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句法差异

2024-05-09

英汉句法差异(精选九篇)

英汉句法差异 篇1

关键词:中西思维方式,英汉句法,差异

1. 引言

汉英句子结构的差异常常给英语语言的学习、教学、翻译及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的障碍。探索这些差异的规律, 并寻求有效的方法至关重要, 有关专家和外语教师所做的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给人以极大的启迪。王还先生说得好:“任何人学外语最自然、最容易做的事就是把自己母语的习惯套在外语上, 有时套对了, 有时就套错了。那些母语和外语不同的地方就一定会套错。”笔者认为, 这里的“习惯”主要指思维方式, 即用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或组织外语句子。汉语式的英语和英语式的汉语恐怕就是这样出现的。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除语言对比研究以外, 还有必要进行英汉思维方式的对比研究。本文从英汉句子结构的不同出发, 归纳列举了这两种句式的特点和外语学习者的一些常见错误, 旨在探索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语言句子结构中的反映。

2. 汉英句子结构的基本特点

汉英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但是, 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形式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最基本的表现为汉语句子重意合, 英语句子重形合。

汉语句子意合特点的突出表现是时间的先后顺序, 即通过多个动词的连用或流水句形式, 按时间先后顺序和事理推移的方法, 一件一件事交代清楚, 一层一层铺开, 呈现的是一个时间顺序的流水图式。因此, 汉语句子里并列关系居多, 层次不甚明显, 但结构简练, 好像一根节节相连的竹子。英语句形合的突出特点是空间搭架形式, 即以主谓结构为主干, 以谓语动词为中心, 通过大量反映形式关系的动词不定式、分词、介词、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把句子其他各个成分层层搭架, 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所以, 英语句子组织严密, 层次井然扣接, 结构错落有致, 谓语动词是全句的灵魂, 其他成分按逻辑关系攀附在动词上, 犹如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英语句子中关联照应手段是显性的、多样的, 而汉语则是隐性的。

如“Let’s go home, as it is late.”在这里, 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as加以表达的。但当我们把它译成汉语时, 则说“已经晚了, 我们回去吧”, 若在句前加上“因为”反倒显得啰嗦。另外, 英汉语中词汇照应手段很不相同。连淑能认为:英语往往用替代、省略和变换进行照应, 而汉语则倾向于词汇重复。如翻译“……我们是要一个没有自行车的城市, 还是要一个没有汽车的城市……”, 很多学生译为“...we should have a city without bikes or a city without cars...”就是受了汉语重复手段的影响, 很少想到把第二个“city”换为“one”。

2.2 英语多复合长句, 汉语多简单句。

陈定安先生举的一个例子可以生动地说明这一区别:

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information media.

这句话中只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动词, 其他都用名词和介词的形式将全句连成一体。汉语的译文则为:

因为距离遥远, 交通工具缺乏, 农村与外界隔绝。这种隔绝又由于通讯工具的不足而变得更加严重。

由此可见, 汉语句是采用数个动词, 按照事理推移的顺序, 一件一件事交代清楚。如果让初学英语的中国人将这一汉译文反译回去, 常见的英文译文就可更加清楚地显现汉语句的结构特点了, 如:

Because there is a great distance and there are not enough transport facilities, the rural world is isolated.This isolation has become more serious because there are not enough information media.

2.3 英语句多被动 (passive) , 汉语句多主动 (active) 。

英语多常见被动句式, 这与其物称倾向不无关系。充当主语的词既然是大量物称, 其被动句式则有了繁衍的前提;而汉语一般则更习惯于人称化的表达, 尤其是主语, 能施行动作或有生命的物体为主语之首选, 因此更多地采用主动句式。例如:

The challenge from the Third World has always been foreseen by our shipping companies.

我们的航海运输公司总能预见来自第三世界的挑战。

An illustration is furnished by an editorial in the Washington Post.

《华盛顿邮报》的一篇社论提供了一个例证。

2.4 英语句在一般情况下必须有主语, 汉语句中却存在着大量无主语句。

王力先生曾说:“西洋的语法通则是需求每一个句子有一个主语的, 没有主语就是例外, 是省略。中国的语法通则是, 凡主语显然可知时, 以不用为常, 故没有主语却是常例, 是隐去, 不是省略。”例如:

The friendship between gentlemen should be as pure as water.There would be no winning and dining during and after the event, no fruit or refreshments during the conference, still less any souvenir in any form.

君子之交淡如水, 会上会后, 既无酒宴也无水果糕点, 更无拎包红包。

如果将这一汉译文进行回译, 常见的汉式英语可能是:

The friendship between gentlemen should be as pure as water.No winning and dining during and after the event, no fruit or refreshments during the conference, still less any souvenir in any form.

通过这一对比翻译,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 英语句中主语必须明确。即使在说明自然现象、时间、季节、天气、距离等情况时的无主语句中, 英语也必须用无人称代词“it”作主语, 汉语却可以不用主语。例如:

It is raining.下雨了。

It is two o’clock.两点了。

It is so hot!真热!

3. 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人们把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凝固成经验和习惯, 借助语言形成思想, 又赋予思想一定的模式, 进而形成一种思维形态。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差异。思维上的差异, 反映着操某一种语言的民族群体长久以来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因此, 每一种语言都体现着操该语言民族的思维特征。

英民族严格区分主体和客体, 汉民族主、客体相互混融。英民族的思维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 因而他们对主体和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 而汉民族的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 认为只有人才能做出有意识的动作, 或具有有意识的行为, 因此汉民族一般对思维的主体和客体不加区分。在语言上表现为:汉语常以有生命的名词作主语, 句子的语态呈隐含式, 形成受事的施事化;而英文则多用无生命名词作主语, 主动与被动两个范畴始终泾渭分明。

笔者认为, 汉语句意合与英语句形合之别反映了汉文化的整体综合与英文化的细节分析的思维方式之别。这一区别表现为中国人认识和处理事物时习惯于概括综合, 整体把握, 不强求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英语国家的人则往往注重个体成分的独立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强调形式分析和规则的制约。

英民族重形式逻辑, 汉民族重辩证思维。英民族非常重视形式逻辑, 但也不排斥辩证思维, 相形之下, 汉民族更注重辩证思维, 而不太重视形式逻辑, 相形之下, 汉民族列注重辩证思维, 而不太重视形式逻辑。这种思维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英语重形合, 而汉语重意合。也就是说,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有形的联结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 其表现形式严密地受逻辑形式支配, 概念所指暄界分明, 句子组织严密, 层次井然扣接, 句法功能呈外显性;而汉语语言表现形式受意念引导, 看上去概念、判断、推理不严密, 句子松散, 句法功能呈隐念形式。

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无主语句, 这与我们民族主客体统一的思维方式不无很大关系。老子最先开宗明义提出“人是万物的主体”, 庄子在他的《齐物论》中提出“万物与我为一”, 孟子的儒家思想中也提到“万物皆属于我”。这种源远流长的主客体统一的思维方式对汉语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说话人常提出一个话题, 然后直接就此陈述, 因此汉语中存在很多隐去主语的句子。

4. 结语

英汉语句法结构比较与对比 篇2

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主语突出;汉语句子逻辑性强,主题突出。这些差异给英汉转换时主语的确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现象,试图对比分析汉英主语,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汉译英时主语确定的几种策略。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能够正确理解英语句子中的每个单词或词组,但不知为什么译出的汉语怎么读都觉得不通顺、不地道。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上,而且还显着地体现在句子结构上。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主语突出,属屈折性语言;汉语逻辑性强,主题突出,属分析性语言。因此,要提高翻译水平,必须对两种语言的差异有所认识,翻译时才能有意识地避免欧化的汉语或汉化的英语。进行英汉主语对比分析是关键,希望它能给我们学习英汉两种语言及互译带来少许裨益。

汉英主语对比

主语在英语句子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其功能很强,英语需要把主谓关系纳入一定的关系中去处理,谓语必须与主语一致,主谓语结构是英语句子的主轴与核心。一般情况下,英语中的主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的。而汉语中的主语功能相对就较弱,没有主语也可以成句。另外汉语中的主谓搭配关系也十分灵活,通过语境来融合其间的语义关系,形成一种意义上的联系,主语和谓语也不需要在数、时态和语态上保持一致。汉语句法特征是意合的。

1.1主题Vs主语

主语显着的语言是指该语言的核心句型是主语+谓语构成的框架,而主题显着是指由主题+述题构成的句式。主题即句子的起首部分,相当于“话题”,述题是针对“话题”发表的信息或评论,通常是“新的信息”。汉语句子的主题可能是名词结构,与主语一致,但在很多情况下还可能是其他成分。

(1)昨天的事多亏你帮忙。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yesterday.本句的主题“昨天的事”虽然是个名词词组,但它显然游离于“主谓”结构之外,不能将其译成英语的主语。

1.2有灵Vs 无灵

英语与汉语句子的另一个重要差异是,英语常用无灵主语,即用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的名词或各种形式的非谓语动词充当主语。而汉语则常用有灵主语,即用有生命的人或动物作主语。英语较注重“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而汉语则较注重“什么人怎么样了”。

(3)我一想到还要在这里再呆一年就浑身不舒服。

The thought of spending another year makes me physically sick.汉语句子用的是有灵主语“我”,可英译文中却没有用I作主语,而是用了无灵主语thought,这一点正符合了英语中“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的表达。

1.3零主语Vs 形式主语

英语句子常常必须有主语,有时找不到表示事物或人的名词或代词作主语时,就用“it”作形式主语。尤其在表示天气、时间、距离、度量等概念时,这种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相比较而言,汉语中主语的使用灵活得多,而且常常可以省略。只要通过上下文可以判断句子的主语,主语就没必要出现,此时所用的就是我们常说的“零位主语”。英语中的形式主语是汉语所没有的,而汉语的零位主语在英语中也是不存在的。

(4)刮风了。下雨了。

It is raining.It is blowing.这两句中的it究竟具体指什么,谁也说不清楚。英语语法认为它是无人称代词,表示天气、时间、距离、度量等,无词义,只是用它来占一下主语的位置。而中国人只简单地说“刮风了,下雨了”就可以了,是个无主句,至于主语是什么,用不着提。

(5)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Wisdom comes from experience.这类汉语句子的泛指性很强,类似警句格言,大多数不用主语,然而译成英文时却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补上适当的主语,以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汉英转换时确定主语的手段

从上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其主语也存在各种差异。英语句子要以主谓为主轴,以动词谓语为核心,不管什么样的句型都少不了SV,少不了主语。而且,多数情况下英语句子中的主语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的词语担当。汉语句子中主语则有多种选择,可以没有,也可以有多个。汉语的主语除了名词之外,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主谓结构等都能作主语。这种种不同就使得汉英翻译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手段:

2.1补充主语

汉语有不少无主句,正如王力先生所言,“西洋的语法通则是需求每一个句子有一个主语,没有主语就是例外,是省略。中国的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显然可知时,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则是常例,是隐去,不是省略。”所以,对汉语无主句的英译常常要其物色一个恰当的主语。例如:

(6)出太阳了。The sun is rising.(7)累得我走不动了。I am too tired to walk on.2.2转换主语

主语的选择和转换在汉译英中极为重要,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汉语原句中的主语不能直接与译文的主语相对应,这时就需要转换原句中主语,然后再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在句式上进行调整。例如:

(10)经检查,产品质量合格。

Examination confirmed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was up to specification.另外,汉语句子的主语一般只使用“人称”名词,而在英语中“物称主语”则比较普遍,所以,汉语的“人称主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转换成英语的“物称主语”。例如:

(11)职责所在,我不能临阵脱逃。

My duty forbids me to fly from danger.以上各个主语的确定,有的是为了译文行文结构上安排的方便,有的是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一概念,而有的则是使句子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总之,选择主语除了受原句总体意义框架的制约之外,不要忽视句中任何一个词语或成分用来作英语句子主语的可能性。

通过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种种差别,以及对汉译英时主语确定的几种手段,我们试图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确定最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主语,因为主语问题的处理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很重要。

英汉语的十大区别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译文: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假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原文中两个only if引导的从句显然使整个句子变得很复杂,可是由于有并列连词but和and,整句话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只要„而且只要„。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中文表达更加清楚,but only if...and only if...首先提纲挈领: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种做法给我们的感觉是译文中没有从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四、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在句子中,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

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 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请看下面的例句: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译文: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污染超标(或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

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常用被动句型的汉译: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须指出„„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须承认„„

It is imagined that...人们认为„„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不可否认„„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由此可知„„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必须认识到„„

It is(always)stressed that...人们(总是)强调„„

It may be said without fear of exaggeration that...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些常用被动句型属于习惯表达法,在科技英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学生不仅要熟悉这些句型的固定翻译,同时要认识到许多英语中的被动从习惯上来讲要译成汉语的主动。我们再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译文: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活动相比,认为这些思维活动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原文中有三个被动语态is imagined, be compared和be required,译成汉语都变成了主动表达:认为、相比和掌握。

有些英语被动需要把主语译成汉语的宾语,这样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例如: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归还;恢复,复兴;恢复健康,复原)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译文:必须找到新的能源,这需要时间;而过去我们感觉到的那种能源价廉而充足的情况将不大可能再出现了。

六、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

熟悉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往往变换表达方式。第一次说“我认为”可以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显然就很乏味,应该换成“I believe”或“I imagine”之类的表达。相比之下,汉语对变换表达方式的要求没有英语那么高,很多英语中的变化表达译成重复表达就行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The monkey“s most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By the age of nine, the monkey had learned to solo on the vehicle.译文:这只猴子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学会驾驶拖拉机。到九岁的时候,这只猴子已经学会了单独表演驾驶拖拉机了。tractor和vehicle在句中显然都表示”拖拉机“,英语表达 上有变化,而译成汉语时使用了重复表达法。

七、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做翻译实践较多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英文句子难译主要难在结构复杂和表达抽象上。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把长句变短句、从句变分句,结构上的难题往往迎刃而解。表达抽象则要求译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具体的中文进行表达,这对学生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下面我们先看一组例子:

disintegration 土崩瓦解

ardent(热心的;热情的)loyalty 赤胆忠心

total exhaustion 筋疲力尽

far-sightedness 远见卓识

careful consideration 深思熟虑

perfect harmony(和声;和睦)水乳交融

feed on fancies 画饼充饥

with great eagerness 如饥似渴

lack of perseverance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捐款;捐助)添砖加瓦

on the verge of destruction 危在旦夕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英语表达往往比较抽象,汉语则喜欢比较具体。我们再看一个翻译:

Until such time as mankind has the sense to lower its population to the points whereas the planet can provide a comfortable support for all, people will have to accept more ”unnatural food.“

译文:除非人类终于意识到要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程度:使地球能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饮食,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人造食品”。

原文中有三个抽象的名词:sense, point和support和两个抽象的形容词comfortable和unnatural。根据大纲中词汇表提供的解释,sense可指“感觉”、“判断力”,point的意思是“点”,support的意思是“支撑(物)”、“支持(物)”,comfortable是“舒适的”,unnatural是“非自然的”,都是意思十分抽象的词,如果不进行具体化处理,译文就可能是这样:除非人类有这样的感觉,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使地球能为大家提供舒适的支持,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非自然的食物“。

八、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

英语有两句俗话:一是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要知义如何,关键看词伙),二是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 but people have meaning for them.(词本无义,义随人生)。这说明词典对词的定义和解释是死的,而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是活的。从原文角度来说,这种活用是词义和用法的引申,翻译的时候要准确理解这种引申,译者就需要进行推理。

例如: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as there are historians, 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译文:尽管关于历史的定义几乎和历史学家一样多,现代实践最符合这样一种定义,即把历史看作是对过去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解释。

”recreate“根据构词法和一般词典上解释都是“重新创造”,而英语教学大纲词汇 表中只有名词”recreation“,所给词义为”娱乐、消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把recreate译成“重新创造”或者“娱乐”。仔细观察recreate不难发现它带有宾语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rt,从逻辑上来讲,”过去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不能”重新创造“的,作者显然对recreate一词的词义进行了引申。做翻译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某个词明明认识,可就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这其实就是词的引申和推理在起作用。

九、英语多省略,汉语多补充

英语一方面十分注重句子结构,另一方面又喜欢使用省略。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有名词的省略,动词的省略,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并列结构中,英语往往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词语,而汉语则往往重复这些省略了的词。

例如:

①Ambition is the mother of destruction as well as of evil.野心不仅是罪恶的根源,同时也是毁灭的根源。

②Reading exercises one”s eyes;Speaking, one“s tongue;while writing, one”s mind.阅读训练人的眼睛,说话训练人的口齿,写作训练人的思维。

③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在考研英译汉中,省略是一种很常见现象。例如:

Whether to use tests, other kinds of information, or both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depends, therefore, upon the evidence from experience concerning comparative validity and upon such factors as cost and availability.译文:因此,究竟是使用测试,其它种类的信息,还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都使用,取决于关于相对效度的来自经验的证据,同时还取决于成本和可获得性这样的因素。

whether...or...是并列连词,or前面省略了不定式to use, and upon中间省了动词depends。

十、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

比较:

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译文: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英汉句法差异 篇3

关键词: 思维模式差异;句法结构;反射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196—02

一、引言

思维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思维与修辞模式形成各种书面语言的不同风格,正如连淑能所总结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1] 英汉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同样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模式,英汉思维差异又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句法结构上的不同特点,因此,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是一种思维活动。本文拟从英汉思维差异的视角入手,深入分析英汉不同的思维模式在英汉句法结构的影射,从而让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促进学生用英语的句法模式遣词造句,写出地道的英文来。

二、英汉思维差异简述

对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著名的学者Whorf认为语言对思维有决定作用,思维相对于语言而存在,语言的不同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刘宓庆则认为,“思维支配语言” [2];许钧也指出: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许多语言现象的产生必须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找寻答案[3] 。可以看出,语言与思维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但总的说来,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语言反映思维。

一个民族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在该民族长期的地理位置、哲学背景、文化传统影响之下逐步形成的。华夏民族是在一个封闭的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的以农耕为主的民族,华夏民族倾向于注重整体思维,表现为综合性思维模式,强调整体程式,而大多数西方民族则生活在一个外倾性的海洋环境中,他们倾向于注重个体思维,表现为分析性的思维模式,强调结构程式。除此而外,中西方“第一哲学”间的差异也是导致汉语“综合性”思维和英语“分析性”思维之间差异的主要根源。中国的三大哲学即儒家、道家和佛教都主张“悟性”和“顿悟”,这种哲学思想对中国人重领悟、重言外之意、重含蓄的思维方式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西方传统的哲学强调的是形式,这种哲学理念逐步形成了他们分析性的思维习惯,即重理性,讲逻辑推理。学者、作家兼翻译家傅雷就曾谈到:“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4]

上述英汉思维之间的主要差异,特别是西方人重分析、重客体、重理性、重抽象与东方人重整体、重客体、重直觉、重形象的差异,会导致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述同一意思时出现许多句法结构不一样的地方,把握好这些差异并进行合理使用可以使我们避免在理解、交流、表达上出现混淆与偏差。

三、英汉思维模式差异在句法结构上的影射

汉语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重“悟性”,所以中国人一般比较含蓄,思维呈螺旋形,求对称平衡,重组合归纳,反映在语言上善重复,重意合,有灵主语多等等;西方文化主张“物我两立”,重客体思维,思维呈线形,反映在语言上则重形合,无灵主语多,开门见山等等。英汉语言的差异是英汉思维模式差异的影射,其句法上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英汉思维差异与句式的时空概念

英汉两种语言的最显著差别就在于英语属于形合语言,汉语属于意合语言。形合语言注重时态变化、词形变化,注重运用“逻辑语法连接词语”来说明句子内部、句子之间,乃至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而意合语言主要靠词序变化、上下文语境及言外事实逻辑来达到明晰思路的目的。因此,汉语的句式结构就如有的学者所比喻的,犹如竹竿一节一节地下去,句子是一个短句一个短句的展开。从句子结构看,汉语句子由于没有非谓语框架的语法限制,没有动词形态变化的约束,可以几个小句平行铺排。同时要表达较复杂的思想时,也只能借助词序和助动词,按动作发生的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铺开,分句间以意相连。与之相反,英语却有着极为丰富的介词、连词和汉语中没有的关系代词、关系副词、分词、动分词等,它可以不按照动作的时间顺序造句,而依赖于这些词搭建的空间框架,用各种短语和从句来表达各种不同层次的信息。正如申小龙所指出的那样,“英语句子往往以形统神,以丰满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的格局,规定句届,组合程式严谨规范,是一种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控制各种关系的空间性树型构造。”[5] 如:The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said, when I spoke to him, that he was very angr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 那个男孩哭得似乎心都碎了,当我问他时,他说已有两天没吃东西,实在是饿极了。

英语和汉语在词汇上的这些不完全对等现象,容易造成我国学生在英语表达过程中出现不少用词不当或辞不达意的现象。

(二)英汉思维差异与句式主客观倾向

英语被动句在文章中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汉语的被动句是毫无疑问的。这是由于西方人采取的是客体思维,强调“物我分立”,力求语言客观、公正、严密,注重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使用被动句比汉语多,或者使用不主动发出动作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观点,重悟性,重参与,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主体意识,强调人对事物或对人本身的作用或影响,即“强调主观感受和意念抒发,将理性、功能和交流目的溶于直觉,不注意对客观现实作符合逻辑的形式描摹,不执著于形式结构规范。”[6] 句子出发点的不同影响了整个句子的主客观倾向。如:He is beloved by all.人人爱戴他。It is well known that smoking is harmful to one’s health. 众所周知,吸烟对人体健康有害。

在否定结构的运用上,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否定词的位置和否定结构的使用频率。汉语的否定词位置在句中比较灵活,由于它注重意合,该否定什么就把否定词放在什么前面,没有语法规则的制约。而英语偏重形合,否定词的位置比较固定,即使是否定句中的其它成分,也一般放在谓语动词前。如:I can’t speak English well. 我英语说得不好。另外,英语否定结构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汉语否定结构的使用。这同英汉民族的文化习惯有关,英语民族重客观,说话留有余地,而汉民族重主观,说话较绝对化。如:Nothing is more frustrating than freezing up during an important exam. 考试时最令人担心的脑子僵住了,一片空白。

汉语思维的这种主观倾向性使得学生常用“我们”做主语,句式语气显得过于主观、强硬,这正违背了英语那种以说明为目的、讲究实证、追求读者感受真实的性质特点。

(三)英汉思维差异与主题结构

Li & Thompsom 通过划分主语优先型语言和话题优先型语言,并对它们的特征进行比较后,认定汉语是典型的话题优先型语言。也就是说,英语是一种注重主语的语言,而汉语是一种注重主题的语言。汉语句子中的“主语”大多数可以被看作是话题,谓语的作用是对主语位置上的话题进行叙述,评论。因此只要句子意思表达清楚了,句法关系上作为施事的主语往往可以省略,而处于主语位置的话题就具有了主语的特点。汉语这样的句子可以存在,而且往往这样的句子比补出主语的句子更自然,英语则不行,英语作为主谓结构突出的语言,没有真正的逻辑主语就不成句子。如: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you win or not. 赢不赢无关紧要。There is a bus. 汽车来了。可见汉语的主题结构反映了一种思维过程:讲话人想到什么人和事物,就脱口而出,然后考虑对他的或它的评说和解释,主语就是主题。而英语首先考虑的是句子的主语和结构的语法性、合理性、平衡性。

主题不突出是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较严重的问题,而这种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其母语句法结构的负迁移所造成的。

(四)英汉思维差异与修饰语

修饰语主要是定语和状语。根据Flynn的句子伸展原则,汉语是向左伸展的语言,即状语成分,包括状语分句都是放在主句前表达;定语成分包括各种修饰语都是放在所修饰的中心词前面,可以按其数量无限地向左伸展。而英语是向右伸展的语言,主句在前,各种状语,定语,补语成分可以向右无限伸展的[7] 。这是由于西方人总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舍弃次要的、非本质属性,而中国人凭借意会把事物的各个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概念。另外,如上所述,汉语的讲话人首先想到的是话题,然后才有评论或感想,因此主题结构中的话题是长是短,都是在句首位置。更由于“汉语比较注意语流的整体感,忌句中阻断、插入”[8],也就是说为了保持行文的流畅也不轻易把其中一部分抽出来,插入到句子后面的部分中去,或采用被动句。“而英语句子则恰恰相反,具有句首封闭性和句尾开放性。”[8] 句首位置是主语,而非话题,另外由于主语长度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要求把较长的主语,宾语等置后,保证英语造句中的一条基本原则:末端重量的实现,即把句子中最笨重的部分或语法结构最复杂的成分放在最后。如:They sponsored a series of big events that were not only of great significance, but also had a widespread international impact. 他们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和广泛国际影响的大型活动。

修饰语位置的差异性往往使中国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大量地使用简单句,句型显得单一,结构也很呆板,说到底,这种状况还是因为汉语思维习惯所造成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民族的综合性思维使汉语重视意合,而西方民族的分析性思维使英语重视形合。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是形成各自对应语言形态特征上的差异的能动性与理性的根源,同时对句法结构也有着多种的影响,这就给英语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母语思维的负迁移。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英汉思维模式在句法上的反映,从而在英语写作、翻译、阅读过程中能有效地转换思维方式,避免不地道的中式英语。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2]杜承南,文军.当代中国翻译百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3]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91-401.

[4]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94.

[5]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6]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7]Flynn, Suzanne. A universal in L2 acquisition based on a PBS typology[M]. In: Pred Eckman, L. H. Beel, and Diane Nelson (Eds.). Universal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sachusetts: Newbury House, 1984.

[8]蔡基刚.英汉写作修辞对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10.

英汉句法差异 篇4

传统的翻译理论都是以原文为起点,译文为终点的,因此,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尺通常是原文。功能派不再视原文为翻译活动中唯一不变的中心,而是强调译者的能动介入。译者在翻译时所持的目的是翻译批评时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已形成了多元化的翻译批评标准。

20世纪70年代西方已经出现了面向译语文化的翻译研究趋向,打破了以前文本中心论的翻译研究传统,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活动。

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但通常“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除目的法则外,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1]。前者要求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

2.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句法结构处理

在句法结构上,英汉基本句式结构虽然都是SVO型,但在句子结构上最明显的差异是形合与意合。[2]汉语讲究意合,不太重视句子中各成分的功能;英语句子往往以形统神,以丰富的形态变化制约句子结构。

2.1 英语句子的特点是严谨,汉语句子的特征是简洁。

在句法结构上,英语的句子结构十分严谨,汉语则十分简洁。以下将通过例子看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中的体现。例如:Gathering my mantle about me and sheltering my bands in my muff, I did not feel the cold, though it Froze keenly, as was attested by a sheet of ice covering the causeway, where a little brooklet, now congealed, has overflowed after a rapid thaw some days since.译文:我把斗篷裹紧,把双手藏在皮手套里,我并不觉得冷,虽然天气冷得彻骨;这可以由小路上结的一层冰来证明,现在已经又结了冰的一条山涧,在几天前迅速解冻的时候水曾漫到这条小路上来过。整个英语句子结构严谨;而汉语的翻译在句法结构上进行了调整组合,体现了功能翻译理论的方法论和连贯原则。

再如:Armies are to be maintained in the course of long years, but to be used in the nick of time.译文: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此例可以看出,汉语十分简洁,句子没有任何主从关系,而英语每个句子必须用连词连接。

2.2 英语句子重心在前,汉语句子重心在后。

在复合句中,英语的主句为所传达信息的主要部分,一般放在句首;而汉语则一般将主要信息部分放在句尾。例如It isthe Minister of Education that delivered the speech at the halyesterday.(强调主语)译文:昨天在大厅里发表讲话的是教育部长。

除了语言重心的差异外,英汉还有其他句法差别,如时间顺序:She went away before I had realized what was happening.我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她就跑了。汉语的叙述一般是严格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功能理论对原文进行语言结构的调整,才能翻译出通顺的译文。

2.3 功能翻译理论下的定语从句的翻译。

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 一般化修饰关系为并列关系, 适应汉语的句法要求。例如:They are striving for the ideal which is close to the heart of every Chinese and for which, in the past, many Chinese have laid down their lives.译文:他们在为实现一个理想而奋斗, 这个理想是每个中国人所珍爱的, 许多中国人曾为这献出自己的生命。

在上述这个例子当中, 有两个较长的定语从句which is close to the heart of every Chinese and for which, in the past, many Chinese have laid down their lives, 在译文中译成了与主句并列的分句, 符合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翻译中句法结构的处理上,随处可以应用功能翻译理论。因此,大胆地对原文的句法结构进行调整重组,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句法特点,才能译出通顺地道的译文。

参考文献

[1]Vermeer, Hans J.“Skopos and Translation-sauftrag-Auf-satze”[M].Heidelberg:Universitat, 1989.

[2]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唐秀丽, 张梅岗.论翻译的言语思维[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1) .

英汉句法差异 篇5

【关键词】英汉句法对比  高中英语写作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73-01

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在当前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语法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英汉对比意识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英语写作汉化,出现负迁移现象,影响了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英汉对比意识的培养,通过英汉句式对比差异,纠正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句子的汉化表达方式,并优选有效策略,优化写作,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和跨文化书面交际能力。

一、英汉句法对比差异分析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在英语写作中因学生英汉对比意识薄弱造成的句法错误占总错误的75%以上,这些错误产生的根源在于学生对英语句法的差异不够了解。笔者针对此情况,对英汉句法对比差异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一)形合和意合

形合指词语和句子主要借助语言形态变化和语言形式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意合主要指词语和句子依靠自身语义的贯通以与语境的存在来表达其逻辑关系,注重意义上的连贯。英语重形合,其句子成分之间需要借助各种连接词才能使句子结构完整。而汉语重意合,各句子之间没有形态变化的条件,往往通过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紧缩句等来实现语义的连贯。正是英汉句子这种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容易造成学生英语写作中的错误。例如,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这一句,在汉语中,是可行的,但是英语中必须加上一定的连词,才能正确表达句子的语义关系。该句应改为: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二)肯定和否定

通过比较英语两篇题材相似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英语否定结构的使用频率往往要比汉语否定结构的使用频率高,其原因主要在于英汉民族文化习惯思维的不同。比如,在表达某一绝对概念时,英语通常倾向于否定结构的使用,而汉语则多通过肯定的形式表达。以所有的人都会犯错误为例,其英语表达为:There is no man but errs.原文中的“所有…都…”,语气较强,而在英语中则用双重否定结构“no… but…”加以表达,两者相比起来,含蓄得多。

在高中英语写作中,许多学生习惯于汉语思维,因而在句式表达上更倾向于肯定结构,这就造成学生在写作中该用否定结构来表达时却用了肯定结构,从而导致错误。因此,只有弄懂其中的差别,这样有效避免和减少错误的发生。例如,我们直到天全黑了才到家。

误:We arrived home until it became completely dark.

正:We didntarrive home until it became completely dark.

原句中尽管没有否定词,但until用于肯定句时意为“直

到……为止”;用于否定句时,其意为“在……以前”。因此,表示“直到……才”用not……until。

(三)主动句和被动句

英语常以用物作主语,汉语常以人作主语,这就使得英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往往高于汉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受思维和句法的限制,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很少使用被动句,该使用被 动时,也以主动句代替,这就导致学生写作内容空洞,句式单调,既无深度,也无广度可言。

譬如,我们必须每天要进行锻炼。学生通常习惯于将其表达为:We must do some exercise every day.然而,根据英语思维,该句实际上应表达为: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have some exercise every day.

二、英汉句法对比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任何语言技能的提高都离不开语言输入和知识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写作只能是无源之水。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读写结合,在阅读中积极开展英汉句法对比分析,兼顾修辞、句型和连词用法,并加强写作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英汉对比意识,增强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比如,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的阅读材料中有这样两个句子:

A. All hope was not lost.

B. Bricks were like?fallen leaves.?

A句型用了部分否定,B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并进行造句训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句型的运用,为自己的书面表达增色添彩。

(二)译写结合,以译促写

翻译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翻译实践的过程,是对原语文字深刻剖析,得其义,悟其神,然后运用恰当的译语将其准确表达出来的过程。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是限制了范围和内容的控制性思维方式的英语写作,大多有汉语提示,因此,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多数学生会先用汉语进行语篇构思,然后再将其转换成英语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汉译英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译写融合,通过汉译英、英译汉训练,消除句法错误,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

英汉句法异同和翻译 篇6

句子是实现交流的关键, 也是英汉翻译的基本单位。根据语言类型学, 英汉语句子一般都由主谓部分和述谓部分组成。但是英语是一种屈折语, 属于印欧语系;汉语是孤立语, 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句子以动词为核心, 其句型公式是:句子=名词短语+动词短语。谓语是动词性谓语。而汉语的句法组织原则, 是遵循思维的逻辑结构, 以主题为核心, 主谓并重, 以下通过对英汉的基本句型分析来了解英汉句法特点。

按英语语法规则, 由如下句子成分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主语S, 动词谓语V, 宾语O, 和补语C) 。英语句子以动词为核心, 英语句子的谓语是动词性谓语, 由动词或动词+补足成分构成。所以结合句子成分和动词词性, 构成了英语的五个基本句型: (SV, SVC, SVO, SVOO, SVOC) 。

SV:即不及物动词单独作谓语。

例:Fish swims.

SVC:即系动词作谓语, 后接主语补语。

例:He feels good.

SVO:即单及物动词作谓语, 后接单宾语。

例:The wind searched the streets.

SVOO:即双及物动词作谓语, 后接双宾语。

例:He bought me a birthday gift.

SVOC:即宾补性复杂及物动词作谓语, 后接宾语+宾语补足语。

例:We selected him monitor.

汉语的基本句型往往比英语复杂, 其中的主谓句与英语的五个基本句型比较相似。

(1) 动词谓语句:这类句子与英语相似, 可以成为与英语5个基本句型对应的句型。但是它们也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比如:“We selected him monitor.”的中文译文最好加入“当”字译成“我们选他当班长”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She cut your hair short”最好使用汉语独特的“把字句”译成“她把你的头发剪短了”除此以外, 汉语还有“连动式”句型。例:你去排队买票看电影消磨时间。英语中一般没有这种句型, 只能采用复合句或非谓语形式。

(2) 名词谓语句:有时与英语SVC句型接近, 有时与SVO或其他句型接近。

例:一张桌子四条腿。译成:A table has four legs.

(3) 形容词谓语句:也相当于英语SVC句型。

例:南方的天气好。译成:The weather in the south is nice.

(4) 主谓谓语句:这是汉语独特的句型, 英语是没有这种句型的。只能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非谓语形式或复合句来表达。

例:中国地大物博。译成:China is a big country abounding in natural wealth.

所以, 进行英汉互译的首要一步, 就是熟悉英汉基本句型和其带来的句型差异。才能从根本上掌握英汉句子翻译的技巧。

2 英汉语的复合句比较

通过以上基本句型分析, 下一步就是分析英汉句子的变化形式。即如何构成复合句。英语句子的运动形式有三种:并列法, 主从法和镶嵌法。英语句子结构是树形式。其扩展模式是右向型的, 句子重心在后。关联词的衔接功能很强, 指称性和替代性也强, 有效的形合手段可将一系列修饰语按逻辑关系排列。汉语是一种通过词序和功能词表示语法作用的语言, 汉语句子结构是竹节形式。主要采用并列法扩展句子结构, 其扩展模式是左向型的, 句子重心在前。

例: (1) I chased the cat that chased the rat that ate the cake.

例: (2) “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 从根本上说, 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 没有饭吃, 没有衣穿, 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销, 生活水平下降, 长期过紧日子。”

从以上例子看出, 汉语行文偏重意合, 行文多“重复”。英语句子结构多用形合, 英文行文多“替代”, 要有关联词和代词把关系明确地表达出来。所以汉语翻译成英语, 首先要语义分析, 弄清逻辑关系。从英语译成汉语, 往往需要对原文的语序进行必要的整合。英语各个从句的次序也比较灵活;汉语则一般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安排其位置。

3 英汉非谓语比较

英语中, 和谓语动词一样, 非谓语动词 (动名词, 分词或不定式) 是一种特殊的结构, 可以和各类宾语及补语结合, 用作谓语动词主语, 宾语, 补语和修饰语。有时, 汉语动词在整个句子中都不充当谓语, 被翻译成了英语中的不定式、动名词或分词, 即英语中的非谓语动词。由此我们注意到.汉语中的动词和英语中的动词一样.在一些相似的情况之下有着非谓语用法。

例: (1) To create is a great task./It is a great task to create.

译:创造是一项伟大的任务。

(2) 我的主要意图是指出这个问题的困难所在。

译:My chief purpose has been to point out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matter.

英语动词非谓语功能可以通过形态变化表现出来, 如加词尾—ing构成现在分词和动名词, 加词尾—ed或用不规则变化形式构成过去分词.加to在动词原形前构成不定式。汉语动词起非谓语功能时没有形态变化, 靠次序和虚词来说明意义和语法功能。非谓语是语言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语义项。英语和汉语中起非谓语功能的动词在具体使用上有着差异, 但它们具有的功能却是相似的, 都能充当谓语以外的其他主要句法功能。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比较英汉基本句型, 复合句和非谓语三个句法特征, 来看英汉语言的差异在英汉句法上的体现。通过这种语言对比, 加深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在英汉互译的实践中选用相应的句型, 结合英汉句法特点用复合句和非谓语进行转换。从而有效地避免翻译腔的出现, 提高译文质量。

参考文献

[1]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多句式英汉句法启动研究 篇7

句法启动是指个体在产生和理解句子时有借用之前使用过的句式进行产出的现象。

( 一) 句法启动研究的起源

关于句法启动的研究开始于Bock ( 1986) 对英语中两类句式的产生研究。Bock考察了英语中的主动句、被动句以及双宾 ( Double-Object, 简称DO句) 、介宾句 ( Prepositional-Object, 简称PO句) 的句法启动。例如:

主动句: A drunk is pushing an old man.

被动句:An old man is being pushed by the drunk.

DO句:Boys give girls the flowers.

PO句: Boys give the flowers to girls.

实验中由主试出示不同句型的启动句, 让被试朗读启动句后呈现一幅图片, 要求被试用口语描述该图片的内容。实验结果证明, 先前呈现的不同类型的启动句对随后的言语产生具有显著的启动作用。以上结果在后续的实验中同样得到验证 ( Bock & Loebell, 1990; Branigan, Pickering, & Cleland, 2000) 。Bock等人由此对句法启动做出推断, 句法启动与句子表面关系无关, 也不是韵律、词汇重复的结果, 它独立于词干、词义水平, 是启动句与目标句间相同句法结构所决定的 ( Ferreira, 2003) 。

( 二) 句法启动中句子的理解与产生

句子理解长期以来一直都被认为与句子产生具有相同的作用机制而较少受到关注, 但也有研究者发现虽然在多数情况下两者的启动效果是相似的, 但对词汇特别是动词的重复对两者的作用是不一致的。

当动词一致时, 无论句子产生或句子理解都有更高的效率。Schoonbaert等 ( 2006) 应用图片描述范式分别对荷兰语和英语的语内句法启动进行验证, 结果发现, 当启动句和目标句出现关键动词的重复时, 句法启动的效应量显著增高, 即存在词汇促进效应 ( Lexical-boost effect) 。此外, 有研究者甚至发现, 对德语与荷兰语而言即使只阅读动词都能导致被试句子产生的偏好。而当动词不一致时, 句子产生的促进效应消失, 但句法启动现象仍然可以被观察到 ( Bunger et al. , 2013) , 句子理解的句法启动则几乎消失 ( Pickering et al. 2013; Thothathiri & Snedeker, 2008a, 2008b; Traxler, 2008) 。不过近期研究结果也有继续把两者等同的倾向出现。Segaert等 ( 2013) 采用FMRI对被试理解和产生进行检测时没有发现显著差异。Chen等 ( 2013) 对中国英语六级被试的汉英间的理解到产生、产生到产生等进行研究, 同样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

( 三) 其他语种的语内句法启动

如果句法启动是一种基于句子结构的启动, 那么非英语语种内部也同样存在句法启动现象。 部分学者 ( Schoonbaert et al. , 2006) 研究发现荷兰语内部的句法启动, 并且相关词汇的重复对其内部的句法启动现象有相当的促进作用。Bernolet ( 2007) 等考察了荷兰语、英语、德语三者的语内句法启动现象, 得出了与前人相似的结论。有研究者 ( 周盼, 2014) 对第三语言学习者的语内句法产生兴趣并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 在母语 ( 汉语) 与英语 ( TEM8级) 均为高水平下的法语学习者 ( 低水平) 受到PO启动后出现了明显的句法启动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 并不是所有的语内句法启动都得到研究者的验证。Loebell和Bock ( 2003) 在德语语内句法启动实验中, 并没有在主动句和被动句启动后观察到句法启动的结果, 研究者将之归结为德语语种的特异性。

二、跨语言句法启动

句法启动已经在多个国家、多个语种的实验中被验证, 而研究者的兴趣也开始由此转向跨语言句法启动。跨语言句法启动指的是当启动语与目标语分属不同语种下的句法启动现象。

首次的跨语言句法启动研究开始于Loebell和Bock ( 2003) 采用德语与英语进行的研究。与原始的句法启动图片描述范式相似, 被试被要求德语或者英语重复启动句, 然后用另一种语言对图片进行描述。实验结果验证了与格结构 ( PO句和DO句) 在英语与德语之间的句法启动现象, 但两者间被动结构的句法启动却没有被发现, 而这也成为后来研究者的关注点。句法启动中被动句的启动在Hartsuiker等人 ( 2004) 对西班牙语对英语的研究中被发现, 该实验验证了西班牙语与英语共享同一被动节点的假说, 且更具生态效度的同盟者脚本技术也在后来被广泛使用 ( 查芸芸. 吴思娜, 2014; 曹贤文. 牟蕾, 2013; Hartsuiker. et al. , 2004; Zhenguang. et al. , 2012 ) , 类似结果也为其他学者发现 ( Meijer & Fox Tree, 2003) 。

鉴于先前的研究都是针对印欧语系 ( 全世界分布最广语系) 的语种进行, 同语系中句法结构的相似性作为解释句法启动的一个变量是不可忽视的, 有部分研究者对此展开研究。Arai等 ( 2007) 选取了在爱丁堡留学的母语为日语的留学生使用句子回忆法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动词的重复能有效地激发句子理解中的句法启动, 且生命性更丰富的句子启动量更大。Shin等人 ( 2009) 通过对韩语与英语与格结构的启动验证了存在跨语系的句法启动现象, 且得出论元的顺序对句法启动结果不存在影响的结论。

三、以往研究存在的局限

句法启动研究一向被认为是研究语言表征的有效方法, 也是探索句子产生与理解的重要方式, 而其中的跨语言句法启动研究更被心理语言学认为是研究的关注重点。针对跨语言的句法启动研究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 但是国内外的众多研究尚存在诸多分歧和不足:

( 一) 跨语言句法启动的语种选择

当前的跨语言句法启动研究多采用印欧语系语种进行研究 ( Bernolet et al. , 2007; Bernolet, 2008; Desmet et al. , 2006; Hartsuiker et al. , 2004; Kantola & Van Gompel, 2011;Loebell&Bock, 2003; Meijer et al. , 2003; Salamoura et al. , 2006; Schoonbaert et al. , 2006; Verreyt et al. , 2013 ) , 如, 英语、荷兰语、西班牙语、德语, 但该语系的句法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所得研究结论能否推论到其他语系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近几年有研究者也试图使用其他语种进行语间句法启动研究其他语系 ( Arai et al. , 2007; Shin et al. , 2009; ) , 不过针对汉语 ( 汉藏语系) 的研究在其中仍是少数 ( 雷蕾, 王同顺, 2009; 李荣宝, 2006; 李响林, 2014; 吴菁菁, 2014; 张金桥, 王燕, 2012) 。

( 二) 句法启动的产生与理解

句子产生过程中研究者发现词汇的重复能使句法启动效应得到增强, 这种现象在语内和语间的句法启动中同时存在, 研究者将之称为词汇促进效应或者翻译促进效应。但是另一方面, 以句子理解为启动方式的研究却常报道为多依赖词汇 ( 多为动词) 的重复 ( Arai et al. , 2007;Branigan et al. , 2005; Carminati et al. , 2008; Ledoux et al. , 2007; Tooley et al. , 2009; Traxler & Tooley, 2007 ) 。只有少数研究报道了不依赖动词的句子理解启动 ( Thothathiri& Snedeker, 2008a, b; Traxler, 2008) 。动词在句法启动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以及不同的产出方式对句法启动是否存在影响至今仍没有定论。由此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 1) 在统一背景下探索是否存在英汉双语跨语言句法启动现象;

( 2) 句子产生与句子理解在英汉双语句法启动中是否存在差别, 探索动词等因素在其中起到作用。

四、研究方案

本实验通过采用图片描述范式的变式进行英汉句法启动。研究者使用视觉呈现自制图片及启动句子, 通过控制启动句与目标句之间的动词水平 ( 一致和不一致) 、目标句的产出方式 ( 表达和理解) 、被试的英语水平对视觉启动下主动和被动、双宾和介宾两组四种句式的句法启动现象进行研究。

五、视觉启动下英汉双语跨语言句法启动研究

( 一) 实验———研究方法

1. 实验设计

基于问题提出中提出的各点, 实验考察了视觉启动下英汉—汉英双向句法启动现象。在每个方向上研究采用英语水平 ( 2) × 句法形式 ( 4) × 动词水平 ( 2) × 产生方式 ( 2) 混合设计, 其中英语水平为被试间变量, 分为低水平和高水平两组, 句法形式 ( 主动和被动、双宾和介宾) 、动词水平 ( 一致、不一致) 、产生方式 ( 理解、产生) 为被试内变量。实验设计中各变量的操纵方式如下: ( 1) 句法形式由主试编写后交由英语专业八级研究生和中文系研究生共同判定, 例如, 主试编写“he took the book. ”或“他拿走了书”符合SVO结构句 ( 主语+ 及物动词+ 名词) 则视为主动句; ( 2) 动词水平则同样由英语专业八级研究生和中文系研究生共同判定, 如, “give”和“给”被视为一致动词与“教”“还”等词则被认为是不一致动词; ( 3) 理解和产生则由主试事先安排好, 所有要求选择的题项都为理解, 所有要求按所给动词造句题项则为产生。

2. 实验———被试

从福建某大学选取学生40 名, 其中20 名为大一或大二本科生, 平均年龄19. 28岁, 均通过英语四级考试, 另20名为研究生平均年龄26. 35岁, 均通过英语六级考试, 所有被试均视力正常或矫正后正常。

3. 实验———材料

从网上选取72 张简笔画或卡通图片作黑白处理, 其中36 张作为启动图片, 36 张作为目标图片。每个被试内变量下对应一个trail ( 每个trail对应3 张图片) , 计2 ( 作答方式) × 4 ( 句法形式) × 2 ( 动词水平) , 共计16 个trail, 两个语言方向则共计32 个trail, 另有4 个trail作为练习。对于每个trail都有一张英语启动图片, 而第二张图片作为目标图片则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 图片下面出现三个用英语描述的选项, 其中两个选项是对图片的正确描述 ( 但是所用句式不同, 如, 主动或被动, 双宾或介宾) , 另外一个选项是对图片的错误描述; 第二种情况下会出现一张标记有另一种语言动词的图片。具体可见图1, 实验中所有材料英文句子均由通过英语专业八级水平研究生编写 ( 并邀请四级被试进行口语翻译, 专八研究生认可后选入) , 汉语句子由中文学院研究生审核, 实验在E-prime环境下运行并记录。

4. 实验———程序

事先告知被试,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测量中国英语学习者英汉转换能力与被试阅读能力的关系。实验开始时让被试先坐于电脑前仔细阅读指导语, 接着实验进入练习阶段。被试首先观看启动图片及下方英语句子, 要求被试判断该句子是否是对图片的正确描述, 如果是请按“F”键, 如果不是请按“J”键; 屏幕呈现目标1 图片, 目标1 图片如果是图片搭配汉语选项, 则要求被试从三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更合适的选项 ( 已在指导语中告知被试两个为正确选项一个为错误选项) 对图片进行描述。如果目标1 是图片搭配汉语动词, 则先要求被试使用汉语动词造句。

5. 启动标准和数据整理

在句子产生中, 如果被试产生汉语句子符合SVO结构句 ( 主语+ 及物动词+ 名词) 则视为主动句; 如果含有汉语“被”字则视为被动句; 如出现“动词+ 某人+ 某物”, 则视为双宾语句; 出现“动词+ 某物+ 介词 ( 给) 某人”, 则视为介宾句。句子理解中由于已有研究中都视主动和被动, 双宾和介宾为拮抗状态, 所以在设计选项时无论启动句是主动还是被动 ( 双宾还是介宾) , 目标图片中的选项都会包含主动句和被动句 ( 双宾句和介宾句) 。

( 二)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被试40 人, 实际操作中有两名四级被试出现操作失误以致数据无法使用, 故实际结果包含18 名四级被试和20 名六级被试。

实验结果显示 ( 见表1) , 当使用英语主动句作为启动句式时, 启动效果显著, F ( 1, 37) = 199. 18, p = . 000, 被试更多地倾向于产生主动句; 当使用英语被动句作为启动句式时, 被试产生的被动句与非被动句之间的数量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F ( 1, 37) = 3. 057, p = . 089; 英语双宾句启动效应结果显示启动效果主效应不显著F ( 1, 37) = 3. 52, P= . 069, 双宾启动下产生的双宾句与非双宾句在数量上没有差别; 而对英语介宾句而言启动主效应显著, F ( 1, 37) = 16. 27, P = . 000, 介宾启动下产生的汉语介宾句显著多于非介宾句。

忽略启动效应大小, 考虑启动句内部构成可见:

( 1) 动词因素: (1) 主动启动下动词一致下产出的主动句大于动词不一致水平下产生的主动句, F ( 1, 37) =12. 27, p = . 001; (2) 被动启动在各因素及交互作用上没有差异, 下文用“略”表示无差异; (3) 双宾启动中, 一致动词同样有更好的启动效果F ( 1, 37) =112. 52, P = . 000。 (4) 略。

( 2) 产出方式: (1) 主动启动下, F ( 1, 37) = 7. 61, p =. 009, 表达比理解产生更多主动句。 (2) 略 (3) 略 (4) 英语介宾启动下, 产出方式主效应显著, F ( 1, 37) = 7. 12, P = . 011, 被试在表达时产生了更多的介宾句。

( 3) 各因素见交互作用: (1) 主动启动中动词和产出方式交互显著, F ( 1, 37) = 13. 00, p = . 001, 理解作业时, 主动句中动词一致多于不一致; 动词不一致时, 表达启动效率大于理解; (2) 略; (3) 双宾启动中, 动词和产出交互显著, F ( 1, 37) = 6. 49, P = . 015, 无论产出方式为何, 动词一致时启动量总是大于不一致时。而当动词不一致时, 表达则大于理解因素F ( 1, 37) = 4. 63, P = . 038; (4) 略。

英汉句法启动相对量。单纯比较启动句引导下目标句的数量并不能完全证明句法启动的存在, 例如, 主动句的产生可能是被试群体更习惯使用主动句而非被动句, 要证明启动效应的存在还需要比较不同启动方式下主被动句各自的数量。

由表2 可知, 主动启动下产生的主动句较被动条件下产生的为多, F = 111. 78, p = . 000; 动词水平、产出方式、启动方向交互作用显著, F ( 1, 37) = 7. 98, p = . 008, 在各因素水平上主动启动产生的主动句都多于被动启动上。

另一方面被动启动下被动句多于主动启动下被动句, 达到边缘显著水平, F ( 1, 37) = 4. 08, P = . 051。动词水平、产出方式、启动方向交互作用显著, F ( 1, 37) = 7. 87, P= . 008, 除在不一致动词理解作业时出现主动启动优于被动启动外, F ( 1, 37) = 9. 25, P = . 004, 其余动词、产出方式水平上被动启动产出的被动句都多于主动启动。

如表3 所示, 在动词水平主效应显著, F ( 1, 37) =71. 64, P = . 000, 一致动词较不一致动词产生了更多的双宾句; 产生方式主效应显著, F ( 1, 37) = 14. 74, P = . 000, 理解作业对双宾句的产生率高于表达作业。

动词水平和启动方向交互作用显著F ( 1, 37) = 14. 14, P = . 001, 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动词一致对双宾启动产生双宾句有重要作用 ( F ( 1, 37) = 71. 64, P = . 000)

( 三) 视觉启动下句法启动讨论

通过上述实验, 研究者明确了汉语与英语之间确实存在句法启动现象。而且不只局限在常见的英汉主被动句式研究 ( 雷蕾、王同顺, 2009; 张积家、芦松敏, 2012) , 本文还将双宾与介宾句的句法启动纳入考量, 得出了与其他语种研究相似的结论 ( Chen et al. , 2013 ; Vasilyeva et al. , 2010; Vasilyeva & Waterfall, 2012; Zhenguang et al. 2012 ) , 即存在复杂句式的句法启动。

研究对于动词一致性对句法启动的作用, 研究者认为不能单纯认为是促进的, 对主动句和双宾句而言一致动词确实促进了句法启动的效果, 其成果直接体现在句法启动的量上。但是对被动句以及介宾句而言, 一致的动词与不一致的动词启动效果并没有差别 ( 被动句) , 甚至出现不一致动词更占优势的现象 ( 介宾句) 。在此, 研究者按照汉语使用习惯将四个句式按简单与复杂、常用与不常用分为常用简单句 ( 主动句) 、常用复杂句 ( 介宾句) 、不常用简单句、不常用复杂句 ( 双宾句) 。前文提到过一语支配说 ( 雷蕾、王同顺, 2009) , 即在英语学习的某个阶段, 二语水平不平衡造成了母语对二语产出的压倒性影响, 那么根据这个理论, 就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所有语句数量的产出大致按照汉语常用与不常用分布, 即主动和介宾较多, 被动、双宾语启动较少 ( 符合实验结果) , 那么动词的促进作用应该对不常用的句式产生更明显的影响 ( 常用句式使用频率太高, 促进无法明显体现) 。而事实是, 不仅不常用的双宾句确实出现了部分的动词依赖 ( 英汉方向) , 常用的主动句也出现了动词促进效应, 而不常用的被动句以及常用的介宾句却没有出现动词促进效益, 那么考虑到一语支配说的确对实验中句法启动的分布做出了合理解释, 那么动词的依赖或独立现象用句式自身的特异性来解释就是比较合理的, 即动词的依赖对某些句式 ( 如双宾句) 是存在的, 而某些句式的启动则不依赖动词的重复出现。此外, 前人研究 ( Thothathiri & Snedeker, 2008a, 2008b; Traxler, 2008) 提到, 句子理解需要依赖动词重复, 另有些研究 ( Savage et al. , 2003 & 2006) 表示儿童的句法启动只有在词条重复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但这些现象在本实验中仅出现在双宾句的理解启动中, 而在其他句式的启动中没有明显的体现, 所以研究者认为, 动词重复不是句子理解的句法启动中的必要条件。

产出方式的实验结果则很好地体现了一语支配理论的结合及部分内隐启动理论。一方面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常用句式 ( 主动和介宾) 表达作业的启动量更高, 而不常用的句式则是理解作业启动量高。研究者认为, 在英汉启动实验中常用的汉语句式的使用已经内隐到被试的日常生活中, 句子表达这种自主性更强的产生方式给予被试更大的自由去展现自身风格; 而句子理解则要求被试去拟合现有的句子, 其固然节省了认知资源, 但实际也对被试的自由造成了影响, 所以对常用句式, 表达作业有更好的启动效果。而另一方面, 不常用句 ( 被动和双宾) 因为日常使用较少, 还没有达到完全内隐的程度, 节省认知资源的理解作业就产生了更好的效果。但值得一提的是, 传统内隐理论指的是个体无疑是学习的结果, 而这里所指则是整个文化传承下的结果, 是否适合推广尚不能做定论。此外, 动词依赖的现象并没有被验证, 表达和理解之间在不同句式中都可能占据优势, 再结合因为认知负担而造成的产出方式的转变, 表明这背后隐藏着表达与理解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 二者属于同一机制的推断较为符合实际。

( 四) 小结

存在视觉启动下英汉跨语言双向句法启动; 存在双宾句的动词依赖现象, 但句子理解不依赖于动词重复; 理解句子在高认知压力下有更好的表现, 表达和理解可能属于同一工作机制。

六、不足和展望

英汉句法差异 篇8

1 什么是句法意识(syntactic awareness)

简言之,句法意识是个体关于特定语言句法规律的内在意识以及与之联系的语言能力。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定义,这些定义从不同的侧面对句法意识进行了描述,如:

1)句法意识是指个体反思句子的内在语法结构的能力。[1]2)句法意识是理解语言句法的能力,也称为句法敏感性。[2]乔姆斯基(1965)作了“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language performance)的著名的区分,“语言能力”指个体对特定语言系统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知识,而“语言运用”指个体在特定场合的语言输出或语言理解。“语言能力”是内化的知识,潜在的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语言运用”与源于“语言能力”与之相关联,但它并不等于“语言能力”,有其独立性和多样性。[3]句法意识属于语言能力的范畴。

句法知识不同于句法意识,句法知识的获得也不等于句法意识的培养。句法知识的积累会使得学习者形成懵懂的句法意识,这种意识不断被证实、被强化,再加上适当的外界培养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句法意识。因此,可以看出,句法知识的积累是句法意识形成的基础,但句法知识的积累并不直接构成句法意识。中国的英语教学出现了以下问题:以前只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结果学生养成了较好的应试能力,但却形成了所谓的哑巴英语,近年来开始注重实际听说能力的训练,而弱化了语法知识的传授,结果效果也并不是很突出。出现以上问题的症结其实在于忽视一个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即“语法意识”的培养。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的知识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层次,一是语言知识,二是语言意识,先是语言知识的积累,然后形成语言意识,只有两种层次的知识合起来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语言能力,最后折中语言能力成为实际语言运用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先完成一定的语言知识的积累,并同时形成相应的语言意识,再在现实中经过语言运用的锻炼,才能算完整地习得了一门语言。而处于中间的语言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值得庆幸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其进行关注。

句法意识是一种重要的元语言意识(metalanguage awareness)。在近二十年内,对元语言意识及其对语言习得影响的研究逐渐兴起,元语言意识一般可以分为四类:语音意识、词素意识、句法意识和语用意识。已有的研究发现,元语言意识发展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有重大关联,尤其对学习者读写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一些学者也对双语学习者的元语言意识做了研究,发现了一些极具价值的结果,如维果茨基的研究发现双语能够促进儿童元语言意识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家的研究发现,具有元语言意识的人,对语言的本质和功能,形式和内容能做深入认识和思考,知道如何谈论语言,恰当地使用双关语、反语等语言技巧。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该强化和培养学生的元语言意识,这样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改善他们的语言运用。

Layton等人把句法意识指分为四个层面的内容:1)获得默许的句;2)获得自动修补句法错误的策略;3)知道句法规则的存在且能识别句法规则的能力;4)句法知识运用的能力。[4]

2 英汉句法文化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具有各自独特的、自成一体的句法文化。在总体上讲,英语和汉语最大区别性特征是形合与意合的区别,尤金·奈达曾说:“就汉语与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5]英语句子以中心谓语动词为核心形成主干分明、层次清晰的树状结构。把论元结构理论用来分析英语极为适合,中心谓语动词是论元,其它各种题元角色的配置相对固定,甚至题元角色的数量往往是既定的,由此形成了配价理论。而在汉语中并没有像英语那样严格的句法结构,句子成分的组合相对灵活,以能表达一定的意义但不引起歧义为组织原则。有这个特性决定了,英语的长句较多,而汉语的长句相对较少,因为英语句子的组织系统相对严密,句长但不乱;而汉语句子的组织手段相对单一(主要靠语序),长则会引起混乱。所以,翻译家杨绛说:“西方语言多复句,可以很长;汉语多单句,往往很短。”[6]英汉句法组织风格的具体对比如下:

1)英语句法完全符合论元结构,汉语句法组织相对灵活。如,在“Just now,Jim opened the box with a key.”中,“opened”是整句的核心,为论元,其它的“just now”、“Jim”、“the box”、“with a key”分别为时间、施事、受事和工具,为题元角色。英语句子一般由一个论元加若干题元角色构成,而汉语的表现不尽统一。汉语的一个句子有时候可以没有动词,如,“今天下午学校大会。”也可能会有几个动词,如“他说着出去开门。”再如,在“多谢你提醒了我。”中“你”既是“多谢”的受事,又是“提醒”的施事。

2)英语句子只有主语构成话题,而在汉语中其它成分也可以构成话题;英语一个句子一个话题,而在汉语中可以有多重话题。在“John gave a book to Jim.”和“A book was given to Jim.”中的“John”和“a book”是话题,在汉语中其它的成分也可以做话题,如,“这个学生我教过他英语。”其中“这个学生”是宾语做话题;再如,“每个人发一本书。”是与事做话题。在汉语中,一个句子可能包含多重话题,如,“我今天城里有事。”其中“我”、“今天”、“城里”分别是后面部分的话题。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把它形象地称为“中国套盒”式句子。[7]

3)在汉语中,不言自明的成分容易省掉,而英语则追求形式的完整,所以常存在一种形式化成分,it最为典型,在表示时间、天气、距离、形式主语宾语的情况下常会用到it,同时,it常用来代表一定的特指语篇和需指事件。在汉语中,零主语现象极为普遍,尤其是第一人称常会省略,而在英语中应该相应地加上I。如李白诗《静夜思》英汉对比:

床前明月光,Abed,I see a silver light,

疑是地上霜。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举头望明月,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低头思故乡。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许渊中译)

3 通过英汉对比培养英语句法意识

如前所述,语言对比往往有助于元语言意识的培养,可以说语言对比是元语言意识培养的最佳途径之一。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应当把句法看做一种文化。特定的语言有特定的句法文化,特定的句法文化自成体系。所以应该把英语句法体系看做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对象,从整体上感知、感悟英语的句法。英语句法是一种围绕一个核心谓语动词的、层次分明的树状结构,如果把它作为英语句法的根本特性的,那么它会生成一系列次生特性。如,除谓语动词的其它动词应当变化作用形式,统称为非谓语动词;介词以构成介词短语的形式大量出现,参与句子的构建,等等。

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有本质的区别。在外语学习之前,母语在学习者的头脑当中已经取得了先入为主的地位,所以,在现实外语学习中,常会发现母语迁移的现象,其中句法迁移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汉语句法先入为主的影响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英语句法知识缺乏,英语句法意识微弱。为了克服这种现象,也可以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明确并加强正迁移,明确并减少负迁移;另一方面传授英语句法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加强英语句法意识的培养。在整个过程中,明确英汉句法的整体差别、风格差别以及细节性差别非常重要,在现实的学习中看,许多学习者在相关内容上并不明确,处于一种混乱或者懵懂的状态中。

Ellis(1985)认为外语的获得是一种有指导的(tutored)或通过正式讲授的习得(classroom acquisition)。[8]所以,外语学习的过程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过程。英汉对比可以为其进行元语言认知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点。其实,不管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讲授英汉对比与否,学习者从一开始学习英语,都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英汉对比。现有的外语句法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只教授零碎的句法知识,这些知识与汉语的句法知识混为一谈,教师常缺少句法理论方面的素养,不能对句法进行专业的、系统的教授。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应对策略:理论界应当推出更加清晰的、系统的、通俗的句法理论著作和英汉对比著作;提高英语教师的英汉双语素养和英汉对比语言学素养;开辟专门的英汉对比课堂,传授英汉对比知识,培养英汉元语言意识;学习者应当养成对现有语法理论的批评性眼光,对英语的语言特性进行整体性感知,多读英汉对比系列的教材。

4 结束语

句法在语言构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句法知识也是语言知识的主干部分,而完善的句法意识的形成更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关键。可惜的是,不论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还是英语学习中,系统的、专业的句法意识的培养一直被忽视。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随着理论界发现元语言意识在语言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语言对比对提高元语言意识具有重要贡献,人们开始关注教学和学习中句法意识有意识培养,相信这方面的努力将会极大地改善中国的英语教学和学习。

参考文献

[1]Tunmer W E,Grieve R.Syntactic awareness in children[M]//Tunmer W E,Pratt C,Herriman M,et al.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in children.NewYork:Springer-Verlag,1984:92.

[2]So D,Siegel L S.Learning to read Chinese:semantic,syntactic,phonological and working memory skills in normally achieving and poor Chinese readers[J].Reading and Writing: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1997(9).

[3]诺姆·乔姆斯基.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M].黄长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Layton A,Robinson J,Lawson 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yntactic Awareness and Reading Performance[J].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1998:5-23.

[5]Nida,Eugene A.Translating Meaning[M].San Dimas,California: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16.

[6]杨绛.杂忆与杂写[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2:158.

[7]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253.

形合意合与英汉句法结构的翻译方法 篇9

首先, 英语句子构建在主谓轴上, 围绕SV主干进行空间架构, 通常是“主干与上下左右勾连, 进行空间搭架”, [1]从主干生发出多个从句, 或解释说明, 或限定扩展, 或修饰加强, 整个句子成分复杂、结构庞大, 看起来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2]这种结构被语言学家形象地描述为“树形结构”, 因为其结构无论如何庞杂, 其主线只有一条, 就像一棵大树, 枝干旁逸斜出, 树叶繁茂, 但主干却只有一个。

其次, 作为形态型语言, 英语注重形式完整, 多使用连接词和关系词。连接词包括并列连接词和主从连词, 如:and, or, but, yet, so, as well as和when, while, as, since, until等。关系词则包括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 如:who, whom, whose, that, which, what, when, where, why, how等。连接词和关系词在英语中的频繁使用是英语语法形式完整, 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的重要体现。

再次, 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对介词的使用。介词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极高, 因为如上文所说, 英语句子的树形结构要求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只能有一个谓语或多个并列谓语出现。而在一个句子中如果还要表示谓语外的动作时, 多用介词或介词短语来引出成为非谓语动词形式或独立主格形式。另外, 动词转化的名词与其他成分连接也需要介词, 因此介词的使用对英语的句法构成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介词连接起来的复杂的结构使英语句子层次分明, 语义完整, 也是英语句子重形合重语法的重要体现。

二、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重语义

所谓意合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汉语是偏重意合的语言, “句子各成分之间靠隐性连贯、逻辑关系和叙述的事理顺序间接显示, 不用或少用关联词, 句子结构比较松散但富有弹性。”一般而言, 汉语句子无时态、语态和体式等变化, 行文飘逸, 如行云流水, 虽“形散”却实则“神聚”。[2]也就是说, 汉语比较注重内容, 而逻辑关系则隐含在其中, 语法地位居于其次。

首先, 汉语句子基本也是主语+谓语, 但不像英语, 很少在主干句型上派生出其他的分句或结构, 而是倾向于通过多个动词的连用和一个个短句相连的方式, 按时间先后顺序和事理推移方式将事件———交代清楚, 其结构酷似竹子, 被称为“竹型结构”。[3]这是由于汉语句子建立在意念轴上, [1]强调语义, 注重语篇的整体连贯性, 不注重语言形式上的完整性, 不擅长使用形式完整的长句子, 通常一般采用短小精悍的短句来进行叙述。而短句之间一般不采用显性连接词进行连接, 仅依靠语义进行连接。

其次, 汉语句法构成重意合, 与汉语所使用的汉字有关。众所周知, 汉语所使用的汉字是象形文字, 通常看见汉字就会使人浮想联翩, 在表意传情上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在汉字进行遣词造句时, 汉字之间进行铺排无需形式变化, 它们彼此间相互独立不受形式限制。汉字虽然形态匮乏, 但文字本身意义丰富, 一字多义, 同音异意;一字多音, 意义不同。因此汉语在表示动作和事物关系上, 几乎全部依赖于意合与语义。

再次, 汉语句法构成特点的突出表现则是以语序为逻辑关系进行连接。而语序通常依靠词语的顺序和语义的先后进行排列。汉语句法结构虽不受形式制约, 但一旦词语顺序改变, 句子意思也就会改变。汉语句子结构间的逻辑关系, 通常隐含在语序之中, 无需使用连接词或关联词来体现逻辑关系。汉语的语序一般有比较固定的逻辑顺序, 通常是先大后小, 从整体到局部, 从抽象到具体, 先原因后结果等。

三、基于具体实例分析形合英语句子与意合汉语句子的翻译方法

1. 英译汉———显性衔接变隐形衔接

英语句子一般会有各种关联词来表示语法关系与句子间的衔接, 而汉语中却没有类似的用法。所以在翻译时, 译者要注意对关联词的删减。

例 (1) Dear dear, think of me, if you won’t think of yourself.What should I do when you die? (O.Henry, The Last Leaf)

例 (2) 哎呀!你就是不为自己着想, 也得为我想想, 你死了我怎么办呀? (许建平译)

从上述例子可见, 在英译汉时, 需要注意到汉语意合的变现及句法构成特点, 切记一见到if就翻译成“如果……”, 一见到when就翻译成“当……时”。一般来说, 汉语比英语简练, 因此在英译汉时, 尽管在原文是必不可少的词语, 我们在翻译时也要将无实际意义的词语省略不译, 来适应汉语的文化语境, 与句法构成重形合的特点。

英语中除了多用关联词, 还有其他衔接手段, 其中可以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概念进行衔接。本文仅以动词为例进行粗略的探讨。就动词而言, 其不定式、动名词、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 可以表明各种结构和逻辑关系, 在英译汉时也需进行一定的转换或拆分, 这对对译者来说也是一大难点。下面我们来看个例子:

例 (3) Now there is in America a curious combination of pride in having risen to a position where it is no longer necessary to depend on manual labor for a living and genuine delight in what one is able to accomplish with one’s own hand. (魏志成, 《英汉比较翻译教程》)

现在美国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人们为上升到不再需要体力劳动谋生的地位而感到自豪, 而另一方面却又对能用自己的双手做成一件事情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原句结构比较复杂, 主语combination之后有一个很长的由介词of引起的短语, of的宾语分别是pride和delight, 各自后面又跟着由in引起的介词短语说明“自豪”和“高兴”的原因。从语义上来说, 主语说的是“自豪”和“高兴“的两者结合, 因此, 可将其译为两个小句“一方面……, 另一方面……”。

2. 汉译英———增补衔接关键词

汉语结构的最大特点是重意合, 重语义, 只要上下文中语义搭配合乎事理, 就可以组成句子, 关联词被大量地省略, 很多成分也经常被隐去。因此在汉译英时, 译者需进行关联词和汉语中隐去的成分。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实例:

例 (4) 范仲淹少年时代读书非常刻苦, 常常一个人彻夜板灯苦读。清贫的生活并没有动摇他矢志求学的决心, 他在书本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魏志成, 《英汉比较翻译教程》)

Fan Zhongyan lived in poverty in his childhood, but the restraint of life didn’t blunt his will to learn and search for the pleasure in life in books, which kept him reading all night through.

原文中四个小分句, 每一句都包含“读书”的主题:读书、苦读、求学、书本。译文经过调整变成形合, 也传达了同样的主题。值得注意的是, 译文在充分把握原文语义关系和逻辑顺序后, 把原文中后两个分句中的内容提前译出, 使译文在总体上与原文达成语义一致。

作为翻译的普遍准则, 译者不应对原文内容随意增添。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处文化语境存在差异, 因而在句法构成上有很大不同, 所以在翻译时, 要做一定的增补。汉译英时, 要增补连接词语以及介词、冠词等的增添, 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汉英高级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130.

[2]蒋坚松.英汉对比与汉译英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9.

上一篇:意义的不确定性下一篇:高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