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证结算

2024-05-05

信用证结算(精选十篇)

信用证结算 篇1

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结算方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合同成交和收汇安全。因此, 在制定合同时, 结算方式也是重要条款。信用证作为应开证申请人的要求并按其指示向第三方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的, 在一定的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 不同于其他结算方式, 其采用的是银行信用而非商业信用。相对来说, 银行信用比商业信用更具有保障。因此, 信用证成为国际贸易中最主要、最常用的结算方式。

二、信用证的特点

与电汇、托收等其他国际结算方式相比较, 信用证作为贸易商更为青睐的结算方式有其独到之处:

1.第一付款责任:银行承担第一付款责任。

2.独立性:独立于合同, 不依附于合同。

3.信用证要求单单相符、单证一致。信用证是凭单付款, 不以货物为准。只要单据相符, 开证行就应无条件付款。

4.费用:信用证手续繁杂, 技术性强, 费用高。

但是近年来, 信用证诈骗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 对于信用证风险防范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三、信用证结算的的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

(一) 开证申请人的资质及开证行信誉

理论上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应由开证行承担第一付款责任, 但在银行资信较差的国家和地区, 银行信用往往会演变成买方商业信用, 主要表现为:开证行违反国际惯例及银行间操作规则, 在履行付款义务前擅自将提货单放给开证人, 使进口商提前拿到货物, 严重违背了信用证“单据交易”和“独立性”的基本原则;开证行与买家串通, 在买家授意下恶意提出“不符点”, 并以此为借口逃避付款责任。这都与出口商选择信用证交易方式的初衷相背离。如果出口商不得不采取信用证结算方式与资信较差的国家和地区的买方进行交易, 必须首先做好开证行的资信调查工作, 同时也应该兼顾对买方商业信用的评估。

(二) 信用证的真伪及有效性

不良进口商可能通过开立虚假信用证骗取出口商的货物。要确保开证行与通知行之间有密押印鉴关系, 通知行应认真核对信用证的密押或印签, 鉴别其真伪, 以避免假证欺诈的风险。

对受益人来说, 一定要确保信用证要求的条款与合同相符合, 以避免按照合同生产交货后, 却与信用证的要求发生冲突, 而造成客户提出“不符点”拒付。尤其是信用证中的45A:DESCRIPTION OF GOODS (货物描述) 应该与合同的要求保持一致。在开证人开立正式的信用证之前, 可以要求其出具信用证申请, 进行审核, 要求开证人在得到受益人的确认后再开立信用证。

(三) 信用证中存在的软条款

要培养制单审单人员的信用证风险防范意识。以不可撤销信用证为例, 如下条款需格外审慎, 确保单证相符、单单一致。

(1) 31D:Date and Place of Expiry过期时间及地点

此条款一定要确保是在出口商的所在国到期。如果是在进口国或第三方国家到期, 由于出口商不能掌握交单后邮寄的时间, 无法确保议付单据在有效期内到达信用证指定的地点。因此, 应遵循掌握主动权的原则, 避免陷入被动局面。

(2) 48:Period for Presentation交单期

要注意信用证中的双到期情况。根据《UCP600》第五条, “银行处理的是单据, 而不是单据可能涉及的货物、服务或履约行为”, 以及第十四条单据审核标准的a款, “按指定行事的被指定银行、保兑行 (如果有的话) 及开证行必须对提示的单据进行审核, 并仅基于单据本身确定其是否在表面上构成相符交单”, 那么过了信用证有效期交单, 根据《UCP600》第十六条关于不符单据、放弃及通知的a款规定, “当按照指定行事的指定银行、保兑行 (如果有的话) 或者开证行确定交单不符时, 可以拒绝承付或议付”。因此, 议付时间不仅要在31D规定的信用证有效期之前, 还要符合48A交单期的要求。一定要在均符合两者要求的时间区间内完成交单议付。

另外需要注意交单期的期限长短。有些信用证仅允许3天的交单期, 现实中往往在出运后3天内很难签发出海运提单, 此时受益人也不可能在3天内将提单作为议付单据交到银行进行议付。

(3) 46A:Documents Required单据要求

46A项下的所有条款是整个信用证中的重点。要逐条按照信用证的要求准备单据。《UCP600》第二条对信用证的定义“指一项不可撤销的安排, 无论其名称或描述如何, 该项安排构成开证行对相符交单予以交付的确定承诺。”这说明凡是明示在信用证上的单据, 都属于开证行对相符交单的审核内容, 实质上就是确定开证行是否履行承诺付款的责任。因此首先要审查46A所要求的单据是否能够出具, 对于受益人做不到的或者非常困难的条款一定要拒绝接受, 并要求开证人修改信用证。例如, 某信用证46A中要求货物出运前拿到进口国海关代理的检验证明并作为议付单据。显然这种单据要求已经超出了出口商的控制能力范围。首先是进口国的海关代理检验机构没有在信用证中详细规定, 那么这个机构是否真实存在, 是否容易配合, 再一个是检验证明的出具时间, 这都是受益人不能控制的事情。另外就是单据要求中规定货物出运前必须得到开证人的书面批准, 这个也将使受益人陷入被动局面。如果遇到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 极可能碰到进口商恶意拖延出具书面出运许可的情形使信用证最终过期。

(4) 47A:Additional Conditions附加条件

此项下的条款极易存在与信用证中其他条款相矛盾的要求。例如, 某信用证中46A对提单的要求中写明提单中必须标明”NOTIFY APPLICANT” (通知开证申请人) , 而在47A中却又有条款要求”ALL DOCUMENTS EXCEPT BILL OF LADING TO BE ADDRESSED TO XXX” (除提单外的所有单据要写明XXX地址) , 但此时需要注意APPLICANT与XXX完全一致, 只字不差, 这就意味着两个条款相互矛盾了。按照46A的条款出具提单后, 必然就与47A中的相关条款不符。

(四) 收汇安全

信用证受益人可以通过购买出口信用保险规避一定风险。若发生国外开证行信用风险时, 出口企业可以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及时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通报可能的损失, 同时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议付行 (或交单行) 向国外开证行 (或保兑行) 进行及时、有效的抗辩、追讨。

在开证行未提出“不符点”但拒不付款的情况下, 应通过议付行积极向开证行抗辩追索, 要求开证行按信用证约定立即履行付款义务。如果开证行以“不符点”为由拒付, 应立即调查核实开证行是否按信用证约定适用《UCP600》规定的时间、行为及程序要求提出“不符点”, 如发现开证行提出的“不符点”存在程序违规, 同样应通过议付行积极抗辩;若开证行提出的“不符点”不存在程序上的问题, 应与买方保持沟通, 争取要求买方接受“不符点”并指示开证行履行付款义务;若开证行提出“不符点”后买方不接受“不符点”, 则受益人应要求开证行立即退单, 并积极处理货物以防钱货两空的局面。若开证行在提出“不符点”后又擅自放单, 一方面应通过议付行向开证行追究违约责任 (必要时采取法律手段) , 另一方面要积极与买方进行沟通, 要求其履行付款义务。

信用证作为当前国际贸易中相对安全的结算工具, 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诸多风险。有些风险是客观存在难以预防的, 但有些风险则可以通过信用证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有效的进行防范和规避。只有信用证当事人严格遵守《UCP600》要求, 操作人员具有良好的风险规避意识, 才能充分发挥信用证安全、可靠、独立、公平的特点。

摘要:信用证作为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结算方式并非毫无风险, 反而由于手续烦琐常常面临各种风险情况。本文结合信用证的特点以及信用证结算中出现的风险案例, 对信用证中需要加以防范的条款进行分析, 并给出合理规避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信用证,国际结算,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UCP600ICC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2007年修订本.

信用证结算 篇2

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

2009年3月Mar.2009 第26卷第3期

Vo.l26No3

论信用证结算的利弊及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多元化

杨晓艳

【摘要】信用证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最为广泛和最为重要的一种结算方式,但信用证结算也存在一些弊端。而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激烈,竞争手段的不断增加,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多元化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文章分析了信用证结算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利弊,并提出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信用证,利弊,结算,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2009)03-0086-03

作者简介:杨晓艳(1981-),女,湖北随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商务。

国际贸易中,国际货款的支付方式主要有汇付、托收和信用证这三种。由于信用证对进出口双方及银行都具有有利作用,这种支付方式已成国际贸易结算中被广泛使用的最为重要的一种支付方式,但这一结算方式也有其弊端。而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竞争手段不断增加,除了价格竞争之外,结算方式已成了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因此,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多元化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为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认清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多元化的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用证的特点

信用证(Letterofcredit,L/C)是银行应开证申请人(进口商)的要求,向第三者(受益人、出口商)开立的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凭规定的单据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文件,实质上是银行作出的有条件付款承诺。这样,信用证便属于一种银行信用,在信用证支付方式下,开证行成为第一性付款人。由于银行信用一般比商业信用可靠,所以与汇付、托收等其他方式相比,信用证结算就更加方便和安全。其主要特点是:

1、信用证是一种银行信用,开证行承担第一性付款责任。在任何情况下,银行一旦开出信用证,就表明他以自己的信用作了付款保证,并因此处于第一性付款人的地位。只要受益人提交的单据与信用证条款一致,开证行就必须承担首先付款的责任。开证行对受益人的责任是一种独立的付款责任。

2、信用证是一种自足文件,不依附于贸易合同而存在。信用证的开立以贸易合同为基础,但一经开出并被受益人接受,便成为独立于贸易合同以外的独立契约,不受贸易合同的约束。银行只对信用证负责,对贸易合同没有审查和监督执行的义务。合同条款是否与信用证条款一致,所交单据是否符合合同要求等,银行一律不过问。

3、信用证业务是一种纯粹的单据业务,它处理的对象是单据。UCP600第6条规定:银行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单据可能涉及的货物、服务或履约行为。

二、信用证结算在国际贸易中的益处

信用证是一种功能比较全面的结算方式,相比于汇付、托收等结算方式,它具有自己的一些优点。在某些方面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信用证结算的优点主要有:

1、信用证结算解决了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双方互不信任的矛盾。信用证是以银行信用为

基础的结算方式,使用的前提是买卖双方缺乏相互满意的信任基础。采用信用证结算,由银行出面担保,只要卖方按照信用证规定交单就可拿到货款,而买方又无须在卖方履行合同规定的交货义务前支付货款。这种支付方式使不在交货现场的买卖双方在履行合同时处于同等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重新找回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场交易所具有的安全感,并且平衡了进出口双方的资金负担。

2、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出口商收款风险较小。由于信用证结算的信用基础是银行信用,银行(开证行、保兑行)取代进口商成为第一性的付款人,只要出口商能履行合同并提供与信用证规

定相符的单据,那么银行一般会付款,或者说出口商通常能收回货款。即使在进口国实施外汇管制的情况下,也可保证出口商凭单收到外汇。因为在存在外汇管制的国家里,银行在对外开出信用证之前,必须首先向外汇部门报批,只有经过批准,银行才能对外开证和付汇,只要银行能开出信用证,就意味着其能有效规避对外付汇的政策限制了。

3、信用证结算降低了国际贸易结算的风险成本。在国际贸易中,国际结算风险成本主要是违约风险成本。如:在货到付款的情况下,进口商不付款,或不按时付足货款的可能性要大大高于信用证支付方式;在托收方式下,出口商将商品运抵进口商所在国后,进口商拒绝付款、拒绝提货的可能性也要大大高于信用证支付方式。在交易中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商人的理性行为。出口商的最大利益莫过于收到了款项而不提供商品,进口商的最大利益莫过于不付钱而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商品。当存在违约风险,考虑贸易风险成本时,双方首选的支付方式是信用证。

4、信用证结算方式下,进出口双方均可方便地获得融资。信用证结算与贸易融资的关系十分密切,贸易融资已经成为信用证结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进口商来说,开证时只需向开证行缴纳部分押金,单据到达后才向开证行赎单付清差额。如为远期信用证,进口商还可以凭信托收据向开证行借单先行提货出售,到期再向开证行付款。另外,开证行还可以通过进口押汇和提货担保等方式给予进口商融资。对出口商来说,在信用证项下,货物装运后即可凭信用证所需单据向出口地银行叙作押汇,取得全部货款。另外,出口方银行还可以通过打包放款的形式给予出口商融资;进口方银行也可以通过红色条款信用证形式给予出口商融资。由此可见,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进出口商的融资方式较多,融资也比较简单便利。

三、信用证结算在国际贸易中的弊端

尽管信用证结算的优点十分突出,但信用证结算并不是一种完美的结算方式,其缺点也很明显:

1贸易风险依然存在。信用证结算中存在的贸易风险主要包括进口商的提货风险和出口商的收款风险两方面。采用信用证结算,对于进口商而言,存在的风险主要是提货风险较大。由于信用证结算是一种纯粹的单据买卖业务,只要单据相符,开证行就要对外付款,进口商也要付款赎单。进口商得到合格单据后并不一定能得到单据记载的货物,因为出口商可能提供无货单据或与实际货物不一致的单据,如果是这样,进口商就受到了欺诈。虽然进口商可凭合同向出口商索赔,但是费时费力,成本也较高,而且蓄意行骗的出口商可能早就逃之夭夭了。对于出口商而言,采用信用证结算,其收款风险依然存在。一是开证行可能无理拒付或无力支付,二是出口商履行合同后,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使得单据不符导致开证行拒付。

2、进口商资金占用时间长,资金负担较重。为降低开证风险,开证行通常要向进口商收取信用证金额一定比例的押金,由于信用证结算周期较长,那么该项资金将被银行较长时间地占用,从而增加进口商的资金负担。至于免收押金的客户则要占用银行提供的信用额度,减少贷款、担保金额。

3、结算手续复杂、速度慢、费用高,增加了贸易结算成本。首先,信用证结算环节多,手续复杂,除了必需的发货、交单、收款、付款外,还增加了申请开证、通知、议付、审单等环节,并且单据量较大,这样就使得货款收付所需时间较长,结算速度较慢,不利于贸易双方提高

资金使用效率;再次,在信用证业务中,银行每做一项服务均可取得各种收益,如开证费、通知费、议付费、保兑费、修改费等各种费用这些费用大多由进口商承担,这样便加大了结算成本。

四、国际贸易结算方式趋于多元化

正因为信用证结算存在着上述弊端,加上近年来,国际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竞争手段不断增加,因此信用证结算方式比重不断下降,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也趋于多元化。

1、银行自身实力的增强使得国际结算方式多元化成为可能。近年来,随着银行自身能力的增强,现代商业银行可在国际结算中提供多层次中介服务,其对国际贸易结算的影响在逐步扩大,从而使结算方式多元化成为可能。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如网点多、资金实力雄厚、联系面广、经验丰富等,为进出口商提供资信调查、资金融通、风险担保、销售账户管理等多功能服务,从而帮助贸易双方简化手续,减少资金占用,节省非生产性费用,甚至转嫁一些风险。

2、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采用单一信用证结算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有必要采用多元化的结算方式:(1)近年来,国际市场行情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要求买方出具信用证的方式逐渐落伍。买方市场使得结算方式的选择要比较有利于买方。而从上文信用证结算的益处和弊端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信用证结算实际上是一种相对来说有利于出口商而不利于进口商的结算方式。这样买方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支付方式而不大愿意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因此,出口方若一味要求采用信用证方式结算只会贻误商机。(2)随着国际贸易项下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一些新的结算方式应运而生,比如国际保理。国际保理是一种集贸易融资、销售账户管理、债款催收和坏账/风险担保于一体的国际贸易结算新方式,它给贸易双方都会带来好处。对于出口商而言,采用国际保理结算方式,一是有利于出口商尽快收回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因为出口商将货物装运完毕后,即可立即获得不超过80%发票金额的有追索权贸易融资,缩短了资金回收的周期,保证了较为充足的营运资金。二是有利于出口商转移风险。只要出口商的商品品质和交货条件符合贸易合同的规定,在保理商无追索权购买其出口债权后,出口商就可以将信用风险和汇价风险转嫁给保理商,潜在的风险大大减少,债款回收率明显提高。三是有利于出口商节省非生产性费用。出口商把售后管理交给保理商代管后,可以节省大量的帐务管理费用。四是有利于出口商发展新客户和扩展市场。保理商为出口商提供一揽子综合性服务,从而为出口商开发国际市场,节省了时间和费用。对于进口商而言,采用国际保理结算方式,也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简化进口手续、免去信用证项下的资产抵押或交付押金的要求,减少流动资金或信用额度的占用,降低进口成本。二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它国际结算方式下的各种风险。由于进口商是收到货后再付款,再加上有保理的约束作用,交货期及货物的质量、数量等都可得到保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其它国际结算方式下的各种风险。(3)随着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包买票据及银行保函等业务被普遍采用。包买票据业务是商业银行对出口商持有并经银行担保的债权凭证无追索权购买(贴现)的业务活动,主要适用于资本活动的出口,可以为出口商融通资金、转嫁风险,另外也可以为进口商提供融资;国际贸易保函项下,大银行仅凭自身良好的资信作担保,就能促成一笔国际交易,可以避免信用证方式手续繁多,费用高的缺点,因而受到交易双方的欢迎。(4)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国际货物买卖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来实现,网上的电子数据交换取代了实际的单证交换,电子通关和银行间网上结算的推广和普及都使得传统信用证结算方式逐渐失去了作用。因为信用证结算方式结算速度较慢,无法适应高效快速的电子商务交易方式。除上述所讲的结算方式之外,在实践中,进出口双方根据交易的实际情况还选择了其它的结算方式,比如同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算方式,这样便出现了多种结算方式,如银行保函分别与汇付、托收、信用证结合使用;信用证与托收结合使用;汇付与托收相结合等等。这些结算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信用证结算的不足。以汇付和托收相结合为例,使用这种组合的典型例子是,定金的部分以T/T办理,至于大量的货款,可以采用对卖方更有利的支付方式。至于各部分的比例,大概可以分配为:先采取T/T的形式预付10%,在装船后T/T合同款的40%,剩余的50%采用D/P即期付款的形式。这样的选择,会使双方得利,既能保证供货方及时履行发货的义务,又能约束进口方及时付款,同时节省了更多银行费用的支出,也节约了宝贵的贸易时间。综上所述,信用证结算方式虽然对进出口双方都具有很多益处,但这一结算方式也有其弊端。随着国际贸易竞争手段的不断增加以及一些新型、快捷、简便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出现和普及,信用证结算作为最常用的结算方式的局面也将悄然发生变化,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多元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馨新如何应对国际贸易结算多元化的挑战[J]现代金融,2006,(9)

[2]戴美木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支付方式的利弊及发展趋势分析,[J]国际经贸,2005,(10)

[3]余文华进出口贸易中非信用证支付方式的运用模式[J],国际商务,2005,(1)

[4]危英论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最佳选择[J]求索,2004,(11)

跨越信用证结算中银行收费障碍 篇3

收费名目繁多

参与信用证业务的银行可能有开证行、通知行、议付行、付款行、承兑行、保兑行、偿付行、转让行、交单行等。与此相对应的收费项目有开证费、改证费、撤证费、通知费、议付费、付款手续费、承兑费、保兑费、偿付费、转证费、电报费、审单费、邮递费和手续费等。该收费清单一直处在“更新中”,比如增加了不符点费、无兑换手续费、不符单据保管费等。

其中多数费用是按信用证金额的一定比例收取,比如开证费、议付费等;有些费用是定额收取,比如通知费、不符点费等;有部分费用除按比例收取以外,还会按时间循环收取,比如承兑费、保兑费。

世界各地的银行收费标准不一,相对而言,海外银行的收费普遍比国内银行高出许多,令我国的出口企业不堪重负。例如,国内某出口企业的一份金额为USD581000的信用证,在收汇时被中东某银行扣除了高达USD6951的银行费用(保兑费USD4358、通知费USD581、修改费USD200、SWIFT费用USD200、付款手续费USD450、议付费USD1162),占交易总额的1.2%。

银行的不良做法

费用分担不合理开证行及进口商往往利用其开证的优势地位将大部分银行费用乃至开证费均转嫁给出口商承担。比如,常见的MT700/71B:All banking charges except for opening charges are for the account of beneficiary,(除开证费以外的所有银行费用由受益人承担。)

模糊“消费”

事前未能在信用证中明确列明受益人承担的费用项目及费率,事后也没有扣费详单。这种做法导致大量随意扣费的行为发生,因为受益人根本无法预知将会扣除何种费用及其数额,拿到账单后有时也只是显示一个海外扣费总额,如果想查询具体详单,还得被迫再次支付相关查询的电报费。

肆意提高收费标准以不符点费为例,历经10多年的“不懈努力”,不顾出口商的极力反对和业界的质疑,银行界终于“成功地”将收取不符点费演变成“惯例”。而且其收费标准从最初的25美元逐年递增至目前的上百美元,更有甚者,按每个不符点而不是每套单据收取若干不符点费,极大地激发了银行查找不符点的工作热情,拒付率也随之攀升。

来看一个新近来自某南亚国家信用证中出现的不符点扣费条款:A discrepancy fee of USD 100 plus government levies as applicable(at present government levies a service tax at 10.30 percent)will be deducted from the bill proceeds for each presentation of discrepant documents under this documentary credit, not withstanding any instructions to the contrary, this charge shall be for the account of the beneficiary.不符点费属于银行的收入,政府会对其课税,现在银行要将其自身的税赋转嫁给出口商,以便让自己得到的是税后收入。如若缺乏有效反抗及制止,这种做法将很快被效仿,进而成为惯例,实在令人堪忧。

巧立收费名目比如,上述不符点费就属于一种典型的不合理收费。据称,该收费是针对处理不符单据导致额外工作的一种补偿。但是看不出银行在审核含有不符点的单据时会导致什么样的额外工作。即使有,那也属正常范围之内,况且银行已经收取了名目繁多的其他费用。

更令人莫名其妙的是无兑换手续费(CILE,Commission in lieu of exchange),据称是在无需换汇时使得银行失去了赚取汇差的机会而收取的费用。银行对此未提供任何服务,却堂而皇之地大肆收费。

有的信用证规定如果提交的单据中包含多套运输单据,银行将分别收费。由于信用证的高额费用使得受益人为了节省费用,在可能的情况下会台并交单。如此一来则断了银行的不少财路,加入上述条款是银行的“反规避策略”。

由于担心信用证金额太小,银行针对一些按比例收费的项目均会设定最低收费标准,却鲜见银行针对大额信用证设定最高收费标准。

肥水不流外人田无论国内的出口企业位于何地,也不顾出口企业事先指定的通知行为何人,一些海外银行总是一意孤行地将信用证先开到其在上海的分行,再由上海的通知行通知给出口企业或第二通知行。这种做法的目的无外乎是让开证行在国内的分支机构赚取一笔唾手可得的通知费,同时积累客户信息。有些通知行担心收不到通知费,要求受益人先付费,后寄信用证。

除了在通知环节捞一把,通知行还想在交单环节有所作为,无视UCP600赋予受益人交单的选择权,以及通知行本身承担的确保所通知信用证完整性的义务,在通知面函乃至修改信用证条款上,表明通知行对单据处理拥有来自开证行的特殊指示,要求必须向其交单。

殊不知,银行的上述做法大大地增加了出口企业交易的不确定性以及交易成本,同时也使得信用证的使用成本呈现攀高的趋势,已有不少出口企业表示将尽可能地少用乃至不用信用证。如果势态进一步恶化,信用证从贸易的促进者演变成障碍。

UCP600确立的费用分担规则

让我们回到问题的根本,信用证项下的银行费用到底该由谁承担?

作为信用证领域的基本规则,UCP600在相关条款中对银行费用的分担有明确约定。

第37条a款:为了执行申请人的指示,银行利用其他银行的服务,其费用和风险由申请人承担。

第37条c款:指示另一银行提供服务的银行,有责任负担被指示方因执行指示而发生的任何佣金、手续费、成本或开支。如果信用证规定费用由受益人负担,而该费用未能收取或从信用证款项中扣除,开证行依然承担支付此费用的责任。信用证或其修改不应规定向受益人的通知以通知行或第二通知行收到其费用为条件。

UCP600第13条规定偿付费由开证行承担。此外,第38条明确规定了转证费用由第一受益人承担。

上述条款清楚地确立了信用证银行费用的分担原则:谁指示,谁付费。基于上述银行费用的分担原则,SWIFT开证格式MT700中71B(费用)栏目的使用规则是:如果信用证没有明确约定费用由何方承担,则除议付费及转证费外的所有费用由开证申请人承担。

出口企业应争取权益

如何让信用证真正成为出口企业行之有效的结算及融资工具,而不是反受其累,就银行费用问题而言,出口企业应注意争取自己的权益。

一是熟悉信用证的游戏规则。出口企业要明白信用证项下的大多数银行费用本应由进口商承担。即使要由出口商承担,也应事先在合同当中明确,以便将其计入交易成本。此外还要在信用证中列明费用种类及费率。

二是明确并合理分担银行费用。比如改证费,该费用其实属于开证行的费用,本应由申请人承担,出口商坚持的底线是应按过错原则分担,不可一味地承担所有改证费用。

为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支出,约定好信用证的通知线路和交单线路(兑用银行及兑用方式的选择),尽量减少其他银行介入,拉直并简化通知和交单线路。

由于保兑费用不菲,慎重考虑是否需要保兑信用证。

三是选择资信佳、业务精、作风好的出口地银行。银行费用大体可分为本地银行费用和海外银行费用,其中本地银行费用可与之协商,争取达成一揽子银行服务安排,获得优惠费率。

另外,在遭受国外不合理扣费时,本地银行是否愿意为出口商积极追讨、据理力争亦显重要。

四是仔细审证、精心制单。审核信用证中的费用分担条款,通过合同约定及审核开证申请书的方式避免改证费的产生。要精心制单,以免不必要的不符点费。

国际贸易中信用证结算风险分析 篇4

1.1 开证行负第一性付款责任

信用证是银行以自己的信用做出的付款保证,即信用证是以银行信用取代了商业信用。所以,在信用证方式下,银行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信用证的这一特点极大地减少了由于买卖双方交易的复杂性而造成的付款不确定性。

1.2 信用证是独立文件,不依附于贸易合同

信用证是完全独立于合同之外的文件,不以贸易合同条件为转移,但其产生条件必须依靠双方贸易合同为基础。《UCP600》第4条规定:“信用证与可能作为其开立基础的销售合同或其他合同是相互独立的交易,即使信用证中含有对此类合同的任何援引,银行也与该合同无关,且不受其约束。信用证涉及的所有当事人仅根据信用证条款办事,以信用证作为唯一的依据。”

1.3 信用证业务的处理以单据为准,不以货物为准

信用证业务是纯粹的单据买卖活动。《UCP600》第5条规定:“在信用证业务中,各有关方所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与单据所涉及的货物、服务或其他行为。”所以在具体的商业活动中,银行只看单据,不看货物。在义务方面,银行应对交易双方提供的一切单据加以审核。在责任方面,银行则对其单据的完整性、真实性、正确性、是否存在造假行为或者法律效力不负任何责任。

2 信用证结算面临的风险及原因

信用证作为一种支付方式,是以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作为前提的。即便在国际结算方式中信用证结算方式相对完善,然而相对于复杂的现实操作过程中仍有诸多不可测因素,可造成风险。在此类业务中,相关多方当事人都必须被《UCP600》所约束,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2.1 进口商所面临的风险

第一,出口商伪造单据骗取货款或是其交货严重违反贸易合同的要求。《UCP600》第34条规定“银行对任何单据所代表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履约行为的描述、数量、重量、品质、状况、包装、交付、价值或其存在与否,或对发货人、承运人、货运代理人、收货人、货物的保险人或他人的诚信度如何、作为与否、偿还能力、履约能力或资信状况,概不负责。”假如出口商伪造没有货物的假单据,或以次充好、以假当真,但只要出口商提供相关单据与信用证相符,同样可以取得货款。

第二,卖方与运输方进行“合谋”,出具预借提单或倒签提单,或中途将货物调换甚至出售。而“倒签提单”则是未按规定日期装船或延误装船时间,出口商又为获得相关信用证的单据,依旧要求运输方按照规定日期签单。倒签提单的直接后果是货物无法按时到达目的地,进而影响进口方的生产和销售,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2.2 出口商面临的主要风险

第一,进口方开出有“陷阱”的信用证,造成由于交货期、交货数量、规格等不符点而引起的风险。首先,买方指定货品检验机构或者船公司。如果信用证上明确规定由买方来指定货物的检验机构,那么受益人极易受到检验方压制,检验方可能会对出口方进行挑剔甚至为难,并从中获利。其次,进口方对装箱单及发票等单据有其指定规制,并要求与其备案记录一致。要求本身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存在极大难度。最后,信用证中有“字误”。进口方在信用证内故意留有失误。利用银行严格按照单据明确责任承担方,而这一失误就可能成为拒绝开具证明的理由。

第二,进口商开具的信用证不合格,并且不加以修正甚至拖延修改的,以此为借口要求通过其他方式付款。此时卖方若贸然发货,将造成单证不符或单货不符的被动局面。

第三,进口方不按合同规定开立信用证。信用证是银行根据进口方的要求或指示开立的,信用证的条款应与合同条款一致。但在实际业务中,若进口方不依照合同开证,从而使合同的执行发生困难,就可能使出口方违反合同规定,遭致额外损失。

2.3 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近年来信用证“打包贷款”盛行,给进口商、出口商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如果进口商、出口商串通起来,合谋欺骗银行,骗取银行借款到期不还,会把银行卷入大量债务纠纷之中。同时,如果进口商、出口商资信差或者出现债务危机、倒闭破产等情况,会给银行带来大量的损失。

3 信用证风险防范

3.1 进口方的防范措施

一是对出口方资信进行调查。作为进口方,自己一定要加强对出口商信用的调查,并选择信用良好的运输单位和质检部门,以降低出口商伪造单据的风险。二是在信用证中加列商品检验条款。为了防止出口商不发货、少发货或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情况发生,进口商可在信用证中加列有关条款来要求与货物单据一起提交出口商当地政府检验部门出具的商品检验报告,或进口商指定港口委派特定质检人员进行检验,防止出口商欺诈。

3.2 出口商应采取的措施

一是充分调查进口方与开证行资信。在贸易过程中,出口方不能为敲定合作意向,就减少对贸易伙伴的资信调查,尤其是资信不明的全新贸易伙伴或者开证行,出口方应通过一些有效手段对其进行调研。二是对合同进行认真核对,并认真调查双方合同中的信用证内容。信用证是以合同为基础的业务,所以双方合同生效的同时,信用证相关内容也相应生效。双方应对合同以及信用证内容做出明确规定,以避免日后出现不必要的纠纷。三是检查信用证中的具体条款,确保内容明确。当得到进口商的信用证的同时,出口商应加以严格审核,确认相关内容是否有隐藏条款或“失误条款”,在货物出口之前加以解决,并进行修改。

3.3 开证行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一是对进出口双方资讯进行深入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相应提高资信差或有资产负债危机的开证条件。例如:押金比例和其他方面的高信誉担保,从而减少或一定程度降低自身受骗、受损的机率。二是加强对单据的控制。在交易过程里,货物是归海运提单代表持有人所有的,所以银行在开具信用证条款中,需要出口方在装货后开具空白抬头,或者将开证行作为制定提单人;又或者开证行获得提运单和单据的持有权利,得到货款后再转让给进口商等形式对单据加以控制,确保自身利益。

4 结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信用证支付方式的出现,方便了国际贸易业务的开展,同时也增加了国际货款支付的风险。在具体信用证业务操作中,我们要提高警惕,及时清醒地认识到信用证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积极采取措施,谨防信用证诈骗,确保交易安全。

参考文献

[1]林建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宋洁.对外贸易中信用证软条款的表征及其风险防范[J].商业时代,2010(10).

[3]赵丽梅.信用证操作大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信用证结算 篇5

摘要:本文对信用证结算教学中部分常见的争议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探讨,浅谈自己对于议付与出口押汇的区别、信用证到期地点、信用证中汇票的使用和买方如何利用信用证规避贸易风险四个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信用证;教学问题;探讨

信用证结算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能否更深入理解整个外贸业务流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当引起专业课教师的重视。

一、信用证结算教学中的部分争议问题探讨

1.议付与出口押汇的区分。

议付和出口押汇在外贸实务中的具体操作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议付和出口押汇都有追索权,经常有教师把议付和出日押汇两个概念混淆,认为议付就是押汇,给学生传授了错误的知识。其实,议付和出口押汇的概念、法律关系和法律依据各不一样,笔者在比较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这个教学问题:

从概念上讲,议付是指“由被授权议付的银行对汇票及/或单据付出对价的行为。只审核单据而不付出对价不构成议付”;出口押汇是指“出口地银行为解决出口商的资金周转困难而应出口商请求,以出口商提交的包括货运单据在内的全套出口单据作抵押向出口商预支部分或全部货款的融资活动”…。换句话说,议付是被授权议付的银行对汇票/单据给付对价,从而受让汇票,是一种票据行为,出口押汇是以出口商的汇票或票据作为押汇行的抵押品,由押汇行垫款付给出口商,是一种借贷与担保相结合的行为。

议付和出口押汇两种不同的法律行为产生的法律关系也不一样:在议付关系中,银行支付了对价买入了单据,银行对单据享有所有权,也就同时享有对货物的所有权,银行享有议付行的地位,可以行使(ucP6oo)赋予议付行的向开证行、保兑行要求偿付凭相符单据议付的信用证项下货款的权利,如遭拒绝可以向受益人行使‘票据法》赋予的追索权,并因获得货物所有权可以有权自行处置信用证项下货物;在出口押汇中,因为出口押汇是以出口方提供的货物单据作为质押担保为基础,由银行给予出口方的融资,是一种借贷和质押相结合的法律关系,虽然办理质押的银行对货物没有所有权(这一点不同于议付),但如果出口商不能如期偿还银行提供的融资,则银行对出口方可以根据质押关系对质押物主张优先权。因为银行在出口押汇中是通过借贷提供的融资,不是通过支付对价(购买单据)提供的融资,所以出口押汇不是议付。

2.信用证到期地点在国外是否一定要改证的问题探讨。

在信用证审核的教学中,有的老师们会告诉学生:如发现信用证的到期地点在开证行所在地,为了避免在国外交单延误时间,导致结汇失败,最好要修改信用证,把交单地点改为受益人所在地。当然这种做法是一种保守的做法,结果肯定是有利于受益人的,但问题是,在实务操作中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改证吗?往往产生争议,下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在使用信用证时,受益人要想顺利结汇,就一定要严格按照信用证的要求办事,这个严格要求中就包括一定要在规定的期限内、规定的地点完成交单任务。在实务中,我认为如果这个“规定的期限”足够长,交单地点在国外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规定的期限”较短,交单地点就应该选在国内。

二、信用证结算教学中的部分难点问题探讨

1.不同种类信用证中汇票使用问题探讨。

不同种类的信用证在使用过程中,汇票的使用情况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难点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讲解片面,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不了了之,甚至理解错误的情况。

关于信用证的分类,其标准各异。为配合阐述汇票的使用情况,现按照信用证兑付的方式来划分:信用证可分为付款信用证、议付信用证和承兑信用证三种。

付款信用证可分为即期付款信用证和延期付款信用证两种。即期付款信用证(SightPaymentCredit)是指开证行或付款行收到符合信用证条款的汇票和单据后,立即履行付款义务的信用证。延期付款信用证(DeferredPaymentLetterofCredit)亦称无汇票远期信用证,是开证行在信用证上规定货物装船后一段较长时间付款,或开证行见单后一段较长时间付款的信用证。之所以没有汇票是因为有的国家和地区颁布的票据法规定,凡超过六个月期限的承兑汇票,或超过一年以上的远期汇票,不得在市场上贴现,同时对远期汇票的期限不得超过180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远期至一年以上或数年时间后的支付方式,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延期付款信用证就应运而生,而且被广泛予以运用J。因为不需要汇票,所以不能贴现,也不能做“福费廷”。

即期付款信用证又可分为见票即付信用证和见单即付信用证,前者需要使用汇票,由信用证受益人开立汇票,汇票的付款人为银行(一般是进口地的开证行,也可以是第三家付款行),由银行直接承担对汇票的付款责任;后者不需要汇票,开证行或付款行收到与信用证条款相符的单据,立即履行付款义务,也可以在信用证指定的议付行凭单付款(这种不需要汇票的议付较少见,具体解释见下文),这里不需要汇票是为了免除开证申请人的汇票印花税负担。

议付信用证,是允许由开证行指定的银行有追索权的凭符合信用证规定的汇票及/或单据替开证行向受益人垫付货款的信用证。议付信用证多数情况下要使用汇票,也可以不使用汇票。在使用汇票的议付中,通常受益人是汇票的出票人,开证银行是汇票的付款人,议付银行就是汇票的收款人,作为汇票的三个当事人,如果议付行向开证行提示汇票要求付款或承兑时遭到拒绝,议付行可以行使《票据法》赋予的追索权,向受益人追要货款,在这里议付行的追索权就是《票据法>赋予的;如果信用证项下的议付缺乏汇票,议付行就只能在议付的单据或独立的议付协议中找到表明议付是有追索权的依据,一旦这种依据缺乏,议付行的行为很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具备追索权的买断所有权行为,如果此时出现意外,议付行的会有较大风险。所以<票据法>在特定情况下赋予议付行追索权的凭证就是汇票,这也就是为什么议付多数情况要使用汇票的原因。

承兑信用证,是指以开证行或付款行为远期汇票的付款人,并由其承兑远期信用证项下汇票的`一种信用证。承兑前,银行对出口商的权利与义务是以信用证为准;承兑后,单据与汇票脱离,银行成为汇票的承兑人,按照票据法规定,应对出票人、背书人、出票人承担付款的责任。可见承兑信用证要使用远期汇票。

2.信用证结算方式在规避买方风险上的作用探讨。

信用证作为一种较为安全的结算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买卖双方的贸易风险,尤其是卖方。在教学中往往强调卖方这个最大的获益方,同时也明确买方在使用信用证的过程中,因银行不过问“单货是否一致”而容易致使买方受到损失,忽视了买方也能从信用证结算中规避一定风险的介绍,这样就导致学生不能完整理解信用证有益于买卖双方这一特点。

银行在审单过程中只从单据的表面审核是否“单证一致、单单一致”,的确容易给卖方凭完整、相符的假单据骗取货款的机会,但是这种可能性完全可以在买方谨慎处理信用证申请的事宜中予以避免,并转而利用信用证业务“单据严格相符”这一属性保障买方的利益。摘要:本文对信用证结算教学中部分常见的争议问题和难点问题进行探讨,浅谈自己对于议付与出口押汇的区别、信用证到期地点、信用证中汇票的使用和买方如何利用信用证规避贸易风险四个问题的看法。

在使用信用证时,受益人要想顺利结汇,就一定要严格按照信用证的要求办事,这个严格要求中就包括一定要在规定的期限内、规定的地点完成交单任务。在实务中,我认为如果这个“规定的期限”足够长,交单地点在国外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规定的期限”较短,交单地点就应该选在国内。

二、信用证结算教学中的部分难点问题探讨

1.不同种类信用证中汇票使用问题探讨。

不同种类的信用证在使用过程中,汇票的使用情况是不一样的,这一点在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难点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讲解片面,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不了了之,甚至理解错误的情况。

关于信用证的分类,其标准各异。为配合阐述汇票的使用情况,现按照信用证兑付的方式来划分:信用证可分为付款信用证、议付信用证和承兑信用证三种。

付款信用证可分为即期付款信用证和延期付款信用证两种。即期付款信用证(SightPaymentCredit)是指开证行或付款行收到符合信用证条款的汇票和单据后,立即履行付款义务的信用证。延期付款信用证(DeferredPaymentLetterofCredit)亦称无汇票远期信用证,是开证行在信用证上规定货物装船后一段较长时间付款,或开证行见单后一段较长时间付款的信用证。之所以没有汇票是因为有的国家和地区颁布的票据法规定,凡超过六个月期限的承兑汇票,或超过一年以上的远期汇票,不得在市场上贴现,同时对远期汇票的期限不得超过180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远期至一年以上或数年时间后的支付方式,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延期付款信用证就应运而生,而且被广泛予以运用J。因为不需要汇票,所以不能贴现,也不能做“福费廷”。

即期付款信用证又可分为见票即付信用证和见单即付信用证,前者需要使用汇票,由信用证受益人开立汇票,汇票的付款人为银行(一般是进口地的开证行,也可以是第三家付款行),由银行直接承担对汇票的付款责任;后者不需要汇票,开证行或付款行收到与信用证条款相符的单据,立即履行付款义务,也可以在信用证指定的议付行凭单付款(这种不需要汇票的议付较少见,具体解释见下文),这里不需要汇票是为了免除开证申请人的汇票印花税负担。

议付信用证,是允许由开证行指定的银行有追索权的凭符合信用证规定的汇票及/或单据替开证行向受益人垫付货款的信用证。议付信用证多数情况下要使用汇票,也可以不使用汇票。在使用汇票的议付中,通常受益人是汇票的出票人,开证银行是汇票的付款人,议付银行就是汇票的收款人,作为汇票的三个当事人,如果议付行向开证行提示汇票要求付款或承兑时遭到拒绝,议付行可以行使《票据法》赋予的追索权,向受益人追要货款,在这里议付行的追索权就是《票据法>赋予的;如果信用证项下的议付缺乏汇票,议付行就只能在议付的单据或独立的议付协议中找到表明议付是有追索权的依据,一旦这种依据缺乏,议付行的行为很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具备追索权的买断所有权行为,如果此时出现意外,议付行的会有较大风险。所以<票据法>在特定情况下赋予议付行追索权的凭证就是汇票,这也就是为什么议付多数情况要使用汇票的原因。

承兑信用证,是指以开证行或付款行为远期汇票的付款人,并由其承兑远期信用证项下汇票的一种信用证。承兑前,银行对出口商的权利与义务是以信用证为准;承兑后,单据与汇票脱离,银行成为汇票的承兑人,按照票据法规定,应对出票人、背书人、出票人承担付款的责任。可见承兑信用证要使用远期汇票。

2.信用证结算方式在规避买方风险上的作用探讨。

信用证作为一种较为安全的结算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买卖双方的贸易风险,尤其是卖方。在教学中往往强调卖方这个最大的获益方,同时也明确买方在使用信用证的过程中,因银行不过问“单货是否一致”而容易致使买方受到损失,忽视了买方也能从信用证结算中规避一定风险的介绍,这样就导致学生不能完整理解信用证有益于买卖双方这一特点。

银行在审单过程中只从单据的表面审核是否“单证一致、单单一致”,的确容易给卖方凭完整、相符的假单据骗取货款的机会,但是这种可能性完全可以在买方谨慎处理信用证申请的事宜中予以避免,并转而利用信用证业务“单据严格相符”这一属性保障买方的利益。:

信用证是买方申请并经银行交给卖方使用的有条件付款凭证,这些条件是从买方的开证申请书中转录到信用证中的,信用证一旦被卖方接受,卖方就要严格按照信用证要求来处理各项结汇前业务。如果买方在填写开证申请时,合理利用第三方认证证书,就可以从实质上确保卖方所交货物能够符合买方的预期,比如:通过在信用证结汇单据中加入由权威机构出具的商检证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单货相符。

在外贸业务中,单据是在一些业务环节产生的,单据的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业务环节完成的质量,买方可以通过信用证这种对单据要求严格的结算方式,保证卖方在每一个环节都能够谨慎完成,比如按时装运,按时寄送有关文件,也正是因为开证银行付款的前提是“单证一致、单单一致”,银行在单据处理上的严格相符原则,省去了买方反复催促卖方的麻烦,使得买方在信用证中要求的事情,卖方为了能够尽早交单结汇成功而积极主动的完成,也就能够让卖方在一张符合买方利益的信用证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保障买方的利益。

信用证是买方申请并经银行交给卖方使用的有条件付款凭证,这些条件是从买方的开证申请书中转录到信用证中的,信用证一旦被卖方接受,卖方就要严格按照信用证要求来处理各项结汇前业务。如果买方在填写开证申请时,合理利用第三方认证证书,就可以从实质上确保卖方所交货物能够符合买方的预期,比如:通过在信用证结汇单据中加入由权威机构出具的商检证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单货相符。

信用证结算 篇6

一、信用证结算的实质是用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

信用证是一种以银行信用作为基础国际结算方式,买方作为申请人通过银行开具以卖方为受益人的信用证,当卖方装船发货后,将信用证要求的单据提交给开证行,如果单据符合信用证要求,银行就必须付款给卖方的一种结算方式。信用证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三点:

其一,开证行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信用证采用银行信用为基础的付款方式,只要受益人提交信用证规定的单据,开证行就必须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

其二,信用证有关各方处理的是单据,而不是单据所代表的货物、服务或其它行为。银行在处理单据时,仅按照“单单一致、单证一致”的原则决定是否承兑或付款。

其三,独立的银行合同。依据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600号出版物第三条规定,信用证“就其性质而言,信用证是独立于其所基于的销售合同或其它合同以外的交易,即使信用证中含有对此类合同的任何援引,银行也与该合同毫无关系或不受其约束”。

正是因为信用证具有上述相对独立的基本原则和操作特点,才使得这种结算方式被大家认可并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由于有了银行的参与,进一步加强了对进出口贸易双方的保障。

二、金融危机影响下信用证结算方式的风险分析

当前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使我国外部贸易环境恶化,进出口企业面临的经济形势较为严峻。由于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各个经济实体和国际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随之而来对信用证这种国际结算方式也带来了较大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证行资信和国家风险

开证行的资信和国家风险通常是合二为一地考虑,如果开证行所在国家风险高,就会相应影响开证行的资信,从而影响对信用证的付款。国家风险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主要表现和集中于经济领域的系统性风险,如贸易保护,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保护等。根据信用证的特点,只要受益人按信用证要求提交了相符单据,开证行就必须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金融危机使国外部分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银行纷纷倒闭和亏损,这就造成开证行开出信用证后又无理拒付或承兑汇票后无力偿付的现象发生。而贸易保护政策等国家风险的剧增,也造成了我国企业正常利益受损。例如:2006年1月1日起,整个欧盟地区开始对大蒜进口实行配额和进口许可证制度。以英国为例,进口大蒜必须具备A或B两种许可证之一。在欧盟配额内,持有A证的进口商可享受9.6%的优惠关税,而在配额之外的B证持有者,除上述关税外,进口每吨大蒜还需多支付1200欧元的“从量税”。中国A企业与英国客户P公司贸易往来十多年未出过差错。P公司资金实力雄厚,信誉良好。2007年A企业出口700余吨大蒜,发票金额总计70余万美元。出口后,英国政府突然吊销了P公司的大蒜进口许可证,为使货物清关,买方必须多支付每吨1200欧元的“从量税”——超过每吨大蒜的合同价格,买方提出拒收货物。银行根据买方要求对单据百般挑剔,拒付了此笔信用证项下货款,造成我国企业利益严重受损。

2.软条款导致的风险

信用证中的软条款是指受益人无法控制,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条款要求,开证行单方面可以随时解除其保证付款责任的信用证。其表现主要有:(1)信用证要求第三方检验单据条款,即买方派人对货物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证书。即使受益人货物符合要求,若拿不到检验证书,或者检验结果出现偏差,也无法满足信用证条件。(2)信用证暂不生效条款。信用证中要求待进口许可证签发后或待货样经开证人确认后才生效。(3)信用证未要求提交全套提单,已装船提单正本中的一份由受益人直接寄给开证申请人,使卖方未收款就失去货权。金融危机影响下,带有软条款信用证对出口商的风险加剧,一旦进口商的贸易环境发生变化就会利用软条款来设置障碍,从而损害出口商的利益。

3.非物权单据的不可控制风险

信用证若要求航空运单,租船提单,货物收据等非物权单据,受益人在发运货物后,申请人不需要提单就可以直接提货,若开证行又因为不符点拒付,受益人就有可能面临钱货两空的风险。例如2007年5月,中国B企业出口到韩国M企业一批服装,信用证要求航空运单,并且收货人为记名格式,我方按信用证要求出口寄单,但开证行因不符点拒付,我方多次和申请人交涉未果,后开证行退单,但货物却被申请人提走。因航空运单是记名格式,申请人可以不凭运单直接提货。我方要将申请人告上法庭,却因申请人资不抵债无力偿付诉讼费而告终。

4.货物价格变动风险

由于进出口商签定的贸易合同,从签定到履约一般时间较长,在此期间若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环境动荡,货物价格就可能大幅波动。如果货价下跌较大,进口商就可能借故拒绝付款或乘机迫使出口商降低价格。例如:2008年中国C企业与意大利S企业签定了出口羊毛合同,开出信用证后,C企业按照合同要求按时将货物出口,S企业却提出贸易欺诈申请了法院止付,开证行遂根据法院出具的止付令拒绝付款。该笔贸易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经济不景气造成的羊毛销量下降,羊毛在意大利大幅降价导致进口商依靠贸易保护拒绝付款,经过长时间交涉最后以我国出口商降价50%的惨重代价作为结束。

5.远期信用证付款期限不合理导致的风险

银行对远期信用证付款期限的审查原则是付款期限不能超过合理的业务周转期。若申请人提出超出产品周转期过长的开证要求,开证行应坚持原则予以禁止,以防企业挪用资金,到期不能回流就会拖欠付款,产生银行垫款。例如:浙江某铝厂,于国外签定2万吨氧化铝进口合同,申请开出付款期限270天的信用证,开证行分析计算该厂正常业务周转期最长为90天,因而拒绝了不合理期限的开证申请。

6.商品价格偏离实际导致的风险

进口商品如偏离合理的价格水平,往往意味着交易背后可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如前一时期PTA商品的大量进口,国内进口商完全是为了融通资金进行高于成本的大量进口,而在不断往复循环的进口怪圈下,进口成本较国内的卖价越来越高,势必有一天会导致进口商清偿能力的不足,而这时银行就会面临垫款风险。

三、金融危机下信用证风险的防范措施

第一,加强银行和外贸企业人员的责任心和风险防范意识

对信用证的处理不能只单单停留在信用证的表面条款上,要从开证行、进出口商的贸易背景、进出口货物等多个方面进行充分了解和分析,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行情况,重点掌握国外商业银行的资信评级变化情况,及时向相关企业进行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帮助企业提高和防范出口收汇风险意识。

第二,加强银行对进出口双方单据条款的制定和审核

对于进口方,可在开证时加列自我保护条款,如为了保证货物质量,可要求出口商提交由权威机构出具的检验证书,为了及时投保,保证货物在运输途中安全,可添加装船通知条款。对于出口方,应加强对信用证的审核工作,仔细研究信用证条款可否接受,对涉及的“软条款”一定要提出改证要求。对要求的非物权单据需将收货人添列为“凭开证行指示”格式,从而控制货权,以免影响安全收汇。

第三,开证行应重视申请人的资信调查与授信制度建设

根据申请人的资信情况以及具体业务的审查情况,对申请人提出包括保证金比例在内的担保要求,落实有效担保。同时各家商业银行要建立内部统一授信运行机制,完善制度建设,使授信流程进一步规范化、便捷化。

第四,加大对远期信用证的审查力度

严格付款期限以及进口商品的审查,同时,重视对信用证后续的修改,尤其是增加金额、延展期限等的修改要严格审批。

第五,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辅助手段规避收汇风险

加强对企业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培训,帮助企业全面了解国家风险动向,加强国外不良进口商以及资信不良开证行的风险提示。同时,进一步加大银企协作,大力推广保理、福费廷等具有风险防范措施的业务开展。

信用证结算 篇7

新疆目前有工、农、中、建、交、浦发、兴业、招商、光大、广发等股份制银行, 各家银行的国际业务尤其是国际信用证业务的发展较2000年前均有量和质的飞跃, 多家银行的进口国际信用证在国际业务中占比大于50%。新疆地处祖国边陲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 各家银行的国际信用证业务发展水平及风险防控能力参差不齐, 为了提升各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提高各家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研究新疆商业银行国际信用证风险防范具有实际意义。

一、新疆商业银行国际信用证结算风险特征

1.交易对手引发的风险

(1) 交易对手所处国家政局不稳, 国家风险凸显。交易对手多处周边中亚国家, 客户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国家, 政局不稳, 经常发生暴乱或战事, 国家风险凸显。

(2) 中亚地区银行人员素质欠佳, 背离国际惯例约束。通过近些年与中亚地区银行的合作, 同时将其与发达国家银行的工作方式及人员素质相比, 中亚地区银行人员素质、业务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3) 周边国家交易对手多为俄语系国家, 官方单据以俄语出具, 为开证行的审单工作设置了很大的障碍, 使开证行在审单环节处于被动地位, 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2.新疆地区客户引发的风险

(1) 经济落后, 客户进口产品盲目跟风, 银行风险集中爆发。

新疆经济落后, 多数客户市场拓展能力有限, 进口产品种类有限, 整体经济落后的现实阻碍了本地客户海外市场的拓展, 制约了客户对外进口产品的多样性。新疆地区进口市场主要被少数大型企业垄断, 多数贸易客户市场拓展能力有限, 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 一旦有利可图便蜂拥而上, 对市场风险缺乏深层次判断。

(2) 客户市场应变能力差, 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新疆地区大多数客户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较差, 一旦市场行情突变, 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 最终将风险转嫁给商业银行, 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3.运输方式引发的风险

新疆所处内陆地区, 受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与周边国家的贸易额占新疆地区贸易总额的60%以上, 且进出口运输方式70%采用铁路运输。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明确规定在所有运输单据中, 只有海运提单是货权凭证, 铁路运输单据及其他运输单据均不是货权凭证。若运输单据为铁路运单, 由于铁路运单非货权凭证, 铁路部门放货只需验证收货人信息及身份而无需验证铁路运输单据正本, 则会出现客户先拿货, 后付款的现象, 一旦银行对货物控制没有采取措施, 且客户信誉较差, 则客户会以单据有问题而提出无理拒付置开证行于困境, 开证行会面临垫款风险。

二、新疆商业银行国际信用证结算风险防范现状

1.国际信用证审批流程逐步完善

目前, 新疆各家商业银行国际信用证条款审核人员比较充足, 但缺乏合格的国际信用证信贷审批人员, 除中行外的其他商业银行审批国际信用证结算业务的信贷审批流程均比照人民币信贷业务流程处理, 国际信用证业务审批权限与人民币信贷业务的审批权限统一集中在信贷审批部门办理, 各家商业银行也逐步意识到国际信用证结算审批流程的短板, 并逐步完善国际信用证审批流程。

2.铁路运输货权控制操作流程日趋规范

为提高新疆各家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市场竞争能力, 进一步加强进口国际信用证业务的过程控制, 满足进口企业铁路运输项下国际信用证结算需求, 结合新疆区外贸企业特点, 2006年左右, 新疆各家商业银行已经陆续开始探索铁路运输项下封闭运作国际信用证操作流程, 旨在通过封闭运作管理, 与客户、报关行三方在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共同协议, 各司其职, 弥补铁路运单不具有货权的缺陷, 从源头上把控风险, 控制货权, 实现对国际信用证业务的物流和现金流的全过程监控, 从而有效控制风险。铁路运输项下封闭运作操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铁路运输无法控制货权的问题, 但由于报关行操作不规范, 代理报关业务较多, 操作流程上也会出现一定漏洞, 流程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新疆商业银行国际信用证结算风险防范存在问题

1.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

国际信用证风险预警体系缺失。目前, 各家商业银行都具备一套成熟的人民币信贷风险预警系统, 每发放一笔人民币信贷业务, 风险管理部门相关人员都会在风险预警管理系统中录入该笔人民币信贷业务基本要素及到期日, 会计人员需要在会计系统中记账。贷款到期未按时归还, 风险管理系统自动会提示风险预警, 会计系统会相应从逾期日计收逾期利息, 风险预警完全由系统控制, 可以做到及时、准时预警。与人民币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相比, 商业银行国际信用证业务风险预警系统严重缺失, 未将国际信用证业务纳入到银行整体风险预警体系。

2.新疆商业银行重本币, 轻外币

(1) 人民币业务占据主导地位。

①国际业务市场份额低, 与人民币业务规模相差很大。各商业银行主要经营人民币业务, 国际业务作为近些年的新兴业务, 业务规模虽然逐年增加, 但与本币业务规模相差甚远。以某商业银行2012年末存贷款数据为例, 该行2012年末外汇贷款余额为9.4亿元, 外币存款余额为5.15亿元, 而人民币贷款余额651亿元, 存款余额798亿元。外币贷款余额是人民币贷款余额的1.4%, 外币存款余额是人民币存款余额的0.6%,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量仍存在很大差距。②国际业务收入与人民币业务收入差距大。国际业务收入占比与人民币业务收入占比差距较大, 人民币业务作为各家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 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2012年, 新疆建行、工行、中行、农行、交行人民币中间业务收入对各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度均超过90%以上, 而国际业务对各家银行总收入的贡献度微乎其微。

(2) 对国际信用证风险重视程度不够。

各家商业银行整体对国际信用证的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高级管理人员对国际信用证业务缺乏了解, 由于对国际信用证的风险认识肤浅, 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将优势资源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在全行占比较大的人民币业务上;欠缺国际信用证专业知识, 大多数人认为国际信用证是一笔表外业务, 没有动用实际资金, 加之发生国际信用证垫款的案例很少, 没什么风险;也有人认为国际业务深不可测, 操作复杂, 外管政策约束较严, 对国际业务发展存在抵触心理和畏难心态。

四、新疆商业银行国际信用证结算风险防范建议

1.加强国际信用证结算风险防范制度建设

(1) 建立科学的国际信用证风险管理体系。

积极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是解决风险问题的重要方法, 构建科学的国际信用证结算风险管理体系至关重要。银行内部组织机构的合理设置是保证国际信用证业务顺利进行, 抵御各种风险的载体, 建立科学的国际信用证风险管理体系, 明确部门和重要岗位职责, 真正做到各部门之间, 岗位之间相互约束;健全外汇业务的风险预警系统, 发挥风险管理‘气象站’的作用,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运用科技手段, 建立风险数据库,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资源共享, 真正做到系统预警、系统防范, 早预警、早动手。

(2) 完善国际信用证内控管理。

商业银行的许多案件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制度不完善, 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因此, 商业银行应制定覆盖国际信用证结算各环节包括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岗位和内控制度体系, 全方位加强风险防范。全面组织实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以“内控促发展、合规创价值”为基本理念, 以构建内控合规管理整合框架为核心, 以提升内控合规管理能力为重点, 以驱动完善国际信用证业务管理、国际信用证业务操作内控措施为手段, 保证全行依法合规经营, 有效防控风险, 促进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3) 建立独立的国际信用证审批体系。

建议各商业银行充实国际信用证审批队伍, 建立独立国际信用证审批流程, 成立专门的国际业务审批团队, 隶属于信贷审批部, 与人民币信贷审批相分离。相关审批人员必须从事过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通晓国际信用证国际惯例和贸易融资政策, 以此来理顺国际信用证业务的审批流程, 按照国际信用证业务实质审批业务, 形成“科学的流程促进业务发展, 完善的制度规范业务发展”的健康发展模式。

2.提升商业银行对外汇业务的重视程度

(1) 重视外汇业务发展, 实施本外币一体化战略。

商业银行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经营, 不仅是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国际化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 也是当今市场、客户本外币一体化的金融需要。现代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经营国际化。新疆各家商业银行与现代商业银行还有一定的差距, 重本币、轻外币的思想不仅阻碍了银行业务的发展, 也使得客户流失。

实现本外币经营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银行业务的客户要求, 是商业银行自身生存发展的要求, 只有实施本外币一体化战略, 为客户提供本外币配套的全功能优质服务, 才能最大限度地赢得客户。本外币一体化战略的实施, 能促进国内银行外币业务的大力发展, 改变国内银行本币强、外币弱的不平衡现状, 会使本来本币业务强大的国内银行如虎添翼。商业银行在本外币一体化的经营过程中会扩大同客户的合作空间, 使银行‘两条腿走路’, 控制信用风险, 提高资产质量, 有利于提高全行整体经营和管理水平。

(2) 注重外汇人才培养, 提升外汇单证人员素质。

国际业务专业人员缺乏, 人员流失严重是制约各家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许多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人员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 操作风险隐患较大。要解决和及时化解人员矛盾, 必须积极创造条件, 努力采取措施, 吸引和稳定国际业务人才, 建立一支素质优良、人员稳定、技能全面的国际业务队伍。随着外资银行及股份制银行进入新疆, 各家商业银行面临专业人才流失的巨大危机, 这种危机在人才稀缺的国际业务领域显得尤为突出, 并已成为制约各行外汇业务发展的瓶颈。应对这一局面, 各行要真正完善薪酬机制、晋升机制、荣誉机制、竞争机制, 建立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 提供职务序列、业务序列等多种职业发展平台, 对国际业务人才进行储备, 有效防范因人才流动而形成的人才陷阱以应对高层人才的断层和流动。人员稳定, 才能保证业务稳定;人员稳定, 才能降低业务中的操作风险, 才能谈发展。

(3) 资源向外汇业务倾斜, 配套激励约束机制。

各家银行应进一步完善国际业务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与业绩挂钩的激励考核制度, 设立专项考核指标, 增加国际业务在各行KPI关键业绩指标中的占比, 提升国际业务指标在全行经营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 调动全行拓展国际业务的积极性, 对业绩突出, 贡献较大者, 实施奖励, 树立楷模。适当的激励约束机制必定能激发员工的斗志, 市场的潜力是无尽的, 员工的潜力更是无穷的。

信用证结算 篇8

关键词:信用证结算,出口业务,风险防范

改革开放后,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数据, 我国2013年进出口总值达到4.16万亿美元, 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 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 其中全年进口贸易总额为1.95万亿美元, 出口贸易总额为2.21万亿美元。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趋于改善, 中国经济开局平稳, 中国外贸具备实现稳定增长的条件,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结算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 作为银行信用的信用证, 已成为交易双方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结算方式。

一、信用证定义与使用流程

信用证 (L/C) 是指由银行依照申请人 (进口商) 的要求和指示, 做出的在符合信用证要求的条件下, 凭规定单据向第三者付款的约定, 即只要受益人 (出口商) 按照信用证中的规定, 提交信用证上要求的单据, 开证行对单据进行审核, 审核无误后将保证对受益人付款, 可以说它是一种银行开立的有条件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信用证有以下特点:首先, L/C属于银行信用, 即银行以自己的信誉担保付款。其次, 信用证是一种自足的文件, 是独立于合同之外的, 单独的契约。最后, 信用证是单据买卖, 无论单据涉的内容与形式, 它只管信用证中规定的单据。信用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的流程一般要进行申请、开立信用证、通知、交单、付款、赎单这几个步骤。

二、信用证结算在我国外贸中应用现状

属于商业信用的结算方式一般用于小额交易或老客户之间的经常性贸易中, 而在大额的交易或进出口双方首次结算情况下, 作为银行信用的信用证, 是国际贸易中最为安全的结算方式中的一种, 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较高, 对出口商而言, 有开证行的银行信用, 受益人只要按照信用证交单, 开证行就保证要向受益人付款, 开证行作为第一付款人, 使受益人收款更为有保障。对于进口商而言, 出口商只有实际交货并取得相关的单据, 交单后银行才能付款, 付款后货物的所有权就发生转移, 进口商不用担心出口商收款后不交货物。对银行而言, 银行每比业务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如开证费、议付费、通知费等, 同时, 进口商在申请开立信用证时要向银行交纳押金, 还要提交一些证明文件, 如合同及证明、进出口经营许可证、资金证明等, 在信用证结算中银行可以赚取一定费用的同时还能带动银行的发展。信用证对进出口双方而言都是一种比较公平、相对安全的结算方式, 特别是交易金额比较大、进出口双方首次交易或不熟的情况下, 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 信用证结算方式被广泛的应用。

三、信用证结算方式存在的风险

信用证和其他的商业信用的结算方式相比, 银行在支付过程中是保证人, 银行以自己的信誉担保付款, 相对来说是一种较为安全的结算方式, 但从实际操作来看, L/C也不是绝对安全的结算方式, 使用信用证结算也存在一些风险。

(一) 出口商没有严格落实信用证带来的风险

审核单据是开证行的一项重要义务, 受益人 (出口商) 在银行承兑、付款时, 必须提交信用证中规定的单据给银行, 如合法有效的提单、发票、报关单、保险单等等, 而且要审核提交的单据是否符合信用证规定。如果受益人提交的单据和信用证的要求一致, 即单证一致、单单一致, 并且单据表面应与信用证中规定的条款严格一致, 那么银行无理由拒绝付款;如果出口商提交的单据按照合同规定描述一致但与信用证中规定的不符、或者所提交的单据直接存在出入, 也就是单证不一致、单单不一致, 那么银行有理由拒绝付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有时由于出口商粗心大意, 收到信用证后没有认真落实信用证, 在催证、审证、改证三个环节中没有认真核实或修改, 导致单证不一致、单单不一致, 从而被银行拒付。

(二) 开证行的信用风险

由于银行与开证人有着密切的经济利益关系, 特别是信用风险级别较高的国家或地区, 银行信用等级较低, 其开出的信用证的可信度也较差, 即便采取信用证作为结算方式, 对出口方也存在收汇风险, 具体风险如下:首先, 是资信风险, 信用证是开证行开立的有条件的付款凭证, 开证行开立信用证后, 在受益人提交了与信用证条款严格一致的单据下, 承担第一付款人的责任, 但对于一些实力较弱、资信不佳的银行开出来的信用证, 受益人接受后, 可能面临收汇困难;其次, 开证行的破产风险, 是指开证行因破产或丧失偿付能力对受益人构成的风险, 在一些国家银行破产的事时有发生, 开证行一旦破产丧失偿付能力也会影响出口方收汇;最后, 开证银行拖欠货款带来的风险, 是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 特别是在某些特定地区, 开证行拖欠货款的事情也开始发生。

(三) 进口商带来的风险

1. 进口商迟开证。

进口商在进出口合同签订后, 如合同中规定采用信用证结算应及时到银行办理信用证开证申请手续, 以便出口方及时收到信用证, 履行合同交货义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在市场价格波动等原因下, 为规避市场风险, 满足自身利益, 故意不开证。信用证能否开立取决于进口商的商业信用, 没有开证申请人的请求, 银行不会向受益人开出独立于销售合同之外的单据买卖合同, 在进口商自身资信实力不够或额度已经用完时, 银行不会开证, 进口商迟迟不开证, 从而影响货物的装运。

2. 进口商不严格按合同开证。

进口方在申请开立信用证时, 其条款应与交易合同严格一致, 但实际上由于多种原因, 进口商在市场变化和外汇、进口管制严格等情形下, 在信用证中增添一些对自身有利的附加条款, 如单方面提高保险金额、更改包装、在信用证中增添一些难以履行的条件, 或设置一些陷井等, 以便在信用证运转时使受益人处于被动的处境, 而开证申请人或开证银行则有权随时单方面解除付款责任, 这些不一致的地方将直接影响要求提示的单据, 有可能成为开证行拒付的理由, 出口方不严格依照合同开证, 从而使合同的执行发生因难, 或者使出口商遭致额外的损失。

3. 进口商开立假信用证。

假信用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进口商冒用银行名义或故意伪造开立的信用证;另一种是进口商与资信不良银行开立的信用证。这些假信用证, 都是进口商诈骗行为的工具, 都将给出口商带来损失。

4. 国家风险带来的收汇风险。

国家风险主要指外汇管制风险、战争、内乱等。外汇管制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的, 出口商对于其新的政策调整要受到一定影响, 如不能适应很可能会给收汇带来困难, 如果贸易伙伴位于发生突发外汇管制的国家, 一旦该国公布全面冻结外汇, 则由该国开出的信用证也被止付。战争或内乱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最具有破坏性的。

四、信用证结算方式下出口业务风险的防范

(一) 提高出口业务能力

1. 调查进口方与开证行的资信情况。

在确定与对方交易时要深入了解对方与开证行的资信情况, 可以通过驻外领使馆、机构和银行了解进口方的资信情况。为避免资信不良的小银行与进口商勾结开出信用证所引发的拒付货款情况发生, 出口方应事先了解进口方所在国家、地区的经济状况以及当地银行信用证业务, 在订立合同时, 尽量要求对方客户从一些大的、信誉较好的银行开证, 并要求由开证行以外的另一家银行对该证进行保兑, 这样会降低风险。

2. 订立可行的买卖合同。

合同是开立信用证的基础, 出口方在订立合同时就应先在付款条件这项条款中就信用证内容做出具体规定, 为后面开立信用证做好准备。

3. 仔细审查信用证。

出口方接到信用证后要对信用证进行认真审查。认真细致地对开证行开来的信用证进行审核关系到出口商是否能够安全及时收取货款, 主要审查两方面的内容:审核信用证的内容是否与合同一致、审查信用证的真伪。如果有不符点, 要通知进口方通知开证行修改信用证, 不能等到发货时才发现, 如果货物已上船, 一旦进口方不配合修改信用证, 出口方将陷入被动。出口商向银行交单后, 若单单、单证不一致的地方, 必须及时更换或修改。一般审查信用证包括以下内容:有关信用证本身的审核、专项审核两大类, 其中专项审核包括货物项目、单据项目、信用证批注、信用证金额、币种、付款期限规定是否与合同一致、特别注意等内容。

4. 认真缮制单据。

出口方应严格按照信用证要求缮制单据, 确保提交的单据不管是在种类还是在内容上都与信用证规定保持严格完全一致, 以便按期结汇。

(二) 加强进口商与有关部门的联系

订立合同后同样也要加强与进口商的联系, 在对方没有按时开来信用证的时候要催对方开信用证, 提醒进口方应按合同规定开立信用证, 并迅速办理开证手续。特别是大宗商品交易更应结合备货情况及时进行催证。对已开立的信用证, 如果在审证过程中发现不符条款, 要通知进口方通知开证行修改信用证, 取得主动权, 同时, 出口企业在对信用证进行审查时, 还须与运输方、保险公司, 检验检疫部门等联系, 共同研究后, 作出适当妥善的决策。

(三) 大额交易可利用出口信用保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国际贸易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我国出口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 外贸收汇问题也日渐突出, 特别对于大额交易而言, 更为重要, 为保障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 对大额交易, 可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加强风险管理, 保障经营稳定。保险公司利用技术优势和信息渠道, 向出口企业提供买方所在国家风险状况分析、买方资信调查与分析, 并及时通报风险信息, 帮助企业选择合适的贸易伙伴, 合理确定信用规模, 减少或规避出口风险。这样既巩固老客户业务, 又开拓新客户, 由于出口信用保险的损失补偿功能, 可以使遭受损失的出口企业及时获得补偿, 保障了企业经营的稳定, 对出口企业来说, 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是规避出口风险, 保障经营稳定的有效措施。

信用证作为相对安全的一种结算方式, 比汇付、托收的风险要小,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风险, 某些时候有些风险是无法避免的, 对于出口商而言, 只能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和减少这类风险, 比如国家风险。而对于一些主观可以克服的风险, 比如出口方的资信、单证不一致问题等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方法来避免此类风险。总之, 作为国际贸易中的出口商, 首先要理解信用证的使用规定, 把握主动权, 同时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 新问题的不断出现, 新规定也不断出现, 这要求外贸工作者不断的学习, 并提高业务素质,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严格做到单证一致、单单一致和单货一致,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确保安全收汇。

参考文献

[1]邓芳.综合使用各种结算方式降低国际贸易结汇风险[J].经营管理者, 2011 (14)

[2]程丹.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相结合结算方式利弊分析及估计相对位置排队法比较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3]孙洪波.构建符合企业的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4)

信用证结算 篇9

一、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诈骗行为

1. 开证申请人的欺诈行为

(1) 假冒信用证欺诈。欺诈人在贸易过程中提供假的信用证欺骗合作人和议付行。欺诈人在制作假的信用证一般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以虚拟的银行为名制作信用证;二是假借其他银行的名义制作假信用证。

(2) 软条款信用证欺诈。开证申请人另一欺诈方式就是软条款信用证, 又称为陷阱信用证。软条款信用证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善意的, 一种是恶意的。善意的软条款信用证是出口商在信用证中作出相关的限制, 防止出口商对自己的欺骗行为, 保护了自己的权益, 增强了抵抗风险的能力。恶意的软条款信用证, 是由于一些出口商急于求成或者进出口业务不熟悉的情况下, 被不法出口商抓住空子, “软化”开证行的责任。虽然单证相符、单单相符, 进口商仍很难取得货款。

2. 受益人的欺诈行为

(1) 受益人骗取银行贷款。受益人制作信用证需要的假的单据, 骗取银行的信任, 在不交货的同时获得银行的贷款。

(2) 受益人在单据的制作过程中作假, 隐瞒事实。

(3) 欺诈者和货物运输公司合作, 以提前开出提单、货物未装船就开发提单或者保函换取清洁提单等方式进行诈骗行为。

3. 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的共同欺骗行为

这种诈骗就是通过假的买卖关系, 骗取银行贷款的行为。开证人申请人和受益人串通一气, 一方到银行申请开立信用证, 另一方利用假的双方交易的单据骗取银行的贷款。中国就出现过很多这样的诈骗行为, 有些人甚至利用信用证诈骗进行非法融资, 这说明我们银行在信用证业务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二、信用证结算方式下的风险防范

如何避免信用证诈骗事件的发生呢?笔者认为要改变现行的信用证制度可能性不大, 只有银行和贸易双方在事前能充分估计风险, 做好防范工作, 避免诈骗的发生;如确实发生信用证纠纷, 三方能通过国内法进行补救。

1. 开证申请人如何防范诈骗?

信用证最后是由开证申请人付款, 开征申请人作为进口商, 最可能遇到的欺诈问题就是货物问题。一是收到的货物是残次品;二是收到的货物数量不充分;三是根本就没有收到货物。为此开证申请人必须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 事前对合作伙伴的信誉情况作充分的了解。合作伙伴资信如何, 这决定了最后合作伙伴有没有能力履行合约以及是不是会按照合同完整地履行合约。如果双方决定用信用证作为买卖的支付方式, 那么详细地了解合作伙伴的资信, 必定能有效地规避风险, 减少受骗的可能。

(2) 贸易术语一定要使用正确, 关于自己对船运公司、保险公司以及银行的选择权要坚决维护。目前对于进口商而言, 最佳的选择就是FOB价格术语, 因为这样能让出口商掌握运输船只以及货物保险的选择控制权。进口商可能与自己熟悉并且信任的船运公司合作, 同时还能准确地到装货码头检查货物的数量和质量, 有效降低了受骗的可能性。

(3) 信用证的条款要明确, 单据的审核必须非常严格。进口商审核各类单据时必须以合同为准, 同时符合信用证的条款。否者有些不法商贩会抓住漏洞, 提交的单据符合信用证条款, 却违背了合同的意愿,

2. 受益人如何防范诈骗?

受益人就是货物的提供者, 也就是出口商, 他的目的是要及时收回货款,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签订合同、订立信用证条款是一定要慎重。合同时贸易双方签订的契约性文件, 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同时受法律保护。如果合同履行的过程中有人违约, 那对方可以根据合同约定进行索赔。在本文的第一部分, 笔者就提到了“软条款”信用证诈骗, 出口商要严防信用证中的“软条款”, 对信用证条款反复推敲, 小心不要让不法分子抓住自己急于出口创汇的心理, 谨防上当受骗。

(2) 信用证的审核要严格, 单据制作认真仔细。出口商应该以合同为依据, 认真审核银行提供的信用证。切勿发生“软条款”、假信用证或者信用证条款与合同规定不符的情况。同时在制作信用证单据的时候, 要仔细认真, 保证单证相符、单单相符, 不给进口商留下任何拒绝付款的理由。

三、银行如何防范诈骗

银行在防止信用证诈骗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要银行能有效发挥自身的优势, 信用证诈骗就能有效避免。

1. 银行不管身为信用证的开户行还是通知行, 都是为客户提供服务, 银行应尽最大可能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于经验不足的出口商, 当信用证出现延误、残缺等差错时, 通知行和开户行之间要及时的沟通和澄清, 保护受益人的利益。

2. 银行自身也要提高风险的防范意识, 不间断地对员工的法律意识和业务素质进行培训, 同时完善银行的各项保障制度, 避免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利用莫须有的交易骗取银行贷款。

3. 银行必须以国家外汇管理政策为依据办理信用证业务。同时对开证申请人的咨询要深入调查, 加强审核。

4. 银行在拓展国际业务网络时, 资信好的银行是合作的首选。

此外, 信用证诈骗是一种跨国的诈骗活动, 不是单纯一个国家能预防的事件。各国应该有效合作, 各国可以制定统一的单据, 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信息沟通, 以此预防和控制信用证诈骗。

参考文献

[1]金赛波编著.《中国信用证法律和重要案例点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年第1版

[2]陈晶莹主编.《国际贸易法案例详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北京第1版

信用证结算 篇10

一、来自开证行的风险

1. 开证行资信不佳。

信用证是开证行的有条件的付款保证。信用证开立后, 开证行负有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因此, 开证行的资信和付款能力成为关键性的问题。在全球数量众多的银行中, 并不是每家都能开出让人放心的信用证。对于一些实力较弱的银行, 或外汇短缺国家的银行开出来的信用证, 受益人一旦接受, 面临的可能就是收汇困难。所以, 要了解开证行的资信。

2. 开证行因破产或丧失偿付能力对受益人构成的风险。

在一些国家银行破产的事时有发生, 即使一些历史悠久的大银行也不例外。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英国著名的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到现在这一事件仍是银行界, 学术界和有关教育内容研究和引用的典型案例。

二、单证不符引起的拒付风险

在所有的信用证交易纠纷中, 由于单证不符引起的拒付占五成以上。而这一现象实际上是由信用证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因为开证行付款的条件是受益人提交的单据要和信用证的要求一致, 即单证一致, 那么对于单证不符的开证行就不再保证付款义务了, 至于不符的单据最终是否会被付款, 取决于进口商是否有付款的愿望和付款的能力, 即最终取决于进口商的资信。

三、国家风险

对于出口商来说, 国家风险指来自进口商的国家风险, 主要包括:外汇管制风险、外贸管制风险以及战争或内乱等。外汇管制有些是在交易之前就存在的, 有些是突发的, 如果贸易伙伴位于突然发生外汇管制的国家情况就更糟糕, 因为一旦该国宣布全面冻结外汇, 则由该国开出的信用证也被止付。外贸管制这是大多数国家都存在的, 因而出口商对于其新的政策调整是难免要受到影响的, 如果不能很快适应, 也很可能会给履约收汇带来困难。对于战争或内乱显然其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最具有破坏性的。

四、来自进口商的风险

在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即由畅销转为滞销的情况下, 信用不好的进口商往往会利用信用证结算的特点拖延或拒绝付款, 给出口商带来风险,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做法:

1. 不严格按照合同条款开证。

例如, 不及时开证 (不开证或不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开证) 或者在信用证条款中附加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条件, 例如提高信用证中的保险险别, 变化目的港等来达到变更合同的目的, 致使受益人无法按时履行合同而出现违约的现象。

2. 开立带有软条款的信用证。

“软条款”信用证是指信用证表面要式完整, 但是规定了一些受益人难以办到的条款, 这种信用证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因为受益人无法满足信用证上这些条款的要求而失效, 受益人就会面临收不到货款严重时面临钱货两空的局面, 非常被动。例如要求受益人提交不易获得的信用证某特定人签字的单据、或注明货物配船部位、或明确要求F O B和C F R条件下凭保险公司回执申请议付 (这两种贸易术语由买方投保) , 这些条款对作为受益人的卖方来说根本无法履行或无法控制。

面对以上的风险受益人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防范, 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

1.审查开证行的资信。受益人了解开证行资信可以通过出口地银行来进行。银行对开证行的资信调查, 要靠平时资料的积累。对一些大银行的资信情况, 则可以从其信用等级中了解大概。国际金融界每年都对世界性大银行的资信进行评级, 譬如:最高评级为A A A, 最差为D, 若一家银行被评为C级或D级, 则其资信属于差的行列。开证行资信不清楚的, 应在仔细查清其资信后才能使用信用证;开证行所在国与出口人所在国无外交往来的, 一般不接受;对于资信欠佳的银行或政治局势紧张或外汇汇率动荡的国家开来的信用证, 应建议受益人尽量分散风险, 或请其它银行对信用证进行保兑。

2.提高结算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 争取在公司或企业做单时不出错误或少出错误, 另外, 对于新加入结算队伍的人员要请富有经验的业务人员对其进行培训, 使他们充分认识结算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危害。

3. 关注进口商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等的变化。

对于可能遇到的风险要早作防范, 即使货物属于积压商品或交易条件很优厚也不能轻易签下合同。但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务, 对于局势趋于稳定, 国内各方面建设趋于正常的国家就要重新考虑与其进行贸易。例如, 非洲的安哥拉, 在2002年结束内战后经济迅速增长, 是非洲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也是目前中国在非洲主要的贸易伙伴。

4. 重视调查进口商的资信。

资信调查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对贸易客户或合作与投资伙伴的资金及信用等方面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可以通过国内外银行或专业的咨询和调查机构调查, 也可以通过国内外的商会或我国的驻外使领馆商务机构进行调查。总之, 在进行贸易的时候一定要对将来的合作伙伴有一个尽量全面的了解以减少贸易风险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的也要冷静面对。例如碰到“软条款”信用证首先应该拒绝接受, 在审证时如果发现并确认存在软条款应坚决要求对方修改。如果在货物发运时发现也要指出对方的不妥之处, 同时制作完全符合信用证要求的单据, 让对方找不到疏漏之处, 争取最大限度的避免损失。另外, 软条款形式多样, 作为业务人员要注意搜集并整理案例, 提高对软条款的分析和识别能力。

上一篇:高职化学实验下一篇:分布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