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外治疗法

2024-05-19

中医药外治疗法(精选十篇)

中医药外治疗法 篇1

1列证详细, 论证精确

宋元时期, 中医外科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该时期的外科专著也日益增多, 其中陈自明编撰的《外科精要》是以总论为主的外科专著, 对各论的论述寥寥无几。元代齐德之所著的《外科精义》以外科总论和药物为纲, 涉及的病种仅20余种。明代中医外科学获得了很大发展, 涌现出《外科理例》、《外科启玄》、《疡医证治准绳》等名医著作, 这些外科书籍虽各有特点, 或记载疾病较多, 或收载较多方剂, 或附有不少病案, 但均无《外科正宗》全面、详尽[1]。

《外科正宗》论述疾病120论 (篇) , 可分为11大类, 包括疾病140余种, 共载方剂446篇, 有论、症、法、方、术、案, 集明代之前外科专著之长, 着眼于临床, 突出个人见解, 别具一格, 是一部学习和研究中医外科学的极具价值的专著。该书对其中29种疾病的论述特别详尽, 每证先述病因病机, 次述症状与诊断, 再论治法, 后列治验和方药, 方之下括以四言歌诀、主治证候、修制方法, 并附典型医案及预后评价。书中还附图36幅, 标示疮疡部位、形状, 最后又介绍了炼取玄明粉、红铅、硝石等特殊外用药制法, 附有人神歌、尻神歌、医家五戒十要等, 颇具临床指导意义。清代名医徐灵胎评道:“所以凡有学外科者, 问余当读何书, 则要令其先读此书, 以为入门之地, 然后再求良法。” 可见其学术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是其他著作所不能替代的。据考证《外科正宗》为陈实功存世的唯一著作, 其文献价值更加弥足珍贵。

2提倡内外兼治, 重视外治

陈实功认为外科病同样也具有三因, “三因者, 内因外因不内外因”[2], 故陈实功治病, 必先审证求因, 然后内外兼治。陈实功强调“痈疽虽属外科, 用药却同内伤”、“业外科者, 不可不兼明内科也” [2], 又认为“医之别内外也, 治外较难于治内”, 提倡各种外治方法、手术与药物相结合。

外科疮疡具有“易肿、易脓、易腐”的特点, 非单纯内治可以解决, 陈实功在内外并重的前提下, 重视外治, 尤其在疾病的初、中期如配合针灸、外敷、腐蚀等方法, 可令脓毒外发, 病情好转;反之, 如果未能及时泄毒于外, 则有令毒邪内攻之患。尝谓“消疮先断根本, 次泄毒气, 无得内攻之妙”, 采取内外兼治的方法可以标本同治, 则诸疮肿疡向愈[3]。内治方面提出消、托、补三法, 重视脾胃, 补益气血, 注意调护。外治法方面更有许多独创性的观点、药物及方法, 下面将详述。

3主张“开户逐贼, 使毒外出”

陈实功发展了《内经》理论, 阐明了经络凝滞是外科病重要病机之一, 在外治方面主张“开户逐贼”, “使毒外出为第一”。倡导在痈疽的初期宜消之, 已成脓经内消和箍肿不散, 内脓已成之时, 宜配合刀针手术或药线等外治方法托之以引毒外泄, 取“开门逐贼”之意, 迫使脓毒外泄, 而达到早期治愈之目的。同时, 强调应重视局部辨证, 根据脓肿的大小、深浅以及疮形与日期是否相对等, 判断进针深浅及是否适宜刀针治疗。凡疮十日后, 疮根深固不成脓者, 应将针当头点入以开窍发泄;十日外未出脓, 但疮焮热肿痛, 后必出脓, 不必针之;疮半月不作脓, 急用披针于疮顶, 点开三孔如品字样, 随后药筒提拔毒血;若脓管不通脓难出的, 须用披针勾起顽肉, 再用披针、利剪剪去。而对于气瘿、血瘿、顽毒、结核四证, 以及失荣之症则指出需慎用或禁用刀针[2,4]。

陈实功除了运用刀针之法外, 还使用披针、钩针、竹筒拔法、药捻、银线等方法引流。其书中对披针的选料、形态以及操作方法也有详细描述。同时, 对通脓管及腐蚀药捻的引流方法也尤为重视, 如用“立马回疔丹”治疗针刺后或误灸失治, 致疔毒走黄险证;用“蟾酥条”化腐消坚, 有未成者即消, 已成者即溃之效。此外, 对于“瘰疬”一症, 日久坚核不消, 而且服药不效者, 提出了”腐而溃之”的外治法, 用“黄线药、三品一条枪”等, 针后插入或点敷其核自落, 收以药代刀之效[4]。

4外治药物丰剂型丰富, 用法灵活

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书中所载外用药物的剂型十分丰富, 有散、丸、丹、膏、熏、洗、敷、栓、漱、吹噙、膏、锭、酒、醋、纸剂、药线等, 仅膏剂而言又有油膏、蜡膏、乳膏、灰膏等, 可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陈实功使用剂型也十分灵活, 如酒剂可内服也可外用, 外用又包括酒调敷、磨涂等。除此之外, 还擅长将同一个方剂做成不同的剂型以便内服或外用, 如蟾酥就有丸、条、饼三种剂型[5]。并且, 书中几乎每个疾病都附有各种外用方药, 以及详细描述其适应症和用法。部分疾病, 如皮肤病、外阴疾病、跌扑损伤类疾病更是明确提出应以外洗、外敷、外涂药物为主。其创制的银粉散、蟾酥条、生肌玉红膏、冰硼散、枯痔散、如意金黄散、立马回疔丹、三品一条枪、飞龙阿魏化坚膏等外用制剂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有效药物。

陈实功所用外治方法多样, 包括擦药法、掺药法、塞药法、磨涂法、漱口法、熏洗法、吹药法、点药法、敷贴法、熨法、探吐法、垫棉法、神灯照法、药筒拔法、插药法 (腐蚀法) 、针灸、手术等。陈实功主张应用得法全在于“活”字, 《痈疽治法总论第二》曰:“治在活法, 贵在详审。[2]”《瘰疬治法》云:“坚而不溃, 腐而溃之, 溃而不敛, 补而敛之, 皆活也。[2]”迄今四百年来, 中医外治, 许多还宗陈氏之要, 为后世中医外治疗法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5推崇灸法, 善用披针排脓泄毒

陈实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针灸疗法的发展, 其推崇灸法, 善用披针排脓泄毒。《痈疽治法总论第二》开篇即云:“痈疽发背怎生医, 不论阴阳先灸之, 不痛灸至痛, 痛至不痛时。[2]”下文又详述:“凡疮七日以前, 形势未成, 元气未弱, 不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俱当行灸。……轻者使毒气随火而散, 重者拔引郁毒, 通彻内外, 转阴为阳, 方能发肿作痛。[2]”陈氏认为经络凝滞是外科病重要病机之一, 突破“热证忌灸”的观点, 大力提倡疮疡热证早期贵于温灸, 痛者为局部气血经络不通, 灸法可疏通经络, 活血散瘀而痛止;不痛一般在痈疽早期, 邪毒炽盛, 疮窍闭塞, 故浑然不知痛痒, 此时用灸法可拔引郁毒, 透通疮窍, 使内毒有路向外发。《痈疽灸法并禁灸疮穴第九》再次强调:“凡疮初起, 惟除项以上, 余皆并用艾灸。……诚为疮科首节第一法也, 贵在乎早灸为佳。[2]”其后又详述了灸法的禁忌证及禁灸的穴位, 为后世治疗疮疡提供借鉴。陈实功常用的灸法有桑木灸法、灸乳痈妙方、隔蒜灸、附子饼灸、艾灸法、药条灸 (又称神灯照法) 等。还创制了雷火神针, 名为针实为灸具, 用来治疗附骨疽、结毒、咬骨疽等。

陈实功还擅长使用披针等尖针具点刺局部以切开排脓及开窍泄毒。在《外科正宗》中提到的针具有披针、喉针、乌龙针、火针、线针、银针、三棱针、皮肤针等。此外《外科正宗》对部分针具如披针、喉针进行了改良, 丰富和发展了针刺疗法。

6完善外科手术方法和制度

《外科正宗》中记载了包括眼科、五官科、牙科、肛肠科、骨科、外科的手术十四种。尽管在明代以前的医籍中已有部份手术的记载, 但种类均不及《外科正宗》之丰富。陈实功所用到的手术器材有披针、喉针、刀、剪、钩、铜箸、铜管、乱麻团、铁丝、黄蜡团、丝线、绢条、绷带、头发等[6]。改进了披针的用料和外形及喉针的形状, 使其更利于手术;研发了治鼻痔的铜箸和治食道异物的乱麻团和治误吞针铁骨的黄蜡团等手术器械, 制法简捷, 经济实用。

陈实功完善了传统针刺排脓法, 开创了切开引流排脓术、坏死组织切除术、药线枯痔术、铜管取痣术、咽喉异物取出术、鼻痔套除术、腹腔穿刺排脓术、下颌关节复位术、指关节离断术、舌下痰包切开术、 取牙术 、眼胞菌毒切除术、火针术、刎颈吻合术等, 有些手术方法沿用至今, 有些加以改进后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陈实功对于手术疗法十分谨慎, 记载了每种手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主张对需要作手术的患者应取得本人同意, 并进行会诊, 重视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和饮食等。如《脱疽论第二十五》曰:“凡治此不可一己专任, 必与高明众议, 听患者愿割与否……[2]”《痈疽治法总论第二》载:“凡看疮时, 冬宜温床温室, 夏宜净几明窗, 外风不令得入, 才可揭膏洗贴[2]”;“频将汤洗, 切忌风吹[2]”等, 这些均为现代外科手术和护理制度形成的萌芽和基础, 无菌观念隐约其中。

7师古不泥, 勇于创新

陈实功对医术精研细查, 既继承了前人的经验, 又不拘泥于古法。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 勇于创新, 独创了许多新理论、新方药、新方法和新器械。

对于破伤风病因的认识, 陈实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破伤风, 因皮肉损伤, 复被外风袭入经络, 渐传入里……”[2]的新观点。对于疥疮的认识也更接近科学, 认为“故热痒之中, 湿火混化为虫……既化之后, 潜隐皮肤, 辗转攻行, 发痒钻刺, 化化生生, 转遍肢体”[2]。在治疗上主张用含硫磺的“诸疮一扫光”等药物进行治疗, 找到了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对于百虫入耳的治疗也十分巧妙, 主张令“麻油滴入窍中, 虫亦自死取出。如蜈蚣、蜜蜂等大虫入者, 以肉炙香安耳边, 其虫闻香自出;有虫夜间暗入者, 切勿惊慌响叫, 逼虫内攻, 宜正坐点灯, 光向耳窍, 其虫见光自出, 对面有人见, 其虫不出”[2]。陈实功在“黑子”病的治疗中, 提出“宜细铜管将痣套入孔内, 捻六七转, 令痣入管, 一拔便去……”[2]此法与现代的环钻术极其相似。书中还有诸多类似的创新之处, 不胜枚举。基于作者当时所处的年代, 观念仍偏于保守, 科学技术不甚发达, 能有如此之多的科学创新, 实为难能可贵, 进一步推动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

8小结

陈实功生于明代动荡时期, 毕生致力于钻研医术和临床实践, 兢兢业业, 淡泊名利。陈实功重视理论联系实践, 提倡内外兼治, 尤为重视外治法, 丰富了中医外治的药物和方法, 提倡疾病初期根据病情尽早选择灸法、切开引流或手术等外治方法, 又反对滥施针刀, 创造性地发明了很多外治方药、器械和方法。陈氏强调外科护理和饮食调护的重要性, 并提出换药、手术时应选择适宜的温度, 保持伤口的局部清洁, 主张尊重患者的意愿进行手术, 并进行会诊, 形成了基本的外科手术和护理制度。陈实功不但医术高超, 而且医德高尚, 堪称后世楷模, 其在书中特别撰写了医家“五戒”和“十要”, 告诫医者应提高自身修养, 恪守职业道德, 被美国1978年出版的《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推崇为世界最早成文的医学道德法典[7]。《外科正宗》是陈实功留下的唯一著作, 凝结了其毕生的临床经验, 集明以前众医家之长, 对推进中医外科学, 特别是中医外治法的发展, 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清代祁坤的《外科大成》、吴谦的《医宗金鉴》等均宗陈实功的学术思想, 并将之发扬光大, 形成了中医外科史第一大学派“正宗派”。以及其后形成的“全生派”和“心得派”虽学术主张不同, 但也渗透着陈实功的诸多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大萍.论陈实功在中医外科史上的贡献[J].中华医史杂志, 2007, 37 (2) :80-83.

[2]戴祖铭校注, (明) 陈实功著, (清) 徐大椿评.徐评外科正宗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7.

[3]王晓鹤.外科正宗派的中坚人物陈实功[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1, 2 (2) :11-13.

[4]崔云, 郑军状.《外科正宗》学术成就说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 23 (3) :187-189.

[5]王平.《外科正宗》病证辨治规律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 2009.

[6]王家元.陈实功在外治法上的贡献[J].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80, (3) :17-20.

中医药外治疗法 篇2

一.选择题(5*7分)

1.破伤风最早出现的症状是:()

A、角弓反张B、牙关紧闭C、四肢抽搐D、张口不便E、呼吸困难

2.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救,首先应该做到:()

A检查神志、瞳孔 B、测量呼吸、脉搏、血压C、保持呼吸道通畅D、给予止血剂和抗感染药物 E、应用脱水剂

3.骨折病人现场急救的次序,下列哪种最好:()

A、妥善固定、包扎伤口、初步检查、平稳运送 B、包扎伤口、妥善固定、初步检查、平稳运送C、平稳运送、包扎伤口、妥善固定、初步检查 D、初步检查、包扎伤口、妥善固定、平稳运送E、妥善固定、初步检查、包扎伤口、平稳运送

4.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表现为耳后淤血则说明患者为()

A.颅前窝骨折B.颅中窝骨折C.颅后窝骨折D.蛛网膜下腔出血 E.有合并伤

5.下列不属于骨折早期并发症的是:()

A、休克B、感染C、血管损伤D神经损伤E缺血性肌痉挛、A.半卧位B.平卧位C.15°-30°头高脚低斜坡位D.休克卧位E.去枕平卧位,头转向一侧

二.填空题(14*3)

1.按骨折的程度与形态分类,可以把骨折分为和

2.骨折愈合的三期为。

3.颅内压增高三大症状为。

4.按照手术的时限性分类。5.骨折病人的三大特有体征包括:和

三.简答题

1.骨折临床愈合标准?(9分)

2.颅脑损伤病人的主要观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4分)

参考答案(B)

选择题1 D.2.C3.D 4.C5.E

填空题1.完全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2.血肿炎症机化期、原始骨痂形成期、骨痂的改造一塑性期3.头痛、呕吐(喷射样)、视乳头水肿4.择期手术、限期手术、急症手术5.畸形、异常活动、骨檫音或骨檫感。

简答题 1.①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②局部无异常活动;③X线示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骨折线已模糊;④拆除外固定后,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物持续达1分钟;下肢不扶拐平地连续步行1分钟,并不少于30步;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

中医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进展 篇3

【关键词】 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中医药;综述

肱骨外上髁炎可称为网球肘,是一种门诊常见的肘关节疾病,特别是因工作常反复旋转前臂及伸屈肘关节的人群,其发病率高达1.1%。随着对本病病理组织检查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肱骨外上髁炎病因是肌腱长期过度劳损和不正常的血管、纤维组织退变过程中相互作用,常表现为肱骨外上髁附近明显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肢的功能活动[1-3]。在临床中发现,中医药治疗是针对本病的理想方

法[4]。本文总结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方法和疗效,综述其治疗进展。

1 药物疗法

1.1 中药内服法 肱骨外上髁炎被中医学称为“肘劳”,属“筋痹”范畴。筋痹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曰:“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本病多因慢性劳损或风寒湿邪入侵,肘部经脉受损,致局部气血阻滞、脉络不通[5]。本虚标实是肱骨外上髁炎的主要病机,疼痛、屈伸不利是其主要症状。倪建江等[6]认为,本病病机多为本虚标实,且以肝肾亏虚为本,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阻滞为标,以滋肝养肾、祛风除湿、蠲痹止痛为治则,运用蠲痹汤加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6例,总有效率为94.4%。任跃[7]强调其发病以标实为主,以祛风通络、活血止痛立法,用威灵芎桂蜈蚣汤温服治疗3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显效16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5%,远期疗效满意。综合上述文献可知,大部分学者认为应采用养血和血、通络止痛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中药内服起效慢,需长期坚持方可见成效,因此为确保用药的安全,应定期检测肝肾功能。

1.2 中药外治法

1.2.1 中药熏洗法 中药熏洗是根据《内经》“邪可随汗解”这一原理,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辨证施方,利用热效应及中药刺激皮肤,具有开泄腠理、渍形为汗、驱邪外出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中药熏洗主要通过药理效应和热效应的协同作用,使药力层层浸透,直达病灶,促进患处局部气血运行,同时使毛细血管扩张,加快新陈代谢速率,可加快炎症消除、减轻患处疼痛[8]。范圣华等[9]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中药熏洗可温经散寒、活血止痛,使病变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加快,加速修复病变组织,选用熏洗处方:透骨草、伸筋草、当归尾、红花、川乌、草乌各30 g,花椒、艾叶各12 g,制乳香、桑枝、苏木、甘草各10 g,细辛5 g。每日2次,7 d为1个疗程,对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满意。袁萍等[10]以祛风胜湿、通络止痛、扶正补虚立法,运用中药熏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60例,总有效率为98.33%。中药熏洗集药理效应、热效应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能明显改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广受临床医生的推崇和使用。但也要注意,孕妇及月经期女性,严重出血、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肾衰及皮肤过敏患者,不宜采取熏洗治疗。

1.2.2 中药外敷法 中药外敷法最早记载于《内经》,是运用中药归经原则,利于气味具厚药物率领群药开结行滞,使药效直达病灶。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中药外敷法多采用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等功效的方药,且能使局部皮肤在较短的时间内温度升高,通过药理效应和热效应使中药的有效成分层层渗透,直达病灶,以改善局部症状。王正[11]使用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功效的万应膏外敷治疗复发性网球肘患者187例,随访3个月,治疗

1个疗程后,有92.0%的患者痊愈。吴秋敏等[12]外用温通止痛贴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30例,结果治愈6例,好转21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为90.0%。

1.2.3 中药外洗法 中药外洗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应以祛寒、祛瘀和祛湿为原则。庞仲常等[13]采用当归100 g、桂枝50 g、骨碎补50 g、生北黄芪50 g、川花椒30 g、白芍30 g、细辛25 g、通草20 g、甘草50 g相配伍,煎成药液对患肢进行浸洗治疗网球肘患者120例,早、中、晚各1次,每次40 min为宜,结果治愈82例,好转3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17%。安宝珍[14]提出中药外洗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新思路,认为凡是具备寒、瘀、湿的肱骨外上髁炎均可使用具有活血、温经和祛湿等中药外洗,临床治疗结果表明疗效确切。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药液的温度不宜过高,以耐受为宜,一般35~40 ℃即可。

2 非药物疗法

2.1 针灸疗法 针灸具有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等作用。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多以阿是穴为主穴,并结合循经取穴肘髎、手三里等。马先林等[15]选取3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对患侧前臂外侧肌腹进行针刺治疗,结果治愈19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8%。VAS评分由治疗前的(6.95±1.05)分降低为治疗后的(1.12±2.01)分,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邱晓虎等[16]以压痛最敏感点为主穴(阿是穴),同侧肘髎、手三里为配穴,在主穴上进行温针灸治疗本病,结果总愈显率为86.3%,表明该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陈艳红等[17]选取治疗点曲池、肘劳穴电热针和肌肉附着点内热针相配合,对32例肱骨外上髁炎进行治疗,每日2次,2周后运用VAS评分、肘关节功能、握力指数测定等进行疗效评定,总有效率为94.12%。由于针灸疗法是一种侵入性治疗,所以在行针的整个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规范。若针刺时出现晕针的现象,应立即起针,及时处理。

2.2 针刀疗法 针刀医学理论认为,肱骨外上髁炎是肱骨外上髁处附着的肌腱长期劳损后引起周围组织的退变、粘连及形成瘢痕,造成局部动态失衡,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针刀通过纵行切割法和通透剥离法解除肌腱粘连,刮除瘢痕,恢复局部的动态平衡,从而根治本病[18]。朱镜等[19]认为,肱骨外上髁炎的主要病因是肘部力量的平衡失调,按照《针刀医学原理》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38例,结果VAS评分由治疗前的(5.55±1.03)分改善为治疗后的(1.68±1.08)分,且取得了较好的远期疗效。陈红燕等[20]采用针刀松解病灶部位粘连的软组织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合并肱桡关节滑膜嵌顿患者60例,治疗结束后1个月,痊愈37例,有效14例,无效9例,且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针刀疗法具有简便易行、创伤小、疗效确切的优点,在肱骨外上髁炎治疗中被广泛使用。但目前与针刀相关的基础性研究较少,统一的针刀诊疗操作规范还需进一步完善。与针灸相同,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无菌规范,降低感染风险。血液疾病、精神疾病、发热、关节结核、肿瘤,以及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和肝肾功能不全为其禁忌证。

nlc202309090248

2.3 推拿疗法 推拿手法具有舒筋活络、松解粘连、消炎镇痛、改善局部血供等作用。毛雄伟等[21]通过点穴、弹拨等手法改善肘部神经束的兴奋状态,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使炎症的吸收加快,松解粘连的组织,从而缓解血管神经束的卡压状态,消除病痛,恢复功能活动。使用该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42例,总有效率为92.9%。孙庚[22]通过点按曲池、手三里、尺泽、合谷等穴,再使用按、揉法沿肱骨外侧髁向前臂推拿,配合弹拨法,最后轻轻拍打前臂,治疗3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结果治愈率为76.7%,总有效率为96.7%。推拿疗法虽无明显应用禁忌,但在治疗过程中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遵循适度原则。

3 中医药综合疗法

由于肱骨外上髁炎极易复发,在临床中往往会采用集各种疗法的优势于一体的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以便更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刘德江等[23]采用四步按摩法配合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100例,

结果显效8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0%,取得了良好疗效。陈平等[24]采用推拿手法和温针灸相配合的方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关节正常功能。程建明[25]采用浮针结合隔药饼灸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在镇痛、恢复关节功能活动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疗效。对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笔者的经验是采用口服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院内制剂养血止痛丸、中药熏洗(药物组成:川芎20 g、乳香10 g、透骨草20 g、羌活20 g、没药10 g、伸筋草20 g、川牛膝20 g、独活20 g、红花10 g、丹参10 g)、推拿手法等综合治疗,往往取得显著的疗效。

4 小 结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具有安全有效、简便廉效、方式多样、毒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等优势。除上述疗法外,还有中药塌渍、蜡疗、刮痧、磁热疗法等,每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优势与不足。中医药综合疗法已成为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主流方法,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患者的疗效确切,能够较好地缓解肿胀、疼痛等,改善肘关节功能。不可否认的是,中医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远期疗效观察还需加强,各种疗法尚无统一的操作规范,缺乏科学、权威的治愈标准;中医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深层次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加强基础性研究。因此,加强基础性研究,探索制订一套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操作简便、远期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的中医特色疗法,是广大医疗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5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肱骨外上髁炎[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3):77-78.

[2]Shirl R,Viikari-Juntura E.Lateral and medialepicondylitis:role ofoccupational factors[J].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2011,25(1):43-57.

[3]赵立来,童培建,肖鲁伟,等.自体富含血小板血浆与全血痛点注射治疗网球肘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伤,2014,27(11):908-911.

[4]傅韵,段少飞.肱骨外上髁炎中医分证论治39例临床疗效观察[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2):48-51.

[5]王金伟,鲁谊.非手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研究进

展[J].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2016,4(2):123-126.

[6]倪建江,傅理均.蠲痹汤加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36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4,49(11):818.

[7]任跃.威灵芎桂蜈蚣汤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2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3):246.

[8]刘清秀,翟文亮,刘大鹏,等.冲击波联合上肢洗伤方熏洗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12):27-28,48.

[9]范圣华,孙均重,田端亮,等.王道全教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经验[J].河南中医,2007,27(4):17-18.

[10]袁萍,齐小田.中药熏蒸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60例[J].

中国骨伤,2003,16(3):170.

[11]王正.中药万应膏外敷治疗复发性网球肘[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3):25.

[12]吴秋敏,王力.外用温通止痛贴膏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0例[J].江西中医药,2015,46(12):45-46.

[13]庞仲常,张卫民.当归四逆汤加味外洗治疗网球肘12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2,11(1):48.

[14]安宝珍.中药外洗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思路[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3):305-307.

[15]马先林,李志道,徐立,等.刺肌腹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2例[J].中国针灸,2014,34(5):459-460.

[16]邱晓虎,谢晓焜.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80例[J].光明中医,2016,31(4):548-549.

[17]陈艳红,孙涛,陈敏.应用内热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4):736-738.

[18]伍辉国,江克罗,张文正,等.针刀经皮松解联合复方当归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J].中医正骨,2015,27(9):38-39.

[19]朱镜,陈华,彭雷,等.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8例療效观察[J].上海医药,2016,37(2):28-29,32.

[20]陈红燕,赵伟儿,方煜丽,等.针刀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合并肱桡关节滑膜嵌顿[J].中医正骨,2015,27(5):27-28.

[21]毛雄伟,王孝芳,毛立龙.两步推拿法治疗网球肘42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10):1224-1225.

[22]孙庚.推拿治疗肱骨外上髁炎3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12):854-855.

[23]刘德江,夏晗.四步按摩法配合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100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21(12):56-57.

[24]陈平,叶鑫宇.手法结合温针灸治疗肱骨外上髁炎4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1):3432-3433.

[25]程建明.浮针结合隔药饼灸治疗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3):190-192.

收稿日期:2016-07-28;修回日期:2016-09-21

中医外治疗法治疗风湿病的临床疗效 篇4

1 资料以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风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7例, 女23例;年龄29~83 (53.2±5.2) 岁;病程2~13 (5.2±1.3) 年。观察组中男35例, 女25例;年龄31~85 (53.4±5.1) 岁;病程3~15 (5.4±1.5) 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行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2]: (1) 均经临床X线片检查得以确诊; (2) 未合并有心、肝、肾功能性损伤或衰竭等合并症; (3) 不存在血液疾病或全身感染等合并症。排除标准[3]: (1) 合并有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的患者, 或者治疗依从性较差, 难以有效地配合治疗的患者; (2) 参与本次研究前2周内使用过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或倍他米松片等药物的患者; (3) 对本次研究中所使用的药物存在既往过敏史的患者; (4) 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西医常规治疗, 双氯芬酸钠缓释片 (生产厂家: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H10980297) 0.25mg, 口服, 2次/d, 倍他米松片 (生产厂家:安徽金太阳生化药业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H34022028) 0.35mg, 口服, 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外治疗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膏药外敷疗法。药物包括:细辛5g, 白芷10g, 全蝎10g, 白僵蚕10g, 3条蜈蚣, 将上述药物均匀摊于风湿止痛膏上, 然后将其贴到患者的患处, 1次/d; (2) 中药熏洗疗法。药物包括:川乌头15g, 乳香15g, 川芎30g, 草乌头15g, 木瓜30g, 伸筋草30g, 威灵仙30g, 艾叶30g, 没药15g, 药物加入6000ml清水中, 浸泡1h后熬煮, 在充分熬制20min后, 将其放置在患者的患处部位进行熏蒸治疗, 时间为15~20min, 待水温降至30℃左右时, 给予患者以药液淋洗操作, 也可以将患处置入药液中浸泡, 时长为20~30min, 2次/d; (3)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本研究中使用上海民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离子导入仪, 以便于将中药药液导入患者的肢体内, 以对其进行消肿、镇痛治疗。1个疗程内共计7d, 两组均连续治疗5个疗程。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 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指标, 观察两组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皮疹) 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4]

显效:治疗后, 患者的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或者显著改善, 患者能够正常生活和工作;好转:治疗后, 患者的关节疼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 但是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仍然有轻微的影响;无效:治疗后, 患者的疼痛等症状不存在任何明显的改善甚至加重, 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治疗有效率= (治疗结果为显效的患者例数+治疗结果为好转的患者例数) /总病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上, 风湿病这一常见疾病往往会累及患者的骨头、关节和附近软组织, 患者的病程缓慢, 往往会迁延不愈, 所以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质量, 降低其生活幸福感。在以往治疗风湿病时, 西医常规疗法比较常用,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疼痛等症状, 改善其生活质量, 但是往往治标不治本, 并且由于其毒副作用比较明显, 所以治疗效果相对有限[5]。如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是81.7%,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26.7%, 充分证实, 西医常规疗法难以获得彻底的治疗效果, 且不良反应多, 效果有限。

近些年来, 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对风湿病的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医外治疗法在风湿病的治疗中的应用范围逐渐地扩大, 这一疗法以辨证论证为指导思想, 常用的具体方法包括:外搽疗法、敷贴疗法、熏洗疗法、沐浴疗法以及蒸汽疗法等。本次研究中, 针对观察组中的60例患者, 我们给予其中药熏洗疗法、膏药外敷和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其中, 在中药熏洗疗法下, 我们给予患者的药物成分包括川乌头、乳香、川芎、草乌头、木瓜以及威灵仙等, 在这一药方中, 川芎、乳香、没药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活血化瘀;威灵仙的药理作用集中于祛风通络;草乌头、川乌头能够有效地散寒, 并兼具止痛之效;木瓜的药理作用主要是舒筋活血[6]。在膏药外敷疗法下, 细辛、白芷、全蝎的药理作用主要是消肿止痛;白僵蚕、蜈蚣能够有效地除湿止痛[7]。中药离子导入疗法能够确保治疗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及时地渗入患者的患处, 所以有助于提高药物浓度和生物利用度, 可优化治疗效果。中药成分能够伴随机体新陈代谢被迅速排出体外, 所以毒副作用少, 安全性好[8]。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8.3%, 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就充分证实了中药外治疗法的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提示, 在风湿病的治疗中, 中医外治疗法安全有效, 值得在临床研究与治疗中加以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周静, 张琼予, 王春霞, 等.中医外治辨证施护法对RA活动期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C].//全国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4:164-164.

[2]高立珍, 孟彪.赵和平应用外治法治疗风湿病经验[J].中医外治杂志, 2015, 24 (3) :64.

[3]周奕, 潘浩, 徐涵斌, 等.宋南昌治疗风湿类疾病经验浅析[J].中医外治杂志, 2016, 25 (1) :59-60.

[4]郭玲林, 袁维利.中医外治法治疗寒湿痹阻型RA的疗效分析[C].全国第十一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129-131.

[5]温成平.风湿痹痛的中医治法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 (1) :42-44.

[6]刘健, 万磊.风湿病中医临证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 (6) :53-56.

[7]沈丕安.中医卫气理论与免疫性风湿病[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3, 2 (3) :41-44.

中医药外治疗法 篇5

5.1 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5.2 石膏固定前清洁患肢,如有伤口先清洁再换药。

5.3 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主动配合。

5.4 上石膏当天需床头交接班,倾听患者主诉,严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和感觉运动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5.5 四肢石膏外固定术后,抬高患肢以利消肿。

5.6 石膏未干固护理

5.6.1 石膏未干时,不应覆盖被物,如天气寒冷,盖被需用支架托起,以防石膏变形或折断。

5.6.2 尽量不要搬动患者,若需变换体位,要用手掌托扶石膏,协助搬移,忌用手指捏压。

5.7 石膏干固后护理

5.7.1 注意保持石膏清洁,勿使尿、便等污染。翻身或改变体位时要平托石膏,力量要轻柔均匀,避免折断变形。

5.7.2 密切观察伤口渗血及患肢血运情况,如石膏表面有血迹渗出并逐渐扩大,为持续出血征象,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5.7.3 石膏固定后可指导患者进行石膏内的肌肉舒缩活动和未被固定的关节、肢体活动。如病情允许,应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5.8 注意加强石膏边缘及骨突部位的皮肤护理,如发现局部疼痛、红肿、瘀斑等早期压疮症状,及时处理。石膏过紧或松动、变形时,报告医师,及时更换。

中医药外治疗法 篇6

【关键词】外固定器 中医药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病率约占常见骨折的3%左右,发病人群多为老年人[1]。伴随我国老龄化的日趋加重,该病的发病率也表现出显著的升高。高龄患者多伴随多种慢性疾病,无法接受外科手术的正常开展,外固定器应用是该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本次研究通过对6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开展外固定器结合中医药治疗,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开展方式与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所有样本均符合该病的临床诊断标准。样本中男性21例,女性39例,年龄69~87岁,平均(80.2±1.9)岁;受伤部位于左侧者33例,右侧者27例;Evans分型中:Ⅰ型19例,Ⅱ型17例,Ⅲ型9例,Ⅳ型11例,Ⅴ型4例。

1.2方法

1.2.1外固定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给予全身经脉麻醉,在X线的引导下开展牵引复位,复位效果满意后置入斯氏针3枚,分别位于股骨颈中央、骨折远端股骨头与股骨头软骨下5mm处,与股骨中段位置进行外固定杆的安置,2颗6.5mm螺纹钉拧入骨折远端部位,连接外固定器并将所有螺母拧紧固定,外固定术完成后在麻醉失效前给予膝关节屈伸松解。

1.2.2中医药施治方法 治疗初期主要以消肿祛痛、生津活血作为主要施治目的,中药方选取桃红四物汤,包括红花、桃仁、川穹、白芍、熟地黄与当归,后增加泽泻、泽兰与牛膝。治疗中期着重和筋续骨功效,中药方选取续骨活血汤加减治疗,包括川穹、续断、白芍、党参、土鳖虫与骨碎补。治疗后期选用具有益气养血、滋肝补肾效果的补肾汤加减,方中包括当归、黄芪、菟丝子、熟地黄与补骨脂。由于高龄患者多数伴有骨质疏松症,手术后给予骨康汤作为辅佐治疗,方中主要包括白芍、补骨脂以及淫羊藿等。

1.3评判标准

治疗后应用Sanders髋关节功能评分对不同分型患者开展评判,总分为60分,分数≥55分者为优,分数为45~54分者为良,分数为35~44分者为可,分数≤34分者为差。

1.4统计学方法

获取数据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开展分析,以X2为计数组间的检验标准,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有效随访,10例患者存在针道周边不良反应,5例患者存在针道感染情况,经过抗生素类药物使用后获得改善,并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8例患者发生固定针松动情况,其中6例已穿越股骨头,要求患者日常生活中减少负重,未给予纠正处理均获痊愈。所有样本均成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0.2±0.6)周,13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明显下降。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群中多发的下肢骨质疾病,由于老年人多存在较为严重的骨质疏松症,轻微外力伤害便会引发骨折[2]。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显著增加患者的临床效果,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中对60例患者开展了外固定器结合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外固定器具有操作简单、麻醉简易以及创口微小的优点,更适合在老年人群中开展。本组60例老年患者多伴有其他慢性疾病,但临床治疗并未对患者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未发生病危或死亡的情况。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均获痊愈,少数病人发生外固定器的相关不良症状,但并未对预后效果产生影响,均获得了良好的改善。外科手术治疗后通过中医药可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3],促进患肢血液流通,增加筋骨功能恢复。本组患者的良好临床疗效与中医应用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进一步保证了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开展外固定器结合中医药治疗,可避免外科手术与麻醉对病人造成的并发症,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具有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健,肖扬,伍旭辉,等.全髋关节置换与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西南军医,2013,15(2):126-128.

[2]刘冰山,王晓,李国军,刘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股骨大粗隆的有效固定方法及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12):1173-1174.

中医药外治疗法 篇7

关键词:运动训练,中医外治,动脉2号方,毛细血管密度

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增加[1],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本病将急剧增加, 无论药物、介入或手术治疗都有其局限性。近年来, 促血管新生技术的出现, 使得在缺血部位重建有效的侧支循环逐渐成为可能, 从而为缺血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2], 血管新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中医治疗本病疗法多样, 重在整体治疗, 疗效稳定, 安全可靠, 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 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中医外用药物研究更迫在眉睫。

动脉2号方是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周围血管科南晓红主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研制的外用方, 临床常嘱咐病人适当运动, 坚持每日步行运动并配合动脉2号方外用, 预防和改善患者症状, 葛红卫等[3]研究发现运动训练可以促进缺血下肢血管新生, 但运动配合外用药的研究尚少, 笔者进行了实验研究, 观察了运动训练加中药外治法对缺血下肢毛细血管密度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SD大鼠体重250~300克, 来源于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心实验室动物房, 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编号:SCXK (晋) 2010-002, 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编号:SYXK (晋) 2010-002;动物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 模型组、运动组、外治组、运动﹢外治组、正常对照组, 每组18只。

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一抗:CD34 (北京博奥森) , 二抗:兔二抗 (北京中杉金桥) , 显色剂:DAB (北京中杉产品) 。

1.3 模型制作

90只SD大鼠10%水合氯醛 (0.35 ml/100 g) 行大鼠腹腔注射麻醉, 选左侧腹股沟中点向膝部作一长度约2 cm的纵行切口, 紧贴腹股沟下方分离股动脉主干, 除正常组外, 余组行左下肢股动脉结扎及分支剔除术, 造成下肢血管缺血模型。术后前三天给予抗生素 (庆大霉素2万单位, 肌肉注射) , 三天后待伤口结痂后开始治疗。术后10天、17天、21天, 各组取大鼠6只, 进行各项指标测定。

1.4 给药方法

动脉2号方 (黄芪30 g、桂枝10 g、白芍15 g、当归10 g、川芎10 g、莪术10 g、三棱10 g、水蛭6 g、陈皮10 g、柴胡10 g、香附10 g、枳壳10 g、甘草6 g) , 取自山西省中医院周围血管科病房, 取上药1剂加水煎煮1小时后, 取药液浓缩成膏状。外治组:每天局部外敷中药, 并用宽橡皮胶布固定。运动组:自制网状滚筒, 顺时针匀速转动 (10转/分钟) 给予运动训练, 约30分钟, 每天三次。运动+训练组给予运动和外敷中药 (动脉2号方) 。模型组和对照组不予给药。

1.5 检测指标

1.5.1 血管数目及组织学观察

术后10天、17天、21天, 各组取大鼠6只, 取术侧内收肌群一小块肌肉组织, 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标本, 常规脱水, 石蜡包埋, 行苏木精-伊红 (HE) 染色, 镜下观察骨骼肌细胞间血管数目及组织学改变。

1.5.2 毛细血管密度测定

取大鼠术侧内收肌群组织, 免疫组化法处理, 然后进行400倍的显微照相。选择有意义的组织相, 经登录、编号、采集、分析、读取数据、最后存盘, 进行图像分析。图象分析依据: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由CMOS (日本OLYM-PUS公司) 及专用软件 (美国Media Cybernetics公司Image-Pro Plus) 组成。依据阳性免疫反应的图象灰度选择合适的灰度分割阈值, 实现双阈值分割, 得到样品的灰度目标图象, 以人机交互方式测定微血管密度。每例测5个视野, 由计算机计算出所测阳性反应物微血管密度。

1.5.3 血酶测定

分别于术后10、17、21天, 大鼠下腔静脉抽取血液3 ml, 采用免疫抑制法测量外周血肌酸激酶 (CK) 、谷草转氨酶 (AST) 。

1.5.4 坏死例数统计统计

统计大鼠缺血下肢皮肤暗红色、黑色, 组织溃烂例数。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 各组大鼠AST、CK、MVD数据经正态检验P<0.01, 不服从正态分布, 所以采用多个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 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 P<0.05或P<0.01被认为是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坏死例数

术后三天, 大鼠缺血后肢颜色发白, 伤口结痂, 未见明显出血, 7天后伤口愈合, 14天后痂脱落, 未见肢体暗红色、黑色, 无坏疽、未见坏死。

2.2 大鼠血酶测定结果

各组大鼠AST比较:术后10天,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H=13.452, P=0.009, P<0.05, 所以各组间AST水平总体不全相同;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 外治组和运动+外治组AST值明显低于模型组 (P<0.05) 。术后17天,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H=10.327, P=0.035, P<0.05, 所以各组间AST水平总体不全相同;经LSD检验, 运动+外治组明显低于模型组 (P<0.05) 。术后21天,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H=15.564, P=0.004, P<0.05, 所以各组间AST水平总体不全相同;经LSD检验, 运动组、外治组、运动+外治组AST值显著低于模型组 (P<0.05) , 其中运动+外治组值最低 (P<0.01) 。见表1。

注:与模型组比较:aP<0.01, bP<0.05

各组大鼠CK比较:术后10天,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H=6.216, P=0.183, P>0.05, 所以各组间CK水平总体相同。术后17天,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H=5.933, P=0.204, P>0.05, 各组间CK值差异不显著。术后21天,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H=5.284, P=0.036, P<0.05, 所以各组间CK水平总体不全相同, 经LSD检验, 运动+外治组CK值明显低于模型组 (P<0.05) 。见表2。

注:与模型组比较:aP<0.05

2.3 毛细血管密度 (MVD) 测定结果

术后10天,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H=8.137, P=0.087, P>0.05, 所以各组间MVD总体相同。

术后17天,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H=12.006, P=0.017, P<0.05, 所以各组间MVD水平总体不全相同。经LSD检验, 运动+外治组显著高于模型组 (P<0.05) 。

术后21天, 经Kruskal-Wallis H检验, H=18.767, P=0.001, P<0.05, 所以各组间MVD水平总体不全相同, 经LSD检验, 运动+外治组MVD值显著高于模型组 (P<0.01) , 运动组MVD值显著高于模型组 (P<0.05) , 见表3。

注:与模型组比较aP<0.01, bP<0.05

2.4 病理

HE染色后, 电镜下观察病理组织:空白组大鼠肌细胞排列整齐, 肌纤维间有一定量血管分布 (A) ;模型组大鼠肌细胞萎缩, 间质增生, 血管数目较空白组增多 (B) ;外治组大鼠肌细胞萎缩较轻, 肌纤维间血管分布数目较模型组多 (C) ;运动组肌纤维间血管数目增多 (D) ;运动+外治组肌细胞萎缩轻, 肌纤维间血管数目明显增多 (E) , 见图1。

3 讨论

外治法是中医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独特疗法, 其作用直接, 见效快, 外敷疗法包括外用膏药、油膏、药粉、酊剂、洗药等, 以温通血脉, 扩张周围血管, 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改善患肢缺血状态。中医认为血管生成与气血相关, 补气活血、行气通脉等可能具有促血管新生作用, 动脉2号方由 (黄芪、白芍、桂枝、当归、川芎、莪术、三棱、水蛭、陈皮、柴胡、香附、枳壳、甘草) 组成, 功效:益气活血, 滋阴复脉。方中黄芪补气促血行, 莪术、三棱、水蛭活血去瘀, 当归、白芍、川芎养阴补血行血, 使阴血充, 脉络盈, 有助血行, 又可防祛瘀伤正, 本研究把外治与运动训练结合, 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外用药涂敷不经过胃肠道, 可以直达病所, 促进药物吸收, 使用简单, 安全可靠, 患者易于接受, 依从性较好, 配合运动训练, 既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又加快药物的吸收。从中医理论分析, 运动训练结合中医外治 (动脉2号方) 可补气活血祛瘀, 养阴复脉, 有效改善组织缺血。

A正常组;B模型组;C外治组;D运动组;E运动+外治组

本实验MVD值是评价血管生成的指标, MVD值越高说明新生毛细血管越丰富, 血管新生须经历一系列复杂过程, 故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0天MVD值变化差异不显著, 但术后17天、21天, 运动+外治组MV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得出运动+外治组可以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 其促血管新生作用强于单纯的运动训练或外用药物。组织缺血的严重程度[4]还可以通过酶学的变化来反映, 正常情况下, 外周血中的酶活性远比组织中的低, 随着造模结扎动脉后, 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可引起血清酶异常升高, 随着治疗的进行, 后期血酶呈下降趋势, 运动+外治组值最低, 也体现了运动+外治组下肢缺血最轻。证实了运动+外治组的血管新生程度最强。

中医药在防治下肢缺血性疾病中应用前景广阔, 在降低患病率, 致残率, 提高治愈率方面中将会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我们得出运动+外治 (动脉2号方) 能够促进缺血下肢的血管新生, 但临床中一旦患者出现了坏疽感染等严重危及生命的情况, 慎用外用贴敷疗法, 缺血肢体创面忌用腐蚀性和刺激性药物, 应该及时给予必要的抗炎、手术治疗, 以免延误病情。运动加外用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临床价值有多大, 还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及临床观察。相信随着人们对其机制的深入研究, 将为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Latza U, Stang A, Bergmann M, et al.The problem of response i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in germany[J].Gesundheitswesen, 2004, 66 (5) :326-336.

[2]蓝海峰, 李尚珠.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进展[J].医学综述, 2006, 12 (21) :1289-1290.

[3]葛红卫, 何延政, 梅燕.运动训练对大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3 (5) :413-415.

中医药外治疗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0例患者, 其中男144例, 女76例;年龄最大81岁, 最小3岁, 平均45岁。发病原因多为跌倒、摔倒致伤。对照组50例, 其性别、年龄与治疗组基本一致。诊断均以临床症状体征和标准X线片为依据。

1.2 治疗方法

1.2.1 杉木皮夹板制备

新鲜杉树皮经过整平加压, 绑扎后, 均匀喷洒“消瘀酊” (系我院自制药液) , 置放于避阳处阴干, 让其充分发挥阴阳平衡药理作用, 材质处理后的杉木皮具有硬性、韧性, 可塑性及药性的中和作用, 经上述处理后的杉木皮用时不易开裂、折断、扭曲变形, 方便备用。

1.2.2 杉木板固定方法

夹板固定骨折处后, 捆扎时要求活结固定, 松紧适度, 随时检查并调整夹板松紧度, 经常观察外固定伤肢血运、温度、感觉等情况。此外, 夹板的规格、宽窄、长短等则因人而异, 随机变化。

1.2.3 钛金、可吸收螺钉内固定

采用常规骨外科手术方法, 因骨折部位不同而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用钛钢板固定。

1.3 结果

杉木夹板组220例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90.15%, 平均手术时间1.0h, 平均住院时间16d, 平均住院费用3500元。

对照组50例, 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83.5%, 平均手术时间3.5h, 平均住院时间25d, 平均住院费用12000元。

2 病例

2.1 肱骨外科颈骨折

常见的肱骨外科颈骨骨折分为两型, 即内收型和外展型, 我们在临床中采用了自制特异型杉木皮夹板, 通过本身的杠杆加压固定, 使断骨自然归位, 具体操作如下。

2.1.1 夹板制作

取常规处理之杉木皮, 操刀按比例制成四块条状样型, 一般上臂后侧板较前侧板长5~6cm, 并用胶布粘于外侧毛面, 以加强其弹性作半弓定位, 并在此端中内打小孔, 腋窝端夹板, 贴胶布作半园形处理, 再将4块夹板用绷带按三七对叠环绕处理, 其中前后夹板近端作打孔备用, 凡打孔处栓入绷带待用。

2.1.2 夹板使用

伤者处坐位, 将伤肢中立屈肘90°, 用宽布带悬吊于胸前, 术者取后侧弓形板, 做超肩关节置放, 将弓型穿孔带达对侧腋窝下作活结固定, 再行用绷带于患者上臂环绕至肘部, 使后侧夹板紧贴上臂后侧肢体。事后用半圆形夹板置于腋下, 并用绷带穿入圆孔待用, 接着将前后侧及近端作对侧打结固定, 助手手置患肢腋下, 曲肘前位, 稍作对抗牵引, 术后使用腋下半圆穿带板进行由前后拉紧绷带使向前移位至远折端复位, 打活结固定即可。

2.1.3 临床体会

此方法不必按常规, 对患者取仰卧位, 多人对抗牵引, 术后扣压正骨法, 程度上减轻伤者复位时痛苦, 同时伤者取坐位, 患肢悬吊胸前, 减轻了肌腱痉挛, 而使患肢松弛, 略作对抗, 即可顺势纠正重叠移位, 而达到骨折回位之态, 使腋下半圆穿孔带通过其杠杆作用拉力, 使半圆夹板收缩复位, 此方法可以在轻松、言谈、和谐的气氛中完成全过程。

2.2 桡骨远端骨折

临床上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2种, 现以桡骨远端骨折伸直型为例。据其远折端向背侧桡侧移位之特点, 采取加压小夹板的制作, 固定、复位。

2.2.1 夹板制作

取药泡后阴干的杉木皮, 根据患者近腕骨的移位方向及其解剖特点, 确定为四肢夹板, 同时也根据各类夹板在复位、固定所起的作用而进行特殊的制作, 其背侧板超关节、前侧板至腕横纹, 桡侧板较尺侧板短3cm许, 尺侧板超关节, 前后夹板与桡尺板宽度为2∶1, 其次4块夹板近端的长度为近肘关节3cm处, 通过尺骨茎突背侧板外作一半圆型切口, 使尺骨茎突暴露不受压迫, 然后分别对四块夹板用绷带三七对叠环绕, 用胶布作固定, 在半圆形切口桡侧处 (即半圆孔外侧) 置放棉垫, 厚度达0.5~1.5cm, 用胶布固定, 前侧夹板远端1cm处 (近腕关节处) 置放棉垫, 桡侧板远端内侧处加棉垫。

2.2.2 夹板使用

夹板制作好后, 分别置放夹板, 按上、中、下用绷带打活结捆扎, 然后术者用左手握托伤肢腕上方, 右手握住手掌进行对抗牵引, 借助夹板的外应力使骨折回位。

2.2.3 临床体会

此法的特点是:通过夹板加垫固定, 术者左手固托腕上骨折处, 随术者右手牵引之态, 顺势接骨, 一气呵成。

2.3 内外踝骨折并踝关节脱位

内外踝关节脱位, 在临床上常常采取骨牵引, 外科手术的治疗, 往往治疗周期长, 伤者痛苦大, 踝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比较困难, 费用较高。本人通过多年临床实践, 在小夹板使用上同步运作, 三方夹挤, 轻松固定,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又加强了骨折的稳定性, 同时有利于病人踝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2.3.1 夹板制作

杉木板四块, 内、外侧夹板超关节, 后侧夹板上宽下窄, 前夹板呈三角形制作, 后夹板不作超关节制作, 其中内外侧夹板宽度略窄于伤肢小腿侧方的直径, 四夹板近端长度不超过足三里。均用绷带三七对叠环绕, 然后根据内外踝骨折关节脱位、移位方向, 确定主夹板的制作。

2.3.2 夹板使用

以踝关节向外侧移位为例, 那么内侧夹板为主夹板, 在此夹板的上、下端 (即内踝的下方) 分别加棉垫, 棉垫的厚度以不压迫内踝为限, 将该夹板置于小腿的内侧, 然后用绷带内、外踝上3cm处分层环绕将骨折的近端向内侧牵拉, 使踝关节复位, 同时内、外踝骨折随之归位, 与之同时将外侧板按外踝解剖特点塑形, 置放于小腿外侧, 再置放前后侧夹板, 分别按上、中、下绷带活结固定, 足跟底用宽胶布作内、外侧板对贴固定即可。

2.3.3 此小夹板制作复位的特点是

以内侧夹板或外侧夹板为主体定位。通过环形绷带牵拉, 内外合作, 一点定乾坤。

3 讨论

衫树皮夹板的临床运用, 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从一个粗料的外固定材料到一个精制成型, 分工明确化, 材质药性化, 利用它的本身韧性、弹性、可塑性转变成使用型, 同时, 因为取材地道自成一体, 构成因人而异, 充分发挥了中医特色疗法, 体现了人与自然, 阴阳协调, 动静结合的原则。我们观治疗的结果与张玉柱等相接近[2]。正因为其可行性、可用性、直观性、经济性, 更易为人们所接受, 而沿用至今。

总之, 本人通过近30余年的骨伤临床实践, 认识到只要用心, 科学合理利用, 杉树皮处理到位, 灵活变通, 杉木皮外固定治疗骨伤, 就可达到以柔克刚, 以小制大, 四两拨千斤功力。由于各种原因, 目前对杉树皮夹板的制作和使用, 还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 这也是制约其不能大规模推广的重要原因,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根据名老中医唐益扬[1]的经验, 采用手法整复、杉树皮夹板外固定的方法治疗各类骨折。方法 取药泡后阴干的杉木皮, 根据患者骨折的部位、方向及其解剖特点, 制作成不同型状的夹板备用。结果 近2年来共治疗各类骨折患者220例。经随访, 结果优良率达90.15%, 在骨痂形成速度、住院治疗时间、手术操作难度和治疗费用等方面都明显优于用钢板内固定。结论 杉树皮就地取材, 经济实用, 绿色环保, 可塑形和柔软性强, 临床使用时不易压迫软组织、影响血液流动和损伤神经, 并能加速骨痂形成, 是最佳的固定材料之一,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杉树皮夹板,钢板固定,骨折

参考文献

[1]唐益扬, 唐裕扬, 唐梦雄, 等.祖传正式骨疗法[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18~119.

中医药外治疗法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诊治的口腔溃疡10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4例。对照组54例, 其中男29例, 女25例;年龄18~50 (29.5±4.7) 岁;疱疹样溃疡患者7例, 轻型溃疡25例, 重型溃疡22例。治疗组54例, 其中男28例, 女26例;年龄18~51 (29.9±5.2) 岁;疱疹样溃疡9例, 轻型溃疡24例, 重型溃疡2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有可对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使用金霉素药膜外贴, 应用时在患者溃疡面出贴一块比溃疡面略大点的药膜, 每日贴敷4次。同时使用12%洗必泰溶液 (批号:H32026054, 无锡福祈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含漱, 3次/d。

1.2.2 治疗组

在给予金霉素药膜 (陕西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 (2011) F70014号) 外贴基础上加服中药方剂, 方中组成黄连15g、灯心草6g、桂枝15g、茯苓10g、苍术10g、生地12g。水煎, 取汁300~350ml, 1剂/d, 分早晚两次温服。两组治疗一个疗程7d。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依据溃疡愈合情况与临床症状进行评定。 (1) 治愈:疼痛消失, 黏膜恢复正常且溃疡创面完全消失; (2) 显效:疼痛消失且溃疡创面基本愈合; (3) 有效:疼痛减轻且溃疡创面面积减少、未愈合; (4) 无效:疼痛与口腔溃疡均无缓解。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1.4 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期间溃疡体征、症状愈合情况, 平均溃疡愈合时间及随访1年后溃疡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治疗组54例患者治愈29例, 显效13例, 有效10例, 无效2例;对照组54例患者治愈20例, 显效11例, 有效11例, 无效12例;治疗组总有效率 (96.29%) 显著高于对照组 (77.78%) ,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两组溃疡愈合比较

治疗组54例患者3d口腔溃疡愈合患者23例, 对照组愈合14例。治疗组口腔溃疡3d愈合率 (42.59%) 明显高于对照组 (25.93%) ,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组口腔溃疡愈合时间 (3.49±2.71d) 明显短于对照组 (7.54±4.82d) ,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2.3 两组1年内复发率比较

治疗组54例患者1年内口腔溃疡复发率 (7.41%) 明显低于对照组 (16.67%) ,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3。

3 讨论

口腔溃疡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临床疾病, 现代医学病因不明[7]。其形成与维生素、内分泌紊乱、感染、氧自由基作用、机体免疫力等因素有关[8]。非特异性炎症为其主要病理学表现, 呈急性炎症,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 局部受损的上皮细胞水肿变性, 从而致使管腔狭窄闭塞, 并发生炎症浸润、纤维性渗出及局部组织性坏死等[9]。

中医学认为口腔溃疡属“口疮”范围, 病因主要包括: (1) 饮食不洁, 因偏食或过食辛辣肥厚之品, 导致循经上攻, 火热内生, 熏蒸口舌, 或湿热上蒸, 从而致使发生口疮; (2) 外感火邪与燥邪, 火为阳邪, 其性炎上;燥邪干涩, 易伤津液, 津伤火灼, 乃发口疮; (3) 情志过极, 心烦不寐, 思虑过度, 五志郁而化火, 心火下移至小肠, 循经上攻至口活心火亢盛, 上炎熏灼口舌, 均能导致口舌生疮; (4) 素体阴亏, 内生虚火, 从而灼伤口舌, 而致口舌生疮。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主。

本文方中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燥湿的功效, 外用可治疗口疮、湿疹等, 内服可治疗心火亢盛引起的痈肿疔疮;灯芯草具有清热利尿、引邪下行功效, 可知口腔溃疡;生地黄可清热生津;桂枝温脏祛寒;茯苓利水渗湿;苍术味苦辛温, 具有解郁辟秽, 燥湿健脾。全方配伍应用可治疗口腔溃疡。同时联合金霉素药膜外贴可局部消炎止痛。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金霉素药膜外贴联合中药方剂治疗口腔溃疡总有效率 (96.29%) 显著高于仅用金霉素药膜外贴 (77.78%) ;口腔溃疡3d愈合率 (42.59%) 明显高于金霉素药膜外贴 (25.93%) ;且平均愈合时间 (3.49±2.71d) 明显短于金霉素药膜外贴 (7.54±4.82d) ;1年内口腔溃疡复发率 (7.41%) 明显低于金霉素药膜外贴 (16.67%) 。综上所述, 金霉素药膜外贴联合中医方剂对口腔溃疡患者治疗疗效显著, 平均愈合时间短且不易复发, 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清, 孙增为.中医治疗口腔溃疡42例[J].河南中医, 2013, 33 (8) :1287-1288.

[2]陈建发, 陈引香, 肖建秋,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 2010, 31 (2) :100-102.

[3]李春岚, 李玉芳, 彭莉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口腔溃疡56例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 (7) :1335-1335.

[4]黄开明, 沈映冰.裸花紫珠片内服外敷治疗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J].中药材, 2012, 35 (8) :1364-1366.

[5]汪文银, 何文霞, 方俊,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0, 16 (8) :212-214.

[6]侯淑军.升麻黄连汤治疗口腔溃疡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 2013, 35 (8) :1147-1148.

[7]刘静.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34例[J].河南中医, 2012, 32 (7) :897.

[8]毕振宇, 刘阳, 翟丽平,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65例临床分析[J].洛阳医专学报, 2002, 20 (2) :142-143.

中医药外治疗法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肝胆外科自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因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收入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经上腹部B超、CT或MRCP检查明确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 且未合并其他胆系疾病, 无手术禁忌证。本次研究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患者84例, 其中男40例, 女44例;年龄24~67岁, 平均 (33±3.7) 岁, 病程4个月~2年, 平均 (8±2.5) 个月。按手术方式不同以传统开腹手术为对照组, 内镜手术治疗为实验组, 每组各42人, 进行统计学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轻重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手术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常规检查无手术禁忌证后行开腹手术, 按传统术式进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胆总管切开取石、留置T管引流。术后抗生素静脉滴注3天, 常规检测血、尿淀粉酶变化。2周后用泛影葡胺经T管进行胆管逆行造影, 确定有无结石残余, 若胆管内无结石影存在可在术后4周拔除T管。

1.2.2实验组患者先行经内镜逆行性胆管造影 (ERCP) , 明确胆管解剖走形、结石所在位置、大小、数量。根据患者胆管内结石的大小及十二指肠乳头具体解剖情况在乳头行10~15mm切口, 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 (EST) 。如果探查胆管结石在10mm以内, 用网篮取石;若胆管结石直径>10mm, 采取机械碎石后用网篮和气囊导管按顺序取净结石。胆管内结石取净后行ERCP, 明确无结石残留后, 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放置引流管。术后抗生素静脉滴注3天, 常规监测血、尿淀粉酶变化。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15.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检查发现对照组中3例结石残余, 手术成功率92.9%;实验组中2例结石残余, 手术成功率95.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产生并发症。实验组术中及术后各观察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表1) 。

3讨论

目前临床上针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方式不一:保守的体外冲击波或者激光碎石、口服药物溶解结石等办法均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3];传统的手术治疗通过开腹进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胆总管切开取石、留置T管引流等手段, 可以有效地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 但是开腹手术又存在着患者的创伤大、心理压力大、术中风险大、住院时间长, 手术费用高等缺点, 而且留置T管时间长有引起感染的风险[4]。经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同时联合十二指肠镜进行胆道探查和胆道取石, 依靠微创技术治疗胆石症, 在保证与传统开腹手术疗效相一致的情况下, 同时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风险小、术后恢复快、减小患者经济压力的优点, 可以成为无禁忌证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从美观上言, 利用腹腔镜进行胆囊切除具有瘢痕小、脂肪液化可能性降低的优势, 尤其适用于女性患者和年轻患者[5]。

本研究结果显示, 传统开腹手术和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且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内镜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肠道功能恢复快, 伤口愈合快等优势, 值得向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莹.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手术效果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3, 3:298-299.

[2]赵波.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疗效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23:82-83.

[3]任雪峰, 张庆, 石定, 等.LC联合ERCP、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附26例病例报告[J].肝胆外科杂志, 2011, 2:120-122.

[4]林天龙, 毛志海, 张卓,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联合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1, 6:541-544.

上一篇:创业实践课程下一篇:大脑的有趣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