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侦防对策探析

2022-10-25

自广东发展银行于1995年发行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信用卡以来, 且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信用卡已成为人们日常社会经济生活中最主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当前有关信用卡的犯罪尤其是信用卡诈骗犯罪越来越多, 据统计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占信用卡诈骗罪的71.4%, 因此为了维护信用卡管理秩序和保护银行和持卡人的财产不被侵犯, 有必要在认定该类犯罪案件、分析其特点和原因的基础上对其侦防对策进行探析。

一、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的认定

所谓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超过规定的限额或者规定的期限透支, 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 数额较大的行为所构成的案件。认定该类案件时最主要是区分恶意透支与善意透支, 首先必须分析行为人是否具有主观上的非法占有透支款的目的。其次就是认定在客观上是否超限额或超期透支并经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 银行两次催收应是针对持卡人而言, 而且有3个月的时间期限。最后就是根据规定恶意透支数额应达到1万元以上才能认定为该类犯罪行为, 否则应认定为一般违法行为。

二、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多发的原因及特点

近年来信用卡诈骗犯罪呈高发态势, 其中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占较大比重, 其多发的原因及特点表现如下:

(一)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多发的原因

当前该类案件多发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是由部分发卡银行自身资信审核不严和过度授信所导致。由于当前各银行之间的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有些银行为了实现利润或其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任务, 就或多或少存在业务员对申请者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不进行实质性的审查过度授信或直接代填资料, 由申请人签名即可的情况, 导致银行对信用卡申请人办卡时的基本情况、资信状况的审查形同虚设。而且当前多数银行不能有效甄别申请者的还款能力或者信用等级, 造成许多不具备申领资格的人也能申办信用卡。二是由于部分持卡人对恶意透支法律后果认识不清所导致。人们普遍认为“欠钱不还不构成犯罪”, 信用卡持卡人尤其是那些没有固定收入、文化程度偏低又法律意识和信用意识淡薄的人, 通常将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理解为简单的民事纠纷, 轻视透支后的还款义务从而触犯刑法。三是由金融机构两次“催收”不到位、不规范所导致。虽然当前金融机构对透支款的催收有催告函、短信催收、电话催收、信件催收等多种方式。但在实践中金融机构方面的“催收”大都是一些程序性的催收, 只是尽到“通知性义务的催收”而没有从客观上达到“透支人收到”的标准, 导致持卡人易触犯刑律, 从而使得该类案件成为当前多发和频发的案件。

(二)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的特点

当前该类案件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发案数量较多。据统计某市在2013年公安机关侦办的金融犯罪案件中近8成的案件为信用卡诈骗案件, 而其中信用卡“恶意透支”就占到83.6%。二是犯罪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有较强的时效性、连续性和跨地域性。既有一人申领到多张信用卡透支后以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 靠新透支偿还旧透支, 以至透支额愈来愈大使其最终无力偿还的形式;又有持卡人以每次银行授权的限额, 多地、多次取现、购物或消费, 有的连续在不同的城市取现, 在短时间内形成透支“数额较大”以上而拒绝偿还的形式;还有持卡人与发卡行信用卡业务人员或某些特约商户相互串通, 利用信用卡可以善意透支的规定大量透支, 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另外还有持卡人与担保人采取交叉担保、多头透支的方式, 有预谋地占有银行资金。其基本模式是A为B担保, B为C担保, C为D担保, D为A担保, 分头在不同银行申办信用卡。信用卡到手后, 利用出国或逃跑前的短暂时期, 突击性反复透支, 然后携款而逃或将资金秘密转移。三是犯罪主体层次复杂, 既有惯犯也有初犯, 既有文化程度高的也有文化程度低的, 且大多数是初犯、偶犯和文化程度低的行为人, 主观恶性较小, 能够及时退还透支款息, 对社会的危害较小。

三、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的侦防对策

鉴于上述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的认定、特点和多发原因的分析, 为了维护信用卡管理秩序, 保护银行和持卡人的资产安全, 就必须对该类案件进行严厉打击和防范, 其具体的侦防对策有:

(一) 选择恰当的侦查途径确定侦查范围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的行为人通常需借助信用卡及其相关信息来实施犯罪行为, 因此在侦查中应主要围绕信用卡展开调查, 即选择由卡到人的侦查途径, 根据涉案的信用卡涉及到的办卡以及消费、取款等交易环节遗留下来的痕迹发现犯罪行为人的相关信息以及其活动的轨迹, 从而确定其侦查范围。

(二) 利用情报导侦和视频监控技术获取相关证据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 对该类案件要充分利用情报导侦和视频监控技术来获取相关证据。通常该类案件的犯罪行为人在办卡时会到银行以及进行透支消费时会涉及到特约商户, 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银行和特约商户的视频监控系统获得行为人的影像资料以及在银行预留的相关身份和资信证明等材料作为相关证据。另外也可利用银行的交易数据如消费地点、时间、金额和次数等信息以及公安机关获知的相关信息进行比对分析即利用情报分析收集相关证据。在收集这些证据时, 一定要注意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即非法占有的目的以及恶意透支的客观证据的收集。

(三) 加强各银行以及各地民警之间的协作

由于该类案件犯罪手段多样且具有跨地域性、连续性等的特点, 且随着网上金融业务的开展, 该类案件的跨地域性、连续性会更加普遍和快速。因此为了打击该类犯罪就必须加强各地民警以及各银行之间的协作, 实现银行交易信息之间的共享, 注重各警种以及各地域民警之间的合作, 彻底杜绝该类案件的发生。还可在各银行间建立“黑名单”制度, 对恶意透支的办卡人实行“黑名单”管理, 各银行间实行联网制, 防止其在多家银行办理信用卡或重复办理信用卡进行恶意透支。

(四)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个人信用体系

目前各银行信用卡的相关业务主要依据《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来开展, 该法对发卡机构、持卡人、商户等的权利和义务界定不够明晰, 为规范和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增强风险管理水平就应制定一批适用于金融消费信贷领域包括信用卡业务的权责明晰的法律。当前我国各地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 但跨行业、跨地区的个人信用评估和征信机构还未建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急需实现跨行业、跨系统的风险信息共享, 并借助一定行政手段保证征信数据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从而降低发卡机构信用卡风险控制成本, 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 提升业务发展能力。

(五) 夯实银行内部管理并提高办卡人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

银行内部管理可以通过完善内部监管制度、建立专门的稽核工作体系并制定科学的申领信用卡制度来夯实, 加大对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并借鉴国外的做法建立内部调查制度, 对办卡人所提交的有关证明材料予以确实地查证属实, 从而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进而有效堵塞信用卡被恶意透支的漏洞。同时发卡行在办理透支信用卡时应对办卡人做好宣传工作,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办理的信用卡的透支属性只是为了解决他们的某些方便, 而非可以久拖不还, 同时向办卡人宣传信用卡犯罪的严重后果, 提高其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

摘要:随着信用卡市场规模的日益增长, 信用卡犯罪尤其是信用卡诈骗犯罪也越来越多, 其中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占到了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一半以上, 因此有必要探析该类犯罪案件的认定、特点和原因并提出侦防对策来维护信用卡管理秩序的稳定, 保护银行和持卡人的财产安全, 从而促进我国信用卡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原因,特点,侦防对策

参考文献

[1] 王俊家, 王乙竹.信用卡犯罪案件侦查实务探析[J].辽宁警专学报, 2012.3.

[2] 赵玉娇.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探析[J].经济视角, 2013.8.

[3] 孙中平, 刘文浩.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3.9.

上一篇:《疯狂的石头》:创意的房地产背景设置以及山寨文化现象下一篇:对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