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自主创新

2024-05-06

低碳自主创新(精选八篇)

低碳自主创新 篇1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世界主要国家都希望通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来保持和提高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美国先后确立“智慧地球”“智能电网”,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研究方向,并提出将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欧盟计划2013年以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实施“绿色汽车伙伴行动”“能效建筑伙伴行动”和“未来工厂伙伴行动”等。日本宣布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俄罗斯提出加大纳米和核能技术研发力度。新一轮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新兴产业为龙头、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全球竞争已开始酝酿。

江苏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刻,必须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线,抢占新一轮科技经济制高点,为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2009年,江苏省环保厅将“江苏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作为研究项目面向全省组织课题申报;江苏省民政厅批准建立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低碳战略将被正式纳入江苏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0年1月,梁保华书记在省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罗志军省长在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要切实加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着力推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1. 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条件

(1)可再生资源比较丰富。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至2007年底,江苏省林地面积2058.3公顷,森林覆盖率16.9%。林木总蓄积量6030万立方米,年总生长量1002万立方米,耕地面积为4730.48千公顷,水资源498.38亿立方米,湿地资源215.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21.5%,是全国湿地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沿海滩涂面积65.3万公顷,占全国滩涂面积的25%。

根据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初步调查, 2006年, 江苏省地热资源条件优越的地区面积达3.9万平方千米, 占全省总面积的38%,可采资源量折合标准煤达56亿吨。

江苏已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核电的省份。连云港田湾核电站单机容量创全国之最,到2020年,全省规划建设核电装机约1000万千瓦。

江苏太阳能资源丰富,是最具开发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江苏沿海地区拥有中国三大风场资源之一,实际可开发量居全国第7位,全省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100万千瓦,其中,陆地300万千瓦,近海1800万千瓦,国家能源局规划将我省沿海建设成为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及设备国产化示范基地。

江苏生物质种类繁多,全省各类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3000万吨,其中可用于发电的约1000万吨,热值约500万吨标准煤;城市生活垃圾日产近3万吨,热值约5000吨标准煤;大型畜禽养殖场近100处,年畜禽粪便约939万吨(干重),热值约203万吨标准煤。近年来,通过秸秆发电、垃圾发电、秸秆气化以及沼气利用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

(2)新能源产业初步形成集群。

江苏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技术创新水平大幅提升,产学研合作相当活跃,并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

江苏具有发展核电良好的产业基础,目前已有一批实力较强的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常州东方机电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江苏电力装备有限公司、今创集团有限公司、常州飞机制造厂等企业很早就参与了秦山核电站的开发建设和配套服务。江苏核电有限公司负责连云港田湾核电站厂建设管理和商业运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江苏是全球知名的太阳能生产和创新基地之一,已拥有500多家太阳能生产制造商和配套企业,太阳能产品年出口额超过65亿美元。江苏省与美国洛杉矶市于2009年7月17日签署了《江苏省与洛杉矶市太阳能产业合作备忘录》,这是中美政府间签署的第一份可再生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备忘录,并共同投入1500万美元成立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江苏太阳能光伏产业总产量和产能均位居全国首位,产值占国内的70%,培育了无锡尚德、浚鑫科技、南京中电、南通林洋、常州天合、苏州阿特斯、江苏顺大电子材料公司等一批新能源高技术企业,拥有6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20多项发明专利,形成了包括拉棒、切片、电池片、组件封装、系统集中和部分设备制造等相对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2009年12月27日,“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科研产业(南京)基地”隆重奠基。该基地是国内首个以智能电网自主技术研发、核心装备制造、关键产品检测为主要内容的科研产业基地。该基地将建立“国家能源太阳能发电研发(实验)中心”和8个研究所、10个研发实验室,将有效解决我国智能电网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技术难题,与清洁能源、互联网经济、物联网技术相促进、相融合,成为创新型经济的新载体。

近几年来,江苏省风电产业发展迅猛,已经形成了较强的集群优势,具备了一定规模和水平的风电机组制造能力,一定的关键零部件制造能力和风电机组配套能力,以及一定的研发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省风电产业关联企业已达150余家,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南京、常州、无锡、南通、连云港、盐城等地区。南京已经形成从定浆距机组、变速恒频机组、逆变器、齿轮箱、智能控制系统、到发电机、风电电力仪表完整风力发电产业链,在阻力升力组合叶片、螺旋式垂直风力发电机开发中的多项技术为世界首创。江苏新誉风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南通航天安迅能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1.5兆瓦机组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连云港中复连众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的叶片、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的齿轮箱等生产能力均居全国同类产品首位。江苏的许多高校如徐州矿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等都在积极介入风力发电的技术开发和研究,有的项目已进入商业化的阶段。

利用生物质生产电力、气体、液化燃料以及成型固体燃料是生物质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江苏省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主要有:丰县鑫源生物质环保热电厂,兴化4兆瓦生物质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项目、如东和宿迁24兆瓦秸秆焚烧发电项目,无锡1.6兆瓦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太仓1.5兆瓦沼气发电和供热项目,南京7.5兆瓦垃圾填埋气发电等。在生物柴油和生物质能制氢方面,南通碧路生物能源蛋白饲料有限公司、南京清江生物能源有限公司、无锡华宏生物燃料有限公司、江苏高科石化股份公司、江苏永林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积极开展生物柴油中试和生产线建设;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中科院林化所、江苏农科院等院所单位也在此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有些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江苏政府部门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着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大力加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支持建设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转化平台,促进全省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创新型园区将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通过低碳经济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核心功能区的建设,开发区将成为创新型经济建设的主阵地。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园区把新能源作为长期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

苏州工业园区提出低碳经济示范园区发展指标体系,中新生态科技城和中节能(苏州)环保科技产业园是其加快低碳产业聚集的两大桥头堡。目前,该园区正在争取国内首家低碳经济技术转让平台落户,建立碳交易市场。还将构建低碳经济评测中心,建立在线CO2排放评测网站。

由南京大学为江苏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园设计的低碳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园区低碳化发展战略,通过发展氢能源燃料电池、太阳能光伏、风电、太阳能热利用和节能材料等重点产业,建成以低碳产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1~2个成熟的大型产业基地及其产业集群,形成3~5个具有中远期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的技术储备载体和1~2个技术研发和科技转化的产学研平台。到2013年,初步完成产业基础升级、政策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改造,形成600亿~800亿元低碳产业产值规模;到2020年,基本形成低碳良性发展的格局。

在日前举行的“低碳中国论坛”首届年会上,无锡成功入选“低碳中国贡献城市”,成为江苏省唯一获得该荣誉的城市。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启动近4平方千米的无锡高新区光伏产业园规划,香港昌盛科技、美国光伏产业化两大项目已正式落户新园区。根据规划,到2014年,无锡要建成10个以上低碳经济园区,低碳产业产值占园区总产值达70%以上,在低碳经济园内形成2~3个大型低碳制造业基地,培育2~3个低碳服务业集聚区,建设3个以上低碳技术研究及转化平台。与此同时,园区内50%以上新建建筑要普及节能减排设计、设施。江阴经济开发区建设“低碳产业园”,引进中国光大公司,并设立总额达3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基金。到2015年,无锡将建成较完整六大低碳体系,即低碳法规、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建设、低碳交通与物流、低碳生活与文化、碳汇吸收与利用。

扬州经济开发区先后引进扬州-南京大学光电研究院、中科院半导体研究中心、江苏省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半导体照明检验中心、扬州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应用研究与检验中心等研发机构,与华夏光电、川奇光电、曙光光电等核心企业。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科研单位在开发区合作建立了全国首家国家级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江苏顺大电子材料公司研发成功国内品质最高的多晶硅产品,即将全面投产。晶澳太阳能、尚德太阳能、麦拓卡夫特光伏浆料、永道无线射频标签等一批项目也在建设中,逐步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单晶硅片-电池芯片-电池组-太阳能灯具”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条。

徐州经济开发区清洁技术产业园内的江苏艾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新厂区一期两条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2010年初竣工投产,年可生产太阳能电池片50兆瓦。该公司最近还要扩充14条太阳能模组生产线,预计年产太阳能模组150兆瓦。该公司与国家城乡建设部合作的“风光专案”也正积极实施,有利于今后开发风光一体的发电机组。

南京沿江工业开发区与欧盟第三代环保组织合作,将南京中山科技园打造成承接欧洲低碳技术与投资的欧盟中小企业密集区。南京江宁滨江经济开发区精心构筑长江新能源产业园,围绕西班牙风电、中核装备、中泰风电、大唐电力等重点项目,配套引进核电装备、风能、光电、光伏等相关企业,延伸上下游链条,形成年产值400亿元的产业规模。

2. 发展江苏省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1)加快构建江苏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根据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态势,结合江苏实际情况,明确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工作重点、长效机制等。

一是要将低碳经济纳入《“十二五”江苏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布署,并与现有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相衔接,把低碳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和生态功能区建设相结合,努力打造“低碳江苏”。二是要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把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模式开发与产业结构优化相结合,建立低碳产业体系。三是要重视和加强碳排放核算制度建设,以循环经济为重点,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建立“低碳城市”和“低碳经济示范区”。四是要将低碳经济发展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相结合,积极开展与美国以及欧洲国家、日本等的新能源合作,以引进先进的碳捕捉和封存技术为重点,不断增强江苏碳减排和固碳技术支撑能力。

(2)逐步完善江苏低碳经济财税体系。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往往受制于能源结构、资金技术等制约。政府应出台相应的财税政策扶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是应在适当时机出台征收碳税措施,根据含碳量的多少确定税率的高低,并对二氧化碳排放达标的企业给与相应的减免税。二是要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投入和支持力度,设立低碳经济专项发展基金,组织实施重大科技研发与示范项目。三是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采取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引导企业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帮助低碳能源企业申请项目和资金。四是要以建立市场机制为目标,尽快完成江苏省的碳交易制度建设,试点实行碳排放权交易,并将低碳交易所的建设与低碳产业园区的建设相结合,实现产业和交易相辅相成的产业链条的延伸。

(3)有效制定低碳经济技术标准。

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既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和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突破贸易壁垒的重要技术手段。相对于新能源技术标准的制定,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基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随着新能源产业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共识的形成,需要适时制定相应的行业技术标准以引导企业有序竞争。一方面要结合国内低碳技术的研发实际,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技术标准。另一方面,江苏新能源产业的龙头企业要有夺取技术标准话语权的远见和战略,争取在核心部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比如日本汽车企业不仅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抢占国际技术标准话语权,而且也多次把握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制定的主导权。

(4)合力打造江苏经济低碳经济产业集群。

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领域在产业链高端环节比较薄弱,关键部件和核心工艺技术需要进口,产业附加值低,技术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要构建低碳科技产学研合作研发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合力打造低碳产业集群,促进低碳产业集聚发展。

第一,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可选择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智能电网等低碳产业发展较快、当地政府行政推动力度较大、高新技术人才较为集中的地区建立省级现代低碳经济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或新能源高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努力培育特色鲜明、具有高成长性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集群。以循环经济为重点,推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组织实施低碳技术重大攻关项目,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拓展打下基础。

第二,推动低碳经济产业集群战略性调整与重组。环保产业尤其是环保设备制造业是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之一,政府应支持骨干龙头企业跨地区重组和产业转移项目,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创新型战略联盟的组成,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对重组企业给予资本注入、融资信贷、资产划转等优惠政策。同时,也要从资金资助与激励机制上给予环保中小型科技企业以有力的支撑,把目前各部门分散扶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计划、基金加以有效整合,提高专业化管理运作水平。

低碳自主创新 篇2

6月xx日是第4个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为“绿色发展 低碳创新”,旨在履行好节能减排与低碳的社会责任,深入开展节能、节水及减碳活动,进一步增强全体员工的全面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使践行节能低碳变成我们的自觉行动,特向全体员工发出倡议:

1、在岗位上开展节能低碳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提高职工节能减排能力。

2、精心操作,杜绝火炬排放。

3、6月14日为“全国低碳日”,倡议广大员工步行或骑行上下班。

4、下班后别让您的电脑显示屏还坚守岗位,不用时将电源插头全部拔掉以减少待机能耗。

5、照明光源请采用高效电光源替代低效电光源,用紧凑型荧光灯替代白炽灯。

6、尽量采用自然光。下班后请随手关闭照明电源。随手关闭无人办公区的.照明灯。

7、三层楼以下(含三层)尽量不乘电梯。

8、夏天请将您的空调温度设定在26℃以上。

9、从今天开始,请您每月少开叁天车,选择乘坐公共车辆或步行出行,践行“绿色低碳交通伴我行”。

10、节约用水,在使用洗手液和洗涤液其间,请随手关闭水龙头,不要让自来水任意流。

11、合理使用水资源,减少使用化学洗涤用品,减少清洗用水。

12、每天早晨提开水时,因人数而定,避免第二天倒弃头一天剩余开水。

13、节约办公用纸,努力实现无纸办公。打印文件时采用双面打印。尽量循环利用办公用纸,减少纸张消耗。

14、节约办公用品,尽量使用可更换笔芯的笔。

15、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包括办公用品)。随身自带购物袋购物,减少使用塑料袋,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

我们所倡议的节约,都是举手的一些小而又小的事情。“勿因善小而不为”。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养成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良好习惯。我们每人节约一片树叶,合起来就可以节约出一片森林!让我们一起身体力行,为节约能源从小事做起,弘扬生态文明。

污水处理厂转发

低碳自主创新 篇3

一、低碳技术创新的含义

所谓低碳技术, 它是一个比较广泛的定义, 我们将零排放或少量排放碳的技术统称为低碳技术, 其中既可以包括提升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技术, 也包括捕捉及存储碳的相关技术。而低碳技术创新相较于传统创新理论具有先进性和突破性, 传统的低碳技术是建立在原有硬件基础之上的技术, 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无法大规模普及等问题。而低碳技术创新则是一种对技术方面的改变, 它既具有渐进性, 同时也具有典型的创新性。

二、黑龙江省企业低碳自主创新金融支持存在问题

1.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低碳经济开发是一种大投入行为, 同时也是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行为, 基于黑龙江省政府作为社会的主导者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的行为, 这一行为所带来的危害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 并正逐步对市场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而政府对于节能减排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黑龙江省政府相关部门在不同场合曾多次放表申明, 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 例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科技专项行动》等等。不过我们从这些制定方案中可以看出, 目前黑龙江省政府重点在于控制能源消耗以及环境的政治, 而对于帮助企业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方面的政策扶持却很少。

2. 资金扶持力度小。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 其整体经济实力并不算太强大, 近些年来, 黑龙江省政府已经下发文件要求各级政府对所属区域内的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方面的资金扶持, 不过由于其属于地方性政府的行为, 投入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投入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据调查显示, 目前黑龙江省地区的企业创新活动及科研经费中来自于政府的仅仅占3.4%, 这相对于整个市场经济总量来说明显不够, 而资金扶持力度较低也导致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经费进行技术创新开发, 导致整个技术创新开发速度较慢, 因此目前黑龙江政府必须加大对企业低碳自主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

3. 缺乏融资渠道。

我国市场发展规模较国外发达国家还显得非常单薄, 同时由于市场不够完善, 中小企业一直难以寻找到合适的融资渠道, 银行成为了企业融资的主要选择。

而对于黑龙江省企业来说, 其进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必定需要通过融资来实现, 近年来黑龙江省商业银行在扶持中小企业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经历, 不过从其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 相应的信贷产品仍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虽然商业银行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不过从其投资的方向来看, 仍然集中于企业成果转化方面, 而对于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投资由于存在风险, 一直是投资方面的软肋。

4. 资本市场不完善。

近些年来, 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资本市场也在逐步的完善, 不够其发展要达到成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从黑龙江省的金融支持体系来观察, 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市场仍然是公有制金融机构为主导, 缺乏一个足够活跃的私人资本是擦汗那个, 同时在管理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另外对于黑龙江省资本市场来说, 目前还存在着很多的非市场因素对其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极大的制约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同样也制约了企业的融资渠道选择。

5. 担保机构服务水平差。

信用等级评价是银行在选择是否房贷时的重要依据, 不过这一评价体系是由银行单方面来进行评价的, 因此评价过程的客观性难以得到保证, 而另一方面信用担保机构的服务能力一直比较差也是造成企业与银行之间信息传递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黑龙江省的绝大多数自主创新企业都存在着高风险性、规模小等特征, 而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评定时, 无法客观科学的对其自主创新项目的发展前景作出科学的判断,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本身硬件设施等面存在的缺陷, 导致银行不敢轻易放贷, 这些都与信用担保机构的信息服务能力低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构建企业低碳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议

1. 完善相关扶持政策。

在进行低碳技术创新过程中, 政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正视自己的位置, 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对企业进行扶持。黑龙江省政府作为市场规划者, 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宏观调控能力, 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 促进企业向科技创新方向发展, 同时政府还要帮助企业建设企业文化, 通过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 推动技术的全面创新发展。

2.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资金扶持是最直接的支持方式, 也是见效最快的扶持方式。一直以来黑龙江省由于资金不到位, 审批程序复杂等问题导致资金扶持力度不强, 从而在市场中发挥的能力也就非常的有限, 因此针对这一情况必须加以改善。首先应当由省政府牵头建立一套适合黑龙江省市场的经济体制的低碳自主创新政策体系, 在有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加大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当然进行资金扶持的形式是很多的, 比如可以由政府直接出资入股, 直接参与到低碳创新技术的开发中来, 也可以由政府出资引进国外的相关先进低碳技术, 促进产业的全面发展。当然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人才的培养和利用, 政府出资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

3. 加大银行支持力度。

对于现阶段的黑龙江市场来说, 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还是银行, 银行贷款时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 因此银行部门必须要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来支持相关的开发工作。银行部门首先要对低碳创新技术进行全面的了解, 同时设置专门针对性的金融产品, 对低碳创新技术开发进行直接融资, 简化企业融资审批手续, 同时还可以给予一定的利息优惠, 最大程度的做好扶持工作。

4. 发挥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

资本市场的缺陷不仅仅是黑龙江省存在的问题, 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因此必须完善资本市场。首先在对企业进入市场审批时, 积极实行“绿色市场”准入制度, 对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坚决不予放行。同时对于具有低碳技术创新的上市企业给予增发、配股、发行债券的特权, 另外还要做好上市企业的信息披露, 严格监控资金的走向和用途, 对于以低碳技术开发为借口私自募集资金的企业要进行重点处罚。最好还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兼并管理制度, 减少市场过程中投资者的风险和损失。

5. 完善担保体系结构。

目前黑龙江市场中缺乏一套健康的信息担保体系, 因此必须要对这方面进行完善。首先政府部门要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来建立完善信息担保机构, 尽量将社会中的闲置资金运用起来, 当然完善担保体系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他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才能完成, 同时需要社会普遍认可低碳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只有从社会基础。

摘要: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带来了市场的巨大变革, 特别对于中国企业来说,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之上, 而低碳创新技术的开发是保证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低碳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本文就黑龙江省的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 并找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低碳技术,自主创新,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玉明, 张鲁秀.企业自主创新多元资金支持模型构建及实证检验[J].管理学报.2012 (03) .

[2]张鲁秀, 张玉明.企业低碳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 (02) .

[3]张玉明, 梁益琳.企业自主创新的多元资金支持模型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 (20) .

[4]吕玉辉.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模型与演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 (09) .

[5]赵泽洪, 尤强林.低碳经济发展困境: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04) .

[6]周五七, 聂鸣.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实践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 (07) .

[7]陶蕴芳, 尚涛.国际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1 (06) .

[8]陈柳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1 (06) .

[9]赖流滨, 龙云凤, 郭小华.低碳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 (10) .

低碳自主创新 篇4

一、外贸企业应注重自主品牌的培育和营销

目前我国自主品牌商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总比重不到10%,各类进口出口企业(不包括外资企业)在国内注册商标不到出口产品的20%,在境外注册商标的不到5%。造成我国自主品牌少的原因主要有:首先,中国企业的品牌培育时间短,改革开放满三十年,相当部分中国出口企业在期间成立,其出口模式主要是以当初资源类产品出口,如:矿产品,原料用品等,发展成后来的来图、来料、来样加工的代工贴牌生产,随着制造技术和营销水平的提高,部分行业和企业培育自主品牌,但比例较小。其次,中国企业长期忽视品牌营销的策略,主要以产品和价格的策略来参与并赢得国际市场竞争。再次,品牌培育缺乏相应的资金,以近几年的广告投入资金为例,美国前20位的品牌每年广告投入费用达2.3万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品牌广告投入,122家企业境外广告年投入平均还不到75万美元。最后,多数中国出口企业在培养自主品牌的过程中缺乏支撑产品的自主核心技术和境外产品质量论证。因此,要加大力度推广国际品牌,在境外进行商标注册、相关的质量认证,重点提升出口品牌的价值。

出口产品自主品牌的培育意义在于:其一,维持出口企业的长久发展,加快产业升级,由于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附加值和价格较高,利润较好,有利于维持出口企业的良性循环;其二,由于自主品牌在国内外的消费市场进行注册登记,并受到相关法律保护,相对于贴牌代工产品来说,出口自主品牌产品能有效地避免诸多的知识产权争议;其三,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不容易引起价格的反倾销和贸易摩擦。其四,只有自主品牌的产品真正进入国际市场才能让“中国制造”的产品得到消费者的认同和接受。

出口自主品牌的培育和营销策略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大力发展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自主核心的知识产品的技术和专利不但是产品核心部位的自主设计和产品制造工艺技术,而且是支撑品牌发展的关键所在,比如:空调和电冰箱的压缩机,汽车和飞机的发动机,钢琴的核心技术码克等,这些关键技术得到突破,产品和价格得到市场认同,品牌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长久,核心技术过不了关,即使注册了品牌也形同虚设;二是确立和完善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并赋予于自主品牌,企业的核心价值理念有企业生存发展理念、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文化、企业形象CI和企业社会责任感等,通过赋予企业核心价值的品牌产品以便境外消费者在认同企业产品的同时更认同企业本身;三是推行自主品牌产品的质量国际论证,是提升中国企业形象、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广泛采用国际普遍的认可的机构论证,以便能进入更多的国际市场,四是,强化品牌的管理、宣传、和维护,持续推进品牌的国际化企业,出口企业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负责品牌的规划、维护、开发等工作制订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五是重视自主品牌产品的低碳环保策略。

二、外贸企业应重视低碳产品的开发和出口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使人们更加关注低碳经济的崛起。随着全球倡导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中国外贸企业应顺应这一潮流,重视低碳产品的开发和出口,以实现国际市场对其产品需求的有效稳定,促进出口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

外贸企业开发低碳产品出口应注重以下策略,一是加强学习和了解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低碳标准,特别是了解本企业品牌产品是否符合主要发达国家目标市场上的低碳标准,以应对将来境外国家和地区新的低碳贸易壁垒。世界主要日趋完善的标准有欧盟、美国、日本以及中国国家发改委即将酝酿出台的低碳标准;二是增加资金投入, 引进前沿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进行低碳产品生产技术革新,实现品牌产品符合低碳标准;三是充分利用未来国家对低碳产品的扶持政策, 即国家将建低碳经济财税扶持政策,政府将以贴息、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等支持企业低碳技术改造,以较低成本快速地发展低低碳产品的出口;四是将符合低碳标准的产品进行国际低碳论证,产品符合低碳标准后,还需国际知名论证机构进行低碳环保论证,有了论证标签,产品便真正进入低碳国际市场。由于低碳产品认证的作用,国外低碳产品认证项目在近二三年不断涌现,目前,已经有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开展低碳产品认证,法国要求从2011年1月1日起,在强制性环保产品公告上加入碳足迹。国际知名论证机构如:SGS, BV等机构已经对低碳论证开展业务,外贸企业主动申请其产品认证的碳标签,是提高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有效途径。

三、家电产品为自主品牌和低碳出口的有效结合树立典范

家电出口虽然贴牌OEM占多数,却是我国出口自主品牌最多的行业之一,拥有海尔、长虹、格力、海信,格兰仕等众多知名品牌,有些品牌的家电产品早已经实现系列化和全球化,并赢得境外消费者的长久认同和好评。家电行业产品是消费者最容易与节能减排,低碳标签相链接。因此家电行业产品在自主品牌和低碳出口的有效结合得到众多家电出口企业的重视并已经运用到实际出口中,为外贸企业的自主品牌和低碳出口有效结合的策略树立典范。

在2010年5月今年新推的产品都是围绕绿色低碳为主,本次参展的重要家电产品空调则以无氟变频为主。如:海信和志高品牌。另外,海信阿波罗冰箱、旋立方洗衣机采用了全球领先的节能、环保技术,体现全球绿色低碳消费新趋势;与高端品牌的家电相比,小家电的出口在自主品牌和低碳出口方面丝毫不逊色,在2010年前四个月,中山经检验出口小家电产品2.5万批次、6.9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8.1%、40.5%。中山小家电产品出口量所占全国份额已接近1/10,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在国际市场异军突起,关键在于中山小家电产品高、中、低档次齐全,且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的绿色环保、节能性能,有较完整的产业链。以中山龙的集团为例,目前在小家电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的市场环境下,龙的集团却另辟蹊径,凭借其在节能环保产品上的领先性,适时打出了节能环保的旗帜,推出一系列具有独创性技术、实用的小家电产品,依靠差异化的环保节能技术创新摆脱了价格战的束缚,树立了以科技打造自主品牌的行业典范。如其生产的直流无刷电机技术的超薄型电风扇,由于能耗大幅降低,更有利于节能环保。新推出的分段储水式电水壶,可自行调控温度,想喝多少水就烧多少,不仅杜绝干烧水而且避免了浪费,又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喝到最新鲜的水,从而实现节能环保,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目前,外贸企业的自主品牌和低碳出口有效结合不仅在家电行业得以实现,而且在其他出口行业也如火如荼地进行,如:节能汽车、建材行业如地板、太阳能类产品、绿色农产品等, 标志着中国出口产品已经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向节能环保转变,竞争方式也从出口产品单一的价格竞争转向自主品牌、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碳等综合能力的竞争。

参考文献

[1]邓中华.广东中山小家电内销出口双丰收[N].信息时报, 2010-5-28.

[2]方丽丽, 低碳.进入国际市场的新通行证[J].进出口经理人, 2010, (6) .

“低碳”视野下教育观念的创新 篇5

在走向低碳化的时代背景下, 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要求教育要“进行历史上从未要求它进行过的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 以适应并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一、哲学观视域下对低碳的理解

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 当前我们正在步入以低碳化为主要内容的第四次浪潮, 人类发展进入绿色文明时代。从人类发展的哲学视域看, 低碳化浪潮有以下三个方面显著特征。

从价值观视域看, 强调面向未来的人类可持续发展价值理念。低碳时代从人类整体主义出发, 基于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延续发展的唯一载体, 立足于地球资源的永续利用, 倡导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人类发展的价值尺度上, 充分认识到自然的发展演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质疑并批判工业化带来的人类中心主义过度发展, 强调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统一, 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实现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观视域看, 注重体现“三低”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在工业化的各个发展阶段, GDP的增长主要是靠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发展来推动, 致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 发展难以为继, 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为代表的低碳绿色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成为世界各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新取向。

从实践观视域看, 倡导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核心内容的生态环保实践理念。基于“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强烈的责任感, 低碳化浪潮强调自然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 主张全社会都要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 以无污、无害、无毒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低碳化生态环保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

二、绿色低碳理念引入教育的必要性及教育低碳化内涵

消除教育异化的迫切要求。伴随工业化的进程, 科学主义思潮得到极大张扬, 技术理性被奉为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法宝。受科学主义和技术理性的影响, 教育背离其本质目标, 被异化为技术工具, 呈现出实用功利主义倾向, 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为终极目标的应试教育受到青睐。填鸭式灌输、统一的共性教育、格式化的培养要求、过多的时间精力堆积, 成为了教育的普遍现象。学生个性被严重扭曲、奴化, 沦为了考试机器, 成了知识、技能、信息的容器, 学校成了把人变成机器的场所。针对这种现状, 上个世纪中叶以来, 人们开始反思过度物质功利主义和技术理性对人的异化影响, 要求教育理念创新与变革, 呼唤绿色教育、生态教育和和谐教育, 纠正教育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 尊重学生成长的主体性, 促进学生和谐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性认识现代趋向的必然要求。自工业化以来, 大体存在五种人性的假设:即泰勒的“经济人”, 梅奥的“社会人”, 麦格雷戈的“自我实现人”, 威廉·大内的“复杂人”, 以及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的人”。纵观这些关于人的理性认识, 从最初的“把人视为机器, 以人去适应物”, 到“开始重视人的尊严”, 到“注重研究人的需求, 以人为中心”, 再到“探讨人性的本质, 强调和谐的员工关系, 以人为本”, 到“实现生活价值、尊重生命意义”。其间贯穿着一条主线, 就是由表及里逐渐重视人的价值、人的尊严, 重视人的创造性和巨大的潜能, 体现了由过度关注人的社会属性到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并重发展。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 因此, 关于对人性及发展的认识与趋向, 不可避免对教育理念的创新变革提出必然的要求, 要求教育在促进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 也要尊重人的自然属性, 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

走向学习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在知识大爆炸的新时代, 知识域的无限多维向度与人的生命时间的有限单指向构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 这对教育提出了提高质量和效率的客观要求,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提出并倡导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只有具备了比别人学得更多更快更好的能力, 才能保持竞争优势。所以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 我们既要倡导终身学习、终身教育, 更要强调绿色学习、绿色教育等低碳化理念。

基于上述对低碳发展的环保、节约、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和绿色低碳理念引入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我们认为教育低碳化在本质上强调教育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上的作用, 是主动的教育、和谐的教育、生态的教育和可持续的教育, 要求要节约教与学的精力、降低时间消耗、提高效率, 具有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等多种意义, 责任、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绿色理念是其核心观念。

三、低碳”理念对创新教育观念的启示

基于上述的分析, 我们认为蕴含责任、可持续发展、生态、和谐、绿色等内涵的低碳理念, 对教育观念创新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启示。

启示之一:可持续发展的人本教育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也是人类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 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要将教育重新定向, 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2003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纲领中明确要求世界各国政府要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人他们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 来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 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是实现人类千年目标的重要理念, 体现了人类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规律和作用的认识。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是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中根本要义, 其具体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价值观, 坚持身心发展协调统一、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统一以及知识教育与道德成长相统一, 培养出具有现代化素质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心智健全、人格完善的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望和能力,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学记》中有句名言, “善歌者, 使其继其声, 善教者, 使其继其志”, 就是强调要“授人以渔”, 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为未来发展作准备。

启示之二:和谐生态的绿色教育观。在教育理念上强调把人类中心主义教育价值观转变成生态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 从过多关注效率、技术、工具理性需要转向符合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需要, 从过多关注人的社会属性转向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的协调统一。通过树立自然教育观念、生态教育哲学观, 充分理解教育的包容性、爱与尊重、简约高效、生活教育等绿色教育观的基本原则。倡导快乐学习、愉快教育, 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绿色创新。重视情商的价值, 树立和谐生态的教育观念,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绿色发展, 让学生健康成才。

启示之三:注重质效的低碳教育观。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效率和节约节能的低碳理念, 充分依托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 对教学手段进行低碳化技术改造与提升, 对教辅材料进行无纸化处理, 减少教育过程中的碳排放, 体现循环利用理念。最优化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强调学科知识和技能之间的联系理解, 注重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 提升教育与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体现低时耗、低消耗、低损耗的循环低碳教育观。

启示之四:尊重差异的个性教育观。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的教育, 尊重个性差异, 鼓励多样性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习, 变机械重复练习为灵活创造性学习, 主动建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卢梭在《爱弥儿》中曾说, 在万物的秩序中, 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 童年有它的地位, 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 把孩子看作孩子。其意就是要尊重每个人的自身潜能禀赋, 强调因材施教, 要把从规范的统一性转变为选择的多样性,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由的发展。

启示之五:体现责任的公民教育观。低碳理念通过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把自己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 以及节约资源、节约能源, 保证人类未来能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理念, 表达了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关切, 其本身已体现出强烈的人类责任感。在教育中强调负责任公民教育观, 突出责任感, 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 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美好, 人性的美好, 做一个有责任的现代公民, 做一个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能时常仰望星空的人。最近社会热烈关注的“小悦悦”事件、上海少女“援交”事件等, 再次表明在被金钱和自然欲望支配的社会里, 树立体现责任的公民教育观的重大现实意义。

低碳化运动作为当下全球范围内一场方兴未艾的浪潮, 正日益深刻影响着教育的价值观、发展观和实践观, 对教育理念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用低碳化理念审视当前教育的问题, 创新教育发展观念, 探索教育变革途径, 是推进和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个需长期研究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魏敏.生态文明视阈中的低碳教育可行性初探.陕西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9 (1) :80-83.

[2]郑士鹏, 王永明.低碳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生态价值观教育的考量.黑河学刊, 2011, 161 (1) :105-106.

[3]窦立春.低碳价值观及其实践路径.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11 (2) :18-20.

创新发展低碳经济系统思考 篇6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提出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其后的《斯特恩报告》呼吁全球加速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 “巴厘路线图”更关注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则定为“转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随后, 欧洲各国积极推进发展低碳经济, 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 世界各地争相发展低碳 (绿色) 城市, 各国政府提出了众多的实施低碳举措, 企业家们也在积极行动捕捉商机。近来针对发展中国家是否应实时参与碳排放?对低碳经济理念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汪洋恣肆的源自各种学术观点的论述也顿时犹如雨后春笋, 琳琅满目。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经济、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以及新能源研发形成低碳经济系统结构, 特别是要创新地解决减缓、调适、碳捕集与封存 (CCS) 、技术更新或即反对锁定耗能大的传统产业, 乃至运用金融手段和创立新的金融衍生工具, 直至对“碳指标”的厘定和测量, 以及国际间的监督和提高透明度等, 这一复杂巨系统非创新系统工程莫属 (图1) 。

应当指出, 低碳经济的提出是人类面对地球生态严重失衡的一次新的觉醒, 是在面向全球日渐变暖采取的运筹决策。因此, 除提出低碳经济时的初衷所谓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之外, 尤其不能忘记“发展才是硬道理”, 必须强调靠新思维、新体制、新技术达到发展低碳经济同时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资源能源底子不厚, 自然灾害频繁, 人口规模硕大无朋, 环境负担无与伦比, 发展低碳经济尤为紧迫。为此, 中央发出了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扣人心弦的最强音:2007年9月8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澳大利亚提出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能源技术。2009年7月6日, 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论述发展低碳经济的划时代战略意义, 指出发展低碳经济, 促进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需要, 也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同年8月12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求发展低图经济;2009年8月27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温家宝总理2009年11月23日在中国科学院发表的精彩演讲《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中谈到:“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发展, 正在加快推进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能源革命。中国在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应对气候变化方面, 已经并将继续作出积极努力。”2007年6月, 我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其中特别毫不隐讳地详尽剖析我国在能源结构、环境承载和生态平衡方面对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窒碍因素, 提出必须当机立断地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目前, 全国上下都在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2 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动态

3.1 CDM和碳交易, 市场热乎

清洁发展机制 (CDM) 是《京都议定书》规定具有双赢“碳交易”性质的灵活履约办法, 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以低成本实施具有CO2e减排效果的项目, 相应的CO2e减排量可计入履约的义务部分。于是发达国家能以较低成本履行义务, 发展中国家能借此获得资金和技术, 全球也因此能降低减排总成本达到减CO2e总量的目的。在这种机制带动下, 也可能无相应项目, 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的“富余”排碳权中买一部分去抵消本身的减排量。全世界也因此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碳交易市场”。目前后者的市场主要在欧洲, 约占78%, 其余为世界CDM市场, 到2012年各国潜在CDM提供水平和碳交易收入见表1, 联合国还专设了CDM执行理事会 (EB) 。2007年CO2e排放权平均价格23.9美元/tCO2e;经核准的减排量 (CERs) 价格由最初的3~5美元/tCO2e, 2007年平均升到15.6美元/tCO2e。《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 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爆炸式增长。据世界银行统计, 2006年碳交易量13亿吨, 2007年飙升到27亿吨, 成交额也从280亿美元上升到640亿美元, 2008年半年碳交易总值就与上年全年持平。据世界银行预测, 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总值可达1500亿美元, 将来市场规模最高可攀升到2000亿~2500亿美元, 超过国际石油交易规模。

据:[33]p.272表6.3引自[28]。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CDM提供国, 由于没有“碳交易所”, 国内通过世界银行出售“碳排放权”价格较为低廉, 有的只及国际市场交易价的1/2或更低。目前国内每吨碳排放价平均8~10美元, 而欧盟市场最高已达31欧元。可见碳市场空间和投资潜力极大, 而在新兴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上,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没有定价权, 议价能力较弱, 信息与能力不对称, 处于非常被动与不利的地位。2009年12月EB第51次会议上, 我国送审的10个风电项目又没有通过审核注册。截至2009年10月, 中国已有663个CDM项目在EB注册, 相当年减排CO2e 1.9亿吨, 约占全球注册项目的58%。

英国和美国的历史人均CO2e排放量约达1100吨, 而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平分别为66吨和23吨。据[26]载明, 中国到2015年的人均排碳量为5.2吨, 相当于届时美国人均19.3吨的1/4, 或相当于整个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到2020年, 面对全球196亿吨CO2e减排缺口, 预计新增投资累计CNY 18.7万亿。

2.2 问计科技创新, 能源政策跟进

力促能源结构向非碳、少碳方式转化之风, 几乎已席卷全球; 依靠科学技术穷源竟委地核查碳源和碳汇、鼎新革故地探究高能效和低排放、海阔天空地寻求全新低碳渠道, 乃全球科技界责有攸归; 政府低碳政策紧密相随, 责无旁贷。

(1) 固碳技术

碳捕集与封存 (CCS) 就是将各种大量排放的CO2e捕集和封存到沉积盆底或海底, 或者大量造林加以聚集, 或靠天然湿地储存。或者通过化学方法、酶工程或能够富集CO2e的化学制品来吸收。如果CCS技术过关, 有可能降低人类减排CO2e成本30%。英国计划在国内建设4座规模庞大的CCS示范工程, 并将规定所有新建煤电厂至少须有25%的产能安装碳捕存设施, 不具备碳捕存能力的煤电厂应予关闭; 英国2008年修订了其《能源法》, 还为低碳发电提供保护价格。欧盟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0%, 将化石能源消耗量降低20%, 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0%。美国则通过经济手段鼓励采用可再生能源、核能以及先进的电池技术, 通过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来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

(2) 大规模利用太阳能

在交通系统, 除积极开发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外, 有的国家着意开发高效生物燃料供给机动车, 诸如生物乙醇、 生物柴油等少排CO2e的燃料。世界最大甘蔗种植国巴西每年甘蔗产量的一半用来生产乙醇以替代石油作机动车燃料, 满足巴西约40%的汽车能源需求。美国力促太阳能光伏电池板价格大幅度降低以推广太阳能利用, 从2008年到现在价格下降近40%, 再加上政府刺激政策, 用户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回本时间由22年缩短为16年, 政府甚至提供30%的价格补助。2009年, 日本把发展太阳能首次正式列入日本经济刺激计划, 声称要在不远的将来变“耗能大国”为“新能源大国”。

集中体现太阳能利用水平的两大领域即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图2描绘了全球风电犹如脱缰骏马的飙升态势; 图3表达了世界光伏发电风樯阵马的发展趋势, 这两扇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窗口已能初步窥视全豹于一斑了。

(据:[33]引自全球风能委员会2009。)

(3) 碳测量技术

2001年, 英国成立碳信托公司, 主要资金来源于气候变化税, 收益循环投入, 已累计投入3.8亿英镑, 用于促进研发、加速技术商业化和投资孵化器, 帮助众多英国公司累计减排1700万吨, 节省能源支出超过10亿英镑。该公司2006年提出的PAS2050碳测量系统已正式成为英国标准协会测量产品碳足迹的新标准, 这是企业第一次有了强制性的、统一产品和服务的测碳规范。

(4) 经济政策手段

早在1991年, 瑞典就开始对油、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汽油和国内航空燃料征收碳税, 其税基是燃料的平均含碳量和发热量。英国所采用的经济手段监管碳耗则更走在世界前列:要求所有新建筑在2016年达到零碳排放;2008年颁布《气候变化法案》, 成立能源和气候变化部, 确定了到2050年达到减排80%的目标;在全球率先征收气候变化税, 从2001年起, 所有工商业和公共部门均须按煤炭、油气及电能等高碳能源的使用量来计征气候税, 若生产中使用低碳生物能源、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即获税收减免, 相关的税种还有燃料税、车辆行驶税和航空乘客税等; 近期又提出针对普通居民的用能累进税率; 对碳排放设定更高交易价格的相关政策也在制定之中。

2.3 群策群力, 降减城市碳耗

城市/城镇消耗全球能源的75%, 占全球CO2e排放的80%。低碳城市以城市空间为载体, 发展低碳经济, 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 转变居民消费观念, 创新低碳技术, 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减少CO2e排放的目的。

2005年10月由伦敦市长发起召开大城市气候峰会, 18个世界级城市成立“大城市气候领导组织” (Large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 , 2006年8月更名为“C40”, 2007年5月在纽约召开第二次大会, 2009年5月在韩国首尔召开了第三次大会。

(1) 伦敦

市长利文斯顿在2007年2月发表《今天行动, 守候将来》 (Action Today to Protect Tomorrow) 一文, 计划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研发和金融中心; 把伦敦的CO2e减排目标定为2025年降至1990年水平的60%, 城市建设政策方向包括推行“绿色家居计划”、发展低碳及分散式能源供应、引进碳价格制度、执行绿色政府采购政策等。

(2) 纽约

2006年底市长彭博宣布《策划纽约》行动, 2007年公布其计划详情, 提出了一系列实际可行的节能减排措施, 要让纽约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先锋, 到2030年, 在2005年水平上减少30%的GHG。

(3) 东京

2007年6月东京市政当局发表《东京气候变化战略——低碳东京十年计划的基本政策》, 强化政策措施, 提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应比2000年减少25%的目标。为此厘定了大量保证措置。

全球还有大批著名城市纷纷制定了各自适应行之有效的降减城市碳耗的政策性规划或法规, 在阻遏全球变暖的运动中波澜壮阔。

2.4 绿色新政, 直抵生态文明

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署 (UNEP) 推出“绿色新政”概念。所谓 “新政” (New Deal) , 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应对金融危机时的铁腕经济政策。为了应对这次发达国家遭遇的金融灾难, 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来刺激经济增长。拟议的绿色新政应能成为度过经济危机的有效途径, 是确保中期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可行手段。告诫人们不要在旧的发展模式上原地踏步, 必须有新的思路和举措, 否则只会导致污染加剧、生态恶化, 因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2009年4月初, 20国集团峰会开幕前夕, UNEP又发表了《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 呼吁各国领导人在2009~2010年将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约7500亿美元投到提高新旧建筑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广清洁能源车辆、发展有机产品在内的可持续农业以及淡水、森林、土壤、珊瑚礁等地球生态基础设施等5个关键领域。可见“绿色新政”既是应对和化解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必要方略, 也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生态文明基础。当然, 发展绿色经济需要强调系统科学原理指导下的统筹兼顾, 全面地动态蒂系统地价值分析地和信息主导地组织战略规划论证, 管理控制战术实施。欧盟2009年3月宣布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发展绿色经济, 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美国政府在经济刺激计划中, 增拨677亿美元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交通, 在今后10年斥资1500亿美元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借以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韩国计划未来4年内在绿色经济领域投资50万亿韩垣 (约合380亿美元) 开发36个生态工程, 并由此创造约96万个工作岗位。日本宣布争取在2115年之前把绿色经济规模扩大到100万亿日元 (约合108万亿美元) 。英国政府于2008年10悦和2009年2月先后两次制定经济刺激计划, 并于2009年3月推出一项低碳排放工业战略, 计划在未来8年里创造4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将花费1000亿美元投资风电, 到2020年, 提供16万个就业岗位。法国政府将大量资金用于经济适用房所需的绝热材料, 一面减少建筑能耗, 一面创造20万~50万个就业岗位。

总而言之, 全世界一场汹涌澎湃的低碳-绿色-新能源-新生产格局-资源循环利用-力促先进文化精华交融互补的可持续发展攻坚战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

3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3.1 科学发展, 国家战略

2009年11月7日, 温家宝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上指出:“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各国的繁荣发展。中国政府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 坚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 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努力。”

2000~2008年, 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由34万千瓦提高到1000万千瓦, 水电装机容量由7935万千瓦提高到16300万千瓦, 核电装机容量由210万千瓦提高到885万千瓦。2008年一年内关停小火电机组1438万千瓦, 关闭小煤矿1万多处, 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659万吨、炼钢产能3747万吨、水泥产能5200万吨。到2009年年底累计关停小火电5545万千瓦, 每年可节约原煤6404万吨, 减少CO2排放1.28亿吨。随着新能源升堂入室, 小火电还将继续关停 (图4) 。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

低碳经济纵深发展的关键时刻, 全国广泛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取得成效, GDP能源强度2010年比2005年下降20%左右, 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10%, 森林覆盖率达到20%。2005~2008年,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60%, 占一次能源比重由7%上升到8.9%。2020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构成中比重将提高到15%, 相当于6亿吨标准煤。同时因技术进步, 主要高耗能产品能源单耗亦持续下降, 供电煤耗近10年下降50克/千瓦时, 效率提高14.2%。近三年半新投产容量在600兆瓦以上大机组占70%。

1990~2005年, 中国单位GDP的能源强度下降47%, 年均下降4.1%, 相应CO2强度年均下降4.3%。不过, 2005~2008年单位GDP能源强度下降10.1%、节能3.2亿吨标煤的同时, 能源消费总量仍因经济飙升而增长了27%, CO2排放量增加了13亿吨。因此严控化石能源需求和CO2e的排放仍很艰巨[1]。

2009年11月26日, 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并以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温家宝总理代表我国政府在联合国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上庄严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这一行动目标。2009年12月27日, 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更强调“应该大力发展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 这些涉及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一些重要领域。”他说“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

事实上, 中国已在过去15年里计日程功地提高了经济领域的“碳效率”, 将每单位GDP的CO2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平均每年减少4.9%, 而在美国和德国, 仅分别为1.7%和2.7%。

2008年8月, 中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直接以循环经济冠名的《循环经济促进法》, 并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200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又通过了《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 并将在2010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到2020年, 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此前, 中国4万亿元经济投资计划中有2100亿元用于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

到2010年, 可再生能源将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5.5%以上; 2020年, 将达16%; 2035~2040年, 我国可再生能源总量将占我国一次能源总量的25%以上。要把可再生能源从5.5%提高到16%, 水电总装机要达到3亿千瓦, 风电装机目标为3000万千瓦, 生物质发电达到3000万千瓦, 沼气年利用总量达到443亿立方米, 太阳能发电装机180万千瓦, 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3亿平方米, 燃料乙醇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 生物柴油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工业有机废水和畜禽养殖场废水资源理论上可以生产沼气800亿立方米, 相当于5700万吨标准煤。

3.2 节能减排, 措置裕如

本世纪头几年, 能源弹性系数达到1左右, 总能耗从2000年13亿吨很快提升到了2008年的26亿吨标煤。因此, 节能从量大面广的耗能设施发轫, 也许是足以立竿见影的抓手。

(1) 照明

全球白炽灯消耗的电力约占电力总耗量的7%, 并占CO2总排放量的2%。2007年以来, 大部分国家均已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推行节能照明。到2012年,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将禁售白炽灯。目前全球有超过150亿只白炽灯, 白炽灯与节能灯的应用比率约为4∶1。我国民用照明中白炽灯与节能灯的比例尚高达7.5∶1。发改委等6部门2009年10月12日联合发布《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促进普及半导体照明 (LED) 。 但其核心技术及经济规模尚存在一定距离。

(2) 建筑

按照“十一五”规划, 建筑行业要完成节能达1.01亿吨标准煤, 建筑节能总面积达21.46亿平方米, 而相较于政府的节能目标, 目前来看实现难度较大, 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至2008年底仅下降了8.5%, 建筑围护结构的单位面积热损失比发达国家高1.2倍以上。有关建筑设计、建筑物布置、太阳能利用、节能建材的研发和生产都存在不少距离。例如今后商品房的售价应根据其“碳足迹”实行检测和标准定价。绿色建筑永远是建筑师们的心智所系[3]。

(3) 新能源汽车

1992~2007年, 我国小汽车、卡车和公共汽车的销售量年增长分别为30%、11%和17%。2010年汽车销售量估计将达1000万辆。交通领域石油耗量占化石能源总耗量的40%。据统计, 现阶段我国各种车辆燃油消费量为:卡车 (35%) ; 公共汽车 (24%) ; 小汽车 (19%) ; 农用车 (12%) ; 摩托车 (10%) 。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每年有85%的汽油和20%的柴油用于开动汽车, 环境恶化也与汽车有关。据预测, 未来25年中国将新增2.7亿辆汽车, 发展电动力、燃气动力 (液化天然气LNG、压缩天然气CNG和液化石油气LPG) 和氢动力 (通过燃料电池) 。我国纯电动客车研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股神”巴菲特在美国底特律开着深圳比亚迪公司出产的电动轿车不亦乐乎 (《财富》中文版, 2009年7月号) 。

(4) 智能电网和电力建设

中国电力正高速发展连接大型水力、火力、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的特高压输电技术。2007年电力需求3.2万亿千瓦时, 2010年将达4.5万亿千瓦时, 2020年规划达7.4万亿千瓦时[6], 比目前水平猛增1倍。为此, 电力部门制定了“一特四大”发展战略:包括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网络的所谓电力高速公路;发展大火电、大水电、大核电和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实现大规模、长距离和有效的输电;优化全国的电力资源分配。其优点是将每100GWh电力由西部输送到东部能减少耗煤2.5亿吨和运输量, 同时减少326万吨SO2、73万吨NxO和1.4亿吨CO2的排放量。而且减少了火电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减少了输电线损和节约了土地资源。因此而充分利用大规模电网优势, 有助于促进能源的综合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能有效地降低电网备用容量、保持电流平衡、转移峰值负荷和节省容量。到2020年, 国家电网公司将节省25000MW发电装机容量和每年减少600GWh电力损耗。中国第一个1000kV特高压交流和±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将分别在两年内完成。其大幅度节约土地资源, 功不可没。

智能电网计划是国家电网公司2009年5月21日首次公布的, 其内容有:坚强智能电网以坚强网架为基础, 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 以智能控制为手段, 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各个环节, 覆盖所有电压等级, 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 是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现代电网。2012年前是特高压建设高峰期, 相关设备需求将成倍增长; 2015年前数字化变电站将完全替代传统变电站, 形成所谓智能电网, 较传统变电站自动化市场规模提高近60%。但数字化并不能简单地给智能划等号 (《科技日报》2010年1月8日5版) 。

中长期来看, 发展无污染的清洁煤发电技术是中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IGCC) 将成为未来煤电主流。目前我国IGCC相关项目刚刚启动, 关键部件尚不能国产。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发展迅速, 已经基本完成国产化, 具备了批量化建设的能力, 新型机组拥有更高发电效率和更低煤耗。我国的电力势必长期保持对煤的依赖, 据估计到2030年, 还将新增发电能力126万兆瓦的发电站, 其中70%为燃煤电站。

3.3 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开发, 势头强劲

政府将采取强制性市场份额、优惠电价和费用分摊、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建立产业服务体系等政策和措施, 积极支持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步、产业发展和开发利用, 实现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到2020年达总能源消费量15%的目标。今后一个时期,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重点是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氢能、深海可燃冰、地热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水盐差能等, 虽受一定条件约束, 未来仍可能作为新能源开发的补充, 氢能在条件成熟时也许能拓展为重要的新能源领域。表2列出了我国对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未来发展规模的估测。按目前发展速度判断, 除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电受资源制约外, 其它估测数据大都偏于保守。

据:中国能源投资网、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 (草案) 等发表的数据综合。

(1) 核电

2006年世界核电发电量约2.7万亿千瓦时, 2009年世界核电建设迎来发展高潮, 预计2030年将上升到3.8万亿千瓦时。俄罗斯甚至雄心勃勃地宣布要在2030年前增建26座核电站。我国现有核电站装机容量约1400万千瓦, 占发电总装机容量的2%, 到2020年预计达4%以上。截至2008年底, 中国已建成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 新开工建设的核电站有8座, 核准规模3140万千瓦。未来10年可能新增核电装机容量7000~8600万千瓦, 发电量由2008年占总发电量的1.99%提升至8%。将超过法国和日本,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核电大国。目前我国30万千瓦、60万千瓦和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的国产化率分别在90%、70%和50%左右。预计2012~2013年前后, 我国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的自主化率将达到75%以上。中国核能发展分三步走:第一步以压水堆为主, 第二步以快中子堆为主, 第三步将是未来的数控热核反应堆。

(2) 风电

截至2008年底, 全球风电总装机容量已超过1.2亿千瓦, 可减少排放CO2 1.58亿吨。我国可利用陆上风力资源有2.5万亿千瓦, 居世界第一, 但目前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仅占可利用风力资源的0.1%, 风机设备的国产化率亦仅占1/4。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三年在百万千瓦级上翻番增长, 2009年突破1250万千瓦, 2010年末将达到2600万千瓦, 大大超出原来规划。若不计可能的其它制约因素, 到2020年可能超过1亿千瓦, 将大大超越核电, 成为我国第三大发电形式; 2050年, 风电可能超过水电, 成为我国第二大主力发电电源。

当前国内风电市场的竞争格局表现为: 风电制造企业竞争激烈, 内资风电设备制造累计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外资, 开始向海上风电进军。眼下风电入网成为风电发展的主要障碍。例如内蒙古甚至冬季限制风电运行, 每机组投资均超过千万元的风机被闲置着。2008年全年, 有接近1/3的新增风机因为电网接入问题而不能发电。2008年, 全国风力发电平均利用小时数为1432小时, 与规划的2200小时相去甚远。截至2008年底, 风电装机容量只占到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13%, 而发电量更是只占区区的0.37%。

目前我国风电生产设备基本模仿欧洲, 欠缺深入调研进行适合国情的核心技术开发。我国与欧洲的自然环境特点大相径庭:大西北干旱, 昼夜温差大、风速变化剧烈、风沙较大。

(3) 太阳能光伏发电

我国太阳能储量相当于2.4万亿吨煤, 是我国目前年耗能的1000倍、风能资源的1400倍。光伏发电要解决的技术是能源转化成本和效率、储能及上网电压的稳定性。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 在未来几年太阳能电池板造价要减到目前的1/30。看来下降到每瓦光伏发电设备1美元, 每度光伏电力6美分已为期不远。但光伏电池要考虑制造过程的能耗。国内企业集中于多晶硅行业, 产能达8万多吨, 占全球一半, 但多数缺乏核心技术, 往往基料和精加工两头在外, 成本居高不下, 影响未来发展。

光伏产业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 但发展神速 (图5) , 主要靠政策扶持。2009年年初至今, 我国对于新能源领域中的光伏产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 支持力度之大是从来没有过的, 目前正着手合理调控。《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补贴额度20元/千瓦, 可以显著降低光伏上网电价。

我国太阳能光电板的转化效率是16%~17%, 国外最高的已超过20%。太阳能不论光伏发电抑或热发电, 当前都有占地大、投资高、上网电价高、并和风能发电一样, 存在难以调度的问题。

(4) 水能发电

我国水力资源经济可开发能量折合年发电量约1.76万亿千瓦时, 相当于世界水力资源量的12%, 居世界首位, 人均水电资源占有量为世界的75%。目前已开发量占可开发量的25%, 有1.2亿千瓦, 替代了近3亿吨煤炭。发达国家的开发水平是:美国82%, 法国80%, 加拿大65%。西藏水能资源占全国1/3, 年可开发发电量4000亿千瓦时, 产值可达1200亿元。

(5) 地热能发电

我国只有西藏羊八井、郎久、湖南宁乡等少量地热电厂, 总容量3.2万千瓦, 在1998年世界地热电站总容量824万千瓦中, 我国居世界第13位。美国在1998年地热电站装机285万千瓦, 居世界第一。我国为进一步扩大地热电站规模, 据预测到2020年建成10万千瓦, 到2030年建成100万千瓦。我国地热资源虽属巨大, 但中低温较多, 有利旅游业而难用于发电, 估计发展前景有限。

(6) 生物质能

我国年产6到7亿吨, 可生产非粮燃料乙醇、生物柴油, 到2020年可能实现1000万吨成品油目标, 加上沼气、生物质煤气可解决农村有机燃料50%。

生物质能发电, 包括秸秆发电、木屑发电、垃圾发电、沼气发电等。我国年产6亿多吨农作物秸秆, 如以1亿吨秸秆发电, 可建成500座2.5万千瓦的发电站。按国家发改委规划, 到2010年建成550万千瓦。后续预测2020年增加到1000万千瓦, 2030年增加到1500万千瓦。但我国生物质资源并不丰富, 能用于发电的资源很少, 充其量1~2亿吨, 限制了发电后劲。况且生物质能还要考虑施用的化肥排碳问题。沼气利用要封闭管控, 以防甲烷散发增加GHG排放。

3.4 生态文明建设, 群芳竞艳

我国近年还急管繁弦地建设新型生态低碳城市, 2008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发表了《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 正式提出了建立“亚欧生态城网络”的倡议, 这一倡议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亚欧成员国 (地区) 生态城发展的能力, 促进生态城理念在世界范围的推广。目前中国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生态城、深圳光明新城、湖南长株潭和湖北武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配套改革试验区均在规划建设中, 低碳生态城的实践正在全国铺开。据统计, 全国还有100多个城市规划了生态低碳工业园, 低碳理念也正在随之深入人心。总的来看, 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整个技术/经济过程中务必紧紧依靠科学发展观的统帅作用。没有正确的唯物辩证思维, 势必会迷失方向, 误入歧途!

4 发展低碳经济的系统对策

4.1 发掘碳汇, 推本溯源

中国幅员宽广, 陆地有极其丰富的自然碳汇资源。生态学家测得的陆地各种自然资源碳储量规模如表3所示。保护森林和土地资源、在土地贫瘠地区重新植树造林, 以及通过变革农业耕作方式, 在土地中封存更多的CO2e, 就会增加碳的封存量。就是说各领域排放到大气中的CO2e净值有可能成为负数, 即存储的碳量多于从碳汇中释放的碳量。陆地碳汇的机会在自然界中是暂时性的, 因为在2030~2050年期间, 这种碳汇将达到饱和状态, 当这一时期结束时, 将很少再有额外的可供重新造林的贫瘠土地。由于人类活动促使土地资源萎缩、海平面上升和陆地植被锐减, 使整个地球的自然碳汇大幅减少。

经典生态学理论认为, 与次生林相比, 成熟森林作为碳汇的功能较弱, 甚至接近于零。但中山大学周国逸和同事在2006年12月1日的国际权威杂志《Science》上发表 “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 他们对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林龄大于400年的成熟森林进行了长达25年的观测。结果显示, 这片森林0~20厘米土壤层的有机碳储量在持续增加, 平均速度0.61吨/年·公顷。这表明成熟森林不但在持续积累碳, 而且是重要的碳汇。英国一流杂志《Nature》也报道过这一发现, 并认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有关环保的世界谈判中争取自己的权益”。生态学界运用现有理论计算时, 无法解释碳吸收与碳排放收支不平衡现象:大量碳“失踪了”。周国逸等的成果较好地解释了这一疑问, 即该差额中有1/3~1/2被成熟森林吸收了。周国逸等的这一发现对我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十分有利。因为一般来说, 这类国家的成熟森林保护较好, 而且我国还有大片人工造林, 其碳汇功能更加可观, 因而面临的减排压力也会相应降低。

据估算, 1980~2005年中国造林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CO2, 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CO2, 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CO2。

2005年, 中国森林碳汇总储量为60.96亿吨[26], 占全球碳汇总量的2.16%。但UNDP的统计显然没有计入周国逸等的研究成果。

按照《中国林业发展战略研究》, 到205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6%以上, 届时全国森林年净吸收CO2的能力预计将在1990年的基础上增加90.4%。

人工固碳方面, 例如可用稀土化合物催化剂, 利用CO2产生CO2共聚物以替代食品、药品、商品的包装塑料薄膜。这样可以有效吸收工业生产中排放的碳。2009年末, 山东科技大学发明微藻固碳塔式反应器技术, 可将烟道中的CO2固定, 将所生成的微藻全株化利用来制取生物油。其它固碳捕碳研究已在国内蓬勃展开。

4.2 深厉浅揭, 急脉急灸

众所周知, 在相应科技手段尚未到位, 体制机制尚未适应前, 眼下紧迫事情莫过于节能减排。其中按耗能排碳靠前的几个领域乃是交通、建筑、工业、城镇和人们的“衣食住行乐”。

(1) 交通

尽管汽车耗能排碳“独步一时”, 可是我国超期服役的机动车仍“月满西楼”;有的城市居然在禁摩后倒行逆施禁自行车;有的特大城市为了省事而把很多行车路段封闭拦截, 宁可让机动车绕道迤逦而增油耗、增污染、增排碳、增风险、增堵塞, 跟国家战略方向低碳经济背道而驰!有的城市花费巨资修建时升时降的“内环路”, 结果“上环不易, 下环必堵”。可是许多本来畅通无阻的马路却因路旁开辟停车线而迫使单行;那么多亿万富翁宁可困守空地炒作, 却不思效法发达国家建几个高层停车场以解燃眉之急。可见针对交通节能减排切不可头痛医头、急脉缓灸。也许更重要的是系统工程优化、规划和管理。

地铁、轻轨、长途客运、铁路交通、民航、河海运输、管道、全国物流, 率皆如此!

(2) 建筑

全国建筑面积400亿m2以上, 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0.7%。采暖、生活用煤1.6亿吨标煤/年, 耗电5500亿千瓦时。到2020年将增加建筑面积300亿m2, 增加煤耗3.5亿吨标煤/年, 电耗万亿千瓦时以上, 建筑能耗将达到全国总能耗的35%以上, 超过交通、工业能耗。

学术界对建筑物低碳化开出的药方不外乎采用环保节能技术如屋顶草坪和植物借以形成天然隔热层, 或储存雨水用于灌溉。高层建筑屋顶在条件许可时可以安装太阳热能系统和设置中水系统。建筑物规划设计之初均须考虑节能低碳举措, 要核算排碳量。

(3) 工业

2005年黑色冶金消耗3.6亿吨标煤, 占全国16.3%;化工行业能耗2.3亿吨标煤, 占全国10% (包括合成氨、电石、烧碱、纯碱、黄磷和甲醇) ;石油石化行业能耗1.4亿吨标煤, 占全国6.3%;水泥行业能耗1.6亿吨标煤, 占全国7.1%;合计8.9亿吨标煤占全国40%。据世界钢铁协会 (Worldsteel) 估计全球钢铁产品平均每吨排放CO2约1.9吨;我国2005年钢铁行业排放CO2 7.1亿吨, 占全国13.9%。

节能减排通过生产过程改造, 如水泥窑外分解;非焦碳融池法炼铁;高炉炉顶余热发电 (TRT) ;干熄焦技术 (CDQ) 回收热能和提高焦碳质量;用废塑料、废橡胶粉喷入高炉炼铁以减少焦碳用量等;通过优化工艺路线则如煤合成气的化学转化;通过优化替代产品, 例如用柴油替代汽油、用二甲醚替代柴油等。我国生产战线潜力巨大。

以上海宝钢的先进节能减排经验为例:2004年起开展产品生命周期评价 (LCA) , 挖掘潜力;建筑用钢结构代替水泥结构, 可减排20%; 汽车减重、节能减排采用高强度钢板可使汽车减少排放6%。国外平均采用50%;我国平均采用21%;宝钢可供最高级别钢板已达1500Mpa;两片钢罐生产, 从冶炼到成罐能耗仅为铝罐的1/2。目前宝钢已有四条生产线, 年生产量可达27.5亿只, 占国内两片罐市场的23% (其余仍为铝罐) 。2012年产能扩大到80亿只, 约占当年需量的50%。其次,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约为30%, 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若用铁矿石炼钢, 炼1吨钢需要1.1吨标煤, 用废钢铁炼钢只需0.2吨标煤, 可以减轻空气污染88%, 减少水污染76%。上海宝钢的高炉渣每用1吨作水泥原料, 可减少CO2排放1吨。轮胎翻新能节约70%原生胶。又如我国硫资源短缺, 年进口1千多万吨, 四川大学用活性炭催化剂吸附烟道排放, 可回收SO2。

总之, 工业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发挥工程技术专家聪明才智的空间。企业要在全国轰轰烈烈、雷厉风行的低碳化革命中作出表率和承担社会责任。

(4) 城镇

2008年底中国城镇化水平已达45.7%, 城镇人口已达6.07亿。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 每年有1500万左右农民进入城镇。预计2010年城镇化水平增至47%, 城乡人口比恰好达到1∶1; 2020年, 城镇化率将达56%~58%, 城乡人口比1∶0.78。自然资源短缺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建设用地平均每年达300万亩, 2007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1.38亩,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到2020年, 人均耕地将下降到1.2亩以下; 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 其中114座城市严重缺水; 2007年, 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监测城市中, 5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三类及劣三类大气环境质量条件下;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60亿吨, 占地30多万亩, 近年来平均以4.8%的年速持续增长;水环境虽局部好转, 但总体上存在污染加重的趋势, 水域污染已从陆地蔓延到近海水域。珠江三角洲的GDP每增加1%须削减耕地5.08万亩, 近年因陷入用地紧张、环境容量趋于饱和, 不得不将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移往边远地区或邻省以引进高新技术企业, 所谓“腾笼换鸟”。其次, 2006年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市区的能源消费量占中国总能耗的55.48%, CO2排放量占中国总排放量的54.84%。亟待改弦更张, 全面推广建设低碳生态城镇。

(5) 消费习惯

要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15年里被一批贪官污吏和暴发户带动而逐渐形成的奢侈浪费的社会风气扭转过来, 恐怕比物质领域节能减排要难上加难。中华民族从来把“俭以养廉”当作安身立命的美德, 如今损公肥私、暴殄天物的行为却比比皆是。而今发展低碳消费, 应当在全社会特别在学校提倡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倡导“适度消费水平和丰富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当然, 节约首先要政府节约;廉洁与否当牢记“上有好者, 下必有甚焉者也”的铿锵古训, 促进全社会树立“节约即节碳光荣, 浪费即排碳可耻”的行为准则。废纸要勤于收集, 每吨再生纸可节电512千瓦时、节约4立方米木材和250吨水。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业的能源消耗占城市总能耗的40%;商品包装是碳耗大宗, 其工业涵盖了造纸、塑料、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 节能潜力更不可小觑。

4.3 低碳金融加科技, 政策天平要倾斜

紧锣密鼓发展低碳经济, 必得制定绿色金融、经济政策为低碳经济提供有效支持。如绿色投资融资政策, 上市公司的环保审核、银行信贷支持方向均应有利于低碳发展和生态平衡。为此宜紧密跟踪科技发展和生产形势, 随时调整和制订相应经济政策, 推动碳汇交易, 区别对待出口退税政策, 遏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产品出口, 支持节能减排高技术产品出口。施行绿色税收, 对高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循环经济、清洁生产产品推行税收优惠政策。强化服务贸易出口规模, 我国许多如高速列车等国际领先技术在国家保密制度允许时多方位出口以换取非碳净收入。在条件成熟时, 允许新能源企业发行低碳债券。国际货币基金 (IMF) 统计发达国家发行的气候风险债券近年来发展极快 (图6) 。

为了完善低碳金融体系, 须在建立和完善新能源产业投融资体系的基础上, 创新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融资方式, 进一步优化新能源信贷结构和创新设计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金融衍生产品, 同时建立新能源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严格制约违法投机行为。我国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率先推出“绿色信贷”值得推崇。

通过强化的低碳科技, 可以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例如到2010年新增改良草地2400万公顷以适应气候变暖,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 治理荒漠化面积2200万公顷。又如设立“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 2006年和2007年, 国家科技计划投入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达70多亿元。但要当心在开发替代能源资源中得不偿失:如替代空调致冷氟利昂的技术产品生产中产生比原有温室气体当量值上万倍的温室效应。低碳化的交通工具没有相应的高质量燃油配套也是枉然[5]。此外要对自然生态进行经常的持续的监测, 包括建立有效的气象监测、灾害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由全世界必须创建低碳社会而引发一系列国际政治问题, 所谓“碳政治”, 归根结蒂又是个“碳技术”问题[18]。

世界银行注意到为低碳经济发展服务的发明专利批准量各具匠心, 各国科技力量的着力点并不均衡 (图7) 。

(据:[33], Fig.7.4)

4.4 兼权熟计, 综合取胜

按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 等于人口乘人均GDP、乘单位GDP能源消耗、乘单位能耗消耗量, 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能耗 (能源强度) 、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 (碳强度) 。我国人口众多, 能源消耗大, 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 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可见节能减排的关键是强化计划生育、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量、用低碳或无碳燃料取代高碳燃料、发展替代能源和非碳能源、抓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发展低碳第三产业、加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以变机械式运转磨损为无损的数字信号传递、克服贫富高度悬殊的怪圈、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以遏制畸形资源浪费、改变传统低效消费习惯、全方位依靠科技提高能效、清查等效碳源和遏制非CO2的其它温室气体排放、开发和拓展碳汇资源以扩大碳的捕集与封存、通过碳交易/碳证券/碳信贷/碳税收/碳投融资等金融/经济手段“抑碳崇阳”。总之, “长非碳能源志气、灭化石能源威风”是时代赋予的崭新战略任务, 一项积厚流广地创新发展低碳经济的系统工程。

综上所述, 归纳而成的发展低碳经济系统对策刍议方框如图8所示。这些系统性对策措施本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缺一不可的。例如, 不能指望社会财富资源过度集中能普及低碳消费习惯;机动车侵犯人行道却侈谈绿色、低碳、生态城市?

总之, 发展如此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低碳经济系统, 既有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轻重权衡, 也有政府引导产业与民间自主产业间的等量齐观; 既有该克服的深根固蒂的惯性思维, 也有该支持的特立独行的创新精神; 既有举足轻重的技术问题, 也有珠联璧合的财经问题; 既要格物殖货, 又当以人为本!因此, 在千军万马向低碳进发的时刻, 是否宜更加注重用系统思想策划未来。人有远虑, 必少近忧!

低碳自主创新 篇7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调发展是反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因素。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外在激励条件与制度支持。低碳产业是一个具有较高风险的产业, 所以需要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支持来降低风险。如何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使低碳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调发展是反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因素。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外在激励条件与制度支持。低碳产业是一个具有较高风险的产业, 所以需要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支持来降低风险。如何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使低碳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下面将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和发展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对策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低碳技术是一个较先进的技术, 但是在各国难以得到普及, 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主要的科学技术依旧高度地依赖化石能源系统。原有的技术、工业、社会以及制度具有高度稳固性, 会在相当大程度上维护既定利益。低碳经济对环境的破坏较少, 社会环境的改善依赖低碳技术的广泛使用, 解决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但在低碳经济发展中, 需要技术与制度的协调发展。主要原因如下。

组织创新是低碳技术使用必要的环节, 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技术创新能够降低生产的产本, 有利于大量生产实现, 但是, 技术创新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 技术创新所降低的成本价格不足以弥补进行技术创新时所投入的价格, 因此, 就产生了组织。技术创新会促进人们对资源重新配置产生兴趣, 导致利益格局的变化, 但是它需要相应的制度创新来进行一定诱导。低碳技术的应用不会直接导致生产效率提高, 但是会涉及生产、消费等环节, 必然会牵扯到某些集体, 所以, 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制度创新。

低碳技术创新不能单独存在, 需要外界的激励与制度支撑。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用低碳代替高碳。低碳经济需要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思维, 只有技术创新是不够的。低碳技术想要替代原来不适应的技术, 需要是一种具有强势性的替代, 有冲击力量。传统高碳经济已稳固。低碳技术需要改变消费者的偏好、得到政府支持并纳入规划范围, 技术有所突破等。所以, 这些打破高碳经济稳固的局面的途径需要充分依靠政策与制度的改变。

二、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对策

(一) 低碳经济发展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低碳技术想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必然需要相应的组织与制度的变革。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协调和规范作用, 当然包括非正规的规范。如何实现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结合。首先, 形成观念。低碳经济即使很有优势, 但不能自动产生作用, 它的发展离不开更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支持。所以, 低碳经济想要实现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另一方面, 低碳技术发展过程中, 只注重价格政策的推行, 并不能使低碳经济广泛推广, 不用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来反展低碳经济。主要举措包括:能源强度指标、工业成效、相关建筑条例以及燃料使用效率标准等。这些节能减排政策的发布, 有利于提高低碳产业的竞争力, 实现低碳产业的广泛推广。

(二) 把降低能源短缺所需技术与碳排放减少所需技术结合。

突破原有技术, 减少人类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现状。这些新技术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潮汐能、风力发电等。减少资源短缺以及发展低碳经济都需要这些技术的使用。将这两个目标结合起来, 能够较好的反展低碳经济。人们在减少能源浪费, 节约资源时就有利于这两个目标实现。其中, 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市场鼓励消费者减少化石能源的的燃烧。另一个层面就是关注低碳排放技术。例如:碳储存技术可以在不使用化石能源燃烧的情况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三) 把有利于低碳技术投资的环境与引进国外低碳技术相结合。

低碳技术具有高风险的投资, 在投资中有成功也会失败。有关报道表明, 能源计划的研究会给社会带来很多好处, 并且其利出大大大于政府投资计划的总投资。这表明了, 低碳技术发展有巨大的益处。但是, 由于技术、市场等因素的阻碍, 大多数私人投资者投入低碳技术的意愿并不高。所以, 政府要创造一个利于低碳技术投资的环境。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行。一、运用价格策略, 通过税收政策、补税和配额等吸引私人对低碳技术的研发, 二、政府直接对低碳企业的资助。另一方面, 企业要加强与国际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之间的合作与沟通, 学习其先进的技术, 共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三、结语

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问题探析 篇8

一、国外的低碳经济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各国面对气候的不断变化而出台了不同的政策来面对经济的转型。在国外的金融市场中,通过不断的对信贷业务进行拓宽,从而加快环境金融的流动,是国际主流经济市场对环境金融的快速反应。在各国不同的金融市场下,信贷业务也随之不断的进行变换。国际多种商业银行都在在信贷业务中或多或少积极开展了与环境金融有关的各项业务。且在对贷款项目评估上,也做出了与环境影响有关的各项条例。这都在贷款的过程中严格限制了其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也降低了一定的风险的指标[2]。

二、我国金融市场的行业现状

对于中国而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换,应运而生了多种节能减排的产业与项目。但是随着经营与发展,我国的节能产业逐渐凸显出了一些弊端,如:缺乏碳交易意识,在新能源转化的过程中缺乏技术研究,产业链不完善,衍生产品的价值与质量不过关等等。而对于国际市场的变换来说,我国可以从国际上借鉴的交易与运行机制数不胜数。对于发展国家来说,对环境进入的探索与发展才是根本的交易动力。而就目前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来说,不仅是不健全,更是不完善的[3]。

三、我国如何加快环境金融产品创新

在低碳经济的改革中,应该与金融创新进行互动。当互动机制成为了一个有效的整体,两者变会因为其内在的有机联系而不断的进行环境质量的探讨与风险环境的转移,因此在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时,应该以市场为中心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

(一)完善金融环境

在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时,首先应该对其上层的激励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改革,在现有的金融发展与理念中,只有通过建立完善而健全的激励性机制,才能够更好的推动环境金融创新。在环境金融创新中,首先应该进行的是创新理念的建立。这便要求政府构建健全的环境金融发展环境。在金融环境建立之前,完备的制度体系将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建立。政府不仅需要在制度层面上构建完善的体系,更应该针对环境金融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而对于有贡献的企业应该进行政策上扶持与奖励,对于不同的企业应该有多种的条例与标准进行评判。

(二)成立环境产业基金

作为环境金融的投资手段来说,产业基金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金融投资方式,在该种理念下的投资是以个别产业为投资对象,而基金的这个定义恰巧适用于环境金融行业没。在现有的金融环境中,环境金融是追求长期收益的行业,这与基金的投资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环境金融的成长中。可以以产业基金作为其投资发展的一种模式与目标。在其不断的成长与变换的环境中,,产业基金可以按照现有的投资标准进行收益上的共享,于此同时也共同承担风险。而在该种变换中,普通的投资者可以作为优先额度受益人,从而获得固定收益,并在后期会获得股权的分红。因此在环境金融领域中,可以以受托人为环境产业基金的主要投资人来进行产业项目的评估。通过资金的快速流转来完成不同程度的收购与控股。可以在最高的程度上提高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在建立健全低碳经济环境的同时,应该逐渐完善环境金融的管理机制,在发展低碳环境在金融中,首先需要针对不同的执行体系进行相应的风险研究。在制定风险规划的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且在发展环境经济的同时,应该逐渐的勾线信用体系。只有勾线了相对完善的金融服务机制,才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完成发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金融的不断变化,既要探索能过保证环境金融不断发展的方法,也要建立能够节能环保金融资源服务的长效机制[4]。

(四)建立和完善约束机制

在构建完善管理机制的同时,应该配套退出相应的约束机制,只有不断推动现有的低碳经济的发展,完善低碳金融的市场,才能够真正的发展低碳经济。但是完善该市场的同时,应该建立健全约束机制。一方面,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与政策,对不不符合环境金融的行业与产业要不断的加强监管,约束低碳企业的各项指标。在鼓励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标准与能力,制定出符合市场发展的弹性约束制度。

纪要鼓励环境金融的发展,又要推进各项机构通过不断的创新。来逐渐提高自身对社会的环境责任与能力,进而推动适合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金融产品。并逐步完善相关环境金融产业链,保证新型市场的发展与兴起,推动低碳行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为了进一步的使我国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并进行风险的有效规避。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台应该在保护低碳产业的同时,不断的约束现有的耗能产业的转型。环保政策的不断变化与改变,将为现代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与收益。只有政府加强商业信贷管理,才能最大程度的完成低碳经济的畅销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在低碳经济的研究中,需要不断的加强低碳领域人才的培养与建设。于此同时,对于特殊的环境金融构,政府也需要介入建设并加强管理。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基于现代经济产业的全新理念的变形,因此,在构建环境金融的同时,应该对碳资本进行架构的掌握与控制。对不同的产业都进行产业与能源的变化与转型。在政府的干预下,应该对碳减排发展的体系框架与标准,进行长效体制的建立与规划。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周荣.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R].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主旨报告《中国发展六十年》,2009,(12).

[2]何建坤.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挑战与对策[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3).

[3]金乐琴.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J].经济学家,2009,(3).

上一篇:建筑机电安装下一篇:别样的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