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家讲坛有感

2024-04-09

看百家讲坛有感(精选14篇)

篇1:看百家讲坛有感

看《百家讲坛》有感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这次讲的这个人很刚直,外号叫“海笔架”,屡次罢官,屡次做官。这个人就是明朝的——海瑞。

这一讲讲到海瑞任命某间学校的校长,巡视大人来检查参观海瑞所管理的学校。大人一进门,所有的人都跪下,而只有海瑞不跪下,大人火冒三丈,按官府的道理他是要跪下的,海瑞则说:“这是书生之地,我是这里的管理人,我就不用给你跪下,而你才要给我跪下。”这下,大人很愤怒,把他的职位给免了,但是,没过几天,他反而升官了,是一个叫朱衡的人帮了他,这个人是个高官,他对海瑞以后的影响很大。海瑞当上了淳安县的知县,破案。这时候的海瑞,是带有同情心的人,他不想让一些案件一错在错,所以,就进行了细心的审查,结果,破了好几个案件,其中,有一个是十年的陈旧案件。首先,在断案技巧上,海瑞不能明察秋毫,料事如神。对于那些疑案,他并没有完全慎重调查,而是“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从封建道德观来看,它符合封建礼法要求。然而,从现代法的精神来看,无论屈谁都是不公平的。当然,这与封建社会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海瑞与封建社会的另一个清官形象——包拯的差别十分明显。一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一个是调动各种刑侦手段一查到底。在执法的严肃性上,海瑞远不如包拯,这也与二人的处世原则有关。

其次,在对待契约问题上,海瑞不顾当时的国情,片面强调要式主义,致使法律的执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明代法律规定,贷款的利率不超过三分,不论借款时间长短,利息总数不得逾本金之半。法律的规定是十分明确与严格的。然而,到了海瑞那里,则要求争议的解决必须以书面契约为依据,这对于那些目不识丁的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不当的,但也看得出海瑞以是非为对错的原则。法律在海瑞的手里被人为地扭曲了。海瑞自己也承认,他所批准赎还的仅占全部典押借贷案件的二十分之一。对正常的经济秩序有所冲击。

在专制社会,百姓如何穿衣戴帽都必须由专制者来作主。在海瑞眼里,大门、轿子,包括衣服、宅第并非小事,而是关乎“贵贱”的大节。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就用相当大的精力制定了全国人民的房舍、衣冠制度,规定十分详细。具体到几品官可用红漆大门,几品官可做八抬大轿,在明太祖的诏令里规定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只是时间过去二百年,社会富庶,纪纲废弛,人们把这些烦琐的规定几乎忘了.然而,海瑞的到来,却让大家突然惊醒,自己原来是生活在错误和罪孽之中。每个人都知道,海瑞的行政方针非常简单,那就是,“按太祖的规矩办”。当初见长官揖而不跪也是为此。还没有到应天,他就已经宣布了自己的执政方针,不循常,不变旧。就是说,要全面恢复旧法,坚决不向人的惰性妥协。

坐在南下的小车上,海瑞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没想到在有生之年,他终于遇到了明主,遇到了贤相,终于成了执掌一方的封疆大吏,而且所辖是全国最重要的一个地区。他在乎的倒不是官位的升迁,而是终于有了全面施展自己政治理想的空间。他平生所学所思,终于可以充分体现在政治当中,他变天下风俗,致黄帝尧舜的梦想真的有可能实现。他怎么能不激动!他决心竭尽全力,排除任何艰难险阻,把应天治理得海清河宴.给全天下官员做个榜样.如果应天治理好了,那么,必然会影响全国其它地方,各地都会借鉴他的经验,那样,整个天下大治,岂不指日可待了吗?在他看来,做到这些,其实只需要一个字,就是“刚”。虽然还没有踏上应天地面.但凭多年的通遇和经验,他知道,他遇到的将是一生中最大的挑战。然而,他对自己的“刚’有充分的信心,在他看来,现在天下之所以这样千疮百孔,正是少了一个“刚”字。

事实证明,道学家海瑞是古今所有清官中最有个性的一个。只有他,敢公然辱骂所有朝臣。而朝廷虽然震怒,一时之间却无法处置海瑞。他要的就是人们的反感、厌恶、痛恨。他要让人们知道,虽然你们把我挤到这样一个闲职,我一样能让你们不舒服!越是老了,越是受人排挤,他的官做越是毒辣,越是苛刻,越是放肆。这里面,有一股莫名其妙的情绪。

我想,我们应该学学海瑞刚直的精神,这样的精神,能得到别人对你的刮目相看。刚直刚烈的性格往往能够成为“领头人”,而且刚直会使你不容易上当受骗,我也要学学这种精神。

篇2:看百家讲坛有感

——看百家讲坛有感

百家讲坛几乎是中国统治史讲坛。中国统治史是一部血淋淋的杀戮史。最近看了中央民族大学蒙曼副教授讲武则天,感慨颇深。其中讲到武则天利用以来俊臣、周兴等施行酷吏政治时,给她找了个政局稳定需要的宏观理由。结局自然是为武则天歌功颂德,说政局稳定后,重用狄仁杰位代表的贤臣治国,开辟了对贞观开元承上启下的繁荣局面。

稳定政局,难道除了血腥杀戮和镇压就没有其他的施政方式了吗?

西方有谚:不必发明另一个轮子。理性、民主、协商、对话、妥协——希腊城邦的公民大会、美国独立战争以后的政权建立形式——费城会议。在2013年的今天,不应盲目肯定专制独裁、血腥杀戮的政治。如此说来,政局不稳就是统治集团大开杀戒的堂皇理由吗?统治集团为什么不检讨自己且让其他集团和组织平等的实质性的监督自己,找出有由于持不同政见者造成的政局不稳的原因?

篇3:看百家讲坛有感

为什么同是“讲授法”, 在《百家讲坛》的大师手中获得如此成功, 在我们政治课堂上却是如此低迷, 我们的政治课堂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一、从教学理念看, 把讲授法等同于灌输, 忽视讲授法的积极作用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达、鞭辟入里的分析, 入木三分的概括, 恰到好处的点拨, 把你带入瑰丽的知识殿堂, 开启心智, 陶冶情操, 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在《百家讲坛》中, 从形式上讲, 无一例外都采用讲授法。可是现场的观众都听得是聚精会神, 经常沉醉于主讲者的精彩讲授之中。

但许多政治教师对这种教学方法的理解过于简单和片面, 把讲授简单等同于灌输, 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讲得多了就违背了新课改的理念, 致使需要重点讲解的不敢多讲, 甚至有些该讲的也不讲了,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实际上, 作为历经了几千年教学实践未被淘汰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有其存在价值的, 关键在于如何把这种方法用好。叶圣陶说:“讲当然是必要的, 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和怎样讲。”当下政治教师恰恰不在“如何讲”上下工夫, 本末倒置, 致使政治课堂过程索然无味, 无法吸引学生, 导致教学低效。

二、从教学组织看, 追求课堂的形式互动, 缺少师生的情感交流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的传递, 教育之为教育, 正是在于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而是把人们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

在《百家讲坛》中, 主讲人不曾与观众互动, 没有合作与交流, 没有谁是主导, 却通过自己对传统文化道德的理解, 传承给观众的是一生受用的东西, 使观众的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可以看到, 于丹老师解读《论语》时将全身心浸入其中, 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人生追求、人生感悟融入其中, 把古人和今人的距离拉近, 真正做到了“以作者之情化为自己这情, 以自主之情点燃观众之情”, 共鸣便自然产生。

但是, 许多政治教师对于师生互动的实质缺乏理解, 多停留在字面意义上、形式上。表现为:大多数教师不分析教学内容与对象, 在课堂上跟风式的采取讨论法、活动法, 教学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满堂动, 课堂对话方式多了, 课堂之上气氛变得活跃起来, 甚至热闹非常。但这种追求提问的数量和课堂气氛热闹的教学行为, 除了让学生觉得好玩之处, 对于增长知识, 提高智慧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因此, 要通过师生心灵的共鸣, 情感的共振, 使学生能在潜移默化中体验教师的言行, 从而产生感动内在世界的积极情感, 在其以后的生活中, 使之外化为行为, 完成教学共鸣从内悟到外化的过程。

三、从教学内容看, 教材处理不得法, 教学准备不充分

《百家讲坛》之所以成功, 是与主讲人在节目录制前的精心准备分不开的。他们深入浅出, 活解文本, 对原本深奥的文字用自己的话娓娓到来, 他们的娴熟首先缘于对文本的熟悉, 在对文本的研读中对知识有

丹老师了自己独, 到的阅读体验从教学内容的熟, 悉感悟、语。言的像于看锤炼整、衣、着的准备等案例的设计, 、都做到心中有数到最佳心态的调, ︽进行细致周到的策划。百但是如何处理, 教材现在, 并存在两种错误倾许多政治教师不知道家向响动:学, 课一生堂是的中许学依多习然教兴是师趣“受和满积“堂极应灌性试”, , 教无课育法堂”气调影在讲氛处认与理为, 教效偏学果离要低三回迷维。归教生二学活是目世对标界教。就材很是进多说行教教随师意政︾坛中漫讲学中教师, 更有教师任意增删可以任意脱离教材, 教学内在课堂治反容。文因此, 政治教师必须要以高度的/杨课思责任感对待每一节课前的准备工作, 重视每, 一堂课的每一要认真做好课健堂讲个环节彩, 堂堂, 能感动树立“课”堂教学的教学理, 念课, 创造真课有精教授四正的优质、课堂从教学。语言看, 单调乏味、毫学法苏无生趣, 缺少幽默风趣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中

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的利用时间我们深信, 的重要条件高度的语言”。教学中的幽修养是合理地运批判功能默语言具”有。在课堂教学“调整功能、中要注意尽激励功能和用量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这样才能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比较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探讨所要学习的内容。

在《百家讲坛》中, 如果你细细聆听就会发现大师们很注意用时尚、新颖和贴切而幽默的词汇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调动观众的胃口。让观众

在轻松幽默的环境中来分享他的个性化的解读。比如:“刘备对诸葛亮的好, 好到让关羽和张飞觉得就像‘老鼠爱大米”’, “韩信, 你不是个厚道人”。“刘邦在多年征战中风餐露宿, 得个风湿性关节炎啥的, 那倒也是可能的”。这些语句的运用使他们的讲授变得幽默风趣, 让听课者有一种“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的感受。

篇4:王龙从:《百家讲坛》看文化创新

有论者认为,《百家讲坛》被观众冷落,主因是从“精英路线”转到了“学术娱乐”(按易中天的说法,这可以称作“学术选秀”),从学者的包装到利益的延续,在一个“娱乐致死”的年代,不可避免地庸俗化。

其实,早期的《百家讲坛》极富有感召力,它解读了霍金、杨振宁、童庆炳、叶嘉莹等名家的成功之道,客观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呈现在中国人眼前,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但匪夷所思的是,这些优秀学者的思想经常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制,与此同时,曲解历史的易中天和于丹却逐渐走红,这一现象令人错愕,用台湾教授傅佩荣的的话说“是干丹把我挤出了《百家讲坛》”。

傅佩荣自然是虚晃一枪,他未必不知道于丹没有“驱逐”自己的能力,他不认同于丹等人的口才和学识,更看不上那种迎合俗流,摒弃思想,追求娱乐效应的伪学术。但是,于丹和易中天的走红却使庸俗学术成了既定的套路,自此后刘心武揭秘秦可卿的风流史,王立群称刘邦双性恋,纪连海谈大禹婚外情,阎崇年滥读清宫花边秘闻,诸如此类,导致了《百家讲坛》越来越像“三无”(无学术、无学理、无学者)产品。

把高深的学术通俗化,并不背离学术研究原理,如《梁祝》、《天仙配》等传说,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搞这样的学术没有曲高和寡之虞。但是,当主讲人把祝英台扮男装讲解为“读书权作为古代女子人权的一部分”,就因“太专业”而剪掉。“人权”,顾名思义是“人的基本权力”的简称,这是中国社会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却不知道为什么偏偏让一些人敏感,既然学者不能进行专业解读,就只能去阐述祝英台的春心如何荡漾……

客观地说,作为一种特定阶段的社会文化现象,《百家讲坛》几年的“讲解历史”带动了中国的“国学热”,成就了大批有见识的学者。南京大学的傅元峰,西北大学的李浩、“武大名嘴”赵林等,都是经过《百家讲坛》走进大众视野的。这倒不是他们也具有“超级学者”不同凡响的声望,而是他们站在了反对学术庸俗化的立场,对学术媚俗痛心疾首,尖锐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由此得到了网民的支持。

当然,这同样也不意味着于丹等人就必须背负恶名,单从学术自由方面看,他们有鞫明自己观点的权力,至于能不能登上讲坛,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众所周知,《百家讲坛》的定位是“一座让专家通向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这样的宗旨很堂皇,就像若干年来流行的“听证”,“质检”一样,表面上绝对无可挑剔。只是如此强势的媒体歪曲历史,造成的后果十分可怕,不仅导致了腐朽文化愈演愈烈,而且连公祭拜祖,修庙建宇也挂上了改革的杏黄大旗。如果这样的复古也算改革,那就只能让人们回到“克己复礼”的老路,最终使任何文化创新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篇5:读《百家讲坛》有感

从袁腾飞的《两宋风云》,从易中天的《品三国》,再从曾仕强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再到《周易》,从乔良教授《新解三十六计》再到了刘玉平的《跟司马懿学管理.》。《百讲》我知道我和您已经成为知已了,从相遇,相知,到相爱,我只能对您说追求您真的不容易。

《百讲》追您追的不容易,因为您太过于美丽,您太丰满,您太才艺。您如易中天《三国》里面的曹操诡计多谋,您如同《红顶商人胡雪岩》中那般的辉煌。也如同扬雨老师《纳米性德》那般的善感,緾绵。不管我用什么样的办法,都无法揣摩您的心思,您总是像一口井,没有井底的深井,您总是像大海一样,没有边际,有的只有那平静与巨浪,有的只有那碧绿的海水,在您的世界里,我看见了曹操的“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看到了司马懿交给我的管理哲学“无悔的选择是好的选择,无悔的人生是好的人生”懂得了,原谅别人的不原谅,接受别人的不接受,理解别人的不理解。是您教会我们专业的销售学,让我去了解客户的需求,了解顾客的心理,,,《百讲》啊!您的才华,您的意境,您的美丽,让我如何能够理解,想追求您真的很不容易,只因为您如同一名运动健将,无论我如何的训练,无论我怎样的奔跑,但结果只有一个。《百讲》啊《百讲》我又岂能是您的对手呢,怎能和您相媲呢?您的一个易中天足以击败我的一生,您的《曾国藩家书》足以使一个浮踩的我“静”“静”的等待您下一次的安排。

《百讲》啊!您的跑步似乎跑得很快,您将许多的问号给予我们,自己有开始新的问号,似乎总是那样。从2001年7月19日,您的出生,您以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择观观,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专题作为您为人的宗旨,追求学术创新,鼓劲思路广泛,强调雃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是您的理念。

《百讲》啊!是您把唐时浪漫洒脱盛世诗带来,是您把宋时豪迈,奔放,温柔婉约携来。是您让我看到了屈原的忧国忧民,是您让我看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您教诲我们历史,教诲我们哲学,教诲我们管理,人际交往,心理,,。读到您不由让我看到时了“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绿杨深外的李清照。读到您不由的让我看到了,“问群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南后主李煜。读到您不由让我看到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东坡兄。

《百讲》想对您说一声,“爱您”但总不好意思说出口,但今天似乎不知那来的勇气,爱您的厚重,爱您的浪费,爱您的智慧,爱您的幽默,爱您身上的一切一切。

《百讲》啊!您如同我年迈的母亲,虽然有时啰嗦,但您看问题总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给我不同的视角看问题,让我站在辨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您给予我们正确的价值观,您的教育不是指责,而是指导。您的教育不是口传,而是示范,您用您的睿智感化我们,教育我们,我看见了您的包容,看到了母爱的伟大。您接受了孔子,孟子,接受了李白,杜甫,您接受了唐,宋,元,明,清。您接受了季羡林,易中天,您接受他们,包容他们,您通过他们向我们通达一个一个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有人说,海洋很大,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我们的心灵,我要说比心灵要大的是《百讲》的智慧,无论是上到大至孔孟般的圣人,中到文人墨客的李白,杜甫,下到像我这样的平民书生,甚至是一介草民,都注定与您相依为伴。

《百讲》跟您走在一起,您总能给我一种力量,一种激动,一种惆怅,一种莫名奇炒的感觉,一种看不清摸不透,也猜不透的东西,我真的不知道这种东西是什么,也许是智慧,也许是一种精神,也许是一种蒙胧的意识,也许是人生,也许是,,。

篇6:听百家讲坛有感

平时只要有空,都有听百家讲坛,最近几天讲武则天,我听后非常的失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个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公主的夭折有三种版本,蒙曼教授说她个人认为武则天杀女这一版本最可信。我感觉她像以前的评话先生,为吸引观众,说得有声有色。似乎她亲眼看见武则天杀了她的亲生女儿一样。

蒙曼的推断:

皇帝的女儿很多人照顾,自然死亡可能性很小 → 他杀(武则天,王皇后有机会)

王皇后是个端庄、沉稳的人,且没有杀人动机→只剩武有机会,且有动机,也符合武性格。然后说武如何建情报网,知道皇上什么时候来,皇后什么时候来,她如何打时间差,等皇后来时她故意走开,然后跟皇上一起进来,先做高兴样——惊呆——嚎啕大哭·····这简直是在编电视剧。

不管是武则天、还是王皇后去杀公主都是一件愚蠢的事。事实证明:公主死后,至少说明帝不认为是后所为。否则一个杀人犯怎么可能再让她坐在皇后位。那如果是武所为,岂不是白杀。武如果这么蠢,她日后根本不可能成大业。

人可欺,天不可欺

武泰山封禅,她如果是连女儿都杀的人,神明是不会让她封禅的,我相信一句话:“头上三尺有神灵”。动杀念、终有报。她治理的天下连男人都心服口服。什么样的人才会服众——有德。人都不是傻子,你是服有德之人,还是服使计之人。

说武打时间差,你以为她是神仙啊,能算得那么准,帝、后什么时间来,皇后来了,她一个昭仪还敢溜出去,想造反啊。

害人者终害已

后为除潇,引进武,这个行为足见后不是善类,她以为武有一个庶母的身份可以牵制。就不顾皇家的脸面。只为自己解恨。足见没有公心。说武身份不好时等于害皇帝的脸面。让武和帝成了共同体。后又“压胜”,这下给帝找到更充分的理由废后。这是天意。

红楼梦中有句话:“一个家败了,通常不是外头打进来,而是内部腐烂掉”

同理:后位的失去,不是武太厉害,而是后自己太无道、太无德。厚德载物——她载不动。

如果皇后,静静的,什么都没做,根本不会出现武则天,充其量让潇淑妃得瑟一下而已。人生终归没有如果。这还真是天意。

丫鬟一大堆,怎么也不可能只有皇后和小公主单独见面的机会。那是电视剧夸张的写法,谁也不会去计较,你一中央台讲历史的都这么说,这可不是什么正能量。直接的后果是:

百家讲坛后面有一读书节目。一个小男孩说他看了很多历史书,其中就有关武则天的书。主持人问他:“在你印象中武是什么样的人呀”答:“她为了权杀死了亲生女儿”。甚至连词都被改成了“无毒不丈夫”。真正的应该是“无度不丈夫”。在那男权社会,王皇后的支持者,为解恨,完全有可能让人写些不利武则天的书。我想武的无字碑,兴许她早知不可能保住百年千年后的舆论。

篇7:最新观《百家讲坛》有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新观《百家讲坛》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观《百家讲坛》有感1

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

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新观《百家讲坛》有感2

篇8:看百家讲坛有感

《百家讲坛》始创于2001年, 走红之前的它是纯粹的学术殿堂。杨振宁、丁肇中这些举足轻重的大家也曾在此纵横驰骋。当时的《百家讲坛》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是原汁原味的精英节目。但精英文化联系着小众人群, 小众往往意味着收视欠佳。低迷的收视成绩让还在成长中期《百家讲坛》濒临绝境。

2004年,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让《百家讲坛》一跃成为央视十套收视之冠。节目组走瞅准时机, 放胆走大众化路线, 开始对相对生动的历史题材狠抓不放。于是一张窄小的讲桌上, 从帝王到贫民、从政要到诗人、从帝国兴衰到百姓生活, 五千年的历史轮番上阵。《百家讲坛》一时间变成一座时间瞭望台和历史评剧场。这实实在在让《百家讲坛》这个节目生动了起来, 但也让所谓的“百家”, 此时基本上演变为“历史”这一家。不仅如此, 这档以知识作招牌的精品节目开始有意无意地培养学术明星, 积极同商业化靠拢。而要学术还是要娱乐的严肃质疑则在收视率激增的欢呼声中被淹没。

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近期, 而且愈见严重。《百家讲坛》在内容上失去一档知识讲坛类节目应有的品质。节目的结构基本上形成定势:先由主讲人提出一个主干问题, 然后就这个问题, 不假思索地告诉大家《资治通鉴》上怎么说、二十四史上怎么说、野史上怎么说、民间传说又怎么说, 把这些话打成字幕, 配上轻音乐, 翻译成白话, 加上流行语, 最后问题常常没有定论, 节目草草收尾。如此一来, 《百家讲坛》的学术品质和人文理想基本上流于形式。与主题关系疏离历史悬疑、成王败寇、群雄纷争、乃至才子佳人、三宫六院纷纷成为噱头, 集体登台, 主讲人津津乐道。这样的《百家讲坛》更像是为“百家戏谈”。

《百家讲坛》这档具有精英品质的电视节目在追求收视率的大道上被迫穿上大众文化的花哨外衣, 直至放弃原本的涵养和气节, 顶着既不大众、又不小众的尴尬局面, 现在又面对收视率不断下滑的现实, 实在是电视文化的一种悲哀

精英文化走进电视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的举动。这与我国现阶段的人口素质、电视体制的不完善和节目自身存在的缺陷有很大关系。但国情和体制问题是根深蒂固的。电视精英文化要想生存, 必须担负起改良自身、适应时代的任务。

1、收视率不应成为万能

消费时代, 在电视大众文化的冲击下, 国内电视台在近年内实行“收视率末位淘汰制”, 这是无奈之举, 但这种制度对电视精英文化来说是不公平的。

电视媒介和受众的关系应该是双重的, 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 媒介应当对受众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而这种影响, 也就是电视的社会价值所在。在我国当代, 电视精英文化不可能在收视率上超过大众文化, 但他们的教化作用是大众文化不可替代的。而电视若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化作用, 任低俗文化无限度膨胀而精英文化愈加边缘化, 长此以往就必然导致一个电视媒体与受众品味与素质共同降低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娱乐化的恶性循环, 甚至引发民族文化的危机。因而精英文化不可或缺, 高品质节目不可或缺。

收视率不应当成为衡量节目素质的万能指标, 以应该对电视栏目进行动态评估和综合评价。我建议采用电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分类看待, 电视大众文化以收视率衡量节目成败, 精品节目的质量的高低则要从节目内涵和收视成绩两方面来定论。给在特殊时代下本来就处于劣势的精英文化一个公正的发展地位, 对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 都是很有意义的。

2、从精英文化到精品节目

精品电视节目不一定包含精英文化节目, 而电视精英文化节目要想抵御大众冲击, 保存长久的生命里和不败的文化尊严, 必须上升为精品节目。

精英文化节目先天具有较高的精神品格, 拥有打造精品节目的潜质。电视精英文化在保持其内容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不能用大众节目的制作标准来衡量。在保存原有质量的基础上, 还要注重积极创新、与时俱进, 跟上时代才能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才能有立足之地。

就《百家讲坛》来说, 它可以尝试跳出历史掌故的生动讲述、文化意义的通俗解读等套路, 寻找更贴近现实的主题。公众需要的不仅只是帝王将相的权谋故事与人生跌宕, 他们更需要知道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寻求精神信仰、获得个人发展得更全面的知识。除了历史之外, 观众需要的是整个知识的海洋。

3、通俗化并非庸俗化

通俗就是在有所保留地接近大众、而庸俗是不顾一切地迎合大众。在消费时代, 精英文化必须抱着一种顺世的态度, 将人文精神、人文理想灌注于大众文化中, 将学术和科教通俗化, 才能实现电视精英文化的生命和品格共存。[1]

《百家讲坛》改革之初采用了一个就是通俗化的视角, 就是用通俗的语言, 通俗的比拟, 通俗的叙述方式, 提高观众的收视兴趣。后期过于强调通俗化, 把生活化和庸俗化的混为一谈, 导致节目品质和收视率的双重下降, 也自己陷入一个既不大众、又不精英的尴尬境地。

电视精英文化在贴近大众的基础上才有生存空间, 实现精英文化与平民视角的统一。离开了前者, 媒介产品便没了灵魂和方向;离开了后者, 媒介产品就会失去生存空间。

我们的时代是电视精英文化艰难生存的时代, 同时也电视精英文化不得缺席的时代。《百家讲坛》的崛起和败落都不是偶然的。从中我们能看出电视精英文化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但《百家讲坛》的蜕变至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改良也好、创新也罢, 对精英文化来说, 丧失本性意味着丧失一切。电视精英文化存在的真正意义在于教化, 而不是迎合。

摘要:2001年, 年轻的央视十套推出科教类节目《百家讲坛》, 打的招牌是“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作为一档传播精英文化的科教类节目, 《百家讲坛》在十年时间里经历了沉寂中的迅速崛起和巅峰上的猝然低迷。在此, 我将对《百家讲坛》的发展经历提出自己的认识, 并且尝试着从《百家讲坛》的兴衰中形成自己对电视精英文化发展的见解。

关键词:百家讲坛,精英文化

参考文献

篇9:从《百家讲坛》看历史课堂教学

一、场景生动化

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于丹以语言华丽、流畅著称。如,她对《论语》的解读:“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样快乐的生活。”这种流畅的语言表述有益于人们对《论语》经典的理解,也凸显了她的语言魅力。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认为:“教学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巧妙地运用好自己的教学智慧,尽显自己独到的教学特色、教学语言。例如,我在讲《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时,当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有了较深的了解后,我及时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启发学生写新闻故事,条件是与本课内容相符,可以介绍战争进程,也可以反映人民心声,还可以介绍华盛顿事迹……通过编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使学生得到了快乐,并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程悬念化

悬念式叙事结构的运用最能抓住观众的“眼球”,《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例如,《清十二帝疑案》《揭开狮身人面像神秘的面纱》《神秘的金字塔》,单从这些片名看,就足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观众随着讲座的进程,解开重重悬念,直至最终破解片头设置的总悬念。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如,在讲述美国的诞生一课时,先提问:“有人说:‘美国没有童年,只有青壮年’你是否同意,为什么?”带着这个悬念,学生随着课堂的进程就会慢慢地探寻原因,直到最后找到答案。这种悬念式的教学过程目的是使叙事变得更有趣,更易于学生理解,更好地吸引学生。

三、知识故事化

现在的学生之所以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而易中天讲授历史的方式,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这种故事化的讲述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是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四、手段信息化

在视觉方面,《百家讲坛》充分利用画面穿插的剪辑手法,将事先制作好的关于讲座内容的背景资料和形象片段适时地插入讲座之中。历史类题材一般是对当年记录片段的再现,名著类题材则播放以该名著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视剧片段,即使是枯燥的数字,也可以用表格、Flash图画等来弥补视觉上的空白。同时选择适当的音乐:急促的音乐易使人产生紧张感;低沉悠扬的音乐易令人陷入深沉的思考;活泼跳跃的音乐又让人感到轻松。视听元素和学者们的讲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结构变得更加紧凑、明快,以理性的讲解为主,辅之以形象的画面及与之相应的音乐,这些都契合了听众的收视期待。

历史阐述的很多内容单靠教师简单乏味的讲述,学生听了枯燥,理解乏力,难有兴趣,绝无效果,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帮助。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形象生动的图片和影视资料,力求将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情景场面,将单调乏味的讲述形象化为栩栩如生、富有特色的历史再现,使学生觉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兴趣盎然地随着教师的巧妙引导而进入一个美丽的、亲切的、印象深刻的过去的世界,产生一种越听越有味道的心理感受。这样既能使学生学到历史知识,又能使学生接受艺术般的熏陶,为之感染,为之兴奋,使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投入到历史课的学习之中,为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作为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亲历者和传承历史文明的实践者,没有理由观望等待,我们应修炼史德、精通史观、积淀史功,积极借鉴学术“明星们”独到的讲学方法和创新的学术观念,努力拓展历史教学的有效渠道,就能成就教师自己的“百家讲坛”,成就学生的“百家讲坛”。

篇10: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可上天总是喜欢给人开玩笑。“明月是他的依托,美酒是他的慰藉,上天给了他天赋,却没有给他舞台。”他,这个象征着时代缩影的伟大诗人,终究只能空怀一腔报国之情却无处施展。“欲上青天揽明月,诗仙怎能圆此梦;大鹏直上百余里,仍需凭借一阵风。”他,一代诗神,虽有昭昭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然终被玄宗放金赐还。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仕途之路的不顺达,使诗仙不得不被迫另辟一条逃避现实之路。“入五寻仙,怎顾劳苦倦极,去名山玩游,恰似反璞归真。独坐敬亭山,斜看众鸟高飞,孤立去远;梦中游天姥,倾听熊咆龙吟,列缺霹雳。”诗仙走出了一条李白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在无意之中帮助诗仙敲开了与仕途之路背道而驰的另外一扇大门,成就了诗仙万岁名。“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最后诗仙的“欲有剖符丹书之丰功,望有封狼居胥之伟业”的梦想终归得到实现。 执着,只为心中那个遥不可及的梦;

奋斗,只为梦中的命题;

挣扎,只为昨天的悲剧不再重演。

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浩荡人生之路的目标也许只有一个,但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却可以有多种。

篇11:百家讲坛跟古人学家教有感

嵇康,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一生蔑视权贵、放浪形骸的嵇康,最终因为得罪了官员钟会,被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嵇康教导嵇绍要坚守志向。在践行理想的过程中,偶尔会有松懈的时候,但若能以之为耻,及时纠正并继续努力,那么经过一段时间后一定会得到想要的结果。有人想要改变你的计划,如果他讲的很对,自己不要感到自卑;如果他的理由不够充分,那么自己不应受影响,而要坚持自己的初衷。

看了跟古人学家教有感的文章读者还看了:

篇12:看百家讲坛有感

《百家讲坛-身边的经济》是由韩秀云教授主讲。韩秀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从事《宏观经济分析》、《资本论专题》,MBA学位课程教学工作。现在主要研究中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国际汇率、社会保障制度、香港经济问题、MBA教育问题。

听了本讲座,我对经济学有个全新的了解。经济学?听起来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的学问!在大多数人看来,经济学高深莫测,除了经济专业的学生和专业的经济学研究专家,很少有人能够对“经济”一词产生兴趣,更别说让人们自觉地去阅读和了解了。

平时总有人会抱怨,学校里学到的经济学知识总是太宏观,离生活太远,即使学到一些东西,也对生活毫无帮助。其实,真正的经济学一定不是建造在宏大而空洞的理论上的,而是应该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经济学就像一张大网,生动而复杂地编织着我们的生活,看似错综复杂,实际上却有既定的规则在里面。

事实上,经济学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般复杂,也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难以理解。生活中的经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每天的吃、穿、住、行,样样都离不开经济,只是人们不曾察觉而已。著名的经济学家罗伯特教授在大学里任教时,总喜欢给学生布置发生在身边的经济学作业,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身边的经济学常识。而这样做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学生往往能够提出生活中的经济问题,然后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上作出自己的理解。用罗伯特教授的话来说,经济学是一门十分简单,也很有趣的学问。毕竟,没有任何一种学科能够像经济学一样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关键就在于如何产生兴趣。

如果站在生活的角度来说,其实每个人都可以称之为经济学家。不要怀疑,事实正是如此。对于家庭主妇来说,她们总能根据物价的情况作出合理的打算,无论是生活还是购物,她们都会进行精细的盘算,尽量把每一分钱都花得物超所值;对于男士来说,他们懂得根据社会的发展程度来给自己定位,需要做出怎样的成绩,才足以保证自己乃至家人的生活;甚至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都懂得对自己的零花钱作出自认为合理的分配,尽量买到最多的玩具和糖果„„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头脑才能做到。所以,不要怀疑自己在经济方面的天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活中的经济专家。

有位经济学家说过:“当你遇到一些经济上的困惑时,请不要急于从书中寻找答案,因为生活中的问题是不会有公式和概念的,任何一种经济现象都不会有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最合理的解释。积极的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就是经济学家诞生的基础和方法。”如果你相信这句话,那就让它带我们开始一段精彩的经济学趣味之旅。

篇13:阿来拒绝上《百家讲坛》讲新作

据新华网消息, 著名作家阿来在成都购书中心举行其新作《格萨尔王》全国读者见面会。阿来与蓉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和心得。他透露, 本来央视邀请他上《百家讲坛》, 围绕这部史诗开一个系列讲座, 但沟通之后被他拒绝了。用阿来的话说, 《格萨尔王》是他“准备了半辈子”的作品, 也是他向藏族文化历史的“致敬之作”。整个写作很用心, 也很辛苦。如果要开讲座, 一定要“以文学的方式”, 用“简洁、诗意、大气的语言”, 讲出藏族人的世界观和审美观, 以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而不仅仅是把故事讲好听”, 更不能“油嘴滑舌”。而再看看阿来, 他既不愿将讲稿写成“油滑”的评书, 也不想被“修理”和包装成一个表演者和评书说唱人。其实最主要的原因, 是面对扑面而来的文化商业化与名利纷扰, 阿来更喜欢“敝帚自珍”。他固执地将自己辛苦调研、踏访, 数年埋头爬格子写成的《格萨尔王》看成是纯粹的文学之果, 思想与艺术的结晶。

篇14:看百家讲坛有感

【关键词】《百家讲坛》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学术;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大学语文作为非文学专业的公选课,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从实际授课效果来看,却并非尽如人意,处境非常尴尬。很多同学认为大学语文内容是千百年前就存在的文本资料,其中所涉及的人与事以及作者所使用的语言距离我们现在的生活都很遥远。学习这些对我们意义不大。他们觉得大学语文可有可无,学习兴趣日益低下,许多学生对其存在一些偏见,甚至把大学语文课堂作为专业和外语学习外的“休息”场所。

笔者为了配合学校項目化改革的需要,曾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对大学语文授课情况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共抽取300名我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的是自制调查问卷、随机调查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5份,有效率为91.7%。为使本次调查更具代表性,在学生抽样的选择上,力求覆盖我校开设大学语文的所有专业。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大学语文的地位、作用、最喜欢的授课方式及大学语文的建议与意见。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被调查学生68.8%认为大学语文的学习对专业学习无直接帮助;73%的学生希望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所帮助、能力有所提高;在授课方式上,89.6%的同学不满足于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授课方式,而是倾向于有自己更多参与的授课方式。

《百将讲坛》是央视十套于2001年开播的一档讲座式节目。栏目开播之初邀请了许多学术权威来进行课程的讲解,如杨振宁、叶嘉莹、周汝昌等,但节目收视率不甚理想。后经过新导演郭巧红大刀阔斧地改革后,重视文史类的节目讲解,特别是河南大学王立群老师讲授的《史记》、北师大康震老师讲授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及“唐宋八大家”相关系列,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与大学语文相关授课效果形成了强烈反差。分析《百家讲坛》成功原因,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百将讲坛》成功原因

1.首先,主讲人的讲演风格大众化,诙谐幽默

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文史哲类的学科是枯燥乏味的,学术研究更是抱着书本啃读,学术性极强,远离普通大众的生活需求。《百家讲坛》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贴近大众贴近生活,语言的大众化程度比较高。比如在易中天教授《品三国》的时候把刘备比作一名“民营企业家”,把诸葛亮比作是“职业经理人——CEO”,把公司运营的概念和理念融入文学讲演中,十分罕见,但是效果非常好,民众很快就对这一观点有了平民化的认识。主讲人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平易近人,拉近了观众与学术权威的距离,使得讲座取得的效果愈发明显,达到了知识的普及目的,也让民众对于学术神坛上的权威们有了较新的认识。

2.其次,讲座有目的性地选取讲座话题

在对《百家讲坛》开播以来做的调查发现,其中历史文学类题材的话题占45%左右,中外文学占了34%,其他占了22%。调查可以看出,《百家讲坛》栏目的篇幅多数都用在了历史文化和中外文学的讲座上,这里的原因是很明显的,因为历史文学类题材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观赏性和趣味性,适合作为讲座的内容进行讲演;而且在民众中具有极高的认知度,比如一些细说演义的历史故事,一些广为传颂的诗词歌赋和民间美德佳话等等,都为讲座题材的选取奠定了一些知识基础,使人们在听取讲座的同时可以联系到自己所了解的内容进行评论和探讨,具有极强的回味感觉,而且对于民众的知识构成要求也是不高,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结合电视媒体的现代化制作手段的应用,使观众愿意接触和乐于听取讲座,这就保证了节目的可持续性。

3.再次,学术“枯燥”与故事“生动有趣”之间的平衡

《百家讲坛》不是高深的学术讲座,也不是电视剧一类的泛娱乐化影视节目,它是通过较为平易近人的方式理解复杂的文学历史问题,以大众熟知的问题为讲座主线,并阐述了一般的学术观点和认识,使观众在嬉笑中了解学术发展的动态,并有兴趣进一步深入了解,可谓是引人入胜。融合了学术的权威性、知识性、严谨性,以及电视媒体的可视性、观赏性等特点,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正是有了这些专家学者以及节目组的努力,才有了这样一个成功的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

三、《百将讲坛》给大学语文改革的启示

1.首先,了解各专业职业能力,寻找大学语文与职业能力的“对接”

电视节目《百家讲坛》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节目制作方和推广单位对于市场的准确把握和熟知,对于观众的需求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提高授课效果,在大学语文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先要对各专业职业岗位所需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各专业的职业能力,寻找大学语文与专业能力的对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对有个性和创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他们是真正被理解的。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应该是理论和技巧,而应该是以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对于文学理论的收集处理,随后是分析和论证的能力的培养教育,甚至是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要好过纯知识的灌输。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只是知道老师教的东西,而不去怀疑、不去论证教师的“克隆”。

2.其次,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兼容并包

《百家讲坛》通过各种观点的集合,把学术自由、百家争鸣之风重新带入了观众的视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中关于秦可卿的相关论述曾引起较大的争议,甚至有专家和学者认为,他们是在对观众进行误导。但是作为普通观众来说,学术观点固然重要,如果是正确的观点可以有理有据地进行解释和论证,我们是可以接受的。从这一点上看,国人对于学术观点的包容之心是出乎意料的,而在现实中的大学语文课程中论资排辈,对于已经进入教材的观点不容许质疑和评论,拒绝思考,盖棺定论的方式生硬地阻挠学生能力的发展,这对于学生学术研究能力是一种无形的损害。古代文学学科中更有“资质”一说,阻碍新学说的发展和应用,思想上教条化十分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作品的选择上,当代学生喜欢的网络小说如悬疑类、盗墓类小说,很少出现在大学语文的教材中。基于学生的现实情况,在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避免授课内容偏深、偏难,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分组学习、个别指导,利用分组学习中其他组员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激励大家在竞争中提高学习能力、协作能力,通过由易到难的课程内容设计,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快乐学习,提高授课效果。

总之,《百家讲坛》的成功,让更多的国人产生了对文史哲的研究兴趣和参与热情;从侧面印证了不是我们传统文化没有魅力,而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手段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百家讲坛》的成功中学习经验,准确定位,激发学生兴趣,使优秀的文学能够再次换发新的活力,切实提高大学语文授课效果,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荣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J].文学教育(上),2009(01).

[2]邓莹辉.论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S2).

[3]孔艳梅.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4]肖扬碚.古代文学教学的传统模式与现代错位[J].柳州师专学报, 2008(05).

[5]孙小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 2007(06).

[6]袁国兴.现代文学教学中的“认知”和“能力”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7(01).

[7]杨洪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如何适应大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江海学刊,2006(03).

上一篇:关于时间的演讲稿300字下一篇:如水寂寞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