏、竞技、组织宣传及开展相关的经贸活动;二是武术的健身修身效果自身具有巨大的潜在经济功能。习练武术能增进人身心健康、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促进社会和谐。随着梅山文化旅游的升温及国内外梅山文化研究热潮,梅山武术因为其独具特色及神秘的源流和作为一种武舞类节目开始走向现代舞台向外来游客展示,这种形态的梅山武术文化在现代流变中满足外来游客猎奇探秘心理,注重表演性,梅山武术从地域经济学角度来说是梅山地区极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人文资源,对于梅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4 结论

梅山文化是梅山峒蛮在长期的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积累沉淀,包含了梅山峒蛮原始思维特征和文化信息,梅山地区山高林密,长期与外界隔绝,造就了封闭的梅山文化,章淳开梅后又吸取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形成了梅山地区文化融合、习俗交叉的社会现状,封闭的梅山文化决定了梅山武术特殊属性,它与宗教祭祀、娱乐教育的结合形成具有民族体育属性的武术文化,与生产实践和战争格斗的直接联系决定了梅山武术的实用性。梅山武术在流传中发展、变化,从重生产实用到重技战格斗,再与宗教祭祀联姻,并汲取了其他地方拳种的特点,最终自成体系。梅山武术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原生态、次生态和艺术形态等方面,梅山武术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和经济功能上。梅山武术的研究在微观的角度与梅山地区的历史因素和地域条件相结合,体现出其个性,在宏观上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角度为立足点,表现出其浓厚的民族传统体育共性。梳理梅山武术的文化内涵,从文化脉络把握梅山武术的演变过程是其现代社会价值重构的重要参照系统,梅山武术的健身、经济、教育等功能的发掘必须结合当地社会现状,兼顾其本身特点。

参考文献

[1]周惠新.梅山武术的生存形态与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09(12):18.

[2]杨俊军.梅山武术及其文化特征[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5):26.

[3]陈益球.梅山武功[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4]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武术现代价值 篇2

关键词:现代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关系

1.引言

中国武术在几千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接受着文化的洗礼,发展至今出现了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两个不同层面的武术形式。在武术界对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竞技武术来源于传统武术,是以传统武术为基础的”。也有人认为:“竞技武术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与传统武术是完全不相干的。”面对这样的分歧,面对作为武术本质属性技击性的丢失,只有在认识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梳理武术的发展历程,才能更好的理解两者的关系,才能使中国武术两条腿走路,才能使中国武术得到更广的发展。

2.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方式。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用辩证法思维方法进行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主观意识思维和客观存在的辩证统一。传统武术可以定义为:具有较强的地域性、门派特征,集健身、防身、御敌等功能为一体的技击术。现代竞技武术是在西方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为目的的一种武术运动。竞技武術有套路和散打两种主要的运动形式

3.中国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现状

技击一直是传统武术的主体,也是中国武术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技击”不再是人们想从武术中得到的东西,因此以技击为主体的传统武术也就不再受到人们的重视,一直处在一种被冷落的境地。所以现在传统武术的发展只能是在民间依靠那些遗留下来的少数传统武术门派的代代相传,虽然国内也有一定形式的传统武术比赛存在,但也仅仅是为了观赏而已。可以说现在传统武术发展是举步维艰,甚至很多传统的拳法和项目已然临着失传的境界。 受到西方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现代竞技武术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刚刚开始的十年里只是大规模的发展了武术的套路运动,随着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和人们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对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竞技性要求越来越高,发展至今,“高、难、美、新”成为套路发展追求的目标。虽然这大大增加了竞技武术套路的观赏性,但是作为武术本质属性的技击性在现代竞技武术的套路运动中却一点也体现不出来,而且现代竞技武术套路运动的发展正在向着奥运会迈进,向着世界迈进。在竞技武术套路快速发展的同时,散打运动也从从70年代开始,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改进,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技法,并不断发展。如今现代竞技武术在武术的发展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并且也一直是各大体校,高校武术系,体工队所的主修科目。

4.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关系

4.1从内容上分析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关系

不管如何的区分,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都从属于中国武术,而且两者在内容上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竞技武术的内容是以传统武术为基础的,保留了传统武术中“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外形和基本功法,将传统武术的内容进行规范化、难度化,体操化,从而适应对其量化评分的要求,也使其更具有观赏性。而散打则是吸取了传统武术中的个别技法,摔法等能容形成的一种适合比赛、评分的对抗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现代竞技武术的发展是以传统武术为基础的,值得一提的是太极拳,特别是太极推手在目前是武术项目中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联系最密切的项目。

4.2从训练目的、过程上分析传现代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关系。

竞技武术包含着套路和散打两个方面,套路训练的目的是追求“高、难、美、新”的比赛效果,它的训练过程主要是训练对动作的熟练程度;而散打作为一种格斗运动,它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能,增强抗击打能力和反应能力。训练过程是对力量、耐力的训练。

传统武训练的主要目的在与修炼自身的修养,练的是内力,而且注重“武德”的培养。传统武术的训练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感悟”的过程,要求养连结合。由此可见现代竞技武术在训练内容上只是对传统外在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4.3从健身的角度分析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关系

从健身的角度看,传统武术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除注重“手、眼、身、法、步”等外在的训练外,更加注重“精、神、气”等内在的修炼,注重内外兼修,具有很强的健身效果。受到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竞技武术相对更加注重身体的外在表现。而把武术的内外兼修,及“精、气、神”等内在的东西放到了次要的位置,造成了现在武术运动员的活动年限较短,仅限于青年时代。随着社会向着更高阶段的发展,传统武术的优越性也将不断的表现出来,传统武术也将会被更多人接受,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当然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结果。

5.结论与建议

虽说传统武术是竞技武术的基础,但是就目前来看竞技武术更加适合现代体育发展的潮流,同时也是传统武术走向世界的桥梁。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我们必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不断从传统武术中吸取精华的内用运用于竞技武术中,使其更快地发展,另一方面要打破传统武术发展的陈规,要大胆创新,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我们要把传统武术的发展提升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来研究,发展和保护。传统武术作为中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决不能因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而日益消损,我们应该去很好的保护它,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

要通过不同的层面来发展武术,建议在中小学以及高校普通系学生开展以传统武术功法和内容为主的武术课,并且加大对传统武术的宣传力度,组织更多的民间或官方的比赛。在个武校、体工队以及武术系的学生则以竞技武术的学习很训练为主,为国家培养竞技人才。这样才能使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共同、和谐发展。才能促进中国武术的大发展。(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温力.武术传统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的形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2)

[2] 郭玉成等.武术国际传播基本模式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报,2002(4)

[3] 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2004.1

[4] 杨祥全、姚静辉,武术发展分化论,体育文化导刊〔J〕,2006.6

武术现代价值 篇3

武术套路运动,是中国独特的一种运动形式。过去,中国的传统武术庞杂纷繁,各持己见。而今,武术概念已成为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由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也不尽相同,所以其内涵和外延始终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武术本身的演变而发展变化着的。一是从武术发展简史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如:武术最初是原始社会人类求生、防御的生活技能和格斗技能;春秋战国时称“技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鉴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谓“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可以说,古已有之的技击、武艺、功夫和旧称“国术”等,很难开辟武术发展的空间和提炼出武术的真义,只能借用“民间传统武艺”现象来加以概括。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由于火器的发达,冷兵器的逐步消亡,武术虽然失去了在战争中的相对重要性,但作为健体、防身的技艺,依然受到广大武术习练者和健身者的喜爱。诸如许多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拳术、器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和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在继承“民间传统武艺”的基础上,逐渐地将“武术”演化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称武术运动。

体育冲击了武术的发展,并对武术产生了积极影响。体育化不仅使武术的理念、运动形式及训练手段等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还反映出武术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从广义上讲,武术“既是文化,又是体育”,指出了当今武术的发展方向。从狭义来理解,现今的武术可定义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攻防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这一概念来认识武术,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是一种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武术格斗运动,还是招势相形的武术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技击、技艺、技巧等为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并非中国独有,但比较世界格斗体育,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更为丰富(诸如远踢、近打、贴身摔、擒拿法等),而且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发展模式,也迥然有别于其他的格斗体育。其次,武术在武技的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在技艺的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技击术的运动特点。其次,武术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体育项目,有其明显区别于致伤、致残、致死他人的演练技击技术。此外,虽然武术套路运动中包含着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则是通过功力与技巧的演练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获得技击能力和增进身心健康等,故此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武术散手运动的技术固然更接近于实用技法,但由于受竞赛规则的约定,因而亦将其限制在体育竞技运动之内。由此可见,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体育活动,而体育则为武术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文化观念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虽说武术套路动作的核心还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武术的架构,但其演练形式则更加注重技巧、技艺的展示,内外兼修,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诸如动作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依稀可见独具民族风貌、传统风格的武术文化体系。现代武术运动的内涵丰富,寓意深厚,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兼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折射出了东方民族文化的色彩。归纳武术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未来社会的需要,现代武术不仅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是一项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

2 现代武术运动的特点

武术套路演练是武术运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格斗动作为素材,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的相互变化规律编成的套路动作。一套武术套路动作少则十几个动作,多则几十个动作,甚至上百个动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套路。可以说,从攻防技艺中提炼的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体现了武术套路动作的身手敏捷灵活、争斗激烈勇猛的特征,决定了现代武术动作由内向外显现出来的飞拳击踢、蹿蹦跳跃的形式。

2.1 武术动作蕴含着格斗体育属性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其目的在于杀伤、制伏对方,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被军事训练(捕俘拳)、警察训练(擒敌拳)所延用。也就是说,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虽然在技法、技艺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但在习练中却已逐渐地将武术的技击功能寓于武术的套路运动之中,并演变成武术套路动作的攻防格斗特点,在技法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还是一致的。从体育观念出发,武术技击法因竞赛规则的约定,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诸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必要限制,并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并配置了护具。此外,短兵中使用的器械也作了相应的变化,并配置了护具。推手则是在特殊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武术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惟一特有的表现形式,尤其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一拳、一脚的招式仍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便因动作连接的贯串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非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但是就其整套动作技艺、技术而言,其主要动作仍以踢、打、摔、拿、击、刺等诸技法为主,并被视为套路动作的技术核心。可见武术套路动作的攻防技击是通过一招一式表现出来的,技击方法的变化也是极为丰富的。即便在散手、短兵中不宜采用的技法,在套路运动中也有所体现。

2.2 武术内外兼顾的习练体现体育健身价值

武术既讲形体规范,又求神情传意。其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健身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是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展示。“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基本准则,诸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而现代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则往往要求把内在的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一举手、一投足,都要求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磨砺心身。这一特点不仅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深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同时也渐趋地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健身的运动形式。

2.3 武术大众化传播着体育生活方式

现代武术套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也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的套路,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功力的练习。由于习武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并能起到较好的健身效果,因而逐渐变成为人们追求增进健康、竞技观赏、娱乐休闲、防身自卫的武术健身活动。在武术健身活动中,对于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既可因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来选择习练的项目,也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健康状况和兴趣爱好来选择习练的内容。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现代武术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习练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换习武的形式和内容,即便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功。可以说,武术套路较之其他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习武之所以能在民间传播历久不衰,与习武的多样性和老少皆宜的特点不无关系。可以说,现代武术的发展,既为广大习武者提供了健身、防卫、娱乐、教育等便利,又促进了武术大众化、生活化和社会化的和谐发展。

3 现代武术运动的教育性

武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项具有独特风格的武艺、技艺,也是广大习武者所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武术运动既有技击特点,又有艺术形式,更有锻炼身体和维护健康的价值,以及育人养生、保健医疗、人际交往和文化娱乐等功效。

3.1 强身健体,防身自卫

武术套路动作包含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1)是人体的“晴雨表”:如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锻炼。(2)是人体的“温度计”:如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3)是一种“防卫术”:武术套路运动大都是以技击动作为核心,通过习武,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能够学会攻防格斗技法,尤其是武术功力训练,更能发挥技击的实效性。通过拳打、脚踢、快摔等技法的演练,讲究得机、得时、得势,不仅提高搏击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还能增强人们克敌制胜、防身自卫的能力。

3.2 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习练武术对人的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习练武术基本功,须要不断克服疼痛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长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习练武术套路,须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习练武术散打,若遭遇强手须要克服消极逃避,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总之,习武须经过长期磨砺和教育才能修炼出勤奋、刻苦、勇敢、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道德情操、尚武精神和文化修养。

3.3 教武育人,习武树德

“武德”即武术道德之简称。是习武者须要遵守的道德、美德。“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现代武术始终把“武德”贯穿于武术教习之中,并作为习武者的先决条件。可见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重礼仪、信道德,崇德尚武、尊师爱友等,无不包含着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已成为习武者尚武崇德的精神和共同信仰的言行准则。如将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便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也就是说,没有武德的武术不是中国武术,不具备武德者只能是暴力而已。虽然,在社会的发展中,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不尽相同,但尚武而崇德则是习武者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它属于民族道德范畴,也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

3.4 竞技观赏,丰富生活

武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这一著名诗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都说明无论是显现功力与技艺的武术套路表演,还是激烈斗智、较勇的武术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观赏,又给人以启迪、教育和乐趣。

3.5 交流技艺,以武会友

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入门之后才会有“艺无止境”之感。为此,大力推进和开展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将其转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情等,以健身为要旨,以自卫为信条,反对好勇斗狠、恃强凌弱,是传播武术很好的途径和手段。当前,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的武术爱好者不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已逐渐地了解认识了中国文化和东方文明。可以说,武术通过体育传播、运动竞技、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4 现代武术运动的应用性

目前,现代武术运动的发展呈现出多极化的势态。传统武术———是我国的文化遗产,延续了历史存在;竞技武术———体育化的武术,是当代武术发展的要求;大众武术———健身的武术,是武术功能价值重心的转移;学校武术———教育的武术,是实现武术价值的基本途径和归宿。现代武术运动的传播显现出多元化的因素,诸如按其内容分类可分为拳术、器械两大类;按技术规格与技术风格可分为初级套路、规定套路、自选套路等;按其习练形式可分为单练、对练、集体演练合对练等。可以说,武术发展的多极化和传播的多元化,开启了现代武术运动推广普及新视角。

4.1 武术单练

主要包括基本功、拳术和器械的套路动作的演练。其中,武术拳术指徒手进行的套路演练(长拳、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臂拳、劈挂拳、翻子拳、螳螂拳、截脚等)。由于拳种、流派林立,所以演练各有特色。武术器械是指手持器械进行的套路演练(刀、枪、剑、戟、棍、棒、槊、镗、斧、钺、铲、钯、锏、锤、叉、鞭、戈、矛等)。无论是拳术,还是持器械的演练都须按预定的动作程序和套路要求进行演练。尤其是武术器械因各种兵器和技术要求不同,故对常用器械的演练有具体规定。

4.2 武术对练

即2人或2人以上,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攻防格斗的套路演练。其内容丰富,结构严密,是依据各类拳种或器械固有的踢、打、摔、拿、击、刺、劈、砍、点、崩等攻防动作而编制的演练。对练主要有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三种演练形式。演练时,双方均要攻防气势逼真,动作娴熟、配合默契。

4.3 武术集体演练

少者数人,多者近千人进行拳术、器械的集体演练。演练中,允许用音乐伴奏,整套动作布局合理、图案清晰。演练时,动作要求姿势准确、动静分明、精神贯注、技术娴熟。演练内容上应突出武术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方法,配合上要体现出队形变换整齐、协调一致。常见的集体演练有集体基本功、集体拳术、集体器械等,要求突出武术的特点和风格。

4.4 武术对抗运动

即2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灵活地运用武术的击打方法进行相互搏斗。目前,我国武术竞赛中已开展的格斗体育项目有散打、推手、短兵三种。其中,武术散手于1989年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武术对抗运动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4.4.1 散打

是2人按照散打竞赛规则进行徒手格斗。格斗中,可采用踢、打、摔等武术技术动作进攻对方。比赛中,除禁击部位外,以拳、腿法击中对方得分部位或将对方摔倒在地即可得分,得分多者为胜。为确保安全,比赛须穿戴散打护具。

4.4.2 推手

是太极运动中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推手时,双方须保持手臂粘连粘随、刚柔相济,在相互粘随的运转中致使对方动摇或失去重心,以巧取胜。推手主要有“八法”技术(堋、捋、挤、按、采、挒、肘、靠),讲求“后发先至”、“先化后发”。

4.4.3 短兵

是2人各持一种用藤、皮、棉制作的短棒似的器械进行格斗。格斗中,可采用劈、砍、刺、崩、点、截、抹、架等武术技击方法,按照短兵竞赛规则相互攻击,以击中对方身体、击落对方器械或击倒对方为得分,得分多者为胜。为确保安全,比赛须穿戴短兵护具。

5 结语

武术属于民族传统体育,在武术进入蓬勃发展的今天,虽然人们对现代武术运动在教育、健身、医疗、娱乐、观赏诸多方面的认识与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基本取得一致,但对现代武术的技击作用却各持己见,与传统武术出现了割裂。这种矛盾影响到了武术运动发展,并成为武术理论争鸣的焦点。

武术是大众健身体育项目之一。我国武术项目中的太极拳、木兰拳之所以能在国际上有影响力,习练者之多,一是因为拳法技术少,动作简练易学,易被大众所接受;二是符合大众的实际需要,摆脱了竞技武术的局限性,体现出现代武术的文化性、现代性、健身性,以及重武德与武技的融合等,易于传播和普及。

现代武术传播范围应更加广泛。若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武术体育活动,使武术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减少传统武术、现代武术、竞技武术之间的无休止争执,和谐传播武术文化;另一方面则可抽绎武术的体育属性,保持传统武术、传播竞技武术、发展武术教育,通过武艺交流、技艺切磋的形式,传播尚武精神,提高武术的社会地位,进而弘扬中国武术精神,传播中国武技文化,造福世界,造福人类。

摘要:中国武术是一宗深沉蕴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虽历经数千年的迁衍流变,却经久不衰,流传至今。现代武术运动是对传统武术的传播和再创造,它诠释了武术内涵、内意的奥秘,体现了武术技击、健身等功能的体育价值,使中国武术逐步成为一项贴近于社会、贴近于生活的武术运动和大众体育活动,并在东方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下不断地发扬光大,展示出其特有的民族的、传统的、现代的体育风格和卓然特色。

关键词:现代武术,套路动作,大众体育,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杨武等.简明武术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2]松田隆智.中国武术史略[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3]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4]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武术文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江湖文化对现代武术的影响 篇4

一、拨开江湖文化的面纱

中国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不断丰富、发展,不仅历史悠久、炫丽多姿,而且博大精深、神奇美妙、耐人寻味。在整个华夏文化的殿堂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要数江湖文化了。也正是这种江湖文化给中国武术蒙上了神秘的雾层,使人们无法看清武术的真实颜面。

“江湖”作为一个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最初的意思就是指江河湖海,这是“江湖”一词最原始的含义。与武术相联的“江湖文化”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闰泉先生认为:“江湖是与正统社会相对独立的一个秘密社会。这个秘密社会不一定有完全统一的组织形式、固定的法律规范,但它有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门的团体、相对稳定的规范和道义原则、稀奇古怪的语言,它们共同构成了江湖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奇异世界。这个世界不再是一个地域,从地域上根本无法找到江湖。”(闰泉主编《江湖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1~2)从这里可以看出,江湖是游民觅食求生的场所,这些游民脱离了宗法束缚、一无所有,他们为了实现最基本的生存而奋斗。

游民的江湖其实也是我们现在经常认为的江湖,这种江湖充满了刀光剑影、阴谋诡计和你死我活的斗争。这些游民为了在险恶的江湖中求得平安,自然要学习防身技术,因此武术的介入就势在必然。这些身怀武术技能的游民侠士所形成的“江湖”,最早出现在南宋及南宋以后“水浒”系列(指以写宋江集团故事为主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在此之前没有人大量使用过这个意义上的“江湖”一词,那时的文艺作品中提到的“江湖”,往往是文人士大夫口中的江湖,或者说是原本意义上的“江湖”。明确地把“江湖”变成绿林好汉杀人放火、争夺利益的地方,应该说是始自《水浒传》。“游民的江湖是被主流社会打压的隐性社会”(王学泰,《青年作家》2007年11期)。江湖文化是由被正统社会排挤的隐性社会形成的,它有着自己的游戏规则。

所谓的三教九流组成了神秘而复杂的江湖,它的规则又与统治者制定的规则大相径庭,因此它被主流社会打压与排斥就是极其自然的了。但是从总体来看,江湖是无形的。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稳定地生活着,有自己的生活来源,一般不会脱离主流社会的秩序,其中能够流动起来的只是那些因生活所迫铤而走险的游民、士人。这些人身怀武技,熟悉陆上功夫和水上功夫,精通拳械、马术、暗器等,能感觉到存在的诸多方面对自身的不利,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江湖中自由行走。

江湖不是虚拟出来的,也不是艺术家的创造,而是生活中的现实存在。它的踪迹可以在城镇、乡村热闹繁华的市井找到,也可以在荒凉闭塞的山野以及四通八达的道途和湖光缥缈的湖海中寻觅。哪里有流动的武术游民,哪里就有江湖文化的身影。评书艺人中流传着一段描写江湖游民的生活和心态的开场诗《西江月》:“一块醒木为业,扇子一把生涯。江河湖海便为家,万丈风涛不怕。”从中可以看出来,江湖人是“处处无家处处家”。可以说武术的神秘不是缘于武术技术本身的神奇,它的神秘是在错综复杂的江湖文化体系下,人们通过文学创作和艺术加工等手段,把武术技术的升华与江湖游民逸事进行融合而成的,它们共同演绎着所谓江湖中的武侠文化。

二、重新审视“武侠”的定位

武侠,顾名思义有武有侠,是以武行侠。武即武力、武术、击技,侠即行侠仗义。近年来,武侠小说、武侠影视作品进一步热卖、热播,关于武侠文化的奇谈怪论也充斥网上、坊间,全面准确地论述、评价武侠文化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时代需要。

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它能够增强体质、培养意志、提高身体素质。过去游侠以武术来撕杀拼搏、闯荡江湖,今天人们通过武术来享受休闲中带来的愉悦。然而,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在文学和武侠影视作品影响下成长的一代人,提起武术就会想到金庸、梁羽生所描述的武侠之路,以及什么飞刀飞剑、电光杀人、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吸星大法、阴阳变性等一些匪夷所思的武侠功夫,加之社会上某些人利用各种广告形式大肆宣传培训各种武术神功,这就使人们对武术的神奇、神秘有着太多的向往和崇拜。但是现实中真实的武术却给了他们极大的失落感。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武术,重新审视“武侠”。

武就是一种技能,是人们在与动物、与同类进行搏斗对抗中总结出来的方法技术,绝不是文学、影视作品中艺术化的东西。所谓侠,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正直、正派、正气的体现,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正义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的精神。“武侠”是中国历史上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出现的一类人群,但是在今天高度发达、健全的法治社会里,法律是不允许任何人以法外的武力来解决矛盾的。

三、开拓中国武术的新局面

中国武术在受到江湖文化的打造后,使人们呈现出许多认识上的误区,这对现代武术的发展和普及极为不利。

目前我们要充分认识武术、了解武术,除去艺术上的夸张表现,从根本上对现实武术进行客观的审定。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地挖掘、整理和创造性地促进中国武术的发展和推广,才能开拓中国武术的新局面,让中国武术以特有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共同分享我们的文化果实。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强盛,每一位有良知和民族意识的中华民族的子孙都不会坐视西方强势的体育文化来吞噬我们的传统文明,包括武术在内的中国文化的再度崛起是必然的。我们应该站在哲学的高度,抓住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将东西文化、东西体育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整体上进行探讨分析,而不应该仅从文学影视作品中去窥视。随着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东西方文化及体育将呈现既对立又统一、既独立又相联、既冲突又和谐的状态。20世纪末,现代竞技武术的产生正是东西体育交融的开始。随着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人类文化将在多元状态中趋于统一、融为一体,中国武术与奥运竞技体育也将在对立统一中共同推进人类体育的发展。

我们当前要刻不容缓地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为武术打造一个广阔的平台,摒弃江湖文化给武术带来的糟粕。这种江湖意识形态潜伏在中国武术文化里,随时都对武术正确、科学的发展存在威胁。

武术现代价值 篇5

关键词:武术,现代,太极拳,价值

传统武术训练的重要基础是功法练习,在功法练习之后进行套路练习、技击做法与力法练习,接着剖析讲解技击动作,两人一组进行攻防练习,最后是对抗性练习与实践。在现代的健身、训练、教学活动中,功法练习成了附带品,武术套路却成了重点内容[1]。桩功是站式静功,要求练习者保持一定的身体姿势,是传统的内功功法之一,不同的武术流派其站桩方法不同。太极桩功能够强化内劲、调理气息,对微循环与神经系统具有改善与调节作用,从而达到强化技击与养生的目的。

1 太极桩功概述

1.1 文化底蕴

太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太极拳,太极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太极拳拳理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太极拳融合了民俗、伦理、艺术、文学、中医、军事、道家等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展[2]。太极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博大精深且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因此,太极拳不单只是一种武术类别,也是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易经》与《老子》是太极拳拳理的来源,可以说哲学与太极拳之间存在着深远的联系,太极拳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国古典哲学联系密切,而不少太极名家也积极结合中国古典哲学与太极拳,使其成为哲学拳。

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静之机是对太极拳真谛的解释,这一说法来源于王宗岳《太极拳论》。除了哲学外,医学与太极拳亦有深刻联系,二者相互渗透且同宗同源,武之宗与武之根均为医,二者结合耀医荣武,总而言之,太极拳与医学之间存在源远流长的关系。古往今来,在太极名家的拳艺授课中脏腑经络学说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学生需掌握这一内容才能更好的理解气息的运行。长期练习太极拳对于人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深长呼吸有助于微循环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的改善,可对血液中的垃圾进行清除并保证心脏供血充氧;长期练习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此外,对骨骼、肌肉、消化系统都十分有益,能够延缓衰老、增强体质。郑州大学曾在学生间进行太极拳锻炼效果的研究,结果发现锻炼者与未锻炼者间存在较大差异,如图1 所见[2]。

太极拳既是艺术也是科学。太极拳的艺术性得到不少热爱者的认可,其艺术性在于动静结合之美,既是流动的诗歌也是立体的画卷,其运行透着一股松柔的动态,是动态的艺术美。杨澄甫,这位太极大师曾用绵里藏针与柔中欲刚来形容太极之美。太极拳的科学表现在其内在的规律,练拳需缓、圆、柔、松,以科学之法进行练习,对内可以巩固精气神,对外可增强体力,是内外双修、强中强族的拳法[3]。

作为太极拳的重要组成,太极桩功有着与之相通的文化内涵,因此,需掌握太极文化,并以此为基础习练太极桩功。

1.2 概念

传统武术的传承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在不断的发展与延续中形成了诸多门派,而内力是传统武术发展与延续的动力,可谓是其精化。在传统武术中内力习练的重要基础便是站桩,站桩功的习练就是内力的具体修炼。站桩习练中,练习者调动其思维意识,整个人处于一种意识相对静止的状态之中,推动补养元气、调和气血、开通经络、平衡阴阳,实现对人体的培本固元。在站桩功习练中,应用心法才能有效的达到静定的境界,促进体内真气的自如运动,实现人、地、天的三合一。在武术的诸多桩法中以太极桩最常见,在太极桩站桩时要求放松肢体,调整身型,对身体中僵硬之劲进行化解,结合太极推手、太极套路发挥太极拳的功效[4]。

1.3 类别

桩功修炼主要有三种境界,即化桩、行桩以及站桩。太极桩功中桩式类别较多,有独步桩、开合桩、跟劲桩、升降桩、川字桩、并步桩、弓步桩、马步桩、浑圆桩、太极桩、无极桩等。从动静角度划分,桩功又分为动桩与静桩,其中静桩有浑圆桩、太极桩、无极桩等,动桩有升降桩、跟劲桩、开合桩等,此外还有同时具备静功与动功的并步桩、川步桩、弓步桩、马步桩等。习练太极桩功时,气血调和、经络疏通、阴阳中和等是通过静止状态实现的,在人体中培养潜能并不断的积蓄。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在习练站桩之后能够有效的提高其肺活量,从而实现对呼吸循环系统机能的改善,周身细胞受站桩下内功的驱动作用而被激活,有助于锻炼和强化筋膜、韧带、骨骼、关节和肌肉。除此之外,人体发放能力与抗击打能力通过桩功练习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使神经末梢得到锻炼,提高人体的反应灵敏度。

本文主要介绍浑圆桩与无极桩的习练方法。浑圆桩:(1)以11 字形站立,两脚比肩略宽,左右开立,放松身体,两腿微微弯曲,两膝微微使劲向外撑,呈高马桩与圆裆。两肩放松,挺直腰杆,含胸拔背。(2)将双臂缓缓抬高,抬至肩高且肘稍低,以身体舒适为前提,两胯向骨盆使劲,两肩胛骨向前胸使劲,在胸前将双臂调整为抱球状。(3)自然张开左右手十指,保持10 厘米左右的左右手间隔距离,十指相对,手心朝内手背朝外,与前胸保持约30厘米的距离,做扁圆状,保证头部舒适,颈直头正,面向前方,双目平视。无极桩:放松身体,自然站立,两脚保持肩宽,左右开立,如在草坪上站立一般,使脚趾与脚平松落地。保持身直头正,面向前方,肘、肩、腕、两手自然松垂。

虽然桩功有许多不同的姿势,但不同的姿势之间存在着共同之处,自然、放松与入静在不同方法中均是相通的,也是习练桩功的关键点。

2 作用与价值分析

2.1 克服失眠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到传承的太极拳有其养生健身价值,且其养生健身有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基础。然而不少人没有能够正确的认识太极拳,在理解上存在偏差,称太极拳为老年人的运动,不少年轻人因此而没有选择太极拳作为健身方式,更不要提了解太极拳和太极桩功了。在现代社会中,生活作息不规律,运动较少,生活节奏快,带来的压力不单是身体上的也是心理上的,身体压力与心理压力得不到宣泄与疏解,长期积累之下形成了不少问题,不少现代人都有程度不一的便秘、失眠、干眼症、颈椎病、肩周炎等问题。而失眠的问题较为普遍,在中医中失眠即“不寐”,夜间难以入睡、整夜睡不着、早醒、睡眠间断或多梦是失眠的主要表现症状。失眠较轻的情况下,人会有精神萎靡不振、头晕脑胀、四肢无力等反应;失眠较严重的情况下,人会心慌头痛,或是出现食欲下降、口干口苦、急躁发怒等反应,不但会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也会逐渐的侵蚀人的身体,而太极桩能够克服失眠问题,提高睡眠质量。

一方面,太极桩在强化人体肾脏功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具有明显效果,肾脏功能的改善能够为人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精力提供坚实的基础,形成有力的后盾[5]。失眠问题会因内脏功能的改善而改善,内脏功能的增强能够逐渐的消除影响失眠的不良因素,从根本上改善睡眠质量,不断的推动人体健康状态的恢复,直至恢复到正常水平。另一方面,习练太极桩对于肝脏与脾脏功能的改善也有其效果。脾脏功能的改善有助于其行血、造血功能的良好运行,提高人体消化功能。肝脏功能的改善有助于肝脏藏血功能的良好发挥,从而对人体肝阳上升进行抑制,实现睡眠质量的提高。此外,桩功的练习要求放松身体,身体的放松有益于缓和神经上的紧张状态,维持情绪上的稳定与心境上的平和,良好的状态调节有益于入眠,从而克服失眠的问题。

2.2 自然呼吸

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呼吸是一种本能行为,人们不断的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新鲜氧气。呼吸对于新陈代谢与血液循环均有促进作用,但人们常规的呼吸浅而粗,二氧化碳的排出不能有效的带出肺泡中的浊气,而新鲜空气的吸入也不能有效抵达肺泡,这就对肺的供氧排碳功能造成了影响,导致其作用不能得到理想的发挥。在祖先的观念中,人的寿命与呼吸存在一定的关联,呼吸粗浅者与呼吸有效者相比,后者的寿命相对较长,由此可见,在身心健康方面呼吸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祖先持有这一观念才推动了腹式呼吸方法的出现,而腹式呼吸也是习练太极桩所使用的呼吸方法,以鼻孔作为吸气呼气的进出口,在呼出气体时收缩腹部,向上挤横膈膜,尽可能地排出肺中和腹中的浊气;在吸入气体时,在充分舒张肺叶的情况下能够有效促使氧气抵达肺泡,腹部中会充满氧气,腹部稍微凸出,通过扩散作用向下挤横膈膜,再缓缓将气体呼出。在腹式呼吸作用下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肺部气体交换功能,因深呼吸有助于内脏运动,有效、长期的呼吸有助于心理与身体的健康,促进延年益寿,提高整个人的精气神。

内呼吸是腹式呼吸的另一种说法,即先天呼吸,也是自然呼吸。在脱离母体之后,人们受环境所影响,慢慢的不再使用先天呼吸方法而是使用后天呼吸方法,并在成长过程中将之变成习惯,不少人因此而坚持认为自然呼吸即为后天呼吸,但事实并非如此,自然呼吸实际上是先天呼吸。通过观察发现,婴儿的呼气与吸气会带动囟门的起伏。在婴儿尚在母体之中时,其呼吸并不是通过口鼻实现的,因鼻与肺相通,肺相通于任脉,脐带又连接了母体任脉,因此,婴儿与母体的吸气和呼气是一致的。这样的一种呼吸方式就是腹式呼吸,在分娩后婴儿的呼吸也十分轻微,因此有形容称婴儿柔若无骨。

2.3 技击特色

在全民健身中,太极拳运动得到了广泛普及,其地位不可被替代。虽加入太极拳习练的爱好者日益增多,但练习者并没有很好的理解太极拳的本质,即在内不在外,习练没有给予内功训练足够的重视,只将重心放在了太极套路的练习上,因此,即使投入了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精神气势,只能做出外表拳架,不能有效的发挥太极拳养生健体的功效[6]。此外,这也影响了一些年轻人的看法,认为太极拳不能技击防身,降低了年轻人对太极拳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桩步于打拳就如立柱于房屋,是重要基础。桩功的练习不但能够锻炼腿部静力性力量,也能训练内劲与整劲,所以,古往今来许多武者都非常重视桩功的练习。拳势由定生,定从势入,良好的桩功能够稳定下盘,下盘稳定才能做到中定,腰腿功夫、全身内劲、内部意气神均能获益于桩功。炼气与炼意的重要方式即为站桩,沉稳有劲的桩功能够增强四肢周身内劲,充盈丹田之气。

太极拳的技击有其独特的优势与特色,若对太极拳深入了解,必然也会为其内涵与技击所折服。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等是太极拳主要的技击特色。(1)舍己从人,其基础为柔弱,表面上的被动与实质上的主动是舍己从人的一大特点,通过对对手进行调动来获得胜利。在交手过程中,若对方具有强劲的攻势,不可正面攻击,而是对其锋芒进行回避,等待时机,在对方新旧力量交接之时变被动为主动,发起攻势。若对方在交手时攻势猛烈,暴露重心以致难以保持平衡,则抓住时机借助惯性的力量取得胜利。(2)引进落空,引进落空的基础亦为柔弱,通过这样的交手状态对对方的意识进行麻痹,使之产生错觉,麻痹大意之下率先出手,使自身的弱点与重点暴露,为己方的攻击创造条件,从而获得胜利。(3)以柔克刚,以弱克强和以静制动是其特点,四两拨千斤就是这个意思。木强则折,兵强则灭,刚强容易产生脆性,而柔弱则有韧性且较为含蓄。匀、缓、圆、柔与松是太极技击的特征,具体说来太极技击主要讲究三点内容:以柔克刚,面对力量强大的对手采取不用力的柔软方式克服,并获得胜利;以静制动,即松静,以松静的状态练拳、交手;不提倡蛮力,力不为重而以意为重。

总而言之,活、柔、松等是太极技击的特点,其表现不单是在平常自身内劲的提升中也在与人交手中,而活、柔、松等的实现需要有坚实的太极桩功作为基础,因此,需重视太极桩功的习练。

参考文献

[1]王华.太极拳和快步走锻炼对老年人静态平衡功能的改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3):6657-6658.

[2]朱晓东.太极拳对大学生心肺功能的作用[J].科技视界,2015(13):168-169.

[3]黄兴裕,吴秀华,黄海.高校体育保健课开设坐式太极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3(06):81-84.

[4]王凯源.太极拳特定动作和瑜伽特定动作练习对白领员工腰腹部成分代谢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02):98-102,139.

[5]周柏玉.制约高校太极拳教学的不利因素及其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1):81-82.

武术礼仪对武术传播的价值 篇6

1、古代的武术与武术礼仪

1.1、原始社会中的武舞

在最古老的原始社会当中, 武舞主要就是来体现原始人们对于巫术和图腾的崇拜。在原始社会巫术活动中, 武舞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而古代人们在狩猎等活动前后, 就要跳武舞, 并幻想以这些动作来产生力量从而战胜敌人。武舞就是最古老的原始社会中武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时, 武舞也是最原始的社会中宗教的一种礼仪仪式, 所以, 可以说武术本身就是礼仪的一种。

1.2、古代社会中的礼射

在西周时期, 为了提倡人民习射, 周天子就经常习射。西周射术的发展中有一种就是将射术和礼乐结合形成“射礼”。“射礼”其实就是把道德礼仪理念和规则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射箭活动。“射礼”之中内容丰富, 包含了诸多的礼仪规范。射箭是我国古代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武术形式, 它本身也是古代国家礼仪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且“射礼”它还包含了各种的礼仪形式。

1.3、传统的武术礼仪

隋唐时期的少林武术, 其中合十是礼仪形式, 门规戒律是礼仪规范。明清时期的陈氏太极拳, 礼仪同样丰富, 拜师需跪拜之礼, 现在的太极拳比赛也有抱拳礼。传统的武术还有其他的礼仪形式, 如:鞠躬礼、握手、举手礼等。在整个武术的发展历史中, 我们可以总结武术礼仪的发展特点, 即武术之中存在礼仪, 礼仪之中包含武术。武术之中存在礼仪是指少林武术、太极拳等传统武术, 他们都有着完整的礼仪方式;礼仪之中包含武术是指武舞、射礼等, 在当时都是礼仪内容。

2、当前武术礼仪的现状

2.1、当代武术礼仪的教育缺失

现在,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有些传统的道德规则被打破, 而新的道德规则却还没有建立完全, 使得当代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比较大的问题, 甚至一些学生的道德意识出现缺失的现象, 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样情况是各种原因造成的, 但是, 不能不承认, 礼仪教育的缺失, 是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礼仪教育的缺失, 导致学生的道德水平降低, 随之产生新的道德危机。还有一部分的学生只知道追求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个性的解放, 一直放任自己, 无所事事, 失去了前进的生活目标和自控能力, 导致了极度的精神空虚, 并且经常以自我为中心, 无视他人的存在, 这些人就是没有礼仪道德约束的典型例子。

当前, 学校中的武术教育是一个非常受社会关注的课题。对于学校里的武术教育情况进行研究、调查, 得到的结果显示, 当前我国有大部分的学校都没有武术课, 学生们主要是利用武打的影片和小说来对武术进行了解, 导致学生对武术的认知非常的片面, 对于武术的价值还停留在武术仅仅能强身健体的价值上, 而忽略了武术本身具有的文化价值, 造成武术礼仪教育的缺失, 使得农村的学生都到武术馆去学习武术, 而城市的学生将学习跆拳道当作时尚。究其原因, 还是我国长期以来, 学校对于武术教学方面只是强调武术的健身和防身能力, 忽视了对武术礼仪教育的重视, 而过分的强调学生对技能的掌握, 使得武术文化礼仪传授的缺失, 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武术的过程中, 都不能很好的体会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武术礼仪文化, 也就不能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得到礼仪文化的教育和道德的熏陶。更有一些人对于武术的意义存在严重的错误认识, 以为练习武术只是为了可以不被欺负或者可以欺负别人, 这对传统武术在学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2.2、传统武术礼仪单一的形式和功能的局限

传统武术比赛的过程当中的抱拳礼, 现在已经变成了武术礼仪的代表礼节, 传统的武术礼仪已经在随着武术的发展而渐渐的消失, 而在武学之中还有一些其它形式的武术礼仪, 只不过他们的影响力还是很微弱, 人们大多数会将它们忘记或者忽略。现在说到武术礼仪, 人们大多数只能想到抱拳礼, 而不知道其它的礼仪, 于是, 抱拳礼就渐渐的成为了武术礼仪的代表性礼节, 进而人们就形成了抱拳礼就是武术礼仪, 武术礼仪就是抱拳礼的认知。由于现在人们缺少对于传统武学礼仪文化知识的了解, 有缺少对其进行相关深入研究的人, 导致人们面对武学礼仪的只有单调和枯燥的形式。

由此可知, 当前最需要的是对于武学礼仪的深入研究, 同时还要重新的构架现代武学礼仪系统, 丰富现代武学礼仪内容, 加大现代武术文化底蕴。

3、武术礼仪的正确价值

3.1、武术礼仪教育的功能

(1) 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着良好的作用。传统武术礼仪文化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武术礼仪的过程中也是在学习和传播中国武术文化, 使得作为中国文化之一的武术可以等到继承和发扬。

(2)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 养成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在中国古代中, 礼仪可以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端正和规范, 使人们可以理智而又文明的处理各种遇到的问题, 进而达到修身养性的功效。武术礼仪可以具体的体现出一个人的武德,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

(3) 能提高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武术礼仪, 也是一种武术精神, 是对一种礼法的恪守, 对于国家的忠诚, 学生们在学校进行的武术礼仪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 提升对国家的忠诚度, 所以, 武术礼仪的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形式。

3.2、武术礼仪对于国家形象所能造成的影响

(1) 可以提高人民文化自觉的需要。可以开展针对武术礼仪教育的宣传, 让人民在接触、学习、发扬武术文化的过程当中能时常地想起我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品, 使之时刻的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中国武术的文化内涵。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通过学习到的武术礼仪来纠正心态, 也可以通过武术礼仪来提升武术技艺的境界。新时代之中, 要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保持冷静的思考, 坚持自己的选择, 只有不忘本, 才能时刻明确的看清自己。

(2) 体现出中国武术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需要。武术礼仪包含着中国武术文化,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界展示的一个窗口, 通过中国的武术礼仪, 外国人才能更好的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 加大武术文化的软实力, 才能显示出武术的价值, 展现武术的内涵, 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3) 保持我国人民谦逊的性格需要。对于谦逊的中华民族来说, 他不会去张扬, 在别人面前只会显示出他的淡然的性子, 也正是这种性格培养了中国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的关系。大多数武术都是具有攻击性的特点, 而武术礼仪却是以谦逊、仁义等内涵为主, 这就使得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 可以默默的对一个人的行为性格进行规范。所以, 武术礼仪教育的进行可以最大的保持我们民族谦逊的性格。

4、结束语

中国的传统文化礼仪和传统的武术礼仪都可以为当代的武术礼仪提供丰富的内容和经验, 可以使人感受到古代人们的人文情怀, 只有对古代文化礼仪的继承和发展, 使现代的武术礼仪与时俱进, 让人们明确武术的概念和功能, 了解武术礼仪的真正意义, 才能让武术更为有效的进行传播。

摘要:中国武术是在中国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中诞生的, 经过长期的发展, 沉淀了深厚的中国礼仪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而武术礼仪作为传统武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于武术健康的发展和快速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由于当代大众对于武术礼仪文化知识的缺失和认识的不足, 导致武术礼仪的传播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从而使得武术在当代的传播变得非常困难。以下文章是对于武术礼仪对武术传播的价值的一些浅述。

关键词:武术,礼仪,传播,教育

参考文献

[1]汤立许, 蔡仲林, 饶英.北京奥运会武术礼仪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7.

[2]董刚强.中国武术礼仪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11, 11.

[3]王柏利.对学校武术礼仪教育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9, 8.

[4]马光, 张云龙.论学校体育中武术礼仪与跆拳道礼仪的对比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10, 7.

[5]毛海涛, 黄利华, 蔡清顺.析中华传统武术的礼仪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11.

[6]张令, 从跆拳道、柔道礼仪看中华武术礼仪[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 1.

武术功法价值刍议 篇7

1 武术功法是武术技术传承的重要基础

对于任何身体运动而言,基本功都是其技术重要组成部分,武术也不例外。武术传承与发展非常重视基本功。“‘练习武术,于拳脚器械之外,更须注意软硬功夫’,是前人普遍的一个习武观,功法与套路、格斗一起,共同构成了传统武术的整体内容”[1]。“软硬功夫”或者“功法”有其自身的技术招式和方法,理所当然地它也就成为习练武术基本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软硬功夫”练好了,练熟了,才有可能充分掌握武术技术,在实战过程中才会战胜对手,在套路演练过程中才会充分体现武术的攻防技击性。

众所周知,武术技术学习与训练都有完整体系,需要一个过程,即:功法→套路→拆手→递手→散手→攻防实战。由此可见,武术功法的练习成为学习武术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武术功法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或制约习武者对攻防技击性的理解,最终会影响到习武者技术水平的发挥。“从古至今的武术家,莫不是拳腿精而功夫深的。……所以凡练习武艺者,除习拳腿之外,尤须要注意各种功夫的练习。拳腿为动作之应用,而功夫则为拳腿的根本。拳与功应相辅而行,拳以功充实其力,功以拳而致应用,相得益彰,才可无敌”[2]。因而,武术功法练习也就成为功夫高深的重要基础,武术功法的练习提高了习武者的功力,抑或者说“技击力”。“武术功力是武术各运动形式的根基和基础,是练武之人必修的基本功,也只有累积了深厚的功力才能拥有上乘的武功造诣,这是历代武术家实践经验的总结”[3]。这又充分证实了功法的基础性作用。

武术功法是武术习练的基本功,也是武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练功之法,是武术入门之基础。练功不但可以迅速增长劲力、提高身体素质,还有助于掌握武术的攻防格斗技术”[4]。在很多武术功法练习,都需要与武术技术相结合,或者突出武术技术技法。如“桩上徒搏”,它是一种功法,同时在这种功法中也体现太极拳技术特点。它是太极推手基本功练习的一种形式,其功法竞赛不仅要依靠自己扎实的劲力,更多的是讲究“巧”字,要借对方之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来取胜对手。这种功法还体现了太极拳的“沾连粘随”与“敷盖对吞”的技击思想。由此可知,功法与武术技术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功法要充分体现出武术技术精髓,强化技术,同时武术技术又反过来渗透到功法当中。

“武术功法作为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原生态基因,作为武术套路形成、繁衍之前的原始武术形态,虽然已经远离我们现在的时代,但是,武术功法是武术发展的前身”[5],它必然会影响到武术套路技术发展。实践证明,当代竞技武术的“体操化”、“舞蹈化”,也正印证了在套路练习过程中忽视武术功法训练而给武术发展带来尴尬的局面。“传统武术功法作为竞技武术的重要根基部分,若从传统与非传统意义上讲,竞技武术本身就源于传统武术,而竞技武术则取其传统武术的套路动作形式,而并没有继承传统武术功法的研习,只是从观赏美学的角度考虑。因此,两者应互补所短、共谋发展,通过传统武术功法的练习来提高竞技武术运动员对武术技击的深入理解”[6]。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武术功法将会改变武术技术的呈现面貌,影响着武术的核心———武术套路发展。唯有继承武术功法,武术套路在技术风格上才有新的突破,才不会因缺乏技击性而丧失中华民族传统身体文化特色。“武术功法是武术套路取得预期效果的保证”[7]。武术功法是武术重要形式之一,是习武练武的基本功内容。同时,它也是武术套路的原始形态,能够促进武术技术的形成,在功法中蕴涵着技术。对于武术发展而言,功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武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武术功法体现了武术“内外兼修”思想

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内敛型文化,武术同样继承了这种内敛型的文化特质。武术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形”与“外”是指形体,是武术身体技术外在呈现,它包括躯干、四肢、筋骨皮等;就技术而言,还特指手、眼、身、法、步等有形的动作特征。“神”与“内”则是透过武术身体技术而展现出人内在精神、思想意识,是心、意、胆等无形的心理品质。“在中国武术运动过程中,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统一整体。在形神统一哲学的影响下,‘形神兼备’成了武术练功的重要原则;‘以形传神’是武术演练的重要要求”[8]。在武术众多拳种当中,“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是练功的准则。如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外三合”是指在练功时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内三合”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太极拳在练功时要时刻以意识引导动作,以内引外,形断意连,武术技术动作与人的精神意念相协调,形神兼备。

从某种程度而言,功法更注重人体内在的修炼,通过特定武术技术单势以达到改善人体机能的目的。这与“武术强调内外双修,形神兼备,而且越到高层次越重视人的‘精气神’内在因素的锻炼”[9]是相一致的。通过功法练习提升人的精、气、神,强壮人体内脏器官,最终以使气壮、神明、内脏坚实、经络血脉通畅。同时,功法训练可以通过很多单势或者单势组合动作来完成,体现出武术技术动作,突出攻防含义,通过长期练习以促进人体功力的提升,增强人体内在功能。也就是说,功法练习是不断通过身体技术的练习来达到人体内壮,从而也进一步体现了武术“内外双修”的思想。武术技术炼化是一种从外往内、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技术的修炼才会增强内功,也只有内功强了,攻防技击才会达到预定效果,反映了武术技术“内外兼修”的特点。相反,如果技术熟练而没有浑厚的内功,则技术不能充分发挥,这是“外”的修炼;同样,如果内功深厚了而技术不熟练则同样不能达到攻防之目的。只有“内外兼修”人体才会处于“阴阳平衡”、“内外合一”,才会充分体现武术技术的优势。[9]

功法非常注重人体内在的修炼,在功法练习过程中强调技术与精神的融合,体现出“内外合一”的特点。而这与武术“内外兼修”思想是一致的,只有“内外合一”,武术技术才会充分发挥,达到预期攻防目的和演练效果。

3 武术功法是武术技术从“假想”攻防到实战的“桥梁”

武术套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变化规律为依据而组成“程式化”的练习组合。套路是武术技术发展的核心,是武术先辈们对武术技击技术的经验总结,也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在武术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社会环境决定了武术发展必须以实用性为前提,需要直接体现其攻防“实效性”,往往是一招致命,这时候还没有套路形式。随着人类智慧的提升与知识的积累,为延续武术中实用的招法,套路就应运而生。武术套路历经了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但是唯一不变是它的攻防技击性。套路演练要突出攻防技击特征,闪展腾挪,是一种对实战的“模拟”和“假想”;在现实套路演练中,真实的对手是“缺席”的,但“在动作表现的技击用法、攻防含意等当中又以一种‘虚席以待’的方式存在着”[10]。

在现实武术套路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假如对手这样来攻击,我们就这样去防守”的教学场面。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的渗透,以及受到武术武德思想规约,和当代人们对套路运动形式审美需求,武术套路演练价值也发生改变,由开始的“练为战”到现在“练为看”。在“练为看”的过程中达到震慑对手,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同时,“武术将‘术’与‘艺’的结合,通过实践而获得天人相合、万物归根的精神体验与生命的感悟。通过由武悟道,超越武术技术的外在,实现高层次的自我生命的实现和体悟,使武术成为理想化的技击艺术”[11]。由此可知,武术套路发展也体现了对攻防技击效果的淡化,而更注重的是对技击效果的假想呈现。

然而,从武术套路技术传承方式看,它并不仅是为了“练为看”,而更重要的是“练为打”,在此过程中继承有效的、实用的技击招法,这也就决定了“打”是武术套路发展中重要的评价标准。尤其“对于传统武术家来说,如果有人评价他所练习的传统武术套路没有技击性,甚至只是说这一传统武术套路技击性不强,他都会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因为,在他的心目中,真正的武术套路,首先必须具有技击性,必须既是对有效击技招法的记录,又是具有某种特殊意味的技击模拟训练方式”[12]。那么,“打练结合”就成为武术套路发展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也是有效继承武术技术重要方法。“中国武术的打和练并不是等同的。中国武术的练是提高打的效果的有效手段,只有长期不间断地对武术套路、功法的刻苦训练,习练者才能具备实战时打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反应和稳定的心态等功夫,如果单练打的效果,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13]。由此可见,功法成为套路练习向实战过渡的重要“桥梁”,强化着从“练为看”到“练为打”的过程。

在武术中,功法练习不仅是为了提高人体功力,还有许多功法在提升功力同时也强化武术某几种招式,或者某一招式,拳谚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通过武术功法练习将“练”与“打”相结合,使武术技术方法达到纯熟。因此,功法练习也就成为“打练结合”的中介,实现了武术技术传承的由“练招”到“打招”转化。武术功法桩上徒搏和夺桥徒搏是源自于梅花桩和太极推手,它们手型均以掌为主,前者手法主要有推、按、捋、带、采、拿等技法;后者主要有掤、捋、挤、按、推、扳、挑、拨等技法。现今,桩上徒搏和夺桥徒搏已经成为武术功法中重要内容。另外,特别强调,桩上徒搏和夺桥徒搏“在技能训练中注重贯彻‘练为战’的核心原则”[14]。

套路是武术技术传承的核心,是武术前辈们对武术技术精髓的总结。武术套路是为了“练为看”,震慑对手或为了艺术审美的要求,但在以“打”为价值取向的武术技术传承中,功法就成为武术技术传承的中介,起到了由“练为看”向“练为打”的转变,这也是武术技术传承的动力。

4 武术功法凝聚着优秀的武术技击招式

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会受到它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那么,对于今天的武术而言,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也就成为武术发展的重要时空场域。伴随着武术健身价值凸显,它也就理所当然地被纳入了体育领域,被深深烙上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符号。也正是为了融入时代潮流,竞技武术也就必然地登上了竞技场的舞台,成为武术的“代言者”。从此,也就有“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分隔,也就有了“谁是谁非”的争论。有学者认为: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为了维持其当代在场性,在当代新历史出场语境中的一种新的出场形态,或者说是出场语境变换,在场性召唤传统武术必须重新出场,竞技武术是传统武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不断出场的一种当时代的新出场形态”[15]。

不可否认,任何一种事物都会随着时代变革而发生相应的适应和变革,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武术为迎合西方奥林匹克文化‘更高、更快、更强’的宗旨,进行了所谓的改革、创新,使其朝着‘高、难、新、美’方向发展,更加体操化、艺术化,与奥林匹克接轨,得到世界的认可,提高中华武术的生存力。现在有目共睹的是,所谓的武术‘现代化’几乎将真正的武术完全葬送,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武术发生了异化”[16]。这种在西方体育规则影响下的武术变革,也导致武术技术的流失,因为,武术技术的呈现不再是以实战为准则,不再以强调功法为重点,不再以武术技术实用效度为检验标准,而是以“高、难、新、美”为新的价值取向,导致教练员和运动员在创编套路技术动作时,对武术技术有所筛选,好看的、难度高的得分技术动作将成为套路技术中重点重复的对象。然而,对于不能呈现技术审美、技术难度的动作就会被摈弃,长此以往,竞技武术技术动作一定会走向单调化、重复性强的趋势。

当竞技武术取得竞技场上霸主地位以后,传统武术、武术功法等也就逐渐成为被冷落的对象。“民间传统武术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基本上处于自然发展、甚至自生自灭的状态”[17];而传统武术功法从2004年开始,才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在此,我们姑且不论传统武术,但对于传统武术功法而言,当代竞技武术的腾飞发展无疑给传统武术功法发展带来阻滞。“众所周知,奥运比赛项目的标准和要求明确后,运动员便努力去适应这个标准,以获得好成绩。武术套路的难度不在于‘跳得高、转圈多’,而应该取决于套路演练中的节奏、功力、身法以及精、气、神的综合体现,相反‘难度动作’则改变了武术套路的价值取向”。那么,武术功法也就自然失去了自己存在的应有价值,而是“难度动作”主导了竞技武术的技术构成。那么,武术功法中存在很多的技击技术则就会被遗忘,随着时代的推进甚至被遗失。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在传统武术功法中,凝聚了很多武术技术体系中的重要招法,而这些招法很可能会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被遗忘,但它却是武术技术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竞技武术技术有益补充,也是对武术技术的历史记载。

综上所述,在武术功法中凝聚着很多武术技术方法,而不能被竞技武术汲取,只能以武术功法的方式呈现给世人。所以说,对于武术功法而言,它也凝聚了很多武术技术中的优秀技击招式,它是对武术技术体系中技击招式、招法的保存。

5 结语

武术现代价值 篇8

1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现代价值

武术,不仅是中国民族的体育项目,还蕴涵了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的奥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背景。21世纪是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在这场文化革命中受到冲击和碰撞。目前,武术的发展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对创新的疑虑和批评,将民族传统体育与世界体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割裂;另一种是完全地用西方体育的理论解释和分析我们民族的东西,将民族传统体育加上西方和世界体育的脚注。

传统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的进步,政治、经济的发展,其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健身,养生价值功能

武术有我国传统医学、养生学和仿生学的诸多精华,注重“内外兼修”。随着科技的发展,武术军事功能削弱,人们习武多出于养生健身,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武术中内功心法是古代的养生功法,至今长盛不衰,公园里早上全是练太极拳和气功的人们,由此可见一斑。

2)教育价值功能

武术教育历来重视“武德”,以“尚武崇德”作为武术教育的重要部分。武术教育可以培养见义勇为、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武术教育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改造人生观和道德观,养成习武者与人为善、纯厚处世、宽容万物的气度。武术教育价值还体现在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在世界武术比赛中,中国武术健儿夺金摘银,中国武术散打对抗拳击、空手道、泰拳等国外搏击中,大获胜利,极大鼓舞了中国人们的爱国情操,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而自豪。

3)武术防身价值功能

练武防身是个传统观念,它与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及社会政治结构都有必然的联系。我们的祖先利用格斗方法保护自己是出于一种潜在的防卫意识。社会上各种武校和散打培训班多如牛毛,许多大公司老板都重金聘请保镖,这都充分体现了武术的防身价值。

4)武术观赏功能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增添了武术进入奥运会。2000年“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举行,散打运动员去掉护具,增设围绳,开放技法,每位运动员在场上生龙活虎,快如闪电的打斗场面,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小龙等武术明星,将中国武术搬上银幕,征服了世界各地的观众,为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5)经济价值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的经济价值越来越明显,“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就以武术搭台,经贸唱戏为一体,由此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提高了河南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武术学校和培训班层出不穷,为举办者带来丰厚的利润。武术器械、服装、书籍、保健品处于热销之中。“武术产业”成为朝阳产业。“中国功夫对美国职业拳击赛”、“中国功夫对泰拳比赛”门票高达800元,但现场人山人海,为社会带来极大的商机。

2 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现代发展的理想价值模式

在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在,传统武术如果一意孤行,一味讲究传统不加以现代社会的需求,必然陷入被动不利地位。所以,传统武术没有必要和竞技武术进行无意义的对抗。不对抗并不是委曲求全,或向竞技武术一边倒,应贯彻传统与竞技两者和谐发展原则,在自身得以发展的同时支持和配合竞技武术的发展。竞技武术作为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认识。只是,在发展传统武术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懂得传统与竞技武术发展的缓急,还应理解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差异。传统武术在配合竞技武术期间,可以吸收竞技武术走向世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并且可以更好地改革和完善自己,从而为传统武术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开拓发展空间。

随着国际化体育的日益剧烈,竞技体育地位的提高无疑是国家发展体育的一项正确决策。然而,竞技武术在得到大力发展和推广时,传统武术的“补充”发展为武术的整体性奠定了基础。因此,只有竞技武术的武术不是真正的武术。相反,缺乏竞技武术在国际体育舞台的展示,武术也必然失去快速宣传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所以,在目前以竞技武术为主体的国际国内体育环境下,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和谐发展的原则对于武术事业是发展是有利的。只有两者在互补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良性运转。根据本文初步的研究,认为较理想的发展模式,如图:

传统武术的最大的特点是“攻防意识”性强,竞技武术的特点是动作美观、舒展大方,富有观赏性、竞技性和运动技能、技巧的复杂性。根据竞技武术发展的规律来看,竞技武术只要在不丢失传统本质的情况下,与传统武术要求的攻防技击意识相结合,两者才能并驾齐驱,以“创新”精神统率继承与发展,使中国武术发扬光大,迎接中国武术的腾飞。

摘要:就目前的结构特点而言, 当代中国武术大致由作为标志性文化符号的竞技武术和主要依托于民间习武群落的传统武术两大系统组成, 它们之间既有一定历史文化的联系, 也表现出较大的结构内容差异。

关键词:武术,竞技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1]荣高棠.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DB], 2004, 12.www.chinakongfu.net.

[2]高飞.当代武林名流风采[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7.

[3]马克·特博姆.亚洲传统武术与西方文化[DB].2004.12.www.21wulin.com.

[4]艳南天.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方向[DB], 2004, 12.www.gzsports.gov.cn/datum/lw025.htm.

论武术与现代体育的渗透融合 篇9

【关键词】武术;现代体育;武术运动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33-03

武术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倍受赞誉,享有“国宝”“国粹”的盛誉。武术不仅是体育,是技击术,更是一种文化。然而,武术正面临外来同类体育新鲜运动项目的严重挑战,诸如跆拳道、瑜伽等,武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和普及程度远不及跆拳道,跆拳道精神广为传播。武术要在全世界进一步普及和推广,走进奥运会,就必须不断进行改革,改革的产物竞技武术的发展在一段时期适应了现代体育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丞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武术的可持续发展,中华武术不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还应该结合现代体育的一些发展优势,不断探索武术在现代体育中扮演的角色和它们之间的渗透融合,为武术的可持续发展和走向世界寻找一个突破。

1 武术的内涵及发展状况

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是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及其攻法为内容,通过套路和对抗形式,来达到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及训练格斗技能的目的的体育运动。武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武术的器械来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工具,一些朴素的攻防概念则从同大自然的搏斗中产生出来。武术的雏形则与阶级、国家产生之后的战争有关。到秦汉时手搏、剑道已经很盛行。唐代兴武举,促进了练武活动。宋代开始有了使拳、踢脚、弄棍、掉刀、打套子等表演,宫廷中则有“枪对牌”、“剑对牌”等对练项目。武术从此渐以套路运动为主。明清时代,不同拳种流派林立,“十八般武艺”及各家拳法广泛流传。建国后,武术被正式列为体育竞技项目,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推广。

我国武术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从类型上讲,它可分为竞技武术、社会武术、传统武术、实用武术、健身武术、学校武術、商业性表演武术等等。其中竞技武术是武术的龙头,它对整个武术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很重视我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西方体育文化的东进,在原来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新型的武术体系,既竞技武术,它是指高水平的竞技,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运动潜能和争取优异成绩为目的而进行的武术训练竞赛活动,它的特点是专业化、职业化、高水平、超负荷、突出竞技性等特点。

20世纪,武术由一门技击术转向体育运动并朝多元化方向演进是其发展的最主要特征。其一,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和影响,庞大的武术体系逐渐瓦解,武术的健身价值和竞技价值得到重视,武术逐渐步入体育行列;其二,受特殊历史条件所限,其艺术表现功能曾一度取代竞技功能,成为武术发展的主流,这促使了世纪末武术领域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武术依其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可以分为攻防技术武术、艺术展现武术、健身养身武术3大类,它们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技术体系,将成为武术未来发展的3大方向。

2 武术运动与现代体育运动特征的比较

2.1 武术运动特征

(1)武术运动是人体的整体运动,从运动的方式上讲他属于整体运动,讲究一处动而周身无有不动,因此说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局部运动。

(2)既有搏斗运动,更有套路运动:中国武术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既有相击形式的搏斗运动,更有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这是其他民族和国家所没有或少有的。武术一直是循着相击的搏斗运动和舞练的套路运动这两种形式向前发展着。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套路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占有了武术的主要地位,而且内容、形式、和流派越来越绚丽多彩,灿如众星。

(3)武术运动蕴含攻防技击性:攻防技击性,是武术运动的主要特点。套路运动、太极拳等都有着不同的技击特点和攻防规律。例如太极拳的“野马分鬃”就体现着攻防技击含义,这一特点的存在,不仅使人们能够增强体质,掌握一些格斗的攻防技术,还起到防身的作用。

(4)武术具有很强的表演艺术性和健身养身功能:武术逐渐由古代的街头卖艺到至今的舞台表演,还有武打影视作品都体现着很浓的艺术性和民族精神,让群众多角度多形式去了解武术,喜爱武术。体育的有氧运动具有健身功能,而武术的套路和太极拳、气功都有健身养身功能,应该相互吸取精华,不断发展。

2.2 现代体育运动特征:现代体育是体育教育、竞技运动、身体锻炼以及体育理论的观点、体育方针、制度、科研成果、出版宣传、最高成绩和体育的物质设置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体育愈来愈成为全社会人民生活的需要。体育作为一种运动,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锻炼手段。竞技武术作为现代体育运动的产物,体现着体育竞技项目的竞技和规范性。体育项目中的健美操体具有很好的表演性质,而田径、球类运动更具有很强的竞技性,武术特征与之都有着很多共通性。

3 武术锻炼的优点、现代体育运动的缺陷、以及武术与现代体育的落差

3.1 武术锻炼的优点

3.1.1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修身养性。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武术套路在技法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结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身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身心,达到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修身养性的作用。

3.1.2 内容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武术运动不仅锻炼价值高,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拳术和器械有着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它可以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项目来进行锻炼,这给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因此,武术运动有着广泛的适应性。

3.2 现代体育运动的缺陷:现代体育运动是着重于外部“形体”的一种锻炼,以练“形”作为主要手段达到强身的目的,缺乏身心结合的锻炼。目前体育运动侧重于“形体”的锻炼出现的弊端是很多的。如举重运动员的血压不够正常划船运动员以腰部和双臂为主要的机械运动,使二处肌肉损伤普遍许多运动员形成腰椎骨增生,腰椎骨炎和稳裂等器质性病变。现代体育运动是一种耗能性反应过程,机体不断将自身中的精微物质转变成力能、热能及其它代谢产物。由于高强度的肢体训练和竞赛,体能大量消耗,使运动员普遍表现为疲备精神萎靡不振,反应迟钝,四肢肌肉轻软,脉率徐缓,各为过劳伤气(无气)。

3.3 武术与现代体育的落差

(1)传统武术的传承理念保守,不传外人,比赛方式和评价方式较单一。武术要持续发展,传承的理念就必须要变革,由保守变开放,就要主动的寻找自己的教学对象,培养市场,保持技艺的流传,拳种的生存,并且不断改变评价方式,使传统武术更容易传承发展。

(2)教学模式单一,习武者缺乏兴趣。传统武术的教学形式和当今信息化,网络教学等形式形成鲜明的反差,很难吸引现代人们。所以,传统武术教学形式的变革势在必行。

(3)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技术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难度。传统武术许多技术要求功力,这和现代化节奏、多元化的生活环境,以及人们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要求发生误差。所以,必须根据具体的锻炼目的调整技术要求,因人而异,以达到目的为主。

竞技武术的比赛规则最初是在参考体操竞赛规则基础上,结合武术实际而制订出来的。回顾竞技武术的发展历程,其技术方向大体是沿着高、难、美、新的路子前进的。历史与实践清楚的告诉我们,高、难、美、新的技术发展道路是不完善的,而“高、难、美、新、真”的技术发展道路才是我国竟技武术套路技术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4)训练内容的繁杂不适合当今武术的发展。传统武术追求技击目的,使许多年轻人转向了简洁实用的剑道、跆拳道,练武术的人主要目的是健身和防身,无形中将想要防身的人群丢掉。所以,传统武术训练内容要向简洁化、等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4 武术与各类现代体育运动的相互渗透

4.1 武术与田径的渗透融合,对提高运动员的成绩起到一定的作用。把武术气功应用于长跑,在我国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古代叫“神行术”或“夜行术”。气功对人体潜在力量的发挥,特别是对人的耐力、意志的锻炼和培养都是很重要的,致使运动员在长跑中获得良好的成绩。据一些资料报道,气功不仅可以应用于长跑训练,而且在短跑训练,对运动员步频的提高和速度、耐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作用。

4.2 武术运动与体操运动的融合,对相互的训练方法、协调能力、动作的规范性起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太级对于疏通人体经络和改善、锻炼人体协调能力、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方面所起的作用与一般体育运动是不相同的。经常练功的人,股体柔软,动作大方协调、反应灵敏。如果体操运动员得“运气”,就能作出刚劲有力、轻松自如、舒展大方的动作来。除此之外一些在常态难以完成的高难度动作,在太级动态下就有可能完成。太级“运气”应用于体操这将对体操艺术是一个重大的推进。

4.3 武术运动与爆发性力量运动的制约与相互促进。套路专业的人,他的短跑速度受到制约,因为他的大腿韧带松弛,柔软性过强,练套路的人的高度相对较矮,虽然爆发性好,频率较快,可是速度短跑速度也受到了限制。举重、投掷都是以发展力量为主的动力性运动。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肌肉以最大强度的紧张收缩速度来完成最大的功(即爆发力量)。

4.4 武术气功融合于体育跳高运动中:武汉体院对跳高运动员作用于气功遥感信息后,使有的运动员的跳高成绩提高了近20多公分,石爱桥通过几个月的气功锻炼,其跳高成绩也提高了10公分多。由此看来,气功对跳高成绩的提高,有着具大的潜力。可以说未来世界跳高记录的创造者很有可能是将轻功巧妙地运用在跳高技术的人。至于如何将气功和跳高技术科学的结合起来,是值得探索的一个问题,这不仅需要运动员艰苦地探索和实践,也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配合和应用。武术中气功与体育的结合不仅对提高运动成绩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消除运动疲劳和治疗运动创伤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这一方面国内外学者曾作过探索性工作。

4.5 武术与健美操的融合,是武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形式。经常练习武术的人练起健美操更是得心应手,因为有武术功底的人的协调能力好,手脚灵活,灵敏性更强,动作到位规范。休闲武术操异化为健身操是降低武术的难度,尽量简化动作形式(如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借鉴健美操的韵律和形式,编排新的武术操,也可以与健美操相互揉和,形成一种新的武术健身操,现已经在各类学校推广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应该不断发展下去。

5 结论

5.1 武术要生存发展,必须赋予新的符合时代的内容。武术本身内容十分丰富,锻炼手段多样,且各具特色,能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它不仅有丰富的锻炼形式,更兼有传统的“天人合一”“内外兼修”的整体观,与阴阳辩证的理论指导,从而达到“身心并无”的境界。“传统武术是武术之源,是武术发展的基础”。在人类大踏步向现代文明迈进的过程中,传统武术如果跟不上时尚,不能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相同步,就必然会被人们作为陈旧而无价值的东西所抛弃,因此,武术被现代社会人们所接纳的前提,就是具有现代所需要的价值。传统武术要存活,就必须有发展和创新。

体育创新实践证明:任何一个运动项目都只有在自身的发明创新下取得长足的发展。与时俱进就是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推陈出新。对传统武术进行独创发明是进行创新活动的根本, 但创新是要传统武术的发展演进符合时代的特点与人们的需要为基础的。利用传统武术的文化底蕴,改革传统武术的运动形式寻找与现代体育相融合的运动规律,以适应武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要求。

武术现代价值 篇10

现代竞技武术散打以传统武术中的适合于竞技观赏的各种技、战术的经典招法为表现形式,是传统武术的继承与提高,但是这种由传统武术技术提取而来的新的技术体系形式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与传统武术技击体系几乎完全不同。此种现象的出现引起了学者们的争论,对于那些顺应与纳新的改革家来说,这是一个无可置疑问题,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由来有一套完整的发展历程,从“相搏”、“手搏”、“卞”、“白打”到“散手”再到“散打”,是传统的步步纳新与演变,也即是由传统招法提取而来的现代竞技武术散打;但对于那些坚守散打应保持原有的面貌,应与传统武术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人而言,此种武术项目、竞赛规则、竞赛场地及器材无不与西方的起步较早的现代竞技格斗体系相似和雷同。这使众多的思考者提出了种种疑问,最多的批判是:“散打四不像”、“拳击加腿加摔”、“三拳、三腿、三摔”等,当然有更多的思考者在为此类问题做出解答。本研究正是属于后者,是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对现代竞技武术散打这一文化现象的疑问、盲目否定与排斥而提出的,以揭示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文化归属,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作理论支撑,用于更好地宣传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1 概念的界定

1.1 相关概念的罗列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基础,是关于某一事物思维的起点。[1]关于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概念,笔者查阅了大量与此相关的文献却没有一个与之相符的较为精确的定义,大多是相似和雷同。笔者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和论文,总结出以下与散打有关的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主要包括:中国武术散打、现代武术散打、传统武术散打、武术散打、散打、散打运动、现代散打、峨眉散打、八卦掌散打以及本论文所运用的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散打一词在古代的文献中即有出现,如唐代诗人曹唐所写《长安春舍叙邵陵旧宴怀永门萧使君》诗中的一句“百分散打银船溢,十指宽催玉箸轻”,这里的“散打”一词指的是诗人离别时的一种心境。在当今这个百家争鸣的文化时代,学者们对武术散打的定义智者见智,这里挑选了改革开放后各阶段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解释。包括:散手,即把套路中的攻防动作拆散开来,因时因势地灵活运用。[2]散手,俗称散打,古称相搏、手搏、卞、弁、白打、拍张、手战、散手等,它是由双方用徒手相搏、相角的运动形式,一般在搭好的“擂台”上进行,故又称“打擂”。现代的竞技散手,是两人按照规则使用踢、打、摔等技法战胜对方的搏斗项目。其特点是手脚并用,招法灵活多变。[3]散打又名散手、手搏、白打等,是武术中徒手对抗性的项目之一。它是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胜对手的攻防技术,最直接地体现着中国武术的实战价值。[4]现代散打运动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确切地讲应该是在1979年以后才得以全面发展。1979年3月,随着全国武术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内“武术热”的兴起,为了使武术攻防格斗技术在比赛中得到进一步体现,全面继承和发展武术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遗产,当时国家体委按照竞技体育模式,首先在浙江省体委、北京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三个单位进行散打的试点,以取得经验,逐步推广。[5]

以上对散打概念的界定,显然不能全面地揭示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特征,当然也就不能用来指代竞技武术散打,但是我们可以确定散打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以确定散打应拥有的某些特征。

1.2 竞技武术散打概念的界定

要弄明白竞技武术散打的概念,按照逻辑推导的方法应该从武术、竞技武术、散打三个方面入手。散打的概念上述已涉及,此不再赘述。武术的最新定义是2009的武术定义研讨会所下,“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洪浩博士在《竞技武术发展理论之研究》中按照逻辑学“属加种差”的定义方法,将竞技武术界定为“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中国民族传统运动项目”。[6]

基于以上,笔者认为竞技武术散打应该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传统体育。

2 对竞技武术散打的现实思考

2.1 对批判者的反思

有学者认为:现代竞技武术散打不能表现传统武术技击的精髓,那么,传统武术的精髓部分表现在哪呢?换个角度考虑,举办一个武术项目就一定要把传统武术的精髓部分全部表现出来吗?它的精髓部分就一定符合当今时代的需要吗?其次,竞技武术散打不能全面表现传统武术的精髓,就应该全盘否定它,以至不让它存在吗?再者,既然它不能满足批判者、不能满足部分大众的需要,为什么不是在现有的新项目之上的再创造呢?所以,应从技击、艺术、健身等各个方面进行多元化重构,以满足各种人的不同需求。

竞技武术散打是在传统武术击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传统的延续与创新,是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体育相融合下的一种新武术形式。其实从传统武术击技经过改造搬到竞技体育舞台上的那一刻起,竞技武术散打就已经和传统武术击技发生了本质上的区别。传统武术击技,其实就是一种历史形成的由招法、打法所组成的有关技击打斗的技法系统,是一种意在制服对手的无限制的拼杀手段。[7]而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产生是对传统武术击技的延续和现代竞技体育的借鉴,是二者相融合的产物,是规则与规程限定下的一种体育竞技活动。自然,现代竞技武术散打的技、战术体系构造也要为竞技体育所服务,符合竞技体育的基本规律和价值体系。它更多的是以点数、招术获得比赛的胜利,赢得对方,显然这与意在制服对手的具有无限制拼杀性质的传统武术击技是截然不同的。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竞技武术散打是以体育竞技属性为前提而存在的,而传统武术击技是以拼杀性质为目的而产生的。

2.2 现实对竞技武术散打的肯定

不管有多少人对现代竞技武术散打不满意和否定,但有大量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竞技武术散打的核心技、战术体系是我们中国人创造的,竞技武术散打规则是我们中国人制定的,竞技武术散打是我们首先运用的,相对于武术的其它项目而言它是受世人所青睐的,在与国外搏击项目的交流中竞技武术散打可以独当一面。

到目前竞技武术散打已举办了世锦赛、国际争霸赛、各种商业赛事等,是亚运会、全运会、城运会等的正式比赛项目,已推广至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中国功夫对职业泰拳、美国职业拳击等比赛,展示了中国武术的独特风格与技击内涵,并取得了可赞赏的成绩。这是传统武术技击所不能替代的。

3 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的延续和竞技体育的借鉴

3.1 竞技武术散打对传统武术的延续

传统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彻底地消灭传统或完整地改变传统。[8]文化的传统意味着文化的过去,文化的现在与未来,却又必然是对过去之文化传统的延续。[9]竞技武术散打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虽然在近30余年的发展中融入了竞技体育的成份,但竞技体育的成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整地改变传统;竞技武术散打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竞技武术散打的现在与未来,也必然是对过去之武术文化传统的延续。

学术界对武术散打动作的名称之争,其实质应是传统语言表达方式与现代语言表达方式的争论,我们不习惯于用传统武术中对某些动作的命名来指代竞技武术散打中的某些动作,而习惯用现代词汇来表达这些动作形式,这样许多动作名称和现代竞技体育的动作命名就变得相同了,但其所表现出的动作形式还是有些差异的。这是因为传统中的某些语言不一定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比如“冲拳”与“直拳”的演变,其实就是语言习惯与表达方式的问题,但这绝对不可以说“直拳”所表现出的动作形式属于西方。

当然竞技武术散打是对传统武术的延续,并非就是说它完全是传统武术形式的照搬或简单的提炼,而是在延续的基础上进行纳新与再整合,使其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3.2 竞技武术散打对竞技体育的借鉴

竞技武术散打的产生其实是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传统武术击技为了迎合竞技体育的发展所改创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使其符合竞技体育的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即是说它产生的前提是竞技体育。所以,竞技武术散打的发展、技术体系的建构、价值体系的追求等是建立在竞技体育的基础之上,以竞技体育为蓝本对传统武术技击进行一系列的技、战术体系及道德改造,表现在技术、规则、场地、服饰、比赛形式、推广等各方面。

竞技武术散打和竞技体育绝非简单的相参关系,而是借鉴关系上的再创新,虽然在形式上看竞技武术散打和竞技体育中的某些项目(尤其是拳击、自由搏击等项目)近乎相同,但其文化方面就显示出了很大的差异性。例如:竞技武术散打比赛是以“得分”为主,不提倡节奏死板、硬打硬拼的战略、战术,而是以技巧、招法赢得比赛,靠的是运动员在比赛场上的活灵活现,表现的正是我们民族中的以人为本、贵在和谐的价值理念及“战以智决,以勇斗”的兵家思想;在教学与训练中,很少对技术动作的路线、规格固定化、数学化,很少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来阐释技术原理、训练方法,延续的是传统的“无化”观念,提倡心领神会的“顿悟”,强调的是“拳打千遍”功到自然成的价值理念。

4 竞技武术散打是传统武术的延续和竞技体育的借鉴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

毫无疑问,我们说竞技武术散打属于武术的一部分,或者说竞技武术散打属于竞技体育的一部分都不会有什么错误。但是,无论如何竞技武术散打对传统武术的延续都不会是全面的,只是将其中的适合于竞技的那部分内容提炼了出来;同理,竞技武术散打对竞技体育的借鉴也绝对不是全面的,而只是将其中的适合于武术的,有利于武术发展的那部分内容用在了“竞技武术散打”所延续的传统武术的那部分内容上。这样竞技武术散打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传统武术和竞技体育,正是因为竞技武术散打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当我们再把竞技武术散打放到传统武术中时就会发现已经没有了它的位置,或者说当我们再把包含两个方面内容的竞技武术散打还原给传统武术时,它已经有别于当初对传统武术延续的那一部分内容了;同理,当我们再把包含了两个方面内容的竞技武术散打还原给竞技体育时,它也已经有别于当初对竞技体育借鉴的那一部分内容了。这样竞技武术散打就成了一种融传统武术和竞技体育的部分内容在内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或者新的竞技体育形式,三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回到我们的争论上来,竞技武术散打不能全部的展现传统武术的精髓,“三拳三腿三摔”、“拳击加腿加摔”等,原因在于它只是一种新的武术形式,它代表的并不是全部的武术击技内容,它展现的只是传统武术中部分符合竞技体育的精髓部分,这些批判源于忽略了它所要从属的竞技体育属性。

5 结论

(1)竞技武术散打发展到现在,或者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已经和散打有所区别,我们不能用散打的概念来指带竞技武术散打,虽然笔者所下的“竞技武术散打是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专业人群为活动主体,围绕竞赛项目和竞赛规则、规程的要求强化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的运动竞技水平,争取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种传统体育。”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推导,但至少它指出了竞技武术散打与“散打”区别。

(2)竞技武术散打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虽然在近30余年的发展中融入了竞技体育的成份,但是竞技体育的成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完整地改变传统;竞技武术散打是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部分,竞技武术散打的现在与未来,也必然是对过去的文化传统的延续。

(3)不管现实中有多少人对竞技武术散打持批判、否定、不赞成等态度,但是对于竞技武术散打在现实中所取得的成绩是无法泯灭的。一方面,必须正视竞技武术散打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要正视竞技武术散打在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使竞技武术散打向着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

(4)竞技武术散打是在对竞技体育的借鉴和对传统武术的延续相融合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是被“竞技武术散打”通过现在的这种“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是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中国人的一种发明或创新,是时代发展催化下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武术形式。

参考文献

[1]徐才.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11).

[2]编写组.武术(四)[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9):93.

[3]徐才.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11).

[4]习云太,吴信详,吴信训.峨眉散打术[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5]李云县,张雪松.散打[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7):1,10

[6]洪浩.竞技武术发展理论之研究[J].体育科学,2005(8):89.

[7]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29.

[8]乔凤杰.武术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2):246.

上一篇:四维实践平台下一篇:电信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