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入门知识

2024-05-02

摄影入门知识(精选六篇)

摄影入门知识 篇1

一、摄影的基础知识

1. 快门和光圈

说到快门和光圈, 我们不得不说曝光这个名词, 其意思就是让感光纸或摄影胶片感光, 对于曝光的控制主要来源于快门和光圈。快门的速度和光圈的大小都能影响到曝光的质量, 那么, 什么是快门和光圈呢?

(1) 光圈。光圈是相机镜头中可以改变大小的孔洞, 其作用是改变和控制进入镜头中的光线, 所以快门决定了相片的光暗, 光圈的数值f, 其值越大, 光圈开的越小。

(2) 快门。快门就是控制光线进出的开关, 当光圈大小不变时, 快门的速度越大, 能进入到镜头的光线越少。其中, 安全快门、高速宽门和低速快门。我们经常说的概念, 指的是快门的速度, 当镜头随着焦距增长而增长时, 人体自身的一些动作就会被放大, 安全快门的大小与人的专业程度有关。高速快门可以凝固运动的物体, 而低速快门可以表现运动, 一般用来跟随拍摄。

快门和光圈都是影响曝光的重要因素。

2. 测光

现阶段的相机的测光方式一般是根据测光原件对摄影范围内所测量区域范围不同而进行的。主流的测光方式有点测光、中央部分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平均测光以及多区测光等。点测光是测光原件测量画面中心很小的范围, 用于舞台拍摄、个人艺术照等。中央重点测光侧重的是画面中央兼顾边缘, 适用于在特定条件下的准确测光。平均测光主要测量整个画面的平均光亮度, 适合画面光强差度不大的情况。多去测光模式对画面分区域由独立的测光元件测量, 适用于团体拍照。

3. 曝光模式

现阶段的相机曝光模式主要包括两种, 程式自动模式和全手动模式, 相机设置的曝光模式有自动模式, 也是我们常说的傻瓜相机、多变化程序模式、自动多重程式、光圈优先、快门优先以及手动曝光。其中自动曝光模式在一定程度下都能拍摄出较好的照片, 但由于光线条件的变化以及其自身的一些缺陷, 在拍摄中控制曝光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在有缺陷存在时, 我们就需要有曝光补偿, 从而提高拍摄照片的质量。

4. 白平衡

白平衡是来自于数码相机的一个概念, 在数码摄影中, 如果白色还原正确, 其他颜色的还原也会基本正确, 否则就会出现偏色。一般的相机白平衡都是自动的, 虽然方便, 但是准确度却小了很多, 所以在数码相机中除了自动白平衡以外还多了日光、阴天等。

二、摄影入门基础

在介绍了有关摄影方面的基础知识后, 我们还要对摄影的其他方面有所了解, 像我们应该拍摄什么、摄影器材的选购、怎么样才能拍出较为清晰的画面等等。拍摄绝不简单的是将我们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 而是一个有计划、有主体的过程。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这些内容。

1. 摄影器材的选购

摄影专业的学习中, 一台摄影器材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选择相机呢?摄像机的选择绝不仅仅的看价格, 而是要综合考虑自己经常练习拍摄的主题、拍摄到什么程度。作为学生, 我们要充分的来了解自己的摄影需求是什么。在此基础上, 了解摄像机的知识, 考虑摄像机的配置。首先, 对摄影器材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资料进行查阅, 现阶段主要有技术相机、单反相机、双镜头反光相机、旁轴取景相机等, 了解相机的基本功能, 才能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相机。在相机的配置上, 我们要充分的考虑到所买器材的系统功能, 避免重复配置。

2. 拍摄选择

上文说到, 摄影绝不简单的是记录自己所见的风景, 而是要在拍摄的过程中发现事物, 再纷乱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拍摄重点, 这对于拍摄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这点在拍摄过程中我们称之为构图。即在取景的时候要明白自己应该舍弃什么, 应该重点突出什么。要做到这一点, 再进行拍摄之前我们就要经过认真的考虑和做好详细的计划, 即对面前的环境进行组织和设计, 这就需要我们对摄影技术和美学方面的知识有较深的理解, 同时, 由于计划是在我们脑子里自主进行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每一次摄影过程中勤加练习, 万万不可早早了事。

3. 让照片更加清晰

拍摄照片的质量完全取决于拍摄者的技术水平, 好的照片清晰度高, 照片看起来较为真实。也有的照片为了突出一些主体故意的虚化一些次要的东西, 从而将重点突出的事物清晰化。首先来讲, 需要我们尽量的避免因为手抖而出现的画面模糊的情况, 在摄影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练习摄影技巧, 学习掌握好拍照姿势, 需要注意的是, 因为相机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摄像姿势, 需要我们认真练习。在稳定性达到标准后, 我们会还需要对摄影方面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

摄影是一门艺术, 除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 我们还要对美学有深刻地了解, 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 让自己的审美变得优异起来, 顺利地学好摄影技术!

参考文献

[1]徐风.快门、光圈、感光度——水族摄影入门 (一) [J].水族世界, 2011.04:94-101.

[2]汪万鹏, 吴姗.浅析摄影基础入门的关键——构图[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4.02:125-127.

摄影入门知识总结 篇2

曾经作为一名摄影小白,刚拿起相机时也是充满了对摄影世界的好奇,拍照有些时日,但自知仍在摄影世界的门外徘徊,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摄影入门的知识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正确持机方法

在拍摄的基本知识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拿稳相机。无论其它的摄影要素和技术掌握得有多好,只要拍摄的一瞬间有震动,照片的质量一定会因影像模糊而大大降低。

虽然可以用三脚架来减低震动的可能性,但更多的时候是以手持相机拍摄为主,而且在“决定性的瞬间”内,往往不允许摄影者再花时间去放置三脚架并固定照相机。

数码照相机相对于传统照相机而言,它对拍摄稳定性的要求更高。这是因为,电子元件存储信息需要一段额外的时间,通常称为“时滞”。

1、持机的正确姿势

无论是站立、坐下还是跪下,持机的正确姿势都应该是:

(1)、右手紧握相机一侧的握手位,食指轻触快门键,以备随时拍摄。

(2)、以左手手掌托住机身底部,用拇指和食指握住相机来稳定镜头。

(3)、两手上臂紧贴身体,尽量保持自然下垂的状态并向身体靠拢。千万不要耸起双肩。因为长时间用耸起双肩的姿势拍摄,双肩关节会出现疲劳感,更难稳定相机。

(4)垂直握持相机拍摄时,一般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也要注意左臂紧贴身体。

2、站立或坐下摄影时的注意事项

(1)、站立摄影时,双脚宜微张,或以前后步方式站立,以便将整个身体的重量平放到双脚上。如果能借助一些固定的物体作为依靠,例如背靠树干或墙壁等,则效果更佳。

(2)、坐下摄影稳定性已经很高,但仍可借外物进一步稳定身体。以椅子的靠背或桌子作依靠是不错的选择。

3、跪下摄影时的注意事项

跪下摄影时左脚应该弓起,右脚跪地,托起机身底部的左手则支撑在弓起的左脚上。一般情况下,跪姿拍摄较难稳定身体,最好也能借助固定物体作依靠,如树、墙等。

4、相机带的重要作用

将相机带套在手腕上,握在虎口中绕两圈再拉紧,以拇指穿过带圈后再握紧相机,使相机和右手合二为一,不但可以减轻手的颤动,而且可以在不小心松手时将相机拉住,不至于掉到地上而损坏。

二、光线的运用

照片是光与影的艺术产品,将光线称为摄影的灵魂一点也不为过。要拍摄好照片,就不能不掌握光线这个关键的元素。

1、光线的性质

(1)直射光

在晴朗的天气里,阳光没有经过任何遮挡直接射到被摄者身上,受光的一面就会产生明亮的影调,不直接受光的一面则会形成明显的阴影,这种光线称为“直射光”。在“直射光”下,受光面及不受光面会有非常明显的反差,因此容易产生立体感。

当太阳被薄云遮挡,阳光仍会穿透白云扩散,这时所产生的照明反差将会降低,非常适宜于人像摄影。

(2)散射光

在阴天,阳光被云层所遮挡,不能直接射向被摄对象,只能透过中间介质或经反射照射到被摄对象上,光会产生散射作用,这类光线称为“散射光”。由于散射光所形成的受光面及阴影面不明显,明暗反差也较弱,光影的变化也较柔顺,因此产生的效果比较平淡柔和。

“直射光”会产生反差较强的光线,致使阴影较浓厚,调子变化较少,所拍出的影像线条及影调较硬。而“散射光”会产生反差较弱的光线,故阴影较淡,调子变化较丰富,会得出较软的柔和的影像线条及影调。所以摄影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光线。

2、光线投射的不同方向

拍摄同一个景物,运用不同方向投射来的光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顺光

从照相机背后而来,正面投向被摄对象的光线叫做“顺光”。“顺光”照明的特点是:被摄对象绝大部分都直接受光,阴影面积不大,对象的影调比较明朗。这种光线形成的明暗反差较弱,对象的立体感主要不能靠照明光线反映出来,而是由本身的起伏表现出来。因此立体感较弱。

(2)前侧光

从照相机左后方或右后方投向被摄对象的光线叫做“前侧光”。受光的对象大部分都会受光,产生的亮面大,所以影调也较明亮,对象不受光而产生阴影的面积也不会太大,但已可以表现出对象的明暗分布和立体形态。这类光线既可保留比较明快的影调,又可以展现被摄对象的立体形态。

(3)侧光

来自照相机左侧或右侧的光线叫做“侧光”。它会使被摄对象的一半受光,而另一半则处于阴影中,有利于表现对象的起伏状态。

由于“侧光”照明使对象的阴影面积增大,因此画面的影调不亮不暗,明暗参半,不及由“顺光”和“前侧光”产生的那样明快,但亦不会太阴沉。立体形态表现会较好。

(4)侧逆光

来自照相机的左前方或右前方的光线叫做“侧逆光”。它令对象产生小部分受光面和大部分的阴影面,所以影调会较阴沉。这种照明方法在对象上产生的立体感会比“顺光”的好一些,但仍然偏弱。

(5)逆光

“逆光”是由被摄对象背后射来,正面射向照相机的光线。被摄对象绝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因光线的对比较弱,所以立体感也较弱,影调比较阴沉。可是,“逆光”可以用来勾画物体的侧影和轮廓,还可以突现物体的质感和形状,清楚地展示对象的线条。在明朗的天气下使用“逆光”更会创造出一种强烈的反差。

(6)顶光

光线由被摄对象上方而来的谓之“顶光”。日正当中的太阳光便是一个好例子。“顶光”常会在被摄对象上造成强大的.阴影,若用于人像摄影,则人脸部的鼻下、眼眶、颚下等处会形成浓黑的阴影。

(7)底光

“底光”的光源位于被摄物的下方。这种光线在日常生活经验中较少见,故有怪异和戏剧性的效果,在一般摄影场合应用较少。

3、光线的反差

“反差”指的是被摄对象上“最亮”与“最暗”的色调关系。所谓“反差强”,是指光线在主体身上呈现的最亮部位与最暗部位的差别大,而且由最亮到最暗的转换过程中变化非常剧烈,对比度非常强烈。相对的,“反差弱”,表示最亮部位与最暗部位的差别不太大,由最亮到最暗的转换过程中变化非常柔顺,令色调很丰富。

三、摄影的构图

构图是在照片有限的空间内处理人、景、物的关系,并将三者安排在画面中最佳的位置以形成画面特定结构的过程。

构图最主要的目的是如何强调及突出主题景物,同时把繁琐的、次要的东西恰当地安排为陪衬。好的构图令照片看起来均匀、稳定、舒服、有规律,而且可以引导视线到主题点。构图不当,会出现杂乱、左右不平衡、头重脚轻及因主题过多反而变成没有视觉焦点等问题。

1、构图注意事项

要获得好的摄影构图,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照片不应太过单调,否则照片会显得呆板。但也不应太复杂,否则会令人觉得混乱。

(2)要选择适合的背景。好的背景不但有助于衬托主题及突出主角,亦会丰富照片的内容,增添画面的色彩。

(3)要了解人、景、物三者在照片中的关系,并适当地安排它们,以有效地表达主题,避免喧宾夺主的情况。

(4)要考虑各个景物色彩上的对比。鲜明的对比有助于突出主题,但若颜色混乱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5)要掌握光线的照射角度以及所产生的明暗阴影,它们都会影响照片的色彩和效果。

(6)要多利用照明、透视、重叠和影纹的层次变化,这将有助于在平面的照片内增加立体感。

2、以不同的拍摄角度造出不同的构图

大多数拍摄对象都是立体的,它们呈现出许多面。有正面、侧面、背面、顶面及底面。同一个对象,拍摄的方位角度不同亦会令画面展现出多种多样的构图效果。所以在拍摄之前应选取不同的方位、角度对物体作观察及比较,从中找出一个最佳、最可表达主题、最生动的视点,以找到最合适的构图。

(1)正面拍摄。

正面拍摄是一种最常用的摄影角度。正面拍摄可以产生庄严、平稳的构图效果。但平稳的线条、对称的结构也会因缺乏透视感而显得呆板。而且很多时候会因为对象的受光情况相似而不能突显对象应有的立体感。

(2)侧面拍摄。

用斜侧的摄影角度,画面上原来的并行线条变成了斜线,具有纵深感,能将人的视线引向深处,增强立体感。而视线跟随斜线延伸,也会使画面变得生动。随斜侧方位的角度变化,其透视效果也会出现有趣的改变。

(3)仰视拍摄。

仰视拍摄指的是向斜上方的角度进行摄影,多用于拍摄高大的景物。这种拍摄角度既可以拍到高大景物的全景,又可以形成垂直地面的线条向上汇聚的透视感觉。还可以突出对象的高耸特性,增加压逼感。

(4)俯视拍摄。

俯视拍摄就是从上向下进行拍摄。在高处作俯视的拍摄可以将大范围的景物都拍下来,所以在广角的风景摄影中会经常应用到。在人像摄影中使用俯视拍摄方法,可以为主角带来一种纤秀的效果。

3、构图的“三分法”

“三分法”是由希腊的数学家提出来的。摄影者将其运用在照片的构图上,往往可以拍出很多和谐悦目的照片。具体做法是:用两条直线和两条横线将画面平均分为9个同样大小的方格。拍摄时将主题放在直线和横线的交叉点上。

“三分法”可以应用在任何人物和景物的摄影上。

4、背景与前景的选择

背景或前景与主题在色彩、形状、线条、质感、明暗上的不同会造成反差,形成对比,有突出主题之用。

(1)简单柔和的背景。

简单的背景不会抢去主题的地位,有利于突出主题。但过于简单及单调的背景却会使照片过于呆板。

(2)避免杂乱的背景。

杂乱的背景会使照片看起来非常混乱,更甚者会令人辨别不出主题是什么。

(3)避免前景有太多的人和物。

如果前景有太多的人和物,将难以突出主体,会严重破坏照片的整体效果。

5、摄影构图的基本模式

(1)构图均衡平稳

均衡,就是平衡。它区别于对称。用这种形式进行构图的画面不是左右两边的景物形状、数量、大小、排列的一一对应,而是相等或相近形状、数量、大小的不同排列,给人以视觉上的稳定,是一种异形、异量的呼应均衡,是利用近重远轻、近大远小、深重浅轻等透视规律和视觉习惯的艺术均衡。当然均衡中也包括对称式的均衡。

均衡式构图,给人以宁静和平稳感,但又没有绝对对称的那种呆板无生气,所以是摄影家们在构图中常用的形式,均衡也成了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之一。

要形成均衡式构图,关键是要选好均衡点(均衡物)。什么是均衡点呢?这要从艺术效果上去找,只要位置恰当,小的物体可以去与大的物体相均衡,远的物体也可与近的物体求均衡,动的物体也可以去均衡静的物体,低的景物同样可均衡高的景物。要多加实践和学习,用好这种艺术技巧。

(2)打破均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新潮的摄影家认为均衡刺激性不强,反映不出新时代的生活节奏和特点,他们主张打破均衡,而且也在实践他们的观点,拍出了一些不均衡的作品。我们把这些作品的构图形式,称为非均衡式构图。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现实生活中既有均衡也有不均衡。只要是内容的需要和创作意图的需求,形式可以任意选择。

非均衡式构图具有不稳定,不和谐,紧张刺激、动荡不安等特点。从景物形象上来表现动势较为理想;从心理反映上用来表达烦燥不安的情绪、不协调的动作或不一致的注意力和不同的表情等,具有优势;如展示战争的残酷、革命风暴、狼藉现场等场面,亦可取得好的视觉效果。

(3)框架式构图

框架式构图是用一些前景将主题框住。常用的有树枝、拱门、装饰漂亮的栏杆和厅门等。这种构图很自然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主题上,有助于突出主题。另一方面,焦点清晰的边框虽然有吸引力,但它们可能会与主体相对抗。因此用框架式构图多会配合光圈和景深的调节,使主体周围的景物清晰或虚化,使人们自然地将视线放在主题上。

(4)直角三角形式构图

直角三角形式构图一般是以画面的一个竖边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边,底边为三角形的另一个直角边。这种构图大都注意被摄物的方向性。景物的运动方向或面向应该对着三角形的斜边,使运动物体的前面或景物的面向前留有空间,给以出路。

直角三角形式构图,在横幅或竖幅画面中均可选用,其特点是竖边直线可显示景物之高耸,底边横线又具有稳实、安定感,并且富有运动感,具有正三角形式和倒三角形式构图的双重优势,同时左右直角边灵活多变,很受摄影家们的喜爱,所以使用较多。

直角三角形式构图的灵便性还表现在底边长竖边短或底边短竖边长均可选用,只要三个角中有一个角可形成直角,便可用这种形式构图。

(5)圆形构图

圆形构图是把景物安排在画面的中央,圆心正是视觉中心。圆形构图看起来就象一个团结的团字,用示意图表示,就是在画面的正中央形成一个圆圈。

圆形构图,除了圆形物体以这种图式表示其圆外,实际上有许多场景可用圆形构图表示其团结一致,既包括形式上的,也包括意愿上的。如许多人围着一个英雄模范在签名,不少少年儿童正聚精会神地听老人讲故事,小朋友们围着圆圈做游戏等,均可选用圆形构图。

圆形构图给人以团结一致的感觉,没有松散感,但这种构图模式,活力不足,缺乏冲击力,缺少生气。

(6)S形构图

S形实际上是条曲线,只是这种曲线条是有规律的定型曲线。S形具有曲线的优点,优美而富有活力和韵味。同时,读者的视线随着S形向纵深移动,可有力地表现其场景的空间感和深度感。

S形构图分竖式和横式两种,竖式可表现场景的深远,横式可表现场景的宽广。S形构图着重在线条与色调紧密结合的整体形象,而不是景物间的内在联系或彼此间的呼应。

S形构图最适于表现自身富有曲线美的景物。在自然风光摄影中,可选择弯曲的河流、庭院中的曲径、矿山中的羊肠小道等等,在大场面摄影中,可选择排队购物、游行表演等场景;在夜间拍摄时可选择蜿蜒的路灯、车灯行驶的轨迹等等。

(7)十字形构图

十字形是一条竖线与一条水平横线的垂直交叉。它给人以平稳、庄重、严肃感,表现成熟而神秘,健康而向上。因为十字最能使人联想到教会的十字架,医疗部门的红十字等,从而产生神秘感。

十字形构图不宜使横竖线等长,一般竖长横短为好;两线交叉点也不宜把两条线等分,特别是竖线,一般是上半截短些下半截略长为好。因为两线长短一样,而且以交点等分,给人以对称感,缺少了省略和动势,会减弱其表现力。

十字形构图的场景,并不都是简单的两条横竖线的交叉,而是相仿于十字形的场景均可选用十字形构图。如正面人像,头与上身可视为垂直竖线,左右肩膀连起来可视为横线;建筑物的高与横的结构等。也可以这样讲,凡是在视觉上能组成十字形形象的,均可选用十字形构图。

四、光圈、快门、对焦、景深

曝光的控制主要取决于光圈的大小和快门的速度。要学会手动拍摄就必须学会光圈与快门的设定配合。

1、曝光量与光圈的关系

光圈是照相机镜头中可以改变大小的孔洞。它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线量。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光圈开得越大,通过镜头进入的光量就越多。这就好比房间里的窗子,它开得越大,进来的光线越多。

光圈的数值通常用f-stop值来表示,要注意的是:f-stop值越大,光圈开得反而越小。例如:f16的光圈就比f8的光圈小。

在快门速度不变时,光圈的大小决定了相片的明暗。光圈太大,曝光会过度,照片就会白茫茫一片。光圈太小,曝光会不足,照片就会是黑漆漆的。

2、曝光量与快门的关系

快门是控制光线进入的闸门。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快门速度越高,通过镜头进入的光量就越少。反之亦然。它相当于开窗子时间的长短。

光圈与快门都可以控制曝光量,它们的组合是控制曝光量的主要因素,并互相影响着。如果将光圈收小一级(例如由f/4收小至f/5.6),将快门速度调慢一倍(例如由1/60减至1/30),它们的曝光量是一样的。

3、对焦的重要性

对焦是指将镜头对准被拍摄对象后,调整镜头的焦距,使图像变得最清晰的过程。只有对焦正确图像才可能清晰,否则图像就是模糊的。

4、景深与光圈、距离、焦距的关系

景深的“景”是指我们要拍摄的景物,“深”就是清晰度的纵深范围。当镜头对焦于拍摄目标时,这一点对应在CCD感光元件上能清晰成像。它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能被记录得较为清晰,这个范围就是景深。

景深越大,纵深景物的清晰范围也就越大。景深越小,纵深景物的清晰范围也就越小。

影响景深的三大要素是:

(1)光圈:在镜头焦距及距离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反之亦然。

(2)距离:在镜头焦距及光圈不变的情况下,越接近拍摄的目标,景深越小,越远离拍摄的目标,景深越大。

民俗摄影入门技巧 篇3

关键词:民俗摄影;摄影理论;艺术创作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9.011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9-025-04   收稿日期:2012-08-23

一、要学点民俗摄影理论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以民俗事象为题材的摄影作品不一定都是合格的民俗摄影作品。因为,民俗摄影具有极强的学科边缘性,它既是民俗学、社会学的组成部分,又与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相联系,其自身也涉及摄影艺术的许多门类。所以,民俗摄影工作者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一种特定的民俗文化的观察力和极强的民俗意识,对具体民俗事象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能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地把握民俗事象的深厚内涵,拍出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

就目前我国民俗摄影队伍而言,不论是有一定资历的中老年摄影工作者,还是从事摄影时间不长的年轻人,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初涉民俗摄影这一领域,对有关民俗摄影的理论知识普遍比较缺乏,对诸如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包括哪些内容,民俗摄影的特性、内涵、原则及应具有的技术技法等比较模糊;致使一些同志的创作思路长时间停留在单纯为了猎奇而纪录或囿于唯美的艺术创作。

有的认为,民俗摄影就是到少数民族、边远落后的地方去拍摄,汉族、内地、城市没有什么民俗题材可拍;有的在拍摄过程中,舍本逐末,不得要领,使得许多难以遇到的拍摄良机失之交臂;有的干脆这也拍,那也拍,似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结果片子消耗不少,收效甚微;还有的由于不大懂民族政策和当地民俗习惯,到民族地区采访闹出笑话,有的甚至违反当地的民俗禁忌和国家民族政策,引起民族地区的不满,造成了民族矛盾。如此种种,虽现象各异,但却说明了一个共同性的问题:缺乏民俗知识,缺乏民俗意识,一句话,缺乏学习。这就从中得出一条结论:从事民俗摄影,不下一定气力学点民俗知识是绝对不行的。许多颇有摄影经验的同志经过一段波折后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搞民俗摄影,不学点民俗学知识就不知道哪些该拍,哪些不该拍,应该从哪个角度拍,通过学习才明白,原来民俗摄影的题材如此之广,范围如此之大,既大有作为,又大有学问。”

实践证明,从事民俗摄影须着重学习以下基本知识:一是民俗学,通过学习弄清什么是民俗,民俗学及民俗的范围;二是学习民俗摄影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拍摄技法;三是学习有关民族政策,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形成、发展及其主要的民俗民风特征及民俗禁忌,熟悉国家对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有关政策。应当指出的是,即便是从事民俗摄影有相当资历的同志,在采访前还要先期学习有关民族政策、民族习俗,民族心理。过去由于宣传内容与研究资料的界线不清,本应作为内部学术研究资料的却拿来公开宣传,结果虽满足了一些读者的猎奇心理,扩大了刊物发行量,但却严重伤害了少数民族同胞的感情。

本文之所以不惜笔墨地论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正是由于它实在是从事民俗摄影必须的先决条件和最基本的要求,大概也是与从事其他摄影的显著区别之一。

二、要具有两个感情

民俗摄影工作者对事业的感情与对被采访对象的感情,是决定能否克服一切困难,能否拍出感人至深照片的重要因素。

拍摄民俗照片,必须深入民俗活动的生活中去,特别是到那些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拍摄,需要作者具有吃大苦,耐大劳的坚毅品格与顽强精神,而这些又来源于作者对民俗摄影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很多同志以为民俗摄影首先要解决语言问题,实际,在经济、交通发展迅速的今日,即使再偏远的山寨,也可以找到翻译和向导,而考验民俗摄影工作者意志的正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吃饭、睡觉、走路三大要素。入乡随俗,你能到藏区喝酥油茶、吃糌粑吗?在生活艰苦的环境条件下,能一个星期甚至十来天地把土豆又当菜又当饭来与老百姓共处吗?睡眠是恢复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是在条件较差的山区,没有床甚至没有被还有各类小动物的干扰,或者十多人乃至几十人共享一个大帐篷甚至露宿,你能保持足够的休息来维持连日紧张的工作吗?再说走路:过溜索,骑马,攀越白雪皑皑的山脉,背上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连续几天或十几天的步行,所有一切构成了民俗摄影工作者艰辛的工作写照。民俗摄影的收获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时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如果对民俗摄影事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也许一个跳蚤就会把你吓回去。

至于民俗摄影工作者第二个感情就显得更为主要了。这个感情问题实际也就是立场问题,无论是哪个民族,即使是最贫困、最弱小、最偏远的民族,采访者都应对他们抱着诚恳、平等、尊重的态度,只有这种态度才能被他们接受,才能受到他们的信任。一个人迹罕至的偏远小山寨,来一个外人是会有“轰动效应”的,很久以后,甚至几十年,上百年后都会由爷爷传诫子孙,某某汉人是我朋友,某个汉人是骗子,他们待人的态度是认真的,甚至是刻板的,是凭感情来认识的。对待被采访对象最好的方式是诚意,有诚意就不必怕误会,有诚意就可以交朋友,有诚意就会培养出深厚的感情。一旦与被采访者之间有了感情,你就不会去拍猎奇的照片,哪怕拍一间破茅屋,拍一位衣衫褴褛的劳作者,也会充满了温馨,充满了人情味,你就会从现实的贫困中找出他们和昔日的不同与发展,你就会从相对的落后环境中发现在现代城市里已经难以找到的情感与信任。你就不会嫌脏,你就不会嫌穷,你就会把充满诚意的镜头去寻找能反映他们真情实感的一举一动,去对准他们虽然贫困,但却认真而火热的生活,你也会在这样的采访中获得升华的快感,悟到更多人生的真谛,一切艰难困苦,一切生生死死的威胁都会被你那高于感情的采访热情所溶解。

三、进行民俗摄影创作的两个要点

(一)就地就近为主

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及现代文明的冲击,许多传统的民俗事象正在迅速消失,需抢救的民俗资料极多,需抢救的地域遍及全国,而从事民俗摄影的人力虽不断增多,但与面临的任务相比较,仍有杯水车薪之感。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我们应采取何种战略来完成“抢救性”的历史任务,确实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它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但首要的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科学地使用现有力量,才能达到又快又好又省地完成任务之目的。对此,近年来已有许多民俗摄影同仁发表过见解。目前广大民俗摄影工作者可以做到的组织形式,应是坚持就地就近为主的拍摄创作的原则。这是较为理想的一种组织形式。这种形式有许多好处:

植根当地的民俗摄影工作者,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可使创作得心应手,从容自如,有可能拍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作品。作者对生活工作的家乡故土是最熟悉、最多倾注感情的地方,对当地的各种民风民俗最为了解,把当地做为自己的创作基地,经过充分准备,有步骤地将各种民俗事象作为特定的地域文化现象,深入观察体验,细微探索考证,用相机去揭示、展现、研究,一定能拍出更多的风格各异、技艺品位俱佳的民俗摄影作品,一定能出色地完成当地民俗抢救任务。这种形式,可省却到外地创作食、住、行等大量的开支,可减少到外地采访的诸多困难和不便。

试想,在各地各级民俗摄影组织的指导协调下,全国各地的民俗摄影工作者及爱好者都来各守一地,全面搜集,坚持积累,然后再逐渐向周边地区延伸扩展,用不了多久,抢救民俗文化的“星星之火”就会在祖国的万里疆土形成燎原之势。

当然,我们这里提倡就地就近为主的原则,并不否定适当地组织民俗摄影工作者外出开阔视野,结合创作进行业务培训、研讨、观摩或交流;也不排斥集中力量对某些老、少、边、穷地区及民俗摄影力量薄弱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突击性抢救。因为,这些作法都是与加强摄影队伍建设,完成祖国民俗摄影的宏伟事业相一致的。但从宏观部署上,我们应提倡广大民俗摄影工作者把着眼点放在就地就近方面。

(二)全面反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构成了数不清的风格各异的民俗图画。由于各民族所处地域不同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速度。有的民族已进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有的民族则刚刚走出原始状态。如脱离原始社会不久,尚保留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的云南基诺族人;被人们称为人类活化石,目前还残留着母系社会印记的摩梭族人……对于这些落后的生活方式,民俗摄影应把它作为一种宝贵的文献资料,如实地拍摄纪录下来,以便收藏和研究。我国大多数的民族已大踏步地向现代康庄大道迈进,但又有许多新风新俗层出不穷。这些,同样是民俗摄影应该反映的内容。

从全国56个民族看,少数民族在数量上占55个,分布全国各地,民族特点各异,民俗风情差别较大,民俗事象十分丰富多样,加之许多民族与汉族比较相对落后,所以在生活习俗方面,在许多人看来比较“奇”,加之交通不便,多数人亲临实地的机会较少等原因,使得一些同志形成了一种误解,认为民俗摄影就是到少数民族地区拍摄。这显然是有失全面的。

汉族,无论地域面积、人口数量,还是民族文化之悠久,民俗事象之丰富多彩都是民俗摄影应该反映的重要方面。绝不能因对汉族的民间习俗司空见惯而忽略其存在,对其珍贵价值而无所谓,更不能形成一提民俗摄影就想到少数民族的偏见。所以,凡有志于民俗摄影事业的广大同仁,应对中国56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予以同等关注,合力发掘、充分展现、潜心研究,努力使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灿烂民俗文化得以全面纪录、整理和发扬光大,让其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要小题大作,深度采访,系列报道

我们这里所说的小题大作与前面提倡的“全面反映”的原则并不矛盾。广泛拍摄,全面搜集纪录,是就民俗摄影的宏观职能而言的。而小题大作,则是在宏观原则的指导下,对某项具体拍摄活动的要求。

小题大作,就是要求拍摄者要善于抓住千万种有民俗特色的事象之一,进行有深度成系列的透彻反映。如民俗事象,分若干大类,其中一大类是物质民俗,物质民俗其中之一是服饰民俗,而服饰民俗又包括装饰(服佩)民俗,装饰民俗又可细分为头饰、衣饰、鞋饰三种。如此多的种类、层次,我们从哪个种类层、次拍起呢?根据小题大作的原则和要求,我们不仿从最低的层次最具体的事象--头饰民俗这个小题目中作文章:把某一民族支系的头饰种类和式样现状及其演变过程尽可能全面的搜集拍摄下来,辅以必要的文字说明,不就是一篇小题大作有深度成系列的大文章么!若再以此类推,把一个民族所有支系的头饰乃至全国各民族的头饰逐步收集拍摄下来,加以整理说明,就是更大的一篇文章了。

深度采访,系列报道是以小题大作为前提的,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题目小才便于进行深度的采访,有了深度,作品才不平淡不俗套,才会有新意,才能更生动地反映民俗事象的真实本质。把小而深的题材成系列(成组)进行反映,就会形成“横排、竖比”皆成文章的境况。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收藏价值、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更易于被读者所接受、所喜爱。

五、要认真做好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在一次拍摄活动之前,认真地有重点做好先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对采访拍摄成功的程度影响极大。通常,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将要采访的主要民俗事象进行先期调查研究

具体方法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也可以请了解情况的人介绍,还可以事先找当地群众座谈。通过调查,力求对其产生、发展的历史、活动的方式内容、特点、意义等心中有数,这样,就可以做到对拍摄对象的活动程序有先见之明,预有准备,打有把握之仗。

(二)做好预测及拍摄计划

根据将要拍摄的民族地区的特点,对民俗活动开始、中间、结尾可能出现的情况包括突发事件做好预先构想,而后订出概略拍摄计划。

即便在拍摄过程中,当拍完一个情节后,也要迅速对下一个情节中可能出现的带有实质性的内容进行预测,从而提前做好各种准备。一旦预测的情况出现,就不会因只顾光圈、构图效果而失去拍摄民俗事象本质的机会,就不会为了芝麻丢了西瓜。

(三)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

如相机的准备。在拍摄过程中,也有一个不断提前进行技术准备的问题。采访中由于摄影者经验和技术处理的不同,常常出现在同一场合的活动中,一些老手可以有拍不完的内容,而有些新手则只听别人相机咔嚓咔嚓的拍摄声不断,自己却半天按不了一次快门。

六、要多看、多听、多问、多拍

反映民俗民风,重要的是要抓取有代表性的、有典型性的、有特色的东西。

典型与特色需要作者深入生活去发现、去挖掘。到一个地区进行民俗摄影创作,不能只图求新鲜的、刺激的、热闹的、好玩的去拍。必须要多观察,多询问。

从观察到的大量民俗事象中,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提出问题,去问历史、问发展、问内容、问意义,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深刻的本质认识中,概括出典型环境、典型民风、典型事物、典型特色。为拍摄作好选材的准备。也即依此而定出选择画面的标准,依标准而去衡量。哪些是有代表性的、哪些是有特色的、哪些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东西。只有如此,我们所拍摄的东西,才能有意义,才能做到以少量画面,反映一个民俗的博大内涵。

在看与问的基础上,要多想、多思考。即想想如何去表现典型,从什么角度,用什么光线,画面怎么安排,构图怎么处理……等等。想好、构思好,这是一幅艺术作品成功的基础。构思的程度,就是作品优劣的程度。切不可无构思的一味盲目按动快门。盲目是出不来好作品的。

好作品,都是深入观察,深思熟虑的结果。初到一个地方,摄影者极易被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而激动,看到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拍,处在一种盲目的追求表面的状态之中。此时,只注意民族的外在打扮,只注意服装特色,而忽视选取有代表性的东西,更谈不到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要防止作品的表面化,要达到反映民族精神与内心世界的高度,必须要加强形象思维,多角度地去观察与发现。一个民族最宝贵的东西,是他的意志,他的精神。人的内心世界是人身上最本质的核心。因此,我们在拍摄民族题材的作品时,除了注意他的外在形象,更多地应透过外形,去着力表现内心的真实精神,这是创作的根本。表达内心世界,需要反复深入的观察,然后去捕捉,捕捉那微妙的一瞬,精彩的一瞬,深刻的一瞬。抓住那一瞬,就抓住了成功。拍摄,只是一瞬即可完成的,而要观察、发现并捕捉到一瞬,则需要刻苦研究,随时随地做有心人,不懈地去思考与追求。

四川联通举办摄影知识讲座 篇4

本刊讯2010年1 2月1 6日, 四川联通公司工会举办摄影知识讲座塈摄影作品赏析会, 特邀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著名纪实摄影家李绍毅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著名风光摄影家陈绍平为员工讲课, 并对公司即将建设的文化艺术墙员工摄影作品进行了分析。省分公司机关和成都分公司、新国信、通发公司的摄影爱好者近5 0人参加了这次活动。

两位摄影专家从如何了解使用相机、发现题材、突出主题、使用光圈与快门、测光与曝光、赏析作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同时赏析了拟选为公司文化艺术墙的员工摄影作品。专家和学员们对被选入的摄影作品作了高度评价, 认为作品反映了联通公司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展现公司生产经营的辉煌成就, 具有时代特征和公司特色。

这次摄影知识培训, 丰富了联通公司员工业余文化生活, 提高了公司员工摄影水平, 提升了公司员工的文化品位, 对推动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有积极作用。

摄影知识学习 篇5

任何一张精彩的摄影作品,其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构图。在数码摄影学习中,能够在构图上发挥多少创意,就决定着你最终的摄影成就。想知道为什么伟大的摄影师们能创作出那些如此令人惊叹的照片吗?很简单,他们使用了一些我们都能学会的构图关键技巧。学会使用这些技巧,你的照片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对我来说构图一直是难题,直到发现了一些小技巧之后,我才创作出不错的作品。这些技巧适用于每个人。如果你愿意花时间去掌握它们,你的照片将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在完全掌握之前,你不必试图在每张照片上都应用所有技巧,只要开始逐步练习就足够了。

1.图案

寻找图案,并重复使用图案,你会发现它们是如此迷人,你的观众也会有同样的体会。强调被摄体的图案并让它们在照片中突显出来,会大大提高照片的趣味性。让重复出现的图案充满画面,它们就成了照片中的焦点。想让格局显现出来,也可以用其他元素打断它们的连续性。比如,有一托盘褐色鸡蛋,在其中放入一个打破的露出黄色蛋黄的鸡蛋。

2.纹理

纹理会给照片增加触感。欣赏照片的观众能够感觉到他们似乎可以触摸到照片,感受被摄体是软、是平、是粗糙或光滑。纹理需要通过布光来表现。侧光尤其善于凸显出被摄体的纹理。让光线从右面射过来,能够营造出立体的视觉效果。

3.线条

线条可以给任何照片增加极妙的维度。线条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任何你希望他们注意的地方。这就叫做焦点。将被摄体位于焦点时,就会有一条连绵的曲线引导着观众的视线直到这些焦点位置上。你可以使用的工具包括斜线、垂线、水平线,以及通常最有效的汇聚线。恰当地运用线条工具,你就总能创作出有趣的照片与大家分享。

4.色彩

色彩需要多说一些。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明亮的、饱和的色彩是创作的灵感的精神食粮。我们的世界由色彩组成,我们可以看到、想到、感觉到色草。所以适当地增加色彩,以及正确的组合色彩,就能给照片增加一个戏剧性的元素。

红色和橙色能够带来暖意,而蓝色和灰色会给照片增加冷意。绿色代表生长、富足和健康,黑色与深蓝色能给照片带来一种忧郁的效果。恰当地运用色彩,它们会让你的照片更出色。

5.景深

我们听说过景深,但有时候会忽略了有效地使用它。我们知道当背景虚化时,就称作小景深;或者当整张照片都清洗时,就说明景深较大。掌握控制景深的能力会给照片增加深度,并允许你将模特从画面中分割出来。

学习这5个构图技巧,并把它们恰当地运用到你的照片中,会令你的作品有极大的提高。关于作者

摄影入门知识 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摄影,部队,服务举措

从客观角度而言, 新闻摄影工作是运用摄影方式去生动形象地报道一系列新闻事实。然而, 新闻通常情况下所反映的事件都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新颖性, 这些事件皆是当前某个阶段的重要工作, 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闻摄影在反映新闻事件上具有直观形象的显著特征, 借助新闻摄影手段来体现各项中心工作, 是知识经济时代新闻发展的趋势, 是推动部队各项中心工作不断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当前形势下, 应如何借助新闻摄影手段为部队中心工作服务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新闻摄影工作必须坚持全局性原则

摄影工作为部队服务必须坚持全局性原则, 与部队重点工作结合, 绝不能局限于狭小的范畴, 而应多层面地关注全局性工作。具体而言, 必须放眼全球、纵观世界发展和国家核心利益, 全方位探究部队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重大使命和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兴旺发达相关的一系列大问题, “不做井底之蛙, 宁成展翅翱翔的雄鹰”。习总书记担任军委主席后大力倡导部队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点, 在这个中心点下开展各项工作。2014年初, 李克强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也着重强调, 全国军民务必抓住当前的大好时机,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这是全国各行各业都必须毫无条件遵从的大局, 部队的摄影工作也必须为这个大局服务, 在大局意识下开展各项活动。

当前形势下党中央多次强调反腐工作必须从部队和政法部门开始, 针对目前反腐倡廉这一大局, 部队中心工作之一也与反腐倡廉有关, 新闻摄影工作必须与之相配套。部队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当前部队反腐倡廉的中心工作, 在大局意识的引导, 通过摄影所捕捉到的细微事件去深刻体现部队反腐倡廉工作, 宣传反腐倡廉工作对部队发展的重要性, 深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去表现部队反腐倡廉的中心任务。诚然, 部队中心工作不仅仅是反腐倡廉, 还有很多其他工作, 作为部队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 时刻关注部队各项中心工作, 并及时运用摄影工具到现实生活中捕捉能为部队中心工作服务的镜头, 从而切实保障部队新闻摄影工作的全局性。

二、新闻摄影工作应坚持以法规为导向的原则

从本质上而言, 新闻领域的摄影工作务必坚持以法规为导向的原则, 作为部队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严格遵守法规原则, 切实做到不失真、不泄密、不抢先报道。那么,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我们应如何切实提升部队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法规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 我党和部队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党的一系列任务是相辅相成的, 是历史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产物, 同时也推动着我党历史和部队历史可持续发展。因此, 部队摄影工作者就必须对当前形势下党的任务十分熟悉, 并深刻理解当前我党的重要政策和法规政策, 以用法规政策包装起来的眼光来看待部队中的各类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借助摄影这一生动形象的新闻报道形式, 最大限度地去宣传部队, 并教育他们、启发他们, 如此一来就能切实有效地将我党的重要法规政策转变为部队官兵的行为。其次, 部队中的新闻摄影报道必须注意适时性原则, 而要把握这一尺度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入手:第一, 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必须和我党的政策以及军委的重要决策保持高度一致。第二, 所报道的新闻必须与部队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以及他们所关心的重点相切合, 详细回答部队想知道的问题和事情。第三, 部队的新闻摄影工作必须体现出形象生动的特征。第四, 部队的新闻摄影工作必须严格执行我党一贯的宣传法规, 严格遵守各项法规纪律。国家的核心利益、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广大官兵的核心利益就是让我们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各项宣传政策, 在新闻摄影工作中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三、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

部队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 部队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效能性, 新闻摄影工作者务必坚持新闻宣传工作所惯有的党性原则, 在第一时间内形象生动地宣传我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纲领, 特别是要大力宣传我党在执行方针政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 这些都是服务于部队中心工作的明显体现。所以, 部队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树立时刻讲政治意识、讲政治观念, 认真研究我党的政治策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认真探究应该采取何种方式将我党的方针政策转变为部队官兵的自觉性行为。具体而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 部队的新闻摄影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委所制定的各项中心工作, 坚决贯彻党和国家、军委关于部队建设的相关方针和政策, 尤其是在当前形式下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坚决贯彻落实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兵之路, 大力推进部队朝着“两化”的方向进行转变, 切实做好当前形势下的军事战争准备。从目前我国部队新闻摄影工作的角度来看, 绝大多数稿子的内容都十分空洞, 表现形式不够丰富, 缺乏实际意义, 思想性与艺术性也远远不够。从宏观角度而言, 以上缺陷应该是当前部队新闻摄影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然,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部队中有些政策方针的落实不好用新闻摄影的手段来表现, 可是我们也必须承认部队的新闻摄影工作的确存在表面化、研究问题不够透彻、关注问题不够深刻的弊端, 譬如早几年我们也经常会在部队的报刊上看到一些概念化、模式化的图片与镜头。此类新闻摄影虽然符合政治宣传基调, 体现了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政治意识, 但却流于形式, 缺乏实质性的意义。因此, 作为部队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从实质性的角度去表现出政治性, 表现的内容不能过于空洞, 流于形式。

四、新闻摄影工作者必须树立良好的公仆意识

部队新闻摄影工作者主要是为部队发展树立良好的公仆意识、为官兵成长树立良好的公仆意识、为部队需求树立良好的公仆意识, 对部队的实际工作必须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各方面都必须花大力气、下狠功夫。近三年来, 国家级期刊《基层建设》陆陆续续开设了“基层官兵”、“官兵之星”等栏目, 这些栏目的开设都是为部队中心工作服务的, 都是为了满足广大官兵的各项需求, 针对部队中心工作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 中心工作开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事迹和工作方法通过新闻摄影的方式进行推广, 以便能更好地为部队中心工作服务。最大限度地熟悉各项工作、认真地研究各类工作、深入调查各种工作、和基层部队官兵同甘共苦, 是部队新闻摄影工作生存的根基。唯有如此, 部队新闻摄影工作所拍摄的各类稿件以及各种报道才会有相当大的实践价值, 才会对部队的中心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从事部队新闻摄影工作的同志们, 绝对不能将自己置身于指导工作之外, 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文字领域的新闻报道才能对部队的中心工作给予指导, 新闻摄影工作难以对部队的摄影工作进行指导, 这实质上是一种极端不作为的消极态度。新闻摄影工作者只要能抛开一个广泛的面, 聚焦一个中心要点, 只要新闻摄影工作者将全部精力转向部队实际工作, 不但能找到可以报道的内容, 而且还能从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角度去报道部队中心工作。务必形成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遇到困难, 不抛弃不放弃, 扎根于工作实践, 到部队中心工作的一线去发现、去探究、去遴选, 探寻有价值的新闻;深入探究各种问题、认真观察各种问题, 用一个新闻工作者独特的视角去感受身边的事物, 捕捉具有价值的新闻。通常很多时候思维上的一个飞跃让人眼前一亮, 霎时间从“无觅处”发现了具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新闻摄影工作是指导部队中心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 对部队中心工作的指导必须深入进去, 根据中心工作的重点, 借助工作的进展过程把具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告诉广大读者, 让广大读者能全方位地了解新闻事件, 从而更好地为部队中心工作服务, 最终推动部队建设朝着健康和谐方向发展。

五、结束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部队的新闻摄影工作尤为重要, 必须紧紧围绕部队中心的各项工作为其服务, 根据我党和中央军委制定的宣传政策, 以当前部队中的主要导向为要点, 捕捉符合部队中心工作需求的新闻, 让广大读者充分了解部队中心工作的发展动态, 让部队的中心工作能够更为顺利地开展, 进而推动部队建设能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暐, 蔡月亮.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中的通讯员模式探析[J].中国报业, 2013 (20) .

[2]温军.新闻摄影与传统文化——从灾难、环保事件的新闻摄影看中西方人文价值观的差异[J].新闻前哨, 2013 (12) .

上一篇:早期自主阅读下一篇:英语教育低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