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故事化范文

2022-05-22

第一篇:新闻故事化范文

新闻故事化采写要求

学习与交流:

中心领导在关于新闻中心如何“解放思想、谋划发展”问题上,多次与科室长座谈,反复强调,有些稿件浮在面上,基本上是空对空的东西,有的是材料,有的要素不全,有的对领导讲话不能把握要旨,甚至引起歧义。为此,要求新闻采访写作要“告诉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不能断章取义。”

尚书权 2008.11.8

新闻故事化采写要求

中心领导在关于新闻中心如何“解放思想、谋划发展”问题上,多次与科室长座谈,反复强调,有些稿件浮在面上,基本上是空对空的东西,有的是材料,有的要素不全,有的对领导讲话不能把握要旨,甚至引起歧义。为此,要求新闻采访写作要“告诉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链,不能断章取义。”

此后,中心主管领导召集新闻采编部门负责人前后两次进行讨论,提出了具体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必须弄懂什么是新闻故事化

所谓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臵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就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这种报道方式用平凡的题材提炼深刻的主题,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情味的因素,情理交融,揭示人性的闪光点,激活人类的情感,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1 实现新闻传播的价值。

二、充分认识新闻故事化的优势 1.故事化新闻写作能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平面化和现场感不强是纸质媒体的缺憾,而故事化新闻写作引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使得平面化的新闻报道变得丰满而立体,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报道的魅力。

2.“找故事”使新闻采编更注重新闻性

新闻的故事化要求记者在寻找线索时会更注重重要性、贴近性、趣味性等新闻要素,偏向于挖掘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故事和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社会故事,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故事化新闻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也注重挖掘新闻背后人性化、源头化的问题,提升了新闻的内涵、拓展了新闻的影响力。

三、各种新闻题材都要体现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不仅体现在通讯中,各种题材都有故事化的要求。消息,一般要求是新闻要素齐全,简单明了,交待清楚,但这中是最基本的要求,较高的要求是,消息要有事件、有背景、有分析,有观点,同时,消息中也可以有故事;通讯,勿庸臵疑,要求故事性强,有深度,背景清楚,主题突出,情节生动;现场稿:要有亮点,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故事;对领导活动的报道及引用领导讲话,要把握准确,突出重点,概括全面,尽量用原话;特别要强调的是,

2 油田生产单一,各种措施大同小异,如果不深入采访,稿件内容容易干枯。因此,一定要有现场,见人物,听对话。写出每一个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故事新闻故事化。

1.用形象的事实说话,突出情节和细节。悬念和冲突是故事的基本构成要素。一个好的完整的新闻故事应该有明显的现场感和紧张感”;“提供给读者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新闻故事化重描述、冲突、情节——这是新闻故事这种信息表达方式的体现。故事要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要强调对事件的过程的展现,及事件内含的悬念、冲突的表现。要用故事化的叙述,选取一幅幅画面,一幕幕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也可选用鲜活的直接引语,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度,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在回味中领略其深邃的内涵。

2.以人为故事主体,以人的视角写故事。在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近年来媒体流行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闪跃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展示了一种人性的崇高美。故事化的手法,使那些看似单调乏味的事例变成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感人故事。

3.建立多维的、立体的故事叙事视角。新闻是一门叙事

3 的艺术,用故事化手法叙事的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叙述的视角选择。一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二是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记者像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三是第三者的叙事视角。即借他人的眼睛对事实进行客观的叙述。

四、落实“三贴近”,转变工作作风

新闻故事化不仅仅是写作要求,而是对作风、文风、人品的要求,也是开展三项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新闻故事化的根本途径。

1.贴近实际,切实做到重心下移。原油上产,难点在基层,重点在基层,原油上产的故事也在基层。过去那种靠打电话、泡材料写稿子的现象必须坚决杜绝。只有贴近实际,写出有吸引力的作品,才能推动工作,推动油田上产。贴近实际,就是要重心下移,把新闻采访的重点放到基层。“记者蹲点抓基层”就是贯彻贴近实际、重心下移的体现,就是注重实践、注重实效的体现。

2.贴近生活,主动对接员工需求。新闻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而贴近生活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接员工需求,从员工需求中寻找故事,用故事把油田领导的要求同群众愿望统一起来。

3.贴近群众,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深入群众、贴近群

4 众,是一个老话题。为什么要“老调重谈”,这是由我们新闻故事化宣传任务所决定的。员工群众是新闻故事的汪洋大海,这个大海中,新闻故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五、强化业务学习,坚持新闻创新

新闻故事化实质上是用各种新闻技巧写作新闻,使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要增强故事性,必须强化业务学习,掌握各种写作技巧,创新新闻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报道手段,满足读者意愿。

一是新闻视觉要创新。新闻采写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善于运用新的眼光看问题,运用新的新闻视觉审视新闻事件、身边的新事物、新变化,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分析新问题、新现象、新发展、新趋势。

二是事实内容要创新。就是抓住新闻实践中那些代表事物发展趋势,透过表象抓住能体现事物内在本质的东西,写到新闻作品中来,体现到作品主题上去,做到以小见大,一滴水折射阳光,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三是写稿角度要创新。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大主题,小切口;新视觉,深挖掘,找准切入点,通过巧妙选取角度,达到作品高,形式活,有创意,有吸引力的目的。

四是语言创新。要注意吸收社会转型期的新思想,新变化、新事物和与此结应的是新概念,新提法,新词汇和新的语言表达方式。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前沿的新闻报道绝不能一

5 个调子弹到底,必须跟上时代,进行语言创新。

第二篇:新闻写作的故事化

时下,新闻界常说报纸已经进入了“标题时代”、“读图时代”,受众阅读更多是出于了解、扫描各种信息,致使深阅读的受众群日渐萎缩,大众阅读尤其是消费形态的阅读浅化、泛化现象突出,在新闻报道领域体现为受众只读标题或凭兴趣“挑看”新闻。

所以,新闻故事化成为一种趋势。好听的故事,人人都喜欢。用讲故事的手法写新闻,切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内行人从中看门道,外行人从中看热闹,各取所需。

所谓新闻故事化,目前有两种说法:其一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其二是“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增强新闻报道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实现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一般来说,我们所关注的“新闻故事化”是指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

在美国报业发行量位居全美第二的华尔街日报使用的培训教材指出:“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于是,我们忽视了一个所有读者最普遍的要求,一个所有要求中最基本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让它有趣一点!”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之一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并将“新闻故事化”定义为:“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手法,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从而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新闻故事化以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喜好,容易与受众形成情感互动以致达到共鸣等显著优势,在新闻界被广泛认同,成为众多记者在新闻写作中频繁使用的表达方式。

那么,如何把新闻写的像故事?

第一: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

新闻故事化主要表现在它所产生的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上,而要把新闻当故事讲,且要讲得娓娓动听、扣人心弦,就一定要善于运用“曲折”,这是一个技巧,也是牵引受众眼球的妙招。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的节目制作人张国飞说:节目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要一波三折,一定要有,没有就不行,这是我们要求的结构,其实观众也希望故事曲折。这样才有意思。我们所采写的新闻中所包含的故事,有的天生曲折、波澜起伏,但是有大量的故事,则是浅显直白的,毫无曲折可言,怎么办?那么,我们费尽心思也要让它变得曲折。方法之一就是设置“悬念”。新闻报道中,如果选择一个本身就不曲折的事件作为叙事的主干,那么制造悬念就一定要有枝杈和回旋,采用树状发散式或螺旋式的叙事方法,让故事的发展和受众的思考形成博弈的力量,这样受众的关注度就会大大提高。

譬如,2000年奥斯卡的55座金像在一家运输公司从洛杉矶以南的工业城市贝尔装货时全部被盗。如果导语中这样写:“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院的官员们今天证实,今年的55座奥斯卡金像一夜之间被盗。”受众会不会再读下去?这很难说,但变化一下表达方式,就会悬念丛生:

就连好莱坞也编造不出这样的故事:为了侦破一起神秘的盗窃案,一个联合特别行动组成立了;联邦调查局也被请来了;一条特殊的电话热线开通了,悬赏破案的赏金是5万美金。

什么东西被偷了?英王皇冠上的珠宝?比尔·盖茨的财产?都不是。被盗的东西是对洛杉矶市来说要重要得多的东西:奥斯卡金像不见了!

这么复杂的因素,加之作者运用了巧妙的叙事结构技巧和表达技巧,如揭秘般层层推进事实的真相,报道的情节也因此变得扑朔迷离,起伏跌宕,曲曲折折,引人入胜,而其中起“枝杈”和回旋作用的“联合特别行动组”、“联邦调查局”、“特殊的电话热线”、“5万元赏金”、“皇冠上的珠宝”以及“盖茨的财产”等貌似“毫不相干”的因素却在无形中成功地制造了“注意”和“期待”,使受众迫不及待地要读下去。

第二、让形象的事实说话,突出情节和细节

美国学者罗伯特.赫利尔德认为:一个好的完整的新闻故事应该类似于戏剧表演,“故事中要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时刻保持故事的现场感和紧张感”;“提供给读者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重描述、冲突、情节——这是新闻故事这种信息表达方式的体现。曾获得普里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一个好的故事应该蕴含一系列情节、细节,当一个令人同情的人物偶然碰到一个复杂的情景,他的遭遇和反映就是情节的展开。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要强调对事件的过程的展现,及事件内含的悬念、冲突的表现。

例文:阿富汗北部查瑞卡电 昨天上午,当两枚发自周围山区塔利班阵地上的导弹砰然落进热闹的市场时,阿富汗前线小镇查瑞卡挤满了赶集的商贩。

……当其中一枚火箭落到街上时,45岁的希克·拉苏尔正盘着腿坐在几堆大蒜中间,他当场就被炸死了。仅仅几分钟前,他的大儿子,18岁的阿普杜拉·加夫尔还跟他一块在店里。他一听到爆炸声,立即跑回市场。他的父亲躺在血泊里,血渗透了周围的大蒜;大街上躺着一名儿童,已经没有了呼吸;一名女子身穿有红色图案的裙子,横卧在断壁残垣中;在附近的瓦砾堆中,一条腿露了出来……

短短的几句描述,像一个个电影镜头,闪现在我们眼前,仿佛置身于被导弹袭击的前线小镇查瑞卡混乱、惊恐、夹杂着人们呼喊哭叫的市场里,仿佛看到18岁的阿普杜拉·加夫尔,疯狂跑回市场,面对倒在血泊中的父亲痛不欲生。“鲜血染红的大蒜”、“横卧的尸体”和“瓦砾中的腿”,既具体形象、又生动深刻,让人过目难忘。

三、以人为故事主体写故事

在讲故事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色彩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近年来媒体流行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闪跃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展示了一种人性的崇高美。如央视“新闻调查”《第二次生命》中,为了医治女儿的尿毒症而毅然摘掉自己右肾的母亲;《姥姥》中被称为“姥姥”的林洁如何为孤儿们的成长而奔波、操心的历程;“生活空间”《爱的奉献》中那个38年如一日地照顾有病老伴的老头……这种爱,营造出温煦和睦的氛围。故事化的手法,使那些看似单调乏味的事例变成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感人故事。

例文:

1990年美联社的消息《砂石地上的怪现象》:在津巴布韦东北偏远山村的小河边,16岁的穆昆比正在洗衣服。正当她拧干衣服的时候,一道雷电打到她脚下的砂石上,使她成为雨季里遭雷击的第93人。

据警方统计,在从11月3月开始的雨季里,这个地区每年有100多人被雷电击毙。据专家说,这是世界上遭雷击致人死亡最多的地方。

此文是写自然现象,但作者却从人入笔,以人的视角关注自然现象对人的价值和意义。作品不是靠议论和叙述吸引读者,而是靠讲故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获得具体印象。

四、建立多维的立体的故事叙事视角

新闻是一门叙事的艺术,用故事化手法叙事的关键在于对新闻事实叙述的视角选择。视角是作品成败的关键。不同的视角叙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报道效果。多变的视角有助于复现事实本身的复杂性,使故事变得更加生动、丰富。

新闻故事化的常用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

1、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受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

2、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记者像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自己的个性深藏不露。记者从公众的视角捕捉最有新闻价值的,公众欲知、未知、应知的新闻事实。

3、第三者的叙事视角。即借他人的眼睛对事实进行客观的叙述。记者在借用第三者叙事过程中,把事件凝固在某一瞬间,通过人物的眼睛复原当时的场景,吸引读者完整地阅读故事。

总之,新闻报道叙述视角的选择必须出奇出新,在叙述的整个过程中,要努力抓取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因素,重视环环相扣的情节;一定要注意营造高潮,没有高潮,叙述就会缺乏起伏,就很难吸引人。

第五、故事化语言要杜绝“新闻腔”

确定了新闻故事化最佳的报道视角,也找到了具有悬念的情节和真实入微的细节,当记者在稿纸上开始写,或在键盘上敲下第一个字时,文字发挥的作用就会明显凸显出来。实际工作中,记者的语言常常会受到行话的影响,被行话牵制,形成一种文字表达的熟套,俗称为“新闻腔”。这样的写法,对于记者来说很省事,只要将领导和机关现成的讲话稿、文件、资料等文字信息拿来,稍加润色,甚至原版克隆就大功告成了;同时,还可以加大报道的速度和数量,可谓一举两得,真是何乐而不为。这种省力气的“新闻腔”突出表现为事情叙述概念化、语气表达模式化、笼统抽象、空洞无物,既不通俗朴实,又不具体生动。

譬如,在报纸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激励官兵奋发有为夺取更大的胜利”、“凝聚人心、凝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严峻的挑战中发现新的机遇”、“通过学习……认真贯彻……坚决执行……始终做到”等这样一些让人生厌的字眼,当然不是说这些话不该说,而是这些话语作为新闻报道确实不能给受众具体实在的内容,只能成为套话、空话遭人唾弃。

显然,“新闻腔”不仅不是新闻语言应该有的风格,而且故事化语言更应避讳。作为记者,要想方设法通过语言消除与受众之间的隔阂,拉近与受众的距离,造就亲和力———这是新闻故事化写作中运用语言文字一个不可动摇的准则,简单来说,就是要运用最亲切的字眼,用故事化的语言来“讲述”新闻。这样的语言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必然不是大话、空话、假话、套话,要不陌生、不难懂、不空洞、不呆滞、不冷冰冰、也没有官腔,既不文绉绉,更不玄乎乎,因此,必然是朴实、通俗、准确、简洁、具体、形象和生动的。

第三篇: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作

新闻故事化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新闻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推出了讲故事的栏目和板块,理论的探讨也时常见于学术刊物。学界对新闻故事化的理论探讨一般都围绕新闻故事的悬念设置、场景描写、细节展现、对话等手段的运用展开。然而笔者认为,故事的关键是内容构成而非仅仅是表现形式。

一、新闻故事化的理论依据

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用故事式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①

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认为:研究显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②

国内新闻学者在这些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认为新闻故事化的要点在于以故事化的手法处理新闻。

最早在国内提出新闻故事化的学者大概是李希光,他在2002年出版的《新闻学核心》一书中说:新闻的具体写作中,只能运用一种技能:小说家的叙述技巧。它是最有感染力和战斗力的。新闻应该尽量追求新闻事件的故事化、人情化和戏剧化的过程,注重细节与现场描写,使新闻一开始就有声有色,能够把读者(观众)吸引住。在这里,他强调的是小说家的叙述技巧。③

比较早的一篇探讨新闻故事化的是发表在2003年7月9日《中华新闻报》的刘寒娥、张丽萍的文章《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文中总结了新闻故事化的具体手段:用形象的事实说话,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含的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以人的视角写故事;建立多维的、立体的故事叙事视角。阐释重点仍在叙事手法。以后的一系列文章,都重点围绕讲故事的手法展开。但新闻报道都可以写成故事吗?到底什么是故事呢?决定故事构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二、什么是新闻故事

20世纪确立和发展起来的叙事学,对事件和故事都有经典的研究。研究表明,一个事件不同于一个故事。事件是由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而故事是由时间上的延续性与事件前后的因果联系而构成。故事有各种类型。有神话故事,有文学故事,有宗教故事,有历史故事,也有新闻故事。新闻故事就是现实中当下发生的有因果联系的事件序列。

2006年7月,唐山地震30周年,《新京报》推出专题报道,其中一篇特稿《废墟婚礼,那一道难愈的折痕》,就是以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地震后重组的家庭25年的历程,展现了唐山独特的家庭生态。

强胜冠和张志平就是这样一对夫妻,唐山地震之前,他们有各自的家庭,两个家庭的住处相距不过50米,但并不相识。1976年的地震,使唐山1.5万个核心家庭顷刻解体。在文化馆工作的强胜冠失去了妻子,有两个女儿。在玻璃厂上班的张志平失去了丈夫,有两个儿子。1981年的8月,两人经人介绍认识结婚,重组了一个新的家庭。在他们家的墙上,有一张夫妻合影,30岁的强胜冠穿着厚厚的秋装,25岁的张志平身上还是夏天的衣服。这是用过去的老照片拼合的合影,仔细察看,还能发现拼合的痕迹。

在唐山,这样的重组的家庭与其它城市因为婚姻破裂而重建的家庭是不同的。夫妻双方及各自的子女对失去的亲人都有着深切的情感。张志平的大儿子丁小鹏30年后还觉得自己的父亲没有死。每逢清明或7·28时,夫妻都会给各自已遇难的亲人上坟,而和原先的姻亲也都有着来往。

强胜冠和张志平谨慎地处理着重组家庭必然会面临的各种问题。结婚后,强胜冠把女儿留在了她们的姥姥家,每个月给孩子们送钱过去,他的意思是,少些接触就少些家庭矛盾。对张志平的两个儿子,强胜冠始终有一种作为继父的距离感,一般的事情都让张志平出面解决。孩子们成人后,强胜冠给每个孩子准备了2万元。在给女儿们钱时,他会让张志平出面,以增加彼此的好感。而张志平,逢年过节,会和强冠胜一起到他的岳母家省亲,老太太过世,张志平为她披麻戴孝,泪如雨下。他们做的一些事,别人可能无法做到。在唐山震后重组的8600余户家庭中,其中有2300户又解体了,他们可以算是较为美满的一家。

当唐山地震30周年时,记者采访了这个家庭,原本打算要给他们拍一张全家福的,包括强胜冠的两个女儿、张志平的两个儿子以及他们的诸多孙子孙女,共10多口人。而实际到场的只有丁小鹏一人。强胜冠的一位朋友说:照片上的这道折痕只是淡了,但永远存在。

《新京报》这篇特稿中的叙事,可以说是一篇典型的故事叙述,不仅仅因为报道运用了场景描写、人物对话、悬念设置等小说手法,更关键的是因为故事叙述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演变过程中的一系列事件,这一系列事件包含着某种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通常指向我们所说的社会意义,而这是叙事的目的所在。

正因为如此,任何类型的故事都必须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关系,其话语本质是一样的。从根本上说,叙事是表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即没有不寓意的故事。

三、新闻报道故事写作的意义

任何故事都反映真实世界的关系,因而隐含着某种道理,这正是人们喜爱故事的原因之一。它同样可以引导人们认识世界达到一定的深度。在新闻故事中,更多的是让受众了解现实世界的关系。这种寓意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但这种信息在故事中的传递是感性层面的,通过故事表达出来的。

对整个新闻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来说,新闻报道的故事写作有着多重意义:

(1)新闻报道的故事写作注重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反映。传统的新闻价值,强调重要性和显要性,强调异常性,更多涉及重要人物、成功人物、杰出人物、特异人物的生活和经历,而新闻报道的故事写作,更注重寻常性,新闻故事的主角大多是普通百姓,故事的内容更多涉及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和内心感受。

第四篇:新闻娱乐化的利弊

新闻娱乐化的利弊,以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为例分析。

积极意义:首先,新闻娱乐化使新闻放下了千篇一律的严肃形态,转而变得轻松活泼,

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媒体也赢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其次,它通过将新闻的文化内涵通俗化、

大众化,达到了面对更多受众传播的目的,只要分寸得当,它也能取得不错的社会效益。新

闻娱乐化具有两点意义:第一,新闻娱乐化有利于改进传统的报道模式,促进新闻业务的变

革。新闻娱乐化以贴近受众、满足受众需求为报道理念,颠覆了传统的“传者中心论”:新闻

传播已经改变了严肃播报或者说教式传播的局面,说新闻、聊新闻、讲新闻故事、真实再现

等等新鲜的形式不断引入新闻传播实践,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第二,新

闻娱乐化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统治教化的“寓教于乐”。新闻娱乐化的娱乐外壳,突破了传统

教化的枯燥和正统,有利于“寓教于乐”。在新闻节目中,介绍多元化、趣味性、知识性的新

闻资讯,着重扩展受众的新闻视野,同时使得受众获得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体验,另一方

面,硬新闻的适当软化,使得受众更乐意去接受硬新闻甚至是包含于其中的具有导向性的信

息。消极影响:娱乐化以尽可能软化新闻的方式来满足受众需求,赢取广告客户。在

利润的驱使下,媒体放下了高傲的架子,走到了群众当中——这是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然

而,过度娱乐化也使不少新闻流于庸俗。产生过程中出现的传媒泛娱乐化的不良倾向将使媒

介的权威性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首先,新闻的功能被异化。新闻的首要

功能是报道事实、提供信息,为人们守望或监督环境,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

重要性原是新闻价值判断和取向的首要标准。新闻娱乐化将新闻的首要功能异化为娱乐,使

之成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并成为新闻价值取向的首要标准。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的受众,

正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人们关心他人丑闻的注意力被拉长并乐此不

疲,对那些与他们没有利益关系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故事当成他们需要的新闻,而对与他们

生存和发展利益密切相关的诸如住房、就业、教育、就医、交通、安全等公共事务报道的注

意力却被大大减弱.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媒体放弃了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在市场的利诱

下,已从“守门人”变成市场口味的追逐者,这是在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时尚时,新闻媒体

及从业者社会角色的错位。其次是媒体公信力弱化。新闻娱乐化的泛滥,延伸到体育新闻、

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等等领域。体育新闻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单纯的体育赛事本身,更是关注

某个体育明星的私生活或者其他个人的绯闻等等;而在做社会新闻、民生新闻时,甚至移植

文学上的“黑色幽默”的手法,以调侃的形式报道灾难事件或者其他悲剧事件,缺乏起码的

人文关怀的道义。再次是,选择和表现新闻的思考方式异化。新闻泛娱乐化过分强调了新闻

的娱乐功能,培养某些媒体从娱乐化的视角考虑,选择、判断、采访新闻素材,以及对版面

编排和标题制作进行包装。晚间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特殊收视环境,决定了它必须要以“软新

闻”为主,根据观众的口味调整自己的定位,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走大众化道路,以争取

更多的受众。,音乐和特技不但没有使新闻的真实性打折扣,反而凸现了主题。可见,对新

闻节目做适当的娱乐化包装是可行的。晚间新闻节目通过表情和语言的改进,加强了主持人

与观众的沟通,在从“播新闻湖南师大教务处电话”到“说新闻”的变化过程中,主持人有了情

感的参与,言语充满了对传播对象的尊重和体贴,而不像传统新闻播音员那样在播节目时正

襟危坐、不苟言笑,从节目开始到结束,始终板着面孔,缺乏与观众情感的沟通。现在的《晚

间新闻》主持人,脸部的表情丰富了,体态语言也成了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湖南卫视主

持人李锐播新闻时双手交叉握在胸前,具有独特的个性。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首当其冲

的打出了新闻娱乐化的旗帜。它以社会新闻为主,反映民生,为老百姓说话。而且一改严肃、

呆板、说教的正统模式, 以轻松、诙谐和幽默的播报方式,让观众喜闻乐见。湖南台《晚间新闻》形式多样

在省级卫视的群落里,湖南台《晚间新闻》作为新闻的娱乐化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它形

式多样,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1.在报道形式上抓有兴奋点的情节和细节原来在教科书

上被划到新闻背景范畴的东西,在湖南台《晚间新闻》里突出到了前沿、充当了主体。2.灵

动性强湖南台《晚间新闻》有很强的主、客观结合性、连贯性和细节性。很好地和内容结合

在一起,从而整档节目显得富有灵动性。3.编辑和制作上推陈出新在节目编辑和制作上,

手法活泼,富于变化。它们有各自的栏目标志,譬如“喜报”、“我来露一手”、“远山的呼唤”

等等;在新闻节目中插入音乐,甚至插入流行歌曲。4.主持人语言亲切自然在播报方式上,

湖南台《晚间新闻》强调的是“说”新闻。与常见的“说新闻”不同,《晚间新闻》也并不是单

一的说新闻,而是“听我讲新闻”。对新闻娱乐化的担忧与展望

(一)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 如果新闻

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

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

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

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

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缺乏信息共享,缺乏言之凿凿。 新闻节目,各有各的形态,各有

各的性质,硬是让所有新闻报道承担娱乐综艺节目的任务,是南辕北辙的,也是毫无道理的。

不分青红皂白,不问高低深浅,一切以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严肃的、负责的传播者应有的

态度。真正的好的新闻娱乐化节目,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

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要把娱乐化运用的恰到好处,把

新闻做的更加贴近群众,响应国家“以人为本”的号召。[FS:PAGE]

(二)对新闻娱乐化的展望

湖南台的《晚间新闻》无疑开创了电视新闻界的先河,而且给各大电视台起了表率作用,

也是新闻娱乐化的一个典范。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什么样的新闻,最低

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否则,即使获得一时的眼前利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必然

祸害无穷。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在那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真实、准确、密集、迅

捷、高超、美感,将成为竞争的焦点。 新闻的娱乐化在当代是值得肯定的,它运用较为丰

富的表现手法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它的成功就在于新闻开始逐渐为老百姓办事情,逐渐符合

都市生活下的人群,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是这对新闻节目的要求会更高,一方面是遵循

新闻的规律,真实、准确、迅速的传达信息给受众,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传达方式,要多样化,

要与艺术相结合。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电视台已经逐步改制,成为企业单位,自负盈亏。这

样一来,就必须要做出更加贴近受众的节目,可以说受众的需求决定了电视节目的生存。快

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受众需要轻松,需要电视节目为他们缓解压力,所以带有娱乐元素的节

目就有了强大的生存空间。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

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

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

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

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

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

的心理需求。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

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

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

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

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

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

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新闻娱乐化传播。从各大电视台新闻娱乐化节

目的收视率来看,都比同类节目要高很多。尤其是湖南台《晚间新闻》,在全国都有很高的

收视率,加之国家已经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对电视节目有了导向作用,一切服务于受众。

相信新闻娱乐化会在更多的节目中得以体现。我坚信新闻娱乐化勇敢地、坚定地向前走去,

一定会有它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二、电视新闻节目语言娱乐化的利与弊

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电视新闻节目语言娱乐化现象的历史和现实,它之所以会一直存

在和发展,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新闻传播客观规律,所以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

(一)电视新闻节目语言娱乐化符合新闻价值的要求。

“趣味性”这一新闻价值观念,在市场熔炉的冶炼下被重新发现,具有趣味性的事实往往

能够引起人们情绪情感上的共鸣,丰富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就是说,

新闻的娱乐价值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

尽管不少人都认为媒体传播的新闻越来越肤浅,以至于把色情、暴力和危机当成胡椒面

和味精滥用的新闻称为“垃圾食品新闻”。以克林顿性丑闻为例,《时代》杂志驻北京首席记

者吉米•弗洛克鲁说:“人们说他们烦透了莫妮卡的故事,但数据显示,只要一有这个故事,

他们便会去读、去看。”由此看来,新闻的娱乐性不但不会消解新闻价值,反而能为它们找

到更为有效的实现途径,从而加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电视新闻节目语言娱乐化也是追求最佳传播效果的需要。

从传播效果来看,受众的情趣直接关系到整个接受行为的全过程,受众总是主动的有选

择的使用媒介以满足个人的需求,全球传媒出现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最直接的动因是受众的兴

趣发生变化,传媒业不得不随着受众兴趣的变化而变化,因为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是他

们的生命线。

《娱乐至死》是其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版的一部关于电视文化的著作,其中充满了

对大众文化娱乐化的深刻预见和尖锐批评,尤其对电视文化带给人们言行、情感和思想方面

影响的分析鞭辟入里,电视新闻语言娱乐化现象不仅制约了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

整个社会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危害很大。

第一,社会公众知情权受损,造成公众利益被侵害。娱乐化的大众传播把信息报道的重

点放在了那些无关紧要、琐碎的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

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上,占用了宝贵的版面和频道资源,而那些关系到广

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新闻却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公众的注意力往往被从重要的事务上

引开。传媒一味迎合受众的娱乐口味而忽视社会的重大事件,实际上造成了对公众利益的损

害。

第二,应负的社会责任淡化,造成媒体公信力下降。客观公正、导向正确、遵纪守法、

诚信服务、树立在社会生活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是媒体应负的社会责任。而大众传播中低俗

化现象不但使传播导向上出现偏差,而且常报道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无中生有的男女情事、

虚构暧昧的情节等,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媒体淡化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第三,导致社会公德的沦丧,造成媒体从业人员价值观念变异。具有教育、传递文化和

宣传社会公德功能的大众媒体在娱乐化传播过程中,大量的报道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低俗的

内容,势必会污染人们的思想,不断地影响、限定和修改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使人们的社

会公德丧失。

第四,混淆是非界限,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平均每天都要看相当

时间的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媒体信息则能破坏民族的传统文化,扭曲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

混淆是非界限,从而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汶川地震凸显电视现场报道优势

汶川地震发生后,在人们不知所措时,电视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充分展示了电视在突发性事件中现场报道的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在现场让观众“身临其境”

作为观众,看突发事件,看的就是现场,没有什么比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真实现场更令人震惊、感动、激奋或发人深思的了。而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规定环境就是新闻发生的现场,它是电视台记者以“我”在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

汶川地震发生后,央视以最快的速度派出自己的记者奔赴灾区前线,这些记者分布在四川抗震救灾的关键现场,他们和直播室对接后进行的报道都是以新闻现场报道为主。他们是现场目击者,记者和摄像机目击的范围也锁定了观众对现场目击的范围,他们引领观众进行现场目击。让观众看到了抗震救灾的过程、环境、人物、甚至在倒塌房屋底下救人的感人细节。镜头前,余震不断,楼房倒塌,山体滑坡,人们惊恐、慌乱、哭喊„„所拍摄的画面尽管有时摇摇晃晃,但这些不稳定、不完美的“毛边”画面,会使观众感到如同在救灾事件发生的现场,从而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现场感,提高了新闻的可信性。记者把现场采访报道的真实过程和现场气氛用客观实录手法,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直接看到、听到现场的场面和声响,直接感受到现场特有的气氛,产生了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受。“我”在现场与观众共此时

电视记者的现场报道改变了过去先拍摄活动画面、后写文字解说、再由播音员配音播出的老一套电视新闻制作模式。采用记者出镜现场口头报道的形式,摄像记者配合出镜记者的报道摄取相应画面,无剪辑地与新闻事件进展作同步传播。正因如此,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与接收具有同时性,这就为观众提供了最快最新的信息,缩短了观众与地震发生、救人等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距离,使观众产生了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在第一时间,让观众了解了突发事件的真相,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观众,提高了收视率,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我”在现场使观众触景生情

电视新闻现场流动的画面从信息传播角度讲,具有展示全息信息的得天独厚优势,不仅能使观众从中了解到可信的现场、全方位的信息,更能刺激、引发观众的想象和情感。人们在接受信息传播时,其信任程度与传播层次成反比。信息转述层次越多,其信息损失或变形越严重,可信性就越差,观众的反应就越不明显。电视新闻现场的真实感易于调动观众的情感,报道中的动人场景往往把观众的注意力、情绪卷入其中,与屏幕上的人物同喜怒共哀乐。解放军战士、武警官兵等救灾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废墟下受灾群众的画面信息,既形象直观,让观众看得真切,又没有中间环节,不会造成信息损耗。比起报纸文字和语言的描述,镜头前的采访画面胜过千言万语。另外,现场报道通过运用形象的画面和精彩的同期声,也有增值、升华新闻信息量的作用。

“我”在现场使观众产生参与感

汶川地震发生后,观众最想了解的是具体灾情、救灾过程和灾民吃住等问题,记者在现场采访受灾群众、基层干部、救援人员和抗震救灾指挥部人员,了解情况,详细进行现场报道。另外,记者出镜向观众当场讲述抗震救灾所发生的一切,将事件现场和新闻人物一起带

到观众面前,让观众自然而然地参与其中,既真实又亲切,符合观众的收视心理。这种交流是语气的交流、情感的交流、心灵的交流,观众比较容易接受,有利于对新闻信息的接受与消化。现场报道场景的发展变化,也可以广泛刺激、吸引观众,使观众自由地对声画含义作自己的分析和评价。为了让观众对震中灾害状况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央视现场记者还动用直升机、滑翔机冒险对无人进入的重灾区域进行航拍,这样就满足了观众急切想看到地震灾害实况的需求。这种毫无记者主观强制色彩的报道,也会使观众产生参与感。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中最有生命力的品种,在传播媒介的竞争中也最有实力。透过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这一突发事件,研究探讨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所呈现的现场感、同步感、亲切感、参与感等优势,对于基层记者把握其优势特点、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更加游刃有余地发挥其有效作用,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创新意义。不可预知但深具魅力的现场在召唤着有思想准备的新闻记者,广大观众也期盼着与其同行。

与其他媒介相比,电视媒体具有以下优势:

第五篇: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探析

密 级

公 开

本科生毕业(学位)论文

——以“双微”官方公众号新闻推送为例

彭 小 芳

(1201045104)

指导教师姓名: 欧黔 职

称: 副教授

位: 中国汉语言文学系 专 业 名

称: 广播电视新闻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15年 月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5年 月 日 学位授予单位: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 文 评 阅 人:

2015年

月日 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探析

目 录

中文摘要 ....................................................... 1 ABSTRACT ....................................................... 1

一、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娱乐化表现 ................................. 1 1.标题制作的娱乐化 ......................................... 1 2.报道内容的娱乐化 ......................................... 2 3.内容编排形式的娱乐化 ..................................... 2

二、新媒体新闻报道娱乐化产生的原因 ............................. 3 1.市场化发展下媒体的商业需求 ............................... 3 2.受众娱乐化心理的需求 ..................................... 3 3.大众文化发展的推动 ....................................... 3 4.媒体新生势力的注入 ....................................... 4

三、对新媒体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的思考 ........................... 4

1.端正媒体的经营态度 ....................................... 4 2.提高新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 4 3.加强新媒体监管力度,健全新闻法制 ......................... 5 4.坚持新闻报道适度娱乐化原则 ............................... 5 参考文献 ........................................................................................................... 6

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探析

——以“双微”官方公众号新闻推送为例

彭小芳 (1201045104)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 都匀 558000)

摘要:近年来,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普及,成为人们获取外部信息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面对新媒体时代铺天盖地而来的新闻讯息,其报道逐渐呈现的娱乐化倾向,应当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报道;娱乐化;公众号

The Study on the Entertainment-oriented Coverage of New Media —— On the News Feed Released by Official Account of “Double Micro”

Peng Xiao-fang (1201045104) (Department of Chinese,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558000, Guizhou) Abstract:In the past few years,the new media such as microblog and wechat have developed dramatically and applied increasingly,and it become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people to acquire the external informarion and communtime.In new media era,with flooding news coming around,peopl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t.

Keywords: new media; news; entertainment; public official account

何为“双微”?即微博和微信的简称。在新媒体时代,跨媒体和跨平台传播已成为主流的传播模式。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专业媒体与自媒体的传播边界进一步融合。媒体微博迅速发展,截止2014年底,新浪和腾讯微博有4.6万个媒体机构账号,媒体微信公众账号达到1.4万个。2015年11月1日,央视新闻微博上线三周年,其新媒体总用户数量突破了1.83亿,总阅读量数以十亿计①。这些数字足以表明使用“双微”看新闻的人在日渐增多。不仅如此,每一个公众号每天都会更新推送多条新闻报道,丰富的内容信息足以让人们足不出户也能知天下事。在新语境下,娱乐化潮流正在蔓延,“双微”官方公众号推送的新闻也逐渐呈现娱乐化的倾向。

一、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娱乐化表现

1.标题制作的娱乐化

所谓“题好一半文”,毋庸置疑,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标题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地位。同样,在新闻报道中亦是如此,制作出一个夺人眼球的新闻标题,这篇报道也算是

1

成功了一大半。在近年来“双微”公众号推送的新闻讯息中,大多数的新闻标题看起来就都很有意思,吸引着读者阅读兴趣,在新媒体领域取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如,2015年9月有关习近平访美的新闻就掀起了一阵热潮,微博上,“跟着习大大去美国”以3.7亿次阅读持续占据最热话题之一。新京报公众号直接以“随习近平出访,彭丽媛要干点儿啥?”为标题推送访美图文报道。9月27日,彭丽媛刚在联合国用英文演讲完,《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就发了篇推送——《霸气全英文!彭麻麻联合国讲述她的“中国梦”》,第二天阅读量就达60多万人次。仅27日一天,公众号对于此类话题的推送就有105篇②,标题无不凸显“全英文”概念,均受到了热烈的关注度。这只是“双微”公众号推送成功的冰山一角,从中可以看出,原本很政治的新闻,公众号给予其趣味性和娱乐化的标题之后,在受众中引起了如此大的热议,这一切无疑都是拜新媒体所赐。 2.报道内容的娱乐化

一篇新闻报道的题目固然是关键,但是其内容也不容忽视。从各公众号每天推送的新闻消息中不难发现,对一些政治性的新闻报道内容也趋于娱乐化。就拿这次“双微”公众号对习近平访美的报道内容来看,如果搁两年前,国人只能从央视的《新闻联播》和新华社通稿里捕捉到领导人出访的一言一行。但是现在,习近平出访的照片,彭丽媛演讲的视频,却可以在第一时间不经任何修饰地在新媒体上曝光。新媒体编辑也很大胆地将总书记称为“习大大”,将其妻子彭丽媛称为“彭麻麻”,都是网络上对爸爸和妈妈很通俗的叫法,这在某种程度上拉近了国家元首与普通市民之间的距离,在阅读相关内容时就不会像以往觉得遥不可及。甚至访问期间白宫晚宴的菜单、比尔·盖茨的豪宅以及随行的互联网大佬都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再如,2015年5月关于在俄罗斯红场大阅兵的报道,各公众号除了及时更新现场阅兵情况报道外,不忘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齐声唱着苏联歌曲《喀秋莎》、习近平与普京的座位安排,甚至中国仪仗队与俄罗斯方阵的高颜值等细节来做文章,一改常规,实属难得。诸如此类,原本有板有眼的政治新闻经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的传播,吸引着不同阶层的读者。这在某种程度上折射了新媒体对时政新闻解读的去政治化和娱乐化趋势,在报道时政新闻之时不忘追求角度的新颖来增强吸引力。

3.内容编排形式的娱乐化

当打开所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或者官方微博时,首先吸引我们的除了新闻标题外,就属其内容编排的形式是否灵活多样了。在微信的公众平台推送中,系统有单条和多条信息推送功能,其特有的编辑模式为内容排版提供了便利。如在推送同一个专题的不同内容时,可采用多条信息推送模式,将最具代表性的且符合新闻事实的图片展示在最显眼的位置。或者根据新闻内容进行漫画创作,并在图画上添加形象生动的文字说明,使新闻报道达到了可视化效果。如,南方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在发表关于辨别真假新版100元人民币的消息中,文章的开头就插入了一张图片,图上是一只撒娇的流氓兔正在求另一只拿着新版人民币面露喜色的土豆君,旁边用卡通字体写着:“土豪我们做朋友好不嘛”,该图下面才是正文报道。这样的编排形式无疑会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使人眼前一亮。

2

另外,在编排不同感情色彩的新闻时还可以适当加入logo表情符号,丰富的符号语言表明传播态度。正确地运用这些logo表情符号不仅能使新闻内容生动形象,也能增添报道的娱乐性。

二、新媒体新闻报道娱乐化产生的原因

从微信或微博官方公众号等新媒体每天推送的新闻信息可以看出,不管是在标题的制作、内容和图片的选择或版面的编排效果上都有娱乐化的倾向,这反映了我国新闻媒体在发展和进步时,其结构和形式也在变化。这些变化既是读者娱乐化心理的驱动,也是新媒体主动迎合受众口味的表现;既满足了受众的娱乐化心理,也达到了新闻信息的传播目的,还促进了媒体的商业利益追求。 1.市场化发展下媒体的商业需求

“优胜劣汰”是从古至今不变的道理,在市场竞争中亦是如此。市场化的发展促使各个行业都在思考增强市场地位的有效途径。在市场化环境下,媒体成为市场独立的主体,参与市场的竞争。然而新媒体的发展之迅速,无论新浪微博或者腾讯微信,它们面临的新旧媒体竞争对手之多,想要跻身于市场有利地位,提高市场经济效益,在竞争中赢得生存,就必须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运行。微博和微信分别只是新浪和腾讯公司的一部分,是靠整个企业来支撑和运营。而各大新闻媒体如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网等公众号在其平台推送新闻信息时,也是在维持自身的市场地位。因此,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背后实则是经济动机,有出于商业的考虑,只是以文化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是媒体在实现其商业利益时主动而为之。这些娱乐化的报道已成为一种新闻产品,而关注浏览和互动的读者就是其消费者。 2.受众娱乐化心理的需求

受众的需求状况直接影响着新媒体的发展状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消遣欲望和娱乐心理需求空前膨胀。上班空闲时对着电脑,无聊时刷微博、逛朋友圈等,甚至和朋友一起吃饭时、在公交车上都在埋头看手机。在看些什么呢?当然是释放精神压力的东西了。所以,相比以往严肃而正式的新闻报道,大多数读者还是会更喜欢与时下热点相关并带有娱乐化的报道。而新媒体就是抓住了受众的这一心理需求,从以往以传者为中心的僵化模式,转变为以关注受众需求、增强娱乐性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传播模式。大众媒体将受众定位为消费者,意味着媒体新闻的采集、制作及表达需要结合消费者的消费欲求。“双微”官方公众号的推送就是结合了受传者的心理需求,其娱乐化的表达更加受到大众的喜爱,这一喜爱也推动着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 3.大众文化发展的推动

大众文化兴起于当代都市,是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的当代文化形态,具有商品性、流行性、娱乐性、大众传媒的依赖性、普及性等特点,常常通过大众文化媒体来传播和表现。在媒介技术和市场力量的驱动下,大众文化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着娱乐化、

3

休闲化的精神产品。个性化、平民化的语言受到了人们的追捧,渐渐渗透和感染着资讯内容和方式的传播。新闻传播必须紧跟新媒体技术进步,适应大众文化传播的模式,通过微博、微信等途径监测社会关注风向、发现新闻线索,运用微博等与受众加强互动、建立反馈渠道,增强反应力和发布力,提升新闻报道在受众中的传播力度。因此,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既是大众文化发展的推动所造成,也是其主动迎合大众文化而为之。

4.媒体新生势力的注入

何为媒体新生势力?简而言之,就是逐渐走进新媒体工作单位进行采写编播的80后、90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技术的发展进步,新一代的势力渐渐接替着老一辈的工作,在前辈们的指导下开展起属于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模式。这些流淌着新时代血液的年轻们,不管是接受的教育,还是接触的文化氛围都和当今社会娱乐流行密切相关,他们乐观积极、对工作充满热情,由他们采写制作出来的新闻报道,更能够体现大众化需求。而今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社交媒体上最活跃的群体也呈现愈发的年轻化趋势,同样的是80后、90后居多。都说同龄人更容易交流互动,媒体新生势力的注入,无疑增进了新媒体对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

三、对新媒体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的思考

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常以见微知著来反映事物本质为特色,对于当下公众号推送新闻报道呈现的娱乐化倾向,应该理性看待。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对用户特征和喜好进行分析,进而为受众提供更准确的新闻服务,在娱乐化报道倾向中达到一个平衡,这样既能有效传播有价值的新闻,又能满足媒体和受众各方面的需求。正视新闻报道中娱乐化现象带来的影响,对该现象进行思考,有利于新媒体新闻报道的传播与发展。

1.端正媒体的经营态度

作为向受众提供新闻的主体,理应承担起提供真实信息的责任,正确地引导舆情。切忌只顾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而滥用职权不负责任地编撰,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不顾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更不能利用网络的便利和新媒体间的互联方式,将“双微”公众号当成纯粹的营销平台,来推销自己的产品或者放弃高雅的内容而寻求媚俗,从而提高点击率、浏览量,从中赚取高额收益。人类创造了新媒体传播技术,就应该好好地去经营和发展它,防止为物所役。而态度就是决定其发展方向的关键。端正媒体的经营态度,树立权威性和公信力,既有利于为新闻信息提供健康的传播渠道,也有利于媒体在市场竞争中的长远发展。

2.提高新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新媒体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新闻报道的质量。如果编者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创新立意和正确行动力,会使新闻失去准确性和深度性。亦或不顾新闻事实,胡编乱造、东拼西凑,将一些花边小道消息作为传播主体,再插入一些与题文不符、低俗的图片作为衬托,这样失实的信息在媒体上传播定会造成负面影响。从另一个

4

侧面也反映着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不够高,曲解着大众娱乐化精神。如果读者长期接收着这类庸俗而肤浅的图文信息,必然会导致思想行为上受到影响,以至于不能完成规范化的文字写作和语言表达。另外,为图省事一成不变地转发,或者稍做修改就进行推送的新闻易造成信息传播的同质化。因此,新媒体工作者必须具备过硬的采写编评能力和专业素养,深入一线,走进现场,写出真实生动、具有新闻价值的原创作品。要有态度、负责任地对待娱乐,有情怀、趣味盎然地提供独家新闻。新媒体把关人也应当对其在职领域的工作性质深入了解和掌握,随时学习和把握时下网络语态,加强自身图文编辑能力,特别是制图编辑。受众也不能静观其变,要培养起在信息时代对媒介传播的信息的辨识与评判性解读,不能再是以前的给你看什么就是什么,要学会思考与辨别真伪,不能被娱乐以愚。

3.加强新媒体监管力度,健全新闻法制

新媒体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掀起了新浪潮,其覆盖面之广、普及率之高令人惊叹,但随之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新媒体网络技术的管理不够完善,导致像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在通过用户注册和发布信息时把关难度加大。比如普通用户的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向关注他的用户发布信息,其内容的审核和参杂广告信息的链接并无严格要求,顶多就是对一些敏感词汇的屏蔽。随着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接触它的人越来越多而杂,管理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海量的信息如何进行筛选整合,是未来信息发展的一大难题。只有加强新媒体监管力度,对过度娱乐化等不良行为实行有效改善措施,才能够使新闻讯息在网络时代安全有效地进行传播。

当然,媒体本身也应该建立起有效的内外监督机制,健全编审制度。在新闻传媒领域,我国至今没有对传媒从业人员完整的规范管理体系,新闻传播也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这也算是我国新闻传媒领域的一大管理缺失,早日弥补有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前进。

4.坚持新闻报道适度娱乐化原则

新闻界有一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是美国《纽约太阳报》19世纪70年代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给新闻的解释。毫无疑问,这句新闻术语阐释了新闻的核心问题——“奇”,而人们总是对未知的、罕见的事物存在着猎奇心理。如果新媒体工作者能够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去发现和挖掘新奇的事件来报道,或者同一新闻事件采取多角度报道,善于创新,抓住细节特点,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用适度的娱乐化去引导受众关注国计民生。在“双微”的官方公众号新闻推送中,这一点就做得特别好。平易近人的口吻中迅速地传递着新闻讯息,增强了可读性、趣味性和人情味。如人民日报的“双微”公众号还提供了“夜读”讯息,每日一则,内容贴近生活实际,适度评论引导人们阅读学习。既然是新媒体时代就应该有新的标志性的东西存在,不管是人性化的文字内容还是带着个性化的表情符号与图片,它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象征。娱乐已然成为大众传播的一种文化精神,只要怀着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去为受众服务,在选材、报道等方面坚持适度原则,就可以利用娱乐化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效率。

5

综上所述,无论是传统新闻媒介还是迅速崛起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不仅要遵循受众娱乐化口味,更应该尊重客观事实,注重其带来的社会影响。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说过:“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因此,新媒体给新闻界带来的这场变革及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应被重视,与时俱进地给新闻报道加入娱乐化元素的同时,也要寻求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多元化时代就要多方面共同进步,只有这样新媒体才能够在未来更好更快更有利地发展下去。

注释:

①互联网.央视新闻微博上线三周年小编有话说.2015.11.1 ②来源于新榜.中国新媒体第一站

参考文献:

[1]艾媒咨询.2014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R].2014

[2]蔡媛媛,王书超.论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J].现代视听.2010(S1) [3]严三九.新媒体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8(2015.6重印)

[4]鞠健夫.我们在娱乐什么——关于娱乐化新闻的理性思考[J].传媒观察.2002.9.28—31 [5]杨新磊.“娱乐化”与“去伦理化”本质与忧思[J].伦理学研究.2011.2.70—75 [6]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9. [7]德弗勒.大众媒介通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22 [8]王一.对媒体娱乐化倾向的反思[J].开封大学学报.2010(03) [9]朱岩.如何理性看待新闻报道的娱乐化[J].现代视听.2015 [10]刘海龙.新闻素养与下一代新闻业[J].新闻记者.2014.69—71 [11]黄瑚.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7 [1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译林出版社.2011.7

指导老师:欧黔 副教授

上一篇:学校荣誉篇范文下一篇:雪之华原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