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基本病变x线表现

2024-05-04

骨骼基本病变x线表现(精选6篇)

篇1:骨骼基本病变x线表现

骨关节实习讲稿

检查方法

X线平片

常规正侧位

有轴位、切线位、斜位、张口位等等

良好的定位、定性作用

检查要求 正侧位片

包括软组织和邻近一个关节

CT 平扫、增强

密度分辨力高

显示精细结构

对侧对比

优势 作用 局限 确定范围、性质以及和周围结构的关系 不如平片直观

检查方法;平扫 病灶范围内,1~10mm扫描 增强 观察病灶强化程度 MRI平扫、增强、功能成像

软组织分辨力高

多平面、多序列成像

功能成像 观察病灶成分变化 周围组织变化 优势 目的

局限

钙化、骨化和骨膜反应等显示欠佳

成像时间长,限制多

图像影响因素较为复杂

血管造影

血管性疾病的诊断、良恶肿瘤的鉴别以及肿 瘤和周围的关系

关节腔造影

显示关节囊、肌腱、韧带、软骨等关节细微 结构

全身扫描 同位素检查

优势 功能成像

目的 病灶定位 早期发现异常

可进行治疗

局限

定性能力差 超声

多用于关节、软组织。

介入放射技术 小结

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的综合运用对于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X线平片是骨关节疾病首选和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骨骼的正常 X 线表现

长骨 小儿

骨干 骨骺

骨骺板(骺线)

骨干

一次骨化中心

骨皮质(密质骨)

骨髓腔(无结构半透明区)

骨膜

骨骺(不显示)

二次骨化中心(骺核)

成人长骨

骨干

骨端 骨皮质(密质骨)骨髓腔(无结构半透明区)骨膜(不显示)

骨松质(蜂窝状的骨小梁)

骨性关节(骺线消失)

四肢关节的构成

两个或两个以上骨端组成 骨端关节复盖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囊

内层 滑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外层 致密结缔组织 关节间隙(X线)=关节软骨+真正关节腔 三

脊柱正常X线表现

颈7 胸12

腰5

骶5

尾4-5 椎体 中央为松质骨,周围为密质骨 椎弓 由两个椎弓根和椎板组成,棘突、椎管 由椎体后缘和两侧椎弓组成 椎间隙(盘)软骨板、髓核、纤维环

横突、上、下关节突

脊柱正常CT表现 脊柱的横断位图像 椎管骨环

硬膜囊 黄韧带 椎体、椎弓根、椎弓板 低密度

附着在椎弓板和关节突内侧 位于硬膜囊前外侧

侧(椎弓根内壁)腰段神经根

侧隐窝 椎间盘 前(椎体后方)

后(上关节突)中等密度

脊柱正常MRI表现

矢状位、横断位、(冠状位)

T1W T2W 序列 骨组织

低信号

低信号 韧带、肌腱、纤维软骨、气体

肌肉、透明软骨

正常成人骨髓

椎间盘

中等偏低信号

高信号

T1W等信号,T2W高信号

骨关节基本病变X线表现 骨基本病变 密度减低

骨质疏松 骨质软化 骨质破坏

密度增加

骨质增生硬化 骨质坏死 骨膜增生 关节基本病变 肿胀 破坏

退行性变、强直

骨质疏松

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含量减少

(有机成份和钙盐同时减少)X线表现:(1)骨密度降低

(2)松质骨中骨小梁变细、减少、间隙宽(3)骨皮质变薄,髓腔增宽

(4)椎体易反映:上下缘内凹,椎间隙宽

常见原因 广泛性 老年、绝经后妇女,营养不良与代谢障碍,内 分泌疾患(甲状旁腺、肾上腺、脑下垂体)

局限性

废用性,骨折后,感染,恶性肿瘤等 二

骨质软化

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份正常,骨矿物质含量减少(仅钙盐减少)X线表现(1)骨密度降低

(2)骨小梁变细、骨皮质变薄,结构模糊(3)持重部分弯曲变形

见于:肾性骨病、佝偻病、骨软化病

骨质破坏 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替代 X线表现

(1)局限性密度减低

(2)骨小梁稀疏及缺损,骨皮质中断

(4)边缘锐利(慢性、良性)

边缘模糊(急性、恶性)(5)周围有/无硬化区(6)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

见于:肿瘤和肿瘤样病变,化脓性和结核性感染

骨质增生硬化

一定内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 X线表现

骨密度增高

皮质厚、轮廓粗、髓腔窄

小梁失去海绵状结构 见于:慢性炎症、骨病修复期、成骨性肿瘤、代谢 五

骨质坏死

骨组织局部血供障碍、代谢停止、发生坏死、形成死骨

性或内分泌障碍 X线表现

骨质局限性骨密度增高 死骨骨小梁表面新骨形成见于

死骨周围骨质吸收,肉芽、液体包绕

化脓性骨髓炎、缺血性坏死、骨折后

骨膜增生

又称骨膜反应,骨膜受剌激后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引起骨膜增生,提示存在病变 X线表现

骨皮质外致密阴影 形 态

线状,层状,葱皮状、花边状 -提示良性 针状,放射状

-提示恶性

骨与软骨内钙化

颗粒状或小环状无结构的致密影

见于 软骨源肿瘤

骨梗死

肿瘤软骨内钙化

骨髓内钙化

关节软骨或椎间盘退变

软骨钙化

基本病变的CT表现 分为骨窗和软组织窗 骨窗 骨皮质 致密线状、带状

细密网状

骨小梁 软组织窗

中等密度 肌肉、肌腱、关节软骨、低密度 脂肪、气体

骺软骨、积液

增强扫描的作用

进一步确定有无骨和软组织的肿瘤

骨恶性肿瘤侵犯软组织的程度 肿瘤内有否囊变、坏死

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九

基本病变的磁共振表现 钙化、骨化

低信号 纤维化 低信号

T1W和T2W高信号 活动性出血

组织水肿

瘤 T1W低信号、T2W高信号 T1W低信号、T2W高信号为主 T1W低信号,T2W高信号 坏死、囊变

十关节肿胀 X 线表现

关节或其周围软组织密度增高 皮下脂肪线,肌间隙模糊、消失、推移 关节间隙正常或稍宽 关节面附近骨质略疏松

见于:关节积液,炎症、充血、水肿、出血 十一

关节破坏

关节软骨及骨性关节面的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侵犯、替代。X线表现

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面骨质破坏、缺损

邻近松质骨破坏 后期 半脱位、全脱位

见于:关节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类风关等 十二

关节退行性变 核心环节 关节软骨变性 X线表现

好发 早期 中期 脊柱、膝关节、髋关节

骨性关节面异常

关节间隙异常 囊变

骨质增生,骨赘(spur)

狭窄

软骨下骨皮质

骨性关节面

软组织 关节囊增厚,韧带骨化

见于:退行性骨关节病、外伤等 十三

关节强直 慢性关节病变后期表现 分为骨性和纤维性强直

骨性强直

关节间隙消失

骨小梁贯通关节 见于化脓性关节炎 纤维强直

关节间隙狭窄

无骨小梁贯穿

见于关节结核

十四

关节脱位

关节骨端脱位离正常相对关系 常见 髋关节、肘关节、肩关节

分类

程度

原因

完全,不完全性(半脱位)外伤性

常伴撕裂性骨折

病理性

化脓性或结核性关节炎

先天性

关节发育不良 复习基本病变 骨

密度增加

骨质硬化,骨膜增生,骨质坏死

密度降低 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

软组织

肿胀

钙化和骨化关节

关节强直

关节退变

关节肿胀关节脱位关节破坏

篇2:骨无菌性坏死临床表现和X线表现

此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年, 具有慢性发展过程和预后良好的特点。X线表现主要为骨骺化骨核的密度增高、浓淡不均、裂和边缘不齐。

1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1.1 临床表现

此病又称扁平髋, 多发于3~14岁儿童, 大部分患者为单侧发病。此病发病缓慢, 可有外伤史, 患者多主诉髋部疼痛、乏力及跛行, 亦可间歇缓解。检查患肢缩短, 轻度屈曲及内收畸形, 外展与内旋稍受限, 晚期患肢呈轻度缩短。病程4~5年, 若不合并感染, 不会产生关节强直。

1.2 X线表现

最早期检查可无任何X线表现, 需定期复查。

1.2.1 早期改变

X线征象以骨质破坏为主, 表现为股骨头骨骺较对侧小, 且见骨骺密度均匀性增高, 骨纹消失, 少数骨质密度不均。与健侧比较, 常可见到股骨头向外轻度移位。股骨头骨骺前外上部早期分节状骨折及轻度变扁, 股骨颈变短, 骨质稍疏松, 干骺线由于血管营养障碍而显示不规则增宽, 其附近骨质可有囊状透光区。关节间隙可稍增宽, 关节囊因滑膜增厚及积液而肿胀。

1.2.2 病变进展期

骨骺坏死与修复同时进行, 而以修复为主。表现为股骨头进一步变扁, 中心部密度加深且不均匀, 坏死骨质由于肉芽组织侵入进行修复, 节裂成多数小致密性骨块, 并可出现数量不等的新骨。股骨颈由于骨骺内生软骨障碍而更短, 由于骨膜反应而增粗, 局部疏松及囊状区更明显。骨骺线增宽且不规则, 关节间隙正常或稍宽, 软组织肿胀逐渐消退。

1.2.3 修复期

骺部坏死骨吸收, 节裂消失, 新骨重新形成, 骨结构恢复正常, 骨骺逐渐恢复其光滑整齐之外形。如未接受适当治疗, 常可出现蕈样或圆帽状畸形。股骨颈粗短, 大粗隆升高, 形成髋内翻, 髋臼可增大变浅, 外形不规则, 可出现半脱位, 但一般不影响功能。

2 胫骨结节无菌性坏死

于儿童期胫骨近端骨骺向胫骨结节方向延伸之舌样软骨, 盖着胫骨干骺部前方, 以后此延伸的软骨内出现化骨核。化骨核于11~12岁时出现, 18岁左右与胫骨近端相联合。无菌性坏死就发生在舌样延伸部。

2.1 临床表现

此病常见于10~15岁儿童, 特别是参加剧烈运动之男孩, 患者表现为胫骨结节局部肿胀、疼痛和触痛, 跑步和上楼梯时无力和跛行, 可为单侧和双侧性。

2.2 X线表现

早期局部软组织肿胀、胫骨结节骨骺碎裂为数个部分, 分节之大小不定, 被破裂各部变为不规则, 其浓度加大, 可有移位现象。结节骨骺与胫骨上端骨骺联合延迟而呈分裂状。

3 椎体骺板无菌性坏死

椎体骺板系继发化骨核, 其无菌性坏死亦称青年性脊柱后突、青年性驼背、少年性脊柱骨软骨炎。

3.1 临床表现

此病常见于12~18岁青少年, 多发生于腰椎上段及胸椎下段。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疲劳感与疼痛, 卧床休息后好转。下胸段驼背呈典型的圆弧形脊柱, 局部可有压痛、肌肉紧张及运动障碍。其上颈、下颈、腰椎生理性前突弧度加大, 本症预后良好, 脊柱后突畸形虽经治疗但多不能恢复, 少数可能恢复至自然曲度。

3.2 X线表现

椎体骨骺出现延迟, 且现疏松、分节或密度增高、轮廓不清、形态不规则, 亦可后移;椎体边缘可有类似改变。椎体前缘可见畸形变, 可累及数个椎体, 使胸腰椎生理后突加深, 形成典型的圆弧状脊柱后突。椎体前部之上、下缘变薄, 局限性凹陷, 或呈阶梯状变形, 椎体前缘可稍有不整。椎体间隙正常或稍显狭窄, 或显示前缘稍增宽, 椎体边缘软化, 可出现许莫结节。恢复期, 椎板与椎体融合, 结构和外形可渐趋正常, 但后突畸形往往难以恢复。严重的可有后遗性椎骨肥大增生性改变。

4 脊柱骨无菌性坏死

此病系椎体原发化骨核的无菌性坏死, 又称扁平椎、椎体骨软骨炎。

4.1 临床表现

此病少见, 常发于10岁以下小儿, 好发于下段胸椎, 多数只涉及一个椎体。本症常无明显症状, 或稍有腰酸背痛, 局限性驼背, 活动稍受限或局部有轻压痛。

4.2 X线表现

病椎密度增高、致密、扁平, 一般椎体前半变扁较后半椎体明显。可产生局限性脊柱后突, 亦可表现为一个平置铜板状扁平。扁平之椎体横径及前后径增大, 超出相邻椎体之边缘。椎间隙可无明显变化或稍增宽。病椎附近有时可出现小碎骨片, 同时可能侵犯椎弓根, 晚期可出现骨再生现象。

5 腕月状骨无菌性坏死

5.1 临床表现

本症多见于20~30岁手工业者, 男多于女, 常见右手发病。初期表现为腕部之劳损症状, 可持续数日或数周, 此后可无症状, 此阶段可维持数月之久。以后症状再发, 出现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

5.2 X线表现

月状骨体积变小、变形, 外形可呈扁平状, 其上、下缘趋向平行。骨质密度增高, 骨小梁消失, 有时可呈囊样变。邻近骨质正常或稍显疏松, 周围关节间隙常见增宽。晚期可发生关节炎的增生变化, 本病数年后可能恢复正常。

腕舟状骨亦可发生无菌性坏死, 其临床及X线表现与月状骨相同。

6 跖骨无菌性坏死

6.1 临床表现

本病系指跖骨二次骨化中心无菌性坏死。好发于第2跖骨, 偶发第3跖骨。发病年龄以13~20岁多见, 多一侧发病, 临床多有外伤史或跖趾关节运动较大的职业史。局部疼痛为常见症状, 活动或碰击后加重。可有间歇性跛行。检查病趾稍短, 局部压痛, 跖趾关节活动受限, 局部皮肤正常。

6.2 X线表现

早期跖骨头骨骺外形正常或稍扁而宽, 密度增高, 间以小的不规则透光区。局部骨质稍显疏松, 跖趾关节间隙正常或稍增宽。随病变进展, 跖骨头明显增宽变扁, 关节面呈喇叭状不规则凹陷, 以背侧明显, 边缘模糊或有硬化现象。凹陷区内可见不同形态的游离小骨碎片, 边缘光滑。骨干因骨骺改变而变短, 骨膜下皮质增生使骨干稍增粗。跖趾关节呈均匀或不规则增宽, 相对关节面可不同程度的增生呈肥大性改变, 病变可进展成为肥大性骨关节病。

7 跟骨无菌性坏死

此病系跟骨粗隆骨骺的无菌性坏死, 多见8~12岁女孩, 一侧或双侧均可发病, 双侧较多见。临床症状常为足跟痛, 一般能自愈。

X线表现为跟骨粗隆骨骺较正常为小, 变扁平, 外形不规则, 密度不均匀。可呈颗粒状、斑块状或虫蚀状。骨骺线增宽且不规则, 与骨骺相对的跟骨部分也变粗糙, 受累侧踝部诸骨可能显示骨质疏松。

正常跟骨骨骺有时亦可呈分节 (多点化骨) , 密度增高, 边缘也可不齐, 与无菌性坏死相似。故诊断此病必须结合临床症状, 连续观察其变化才能确诊。

8 剥脱性骨软骨炎

剥脱性骨软骨炎实质上是关节软骨及软骨下的无菌性坏死, 并非真正的炎症。骨骺与干骺端未连接前发生无菌性坏死, 则常侵犯大部分或整个骨骺。如发生在连接后, 则表现为软骨及软骨下小部分骨质的局限性坏死。

8.1 临床表现

本病以16~25岁最多见, 常累及一些身体负重较多的部位, 如股骨头、股骨内外上踝、距骨滑车的内上角等部位。多为单侧性, 双侧者可呈对称性。

临床症状按发病时间及部位而不同, 有的无任何症状而偶然发现。多数患者以间歇性关节疼痛、运动障碍、关节内游离体感、肿胀、积液或僵直为主要症状。

8.2 X线表现

8.2.1 受累关节面出现1个或数个凹陷性缺损, 缺损部位大小不同, 可由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缺损部光滑, 但有时呈波浪状。

8.2.2 缺损内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增高的碎骨片, 有的碎骨片呈分节状。

8.2.3 病变继续发展, 碎骨片可完全剥脱而在关节内形成游离体。如游离体大小较缺损更大, 则表示病程较长。

8.2.4 此类患者可合并骨刺形成。

篇3:胸部基本病变X线表现分析研究

【关键词】 胸部基本病变X线表现;胸部基本病变;支气管改变;X线表现;肺部病变;胸膜病变;基本病变;X线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5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45-02

呼吸系统可以发生多种疾病,其基本病变X线表现是以大体病理改变为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各类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对疾病做出诊断。

1 支气管改变

支气管改变主要是指各种原因和不同程度的支气管阻塞。阻塞可因腔内肿瘤、异物、血块、分泌物以及管腔狭窄或痉挛等原因引起;也可因外在性压迫、如肿瘤、肿大淋巴结等所致。部分性阻塞引起阻塞性气肿;完全性阻塞可产生阻塞性肺不张。

1.1 阻塞性肺气肿 阻塞性肺气肿系支气管部分阻塞产生活塞作用,空气能吸入而不易呼出,致使该支气管所分布的肺泡过度充气,发生膨胀,形成肺气肿。主要包括:①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阻塞可发生在段、叶支气管,多见于支气管异物、肿瘤及慢性炎性狭窄等。X线表现为肺局部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稀疏,其范围取决于支气管阻塞的部位。支气管异物引起者常伴有纵隔摆动;②慢性弥漫性肺气肿。阻塞部位多在细支气管,常继发于多种慢性肺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

1.2 阻塞性肺不张 阻塞性肺不张系指多种原因所致肺内气体减少,体积缩小、肺萎缩。因阻塞部位的不同可引起一侧性、肺叶、肺段和肺小叶的肺不张。主要体现在:①局限性肺不张。系小支气管完全阻塞所引起。肺段性肺不张X线表现为局部片状致密影;因膈升高压迫肺底形成的盘状肺不张,表现为横行条状致密影;②肺叶不张。系肺叶支气管完全阻塞,X线表现为大片致密影,整个肺叶缩小,肺纹理密集,相应叶间裂、肺门、膈或纵隔发生移位,相邻肺组织产生代偿性肺气肿;③一侧性肺不张。由于一侧主支气管完全阻塞,表现为一侧肺野致密影,纵隔向患侧移位,病侧膈升高,肋间隙变窄,对侧肺代偿性气肿。

2 肺部病变

2.1 渗出 渗出是急性炎症的主要表现。渗液及炎性细胞代替空气充满肺泡内形成肺的变质。其范围大小不一,可为肺的一叶、段或小叶。X线表现为云絮状致密阴影,中心密度较高,周边密度较淡,与正常肺组织间无截然分界。在实变的影像中可见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小影。小片渗出呈多发性,亦可融合成大片状。渗出病变可在短期内吸收,多不留痕迹。亦可演变为增殖,纤维化或钙化病灶。少数发生坏死形成空洞。渗出多见于各种肺炎,肺结核等。肺出血或肺泡性水肿X线表现与肺炎相似,肺水肿经适当处理,可在数小时或1-2日内完全消失。

2.2 增殖 增殖为慢性炎症反应,在肺内形成肉芽组织,多局限于腺泡范围内,称为腺泡结节病灶。X线表现为密度较高,边界清楚的结节阴影,常无融合现象。愈合后多为纤维组织所代替。常见于肺结核、各种慢性肺炎。

2.3 纤维化 纤维化是急性或慢性肺部炎症的后果和愈合表现。X线表现为局限性索条状影,密度高且僵直,其形态和分布与正常肺纹理迥然不同,多见于肺结核及慢性炎症;弥漫性肺间质性纤维化则产生广泛的粗乱索条、网或蜂窝状,自肺门区向外伸展直达肺野外带,其中可见弥散结节或颗粒状阴影,多见于慢性肺结核、尘肺及慢性间质性肺炎;慢性结核的肺硬变及尘肺融合的团块,则呈片块状致密影。由于纤维组织的收缩,致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肺门、纵隔和膈被牵拉移位等。

2.4 钙化 钙化为退行性变或坏死组织愈合后的一种表现。多见于肺或淋巴结干酪结核灶的愈合、真菌病、囊肿壁的钙化及肺错构瘤等。X线表现为密度增高,边缘锐利的斑点状、块状或球形阴影。可局限弥散分布,肺错构瘤多呈爆玉米花样钙化,尘肺的淋巴结钙化常表现为蛋壳样。

2.5 肿块 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两种。良性肿瘤多呈球形,边缘光滑、清晰,生长慢,一般不发生坏死。而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边缘多不锐利,周边可见短毛刺伸出,其轮廓往往呈分叶状或凹脐现象,生长快,常发生坏死。

3 胸膜病变

3.1 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是疾病的一种症状,液体可以是渗出液、漏出液,脓液或血液等。X线检查可显示积液征象,但难以区别液体的性质。胸腔积液在300ml以下时不易显示。少量积液多聚集于后肋膈角,立位时表现肋膈角变浅,变钝,检查时需让患者向一侧倾斜,才能发现,液体随体位改变而移动,以此与胸膜粘连作鉴别。中量积液时,肋膈角消失,膈面及心缘被遮盖。由液体形成致密影的上缘呈外高内低的凹面弧线。当液体上缘达第二前肋间时为大量积液,患侧肺野均匀致密,有时仅肺尖透明。肋间隙增宽,纵隔向对侧移位。积液位于肺底与膈之间的为肺下积液。X线表现为膈样升高影,倾斜体位或卧位可见游离积液征象。包裹性积液系胸膜炎时,两层胸膜发生粘连,液体被局限于某一部位。切线位时显示为自胸壁凸向肺野的半圆形或棱形致密影。若发生于叶间胸膜则称为叶间积液,表现为位于叶间部位呈棱形或椭圆形致密阴影。

3.2 气胸 气胸为脏层或壁层胸膜破裂,空气进入胸腔即形成气胸。常见有外伤性或自发性肺大泡破裂等。由于气体进入胸膜腔,改变了胸腔的负压状态,肺可部分或完全被压缩。X线表现为胸腔上部或外侧无肺纹理结构的透亮区,内侧一般可见肺压缩的边缘。大量气胸时纵隔向健侧移位、膈下降,肋间隙变宽。张力性气胸可发生纵隔疝。气胸同时伴有液体,称液气胸,在立位时可见到液平面,直达胸壁,若胸膜粘连时,可分隔成局限性或房性气胸。

篇4:肺结核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

关键词:X射线;放射科;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肺部感染的传染性疾病,可治愈。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本病四季均可发病,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但以青壮年为多。肺结核早期发现,及时治疗[1],不但可以彻底消灭结核菌,也能使病变组织得到最大程度的修复。结核菌属于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的分枝杆菌属,为有致病力的耐酸菌。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21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中下肺叶结核。21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5例,年龄均在17-65岁之间。临床多表现为咳嗽、发热、乏力及食欲不振等症状,对所有患者行X线胸片检查,部分患者行CT扫描检查。

1.2方法

1.2.1渗出性病变是一种急性特异性炎症过程,机体产生变态反应,病变部位肺泡内有浆液性渗出。最初自腺泡开始,逐渐蔓延至小叶或大叶。一般肺炎也是渗出性病变,结核性干酪性肺炎,均以渗出病变为主。其影像表现为:斑片状、片絮及大片状阴影。其中心部影像较浓厚而周边则较淡。互相融合而边缘模糊不清。通常称为“软性阴影”。

1.2.2干酪性病变病变进展,由于结核菌毒素的破坏作用,形成干酪样变质,呈淡黄色干酪样物质。X线表现为:呈密度较高、均匀的、边缘略为清晰的小结节状阴影,病变较大者呈片状阴影。当病灶周围炎症消退后,于干酪病灶的周围形成纤维增殖,或形成包裹,称为纤维包裹性干酪病变,边缘更加清晰。包裹性干酪病变较大者(超过1.5cm)称为结核球(又称为结核瘤)。结核球中常见钙化及融解。

1.2.3增殖性病变机体的抵抗力增强,多形核白细胞将结核菌包围、吞噬,吞噬细胞也在吞噬更多的结核菌,形成上皮样细胞,其中间有网状纤维、巨细胞、淋巴样细胞所组成的结核结节(tubercle)。单个的结节约为0.1mm。肉眼不能见,显微镜下可以分辨。当数个结节融合时呈1~2mm大则呈点状阴影。边缘清晰,似粟粒大,更多结节再互相融合,则形成斑点状、斑片状阴影。密度较高,边缘清晰,又称为“硬性阴影”。增殖阴影代表病变好转。典型的腺泡性增殖性病变在X线上形成“梅花瓣状”阴影,是结核病影像的特征。

1.2.4纤维化与钙化增殖性病变进一步治愈而有纤维增殖形成纤维性病变,即瘢痕病变。常使肺组织收缩,肺叶体积缩小。X线表现为:密度很高的不规则,走行无一定方向的索条状阴影。细者1~2mm,粗者3~5mm,边缘清晰。钙化是结核病变中有钙盐沉着,是结核治愈的表现,说明病变已稳定,甚至数十年无任何变化。它可以发生在干酪病变中,纤维增殖性病变最易钙化。此外也可发生于胸膜、支气管壁及淋巴结中。X线表现为斑点状、结节状、块状以及片状、线条状等不同形状的密度最高的阴影,可与骨骼的密度相同。结核性病变最常见有钙化,也是结核病变一大特征。实验证明钙化灶中所包裹的结核菌有时并未完全死亡,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仍可以继续繁殖,形成新的病变引起恶化。但一般说来钙化乃痊愈的表现,可以认为是临床治愈。

1.2.5 结核球实际上并非结核的基本病变,然而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2],并且与肺部肿瘤或其他疾患需要鉴别,故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病变来看待。结核球的病理基本上是一个被纤维包裹的干酪性病变。形成之前可以由结核性浸润、干酪病变、阻塞的空洞等病变而来。在其附近仍有微小的散在的结核病变,结核球邻近胸膜也可以使胸膜增厚与粘连。结核球中的病变并非单一,可有陈旧性钙化、或局部融解坏死,当与支气管相通后,坏死物质排出,多衍变为厚壁空洞。小的结核球可有1.0cm大小,边界清晰,也可有多个存在,是常见的一种结核病变。因有包裹的纤维层,可使病变改变缓慢,甚至数月、数年而变化甚微。

1.2.6结核性空洞干酪病变是结核的特有形式,即结核性坏死,继而液化,这可能与中性白细胞分解产生蛋白分解酶有关。当与支气管相通后,液化坏死物质自干酪中排出,而成为空洞。洞壁的结构最内层为干酪物质层,再外为结核性肉芽组织,而最外层为纤维层及薄层的肺不张。按各层不同结构的多少,和周围组织的状态,空洞可分为下述几种类型。蠹蚀空洞在渗出病变和干酪性病变中产生的,病理上可见洞壁和周围都是由干酪所构成。空洞极不规则,大小不一,为结核的急性破坏、液化、排空所形成,形如蠹蚀状。实际上是一个融解的空腔。薄壁空洞是时间比较短的新鲜空洞。发生时间多在一年以内,病灶周围炎症吸收,纤维组织及肉芽组织均较薄,内壁仅少量干酪物质。X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薄壁透亮区。壁厚约1~2mm。若引流支气管呈活瓣性,则空气进入容易,呼出困难,可使空洞胀大,称为“张力性空洞”。当支气管通畅时,空洞又可缩小。薄壁空洞常有大小变化,此种空洞容易缩小或闭合。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X线片,所有患者中下肺叶影像学表现较为异常,主要有肺炎型、空洞型以及纤维增殖型等。X射线检查对于肺结核基本病变的检测临床存在较好效果。可有效提高确诊率,确定病灶位置,了解病情发展状况,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3讨论

结核菌随血循环可产生血行播散病变[3],经支气管播散者也可形成支气管的扩散性病变。血行播散者,每个病变以腺泡性病变为主,呈粟粒性、斑点状阴影,边缘略清晰,但当有病灶周围炎时,小点状阴影边缘可不清晰。血行播散的特点是分布与大小比较均匀。

支气管播散病变,多沿支气管分布,呈限局性的斑片、斑点状阴影,阴影稍大,有的呈腺泡大,有的呈小叶大。多发生在肺的中下部。播散性结核病变以血行者可作为血行播散型进行分类。然而支气管播散病变则常见于支气管粘膜结核、支气管淋巴结瘘及空洞性肺结核。播散性结核病变多属新灶,变化较快,吸收也较快。

参考文献

[1] 魏利国.肺癌早期的X线表现 [J].中国疗养医学, 2013,04: 342-342.

[2] 王世前.肺部疾病的X线诊断 [J].中外健康文摘, 2010,7(11): 99.

篇5:骨骼基本病变x线表现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在明确肺癌诊断之前的胸片已经有异常的改变,经过临床动态观察,这些异常改变就是早期肺癌的表现,我们汇总30例X线肺癌的早期影像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早期肺癌的诊断。

一,中央型肺癌:肺癌X线征象出现早迟与否,和其在支气管粘膜病理改变程度,形态和类型有关,一般认为“三阻一块”是中央型肺癌的早期的x线征像,就本组所示,在此之前的x线改变有如下改变:

1:肺门及其旁区病灶,它有两种表现,其一,病灶与肺门大血管重叠造成血管的境界不清晰,形态异常,共三例,临床较易忽視,尤其是病灶小于1cm未超出血管境界者,应该注意与正常的浓密圆点的血管横断面相鉴别;前者周边呈现结节影,稍微改变体位摄影,病灶形态更为清楚,逐渐扩大的动态变化,即为其重要的佐证,其二,肺门旁病灶多呈斑片状,结节状门上移。

2:肺门上移三例,上下肺叶充气不良所致肺体缩小,是肺门位置发生改变的常见原因,三例表现为原来的左肺门角相对应的第三前肋端变为肺动脉降支相对,与一年前正常的胸片相比,左肺门提高了一个肋间隙,半年后,其中一例出现左肺门阻塞性肺炎,另两例出现左上肺叶阻塞性肺炎。

3:肺野缓慢萎缩二例,其中一例右上病灶靠近胸骨柄位置,半年后形成右上叶肺不张,另一例右锁骨下结核,10个月后,经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从本组系统胸片所见,结合肺癌的发病年龄和临床表现,我们认为,如x线胸片发现(1)肺门及其旁区》0.5cm结节状或者斑片状阴影者,并有逐渐增大趋势的动态变化者,(2)无明显诱因的肺门移位,尤其伴有水平裂的移位及排除呼吸系统其它疾病的同侧膈肌升高者。(3)肺门血管境界不清或有异常形态,(4)肺叶萎缩与同叶内病灶范围性质不相称,并呈进行性改变者,应该列为中央型肺癌拟诊指征。需要进行定性检查以及CT,MRI检查。

二:周围型肺癌,本组工19例,其早期x线表现如下:

1:肺野内0.5cm大小的豆片状结节灶三例,位于下肺野的豆状病灶,应为密度较淡,容易被肋骨,血管纹理掩盖而忽视。上肺野的豆状病变易被误诊为肺结核而延误病情。

2;蜂窝状病灶7例,此种病灶颇有特征性,其周围有长短交错,粗细不一的线状影,呈放射状排列边缘不清晰。病变区内有大小不一的小泡征,动态胸片中可以见到小泡征由大变小,由多变少,进而形成致密的圆形病灶。

3:圆形病灶2例,一例在后前位胸片上表现为右肺动脉降支模糊不清晰,提示与病灶重叠,侧位片显示右肺中叶有2x2cm的圆形灶,周边不正,有分叶征象,其胸膜有征另一例为右上肺2x2cm大小的圆形病灶,具有分叶和粘膜指征,侧位片提示胸椎已经有转移病灶。

4:节段性肺炎3例,此种表现是周围型肺癌常见的早期x线表现,一例右上肺叶前段炎症,两个月后消散,两年后同位置出现块状影,伴有气管旁淋巴结转移;一例是表现为左上肺叶前段肺炎,原位置反复发作,范围并逐渐扩大,十个月后左上肺叶出现阻塞性肺炎;另一例表现为左下叶尖段肺炎,被误诊为肺结核,三个月后,经过CT检查,诊断为肺占位。

篇6:骨骼基本病变x线表现

【关键词】 乳腺;病变;钼靶X线;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5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264-01

乳腺疾病是女性中的常见并和多发病,其中又以乳腺癌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且该疾病发病率乃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类疾病起病隐匿,在初期很难被诊断,因此如何对乳腺疾病进行有效诊断,如何结合诊断对良、恶性乳腺疾病进行有效治疗则成为了目前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2年到2013年在某医院就诊的160例采用钼靶X线摄影检查的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患者的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照,从而比较得出钼靶X线摄影检查技术在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2年到2013年在某医院就诊的160例采用钼靶X线摄影检查的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所有就诊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均在25-75岁之间,患者病程在5天到12个月的范围内。患者就诊时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出现局部疼痛不适,乳头溢液、有肿块、局部皮肤增厚、腋窝淋巴结肿大和乳头凹陷等症状。所有就诊患者均进行腺钼靶X线影像检查。

1.2 诊断方法 为患者进行腺钼靶X线影像检查时,采用轴位及斜位投照,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部分患者还需加照病灶局部片或者侧位片。一般诊断时间为患者月经干净后的第3-10天。诊断过程中将影像转变为数字化影像再进行进一步处理,并由2名专业医师结合图像及良、恶性肿瘤的图像从肿物形态、密度、边缘、钙化、皮肤增厚、肿块结构扭曲等方面进行比照分析。最后在手术后,将腺钼靶X线影像检查结果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

2 结 果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回顾性实验分析比照利用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和手术、病理诊断之间的差异,从而证实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在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上的临床医学价值。下面笔者将本次研究的数据比较以表格形式列出,具体比较数据,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案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比较

组别人数乳腺良性肿瘤(%)乳腺恶性肿瘤(%)

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16068(42.5)92(57.5)

手术、病理确诊16063(39.38)90(60.62

X2

P值<0.05<0.05<0.05

由表1统计的数据可知,经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为乳腺良性病变的患者为68例,由手术和病理确诊为63例,其中包括19例纤维腺瘤、1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错构瘤、21例乳腺增生结节、3例肿囊、4例乳腺癌,由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2.6%。而在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的92例恶性病变中有90例经病理确诊为恶性病变,其中包括55例侵润性导管癌,16例腺癌,5例髓样癌,6例炎性乳癌、4例浸润型小叶癌、5例良性,经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7.8%。

3 讨 论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提高,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技术已经成为了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首选,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其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患者腺体内部的微小钙化以及浅钙化。本研究中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2年到2013年在某医院就诊的160例采用钼靶X线摄影检查的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患者后期手术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照,经比照发现,经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为乳腺良性病变的患者为68例,由手术和病理确诊为63例,准确率高达92.6%。而在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的92例恶性病变中有90例经病理确诊为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高达97.8%

利用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技术进行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不仅能够触及病灶同时也可以显示不易触及的病灶以及早期还没有形成肿块的病变,因此利用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的诊断准确率很高,但是在诊断过程中还是会因为其他主客观因素而造成误诊,因此在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主治医师需仔细阅片,结合良恶性乳腺病变的特点,通过对病变形态、密度、钙化情况、皮肤增厚以及边缘、大小、血管增厚增粗等多个方面对病变进行识别诊断,从而将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的错误率降至最低。

良性乳腺肿瘤的肿物形态多为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边缘光滑无毛刺,且界限清楚,周围组织结构清晰。其在X线片上所显示的体影多超过临床门诊病变的大小。钙化主要受肿瘤细胞变性坏死后的钙盐积淀、生长活跃的乳腺细胞所分泌的钙两方面的影响。恶性钙化灶多出现在癌细胞变性坏死区。血管增粗、增多,呈毛刺、放射、排笔等多重形状,部分癌病变区还出现引流静脉,这些都是乳腺癌的间接征象。此外患者出现导管扩张、腺体结构紊乱或腋窝淋巴结转移则是恶性乳腺肿瘤的症状,通常良性病变血管、导管则无异常。只要医师能够在诊断过程中仔细阅片,同时利用良恶性肿瘤在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中的特点,就能够减少错误率,大大提高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技术的诊断率。

综上所(述,通过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技术能够有效地对良恶性乳腺病变形态、边缘和钙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同时结合腺体结构、腋窝淋巴结转移、血管、导管在X线中的具体表现,使得良恶性乳腺病变能够在早期得到有效诊断。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腺钼靶X线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在良恶性乳腺病变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是目前乳腺病变的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闫永红.X线钼靶与B超对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的ROC曲线分析.中国美容医学,2012:16.

[2] 杜红文,张蕴,张剑琴,张月浪.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钼靶X线征象分析.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0.6.

[3] 贺松.乳腺钼靶CR摄影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山东医药,2010:46.

[4] 李玮,平学军,石惠.MR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年3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骨骼基本病变x线表现】相关文章:

生物骨骼和骨骼肌教案03-01

骨骼动画05-05

初中生物骨骼范文05-24

《骨骼》教学设计04-19

骨骼教学课件05-03

幼儿科学人体骨骼05-28

flash骨骼工具详解06-01

flash骨骼工具教程06-02

骨骼、关节与肌肉教案04-14

人骨骼肌细胞05-17

上一篇:《托比和口哨森林》观后感下一篇:新闻部招新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