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报告范文

2022-06-05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自主创新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自主创新报告范文

自主创新年度报告3

科技经济融合 创新驱动发展

大图 宁波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港口前五位。 本报记者 李树贵摄

小图 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在嘉兴设立分析测试中心,为企业提供各种检测服务。

核心语录

今后五年,重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围绕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通过五年努力,力争实现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研发人员数、发明专利授权量、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五个倍增”。

——摘自浙江省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浙江省围绕破解“四不”问题,扎实推进“八倍增、两提高”科技服务专项行动,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高新园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向纵深推进,网上技术市场取得丰硕成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和项目再创新高。

一、要素投入及主要科技产出指标

1、全社会研发经费

2012年,浙江省全社会研发(R&D)经费达722.59亿元,占GDP比重达2.08%。2013年全省R&D经费支出预计超830亿元,占GDP比重预计达到2.2%。

2、全社会研发全时人员数

2012年,浙江省全社会R&D人员数达27.81万人年,每万人拥有R&D人员为50.78人年。2013年,浙江省全社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31.9万人年。

3、专利授权量

2012年,浙江省专利授权量188431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53件。2013年,浙江省发明专利申请量达4.27万件,同比增长28.5%,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12万件。

4、科技论文数

2012年,浙江省共发表国内科技论文37896篇。2011年国际三大系统收集论文数16149篇。

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2012年,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26.4%。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2万亿元,增长13.5%以上。

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主要指标

1、重大项目

浙江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2013年牵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17项,预计研发总投入25.27亿元。积极支持各类创新主体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13年争取国家项目3345项,获中央财政资助经费23.3亿元。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截至2013年底,浙江省建设了80个基础条件、行业和区域创新三类平台,加入平台的企业和高校、院所达5万多家。新培育36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累计达91家。

“国家化学原料药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获批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累计达34家;新培育省级企业研究院54家、重点实验室2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研发中心282家。

3、开放合作与人才引进

围绕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建立了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中葡先进材料联合创新中心等86家国际合作创新载体,目前全省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已有22家。认定海正药业、联宜电机等首批10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开展协同创新项目150多项。

2007年以来,浙江累计承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近100项,安排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20多项,取得了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纳米生物医学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硅谷设立浙江省海外创新创业合作基地,在省内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驿站。引进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各类创新载体956家,引进高素质人才1.6万名。

4、政策保障

2012年,浙江省出台了《关于坚持和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培育和规范网上技术市场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等,有力地促进了浙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三、重点领域成果与成效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衢州高新区成为浙江第5家国家级高新区,新创建5家产业特色鲜明的省级高新区,累计已达25家。深入实施“十百千万企业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已经累计达51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10000家。新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总量达44家。重点发展安防、软件、通信、新材料、新能源、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

浙江省深入开展“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结对帮扶科技促进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科技特派员制度已实施10年,累计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1771项,引进新技术1468项,引进新品种2153个,创办农业企业300家,组建合作经济组织及专业协会432个。

2013年重新组建和选派125个省团队科技特派员,启动首批100家企业法人科技特派员工作。开展种业专项研究,加快实施茶产业和竹产业成果转化工程。

3、民生科技领域

2013年,围绕机器换人、两化融合、智慧城市建设、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生物制药等领域,开展重大专项研究,大力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启动2个环保和8个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成果转化工程,使先进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医疗器械产品应用示范工程(浙江)试点进展顺利,遴选了第一批医疗器械产品和示范医疗机构,成立了由12家企业、院所、高校参与的省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4、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

2013年,浙江省网上技术市场成交项目4084项、合同金额4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72%。全省技术市场实现交易额超过130亿元。

5、每万元GDP能耗

2012年,浙江省万元GDP能耗为0.55吨标准煤(按2010年价格计算),比2011年下降6.1%。

(以上数据由浙江省科技厅提供)

2013精彩之笔

□ 4月,浙江省科技系统开展“百局千人万企”大调研和破解“四不”大讨论,从5个方面提出18条具体改进举措。

□ 5月,浙江省委作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 □ 5月,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浙江实施10周年,一批功勋科技特派员受表彰。 □ 7月,浙江启动“八倍增、两提高”6大科技服务专项行动。 □ 8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发明国内首台生物3D打印机。 □ 10月,浙江大学宣布成功研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

□ 11月,国内规模最大的技术成果拍卖交易举行,项目起拍价为1.93亿元,成交额2.68亿元。

□ 11月,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在衢州开园。

□ 11月,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北京举行。浙江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带领的创新团队摘得成长企业组第一名。

□ 11月,浙江省科技厅微博、微信、手机微报等“三微”科技宣传和政府信息平台建立。

激发全社会 创新创业活力

浙江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民营经济发展突出,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以上,但是经济增长面临着要素成本上升等诸多挑战。从全国来看,浙江科技创新能力仍属较强,企业创新能力较强,而科技资源较为贫乏。近年来,浙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引领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2%。积极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从总体上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浙江建设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显著提升了科技服务能力。开展的网上技术成果拍卖交易,对于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浙江还积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块状经济的功能提升。

浙江经济的活力,是其持续快速发展的保证,未来应从改善创新环境入手,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实现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型。

(作者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第二篇: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为了推进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切实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7月中下旬,由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的调研专班在副主席带领下,深入全市各区、市直有关部门和企业,就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8月31日,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主持召

开市政协五届十七次常委会议,围绕此议题进行专题协商讨论。副市长严国本出席了会议。现将有关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

(一)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较好地支撑了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工程示范企业2家,中国博士后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生产基地2个,省级星火科技示范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葛店开发区投资近千万元建成的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器),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市金刚石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延伸了金刚石产业链,促进了我市金刚石产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鄂州科技信息网已成为鄂州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的纽带。

(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228项,市级重点科技计划91项,开发出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36个,申请专利达211件,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8项,评选市级科技进步奖34项。同时,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解决了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还引进农业新品种76个,推广新技术120项,无公害以上农产品认证达到27个。

(三)自主创新产业不断形成。我市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改造了一批传统产业,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已初步建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目前,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占gdp的8.3%,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自主创新环境日益改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等政策20余项,科技投入保持逐年增长;各级领导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这些都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在我市2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只有顾地塑胶一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有的年销售收入仅有几百万元,市场竞争力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我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只有44%。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偏低。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技术创新对外依赖程度偏高。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20%的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仅有12%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对外科技依存度在60%以上。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一些企业仍停留在赚取加工费、包装费的水平上,仅仅凭借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来赢得暂时的竞争优势。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创新主体动力不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科技创新是政府科技部门的事,企业只管享用科技成果,吃“现成饭”;有的目光短浅,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无意于长远发展;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弱,缺少外部支持,怕冒风险;有的创新行为存在短期化倾向,只上一些短、平、快项目,走一步看一步,等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对科技创新不愿投入、不敢投入。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到0.5%,区级科技经费支出仅为区科技局的办公经费,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较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0.5%,低于全国0.84%的平均水平;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不力,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尚未完全发挥作用,致使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梁子湖区甚至连一家

银行分支机构都没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科技人才十分短缺。由于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激励机制,我市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孔雀东南飞”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据统计,我市虽有5万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绝大多数分

布在教育、卫生、财会等领域,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只有1600余人,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引进的科技人才不到200人。四是创新激励机制不优。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现有的科技政策还不完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在财税、信贷、政府采购、土地供应、配套建设等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而与我市紧临的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信贷等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以致我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打算迁往该区发展。五是创新创业平台不健全。我市仅有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不仅如此,孵化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还处于筹备阶段;科技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还未建立;科技信息、科技评估、科技服务机构很不完备。这些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市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首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要使我市成为武汉城市圈内优势明显、极具活力、快速发展的增长极,我们只有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企业生存、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深刻认识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大企业要切实转变创新观念,认清发展形势,克服“等、靠、要”的传统思想,增强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勇气,潜心研究和实施技术创新策略,抛弃违法侵权行为,紧跟科技潮流,主动参与竞争,努力实现产品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企业,强化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市企业要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要立足市情,认真制定鼓励企业投入的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与企业科技项目挂钩,激励企业增加科研经费,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达到1%,大中型企业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要大力支持葛店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多个相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研成果;借鉴香港等地经验,建议由各级政府出资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使我市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中试基地;同时,加速对现有各类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带动企业自主创新。

(三)完善政策,构建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战略性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未来的竞争力。建议市政府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建立起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使科技三项经费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5%。根据我市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实际,建议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金来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资金多方参与,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财政补贴、奖励力度,对研发机构健全、研发投入比例高、发明专利多、新产品开发多的企业,政府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二是积极争取税收激励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我市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税务、科技部门积极争取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如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前扣除,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折旧,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行税收优惠等,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以建设武汉城市圈为契机,把葛店高新区融入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着力点,加强产业和政策融合,争取葛店高新区享受国家级高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增强我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三是畅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建立银企工作沟通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定期组织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联系会,沟通情况,加深理解,真诚相待,互相支持,促进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重大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工作机制,加大资本注入力度,扩大担保规模,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四)夯实基础,提供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培养使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选拔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选拔培养使用好科技人才,首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建议由政府科技部门组织讲座,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和科技界精英,免费对全市科技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形势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一方面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地输送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深造、学习、取经,同时,大力引进、聘用实用新型人才,借智借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人事部门要随时收集人才市场供给和企业需求信息,建立科技人才供需库,适时组织供需见面会,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配套服务。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二是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有关部门对企业引进人才,要在安家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并为其进行高层合作、交流、考察、研究创造机会;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奖励体系,除了政府每年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外,鼓励各部门、各企业设立相关科技创新奖项。在对科技人员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还应进行精神和政治奖励,如:在评选市劳模时,优先考虑优秀科技工作者;在选举人大代表、推荐政协委员时,优先考虑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以此增强科技人员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各企业要为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既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又要宽容创新失败,努力营造参与创新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

(五)部门联动,打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量大面广而又持久的宏伟事业,需要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打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一是营造服务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方针和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服务力度,加强宏观引导,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务;要加快推进行政审批配套改革,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切实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和工作负担。发改委、经委、财政局、科技局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二是营造创新环境。要抓紧建设专家与技术、研发与制造公共平台,加快建设省级市级开发区、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平台,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为企业解决人才、技术、资金不足的问题,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营造法制环境。要增强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避免知识产权流失。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确立市知识产权局在保护知识产权过程中的牵头地位,强化执法工作,打击专利侵权行为,切实维护专利发明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营造社会环境。在政府采购中,要优先选用地产自主创新产品,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科技、科协等单位要经常组织开展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科普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等形式的科普活动,提高全市人民的科学素质。各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大力宣传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企业,营造浓厚的激励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舆论氛围。

第三篇:煤炭企业自主创新跨越发展调研报告

推进自主创新打造卓越企业

——对义煤集团自主创新跨越发展实践的若干思考

[摘要]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创新,创新已经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成为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文章结合义煤集团发展实践,系统提出了观念创新是先导,战略创新是方向,市场创新是目标,科技创新是核心,管理创新是基础,组织创新是保障的煤炭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坚持实施上述创新,才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发展。

[关键词]煤炭企业自主创新跨越发展实践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摆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的浪潮势不可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产业环境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竞争时代。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如不激流勇进,自主创新,而是安于现状,维持现状,必将随时面临生存危机;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创新,创新已经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成为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企业而言,自主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包括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的内容。下面结合xx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义煤集团)推进自主创新,打造卓越企业的发展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观念创新是先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的观念,哪有先进的实践?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经讲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他说,支配一个社会运转的主要力量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企业有了观念的创新,才能有好的管理思想,有好的发展观念,有好的发展实践。观念创新是企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是企业健康运行的前提,是企业搞好一切创新工作的第一步。

我们现在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综合实力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这其中首先要求企业要在经营观念上领先于其它企业。只有具备领先的创新观念,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近年来,义煤集团不断探索,逐步确立了一套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体现现代经营管理思想的科学管理理念,在内部管理创新方面,提出了“消缺管理”的新理念;在安全管理方面,提出了“安全生产,我的责任”的新理念,实践了“安全管理层次论”;在经营管理方面,提出了“人人都是经营者,岗位都是利润源”和“与你同行,竞合双赢”的新理念;在市场开拓方面,提出了“以质量争得市场,以价格占领市场,以服务赢得市场,以感情巩固市场”的新市场观;在成本管理方面,确立了“精当的投入等于俭省,合理的节约也是盈

利”的“大成本”的经营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出了“工作出色就是人才”和“素质合格,岗位合适,团队合作”的新人才观;在质量管理方面,提出了“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和“人优产品精,质优企业兴”的新质量观。随着企业管理观念的不断创新,义煤集团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战略创新是方向

现在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同行业,也有国外跨国公司的同业竞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实行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企业而言,如果想长久生存,就必须有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并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战略创新。

对我国资源开采型企业来说,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许多资源开采型企业由于没有制订出一套长远的发展战略,随着企业资源的枯竭企业也逐渐消亡;而也有一些资源开采型企业由于制订发展战略得当,使企业具备了持续发展和强劲生存的能力。

义煤集团借鉴内外经验,根据内外环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确定了“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蓝图,制定了义煤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其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依托资源优势,以煤为主,实施煤基多元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循环经济,实施“大多经”和项目带动战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加大资本运营和招商引资力度,实现经济增长结构、速度、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把义煤集团建设成为“煤-电-铝-化-建”综合发展的特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企业集团,使义煤的发展步入健康、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积极推进“煤-电-铝-化-建”综合发展战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确保“十一五”规划的全面完成:

2006年,义煤集团的经营目标是确保翻三番,力争创百亿;2007年,义煤集团经营总额要保持100亿元以上的水平,利税达到10亿元;2008年,义煤集团经营总额要达到120亿元。 到2010年,煤炭产量达到2500万吨,产值达到65亿元;矿区电力装机容量100万千瓦,产值24亿元;氧化铝产量达到60万吨,再加上生产铝箔等副产品,产值达到24亿元;煤化工产值达到20亿元;建材、建筑业产值达到20亿元;其他非煤产业产值达到22亿元以上。总之,要通过努力,到2010年义煤集团经营总额达到15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20亿元。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实现上述目标的配套措施,为义煤集团今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市场创新是目标

企业的目的是获取利润的最大化,赢得市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现代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市场创新,才能巩固原有的市场,开拓全新的市场。市场创新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对市场的创新,开拓新市场;二是通过对产品的创新,开拓新市场。在市场创新上,煤炭企业虽然只有一种比较单一的产品——煤,但煤经过产品创新,从纵向延伸方面,通过深加工,能生产一系列新产品,如电、煤气、焦炭、炭黑、煤焦油等;从横向

延伸上,使用质优价廉的煤炭资源,可以用于金属冶炼、建材加工等,加强对煤炭的产品加工与创新,就能进一步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煤炭市场而言,义煤集团先后提出并落实了“以质量赢得市场,以价格占领市场,以感情巩固市场,以服务扩大市场”的销售方针,坚持做到“不管市场如何变化,用户是上帝的观念不变,用户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变,坚持抓煤质提高服务的决心不变”的“三个不变”销售政策,制定了“火车、汽车一起上,内贸、外贸一起抓,集团公司和矿两个积极性一齐要”的营销策略,对销售实行“五统一”和“收购制”,并开通了三个直达专列。通过全力以赴保市场、保煤价、保货款回收、保专列、保大户,保证了充裕的市场空间和畅通的销售渠道,增加了销售收入,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

同时,义煤集团坚持“相关多元”的发展原则,大力发展接续产业,结合

自身企业的资源特点、区位优势,切实把企业发展的基点放在煤炭主业和煤电、煤铝、煤化工、煤建材等重点产业和领域,加强对原煤的洗选加工,提高商品煤的品质和使用效率;努力构建“煤—电”、“煤—铝”、“煤—化工”、“煤—建材”四条产业链,打造煤基相关产业,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切实把发展建立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以此开拓和占领新市场,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四、科技创新是核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企业来讲,科技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和源泉。其劳动效率的提高需要科学技术,其产品质量的保证需要科学技术,其生产成本的降低也需要科学技术。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在产品质量、品种、成本、效率等各方面取得领先优势,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获胜,并得到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按照自主创新的原则,义煤集团狠抓科技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义煤的发展动力。

1.创新科技运行模式。围绕煤、电、铝、化、建综合发展战略,制定科技创新工作的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坚持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办法研究并转化科技成果,先后与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咨询中心、西安矿院合作,对义煤集团的煤炭开采工艺、防灭火成套技术等进行研究和攻关。近两年以来,共完成技术革新成果200余项,完成技术项目120余项,其中有多项技术革新和创新获省部级奖项。目前,这些成果已经广泛用于义煤的煤炭生产,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围绕煤炭生产,加快现有矿井的挖潜改造,调整优化生产系统,优化工程设计,合理安排生产布局,做到合理集中生产,做好水平、采区和工作面的正常接替,努力实现高产高效;将关系矿井长远接续和安全生产的关键工程纳入重点工程管理,保证矿井的配套建设和生产接续;合理配置矿井机械装备,通过加大对综采设备的投入,更新改造生产设备,改善安全生产的条件,进一步提高采煤机械化程度。五年间投资近2.5亿元更换了12套综采支架;投入8000万元新建千秋矿一对立井,彻底解决了矿井“三难”问题;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综采、炮采放顶煤技术,运用先进的设备工艺,提高生产率和资源回收率,稳定和提高现有矿井生产能力,延长了矿井服务年限。

3.加强科技专项攻关。围绕安全发展,针对矿井开采强度、深度增大,煤层自燃隐患日趋严重的现状,不断探索和完善束管自动监测预报煤层自燃隐患技术、阻化粉煤灰注浆充填防火技术、洛克休泡沫防火技术、远距离粉煤灰浆充填技术、氮气防灭火成套技术等研究。加强对煤炭开采工艺、瓦斯、煤尘治理技术的攻关,创新防治理念和防治思路,总结创新防治措施,补还安全欠帐5亿多元,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xx矿井安全生产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提高矿井的安全生产技术,为煤炭同类型矿井的防灭火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同时,抓好矿井水的综合利用,电厂余热的综合利用和煤层气的综合开发。真正使义煤的发展建立在坚实的科技创新的基石上。

五、管理创新是基础

科学管理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环节。管理和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相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生产力。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义煤集团的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来引领、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促进企业日常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义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加强管理、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效能为目的的“消缺管理”新理念,并应用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把管理创新发挥地淋漓尽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实施管理创新,管理就是“消缺”。企业管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消除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在企业管理中不断发现问题、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企业不断的消除缺陷的过程,所以管理就是消缺。结合企业的实际,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缺陷消除,实现管理效能和管理效益的最大化。主要有:治理企业内部“四乱”;开展“双增双节”和“人均节约1000元活动”;治理“大企业病”等。

2.实行督查考核,提高企业执行力。实行每月一次的督查考核,对责任目标的进展进行检查、督促和考核,把目标完成好坏与单位领导及单位的工资挂钩,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的全面落实。

3.创新安全生产管理。提出并落实了:“安全生产,我的责任”;安全管理“层次论”,即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操作层;“四个事故”,即:瓦斯超限是事故,电气失爆是事故,无计划停电、停风是事故,安全保护甩掉不用是事故;“进入井下,只有纪律没有自由”等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抓安全模式,重点抓好人的不安全行为(安全事故的产生,80%源于人的不安全行为,20%源于物的不安全状态,走出过去抓安全的误区);坚持开展质量标准化活动,集团公司质量标准化工作跃入全国先进行列;不断加大安全投入,补还安全欠帐5亿多元。百万吨死亡率连续五年控制在0.5以下。

4.强化资金与成本管理。提出并确立了“大成本”理念,“企业的一切活动产生的是成本,只有生产和销售产生的是效益”。资金集中管理,维简、折旧基金作为投资管理。

5.积极推进接续产业发展。确立“大多经”和骨干带动战略,并提出把义煤的发展纳入地方区域经济的思路。2004年以来开工建设12个大项目,其中6个煤矿,6个非煤项目,总投资50多亿元。2005年完成投资23亿元。目前已有5个项目建成投产。2006年用于项目建设投资26亿元。

提出并运用好“优势”原则,即:有优无势上规模,有势无优抓质量,有优有势抓市场,无优无势抓转向。

抓好四条产业链的构建,即:煤电、煤铝、煤化工、煤建材四个产业链;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污染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接续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接续管理理论获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在非煤产业方面确立了“十大产业板块”,主要是构建电力、铝工业、化工、建材、物流、矿建、后勤、医疗、通讯和机械制造板块,着力培育非煤骨干企业群体。

6.加大改革改制和资本运营力度。提出了“存量保稳定,增量搞改革;引进增量,盘活存量”的经营思路,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结构多元化。根据企业实际,提出了“6个一批”的改革思路:一是分离改革一批;二是关闭破产一批;三是要重组改造一批;四是要放开搞活一批;五是要新建发展一批;六是要做大做强一批,以改革促发展、增活力。

积极进行资本运营与招商引资。和美国花旗银行、雷克公司、日本欧力士公司以及台(湾)塑集团、华润公司、伊川铝电、新安铝电、天润集团、商丘中原腾达、兴亚建国、武汉凯迪集团、武汉民生银行、中国银行进行了全面合作;今年先后签署11个战

略合作协议;促成了8亿元短期融资债券发行;加快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产权结构多元化进程。成立博通公司,由员工持股,参与企业改制。

通过以上方面的管理创新,义煤集团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经营低谷快速步入了跨越发展的轨道。在“2006河南企业100强”中位居第13名;在“2006中国企业500强”中位居第490名;在2006年全国煤炭工业100强中位居第26名;在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最大1000家企业集团中位居第415名。

六、组织创新是保障

组织创新就是企业组织自己的企业文化,将创新建立在自己的企业文化基础之上。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活跃的氛围。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都具有浓厚的创新氛围,都长期注重建设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义煤集团审时度势,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进行组织创新,通过组织机构的整合,进一步提高组织效率,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着力塑造强势企业文化,以文化力激活生产力,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

近年来,结合义煤实际,先后提出了:“管理就是消缺”、“经营管理科学化、工程质量标准化、矿区面貌花园化、食堂宿舍餐旅化、社会治安秩序化、文化生活多样化”、“井下文明生产,井上文明生活”、“军队、学校、家庭”、“安全生产,我的责任”、“成功的企业首先是所学校,优秀的员工永远都是学生”等一系列企业文化新理念,在培育企业精神、提炼经营理念、推动制度创新、塑造企业形象、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特别是近两年,义煤集团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体系。提出了“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提高经济效益,一切工作的落

脚点是改善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企业宗旨,描绘了“创建卓越企业,构建和谐矿区”的企业共同愿景,制定了“跨越发展抓机遇,五年一百五十亿”的战略目标和“做大做强煤电铝化建,做精做优煤基产业链”的战略方针,发展丰富了义煤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进取,特别能奉献”的“英勇善战,创业无限”的企业精神和“忠诚义煤,开采未来”的核心理念。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面推开,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有力地激发了全体员工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006年10月16日全煤系统企业文化现场交流推进会在义煤召开,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义煤的企业文化建设起步晚、行动快、效果好。中煤政研会的马德庆会长称赞义煤的企业文化建设“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创新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企业战略的可靠途径。在创新工作中,煤炭企业只有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大胆革新,勇于实践,积极采用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才能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发展。

第四篇:六盘水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科技局

〔内容摘要〕 我市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基本经验,许多部门和企业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市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打下了基础。

〔关 键 词〕 自主创新建设

为总结六盘水市近年来在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基本经验,探索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新思路,市科技局组织专题调研,对六盘水市所辖的六枝、盘县、水城、钟山四个县区的科技管理部门和50多家企业、10多家科研单位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六盘水辖区内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考察企业、科研院所30多家,发放调查表七十余份,收回近40份,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一、构建新型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取得实效

通过调查,到2004年底为止,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的总趋势一是总量有所增加。全市地方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中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达52792人,比2000年末增加了10327人,年均增长5.6%。二是人才队伍年龄结构进一步年轻化。35岁以下人员占人才队伍总数的51.8%。三是学历结构进一步改善。研究生人数达86人,是2000年末的7倍,本科学历人员占整个人才队伍的比例从2000年的10%增至14.4%,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37.2%增加到51.7%。四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有较大改善。高级职称人才从2000年的317人增至800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中、初级职称的结构比例从2000年的1 : 13.5 : 63.7改善为1:8.3:27.1。五是专业技术人员存在范围广。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有6717人,农民技术人员1857人。在全民所有制单位39761人中,管理人才11578人、专业技术人员28183人(其中事业单位26144人,企业单位2039人)。

据调查,六盘水市已形成了钢铁、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新技术产品群,涌现出了水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六盘水华翔化工工业有限公司、金桥食品公司、水城姜业公司、凉都乳业、六枝工矿集团大华药业公司、贵州六枝特区宏奇药业有限公司、重庆啤酒集团六盘水啤酒有限公司、贵州信友实业有限公司、六盘水益康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优秀企业。其技术水平目前在国内同行业中均处于领先水平。

目前全市共有16家企业初步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产总额856934.11万元,年销售额37996.037万元,主营业收入18969.67万元,利润额2746.69万元。

从业人员24984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15人、本科生1360人,本科及本科以上人员占从业人员的

5.5%;获高级职称人数为199人、中级职称人数1532人、初级职称4181人,初级及初级以上职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3.66%。

研发人员共318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27%。其中博士1人、硕士15人、本科生160人,本科及本科以上占研发人员总数的55.3%;

研发人员平均月收入2800元;三年来引进博士1人、硕士1人、本科生258人,流出本科生46人。近三年来,六盘水引进技术费用90万元、引进技术消化费用72.8万元,主营业收入1185.6万元,技术引进费用占主营业收入的13.7%。

随着企业发展对技术进步的依存度,六盘水市自主创新表现出了明显的特点。

一是原始性创新得到进一步加强,技术发明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六盘水专利申请161件,专利授权104件。调查的16家单位中申请专利39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29项,占74.3%。

二是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形成具有二次开发能力的自主创新。由于原始创新开发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市场难预测等因素。我市相当一部分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合作,对科研院所提供的小试技术或成果,进行中试后放大或消化吸收,进行二次开发,最终运用到企业的生产中。

三是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和产品。调研中发现,我市的煤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类等企业注重应用新产品开发市场,创新工艺,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二、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建设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摆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围绕发展主题,突出结构调整,出台政策,营造环境,引导企业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上下功夫。

(一)构筑科技资源建设平台,为自主创新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市政府针对我市高等院校少,科技资源相对匮乏的实际,积极探索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新路子、新模式。

几年来,我市通过整合中国科学院系统、省内外高等院校、著名高校研究所、学科带头人、高层次骨干人才及六盘水市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主体的六大科技资源,基本形成“院企合作构架、产学研联合和激励创新体系”为一体的自主创新技术支撑体系框架结构。以科技信息、项目需求信息等为媒介,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搭好企业唱戏的舞台。

(二)构筑利于创新的政策平台,为自主创新建立服务体系。

近年来,我市根据国家和省新颁布实施的有关科技工作政策法规,先后出台了《六盘水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奖励办法》、《六盘水市科技项目管理办法》、《六盘水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六盘水市2003至2007年科学技术普及规划》等一系列鼓励科技自主创新的扶持政策;加大对科技的投入,2001年全市科技三项费投入250万,2005年投入370万,年递增10.3%;通过政策的引导扶持,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拉长优势产业链,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知识产权示范,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使知识产权制度成为企业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企业知识产权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围绕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入分析企业的技术、经济实力、知识产权和竞争力,作出预测。

(三)构筑创新孵化基础平台,为自主创新提供发展空间。

科技工业园区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载体。政府在加强创新孵化平台建设,一手抓高新技术创新建设,一手抓重点骨干企业的主题园区的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科技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探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 服务之路,全面提升企业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建立全省4个医药工业园区之一的“贵州六枝医药工业园区”和为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孵化平台的“六盘水生产力促进中心”。

(四)构筑人才高地,为自主创新提供智力支撑。

事业兴衰,关键在人。人才是知识资本的载体,是企业不断创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近几年来,市科技局结合我市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困难的实际,从有限的科技三项费中,每年列出人才培养专项资金,目前,已选送7批29名培养我市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三、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费与人才缺乏。近年来,尽管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引进和培养人才,但与整个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人才仍然缺乏。人才与科技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还未能有效解决。全市50家企业中,有专门研发机构的企业才6家。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效益低、规模小的企业贷款难度加大,企业的自主创新经费更加得不到保障。即使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由于自身发展的原因,资金缺乏仍然是重要因素。

2、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还未完全形成。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也不够健全,服务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于企业自主创新需求。在现阶段,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政府更多强调的是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但对企业本身自主创新的还宣传不够,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

3、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未完全落实。各级政府在自主创新的政策引导上发展不平衡,由于部门利益关系,科技税收优惠政策还有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四、加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一是进一步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扶持力度。围绕煤化工、钢铁、生物、制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加大对医药、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等重点行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高新技术研发、风险投资、技术服务等高新技术载体的认定工作。

二是进一步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对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按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税前扣除。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免征营业税。

2、发挥科技部门的指导服务作用。

一是科技主管部门要积极鼓励企业创办研发机构。引导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加快自身研发机构建设,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继续开展以“科洽会”、“企业院校行”为主要形式的院企合作活动,鼓励企业与专业对口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共建研发机构或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企业研发机构与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的有机结合,引进一流人才,带动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和企业自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开发利用科技资源的能力。二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职能服务功能。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产品的质量认证、发明专利的申请和市场准入等技术创新活动要加大支持力度。迅速提高我市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加快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市重点骨干企业中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合同》,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制度,运用知识产权战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六盘水市经济竞争力。

三是加快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的基础建设。完善特色产业基地的规划工作,组织邀请有关专家开设产业基地发展讲座。积极培育一批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加强区域性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行业协会、同业联盟等建设,引导特色产业基地在国内外选择和确定相对稳定的技术依托,为特色产业基地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支撑,提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综合竞争能力。

四是加大人才队伍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力度。采取各种形式和渠道引进人才和智力。把科技人才的能力建设作为今后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速打造优秀青年技术专家群体,建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重点跟踪培养制度,开展专家与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结对培养活动。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吸引和凝聚各类优秀人才。引导企业在调整内部结构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关键人才倾斜。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大胆探索和试行知识入股、技术入股等分配方式,使企业科技人员的薪酬水平与人才市场逐步接轨,逐步完善企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

3、发挥社会的推动作用。培育和完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中介组织和机构。逐步建立或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无形资产评估中心、技术经纪行、专利代理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事务所、技术合同仲裁委员会、知识产权审判庭等机构,使这些机构与各类科研机构、创业机构、企业、金融机构相互

交流合作,实观资源、信息的集成互补,促进技术成果与资本、技术成果与市场的对接。共同组成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的技术交易、中介、咨询、评估、仲裁等相互配套的全方位市场服务体系。

着力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围绕我市产业发展特色,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产品技术服务、科技企业服务、知识产权等共享共用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科技基础保障和条件支撑。

第五篇:诚信经营树品牌 自主创新谋发展(报告文学)(推荐)

诚信经营树品牌

自主创新谋发展

——湖南省工商联常委、湖南九龙集团董事长肖正滔基本情况介绍

肖正滔 男,汉族,1971年生,湖南涟源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博士,现任湖南九龙经贸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九龙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中华萧氏宗亲联谊会、中华萧氏总商会会长。系湖南省第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湖南省工商联第九届、十届常委,湖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湖南省青年联合会常委,娄底市慈善总会名誉会长,娄底市和娄星区两级人大常委委员,长沙涟源商会、娄底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常务会长,娄底市青年联合会、娄底市工商联合会副主席,娄底市企业联合会、娄底市企业家协会常务会长,娄底市佛教协会副会长。他创建的湖南九龙集团拥有固定资产30多亿元,年营业额和生产总值达50亿元,年上缴利税6000多万元,产业涉及房地产、物业物流、综合农业、贸易零售和酒店旅游等领域,是湖南省100强和全国服务业500强企业。‚以诚创业、以信立企;自主创新、持续发展‛,肖正滔走出了一条具有九龙特色的发展之路。

一、涉商海才华峻拨

1997年,年仅26岁的肖正滔凭借在娄底经营大拇指鞋店多年积攒的信誉和资本,抓住‚民进国退‛的难得机遇,租赁承包频临倒闭、总经营面积达2万平米的国营娄底商业

大厦闲臵营业场地,注册成立湖南娄底九龙商厦有限公司,开发九龙市场,从而完成了从个体经营向民营企业的跨越,湖南九龙集团自此拉开辉煌序幕。

(一)心忧天下,搭建就业创业平台

出生于湘中腹地一山村的肖正滔,有着大山赋予的踏实厚重、农民儿子与生俱来的朴实无华,和湖南人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九龙创建伊始,就确立了‚为政府分忧,为下岗职工解难‛的经营宗旨。1998年,肖正滔利用娄底商业大厦内坪闲臵空地开发娄底首个小商品批发市场,一次性安臵下岗职工300余人,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娄底市第一个省级再就业基地;2004年,肖正滔又开发建设了娄底市第一个万人再就业工程——环球商业广场(第一期),安臵下岗职工、农民工就业创业人数达5000余人。2007年,在第十七个全国助残日,肖正滔举办了娄底首届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一次性解决20名残疾人就业……

至今,肖正滔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群体及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再就业和创业,共安臵从业人员15000余人,累计安臵和帮助8000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二)敢为人先,拓展多元产业领域

九龙市场的开发成功,牢固树立了九龙集团在政府、在社会各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成为九龙集团产业扩张的信誉支柱。2002年10月,九龙集团独家承办娄底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开发运作;2003年8月,九龙〃环球商业广场被娄底

市人民政府确认为娄底市首个万人再就业工程;2006年至2007年,率先参与政府对娄底新世纪大厦和娄底商业大厦的改制,成功收购两大国有商业大厦资产;2009年9月,签约引进湖南华天酒店品牌,打造娄底市第一家四星级酒店——九龙华天酒店;2010年3月,成功申报并设立娄底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娄底市娄星区汇丰小额贷款公司,7月又和台湾南良集团签约总投资1.8亿美元开发九龙仙女山寨生态旅游公园;2011年5月,与韶山市人民政府签订投资20亿元建造韶山九龙城市综合体,并捐赠500万元兴建韶山红军小学。

诚信成就伟业,创新铸造辉煌。经过14年的风雨洗礼,肖正滔带领着他的团队,正朝着打造全国一流民营企业的目标阔步前进!

二、品自高儒风情怀

植根于儒,繁盛于商。肖正滔跻身商海后,便以德行赢得厚利,以厚利浸染文化,以文化智取美名,以美名垂范于世。他认为,儒商的伦理内核是诚信,尚儒风而重忠信,慧者服其诚,能者钦其德;儒商的治业之道是创新,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儒商的人格准则是道义,正如孔子所言‚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儒商的情感准则是重礼,故而有幸福企业。

(一)自我充电,文化创新引领发展

企业的迅猛发展需要文化的积极引领。在信息时代,战略资源是信息、知识和创造性,肖正滔越来越看重知识价值、

- 34

造福大众‛为宗旨,在按章纳税,创造财富的同时,不忘致富思源,回报桑梓,始终把‚为政府分忧,为社会解难‛作为企业的责任,为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尽心尽力,积极奉献爱心。

(一)厚德载物,义利天下造福大众

作为九龙集团的领航人,肖正滔认为,‚德‛是舵手必备的修养,是兴企强企必须遵循的原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他非常重视领导团队的表率作用,并以身作则。‚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最高行为标准。儒家的以义制利将这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当‚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该把‚义‛放在首位。九龙集团发展的过程中,肖正滔坚持倡导在符合‚义‛的前提下去获取利,将有利于人类社会、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作为做事的行为准则。

九龙集团创业以来,为抗震抗洪救灾、希望工程、市政工程、光彩事业等累计捐款捐物达5000多万元。2010年,九龙集团被授予娄底市慈善总会会长成员单位,肖正滔当选为娄底市慈善总会名誉会长,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二)合作共赢,招商引资彰显智慧

为加快企业科技创新的步伐,在肖正滔的积极推动下,九龙先后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产、学、研‛合作推动的基础上,不断催生着新工艺、新产品投放市场。2010年成立‚大学生创

业基金会‛和‚大学生创业管理公司‛,开启校企合作关爱学子新篇章。此外,肖正滔还携手中国饭店业集团20强之一的华天酒店打造娄底旅游服务业的标杆——九龙华天酒店。

肖正滔具有很高的政治水平和思想觉悟,在开展企业生产经营与各项社交活动时,能自觉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践行一个省人大代表、省工商联常委应尽的职责义务。近年来,他利用中华萧氏宗亲联谊会、中华萧氏总商会并担任两会会长这一平台和纽带,组织、率团赴台湾考察交流活动达9次,邀请、接待台湾经贸文化考察团交流活动达11次,投入活动经费达数百万元,为加强两岸沟通、密切两岸关系、促进两岸和平、推动两岸文化和经济的合作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1年6月,在肖正滔的促成下,娄底市委书记林武亲率专家团赴台湾考察,并在考察期间达成娄底市人民政府、台湾南良集团、湖南九龙集团三方《合作框架协议》,合作项目包括台湾南良集团产业转移项目、九龙仙女寨生态旅游公园项目和娄底台商科技园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为娄底市成功实现对台引资和两岸经贸合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从而助推娄底民营企业与海外国际企业合资‚嫁接‛,彰显了一个企业家的良好视野和智慧。目前,台湾南良集团第一期投资项目已落户娄底,计划年底正式投入生产。

(三)产业报国,综合农业致力田畴

- 78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捐资助教模范‛等荣誉称号;他领航的湖南九龙集团先后被授予‚湖南省省级再就业基地‛、团中央、团省委‚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扶贫助学先进单位‛、‚娄底市就业促进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安臵残疾人就业创业先进单位‛等众多荣誉称号。

长期企业管理实践的积累,使肖正滔形成了自己的‚语录‛:一是‚幸福企业论‛。在九龙集团成立14周年之际,他提出了打造幸福企业目标,让员工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二是‚过沙漠论‛。当企业面临困境时,他鼓励大家:‚企业的发展就如同过沙漠,只有最强健者才能过去。如果大家都能过去,我应该是最先过去的一个;如果大家都过不去,那我应该是最后倒下的一个。‛三是‚不唯亲论‛。九龙集团创业伊始,他便强调‚所有管理岗位都实行公开招聘‛的用人理念,在子公司(湖南特邦商业股份有限公司)做常务副总的妹妹也是通过竞聘才上岗的。在肖正滔的带领下,九龙集团内部形成了宽松和谐、健康积极的用人环境,为每一位员工搭建了一个公平、公开的‚赛马场‛。只要你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你就会得到尊重,就会拥有机会,就会赢得属于你的舞台。近两年,先后有50多名大专以上毕业生通过竞聘走上了管理岗位,不少人成为了企业的管理骨干与技术骨干。正因为有如此良好的工作氛围,员工们都十分珍爱九龙这一大家庭,大家深深地感受到:‚做一名九龙人真好!‛

(二)精心规划,高瞻远瞩破浪扬帆

未来五年,九龙集团将遵循‚娄底唯

一、全省第

一、全国一流‛的项目开发原则,将着力打造赢利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重点对现有项目进行清理、整合、规范,合理开发储备资源,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着力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抓好汇丰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管理,重点推进农业产业与商业零售两大业务分别在创业板与主板上市;着力整合培育特色企业文化,推进实业跨越、实现‚二次创业‛,综合经济实力力争跻身湖南省民营企业10强。

肖正滔常说:‚九龙的目标不是只做一棵大树,而是一片茂密的树林。‛,他表示,九龙必须实现从效益型企业向责任型企业的转变,最终达到幸福型企业的高度,更多地造福于百姓,让企业全体员工因为身处这个企业而感到幸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肖正滔率领九龙集团,肩负着‚创造社会财富、提升员工价值、保障股东利益‛的使命,沿着做强做大、打造幸福九龙、百年九龙的道路前行,不断追求更远、更高的新境界!

2011年10月

- 11 -

上一篇:值周工作小结范文下一篇:中医大爱无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