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证诈骗罪

2024-05-02

信用证诈骗罪(精选十篇)

信用证诈骗罪 篇1

我国的信用卡市场,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 也在持续的高速发展, 但是信用卡市场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信用卡的使用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 但是, 使用信用卡的风险性也在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逐步提高, 导致信用卡市场秩序的混乱, 就目前来看, 虽然我国对信用卡诈骗的问题做了明确的规定, 并且, 把信用卡诈骗活动收纳入了刑法中, 也在不断地完善, 但是, 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对信用卡诈骗罪的争议还是不断, 这种现象给司法人员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 信用卡的诈骗罪就目前来看是一种比较新颖的金融诈骗形式的犯罪, 因此, 我们应该对信用卡诈骗罪进行充分的研究, 并在更加了解这项犯罪的基础上, 提出相应可行的对策。

二、信用卡诈骗罪的概述

(一) 信用卡诈骗罪的具体内容

信用卡具体来说是一种由银行发行的一种信用支付工具, 信用卡在实质上是一种电子货币, 他的主要的作用是具有进行消费、存取现金以及转账结算等强大的功能, 但是, 就目前来看, 信用卡的概念一直有广义和狭义的争论, 就广义的论者认为信用卡的使用是可以证明持卡人的信用情况, 使用信用卡就可以进行生活消费。就狭义的论者认为信用卡的使用是直接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的卡片, 信用卡的使用范围非常广, 可以进行消费、存取现金以及转账结算。信用卡诈骗罪, 是只对信用卡的滥用, 最主要是采取不同的办法盗用他人的信用卡来进行使用, 在盗用他人信用卡进行使用的方式主要有伪造、偷窃、骗取以及在目前发达的网络环境下进行网络诈骗, 就目前来看, 这种信用卡的诈骗罪是一种比较新型的犯罪, 并且, 犯罪的方式各有不同, 因此, 信用卡诈骗罪的处理方式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 并在刑法中做了明确规定。

(二) 信用卡诈骗罪的特征

信用卡诈骗的犯罪方式具有跨地域性, 正是因为信用卡的使用具有跨地域性, 因此, 拥有信用卡的人可以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地域与发信用卡的公司建立信用关系, 来进行消费, 使得犯罪人员进行犯罪行为可以跨越地域和国家的限制, 并且, 不同国家的法律和不用信用卡犯罪者的犯罪方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 信用卡诈骗的犯罪方式具有跨地域、跨国家的特征。信用卡诈骗的犯罪方式具有犯罪主体的特殊性, 通过信用卡进行犯罪的犯罪人员, 主要是一些经常接触应用卡, 对信用卡的使用比较熟悉的人, 大部分为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 在信用卡诈骗的犯罪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信用卡诈骗的犯罪手段具有智能性特点, 现在我们正处于网络社会, 科技发达,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 信用卡犯罪人员只有通过网络的高端诈骗才能成功, 要拥有高明的手段才能成功, 因此, 信用卡诈骗的犯罪手段具有智能性的特点。

(三) 信用卡诈骗罪的类型

信用卡的诈骗罪的主要类型有: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进行诈骗, 犯罪人员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进行诈骗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常见的信用卡诈骗犯罪的类型, 犯罪人员采用伪造信用卡进行诈骗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个是私自非法制造信用卡开进行诈骗, 另一个是在真实的信用卡的基础上进行伪造, 来进行诈骗满足自己的经济消费。恶意透支的犯罪类型, 通过透支信用卡, 来满足自己的消费, 但是, 拥有信用卡的人不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发卡的金融机构进行归还, 造成一种违约的行为。还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犯罪类型, 在信用卡的使用中规定信用卡的使用权仅仅限于本人使用, 犯罪人员通过对他人信用卡密码的破解, 从而, 获得他人的信用卡的信息, 来占有他人的财产。

三、信用卡诈骗罪在司法认定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 信用卡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

对与信用卡诈骗罪我国的刑法有具体的规定, 在规定中构成犯罪的行为人必须利用信用卡诈骗了数额较大的财物, 由此可见, 信用卡诈骗罪与非罪的界限问题, 主要体现在, 犯罪人员是否使用信用卡诈骗了数额较大的财物。信用卡诈骗罪与非罪的标志就是, 是否存在非法占有他人财产。

(二)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问题

盗用信用卡并使用的问题, 主要包括盗窃他人信用卡后独自使用信用卡的问题, 和盗窃信用卡后交给他人使用的问题, 在刑法中规定, 对盗窃信用卡的数额的计算应该按照盗窃信用卡后实际盗窃的人数所使用的数额为依据。

(三) 信用卡诈骗罪与伪造金融票罪证的界限

就伪造信用卡来说, 刑法中规定, 应该以伪造金融票证罪来处罚, 然而,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来进行诈骗的对他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按照信用卡诈骗罪来进行定罪。

(四) 盗窃信用卡在挂失之后使用方面的问题

当信用卡丢失或者被盗后, 应当立刻进行挂失, 丢失的信用卡在挂失之后, 信用卡就失去被使用的能力, 如果盗窃信用卡的犯罪人员, 在信用卡被挂失后依旧使用盗窃来的信用卡, 就构成了信用卡诈骗罪。

(五) 盗划信用卡的问题

盗划信用卡, 主要指将他人的信用卡重复刷卡, 对他人的财产造成威胁, 这就构成了信用卡诈骗罪但是盗划信用卡的行为和冒用信用卡的的行为是不同的。

(六) 骗领、使用伪造的不同信用卡行为

骗领、使用伪造的不同的信用卡, 主要指犯罪人员对身份进行造假, 向发卡的金融机构提供虚假的资料来领取他人的信用卡, 对他人的财产造成威胁的一种犯罪行为, 但是单纯的领取他人信用卡没有造成财产损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四、信用卡犯罪的预防措施

(一) 完善金融技术的规章制度

为了对这些信用卡诈骗犯罪的情况进行沉重打击, 信用卡犯罪的预防措施主要做到完善金融技术的规章制度, 在金融机构发行信用卡的同时, 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技术的规章制度, 来减少信用卡诈骗犯罪现象的产生。

(二) 运用高科技手段遏制犯罪活动的成功率

为了改善我国的信用卡市场的秩序和信用卡市场的管理, 我们应该运用高科技手段遏制犯罪活动的成功率, 让犯罪人员犯罪的几率变小, 从而减少信用卡诈骗犯罪现象的产生, 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

(三) 严厉打击信用卡犯罪情况

我们应该严厉打击信用卡犯罪情况, 加大惩罚力度, 打压信用卡犯罪的苗头, 来减少信用卡犯罪情况的产生。

(四)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加大惩罚的力度, 从根本上来减少信用卡诈骗犯罪现象的产生来改善改善我国的信用卡市场的秩序和信用卡市场的管理, 从而保护我国人民的财产安全。

五、总结

就目前来看, 我国的信用卡市场一直保持着持续高速发展, 并且, 信用卡市场发卡量也在不断地快速增加, 信用卡是一种通过发行信用卡的公司向持卡人提供的一种信用凭证, 拥有信用卡的人可以方便的通过对信用卡的使用来获得服务, 信用卡是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使用信用卡可以免去了随身携带大量现金所带来的不便, 还可以在必要的紧急情况下在信用额度规定的范围内透支一定的资金来解决自己的需求, 但是, 人们在使用信用卡时的风险性也在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逐步的提高, 并且拥有信用卡的人员在个人的信用问题上也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这对我国的信用卡市场的秩序和信用卡市场的管理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 为了对这些信用卡诈骗犯罪的情况进行沉重打击, 我们对信用卡诈骗罪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并提出了完善金融技术的规章制度、运用高科技手段遏制犯罪活动的成功率、严厉打击信用卡犯罪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等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梁华仁, 郭亚.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J].政法论坛, 2004 (1) :129-132.

[2]郭文利, 卢武康, 潘轶华.利用他人遗忘在ATM机内已输好密码的信用卡取款构成盗窃罪[J].人民司法, 2010 (02) .

信用卡诈骗罪 篇2

审判长、人民陪审员:

***律师事务所接受被告人家属***的委托,并指派我们(***律师、***律师)作为被告人***的辩护人。本案庭审前,我们详细查阅了本案的全部卷宗材料、依法会见了被告人。辩护人对于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犯有信用卡诈骗罪没有异议。现根据公诉人的公诉意见以及客观事实与法律,针对被告人的量刑及处罚提出辩护意见如下:

一、被告人***在归案后认罪态度较好,如实向公安机关供述了全部犯罪事实。

本案中,公安机关是于***年***月***日立案的,从被告人的询问笔录证实,被告人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信用卡恶意透支‛,被人如实交代了透支款项的事实,无翻供现象、悔罪态度好。同时,在今天的法庭上,被告人的诚恳交代,认罪伏法的态度也是有目共睹的。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颁布的《关于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若干意见(试行)》第九条关于‚人民法院对自愿认罪的被告,酌情给予从轻处罚‛之规定,恳请法院在对被告人定罪量刑时予充分考虑与采纳。

二、作为被害人的***银行存在过错

1、银行对信用卡申请人资格审查不严格。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在盲目扩大信用卡客户数量,对信用卡申请人提供工作证明、收入证明等基本资料的粗略审查或者仅形式审查,更有甚者有的银行的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业绩会帮一些低收入却想办信用卡的客户绞尽脑汁想办法伪造收入证明成功申办到信用卡,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这些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客户在日后不能还款时久拖而恶意透支。如果银行能够严格、仔细审查申办人的信息,及时发现制止不符合规定的发卡行为,既可以避免给银行造成损失,也可使行为人免于日后的牢狱之灾。因

此,辩护人认为银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银行未尽到重要提示或告知义务,计息方式不透明。依据《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发卡银行印制的信用卡申请材料文本应当至少包含以下要素:……

(二)合同信息:领用合同(协议)、信用卡章程、重要提示、合同信息变更的通知方式等;……‘重要提示’应当在信用卡申请材料中以醒目方式列示,至少包括申请信用卡的基本条件、所需基本申请资料、计结息规则、年费/滞纳金/超限费收取方式、阅读领用合同(协议)并签字的提示、申请人信息的安全保密提示、非法使用信用卡行为相关的法律责任和处理措施的提示、其他对申请人信用和权利义务有重大影响的内容等信息。‛ ***银行作为提供信用卡服务的专业金融机构,在被告人***办理该行信用卡时应当向***明确告知信用卡的计结息规则、年费、滞纳金、超期费收取方式,但银行并无明确告知的行为,更没有将透支后利息、复利计算标准告知被告人,明显违反法律规定,理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三、被告人***的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主观恶意较小,请法院在量刑时酌情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被告人申办信用卡之初来不曾想过会去破坏国家的金融秩序以及侵犯他人的公司财产。被告人开始也按期履行还款义务,只是后来由于经济能力下降,且本金、利息、复利累加数额越来越大,才使其无力偿还、即使想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是没有还款能力,才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四、被告人***是初犯、偶犯,无其他前科恶劣。

被告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德,有很大的教育挽救的余地,应当适用‚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因此,特请求法院以体现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同时着重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依法从轻或减轻判处被告人***,以体现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建议对被告人***适用缓刑,使得被告人能够早日投入到社会中去,好好学习,发挥其特长,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以上辩护意见敬请合议庭考虑与采纳。

谢谢!

辩护人:***律师事务所

浅析冒用型信用卡诈骗罪 篇3

关键词:冒用他人信用卡;含义;特殊情形

所谓信用卡诈骗罪是指违反信用卡管理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信用卡骗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我国现行刑法及司法解释规定的信用卡诈骗罪有五种表现形式:①使用伪造的使用卡的;②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③冒用他人的信用卡的;④恶意透支的;⑤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本文主要讨论信用卡诈骗罪的第三种表现形式,即冒用他人信用卡的问题。

一、“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含义

“冒用他人信用卡”是指,非持卡人未经持卡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以合法持卡人的名义使用信用卡,进行信用卡业务内的购物、消费提取现金等诈骗行为。其基本含义由“冒用”和“他人信用卡”两个方面组成。

首先,从行为人冒用的对象上看,行为人冒用的是合法持卡人的身份。在信用卡使用过程中,非持卡人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真实的信用卡及支付密码并使用他人信用卡进行消费,便形成了对于合法持卡人身份的盗用。身份盗用是指为了取得不当利益,盗窃他人身份证明信息,非法冒用他人身份的行为。

其次,对“他人的信用卡”的性质,一般认为被冒用的信用卡必须是合法有效的,不能包括伪造的或作废的信用卡。冒用,就应该是他人真实有效的信用卡,如果是他人作废的信用卡也就不会发生所谓“冒用”问题,而是“使用”问题。因为,“冒用”是指非持卡人以持卡人的名义,使用自己无权而他人有权使用的信用卡,而对于伪造的、作废的信用卡即使是他人的,他人自己也无权使用。

二、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具体情形认定

本文通过对信用卡获得途径的不同及其对使用行为性质的影响而对整体行为做出定性,分析了“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具体情形”,包括:以违法手段获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情形;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情形;冒用他人信用卡在ATM机上使用的情形。

(一)以违法手段获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情形

以违法手段获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又分为两种情形:

1.以冒用为目的实施犯罪行为,取得他人信用卡后使用

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但对于因诈骗、抢夺而使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理论上存在不同主张,有的主张成立抢夺罪、诈骗罪,有的主张成立信用卡诈骗罪。

我认为应该按信用卡诈骗罪处罚,原因如下:首先,按照诈骗罪、抢夺罪处罚违背罪刑相适应原则,诈骗罪的法定刑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而信用卡诈骗罪的法定刑是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两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假如行为人骗取他人信用卡及密码后消费人民币五千元,如果按照诈骗罪处罚,导致的结果是:先实施抢夺、或诈骗等违法行为再冒用他人信用卡,反而比单纯只实施冒用信用卡的行为所承担的刑事责任轻,显然前者的社会危害性要远大于后者,这无疑与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背道而驰;其次,信用卡体现的价值并非信用卡本身,行为人诈骗、抢夺得到信用卡并不代表占有了他人的财物,所以骗取、抢夺信用卡并使用,起决定作用的是冒用,单纯的抢夺诈骗信用卡并不构成犯罪,所以应以对“诈骗、抢夺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定性时应以该行为中起决定作用的冒用行为为标准,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

2.以犯罪手段获取财物后发现信用卡,临时起意而使用

对于以抢夺或诈骗的手段获取财物后发现信用卡并获得密码,临时起意而使用该信用卡取得财物的行为,如果先前的抢夺或诈骗行为以及之后的冒用信用卡行为均达到量刑的数额标准,则按照抢夺罪或诈骗罪和信用卡诈骗罪数罪并罚;如果只有其中一个行为达到起刑数额,则只以该行为所符合的相应犯罪论处。

(二)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情形

关于这种行为有的学者认为应定侵占罪,我认为分析此行为应分别明确拾得信用卡和拾得后使用信用卡的性质。

拾得他人信用卡属于民事行为,拾得信用卡并知道了密码并不等于占有了资金,如同盗窃他人信用卡并使用一样,行为人必须冒充合法持卡人使用才能取得资金,因此在该种行为中起根本作用的是冒用信用卡,单独拾得信用卡不适用并不具有单独评价意义,因此,将该行为定位侵占罪缺乏依据。而且侵占罪属于亲告罪,通常有催告还款的过程,行为人拒不还款才构成犯罪,那如果返还就不构成犯罪,事实上两者的性质是一样的,还款与否只是情节恶劣与否的表现。

因此应将该行为定为信用卡诈骗罪,其符合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在ATM机上使用的情形

行为人使用他人信用卡无非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银行柜台或特约商户处,也称为非自助式使用;二是ATM机上,也称为自助式使用。前者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学术界无争议,但是对于后者ATM机能否成为诈骗对象以及能否构成信用卡诈骗存在争议。我认为应该按照信用卡诈骗罪处罚。

在银行柜台处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提取现金无疑属于信用卡诈骗罪,ATM机的运作机制与银行柜台是相似的,持卡人只要插入有效的银行卡,并按指令输入正确的交易密码,并不需要经过身份验证程序,就可以顺利取款。如果将冒用他人信用卡在ATM机取款的行为以盗窃罪论处,会使得相同性质的行为只是由于行为实施的场合改变就以不同的犯罪論处、加以不同的刑罚处罚。这样的结果并不合理,同时也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信用卡诈骗罪的研究 篇4

信用卡是包括银行等在内的发卡机构, 向通过资产和信用考核的申请人签发的具有消费、信贷、转账结算、现金存取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凭证。信用卡便利了人们生活的同时, 也引发了信用卡诈骗等犯罪行为, 对社会、单位以及个人的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应该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信用卡诈骗罪概述

对信用卡诈骗罪概述的界定, 在刑法学界有众多的说法。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6条的规定, 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 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 骗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在此, 我们能看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部分那就是“利用信用卡”。所谓的利用信用卡一般是指使用伪造的、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的信用卡, 恶意透支的方法进行诈骗活动。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信用卡是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工具或者手段并非其犯罪对象, 我会在下文中对这一点进行详细的概述。

许多法律研究者对信用卡诈骗罪都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 刑法学专家刘远在其《金融诈骗罪研究》一书中也对信用卡诈骗罪做出了界定:他认为信用卡诈骗罪是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使用伪造、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或则恶意透支等方法, 使与其信用卡交易地位相对当事人陷于认识错误, 因而自动地向行为人或其指定的第三人交付数额较大的资金、其他财物或服务, 从而主要侵犯了信用卡结算程序并同时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 触犯刑法并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因为信用卡诈骗罪是一种新型的犯罪, 又有不同于普通诈骗的特殊性, 所以成为了刑法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法律研究者关注到它, 运用他们所知道的法律知识对这项犯罪行为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从而减少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方面的财产损失。

三、信用卡犯罪的主要手段

在信用卡诈骗罪中, 犯罪分子都是以信用卡作为手段和工具来进行诈骗的, 我在信用卡诈骗罪概述这一部分也对其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 但是具体来说, 信用卡犯罪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诈骗手段:

(一) 使用伪造、变造信用卡进行诈骗的行为

伪造信用卡指集体或者个人在没有经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 非法通过以模仿信用卡材质、图案、数据等关键信息的各种方法制造假信用卡的行为。

变造信用卡区别于伪造信用卡的地方在于, 它是在真卡的基础上, 通过改变磁条信息和信用卡外观等方式, 将银行尚未发行的信用卡变造为已发行的信用卡。

(二) 使用作废信用卡进行诈骗的行为

据相关规定, 作废信用卡主要包含以下三种情况:

1. 超过信用卡有效期自动失效的信用卡。

2. 信用卡未到有效期, 持卡人因某种原因办理退卡手续并确认退卡的。

3. 信用卡挂失而失效的。使用作废信用卡进行诈骗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 发卡机构的职工利用退卡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巨额透支的; (2) 持卡人到发卡机构挂失后, 仍然利用信用卡取现或购物造成巨额透支的; (3) 利用发卡机构区域管理的缺陷, 跨区域用作废信用卡巨额透支的。

无论是哪种方式, 使用作废信用卡进行诈骗主要是利用了发卡机构在时间或者空间信息流通的延迟而进行的犯罪活动。比如:利用发卡银行发现作废信用卡止付到生成支付名单到特约商户收到支付名单之间的时间差造成巨额透支而进行诈骗。以上这三种方式, 是犯罪嫌疑人利用发卡机构在区域空间延迟造成的信息不对称进行诈骗的行为。

(三) 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的行为

法律在界定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的行为时,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即行为人在主观上具备诈骗的故意并在客观上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够界定为冒用他人信用卡进行诈骗。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冒用信用卡可以是通过非法途径获得他人的信用卡, 也可以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得他人的信用卡。冒用的他人信用卡可以是有效的也可以是无效的。现实生活中, 偶尔有在获得持卡人同意的前提下使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况, 虽然这种行为不属于违法行为, 但并不符合信用卡使用规定, 发卡机构可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 用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进行诈骗的行为

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进行诈骗即使用向发卡机构提交的虚假身份证明所领取的信用卡进行诈骗的行为。

我们对于“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理解, 应该特别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 必须有使用信用卡的行为。

2. 使用的信用卡必须是利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

如前所述, 这里所谓的“骗领”是指行为人在领卡过程中, 向发卡机构提供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证明领卡的行为。行为人向发卡机构提供的虚假身份证明通常可以是在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和资信上修改或者通过其他手段获得的其他个人或者单位的证件。

(五) 使用信用卡恶意透支的行为

恶意透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超过信用卡固定限额或者期限, 无视发卡机构催收通知归还的行为。恶意透支根据其危害程度的区别, 可以分为违法性恶意透支和犯罪性恶意透支两种。违法性恶意透支是透支金额尚不足以做为刑事罪处罚的;犯罪性恶意透支则是透支数额大、情节恶劣, 应当以刑事犯罪论处的。

四、目前我国法律对信用卡诈骗的疑难问题

信用卡诈骗罪在刑法中的界定是以信用卡诈骗数额的多少和是否具有主观非法占有的意愿来区分的, 总的来说信用卡诈骗罪即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利用信用卡作为犯罪手段和工具, 诈骗数额超过一定限度的行为。根据不同的犯罪手段也有不同的区分。

(一) 信用卡诈骗罪与一般诈骗罪的区别

我国刑法中规定, 数额较大的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罪。因此, 信用卡诈骗罪与一般诈骗罪的关系为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在法律中, 一般诈骗罪的法律和信用卡诈骗罪的法律关系为个别法和一般法的关系。信用卡诈骗罪和一般诈骗罪在某些方面具有相同的特点, 但信用卡诈骗罪和一般诈骗罪在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行为方式以及犯罪的数额等方面都有所差异, 这也是信用卡诈骗罪与一般诈骗罪相区别的重要因素。

(二) 诈骗、抢夺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

诈骗、抢夺他们信用卡的信用卡诈骗罪, 是犯罪人侵犯的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为使用信用卡的行为, 而不是诈骗、抢夺他人信用卡的行为。因此, 在法律界定时不能够按照相关的诈骗和抢夺罪论处, 在定罪量刑时也是根据通过诈骗、抢夺他人信用卡之后的使用信用卡的行为来定的。

(三) 盗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

盗用信用卡一般是发卡机构的特约商户工作人员利用职位之便, 在顾客消费时通过重复刷卡、模仿持卡人签名等方式非法侵占持卡人资金的行为。

目前我国法律界对这种行为的界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种行为符合盗窃罪中“以隐蔽方法直接窃取他人财物”的特征, 因此这种行为可以以盗窃罪来定性;还有学者认为, 特约商户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 侵占他人财产, 应当以职务侵占罪定性。除了这两种观点, 还有其他不同的观点。

(四) 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

冒用指通过拾得或者其他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并以非法占有别人财产为目的地行为。但针对这种情况也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一般有三种观点, 即信用卡诈骗罪、盗窃未遂罪、侵占罪。

根据我国《刑法》第270条规定, 将代为保管的数额较大的他人财物、遗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 经催告后仍然拒绝归还的行为定义为侵占罪。前提是有催还的行为, 这与冒用信用卡进行诈骗的情况和特征不相符, 因此不构成侵占罪。

冒用他人信用卡去特约商户进行消费或者通过金融机构取款的, 应定性为信用卡诈骗罪, 因为冒用他人信用卡设法获得钱财, 必须经过相应的手续。这就有了行为人的主观上的非法占有的动机和客观上的非法占有行为两种因素, 根据《刑法》规定, 冒用他人信用卡应当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

五、信用卡诈骗的防范

使用作废信用卡进行诈骗行为主要就是利用了发卡机构的相关规定和管理的不完善的漏洞。由此可见, 我国的信用卡管理规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比如缩短银行和特约商户之间的信息流动的时间差、不同地区之间加强协作。堵住银行方面的管理漏洞, 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这将大大加强信用卡的风险防范能力。其次, 当前我国的法律对一些信用卡诈骗行为的界定还存在着很多盲点, 尤其是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 犯罪分子利用信用卡诈骗的手段也在不断改进更新, 正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就需要国家机关来完善我们的法律制度, 并且加大对信用卡诈骗的惩罚力度, 对已经颁布的法条要不断的进行斟酌和推敲, 再三确认是否存在漏洞, 法律工作者一旦发现漏洞要及时的更改, 不给犯罪分子任何可乘之机, 从根本上断绝信用卡诈骗这一犯罪行为。

为了能更好的防范信用卡诈骗, 不能仅仅只通过国家的单方力量来杜绝这一现象, 我们普通老百姓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一些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 增加我们的法律知识、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在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 我们不能完全当一个法盲, 也应该学会如何防范信用卡诈骗。

在日常生活中, 防范信用卡诈骗的一些方式:

1.不要轻易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目前,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 网络也伴随着快速成长起来, 简单的说网络已经完全深入人心, 人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网络和电子产品。现在的网络非常发达, 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其看视频、看新闻还能在购物网站上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 完全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能满足自己的全部心愿。就因为现在的网络是如此的普及, 犯罪分子就会捡其漏洞来进行诈骗。人们在浏览购物网站时有很多店家会给顾客们发放购物劵, 但是要想使用这些购物劵就必须进行注册, 在注册的同时我们就会不小心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所以我们不能贪小便宜吃大亏。一旦某些网站需要我们注册个人信息时就要小心起来, 不要随意的填写。

2.随时更改银行卡密码。我建议大家每隔一段时间更改一次信用卡密码, 这样可以降低信用卡密码被盗的概率。密码的规律也只能自己知道, 不要向任何人透漏自己的密码, 这样可以有效的防范信用卡的诈骗。

3.开通信用卡的短信提示功能。现在大多数人会开通网银方便自己购物, 网银一般都是和银行卡相挂钩的, 这时我们就应该开启短信提示这一功能, 便于我们时刻监督被划走的款项, 一旦发现卡内金额不正确时要及时向银行和公安机关反映, 马上冻结银行卡。

4.熟记官方电话。随着科技的发展, 有些不法分子也变得十分的狡猾, 他们会利用电话通知大家信用卡被恶意透支等理由进行诈骗。他们打来电话时我们手机显示的号码是正常的官方号码, 但是我们也不要轻易的相信, 应该学会冷静的判断电话的真假。接到这样的电话时不要立刻就相信, 二话不说就往银行卡里打钱, 要试图回拨一下查看电话号码的真伪。一般诈骗电话在回拨时显示的就不是官方号码了, 这样我们就能防范诈骗维护我们个人的财产。

5.要避免将银行卡和身份证放在一起, 这样即便丢失了诈骗分子也不会拿着我们的身份证去银行更改卡的密码, 可以有效的保护我们的财产, 防止钱财遭到更多的损失。

6.在自动提款机取钱时要尤为小心, 一般提款机旁都会贴一些温馨提示, 提醒我们在输入银行卡密码时不要让周围的人看到, 防止银行卡丢失时他人持卡进行取款。近年来有些人通过一些新的手段在自动提款机前进行诈骗, 他们的诈骗方式是这样的:他们会跟旁人说自己的家人正在给他们打钱, 但是自己的银行卡现在钱进不来, 但是现在自己又非常着急用这笔钱, 请求你帮忙想先把钱打到你的卡内然后你再取出来给他, 普通人都会觉得没什么问题其实诈骗分子已经开始行骗了, 等你反应过来再次查看银行卡时, 就会发现卡已经被人掉包了。

六、结语

随着我国信用卡使用的普及, 以信用卡位作案工具和作案手段的犯罪行为也越来越多, 本文通过对信用卡诈骗的手段分析和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分析, 给出了一些防范信用卡诈骗的建议。但是在现实中, 信用卡诈骗的情况具有复杂性和变化性等特点, 因此在实际中还需要具体分析。

摘要:近年来, 信用卡在我国境内迅速发展起来并获得了广泛的普及。与此同时, 由于我国信用卡制度的缺陷和银行监督的漏洞, 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利用信用卡进行金融诈骗行为, 而本文主要就是针对信用卡诈骗这一方面来展开研究的。

关键词:信用卡,犯罪,制度,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庞俊涛.信用卡诈骗罪客体新论[J].当代法学, 2003 (03) .

[2]刘明祥.论信用卡诈骗罪[J].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 2001 (02) .

[3]肖乾利.信用卡诈骗罪探析[J].法学杂志, 2006 (03) .

[4]张淑玲.信用证诈骗罪的认定与处罚[J].法学杂志, 2009 (08) .

信用证诈骗罪 篇5

作者: 魏文斌 付建国发布时间: 2011-09-20 09:35:28

【摘要】多张信用卡恶意透支,但每张卡透支数额都没有达到刑事立案标准,恶意透支数额能否叠加达到犯罪数额较大而构成犯罪?

【案情】

被告人郝泽新(男,29岁)系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乘风街道人。2009年7月,郝泽新到中国建设银行大庆分理处办理了一张可透支的信用卡并用该卡买些平时生活用品,透支超过银行的规定期限,自2010年12月中旬起再也没还过款,透支本金7472.7元,利息746.4元。2010年7月,郝泽新又到中国农业银行大庆分理处办理了一张信用卡,也是用于平时消费,透支本金7383.5元,利息1623.8元,自2011年3月后虽经催告但一直未予还款。此后,两家银行分别向公安机关报警而案发。经过公安机关侦查,上述两家银行提供的郝泽新的透支数额是准确的,且郝泽新经过两家银行的两次催收后均超过三个月仍然不归还,郝泽新亦承认上述事实。公安机关以郝某的行为涉嫌信用卡诈骗罪刑移送检察机关,检察机关以郝某的行为涉嫌信用卡诈骗罪向法院提起公诉。

【分歧】

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后,在合议庭评议时就被告人郝泽新是否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被告人郝泽新使用两张信用卡,共透支高达近两万元,已达到了犯罪数额的标准,且透支超过银行的规定期限不返,经两次催收后仍不归还,其行为符合信用卡诈骗罪的条件,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第二种观点信为,被告人郝泽新使用两张信用卡透支,主观上具有“恶意”,总透支也超过10000元以上,表面上符合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但由于是使用的是两张信用卡,每张信用卡透支都没有超过10000元,不符合此罪的立法初衷,故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评析】

笔者比较认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根据我国刑法第196条信用卡诈骗罪的规定,信用卡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信用卡管理法规,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骗取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本罪客观方面的具体表现有四种:一是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二是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三是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四是恶意透支信用卡的。本案被告人郝泽新涉嫌的是恶意透支信用卡的信用卡诈骗罪。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及信用卡诈骗罪立法目以及刑法谦抑性原则来看,郝泽新的行为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首先,从信用卡诈骗犯罪的犯罪构成来看。根据刑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恶意透支信用卡的信用卡诈骗罪的客观方面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一万元以上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本案被告人郝泽新使用两张信用卡透支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显然是可以认定是“恶意透支”行为,但将两张信用卡透支分别来看,由于透支的数额都不到一万元,达

不到入罪数额。但如果将两张信用卡透支相加来看,由于透支的数额达到一万元的入罪起点,因而就构成犯罪。应当相加还是不应当相加,这是两种观点的分歧所在。笔者认为不应当相加,其理由是:一是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即法无明文。刑法规定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不归还的行为”,这里可以明确是一张卡,并没有说是多张卡的累计。在以非法所得数额为犯罪的规定中,凡是要累加的,刑法都有明确规定,例如,贪污罪,偷税罪,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盗窃罪等;有的犯罪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要累加,但从其规定的含义中是可以明确得出要累加的,例如,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受贿罪,挪用公款罪等。而本案被告人郝泽新涉嫌的是恶意透支信用卡的信用卡诈骗罪,法律没有明文规定要累加计算,从其规定中来看,目前也不能得出有累加的意思。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为明文规定不为罪,故本案中郝某的行为不能认定为犯罪

其次、从信用卡诈骗罪立法目的以及刑法的谦抑性原则来看。从信用卡创立的目的来看,其无非就是为了给持卡人交易带来方便,鼓励消费和活跃商品经济市场。根据目前实践操作,办理一张信用卡之前,办卡银行需要审核申请人相关证明,并和申请人签订相关合同。即取得信用卡的前提是和银行有合同在先。信用卡交易还允许持卡人有一定数额和一定期限的透支,甚至超过一定数额和一定期限的透支只要在发卡银行催收后归还了都是可以的,都不认为是违法和违约行为。只有在催收后还不归还才认为是违约行为。在违约行为中,由于违约达到一定程度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对这种恶意透支违约行为达到一定程度规定为犯罪。我国也是如此,把恶意透支达到一定程度列入我国刑法中,并且《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五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了恶意透支数额超过一万元经过两次催收后三个月仍然不归还构成犯罪,运用刑罚手段加以制裁。说到底,本罪是对严重违约行为的刑事制裁,以保障国家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经济秩序。如果允许将两次单独计算不构成犯罪的违约行为相加升格为犯罪,显然就是以刑罚的手段解决民事纠纷,以此类推的话,也可以将多次民事违法行为升格认定为犯罪以刑罚处理,岂不荒谬?另外,也违背了刑法的谦抑性原则,所谓谦抑性是指刑法作为惩治犯罪的手段,是法律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求刑罚不能过于广泛的介入社会生活,要本能的保持“谦虚”,不能一有违法行为就马上动用刑法对其进行处罚,必须有所抑制。两次违法行为叠加说达到犯罪数额较大,构成犯罪,显然是刑罚过于广泛介入民事生活中。

警惕跨国联手信用证诈骗 篇6

2008年,国内一家贸易公司委托一家进出口公司向银行申请开证,金额为200万美元,为即期不可撤消信用证,信用证受益人为韩国莱公司,进口货物为一种化工机器设备,进出口公司代贸易公司向银行交付了20%的信用证保证金。货物到达中国目的港后,进出口公司向贸易公司催促付款赎单,但贸易公司称其为该批货物代理商,因韩国未打款,所以没有资金付款。进出口公司无奈之下,只得将信用证余款付出,由于货物价值较大且情况复杂,进出口公司未向当地海关缴纳关税报关提货,货物一直堆放在港口。进出口公司垫付款项160万美元后,紧急通知贸易公司立即筹款,贸易公司开始答应很快还上,但后来竞无法取得联系,进出口公司向公安部门以信用证诈骗罪罪名报案,公安部门认为证据不足无法受理立案。

案例分析

案件到此,似乎只是一件信用证到期无法正常付款的外贸代理合同案件。但案件可疑之处在于,贸易公司对进口化工机器设备是可预期的,为何到期后又不筹集款项?让其先期的20%保证金(约合人民币264万人民币)打水漂,且后来又不管不问?

随着案件发展,实情不断浮出水面:这是由一个国际犯罪团伙在操作。中方先与外方合谋,中方在国内寻找在银行有授信额度的具备较强经济实力的进出口公司对外开证,外方接证后便向银行押汇融资并通过第三国(地区)将赃款与国内一方分成,然后外方在国外准备一些淘汰的机器设备装船,信用证到期后或者在国内找不符点拒付,或者直接让代理进口商垫付资金。最后危害的不是国外融资银行便是国内进口开证申请人。

该类案件之所以得逞,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开证申请方为了赚取代理费,并且认为委托人已交付了20%-30%的开证保证金,且货到后委托人不付全额款项便不能取得全部单据提货,因此愿意为其开证。由于该类案件以合法的国际贸易形式开始,国内公安部门立案困难,又因是跨国联合作案,取证、调查、追捕各国司法程序制度的不同,若没有相关国外司法部门联手很难破案,但现实上各国之间几乎不存在协作关系。

该类案件的隐蔽性很强,如果单据被国内银行合法拒付的话,国内几乎无法知道案件实际情况。

在现行国内法律体制下可行性操作相当困难,可以采用“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在2005年《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第八条对民事信用证欺诈的情形作了规定,在第九条中又规定: “开证申请人、开证行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发现有本规定第八条的情形,并认为将回给其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时,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停止支付信用证项下的款项。”

问题的关键是开证申请人(本案中进出口公司)如何发现存在信用证欺诈的情形。国内法院对裁定信用证项下款项止付要求是很严的,经常要求有“充分的”证据,开证申请人左右为难。想开箱验货就得接受单据对外付款,不开箱验货又不会有“充分的”证据。尤其在本案中,进出口双方都可能没有参与诈骗,国际贸易中层层代理是相当普遍的。可以这样说,法律界对找到“充分的”证据申请人民法院下止付令裁定的途径几乎是秘而不宣的。

论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 篇7

被告人周某、叶某、吕某使用虚假收入证明通过姚某 (另案处理) 在某中国农行申请办理了3张信用卡, 其中叶某、吕某领取了信用卡后将卡交给周某使用, 周某明知自己没有还款能力仍使用自己的信用卡透支本金99321元, 使用叶某的信用卡透支本金189480元, 使用吕某的信用卡透支本金49635.8元。三被告经法卡银行多次催收, 而未还款。案发后三被告主动投案, 叶某和吕某退赔了全部赃款。法院判决周某犯信用卡诈骗罪, 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并判处罚金100000元;叶某犯信用卡诈骗罪, 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 缓刑三年, 并处罚金60000元;吕某犯信用卡诈骗罪, 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缓刑二年, 并处罚金20000元。本案的特殊之处在于, 三被告是信用卡诈骗罪的共犯, 其中两被告将申领的信用卡交给另一被告使用, 那么如何认定持卡人和另外两被告人的非法占有目的就是难题。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是我国信用卡诈骗罪的四种类型之一, 根据我国刑法第196条第2款规定, 所谓“恶意透支", 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 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解释》在刑法原有规定的基础之上, 对催收的次数和透支数额的入罪起点做出了规定, 明确要经过两次催收, 透支数额超过1万, 使“恶意透支”变得更为具体和详细。因此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是指,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 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三个月仍不归还, 且透支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行为。要构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需满足两个条件: (1) 客观上, 持卡人的信用卡透支行为需超过规定限额和规定期限, 即透支数额超过1万且经银行两次催收超过3个月仍未归还。 (2) 在主观上, 持卡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即其主观上具有想要非法占有银行的钱款。

一、持卡人的认定

从主体上看,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中恶意透支的主体, 是信用卡的持卡人, 必须是特定的。但如何定义持卡人, 对犯罪人是否构成此罪具有重要作用。在实践中, 确实存在实际的用卡人与登记持卡人不一致的情况, 那么对实际用卡人恶意透支的情况, 如何处理登记持卡人和实际用卡人的关系, 究竟何者是“持卡人”, 就成为问题。在本案中, 就存在这种情况。叶某和吕某是登记持卡人, 而周某才是实际持卡人, 而且实施透支行为的是实际持卡人周某, 也涉及到怎么认定持卡人的问题。对这一问题, 目前主要有3种观点:

第一种意见认为, 当登记持卡人与实际用卡人不一致时, 实际用卡人不属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所规定的“持卡人”;第二种意见认为,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可以包括实际用卡人, 只要实际用卡人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 并且实际占有使用了透支款项, 可以对“持卡人”作扩大解释, 包括实际用卡人;第三种意见认为, 实际用卡人和登记持卡人构成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共同犯罪。

笔者认为, 持卡人的认定, 应当区分不同情况, 具体分析不同情况下的主体问题, 不能一概而论。在实际持卡人与登记领卡人不一致时, 如果登记人本身并不知晓信用卡申领使用情况, 说明存在骗领或冒用信用卡的情况, 使用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 应适用《刑法》第196条第1款的规定, 因此就不属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如果登记持卡人知晓信用卡申领情况的, 要看两者之间是否有共谋, 没有共谋的情况实际持卡人也不属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 对登记持卡人是否构成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罪, 应在考察其行为是否符合其他犯罪构成要件后, 综合得出结论。有共谋的, 实际持卡人与登记领卡人都属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 构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共同犯罪。

本案中, 三被告用虚假的身份证明文件申领信用卡, 叶某和吕某知晓并参与信用卡的申领, 且叶某和吕某在银行的多次催收后仍未还款, 应认定两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属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 构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共同犯罪。

二、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信用卡诈骗罪的司法解释规定“非法占有为目的”包括6种情况, 本案属于第一种, 即明知明知自己没有还款能力恶意透支信用卡, 现实中, 司法工作者容易根据最后的结果直接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这样一来就容易陷入“客观归罪”的误区。非法占有的目的应该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应该考虑信用卡申领时有无作假、透支后有无逃匿和改变联系方式、以及被告人的还款能力等情况。

本案中, 周某明知自己没有还款能力, 使用自己以及他人的信用卡透支数额达30万元之多, 且在申领信用卡时还存在作假, 结果银行多次催收仍不还款, 明显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叶某和吕某使用虚假收入证明审理信用卡给他人使用, 在银行多次催收后仍不还款, 也能认定非法占有的目的, 因此可以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结语

对于信用卡诈骗罪中, 实际持卡人和登记持卡人不一致的情况, 对各犯罪人该如何定性, 还应综合各种情况具体认定, 对各自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应该区分具体情况, 综合考虑, 正确认定。

参考文献

[1]聂怀广.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实证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年第1期.

修订后信用卡诈骗罪的再完善 篇8

一、信用卡的定性缺陷与完善

信用卡诈骗罪是1997年刑法第196条规定的一个新罪名, 是一种较为新型的金融诈骗犯罪。信用卡诈骗罪,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活动, 骗取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本文仅就信用卡诈骗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在修订后的的罪状表述中, 有五种实行行为与数额较大或其他情节择一共同具备则可以构成本罪。但立法对这五种实行行为中信用卡的定性混乱, 分析这五种实行行为中信用卡的性质则可以看出条文设计上的缺陷。 (1)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的。伪造的信用卡是指使用经各种非法手段制造或变造的信用卡, 如采用涂改、掩盖、挖补、描绘、复印、印刷和对磁条内容进行修改等手段加工处理以此卡冒充彼卡或以假乱真。以此卡冒充彼卡, 只要采用非法手段变造信用卡, 此信用卡也就由有效而变为无效。以假乱真, 其信用卡本身即为无效卡、假卡; (2) 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此行为中, 虽然身份证明虚假, 但所骗领的信用卡真实有效, 骗领信用卡的行为人仍是按照银行或其他发卡机构规定的程序获得真实有效的信用卡。其行为有瑕疵并不会改变信用卡性质; (3) 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所谓作废的信用卡是指在制作流通和使用过程中违反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信用卡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而被发卡机构宣布失去效用的信用卡。不论是期限届满而失效;在信用卡有效期届满之前, 持卡人中途停止使用而失效;因挂失而作废失效;还是因法律法规的特别规定, 信用卡因作废而失去有效性等; (4) 冒用他人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是指使用人采用假冒身份证, 模仿签名等手段, 冒充持卡人的名义, 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行为人所冒用的他人信用卡是真实有效的; (5) 恶意透支。据立法解释, 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 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此信用卡亦为真实有效的信用卡。

从以上对实行行为的分析中得知,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的”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两种行为中行为人所使用的为无效信用卡。而其他三种情形, 信用卡都是真实有效的。修订后将“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添加到第一种情形“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之后, 曲解了立法原意, 混淆两种信用卡的性质。这样是对两种实行行为中信用卡的性质定性不准或根本没有区分这两种行为中信用卡的性质。笔者认为宜将修订后增添的行为单放到第一种情形之后, 即为:

1. 使用伪造的信用卡的。

2. 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3. 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

4. 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5. 恶意透支的。

这样调整后, 前两种行为中所使用的信用卡为无效或不真实信用卡, 而后三种信用卡为真实有效的。这样则按信用卡的性质和内在逻辑顺序进行分类。首先在立法上把握其逻辑顺序, 才能便于司法实践中掌握和运用, 达到罪刑法定所要求的良法之治。

二、拟制款的缺陷与完善

学界关于本罪第三条涉及的行为的争议颇多, 有的学者认为是四种观点, 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五种观点。笔者认为, 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笔者称为“盗窃论”;第二种笔者称为“信用卡诈骗论”;第三种笔者称为“分别论”。

第一种观点是“盗窃论”, 即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应以盗窃论处。

持此观点的学者又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观点认为盗窃行为是主行为, 诈骗行为属于从行为, 只是盗窃的继续, 按照吸收犯处罚原则定罪量刑, 主行为吸收从行为, 应以盗窃罪论处;第二类观点认为因为信用卡为一种支付凭证, 盗窃信用卡就是占有他人的财物, 虽盗窃信用卡以后, 行为人还要通过使用行为才能达到真正占有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但使用信用卡过程, 是将信用卡不确定价值转化为具体财物的过程, 实质上是盗窃犯罪的继续, 因此应以盗窃罪论处。第一种观点不管是以吸收犯处罚原则还是以转化的原则得出应以盗窃罪处罚的原则, 其与本罪的立法精神是一致。

第二种观点是“信用卡诈骗论”, 即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应以信用卡诈骗论处。持此观点的学者较多, 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情况属于盗窃罪与信用卡诈骗罪的牵连犯。盗窃并使用信用卡的行为是一种盗窃罪与信用卡诈骗罪的牵连犯状态。具体处理上, 认为应按主行为即信用卡诈骗罪处罚;还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情况是盗窃行为和使用行为的组合。盗窃信用卡并使用是一复合行为, 由盗窃行为和使用行为组成。使用才是占有财产的关键, 使用行为符合冒用他人信用卡的特征, 故应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

第三种持“分别论”观点认为, 应针别两种不同的情况分别而论:如果行为人利用盗窃而来的他人的信用卡哄骗银行或他人骗取钱财的, 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但是, 如果利用盗窃的信用卡在ATM自动取款机上提取现金, 由于只要行为人拥有信用卡和密码, 就可以从ATM取到现金, 冒领只是实现其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手段而己, 并不具有独立的价值, 因而应定盗窃罪;

笔者认为本罪法条第三款为法律拟制款。“法学上的拟制是:有意地将明知为不同者, 等同视之, 法定拟制的目标通常在于:将针对一构成要件 (T1) 所作的规定, 适用于另一构成要件 (T2) ”故法律拟制 (法定拟制) , 其特点是致使原来不同的行为按照相同的行为处理, 包括将原来不符合某种规定的行为也按照该规定处理。申言之, “在法律拟制的场合, 尽管立法者明知T2与T1在事实上并不完全相同, 但出于某种目的仍然对T2赋予T1相同的法律效果, 从而指示法律适用者, 将T2视为T1的一个事例, 对T2适用T1的法律规定。”本款规定,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 (T2) 与刑法二百六十四条所规定的盗窃行为 (T1) 存在重大区别, 但此规定将部分信用卡诈骗行为作为 (T2) 赋予与盗窃行为 (T1) 相同的法律效果。所以对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 则按照盗窃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此拟制款的规定, 有以“罪刑法定”的名义违反“罪责刑相适应”之嫌, 使刑法两大基本铁则出现矛盾。“数额较大”是信用卡诈骗罪罪与非罪的标准。盗窃罪罪状要求“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作为起刑标准, 即“数额较大”也是盗窃罪罪与非罪的标准。根据2001年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 对信用卡诈骗罪数额, 可参照199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即诈骗数额在5000元以上的, 属于“数额较大”, 诈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 属于“数额巨大”。而根据1997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 (一) 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00元至2000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 (二) 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据此可知信用卡诈骗罪“数额较大”的标准高于盗窃罪“数额较大”的标准。且据常理,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比单纯冒用信用卡犯罪的罪责要大。此拟制款也体现这点, 在未达到信用卡诈骗罪较高的“数额较大”标准时, 因盗窃的先行行为而使其只要达到盗窃罪这一较低的“数额较大”标准, 则可以定罪处罚。

但是, 盗窃罪“数额巨大”的起点为5000元至2万元之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 在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的执行标准。若在经济发达地区, 将“数额巨大”的标准定为以2万元为起点, 依照此拟制款的规定则违反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造成重罪轻判。以犯罪数额在5000元到2万元之间为例, 此数额达到单独使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数额较大”的标准, 法定刑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而同样数额符合盗窃罪的“数额较大”的标准要求, 其所对应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者管制,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两罪法定刑相比, 前罪最低刑为“拘役, 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后罪最低刑为“单处罚金”, 即盗窃罪法定最低刑较信用卡诈骗罪轻;两罪的法定最高刑相比, 前罪为“五年有期徒刑, 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后罪仅为“三年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 盗窃罪法定最高刑仍然低于信用卡诈骗罪。由以上分析可知, 在未达到信用卡诈骗罪“数额较大”的标准时, 而以盗窃罪较低的“数额较大”标准定罪, 从而使盗窃并使用所盗信用卡诈骗的行为得到比仅仅使用信用卡进行诈骗较重刑罚处罚, 罪责刑相适应且罪与罪之间相协调。然而在犯罪数额达到信用卡诈骗罪的“数额较大”而未达到盗窃罪的“数额巨大”的标准时, 仍按照盗窃罪的规定定罪量刑, 则违反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的要求。造成重罪轻判, 放纵了犯罪。这里一直存在一个悖论, 修订后仍沿用原条文, 实属遗憾。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为两个行为, 即盗窃和冒用, 比单纯冒用信用卡进行诈骗社会危害性大, 故对之分配比单纯冒用要低的起刑点, 重罪重判, 罪当其刑。但是当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 同样的诈骗数额达到信用卡诈骗罪的“数额较大”而未达到盗窃罪的“数额巨大”的标准时, 仍按盗窃罪“数额较大”的标准定罪量刑, 造成重罪轻判, 罪不当刑的尴尬。此悖论违背立法者的原意并破坏了刑法整体的协调性和权威性。

笔者认为, 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治安状况不同的情况下, 执行统一标准不切实际, 修改全国统一遵照执行的刑法条文也是不现实的, 只有以修正案的形式或司法解释进行相关的规定, 即盗窃为目的行为, 使用所盗窃的信用卡为手段行为, 两行为之间存在牵连关系, 根据牵连犯处罚原则“择一重处罚”, “应当用犯罪行为所符合的那一个罪刑单位的法定刑进行比较”后定罪量刑。因此, 本拟制款完全可以去掉或改为“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 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和本条择一重定罪处罚”。则可以避免依照“罪刑法定”违反“罪责刑相适应”的尴尬。

当然, 在立法完善之前, 作为执行机关在具体执行法律的过程中, 应严格按“罪刑法定”的要求, 把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犯罪行为作为盗窃罪定罪处罚。当犯罪数额达到信用卡诈骗罪的“数额较大”而未达到盗窃罪的“数额巨大”的标准时, 应就个案提请最高人民法院做出相关司法解释。

参考文献

[1][德]Karl Larenz, 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 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96年版, 第16页

[2]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253页

信用证诈骗罪 篇9

(一)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界定

持卡人虽然是在主观故意下的透支, 但是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 也不构成恶意透支。即如果被告人确有事实证明其不归还的原因不是主观上不想归还, 而是由于其他客观因素导致无法返还或不能返还, 则因其主观上不具有非法占有之目的, 而不成立恶意透支。

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持卡人在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银行资金的不法意图。多数持卡人都会辩解办理及使用信用卡进行透支的过程中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只是透支之后还款能力下降导致不能还贷。这就需要从各个方面界定透支行为是恶意还是善意。可从透支后持卡人的行为看:1、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 无法归还的;2、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 无法归还的;3、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 逃避银行催收的;4、抽逃、转移资金, 隐匿财产, 逃避还款的;5、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6、其他非法占有资金, 拒不归还的行为。

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考量:1、办理信用卡时提供的住址信息、联系方式的真实性。办理信用卡之初就有意恶意透支的, 持卡人可能会故意隐瞒真实的住址、联系方式、提交虚假的工作证明或工资证明、填写虚假的申请资料。2、透支后还款行为的积极性。可查看补缴款记录, 看行为人是否有过向卡内归还款项或者补交利息的行为。一般情形下, 恶意透支的行为人在透支款项后, 往往连续透支若干比款项, 可能进行挥霍、购买其他用品或者携款出逃, 一般不会再有还款行为;3、持卡人本身的经济状况及其变化。如果持卡人有经济能力偿还透支款项及利息却拒不归还, 说明其为恶意。如果透支后经济状况确实发生难以预料的改变或者超过行为人的预期而一时无力偿还, 应视为善意透支, 属于信用卡透支民事纠纷, 在刑事审判中要严格予以区分。对持卡人因特殊原因导致偿还能力下降的情况, 应允许商业银行针对特定情况与持卡人平等协商, 共同设计个性化还款协议。银监会于2011年1月13日发布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也对该点予以确认, 并对商业银行与持卡人达成的个性化还款协议的催收行为和后续处理做出了规范。

(二) 银行催收的认定

在审判实践中, 对于发卡银行催收程序的认定, 要注意如下问题:

1、银行催收通知是否需要持卡人实际掌握, 即“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中的催收是形式要件还是实质要件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收到发卡机构催收通知书之日起三个月仍不归还的行为”为催收不还, 可以看出, 立法本意是指催收通知到达持卡人为准。但是, 在实践中, 经常发生持卡人或联系人未接听电话、催收信函被退回、直接催收得知持卡人更换单位或住址而银行不知道新单位或者住址, 即催收通知不能有效到达持卡人的情况。笔者认为, 银行应该尽一切可能将催收通知送达到持卡人, 当然, 这也包括在持卡人办理信用卡、使用信用卡的整个期间, 银行就有谨慎注意的义务。相反, 在有证据证明银行已穷尽一切可能查找被催收人的情况下, 该催收应视为有效。

在银行能够联系到持卡人的情况下, 直接向联系人进行催收, 如催收通知未到达持卡人, 笔者认为, 此时该催收无效;在确实无法联系到持卡人的情况下, 银行向联系人进行催收, 如联系人收到了催收要求而未予转达。此时, 该催收应认定有效。在银行已经穷尽一切可能查找持卡人未果的情况下, 银行只能转而求助联系人作为实现催收要求的一种可能性。

2、银行催收的形式及证据认定。审判实践中, 银行一般通过电话或者信件的方式向持卡人进行催收, 也有银行将催收程序交给中介组织来完成, 在缺乏完善监管及行业自律的情形下, 存在一定瑕疵, 如存在催收人员存在恐吓、骚扰信用卡用户的情况。笔者认为, 实施催收外包行为的, 应建立相应的业务管理制度, 明确催收外包机构选用标准、业务培训、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等, 选用的催收外包机构应经由本机构境内总部高级管理层审核批准, 并签订管理完善、职责清晰的催收外包合同, 不得单纯按欠款回收金额提成的方式支付佣金。

调研发现, 发卡银行对于催收证据的固定存在一定的疑惑, 目前侦查信用卡诈骗犯罪时, 银行往往提供一纸催收记录以证实其已经进行过催收, 而该催收记录并无持卡人认可, 并且多数催收记录是银行委托外包单位进行的。笔者认为, 在审查起诉过程中, 办案人往往向持卡人出示该催收记录, 对于持卡人认可的, 即作为证据使用, 对于持卡人不认得的, 一般要求侦查机关提供相应证据予以证实, 如电话录音等证据。对于没有电话录音的, 银行应提供寄出信函的书证或供在场人员的证言。

3、银行未向保证人催收情况的认定

如果持卡人在办理信用卡业务时与银行约定第二还款来源的, 在持卡人的还款能力下降时, 银行应当落实第二还款来源。

(三) 透支金额的认定

信用证诈骗罪 篇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了“恶意透支”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额较大”或以上金额的, 构成信用卡诈骗犯罪。同时一百九十六条第二款还详细规定了, 所谓的“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 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2009年12月3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六条又一进步规定,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 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 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实务中, 由于发卡银行大量采取密集型集中催收的方式进行催款, 因此对于解释中规定的“经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客观条件一般不存在证据认定上的困难, 但对于其主观方面的前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则因为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客观因素影响, 往往成为犯罪性质认定的难点。

本文从司法实践中出发, 就恶意透支中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证据认定进行分析。

案例一:犯罪嫌疑人王某先后在中信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等10家银行申领了15张信用卡, 用于透支消费, 共透支银行本金15万余元。经银行多次催收, 仍未偿还, 同时还以更换工作单位的方式逃避银行催收, 王某名下没有财产, 但其父母家庭经济条件优厚。王某在银行催收过程中, 向银行承诺父母会替自己还款。

问题:家庭还款能力是否应当认定为持卡人的还款能力?

分析意见:2009年两高司法解释中第六条第二款第一项将“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 无法归还”作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恶意透支行为的法定情形之一, 而这一情形也是实务中最常见的信用卡诈骗犯罪行为之一, 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不考虑自身还款能力而大量无节制的透支消费, 使得这一类案件的发案率不断上升。

关于这个问题本文持否定态度, 原因有二:1、从信用卡透支的行为本质分析, 持卡人以本人的个人身份证明和收入证明向银行申领信用卡, 实际上是以自己本人的还款能力 (主要是稳定的工作收入) 作为担保向银行进行借贷, 是一种既没有抵押物, 也没有第三方保证人的借贷关系。因此如果持卡人超过还款能力大量透支, 其行为就相当于是以一个编造的虚假还款能力取得银行信任, 从而使银行基于错误的判断而交付钱款, 继而构成“诈骗”行为。这一行为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个人对单位的法律关系。2、基于信用卡透支的个人性质, 其家庭其他成员的还款能力并不构成持卡人本人的还款能力。若透支后亲属为其还款, 则构成新的亲属与其本人之间的民事债权债务关系。可能涉及的是民法中的债务混同和债务免除问题。因此, 本文认为信用卡持卡人家属或其他为其还款的第三方的还款能力并不能构成持卡人本人的还款能力, 因此不能作为影响对其“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的认定。

案例二:2007年犯罪嫌疑人赵某向中国银行申办了信用卡一张、向民生银行申办了信用卡两张, 用于日常透支消费, 共计透支本金7万余元。犯罪嫌疑人辩称其在申办信用卡和使用信用卡时一直具有较高收入和优渥的还款能力, 在2008年6月因意外事故导致丧失部分劳动能力, 并提供了相关医疗证明、保险证明和之前的收入证明佐证。同时银行交易记录显示, 2008年6月后犯罪嫌疑人依然存在透支使用的现象, 对此犯罪嫌疑人称是为了在其交际过程中维持原本的“面子”, 故而在丧失收入后仍然维持着之前的高消费。

问题:1.意外事故是否影响主观恶意的认定。2.丧失还款能力前所透支使用的部分是否应该计入恶意透支的本金额。

分析意见:恶意透支类信用卡犯罪实务中最常见的第三类辩解意见是“意外事故导致丧失还款能力”, 即犯罪嫌疑人辩称其在申办和使用信用卡过程中一直具有良好的还款能力, 中途系因意外事故导致丧失还款能力。对于这种情况, 首先应当对意外事故的“客观性”进行分析, 严格区分不可抗力导致的意外事故与还款风险控制不当的不同情况。如果客观证据足以证明意外事故的发生是超出了犯罪嫌疑人控制之外的, 由客观的不可抗力造成的, 如自然灾害、车祸、疾病等, 同时意外事故发生后犯罪嫌疑人停止了透支行为, 在银行催收过程中也没有消极逃避催收的行为, 此时应当谨慎认定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意。但实务中也存在许多犯罪嫌疑人所辩称的“意外事件”并非客观不可抗力造成的, 而是因为犯罪嫌疑人在还款风险控制过程中的过失或放任, 如股票投资、主动辞职、购买非生活必须的奢侈品等, 此时的“意外事件”不应成为排除其行为非法性和主观恶意的理由。

上一篇:认知负荷模型下一篇:海外油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