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

2024-05-24

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共8篇)

篇1: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

报纸、广播、电视作为新闻媒体有哪

些异同

按照媒体出现的先后顺序,人们一般把报纸称做“第一媒体”,把广播称做“第二媒体”,把电视称做“第三媒体”(网络被称作“第四媒体”)。就像是不管什么车都是用来运送人和货物的一样,媒体的基本功能就是用来传送信息的。这是作为媒体的一个共同特征,但他们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

1.报道形式不同。报纸是刊印在纸张上的文字和图片,广播通过电波传送的是声音,电视通过电波传送的是声音和活动图像。

2.时效不同。报纸较慢,并以静态的形式出现,而广播和电视则以光电的速度传送,是动态的。尤其是随着现

代技术的发展,实时的传播成为可能。

3.对受众的要求不同。报纸需要读者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广播和电视则不要求有阅读能力,只要不是盲或聋即可。

4.携带便利的程度不同。报纸便于携带,折叠起来可随身带走;广播的接收器(收音机)现在也可以随身携带;携带电视却没那么方便。

通过比较可知,报纸、广播、电视这三个媒体各有特点和优势,在短期内相互取代不了,它们还要互容共生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呢!

篇2: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

——播音员:龙菲菲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早上好!

我是今天的主播龙菲菲,感谢您收听“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

国外网络游戏充斥于国内市场,打打杀杀的内容,阴森恐怖的风格,吸引着自控力不强的孩子,情况不容乐观。近年来,网络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黑网吧”、“网络色情”等害群之马经过有关部门大力整治后,已大有改观。如果把法律看做一道门坎,那么网络游戏目前的境况则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有待规范。如何规范声势火爆的网络游戏,有关部门又将推出什么新的举措,本报记者日前就这些问题走访了文化部有关部门负责人。

孩子之乐父母之忧

12岁的肖辉是北京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暑假期间,他妈妈一直在犹豫是否给家里的电脑装上宽带上网:不上网呢,孩子委屈地说同学们都上网玩,不上网就“落后”了;上网呢,又担心白天没时间陪孩子时,孩子“陷”在网络游戏里“拔”不出来。

其实,有肖辉妈妈这种担心的父母们比比皆是。据今年7月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哈尔滨、武汉、长沙等地的1200多名中小学生和600多名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76%的家长表示反对孩子玩网络游戏,71%的家长认为孩子玩游戏对学习和生活会有影响。

然而,喜欢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作为电子时代的产物,健康的网络游戏可以给孩子们带来新鲜的乐趣,也可以使孩子们在游戏中开发智力、增长知识。但是,当前市场上流行的包含暴力、色情、迷信、愚昧内容的网络游戏,确实对孩子们造成了不良影响,比如时常见诸报端的社会新闻:合肥某小学生天天不学习,成天念叨着怎样才能获得网上“亲友”的同意,和女朋友“结婚”、“生子”;广州某些中学生交流网络游戏技巧,满口都是“一定要一枪打在他的头上,否则他还会反抗”之类的恐怖语言;广西某中学生因玩暴力游戏而变得具有暴力倾向,最终因抢劫、持刀伤人而被劳教,后悔莫及„„

专家指出,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期经常浏览黄色网站,玩暴力游戏,当他成人后,就很有可能具有暴力倾向。在某些因受暴力网络游戏影响而发生的凶杀案件中,凶手使用的凶器、杀人的过程等等都与游戏中的情节一样,而对于沉溺于暴力游戏的青少年来说,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界限就更模糊,很可能错误地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同时,沉迷于暴力游戏也会给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取向带来影响,没有道德标准,没有是非观念,并带来一系列生理上的不良反应,比如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烦躁不安,甚至产生自杀意念或行为,丧失人际交往能力,行为异常等。

近几年来,网络游戏的发展之势可谓迅猛之极。据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游戏工作委员会公布的报告显示,2003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的总数约有1380万,比2002年增长了63.8%,是互联网用户总数的20.2%。但是,大潮之 1

中有泥沙泛起,据文化部文化市场司网络文化处处长柳士发介绍,当前我国网络游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内容问题,部分网络游戏中包含暴力和色情内容;

二是网络游戏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例如当前各地私自设立网络服务器的问题比较严重;

三是我国原创作品不多,自主开发能力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进口产品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

四是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文化品位不高,容易影响缺乏自制力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此外,还有经营行为及经营场所的问题,如“黑网吧”容留未成年人及部分网吧不规范经营,致使年轻的玩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等。

针对这些状况,文化部从8月份开始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清理整顿网络游戏的专项活动,对没办理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的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进行清理整顿,对没有经过内容审查就运营的网络游戏产品进行清理整顿,特别是对提供含有淫秽色情等违法内容的互联网文化产品的经营单位进行严厉打击。

多管齐下营造健康环境

网络游戏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网络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仅去年我国的网络游戏产值就达20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是我国电影产业票房收入的两倍。专家预测,网络游戏产值还将以每年115%的速度持续增长。

面对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市场,不少国外网络游戏商都竭力进入。但是,与国外网络游戏一同进入中国的,还有国外的文化价值观。一些不健康的观点无疑会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的青少年。所以,在对进口网络游戏实行内容审查制度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国产网络游戏产业。

据介绍,文化部将准备实施“民族游戏精品工程”,大力扶持国产原创网络游戏的开发,争取在3到5年的时间内,让既有自主价值取向,又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的国产原创精品占据国内市场的主导地位。

有观点认为,为了保护青少年免受不良产品的侵扰,使青少年及家长在选择游戏产品时更有针对性,建议网络游戏采取分级制度,如分为适合青少年独立操作的、家长老师指导下操作的和只适合成年人玩的这三级。对于网络游戏分级制度,柳士发处长说,文化部已针对这个问题对国外的资料和经验进行了搜集和研究,将参考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作出结论。

篇3: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

关键词:报纸,电视,联动

当今信息化时代, 报纸、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各种媒体的发展十分迅速, 各媒体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 这些众多媒体之间均有各自所长, 并且均不可互相替代。这些众多的媒体在发展过程中, 越来越走向多样化、分众化。但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有这样一种现象, 部分媒体间也出现了相互融合、联动的趋势。前些年, 我们也能看到, 中央电视台曾开辟了一些栏目, 如早晨八点钟的新闻节目中, 也有报纸摘要节目, 在这档节目中主要介绍一些国内各大报纸的重要新闻、新奇事件和言论等, 让观众十分喜爱。其实, 这就是电视与报纸所进行的联动与融合的积极探索。

通过研究后我们发现, 报纸与电视在联动与融合方面, 以前就有一些做法, 比如, 在国内的一些重大事件采访中, 有许多国家级新闻单位经常联合采访, 同期刊播, 或相互供稿和协作, 实现媒体互补的效果, 反响颇佳。在这方面一些国内大报与中央级的电视台, 在这方面走在前面, 而在地市级方面, 报纸与电视的联动与融合相对较少。

在地市级传媒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 地市级的新闻单位也出现了报纸与电视相互联动的趋势, 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2004年5月, 作为一个地市级城市,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将报业集团与广电集团合并重组, 成立了一个将报纸、广播、电视融合于一体新闻传播机构, 称为牡丹江市新闻传媒集团, 这种将报纸与电视联合重组在一起的做法, 在当时来说, 在全国也是很少见的。经过几年的发展磨合, 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

一、两种资源可实现互补、共享

报纸是纸质媒体, 因此它的传播手段与电视存在着差别, 报纸的自身特点:一是保存性强, 二是读者的选择性强, 三是报纸适合传达深度信息。但是, 报纸作为纸质媒体来说, 也有自己的缺点, 它的感染力、时效性比电视要差。

作为电视来说, 他具有视听合一、时效性强, 具有极强的形象感、过程感和现场感。电视的这种直观性传播特点, 使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电视也有保存性差、选择性差的弱点。

电视和报纸各有所长, 也各有所短, 因此当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在成立之初就意识到了这种情况, 集团领导认为, 报纸与电视两种媒体是可以互相扬长避短, 互相补益, 相得益彰的。报纸和电视的结合有利于双方争取更多的潜在受众, 以激发受众的视听兴趣, 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 于是在媒体联动方面下了一些功夫。

二、让电视读报纸

电视读报是一种节目的创新, 这种节目让人耳目一新, 因为他能整合很多纸质媒体的信息, 为纸质媒体电视化传播, 开创了一条新路, 其传播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对于电视节目来说, 节省了投入成本低, 节目制作手段相对简单。在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成立之初, 作为集团下属的两张报纸牡丹江日报与牡丹江晨报, 每天晚上报纸编辑完成时, 在还没有印刷出版前, 各自都留有一份底样给电视部门, 供给第二天早晨的电视读报节目, 这样第二天电视的读报节目基本上可以在电视节目当中播出, 实现了传媒资源的再利用, 实现了报纸与电视在信息内容上的联动。

其次, 报纸作为纸质媒体, 新闻传播是平面的、静态的, 无法倾注视听方面的感受。通过电视传播报纸内容, 增加了视觉、听觉特征, 让观众在多维空间下、在多感官的参与下, 让新闻变得直观而生动。做这档电视读报节目, 因为播发的都是本地的一些新闻内容, 因此当地的老百姓都喜欢看这样的节目, 有一定的收视率。而且还有一点, 对于电视来说, 制作这档节目形式较为简洁, 投入成本不多, 只需几份报纸加一两台电脑, 再配上解说就可运作完成, 非常省事, 而且效果好。

三、让报纸与电视记者共同采访

为了促进报纸与电视媒体的联动, 牡丹江新闻传媒传媒集团首先从有利于节省物力、人力入手。为了促进这种联动和节约资源,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单独设立了“新闻110”、“新闻联播”、“行风热线”、“质量监督热线”等栏目, 通过这几档节目, 将原来报纸与电视节目中具有相同内容的栏目和部门人员精简到一块, 形成同一个栏目在电视中有, 在报纸中也有, 而人员只有一套。这样节约了人力, 避免了报纸与电视的相似部门各自为政, 在采访过程中, 只要有新闻报料, 电视报纸都可以知道, 在采访时, 可以形成报纸与电视的立体采访, 形成立体报道, 影响面大, 形成了一种合力。

在报纸与电视的媒体联动中, 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因为, 报纸可借助电视的巨大传播覆盖面, 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而电视节目也通过报纸的传播宣传、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另外, 两种媒体还通过共同组织策划种种大型社会活动, 来提高种自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四、报纸借助电视发展自己

在增加电视读报栏目的同时, 报纸在与电视联动方面也进行了探索。集团下属的牡丹江日报和牡丹江晨报, 也经常挑选好的电视新闻进行刊登, 丰富了版面内容, 同时报纸记者将一些可深度挖掘的电视新闻进行再采访, 作为报纸的主打产品进行加工, 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除了在内容方面进行报纸与电视的联动融合以外, 在广告方面,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进行了联动探索。在形象宣传方面, 牡丹江晨报、牡丹江日报每年都要辟出专门的版面宣传、包装牡丹江电视台的几档栏目, 同时, 牡丹江电台也经常刊播关于牡丹江日报、牡丹江晨报的形象宣传广告, 让这两张报纸家喻户晓。

在广告运作方面, 集团广告公司也推出了一些礼包性质的广告套餐, 如针对房地产广告, 如果在报纸上做, 可以在电视台上赠送一定时间的广告播出时间。如果在电视上做广告, 可以在报纸上赠送一定的广告版面等。

特别是针对一些大型的演出广告和大型车展活动, 这种报纸广告与电视广告的联动, 效果十分突出, 受到了广告业主的欢迎, 同时增加了报纸与电视广告的收入。

五、培养跨媒体编辑记者

通过报纸与电视的联动, 不但实现了媒体间信息内容和广告方面的相互资源共享, 而且在人力资源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交流。

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在本集团内有些报纸的编辑记者和电视台的编辑记者对对方的媒体特点、业务技能不熟悉。在实践中发现, 报纸记者普遍在文字功底方面要强于电视记者, 但是许多报纸记者对于电视方面的编采知识了解不多, 甚至有许多误解, 而电视记者所具有的一些采访和编辑理论和特点, 报纸记者则不了解, 从而影响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降低了传播效果。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将个别报纸记者与电视记者进行调换。近几年来, 由最初的几个人, 至现在的十几人, 并呈现出越来越扩大的趋势。让这些记者在交流中相互了解对方的工作特点。并在交流过程中, 能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 使这些记者既能干报纸, 又能做电视, 成为交叉型的"两栖"人才。

通过这种交流不但为报纸记者和电视记者提出了新要求, 又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并通过他们运用各自的特长, 将两种媒体做得有生有色。

六、报纸与电视联动的再思索

笔者认为, 作为地市级的媒体,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在集团对报纸与电视媒体的联动与融合所进行的还只是一些初步的, 但是这种探索却是积极的, 在国内地市级的新闻机构中还是不多见的, 值得赞赏。但是在这种报纸与电视的联运过程中, 仍然有一些值得探讨的东西。

首先, 集团内部报纸与电视的联动, 合作的局面还只是局部, 还需要在广度上进行挖潜等。在集团内部, 报纸与电视之间的联动还只是一些松散型的联动, 尚缺乏一些有组织的策划和清晰的思路。这些组织策划包括:如何互相提供新闻线索, 联合采访;如何共同策划新节目、新栏目;如何通过社会活动塑造媒体形象等。这都需要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员来进行整体设计"导演"。目前, 在集团内部还没有这样一个部门。

其次, 在报纸与电视联动方面, 也有部分记者不理解、没有合作意识, 甚至有人反对, 认为这种合作和联动会抵消各自的竞争力, 无法采到独家新闻等。

在报纸与电视联动过程中, 还应尝试与网络、广播、手机等其它媒体的联动, 这样, 可能会达到更多的新闻宣传效果。

篇4: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电视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固定的时空里,而且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太推后了,就可能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

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者及时切入。

插播消息,意味着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了方寸。

电视的版面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之一。

其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详尽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

连续性有时还表现为,同一题材的不同角度,某一事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随时都可以将记者在现场播报的信息编排到整块节目的某一空间。

一般说来,在一天的最后一个时段新闻中,编辑不妨将当日发生的重要事件,回顾一番,评述一番。值晚班的记者针对一些有社会影响的消息对受众反响的采访,在这个时段里播出后,这种抱怨,就会减少,因为,那些未能采用的素材很可能由编辑排到另一个节目单中。

编辑应该具备这样的功夫:将超过既定播出长度的节目缩短,将达不到播出长度的节目延长。对庞杂的素材进行合理提炼,从剩余的材料发现“精华”,当然其中需要节目主持人和节目制作人的鼎力配合。

其三,新闻类节目的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中,消息、新闻专题节目以及现场直播、现场录播节目往往不在一个时间段播出,中间穿插有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等,所以,受众不会因重复而感到腻味。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观众面,对某一新闻的延伸和展开,无疑有助于提高收视率。

通常情况下,重要的新闻先抢发消息,来不及配制图像或制作“成套新闻”的,就采用“独白式报道”(记者拿话筒在现场直接播报),或者根据电传文字稿由节目主持人口播。在播发消息的同时,最好预报一下在什么时间播出相关的新闻专题、跟踪式报道或现场直播等。这种方法,专业术语称之为“立体式报道”。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电视新闻的编排可以根据原料和佐料的供应情况随时修订“菜单”(节目单),同时可以一菜几吃(一个新闻事件分期传播);也可以玩特殊的拼盘,同样的原料做出不同的菜来(多种电视宣传手段一起上),这些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多样性、连贯性和灵活性。

在了解了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普遍原理后,并不意味着我们掌握了“编排”这门学问。换句话说,要想编排好电视新闻,还必须懂得与宣传心理学、宣传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

电视新闻编排中对受众“心理”的关注和传播“艺术”的追求,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收“最新信息”并最大限度地留下深刻印象。

“艺术”地进行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讲,有益于适应受众“心理”,而受众“心理”则规范着“艺术”行为。报纸的受众是读者,因此,它的版面结构更多地考虑“空间”的规划;而电视接收者是观众,对于时间的认同,则是至关重要的。

报纸率先问世,它将“空间存在形式”的编排“艺术”转嫁给“时间存在形式”的电视。若干年后,这种沿袭仍然留有痕迹,最突出的表现在忽视了电视形、声兼备的特性和不可重复阅读的局限,忽视了“时间”可以创造出“节奏”的优势。

让我们先看看头条的选择。电视的头条从时间上看,最先播出的那一条,或者说列在节目单第一条的自然就是头条。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最重要的”。

报纸认为的“最重要”并不能代表电视的看法。比如,一篇“社论”,一位领导人重要讲话,一些典型经验,报纸将其摆在头条无可非议,而电视则不然。我认为,电视新闻编辑在确立时段新闻“头条”时,至少要把握以下一些原则:

1.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最重要的”。有些消息,从内容看是重要的,但当天的报纸已刊出,电视就不应该视为“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它曾经引人注意过;有些消息,虽然题材重大,但时过境迁,记者无法拍摄第一现场,也不应视为“重要”,因为它未能体现电视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所谓“最引人注目”,对电视来说,就是“最新的、来自事件现场的报道”。

2.最重要的并不一定就在头条播发。[美]特德·怀特等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将电视新闻节目想象成“一系列的山峰和峡谷”。他说“每次新闻广播都要用当天最重要的、最新的、突发性的新闻做头条,即从高峰开始”。这一想法当然是合理的,但如果“新闻节目表越往后,新闻的紧近性和新闻价值也就越小”,那么观众就会索然无味地关掉电视机或另换频道。因此,应该找到一个办法,让观众感到每个时段新闻中随时都可能有“高潮”发生。目前广泛采用的“本台最新消息”或“本台记者刚刚发回的报道”就属于这种“办法”之一。实际上,在实现“直播”后,有时也很难将最重要的摆在“头条”,只好“头条”屈居其他位置了。

电视新闻编排既要有规矩,又不能墨守成规;有成就的编辑往往得益于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篇5:电视新闻的意思和造句

(2) 每天的电视新闻总有一些骇人听闻的事件播出,让人感觉不舒服。

(3) 电视新闻记者喜欢充当社会的检察官,以置身事外的身份出现,俯视争斗的双方。

(4) 本书对地方电视新闻的剖析入木三分,令人坐不安席。

(5) 电视新闻也在繁荣发展着:在过去的间,印度发起的超过500家卫星频道中有81家是新闻频道。

(6) 我母亲喜欢看电视新闻的气象报告(源自造句网)。

(7) 亚洲新闻台为一家亚洲电视新闻频道,以亚洲人的眼光,提供全球性的新闻及信息节目。

(8) 作者从个人长期在电视新闻采编一线实践中获得的感性经验和体会出发,参照引用了一些典型的新闻实例,论述充分,观点鲜明。

(9) 几乎像报纸编辑确定版面一样,电视新闻制作人要编排节目,即列出各条新闻的播出顺序。

(10) 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现任广东省台山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11) 看电视新闻的时候,有一则新闻让我感触良多,也就是年轻飚车族的新闻。

(12) 这次,奥巴马总统在电视新闻发布会上再次表明态度。

(13) 在大多数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室,在报道内容得到制作人批准之前,记者不会进行录制或合成。

(14) 比之印刷媒体,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风格更加口语化。

(15)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播出了一个已陷入了贫困的女人的悲惨的采访,她失去了工作,卖掉了电视机和家具,甚至是她的结婚戒指,在慈善以来粮食援助。

(16) 李承鹏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络的采访时说到,“我想把决定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17) 有线电视新闻网在上一周刚刚把我“封为”政治大输家,这一周却把我评为政治赢家。

(18) 据报道,在的黎波里发表讲话前,祖马对南非电视新闻台表示,北约方面试图阻挠非盟作为“中间人”,对利比亚提出和解方案的努力。

(19) 对“中国超模风”现象,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表示,奢侈品牌为了抓住中国这根救命草,正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吸引中国消费者加入奢侈品大军。

(20)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中国如何看待南亚地区的合作,尤其是南盟地区联盟?

(21) 美联社电视新闻机构从这名摄像人员手中得到了视频的复件。

(22) 美联社电视新闻的镜头中,约1000人自发地在温州世纪广场上点蜡烛、放孔明灯,为死者祈福。

篇6:报纸新闻标题

当我们在读一则新闻的时候,我们首先关注的无疑是新闻的标题。俗话说“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这两句话充分概括了新闻标题的重要性与高度概括性。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本文将结合书本并列举相关事例来谈谈新闻标题的制作原则。

新闻标题制作一共要遵循以下三个最基本的原则:第一,贴切传神。“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新闻标题应贴合新闻实际,除了注重与新闻实质性的内容相联系之外,表达形式也很重要。新闻标题既要准确,又要鲜明、生动,这样才能吸引受众,切忌华而不实。

如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

(引)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带来历史性大转折

(主)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

(副)三年增加蓄洪能力27亿立方米,蓄水面积扩大554平方公里(《湖南日报》 2001年12月26日)

主标题“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做得可谓生动形象、大气磅礴。标题巧用“长大”这一拟人化词语,贴切传神,动感十足。“长”字是整个标题的点睛之笔,达到了一种“一字出奇,满题生辉”的传神效果,使得受众对报道产生浓厚的兴趣。

众多网站新闻中,标题能否吸引人,是能否使网民眼睛一亮的关键,关系到新闻的内容能否顺利传播。那么如何做到新闻标题的贴切传神呢?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使标题“贴切传神”。运用修辞手法做标题时,一要贴题,二要有“神”。贴题就是要与文章内容相一致;有“神”就是要出彩,通过多种修辞手法,对内容进行升华;修辞手法的使用一定要运用得恰如其分,否则会显得生硬,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甚至形成对读者的误导。在巧用修辞中,除了要讲究语言的选择和锤炼外,还要特别讲究在同一修辞格中求贴切、求新意,注重即兴创作、有感而发。

第二,网络标题要具体明了,突出主要新闻要素。标题应从新闻中抽筋取髓,使读者望题而知文意。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的本质要求新闻必须真实的反映事实的本来面貌。标题对新闻正文的表述是实现新闻真实性的一个要素。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网站为了赚取点击数,把标题做得变了“味”,用煽情制造卖点,对新闻断章取义,有些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让人点击后大呼上当。这样的标题带来的效应只能是暂时的。

网络新闻标题要做到具体明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新闻事实的概括要准确。着重突出新闻事件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具有冲突性、最有趣、最反常的内容。

(2)对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新闻要素的展现要准确。受众通过新闻标题应大致了解报道的基本内容。

(3)用词准确多用动名词,少用形容词副词。形容词副词主观性较强,容易产生歧义,影响新闻的准确性报道。名词动词能简明的吧事件的发展动态说清楚,保证新闻传递的准确性,更适于网络新闻标题。

第三,要简练生动。由于受众心理需要,简明样式清晰,快捷的被感知,首先成为被关注的对象。这就要求新闻标题要字少、句明、郎朗上口。最好能使人一见为之怦然心动,激发起强烈的阅读的兴趣。

莫言一举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新闻界可谓争先恐后地对这一事件做了大量的报道。在这些报道中,河南《大河报》头版导读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起了一个在众多标题中脱颖而出的标题——莫言空前莫言绝后。这个标题使得受众有了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并让《大河报》伴随着莫言获奖一事也成为网民关注的多个焦点之一。那么,为什么是这个标题引人注意呢?因为语言的简练生动,“莫言空前”中的“莫言”做名词,“莫言绝后”中的“莫言”做动词,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开创了中国在诺贝尔文学奖上的先河,但不要说莫言之后就“绝后”了,我国还有一批高水平的文学家,他们也可能会在几年内获得诺贝尔奖。“莫言空前莫言绝后”这一标题在表述莫言获奖这件事的同时,又对中国其他作家寄予了期望,意义深远,但却言简意赅,使人过目难忘,将标题的简练生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简洁的标题要说明一个新闻事实,突出其中最为重要的新闻因素,揭示新闻中最新、最为本质的意义就需要尽量包含这些要素:

(1)概括性强,言简意赅。这就使新闻标题的简练生动性突出。

(2)字斟句酌,去掉多余的字。一是删去某些意思已经包含在句内其他词语中的字句;二是删去某些不需要的修饰限制成分。

(3)用概括性强的词语代替繁琐性的词语。一方面能够缩减标题的字数,另一方面使得受众看到浓缩的新闻标题的精华。

(4)巧用简称:国名、地名、单位等,在保证能被多数人理解的情况下,可以简称。

篇7:新闻报纸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1.《新青年》

《新青年》是中国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因有重名之嫌而改为本名。16开月刊,每出满6号 为一卷,从创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54号。创办人陈独秀。《新青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和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倾向社会主义,率先刊登马克思主义学说。《新青年》前期对民主与科学的启蒙宣传,惊醒了一代青年,极受广大青年推崇,它唤醒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为五四运动的暴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但它的不足在于缺少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精神,主张极端西化,表现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

主要宣传内容:

⑴ 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⑵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⑶ 发起文学革命运动们,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以下内容作了解即可:背景:政治上袁世凯窃国,加紧复辟帝制;思想上操纵报刊舆论,尊孔复古;资产阶级开始进行国民思想启蒙运动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刊于上海,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7年随陈独秀迁北京出版,发起文学革命,失去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发展。1920年迁上海出版,中共上海发起组相关刊物。1921年中共理论刊物。2.陈独秀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新青年》的创刊人、主编、主要撰稿人。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六方面要求: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他为刊物制定了宣传策略,即以思想启蒙为要务,还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宣传政策和方针,确立了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组织编者、作者和读者队伍,同时又是主要撰稿人,写了百余篇政论。

3.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和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一页。1916年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1918年李大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4.胡适

胡适(1891年-1962年)是《新青年》倡导新文学和白话文的力主之一,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6年在美国留学时,就向《新青年》撰写译著,同陈独秀通信交往。《文学改良刍议》就是他在美国留学时撰写的论文。1917年,胡适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参加《新青年》编辑部工作,又撰写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章,主张“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着重提倡白话文。他首先在《新青年》用白话文写诗,后汇集出版《尝试集》,被称为“白话圣人”。5.鲁迅

鲁迅也为《新青年》撰稿,并参加编辑,他在刊物上写的白话小说,如《狂人日记》,以及论文杂文,有些既是反对封建主义的锐利武器,又是新文化运动的里程碑。

内容:提倡民主,反对封建;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十月革命后开始倾向社会主义,率先刊登马克思主义学说。(不足:缺少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精神,主张极端西化,表现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

6.《敬告青年》

陈独秀发表在《新青年》的创刊号上,是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文章对青年提出6点要求,以反对封建思想文化束缚: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打出了新文化运动的两大旗帜: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的进化论学说;民主,天赋人权说。

7.《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为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的形势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4开4版小型报,栏目新颖多样。以“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为己任,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论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新闻报道评述,把报道和评论结合起来。前25期由陈独秀负责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从第26期起,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每周评论》大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评述。《每周评论》配合《新青年》,支持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斗争。《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陈独秀在发刊词中提出以“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为宗旨,不仅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而且在报纸类型上也是一种机关报。1919.8.31,该刊被北洋军阀政府查封,共出37期。

8.《湘江评论》

《湘江评论》于1919年7月14日在长沙创刊,是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由毛泽东主编。它是一张4开4版的小型周报,新闻、评论全部用白话文写作,以述评为主。毛泽东不仅精心编辑这张报纸,还发表政论、述论、杂论将近40篇。该报以宣传新思潮为主旨。李大钊评论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

9.《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919年7月21日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任主编。该报为对开大张日报,后改为三日刊,有时还发行号外。在内容上以评述为重点,其中周恩来用笔名“飞飞”撰写的许多评论,议论精辟们,富有战斗性。广大读者称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是天津的“新曙光”,评论它是“全国的学生会报冠”。直至1920年初停刊,共出刊100多期,至今只发现17期。

10.《新青年》改组

在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在北京参加群众斗争时被捕。出狱后,他主持《新青年》编辑部会议,决定刊物迁至上海。12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7卷第1号上发表《本质宣言》,宣布反对“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基本上确认了社会主义方向。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迁上海出版,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 组的机关刊物。它采用先树旗帜的方法,在第8卷第1号上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表明刊物性质变化。这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的由陈独秀、李汉俊、沈雁冰等。在印刷与发行方面,从第8卷第1号起,与群益书店脱离关系,成立新青年社,作为独立的机构。

11.《共产党》月刊 《共产党》月刊是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11月7日创办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李达主编,月刊。目的: 向革命群众进行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教育,推进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秘密出版,不标明编辑、印刷、发行的地点,也不署名。《共产党》月刊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宣传:

⑴宣传有关共产党建设的知识,介绍第三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际情况、文献资料,特别是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列宁的著作。

⑵论述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党的纲领策略,论证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能够救中国,主张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建立俄国布尔什维克式的中国共产党,用革命手段夺取政权。

⑶向工农兵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报道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它刊登了《俄国共产党的历史》、《列宁的历史》、《告劳兵农》等富有鼓动性的传单式的呼吁书。

《共产党》月刊至1921年7月止共出6期,每期发行5000份,它不仅是早期共产主义者学习党的基本知识的必读教材,而且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交流思想、沟通情况、酝酿建党的一条重要纽带。

12《劳动界》 13.劳动者 15.中俄通讯社

中俄通讯社于1920年7月在上海创立,简称中俄社,意义:在大革命时期长期活动,为沟通中俄人民之间相互了解,传播十月革命经验起了一定作用。1921年5月5日起,该社改称华俄通讯社,简称华俄社,社长为杨明斋。中俄社是我国第一家无产阶级通讯社。它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中、俄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向中国人民介绍列宁的革命理论、俄国革命的成果与经验,同时向俄国人民介绍中国革命开展的情况。它一方面根据俄国和共产国际的精神翻译俄文资料,写成中文消息供中国报纸采用;另一方面将中国报刊资料译成俄文,供苏俄报刊采用。1920年7月2日上海《民国日报》第一次采用中俄社的稿件。

16.中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特点与意义

⑴特点:①以向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本任务;②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宣传鼓动和新闻报道工作;③新闻宣传工作与建党的组织工作紧密结合,相辅而行。

⑵意义:我国首批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是我国新闻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型新闻事业,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的进程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为以后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它继承了我国新闻事业的民主传统,代表了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

17.新闻工作改革

包括:⑴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⑵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⑶新文风的出现。⑷副刊的革新。⑸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18.四大著名副刊

19.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20.徐宝璜 21.瞿秋白

1.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新闻业务上的进展。(人大2006年研)答: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新闻业务上的进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五四”时期,由讨论之风兴起,带来了政论的活跃与繁荣。

《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轮等多种形式,打破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正是通过政论提倡民主、科学,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新青年》发表大量批判尊孔复辟的文字,有力动摇了封建统治。《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常用的述评形式,政论和新闻报道相结合,夹叙夹议,及时评论国内大事,是一大发明。《新青年》的《随感录》专栏发表的短小犀利的时评,又称杂文,是一种“匕首”、“投枪”式的评论文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常用文体之一。

⑵ 副刊的重大革新

长期以来,中国报纸副刊的格调不高,多为消闲性读物,低级无聊东西很多,甚至还有不少黄色的记事文章。直到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报纸副刊才突破消闲性质,成为介绍新文艺、新知识、新思想的园地。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是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北京《京报》副刊和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⑶ 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广泛使用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文学革命的旗帜,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白话诗、白话小说纷纷出现,引起了中国报刊文体的的空前变革。《新青年》从第4卷第5号开始,全部文字改成白话文,对其他报刊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在提出白话文的同时,新式标点符号也在《新青年》等报刊的提倡下逐步推广开来,改变了过去报刊文章不分段落、没有标点的结构形式。

⑷ 报纸版面编排的改进 在报纸版面编排方面,头版头条安排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原先作为头版头条的“大总统命令”已被排在不重要的位置,甚至当作补白性材料来填充版面。报纸版面分为4栏、5栏、6栏、7栏、8栏等多种形式,专栏增多,且注意创新,如各种时事述评专栏、《要闻》、《社论》、《随感录》、《新文艺》、《通信》、《译丛》、《国内劳动状况》、《新刊批评》等比较新鲜的栏目。标题的制作努力做到醒目引人。

⑸ 国际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出现

篇8:报纸新闻和电视新闻

一、报纸新闻标题的特点

(一) 大量采用复合式结构

报纸新闻标题不仅采用单一式结构, 还大量采用复合式结构, 形式具有多样性。新闻标题大多是通过主题、引题、副题的配合, 向读者报告新闻的内容, 指明其性质和意义的, 如《黑龙江新闻》2011年4月8日的一篇消息, 引题是《商务部公布关于中韩雇用许可制》, 主题是《第一批被韩方雇主选中的劳务人员名单》。

(二) 以报道事实为主

新闻主要是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 简洁明快, 这就决定了新闻标题重在叙事, 即使是就实论虚的标题, 对必要的事实也应有所说明, 即直接向读者陈述新闻的主要内容, 如实地摆出事实。标题的任务就是一句话把主要内容表达出来, 一旦标题词意含糊, 读者看一眼不明白, 很有可能就放弃阅读, 如《黑龙江新闻》2011年3月24日的头题《哈尔滨建设大型辣白菜工厂》, 简单直白、通俗易懂。

(三) 对事实的表述呈现一种动态

标题不仅要报道新闻事实, 而且对事实的表述要体现出一定的动态, 即告诉读者“怎么样”。“怎么样”更能体现出现实事物的原始面貌, 特别是体现出事物的动态, 而能够体现出事物的动态无疑会赋予标题以生动性, 例如《黑龙江新闻》日本地震期间的一些标题就是很好的例证, 《日本东北地区发生7.4级地震4人遇难》、《福岛第一第二核电站未见异常》等。

二、网络新闻标题的特点

(一) 题文分离

传统新闻大部分是题文并存, 即标题、正文与图片同时呈现在一个平面。而网络新闻的标题是标题和正文分开, 即题文分离, 这是由于两者的传播结构不同, 网络新闻中的标题只是作为正文的一个链接指针而已, 由于信息量大, 页面尽可能多地安排标题, 这就迫使网络只能以图表的形式把标题文档呈现出来。

(二) 单行为主

网络新闻标题受网页显示面积限制, 位置空间以行长为限, 新闻标题板块通常由若干条新闻排列集成一个矩阵, 所以网络新闻标题一般不使用多行题, 多为单行题。为了方便网民阅读, 网站的编辑、记者用简洁的单行标题把新闻主要事实归纳出来, 使受众最快了解新闻内容。

(三) 时效性高

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更强调时效性。网站新闻面广、量大、时效性要求高, 充分体现了网络媒体及时性、海量性的特点。所以要求网站新闻编辑在较短时间内及时更新网页内容并编辑大量的新闻标题, 而无法像传统媒体编辑那样从容不迫地推敲和研究标题。《黑龙江新闻》的网站平均每天更新100多篇报道, 在全国的朝鲜族报纸中处佼佼者位置。

(四) 多用实题

传统媒体按照表示意义的虚实程度划分, 可将新闻标题分为实题和虚题两大类, 实题的特点是记事的、具体的, 虚题就是表意概括、抽象的标题。这点从《黑龙江新闻》2010年4月7日的同一篇报道在报纸和网站上的不同标题可以看出, 报纸上标题是《4列循环列车把黑龙江省主要城市“串珠”起来》, 而网站上的标题是《哈铁将于11日起实行新列车运行图》。

三、报纸新闻标题和网络新闻标题的差异

(一) 在报纸新闻标题中, 信息提供型标题用得多, 而

网络新闻标题则诱导型标题用得广, 这说明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 网络新闻更愿意使用煽情的标题。煽情性的新闻标题是网络媒体发展的必然产物, 历时不长的网络新闻, 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较传统媒体更明显的娱乐化倾向。

(二) 与为了号召读者偏好采用隐喻标题的报纸相比,

网络新闻为了提高点击率偏好采用夸张的标题。网络媒体为了照顾人们共同的爱好与兴趣、获取更多的眼球, 用尽多方手段制造公众的兴奋点, 使标题走上了夸张的道路。商业化报刊自1883年美国的便士报运动以来已经进行了上百年的探索, 得出的结论是:夸张的、新奇的、反常的、灾难性的、花边新闻等等, 最能引起人们的共同兴趣。

(三) 网络新闻更多地采用主题隐蔽型标题, 为了吸引

上一篇:中国梦诗歌:与梦想同行下一篇: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_小学生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