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

2024-05-06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精选十篇)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 篇1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2002年8月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提出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纲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 把以人为本, 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等作为了主要内容。因此, 在《刚要》的指导下, 公共体育课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使体育教学的教育性质与身体活动的本质有机结合, 真正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目的, 成为当今体育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现状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体育更是伴随人一生的重要内容。大学是学校和社会的结合部, 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 也是教学质量及时检验和快速反馈的重要阶段。所以从总体上看, 衡量体育教学质量, 一方面是看受教育过程中的即时所得及接受程度, 另一个重要方面还要看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实践, 也就是要具有健康思想、健身意识、参加体育锻炼主动性, 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指导、组织和创造能力。经过多年的尝试,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出现了多种模式, 较常见的有:一是, 一年级开设基础课, 二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 三、四年级开设选项课的“三段型”;二是, 把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体现了教学整体性的“一体化型”;三是, 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以原教学班为单位的“三基型”;四是, 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重视因材施教, 以基本技能练习和竞技运动技术为主要内容, 在一、二年级同开设基础技能课和专项选修课的“并列型”;五是, 课程内容与实用性、多样性、竞技性为主, 在一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 二年级以教学俱乐部形式进行教学的“俱乐部型”。

三、目前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 忽视健康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 与中学相比无明显区别, 没有体现高校体育内涵、丰富的体育项目及提高大学生的拓展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的目标过于局限于增强学生体质, 忽略了体育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的理念的培养——体现在教学中没有区分反映教学内容的健身性、文化性、科学性、可接受性、民族性与世界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中只是重视掌握运动技术的“教”、“练”, 忽视培养体育健康与终身体育锻炼的“教”、“授”。

2、过于强调“共性”, 忽略“个性”发展

有体育教学中未能确立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目标, 不能使学生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育教学任务也相对单一, 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需要未能得到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

3、缺少客观、公平的评价

在教学中, 客观公平的评价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 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工作的效果的价值判断, 它可以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 并且知道教学的发展方向。存在偏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绝对水平成绩, 而忽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的评价。

4、体育教师队伍与形势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自然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 忽略了“以学生为中心”, 用机械模仿、课堂纪律、集体行为等规范约束学生。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四、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思路分析

1、体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转变高校体育教学观念是新时代赋予高校体育工作者的责任, 也是目前人才市场对现代人才需求提出的要求。学校要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 废除传统教育的片面质量观, 从“应试教育”转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把学校体育工作放在教育工作的应有位置上, 树立全面育人的体育教学思想是关键, 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观念是奠定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手段。

2、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

所谓传统式学校, 也就是教师经常说的大家跟我做, 全体学生动作要整齐化一, 这种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教”的实现, 忽视了学生主动的学习也使一些学生过分依赖与老师, 不会自己的发明创造, 是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以, 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框架, 以鼓励、激励教学改革的导向, 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出一些有创意的教学模式, 建立一种全新的、符合现代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而充分发挥体育课的育人潜力。

3、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培植体育兴趣, 满足学生需要

尽管高校公共体育课采取, 学生按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某一运动项目进行学习, 表面上看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但小学—中学—大学重复的、强制性的教学内容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寻找到大学生体育区别中学体育的切入点, 把体育理论与健康教育嵌入到体育课中, 通过教学实践, 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 使其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手段, 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并能自行锻炼, 使学生在在自主锻炼过程中, 具备自我锻炼设计、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能力。

4、尊重差异, 因材施教教学质量要求有统一的规范, 也就是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和目标。

但体育又是一项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过程, 由于同一年龄段群体身体运动能力的差别, 教学质量又具有层次性。所以, 在体育教学中, 特别是运动实践方面要尊重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区别对待, 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5、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影响提高教学质量、获得成功的操作性因素。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管理的问题;体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的问题;教学效果评价与激励机制的问题等。搞好管理的核心在于目标的科学化和决策的民主化, 教学管理必须制度化、规范化。本着科学的指导思想, 集思广益, 提高工作效率, 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6、进一步提高师资力量,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 完善师资结构

随之经济的发展和新兴运动项目的出现, 教师业务专项结构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不小的矛盾。解决办法:一是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主要是通过进修学习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 鼓励在职教师考研、考博, 不断丰富专业技能。二是引进人才, 充实和改善教师的年龄、知识、专业和职称结构, 以适应新世纪我国教育和体育发展的需要。

五、结束语

体育是伴随人一生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的体育是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 它具有与社会生活衔接的特点。高校体育工作者应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有正确的认识, 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体育教学思想, 同时运用新的体育教学思想进行教学改革, 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宗平, 庄惠华.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 2001 (1) .

[2]姚小敏.对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7) .

[3]温祝英.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思维[J].体育研究, 2006 (8) .

[4]胡飞燕.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化[J].上海体育学院, 2006 (4) .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论文 篇2

当前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大多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只重视学生最终的考核结果,是成绩完全量化的结果,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先天性身体差异,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导向作用,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整体素质下降。

4.构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

现代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逐步喜欢体育运动,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能掌握两到三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育学评价要求,提出构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

4.1体育教学评价应从对体育教学的价值进行判断。体育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能充分了解体育的功能、体育运动的特点及作用。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需要,并逐步培养其对体育的兴趣。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自我构建。

(2)学生真实的锻炼表现。

(3)学生对体育锻炼方法获得的整体性。

(4)学生合作锻炼及分析讨论能力的发展。

4.2强调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过去体育课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这在特定的时代无可厚非,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的概念不断得到延伸,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被包括在内。因此,再坚持强身健体的单一目标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体育与健康目标内容需要不断得到丰富,这就必然要求评价的内容也要跟着作相应的改变。评价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进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总体来说,强调综合效应、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学习和认知能力、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及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

4.3在体育课考核评价中,首先,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自身的横向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运动项目(例如速度耐力类项目、格斗类项目等)特点选择一至三项对学生的初始状况进行测试评价,课程结束时再进行一次考核,按一定的标准评定学生的进步幅度,作为学生体育成绩的主要指标,使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以此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外活动的效果。

4.4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初期,可以就明确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制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要达到的目标,把教师被动的“教”变为学生主动的“学”,加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更好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4.5综合“达成性评价”考核标准。达成性考核标准要求制定各个运动项目对学生的最低要求,结合学生的初始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学生某一运动项目的最后成绩。

5.结论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 篇3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现状;改革创新;

近几年来,普通高校大学生中宅男宅女增多,体质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摸清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存在得主要问题,加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进一步提升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是当前我们每一个高校体育工作者承担的首要任务。

一、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自己体育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对传授体育理论知识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不少体育教师放松了自己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造成了体育理论知识匮乏,在教学中不能向学生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有效传授,加上对传授体育理论知识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教师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想,他们认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没有多大作用,因而不重视对学生体育理论课的讲授。通过调查统计发现,不少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理论课课时安排都未达到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的学校教学计划几乎没有理论课的课时安排。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得不到全面发展。

2、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技能技术,缺乏趣味性。由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长期以技能教学为中心,教学没有很好地体现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的思想,教学目的不明确,缺乏对学生运动兴趣、健康理念、终身体育、强身报国思想等方面的培养。教学内容片面强调技术性,缺乏趣味性,很难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久而久之,使学生渐渐脱离体育运动,在校期间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未能形成,参加工作之后,没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身体素质不能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

3、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制约了了学生自由选择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当前许多普通高校体育教学 任然延续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内容比较单一,多年来教学内容、运动强度、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不求创新,因而,学生的运动爱好、运动特长得不到发展,学生的运动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4、考核评价体系不合理。目前,许多普通高校在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上不考虑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任然以相关的体能测试和技能测试标准考核评定学生成绩,这种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方式,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往往不需要参加体育锻炼就能够轻松达标,而对于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虽然努力参加锻炼,身体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但却仍难以达标,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体育能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不符合国家有关素质教育精神的要求。

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路

体育教学是普通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每一个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要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大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力度,紧紧围绕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身心健康来展开教学改革,教学中始终突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努力为社会培养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1、加大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力度。据调查发现,当今不少普通高校任然以传统的教学大纲一成不变的开设课程,内容没有体现出时代性、丰富性、休闲型、娱乐性、健身性等特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改革教学内容,选出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来制定教学计划。在保留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基础上,多开设一些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如广场舞、健美操、街舞、瑜伽、拉丁舞、散打、跆拳道、空手道等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以俱乐部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来自由选择,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2、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普通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进的声、光、电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通过引导、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营造出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3、改革传统的学生成绩考核办法。在对学生的成绩的评定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核,看看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如何?运动成绩与体质是否提高?客观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如果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学习锻炼后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比学习前有较大的提高,教师就要对这个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从发展的角度去评定出学生的成绩,不能以教学大纲的年级标准去评定成绩。

4、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的作用在于有效地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角色要从根本上进行转变,从以前单纯的技术传授变为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打破以班级为主体传统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 在学校教学资源允许的前提下,开设球类、体操、田径、游泳、健身操、广场舞、武术、民族体育等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俱乐部和选修课,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运动爱好和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要以增强学生体质目的,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出身心健康、高素质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陈羲.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发展走向及改革对策的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5):103-105.

[2] 宗有智.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路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9);65-67.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 篇4

1.研究对象

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准备活动形式为研究对象, 以咸咸阳师范学院各院系大一、大二男女生为调查对象 (不包含体育育专业的学生) 。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检索有关高校公共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文文 献, 阅读并进行归纳总结和整理。

2.2实验法

通过实验反映学生对不同体育课准备活动形式满意度的的影响效果, 从而选择优化形式。本实验采用四种活动形式 (见见表1) , 利用四天时间完成, 每天早上10点进行。本次实验采用用分层和简单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从咸阳师范学院8个院系 (文学与传播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音乐学院、政治与管理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中以1%的比例随机抽取共96名学生。

2.3问卷调查法

通过制作问卷, 以五点量表的形式, 度量学生对“组织形式X1”、“情感体验X2”、“体力感受X3”、“群体气氛X4”四个指标在不同实验方案中的满意度。量表测量均在课后即刻进行。共发放96份问卷, 回收96份问卷, 回收率为100%, 其中, 有效问卷为90份, 有效回收率为93.8%。

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审核并整理, 将数据输入, 用SPSS1 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四种活动方案的方差分析

通过A、B、C、D四种准备活动形式的测试, 其中X1、X2、X3、X4四项指标的结果经F检验, 差异具有显著性, 且具有高度显著性 (见表2) 。

3.2实验数据的多重比较

经过方差分析发现, 4种活动形式之间的差异是具有显著性的,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是不是每两种活动形式之间的差异都具有显著性呢? 进一步考虑, 是不是不同活动形式的4个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呢? 鉴于此, 我们对实验数据做了多重比较, 以便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其结果见表3。

表3表明: (1) 学生对定位操的满意程度均低于其他三种形式;和定位操相比, 学生对行进操的满意度较高, 但与双人操和小游戏相比, 又略输一筹;双人操和小游戏在四个指标的满意度上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学生对这两种准备活动形式的满意度较为接近。 (2) 不同形式的准备活动对学生情感的影响也不相同, 从平均值看, 双人操和小游戏对学生情感的影响要明显高于定位操和行进操。 (3) 体力指标显示, 在活动量方面, 定位操明显不足, 均低于其他三种活动形式, 其中, 行进操的活动量是最大的。 (4) 小游戏形式在群体气氛方面的满意度最高, 其次为双人操, 再次为行进操。

4.现状与对策

4.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准备活动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走访, 笔者发现,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的结构由课前准备、准备活动、基本教 学、教学竞赛、教学结束等几部分组成, 长此以往, 就形成了体育课单一、乏味、传统的局面。其中, 准备活动的组织问题最为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时间固定, 一般为10分钟;第二, 形式固定, 一般由体育老师或体育委员组织慢跑数圈, 然后做徒手操、拉伸、柔韧性等练习。这些活动均符合人体运动循序渐进的原则, 有利于课堂教学秩序的稳定, 但长期如此, 重复不变, 就会使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并且, 这样的准备活动使学生进入运动状态很慢, 对活跃课堂气氛是十分不利的, 同时降低了准备活动的效果。

一项关于学生运动损伤原因的调查报告显示, 因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或不适当而发生的运动损伤排在众多原因的第三位。准备活动做得是否适当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效果和学生 的身体健康, 它可以延长或缩短一个人的运动寿命。体育课的基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最终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为了完成体育课的基本任务, 教师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教育学生, 使他们正确理解和认识准备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 掌握准备活动的方法, 养成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

4.2对策

科学地安排公共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一节体育课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 体育教师应善于运用和组织体育课的准备活动, 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上述实验结果显示, 对于学生来说, 不同形式的体育课准备活动会带来不同的体力感受、情感体验和群体气氛, 形式自由一点的、学生之间有互动的准备活动 (如小游戏和双人操) 效果更好一些, 这样的准备活动自然更受学生的欢迎, 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对体育课的兴趣。有兴趣为基础, 容易形成持久的运动习惯, 有利于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养成和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鉴于此, 体育教师在课前应该充分备课, 认真设计准备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使之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准备活动的设计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要有利于身体的充分预热和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准备活动的形式不应该一成不变, 要结合专项特点和学生自身状况特点适时调整;实验证明, 定位操形式的准备活动在情感体验等四个指标方面的数据均偏低, 不利于学生运动积极性的调动, 建议不要经常采用; 行进操、双人操和小游戏是比较好的准备活动形式,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选用;我们应该用创新思维对准备活动进行改革, 以诸如小游戏等新颖独特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结语

对于一节公共体育课来说, 准备活动很重要, 体育教师必须全面考虑、合理安排, 不仅要有针对性, 还要有科学性, 使其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通过小游戏等具有创新思维的准备活动形式, 学生在体育课上不仅学会了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健康知识的方法, 而且提高了学习和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 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 双人操和小游戏等形式的准备活动能够使学生对体育课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在准备活动中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葛艳荣, 殷志栋.“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课准备活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1 (5) :92-93.

[2]刘曼冬.大学公共体育课准备活动的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6) :160.

[3]陈汉修, 张雅玲等.创新意识在体育课准备部分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14) .

[4]王云松.河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准备部分的调查研究[J].科技信息, 2012, 35 (3) :641.

[5]黄权, 高鹏飞.试论体育课的准备活动[J].内江科技, 2010, (7) :161.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 篇5

不同专业或学科的大学生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需求不一致,这引起“有些专业想吃又吃不饱;有的专业感到重复,又觉腻烦”的矛盾。例如医学专业对现行的《体育理论教程》中的生理生化知识感到重复;而海洋、海运专业的学生对水上知识和技能又深感不够,有“饥饿感”。

高校体育基本理论内容繁杂,与有限的讲授时间构成矛盾。一、二年级的体育基本理论的讲授课时实际上各为6学时,一年级6学时要求讲授方法,难以完成理论教学任务。二年级的6学时要求讲授46章的94页合计7.3万余字更是十分困难。要求这种高速度的讲授进度,在体育院系的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也是完成不了任务。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 篇6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92-01

体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之一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正好是为了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增强国家实力。随着高校对体育教学质量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如果开展教学的创新工作也成为了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因此,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前提下,为了有效实现教学创新的根本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站在学生的情感角度出发,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为目标,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始终处于积极、自觉的状态,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一、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

(一)体育教学的研究理论多于实践。

体育教学的相关论文逐年增多,一方面是体育老师需要评职称;另一方面是理论研究简单过实践动。这种现状造成教师们都乐于写论文,而不愿意把论文中的理论用于实际教学当中,造成了理论多于实践的现象。

(二)轻视教学研究,体育教学缺乏规范。

体育课是体育老师用于实践的最佳时间也是体育老师大部分用于实践的时间。然而目前的许多体育老师,很少珍惜体育课的时间,去研究体育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往往让学生自由练习,没有运用自己所学的体育教学理论来上好一节课,更不用说利用每一节体育课,来研究自己所学到的体育教学理论的相关知识。这对我国体育理论的实践运用的发展很不利,如果每一位体育老师把多一点心思用在研究和实践体育教学当中,便会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创新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合理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对教学效果的达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快乐体育教学是建立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基础上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多的是朋友。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进行充分考虑,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年级差异与性别差异。使学生在体育中获取快乐学生是否能够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互动的设计。比如说,大一的学生由于刚刚入学,无论是体育运动意识还是时间的合理分配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大二的学生则是学习任务少,时间比较充足,但运动激情却稍有减退。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考虑如何设计才能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 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其次,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且复杂的活动,如果想要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得快乐,首要前提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然而就传统体育教学来看,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的是命令和服从,根本谈不上快乐。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感受外界的影响,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切实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喜欢上体育运动,逐渐将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标。

(二)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

当前,体育教材中的内容大多都是反反复复地对动作进行练习,对关键动作进行解析等,这些都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致学生对体育的喜爱慢慢消失。但如果教师能够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再创造,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将枯燥的教材内容情景化、游戏化,使学生能够沉浸在快乐之中,那么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是成功的一半。随着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使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也成 为了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每节课都为学生准备一些新鲜的东西,使学生不断感受体育带来的乐趣。最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其进行创新,在对内容进行加工再创造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以原本的教材内容为基础,内容设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同时还要注重内容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实现教学创新的根本目的。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本着 “用心上课,用情上课”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其良好的关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以此来调动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把体育课上的生动、活泼、 有吸引力。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前提,想要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首先应该让学生喜欢自己,只有对教师产生好感,才会喜欢上教师所上的课。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素质教育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体育教学作为高校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它的创新研究是体育教学理论和体育教学实践的关联基础,提高其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我国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进行有效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雅丽.基于快乐体育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探讨[J].运动,2012(21).

[2]熊涛,黄靖钧.高校体育中快乐体育教学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3]毛振明,吴键,马铮等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1998,(6)

[4]席连正,冯莉萍,珠海大学园区“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2)

[5]张凤玲,张兴泉,王亚乒等,“开放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J],高教探索,2012,(2)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研究 篇7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校体育场地严重不足, 影响学生日常生活锻炼和体育学习。部分体育设施设备不能满足体育教学需求, 而且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 出现老化、陈旧等现象, 存在安全隐患, 需要更新体育设施设备。

2、公共体育课的大多课程属于传统体育项目, 需增设更多现代化体育课程, 使学生的体育发展紧跟时代步伐。部分课程选课人数集中, 课程容量较大, 影响教学效果。体育课所占学分偏低, 学生渴望提高体育课学分。

3、在体育课的成绩评定中, 不同老师的评定标准不同, 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于宽松, 有些教师则过于严格,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 部分班级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刻苦认真学习, 却得不到高分;相反, 某些班级的学生不认真学习, 最后却普遍的高分。这也是造成部分体育课选课中出现扎堆现象的主要原因。

4、大多高校体育课师资相对缺乏, 低于《全国高校体育课程评估标准》的规定人数;在职体育教师中, 高职称教师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整体体育发展水平。部分体育教师思想道德素养较低,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单一, 不能因材施教, 致使教学中出现两极分化, 即一部分学生认为课堂所教内容极为容易, 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所教内容难以掌握。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扩招引起的需求膨胀

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 高校在制度、管理、师资、设施等方面普遍面临较大压力, 这对高校的影响是深入而持久的。虽然部分学校通过建设新校区来缓解各方面的压力与冲突, 但是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体育设施设备的不足便是其中之一。面对庞大的学生规模, 高校在解决学生的运动锻炼空间与本科生公共体育课的上课问题上, 显得力不从心。

2、体育教学管理欠佳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 不能与时俱进, 设置更多体现现代体育发展进程的体育项目, 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体育学习需求, 已有课程大多停留在传统比赛竞技类项目, 学生乏味。其次, 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考核缺乏科学标准, 不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不同, 从而对学生评分的标准不同, 这不利于体育教研部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

3、高水平体育教师相对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 大多高校高水平体育教师引进不足, 教师整体素质的欠缺, 影响学校体育教学质量, 影响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动机, 或者出现大多学生学习期望与事实不符的现象。此外, 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普遍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仿方法, 缺少能够引领现代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学方法的高水平教师。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不仅影响教学效果, 也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4、学生功利性学习态度

现代社会是高速运转的社会, 各个方面人们追求的都是速度, 导致的结果是整个社会中人们心态的浮躁。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较为紧密, 受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等方面的影响, 部分程度上也出现了浮躁的心理现象, 表现为在学习中急功近利、不脚踏实, 缺乏学术钻研的耐心等等。体育选课中部分人基于考试容易通过或者是老师考试打分高而扎堆选择某一课程是学生功利性学习态度的典型表现。

三、改善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的建议

1、改善体育设施设备

学校应每学期对体育设施进行检查与维修, 每隔几年对学校体育设施进行更新, 确保学生日常体育锻炼和体育课学习中的人身安全。增加部分校区的体育场地面积, 确保每一校区学生不仅有足够的上课学习空间, 而且有相对足够的运动锻炼空间。

2、改进体育选课机制

一方面, 通过增加课程门类来减少学生选课扎堆现象, 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做选课调整, 合理分配体育课班级容量。另一方面, 在选课频率上, 部分学生反映一年一选频率太低, 容易对所学体育课产生厌腻, 可以考虑将选课调整为一学期一选,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不同的体育课程。

3、严格评价考核标准

首先在考核方式上, 要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适当增加目前考核评价中过程性评价所占分值, 改变只重结果忽视过程的传统评定方式。其次, 统一体育课考核标准, 对每门体育课中学生学习应达到的标准做详细规定, 减小不同体育课程之间成绩打分的差距, 避免两极分化。

4、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提高公共体育课的师资队伍水平, 学校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公共体育课教师队伍的数量。有了充足的教师, 才能增设更多的体育课, 实现体育课程的多样化。二是提高公共体育课教师队伍的质量。学校每年要安排教师进行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 提高教师学历水平, 同时及时了解现代高校体育课发展现状与趋势, 以及时应用于体育教学中。通过教师质量的提高促进学校体育水平的提升。

对于每个教师来说, 教师自身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热爱教育, 热爱学生。积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课堂中因材施教, 照顾学生个别差异, 使每个人都学有所得。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不同手段或途径, 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需求, 包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对学生需求的分析, 调整与改进体育教学。在教学中时刻谨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仅使学生学会体育技能技巧, 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观念, 使学生自觉将体育锻炼带入以后的日常生活中。

5、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 篇8

关键词:合作学习,公共体育课,教学

前言

当前, 高校改革迫切要求实现教育创新, 创新关键就在于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从单纯地传授知识, 转变为既要传授知识, 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针对这个矛盾, 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进行了合作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 以期克服与解决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更新体育教学理念, 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进一步完善。合作学习理论是以社会互赖理论、认知理论、选择理论等理论为基础, 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 以师生、生生和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 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 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学习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交技能为基本目标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

1 合作学习的概念及内涵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 是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 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属于合作教学的一种。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出现小组合作学习的试验与研究。从研究的现状来看,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有效学习方法。

随着合作学习几十年的研究与开发的历史, 产生了许多关于合作学习的概念表述, 经过归纳总结, 认为合作学习的概念应表述为:“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调动教学系统中一切积极因素, 促成了学习者积极互动、积极探索和建构知识, 并以团体成绩和组员成绩恰当结合为评价方法, 达到学生主动、积极、全面发展目的的教学活动。”

2 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

2.1 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合作小组采用异质分

组, 在小组内体现出合理的差异, 而且在全班各小组间形成了大体均衡、可进行比较的小组联合体。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基础, 而组间同质则保证了各小组间的竞赛公平。

2.2 任务分割, 结果整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有分有合, 各合作小组学习的成绩必须依赖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 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这样保证了全体学生在资源上的共享, 在过程中的积极投入。

2.3 分配角色, 分享领导在合作学习中, 小组

活动及班级活动提供给学生扮演不同角色的机会。合作学习中, 通过活动的变化和角色的互换, 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 彼此分享领导责任。既保证了小组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 又使个人的努力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

2.4 公平竞赛, 合理比较合作学习强调学习过

程的合作, 同时也不排斥竞争, 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是小组合作的一个重要动力源泉。但在竞赛中,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的评价, 更为强调的是形成性评价, 在公平竞赛的基础上, 进行合理的评价。

2.5 信息交流, 由单变多传统的教育把教学看

成是教师将信息传递给学生的单向交流过程, 教师是信息源, 学生是接受者。合作教学认为, 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 是一种信息交流, 其中不仅包括师生信息的单向交流, 而且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 是多种互动过程的统一体。

3 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

3.1 共同学习法由大卫·约翰逊 (David John-

son) 和罗杰·约翰逊 (Roger Johnson) 建立, 学生在由4~5个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学习、共同完成作业单上的作业, 每一个小组把各自的作业交上来后, 他们会因为良好的互相合作及在作业中的表现而受到表扬。

3.2 小组调查法由西罗莫·夏让 (Shlomo Sha-

ran) 和他的同事共同开发的, 学生组成2~6个同学为一组的调查小组, 运用合作调查、小组讨论和协作计划与设计等方式共同工作。每个小组从全班研究的单元里选择一个亚主题分成单个任务, 然后完成一个小组报告。其研究结果与全班进行交流, 以报告的质量为依据接受评估。

3.3 拼图法:通过任务分配使每个成员占有某

一部分特定的信息, 充当一个特殊角色来确保积极的个体参与和小组合作。小组成果必须在每个成员都做好自己那部分工作的情况下才能取得, 就如一个拼图玩具, 必须每一块都包括进去才能拼好。

3.4 团队游戏竞赛法。团队游戏竞赛法是约翰

斯·霍普金斯大学所创设的合作学习方法中最早的一种。学习成绩有相似记录的学生组成三人一组的“竞赛桌”进行竞赛, 每个竞赛桌的优胜者为其所在小组赢得相同分数, 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成功机会均等。

3.5 小组分层计分法学生被分成几个学习小

组, 其成员具有异质性。先由教师授课, 然后学生在他们各自小组中进行学习, 使所有成员掌握所教内容, 最后所有学生独立参加个人测验, 采用提高分计分制。各成员分数累计为本组得分, 以此为评价依据。

3.6 思考/同伴交流法采用“思考—同伴—交

流”的替换形式, 教师提出一个疑问或问题, 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 然后让学生与一个同伴交流他们的思想, 接着加入另一个双人组去作为四人小组交流、互动, 最后要求其中一些同学与全班交流他们小组的看法。

4 合作学习理论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在体育教学中, 合作学习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4.1 两人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 (又称同伴之间

的合作学习) 。在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两个好朋友搭配是这种典型形式的合作学习, 这种合作学习形式易于组织, 且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好朋友关系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上讲, 都是同学关系中最密切的, 也是最容易交流的。比如, 广播体操、武术教材的复习课, 让学生自由配对, 互相学习、纠错, 最后两人共同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教学效果非常好。

4.2 小组合作学习。目前, 体育教师用得最多

的最熟悉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 它可以直接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大班班级授课制的问题, 同时, 也符合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要求。关键是怎样进行分组, 指导他们在小组内进行分工, 怎样选择小组长, 及其小组长如何开展小组活动。下面把常用的分组模式介绍一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分组模式, 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分组方案:a.按技能水平分组, 其特点是技能相同而爱好不近不同。b.按爱好相同分组, 其特点爱好相同技能却不近相同。c.按技能水平好坏搭配分组, 其特点是体育技能、爱好均不同。这种分组的目的是扩大组内差别, 让技能好的帮助技能差的, 让学习兴趣浓的培养兴趣淡的, 发挥同学们之间的帮带作用,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改善了人际关系。

4.3 全员合作教学。它是指教师与全班同学之

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开展教学活动, 它以教学班全体成员为合作对象, 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师师合作, 形成了课堂全体成员参与并合作的教学过程。一般在教材难度较大的新授课的教学中采用。

语结

综上所述, 合作学习理论因为有极其坚实和科学的理论基础, 所以成为一种深受世界上许多国家关注和欢迎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教学的实施过程, 要注意“免费搭车者效应”和“责任扩散效应”现象的出现。要提高合作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能力。尽管合作学习得到一些理论与研究的支持, 但在其运用过程中, 还可能出现某些难以避免的缺陷, 而且体育教学中活动因素多, 不可控因素随时可能出现, 任何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都不可能解决体育教学中的一切问题。体育教学贵在灵活, 贵在继承和创新。在进一步研究合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上, 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策略地实施合作教学的理论。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 篇9

其次, 体育课有它的特殊性, 要想真正发挥体育课的作用, 就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动起来, 学校在安排课程表时就需要优先安排体育课, 这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本身就得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 把两节课操场上所能容纳班级的极限, 在新学期开学前告诉给排课表的老师, 尽可能避免多个班级在操场上上课的拥挤现象。这样, 体育课操场拥挤的状况就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还可以提高场地器材的利用率, 学生就可以动起来了。

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方面需要学校重视, 采取措施;另一方面也要尽快转变观念, 开拓创新, 拓展现有体育资源的时间和空间, 优化体育教育资源, 提高现有的体育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以满足学校体育日益增长的体育资源要求。

总之, 公共体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校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运动技能、身心发展、审美观念以及习惯能力等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 高校体育工作者要跟紧时代的步伐, 认真面对高校体育公共课存在的问题, 并在工作中不断地积累经验,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以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 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针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存在的若干问题, 提出了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建议,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 以期能为高校体育公共课的改革提供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一、二节体育课,公共体育课,普通高校,现状

参考文献

[1]谢卫民.漳州市学校体育卫生艺术.2005 (12) :74-76.

[2]黄则香.福建学校体育卫生, 1994 (3) :23-24.

浅析现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 篇10

1. 教学评价及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的界定

所谓教学评价是指运用一系列可行的评价技术和手段评量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活动,以期确定教学状况与教学期望的差距,确定教学问题解决对策。其根本目的是确保改善学与教的效果,它是根据具体某学科的教育目的与原则,对教学过程和所产生的成果进行定性定量的测量,进而作出价值判断,并为学生的发展程度和教学的改进提供依据。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既能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又能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提高办学质量、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明确教学评价在体育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用,是实现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前题。

2. 现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教学评价目的现状与课程评价目的不统一。

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与原因,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可体育教学评价的现状是只对学生的技能和运动能力进行评定,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2.2 评价内容不全面,难以体现课程评价的整体要求。

长期以来,因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存在只重视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技术评定的评价,轻视真正的健康、体育修养、行为习惯评价的问题。

2.3 评价方法单调,不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首先,目前大多数学校通常采用的评价方法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采用统一评定的方式进行终结性评价,评价一结束课程也就结束。这种评价方法缺少信息反馈过程,忽略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评价,因此对改进教学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均缺少动力,也不能准确地体现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这与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显然是不符的。其次,目前大多数学校评价的人员以教师评价最为普遍,学生基本上不参与评价。

2.4 评价标准统一性过强,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目前,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测评标准,许多学校仍以原有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准绳,这种方法从表面上看体现了公正性,但在实际操作时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忽视这样一些事实:学生个体间存在着身体差异,一些身体条件好的学生,不认真也不努力就能拿到高分,使其认为体育课缺乏挑战性而逐渐失去上课的兴趣,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又认为体育课太难,再努力也是枉然,从而极大地挫伤了这类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厌恶上体育课的心理。

3. 做好体育教学评价的对策

3.1 建立多元化体育教学评价观念与体系。

只有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观念与体系,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健康的学生。据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机能的评价,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运动行为、运动习惯、意志品质、情绪状态、自信心等心理状态和学生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建立起多元化评价观念与体系。

3.2 加强和重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

终结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它更重视结果,所以在单独使用时,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弥补其不足,必须重视和运用过程性评价这种方法。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能使学生更清楚自己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并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参与态度等,从而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3.3 加强和重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有机结合。

客观评价是以量化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它比较适合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但对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意志力、自信心和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就很难。这种评价方法表面上看是准确的、公正的。可是你能说100米成绩为13秒的学生就一定比14秒的体质强吗?显然,这是很不全面的,也不准确,它深深地烙上了竞技运动的痕迹。

4. 结语

体育就是竞技,体育鼓励竞争,以竞争谋取自身的利益,以金钱来衡量一切价值,这是西方市场经济价值观念在体育的具体体现。这一西方式的功利主义价值观随着体育全球化过程也进入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领域,在大学体育中反映出来的价值观是增强体质的生物观。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在生物体育功利观的指导下,强调学生的运动负荷,使体育教育失去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反映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就是追求身体素质的提高,娴熟地运用体育技术,强调体育成绩的突出。因此,功利主义思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公共体育发展的障碍。

摘要: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已经出现从注重传统的体质观到全球化的体育价值观的转型趋势,体现于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上是由原来强调结果性评价到现在注重过程性评价的转变。但是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仍存在大量问题,本文对现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体育教学评价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明辉.走向21世纪中国高校体育改革的现状与趋势[J].体育科学研究,1997,(2).

上一篇:混凝土沥青路面下一篇:有效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