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百家争鸣说课稿

2022-10-28

第一篇:第八课百家争鸣说课稿

8.1第八课_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说课稿

第八课《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说课稿 说课人:

一、教材分析,即本课的教学地位和作用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第8课的第1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联系的观点之后自然而然展开的。本框主要讲了发展的普遍性以及发展的实质。说明一切事物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漫长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发展的观点是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学习本框对学生们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以及下一框的学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每个说1~2个)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以及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同时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各说2~3个)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是学生理解发展的实质。对哲学上发展的概念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也很重要,因此我把以上两点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

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重点说)

1、 课题引入: 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 讲授新课:(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二篇:《百家争鸣》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课题是《百家争鸣》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地位,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方面加以讲述。

一、教材地位

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相辉映的局面,它谱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序曲,其精华仍具有为现代社会服务的现实意义。同时它涉及到的儒家学派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发展形成是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该课的学习能让生深切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其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该课地位非常重要。

但这节课知识容量大,理论性强,人物多。而且我校的学生学识面不广,史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基于该认识和结合浙江省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从史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视频相关的角色扮演,动手写人物碑文和寓言成语故事的讲解令生感知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通过创设情景联系实际等方法让生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通过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百家争鸣的意义对现实的影响。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 用争鸣来理解争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结合教学目标教材地位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教学重难点为。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四、课时安排 预设课时为一课时。

这一课时的教学活动将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逐渐把教材的知识分化组合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据此我确定本课教法学法如下:

五、教法、学法

① 教法采用视频欣赏、图片文字材料阅读、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谈话法等. 学法则是

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

② 学法:使学生能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促使学生有感性地知识获得 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论丛史出的。 那么本课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模拟法,材料阅读法。 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

①依据: ②突破方法:采用情境创设法,史料阅读法等来引导学生领悟贤者们的思想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

依据儒道法墨四家学派代表人及主要观点是本课的核心

②突破方法:通过图片文字以及成语故事,和情景模拟和联系现实 依据以上的分析教法学法的确定具体教学流程如此:

六、具体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我将通过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上孔子三千弟子诵读论语的场景。提问:孔子是何时人呀?能用个词来形容看这个时候的感受吗?奥运会怎么重大的场合,大导演张艺谋为何要设置这样的一幕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百家争鸣探询其中的答案。进入本课。 这样的导入:

设计意图:是希望通过视频观看,讲学生的感受,提问设疑,确定春秋战国时期。调动学生以积极的状态进入本课以下的学习环节: 二)新课学习

第一个环节:

环节一:说文解字,解读标题:

百家争鸣?是什么意思呢?是一百个家庭争着叫吗?解读课题有学生的回答引导出是多个学派的争相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这是在我国什么时候呢?课文具体涉及到哪几个派别?师生共同引导出该课的整体框架。 设计意图:这样做能使学生对整节课的框架有个大体的认识,让学生得到知识预见性而更好投入到课堂活动。进入第二个环节。

环节二:师生共同完成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提问,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是谁?结合课文P4的图,教师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主张。对有教无类的解释。继而让生结合课文P5,汉墓的竹简论语。提问:论语最早什么时候出现?你知道其中的一些名句吗?P4图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讲述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结合图片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深切感受孔子的思想主张。

过渡:孔子自幼就有

凑拜周礼。环境可以影响着人的发展,所以昔孟母折郊处而有成就了儒家的另一个学者这就是孟子。他发展了儒学,曾受到

国君主的接见,你认为他会阐述自己的哪些思想主张?由生回答,后老师提点主张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

由生回答后加以评价,提示学生做好标注。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提问,和阅读材料材料的针对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过渡:但却有人主张性恶论这就是荀子。他对于儒学方面又有了哪些新的发展?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儒家代表者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过渡:这是儒家学派的学者继承发展儒学,大凡能做到这点的人物,都是虚心下问的,孔子就成问学于老子,第五页图片,该图中就是老子像,老子有名李耳,老聃,据说他生下来时就是老态龙钟的样子。

在老君岩旁边有块石块请你在碑文中写一段话介绍,老子。建议包括姓名,何时人,思想主张。

不仅如此老子还有本著名的书籍道德经。讲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问:该句反应了老子什么思想主张?

作为道家的另外一个人物,庄子,庄子梦蝶。这就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道家总的来说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通过学生写碑文等和成语故事,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动笔的能力。以及进行及时的知识反馈。 过渡:如果你遇到了大舌头说不清出话的人千万不要瞧不起他,因为他们往往也具有着出人意料的才智,就比如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他虽然大舌头说不清楚话,但是思想极为敏锐有见地,本是韩国的贵族,而没有得到重要著书立说。流传各诸侯国。为求贤若渴的嬴政发现。据说秦国当时攻打韩国就为了得到韩非这个人才。那么你认为嬴政可能在这些书籍中看到了韩非的哪些相关主张?学生回答后小结提醒学生加以标注。这是希望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情景,让生能深入到历史,使历史变得鲜活生动。

过渡:四大家中还剩下墨家。 问:他的创始者是谁?结合地图册云梯和图。利用当时鲁班去楚国与木工祖师爷鲁班的一段精彩较量劝说楚国放弃攻打宋国。 问这种行为反应了墨子什么主张?

除此外,还涉及到哪些其他思想主张?并对其中的思想主张的要点加以解释。并提醒学生加以标注。这是希望

设计意图:利用故事情景和图片,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墨子的思想主张。

墨家的思想主张讲述完毕加以小结,四个学派的思想主张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提问:如果有人在地上丢了一张纸这四大家遇到时假设你是这个四个学派中的之一,你会怎样处理。这是希望。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创设情景,学生的角色扮演,领悟四个学派的思想主张。 之后进入 环节三:

播放感动中国的新闻图片,引用李泽厚的话,提问:那么这样的百家争鸣的思想主张对现在有何影响呢?由生回答加以小结。

然后提问:现在你能认为张艺谋为何要在2008年开幕式上设计这一幕?孔子思想地位,思想有哪些值得我们去学习。除了孔子的相关思想主张。

板书

百家争鸣

一、四大学派代表者及思想主张 1.儒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2.道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3.法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4.墨家学派代表者及其思想主张

二、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第三篇: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继承与发展了春秋时期的儒家,道家等学说,同时又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地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教材主要简介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和影响,以及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这是高中阶段《课程标准》里的部分内容,高中阶段侧重点在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即儒家思想如何在百家争鸣中吸收各派精华而获得自身发展。

二、学情分析

(1)高二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中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但是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3)学生缺乏与思想文化史规律性有关的个人经验,这是本课教学的最大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

三、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以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关注百家争鸣的含义,结合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情境创设与师生互动,归纳孔子、 孟子、荀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列出为人处事、励志名言、文化传统、传统节日中仍在受先秦思想的影响的事例,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探究体会古人多元的思想、情感,感受先哲们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的智慧。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孟子,荀子,墨子,庄子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 依据:儒家思想的创立和早期发展为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奠定了基础,因而在本专题学习中居于重要地位。

难点: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

1 根据教材的分析和学情了解,因而本人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式教学、史料分析法

学法:表格法、角色体验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诸子百家智慧争相辉映,绘成一幅让人神往的优美画卷,此后两千年,中国人的思维始终超越不了这些先哲的境界,是什么原因铸就这种辉煌?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说文解字,解读标题——诸子百家的历史渊源

以问题的方式刺激学生关注百家争鸣的含义,结合政治、经济史内容,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百家”是指有一百家吗?“争鸣”在当时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争论的主题是什么?社会环境允许争鸣吗?这种方式对我们有何启示?(自由的认识与争鸣才能创造出光辉、深邃的精神产品。文人、士的黄金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中一个必要条件是政治多元与文化的多元化。)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主题概念,有利于学生对该主题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生成学习方法: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 环节二:感悟先哲思想

步骤

1、探究儒家思想的形成 阅读史料,总结孟子思想: 材料一: 苛政猛于虎

材料二: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仁政 材料三: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民贵君轻 材料四:孟子曰:“人无有不善。”---人性本善。

点拨:孔子的仁爱过于宽泛,孟子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孟子运用“仁”的观念来调节阶级关系,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重要发展。 阅读史料,总结荀子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仁义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君舟民水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恶 荀子曰:“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法治(法家) 荀子曰:“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利用规律(道家)

点拨:荀子在继承孔孟思想的同时还吸收道家和法家观点,从而克服了孔孟儒学思想的缺陷(忽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法律作用的倾向),成为早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从孔子、孟子到荀子思想发展的脉络体现了思想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即多元发生、多元组合、互相交融、共同发展。百家争鸣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具体来说,儒家思想在争鸣中不断吸收各派精华而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步骤

2、从宇宙观、政治观、心性观、历史观四个方面比较儒、墨、道、法各家的观点。 设计意图:分析儒家思想的发展和百家争鸣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

2 鲁迅说:“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步骤3.角色体验: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君主,你会采用哪种政治主张治国?说明理由。假如你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平民百姓,你会更倾向与哪种思想?阐明你的理由?

升华:古代的思想家总是希望通过他们的想象,来构建一个理想的国家。在西方,柏拉图专门有本著作,就叫《理想国》。在中国,有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孔子的“大同”思想。从这些里面可以看出来,古代的思想家伟大的志向和抱负,同时也能够感觉到他们伟大的救世的热忱,拯救世道,关心民生的这样一种热情。有伟大的志向,同时也有崇高的道德,尽管他们的很多思想,可能在今天看来很落伍,但是他们的道德,他们的智慧,对我们都是有永恒的启发的。

步骤

4、案例分析

请问:如果你分别是信奉儒、墨、道、法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习上课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墨家:这是师生关系不和问题,主张兼爱,即爱学生如己。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那就由他去讲,讲到他不想讲为止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要连坐!一人讲话,周边同学都要一起受罚!

过渡:上面我们一同领略了先哲们关于做人、处世和治国的智慧。那么到底百家争鸣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怎样深远的影响呢?学生生成认识。 环节

三、古为今用

以探究学习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内容和身边的常见事例结合起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1.诸子百家的思想直到今天仍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请大家各抒已见,谈一谈现实生活中哪些思想与先哲们思想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便是那“诡辩”的名家,也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逻辑学领域。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学而优则仕,官本位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无为而治”——“韬光养晦”

2.留意一下我们当代生活中还有哪些仍在受先秦思想的影响?(为人处事、励志名言、文化传统、传统节日等)。由此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民俗是群体传习文化的重要方式。以丧葬礼为例,古代中国社会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直把处理死者看作是重大而庄严的事情,并视其为调整家族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传统丧礼大致包括停尸、

1招魂、吊丧、殡仪、送礼几项程序; 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对服丧功期也有严格规定。现今的丧葬仪式虽已简化,但从中仍然能够窥探到传统伦常观念的影响。又如除夕祭祖、中秋节合家团聚的节庆习俗,反映了亲亲的伦理观念在当代中国的传承。

3.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给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我们可以、也应该鉴借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

3 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也鉴借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废私立公",等等思想。 课堂小结:在历史长河中,诸子思想随着岁月的流转和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做着加法和减法,这也是历代君王、大臣和学者为了“现实”进行选择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阳儒阴法、儒道互补、法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它承载了持续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国和农业文明。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各种严峻挑战而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七、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充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很圆满的达到目标,突破重难点。但由于学生层次的不同,基础知识的差异,在教学中可能遇到以下问题:

1, 学生讨论时参与问题的完整度。 2, 对教材细小知识点的把握。

3, 本节文言文较多,对教材所引文言材料的理解程度。

第四篇:高中历史说课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说教材 :

1、教材地位:

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该单元自先秦诸子起笔,以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化过程为主线,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孔子、董仲舒和朱熹。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正式确立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本课介绍了这段史实,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条主线: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过程。

三个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具体主张、正式确立。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西汉前期政治、经济情况,分析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 了解并掌握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比较其与孔子思想的异同并分析汉武帝选择新儒学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3.汉武帝尊儒之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

课前预习;课上展示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联系时代背景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思想统

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到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具体内容。

难点:孔孟、董仲舒思想的异同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

二、说学情:

特点:高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具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且经过高一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历史知识储备;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该缺点可通过课前预习予以弥补。

三、说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引导他们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加以阅读思考,开展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法:

本课内容较多,预计用讲述新课、复习巩固两个课时完成。使用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结合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实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先预习一遍教科书,再从网络、课外读物中搜集一些关于孔子、董仲舒的资料,基本了解其主张。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新课导入:

多媒体演示孔子和董仲舒画像,请同学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孔子、董仲舒的情况,之后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孔子手中没能成为官方哲学,而在董仲舒时期完成了呢?

1 目的:导入新课,使学生迅速进入课程学习,且为后面比较二人思想的异同做铺垫。

3、新课教学: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总结儒学思想兴起的背景。 教师总结:

秦用法家,二世而亡,多年战乱破坏了社会生产,人民亟待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成为政治指导理论。

汉武帝即位以后,西汉王朝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阶段,但边境安全、地方割据等问题依然威胁着西汉中央政权。

汉武帝需要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寻求提高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依据。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主张: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分组讨论并概述董仲舒的思想观点,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进行引导。讨论完成后,分组发言,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针对加强君权需要);三纲五常(针对道德教化)。董仲舒的新儒学符合当时政治需要,因而获得统治者的欣赏。

(3)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式确立: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总结汉武帝确立儒家思想为官方哲学的具体措施。 教师总结:起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政治垄断);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兴办太学;设立地方学校;鼓励私家儒学教育(思想垄断)。由此,察举征辟等文官选拔制度取代了军功贵族,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目的:通过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能力。

4、课堂小结 :

教师结合板书回顾本课内容。

目的:知识点线索化,以巩固知识,提升学生能力。

5、布置作业 :

为什么汉代会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变化?孔孟之道与董仲舒新儒学有何异同?

通过展示PPT进行对比,使同学们理解:思想适应现实政治、经济的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等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之。 目的:加深对思想史的理解,且为实用主义。

六、板书设计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中央集权需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针对加强君权需要);三纲五常(针对道德教化)。

三、汉武帝尊儒措施:起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政治垄断);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兴办太学;设立地方学校;鼓励私家儒学教育(思想垄断)。

四、影响:察举征辟等文官选拔制度取代了军功贵族,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七、教学总结:

本课主要围绕董仲舒其人展开叙述,旁及西汉黄老思想、选官制度、教育制度,信息量大。孔孟、董仲舒思想的异同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等问题难度较大,讲课时需考虑学生的认知理解程度。

第五篇:鲁教版 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说课稿

第八单元 海水中的化学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首先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海洋中的淡水资源和食盐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起到了很好的导入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那些资源,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

②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蒸馏法、结晶法、膜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研究,知道蒸馏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在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同事,更应该关注对海洋的保护,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和利用的方法及价值;利用海水支取镁,海水的淡化方法——蒸馏法。

难点:海水制镁及“多级闪急蒸馏法”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大海及丰富的海洋资源

海洋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资源宝库。海洋被人们誉为“天然的鱼舱”、“蓝色的煤海”、“盐类的故乡”、“能量的源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使学生从更多层面,更深入的了解大海)

【问题导入】:提出问题:海水的滋味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同时观察教材中的图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交流并总结海水中溶有大量的盐类物质等。】

通过导读【过渡】:不仅海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资源,海底也是个巨大的宝藏。

通过【归纳小结】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除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外,海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海洋开发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海水淡化就是其中一方面。

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用蒸馏法淡化海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从哪些方面对装置进行改进,可以提高水蒸气的冷凝效果?蒸馏法在石油化工生产上还有什么应用?蒸馏和蒸发有什么不同?

【投影】多级闪急蒸馏流程,分析其原理【归纳总结 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海洋化学资源

一、海水中的物质

二、海底矿物

三、海水淡化

1、海水中溶有的物质

1、可燃冰

1、蒸馏法

2、海水制镁

2、锰结核

2、结晶法

第二节 海水“晒盐”

一、教材内容分析

食盐是我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物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食盐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其社会价值不言而喻,另外学生对海水“晒盐”的方法并不陌生,因此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海水“晒盐”切入,了解海水“晒盐”的具体过程并引领学生学习饱和溶液与结晶问题,实现从生活中走进化学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完有关饱和溶液和结晶的知识后,再回扣海水“晒盐”的过程,解决海水晒盐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并进一步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实现从化学走向社会。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是结晶的途径之一。

2.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掌握蒸发结晶法。2.在学习饱和溶液和结晶的过程中,了解改变和控制条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从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认识饱和溶液与结晶的过程中加深对微粒观的认识。2.在古今制盐的对比中,体会科学技术的伟大力量,培养化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饱和溶液和结晶的概念。 难点:饱和溶液和结晶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白毛女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线索物质——食盐;并介绍食盐对人类生命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配置一定量的模拟“海水”。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了解食盐的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导入新课。

环节二 饱和溶液的概念,【探究第一站】【问题1】一定量的溶剂(水)里能否无限制地溶解某种固体溶质?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甲组同学继续往盛有模拟“海水”的小烧杯中,依次加入第二份、第三份和第四份食盐,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乙组同学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B中依次加入三份KNO3,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教师总结】大多数固体物质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并指导学生观看饱和溶液配置过程微观模拟。通过观看微观模拟,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加深学生对微粒观的理解。

【探究第二站】【问题2】如何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讨论后可能会想到通过加水或加热升温的方法完成转化。教师提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受温度的变化影响不明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给烧杯A加水和烧杯B加热的探究实验,并总结结论。本探究承接第一站探究的结果,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同时又为结晶概念的引出做铺垫。并微观角度解释这一过程。

【演示实验】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固体,发现溶液变为紫色。在以上实验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饱和溶液的定义。【问题3】如何使不饱和溶液能否转化为饱和溶液?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溶质、降温以及减少溶剂的方法转化为饱和溶液。这一问题的设计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环节三 结晶的概念【探究第三站】【问题4】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学生从减少溶剂的角度思考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完成如下探究实验:取烧杯中的模拟“海水”少许,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用电热吹风机向溶液吹热风,观察现象。教师展示氯化钠晶体的实物图及其微观结构图。并据此给出结晶的定义: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里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做结晶。微观模拟结晶过程。展示其他晶体的实物图片。

【思考】结晶除了蒸发结晶还有没有别的结晶方法?学生结合前面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可以得出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学生通过亲自模拟海水“晒盐”,并了解了现代海水“晒盐”的过程,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海水“晒盐”的原理,而且加深了对结晶概念的认识。

环节四 海水晒盐的原理,【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现代海水晒盐的过程,并解释其中的原理。学生很容易的总结出海水——蒸发池——结晶池——晶体的产生是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晶体。【展示】了解古代制盐的方法,解读《天工开物》中“凿井图”。【小结海水晒盐的原理】蒸发结晶,在古今制盐过程及方法的对比中体会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

第三节 海水“制碱”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通过纯碱性质实验的探究,既要让学生认识盐的几种化学性质,又要引导学生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基本观念,同时还要通过归纳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为今后学生做检验,推断题打好基础。

二、 教学目标: 针对教材内容.学生特点.课标要求,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纯碱等盐类物质的化学性质,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2、会熟练书写纯碱的化学性质中的有关化学方程式,记住相应的反应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总结出纯碱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重点:纯碱的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难点:对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的理解。

四、说教学环节:

以面团发酸了怎么办?[导入][投影]【食用碱说明书】

并[提问]为什么发酸了的面团加入纯碱后蒸出的馒头既没有酸味又疏松多孔? [过渡]让学生勇于发表意见,并加以肯定,从而导入课题。

新课教学,[投影]纯碱的物理性质,[过渡]通过观察碳酸钠的外观我们了解了碳酸钠的部分物理性质,再来根据碳酸钠的所属物质类别,结合前面学习的酸和碱的知识猜想一下:碳酸钠可能有那些化学性质?纯碱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由Na2CO3俗称“纯碱”,引出问题它属于“碱”吗?通过分析探究得出,1.碳酸钠溶液呈碱性2.碳酸钠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3.纯碱与某些碱溶液反应4.碳酸钠与某些盐溶液反应。

简单介绍盐的水解。通过几组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盐的化学性质(共性),及正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我们需要更多了解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

并[投影] 归纳口诀

钾钠铵盐皆可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盐酸不溶银;

硫酸不溶钡;可溶碱五位,钾钠铵钙钡。

并讲解[投影]复分解反应的实质:酸碱盐所电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者水的过程。

到实验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程利用之前学习的天然水的净化中,过滤的方法来具体操作,结合有关溶液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表达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分析海水晒盐的方法,学生能说出提纯粗盐的原理。

2、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设计出除去少量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实验方案,并学会科学正确的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过滤、蒸发的实验过程,学生归纳总结出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参与过滤、蒸发的实验过程,学生逐渐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并善于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粗盐提纯的原理,体验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过程。 难点:通过解决问题,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设计思路。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课前播放《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将盐运上山的视频,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主题。

因为此情景与学习的主题相匹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设计本环节。

课上出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 让学生观察: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提出问题,如何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将粗盐转化为精盐?这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探究过程

探究过程第一步: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因为学生已经学过天然水的净化,讨论后可以形成实验方案,。实验前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溶解度的概念分析“为什么用10ml水对3克粗盐进行溶解,而不是100ml水去溶解”。

加深学生对溶解度实际应用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探究过程第二步:学生完成溶解、过滤的实验操作。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探究过程第三步、提出问题:如何将过滤之后食盐水转变为固体食盐: 学生根据海水晒盐原理,可以提出蒸发操作,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问题跟进,层层深入

1.过滤后的液体如何操作才能得到食盐晶体?2.为什么用蒸发结晶而不用降温结晶?

3.蒸发操作用到哪些仪器? 本环节设计意图:1.完善实验步骤 2.理解粗盐提纯原理

探究过程第四步、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示温馨提示

1、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2、在加热至有较多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

3、热的蒸发皿要放在石棉网上冷却,以免烫坏实验台,取用蒸发皿时使用坩埚钳。

有的同学会产生疑问:

1、为什么用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有较多晶体析出时就停止加热?我希望学生能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实验,看实验后能不能解决?

设计意图:1.自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学习蒸发操作,理解重结晶的意义。

最后,反思交流,解决实验中的两个问题 1.蒸发过程中为什么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2.在加热至有较多晶体析出时,为什么要停止加热?

这样,结束整个探究过程,完成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过程,总结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

教学过程第三环节:解决问题:继续引入《闪闪的红星》中的场景,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释,影片中的潘冬子采用什么方法运盐进山?使整节课前后呼应。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运用化学的知识实际解决,体验体现出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教学过程第四环节:教学小结:

1、学生: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提高哪些能力?(学生自我评价)。

2、教师:对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教学过程第五环节:问题拓展: 查阅资料:了解废旧干电池的成分,选择合适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从废旧的干电池中获取MnO2。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

最后大家看到的是我的板书设计,首先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分析出粗盐中含有哪些杂质;紧接着科学探究,学生着重探究如何除去泥沙等不溶性杂质;最后解决问题,根据重结晶法提纯粗盐,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说出潘冬子将盐运到山上采用的方法。这样设计力求清晰直观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整理掌握。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五个方面的说课内容,谢谢

上一篇:大班语言小螃蟹找工作下一篇:大班数学主题教学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