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故事化的误区

2024-05-20

新闻故事化的误区(精选四篇)

新闻故事化的误区 篇1

1 浓厚的人文精神

传统的电视新闻, 往往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事件上, 表达故事的焦点侧重于人物的本身。在关注事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时都是从关注人的角度出发的, 反映了较强的人文精神和平民意识。反映在媒体上最主要的表现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反映出人的价值取向, 涉及到普通市民的衣食住行, 关注人类生存的境况。例如, “生存空间”栏目就是从讲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出发, 关注平民的生活和精神情感状态。在栏目内容方面, 主要的受访群体是普通百姓, 针对普通百姓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表达方式上, 用普通百姓的语言, 贴近民众, 使新闻媒体真正的成为大众媒体。新闻传播坚持人文关怀这既是媒体的责任同时也是普通百姓的要求。电视新闻故事化不仅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了人文关怀, 而且它体现了“受众本位”的新闻观。受众本位是指在信息传播活动中, 传播媒介应当从观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满足受众对各方面信息的需求, 把提高受众群体的思想素质, 政治素质, 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目标, 致力于为受众服务。然而, 媒体在满足受众需要时要把握一定的限度, 不能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 不能伤害受众群体。

2 文本的可读性

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主要是口头传播。电视新闻主播面对摄像机镜头, 将准备好的新闻稿转换成有声语言, 当做“没有写好”播送。虽然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是口头传播, 但由于有新闻文本支持, 因此, 电视新闻传播的有声语言和日常生活中人际新闻传播的语言是有区别的。电视新闻有声语言的优点在于语言清晰, 语言结构简洁, 和书面语言相比没有那么晦涩难懂。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尽可能大众化使更多的受众群体能够理解, 编码要简单易懂, 使普通百姓能够快速和容易的解码。观众对新闻传播的一般要求也是简单易懂。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做电视新闻, 讲述普通百姓身边的正在发生和刚刚发生的事情, 使观众容易接受和产生亲近感。这使得观众感到有一种亲近感和认同感。这种故事体风格的新闻形式是休闲和随意的, 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通俗活泼体没有那么正式, 拉近了传播主体和受众群体之间的距离。它的优点是句式整散相结合、语言易懂、趣味性高等。消闲随意体是尽可能的吸收和借鉴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手法, 主要目的是密切使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 将上述两种电视新闻的格调和宗旨相结合, 可以收到优良的传播效果。

3 富有情感

情感是人在一定的心理刺激, 内心体验和现实感受条件下形成的,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有所感触产生的行为反应和主观的心理状态。情感可以引起人们的审美感受, 如果没有情感, 那么就没有审美经验。具有真情实感的新闻报道能够使观众感受到感染、震撼和激励及陶冶的力量, 加强舆论引导和公众影响力。新闻情感的体现主要是通过使用新闻语言。新闻语言的是新闻报道的外在形式, 它向观众表达新闻事实和传递新闻信息, 它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因素。电视新闻故事化可以使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直接表达情感, 借景言情等方式使新闻报道具有感情色彩, 还可以运用声音, 影像等方式加强感情色彩。在新闻报道中, 要合理利用情感因素, 把握尺度, 理性思维, 反对情感偏见。新闻的生命力在与它的真实性, 只有掌握新闻的真实性, 才能有情感的基础。为此新闻报道要以事实为基础投入适当的情感, 掌握事物的变化。要真实的报道新闻, 抒发情感和表达情感。要做到不能主观猜测, 与事实不符, 乱用情感, 掩盖事实, 损害新闻的客观真实性。

4 形象美

根据美学原理, 美感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形象的具体性和可感性。换句话说, 美总是通过具体的, 可以感知的形象表现的。新闻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永远是以具体的形象存在的。电视新闻传播信息的基本手段是图像。图片是传达现场新闻的视觉元素, 它以独特的方式来证明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故事化图像信息有以下几个个特点:一是, 明确的信息-人们看到就知道说的是什么;二是信息全面-表达记者报道的信息的同时, 可以传播记者不在现场的次要信息, 促使图像信息更加全面;三是生动的信息-利用生动感人, 充满活力的细节反映事物的性质 (动作、表情、场景、情节) 。依据系统论的要求, 新闻摄影记者应该拍出图像清晰, 简洁有序的新闻图片。图像的鲜明性指的是图片中的新闻形象要有足够浓度的视觉信息和新闻说服力。简洁性在于图像中的新闻形象简单明了, 视点集中, 不脱泥带水, 有序性指的是图像信息要统一。

5 纪实性

当代专题片的审美要求是故事化合情节化。纪录片节目的主要采用伴随式的取材方法, 如长期跟踪、连续访问、同时记录等等, 特别是跟踪拍摄, 他确保了事物时空的完整性和记录真实性,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步记录了每个细节。纪实性纪录片侧重于拍的过程以及表现过程的方法, 这正强调了影像的自然原始表现力, 拍过程和事件发展同步进行。从叙事结构来看, 此方法运用了现实生活中的情节要素, 展现了在特定环境中人物活动的发展状况, 观众跟着事情的发展趋势看下去, 被渐渐的吸引到特定的情境里。

参考文献

[1]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得与失 篇2

一、新闻故事化丰富了电视新闻的传播形态

传统电视新闻传播形态,往往都是播音员、主持人正襟危坐,字正腔圆。而这些年来出现的电视新闻故事化,一改过去那种新闻表现形式,代之以说新闻、讲新闻,甚至表演新闻,用对话、交流、倾诉、拉家常等形式缩短与观众的距离,使原来的新闻腔、播音腔,变得轻松、自在,口语、大众。新闻故事化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是在当前电视界比较流行的一种节目制作方法,它不只运用在消息的采制上,而且还大量运用在新闻评论、法制节目、经济节目和生活服务类节目中。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所以新闻的故事化为电视新闻的采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式,它或者是短故事,一事一写;或者是故事连载式,分章节、段落写。

二、新闻故事化满足了电视观众的收视需求

新闻故事化在形式上的贴近性,让观众易于接受。艺术形式与新闻内容相结合,用观众喜欢的方式诠释国家的大政方针,新闻节目的喉舌功能由“显”转“隐”,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引导作用,更有利于观众接受。这些故事类新闻大都来自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使受众有强烈的认同感,如果再加上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方言,整个节目的生活气息便扑面而来。

新闻故事化在表现手法上的多元性,让观众喜闻乐见。故事化的新闻在表现手法上充分调动电视独特表现形式,较之传统的新闻表现手法更丰富、更具体、更富有吸引力,也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让观众喜闻乐见。电视是视听艺术,电视语言的元素包括图形、声音、音乐、音响、字幕、图表和特技等,这些元素的有机组合,使它较之文字语言、声音语言更能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在展现现场的细节和情节上更具优势。

新闻故事化在选题上的丰富性,让观众增长才识。当今社会是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很大,求知欲很强。人们需要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和求知欲、好奇心。而新聞故事化的选题可以涉猎方方面面,可以更多地提供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讲故事、设置悬念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既体现了主流媒体通过不同选题反映社会、时代的主旋律,在潜移默化中使受众的才识得到增长、人生观得到升华,又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理需求和对人情味的体验。

三、新闻故事化的隐忧

虽然新闻故事化所具有的娱乐性更便于广大电视观众对信息的接收和记忆,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新闻本身严肃认真的态度受到冲击,使得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当观众对某一新闻事件特别关注的时候,依然会向传统新闻节目寻求权威、可靠的信息。而严肃问题的娱乐化,可能使这类新闻的传播效果受到影响。具体说来,新闻故事化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通俗化与低俗化的矛盾。这在一些故事化的新闻节目中很难平衡,这些节目在选题中如果把握不准,就会使节目成为黄色与暴力的“集散地”。有些故事类新闻节目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常以黄色新闻和花边新闻价值取向作为选题的依据,注重犯罪、暴力、丑闻、流言飞语、离婚、性等问题,在节目预告中反复强调和铺陈事件的迷离、暧昧与异常,突出和挖掘新闻事件本身的特殊性、轰动性与奇异性,影响受众的收视选择。这种新闻故事化必然导致媒介社会责任的缺失与公信力的衰减。

二是故事性与真实性的矛盾。有些故事化后的新闻节目,越来越重视“讲过去的事情”、越来越爱玩“情景再现”和“真实再现”等招数。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不论怎样“再现”,都要留下摆拍和导演的痕迹,这与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三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矛盾。电视发展到今天,以视觉为主是它的核心。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各种表现形式是电视发展的途径。新闻故事化要讲求客观规律,不能主观想象,决不能“泛故事化”,有的节目适合,有的节目不一定适合。就拿新闻节目来说,重在事实和信息,适当的背景资料介绍是必要的,但如果把新闻盲目地故事化,随机议论、侃谈,就像某一栏目主持人能从“公安民警练三伏”的讯息七拐八拐绕到“西瓜治疗糖尿病的祖传名医”身上,完全是市井聊天的路数就不足取了。

四是选题的广义与狭义的矛盾。近年来,在民生新闻的旗帜下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认为琐碎的、负面的就是民生的,很多故事类新闻节目取材阴暗面较多,而大量体现主流生活和时代特色的题材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有的节目以维护正义、劝人为善的名义,将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昭然于世,只是在结尾处象征性地加上几句无关痛痒的评论,在这一过程中,以防后效的目的没有达到,受众的猎奇心理倒是得到了满足。这种以审“丑”为时尚、以“滥情”为卖点是当前新闻故事化节目的最大诟病。

四、新闻故事化健康发展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要抓选题。选题是故事类栏目、节目的灵魂,选题不准、不精、不新,节目就会苍白无力,吸引观众的能力就先天不足。选题要牢牢把握正确的导向,要把握新闻真实性原则,要多选择积极健康向上的选题。选题要具有典型性,就是选题内容应该在观众的感情世界里有代表性。同时还要把握其戏剧性,在尊重事件的真实性基础上,遵循矛盾冲突推动故事发展的原则。二要抓叙事。叙事要把握好故事的情节,包括情节的安排、叙事方式、省略与铺垫、喧闹的设置、叙事节奏等都要把握好。同时还要注意细节,通过细节给观众留下记忆。三要抓语言。语言包括解说词和镜头语言。解说词要讲究文字的艺术性,要克服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的新闻通病,要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讲求创新性、时效性,增加信息量,关注热点问题,反映群众心声。镜头语言应对光线、色彩、线条等电视画面的构图元素进行艺术的综合运用,提高电视新闻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单位:驻马店电视台)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相关问题探析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故事化,解决方案

按照美国普利策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的说法, 新闻故事化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 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的情节和细节, 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在欧美国家很早就开始了, 比如美国新闻制作人史蒂芬就喜欢把新闻称作“story”而不是“news”。电视新闻故事化最早被引入我国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 它“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此后, 类似节目层出不穷, 如讲述、人与社会等, 各地方台也纷纷效仿, 传奇故事、天下故事会等等层出不穷。不可否认的是, 电视新闻故事化确实让我国的新闻节目“活”了起来。

1. 电视新闻故事化之“利”

1.1 增加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故事化改变了电视新闻单一、刻板的形象, 将艺术手法和新闻内容相结合, 使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由“显”到“隐”, 更利于观众的接受。在取材上, 多采用生活中发生的故事, 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在操作上, 重视细节, 给观众造成“感同身受”的感觉。在结构上, 讲究故事性造成的悬疑效果, 有很强的吸引力。典型节目是央视的《今日说法》。

1.2 丰富了新闻的表现手法。

过去, 电视新闻的表现力更多地来自于画面。但是电视是视听艺术, 图形、声音、字幕、特技等都是电视的语言。故事化新闻对人的“眼球”和“耳膜”都有很强的冲击力, 充分发挥了了电视语言的表现力。

1.3 拓展了新闻的表现题材。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 使新闻不再只是党政重要领导人的活动简报, 而是涵盖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 满足了人们对社会生活各方面信息的需求。

2. 电视新闻故事化之“弊”

2.1 削弱了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 使得新闻的采编过程中的情节性成为首要因素。一些电视新闻节目过分关注情节和故事的细节, 过分强调新闻的“悬念”和观众的“真实感受”。对情节的过分强调削弱了观众对于新闻本身的理解, 过分强调细节化则导致了新闻中很多信息的缺失。新闻节目的故事化可以在“隐”性的报道中达到舆论宣传的效果, 但是物极必反, 过分地强调新闻的戏剧化和细节化, 也会在无形中削弱新闻引导社会舆论的效果。

2.2 减弱了新闻的时效性

故事化的新闻, 决定了新闻只能“讲那过去的事情”, 很多故事新闻节目已经与现时性严重脱节, 这违背了新闻的初衷, 影响了新闻的“时效性”。一直“讲述过去的事情”难免会给观众带来厌倦感, 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降低新闻类节目的收视率。

2.3 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故事化在一段时间内改变了我国新闻报道生硬、枯燥的状态, 但是过分追求新闻的曲折情节, 使新闻的真实可信程度大打折扣。过多的情景重现, 在新闻中增加了很多的事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 使得电视新闻中留下了太多“导演”的痕迹。再加上有些新闻中的细节是编排者“信手拈来”, 这就增加了很多“失实”报道, 削弱了新闻的真实性。

2.4 将新闻引向庸俗化

过分追求新闻的故事性, 使新闻在编排的过程中, 将故事性强的部分进行过分地放大, 进行细致的加工和润色, 以此来吸引观众。这一方面使新闻中掺杂了太多的水分。比如在考古类节目中就经常出现。例如, 某电视台曾经播出这样一条新闻, 名为《她说我不行, 其实我觉得还可以》, 讲述一对夫妻因为性生活问题以致要离婚的事件。在长达五分钟的镜头中, 主要当事人“丈夫”一直直面观众对其夫妻性生活的细节进行较详细的描述, 语言直接, 话题敏感。如此“故事化”的处理方式, 不免有猎奇隐私、流于低俗之嫌。

3. 把握新闻故事化之“度”

3.1 适度运用故事手法, 保证新闻本位

新闻毕竟不是文艺作品, 而且从新闻本体的角度来看, “新闻”和“故事”实际上对立的。所以在电视新闻故事化的过程中不能本末倒置, 因为新闻故事应当是故事化的新闻, 而不是新闻化的故事。在保证新闻本位的基础上, 适当地运用故事化的手法, 以此来充分发挥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也就是说, 在新闻的制作过程中, 应当将引导和谐的价值观始终放在第一位。

3.2 杜绝杜撰,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制作者必须牢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这是新闻和文艺作品的本质区别。新闻的故事化必须建立在真实客观的前提下。另外, 新闻的情节也不能流于浅薄, 不能在不需要悬念的地方强行杜撰悬念。比如, 在新闻中探索某一历史事实的时候, 极尽制造悬念之能事, 然后探索大概半个小时, 结果这个事实到目前还只是一个谜。将节目做成“60分钟的节目, 50分钟的悬念”, 滑稽之极。

3.3 把握尺度, 提高新闻的品位

新闻的故事性只能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辅助因素, 加强新闻的故事情节是为了使新闻更加有吸引力, 但是不能单纯地为了故事而故事, 这便违背了新闻故事性的初衷。另外, 在运用故事化的叙述手法时, 应当注意把握尺度, 对于一些趋于庸俗化的情节应当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

[1]李锦波.浅谈电视新闻故事化[J].青年记者.2009 (20) .

[2]齐爱军.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6 (04) .

新闻故事化的误区 篇4

“新闻故事化”被广泛认可的定义的是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记者富兰克林的阐释:新闻故事化是“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 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 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 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 富有戏剧性的故事”。[1]

首先, 新闻故事化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说新闻, 其核心概念仍然是新闻, 所以必须符合新闻的写作要求, 必须要坚持续真实、客观和公正等新闻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其二, 新闻故事化运用故事创作的叙述方式以及写作手法, 侧重于细致入微地展现细节, 突出情节的戏剧性, 采用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场景描写等技巧, 摆脱了"倒金字塔"等结构的束缚;第三, 故事化的新闻必定离不开人, 放大个体在一个时代背景下的命运, 故事情富有戏剧性, 突出人情味、人格化等等元素。新闻故事化的文本以其灵活多变的结构、生动的情节、平民化的叙述视角、丰富的情感满足了受众对于新闻背后的人的关注欲, 获得了阅读快感。

2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与新闻故事化的背离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 新闻的传播特征也发生了诸多变化, 而这些变化与新闻的故事化趋势相背离。笔者认为, 故事化的新闻是适应传统的报纸及电视媒体的, 而与互联网新媒体格格不入。

人们接触传统媒体的心态与通过新媒体进行阅读者的体验是有区别的。新媒体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故事的讲述和表达。

首先, 新媒体的优势是传播及时迅速。这是其它媒介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 故事化的新闻的采写编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新闻故事力求表现情节的丰富性以及故事内容的完整性, 需要大量的新闻采访, 对于记者的编辑、素材的把握、故事的处理、写作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 一篇完整的新闻故事从采访到成稿需要很长的周期, 其新闻的时效性会大打折扣。因而, 故事化的新闻无法适应新媒体传播对速度的要求, 无法在新媒体时代凸现时效性强这一优势, 故事化的新闻无法体现新媒体短平快的特征。

其次, 新媒体传播体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 而故事化的新闻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故事讲述的起承转合需要特定的结构承载, 一般篇幅比较长, 字数比较多, 需要连贯的思维和连续阅读才能完整感受故事传达的思想和内容, 这与新媒体的碎片化特征也背道而驰, 冗长的叙事, 过多的文字不适宜在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上传播和阅读。

再次, 新媒体终端具有便捷性和移动性特征。由于新媒体终端的这一特征, 用户可以在移动的场景中获取简短易读的消息, 而对于比较长的故事化文本, 需要在比较固定的场合, 集中足够的注意力, 并且还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阅读。这与新媒体时代传播媒介的特征和受众的接受习惯都不相符合。

由此来看, 新闻故事化与新媒体的特征和趋势不相适应, 新闻故事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会面临很多问题。

3 新媒体对新闻故事化的挑战

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场景、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而这些改变对于新闻故事化而言都是挑战。

3.1 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场景

“枕上”“马上”“厕上”本是描述古代人好读书的情形,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 人们通过电子媒体进行阅读基本上也是这样的场景。原来在固定的安静的场合专心的阅读转变为多种零散场景下的浅阅读, 阅读场景的改变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却与故事情化的新闻的阅读场景不一致, 在新媒体营造出来的阅读场景中, 长篇幅的、主要文字的、需要调动多个感官共同完成的阅读体验变得不现实。

3.2 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电子时代的阅读表现手段、信息内容更丰富, 选择性更强, 信息传输的质量更高, 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大大提高了电子时代阅读的互动性, 媒介物质发展变化给受众阅读行为、心理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变化。受众的阅读习惯也更倾向于阅读形象的直观化, 追求视觉感官的享受。[2]

媒介物质形态的变化, 带来了一批新的受众, 人们开始习惯利用电子媒介进行阅读。2014年4月,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人图书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 较2012年均有所上升。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 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 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半数。[3]

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习惯于阅读那些文字内容少、可视化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呈现的内容, 而故事化的新闻报道也与此不相适应。

3.3 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在信息爆炸虚假的繁荣下, 受众倾向于使用较为方便快捷的信息载体进行信息消费, 这种阅读习惯也影响了受众的思维方式。注重图像和感官刺激的新媒体时代与注重理性逻辑思维的传统文字阅读时代在思维方式上产生了很大区别, 受众的逻辑和理性思维能力下降, 导致思维的跳跃、散乱和不规则、不缜密。受众对于多元信息源传递的信息往往不能形成有条理的框架, 在新媒体环境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对于阅读故事化的新闻也是巨大的挑战。

4 新闻故事化的未来

新闻故事化尽管在新媒体时代遇到诸多挑战, 笔者预测它不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但是, 这一类型的新闻报道形态也将会继续存在。笔者认为, 新闻故事化将呈现出分众化、小众化趋势。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 新闻故事化的报道形式能够满足一部分人对于阅读深度内容的需要, 它的报道趋势也符合一些特定群体的审美需求。因此新闻故事化将成为具有个性化风格的作品, 不同的作品类型将满足某一类型受众的趣味。

综上所述, 新闻故事化受到新媒体环境的挑战, 新闻故事化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它将朝着精品化、小众化方向发展。

摘要:新闻故事化一直备受关注, 它摆脱了传统报道的模式化。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呈现出迅速性、碎片化、移动化等特征, 人们阅读场景的约束、阅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们思维方式的受到影响, 新闻故事化表达受到巨大挑战, 将呈现小众化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故事化,趋势

参考文献

[1]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2]张晓旭.关于新媒体发展对国民阅读行为影响的调研分析[D].浙江大学, 2014:9-11.

上一篇:职业院校的美术欣赏课下一篇: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