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

2024-05-18

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精选四篇)

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 篇1

1.1 称谓语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

人们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 不仅仅是向对方传递想法和情感, 还是在微妙地通过语言来确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明确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和角色, 并以此来选择谈话的方式。称谓语就发挥了语言的这种社会功能。

1.2 称谓语的定义

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方面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 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如父亲、师傅、支书等”。称谓语使用频率很高, 凡有人称交往之处都无处不在, 而且它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故称谓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 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对称谓语的研究, 不仅可知道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亲疏关系和情感好恶等, 而且可了解该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价值取向等。因此, 了解汉英称谓的差异, 探究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 对于跨文化交际者十分重要。

1.3 称谓语的两种主要类型

一般说来, 称谓语可分为两类: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这类称谓运用范围较小, 主要运用于家族成员之间。而社交称谓语的适用范围则是整个社会。社交称谓语在称谓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指对亲属称谓之外所有其他人的称呼用语, 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使用的称谓, 反映了交际各方的社会关系、社会角色及尊敬程度等。

由于不同民族在社会结构、文化背景方面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社交称谓也表现出很大异同。本文将英汉社交称谓进行分类对比并分析其差异, 从而探导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并促进我们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2.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类型和特点

英汉社交称谓语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姓名称谓、职务和职业称谓、通称及泛化了的亲属称谓。

2.1 姓名称谓

姓名称谓就是交际双方以对方的姓名相称。一个人的姓名由家族姓氏和个人名称组成, 通常姓氏可以反映一个家族的社会地位和所处阶层, 而名字仅是代表此人的一个文字符号。英汉姓名的排列顺序不同:英美人名是名在前, 姓在后, 名更常用。中国人名是姓在前, 名在后, 姓更重要且更常用。中英姓名表达方式的不同也揭示了中国与英美等国观念的区别。英美等国崇尚个人主义, 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 故在姓名的排列上要首先强调自我, 然后才是家族。在英语中, 人们以名相称是很常见的。它适用于不同性别、年龄的朋友, 甚至也运用于上下级、长晚辈之间。在英美等国, 许多员工对他们的老板直呼其名不会被认为不礼貌。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牢固的同姓宗族观念, 宗族姓氏不仅反映出此人的出身和地位, 还代表了他的权利和义务, 姓氏比名字重要。对长辈、上级或尊贵人物要用其姓氏加尊称, 而不应直呼其名。单称名字是平辈熟人之间, 或者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使用的一种称呼。

另外, 在中国历来有“尊老爱幼”的传统, 在“长者为尊”的观念下, “老”字代表见多识广, 足智多谋。因此对长者的姓名称谓中, 我们常常会使用“姓氏+老”或“老+姓氏”, 例如老王或王老, 而年长者也乐于听到此称呼, 因为它代表着他受到尊敬。而在西方文化中, 忌讳“老”字, 因为“老”字意味着“old and useless”, 他们不崇尚老, 而崇尚年轻, 活力和能力。年轻人成人后, 不愿意依靠父母的帮助, 而是要独立奋斗和生活。父母也不愿倚赖后代的赡养, 而是为自己的独立和能力感到骄傲。因此, 若你按照中国的传统, 称呼外国老人为“old Smith”或“old John”, 肯定会引起他们的不悦, 以为你暗示他们为“身体虚弱, 依赖他人”。相反, 他们更愿意你直呼其名, 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和礼貌的表现。而在中国, 直呼长辈名字则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行为。

2.2 职业和职务称谓

职业和职务称谓就是按照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或担任的职务来称呼他人。汉语中职业和职务称谓种类较英语多, 可以是:姓+职务, 姓+职称, 姓+职业, 类似陈主任、李教授、王老师、张律师等的称谓在中国很常见。汉语中头衔性称谓众多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官本位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职务在许多情况下就是官职。如陈局长、张处长、李校长等。另一原因也许与汉族人喜欢抬高称谓的称谓政策有关。如人们常常称呼“护士”为“医生”, “服务员”为“小姐”, 称呼学校普通工作人员为“老师”。通过使用这些体面的职业称谓称呼他人来表达对他人的敬意, 而许多人也乐于接受它。

但是英语中有限的职务称谓多见于皇室、政府官员、军界、宗教界或法律界人士的称呼, 如Queen Elizabeth, General Patten等。英语中一般用社交称谓通称Sir或Mr.来称呼自己的上司、同事或其他部门的官员, 很少有“姓+职务”的用法。这正是西方社会崇尚个性自由、崇尚平等的心理意识的表现。任何官职都只是一个职业, 与社会地位无关。西方也有使用“姓+职业”来称呼对方, 但人们习惯将职业放在姓的前面且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2.3 通称

通称是指对社会各界人士, 不分职业和职务, 有时甚至不分年龄的一种称呼。

在英语中, Mr./Miss/Mrs./Ms.+Surname (先生/小姐/女士+姓氏) 是最常见的通称方式。这些称谓可运用于不同年龄, 不同身份, 正式或日常生活中, 既尊重又比较文雅, 蕴含着平等思想。值得一提的是Ms.是英语中近年来出现的一个女性敬称词, 实际上它是Mrs.和Miss合成而来, 是妇女争取平等的产物。该词的出现使妇女获得了一个和男士的Mr.一样完全平等的称谓语。她们认为, Mrs.一词有依附丈夫的含义, 而且体现婚姻状况。所以当人们使用Ms.这一称谓时, 它要和妇女本人的姓名连用, 不与婚姻状况相联系。sir和madam一般不与姓氏连用, 它们表达的人际关系不亲密。具体说, sir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士兵对长官、老百姓对警察、学童对老师、商店店员对男顾客的通用称谓语。madam是对陌生女性的尊称, 多见于商店店员对女顾客称呼时使用。但是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英语国家人倾向于直呼他人名字, 如Tom, Linda, lucy等。它并非不敬, 而表示了人际间亲密和随和的关系。

在中国, 建国初有较长一段时间广泛使用“同志”这一尊称语, 它不分职务、职业、年龄和性别, 体现了在新社会中人与人间平等、亲切的关系。“同志”一词的广泛使用, 有政治上一致、地位上平等的内涵, 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求同思维、强烈的群体意识的充分体现。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的实施, 我国在称谓语上逐渐与国际接轨, “先生”“太太”“小姐”逐渐流行起来。但它与建国前的意义已经不同, 这些称谓已经不再专指富人阶级或有身份、有名望的人, 而是成为了一种礼貌的社会通称, 无阶级贵贱之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这一通称中, 中国人与外国人不同, 年龄是称谓语使用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妇女, 年龄已经四五十岁, 仍然称呼她“小姐”, 她会不高兴的, 因为她觉得降低了她的身份。

2.4 亲属称谓泛化。

在中国, 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 使用范围广, 甚至可以运用到非亲属、无血缘关系的人身上。如我们常用“大爷”“大娘”来称呼素不相识的长者, 用“叔叔”“阿姨”来称呼父母的朋友或与父母同辈的陌生人。这种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能有效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 使社会人际关系亲切温暖。而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称谓也根源于中国人对亲族关系的重视和家庭的依恋。

但在英语中, 亲属称谓语一般只限于家庭内部。不存在像中国那样使用亲属称谓来与陌生人或无血缘关系的人打招呼的现象。根据英语国家的文化习惯, 人们重视个人隐私和私人称谓。“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只能是自己亲人称呼的专权。所以, 当一个小朋友喊一个外国人为叔叔时, 他会回应:“Please call me Tom, no uncle.I’m not your uncle.”根据这种情况, 若我们要向陌生人打招呼, 可以说:“Excuse me./Pardon me.”或直接是:“Hello.”

3. 从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异同中反映出东西文化的异同点

3.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个人利益服务于集体利益。这里所指的“集体”, 既指代国家, 又包括宗族和家庭。在中国古代, 许多人寒窗苦读数十载, 为的就是获得官爵, 光宗耀祖,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讲述的也是通过个人仕途表现来光宗耀祖。故中国宗族姓氏重于个人名字, 姓氏称谓更常用且更表尊称;表官职的称谓语也多。

西方国家则更重视个人主义, 他们认为人主要是要依靠自己和为了自己而努力取得成就。西方青年18岁始就逐渐从经济和情感上摆脱对父母的倚赖, 走向独立, 故在西方国家, 父母没有义务支持子女的事业, 而子女也没有绝对义务要赡养父母。这表现在称谓上就是家庭观念薄弱, 亲属称谓少;喜欢别人直呼其名, 不喜欢被称为“老人”。

3.2 东西方礼教传统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汉语称谓系统, 尤其亲属称谓如此详繁是缘于汉文化的礼教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教育使得礼教文化深入人心, 礼节严格繁琐, 也必然有详繁的称谓。

就如亲属称谓系统, 汉语中就有“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男女分明”的分类。与中国不同, 西方强调法制, 没有繁琐的礼教传统和名分观念。西方人崇尚平等、自我尊严与自由, 而礼貌规则只是上层社会的一点文明装饰或点缀, 在人格平等观念下, 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 以表亲近。

3.3 权势和平等性

关于称谓语与社会关系的最有影响力的研究当属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ger Brown和Albet Ailman所提出的权势和一致 (平等) 关系。他们认为言语作为社会行为, 集中反映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 尤其反映出交际双方的“权势”和“平等”。中英文化在权力分配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权势关系是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中国社会受传统的差序格局的“上下有义, 贵贱有分, 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影响, “上尊下卑”, “官本位”、“以下敬上”仍很普遍。中国人际交往更多地根据双方的地位来决定话语模式。在人际交往中, 注重权势、地位似乎已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权势的所指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现代社会中, 权势包括:家庭中的父母亲、不同层次的领导、年长者, 甚至是社会上的有用之人。

英语文化属于平行的社会结构。在主体上, 西方是平等取向, 人际间的关系基于平行的关系。这与中国的“身份制”和差序格局相悖。西方人崇尚“人各有身, 身各自由, 为上者不能压抑之、束缚之”。对他们来讲, 礼貌不是人际间的“别”, 而是人际间的“平等”、“一致”。中西方礼貌与权势关系的差异必然对其各自的语言使用产生影响。在各种言语行为中最能反映出这种文化中礼貌与权势性、平等性区别的可能就是称谓语行为。

摘要:社交称谓语作为一套约定成俗的社会交际符号, 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英社交称谓的巨大差异是中英文化在语言层面上对社会等级权势、血缘亲属关系及个体社会地位的投影。因此, 社交称谓语的研究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实现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是社会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初步探讨了社交称谓语的分类, 比较了中英社交称谓的异同, 以及从社交称谓的异同中体现出的中英文化及风俗的差异。

关键词:英汉社交称谓语,类型,特点,异同点

参考文献

[1]陈夏芳.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使用与语用失误[M].东北师大学报, 1997, (4) .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

[3]郭熙.当前社会称谓缺位现象小议[J].语文建设, 1997, (9) .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5]穆风良, 李秀萍.英语中的性歧视与中性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5) .

[6]Cramsch, Claire.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英汉称谓语与文化 篇2

作为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称谓语与文化密切相关,是一种显性文化形态.从文化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观点对美汉两套称谓系统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揭示它们与文化之间存在的种种深刻联系.

作 者:夏箐  作者单位: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湖南,长沙,410002 刊 名: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FIRST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 4(4) 分类号:G04 关键词:英语   汉语   称谓语   文化   文化习俗  

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 篇3

关键词 社交称谓语 差异 高校外事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ocial Appellations and

Their Inter-college Foreign Affairs Translation

HAN Rui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 Social appellation is a type of appellation frequently used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study of social appellation is also highlighted by researche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mantic and pragmatic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ocial appellations, and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 skills in inter-college foreign affair activities.

Key words social appellation; differences; inter-college foreign affair translation

0 引言

社交称谓语,是相对于亲属称谓而言的,简言之就是我们的日常社会交往中非亲属之间的称呼。在大多数交际场合,称谓语是我们传达给听话人的第一信息,能否恰当地将这一信息传达给听话人将对交际的顺利进行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汤镇台想给他即将参加会试的儿子请个教师,萧伯泉向他推荐了余达。汤镇台访得名师自然高兴,就差遣他的大儿子同萧伯泉一同去请。萧建议汤家的大公子在拜帖中以“晚生”自称。汤家大公子却以“半师半友”为由写了个“同学晚弟”的帖子,终被婉言拒绝。次日,余达到萧家回拜道出缘由:“他既然要拜我为师怎么写个‘同学晚弟’的帖子拜我,可见非求教之诚……”(吴敬梓,1958:426)从这段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交际中称谓语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称呼词,其中所传递的信息对交际活动的成功进行起着重要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具有中西两种差异巨大的文化背景,社交称谓语的正确使用更为值得重视。

1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差异

由于中西社会文化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在社交称谓语上体现出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汉语受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文化影响,强调社会等级差异、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因此在职务和头衔称谓、长幼称呼、尊称、谦称等方面区分严格而细致;英美文化由于较早经历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受基督教影响,崇尚平等、尊重个人价值,因此较多使用通称、姓名等社交称谓(顾平,2006)。从语言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差异区分为语义和语用差异两个方面:

(1)语义差异主要是指由于其根植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英汉两种语言间社交称谓语在语义层面的差异,具体包括:

①一种语言中的社交称谓语在对应语言中不存语义相同称呼形式。例如,汉语中有“老+姓”或“姓+老”的尊称形式,在英语中“老”的语义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根本不存在这种称谓形式。

②一种语言中的社交称谓语语义涵盖对应语言中多个称谓或反之。例如,汉语“阁下”一次的语义则对应英语中“Your Excellency”“Your honorable”等诸多称谓(李琴,2007)。

(2)语用差异主要指英汉两种语言中很多社交称谓语虽然在对应语言中有语义相近的词但是其用法却有不同。例如,汉语中较多使用“姓+职务或头衔”的称谓,英语中除了少数类似称谓外(如professor),并没有像Director Smith这样的称谓;英语中“Sir”这一通称表达说话人的尊敬,虽然对应汉语“先生”一词,但是汉语一般不会直接称“先生”,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译成“老师”、“处长”、“局长”等(陈德彰,2007)。

2 高校外事翻译中社交称谓语的翻译

高校外事翻译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外事翻译行为,主要涉及校际合作、学术与文化交流、外籍专家、外籍学生等内容。作为一种外事翻译活动,高校外事翻译不但要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而且更要注重其准确性和政治性的特点。由于称谓语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在高校外事翻译中如何正确处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社交称谓语的语义及语用差异,以满足准确性和政治性的标准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2.1 准确性标准

Newmark (2001)将翻译文本分为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强调非文学文本的翻译应该是翻译产生与原文相同的读者效果。高校外事翻译作为一种非文学文本,其准确性要求对于社交称谓语这一文化语汇的翻译既要精确表达其语义,又要不拘泥于文字形式,恰当地处理英汉社交称谓语之间的语用和语义差异,准确传达信息,以保证外事活动双方的交流活动有效进行。例如:“这位是外语系王主任”。如果直接翻译成“This is Director Wang of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Director Wang”这种职衔称谓的的翻译显然不符合英语的习惯,并且“director”一词语义比较宽泛,语义表达不够准确,没有使听话人准确了解到介绍人所要表达信息。在高校外事活动中职务及职责又是双方之间人员对等交流所必需的信息,因此译者就需要相对变通,解释性翻译为:“This is Mr. Wang, the dean of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2.2 政治性标准

高校外事活动主要涉及教育及文化领域,因此高校外事翻译中的政治性标准主要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坚定政治立场,避免涉及敏感政治性问题。在处理英汉社交称谓语一些差异时,需要首先考虑政治性标准,采用归化或简化的译法,避免政治信息的传达。例如:“这位是我们学院的党委书记”。如果直接翻译可以译为“This is CPC Party Chief of our college.”这样翻译虽然完整表达了说话者的语义,但却容易引起关于中国社会制度及体制等一些政治性问题的讨论。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我们简化翻译为:“This is the President of our college.”就足以满足交际的需要了。

3 结语

英汉社交称谓语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不同,语义及使用习惯存在较大差异。在高校外事翻译中,应该根据高校外事翻译的准确性和政治性的特点,充分重视并灵活处理社交称谓语使用的差异,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德彰.翻译辨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 顾平.中西方传统伦理观念的差异对英汉称谓语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48-51.

[3] 李琴.外事语篇中若干文化语汇的翻译[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1):104-107.

[4] Newmark P. Approach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英汉社交称谓语对比 篇4

1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分类及翻译

在中国,称谓语直接反映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受官本位观念的影响,以官职相称,这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敬称或者是尊称,直到现在人们在与有官职的人交往时仍以职务相称的习惯,虽然党中央曾多次提倡对各级领导一律以同志相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更改;有些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还故意把对方表示副职的“副”字省去,可以说是当今社会社交称谓的一个新特点。而在西方除了少数职业可以用于称呼外,很少听到Bureau Director David(大卫局长),Manager Jack(杰克经理),Principle Aaron(艾伦校长)之类的称呼。讲礼貌,懂谦让,一直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人们在说话是总是尽量的谦卑,恭敬对方,于是社交称谓上产生了谦称和与之相应的尊称,以进一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晚生—先生,犬子—令郎,贱内—夫人,下官—大人等,这些谦称和尊称在英语里很难找到与之对应的词语,英美人出于自身的文化心理,有时还难以理解这些社交称谓,特别是谦称词语的文化内涵。

1.1 自称与谦称

汉语和英语里自称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称谓语了。自称也就是自己称呼自己。汉语中的自称在广义上包括谦称,因此谦称也就是自己称呼自己;但在狭义上,俩者是有区别的,“谦称”就含有谦虚之义,而自称则未必有这层含义。同时“自称”有时还会含有自负或轻佻的语气,如“老子”,“老娘”等。英语中的自称语一般只使用第一人称代词“I”和“We”,很少使用one或yours truly等;汉语中的自称称谓语不仅数量多而且分类详细,随着说话人身份,年龄,地位等而有不同变化。

表示官职地位的有“朕,孤,寡”等皇室贵族自称词;“微臣,下官”等为官员的自称词,对于这些词的翻译,可以就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进行直译。如:

吴王道“孤是一个粗鲁汉子——孤在江南,即慕大名,今来拜访要先生指示:浙人久反之后,何以能服其心?”(吴敬梓:儒林外史)[1]

“I am a rough and ready fellow,”answered the prince of wu,“when I was still in jiangnan your fame reached my ears,and now Ihave come to consult you.The people of Zhejiang have rebelledmany times.What can I do to win their love?”

表示尊卑身份的有“小民,小人,草民”等百姓自称词;“奴才,下人,小的”等为仆人对主人的自称词。这些语言在在英语作品里很少见到,但是翻译到中文,就可以看出区别了。这也就体现了中西文化在自称语上的差异。如:李贵----又回说:“哥儿已经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攸攸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曹雪芹:红楼梦)[2]

“I wouldn’t dare tell a lie,sir”,he exclaimed.“the young mas-ter studied three volumes of the Book of Songs,down to‘you-you’cry the deer,lotus leaves and duckweed.”

体现时代语体特征的有“余,敝人,敝下”等旧时文人官吏常用的自称词语;“兄弟,我—某人”等至今任然常用的非正式口头自称语,如:语今年二十岁,年纪甚轻,不足言寿,寄人篱下,更有何心做寿——(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3]

As I am only a young man of twenty it is not right that I should be celebrating“long life”,and I am particularly unenthusiasticabout doing so in the present difficulties as a guest under a strang-er’s roof.

由此可见,由于汉英名族的礼仪风尚和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区别,在自称称谓词的种类,语言含义,语言特征,使用频率和场合等方面差别迥异,在汉英翻译中,汉语的各类自称词在大多数情况下译为英语的第一人称代词。

1.2 对称称谓语与尊称

所谓对称称谓语就是在交往中对交际另一方的直接称呼语。英语中对王室成员,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等常用的尊称前加”yours”,如“your honour”,“your lordship”,“my lord”等。而汉语会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职业,亲属关系等,常常使用不同的尊称,这些尊称在英语中大多没有相对应的称谓词语。

中华民族是个有着尊师敬长的优良传统的民族,因此在尊长师兄,高僧道长等常会在前面加“仙”,“老”等字,以表示尊敬。如:

雨村听到这里,不觉拈须长叹。因有问道:“请问仙师,那荣宁俩府,尚可如前否?”(曹雪芹:红楼梦)

Yucun absently stroked his beard and sighed.“I have onemore question,Reverend Immortal,”he ventured.

中文里可以有各种对对方的尊称,而英文里却没有诸多种类不同的尊称,但是翻译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就必须将这种敬称翻译出。又如:

众清客都起身笑道:“老世翁何必如此。今日世兄一去,二三年就可显身成名的,断不以往处仍作小儿之态了。----”(曹雪芹:红楼梦)

“your lordship is too hard on him,”protested his companions,who had risen.“A few years at school and your worthy son is sure toshow his mettle and make a name.he’s not a child any more.”

1.3 他称称谓语与尊称

他称,也称被称,在交际中对涉及的第三方所使用的称谓语。英语中对王室成员,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等的称呼为”his/her majesty”,“his/her honor”,“his/her lordship”.汉语中根据交际涉及的第三方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亲疏关系等,用各种不同的尊称,这些尊称在英语中大多没有相对应的称谓语。

汉语中用于第三人称的他称称谓,常用“令”或“尊”置于官职名或者亲属称谓语前构成尊称。如:

他眯缝着眼睛露着惋惜的神色,“令堂大人已经去世了,令尊去了南方;至于小风小弟弟我本想留下跟着我在北平读书。后来他愿意跟着父亲,所以也去了南方-----”(杨沫:青春之歌)[4]

slits.“your mother has died,and your father has gone to nanjing.Iintended to take care of your younger brother daofeng and bring himhere to study in Beijing,but he chose to go south with his father.

在英美社会的交际活动中,人们不像汉民族那样使用尊称,因此也就没有相应的尊称称谓语,英译时就应当根据英语的称谓习惯,直接译出称谓语所指称的对象;有时也可以在称谓名词前加“honourable,respected,worthy”等,以使称谓语语气相当,语气相符[5]。

2 从文化维度看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

荷兰文化协会研究所所长霍夫斯坦德,用20种语言从态度价值观方面,在收集了40个国家,包括从工人到博士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共116,000个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撰写了著名的《文化的结局》一书。根据研究成果,霍氏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可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以及男性化与女性化(masculine versus feminality)。

霍夫斯泰德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又有学者指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因此笔者从霍夫斯泰德的部分文化维度来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称谓语的差异。

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相差甚远,被视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英美文化被视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或“个人主义文化”。中国文化被称为“我们文化”“,社团价值文化”或“集体主义文化”[6]。这一定性,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对中西语言的理解和使用。在此基础上,该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英汉文化的差异。

2.1 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即在一个组织或者社会群体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英语国家中,这种权力距离很小,可以说在这些国家中平等观念占了重要地位,不论社会地位,性别,人们的平等意识都很强,因此这在称谓语中就体现出来了,英语国家没有复杂的称谓体系。例如,在英美国家没有像“张科长”、“王主任”这种以职位代替称谓的,而是直接以Mr.zhang、Mrs.wang来称呼对方,这样称呼就体现了平等,一视同仁。而在中国这个权力距离比较大的国家里,无论是家庭还是工作岗位,等级观念都还是有存在的,人们不会完全平等的看待身边的人,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称谓上会有很明显的区分,通常对长辈和位居高官的人会相对尊敬,习惯把职位头衔放在姓的前面称呼,以示尊重。这些就体现了权力距离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在英语国家和中国之间的差异。

2.2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他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的人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回报[7]。英美国家就是个人主义较多的国家,强调个性自由和个人成就,因此他们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自身的努力,他们对周围人的依赖并不多,因此就没有所谓的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这在称谓语上体现的也很明显,因为他们不需要太多的相互之间的协助,因此他们对称谓的要求也就少之又少。而在中国,集体主义体现的十分明显,人们之间相互协助,亲属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是人们成长必不可少的,这在称谓语中的体现就是将称谓语丰富化,以体现一定的深度和含义,表现出对对方的尊敬。例如,在中国,人们常用“某大姐”、“某叔叔”来称呼对方,以表示亲切,来拉近说话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这些称呼应该是用于对亲属的称呼的,但在社交场合也会有这样的称呼,这就体现了中国的集体主义,希望维护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3 男性化和女性化

“男性化”倾向是指社会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差别清楚,男人应表现得自信、坚强、注重物质成就,女人应表现得谦逊、温柔、关注生活质量;“女性化“倾向则是指社会中俩性的社会性别角色相互重叠,男人与女人表现的谦逊,恭顺,关注生活质量。一般可以从对性别角色定位的传统和保守程度、对坚决行为的获取财富的推崇程度、对人际关系和家庭生活的重视程度去考虑。男性化社会以更加传统和保守的方式定义性别角色,而女性化社会对于男女双性在工作场所和家庭中扮演的大量角色则持较为开明的观点。此外,男性化社会推崇坚决行为以及获取财富;女性化文化珍视人际关系,关心他人,看重家庭生活与工作之间更好的平衡。英语国家是男性化国家,这样的国家更注重物质成就,这样对于称谓的关注就并不那么明显,因为这类国家的人之间的关系网比较淡薄,人们的重点并不集中在如何处理好人们之间的关系,或者如何去称呼别人从而拉近与对方的距离。而对于中国这类女性化明显的国家,人们更关注生活质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以对称谓的关注就更加明显,有时一个亲切的称呼会明显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有时客气的称呼也会显示说话人自身的价值以及生活态度,这样也可以增进和谐的交流。这同时也是英语国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体现在称谓语方面的差异。

3 社交称谓语的翻译策略

3.1 对等翻译

在英汉语言中有些称谓语是可以做到对等翻译的。比如,英汉语言中的一些亲属称谓语:父亲-father,mother-母亲等。此外,像汉语中某先生,某小姐这一类表达方式也可以对号入座,译成“Mr./Mrs./Miss+姓氏”。再如:门子听了,冷笑道:“老爷说道何尝不是大道理,……”(《红楼梦》第一回)在以上的例句中,“老爷”指贾雨村,为新任应天府。杨宪益等译为“Your Honor”,这样翻译既符合原语所指,且符合译入语的习惯,因此,这样翻译十分贴切。

3.2 改写翻译

英汉称谓语的翻译并非都是对等的,很多情况下是找不到真正对等的翻译的,因此在互译过程中,应根据上下文作一些补充或删减,以符合不同语言文化习惯。比如如:《红楼梦》中有关“哥哥”或“妹妹”一词的翻译,若用“Cousin”来译,就显得笼统[3]。由于在英语中“Cousin”不分长幼,没有男女之别,甚至不分班辈。而在传统的中国,长幼分别得非常详细,这给英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例:宝玉向林黛玉说道“:你听见了没有,难道二姐姐也跟我撒谎不成?”……宝玉笑道“:太太不知道这缘故。宝姐姐先在家里住着,那薛大哥的事,他也不知道。……林妹妹在背后羞我,打谅我撒谎呢。”(《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杨宪益夫妇在翻译时分别译作“Cousin Pao-chai”“her brother”和“Cousin Dai-yu”[8]。他们的翻译并没有把表示排行的“二”字译出。这样既能表达原文作者所想表达的内容,也没有将原文逐字翻译出来,这种方法确实是恰到好处。这就是一种改写,根据译者对文章的理解以及背景环境的了解对文章某些内容做出改写,这里主要是对称谓的改写,这种改写并非对原文意思的曲解,而是一种辅助作用,有助于译入语读者理解文章含义,清楚整篇文章的人物关系。

3.3 等效翻译

在英汉社交称谓翻译过程中,有一些称谓语是既找不到对等的翻译,又不好作出改写的。这时候就要弄清楚交际双方的语用含义。如在《红楼梦》剧中“贾母”这一词语的翻译。有人把它译为“the lady Dowager”,这比直译为“Grandmother Jia”要好[9]。因为贾母乃荣国府中之至尊,是个名副其实的“matriarch”。这就是根据文章中的角色特点进行翻译的,对“贾母”这个称谓的翻译就应当以其所具有的同等效果的词来翻译,这样才能很好的传达原文作者的思想,也有助于读者通过称谓就可以了解这一角色所具有的形象。因此对于其他称谓的翻译,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翻译,以达到一个同等效果。

4 结束语

社交称谓语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使用在中西方也有着种种差异,该文就其文化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论述,从文化维度的相关内容来探讨中西称谓语间的文化差异,同时提出了三个对称谓语翻译的方法,有助于读者加深对称谓语的了解以及对称谓语的翻译方法的了解。称谓语是具有丰富文化特色的,因此对称谓语的研究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摘要:称谓语是语言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会传递给对方第一信息。不同的称谓可以反映交际双方年龄,性别,亲疏关系,社会地位,角色身份乃至说话场合等情况。语言交际所表达的意义,很多时候只需要通过称谓就可以了解清楚,因此称谓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翻译通常会涉及俩种语言和文化。近年来,受到世界文化交流多元化的影响,翻译研究正逐渐加强对文化因素的关注,俩种语言对比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学层面上,也表现在文化层面上。该文试根据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分类,以社交称谓的实际运用为研究对象,对它所体现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同时,该文还探讨了社交称谓语在一定语境下的翻译策略,有助于人们了解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

关键词:称谓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

[3]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1.

[4]杨沫.青春之歌[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

[5]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67-69.

[6]彭世勇.霍夫斯塔德文化价值理论及其研究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7]尹富林.英汉称谓语的语用功能比较与翻译[J].外语学刊,2003(5).

[8]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上一篇:发展新兴产业下一篇:意见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