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

2024-05-18

百家争鸣(精选十篇)

百家争鸣 篇1

根据日本矢野经济研究所的最新调查,日本国内文具及办公室用品市场,在2008年金融风暴后逐渐缩小,近年市场规模概算为4700亿日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个人用户需求反而微增,其原因是“想想既然是自己花钱,就不如买喜欢的文具”,因而带动个人消费的增加。

其实,日本文具厂商以往也不断推出新功能文具,但以前消费者对文具用品并不怎么关心,而近来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不提供文具用品,消费者逐渐关注文具新商品,日本创意文具市场形成盛行的趋势。

竞争引发创意文具潮

日本创意文具市场已相当成熟,日本人在小小的文具上,追求的不只是便利性或使用感而已,日本消费者更希望,就算已经熟悉的文具也继续创新,很期待具有新用法、新功能、新概念的创新文具,带来生活新乐趣及新体验,更不用说高质量和高美感的文具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日本的文具制造商是一场高水平的竞争。

此外,日本创意文具市场不断推出新商品的理由,不景气的因素只是其中之一,在日币汇率居高不下及新兴市场的崛起情势当中,日本文具厂商面临无利可图或压缩获利的低价竞争。例如日本百圆商店(所有商品为100日元的统一价)销售的一支100日元的中国大陆制钢珠笔,它的成本是日本制的四分之一,价格上根本无法竞争。日本文具厂商面临此波逆境,决定以质量及功能对抗廉价商品,结果大约从6年前开始,日本文具市场出现很多畅销创意文具。

近年走进百货公司和零售商店,发现卖场文具应有尽有、商品齐全。除此之外,连药妆店、便利商店及书店最近都有文具用品的踪迹。报导创意文具的杂志、一整本都介绍创意文具的Mook,等创意文具相关的书籍也不胜枚举。

加上,电视节目纷纷介绍最近流行或畅销的创意文具,让创意文具的曝光率明显提高。喜爱文具消费者甚至建立Facebook粉丝专页,讨论新商品并交换意见,也有些在网络上号召,网友甚至带着自己喜欢的文具实际见面。日前,东京涩谷出现日本第一家“文具咖啡厅”,店里陈列各式最新文具,加上提供餐饮和红酒,可以一边吃饭一边逛文具,引起瞩目。虽然日本景气尚未好转,但日本创意文具市场的未来前景仍相当可观。

不景气中逆势成长

根据日本矢野经济研究所的调查,尽管市场缩小,但笔记本和笔类成为文具市场中少数微幅增长的项目。各种新产品不断上市,促成该市场的成长的主力产品包括,有加强设计或附加价值的笔记本,如能用智能手机存取笔记本上数据的智能笔记本等。

随着计算机及智能手机的普及,打字已取代书写,但各式笔类不断演进,琳琅满目的笔类商品,让人看得眼花撩乱:如Tombow推出的,按下按钮时就会产生压缩空气将墨水推向笔尖的新构造橡胶笔杆的Airpress(气压随写笔);Sakamoto推出的,美容滚轮结合钢珠笔的Relasta(美容滚轮笔);以及PILOT推出的,可以写在玻璃、塑料和金属上也不会擦掉的钢珠笔Multi ball。除了钢珠笔以外,日本文具大厂Kokuyo于最近推出了的1.3毫米笔芯的自动铅笔,在上市短短1个月内,就销售10万支,成为笔类的人气商品。

统计也显示,自2008年金融风暴后,笔类销售量明显增加。由此可看出,购买需求主要来源由法人转变为个人,因此厂商开始针对个人消费者开发新商品,市场规模也跟着成长。但为何成长的只有笔记本和笔类市场?虽然,大环境因素刺激个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但消费者花钱的态度仍然趋于保守。而只要多花一点钱,就买得到种类丰富且不断推出新款的文具,因此如笔类及笔记等随身小文具就最容易受到青睐。

日本创意文具商品新宠

除了笔记本和笔类以外,创意文具商品仍然不断上市。文具用品专门网站“Bunbouguyasan.com”发表的消费者票选最佳文具用品排行榜。票选获得第一名的Harinacs是日本文具大厂Kokuyo开发的无针订书机。该系列商品于2010年7月首次上市后,2011年则推出改良版,迄今仍然广受消费者喜爱。它将纸张的一部份裁下并压紧,因为不需要使用钉针,所以纸张可以直接回收,非常环保。在日本出版社扶桑社于2013年3月出版的杂志《文房具屋さん大赏2013》中也获得订书机部门大奖。

第二名的Fit Cut Curve也是革命性的创意文具之一;它是有着圆圆角度的剪刀,此巧妙的刀刃弧度设计使得其锋利度达到原来3倍,可轻松剪断原来难以剪切的厚纸箱、塑料品、布条、植物等物品。该商品于日本月刊杂志《日刊TRENDY》发表的去年最畅销产品中排行第5,日本朝日电视台节目《排行榜GOLD》所做的今年最新文具用品总选举排行中也居首位。

第三名是百乐(Pilot)公司于2006年上市的FrixionBall(魔擦钢珠笔)系列畅销商品,上市后6年就销售超过4亿支。它可以用笔杆末端的胶粒,将用这支笔写的字迹擦掉,是非常神奇的中性笔。其实,可擦拭笔早就由三菱铅笔株式会社(uni)推出,但百乐公司的产品有别于可用一般橡皮擦的uni可擦拭钢珠笔,Frixion是借由摩擦后产生的温度,让字迹消失的完全新概念的钢珠笔。

给中国厂商的建议

百家争鸣(推荐) 篇2

马发利

教学目标:

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了解各家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教学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法家的思想;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庄子的思想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新课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当时,礼崩乐坏,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列国交兵,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感受2500多年前学者们的风采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何为“百家争鸣”

(多媒体展示)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战国(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请第一组同学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学生回答略)

一、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和儒家学派

战国时期,继承和发扬孔子儒家学派思想的是孟子和旬子。请一组同学介绍孟子。

1、孟子

请同学们阅读孟子名言,结合书本和所学知识,介绍孟子其人并总结孟子的主要主张。

教师总结:孟子的 主要思想(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2)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性善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4)人的修养和义利观

思考一:孟子的主张中继承了孔子的什么思想?又有何发展?你还了解其他的孟子名言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民生存的权力。“仁政”的主要内容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孟子语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过渡:在古代经济不断发展中,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有了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个代表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即是明确的反映。

2、荀子

请阅读荀子名言,总结荀子的主要主张。

多媒体展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中国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汉族。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韩非和李斯都曾是他的学生。晚年失官在家,专事著书立说。今传《荀子》三十二篇多为荀子本人所作,《大略 》以下六篇,可能是弟子们的记述。

思考二:孔孟旬思想比较,关于人性论,你赞成那一个,为什么?

思考三: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是否受重视,为什么?

但是,在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局面下,生存和统一是头等大事,而仅靠“仁政”是无法实现统一的。正因为孟子的思想距离当时的现实需要太远,备受当时的统治阶级冷落也是十分必然的。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二、墨子与墨家学派

请第二组同学介绍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

多媒体展示: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出身于“贱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墨子门下弟子众多,他们对巨子(墨家领袖)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相传墨子曾止楚攻宋,主张兼爱、非攻。墨子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曾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

请阅读墨子名言,总结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墨子名言: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投我桃子,我用李子回报。学生总结:墨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1、主张“兼爱”、“非攻”

2、尚力、尚贤、尚同:

3、节用、节葬: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反对儒家的厚葬和守孝三年。

思考四:墨子的思想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哪个主张可以体现?墨子思想有什么进步性?后来为什么不受重视? 探究一:百家争鸣之儒墨之争。(小组讨论)“兼爱”还是“仁爱”? “民权”还是“君权”? “鬼神”还是“天命”?

三、庄子与道家学派

思考五:何谓齐物,怎样能做到逍遥?有什么意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教师总结:发扬老子唯心主义思想,强调主观。

庄子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言: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者,古之博大真人哉!

思考六:如何评价道家的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他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劝告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应该顺应时势民心,这样才能天下大治。战国时庄子的思想比老子还要消极,同时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不公平社会现象。

四、韩非子与法家学派

请第四组同学介绍法家代表人物

韩非子(约前280-前233),战国晚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属郑州 ;郑韩古国在今天的河南新郑)人,汉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

阅读韩非子名言总结发家的思想主张及意义

总结:法 家 思 想 :

一、人定胜天。

二、人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

三、国家要富强,要靠耕战,耕是搞好农业生产,战加强战备。

四、法治比德治更适合于当时社会,因为社会发展变化了,一切事物也随之变化,因此具体措施也应改变。

思考七:法家思想为什么受重视?

儒家代表儒士,道家代表隐士,墨家代表侠士,法家代表谋士,法家与其他三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法家面对现实,与时俱进,其他三家理想主义、复古守旧。

探究四:百家争鸣之儒法之争。

“德治”还是“法治”?

教师总结:诸子百家关系复杂,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孺墨之争,一家之内,内部也有派别争论,诸子之学皆出于救时之弊,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贵兼,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在争鸣中各家相互影响。“道不同,不相为谋。”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虽然儒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主张迥异,但三者之间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特别是在战国以后各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实践中,不同学派的理论经受了真正的考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教训。因此,各个学派的互相映证,互为补充也是必然的。

五、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出现,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思考八:如何你是统治者,你会采纳那一学派主张,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结束语:今天,我和同学们以分组探究的方式再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我相信,百家争鸣的精神永存!!

教学反思:

(一)这一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不仅掌握了百家的主要代表思想,还能运用百家思想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及案例,达到理解──掌握──运用──分析的目标。

(二)第一、在上前面那个班的时候,感觉百家争鸣的背景部分讲得有点凌乱,思路不清。课后,我及时进行了修改,理顺思路,还组织比较简洁的语言来表达。第二、感觉有些知识点之间的承接与过渡不是很自然,顺畅。但经过课后的调整后,已经克服了这一不足。

官方公会”百家争鸣” 篇3

1 在参与比赛前,由公会会长在游戏里建立公会同名帮派,并提前一周在长安公会争霸赛NPC处报名登记。

2 帮派成员由公会自行招募,各公会人员等级在60以上的均可参与。

3 比赛开始前,由系统随机配置已报名的公会帮派。参与公会赛的成员需提前十分钟进入休息室,否则以弃权处理。

4 进入公会赛休息室后,同公会的帮派成员可以自由组队、组团。公会指挥可以进入游戏内嵌语音公会赛专属频道,对本公会人员进行指挥。

5 比赛分四周举行,分别是海选、初赛、复赛和决赛。

6 比赛每周六、周日晚上20:00开始,20:30结束。单败淘汰,最后确定前三名。

公会赛玩法

1 比赛开始按公会帮会双方分红蓝阵营,各自拥有三个铸剑台。

2 比赛开始后场上将随机出现两个轩辕剑幻象,任意阵营玩家均可拾取,拾取需要读条5秒钟时间,移动将打断拾取进度。

3 获得幻象的玩家头上将出现特殊标识,角色变为紫色。击杀该玩家幻象将掉落。掉落后的幻象可再次拾取。

4 获得幻象的玩家将同时获得一往无前BUFF,在BUFF消失之后无法进入己方区域,否则轩辕剑幻象将掉落。

5 获得幻象的玩家点击对方阵营的法阵,可将其插入对方铸剑台上,汲取其中灵力,持续5分钟。汲取灵力中的轩辕剑幻象可被击毁,击毁后将不再汲取灵力,也不再添加帮会积分。

6 幻象插入对方铸剑台后开始计时,5分钟后将刷新新的幻象。

7 比赛结束后,系统将向地图内比赛双方的所有成员发送奖励,而获得积分最多的帮会胜利。

联赛积分

1公会争霸赛分为个人积分和公会帮派积分两部分。

2 公会帮派积分用于计算对战双方胜负,率先达到2000分的公会帮派将获胜,否则将按积分高低判断胜负。

3将轩辕剑插入对方铸剑台汲取灵气,将获得积分。

4轩辕剑持续未被击毁,则每分钟都会奖励一定帮会积分。

5如轩辕剑幻象持续满五分钟,则额外奖励一定积分。

6 个人积分用于计算排名,比赛中个人积分排名前三的玩家将获得额外的奖励。

7 击杀对方阵营成员,成功拾取轩辕剑幻象或将其插入对方铸剑台或击毁己方铸剑台上的幻象均可获得个人积分,同时该成员附近的所有玩家也可以获得一定分数作为助攻奖励。

公会赛过程

参与本次赛事的国内大型公会包括song歌者、纵横帝国、珈蓝神殿、夜梦公会、幻世情缘、max征服、狐狸国度、离恨天、DK魔王等,其中,在初赛中胜利得并不太容易的珈蓝神殿更是以黑马之态,在复赛、决赛中强势击败所有竞争者,获得了公会争霸赛冠军。

而深圳本土公会夜梦公会,在比赛中也有不俗表现。夜梦公会在比赛中号召公会高手全部参与,并有专业指挥在语音频道全程指挥,每一次比赛,都全力坚持,没有人提前退场,以顽强与坚决的姿态,获得了公会赛第二名。

公会赛第三名由song歌者与狐狸国度获得。对于这两个公会的名次,玩家们并不惊讶。在游戏中,song歌者与狐狸国度的实力便有目共睹,高手如云,而这次惜败珈蓝神殿和夜梦公会,在于几次比赛中,指挥者并不能如臂使指的让帮会成员对战场变化快速做出反应。

除去前三名外,获奖的还有幻世情缘、纵横帝国等多家公会。而有些知名公会在比赛过程中,由于高手缺席,主要指挥不力等原因最终未能击败对手,反而落败,实在是件可惜的事。

作为公会赛第一位,珈蓝神殿获得万元现金大奖、《龙武》首届公会争霸赛冠军奖杯以及点卡、游戏称号、珍稀坐骑、专属宠物等一系列奖品。

首届公会争霸赛的奖励极为丰厚:

冠军公会成员将获得专属金色称号,而且公会还将获得10000元扶持现金奖励以及6000点卡奖励;

亚军公会成员将获得专属橙色称号,而且公会还将获得8000元现金奖励和4000点卡奖励;

殿军公会成员将获得专属紫色称号,而且公会还将获得5000元现金奖励和3000点卡奖励。

《龙武》公会争霸赛整个赛事,历经整整一个月时间,参与公会128家,参与人数14730人,比赛场次100多次,成为当前线上规模最大的一场PVP赛事。而随着公会赛的落幕,让玩家们更了解游戏,更享受动作战斗的过程。

结语公会赛,好纠结的说,对于没有时间天天玩游戏的酱油玩家,让我们情何以堪,什么时候弄一个单人PVP就好了。

“百家争鸣”到底有多少家 篇4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前221) , 中国知识界涌现出不同的学术流派, 这些学术流派著书立说, 相互论争, 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 “百家”中数得上名字的共有189家, 出名的几十家, 最终成气候的10家, 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等。但是, 其中没有佛家。佛教创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天竺国。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历来颇有争议, 比较公认和通行的说法均以东汉永平十年 (公元67年) 汉明帝遣使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始。

百家争鸣的对子 篇5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学术界出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三、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四、尽管我国是在近几年才开始重视中小民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但大量对我国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是百家争鸣。

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六、集群现象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集群理论已是丰富多彩,百家争鸣,但关于企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理论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全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八、学术研究要百家争鸣,更何况人家不无道理,但我在指导意见中告诉他,你的观点是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不了的,有可能通不过。

九、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观点,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十、教学方法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十一、学术上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入主出奴会妨碍学术发展。

十二、在国内百家争鸣的博客圈中,该书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十三、第四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十四、70年代的“滞胀”打破了这一稳定,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等应运而起,这种百家争鸣的景象一直持续到今天。

十五、1957年,随着反右派斗争的开始和不断扩大,“百家争鸣”变为“两家争鸣”。

十六、荀子在百家争鸣中确立的性恶论成为其礼法思想的理论基础。

十七、自古以来,风水学界的著述,汗牛充栋,浩若烟海,门派也是百家争鸣,派别林立,但主流无非是形势和理气两派。

十八、是一个创造思潮澎湃、百家争鸣的社会,科技发明日新月异,人们的学术、文化艺术素养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十九、这并不难,首先需要统一思想,圣门虽然是百家争鸣,但在遭受压制排挤的今天,只要求同存异,要做到这点并不难,对此我已有全盘的计划。

百家争鸣谈“自杀” 篇6

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吴飞:到了现代,个体的生命和幸福,被提升到与民族大义几乎相当的地位,一个普通女子的自杀,常常被赋予“反封建”的意义,因而显得更加高贵和重要。比如1919 年,长沙城里一个普通女子赵五贞在新婚的花轿里割腕自尽。毛泽东连续发表了九篇文章讨论赵五贞的自杀,佛家常说的“吝气”,在这里变成了“自由意志”和“人格”。如果说,人在自杀时往往是为了求生,应该是指从反封建这种意义上的来说的,毛泽东也批评赵五贞,说自杀不是一种正确的方式,获得幸福的真正办法,应该是社会革命。

资深设计师王可心:这个问题很有趣,我的态度是当这个人自杀时,尽管他在某一刻求生的欲望会大过自我的自杀意识,最后在刹那间自我意识还是战胜了求生的本能。

2. 为什么处于职场工作盛年的人反而容易自杀?

某知名中介服务机构HR 经理苏盛毅:这种时期生活压力大,需要养家糊口。在这个时期人们往往追求自我,希望自我价值能实现,并且超越自我。少年时候接触外界少,对外界的渴望和希望多。老年又回味留恋那些生命的痛与美。中国古语里所说“四十而不惑”就是指,在这个时期,生命力和劳动力最旺盛的时期,他们感受到了社会性和人生真正的意义,却不能实现或者超越自我,所以选择自杀。我用一个太阳的例子来解释下我的观点。少年时候,如果他要自杀,他会想,我再也看不到太阳了。而老年时如果他要自杀,他会想还没有看够太阳。

某知名金融企业高级主管徐莹:我认为,这是内心矛盾的体现。到盛年时期,本能更加释放,本能驱使他们产生了厌世等情结。我认为自杀是超越本能的选择,年幼以及老年时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放在实现自我上。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物本能在弱化。这是Want 和Need 的区别。在盛年时期,那些曾经的追求已经成为了需求,但是他们需要的是欲求,这时不能满足就产生了自杀动机。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咨询专家李子勋:这样归结过于简单,中国自杀率高有文化和历史背景,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现代社会发展形成的冲突有关。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尊卑思想形成的论资排辈的价值观,对青年人自我发展形成的潜在压力。或者大城市的快速发展与边缘小城市、农村形成的巨大落差,到陌生城市的打工者、高校的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限定在老乡或相同专业的圈子,而文化观念形成的强大势力又往往是无形的,多数人在现实的生存和发展中是处于社会的弱势,在这种环境条件下个人情感关系因动荡形成了多重焦虑,几乎成为每一个期望出人头地的青年人在成长中无法回避的经历。

3. 自杀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吗?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吴飞:和西方国家讨论自杀问题涉及的“尘世生活值不值得过、自杀是否应该”相比,中国文化中对自杀问题的讨论核心,是在什么情况之下的自杀可能重于泰山、什么情况下的自杀就会轻于鸿毛。自杀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关键在于自杀的理由。

在中国自古“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都是值得追求的,因为“仁”和“义”都会使人的日子过得更高贵和有尊严。在不得已的时候,抛弃性命来成就一个纯洁而有尊严的生活,当然比忍辱苟活要好。现实生活中,那些非英雄、圣人的普通人自杀,在旁人看来,他们所诉诸的理由完全不值得拼上一条命,但是,其中毕竟包含着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也为了争一口气。

八十年代:百家争鸣的中国文学 篇7

这个时期的作家作品显示出潮流的特征,各个流派百家争鸣,先后或者同时涌现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现代派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和“新写实文学”等流派。

新时期文学的发端——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直接起缘于上山下乡运动,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

1977年10月,《人民文学》编辑部召开了短篇小说创作问题座谈会,会上对沉闷的创作现状进行了分析,表达了创作要突破公式化、概念化的强烈愿望。在这样的倡导下,11月份的《人民文学》便发表了刘心武的这篇短篇小说《班主任》。小说拉开了人们回顾苦难的序幕,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而这种揭露在之前的创作中,一直被视为畏途。

以此为先导,之后便陆续有一些同样题材的作品出现。《班主任》拉开了回顾历史伤痕的序幕,并使作家刘心武一举成名。

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

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王宗汉《高洁的青松》、吴强的《灵魂的搏斗》、陆文夫的《献身》、孔捷生的《姻缘》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以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伤痕文学”后来较成熟的作品如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及冯骥才的作品普遍表现出对于人性的关怀,对于人性深刻的探索和讨论,引发了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的对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文艺思想讨论和对于人的尊严、价值、权利的呼唤。

“伤痕文学”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时代价值。它冲破了“极左”文艺思想的种种清规戒律,冲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创作禁区,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创作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其中表现出呼唤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等人道主义色彩,都是可圈可点的。

但是,“伤痕文学”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它不可能走得太远。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显得十分幼稚。许多小说中的语言明显带有“文革”左倾的印痕,如刘心武《班主任》的主人公张俊石老师:“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另外,作家们关注现实的责任感和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使得他们会抑制不住激荡的情感而跳出来对某个情节直接开始高谈阔论,表述自己疗救时弊的观点,使作品的情感表露难免归于肤浅。

“伤痕文学”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中,作家虽然表现出了难得的悲剧意识,但其悲剧精神也流于形式。比如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因父母被打倒,主人公严凉与穆兰受尽了折磨,他们在小河边相识并相爱结合了,然而造化弄人,两人竟然是姐弟关系!小说的悲剧色彩在此情节中达到了高潮,但过分的偶然性因素无疑显得虚假,同时也无法产生使人震撼的力度。而结尾的“喜剧化”更让作品的深度受到严重的削弱:“四人帮”被粉碎,姐弟二人得到母亲被平反的消息,母亲工作的银行也表示要将二人从农村调回,安排工作。最令人吃惊的是,从母亲留下的一封遗书中他们得知,原来穆兰是母亲在战争中抱养的女儿,与严凉并无血缘关系!这种明显的人为雕刻的痕迹严重淡化了作品的悲剧效果。

在新时期的文学发展中,“伤痕文学”的最大价值所在,是起到了文革“假、大、空”与新的体现“人”的真实性的文学之间的过渡作用。这种过渡性在冯骥才的《啊!》以及金河的《重逢》等作品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后者虽然被誉为“伤痕文学”的代表作,但却已经显示出“反思文学”的深刻力度。

八十年代初的“改革文学”

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未来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靡一时的“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关注点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所爆发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面临的困境和艰难以及这种困境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人物形象的塑造。

“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1979年,蒋子龙发表了其代表作《乔厂长上任记》。这部作品揭示了新时期经济改革中的种种矛盾,剖析了不同人物的复杂的灵魂,塑造了一位敢于向不正之风挑战、勇于承担革命重任、具有开拓精神的改革者的形象。作品较早地把注意力由揭露“四人帮”造成的创伤转向社会现实,表达了当时人民渴望变革的迫切要求,因而获得了普遍赞誉。这是“改革文学”的第一阶段。

1981年年底,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问世,标志着“改革文学”进入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是农村题材作品最活跃的时代,因为改革发端于农村,农村的改革现状吸引了大量作者的目光。这一阶段的作品主要关注改革对整个社会尤其是人的思想、道德、伦理观念带来的变化。影响较大的有长篇小说苏叔阳的《故土》、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贤亮的《男人的风格》、柯云路的《新星》及中篇小说矫健的《老人仓》、王润滋的《鲁班的子孙》、张炜《秋天的愤怒》、贾平凹的《腊月·正月》《鸡窝洼人家》等。

纵观农村题材的“改革文学”可以发现,初期作品往往是简单的“一片光明”,随后一些作家开始致力于揭示农村改革中所受阻力并剖析其产生的原因,一些优秀之作甚至触及到在改革中发生变异的中国农民的“传统文化心理”层面。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以农村青年高加林的悲剧,深刻地写出了商品经济对传统农村文化的冲击;何士光的《乡场上》讲述了不再靠借贷度日的农民冯幺爸,终于挺直了弯了多年的脊梁;张一弓的《黑娃照像》表现了具备一定经济能力的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在贾平凹的小说中,改革的阻力则不仅来自于国家政体的一些弊端,农民在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下自身形成的顽固惰性也是阻碍改革的重要原因,如《腊月·正月》中描述了乡儒韩玄子对“致富”后的王才不可理喻的百般刁难——前者与后者从前并无任何矛盾,韩玄子刁难后者表面上看来只是出于对“奸商”发财的不满与嫉妒,对自己地位受到侵犯的担忧而已,但实际上则反映出中国长期以来宗法制社会残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心理,在面对新的社会体制时感受到强烈的冲击。这类作品仍然沿袭了“喜剧化”的结局这个大的思路,与“伤痕文学”的创作路数趋于雷同。

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在题材、视角上更加多元化,初期的理想主义色彩逐渐淡化,作为一种新思潮、新现象的“改革文学”已经结束。但是,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仍层出不穷。

“寻根文学”和其他

由于前期的积淀,1985年前后,中国文坛呈现出一种不安分的繁荣景象。这时期是各个文学流派异常活跃的时期。从1985年前后的“寻根文学”开始,与之同时流行的还有纪实文学、“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也称实验小说)以及“新写实小说”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包括李锐的《厚土》系列、莫言的《红高粱》系列、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义的《老井》、贾平凹的《商州》系列、王安忆的《小鲍庄》、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

值得关注的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李锐的《厚土》系列成为这个时代寻根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寻根文学”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活跃在中国文坛的“山药蛋派”作家的作品,在沉寂了近20年之后,终于在80年代中期又开始在文坛刮起一股旋风。“山药蛋派”以山西作家为主,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称“西李马胡孙”),包括河北的贾大山和赵新,他们都是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其作品因循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山药蛋”风格,在“寻根文学”中独树一帜。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晋军崛起”时期,成一、李锐、张石山、王祥夫、曹乃谦等一批实力派作家,长、中、短篇小说并举,他们起步、成熟于短篇小说,创作了一大批思想新锐、艺术精湛的优秀作品,成为那一时期的经典。

另外,莫言的《红高粱》系列也是这一时期“寻根文学”的扛鼎之作,莫言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关注;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红高粱》系列成为当时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品,可谓是实至名归。

《红高粱》的精神主体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对带着原始野性、质朴强悍的生命力的赞美,对自由奔放的生命形式的渴望。正是这种生命意识使那个老而又老的抗日故事重新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力量。红高粱就是这种生命意识的总体象征。它可以称之为《红高粱》的“生命图腾”。小说中的红高粱决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生命。与赋予红高粱伟大的生命相对应,作品中那些演出了一幕幕英勇悲壮活剧的英雄,也总是伴随着红高粱,或者与红高粱融为一体。余占鳌和戴凤莲是在高粱地里完成了神圣的结合,戴凤莲又是在高粱地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小说把她30年的生活比作“红高粱般充实”。余大牙带着高密东北乡人应有的英雄气概坦然赴死的时候,放声高唱的是“高粱红了”,任副官在枪声中、子弹下坦然前行的时候,用口哨吹出的曲调也是“高粱红了”。在这种描写中,人与高粱获得了同一种品格。

从“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开始,作家对“人”的自觉意识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在作品中力图解放“人”的生命与价值,但一些作家却发觉即使抛开暂时的政治、道德因素,人也不可能像动物那样,进入绝对自由的生存空间。一只无形的手在幕后操纵着人类,制约着“人”的心理、行为模式,这就是“文化”。许多作家希望能够从民族文化心理层面上把握本民族成员理解事物的方式。

“寻根派”的文学主张就是这种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寻根派”希望能从中国自己的民族土壤中挖掘分析国民的劣质,发扬文化传统中的优秀成分,从文化背景来把握我们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理想、价值标准,努力创造出具有真正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文学。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是中国文学更为可行之路。

“寻根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作家在创作中独立提出的思考和实践,是一种对文化的敬畏和回归。作家们试图从传统文化心理、性格上推进“反思文学”的深化,并发掘、重构民族文化精神,以此作为文学发展的根基。从根本上说,“寻根文学”是改革开放之后东西方当代文化交流中产生的一种特有的文学现象,这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标志。“寻根文学”之后,与世界文学的接轨逐渐常态化,各种文学流派大行其道,包括之后兴起的“纪实文学”“现代派”小说、先锋小说以及“新写实小说”,都是在“寻根文学”的基础上延伸和派生出来的。

百家争鸣之集大成者荀子的管理思想 篇8

一、“尚儒学、融百家”形成荀子管理思想的基础

战国时期,七雄及其他诸多诸侯拥兵自重,不服从王朝号令,周天子地位日益削弱,直至最后名存实亡。频仍的战乱导致整个社会混乱不堪,整个社会“礼仪不行,教化不成”,政治生活中“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在如此混乱的局面下,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却反而促进了思想领域的进步发展,因为动乱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去不断反思更多的问题。正因如此,战国时期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界的大讨论。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各自的不同治国主张,甚至许多治国理政的思想主张是截然相反的。百家争鸣之中,许多思想家的观点主张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现实之中也确实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大部分思想主张均具有相应的片面性且由此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客观上助长了社会的分裂局面。在管理的具体实践和长期的思想纷争之中,呼唤一种能够融合百家思想、适应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管理理论。在经过长期的思想纷争之后,思想领域的统一性趋向越发明显,社会政治发展的现实需要促使其在思想领域内实现一定程度的统一。荀子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以其所生活的战国时期作为时代背景,秉承了孔子的学术理念,对百家思想的优点和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诸子百家思想精华之中的管理思想,将先秦儒家学说推向了思想的顶峰,为建立大一统社会的国家管理准备了较为充足的资源,并且还同时为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文化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因此,“尚儒学,融百家”成为荀子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荀子以孔子儒学思想作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吸收和改造了诸子各家思想,并且从完善和弘扬儒学的角度出发对诸子的管理思想进行阐发,这些均构成了荀子建立自己的管理思想体系的重要方面。在构建自己管理思想体系的过程中,荀子吸收了现实中儒家思想的精华,并进行了批判意义上的梳理,遵循“夫子之道至大”,对之前由于个性差异与理解而导致的儒学之所以分为八个门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遵循先王礼仪并顺应时代的发展对各个门派的儒学进行了整合,从而达到“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的目的,既继承了先王和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同时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变化[2]238。

二、“性恶论”与管理的必要性

荀子在人的本性方面的认识和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不同,提出了“性恶论”的主张。当然,人们之所以将“性恶论”作为荀子的思想主张,本来就是和孟子的“性善论”主张相对而言的。荀子所提出的“性恶论”在先秦百家诸子思想之中独树一帜,对后人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和孟子的“性善论”不同,荀子强调了人性有恶的一面,认为道德教化有着极大的必要性。荀子认为,人之命在天,“无天地,恶生”。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按照荀子的观点,既然连人都是由天地而生的,那么人情也就是出于天情的,而出于天情且同于天情的人情也就叫作“性”,正因如此,荀子进一步说阐发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孟子将食色和仁义均看作人的天性,而其中的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荀子的观点和孟子不同,荀子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无论君子和小人均如此。荀子提出:“人之生也固小人”,即“性恶”,而仁义等“善”的一面则是人通过后天所学、所思、所行、所为而逐步获得的。

正因为“人性恶”,所以管理才具有了巨大的价值。“人性恶”成为荀子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荀子对管理功用的论述也就是基于“人性恶”而阐发的。荀子管理思想中的价值理念,源自其对社会秩序的追求,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荀子认为,因为“人性恶”,所以必须通过相应的管理活动促使人性实现从恶到善的转化,而要实现人心之善就必须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人性恶是社会关系之中本来就具有的现象,人类群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性恶的必然性,如果人类并没有群的存在方式,人性就不存在善恶的问题,追求善的必要性也就不存在。“有欲无主,乃乱”,政治社会秩序必然遭受巨大的破坏,这就迫切需要强化管理、重新构建合理稳定的经济、政治秩序,以此保障百姓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3]434。

三、“群居和一”的管理目标

《荀子·荣辱》中有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仪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在这里,荀子所描述的“群居合一”是一种和谐相处、协调一致的大同世界。荀子从“义”、“利”两个方面对管理目标的问题进行立论。从一个方面来看,荀子肯定了群体的逐利行为的必要性、有益性,认为群体的逐利行为提供并且建立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所以其具有毋庸置疑的合理性。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群体在一定程度满足其逐利性的同时,必须由“义”对其逐利性进行制约,强调“逐利”的同时必须“求义”,“求义”对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荀子的管理思想将“人性恶”作为其逻辑起点,立足于认识人性的恶的一面和通过管理和教化之后能够从善的特点,认为通过管理以达到道德人格塑造的作用,提高人类群体道德水平,从而构建和维护群体秩序,达到“群居合一”的管理目标。

为了达到“群居合一”的目标,荀子认为,应通过管理手段实现“上下俱富”,才能使人们团结凝聚起来,促使管理组织日益发展壮大。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深刻地论述了君主与庶民、上与下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而论述只有达到“上下俱富”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才能实现“群居合一”的大同世界。荀子管理思想认为,要实现人民的富裕,君主作为管理者应该在经济上开源节流,管理主体消耗的财富必须以礼作为标准,如果管理者不能开源节流,民众创造的社会财富再多也不可能有剩余,社会再生产就难以继续,不利于道德教化和社会管理。此外,管理者还须“以政裕民”,通过“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等经济政策措施促使民众富裕。

四、“尚贤使能”的人才管理策略

管理的主体是人,同时也是对人的管理。荀子强调君主要做大事,整个社会的管理必须依靠贤能,因此提出了“尚贤使能”的人才管理策略。荀子提出了许多和“爱民”、“敬士”、“尚贤”等和人有关的主张,其中“尚贤使能”的人才管理策略,构成了荀子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尚贤使能”中的“贤”主要从人才的道德品行予以评价,而“能”即人才的能力,荀子的“尚贤使能”中将“贤”排在前,实际上就是将“德”置于比“才”更为重要的地位,即“以德为先”之后才是德才兼备。关于如何处理德与才的问题,荀子有着十分精辟的论述:“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嫉妒怨诽以倾覆人。故曰:君子能则人荣学焉,不能则人乐告之;小人能则人贱学焉,不能则人羞告之。是君子、小人之分也。”基于上述认识,荀子认为对有德有才者才能委以管理责任,即便是有才能的人,只要是“小人”必定后患无穷,是不能使用的。按照荀子的观点,人才必须“既知且仁”,即德才兼备,只有德才兼备之人才能辅助君主成就霸业,实现“群居合一”的管理目标。

为了更好地坚持“既知且仁”的管理人才选拔标准,认为应该发挥好君主在选贤任能方面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权谋倾覆之人退,则贤良知圣之士案自进矣”的观点,只要君主将“权谋倾覆之人”清除出管理人才队伍,“贤良”之人自然会进入到管理层为君主所用,有利于实现管理的目标。荀子还提出“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的主张,也就是要实现“量才适用”、任人唯贤唯能,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在此基础上,荀子对如何任人唯贤唯能的问题进一步作了阐发,即“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对德才兼备的贤能要不拘一格破格提拔使用,而对于没有才干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人要立刻免除其职务、清除出管理层。荀子还主张“主道知人”、知人善任、用人所长。

五、“礼法相成”的管理手段

先秦诸子大多“先礼后法”,将礼置于法之前,而荀子礼法并称,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淡化了礼和法之间的界限。而更为重要的是,荀子礼法并称就表明了礼法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按照荀子的观点,礼为法之本,却以法为用,法源自于礼,礼可以体现为法,这些观点,和现代理念下道德和法律的关系极为相似。基于“人性恶”的理论观点,荀子认为管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化性”的过程,即将“恶”之性化为“善”之性。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如何“礼法相成”进行管理的问题,和“先教后罚”的原则保持一致,认为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先化后禁”,也就是先礼仪后刑罚,通过礼仪教化而无法达到管理效果之时才通过刑罚手段进行管理,这就像有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政刑以辅德化之所不逮”,即刑罚是作为德化无法实现管理目标时的补充手段[4]21。由此可知,荀子是在“先礼后法”的基础上强调“礼法相成”管理手段的。

百家争鸣 篇9

在大会召开期间, 各个分论坛的中外专家报告精彩纷呈。此次研讨会还首次设立了“无线专题”论坛和“网络电视台建设/云计算视频应用”论坛, 另外, “NGB中外专家论坛”、“双向网络改造论坛”以具有前瞻性的专家对话形式举行, 也吸引了大批与会者参加学习。下面就将为大家解读这次大会的热点、亮点。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要加速发展优势业务

三网融合毫无疑问成为了在这次研讨会的讨论主题, 大家对三网融合的议论焦点就是当今有线电视运营商要如何面对三网融合形势下新的挑战。今年1月13日国务院决定推进三网融合, 7、8月份试点方案和试点城市公布, 广电业界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关注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试点城市的运营商领导与专家把他们各自的经验带到了研讨会上与大家交流。

在大会的主题报告会上, 深圳天威视讯董事长吕建杰提出, 广电要加速发展自己的高清和互动点播业务, 高清免费、互动收费, 广电要凭借自己高清的优势抢占高端视频市场, 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 让用户体会到广电网络才是视频服务的最高端。来自华为公司的潘磊也提出, 广电的发展核心是视频。

目前高清双向的机顶盒的价格已经降到了五、六百元, “天威高清互动家庭计划”已经发展了超过50万用户。吕总在演讲中还透露, 深圳天威计划明年开始推3D业务, 推出3D电视并非是3D市场有多么乐观, 而是为了抢占视频最高端市场, 让电视机占领客厅。目前IPTV还没有实现高清, 更不要谈3D业务, 这也正是广电抢占3D市场的好时机。吕总在演讲的最后总结说, 三网融合对广电和电信都是机遇+挑战, 所谓机遇, 就是对挑战的正确应对。

NGB发展要脚踏实地

NGB自从在2009年初提出来以后, 一直是广电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在目前三网融合融合的大背景下, 发展NGB也被认为是广电三网融合的必经之路。作为NGB试点的上海, 也将在12月完成NGB核心层和汇聚层的系统建设, 以及5万户NGB改造区域接入网和用户端的改造。

在10月28号下午举行的“中外专家”论坛上, 国内外专家就NGB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目前广电应该怎么做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焦点主要集中在业务、宽带接入以及规划建设几方面。

有线电视运营商认为, 目前NGB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做好现在的事情。深圳天威的总工程师徐江山表示, 目前运营商已经达成共识, NGB建设应该从业务规划角度、视频融合角度出发来考虑网络建设、业务平台建设以及支撑系统建设, 广电要参与到三网融合的市场竞争中去, 要考虑如何创建开放式业务平台、如何合理规划干线网和接入网、如何做到运营支撑系统的互通。

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何拥军认为, 从长远角度来看, 不存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将来都是宽带, 三网融合的趋势使得广电网应向通信网发展, 满足国家通信与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网络就是下一代网络。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需要考虑很多方面, 首要的就是全业务、IP化和通信化、宽带骨干和存在、综合接入、无线向有线如何融合、家庭网关、互联互通、下一代满足全业务综合业务网络管理、安全以及企业本身运营管理这10个方面。

来自江苏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林宝成表示, 目前提出发展NGB是符合当前的需求的, NGB是为三网融合提供最基础的保证, 三网融合是NGB业务应用层面的体现, NGB的建设应该紧抓四个方面:规划、技术标准、用户需求和服务体验。

设备厂商认为, 在技术上已经完全可以支撑NGB的发展需求, 现在需要的思想观念上的改进, 目前广电运营商在三网融合及网络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不是技术, 而是要加速使技术得到实质性的应用。目前NGB只有构架, 没有具体的技术细节, 因此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 各种技术都可以用做NGB技术, 对于用户来说并不关注技术, 而是需要稳定、丰富、个性的服务。来自华为公司的李三琦认为, NGB要注重业务的发展, 网络在未来主要的媒体将是视频, 今后的服务要体现个性化、互动、互联以及技术开放的特点, 广电应借鉴电信的经验, 不要搞重复建设。

国外的专家则为大家着重介绍了DOCSIS3.0的优势。美国也在整合, 随着电信网等其他网络进入视频领域, 其对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何应对这些需求, 如何降低成本, 也是美国方面正在探讨的问题。来自博通公司宽带通讯事业部宽带运营接入产品资源产品市场总监Ernie Bahm也提到, 目前中国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降低运营成本。

双向化改造关键是选择适合的技术

对于广电来说NGB是三网融合下一代的网络载体, 网络技术改造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互动电视接入用户的开通用量从2009年130万户, 增加到267万户, 互动是出路, 双向是互动的基础, 双向网络建设是目前广电上最为关注, 也是最刻不容缓的业务。

在这次展会上, 双向网改造问题也是大家议论的焦点, 多位专家表示降低成本是当前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博通公司也在演讲中公布了其公司面向EPON的DOCSIS EoC, 专门为中国多住户单元中的有线电视用户提供服务。

在10月30日上午举行的“双向网络改造”专题论坛上, 各地网络双向化改造的专家、一线工作者, 分别发表了自己网络双向改造的经验和看法, 其中的焦点问题就集中在DOCSIS和EoC的选择上。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理事姚永先生在论坛上指出, 双向并不等于宽带, 我们需要的改造模式是全双向, 给有需求的用户宽带。同时杨教授还表示, 每种技术都有优点和缺点, 想要成功就必须持续发展, 无论DOCSIS还是各种EoC方案, 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好, 这才是关键。EoC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是大家探索出来的一种方案, 不能盲目的认为EoC就不如DOCSIS。双向网络改造中新技术层出不穷, 没有必要一决雌雄, 非要分出高下, 只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所需寻找到最适合的技术就好。

唐明光教授也表示, EoC是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需要大家的支持, 现在的EoC和几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在EoC的标准制定方面还需要各界专家齐心协力。DOCSIS在中国的发展不如欧美, 规模没有上去, 使用中也出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 并不是DOCSIS出了问题, 而是双向HFC出了问题。DOCSIS技术架构在双向HFC上, 网络基础不好造成DOCSIS技术出现了问题。只有优质的HFC才能用DOCSIS, 所以欧美的道路并不一定适合中国。

而原北京有线台台长金国钧先生则倾向于DOCSIS, 他认为DOCSIS利用HFC网络优秀的性能和特性, 保证了宽带性能充分发挥, DOCSIS 3.0标准把通信方面的带宽瓶颈完全解决了, CableLabs的拉莫斯也在本届论坛表示DOCSIS 3.0可以绑定16个频道。对于DOCSIS产品价格过高的问题, 金国钧认为, 关键是厂商没有把价格降下来, 这是因为中国DOCSIS使用的少, 导致国内此类设备的厂家稀少, 造成垄断企业设定价格偏高。

摩托罗拉 (中国) 电子有限公司宽带及移动网络事业部首席工程师周强博士表示, 近几年DOCSIS技术一直在发展, DOCSIS3.0不仅仅是带宽的提升, 还有成本的下降。DOC-SIS 3.0的集成化程度远高于2.0, 集成度越高, 成本越低。DOCSIS的发展, 会面临光纤到户的挑战, 将来的DOCSIS技术要考虑是否和光纤到户的技术结合?对此, CableLabs已经在考虑当中。

试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百家争鸣 篇10

私学顾名思义是私人办理的学校, 是我国古代比较有代表性意义的一种教育机构。私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机构始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出现,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逐渐的出现了私田多余公田, 私门富于公室。齐国的齐桓公首先实施“相地而衰征”最早征收地租的制度, 奴隶主的贵族土地国有制渐渐被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地主收取农民的租金, 形成了封建生产关系。经济所有制的改变加剧了政治上新旧势力的斗争。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进行了长期反复的斗争, 作为新兴力量的地主阶级逐步夺取政权, 从而建立了封建社会制度。在奴隶制度时期, “士”是贵族的下层, 而到了封建制度时期, “士”阶级的人们作为自由民, 他们拥有土地, 位于四民之首, 他们可以做官食禄, 所以越来越多的士脱离生产劳动以脑力劳动代替耕作为生的方式。各诸侯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扩张期势力, 需要网罗一批有才能的有识之士, 便采取了给车马义裘财帛的方法来搜罗人才。齐桓公率先养士80人, 他能称霸与养士有很大的关系。在齐桓公的影响下, 齐国陈恒提出“杀一牛, 取一豆肉, 余以养士” (1) , 鲁季孙提出“季孙养孔子之徒, 所朝服而坐者以十数” (2) 等, 出现了各种政治立场的领导了都需要“士”的现象。而大批的自由民为了成为“士”, 必须学习文化, 掌握一定的知识。此时官学已经没落, 没有能力培养这种社会中所需要的“士”, 能适应这个事情养士需要的只有私学了。私学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兴起的, 私学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私学之间的差异

私学的兴起打破了“惟官有书, 而民无书”, “惟官有器, 而民无器”, “惟官有学, 而民无学”的“学在官府”的传统。私人讲学这时的特点的核心就是自由, 自由办学、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批判等。诸子百家私学的百家争鸣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形成的。“百家”虚指学派之多。汉朝初期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指》:“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此务为治者也, 直所从言之异路, 有省不省耳。” (3) 西汉末年的刘歆《诸子略》 (4) 中将诸子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纵横、杂、农、小说家, 除去小说家又九流, 合称“九流十家”。在诸多流派中, 地位较高思想学术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法。

儒家思想深刻的影响着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 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封建制度的政治、经济、文化起着不同的作用。儒家私学始于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丘。孔丘提出了首次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创办较大规模的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 提倡学而优则仕;重视古文化的继承和整理并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育和因材施教等教学方面的贡献。春秋战国事情在孔子之后又出现三个比较有代表性意义的思想家子思、孟轲和荀况。子思和孟轲合称为“思孟学派”, 他们继承了孔子“仁学”的思想, 并提出了充分肯定人的主观作用的教育思想。而荀况提出“礼治”主张, 同时也提出了“性恶论”作为“外铄”特征的教育思想的理论依据。

墨家私学始于“北方贤圣人”墨翟, 是代表着小生产者的学派, 并且墨家学派是带有一定宗教色彩的学派。墨家用“兼相爱, 交相利”的政治理想和重经验的认识论培养“兼士”。到战国中后期墨家弟子非常的活跃, 在逻辑学和自然学科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虽在墨翟死后, 墨家曾分离为三派“有相里氏之墨, 有相夫氏之墨, 有邓陵氏之墨”, 但实质上的学术史一样的。

道家私学产于春秋末, 兴于战国时。其代表人物老庄、老然和庄周。他们的私学教学思想比较重要的是第一他们提醒我们重新审视教育, 全面认识教育。第二, “以人”为特点的教育活动固然能够使人变得不断完善起来, 但是否意味着可以不讲条件的加以肯定。虽然道家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但是他们也指出了教育活动和教育发展中的本质矛盾, 算是对教育发展问题上的一个突破。

法家私学的活动范围比较集中在“三晋”的韩赵魏地区。代表人物很多如李悝、商鞅、申不害等。早期的法家是从儒家中分离出来的, 后由儒家学派的子夏的学生李悝和吴起等人发展起来。商鞅的出现将法家私学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商鞅是李悝的学生, 但其思想却与儒家背离。法家私学注重“耕战”和“焚诗书而明法令”。

三、私学百家争鸣的里程碑

私学的百家争鸣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的异常活跃局面, 同时私学百家争鸣的局面产生也为我国文化史、学术史和思想史上添上了光彩夺目的篇章。像儒家的“六艺”、墨家的《墨经》、道家的“法自然”、法家的“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种种, 无论哪一个的出现在都在其各自领域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这些琳琅满目的成就, 无一不是在暗示我们在自由著述、自由讲学、自由办学的风气下, 会出现很多意象不到的学术收获。但是虽然这种自由的学术之风可以丰富我们的现有的知识体系,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重视社会、政治理论的探讨忽视对自然科学和物质社会的探讨。

摘要:春秋末期战国初期, 奴隶主贵族养尊处优, 不思进取, 对学习无感, 导致官学衰败。但自由人为了做官食禄, 迫切的要求学习文化, 从师受教, 私人教学便应运而生。私学的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局限, 使文化知识传播于民间。私学自由的办学, 自由讲学, 自由著述, 自由批评的表现形式促成了了私学百家争鸣的局面, 成为历史的一绝唱。

关键词:春秋战国,学术下移,私人讲学,学术自由,各私学鼎力

参考文献

[1]左康华.儒学传播实现路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2]衡军.《墨子》教育思想浅析[D].吉林大学2007

[3]杨洁.九十年代私学研究概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 (3) ——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

[4]吴霓.中国古代私学的产生及先秦时期私学的特点[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01)

[5]任民.先秦教育思想的重大历史贡献[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2)

[6]程二行.官学下移与游士之风——先秦士人文化的发展道路 (三) [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01 (03)

上一篇:螺旋管式换热器下一篇:《立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