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作为故事范文

2022-06-03

第一篇:新闻作为故事范文

作为新闻记者应具备怎样的竞争意识?

新闻传媒的竞争就是为了占领市场,争取更多受众,发展壮大。因而竞争已渗诱同类媒体之间,多类媒体之间,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比如同类报纸,同类杂志间,报纸和杂志间,纸质媒体,电台电视和网络媒体之间都是相互竞争,只有意识到这种竞争的态势,记者才能明确自身的安位,在这个行业中生存下去。在竞争舞台上,记者面临有形与无形两种平台:前者主要在类似大型会议、运动会、突发事件上等各家记者会集的场合,如何抢、拼、快、独、绝出消息,出新闻;后者在独家时,对自己心态、竞争,求精品,领跻同行,为服务的媒体创造价值。具体来讲,有如下感想:

一. 时间效率的竞争

新闻的本身的时效性就决定了新闻记者必须有时间竞争的意识,尤其在现代通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比如手机等通讯工具的运用,网络的普及,信息传播平台的开放,报纸的发行可能还是需要以天为周期,而网络信息的传播就可以做到同步进行。最近风声水起的新浪微博,某事件发生的同时,就可能会有目击者和当事人同步将事件和照片通过微博在网络上传播。而往往一个媒体报道越新越快,就更容易得到更多的关注。所以记者不仅仅要有传统的抢,拼,快的竞争意识,还要善于向现代科技借力。

二. 新闻要有独家性,趣味性

现在各个门户网站都随时可以更新着新闻和消息,在街边的报亭各种报纸的类型也是颇多,还有种类不少的新闻杂志,我本人很喜欢看新闻杂志,原因是因为它有较全面又有重点,文字和报道质量很高。在新闻爆炸的时代,纸质的新闻杂志仍得以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报道的角度的选取以及对事件的评价。同期同类的杂志发行时,这个时段社会上的热点话题各个杂志都不会故意回避,而应该是争相报道,但对于同一事件,各个杂志可能选取的角度和侧重点都不会太相同。比如,迈克杰克逊去世的时候,几乎各大杂志都会拿出主要版面来报道,但报道的内容却也不尽相同。作为新闻记者,在报道一个事实前,一定要在如何报道上面下下功夫,一份正常的平庸的报道可能很快就被掩盖,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力,价值也就不大。报道要有独家性,比如,前一段时间章子怡深陷“诈捐门”、“泼墨门”,关于她的新闻被炒得沸沸扬扬又扑朔迷离,那一期的《南方人物周刊》没有直接报道当下的事情,而是选择报道了回顾了章子怡所在的中戏的班级中的一些同学这些年的发展,这样应该是可以解决在事件风口浪尖上也无法采访到当事人的难题,也紧紧抓住了当下的热点问题,照样吸引读者的目光。最近的“钓鱼岛”事件,《南方人物周刊》也是选择了一名日本的右翼对他进行了专访,做了关于他的相关方面的文章,热点就把握的很好。《<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就提到》曾经提到,“给我将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的份上,让它有趣一点!”所以同一事件报道的角度的选取材料的组织很重要,这个方面,除了前线记者要有竞争意识的同时,也有赖于编辑部的指导思想。

三.保证新闻的独立性,客观性

不在竞争中迷失自己的判断力,保证新闻的客观性,独立性。人大概都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人的影响。比如当你处在一个环境中,大家都一窝蜂去争抢一个蛋糕的时候,你都会下意识地做出相同的反应,就是也伸手去拿,也没有想过我为什么要去抢,还有它值不值得去抢。经常在新闻中看到对某一事件的舆论的集体性赞颂或者抨击,即使有异议的人恐怕也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过在这一场浪潮过去后,就会听到一些其他的声音。在我看来,一

个记者能够获得一个发出自己的观点和声音的平台都应该珍惜的,因为你的言论是要面对公众的不特定的人群的,对自己写下的文字负责任才能让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竞争与合作

我觉得一个记者为了赢得一次报道的实效,而过分竞争,这是个有待商榷的行为。比如本来来自不同媒体的记者会在第二天发稿,而某一个记者当晚连夜发稿,可能在这次报道中使得他所在的媒体最先报道了这个事件,占领了市场,赢得了关注率。可是这可能会使得其他的同行走投无路。他的积极性固然需要肯定,可是同时他可能会得罪到其他的同行,试想在他以后的工作中,是否有同行还会愿意帮他。记得有这么一个道理,你想赚到钱,请给你周围的人也分得一些好处,这样他们才会让你赚的更多的钱。讲求竞争的时候也要懂得合作,比如课上老师就提到过在进行异地报道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网联系到异地的熟人或者同行,自己人还未到,就可以先约好采访的事项,使得工作可以提前展开。

第二篇:新闻故事写作

新闻故事采写研讨会材料之六

浅谈如何让电视新闻故事化

周文席

把电视新闻制作的可视、可信,具有吸引力,是电视新闻记者奋力追求的工作目标,而近几年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新闻故事化”,正是在记者们的追求下应用越来越多的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那么,如何把新闻故事化制作的更好听、更好看,更符合电视艺术的创作规律,以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这就是我想和大家交流的问题。

电视新闻故事化实际上就是采用纪实的手法来反映某个新闻事件。从各级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节目中来看,可以粗略把故事介入电视新闻报道分为两类。一类象中央台创办的《生活空间》栏目,主题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还有的栏目名称就直接叫“新闻故事”,这些栏目播放的节目多以新闻专题、科技、法制类栏目的形式出现,节目表述一个个新闻人物或事件,每个节目长度有一定的限制。例如《讲述》、《说事拉理》、《探索发现》、《道德观察》等栏目,虽然属于科技、法制栏目的范畴,但也是新闻故事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例如前期我采写的新闻《一次“真情服务 创造的感动”的诠释》,就具有电视新闻故事化的特点。当时我去哈密物业工程维修中心做周刊时,在和工程维修中心负责人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这样一件事:最近,哈密物业公司维修中心收到一份感谢信,署名是今年75岁的油田退休老人罗永熙,信中大致内容是:今年3月的某一天,四区七栋一单元101室的老人家下水道堵塞,经过维修人员连续近6小时的艰难作业,下水道终于疏通了,这件小事可着实感动了罗永熙老人。

我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新闻故事吗?于是我和罗永熙老人取得了联系,没想到见面后,老人非常健谈,我悄悄的用摄像机记录的老人的谈话,随后,我根据老人叙述找到了维修员工张师傅,请他回忆当时维修的场景,回来后我采取老人和维修师傅同期声对接的形式,把这个新闻事件讲述清楚,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这样就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变成新闻现在进行史,既符合了电视新闻报道规律,又还原了新闻的真实性,让观众看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而然地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一种亲近感。

所谓电视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电视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电视新闻叙述方法。

另一类是在新闻消息中被运用,这类新闻消息在广播电视新闻评奖中又分为短消息(1.5分钟以内)和长消息(4分钟以内)。最常见的是典型报道和时政类节目,把新闻人物或事件用生动活泼的故事讲出来,以尽可能的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新闻故事化创作,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而且更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事故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从而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拓展电视新闻的报道空间,以增强新闻的可视性。

例如前期我好和李华德在机械厂采写的新闻《“传帮带”带出高效率》,就是通过一个新闻故事引入,报道了机械厂某车间开展“融、凝、树、保、推”的情况,通过故事的切入,(一段师徒同期声对接),把故事引出来,让生硬的报道变得有活力,让人物变得丰满,让故事变得生动鲜活。

在去机械厂采访时,我了解到在抽油机车间有这样一对师徒,师傅耐心细致、不仅给徒弟教焊接技术,而且给他讲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和师傅在一起,他学到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看短片《“传帮带”带出高效率》。

新闻故事化一般比较适合社会类、事件类、人物类等类型的新闻报道,在政治类新闻报道中,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而后引出新闻事实。当然,在社会类、事件类、人物类等类型的新闻报道中,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如同小说,有若干个情节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敬老爱老车》就是一条反映领导关注民生的社会类新闻,有坐过敬老爱老车的许多老同志讲述了发生在他们身边或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乘坐《敬老爱老车》的故事。通过一件件小事,串出了一个完成的故事链。

看短片《敬老爱老车》。

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不光带着设备去采访,要带着问题去、带着灵敏的嗅觉去、带着“淘金”的思想去,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人类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

电视新闻故事化引用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使得平淡的新闻报道变得丰满而立体,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魅力。屏幕上的影像只是用一种类似于我们感知世界、解释世界的方式来再现现实世界的,它只是“真实”世界里部分事物的一种映像,一种“主观”映像,它是一种被电视节目制作者以一定的方式程序化了的、符号化了的人、物和事件。比如对空难、地震的报道:以往只有干巴巴的死难人数、原因调查等“硬新闻”,但电视新闻故事化就可以抓取空难、地震中惊心动魄的镜头,将一起庞杂的突发事件分解成若干动人心弦的新闻故事。就拿汶川地震和近期的青海玉树地震来说吧,从国家领导人深入现场慰问到相关救援机构挑灯夜战挖掘,从人拉肩扛的部队官兵到忘我生死、舍身救护的医生,全国人民在一起,“一方有难八方志愿”,山河悲唱,举国哀悼,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电视画面都是记者深入现场取到的宝贵资料,场面真实感人。

可见,电视新闻故事化更易引起观众的兴趣,拉近观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可以把平凡的题材变成深刻的话题,通过极具人情味的镜头语言增强了电视新闻的观赏性。

新闻故事化实质上就是借用文学的手法写新闻,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新闻故事化手法突出强调趣味性、人情化和矛盾冲突,注重新闻事件的画面、细节,重在技巧的运用,同时对新闻时效性以及新闻的来源具有较高要求,所以,记者在运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时,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在追求审美效果的同时,绝不可忽略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第三篇:观新闻故事有感

今天晚上,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一个新闻故事,很有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说的是沈阳市一位老板开了一个叫金丰超市的商场,开业两年期间,被政府有关部门检查罚款了39次。第一次是在开业的时候老板打出“金丰超市,物价最低”的标语,工商局的人说用“最”字做标语违反了《广告法》,要罚款。第二次工商局的人想捞点钱,就去金丰超市把真的烟说成是假的烟,把烟没收,还要罚款,老板请朋友帮忙才把烟拿回来。可是,过了几个星期,工商局的人又再次来到金丰超市,把真的白酒,说成是假的白酒,要没收并罚款。面对无休止的检查罚款,老板忍无可忍,拿起了法律武器,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工商局的人怕事情败露,连忙做老板的工作,让他撤诉,老板饶了他们,撤了诉,工商局的人赶忙把白酒和罚款送了回来。从这件事老板懂得了法律的重要性,以后每当有不合法的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老板就毫不留情地到法院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看完这篇报道后,我很有感触,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太重要了,我要从小学好法律知识,更好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第四篇:怎样采写新闻小故事

什么叫新闻小故事?顾名思义,它是新闻和小故事相融其间,寓新闻于小故事之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特点有三:一是短小精悍,常见的有四五百字、六七百字成篇的;二是有故事情节;三是新闻性强。它写真人真事,不容虚构、夸大和合理想象,内容要确保真实性。

新闻小故事的写法

2010-03-19 21:08:19| 分类: 习作交流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什么是故事?

1、故事的概念:所谓故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语言艺术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叙事类文体。故事讲求寓意深刻、人物典型、情节感人、以小见大。故事比较忌讳情节平淡,无可读性。

既然故事具有文学性,是语言艺术,所以,需要在驾驭文字上下工夫,通过生动的描写、细致的刻画,才能写出感人的故事。

2、故事的构成:故事是由标题、开头、事件过程、结尾构成。

3、故事与事迹的最大区别:一是写作语言不同。故事有故事语言,新闻有新闻语言,事迹有事迹语言。事迹语言要求平、白、直,不能滥用修饰性语言,包括形容词。故事则很灵活,可以含蓄、可以运用比喻、夸张等一些文学修辞。二是表现内容不同。故事内容要求不能多,是按照主题的需要,对一个或几个片段集中进行描述;而事迹则是把一段时间的所有优点全面表达出来。

故事化——新闻提高可读性的法宝

新闻故事化的原因:人们为什么喜欢听故事、读小说看电视剧或电影,而不喜欢干巴巴的说教,就因为故事有情节、有细节、有人物命运,甚至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写新闻也一样,新闻报道怎样才能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新闻故事化无疑也是增强新闻感染力和吸引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重视故事情节,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写出故事细节,能增强新闻的感染。注重讲究构思,能增强新闻的趣味性。实际上,一篇好的新闻,要让它能够渗入读者灵魂,打开读者心灵之窗,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一个个动人故事来完成,这比单纯报道干巴巴的政策信息、概念、观点和数字,效果要好得多。

(一)重视故事情节,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二)写出故事细节,能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三)注重讲究构思,能增强新闻的趣味性

何谓新闻故事化,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是这样解释的: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新闻小故事定义:新闻小故事是通讯的一种,是通过讲故事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新闻体裁。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单一而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

特征:小通讯不仅篇幅短,而且内容集中,情节性强。顾名思义,首先是要小, 不超过八百字为宜。大了就容不下,就得改用别的样式来写,但小中要见大,要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其次是要有故事,就是要有事件、有情节、有波澜、有结果,兴味浓郁,引人入胜。三以小寓大。通常反映一人一事,表现一个片断,内容单一,篇幅短小、线索简单,不求人物繁多,场面太大,不必横生枝节,求精悍、生动。否则就失去“小”的特点。时间跨度不要长,只截取一个场景、一个时间段。

重视新闻小故事:写小故事是练笔的好方法。小故事只是反映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二个场景,二三个人物,由于情节单一,文章短小,比较好练笔。一些名篇,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的生命》、《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为了周总理的嘱托》等,其实也是通过一个一个的感人至深的小故事串起来的。如果有了写作小故事的深厚功底,一旦写起“大块的”通讯、报告文学来就有了基础。

故事的写法

故事的写法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布局讲求“紧凑、统

一、完整”、谋篇讲求“层次清楚、前后照应”、角度讲求“新、奇、巧”。因此,写故事就不能象写总结写事迹那样,只要是好事就往上写,或者写出几个方面来。比如:写某人检查认真,避免事故,然后又写该人认真打扫卫生,后来又写该人怎么助人为乐。这不是写故事,这是在写一本“豆腐帐”。

下面,我结合自己写作经验,按照通常写作步骤,谈一下写故事的最基

本方法。

第一步,首先要找一个要写的对象。然后收集一下该人感人的事迹,在收集的事迹中,选择一个侧面或同类型的二件事(但最好别超过三件)集中写。

最好集中写一件事。

第二步,起一个有个性的标题。比如:试验“大碗”、维护“老班长”等,再比如:《寒夜排险》、《不知疲倦的状元郎》等。

第三步,写故事开头。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头开得好,故事就完成了一半,往下就好写了。那么,怎么开头呢?

1、找一个下笔的“点”。动脑筋一定要找到。

2、养成开门见山的写作习惯。因篇幅短,入题要简洁明快,必须从一开

始就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珠子。

第四步,写事件过程(就是写故事情节)。

一是把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现状交代清楚。

二是抓住人物特点和人物的亮点细致刻画。

三是搞好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描写和环境描写。

第五步,写结尾。结尾要精彩,要升华拔高

新闻小故事,靠故事情节取胜。当年的名篇《西瓜兄弟》,之所以写得生动感人,就在于此。随军记者王匡1947年10月间路过淮阳县李楼村时,听到一个有关西瓜兄弟的故事。当地李姓西瓜兄弟两人,每年每人种亩把好西瓜。西瓜老大的地再村东大路边上,西瓜老二的地再村西南小路边上。瓜熟的时候,村东走过了一队国民党的兵,他们见老大的瓜,你抢我夺的,不一会,一亩多地西瓜就一个也不剩了。过了20多天,村里忽然来了八路军,巧的是这会八路军从村西南老二的瓜地边过。西瓜老二想:“我这瓜地的瓜完了!”路过的八路军一个个地赞瓜好,但是连脚都不停地往前走。“这八路军就是怪呀!”西瓜老二说着就站起来,提着瓜刀,跑到地里抱起一个大西瓜,往路边一放,刺刺地切开了,“吃西瓜,弟兄们!”西瓜老二向八路军叫,但都没有人答应他。“走路渴啦,来吃块瓜!”西瓜老二又向另外一些士兵叫着,但回答都是:“谢谢你,老乡!俺不吃。”这一下西瓜老二急了,大声嚷起来:“看你们八路军!把瓜切开了怎的不吃呀?”这时有个16岁的小司号员向他问:“老乡!你这西瓜多少钱一个?”“不要钱,随便吃吧。”西瓜老二边说,边拿起瓜往小司号员跟前送,小司号员连说:“俺不吃,俺不吃!”脚不停地朝前走了。西瓜老二捧着瓜,直愣愣地在西瓜地边站着。队伍还是肩并肩地往南走,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这篇小故事总共700多字,写得有情节,有冲突,且情节围绕着矛盾展开,人物的思想,以及故事的意义,从中得到充分的揭示。

新闻小故事,不仅要有生动的情节,而且要有新鲜感。有些通讯员写那种恰到巨款“完璧归赵”的故事,第一次写当然新鲜,第二次还是那么写:某某饭店服务员发现顾客遗忘在凳子上的一只包,打开一看,里面有1万元现钞,就交给了经理,饭店经理报告了某某派出所;某单位供销员发现失落了这笔巨款,急得大汗淋漓,后来又是怎样找到的,最后,某单位供销员向某某饭店送来了一面绣有“巨款失而复得,风格高尚无比”的大红锦旗,再三表示感谢。如此而已,报纸自然就很难采用了。

拾金不昧的故事并不是不能写,重要的在于写得新鲜,不落俗套。《浙江日报》1990年10月27日刊登的新闻小故事,尽管也写拾金不昧,但是写得非同寻常。10月6日下午,浙江省临海市双港乡荷莲地村周红军,将准备购买车辆的4000元人民币装入皮包,放在朋友家中的一只纸板箱内。第二天,朋友的母亲在清理家杂时,随手将这只纸板箱当作废品卖给废纸收购户。废纸收购户又将这只纸箱连同其他废报纸一起投售到临海箱板纸厂,过磅后直送该厂废纸打浆车间。10月9日后半夜,车间打浆工吴华素将这捆废纸板拆散准备投入浆缸时,发现纸箱内有一只皮包,她捡起皮包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叠人民币,还有身份证、驾驶证等,她立即将皮包交给了厂值班领导。10月12日,周红军接厂房通知,前去认领回这只装有4000元钱和重要证件的皮包。这则新闻小故事,情节曲折,它生动地反映了女工吴华素在这笔钱“放入私囊无人晓”的境况下不昧钱财的高尚风格,富有新鲜感,具有教育意义。

自身故事情节曲折、生动的,写成一则新闻小故事,恐怕是不难得。那的是那些有一定情节、但并不怎么曲折的素材,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也能写得有滋有味,引人爱读。这就得要精心构思巧安排:《法制日报》1989年5月26日刊登的《特殊情书》。一开头写道:5月4日,广西边防某部12连上士班长刘文清收到家乡的一封来信,拆开一看不由得一愣:信上除了含蓄的求爱外,还有10道法律测验题!读者一看这个开头,便顿生疑问:一封求爱信,怎么还有10道法律测验题?这位班长到底有没有把这些法律测验题都答出来?其实,这正是此稿作者精心构思后所设置的一个悬念。之后,作者为解开读者的疑问,采取剥茧抽丝的手法,娓娓道来。作者写了刘文清入伍后的出色表现,写了王妍如何对柳问请产生爱慕之情,写了王妍如何了解到刘文清“喜欢讲哥们义气,重老乡观念”的毛病,写了她如何趁他回乡探亲期间给他买了5本法律书籍,以及后来怎样向他提出用4个月时间学完这些法律书籍的要求。作者写道,原来这是同学王妍写来的一封特殊情书。“刘文清读罢信恍然大悟,4个月过去了,这是王妍在检查自己的学习成绩呢。”此稿结尾处,作者清晰地写明了刘文清接到这封特殊情书后的态度,也就是这篇新闻小故事的结局:“当天晚上,刘文清给姑娘回了信,将10道法律题工工整整地答在纸上,同时向王妍表示,把爱情化为动力,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军人。”略以琢磨,这则小故事本身的素材平凡无奇,由于作者巧设悬念,读起来倒也令人兴趣盎然。

有的作者通过妥善安排结构,用平平的材料作铺垫,然后形成一个高潮,也可以写成一个有完整感地故事。《浙江日报》1989年6月2日刊登的《媳妇讨厌婆婆分灶两年,孙儿一语惊人婆媳喝好》便是这样。浙江省平湖县(今为平湖市)某厂女工戚某讨厌她的婆婆,婆媳关系不好,分开居住过日子已有两年。作者写了戚某的丈夫好说歹说也说服不了妻子和母亲以后,突起波澜:同年5月27日中午,戚某7岁的儿子斌斌在吃中饭时,突然天真地问母亲:“妈妈,奶奶怎么一直一个人吃饭呀?”戚某轻声答道:“她老了。”“那妈妈你老了以后也一个人吃饭吗?”虽然这是出自天真的儿童之口,可戚某听了这句话后,一下子满脸通红,愣在桌子旁边半天吃不进饭„„到了傍晚,她带着儿子一起走进了婆婆的房间,不好意思地说:“妈,斌斌叫我请你和我们一起过。以前我对不起你„„”写得生动感人,且做到首尾相应,形成故事(见报稿附后)。

我们通讯员经常会遇到这种那种零星材料,若能如此这般地精心构思,虽写不出大波大澜,但也能写出微波细浪来,构成新闻小故事,且能使读者饶有兴趣地读下去。这种妥帖运用零星材料的写法,值得通讯员借鉴。对新闻小故事时效性的要求,虽然没有像消息那么高,但是也宜及早报道。一般地说,10天之内为妥;迟的,也不要超过一个月。插秧期间发生故事,挨到割稻季节才作报道,显然是时过境迁,难以见报。

新闻小故事•周阿婆康复了

作者:简永标 甘书红 加入时间:2009-3-5 20:54:54 来源:端州新闻中心

近日,光明社区居委会的几名干部又来到八旬孤寡老人周妙珍阿婆家中探望,并将一件新衣服送给她。周阿婆乐开了花,紧紧握着居委干部的手说:“多谢你们和好心的街坊,把我从‘鬼门关’里拉回来。”

周阿婆是一位81岁的孤寡老人,去年12月份的一天,她到市场买菜,不小心跌了一跤,

造成脑干梗阻,处于昏迷状态,如不及时抢救,将有生命危险。

邻居和居委工干部发现后,马上拨打120,将周阿婆送进了端州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居委会干部又跑前跑后,争取到了2000元的临时救助款,作为周阿婆的医治费用,还找到了一位护工专门护理周阿婆。此后每天,光明社区居委会的6名干部轮流到医院看望周阿婆,直至其最终出院。

周阿婆虽然出院,但身体还十分虚弱,衣食住行都需要有人照料。该社区的叶姨不仅肢残,丈夫也是残疾人,但她每天帮周阿婆买菜煮饭、洗衣、搞卫生、擦身,就像女儿一样悉心照料,忙完之后,才回到家里煮饭,照顾丈夫,每天都累得筋疲力尽。在叶姨一个多月的精心照料和众人的帮助下,周阿婆终于完全康复。

叶姨两公婆都是残疾人,为何还主动照料别人呢?叶姨告诉笔者,她家是低保户,家境十分困难,前两年女儿考上大学,但没钱读书,在居委的帮助下,一位姓何的阿姨每年都资助5000元给她的女儿,到如今已资助了20000元。她一直想回报社会,虽然没有钱来帮助别人,但也可以用其它形式帮助有需要的人。

小故事(小通讯)

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通常表现一人一事,线索单一而有故事情节,短小精悍,生动活泼。不能写得人物繁多,场面太大,枝节横生,否则就失去“小”的特点。

〈实例〉

温馨留蓝天 爱心在人间

——陈太菊家人向西南航空公司致谢

陈 波

3月22日下午,因丢失一年血汗钱受到西航乘务员帮助的打工妹陈太菊的两位姐姐陈太凤和陈太翠,从广汉市专程赶到成都双流机场,亲手将书有“温馨留蓝天,爱心在人间”的一面锦旗赠送给西航总经理王如岑,以表达全家人的诚挚谢意。

去年12月30日,在广东中山一童装厂打工一年的陈太菊从珠海机场乘机到成都,过安检时忙乱中不填将12900元血汗钱丢失了。当她痛不欲生之际,西航乘务员带头为其捐款,从而感动了全机123位旅客纷纷为其解囊相助。当晚23点过,同机旅客古和强、张其君夫妇在回家整理行李时意外发现了陈太菊的钱盒,于是连夜驱车冒着浓雾赶到双流机场,将钱盒交给西航乘务部值班领导。元月一日,西航派人到广汉寻找到陈太菊后及时归还了钱盒。陈太菊得到失款后,感动不已,当场将在飞机上所得的6000元捐款委托给西航的同志,请转捐给“希望工程”。四川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接到这笔捐款后,打破常规,速将该款划拨给朱德同志的故乡仪陇县,从而使15名失学儿童得助重返校园。

“这一串串动人的真实故事,就像是导演编的,简直令人不敢相信,然而它却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自家人的身上”。陈太凤噙着泪水,满怀感慨地握着王如岑的手说:“你们培养了这么好的乘务员,我们全家人永远都会感激”。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3天前才从北京开完人大会议归来的王如岑托着锦旗说:“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共同的大事,刚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把它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陈太菊把款转捐给‘希望工程’的举动,做得很好,它对我们继续抓好安全服务工作,也是一种激励。”

据悉,陈太菊已于3月13日重返广东求职打工去了

:“小”也不放过

2011-03-16 15:10

来源:中广军事

打印本页 关闭

2004年6月,汪锡广到某仓库进行预算审计。这个仓库位于濒临大海的山坳里,分库却远在市内,属于小、散、远单位,规模不大,人员不多,司务处也只有一名士官,只允许有几千元现金流动。

“越是小、散、远的单位,就越不能掉以轻心。”汪锡广给自己打气。车子一到库区,就径直到司务室,对司务长说:“请将保险柜打开。”

“首长,昨天去总库办事把钥匙忘在那里了„„”一时摸不着头脑的司务长,脸色胀得通红。

“没关系,再等一会,让总库派人送过来。”汪锡广安慰这位借口说慌的士官小伙。

对白几句,这位士官只好从命。

打开保险柜一看,汪锡广只见里面还有一个小抽屉,小抽屉里放着一叠现金。按照财务制度,这已属违规。再一查,现金的流量比账上少了整整两千元。

“说说,怎么回事?”汪锡广盘问道。

司务长一阵沉默,过了一会,眼泪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原来,他的姐姐就在驻地谋生,做生意资金周转不过来,便向弟弟借,可因存款没有到期,怕影响了自己可得的利息,便生主意,挪用了公款。

汪锡广一方面严肃地批评了这名士官司务长,让他立即到银行取出自己的存款将公款补上,另一方面又与仓库领导商议,将思想工作做细,防止出现其他的问题。

第五篇:新闻故事化采写要求

学习与交流:

中心领导在关于新闻中心如何“解放思想、谋划发展”问题上,多次与科室长座谈,反复强调,有些稿件浮在面上,基本上是空对空的东西,有的是材料,有的要素不全,有的对领导讲话不能把握要旨,甚至引起歧义。为此,要求新闻采访写作要“告诉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不能断章取义。”

尚书权 2008.11.8

新闻故事化采写要求

中心领导在关于新闻中心如何“解放思想、谋划发展”问题上,多次与科室长座谈,反复强调,有些稿件浮在面上,基本上是空对空的东西,有的是材料,有的要素不全,有的对领导讲话不能把握要旨,甚至引起歧义。为此,要求新闻采访写作要“告诉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不能断章取义。”

此后,中心主管领导召集新闻采编部门负责人前后两次进行讨论,提出了具体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必须弄懂什么是新闻故事化

所谓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臵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这种报道方式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人类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1 实现新闻传播的价值。

二、充分认识新闻故事化的优势 1.故事化新闻写作能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平面化和现场感不强是纸质媒体的缺憾,而故事化新闻写作引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使得平面化的新闻报道变得丰满而立体,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魅力。

2.“找故事”使新闻采编更注重新闻性

新闻的故事化要求记者在寻找线索时会更注重重要性、贴近性、趣味性等新闻要素,偏向于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故事,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故事化新闻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提升了新闻的内涵、拓展了新闻的影响力。

三、各种新闻题材都要体现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不仅体现在通讯中,各种题材都有故事化的要求。消息,一般要求是新闻要素齐全,简单明了,交待清楚,但这中是最基本的要求,较高的要求是,消息要有事件、有背景、有分析,有观点,同时,消息中也可以有故事;通讯,勿庸臵疑,要求故事性强,有深度,背景清楚,主题突出,情节生动;现场稿:要有亮点,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故事;对领导活动的报道及引用领导讲话,要把握准确,突出重点,概括全面,尽量用原话;特别要强调的是,

2 油田生产单一,各种措施大同小异,如果不深入采访,稿件内容容易干枯。因此,一定要有现场,见人物,听对话。写出每一个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故事新闻故事化。

1.用形象的事实说话,突出情节和细节。悬念和冲突是故事的基本构成要素。一个好的完整的新闻故事应该有明显的现场感和紧张感”;“提供给读者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新闻故事化重描述、冲突、情节——这是新闻故事这种信息表达方式的体现。故事要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要强调对事件的过程的展现,及事件内含的悬念、冲突的表现。要用故事化的叙述,选取一幅幅画面,一幕幕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也可选用鲜活的直接引语,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度,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在回味中领略其深邃的内涵。

2.以人为故事主体,以人的视角写故事。在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近年来媒体流行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闪跃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展示了一种人性的崇高美。故事化的手法,使那些看似单调乏味的事例变成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感人故事。

3.建立多维的、立体的故事叙事视角。新闻是一门叙事

3 的艺术,用故事化手法叙事的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叙述的视角选择。一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二是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记者像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三是第三者的叙事视角。即借他人的眼睛对事实进行客观的叙述。

四、落实“三贴近”,转变工作作风

新闻故事化不仅仅是写作要求,而是对作风、文风、人品的要求,也是开展三项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新闻故事化的根本途径。

1.贴近实际,切实做到重心下移。原油上产,难点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原油上产的故事也在基层。过去那种靠打电话、泡材料写稿子的现象必须坚决杜绝。只有贴近实际,写出有吸引力的作品,才能推动工作,推动油田上产。贴近实际,就是要重心下移,把新闻采访的重点放到基层。“记者蹲点抓基层”就是贯彻贴近实际、重心下移的体现,就是注重实践、注重实效的体现。

2.贴近生活,主动对接员工需求。新闻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而贴近生活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接员工需求,从员工需求中寻找故事,用故事把油田领导的要求同群众愿望统一起来。

3.贴近群众,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深入群众、贴近群

4 众,是一个老话题。为什么要“老调重谈”,这是由我们新闻故事化宣传任务所决定的。员工群众是新闻故事的汪洋大海,这个大海中,新闻故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五、强化业务学习,坚持新闻创新

新闻故事化实质上是用各种新闻技巧写作新闻,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要增强故事性,必须强化业务学习,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创新新闻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手段,满足读者意愿。

一是新闻视觉要创新。新闻采写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善于运用新的眼光看问题,运用新的新闻视觉审视新闻事件、身边的新事物、新变化,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分析新问题、新现象、新发展、新趋势。

二是事实内容要创新。就是抓住新闻实践中那些代表事物发展趋势,透过表象抓住能体现事物内在本质的东西,写到新闻作品中来,体现到作品主题上去,做到以小见大,一滴水折射阳光,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三是写稿角度要创新。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大主题,小切口;新视觉,深挖掘,找准切入点,通过巧妙选取角度,达到作品高,形式活,有创意,有吸引力的目的。

四是语言创新。要注意吸收社会转型期的新思想,新变化、新事物和与此结应的是新概念,新提法,新词汇和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前沿的新闻报道绝不能一

5 个调子弹到底,必须跟上时代,进行语言创新。

上一篇:学生评语鉴定范文下一篇:学校德育目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