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监管演变

2024-05-03

资产证券化监管演变(精选三篇)

资产证券化监管演变 篇1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金融监管,问题,措施

资产证券化源于美国60年代末的住房抵押证券, 发展至今日, 已经成为近三十几年来世界金融领域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工具。资产证券化以其独特的融资形式, 吸引了广大投资者, 极大地丰富了金融服务与产品。

一、资产证券化及其现状

1、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 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通过资产证券化, 可以将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转化为具有较高流动性的可交易证券, 改善资产结构, 提高基础资产的流动性。

2、中国市场资产证券化的现状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 发展缓慢, 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比较小。目前,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呈现以下特点:

(1) 发行规模增大, 种类增多, 机构投资者范围增加。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涉及不动产, 应收账款, 信贷资产, 收费项目等, 种类繁多。其发行规模2005年为81.96亿元, 截止2008年末已经达到302亿。

(2) 二级市场资产证券化交易不活跃。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机构投资者以大宗交易为主, 一般会将证券产品持有至到期, 从而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

(3) 基础资产供需矛盾, 市场运作与目标不符。证券化基础资产应是预期未来带来稳定收益的正常资产, 然而, 就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 基础资产中不良资产比重偏大, 投资者必然失去信心, 导致资产证券化交易受困。

二、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现况及问题

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起步比较晚, 至今也未形成一个成熟的市场, 在探索发展的道路上,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完整。

目前没有一部专门针对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律法规体系的不完善使监管存在很多漏洞,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法律法规体系内容不完整, 调整范围有限, 监管效率低;二是不同的法律文件中对资产证券化的规定出现重复与真空现象。

2、监管出现分裂现象。

目前我国的监管体制是“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 因此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出现了分裂现象, 一部分是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 另一部分是企业资产证券化。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由央行和银监会监管, 只在银行间市场上交易;而企业资产证券化则在证券市场上流通, 受证监会的监管。

3、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 监管当局缺少足够的信息, 监管失效。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资产证券化会计信息披露立法不足, 相关规定较少。二是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 缺少很多信息, 尤其是表外业务方面的信息。

4、监管机构间交流过少,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分业监管”体制使各监管机构之间缺乏交流, 导致监管混乱。监管人员的素质偏低, 缺乏该有的职业道德素养, 甚至出现道德问题。监管人员利用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漏洞及职务便利, 钻营谋利, 破坏监管环境。

三、资产证券化监管措施

面对上述问题, 监管当局应积极寻求解决措施, 维护市场秩序, 保证资产证券化的良好运行。

1、建立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了更好地发挥监管职能, 监管机构应联合立法机构对资产证券化进行统一立法, 建立专门的法律, 确立统一的发行、上市、交易规则等, 完善资产证券化法律法规体系, 规范资产证券化的运行。

2、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

分业监管体制导致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分裂, 因此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势在必行。资产证券化在金融领域的分量加重, 若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 必然导致金融市场混乱。为了明确分离各种金融业务, 实现市场有序运行, 应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 或实行专门的监管体制。

3、坚持审慎监管原则, 坚持外部担保制度。

遵循审慎原则监管资产证券化交易, 其中对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创立监管尤为重要。项目创立时, 应谨慎态度, 可以避免恶性“链条效应”, 最大限度的防范和控制风险。坚持外部担保制度, 是指监管机构在对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监管时应着重注意其外部担保, 确定其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 以保证交易的完成。

4、完善对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是非常有效的一种监管措施, 完善对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的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一是信息披露的内容。对资产证券化的信息披露应增加表内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 并对众多的表外业务信息进行披露。二是信息披露的质量。监管当局应对信息披露质量作出明确规定, 如及时性、相关性、可理解性等。

5、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 提高监管当局人员素质, 建立监管人员激励约束机制。

各监管机构可以定期举行见面会, 加强交流沟通。另外, 监管机构应对监管人员进行分批定期培训, 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加强职业道德。监管机构还可以建立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 以此规范监管人员行为, 提高监管效率。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市场亟待完善, 加强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 将有效促进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对资产款证券化的监管既需要监管机构的负责审慎, 又需要金融机构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与规范, 只有如此, 资产证券化才能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业协会编.《证券市场基础知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宫芳.《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建议》.《华北金融》, 2007;第11期

[3]于海云.《中国乡镇企业会计报告—资产证券化会计信息披露》

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监管分析 篇2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不良贷款;资产流动性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监管数据,截止2016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921亿元,不良贷款率1.75%,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资产证券化是银行化解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通过市场化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分散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保持银行业稳定运行。资产证券化的初衷,是提高资产的相对流动性,满足投资者对不同风险等级证券投资的需求。

一、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进程

资产证券化是将缺乏流动性,但在未来可以产生稳定预期现金流的资产,通过重组其风险和收益要素,转化为可以在金融市场流通的证券,是银行管理自身资产的重要渠道,是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技术。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目的是通过市场将风险分散出去,提高自身资产的流动性,同时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丰富金融产品的供给。

我国自2005年开始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暂停,2012年重启,2013年逐步扩大试点,2014至

2015年资产证券化业务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2016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升的背景下,央行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并将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六家商业银行作为首批试点银行。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包括企业贷款、汽车贷款、房地产抵押贷款等形式。

商业银行往往由于自身风险意识不足、防范措施不到位、经营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形成了不良资产。相对于传统的资产处置渠道,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及时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效率。不良资产证券化在降低商业银行期限错配风险的同时,可以盘活存量的金融资产。从国际范围来看,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市场工具,美国和韩国都设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参与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韩国的韩国资产管理公司由政府持有38%的股份,政府在出台配套法律法规的同时,为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担保。

二、不良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风险

(一)信息披露体系不完善,信用违约风险加大。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将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不良债权等不良资产作为基础资产,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2016年上半年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以来,银行共发行3笔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总规模约10亿,占总试点规模的2%。其中次级占比较高,剩余期限和发行利率水平都未做披露,较难判断,信息披露的不足会导致信用违约风险的加大。随着基础资产的种类不断丰富,抵押物、质押物的形态日趋多样,信用风险分析的难度在逐渐加大,信息披露不足将加大证券化产品不能如期兑付的风险。

(二)二级市场流动性缺乏,投资者参与力度不够。资产证券化二级市场缺乏流动性,主要原因在于单个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偏小,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2016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共发行11笔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约为315.74亿元,单个产品规模明显不足。证券化产品一级市场的投资者通常会持有至到期,导致二级市场交易不活跃,投资者需要较高的利率补偿,导致产品发行利率定价偏高,不利于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2016年,不良资产证券化首批三单产品市场反应积极,投资者包括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基金、证券公司等多家机构,投机者参与较少,价格发现功能发挥不足。

(三)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定价难度高。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具有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基础资产种类多,不能用单一的定价模型进行计算,相对于优质资产,不良资产的回收存在不确定性,未来现金流不便计算,导致定价结果不够客观。不同于有信用评级的优先级资产支持证券可以参照评级的市场利率定价,无评级的次级部分定价比较困难。不良资产发行折扣率,即发行规模和基础资产规模之比,折扣率过低会降低银行的回收率,过高会降低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定价所需数据积累不足,历史数据获取困难,评级机构无法准确评级,这都制约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监管的措施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法律监管。在政府的指导下,完善整体制度环境的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促进不良资产证券化规范发展。加强入池资产的信息披露,加强法律调查环节,为不良资产现金流分析和回收价值的评估提供法律支持。不但要注重产品发行阶段信息披露,更要加强发行后的持续性信息披露。明确在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债权转让后作为代表的信托机构,即SPV的法律地位,维护其作为诉讼主体的权利和地位。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避免由于不良资产信用不足导致在存续过程中存在被查封的风险,完善抵押变更等级制度,避免无法进行资产置换的法律风险。

(二)完善风险隔离制度,实现信用风险有效定价。破产隔离是资产证券化制度设计的核心,资产证券化的本质是使得债权人债权的实现不再依赖于融资者,即债务人的个人信用,而是依赖于基础资产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在减少债权实现面临的信用风险的同时,为信用较差的主体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创造条件。建立破产隔离特殊目的的载体,减少发起机构破产对证券化交易本身的影响。在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加强对基础资产特别是不良资产质量的考核,加强对基础资产违约、提前还款等数据的积累。运用更加准确的定价模型,建立更加有效的信用风险定价机制,通过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多样化设计,丰富投资者结构,建立透明高效的市场。

(三)提高资产证券化产品单个发行规模,实现投资者多元化。提高二级市场流动性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单个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当单个产品发行量达到一定程度,会自然改善二级市场的流动性。通过改善基础资产和证券化产品设计,提高证券化产品标准化程度,使得不同证券化产品信用评级之间具有较高的可比性是提高二级市场活跃度的重要手段。让多元化的投资者包括投机者参与产品投资是提高市场流动性的关键,投机的重要作用是发现合理价格,投机者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市场透明度,降低市场系统性风险。

(四)拓展不良资产证券化推进渠道,促进合理风险定价。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重启主要局限在银行间市场,企业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推进明显不足,不良资产除了传统的信贷资产也包括信托受益权、应收账款等资产。企业资产证券化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丰富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负债率。2016年6月7日,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成功在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注册了信托型资产支持票据,这是国内市场信托型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首次公开发行,同时引入特定目的信托,实现风险隔离。企业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提升企业存量资产利用效率、优化企业资产负债结构,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去杠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代玉簪. 郭红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现实需求与制约因素[J].当代经济管理,2016(7):79-83.

[2] 2016年上半年银行资产证券化回顾和展望[EB/OL].(2016-07-08)[2016-07-18].http://finance.qq.com/a/20160708/023635.htm.

[3] 欧阳琪. 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的背景与对策[J].新金融,2016(5):60-63.

[4] 银监会:2016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EB/OL].

资产证券化监管演变 篇3

关键词:金融资产证券化,证券监管体制,监管目标

一、美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监管制度分析

(一) 美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监管体制的建立。

美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属于政府型监管, 其主要管理部门为美国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 (简称SEC) 。《1934年证券交易法》规定, 美国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由总统任命的五个任期为五年的成员组成 (每年必须有一人退任) , 并且不应当有超过三人同属一个党派。[1]SEC设有包括执法部门在内的数个不同工作部门。投资经营部门负责管理1940年制定的有关投资公司行业及投资顾问的两个法案及其相关事宜;市场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柜台交易、交易商以及交易所并制定相关政策;财政部门负责审查所有登记说明以保证证券法所规定的披露要求;执行部门负责调查所有现行的证券法律, 有权发出停止或禁止令, 并向联邦法院寻求赔偿。SEC下设九个地区级机构, 这些机构协助SEC在地区范围内完成其责任。

由于美国在监管上区分金融产品与非金融产品, 因此它的监管制度比较混乱。并且美国并未制定全国统一的金融服务法, 这也是与其传统的证券法制相关的。但是, 美国于1999年颁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和2002年颁布的《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公司责任法》是涉及美国证券市场的两部重要法律。尤其是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 它允许设立“金融控股公司”, 并可附设银行、证券、寿险等金融子公司。该法案以“效率与竞争”的立法观念, 对美国金融法律做了重大修改并做出权威重述。[2]目前美国政府正在不断地探究更有效的方式改革其现有的证券监管体制, 但是正如2004年美国SEC在一项报告中所指出的:这些改革也仅能达到减少利益冲突的地步, 而不可能在根本上消除这些内在缺陷。[3]

(二) 美国金融资产证券化监管体制的转变。

美国一向自认为其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证券市场及最好的证券监管制度, 其证券法律监管体制结合市场化融资模式的特点, 充分体现出立法、监管、自律的特质。然而, 任何一个制度的设计都不可能尽善尽美, 适应所有的情况。美国这种政府型监管的有效性就曾受到强烈的质疑。由于此种干预本身带有国家政治色彩, 是国家对证券市场的一种干预, 容易形成官僚化思维, 更容易使行政官员在利益的驱使下放松监管。与此相对应的是自律型监管, 这种监管形式更注重证券行业的自律管理, 政府除必要的国家立法外, 较少干预证券市场, 政府通过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 一般不设专门的股权监管机构。自律组织通常拥有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权力, 它的各种规则实际上起到了对法律的增补或替代作用。自律型监管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创造性, 但是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 它不重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作为自律的监管者也难以实现完全的公正, 缺少强有力的立法, 对违规行为的制裁不彻底, 容易产生摩擦和无序竞争的局面。

为解决现行监管体制面临的问题, 美国监管当局在对世界主要监管模式进行选择后认为, 要改革一个维持了70多年的监管体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要对整个金融行业风险进行监控, 保持市场稳定, 必须收集并公布重要的信息, 建立新的审慎监管机构, 对现行以行业为基础的监管体系重新梳理归类, 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二、中美金融资产证券化监管制度的比较与分析

我国的证券市场与美国有很大不同, 虽然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有许多是借鉴自美国, 但仍是有所区别的。

(一) 从证券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而言。

美国以政府型监管为主要模式, 一些自律性组织仅起协助作用, 但目前也有愈加重视自律型监管的趋势;随着金融业由分业向混业的经营体制的转变, 美国的监管架构也开始发生转变, 由多个专职机构的多元监管逐渐向一元机构综合监管的模式过渡。在我国, 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经历了由地方监管到中央监管, 由分散监管到集中监管的过程, 由中国证监会垂直领导, 证监会甚至拥有制定证券规章制度的权利, 这是美国证监会SEC所没有的权利。

(二) 从证券监管的职能角度而言。

在美国, 证券的监管职能的确立, 其初期目的是为了解决私人纠纷, 证券界监管部门的主要任务则是保护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在美国, 其证券监管机构承担的职能仅在于监管, 对于推动与发展证券市场则不承担相应的义务。这一点, 与我国是大大不同的。在我国, 政府在证券市场中的职能主要体现在证券监管机构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所履行的所有者职能方面。政府监管行为目标的双重性, 决定着政府在证券市场中既扮演“裁判员”又扮演“运动员”的双重角色。[4]在这种双重职能角色发生冲突的情况下, 政府通过发挥“规范”职能, 制定基本的规章制度, 用以规范市场行为, 发挥其监管作用;政府监管介入证券市场, 同样承担着“发展”证券市场的职能。至此, 政府的监管行为逐渐演变为“规范”与“发展”市场的职能。

(三) 从证券监管的立法角度而言。

美国的证券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完善, 对于证券市场中的违法行为制裁相当严厉, 充分发挥其保障市场稳定的职能。美国法院与证监会都有对法律条款的解释权, 这种依法律条款作出的解释也就相当于为证券市场设立了新的规则。证监会与法院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此种互动的模式, 促使了美国证券市场的繁荣, 也同时更加规范了证券市场的各种行为。我国的证券市场兴起较晚, 有关证券监管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 缺乏更为详细的实施细则。在我国, 证监会是依据法律授权对证券市场实施监督管理, 制定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规章、规则和办法。证监会对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有权进行调查、处罚, 但必须在法律的授权范围内, 所起作用与执法权限不能超越法律的规定。证监会与法院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 对于某些违法案件仍应由法院作出判决。

(四) 从证券监管机构的设置角度而言。

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是负责对美国的证券市场进行监管的机构。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由5名委员、4个部门及18个科室组成, 这5名委员是由美国总统在参议院的建议和许可下亲自任命的, 任期为5年, 每年替换一位委员, 委员中的一名将被总统任命为证监会主席, 为证监会的最高行政长官。我国的证监会是由国务院直属的经国务院授权依法对全国证券期货市场进行集中监管的行政事业单位。设主席1人, 副主席5人, 主席助理3人, 内设16个职能部门, 3个中心, 下设36个证券监管局。其组织机构设置与美国不同。同时, 我国的证监会在实质上属于行政首长负责制, 随政府任期调整而调整, 不能保证监管理念与监管措施的统一性, 而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属于独立控制委员会, 不会因个人原因受到影响。

此外, 美国的证券监管机构的设立是先有证券法再成立证券监管机构, 机构一经设立即享有法律的授权。而在我国, 证监会的设立是由国务院先行设立, 再由相关法律授权。这一点与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设立也大为不同。

参考文献

[1].吴庆宝.裁判的理念与方法[C].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2].黄毅, 杜要忠.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简介[J].国际金融, 2000, 3

[3].SEC, Concept Release Concerning Self-Regulation, File No.S7-40-04:80~81

上一篇:猪病的分析与治疗下一篇:双胎妊娠的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