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的故事范文

2022-06-18

第一篇:新闻记者的故事范文

记者团的故事

学生记者;袁文娟郭琼王旭文报春

拿着报纸的新生,看过来,这里的记者团很精彩!记者团从1985年创立,带着一份青涩与坚持共同成长。走过的二十六年里,记者团荣获全国三星级校园媒体、江西省十佳校媒,其一直以捕捉校园最新动态为己任,纪录校园里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记录了农大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脚印。

曾经的你是否有一个记者梦,或是热爱记者这份职业。倘若你希望自己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尽情讴歌人性的真善美,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身边的点滴生活。那么记者团是重拾曾经梦想的殿堂,成为一名学生记者,可以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洞察,迅速及时地捕捉到新闻消息。有机会与团内好友一起采访到校园里最优秀杰出的老师和同学,聆听并讴歌成功者的事迹,从他们的故事中感悟自己的人生。而后用自己的妙笔生花,向大家分享校园生活的美丽瞬间。忙碌的采访中,与团友死党产生了深厚友谊的同时自己在记者团的归属感也不断提升,让新闻、记者、文字、团友,成为大学生活的关键词。

记者团成员除了肩负学生记者的身份,为校报进行日常写稿拍照工作外,还在记者团下设两个小组,即青梅小组和新闻写作小组中有所工作。青梅是一个不同于纸媒的新概念的媒体平台,与新浪、3G门户、搜狐等主流新闻性客户端相比,青梅独具地域性特色,内容完全本地化服务,更贴近我校学生实际,受众主要为我校师生,是学生记者们实践新闻梦想的又一大平台。

在谈到青梅时,记者团副团谷文学这样说道:“刚运营青梅时梦想着有一天它能成为农大人工作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小助手、小灵通。但正式运营青梅后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无论是内容更新还是宣传推广,都收效甚微。在经历了初期预热、中期爆炸、后期保温推广后,青梅已经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用户。青梅运营一年了,虽然离之前的梦想还有一段距离,但相信假以时日,青梅一定会成为农大普及率最高的新媒体应用!”。新闻写作小组,是记者团内相对独立的一个主攻新闻评论、深度报道的小组,现任小组负责人熊灵杰给我们介绍到,建立新闻小组,组内成员可针对近期社会热点或者校园热点问题分队完成深度报道任务,完成新闻稿后往《江西日报》、《中国青年报》、大江网和非常校园网等诸多平台。目的是让更多有新闻理想的同学有广阔的发展平台,使记者团更有社会的担当,得以发出大学生自己的声音。

对于记者团今后的发展,担任江西校媒联盟主席的记者团团长任潇逸说:“记者团以后的制度会更加完善、职责更加细化,青梅会更加成熟,各种传统活动也会在创新中延续下去,希望建立团员成长档案,让记者团见证并纪录团员们的成长。同时,“走出去”给记者团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大学生记者团作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和江西高校传媒联盟的会员,致力于内引外联,加强与外校校媒的交流联系,不断引进外地思维和新型管理模式,增加信息收集渠道,给记者团的发展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在这里,记者团会给你一个走出校门,拓宽视野的机会。

记者团是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有着各种“有爱”的活动及制度。品拓部部长李丹丹在采访中提到:“沿袭多年的值班制度、举办羽毛球比赛及晚会、圣诞节互送苹果、女生节心愿实现等活动,让记者团真正的凝聚在一起”。另外,记者团的实习记者的选拔及师徒制也是一大特色,实习记者在优秀骨干的带领下体验式进入记者团,接触团内写稿、拍照摄影、策划、网络推广等一系列日常工作。这种心血培养模式避免了一锤子买卖产生的弊端,使记者团和新生可以双向选择,也把恰似亲情的师徒关系作为联系每个人的纽带,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

“不管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出发的原因”,前任团长赖舢在采访时说道。他希望记者团能够不忘初心,坚定不移地实现新闻梦想。在这里,记者团像一只大鹏,希望你是它新添的羽翼,希望它载你高飞

第二篇:《记者的儿子》幽默故事

同事的儿子小哲今年5岁,上幼儿园大班。因为老公平时工作忙,闲暇时间,同事经常带小哲到我们报社采访部办公室玩。很多时候,我们都忙着在电脑上写稿,同事们相互打招呼也多是“在写稿呢”“又写什么大稿”……之类,这些与工作有关的事情。小哲也比较调皮,我们有时间也会故意逗他玩。

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他在学校和我们办公室里闹了不少笑话,记录一二供大家一乐。

“我正写稿呢?”

一个周末,他和同事到我们办公室玩,办公室有两个同事正在电脑上“啪、啪、啪”地写稿。可能是刚认识了几个新字,要在妈妈面前表现一下吧。他要同事打开电脑,说要写字。同事帮他打开记事本以后,刚开始他还认真地写了刚学的字,可能是听着旁边“啪、啪、啪”响个不停,感觉自己写得太慢了吧。过了不到2分钟,他不耐烦认真写了,就在键盘上瞎按一起。

同事看他不认真地瞎按一起,就说:“你这么快地按,写出来的东西都不知道是什么……”只见他不耐烦地打断妈妈的话,说:“烦人,你没看到,我正在写稿呢,不要打扰我。”

旁边一位同事看他这么可爱,就故意问他,“靓仔,那你一天写几篇稿啊?”“2篇!”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这写稿效率比我们都高啊。”同事说。

“今天没交稿”

一天下午,放学后,同事去接他回家,看到他一脸不高兴得样子,就问:“宝宝,今天怎么了,这么不高兴呀?”没想到,他说:“今天没有交稿,老师批评了我。”

原来,头天下午放学时,老师布置了写生字得作业,小家伙晚上玩得开心,把这件事给忘了。第二天,老师让他交作业,交不上来,老师就批评了他。

第三篇:新闻媒体报道有关母亲的故事

1、《血色母爱》的报道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母亲带她的女儿去滑雪,她们太兴奋,滑得远离了指定的地方,导致雪崩,母亲俩穿的银灰色衣服与白色相似,救援飞机根本看不到她们母亲把自己的血管割破,用鲜血写了“SOS”使她的女儿获救,而这位伟大的母亲却因失血过多,永远地离开了她的女儿

2、三月份《青岛早报》报道:一个16岁的女孩患了一种怪病,至今身高才1米左右,她母亲到处求医,终于找到了一家可以医治孩子的医院,但费用太高。这位母亲为了救她女儿,决定卖肾筹钱。

3、韩红的歌《天亮了》是为下列事件而唱的:某省一旅游景区内,一满载游客的缆车突然从高空坠下,就在转瞬即逝的生死关头,年轻的母亲和父亲一起,奇迹般得将不满周岁的孩子高高举起。结果,缆车内30余名游客除这个小孩存活外,其余全部遇难。

第四篇:“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获奖选手演讲稿

“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获奖选手演讲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叫余xx,是xx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的一名记者。

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段经历。那是我从事记者行业8年来,最难割舍一段情结,也是我对爱岗敬业这一价值观的全新认识。

那是在2011年的夏天,我们频率进行“走转改”,我领到的任务是“走访留守儿童”,要求与被访的留守儿童同吃同住,至少24小时以上。

说实话,这样的采访,以前我做得并不多。有时为了赶稿子,一天要跑多个现场。不过,既然是“走基层”,那就得踏踏实实,“把身子沉下去,把情感带回来”。

我去的那户人家,在肥西县高店乡邵庙村。家里有两个孩子,是姐弟俩,姐姐上初一,名叫静静,弟弟叫称称,当时才4岁。

这户人家日子的艰难,超出我的想象。爷爷、父亲因病先后去世,少了“顶梁柱”的家,也几乎坍了一半。母亲无奈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带着两个孩子。

我去的时候,给姐弟俩带了些文具学习用品,还有几样点心,虽说只是一份心意,但已让两个孩子欣喜的眼睛一亮了。

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小男孩称称的天真顽皮,和姐姐静静的沉默少语,让我的采访很难进行,只能听着奶奶时不时的念叼,从中拼凑起一些不完整的段落。好在静静很快接受了我这个不速之客,支言片语中,吐露出她的一些意识和想法。令我吃惊的是,这个13岁的孩子,已对自已的未来有了一个执着的想法,她说,念完初中,可能就不念下去了,会像妈妈一样,外出打工。因为,她要给弟弟挣学费。说到以后可能上不了学,她流下眼泪。

听着这个懂事的姐姐这个“人生计划”,我先是震惊,继而沉默了。我无法开导她。面对家庭的困境,这个女孩或许很难有其他的选择。

第二天,我就要和这个刚认识的小朋友说再见了。我在她的枕头下留下我的电话,还有200元钱。我真的希望能帮她一把。后来,她真的打来电话告诉我说:“余姐姐,等弟弟上学了,我想到外面去看一看。”

采访应当说是成功的,稿件《暑假里的留守儿童》也顺利完成了。

可是,从那开始很长一段时间,我很害怕再去接触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因为采访免不了要问一些问题,而我最想知道的,也正是这些孩子埋在心底,不愿说出来的。

我一直在问自已,面对这样的一个群体,我的采访,是一次次触及他们的伤处,还是揭示了他们真实的困境,让社会更了解他们,去为他们做更多的事情?

敬业,并不只是愿意为工作花费时间和精力。敬业,应当是对岗位的正确理解,发挥岗位应有的作用。我怜惜而心痛的感受,或许没有错,但用这种情绪把自已包裹起来,而放弃了记者应该有的责任与担当,这是失职。

记者,应当用心去听,用心去记,用心去写,用心,去鼓与呼。

在之后的几年里,我又陆陆续续走过xx很多乡村,去和留守儿童接触、交流。我始终做一名观察者,一名记录者,记下他们的忧愁与欢乐,记下他们的梦想与憧憬,当然,其间也有孤独、无助、冷漠,甚至叛逆。

今年6月9号,贵州毕节发生4名留守儿童自杀身亡的悲剧。痛定思痛,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需要引起全社会更多的关注,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 记者,应当站出来,为留守儿童大声疾呼。

我再一次走进留守儿童的家。这一次走访,我不再仅仅是探寻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更多的,是把话筒递向他们的家长,他们的老师,乡镇的负责人。我想知道,为这些孩子,他们应该做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打算做些什么。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xx的快速发展,乡镇经济的崛起,已有越来越多的乡镇工业园、农业示范园、种植养殖场,吸纳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同时,全市乡镇实现了留守儿童活动室全覆盖,在这里,留守儿童又有了一个大家园。 在这篇《xx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报告》的连续报道中,我在结尾处这样写道:“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不可忽视也不能回避的。而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家庭、学校、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应该为这些孩子创造条件,共同撑起一把‘心灵保护伞’”。 各位评委老师,我和留守儿童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希望能为这些孩子撑起“心灵保护伞”的人越来越多。说这句话,是我的职责所系。 谢谢大家!

第五篇:新闻故事写作

新闻故事采写研讨会材料之六

浅谈如何让电视新闻故事化

周文席

把电视新闻制作的可视、可信,具有吸引力,是电视新闻记者奋力追求的工作目标,而近几年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的“新闻故事化”,正是在记者们的追求下应用越来越多的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那么,如何把新闻故事化制作的更好听、更好看,更符合电视艺术的创作规律,以达到提高收视率的目的,这就是我想和大家交流的问题。

电视新闻故事化实际上就是采用纪实的手法来反映某个新闻事件。从各级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节目中来看,可以粗略把故事介入电视新闻报道分为两类。一类象中央台创办的《生活空间》栏目,主题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还有的栏目名称就直接叫“新闻故事”,这些栏目播放的节目多以新闻专题、科技、法制类栏目的形式出现,节目表述一个个新闻人物或事件,每个节目长度有一定的限制。例如《讲述》、《说事拉理》、《探索发现》、《道德观察》等栏目,虽然属于科技、法制栏目的范畴,但也是新闻故事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例如前期我采写的新闻《一次“真情服务 创造的感动”的诠释》,就具有电视新闻故事化的特点。当时我去哈密物业工程维修中心做周刊时,在和工程维修中心负责人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这样一件事:最近,哈密物业公司维修中心收到一份感谢信,署名是今年75岁的油田退休老人罗永熙,信中大致内容是:今年3月的某一天,四区七栋一单元101室的老人家下水道堵塞,经过维修人员连续近6小时的艰难作业,下水道终于疏通了,这件小事可着实感动了罗永熙老人。

我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新闻故事吗?于是我和罗永熙老人取得了联系,没想到见面后,老人非常健谈,我悄悄的用摄像机记录的老人的谈话,随后,我根据老人叙述找到了维修员工张师傅,请他回忆当时维修的场景,回来后我采取老人和维修师傅同期声对接的形式,把这个新闻事件讲述清楚,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这样就把过去发生的事情变成新闻现在进行史,既符合了电视新闻报道规律,又还原了新闻的真实性,让观众看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而然地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一种亲近感。

所谓电视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语)。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电视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电视新闻叙述方法。

另一类是在新闻消息中被运用,这类新闻消息在广播电视新闻评奖中又分为短消息(1.5分钟以内)和长消息(4分钟以内)。最常见的是典型报道和时政类节目,把新闻人物或事件用生动活泼的故事讲出来,以尽可能的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新闻故事化创作,不仅关注事件的结果,而且更重视新闻事件的过程,注重展现新闻事故情节,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从而提炼作品的主题思想,拓展电视新闻的报道空间,以增强新闻的可视性。

例如前期我好和李华德在机械厂采写的新闻《“传帮带”带出高效率》,就是通过一个新闻故事引入,报道了机械厂某车间开展“融、凝、树、保、推”的情况,通过故事的切入,(一段师徒同期声对接),把故事引出来,让生硬的报道变得有活力,让人物变得丰满,让故事变得生动鲜活。

在去机械厂采访时,我了解到在抽油机车间有这样一对师徒,师傅耐心细致、不仅给徒弟教焊接技术,而且给他讲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和师傅在一起,他学到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看短片《“传帮带”带出高效率》。

新闻故事化一般比较适合社会类、事件类、人物类等类型的新闻报道,在政治类新闻报道中,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以故事为切入点,而后引出新闻事实。当然,在社会类、事件类、人物类等类型的新闻报道中,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如同小说,有若干个情节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敬老爱老车》就是一条反映领导关注民生的社会类新闻,有坐过敬老爱老车的许多老同志讲述了发生在他们身边或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乘坐《敬老爱老车》的故事。通过一件件小事,串出了一个完成的故事链。

看短片《敬老爱老车》。

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不光带着设备去采访,要带着问题去、带着灵敏的嗅觉去、带着“淘金”的思想去,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人类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

电视新闻故事化引用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使得平淡的新闻报道变得丰满而立体,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魅力。屏幕上的影像只是用一种类似于我们感知世界、解释世界的方式来再现现实世界的,它只是“真实”世界里部分事物的一种映像,一种“主观”映像,它是一种被电视节目制作者以一定的方式程序化了的、符号化了的人、物和事件。比如对空难、地震的报道:以往只有干巴巴的死难人数、原因调查等“硬新闻”,但电视新闻故事化就可以抓取空难、地震中惊心动魄的镜头,将一起庞杂的突发事件分解成若干动人心弦的新闻故事。就拿汶川地震和近期的青海玉树地震来说吧,从国家领导人深入现场慰问到相关救援机构挑灯夜战挖掘,从人拉肩扛的部队官兵到忘我生死、舍身救护的医生,全国人民在一起,“一方有难八方志愿”,山河悲唱,举国哀悼,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电视画面都是记者深入现场取到的宝贵资料,场面真实感人。

可见,电视新闻故事化更易引起观众的兴趣,拉近观众与新闻事件的距离,可以把平凡的题材变成深刻的话题,通过极具人情味的镜头语言增强了电视新闻的观赏性。

新闻故事化实质上就是借用文学的手法写新闻,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新闻故事化手法突出强调趣味性、人情化和矛盾冲突,注重新闻事件的画面、细节,重在技巧的运用,同时对新闻时效性以及新闻的来源具有较高要求,所以,记者在运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时,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在追求审美效果的同时,绝不可忽略新闻真实性的要求。

上一篇:学校安全承诺书范文下一篇:信息科质控标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