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五音疗法

2024-05-10

中医五音疗法(精选三篇)

中医五音疗法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术后患者, 排除标准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伴有腰椎滑脱、腰椎骨折、肿瘤等病变、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严重腰椎间盘突出且伴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及体征者[2]。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锻炼组和对照组, 各30例。锻炼组中男14例, 女16例, 年龄24~80岁;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龄23~75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均经笔者所在医院伦理会同意, 且知晓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腰背肌锻炼指导, 锻炼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医五音疗法。

1.2.1腰背肌锻炼指导

两组均予以锻炼指导, 分三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术后第1天开始于病床上完成: (1)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法: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 双膝尽量平行贴于床面, 双足背伸、背屈。 (2) 直腿抬高法:患者仰卧, 双下肢伸直, 左腿膝部向床面压, 足背伸, 缓慢抬起至30°~70°后放下, 以无疼痛为宜, 双下肢交替进行。 (3) 踝泵锻炼法:患者仰卧, 抬起双腿, 距离床面5~10 cm, 做踩单车动作, 腿尽量绷直, 回收时足背需尽力回勾, 双下肢交替进行。第2阶段于术后第7天开始: (1) 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 屈膝、吸气, 用头、双肘及双足作支撑点, 弓型撑起肩、背、腰、臀及下肢, 使脊柱处于过伸位, 尽可能抬高至最高幅度后, 呼气、还原。b.四点支撑法:即在前者的基础上, 以双手、双足四点支撑, 作拱桥式锻炼。c.三点支撑式:仰卧屈膝, 双臂置于胸前, 吸气, 头及双足撑起全身、离床, 呈弓型, 呼气后还原。每个动作连续做5~10次, 动作到位后每次坚持5~10秒, 放松3~5秒, 交替重复, 活动幅度由小到大, 频率由慢到快, 循序渐进。2次/d, 30 min/次, 分别在早上7∶30-8∶00及下午16∶00-16∶30两个时间段开展。 (3) 第3阶段于2周后逐渐加强腰背肌肉的锻炼, 如“飞燕式”功能锻炼, 注意腰背部活动的自我保护。同时患者在腰围保护下开始下地行走, 进行腰背肌巩固锻炼, 教会蹬脚、踢腿、伸展、转腰、悬拉、快速行走、退步行走、慢跑和游泳等运动的方法。

1.2.2中医五音疗法

由专职护士在术后第7天锻炼指导过程中, 针对患者辨证分型予以中医五音法: (1) 气滞血瘀型:有外伤史, 疼痛难耐, 有固定压痛点, 舌紫暗、瘀斑, 脉弦紧或涩。可选宫、商音, 前者可选曲《春江花月夜》、《闲居吟》等, 后者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 可调节脾肺, 顺畅气机, 助运化之功。 (2) 湿热痹阻型:病因不明, 腰腿部疼痛明显、加重, 天气变化更甚, 肢体发冷、怕凉, 舌质淡、苔白腻, 脉沉缓。可选角、羽音, 曲选《牧歌》等, 可补益固精, 有效缓解肢体寒冷。 (3) 肝肾亏虚型:患者腰腿疼痛、酸重无力, 迁延难愈。偏肾阳虚者畏寒, 尿后余沥、失禁, 气喘;偏肾阴虚者头昏目眩, 面部潮红, 口咽干燥, 耳鸣或聋, 心烦多梦, 舌红苔少, 脉弦细数。可选羽、角音, 能入肝肾, 曲选《流水行云》、《梅花三弄》等, 乐曲轻柔、节奏悠缓, 能疏肝理气、缓解失眠、眩晕、多梦等症。 (4) 风寒湿痹型:多为闪腰岔气、过度屈曲、跌扑损伤而致病, 腰痛难忍, 屈伸困难, 疼痛有向臀部及大腿放射趋势, 舌质紫、脉弦涩。可选宫、商之音, 以助气机运化、顺畅, 曲选《秋湖月夜》、《月儿高》等。

1.3 功能恢复评定

参照中华医学会脊柱外科组1993年制定的评定标准在术后长期跟踪调查, 对锻炼前后残留腰痛及腿痛、腰椎前屈活动度、直腿抬高试验角度、肌力、皮肤感觉及神经反射、腰椎稳定性、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情况的变化, 总分100分, 优为大于90分, 良为75~90分;可为50~75分, 差为小于50分[3]。总有效率=优率+良率+可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锻炼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3 讨论

3.1 腰背肌锻炼

腰背肌锻炼是防止腰椎间盘术后腰背肌衰弱的有效措施, 系统的腰背肌功能锻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4]。进行加强腰背肌力量和改善腰腿功能的锻炼, 可增强腰椎稳定性, 纠正腰部不良姿势, 治疗和防止肌肉萎缩。究其原理是因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早期进行腰背肌锻炼, 有助于促进腰背肌的血液循环, 增加局部氧供应量, 减轻局部组织水肿, 增强孤棘肌、韧带的力量, 使脊柱获得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5]。

3.2 中医五音法

该疗法来自于传统中医阴阳五行理论, 通过五行系统借以达到理解身心, 治疗疾病的作用[6]。中医五音法包括宫、商、角、徽、羽五种调式, 五种不同音调的音乐可以健运脏腑, 调理气血舒畅情志, 从而起到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如宫调音乐属土, 曲风庄重、敦厚, 能促进全身气机稳定, 调节脾胃升降。商调音乐高亢、优美, 能调肺宣, 促进气体内收。角调音乐轻缓、柔和, 可促进气机条畅、升法, 调节肝胆疏泄。徽调音乐欢快、活泼, 可调养心气、促气机上升。羽调音乐哀怨、奔放, 可养肾气、降气机[7]。

笔者所在医院对30例腰椎术后患者应用腰背肌锻炼结合中医五音疗法, 结果显示锻炼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 对照组为56.67%, 明显锻炼组更高 (P<0.05) 。说明在腰背肌锻炼基础上予以中医五音法有利于促进腰椎术后患者锻炼康复, 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罗美文等[6]学者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五音疗法的结论相近。基于中国天韵五行音乐下, 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或证型给予辨证施乐, 可舒缓情绪, 调理身心, 减轻患者焦虑, 减少肌肉紧张, 能让患者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系统的腰背肌功能锻炼[8]。

综上所述, 腰背肌锻炼结合中医五音疗法可提高腰背肌锻炼的成功率, 能预防术后卧床期间肌肉萎缩, 增强腰部肌肉手术后的力量,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腰椎术后患者腰背肌锻炼结合中医五音疗法的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锻炼组和对照组, 各30例, 对照组给予腰背肌锻炼指导, 锻炼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医五音疗法,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腰背肌锻炼结合中医五音疗法能改善腰椎术后患者的腰椎功能, 提高锻炼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腰椎术后,腰背肌锻炼,中医五音疗法

参考文献

[1]刘景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原因分析及其防治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19) :65-66.

[2]李燕辉.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9) :94.

[3]苏旭, 赵小荣.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9) :71-72.

[4]郜风丽, 刘淑娟.中医五音宣教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情志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3, 11 (4) :883.

[5]张铁新.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 2010, 8 (9) :131.

[6]罗美文, 罗雪琴, 谭志雄, 等.耳穴贴压联合五音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7) :105-107.

[7]徐丽丽.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7) :69-70.

中医八大特色疗法 篇2

中医针刺

针灸

针灸作为我国古老的保健疗法,因其显著的疗效,已经在世界各地广为人们所接受。它是根据中医理论,采用毫针对人体的俞穴进行直接的刺激,对增强身体机能、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防病治病具有相当不错的医疗保健作用。

中医火罐

火罐

火罐疗法是传统中医疗法,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治病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

保健推拿

推拿

推拿是一种中医自然疗法、物理疗法。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俞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目的。

精油刮痧

刮痧

精油刮痧借助神经末梢的传导以加强人体的防御机能,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环增强,加快新陈代谢。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舒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而五脏之俞穴皆分布于背部,刮治后可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

芳香疗法

芳香

芳香疗法利用纯天然植物精油的芳香气味和中药本身所具有的治愈能力,以特殊的按摩方法,经由嗅觉器官和皮肤的吸收,到达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运用植物的治疗进行养生、美容、疗理身体和稳定情绪,使人的身、心、灵三者达到平衡和统一。

中药熏蒸

熏蒸

熏蒸疗法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选苗族民间中草药,用煮沸后产生的气雾进行熏蒸,借药力热力直接作用于熏蒸部位,达到扩张局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温通血脉、祛毒杀菌、清洁伤口、消肿止痛,最后达到治病、防病、保健、美容的目的。

特色督灸

督灸

督灸是基于传统中医外治法的理论结合传统灸法的特点,创新的一种特色外治技术。督灸的治病作用是多方面的,也是镇痛药物所不及的。它涵括了经络、俞穴、药物、艾灸、发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优势,具有益肾通督、温阳散寒、壮骨透肌、破淤散结、通痹止痛的功效。

中药浸泡

浸泡

五音疗法助养生 篇3

音乐具有精神效应、联想效应和心身效应,是调节精神心理状态的有效手段之一。音乐的节奏、力度、旋律、和声,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特别是与人的生理节奏合拍,令五脏中和清安、气爽神清的乐曲,可对身心起到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阴阳之音 调整机体平衡

音乐与人的心理、生理有着密切的联系。《黄帝内经》记载:“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角、徵、宫、商、羽五音称为“天五行”。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古人把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即五音配五脏,五脏配五行,五行配五志。按此理论产生的音乐疗法为“五音疗法”。

中医认为,自然界有阴阳,人体有阴阳,音乐有也阴阳。如高音为阳,低音为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金革之声为阳,丝竹之声为阴。古人将古琴、古筝、竹笛、竹箫等乐器与五音对应,即“琴羽、筝商、箫角、笛徵宫”,5个调式分别代表五行,对应五脏;每个调式分为阳韵和阴韵两个部分,阳韵用于补益脏虚,阴韵用于清泻脏实,以调整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据文献记载,宋代名家欧阳修通过学琴,治好了抑郁症和手指运动功能障碍。

临床研究发现,通过特定的音乐频率、节奏产生的声波,能与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共振,放松人类的神经系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调整由于疾病、压力而产生的机能失调。因为这种医学原理,音乐治疗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失眠、头痛、心悸、焦虑、忧郁等疾病。

中和之美 调和情志平衡

中医学早已从整体理论中认识到,人的各种情志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相互滋生和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当某种情绪过甚而致发病时,可以用另一种“相胜”的情志来“转移”“制约”或“平衡”它,从而使过度的情绪得以调和与平复。

中国音乐强调“中和之美”,强调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它能平衡人们的身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另外,中国音乐表达朦胧、超越的艺术意境,与人类精神心理世界紧密相联,而其中音乐与情绪的相关性比较容易把握,可以成为与现代医学和现代音乐治疗学之间沟通的重要衔接点之一。如针对亚健康,可以开发不同的慢性疲劳调理音乐、失眠调理音乐、健康背景音乐等,加上音乐治疗的多元化、规范化等系统调理模式,诱导不同类型患者进入音乐意境,使人们从肤浅的感官欣赏升华到理智的高层次欣赏,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和效果。

天籁之声 调解个体差异

音乐养生,中医也讲究顺应自然和辨证论治,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不同人群、不同体质,选择的音乐也各有不同。

春季,五音为角调,对应五脏是肝。时逢春风和暖、阳光明媚之际,患有眩晕耳鸣、肢体麻木、情志抑郁之人,听一曲积极向上的阳韵音乐,如《喜洋洋》《步步高》等,可补益肝肾、散寒解郁;春季也有雨冷风急、春寒料峭之时,患有头昏脑涨、烦躁易怒、失眠多梦之人,可听悲情伤感的阴韵音乐,如《嘎达梅林》《二泉映月》等,有倾泻肝火、平肝潜阳的功效。

临床研究发现,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容易发怒,给予有商调式或悲伤色彩较浓的音乐聆听,有制约愤怒和稳定血压的良好作用,比较其他类型音乐,差异显著。

中国古典音乐演奏出每一个调式,均选用一种乐器主奏,如冬季为羽调,对应是肾,主要乐器为琴。虽形态至简,但气韵至深,婉转、沉静、悠扬的音波可直入五脏,振动其气机,疏导其瘀滞,伐其有余而补其不足。多听音乐、鉴赏音乐,不仅是一种生活调剂,还是一味良药。如果在清静整洁的环境中,聚精会神于音乐旋律之中,可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而强身健体。

听音乐调畅情志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音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同的音乐可以影响不同脏腑的功能,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激发不同情绪,从而消除精神上的压力,起到调整脏腑的作用,有利于恢复健康。

当心情不安、思绪紊乱时,听民族乐曲《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雨打芭蕉》等,可起到安定情绪、调理思绪的作用;当精神忧郁时,可听乐曲《小开门》《喜相逢》《夜深沉》《光明行》等,能减轻或缓解忧郁、振奋精神;当烦躁易怒时,可听琴曲《流水》、古筝曲《风入松》、二胡曲《汉宫秋月》等,能使心绪平静安和。

上一篇:基层社会管理下一篇:网络新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