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病变

2024-05-04

上消化道病变(精选七篇)

上消化道病变 篇1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5月-2008年3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共对108例普通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US, 其中男51例, 女57例, 年龄18~75岁, 平均52.05岁。器械:采用Olympus GIF-UM2000型电子超声胃镜, 微型超声探头, 超声探头频率为5~20MHz, 扫描方式为360°环行扫描, 与电子胃镜轴垂直。

1.2 检查方法

按常规胃镜检查作术前准备, 术前15min肌注镇静药 (地西泮5~10mg) 和解痉药 (解痉灵20mg) , 以使患者能充分配合检查, 其中对食道中上段病变10例, 普通胃镜反应大, 配合不好的13例患者采用无痛 (静脉应用丙泊酚) 检查。先在普通胃镜模式下观察发现病变后转为超声扫描, 分别采用无气水水囊法, 无气水充盈法或两法兼用及超声水囊法进行超声检查, 超声频率酌情选用5~20MHz, 记录病灶情况并摄片。

2结果

2.1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病种和分布

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108例检查结果显示: 10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 食管平滑肌瘤13例、食管囊肿3例、食管静脉瘤7例、食管腔外脏器压迫3例、食管腔外肿瘤压迫2例;胃囊肿7例、胃间质瘤23例、胃纤维瘤6例、胃平滑肌肉瘤4例、胃脂肪瘤4例、胃腔外脏器压迫10例、胃腔外肿瘤压迫2例、胃窦异位胰腺6例、胃底血管瘤4例;十二指肠息肉2例、十二指肠囊肿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十二指肠外肿瘤压迫3例。其中45例行内镜下或外科手术, 超声内镜与病理一致的40例, 5例均是平滑肌瘤、间质瘤鉴别有误。超声内镜诊断85例上消化道壁内病变中只有4例胃巨大间质瘤 (直径大于3cm) 与B超、CT或MRI检查相符, 余81例B超、CT或MRI检查均无异常发现。7例上消化道外肿瘤压迫均与B超、CT或MRI检查吻合, 16例腔外脏器压迫者中9例为该脏器肿大, 7例未见异常。本文10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普通胃镜检查难以判断其性质, B超、CT或MRI无法发现的病变而应用EUS则均能明确诊断。

2.2 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EUS图像特征

平滑肌瘤:一般位于消化道管壁的第2或4层 (黏膜肌层、固有肌层) , 显示边界清楚, 内部呈均匀低回声, 有时混有少量高回声部分。间质瘤、平滑肌肉瘤: 一般位于消化道管壁的第4层 (固有肌层) , 少数位于第2层, 显示边界清楚, 包膜完整性差, 其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 有时可见液性暗区, 边缘凹凸不平并向周围组织浸润, 病灶周围可见肿大淋巴结。囊肿:一般位于超声第3层 (黏膜下层) , 边界清楚、内部为无回声区, 囊肿后方可见回声增强效应。息肉:为起源于第1、2层的高回声病灶, 突向腔内, 无包膜。脂肪瘤: 表面呈黄色, 一般位于超声第3层 (黏膜下层) , 均匀一致的高回声, 后方边界不清, 可有侧方声影。静脉瘤: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 呈圆形、类圆形或管型, 单个或多个融合成团, 内部呈无回声或低回声, 向腔内隆起, 内镜下表面呈蓝紫色。异位胰腺:为黏膜下层等回声或稍高回声隆起, 周围有黏膜层的堤样隆起, 有时内部可见棒状、点状强回声。腔外压迫:消化道管壁的5层层次清晰完整, 管壁外为临近脏器正常回声或管壁外低回声光团。

3讨论

EUS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清晰显示消化管管壁的5个超声层次, 能分辨消化管壁与邻近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 较准确地判断出其病变的起源, 并可根据其回声性质对病变作出诊断, 特别是对消化管壁内、壁外病变有鉴别诊断意义, 这是形成EUS适应证的基础, 也是体外B超、CT及MRI所不及的。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 普通胃镜仅能见到隆起性病变这一形态学变化, 而EUS则能清楚显示其来源和超声特征, 并据此作出影像学诊断。本组10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 间质瘤的发生率居首位。间质瘤由于其表面有正常黏膜, 内镜下活检难以获得阳性结果, 根据起源层次及超声影像学特点, EUS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明确诊断间质瘤。间质瘤EUS图像呈低回声区, 一般位于胃壁第2、4层, 其中良性间质瘤包膜完整, 内部回声均匀, 而恶性间质瘤直径大于3cm, 边缘凹凸不平, 内部回声不均匀。但良、恶性间质瘤不能完全仅靠超声内镜鉴别。消化管腔外脏器压迫比较常见的为:脾脏压迫, 一般为胃底体交界处后壁隆起;胃窦的隆起性病变多为肝脏、胆囊以及右肾等压迫;食管的腔外压迫主要是胸主动脉压迫, 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7例消化管壁外肿瘤压迫在EUS作出明确诊断后, 均经B超、CT或MRI加以证实, 其结论与国外报道相似, 说明EUS鉴别消化管壁内肿瘤与消化管壁外肿瘤的准确率达95%~100%。本组6例异位胰腺均位于胃窦大弯侧, 内镜下可见隆起病变顶部有脐样凹陷或开口, EUS图像为黏膜下层等回声或稍高回声隆起, 周围有黏膜层的堤样隆起, 有时内部可见棒状、点状强回声。其中2例病理活检证实。在EUS中通常采用无气水水囊法, 无气水充盈法或二者兼用, 在检查中注水量应适当, 尽可能保持隆起性病变的自然状态, 避免其受压变形, 而致病灶显示不清, 同时无痛下行EUS检查应尽量少注水以免误吸。尽管EUS检查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但EUS仅仅是一种影像学诊断方法, 在判断黏膜下肿瘤的良恶性方面, 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若能配合超声内镜引导下病灶的组织活检或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将会大大地提高EUS诊断的准确性。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 (EUS) 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普通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108例, 进行EUS扫描, 采用Olympus GF-UM2000型电子超声胃镜及微型超声探头, 分别用水囊法、无气水充盈法或两者兼用进行扫描, 酌情选用520MHz超声频率, 23例患者是在无痛下进行。结果:10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 食管平滑肌瘤13例、食管囊肿3例、食管静脉瘤7例、食管腔外脏器压迫3例、食管腔外肿瘤压迫2例;胃囊肿7例、胃间质瘤23例、胃纤维瘤6例、胃平滑肌肉瘤4例、胃脂肪瘤4例、胃腔外脏器压迫10例、胃腔外肿瘤压迫2例、胃窦异位胰腺6例、胃底血管瘤4例;十二指肠息肉2例、十二指肠囊肿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十二指肠外肿瘤压迫3例。其中45例行内镜下或外科手术, 超声内镜与病理一致的40例, 5例均是平滑肌瘤、间质瘤鉴别有误。超声内镜诊断85例上消化道壁内病变中只有4例胃巨大间质瘤 (直径大于3cm) 与B超、CT或MRI检查相符, 余81例B超、CT或MRI检查均无异常发现。7例上消化道外肿瘤压迫均与B超、CT或MRI检查吻合, 16例腔外脏器压迫者中9例为该脏器肿大, 7例未见异常。结论:本文10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普通胃镜检查难以判断其性质, B超、CT或MRI无法发现的病变而应用EUS则均能明确诊断, 表明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内镜超声检查,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

参考文献

[1]陈贻胜.食管、胃隆起性病变的超声内镜诊断 (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8, 15 (4) :230-232.

上消化道病变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116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病史均在半年以上,临床见烧心、返酸、剑突下灼痛,或曾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经电子胃镜检查证实有反流性食管炎、胃(十二指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检排除黏膜恶性病变。其中反流性食管炎36例,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42例,胃溃疡2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2例,胃溃疡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合性溃疡)6例;合并Hp感染者48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7.5岁;男性74例,女性42例;病史最长10年,最短8个月,平均2.4年。另随机选取106例门诊患者为对照组,其中反流性食管炎30例,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44例,胃溃疡1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4例,复合性溃疡3例;合并Hp感染者45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2岁;男性68例,女性38例;病史最长14年,最短6个月,平均3.1年。两组经统计学比较,在病种分布、年龄和性别组成、病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入选病例均符合《实用内科学》[1]有关反流性食管炎、胃炎(十二指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保胃胶囊(三七、乌贼骨、白及、黄连等,按比例混合,烘干,研末,装胶囊0.5g/粒)。空腹服用,6~8粒/次,3次/日,连续服用4周为1疗程,共计2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奥克,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20mg/次,2次/日,口服;达喜(北京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2片/次,4次/日,嚼服。连续服用4周为1疗程,共计2个疗程。对照组Hp阳性者还在治疗开始时给予阿莫西林1.0/次,甲硝唑0.4/次,均为2次/日,连续治疗7天。

1.3观察方法及内容

(1) 临床观察:

治疗期间,每2周观察1次临床症状及体征,包括胀满、嗳气、返酸、烧心、上腹灼痛、上腹压痛及黑便等恢复情况。

(2)辅助检查:

治疗前、结束时及治疗后半年至1年分别作胃镜检查,观察对比病灶大小、深度及黏膜变化情况,并进行Hp检测。

(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u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治愈: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复查胃镜检查示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愈合;②好转: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电子胃镜检查示黏膜病变恢复,溃疡面缩小>50%,无活动性出血;③无效:经治疗1疗程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明显改善,电子胃镜检查示黏膜病变恢复,溃疡面缩小<20%。

2.2观察结果

两组疗程结束后,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对患者腹胀的缓解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对反酸,烧心、上腹灼痛、压痛和黑便的缓解情况与对照组相当。

两组疗程结束后,镜下表现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半年后反流性食管炎和十二指肠炎的缓解率均较高。

经χ2检验,对照组Hp治疗后阳性例数明显少于治疗组(P<0.05),但半年后两组阳性例数相当(P>0.05)。

经u检验,两组疗效相当(P>0.05)。

3体会

上消化道黏膜病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一般病程较长,临床疗效不确切,易复发,甚则迁延不愈。上消化道黏膜病变属于中医“痞证”、“胃痛”及“便血”等范畴。近二十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了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及黏膜保护屏障的破坏是其主要病因,Hp根除疗法和消化道黏膜保护等治疗,促进黏膜病变愈合加快,并使复发率大大降低。现代中医药对Hp根除疗法和消化道黏膜保护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吴静等人[3]研究发现黄连在体外对Hp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邓响潮等人[4]研究发现三七总苷对应激大鼠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调控壁细胞的泌酸功能而发挥其抗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作用。

笔者认为,本病系因患者素体脾胃不足,或暴饮暴食,或饮食不忌生冷辛辣,湿热内蕴而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或灼伤血络,或迫血妄行,或遇寒而滞,久则致郁(瘀),故而致湿热寒郁(瘀)错杂其间,故治以清热燥湿、散寒和胃止痛,收敛生肌止血。方中黄连清热燥湿而治其本,湿热祛而脾自健运;三七散瘀止血止痛,瘀祛而新自生,且其性温,亦可起温中散寒、止痛之功;白及、贼骨二药收敛止血和胃,而且白及有生肌之能,贼骨有制酸之用,二者合用,制酸生肌促进黏膜创面快速愈合,故而临床诸症具消。本方寒热共用,散敛兼施,攻补并举,标本同治,也符合现代医学对上消化道黏膜病变的治疗采取Hp根除疗法和黏膜保护二者联合治疗之理念,所以临床疗效显著。

通过本组病例观察表明,本方法治疗上消化道黏膜病变,与西药相比,具有服用方便,治愈率高,不易复发,且无明显副作用等特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观察保胃胶囊治疗上消化道黏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保胃胶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胃(十二指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上消化道黏膜病变116例,4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并与西药奥美拉唑加达喜对照,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84例,好转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55%;对照组痊愈77例,好转22例,7例未愈,总有效率93.40%,两组疗效相当(P>0.05)。结论:保胃胶囊治疗上消化道黏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上消化道黏膜病变,保胃胶囊,中医药疗法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70-157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3]吴静,王克霞,李朝品,等.黄连与盐酸小檗碱对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2):37-38.

上消化道病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7例SM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普通胃镜检查诊断为SML, 后行超声内镜检查, 并根据检查结果行内镜微创治疗。其中男36例, 女41例, 年龄18~77岁, 平均 (52.8±4.7) 岁。排除消化道严重狭窄, 内镜无法通过者;存在肺功能衰竭或心功能不全, 无法耐受EUS检查者;存在胃底静脉或食管静脉曲张者。

1.2 方法

1.2.1 EUS检查

(1) 病人准备。术前8h禁食, 对于存在胃排空障碍者或老年患者, 需禁食12h;对于可能存在幽门不全梗阻者, 要先洗胃, 再行EUS检查;对于术前存在焦虑或精神紧张的患者, 要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 部分心理障碍较为严重者, 需肌注安定等药物。术前口服局部麻醉药和去泡剂。 (2) 检查。普通胃镜检查:仪器选用富士能SU-7000型胃镜, 常规记录病灶的大小、部位、形态、合并病变等情况。EUS检查:仪器选用PENTAX 3630UR型超声胃镜, 探头频率7.5~20MHz。使用脱气水浸泡法进行检测, 详细观察、记录病灶的声像图特征, 包括病灶大小、部位、回声强度、来源层次、边界等, 获得初步诊断结果。

1.2.2治疗方法

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意愿, 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1) 外科治疗。42例行外科手术, 采用腹腔镜或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并取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2) 内镜治疗。35例行内镜微创治疗, 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完全切除病灶组织, 并对切除的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以获得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х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起源层次

77例患者经EUS检查, 共检出79处病灶, 病灶部位:食管12处 (15.19%) 、胃63处 (79.75%) 、十二指肠4处 (5.06%) 。EUS检出病灶的起源层次:62.03%的病灶都起源于固有肌层, 15.19%起源于黏膜下层, 16.46%起源于黏膜肌层, 6.33%的起源层次不确定。

2.2 EUS与病理诊断结果

本组患者的EUS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诊断准确率为68.35%, 其中囊肿的诊断准确率为100%, 间质瘤为94.44%, 脂肪瘤为80.00%, 平滑肌瘤为57.89%, 异位胰腺为50.00%, 然而EUS未检出神经鞘瘤、类癌、增生性息肉。

2.3 超声内镜表现

源于固有肌层的间质瘤病灶表现为低回声, 源于固有肌层和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表现为低回声。异位胰腺的回声表现多样, 且主要为位于黏膜下层的混合回声和低回声。

2.4 治疗结果

进行内镜微创治疗的35例患者中, 行EMR治疗10例, 行ESD治疗25例, 1例行ESD治疗的患者因出血难以控制而中转开腹手术, 其他患者均成功切除病灶。术后随访3~24个月, 均未见转移或复发。

3 讨论

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在内镜下多表现为表面光滑的半球形或球形隆起型病变[2]。由于SML在内镜下的表现相似, 再加上其表面有正常黏膜覆盖, 所以普通胃镜活检仅能提取黏膜组织, 故难以明确病变性质。在超声内镜下, 可清晰地观察到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位置、大小、边界、起源层次、回声特点及其与相邻淋巴结的关系, 同时还能区分壁内外病变, 是目前临床诊断SML的首选手段。较小的SML大部分都为良性病变, 但瘤体越大, 发生恶变的风险也就越大[3~5]。

间质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肿瘤, 好发于>50岁人群, 且有60%以上都发生在胃部, 30%发生在回肠和空肠部位, 仅有5%发生在十二指肠[6]。临床研究认为间质瘤具有恶变倾向, 大部分学者主张行手术切除未转移的间质瘤。间质瘤早期症状隐匿, 诊断难度较大, EUS检查可见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 其对间质瘤的检出率较高[7]。平滑肌瘤也是较为常见的SML, 且好发于食管[8]。异位胰腺多发于十二指肠、空肠、胃部, 可引起进食相关的腹胀、腹痛症状, 大部分患者在切除病变后症状消失[9,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EUS对异位胰腺的诊断准确率为50.00%。在EUS检出的79处病灶中, 共有54处与病理检查相符, 诊断符合率为68.35%, 这一结果与国外相关文献报道相符。

在超声内镜引导下治疗SML的常用术式包括EMR (黏膜切除术) 和ESD (套扎治疗和黏膜下切除术) 。近年来, 内镜微创治疗SML的临床应用已越来越多, 对于直径不足3cm的SML, 临床主张采用内镜微创治疗。ESD和EMR在EUS辅助下严格把握适应证, 均能完整切除病变。本组病例中进行内镜微创治疗的35例患者除1例转开腹手术外, 其他患者均成功切除病灶, 且随访未见复发或转移。

综上所述, EUS检查能检测出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大小、病灶起源、回声特征等, 对于诊断SML病变性质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并且在EUS指导下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内镜 (EUS) 在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 (SML) 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7例SML者进行EUS检查, 部分患者在确诊后行超声内镜治疗, 分析EUS诊断及治疗结果。结果:EUS共检出79处病灶, 食管12处 (15.19%) 、胃63处 (79.75%) 、十二指肠4处 (5.06%) 。病理诊断准确率为68.35%, 其中囊肿的诊断准确率为100%, 间质瘤为94.44%, 脂肪瘤为80.00%, 平滑肌瘤为57.89%, 异位胰腺为50.00%, 但未检出神经鞘瘤、类癌、增生性息肉。结论:EUS检查对SML病变性质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并且在EUS指导下治疗SML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超声内镜,诊断

参考文献

[1] 李小安, 赵奎, 李晓辉, 等.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J].西部医学, 2012;24 (7) :1255~1257

[2] 陈斌, 陈白莉, 吴晖, 等.超声内镜指导内镜套扎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3;34 (2) :235~239

[3] 杨晓钟, 王琼, 高成城, 等.小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 2010;16 (6) :597~599

[4] 谢俊锋, 邱荣锋.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首都医药, 2014; (16) :46~47

[5] 向阳, 冷芳, 方军, 等.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微创治疗中的价值[J].江西医药, 2014; (12) :1453~1455

[6] 曹亮, 孙源源, 邵建国, 等.11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31 (17) :2757

[7] 杨晓钟, 刘欣, 戴伟杰, 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 2012;10 (24) :81~82

[8] 洪伟勤, 王小忠, 彭启全, 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或挖除术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体会[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15 (7) :17~20

[9] 华娴, 陈志荣, 任伯良, 等.超声胃镜小探头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10;20 (4) :589~590, 597

上消化道病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10月8日至2010年11月20日, 经普通胃镜检查共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93例, 其中男性49例, 女性44例, 平均年龄52.5岁, 均行超声内镜检查。

1.2 方法

运用Pentax主机, EG3630u超声内镜, 探头频率为5~20 MHz, 日立5500超声主机;术前准备与普通胃镜相同, 采用水囊法或腔内注水法操作。

2 结果

本组93例病例中, 其中71例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 分别为平滑肌瘤27例, 脂肪瘤21例, 异位胰腺13例, 间质瘤2例, 静脉瘤9例;其余22例为腔外压迫性改变, 均为生理性外压, 其中食管外压8例, 胃外压9例, 胃皱襞隆起5例。详见表1。

3 讨论

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包括: (1) 来源于黏膜下层的病变, 主要有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等; (2) 组织异位, 包括异位胰腺等; (3) 管腔外压迫性病变, 如肝脏肿瘤、结肠肿瘤对胃体的压迫[4]。在进行胃镜检查时, 常可发现一些隆起性病变, 但有时难以确定隆起性病变的来源及性质, 如果对上述病变行EUS, 就可获得隆起性病变位于消化管管壁的超声图像, 还可以在超声引导下对病变进行活检, 并指导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 也可确定隆起是否为腔外组织压迫导致[5]。

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以食管平滑肌瘤居多, 根据EUS影像特点, 可确定瘤体位于食管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 如果位于黏膜肌层, 瘤体直径小于1.5 cm可行镜下平滑肌瘤套扎术或EMR, EUS对平滑肌瘤是否可进行镜下治疗是一种可靠的技术, 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6]。间质瘤多位于胃底, 多源于固有肌层, 瘤体长径一般小于2 cm, 多为良性;如长径大于3 cm, 内镜下瘤体表面有破溃出血, EUS下表现为不均质偏低回声, 内部偶有液化灶, 根据其与周边组织的情况, 可初步鉴别良恶性;瘤体直径小于2 cm时, 可行镜下套扎或EMR, 但因瘤体位于固有肌层, 容易出现消化道穿孔, 应在治疗前作充分准备。上消化道囊肿一般较小, 无需治疗, 但如果囊肿较大, 可行穿刺抽吸或开窗引流术。异位胰腺一般位于胃窦部, 表面可见破溃口, 为异位胰腺胰管, 一般无需治疗, 但如果顶端不破溃, 胰液无法流出, 可出现类似急性胰腺炎的症状, 此时就要行异位胰腺开窗术, 胰液流出后症状多可缓解, 如反复发作, 可采取外科手术治疗。静脉瘤多位于食管, 镜下观察表面多呈青蓝色, 但也有部分不典型, 如果盲目活检可造成大出血等并发症, 此时就需做EUS进一步明确[7]。

本组病例中发现外压性改变17例, 其中生理性外压15例, 食管及贲门外压性改变8例, 为肝左叶对局部造成压迫, 胃体及胃窦外压性改变7例, 分别为胆囊及胀气的结肠对胃造成压迫;病理性外压2例, 分别为胰腺炎后假性囊肿对胃体的压迫, 胰头癌对胃窦的压迫。对于生理性外压无需进行治疗, 对于病理性外压, 我们可对其进行穿刺, 帮助确定肿瘤性质以及确定肿瘤浸润范围, 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上消化道病变, 目前EUS是诊断上述疾病的最佳方法, 并可确定是否治疗或选择最佳治疗方法[8];同时可确定病变是位于管腔内还是外压性改变;EUS可将探头直接置于病灶部位, 观察肿瘤侵犯的程度及周围淋巴结, 并可对恶性肿瘤进行T及N分期, 更好地指导治疗;也可对胰腺肿瘤进行穿刺或胰腺炎后假性囊肿或脓肿引流, 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孙思予.电子内镜超声诊断及介入技术[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68.

[2]孙思予, 吕庆杰, 秦波, 等.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结合免疫组织化学鉴别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5, 22 (10) :312-314.

[3]杨建荣, 刘景涛, 徐碧霞.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治中的价值[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0, 33 (10) :55-58.

[4]朱宏, 施瑞华, 黄霞明, 等.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频率选择的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0, 27 (2) :88-90.

[5]Mimura T, Kuramoto S, Hashimoto M, et al.Unroofing forlymphangioma of the large intestime:a new approach to en-doscopic treatment[J].Castrointest Endosc, 1997, 46 (3) :259-263.

[6]钱柏军, 黄介飞, 朱净.内镜诊断胃异位胰腺[J].中国内镜杂志, 2007, 13 (1) :63-67.

[7]徐永居, 朱海杭, 王正兵.超声胃镜检查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J].中华全科医学, 2009, 7 (3) :90-92.

上消化道病变 篇5

关键词:超声探头,消化道,隆起性病变

据国内不完全统计, 中晚期胃癌全球每年用于中晚期肿瘤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耗资难以统计, 而患者为此支付的医疗费用更加难以计数。中晚期肿瘤治疗疗效差, 给患者造成了难以估计的经济、生理和心理负担。我院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经普通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患者82例, 开展了超声探头在诊断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临床应用, 探讨超声探头在上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安全性,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为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患者82例 (符合入选标准和无排除标准) 。其中男35例, 女47例;年龄15~75岁, 平均 (45±30) 岁。

入选标准:经常规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胃、十二指肠有隆起型病变, 部分患者经治疗后复查病变无改变。

排除标准:临床心功能不全, 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有出血倾向者、阻塞性或弥散性肺功能障碍, 严重瓣膜性心脏病、心律失常, 恶性高血压未控制, 上消化道大出血处于休克等危重状态者, 怀疑消化道穿孔患者, 精神病患者或严重智力障碍而不能配合内镜检查者, 腐蚀性食管炎、胃炎的急性期患者, 明显的胸腹主动脉瘤患者, 脑卒中急性期患者, 巨大食管憩室、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者。

1.2 器械:

日本0LYMPUS公司生产的EU-ME1主机, GF–UE260-AL超声镜, 超声微探头UM-3R、UM-2R, 超声频率12 MHz和20 MHz。

1.3 方法和步骤:

所有患者检查前常规测血压, 必要时行心电图检查。检查医师必须熟练掌握一般消化道内镜的操作技术, 并具有一定的超声解剖知识, 检查前要了解病史、检查目的、有无内镜禁忌证等。

对常规胃镜检查发现消化道壁隆起型病变的患者, 在无禁忌证时, 检查前一日进半流质饮食, 于检查前12 h禁食;检查前避免酗酒、暴饮暴食, 高血压患者当天可以服用降压药, 年老、行动不便患者有家属陪同, 检查时尽量放松身体, 与普通内镜相比, 超声内镜检查时间要长一些, 需要患者能够尽可能在安静的情况下配合检查;检查当日禁饮。

检查时患者先口服达克罗宁胶浆10 m L以祛泡, 上消化道超声内镜通常患者取左侧卧位, 双下肢微曲, 解开衣领, 放松腰带, 头稍后仰;小病灶从活检孔道插入超声小探头在消化道内对隆起病变开始检查;大病灶探头为前斜视内镜, 插入过程类似胃镜检查, 超声内镜不同于普通胃镜, 超声内镜的前端多了个超声探头, 这种探头随着胃镜送入胃腔内进行超声检测, 医师通过显示屏上的内镜图像和超声图像同时动态了解隆起病变处的情况。超声内镜插入后, 找到隆起型病变所在部位, 抽尽腔内气体, 从活检孔内注水至病灶部位, 使病灶浸没于水中, 对于食管、胃窦、十二指肠水不易蓄积部位, 可通过改变体位, 注水后立刻行超声检查, 或固定导管于胃镜上插镜至病变部位, 随后从活检钳道内插入超声微探头, 从导管注水于病灶部位、同时进行超声扫描。可采用直接接触法、水囊法及水囊法合并无气水充盈法对胃肠道黏膜下病变、肿瘤及邻近脏器进行扫描检查。结合多普勒, 超声内镜尚能够检测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并能显示血流方向。

检查结束后观察患者是否有误吸、出血、消化道穿孔、心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一般无严重并发症。待患者无咽部麻木感后即可恢复饮食, 一般需要约2 h;全部检查结束。其余需要注意的事项基本和普通胃镜检查相同。最后, 统计所有患者检查结果, 评价疗效、总结经验。

2 结果

所有82例病例均顺利完成检查。所有病灶最大5.5 cm, 最小0.2 cm, 平均<2 cm。诊断结果统计如下:

2.1 按病变部位分类:

食管及贲门30例, 胃窦20例, 胃体3例, 胃底9例, 十二指肠20例。

2.2 按病变类型分类:

考虑息肉22例, 考虑平滑肌瘤17例, 考虑囊肿13例, 考虑脂肪瘤6例, 考虑间质瘤6例 (恶性变可能1例) , 考虑异位胰腺2例, 考虑血管1例, 考虑炎性增厚1例, 考虑黏膜脱垂2例, 考虑囊实性占位2例, 考虑纤维瘤1例, 考虑腔外脏器压迫3例, 性质待定6例。

所有82例患者中, 考虑血管1例、黏膜脱垂2例、腔外脏器压迫3例、炎性增厚1例, 共有7例为非肿瘤性病变, 约占8.5%。

在75例肿瘤性病变中, 考虑囊肿13例, 考虑异位胰腺2例, 共15例为恶变概率极低的良性肿瘤, 定期随访即可;考虑息肉22例, 考虑平滑肌瘤17例, 考虑脂肪瘤6例, 考虑纤维瘤1例, 共有46例良性肿瘤, 可在内镜下行微创手术治疗;约占75.6%。其余, 考虑间质瘤6例 (其中, 恶性变1例) , 因内镜不能根治, 恶变率高, 需要到外科进行手术切除, 占7.3%;病灶性质待定者6例 (其中1例经超声引导病检确诊为恶性) , 其余建议转上级医院进一步确诊, 占7.3%。

3 结论

胃镜只能看到消化道最表面的一层 (黏膜层) , 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是来源于上消化道管壁非上皮性间叶组织的一类病变;有些病变表面是光滑的, 来源于黏膜下 (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或有些病变位于胃腔外紧贴胃壁。超声内镜检查是将超声探头和内镜技术结合, 将内镜送入消化道时, 既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黏膜表面病变, 又可进行实时超声扫描, 以观察消化管管壁各层组织结构及其邻近器官的超声图像。

超声探头检查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具有简便易操作、分辨率高、准确、安全、无创伤等优点, 提供了更准确的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途径。超声内镜 (EUS) 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及结构, 判断肿瘤的起源, 确定胃肠黏膜下病变的性质, 判断消化道肿瘤的侵袭深度和范围, 对进一步的治疗有指导意义。对于消化道管壁的肿瘤治疗方式的选择、扩大内镜下手术治疗适应证、指导外科手术治疗, 均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应在治疗前常规应用。超声内镜对食管、胃的隆起性病变有很好的诊断和治疗价值。超声内镜是诊断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金标准[1,2,3], 进一步提高了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超声内镜是目前消化内镜最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随着超声内镜技术在临床的普及, 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尤其对于消化道肿瘤的术前分期, 明确消化道早癌的浸润深度, 合理把握内镜下微创治疗的适应证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国良, 张虹, 徐正婕.消化道癌前病变的研究与治疗进展[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2, 8 (1) :10.

[2]黄光俊.微探头超声内镜在食管平滑肌瘤诊断中的价值[J].咸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2, 26 (1) :69-70.

上消化道病变 篇6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8例癌前病变患者均来自我院日常门诊工作中

经内镜检查发现的住院患者, 其中男10例, 女8例。年龄分布: 小于39岁者3例, 40~49岁者4例, 50~59岁者5例, 60~69岁者4例, 大于70 岁者2例。 全部病例均采用Olympus EVIS 230 电子内镜诊疗系统。 依据内镜下观察到的病变来源及形态大小选择不同的切除方法。

1.2 方法

(1) 术前准备

全部病例均行术前准备:包括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心电图等。 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异常者, 给予纠正后方可实施手术。如有心肌缺血性改变, 须经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 术前禁食12 h , 监测并记录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 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

(2) 操作方法

本组共用2种内镜下黏膜切除法。①透明帽法 (EMRC) 。 是指在内镜前端安置一透明帽并通过活检孔放置圈套器使其在透明帽中呈8字或双环盘绕将透明帽对准病变一侧持续吸引, 观察标记点以内组织均被吸入该帽中时收紧圈套器, 停止吸引, 用圈套器将组织推离透明帽后通电切除。②套扎器法 (EMRL) 。 先由胃镜确定病变部位和大小, 再退镜安装套扎器, 将装有套扎器的胃镜沿套管送入胃内, 直视下使套扎器口与息肉或正面充分接触, 并踩动吸引器使息肉全部吸入套扎器内, 此时, 视野呈红色, 立即拉动预先经活检孔道插入的牵引丝, 使O 形橡皮圈从内套管前端边缘脱落并自然结扎在病灶底部。 结扎成功后在橡皮圈上方圈套切除。

2 结果

1) 病灶分布

18 例中病灶位于食管5例 (27.78%) , 胃内13例 (72.22%) 。

2) 病变形态及大小

食管息肉2例, 食管平滑肌瘤1例, 胃息肉5例, 早期胃癌1例, 其它病变9例。 病灶小于1. 0 cm 3例, 1.0~1. 5 cm 10例, 大于1. 5 cm 5例。

3) 病理诊断

18例病检结果: 早期胃癌1例, 食管平滑肌瘤1例, 增生性息肉7例, 扁平腺瘤6例, 不典型增生3例。

4) 病灶切除情况

本组病灶全部切除。

5) 并发症

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

6) 随访情况

术后1 wk 复查胃镜者15例, 均见溃疡形成; 术后2 wk 复查者10 例全部愈合; 术后1 a 复查者2例均未见复发。

3 讨论

1) 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癌前病变的科学意义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 尽管科学界不断追求防治肿瘤, 然而, 科学与社会选择仍存在较大差距, 大量的财力用于治疗中晚期患者。 改变这种状态, 一是要预防;二是要早治。EMR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粘膜病变的诊断、病变浸润深度的评价、早期癌肿、癌前病变及粘膜下肿物的治疗性切除。EMRC和EMRL对上消化道早期癌、癌前期病变、黏膜下肿瘤及宽基息肉等均有较高的完全切除率。Ahmad[1] 于2002年报道92例患者的101个病灶 (其中粘膜内癌、腺瘤和不典型增生分别占11%、67%和13%) , 其完全切除率亦达89%。 Katada等[2] 报道116例患者165例食管早期鳞癌病变行EMR治疗后平均随访35个月, 局部复发率为20% (33/165) , 所有复发者除2例行化疗外, 均再次行EMR治疗且未发现严重并发症。Jung等[3] 报道早期胃癌EMR完全切除率为92.9% (288/310) , 在平均47个月随访中, 1.4%患者 (4/288) 复发, 其中1例表现为淋巴结转移而无胃内复发;局部复发的平均时间为21个月, 5年生存率为90%, 但是没有因胃癌而死亡者。 而我院消化科自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应用EMRC和EMRL技术在内镜下切除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 其完全切除率亦分别达92.86%和95.46%。因此, EMR技术将是今后治疗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发展方向。也有可能成为胃癌预防和早期诊断的有用手段。

2) EMR临床适应证 EMR一个主要适应症是获得组织标本用于常规活检未能明确诊断的粘膜或粘膜下病变的病理学诊断, 另一主要适应症是切除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近年来, 随着内镜设备、附件的改进和内镜技术的提高, EMR治疗的适应症有所放宽。食管鳞癌行EMR的绝对适应症为病变表浅, 局限于m1、m2层, <3cm, 范围<75%食管周长, 数量1~4个;相对适应症为病变局限于m3-sm1, ≥3cm, 范围≥75%食管周长, 数量>5个。早期胃癌其绝对适应症是高分化或中度分化腺癌, Ⅰ、Ⅱa、Ⅱb型病变, <2cm; Ⅱc型病变, <1cm且无溃疡或疤痕。相对适应症包括:高分化粘膜癌, <3cm, 没有溃疡或溃疡疤痕;高分化癌, <2cm, 伴溃疡或溃眼疤痕;低分化癌, <1cm; sm1癌, <2cm, 没有溃疡或溃疡疤痕[4] 。

3) EMR的并发症 严重并发症少见。EMR的主要并发症有出血、穿孔, 狭窄较为少见。 由于镜下治疗采用的方法及仪器不同并发症的发生有所区别。 EMRC有1例术中发生活动性出血 (14.29%) , 经注射肾上腺素后出血停止。而EMRL则未见明显并发症。此外, 也有研究报道约5.3%患者行治疗后可出现短暂菌血症, 但一般无感染相关症状和体征[5] 。

4) EMR面临的问题

EMR治疗后的主要问题是残余病灶复发和多发癌的异时性发生, 因此术后定期内镜随访非常重要。

摘要:目的:探讨EMRC和EMRL两种EMR技术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病人 (其中食管病变5例、胃内病变13例。超声内镜及病理检查早期胃癌1例、食管平滑肌瘤1例、增生性息肉7例、扁平腺瘤6例、不典型增生3例) 。7例用EMRC、11例用EMRL技术进行了内镜下粘膜切除术。结果EMRC技术对食管平滑肌瘤、增生性息肉、扁平腺瘤、不典型增生的完全切除率分别为100%、100%、85.71%、85.71%, 平均92.86%。而EMRL对胃早期胃癌, 增生性息肉, 扁平腺瘤, 不典型增生的完全切除率分别为100%、100%、90.91%、90.91%, 平均95.46%。结论EMRC和EMRL对上消化道早期癌、癌前期病变、黏膜下肿瘤及宽基息肉等均有较高的完全切除率。作为一项微创内镜技术, 可替代部分胃肠道早期癌肿的外科手术治疗, 降低治疗费用, 且创伤性小, 并发症少, 疗效可靠,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早期胃癌,癌前病变,粘膜切除术

参考文献

[1]Ahmad NA, Kochma ML, LongWB, et al.Efficacy, safety,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astudy of 101 cases[J].Gastrointest Endosc, 2002, (55) :390-396.

[2]Katada C, Muto M, Manabe T, et al.Local recurrence ofsquamous-cel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after EMR[J].Gastrointest Endosc, 2005, (61) :219-225.

[3]Jung HY, Lee GH, Byeon JS, et al.Recurrence after endo-scopic re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in Korea[J], Gas-trointest Endosc, 2005, (61) :168.

[4]郭杰芳, 李兆申.内镜黏膜切除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6, (6) :478-480.

上消化道病变 篇7

关键词:内镜黏膜,剥离术,消化道病变,围术期,护理

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 (ESD) 是由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 (EMR) 演变出来的一种新方法, 具有疗效好、创伤小、疗程短、恢复快等优点[1]。但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在治疗时, 引起并发症发生的几率比普通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手术稍高, 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使用。而我院经过多年的探索, 熟练掌握和应用ESD手术, 且治疗效果突出, 很好地控制了并发症的发生。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行ESD术治疗的29例消化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09年10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29例消化道病变患者, 均经胃肠镜等检查确认是消化道性病变。其中男17例, 女12例;年龄38-72岁, 平均年龄53±2.9岁;此外, 通过病理产物的活检结果显示:病灶出现的类型主要有息肉增生、广基严重的非典型性增生、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上皮样状瘤变等;经过超声内镜检查发现这病灶的位置仅出现在黏膜层及其以下部位。

1.2 治疗方法

(1) 手术器械:主要有超声内镜系统、胃镜、氩离子凝固器、高频电切装置、IT刀、钩形电刀、注射针、透明帽、止血夹和活检钳等; (2) 操作方法:食管黏膜发生病变的患者, 需喷洒卢戈氏碘液以判断病变的位置和范围;胃和大肠的黏膜出现病变恶患者, 需用0.2%的亚甲蓝染色来判断病变的位置和范围;同时以超声内镜观察和确定。其中, ESD术的主要程序为: (1) 标记:先由氩离子凝固器标记病变的组织; (2) 注射药物:给已标记好的病灶注射100mL含0.5 mL亚甲兰和1mL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注射液; (3) 切除病灶:使用钩形电刀将标记的病变组织切除; (4) 剥离黏膜:先黏膜下持续注射药物, 再通透明帽保持病灶抬举明显, 最后以钩形电刀或IT刀把黏膜上的病灶剥离掉。若为黏膜下层出现病变, 需要沿着病灶的边缘逐步进行剥离, 在手术时, 注意不要使瘤体受到损伤; (5) 创面处理:在ESD手术过程中, 造成的创面, 要及时给以有效的止血措施。由小血管破裂引起的渗血可选用热活检钳进行止血, 而大的血管出血要用金属夹止血, 并及时缝合。因ESD在切除胃部病变时, 所造成的创面大而深, 缝合较为困难的病例, 需经胃管减压后再行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所有患者的内镜黏膜下黏剥离手术都顺利完成, 且均将病变组织切除。其中病理活检的结果为:食管出现重度非典型性增生者2例, 上皮内出现瘤变者1例;胃部病变12例, 共15快病灶, 其中息肉增生11块, 胰腺异位3块, 重度非典型性增生1块;直肠和结肠病变11例, 共13块病灶, 其中息肉增生6块, 管状腺瘤4块, 类癌2块, 绒毛状腺瘤1块。病灶的大小为1.2-4.4cm, 平均为2.8 cm。

2.2 并发症情况

手术过程中, 有3例出血, 后经钛夹止血。ESD术后有1例直肠管状腺瘤患者突然便血, 行肛门创面缝合术进行止血。肠壁穿孔者1例, 并经肠壁修补手术治愈。

2.3 康复情况

所有患者都痊愈并已出院, 均未见有后遗症出现, 住院的平均时间为76天。经过3-24个月的随访调查, 无复发的病例出现。

3 讨论

3.1 术前护理

(1) 对患者身体状况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有无使用抗凝药物, 做好各项常规的检查, 确认抗凝药的使用情况。特别要提高对血小板、血常规、心电图、及凝血时间等检查结果的重视, 一旦出现度贫血或凝血异常的特殊情况, 要立即给予相应治疗, 并待其恢复正常时再开始手术治疗。本组29例中, 仅1例患者因冠心病行冠脉造影手术, 但对ESD术不构成影响[2]。 (2)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行ESD的优点、目的、重要步骤、注意事项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介绍成功典型病例, 增强患者的感性认识, 减少恐惧心理, 解除患者的不良心理, 同时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此外, 要嘱咐患者适当松开裤带与领口。而结肠、直肠病变的患者则无须麻醉[3]。

3.2 术中护理

(1) 随时清理口腔和气道产生的分泌物, 以确保呼吸道的畅通。为避免窒息等情况发生, 应先清理吸气道, 其次是鼻子和口腔; (2) 在手术中, 要密切注意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特别是血压和心率等指标; (3) 为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要求护士及时正确地提供手术所需的各种器械。在患者醒后, 将其送往病房休息, 并做好先关的交接工作。

3.3 术后护理

(1) 麻醉护理:按照全身麻醉后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仔细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小腿、臀部等部位皮肤的变化, 避免因这些部位所粘贴的高频电发生器造成的局部皮肤受损; (2) 术后观察:仔细观察和记录患者的脉搏、体温、血压、呼吸、瞳孔和等变化情况, 术后及时给予补液、黏膜保护剂和制酸剂等药物。此次研究中, 有4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治疗前后均保持正常[4]; (3) 饮食指导:术后要患者一天内禁止饮食和饮水, 若没有异常情况发生, 可在24 h后进食一定量的流质食物, 并根据情况逐步过度至正常饮食。其中要以清淡的食物为主; (4) 并发症情况:密切留意和重视患者所出现的腹胀和腹痛等症状, 进一步询问是否有腹部反跳痛、压痛等, 以及有无出现不安、烦躁、淡漠、咯血、便血、气急或胸闷等情况, 避免发生穿孔、出血及皮下气肿等并发症。如果有以上情况出现, 应立刻告知主治医生进行及时的救治。在此次研究中, 患者在住院期间无1例出现并发症。

3.4 康复护理

出院前, 及时告诉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情况, 主要包括用药、休息、饮食及随访等, 一旦发生严重的腹胀、腹痛、咯血及黑便等症状, 要立即入院治疗。本组有1例直肠管状腺瘤ESD术后7天 (已出院) 突然大量便血, 来院后迅速行肛门创面缝合术进行止血。此外, 嘱咐患者定期回医院参加复诊。

参考文献

[1]杨美华, 刘培会, 卢丹萍, 等.39例消化道疾病病人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围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19) :1728-1729.

[2]方志恒, 汪全红, 钟萍, 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 治疗消化道病变[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2, 21 (4) :322-323.

[3]孙宁奋, 胡萍萍, 许丰, 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手术期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 2011, 23 (4) :473-47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消化道病变】相关文章:

病变05-04

腹部病变05-05

浸润前病变05-11

三支病变05-20

慢性闭塞病变05-30

声带增生性病变05-09

子宫腔内病变05-29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是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探讨01-03

腹部病变的超声诊断08-08

良性甲状腺病变05-14

上一篇:高速铁路发展史下一篇:长距离输电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