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2022-06-23

第一篇: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 百家争鸣

新乐一中

张俊红

一.设计思路

以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先代哲人智慧为主题,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和精神升华,充分尊重学生体验与感受的权利,正视学生心理与情感体验的差异,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的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和启迪作用。教师应注意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师生平等交流与相互启发,加强沟通和理解。

教学上,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针对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课前指导学生收集和了解有关百家争鸣的历史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注意师生互动方式,不仅是形式上的互动更是师生之间在情感和思维上的双向互动。在课的结构上,分儒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墨家学派、百家争鸣的原因、百家争鸣的影响和课后探究等七块来处理。

重点处理: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感受诸子百家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及惠泽千年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在讲授时要顾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情况,用相对比较通俗的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另外,由于本节课的时代离学生比较远;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此外,由于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也还比较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教材分析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四.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

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 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多元的思想中,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处世和立国的智慧。 五.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国古代一本书,有人说只要读懂这本书的就可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了。那么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生:《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

师:(教师展示《论语》这本小册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和半部《论语》打天下”盛誉的《论语》。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着智慧的智慧之书诞生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呢?(教师朗读)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在这个充满变革气息的时代里。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开馆讲学,向当时的统治者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学派与伟大的思想家,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位历史人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师:那么这个是哪位历史人物对自己的一生进行的一个总结呢? 生:孔子、孟子……

师:这位历史人物就是孔子,他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一、儒家学派

师: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等。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在课堂上也经常跟学生聊天。有一天,他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老师旁边,然后孔子很随意地跟他们讲:今天假如我想听听你们的志向,你们会说什么呢?我们接下来通过一个动画的方式来看看孔子弟子们的理想是什么?

(放映动画片)

子路:“老师,我的理想是这样的,----给我一个大大的国家,这个国家有着外来侵略的忧患和粮食不足的危机,但只要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富强起来。使老百姓不仅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念懂礼仪。”

冉有: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我去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那人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了。

公西华:“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着主持人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理国家,管理人民这些事我可不敢说。” 师:同学想想看,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很重视礼仪。

师:是的,他们都非常地强调“礼”。“礼”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同学们看得足够仔细的话,还会发现,孔子三位弟子的理想是越来越接近人生的起点的,从子路要治理一个大大的国家到公西华要在礼仪中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体现了这种趋向。这个时候还有一位弟子没有表态,这就是曾点。曾点的内心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上来后先卖了一个关子。他说:“老师,我的想法跟三个同学有点不一样,能说吗?”孔子说:“人各有志,但说无妨。”这个时候,曾点才从容地开始了他的描述: (屏幕显示材料)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师: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位好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动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滌得干干净净,然后到鼓乐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在一个万物开化,大地复苏,春风萌动的季节里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当这样一个仪式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家就高高兴兴地唱着歌回去了。他说,这就是我的理想,我只想做这样一件事。

他的话说完了,一直没有表态的老师终于表态了,说:我的理想也就和曾点是一样的。同学们想一想曾点的理想当中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生1:与大自然合而为一。 生2:强调内心的心灵修养。 生3: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师:曾点的话里面强调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行为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古人说的修身,然后再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是其根本。孔子强调大的理想首先要从做人开始,注重自己的内心修养,这就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仁”。

孔子在日常的行为中特别强调“仁”。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出现的次数达105次之多。那么什么是“仁”呢?我们先看一组材料(屏幕显示下列材料):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 2

学来给我讲讲“塞翁失马”的故事。 (学生讲解塞翁失马的故事:)

师: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要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谁是那个邻居?我们每个人都好象那个邻居,一天到晚羡慕别人。殊不知当我们在羡慕别人得到好处时,危险可能正在靠近他。这就好像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一个人有福气,他的灾祸可能也要来了。很多人如果没有当初获得的那个好处,也没有之后的灾难,这是一种人间常态。因此我们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学习塞翁的态度,这是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善就有恶,有高就有低,有好就有坏,有得就有失。很多时候我们表面上得到了,但失去的恐怕更多。

我们知道事物之间的矛盾会发生转化。但是,由于老子看不到转化的条件,更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思想,通过《老子》一书留传了下来。

后来的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道”作为世界最高的原则,我们可以来看发生在庄子身上的一个故事: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妻子刚死的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觉察到她不但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但没有形体,也没有气,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变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这个人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跟在一旁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所以才停止哭泣啊!”

庄子认为死亡其实是回家,是回归人类生命的来源,也就是回到“道”的怀抱。那么,这个故事反映了庄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生:我感觉这里似乎体现了庄子身上所具有的那种逍遥的人生态度。

师:这里同学们要注意庄子这里流露出了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同学们千万不要盲目模仿。此外,庄子还提出了“齐物”观点: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一样的,这就是“齐物”。物无贵贱,无是无非。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师:(过渡)当时在宋代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叫做“守株待兔”。

三、法家学派

生(讲解守株待兔的故事:)

师:这个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很熟悉,那么这则故事是记载在那一本古书当中呢? 生:《韩非子》

师:既然是一则寓言肯定是有寓意的,那么韩非子写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韩非子记载这则寓言的目的是用来讽刺那些不知变通的人,他说:为人君者,一味固守先王之道以治理今世众民,不正如宋人守株待兔一样?基于这样的理念,韩非子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从以上材料中得出,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的哪些思想 生1:必须要加强中央集权,有皇帝掌握权力。 生2:强调“法治”。

师:韩非子思想的核心是法、术、势三者的结合。倡导严刑峻法的思想。

师:(过渡)韩非子是当时韩国的贵族。在春秋战国那个特殊的年代还存在着这样一个阶层,他们衣食简单、生活简朴,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这个派别,我们称它为“墨家”。

四、墨家学派

师: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特别强调劳动在社会社活中的作用,并建立了自己的“兼爱”“非攻”的主张。除此之外,墨家还提出了哪些改进社会的主张 生: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师:墨家还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化解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比如著名的墨子救宋。此外,墨家之中多能工巧匠,多我国古代科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以上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当中儒、道、墨、法等四个主要的思想流派,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四派的主张,我们该怎么说呢?我先做个示范:比如说儒家思想,我用“万世师表,仁政礼治“这八个字来形容。那么其他三派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1:道家:无为之道,逍遥自然 生2:法家:与时俱进,治国以法 生3:墨家:身体力行,兼爱非攻

师:这些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个主要思想流派以及他们的主要观点。除此之外,当时还出现了其他的一些派别,比如说兵家、小说家、名家、阴阳家等等,从而出现了中国思想史空前活跃的局面。那么中国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 生1:当时出现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当时社会礼崩乐坏。 生2:各诸侯国为了争霸战争的需要大量人才。

五、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

师:政治上,天下共主走向天下无主,遂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为夺取霸主地位,得人才者得天下,各诸侯国盛行养士之风。学术是受政治影响的产物。思想即发端于在人生态度与治国方针的不同。于是各家各派,著述讲学,周游各国,思想互相激辩。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我们中国历史著名的百家争鸣。

师:(过渡)百家争鸣的展开对中国后来的历史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是这样。就当时来说影响有哪些呢?

六、百家争鸣的影响:

- 45 -

第二篇: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邛崃一中

易代军

一.教材地位

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该课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历年高考在此命题的概率较大,因此该课地位非常重要。

但这节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多。作为一轮复习,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怎样在

巩固基础的条件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让生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百家争鸣的意义对现实的影响。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 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教学重难点为。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这一课时的教学活动将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逐渐把教材的知识分化组合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据此我确定本课教法学法如下:

五、教法、学法

① 教法采用图片文字材料阅读、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谈话法等.

② 学法:使学生能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促使学生有感性地知识获得 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丛史出的。

那么本课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材料阅读法。 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

1

①依据:儒道法墨四家学派代表人及主要观点是本课的核心 ②突破方法:通过图片文字以及情景模拟和联系现实来寻找突破 依据以上的分析教法学法的确定具体教学流程如此:

六、具体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用习近平主席的一段讲话,来导出传统文化,即儒家思想形成的课题来。二)复习过程:第一环节先展示考纲,及近三年来高考在这一节的考查,让学生明白这一节的地位的重要性。

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根据教材,结合学案,落实基础。

然后设计问题:孔子、孟子、荀子三大儒家思想的异同?通过比较,学生进一步明白他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然后在合作探究东西两大伟人---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人的观点思想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从而对两者对东西方文明不同的影响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第三个环节是:让学生根据教材,结合学案,继续落实法家、墨家、道家的基础知识。 然后设计提问:如果你是春秋战国时期君主,你会接受哪家主张?为什么?(小组讨论),通过这一谈论,让学生明白法家思想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因而为统治者采纳,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儒家思想虽为显学,但因不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而备受冷落。

在学生通过前三个环节的学习后,对于四大学派的基本主张已经掌握到位,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已经基本掌握。因此

第四个环节就是:探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展示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归纳概括,既培养了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第五个环节:知识拓展和迁移教师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对当时,而且对我们现代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通过让学生课下讨论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有借鉴意义?

让学生明白诸子百家的“依法治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等等。

板书:百家争鸣

一、四大学派代表者及思想主张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第三篇: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高一年级《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闵行中学

范江

【教学立意】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天下大乱;诸子百家为实现天下大治,竞相争鸣,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路径。 【教学目标】

知道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表现和诸子的基本观点;通过分析导致百家争鸣出现的诸多因素,体验历史现象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习得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成因的方法;领悟先秦诸子实现天下大治的伟大理想和强烈的人文关怀。 【重点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

难点:诸子的主张和对后世的价值。 【教学过程】

环节1:出示历史学家对“轴心时代”一段论述(见资料附录1),提出问题:此时各文明出现了哪些伟大的精神导师? 他们分别从哪个角度思考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与历史上的处境等根本性问题?

设计意图:引出百家争鸣现象,导入新课,并点出中国思想家思考的角度与其他文明思想家的差异,为课后总结埋下伏笔。

环节2:通过“中国社会急剧变革,出现了诸多新现象、新事物”进入本环节。呈现图片(郑庄公举行大典留下的祭祀坑)和周郑交战的一段历史叙述(见资料附录2),请学生思考:这两个材料反映当时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政治新格局。

设计意图:以二则材料表明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并接着叙述春秋战国出现的政治混乱局面,进而顺利引出该时代的特征:天下大乱。

环节3:以“变革还不止于此,经济领域也出现了新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为

1 过渡进入本环节。以春秋战国时期的铁质农具图片(见资料附录3),介绍铁器的出现和优点,以文献中记述的历史人物姓名和考古成果牛尊(见资料附录3)相互印证表明当时已出现犁耕。

设计意图:叙述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变革,阐明社会变革的经济因素。

环节4:通过“经济的变革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变化”进入本环节。用廉颇门客的一段话(见资料附录4),启发学生思考该门客眼中天下人交往的原则。

设计意图:由该材料体现当时追逐利益的社会风气。

环节5:叙述私学的兴起,旧的社会等级崩溃,知识分子游离出来形成新的士阶层。

设计意图:表明士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也是当时最活跃的阶层,成为百家争鸣的主体。

环节6:提出“怎么从大乱到大治?”这一关键问题,并讲述百家争鸣的出现。

设计意图:该问题既是对此前几个环节的总结,也是诸子百家思考的核心问题,为此后儒法道三家观点的介绍建立主线。

环节7:依据《论语》中几段的经典语句(见资料附录5),阐释孔子“仁”、“礼”思想。

设计意图:以孔子的语录来介绍其思想,突出儒家以道德协调人际关系,重构社会秩序的特点。

环节8:以孟子(见资料附录6)和荀子(见资料附录7)的经典语录介绍二人的核心观点。

设计意图:阐述二人的思想,强调孟子思想中对君主的制约。

环节9:依据韩非子的经典语录(见资料附录8),请学生们思考法家对社会变革的态度和法家“法治”的价值。

设计意图:表明法家对社会变革的肯定态度影响了其主张,凸显法家以法律这种强制性的手段来重构社会秩序的特点。

2 环节10:用老子的经典语录(见资料附录9),介绍其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思想。

设计意图:强调老子思想中的哲学色彩,突出其希望回归自然、原始状态来化解争端、恢复秩序的特色。

环节11:以板书回顾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启发学生思考诸子百家虽然具体主张迥异,但思考角度是一致的。

设计意图:在复习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归纳出诸子百家思考的角度都是实现天下大治,进而点出中国知识分子重政治、重人事的特点,回答了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实现了前后呼应。

环节12: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诸子百家会产生不同的评价”为过渡,进入本环节:历史的“近”与“远”。请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儒法道三家中,哪个学派在当时最受统治者欢迎?为什么?从历史长时段来看,儒法道三家的思想有何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该环节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和深化。第一个问题从当时来看,理解了为何法家受君主欢迎,自然就明白为何儒道不为君主所欣赏。第二个问题从历史长时段来看,通过挖掘儒法道三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价值,凸显他们塑造民族文化基因,成为民族文化之根的巨大影响。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孔子陪坐在鲁哀公身边,鲁哀公赐给他桃子和黍子。孔子先吃黍子而后吃桃子,鲁哀公身边左右侍从都掩口而笑。鲁哀公说:“黍子,并不是吃的,而是用来擦

3 拭桃子的。”孔子回答说:“我知道这种用法。那黍子是五谷中排在第一位的东西,祭祀先王时它是上等的祭品。瓜果蔬菜有六种,而桃子为下等品,祭祀先王的时候不得拿进庙中。我孔丘听说,君子用下等的东西擦拭高贵的东西,没有听说用高贵的东西来擦拭低贱的东西。如今用五谷中高贵的来擦拭瓜果蔬菜中低贱的,是用上等的来擦拭下等的。我以为这样做损害了礼义,所以不敢把桃子放在宗庙的祭品前面先吃。”

(1)列举孔子的主要贡献。(3分)

(2)概括材料中所呈现的孔子形象。(4分)

(3)这段故事来自《韩非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为何要塑造以上孔子形象?(6分)

【资料附录】 1.轴心时代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此时,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一些伟大的精神导师。

——王家范: 《大学中国史》

2.新格局

(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郑庄公行大典的祭祀坑 3. 新工具和技术

4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

青铜牛尊(春秋时期)

《史记》等古书记述孔子弟子的名字: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力士名牛子耕。 4. 新风气

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孔子:以仁释礼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6. 孟子:呼唤“仁政”

“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

7、荀子:“礼法并用”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政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

——《荀子》

8. 法家:厉行“法治”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

9、道家:无为而治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 “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6

第四篇:《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历史教学要为现实服务,搭建历史到现实的桥梁。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从现实出发,引出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在学生掌握了思想家的思想之后,再用他们的思想智慧解决现实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的内容,讲述的是春秋战国,这一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空前自由、活跃的思想交锋。这一时期出现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在辩驳中互相吸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人物众多,各派思想纷呈,思想理论性很强,容易让七年级的学生感到枯燥,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引入故事辅助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思想家的思想,从而感受哲人的思想光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学生了解孔子思想与教育方面的影响和贡献、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了解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的辩证关系的能力,利用故事、质疑、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历史的能力;在对传统思想文化批评和吸收的前提下初步形成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收集有关孔子、老子、墨子、孟子、韩非子、孙武等人的材料,阅读一些有关这些思想家的通俗读物;根据各派的学术观点,讨论校园内破坏公物行为产生的原因和遏制方法,加深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并在学习辩驳中互相学习、吸收对方思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儒、法、道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 1. 讲述学生熟悉的《塞翁失马》、《苛政猛于虎》 等故事,借助故事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深奥的哲学思想。

3、利用漫画故事等形式帮助学生辨别各思想派别的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搜集有关孔子的名言警句,并进行分类。

2、将学生分成儒、道、法三个辩论小组,熟悉各学派的思想观点,做好辩论准备。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有关录像资料。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2、学习新课:

(一)老子

⑴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在学生说出老子、孔子之后,让学生找到老子的思想。

⑵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出福祸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的道理。 ⑶独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试着列举一下。如学习成绩的好坏的转化,培养学生正确分析自己的学习现状,利用哲人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

(二)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是本课知识重点,要让学生从思想和教育两个领域了解孔子,让学生从孔子政治理想以及他为实现理想所做的努力中感受至圣先师的魅力所在。 ⑴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孔子“仁”“礼”的思想内涵。《论语》中“仁”字出现了105次,孔子对“仁”特别崇敬,那么,“仁”到底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学呢?:学生归纳出“仁”就要求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之后问孔子“仁”的理想怎样推广到整个社会呢?引出孔子思想中的“礼”。“礼”就是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⑵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内涵。 ⑶但是孔子生逢乱世,他的“仁”“礼”思想会得到崇尚霸术君主们的赏识和支持吗?他的“天下归仁”的理想在当时能得以实现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孔子又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呢?过渡到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

⑷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利用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归纳出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如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总结教育家的真正含义就是传播一种思想、将理想的火种传遍天下,融入漫漫的历史长河。

⑸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柱石,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生活中“仁”的例子。

⑹20世纪人类文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两次世界大战,人类遭受巨大的灾难。20世纪末获世界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汇聚巴黎,其中一位瑞典物理学家说21世纪人类要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5世纪前,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我们应该从孔子的思想中汲取怎样的智慧呢?从历史又回到现实,学生通过思考感受中国先贤哲人的思想光芒,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世界和平发展的历史责任感。 (三)百家争鸣

以图表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出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思想主张,让学具备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局面的初步感知后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学生联系学过的旧知识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活跃提供了自由空间”。出示漫画,让学生判断漫画中的故事反映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出示辩论题目,“结合本班实际,或运用儒家思想教育观点,或运用法家严格惩罚观点,或运用道家自我觉悟观点,就班风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再现百家争鸣的情境。通过对其思想内容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形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课堂小结:启发学生谈本课学习的收获和感想,进行知识的加深和情感的深化。

4、板书设计: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自我反思及评价

本课较好地落实了《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的规定。《标准》要求虽然简单,但所涵盖的教材内容思想理论性强,社会运用性强,知识结构呈开放性,这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教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从导课到知识的传授一直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穿梭,通过问题的巧妙设置大手笔、大跨度的在历史与现实中搭建桥梁,师生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徜徉,感受先贤哲人的思想光辉,增强文化的归属感和历史的责任感,本节课取得良好效果。

第五篇:百家争鸣教学反思(大全)

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反思一: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新课标考纲为核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接受知识。由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上起来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国学教学相对薄弱的今天,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向学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先秦以前就已经非常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对今天开放的世界,我们该如何面对世界各国的文化,有着很强的指导借鉴意义。同时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的分析,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一定时期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热爱和学习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后记:学完本课后,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一些熏陶,尤其是很多积极的思想让他们很有感触。我还结合了语文《论语十则》加深了学生们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当堂进行了课文背诵。但毕竟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很多东西对于他们来说都很抽象,因此不能讲的过多过深。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整体效果还可以。

反思二: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1、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2、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3、高二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但是,学生对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一观点的理解不够。因此,教师应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解释。

4、学生在初高中都在学习文言文,但是,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一些古文理解不清。因此,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5、学生知识面有些狭窄,如"三教九",学生不知道。教师应加强古代文化知识的教学。

6、学生探究能力不强。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学生要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因此教学上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

反思三: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这次我上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材《百家争鸣》。

在上课之前,我一直在思索:《百家争鸣》这一课,怎样 才能既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授课实践后,我有了以后几点感悟:①弄清"百家争鸣"的时代。"百家争鸣"开始于奴隶制瓦解的春秋时期, 兴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统治地位的战国时期。②明确"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国地主阶级通过不同形式先后夺取政权、封建诸侯割据天下并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③把握争鸣的特点。每位思想家,各个学派都对共同关心的每个问题分别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已见彼此辩论。

这节课按要求是认识非常多的思 想家,在教学上我重点突出孔子和韩非子。因此,对于其他思想家学生只有一个浅显的理解,而重点在于探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内容和影响。学生通过阅读课文 概括重要思想家的成就,概括得比较到位。另外,我再加一些思想家的故事,学生比较感兴趣。尤其是介绍老子的故事,介绍《道德经》的由来,学生既感觉有兴 趣,又增长了知识。另外,我让学生讲故事、讲格言,学生表现得非常积极。如孟子"孟母三迁"的故事、庄子"坎井之蛙""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故事、韩 非子受李斯迫害的故事等,学生讲得非常生动。

一堂成功的历史与社会课要以建构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因此,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及教学方式,进行详细的备课和反思,学正为师,身正为范。

反思四: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百家争鸣》是属于思想文化教育课,思想文化是历史与社会课程重要的内容组成,也是了解历史与社会的有效途径。但相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思 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不仅显得过于理性、抽象,而且呈现形式也比较单调,往往是一些人物的观点罗列,缺乏生动的情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教师而 言,且不说如何 教学,就是要把握这些思想、文化大家的思想观点和学术成果,也不能不说是件困难的事。所以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机械记忆的现状还是常有 的事。如何改变思想文化课教学中的两难境地?结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百家争鸣》一课谈谈我的做法:

一、教师的教

(一)观点用情景来映衬

虽 说思想观点总是理性的、概括的,但拥有思想的人却是感性的、生活的,可以说也正因为那些思想家、文化人有着比常人更感性的体悟,更丰富的生活经历,才会有 常人没有的智慧和思想。况且,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自然流露在他们具体的言行里、现实的生活中。通过"烧伤仆人了没有?"、"苛政猛于虎也"、"齐景 公问政"等故事的引用,使"德政"、"礼治"等的观点因为有了孔子生活和言行情景的映衬,变得具体、可感,仿佛我们就是被孔子问及的那位仆人、是伴随孔子 左右的弟子。

(二)逻辑由人物来引领

本 节课涉及历史的逻辑、教材的逻辑、历史人物的思想逻辑、学生和教师的认知逻辑等,这条"迪尼斯路径"的起点在哪儿?从课文题目看,没有"家"何来"鸣"? 从学生的认知看,没有"人物"何来"观点"?没有"观点"怎知"背景"?所以我改变了教材原因——过程——意义的逻辑顺序,以人物为起点把"谁——说什么 ——什么要这样说——说了带来怎样的意义"作为教学逻辑组织教学。

(三)历史用社会来印证

作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百家 争鸣》它的教学不能等同于单纯的历史学科教法。在学习孔子教育成就的时候,插入2007年山东大学组织的"孔子思想与中华文化论坛" 和周勇博士撰写的《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教育著作;从今天政府治国思想和举措中追寻其历史的渊源,乃至把治国平天下的观点,

上一篇:班级值日班长模板下一篇:部门经理岗位职责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