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与防治范文

2022-06-11

第一篇:环境污染与防治范文

3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三章 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 我们离不开大气 ,如同鱼儿离不开水。 目 录 第一节、大气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大气污染(源、物、类型、危害) 第三节、大气污染控制(四个对策) 第四节、全球大气环境问题

一、大气的组成

1、N

2、O2等气体

3、冰晶和固体微粒 (如尘埃、花粉)

2、水滴 (如云滴、雾滴) 没有水汽和悬浮物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 第一节 大气概述 高度(km

二、大气的分层 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5℃ N2 O2 Ar CO2 Ne He Kr H2 Xe O3 层 越往上氧、氦等气体的原子态越多 紫外线的强烈照射,N2和O2产生不同程度的离解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 与环境问题有关的 大气成分 二氧化碳: 来源:呼吸作用,有机体的燃烧与分解。 现状:在大气中的含量有增加的趋势。 影响: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 引起温室效应的加剧。 臭氧: 来源:高空通过光化作用,低空通过闪电 或有机物氧化及高空传输。 作用: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面生 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灼伤。 分布:自然大气中含量很少。随高度分布 不均匀,也随纬度和时间而异。 水汽: 来源:海洋和地面蒸发与植物蒸腾。 分布:随时间、地点变化很大。在铅直 方向,一般随高度增加而减少。 影响:形成云、雾、雨、雪等大气现象。 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有重要影响。 微粒: 种类:固体微粒与液体微粒。 影响:影响太阳辐射传输,使能见度 变低,有的能起凝结核的作用。 大气边界层: 在对流层下部靠近下垫面的1.2~1.5公里 范围内的薄层大气。由于贴近地面,空气 运动受到地面摩擦作用影响,又称摩擦层。 大气边界层的主要特征: 湍流运动、风、温度的垂直分布 第二节 大气污染

一、大气污染

(一)概念: 基于传统的公害概念的定义: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 引起大气中某种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 的时间,达到对公众健康、动植物、材料、大气特 性或环境美学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就是大气污染。 延伸定义:人类活动导致物质和能量(如热能) 引起释放进入大气,使大气中某些组分变化而产生 的不良影响。

(二)大气污染的类型

1、按范围大小分: 局部性 区域性 广域性 全球性

2、按污染物的化学性质 还原性 氧化性

3、按污染来源 煤炭型 石油型 混合型 特殊型

二、大气污染源及污染物 污 染 源 天然源: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 人为源: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火山 雷电造成的森林大火 燃煤 汽车 空调 按来源,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进入大气的一次污

染物之间或与正常 大气组分发生反应, 以及在太阳辐射下 引起光化学反应而 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它常比一次污染物 对环境和人体的危 害更为严重。 大气污染物: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 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按存在状态,分为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 常表示为总悬浮微粒物(TSP)、飘尘和降尘。 主要有一次污染物: SO

2、H2S 、NO、NH3 、CO、CO2 、HF、HCl 、C1—C12化合物 。 二次污染物: SO

3、H2SO

4、MSO4 、NO

2、MNO3 、醛类、酮类、酸类。 其粒径绝大多数在100μm以下,其中多数在10μm以下。它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也是目前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飘尘指可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分为PM10(粒径<10μm)和PM2.5(粒径<2.5μm)。PM10可以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PM2.5的危害则更为严重。 降尘是指用降尘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一般直径大于30μm,由于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很快沉降下来。单位面积的降尘量可作为评价大气污染物程度的指标之一。

(一)煤烟型污染—硫酸型烟雾 主要污染源是燃煤。主要污染物是SO

2、CO和 微粒物质,它们遇上低温、高湿的阴天,且 风速很小并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时,一次污染 物扩散受阻,易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型烟雾。 伦敦烟雾事件

三、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二)交通型污染-光化学烟雾 污染源主要是机动车(汽油车和柴油车)和机动船。 主要污染物是CO、NOX和HC。在相对湿度较低的夏 季睛天,交通污染严重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典型的二 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它对人体、动植物、材料 均会产生破坏作用,并且严重影响大气能见度。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酸 雨

(三)酸沉降污染 它是指大气中的酸通过降水(如雨、雾、雪) 迁移到地表,或在含酸气团气流的作用下直接 迁移到地表。引起酸沉降的主要物质是人为和 天然排放的SOX(SO2和SO3)和NOX(NO和NO2) , 其天然源一般是全球分布的,而人为排放的 SOX和NOX则具有地区性分布的特点。

(四)室内空气污染 污染原因: 建筑材料及装潢材料、涂料中有害物质 的挥发、人们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苯、甲醛、氡 多开窗换气,戒烟,正确使用家庭化学剂, 增加户外活动,摆放室内花卉植物

(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二)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三)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

(四)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三、大气污染的

危害

(一)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A、呼吸道吸入; B、随食物和饮水摄入; C、体表接触侵入。 1 、大气颗粒物

4、氮氧化物

5、光化学氧化剂

3、一氧化碳

2、二氧化硫 颗粒物的大小决定其沉积于呼吸道中的位置; 化学组成决定沉积位置上对组织的影响。 损害肝脏。且由于SO2通常与多种污染物共存,吸入之后产生的复合作用危害更大。 NO2对呼吸器官有刺激性,可引起肺水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若与SO2共存,则危害更重。 所有大气污染物中散布最广的一种,严重阻碍血液输氧,引起缺氧中毒。 臭氧:对鼻子、咽喉、肺等呼吸器官有刺激作用,运动时吸入则更严重。

(二)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损害植物酶的功能组织;影响植物新陈代谢的功能;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和细胞膜。此外,还会损害根系生长及其功能;减弱输送作用与导致生物产量减少。

1、二氧化硫 症状:在各种植物叶片的叶脉间出现伤斑, 伤斑由漂白引起失绿,逐渐呈棕色而坏死。产生 伤斑的叶片首先是功能叶片,危害严重时,其他 叶片也受损害。 反应灵敏的植物:大麦、小麦、棉花、大豆、梨、落叶松等; 有抗性的植物:玉米、马铃薯、柑橘、黄瓜、洋葱等。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2、氟化物 症状:主要是在嫩叶、幼芽上首先发生。在叶上发生伤斑的部位主要是叶的尖端和边缘,伤斑由油渍状发展至黄白色,进而呈褐色斑块在被害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显现稍浓的褐色或近红色条带,有的植物表现大量落叶。 敏感的植物:玉米、苹果、葡萄、杏等; 具抗性的植物:棉花、大豆、番茄、烟草、扁豆、松树等。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1)臭氧: 症状:主要是从叶背气孔侵入,通过周边细胞、海绵细胞间隙,到达栅栏组织,使其首先受害,然后再侵害海绵细胞,形成透过叶片的坏死斑点。同时,植物组织机能衰退,生长受阻,发芽和开花受到抑制,并发生早期落叶、落果现象。 敏感的植物:烟草、番茄、马铃薯、花生、大 麦、小麦、苹果、葡萄等; 具抗性的植物:胡椒、松柏等。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2)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进入植物叶气孔后易被吸收产生危害,最初叶脉出现不规则的坏死,然后细胞破裂,逐步扩展到整个叶片。 (3)PAN是光化学烟雾的剧毒成分。 症状:叶子背面气室周围海绵细胞或下表皮细胞原生质被破坏,使叶背面逐渐变成银灰色或古铜色,而叶子正面却无受害症状。 敏感的植物:番茄和木本科植物; 对PAN抗性强烈的植物:玉米、

棉花等。

(三)大气污染对材料的危害 大气污染可使建筑物、桥梁、文物古迹和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制品及皮革、纺织等物品发生性质的变化,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

对物品的危害 经历了60年,德国的这座雕像已经彻底被酸雨毁坏了。

(四)大气污染对大气环境的危害 大气污染会导致降水的增加或减少,它对降水化 学的影响表现在酸性化合物的输入,即出现酸雨。 大气污染还会产生全球性的影响:大气中CO2等 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人们大量生 产氟氯烃化合物等导致的臭氧层耗竭等。 第三节 全球大气环境变化 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沉降

一、全球变暖 原因:温室效应的加剧 温室效应: 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 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 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 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 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二氯乙烷、臭氧、 CFC

11、CFC

12、四氯化碳

1、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排洪不畅, 土地盐渍化,海水倒灌等。

2、对动植物的影响:一些地区某些物种将会消失,而 有些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

3、对农业的影响: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 的改变,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变化。 全球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 减缓全球变暖的对策 主要是控制CO2

1、排放控制对策:控制化石燃料消耗,以抑制CO2的排放;

2、固定化对策:使已生成的CO2变为其他物质,以防止其向 大气中排放;

3、适应对策:在已发生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采取相适应的 对策以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臭氧层破坏 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特别是UV-B辐射对生物有较 大的伤害。而阻挡UV-B辐射的就是臭氧。 (紫外线辐 射按照其波长的不同,可划分为UV-A(315~400nm)、 UV-B(280~315nm)和UV-C(280nm以下)三个波段)

1、1984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

2、NASA的“Nimbus-7”卫星测定出,近年来南极上空的 臭氧洞有恶化的趋势。

3、我国青藏高原上空也存在一个相对周围地区浓度 较低的区域。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化学物质 (CFCS)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 CFCS 于1930年由美国杜邦公司投入生产,二战后 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等) 臭氧

层中存在着O、O

2、O3的动态平衡, CFCS非同 寻常的稳定性使NOX、Cl、Br活性物质很容易在臭氧层 中聚集,使平衡向着臭氧分解的方向转移。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臭

氧层破坏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破坏DNA,皮肤病,白内障等

2、对陆生植物的影响:产量和质量下降,间接影响

3、对材料的影响:加速老化

4、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生产力,影响幼体 主要是控制CFCS的使用。 目前各国都在加紧替代物品的开发,从长远看,采用 生物圈中固有的、对环境不起任何破坏作用的物质 是制冷剂发展的方向。 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1987年《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999年11月29日《北京宣言》 臭氧层的保护 第四节 大气污染控制 无论是大气污染源、污染物、污染类型 还是大气污染的危害,都具有多样性。 多种手段 五律协同 清洁能源 绿色交通 末端治理 环境自净 清洁能源 包括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新能源的开发;各种节能技术等 世界一次能源替代趋势 清洁能源的典型案例

1、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是指从煤炭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主要包括煤炭洗选、加工、转化、先进发电技术、烟气净化等方面的内容。 清洁能源的典型案例

2、西气东输 清洁能源的典型案例

3、西电东送 它有南、中、北三大通道。一是将乌江、澜沧江、红河水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二是将长江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三是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它是从根本上实现全国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性工程,是一项东西部“双赢”的战略。 绿色交通 我国一些主要城市的大气污染类型正在由煤烟型向交通型转化,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重要污染源。 合理的交通规划、发展清洁汽车 绿色交通的典型案例

1、上海的新世纪交通蓝图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形成地铁、城市轻轨、新型有轨电车等多种方式组成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 建设约65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路:实现15分钟上网、30分钟互通、60分钟抵达的“

15、30、60”目标。 公交优先: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优化调整地面交通,适度发展小汽车,限制摩托车,逐步替换助动车。 绿色交通的典型案例

2、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是全部或部分由电能驱动电机作为动力系统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

动力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三种类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我国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电控三大关键技术相继取得突破。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我国电动汽车技术群体性突破的时期已经到来,电动汽车将迅速、大规模地进入市场

。 环境自净 污染物经过末端治理达到排放标准后被排入大气,但此时它们的浓度一般要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使其进一步达标将要依靠环境的自净作用。 利用气象规律稀释污染物、加强绿化 环境自净的典型案例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的实施需要五律协同 自然:植物配植的适地适树原则 技术:园艺人员要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与技术 环境:城市绿化应兼顾和谐与无污染 经济: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机制保证其正常运行 社会:城市广场是社会规律在特定时期的一种表现形式 末端治理 推行清洁能源与绿色交通从源头上减少了大气污染的产生。对于已经产生的污染,则需进行末端治理。 除尘、脱硫 氮氧化物的治理技术、氟化物的治理技术 除尘技术 参数: 浓度:个/cm3, mg/cm3。 处理量:m3/h, m3/s 除尘效率: 总效率:?,分级效率: ?d 多极除尘效率:?总 除尘装置: 机械除尘:重力、惯性力、离心力 过滤式除尘:多孔介质作为滤料 湿式除尘:洗涤 静电除尘:静电场作用 脱硫技术 湿法:用含碱液体洗涤烟气 NH

3、NaOH、Na2CO

3、CaO、 Ca(OH2 干法: 活性炭吸附 催化氧化法 NOx废气治理技术 (1)吸收法 NH

3、NaOH、Na2CO3 吸收去除NO2 稀HNO3吸收尾气中的NOx (2)吸附法 活性炭 沸石分子筛 (3)催化还原法 NOx + Reductant (H

2、CH

4、NH

3、H2S) → N2 + H2O….. 汽车尾气治理技术 主要污染物:CO、NOx、CH化合物、醛类、含铅化合物、BaP等 机内净化:改变燃烧方式 机外净化:废气治理。 (1一段净化法:催化燃烧法去除CO和CH化合物; (2二段净化法:还原反应器+氧化反应器 (3三元催化法:同时催化CO和CH化合物的氧化和NOx的还原

第二篇:土壤污染与防治

1.土壤污染危害的特点:隐蔽性和滞后性,累积性和地域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周期性和难治理性。 2.土壤环境背景值的实践意义:

1、土壤环境背景值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特别是土壤污染综合评价的基本依据

2、它是研究和确定土壤环境容量,制定土壤环境标准的基本数据

3、是研究污染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在土壤环境中的化学行为的依据

4、在土地利用及其规划,研究土壤生态、施肥、污水灌溉、种植业规划,提高农林牧副业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进行食品卫生、环境医学研究时,它是重要的参比数据。

3.土壤自净按其作用机理的不同,可将土壤自净作用划分为物理净化作用、物理化学净化作用、化学净化作用和生物净化作用。

4.土壤污染的类型:水质污染型、大气污染性、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和综合污染型。 5.面源污染特点:①形成随机性②影响的滞后性③影响因子的复杂性④存在的广泛性 6.水质污染的污染源: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受污染的地面水体。

特点:沿已被污染的河流或干渠呈树状或呈片状分布,污染物一般集中于土壤表层。

7.大气污染的类型:①工业或民用燃烧排放的废气,如SO2②工业废气中颗粒物(包括飘尘),如铅,镉等③炼铝厂,磷肥厂的含氟废气④原子能工业,核武器的大气层试验,产生放射性物质。

特点: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呈椭圆状或条带状,分布长轴沿逐风向伸长,其污染面积和扩散距离取决于污染物质的性质,排放量和排放形式。

8.固体废弃物:工矿业废渣,污泥,城市垃圾;农业:化肥,农药,城市垃圾堆肥,厩肥,污泥。 9.影响土壤污染物的转化和毒性:①酸碱性,通过影响组分和污染物的电荷特性,沉淀溶解等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还可改变土壤微生物活性来改变污染物毒性②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与土体内水气比有关③突然质地和构型,质地的差异导致结构和通透性不同,对环境污染的截留,迁移和转化产生不同效应④土壤生物活性,生物是土壤环境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光合作用,选择性吸收,协调水,肥,气,热等) 10重金属污染的特点:形态多变,易积累,不能被降解而消除

土壤中重金属存在的形态:水溶态、交换态或吸附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留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物理过程、物理化学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是影响其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 11.影响土壤吸附的因素有土壤胶体的种类、形态、PH、重金属离子的亲和力大小等。

13.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滴滴涕、七氯、氯丹、灭蚁灵、毒杀芬、六氯苯、多氯联苯、二口恶口英和呋喃 。

14.有机污染物的来源:有机污染物(如农药)直接施入、污水灌溉或者污泥使用;预定用来处理植物地上部分的药剂大量沉淀在土壤中;含残留农药的动植物遗体停留在土壤中或进入土壤中;随气流,大气尘埃和降水沉降在土壤上或进入土壤中。

15.有机污染物进入土壤中过程:①与土壤颗粒的吸附与解吸②挥发和随土壤颗粒进入大气③渗滤至地下水随地表径流迁移至地表水中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或被降解⑤生物和非生物降解。 16.土壤中的农药主要来源:施于土壤的农药,施于作物的农药,大气中悬浮的农药,动植物残体上的农药,有微生物降解和非微生物降解两种方式。

17.农药残留对土壤环境、微生物及农作物的危害: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土壤硝化和氨化作用的影响;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对农作物的影响(影响因素,农药种类、农药用量、作物种类、土壤性质)

18.我国肥料使用存在的问题:盲目过量施肥,肥料利用率普遍低下;施肥结构不合理,养分施用不平衡;地区间施肥不平衡;农民施肥技术水平仍然较低;有机物料收集利用率低下。

19.肥料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肥料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重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氟污染、有毒有机化合物的污染、有机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对土壤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造成土壤硝酸盐的污染;引起土壤酸化

20.肥料对大气的影响:①氨的挥发②氨氮化合物的增加③增加甲烷的排放

21.肥料污染的控制措施与防治措施:加强对肥料的监督管理,从肥料的质量上遏制污染;经济合理施肥,严防过量施肥;氮磷钾肥配合使用;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推行施肥新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优化肥料品种结构,研制新型无污染肥料;加强污染源的控制;加强水肥管理,实施控水灌溉;培育高产高效低累积硝酸盐的蔬菜品种;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22.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特点:产量大,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污染物滞留期长,危害性强;其他处理过程的中泰,污染环境的源头。 22.固废特征:时间性,空间性,持久危害性。

23.生活垃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①垃圾堆放侵占了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②垃圾堆放过程产生的渗滤液对土壤造成污染(降低PH值,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易引起土壤微生物污染);生活垃圾直接施用对土壤的影响:①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质②补充土壤营养元素含量③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④带来土壤生物污染;施用垃圾堆肥对土壤的影响。

24.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①堆肥化处理②焚烧处理③热解处理④厌氧消化处理⑤蚯蚓处理技术 25.污泥施用对土壤的影响:有利: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①增加持水能力②改善供氧条件③减少风蚀④减小容重⑤抗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土壤有机质和大量元素储量提高;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风险:重金属:①使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加重土壤重金属污染②使土壤中碳酸盐态重金属含量上升③使重金属向地下水和植物迁移;氮和磷,随雨水径流进入地表水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进入地下水引起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盐分:过高盐分会破坏养分之间的平衡,抑制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甚至对植物根系造成直接伤害;病原菌:通过各种途径传播,污染空气、土壤、水源,并加速植物病害传播;有机污染物。

26.污泥施用控制措施:灭菌消毒,提高污泥施用的安全性;因土制宜,控制污泥用量;发展污泥安全施用技术。

27.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用作肥料,用作饲料,用作能源,用于养殖蚯蚓和蛆。

28.粉煤灰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粉煤灰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地温和土壤保水能力;增加农作物的营养成分;增加农作物的抗病能力);粉煤灰对土壤环境的污染(粉煤灰堆放侵占大量土地;污染土壤环境);粉煤灰土地利用注意的问题(粉煤灰的施用量;施用方法;施用年限和效用;应因地制宜,就近取材)

29.冶金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用做建筑材料,回收金属,农用

30.污水灌溉区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一)全面调查,科学规划,统一管理

(二)推行灌溉污水预处理技术控制污水水质,禁止用原污水直接灌溉

(三)重视开展污水灌溉技术和污水土地利用的科学研究

(四)加强监测管理,建立健全污水灌溉的规范化管理体系:

1、建立污水灌溉区水土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监测信息系统

2、加强污水灌溉水质标准研究,完善污水灌溉的标准体系

3、建立污水灌溉区管理体系。 31.污灌区污水资源化利用准则:根据污灌区土壤环境容量、自净能力及水文地质特点,将整个污灌区细分为不宜污灌区,控制污灌区和适宜污灌区,因地制宜,分类采取措施;对污灌区所引用的城市污水,根据污水类型确定灌水定额和灌溉作物,对不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污水最好用于林地和绿化草坪及花卉的灌溉,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的风险;对于严重干旱地区,污水灌溉水水质不能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时,可采用清水和污水混合灌溉的方式。 32.酸沉降的来源?

酸性物质的天然排放:①酸性物质SOx有四类天然排放源:海洋雾沫、土壤中有些机体、火山爆发、雷电和干热引起的森林火灾②酸性NOx排放有两类天然污染源:闪电、土壤硝酸盐分解;酸性物质的人为排放:①煤、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的燃烧②汽车尾气的排放和酸雨③氯化物的排放。

33.影响土壤缓冲能力的因素:

(一)土壤组成对其缓冲能力的影响:土壤矿物质,土壤酸碱性,土壤有机质

(二)酸沉降物的组成和对土壤酸化的影响: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大气氮沉降;大气硫沉降;阳离子循环

34.我国防治酸雨措施:①强化环境管理,确定酸雨控制区,严格实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②因地制宜选择适用清洁煤炭能源技术③大力发展煤炭替代能源,加速开发水电、积极发展核能和开发利用新能源等④在煤炭能源尚不能完全解决脱硫的情况下和基于酸雨无国界,远距离输送问题的现实条件下,我国酸雨分布区还应尽量选用抗酸性强的农作物和树种,减少农、林业的损失。多种绿肥,施有机肥,在酸化土壤地区施石灰,提高土壤缓冲能力,减缓土壤酸化过程。

34.污染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按检测目的分:常规监测、特例监测(污染事故检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检测、咨询服务监测)、科研检测。

污染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原则:整体性、相关性、主导性、动态性、随机性。 污染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包括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

35.污染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单因子评价:分指数法,根据土壤和作物中污染物积累的相关含量来计算的土壤污染指数法;多因子评价:以土壤中各污染物指数叠加作为土壤污染综合指数,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方根综合污染指数,加权综合污染指数。 36.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分为: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

37.工矿区土壤破坏的特征及污染状况:造成地面塌陷、开裂、变形等灾害;采矿挖损、压占大片土地;采矿引起土壤污染、土壤质量严重退化等问题

(四)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

38.工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意义:土地复垦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土地复垦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土地复垦可以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开展土地复垦可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 39.土地复垦的原则:“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统一规划原则;因地制宜原则;耕地优先原则;生态学与美学原则;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40.污染土地利用原则:坚持依法治理原则;坚持综合治理原则;利用后污染物绝不可进入食物链;坚持冲天干劲与科学分析精神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原则

41.重污染区土壤改良利用方法:客土、换土和翻土;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电化法;生物措施;施用抑制剂降低污染物的活性。

42.重污染土壤的利用模式:做建筑用地;发展用材林;种植超富集植物;用作绿化地、草地,发展花卉、草皮等产业;重污染区土壤的农业利用。

土壤污染:人为活动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致使某种有害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土壤原有含量,而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土壤的自净作用: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

环境容量:指在一定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具有排污点集中、污染范围呈局部性等特征。

面源污染:指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降解半衰期:农药在环境中受生物或化学、物理等因素的影响,分子结构遭到破坏,有半数的农药分子改变了原有分子状态所需的时间。

消解半衰期:指出农药的降解作用外,还包括农药在环境中通过扩散移动,离开了原施药区在内的农药的降解和移动总消失量达到一半时的时间。

水体的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或半封闭的水体,以及某些滞流河流由于水体内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导致某些特征性藻类的异常增殖,从而消耗大量的氧,水体透明度降低,降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形成水体厌气环境,造成水质恶化,严重影响鱼类的生存,并引起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酸缓冲容量:通常用使土壤PH降至3.5时所需要的酸量作为土壤的酸缓冲容量。 土壤酸化:指土壤内部产生和外部输入的氢离子引起土壤PH和盐基饱和度降低的过程。 有机污染物:造成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系统产生有害影响的邮寄化合物。 非持久性污染物:进入环境中易降解的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质:输入土壤环境中的是以影响土壤环境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生物学质量,有害人体健康的那些物质。

生物富集系数:生物体中污染物母体及其代谢物的浓度与水体中该污染物母体及其代谢物的浓度比值。 非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受光、热化学因子作用引起的降解现象。 生物降解:在生物酶作用下,有机污染物在动植物体内或无声无息体内外的降解。

固体废物:指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体、半固体和至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大气酸沉降:是指PH<5.6的大气化学物质通过降水、扩散和重力作用等过程降落。

土地复垦: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残留:因使用农药而残留于土壤,人类食品或动物饲料中的农药母体化合物。

第三篇:粉尘污染与防治教案

粉尘污染教案

教学目标:

1、

2、 对粉尘污染的形成以及危害作基本了解。

树立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明了粉尘污染的防治措施。

教学准备:

关于粉尘污染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粉尘污染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有关粉尘污染的视频,引起学生讨论。(学生踊跃发言,发表自己对于视频内容的观后感)教师由此导入课题内容。

二、 课堂过程

师对于粉尘污染的问题作一个简介(幻灯片展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一项项的科学技术以及成果纷纷亮相,科技正高速发展,然而21世纪的发展早已远不止科技发展,一个日益严重,趋向突出的问题正悄悄的崛起:环境的恶化。[1]

环境的恶化不单单再是传统的泥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还包括海洋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等21世纪面临的重大问题,而粉尘污染就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粉尘污染决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尤其身处粉尘污染的环境会引起多种心血管、呼吸道疾病等。粉尘污染对于老人、小孩的影响最大,而且过多的粉尘容易滋生病菌病毒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对于皮肤健康也会有极大的危害。同学们听后有什么问题想要提问吗?

生1:粉尘污染对我们的生活危害如此之大,那么哪些污染可以称之为粉尘污染呢?粉尘污染到底有什么样的危害?

生2:既然粉尘污染对我们的生活污染如此严重,难道我们就束手无策吗?

生3: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们防患于未然,避免或者降低粉尘污染对我们身体乃至生活的危害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的很好,下面就同学们这几个问题,我们作一个深入的探究。我们先来看一下粉尘的分类(幻灯片展示)

粉尘可以根据许多特征进行分类,在大气污染控制中,根据大气中粉尘微粒的大小可分为:

1、飘尘,系指大气中粒径小于10μm的固体微粒,它能较长期地在大气中漂浮,有时也称为浮游粉尘。也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英文缩写为PM10。

2、降尘,系指大气中粒径大于10μm的固体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它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沉降到地面。

3、总悬浮微粒,系指大气中粒径小于100μm的所有固体微粒。也被称为总悬浮颗粒物,英文缩写为TSP。

4、可入肺颗粒物: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2012年9月9日,北京市环保局监测中心表示,新版空气质量发布平台2012年1月1日上线。2012年10月6日,北京35个PM2.5监测站点试运行数据全部上线发布。然而正是如此危害极大的粉尘污染,却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更没有能使人们采取果断、有效的方法手段去遏制粉尘污染的持续蔓延与加重。不要认为粉尘污染的严重性比不上臭氧黑洞、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及水质污染等一类的问题,即使臭氧被修复,土地重新肥沃,水变清天更蓝,粉尘污染一样可以使人类以至于动物死于各种各样的疾病更甚至灭绝。使得地球这颗美丽的蔚蓝色的星球变成如月球般在死气沉沉的阴森世界,所以人类重新认识粉尘世界,致力于找出一种新的、有效的、便捷的治理方法已经刻不容缓,下面是针对粉尘污染的来源、危害、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有效果的防止一些具体的报告:

在8h内,车间粉尘浓度平均低于1(毫克/立方米)时,对人体无害,浓度在1~3(毫克/立方米)范围内,有一定危害,高于3(毫克/立方米)时,有较大危害,最高允许值为10(毫克/立方米),实际上大多数木工车间、人造石车间达不到这个要求。 粉尘不会直接伤人,但对呼吸道和眼睛等器官会造成很大危害。粒径大于10微米的粉尘在空气中停留时间较短,在呼吸作用中可被有效地阻留在呼吸道上,不进入肺泡,但由于木粉尘中含有木焦油,这种物质由各种酚类和烃类组成,并含有致癌性较强的物质,长此以往,工人会部分的患有支气管炎、哮喘和肺气肿等,甚至致癌。粒径小于10微米以下的木粉,会直接进入人的肺部组织,沉淀于肺泡中,有可能引起肺组织的慢性纤维化,甚至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病等一系列病变。而且这些可吸入物质还会将多种污染物或病菌带入肺部,对人体危害很大。粉尘如果弹入或飞入人的眼睛,会造成伤害,影响正常操作。另外木尘还是最危险的易燃物品之一,易引起火灾。另外,悬浮性粉尘会增加生产设备的非正常磨损,缩短设备的寿命,增加维护成本,从而对企业的产出和经济效益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师:看完了这些内容,相信大家对粉尘的分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我们解决下一个问题,关于粉尘污染的防治措施。(幻灯片播放)

要从根本上消除粉尘污染,就要走综合治理的路线,从生产设备入手,选用先进合理的机械设备,辅以一定的防尘、除尘措施。但在当前条件下,最有效的措施还是选择除尘设备。除尘设备的选择要

[2]考虑操作现场所要求的净化程度和粉尘的性质等方面。 对于大型木尘及中型木尘可以现场及时收集,而对于危害最大的各种细型木尘,传统有效的办法是采用气力集尘装置或布袋吸尘设备来收集。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条件安装大型吸尘设备的小厂,可在机床本身附加单机吸尘和集尘装置,也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为了安全起见,操作工人要佩戴防护眼镜及防尘口罩,以保护眼睛和呼吸器官,尤其是在产生细型木尘的机床上操作的工人,应戴大型口罩,防止粉尘侵害。

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向大气排放粉尘、恶臭气体或者其他含有有毒物质气体的,必须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电石气、电炉法黄磷尾气、有机烃类尾气的,必须经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因此未采取有效污染防治措施,向大气排放粉尘、恶臭气体或者其他含有有毒物质气体,或者未经批准,向大气排放转炉气、电石气、电炉法黄磷尾气、有机烃类尾气的,法律规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法行使监督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教师小结:

通过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粉尘污染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相信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把我们的环境打造得格外美丽,让我们远离粉尘,拥抱健康。

第四篇:噪声污染危害与防治

环境保护概论 课程论文

目: 噪声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院系名称: 土木建筑学院

专业班级: 土木工程14EIE 学生姓名: 邢刚

号: 201414010613

2015 年 06月 22 日

1

环境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摘要:环境噪声是指发生在周围环境中对人的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各种声音,是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是人们不想听到的有害声音,是当代社会的最大污染,较强的噪声可以导致耳聋,这是众所周知的,人类生活的空间内,每时都为各种噪声所充满,除自然噪声外,尚有人为的噪声,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产和生活中所产生的噪声,无论其种类、强度都日益俱增,已成为人类公害之一,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能引起听觉、心血管、神经、消化、代谢功能紊乱和疾病。由于噪声污染是一种物理污染,不像其他污染那样留下任何污染物,也不会积累,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噪声污染同水污染,空气污染一样是重要的污染之一,且噪声源分布广.难以控制,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工作、休息,语言交流,而且对人体部分器官产生直接危害,引发多种病症,危害人体健康。环境噪声对人体很有害,必须进行防治。

关键词:环境;噪声;危害;人体;防治

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不断增加,不断有新的事物涌现,就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也就有很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工业化和现代化不断的推进,环境污染随之产生,噪声污染就是环境污染中的一种,已经成为对人类的一大危害。噪声污染与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被看成是世界范围内四大主要的环境问题,随着汽车,火车,轮船的数量不断的攀升,这些交通工具带来了大气的污染的同时也带来了噪声污染,工厂的机器轰鸣声,建筑工地的响声,鞭炮声,KTV,酒吧,迪厅的音响声等都是成了噪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随着产生,噪声污染就是环境污染的一种,已经成为对人类的一大危害。所以噪声污染与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被看成是世界范围内四个主要环境问题。[1]人们的生活不断进步,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升,对噪声的要求不断提升,噪声的控制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并产生了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对噪声污染

1 加以控制,以减少对人类的危害。不断探究噪声污染控制的新材料,噪声污染控制的新方法,用更有效,更经济的方法来控制噪声污染。产生了噪声污染评价技术及方法,噪声污染监测的方法,来防止高噪声污染的企业和设备运行,来评价企业和设备的噪声无染情况,督促企业不断改进其设备及生产方式,进一步改善声音环境。在国内对噪声污染的研究不是太多,所以,现阶段,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发展比较缓慢,人类对噪声的了解不甚全面,对于噪声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环境噪声的危害

1.1 环境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危害

当人们进入强噪声环境是,就会感觉到噪声刺耳难受,离开噪声环境后,耳朵还会嗡嗡作响,甚至出现听觉的敏感性下降,听阀提高,听不清一般的说话声。如果这种境况持续时间不长,脱离噪声环境后听觉敏感性不久就会恢复,这是生理上的适应。在强烈的噪声持续作用下,听力减弱较大,听觉敏感性的恢复所需时间亦长,从数分钟至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这种现象叫作听觉疲劳。这是听觉器官功能性变化,并未招致听觉器官的器质性损伤。但是,长时间受到过长的噪声刺激,引起内耳感音性器官的退行性变化,就会由功能性影响变为器质性损伤,听力下降,称为噪声性耳聋。[2]一般情况下,环境噪声很少能达到听力下降的程度。但不能低估暂时性听觉疲劳或长年累月因噪声刺激引起全身性反应的危害。 1.3 环境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危害

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和丘脑下部的植物神经中枢,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一系列反应。根据噪声强度、性质的不同及接触时间的长短,有不同程度变化。长期接触高强度噪声后,可能出现头疼、头晕、耳鸣、心悸、睡眠障碍等神经衰弱症状。有人调查接触高频噪声后,表现出疲倦、易激怒(燥性神经衰弱症)。检查时,发现大脑皮层功能表现为抑制和兴奋过程平衡失调,脑电图a 节律消失,视觉运动反应潜伏期延长,视觉分析功能下降,视力清晰度及稳定性下降。植物神经中枢调节功能减弱,表现为皮肤划痕试验反应迟钝,血压不稳定,血管张力改变。[3]

1.4 环境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噪声可能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表现为血压升高或降低,尤其是原来

2 血压波动大的人,接触噪声后,血压变化更为明显。据有关报道,城市中居民因交通噪声的困扰,血压有所增高。在噪声作用下,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加,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心电图有改变,脑血流图也有异常改变,波动的幅度和流入时间延长,表现为血管紧张度增加,弹性降低。 1.5 环境噪声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经研究,在中等强度噪声(70~80 分贝)作用下,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在大强度(100 分贝)噪声作用下,则功能减弱。动物实验在噪声影响下,初期卵巢功能亢进,后期功能下降,性周期紊乱,生仔率下降。[4] 1.6 环境噪声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噪声可引起胃肠道消化功能紊乱,胃液分泌异常,胃蠕动减弱,食欲下降,甚至发生恶心、呕吐。 1.7 噪声对其他生理方面的影响

噪声对生理方面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在飞机发动机噪声(115分贝)作用下,机体暗适应光感度下降20℅,色觉敏感度发生变化;并对视野有所影响,表现为绿色视野增大,金红色视野缩小,且噪声强度愈大,视力清晰度的稳定性愈低。研究指出,噪音可使色觉、色视野发生异常。调查发现,在接触稳态噪音的80名工人中,出现红、绿、白三色视野缩小者竟高达80%,比对照组增加85%。 噪音对视力的影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在安静明亮的商店购物时,显得愉快和镇静,买东西能做到挑选精细购买齐全。而在高音喇叭大声播放快节奏的流行音乐(一些所谓的流行音乐,只不过是震耳欲聋的强噪音)时购物,往往烦燥不安,眼花缭乱,甚至会混胡乱交易,该买的未买,买了的因识别不细也不满意。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噪音影响视力造成的的。[5] 1.8 环境噪声对孕妇的影响

孕妇长期处在超过50分贝的噪音环境中,会使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并出现精神紧张和内分泌失调,严重的会使血压升高、胎儿缺氧缺血、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流产。而高分贝的噪音能损坏胎儿的听觉器官,致使部分区域受损,并严重影响大脑的发育,导致儿童智力低。[6] 1.9 环境噪声对幼儿的影响

婴幼儿经常受噪音的刺激、会引起精神委靡、烦躁不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现象,并使内分泌发生紊乱,防碍婴幼儿身心健康与智力发育,噪音还会影

3 响视力,诱发眼病。婴幼儿的眼睛器官娇嫩,更需要保护。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婴幼儿需要配戴眼镜的因由之一。若在 80 分贝以上发育阶段的婴儿来说,噪音的危害尤其明显。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的婴儿不仅听力受到损伤,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7]

2 环境噪声的防治

2.1 运用技术措施防治噪声污染

要针对不同类别的噪声,制订不同的污染防治技术路线,对消声、隔声、减振等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制订技术规范,指导和规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设计和工程建设活动,保证噪声污染防治工程和设施建设质量,发挥防噪降噪的作用。 2.2 营造隔音林

为了减小噪声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隔声和吸声。在马路两旁种树,对两侧住宅就可以起到隔声作用。在建筑物中将多层密实材料用多孔材料分隔而做成的夹层结构,也会起到很好的隔声效果。为消除噪声,常用的吸声材料主要是多孔吸声材料,如玻璃棉、矿棉、膨胀珍珠岩、穿孔吸声板等。材料的吸声性能决定于它的粗糙性、柔性、多孔性等因素。另外,建筑物周围的草坪、树木等也都是很好的吸声材料,所以我们种植花草树木,不仅美化了我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同时也防治了噪声对环境的污染。[9] 2.3 运用规划手段防治噪声污染

规划是噪声污染防治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目前的许多噪声污染问题都是由于过去不合理的规划造成的,或者说是在规划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噪声污染因素而产生的。因此,通过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注重区域功能布局,从空间地域上避免噪声对可能影响对象的污染,应作为今后噪声污染防治的首选措施。 2.4 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区

城市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必然导致城市区域噪声源种类和强度的增加,但是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旧区改造、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建设与改造,都为改善城市区域声环境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城市合理的功能分区,以及完善的、分工合理的道路系统是整个城市区域具有良好声环境的前提。[10]

2.5 制定和实施强制性的管理法规

4 制定并执行强制性的噪声控制和管理法规是保证城市宁静环境的重要措施。交通噪声源噪声级别高且流动性大,污染范围广。加宽道路、以立交桥代替平面交叉、在城市的主次干道强化对机动车的禁鸣管理、限制车速、在交道口处安置测声器和数字显示器等措施,均可以降低交通噪声级。另外,由于有些居住区的环境噪声级已接近甚至高于工业、建筑施工噪声,亦必须有管理办法严加控制,其中包括加强对居民的环境意识、社会公德的教育。

2.6 单体建筑设计和技术措施

从声环境质量考虑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单体建筑物的设计,乃至建筑物外围护结构材料和构造,都可以防止或减弱噪声干扰。[11] 2.7 声屏障的应用

声屏障技术在降噪应用中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为了避免和减少交通噪声的干扰,可以通过设置不同形式的声屏障、障壁建筑物和优化的土地使用规划来达到降噪的效果。声屏障在日本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至1993年在高速公路沿线设置的隔声屏障总长度为3300km。根据靠近道路的具体位置对噪声影响的预计所确定的屏障高度一般为3m~5m。

2.8 从噪声传播途径上采用技术手段控制噪声

噪声的传播一般分为噪声源、传播途径、接受者3个阶段。传播途径包括反射、衍射等形式的声波行进过程。控制噪声就是在噪声到达耳膜之前,采取阻尼、隔声、吸声、消声器、个人防护和建筑布局等措施,尽量减弱或降低声源的振动,或将传播中的声能吸收掉,或设置障碍使声音全部或部分反射出去,减弱噪声对耳膜的作用,以达到控制噪声的目的。根据噪声传播的3个阶段,可分别采用从声源上降低噪声、在传输途径上控制噪声、接受点阻止噪声的途径控制噪声。[2]

2.9 加强大众宣传

只有加强大众宣传,只有全民行动,增强环保意识和观念,才能有效的控制环境噪声的污染。噪声危害千家万户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广大群众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平时避免大声喧哗,同时主动维权,积极参与整治噪声的行动,共同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

小结

总之,噪声污染存在很多严重的危害,噪声污染和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

5 废弃物污染一样,都是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我们要像重视水气固污染一样重视噪声污染,并寻求其有效的防治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噪声控制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城市化和宁静的居住环境都是我们所追求的美好境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噪声已经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毛东兴,洪宗辉.环境噪声控制工程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马少妆,梁玉玲,姚婷.浅谈城市噪音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与治理[J].广东科技,2010(10). [3] 张晓玲,杨杰,张小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噪音的危害与控制[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9(6). [4]若谷. 噪音污染严重危害健康[J].安全与健康:上半月,2003(04S). [5]刘凯.浅谈交通噪声污染的危害与防治[J]. 中国科技信息,2009(16). [6] 吴铭权. 室内噪声的危害与控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2). [7] 方保明.学校噪声污染危害[J].职业与健康,2002(8). [8] 刘松影.噪声对女工的危害及其强度—反应关系[J].职业医学,1990(3). [9] 孟苏北. 城市住宅区低频噪声对人类健康的危害[J].中国医药导报,2007(12Z). [10] 王洪飞,褚莉萍等.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及综合防治研究[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1(4). [11] 马惠钦,李明辉. 谈噪声的危害与防治[J].生物学教学,2004(3). [12] 黄彪. 噪声污染的危害及控制[J].汕头科技,2000(1).

第五篇:大气污染现状防治与对策

大气污染现状与防治

--北京大钢环境治理技术研究院 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要素之一,任何生物从它诞生之日起,就需要通过呼吸维持生命,停止呼吸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随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发展,当它对大气产生的影响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就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但是,传统模式下的生产力的提高在驱动经济增长和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却使我们的地球家园变得千疮百孔,不堪重负。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煤烟型污染;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一直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

大气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有以下几点: 1) 气候变暖。温室气体具有这样的特性: 让阳光通过,但强烈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从而使气温上升,起到了温室的作用。21 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5 ℃,如果温室气体按目前的速度增加,到2030 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再提高2 ℃~ 3 ℃,灾害性天气和异常天气将更加频繁。

2) 平流层臭氧层变薄。距地面20 km ~ 30 km 的平流层中存在一个臭氧层,它能强烈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生物免遭伤害。但是,工业生产中释放的氯氟烃气体强烈地破坏臭氧层,使之减少变薄, 甚至出现南极臭氧空洞。

3) 陆地和海洋生物受到污染。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含有氯、铅、汞、砷的有毒物质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使生物组织中含有有毒物质,其中有些是致癌物质。

4) 产生酸雨。工业生产中释放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使降水中酸性成分增加,形成酸雨。酸雨可使湖泊酸化,造成鱼类死亡; 酸雨还可遏制森林生长,甚至导致森林死亡。

大气污染及恶化不仅危害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世界范围内,9%的肺癌死亡、5%的心肺疾病死亡和大约1%的呼吸道感染死亡均由细微颗粒物引起。而细微颗粒物仅是众多大气污染物的一种。我国11 个最大城市中,空气中的烟尘和细颗粒物每年使40万人感染上慢性支气管炎。北京卫生部门最新数据显示,北京肺癌发病率自2001至2010年增长56%,空气污染是诱因之一。

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因素主要有: 1) 环境意识薄弱,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认识不足。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贵资源,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恢复良好的大气环境质量要比采取措施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一些部门和一些地区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只考虑近期的、局部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一些综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以及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中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乱铺摊子、重复建设、技术装备水平低、能源资源浪费大、乡镇企业无序发展、劣质煤炭流通失控等状况。因此说缺乏对环境保护考虑的地方政策的出台,本身就是造成加重大气污染的诱因,所造成环境危害和损失是难以挽回的。

2) 能源利用不合理,能源浪费严重。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能源的严重浪费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据资料显示,主要表现如下: a. 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而用于发电的煤量仅占总煤量的35%,其他煤炭则用于工业及民用燃烧,有84%的煤炭直接燃烧,这种煤炭消费构成是很不合理的。b. 我国煤炭生产过分注重产量的增加,对控制高硫煤的问题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煤炭的洗选率低和高硫煤地区的煤炭产量增长过快。c. 各类燃烧设备技术及制造水平较低,能源利用率不高,使用能耗高,排污量大和超期服役的燃烧设备的现象相当普遍。d. 乡镇工业发展迅速,大多数企业采用的生产技术、工艺比较落后,生产设备简陋,资源能源利用率极低,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是惊人的。

3) 大气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全国污染治理和用于污染防治有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 7%,这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历史欠账太多和经济快速发展对环保投资的需求相比,严重不足。a.我国工业发展的起点低,基础工业整体水平提高较慢,技术改造难度大,污染欠账多。工业技术和装备许多是20 世纪50 年代~ 60 年代水平的,资源、能源消耗高。但由于工业的整体改造受到资金的限制,迟迟不能进行整体改造和城市的污染治理,相当一批技术装备落后的工业企业长期在生产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严重污染。b. 国家在推行清洁煤炭政策、改善能源结构的措施如煤炭洗选加工、型煤、燃煤脱硫、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太弱,远远不能满足需要。c. 城市集中供热、燃气等基础建设工程是解决城市大气环境的主要措施。但不少地区仍然发展缓慢,关键还是资金投入不到位的问题。有些城市建完了热电厂,却缺少资金建设供热管网,分散热源仍然存在,不但没有减少污染,反而增加了排放量。d.排污收费标准太低,使得污染企业宁可交排污费,而不愿意花钱治理。例如: “两省九市”的二氧化硫收费标准过低,一般都在每千克二氧化硫0.20 元以内,远远低于每千克1 元左右的脱硫成本,并不能促使企业投资用于二氧化硫治理,造成目前两省九市试点地区所建的脱硫设施很少。

4) 执法不严,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尽管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标准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a.一些地方政府干预环保部门执法,批准建设短期经济效益好但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项目; 不执行国家“先评价、后建设”的规定,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合理布局和污染超标的建设项目; 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投资经常留有缺口或将资金挪作他用。b.地方电厂、地方水泥厂和乡镇企业执法不严,超标现象比较普通。c.由于各地监测机构受到经费的限制,不能普遍开展对污染源的经常性监督监测,从而削弱了环保部门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督管理。环保设施操作管理比较差,实际运行率低。许多项目尽管开工验收时可达标,但实际运行中却超标排放。据估算,全国目前工业锅炉烟尘排放超标率平均为30%,工业窑炉平均为50%,地方水泥行业的粉尘排放超标率为40%。d. 机动车污染防治起步晚,排放监督管理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各监督执法部门职责不清、监督不力,尤其对汽车制造、销售、使用、报废全过程污染监督管理还很薄弱,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督监测还未纳入国家大气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的常规监测体系中,从而缺乏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有效监督。

5) 缺乏实用的治理技术。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推广和使用方面,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与大气污染控制的需求差距还较大,资金、人力的投入以及实用技术商品化的程度远不如发达国家。比较薄弱的领域是洁净煤技术; 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工业窑炉和生产设施排放污染的治理技术; 机动车机内净化技术等。实用技术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和效果。

由于我国环境治理中,仅水污染与固体废弃物治理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其余如大气污染治理由于易受天气影响并且会在不同地域间转移,因此一直以来,政府对大气污染治理的积极性较低,这部分市场也较为薄弱。

防治大气污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集体、国家,乃至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可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 1) 工业合理布局,搞好环境规划。目前,工业还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可以说,工业布局是生产布局体系中的主导环节,制定好产业政策和产业、行业进入政策,引导和鼓励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进入,最终形成集中和集群之势。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环境保护的统一规划,制定措施,统一标准,把排污降低到最低点。

2) 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历史遗留的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及污染大、耗能高的产业,加快结构型调整,予以关停并转迁,减少污染物总量排放,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 改变能源结构、推广清洁生产。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a.在产品设计和原料选择时,优先选择无毒、低毒、少污染的原辅材料替代原有毒性较大的原辅材料,以防止原料及产品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b.改革生产工艺,开发新的工艺技术,采用和更新生产设备,淘汰陈旧设备。如工业锅炉、窑炉的使用改为煤气发生器; 在蜂窝煤的生产过程中添加适量石灰用于固化燃煤时产生的二氧化硫,这些做法都极为有效地降低了污染物向大气环境中的排放,改善了环境空气质量;c.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尽可能多地采用物料循环利用系统,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排污的目的,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减少污染物排放; d.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发、示范和推广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技术装备。通过使用“清洁”的材料,运用“清洁”的技术,把污染物“扼杀”在萌芽状态; e.开发、生产对环境无害、低害的清洁产品。从产品抓起,将环保因素预防性地注入到产品设计之中,并考虑其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预防性地保证周边环境空气质量。

4) 强化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煤、石油、天然气是世界三大主要能源,经济在发展,能源也在不断的消耗,能源的消耗势必影响我们的大气环境。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能源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通过能源、原材料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使原材料中的所有组分通过生产过程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消除废物的产生,减少污染废气的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5)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和老污染源的治理,实施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管理是手段,治理是措施,现如今提出的环保两大体系建设,其中,强化“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建设正体现出了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防止各种污染事故的发生; 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从根源上对排污企业起到督促、整改的作用; 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增强对各类污染源的治理力度; 只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才能确保实施排污总量控制,才能保证排污单位废气污染物的达标排放,给人类提供一片蔚蓝的天空。

6) 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大排量机动车的使用。目前,我国机动车的生产和使用迅猛发展,机动车尾气污染日趋加重,因此,对机动车的污染防治尤为重要。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严格的排放标准,对污染严重的机动车从生产、使用及报废都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并鼓励生产和使用小排量的机动车以及替代汽油燃料,以减少石油的消耗量,减少机动车的尾气污染。另外,作为司机,停车等人时尽量要熄火,减少污染物排放。

7) 植物有过滤各种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和净化空气的功能,树林尤为显著,所以绿化造林也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比较经济有效的措施。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订了防治大气污染的法规。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等。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应该珍惜它。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同时学会保护大气不受污染,保护地球环境,以使我们生活的大气永远洁净,天空永远蔚蓝。

我国治理上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在环境治理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没有与我国污染现状相紧密相连,12年未予修改,许多制度在执行中出现很大问题。例如,环保法中的限期治理制度,2000年修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将限期治理纳入行政法律责任的范畴,然而在限期治理在决定主体上存在不明确不统一的缺陷,且该项措施由于在制度层面和实际操作上的缺陷和不完善,限期治理制度日益演化成为地方政府替当地污染严重的利税大户逃避环保责任的“保护伞”。

2.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大气污染治理技术。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中,也进行了不少推广运用,但技术的商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同时没有相关法规作保障,工厂往往会因成本原因放弃对环保技术的引进运用。这个问题在煤炭、冶金、化工等行业中尤为突出。

3.我国环境污染惩处力度不够、执法不严。尽管我国政府关注着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在2016年实施的新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所作标准只有些许差别,然而我国环境管理力度仍然不够。环境管理主体存在交叉,没有统一管理机制和监督力量。我国现在对违法污染大气环境者惩处依然采取限额罚款,且额度没有根据现实情况发展进行改变,五万十万对于污染企业来说,已经成为违法成本非常低了。

中国对大气污染的治理,任重而道远。

一、我国大气保护的立法现状

(一)《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制定与修改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于1987年9月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二次会议上通过,此时我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飞速发展阶段,几年间先后颁布了多部环保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大气污染防治法》做出修改,然而此次修改中,诸如排污许可等众多重要制度的修订意见没有得到采纳,导致这次法律的修改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此次修改的失败不仅体现出环境管理体制中利益的冲突,也体现了我国在快速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所作的权衡。

由于1995年《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影响了我国对大气污染的防治进程,加之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大气质量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因此,2000年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注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了修订。为有效推动大气污染防治,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还就5个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执法手段作出了改革。一是禁止超标排放,并规定超标排污违法,应收法律处罚;二是建立了大气污染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三是改革超标收费制度,实行排污总量收费;四是改革限期治理制度,将其由管理措施变为法律责任;五是强化法律责任,加大制裁力度。

从2000年第二次修订至今,已经过去12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环境并没有实现较大改善,许多制度在实践看来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需要,立法在许多层次出现空白,例如大气环境应急管理方案、排污缺陷移动源召回制度等等。重新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似乎以迫在眉睫,然而据人民网报道,实施12年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修订草案稿2010年1月由环保部报国务院法制办后,后两三年间一直处于“排期”状态,至今未由国务院报送全国人大。归根结底仍是公众健康权益与政府政绩和企业利益的博弈。

(二)我国现行的环境空气标准制度

环境标准是对环保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的概称,由相关领域专家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制定而成,本身不属于法的规范,需要由立法确认并由行政主管部门决定适用才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

中国现行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1982年颁布实施,1996年修订,并于2000年修改的标准。2012年2月环境保护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了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自2016年1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新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主要在三个方面做出了修改:将环境空气功能区第三类并入第二类,即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增设了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 m)PM2.5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调整了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 m)PM10等的浓度限值。

可以看到,备受关注的PM2.5终于纳入常规空气质量评价,同时增设了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将第三类空气功能区的特定工业区并入第二类,采用二级标准,提高了对特定工业区空气质量要求,值得肯定。深入研究还可发现,由于2000年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相对于1996年标准中规定的二氧化氮二级标准的年平均及日平均未减反增0.04mg/m3,此次修改又将其改回1996年原定标准。而臭氧一级与二级标准中每小时平均值在2000年增加0.04mg/m3后,此次并未进一步改动,同时PM10仍保留150 g/m3不变。可以看出,某些标准相对于1996年仍存在放宽情形。

上一篇:黄河颂案例反思范文下一篇:合规员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