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知识经济论文

2022-04-20

摘要: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也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就高等院校对在校生进行职业教育作一些探析。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闻摄影知识经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新闻摄影知识经济论文 篇1:

WTO与我何干

黄一璜

中国摄影人拿摄影当“艺术”玩的大有人在,他们中不少人数年如一日,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在摄影装备和外出“创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他们这样不辞艰辛、走南闯北地摄影,除了搞搞“艺术”之外,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摄影还可以进入市场?

21世纪已经来临,中国加入WTO在即,这一切将会给中国的摄影行业、摄影师以及正在形成和发展的图片市场与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上篇:中国加入WTO与我们的关系

以往,我们摄影师对中国加入WTO这个问题从经济方面思考得比较多,不外乎是“入世”对我国各行各业和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就摄影而言,人们比较多地是关注中国“入世”之后进口照相器材、感光材料的价格。随着中国和美国、欧盟及其他国家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达成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实际上我们离WTO已经不远了,“入世”已成为必然。只要我们将摄影的照片当作信息来对待,就很容易看清楚“入世”对中国、中国信息传播业及其对中国摄影发展所具有的影响。

加入WTO对中国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持久的,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体制方面的深远影响。

一、加入WTO对中国的影响将直接导致新闻摄影乃至新闻体制的变革

众所周知,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中国已经在加入WTO的背景下积极促进政企分开和机构改革、加强法制和提高决策与行为的透明度、消除部门垄断和反腐倡廉等众多方面采取持续而行之有效的行动,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因为任何一个WTO成员国的企业都希望把在其它地方享受的制度背景和环境投射到中国来,也势必会对中国产生类似的制度要求——既会对中国政府的政治、法律政策,也会对政府职能管理的方式(依WTO的原则)提出自己的要求——提高中国政府决策和行为的透明度。2000年4月,美国政府单方面公布了中美两国关于市场准入的备忘录,这一做法让许多中国人认为美国是故意造成中国被动,而事实上这是由市场经济的透明原则和民主政治的责任原则所决定的。中国若想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政府的行为必须透明,这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加入WTO的临近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

以信息公开为例,在《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的29个独立法律文件中,信息公开是贯穿于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要求。此项要求体现在世贸体制的非歧视贸易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促进公平竞争原则、非歧视贸易原则之中的,而且在具体产业贸易领域都有特定的信息自由化要求。为了适应WTO规则关于信息公开和信息自由的要求,我国政府行政规划需要在程序和实体两方面实行大幅度改革,这将成为我国政府行政改革面临的艰巨任务。尤其需要了解的是,信息公开不仅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WTO成员国政府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全面发展方面保障公民权的一项基本义务。公民对政府和公共部门拥有的公共信息享有知情权,除保障国家安全所需的军事机密之外,过去被认为属于政府情报不予公开的许多所谓“内部机密”或“保密文件”,如今已成为公民理应了解或知道的公共信息。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特有的包括新闻摄影在内的新闻体制变革将不可避免。

二、加入WTO之后,国内外新闻行业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近几年,中国新闻行业在媒体的管理体制、经营战略等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各媒体自身的经营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这首先表现在对独家新闻的重视与拚抢、对受众信息诉求的满足等方面,有条件的媒体遇有国内甚至国际重大事件发生都不失时机地派出一线记者前往跟踪报道,不再如以往只是等着新华社、人民日报的通稿转载,由此凸现出强烈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品牌意识,同时也十分注意调整和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突出品牌特色,以此来赢得并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其次,一批卓有远见的媒体经营者充分认识到竞争的严酷现实,他们借鉴国外相关经验,联合具有相近经营理念的媒体,实行强强联合,既增强了规避和抗御风险的能力,又优势互补,扩大规模效益、品牌效益,自90年代中期国内出现了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以来,已出现越来越多的大型报业传媒集团公司。

其三,引入了股份制经营机制,先期在娱乐性和有线电视行业出现的直接或借壳在沪深股市上市的公司已在中国出现(如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电广传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东方明珠”、“博瑞传播”等),标志着传媒的筹资和融资渠道的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必将在所有传媒领域进一步扩大。

其四,一方面综合类门户网站一类新型媒体的大量出现,以及传统传媒凭借自身优势开办自己的网站或者与其它门户网站实行战略联盟;另一方面象不久前由上海市政府协调组建的集上海市各大传媒优势之大成的“东方网”横空出世,扩大地域性新闻、信息传播,突出地方特色、实行信息强势竞争的态势已然显现。这些新的事态发展都进一步打破了传统传媒以往的时空局限,不仅使信息传播的数量大增,也使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实时性(滚动播出)、信息(影像与文字)与读者的互动性等成为现实,而且必将通过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促进和拉动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发展,成为整个中国经济结构中一个无法替代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反过来,作为传统新闻和信息受众的社会大众也将成为新闻与信息的传播者,传播与接受的界限已经打破,势必进一步对网络传媒的新闻和信息传播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由于国内外门户网站自身所特有的超时空性,在不危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新闻和信息传播将趋向更加自由,过去我们长期形成的某些新闻、信息(内容)的传播“疆界”、传统观念和规则已经并将会受到更直接的挑战。

三、外国资本进入中国信息传播领域

1999年7月13日,“中华网”(china.com)在美国纽约纳斯达克(NASDAQ)股票市场上市交易,标志着中国网络公司在海外上市拉开序幕。其后“新浪”(sina.com)、“网易”(netease.com)、“搜狐”(sohu.com)也纷纷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市融资;此外,外国风险投资基金也正源源不断地投入中国网络公司。毋庸置疑,类似这样融资、筹资渠道将大批外国资本直接进入中国的信息传播领域,最终改变这些传媒公司的运营和管理机制。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尤其是私有经济、集体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比重进一步扩大,私有资本、集体资本甚至外国资本入股或者控股某些传媒的机制的出现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新闻、信息传播领域,为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媒体与媒体、企业与媒体之间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战略性并构、重组将成为媒体企业的经常现象。

并且,除了新兴的网络传媒很容易做到“让中国走向世界”和“让世界走向中国”外,中国传统的新闻媒体也将更多地走出国门,早在几年前,上海的《新民晚报》就办到了美国,发行了北美版。那时候我们还只是在讨论“入关”问题,现在“入世”在即,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既然我们可以把报纸办到美国,为什么别人不可以把传媒办到中国?为什么外国传媒不可以在中国招聘本土专职或兼职记者和摄影师?这是否意味着更加激烈的新闻、信息传播领域的竞争?

问题还不止这些,假如外国媒体可以进入中国经营,当然外资图片、影像销售代理企业也无疑可以在中国安营扎寨,中国的影像信息传播和图片市场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四、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

就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生存成为老百姓的热门话题、门户网站为B2B、B2C、C2C(BtoB;BtoC;CtoC)哪一种营销方式更具前景争论不休,而风险资本家对面向消费者的新兴网络公司失去兴趣之际,P2P(peertopeer)——“网络对等用户间公司”(戴维·斯特赖特菲尔德:《网络的下一步:分解自身》,《华盛顿邮报》2000年7月18日)的出现,使个人电脑用户可以不经过传统门户网站,换句话说就是不需要中介便能交换录像、音乐和文本文件,这将直接威胁到搜索引擎、拍卖网站、书刊出版商和好莱坞制片商的利益。我引用这个事例是想说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迅猛发展,将给我们传统的传播媒体造成严峻的形势,任何人只要拥有了照相机(数字相机就更为便捷了)和网络设备就可以按市场的规则出售自己获得的影像了,你还能视而不见吗?(待续)  

新闻摄影知识经济论文 篇2:

关于对高校生进行职业教育的探析

摘 要: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也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就高等院校对在校生进行职业教育作一些探析。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闻学;专业素质;工作能力

作者简介:徐冰(1979-),男,浙江绍兴人,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新闻学、教育技术、计算机。

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各种传媒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现代社会生活,人人都希望通过新闻媒介传播获取国内外新近发生的种种各类事件信息,从而了解客观世界的新变动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以便于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实生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制定相应的对策。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大众传媒,接受系统的新闻学高等教育是为今后从事新闻传播媒介的一条重要路径,但要成为一个真真合格及优秀的“无冕之王”,对高等院校在校生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高校教育改革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

就业,是学生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起点,是学校教学质量好坏与学校发展核心竟争力的一个集中反映,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为了提高就业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校必须不断的在提高学生专业文化素质的同时,着力培养专业职业技能。高等院校只有培养出品德兼优,符合社会需求,符合就业要求的学生,才能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教育事业与经济建设的发展。

一、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在市场经济诸要素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社会生产与经济建设靠劳动者来实现。知识和人才、素质和创造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和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劳动者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为重中之首,因为它是一种规范化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的教育,在校教育对形成和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目前以人的素质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大力、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科教兴国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教育界和用人单位都曾经忽视或轻视职业教育,片面、盲目的追求高学历教育。但实践证明学历的高低,并不能与能力大小直接划上等号。随着近年来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与人才观念的进步,各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与各项能力,务实地选择适合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由片面追求高学历转向实际能力的选拔。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提高从业者科学文化综合素质,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竟争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当今的产业化背景下,我国新闻从业者素质良莠不齐,严重影响新闻行业发展。对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既能提升将来从事新闻工作人员的自身道德素养、专业素质的需要,也是传媒生存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新闻学发展现状

随着新闻媒介的蓬勃发展,我国新闻学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内很多高校纷纷开办新闻学专业。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开办新闻类教育的院校呈现多元化倾向,有传统的综合型、文科型大学,也有理工类、师范类大学,一时间新闻类专业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原有的新闻传播学由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专业教育体系已从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到成人教育、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格局。

全国在校的新闻类专业学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50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21万余人,新闻类专业点达661个。而且通过各高校掀起的合并潮,新闻传播教育机构得到了较好和有机的重组与合并,这一方面可以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加强自身的实力,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又为扩招创造了条件。如北京大学2001年5月就成立了新闻与传播学院,其新闻传播类各专业在更高的基础上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另外,清华大学也于2002年4月将原中文系编辑学专业和传播系合并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越来越多的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也都开始增设新闻传播类专业,如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新设了编辑学专业,华中师范大学新设了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新设了传播学专业,另有一些高校中文系里新设了电视文学课。从中文系的编辑学专业到传播系,再到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凭借日益增强的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基础,围绕着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等主要方向,增强了在学界、业界的影响力,尤其是在新闻国际传播、媒体与科技、艺术相结合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从总体上看,目前高校新闻学教育已经形成了多种层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新闻学教育体系,整体发展的态势是良好的。中国新闻教育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是新闻事业发展的结果,同时,新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才支持。但是,在中国的新闻学教育空前繁荣的表象下,掩盖着一些深层次的危机,而這些问题又具有相当的严重性和普遍性。现国内各开设新闻学专业的高校,在其专业理论知识的资质与授业水平方面是不容质疑的,但是就其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和提升。

三、加强新闻学专业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从业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一种职业规范,与从业者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受社会普遍的认可。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标准,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建立在普遍的社会伦理规范、道德规约基础之上,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这一职业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虽然在我国的新闻工作从业者中大多数都能爱岗敬业,但是人浮于事的现象也决非一二。尤其是一些尚未步入社会的新闻院系的在校学生,不少眼高手低、浮躁、急功近利,在他们眼里,新闻工作者似乎只有“无冕之王”的鲜花和桂冠,而实事求是、严谨治学、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职业精神已被抛置脑后。每一位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职业行为与职业道德,都将直接影响到新闻事业与社会功能的发挥,并且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及党和国家的声誉。这就对高校的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向社会输送可用之材;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为即将从事新闻工作的学生树立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地行使职业权利,以及自觉地用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检验自己的职业行为。

新闻工作从业者应本着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公众,及时、准确的传播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这才是人民群众所愿意看到的,也正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当前社会上就负面的新闻工作态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把新闻工作仅仅作为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缺乏责任心,没有目标和使命感,得过且过的混日子。还有一些新闻工作人员为了一己私利,隐瞒甚至篡改事实真相,愚弄大众、混淆视听。这类新闻从业人员,已彻底丧失了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底线,需要尽快的从新闻队伍中清理出去。

就当前新闻行业的种种问题,对即将踏入社会,接触社会的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从根本上端正将来新闻从业人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新闻队伍的社会道德意识、职业责任感,提升、净化新闻传播环境。

(二)重视加大实验设备的高投入

很多新闻院系都只有造价低廉的影象实验室,和配置较低的电脑实验室。而时新的电脑编辑、激光照排、视频采编等高科技、高投入的实验设备,问津者甚微。在高校创办广播电视专业,应当具备不同档次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摄、录、编、播等设备。如北京广播学院在这方面的投入很大,为其广电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创建了一个良好的、专业的实践操作平台,由此培育出许多优秀的广播电视方向的工作者。但毕竟这高投入不是每个高校都能够承担的,所以还是有不少的新闻院系受到资金与设备的限制,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要办好新闻专业职业教育,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相关专业的实践平台。除了传统的影、像设备,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的相关知识与能力更加广泛。如计算机、网络等。上采访、网络新闻、网络搜索与传输等多方位的实践,这也是每一个新闻工作人员都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加强新闻学专业的技能培养

市场经济体制催促了文化媒介产业化的步伐,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都在纷纷改革的今天,现代化的新型传媒环境对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在信息采编环节,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做到及时、准确、真实的同時,还要能够在瞬息万变的信息面前迅速识别、判断哪个是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而且要具备灵活的头脑,通过某个角度、一个镜头、几个精准的关键词等,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抓住新闻的本质,突出新闻的核心。

高校新闻学专业在加强学生对传统的采集、编辑和印刷等业务能力之外,还应该培养其掌握和运用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传播工具与手段,以适应现代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新闻工作者除了要能熟练的运用数码相机、数码录音机、数字摄像机等多种数字化工具,还要懂得利用3G网络和互联网来完成多媒体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共享等。同时,现代传媒工作者还需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电脑使用技术以及驾驶技术等,这都需要依靠院校对学生全面的职业能力培养和学生反复的实践来获得。所以加强对新闻学专业在校学生的技能培养是重要的必修课之一。

(四)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加大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

新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早在1918年,北京《京报》的创办者、著名记者、新闻摄影家邵飘萍先生就应“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聘请,肩负学生导师之职,言传身教为学生增长专业知识贡献自己的力量。但现在学习新闻专业的学生,由于在校期间的实践机会太少,只是掌握一些书本上的片面理论,缺乏动手能力,业务水平较低,参加工作后稿子写不好,节目做不好的不乏其数。所以我们当前的新闻专业教育就应该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时地发现自己的欠缺,弥补不足,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检验才能够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开阔其专业视野。

加大新闻院系与新闻单位联合办学的力度,做到优势互补,是新闻专业教育中的一条正确可行的途径。通过协商,学校可每年在固定的实习期向新闻单位派送学生,强化其实践能力。同时,新闻单位又可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提高其报道采编能力。但由于部分新闻院校身处规模较小的城市,新闻单位的规模、数量和接纳能力有限,再加上高校扩招的实际情况,以至无法避免地造成了新闻院系学生实践机会的大大减少。这样就只能靠学生自己积极创造机会进行专业锻炼,如参加校报、校刊、校广播电台、校内视频网络等组织的实践。

四、结语

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是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课题,也是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大力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重大缺陷,改变单一的办学模式,大力发展高校职业教育,努力克服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的倾向,加大对在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已成为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潘志贤.提升新闻从业者素质的教育学反思[J].青年记者,2009(28).

[2]王春泉.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1.

[3]陈昌凤.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的认证指标:设定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J],国际新闻界,2006.

责任编辑 谢荣国

作者:徐冰

新闻摄影知识经济论文 篇3:

论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准职业人的培养

摘要:从准职业人的概念以及培养目标、准职业人培养模式等方面对高职院校新闻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方式进行了扼要论述,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准职业人;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近年来,新闻类专业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本科毕业生、研究生的大量涌现直接导致新闻人才的买方市场全面来临。新形势对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准职业人的培养也因此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即以传媒市场的发展为依托和导向,按照传媒市场的发展培养真正适应传媒需要的新闻人才。

职业人、学校人、准职业人的概念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前提:有职业的人并不都是职业人。职业人必须具备职业化的基本特征,即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在工作中是否体现良好的职业风范,从内心里是否认同职业规则,是否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

所谓准职业人,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即将进入企业的人。换言之,准职业人就是职业人的前身。

学校人和准职业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强调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后者在掌握必备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必须掌握大量的实际操作技术或技能。与本科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标准不同的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必需、够用”的技能型人才。用人单位的要求是:学生的学识、能力和素质,可以直接上岗,为单位创造价值。用人单位直接购买的是学生的能力,因此,体现在高职教育上,不仅重视基于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学历教育,而且更重视以培养准职业人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学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建立准职业人的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某一种谋生手段。职业与岗位是密不可分的,那么,职业教育就理所当然地应该围绕着“职业岗位”来开展。它理应以某一职业岗位为依据。职业定向到具体的岗位,以该岗位“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为度。来构建岗位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需要开设哪些课程、讲授到什么深度均由岗位需求决定,用什么,就讲什么,用多少,就讲多少。但是,现代社会是一个要求不断创新的社会,所以,岗位要求的职业人又不能是仅会动手、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经验型的“老师傅”,还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这个“度”的把握,就有赖于准职业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在高职院校,新闻教育应该是更加注重理论,还是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新闻教育应该是培养工匠式的人物,还是培养学术大师?笔者认为,结合当前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特点,高职院校新闻专业的准职业人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广播电视、网络公司以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传播制作公司所需要的新闻采制、网络编辑、广告策划等工作的新闻传播技术方面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具体表现在:第一。理论知识要求。根据专业的特点,课程主线包括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文学和写作等工作。使学生系统掌握新闻传播学理论,熟知广播电视及报刊等媒体的传播特性。第二,专业技能要求。掌握从事新闻与大众传播工作必须具备的播音主持、新闻采编、网络编辑、广告策划等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用语言、文字、摄影、摄像、录音等手段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第三,毕业生必须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二级甲等以上)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高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证书、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初级)证书、网络编辑员(初级)职业技能证书、出版发行员(初级)职业技能证书、编辑记者合格证书、播音员主持人合格证书(后五项五选一或多选)。

我院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即通识文化课程、职业基础课程(普通话训练、现代汉语、应用文写作、中国文学、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史、网络技术基础与应用)、职业核心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广告策划与创意、网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摄像、多媒体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职业延展课程(网页动画设计与制作、媒体与广告、新闻事业管理、网络新闻实务、公共关系、社交礼仪、影视鉴赏)。教学中把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课程中。学生在完成课程之后可以直接考取相关工种的证书。

建立准职业人的培养模式

如何培养高职新闻专业准职业人。结合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职业规划“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课堂教学 培养准职业人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应更多地剖析“学”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把准职业人提升到课堂任务主要承担者的位置上来。而采用案例教学法是实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最佳途径。在上课之前,学生必须认真钻研教师提供的案例汇编,查阅相关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上,基本的方式是问答式、对话式或讨论式。教师在讲课中不断提问,与学生一起就某个实例或虚拟的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高职新闻专业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要力避传统新闻学教学多年一贯的固定教科书及旧的案例,应选择具有时代性、鲜活性的案例,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从媒体资讯中采撷,也可借鉴国外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或讲评学生的采写手记和新闻作品,例如,对于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教师让学生讨论。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记者介入事件之中,像职业人那样去观察、去质疑,就题目、立场、信息源等问题做出自己的选择。通过这样的最新案例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是有着深刻现实背景和最新感受的知识。是在具体的分析与练习中获得的得心应手的知识。坚持采取案例教学,要求作为新闻专业的教师每学期都必须将自己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联系实际新闻传播的最新状况,结合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调整、更新以及充实,打破过分依赖教材的格局,形成以教材为蓝本,以自编讲义为主要课堂活动内容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独特作用。由于案例的选择开发源于职业岗位,这使得全面培养准职业人的职业教育目标成为必然。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准职业人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有以下方法。(1)构建模拟仿真的实践教学体系。高职新闻专业教学可通过模拟记者招待会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策划、组织、采编、录制节目以及后期制作的新闻业务流程中完成业务实战技能的综合训练;利用各种校园媒体进行模拟运作,鼓励学生踊跃到校报刊、校广播站以及学生自己创办的各种刊物“兼职”锻炼,以培养学生的新闻习惯,开阔视野。同时,摄影棚、非线性编辑室、校园网络中心等一系列校内实训室可让更多的新闻教学在仿真的媒体环境中进行,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仿真实训。如,构建模拟DV俱乐部的运行模式,完成拍、编、评新闻的过程;构建模拟广播频率、电视频道的教学形式。以项目教学为手段。实现小型电台、小型电视台节目流程化的制作过程。学生

通过在仿真的媒体环境中学习,了解现代化媒体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了解数字化时代编辑、记者的工作特点和技术要求。从而在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就业竞争力。(2)强化实训、实习的准职业人培养功能。企事业一线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最好场所。高职新闻专业的教学应从培养准职业人的要求出发,以培养准职业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来指导实训、实习工作。在课堂知识学习和校内实践、仿真学习的基础上,应引入与主流新闻机构(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等)携手共建的机制,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把准职业人送到相关媒体单位进行实际锻炼。并联合建立相关奖励机制,对其实习情况给予评价,与媒体联手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新闻实训、实习基地的建立既缓解了新闻专业学生实习经费匮乏的矛盾,又为学生接触、学习及使用先进的新闻传播设备与技术提供了方便,弥补了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缺陷。同时,在主流新闻机构、校外企事业单位进行的实训、实习活动。能提高学生诸多素质,如敬业精神、责任心、服务态度、合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精神、风险承受能力等职业素质。实训、实习还可提升学校形象。有助于宣传、扩大生源并提高教学效果。学校根据一线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密切关注人才市场和生源市场的变化,将基地建成招生宣传的窗口。进一步拓展“订单培养”,让学生进入学校后以准职业人身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规划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大学学习生涯既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的大好时机,又是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职业选择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自己一生的职业有一个努力方向,从而围绕这个方向,挖掘潜能,走向成功。一项全国高职院校就业状况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学生‘漂荡在人才市场上’。自我认知、确定职业方向,这些本应在学校里完成的任务,却带到了毕业离校后,学生只好在社会上不断碰壁、不断摸索、不断跳槽。90%以上的职业院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工作部门,但80%以上就业指导还仅停留在毕业前简单地开几场‘短期促销式就业安置加上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讲座。”在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当代社会中,传媒产业的迅速持续发展决定了新闻传播学科所培养的学生就业市场比较广阔。从媒体上说,不仅有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从业者,还有新兴的网络媒体从业者;从工作性质上分,不仅有传统的记者、编辑、主持人、广告人等职业,还有新兴的网络媒体新闻人、电视制片人、自由摄影师、短信写手等职业。新闻传媒业蓬勃发展的现实,以及不断涌现的新兴职业类型给新闻传播类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但是,过分陶醉于新闻职业的发展前景,而不实事求是地对自身条件进行分析也是不切实际的。对于高职新闻专业的学生而言应深谙“不求做全而做专”的理念。在入学教育时,就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教育。如开展职业精神教育,提高学生对新闻“职业人”思想的认识,为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迈进做好思想准备。同时,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认识自我,准确定位,知彼更需知己。只有找到准职业人与“职业人”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动机,采取切实的措施和积极的行动,才能赢得就业主动权,促进职业目标的实现。根据我院制定的高职新闻专业准职业人的培养目标,学生除了必须通过高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外,还必须获得专门的行业等级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如,网络传播方向的学生须通过网络编辑员职业能力认证,播音主持方向的学生须有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证书等。在职业规划教育中,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条件,扩大视野,紧跟时代步伐提升自身能力。如当今传媒已由纸质媒体向数字媒体发展,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数字传媒的特点和从业需求,适应这一新媒体的新闻传送模式,把自己锻炼成具有现代传媒采编能力的新闻传播人才。职业规划是准职业人成长为职业人的催化剂。聘请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职业人(记者、编辑等)担任兼职教师也是培养准职业人的有效方式之一。职业人既从事学校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协助指导学生的新闻实践活动,又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由此建立起准职业人与职业人探索交流的园地。

学生为找工作发愁,用人单位为找人才发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就业率”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职业教育只有以培养准职业人为核心、宗旨,才能真正发挥职业院校培养职业人才的作用。

作者:叶杰英

上一篇:企业财务变革优化论文下一篇:计算机电子教学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