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产业

2024-05-01

乳品产业(精选十篇)

乳品产业 篇1

众所周知, 乳业是基于自然资源而成长的资源型产业, 大多学者认为, 产业链对资源型产业的影响弱于其他制造业, 但产业链也提供了对于资源型产业的分析, 并为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提供了依据。乳品行业表现的是典型的集奶源供应、生奶加工、乳品营销为一体的产业链模式。由于乳制品行业是对天然原料依存度比较高的行业, 因此, 各企业在发展的初期必然会对奶源进行争夺, 而与此相关的农牧业对整个乳业产业链有很明显的制约作用。

1 乳品行业产业链上游——奶源供应

业内专家指出, 导致三聚氰胺事件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乳品质量安全管理及监督存在漏洞、奶源供应无序竞争以及乳品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缺陷。中国几大乳业巨头在市场竞争中大多选择了积极抢占下游的低成本扩张模式, 忽视了对奶源的经营, 这形成了我国以散养为主的奶源生产结构, 以及私人奶站为主体的原料奶收购模式。

目前, 我国主体的乳业经营模式为“公司+奶站+农户”模式, 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 此种模式导致奶站间无序竞争激烈, 统一管理困难和规模经济效益低下, 加之奶源质量安全监管存在漏洞, 使得生鲜乳在收购和运输时发生大量的掺假行为, 而一些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逐渐沦为掺假行为的帮凶。生奶的供应是影响乳品行业整条产业链总体价值和规模的基础环节, 由于乳品行业对奶源的高度依赖性, 生奶供应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乳品行业相关产品的品质和规模。同时, 由于乳制品高度保鲜的要求, 使得生奶供应的地理分布与乳制品消费地理分布对乳制品价值和成本的贡献都至关重要。

从总体上来看, 我国原奶生产技术落后, 导致原奶单产低、质量差。究其原因是奶牛品种和奶牛饲料结构不合理, 加上个体散养户通过手工挤奶, 导致原奶卫生质量差。从数量上看, 我国的生奶供应的数量远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乳制品需求的增长。而乳制品的生产要与高速发展的乳品需求相匹配, 需要大规模的扩大乳制品的产量, 也即是提高生奶的供应量。奶牛的生奶产量取决于存栏量和奶牛单产量两方面因素。而我国目前主要以小规模、分散性的农户饲养为主, 生产出来的奶源成本高、技术落后, 加上农牧业第三方服务系统的欠缺, 使得我国生奶供应相当紧张。从质量上来看, 生奶的品质制约了乳制品的品种和品质, 因此, 单靠提高农牧产量提高奶牛单产是远远不够的, 政府应提供政策扶助和奶牛养殖技术培训, 加上乳品加工企业在上游技术开发上的努力和向产业链上游的整合来保证乳品单产在现有水平上快速提高。从地理分布上看, 生奶供应的地理分布与乳制品消费的地理分布之间是否平衡是影响乳品行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我国, 生奶的供应和乳制品的需求分布极不平衡, 牛奶的消费地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北京周边地区、惯饮奶品的西北地区、上海、重庆, 而除了上海、重庆、西北地区有自己的奶源之外, 其他奶源基本都集中在东北地区。换句话说, 我国乳品产业的发展必须克服奶源集中在东北地区的趋势, 扩大奶源的生产和供应。

2 乳品行业产业链中游——生奶加工

目前我国乳品主要包括液态奶和乳制品两大类。液态奶是由健康奶牛所产的鲜乳汁, 经有效的加热杀菌方处理后, 分装出售的饮用牛乳。从液态奶产品的原料使用角度进行分类, 可以分为:巴氏杀菌奶、保鲜奶、酸奶等。巴氏杀菌奶只能以生鲜牛乳或羊乳为原料, 经巴氏杀菌工艺而制成的液体产品, 无论是在温度上还是在包装上都要求很高。销售巴氏杀菌奶应选择在销售地附近建立奶源优势, 通过冷链销售, 而包装最好选择屋顶盒。保鲜奶由于各种工艺及包装的改进, 使得其能保存的时间大大延长, 因此, 乳品企业可以通过在廉价奶源地附近建立乳品加工厂降低成本, 利用现代的保鲜包装手段, 尽量以最低的价格向全国市场供应保鲜奶。我国酸奶加工科技上的研究力量薄弱, 产品科技含量低, 活菌型乳酸饮料的生产技术落后。原因就是我国的加工技术无法满足原料发酵前杀菌、发酵剂菌种的驯化与保护以及发酵的控制、无菌灌装、包装材料、贮藏等的严格限制条件。因此, 乳品厂商应在技术、口味、功能上, 开发和研制更多的酸奶品种, 与世界酸奶需求接轨。

乳制品主要有奶粉 (全脂、脱脂、半脱脂以及各种配方奶粉) 、黄油、干酪和炼乳等品种。我国乳品消费主要集中于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产销距离遥远, 运输条件差, 冷链系统不完善, 使得保质期短且体积和重量均较大的液态奶的生产受到限制, 同时居民大都没有消费奶油、炼乳、干酪等乳制品的习惯, 因此, 奶粉在我国乳业市场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相比于外国品牌的奶粉, 我国奶粉在本身的品质和加工技术方面明显不足, 产品种类也少, 而且在宣传和营销上也欠缺策略, 尽管我国在奶粉方面的媒体宣传已有很大

参考文献

[1]徐明凯, 徐鹏.“三鹿奶粉”事件对我国乳品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启示[J].科技信息, 2010, (18) .

[2]俞燕.我国乳品产业链危机分析及基本对策[J].中国畜牧, 2010, (10) .

乳品导购总结 篇2

进入庄园从事导购工作已经近一年时间了,在这一年时间里,通过公司的培养及自己努力的学习,使自己的销售能力有了较高的提升。现在就我自身的销售经验及销售心得与大家做个分享。

我们每一天都在面对面的与消费者沟通,我们的一言一行在消费者的眼中都代表着企业的形象,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给自己的定位要高,我们是庄园品牌的代言人,只有充分地了解我们所销售的产品的特点、食用方法、效果等,以此为基础,适当的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建议和帮助,以优质的服务来服务顾客,才能压制竞争对手。

潜在的顾客在我们的热情与微笑中诞生。同时,我们又是企业与消费者的桥梁与纽带,我们一方面要把产品信息传达给消费者,另一方面要把消费者对产品的建议和希望反馈给企业,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消费者。产品固然重要,但我们肩负的责任更重要,因为产品自身是不能与消费者沟通的,只有我们才可以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把企业的信息完整、准确的传达出去,把“好房子,要配好厨电”的理念通过我们一线的销售人员更好地诠释给消费者!

就经验方面来说,我个人的总结有以下几点:

1、了解顾客的需求,熟记产品知识。我个人觉得了解顾客的需求是导购的关键,针对不同的客户,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庄园产品是我一直坚持的。我觉得做导购是有技巧的,首先你要观察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然后找机会向顾客推荐自己的产品,突出自己产品的特点,在此过程中要细心,耐心,不要急于求成,从心理上赢得顾客的信任,让顾客接受并信赖我们的产品。因为作为导购员就是要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我们必须对我们的产品的外观、功能、技术参数烂熟于心,让顾客在比较不同款式,不同功能的产品中选择我们的产品。作为一名导购,除了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把顾客当朋友,跟他们谈心,在融洽的氛围中完成每一笔销售。

2、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我们要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只有不断坚持学习熟悉产品知识、不断创新,并能够掌握现代营销技能,才能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服务价值,我们要珍惜每一次公司提供的培训机会。家电行业里竞争激烈,我所在的衢州普农家电卖场里,厨电品牌多达十多种,两年多的一线导购工作让我受益匪浅。我比较喜欢学习和反思,我觉得一定要多学习,多了解xx品牌理念和企业文化,对产品知识掌握的越多就能让顾客更信任你,也能使自己的工作干得更好。对于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习自己品牌的产品知识、特性,同时,还需要了解行业内的所有产品,进行详细的市场分析,对核心的竞争对手做出策略性的应对方式,这样在导购过程中就能够知己知彼,开展工作。

3、对产品和自己要有高度的自信心。对产品及自己强大的自信心,将我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建立得更加美好。用自信及热情去感染顾客,热情、执着是我能在导购这个岗位取得一些成绩的内因。更重要的是我能依托xx这个平台来发挥自己的专长,让自己的工作成为自己的事业,是我最骄傲的地方。同时要用充满激情的心态对待每一位顾客。

4、良好的心态是做好导购的基础。作为导购员,保持好心态,永远用最真诚的态度去面对工作和顾客,抓住每一次机会,全力付出,努力过了,就不会后悔,同时快乐地营销!心态决定成败,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设定阶段性目标,并为达成目标努力。

乳品产业 篇3

一、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演变

(一)1949年以前。中国乳业是从城郊起步的,到新中国成立时只有京津沪等大城市或城市近郊建有奶牛场和乳品加工厂,而农区和牧区的乳品产业还未起步。这一时期的乳品产业处于“小农户+小市场”阶段,乳品的消费需求很小,市场交易价格很高。其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表现为:原奶生产和乳品加工都是小规模的、分散的,二者之间没有形成契约关系;奶农和乳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市场交易是非常不稳定的,而且交易费用高。

(二)1949~1978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乳品产业只局限于城郊和牧区。这一阶段的产业的主要特征是产业规模小、设备装备差、投入不足、供给短缺。从1949~1978年,虽然乳品加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乳制品产量年递增率也高达18.04%,但是奶牛养殖业基础薄弱,总产量很少,增长速度相对缓慢,乳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很低,该期间奶牛年末存栏头数和原料奶总产量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只有4.90%和5.30%。

这一时期,我国乳品产业链是基于行政命令的完全垂直一体化,由于是计划经济,经济杠杆很难起作用,无法做到经济互利。产业链上的各环节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其中生产者是生产队和国有农牧场,加工者是轻工业和商业部门所属加工:厂,运销者是轻工和商业部门所属的商店,割裂的产业链主体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

由于产权残缺导致劳动监督成本过高和劳动激励过低,国有农牧场和集体奶牛场缺乏效率和投资冲动,乳品产业链的总体效率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链上游的“原奶生产”环节是产业链的“龙头”,受国家统一调控,产业链各行为主体契约稳定,风险小。

(三)1979~1992年。改革开放初期,得益于政府对乳业实行“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市场由短缺到充足,由单调到繁荣,乳品产业呈现出城郊、牧区和农区共同发展的局面。这一时期,产业链各投资主体活跃,“乳制品加工”环节成为产业链的“龙头”,农户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严重,契约不稳定。从整体上看,乳业是由众多的小加工企业和众多的小奶牛企业组成的,产业链处于割裂状态。占到多数的乳品加工企业,设备陈旧,管理粗放,无力建立稳固有效的从原料奶生产、加工到市场消费的有机产业链,处于孤立的产业环节;个体农户规模小,地区比较分散、无力抗拒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因缺乏有效约束和协调机制,农户和乳制品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严重,造成乳业资源不合理配置和巨大浪费。

(四)1993年以后。随着市场的饱和及超市等终端零售的崛起,乳业由地区垄断走向全面开放。乳业集团的兼并、重组促进了产业链由调整走向整合,市场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产业链效率进一步提高。“市场”环节成为产业链的龙头,随着农户和企业规模的扩大,原奶生产者和乳品加工者之间的利益连接呈现多元化。同时,部分大型乳业集团为了掌握西部牧区奶源和各地区的消费市场。实现企业的规模效益,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在西部牧区和其他各地区建立加工企业,促进了东部沿海、中部农区和西部牧区3个区域的资源配置趋于合理。

这种新形势下,乳品产业竞争激烈,乳品企业为控制经营风险,努力控制“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关系,控制上游供应商乃至奶源基地,或控制下游经销商乃至终端消费者,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整合。这种以经济资产为纽带,控股资金、品牌、技术从而实现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联合起来的一体化形式,其根本点在于经济利益互惠互利,呈现出生命力,既带动了上游原奶生产,也拉动了下游乳品消费,提高了产业链整体效率。

二、政府职能的转变

组织制度的变迁过程是各方利益不断博弈的结果,政府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制度供给者的作用。中国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变迁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供给型的制度变迁。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中央和各地方的政府职能逐步发生转变。

(一)计划经济时期。这一时期,政府给予乳业直接扶持且直接介入,参与市场经营,实施统购包销,价格和供需均受到严格控制。

(二)改革开放初期。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政府逐渐缩小对乳业的直接干预,乡村乳品市场开放,但是城市市场仍然受政府政策的控制。

1988年,农业部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乳品是“菜篮子”工程中主要项目,各地多用不同方式补贴和扶持郊区的乳业运作。中央对74个大中型城市的商品零售价进行公布,其中巴氏消毒牛奶及其他34种产品的价格每月要上报给中央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各地区政府对牛奶价格实施控制,城市地区的生奶价格可能被扭曲,不能反映市场情况。

(三)市场经济时期。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乳品价格的全面放开,政府经济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在这一阶段各级政府将从直接介入退为间接调控,从政策和法规的角度支持奶业的发展。此时,“公司+农户”、“公司+规模牛场”和“一体化”三种产业链模式并存。

1.“公司+农户”模式。国务院及农业部先后将支持和发展奶业列入国家产业政策要点,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希望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带动上游的奶牛养殖业,进一步开拓下游的乳制品消费市场。各级政府发展奶业的积极性也非常高,黑龙江、河北、新疆、内蒙古等省区都把发展奶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制定了“奶业兴农”、“奶业兴市”等发展战略。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政府近年来抓住龙头企业这个关键环节,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扶持方式。对伊利集团的增配股、资产运作、技改扩建予以大力支持,使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目前伊利集团已成为全国乳品行业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液态奶生产企业,销售额名列全国第一。在对蒙牛公司的政策扶持上,对其建厂采取“筑巢引凤”的方式,无偿提供土地、减免税收。公司起步之初,所在地和林格尔县主管部门在电力等方面也给予大力支持,并且扶持其引进了世界先进生产设备。

在政府对龙头企业的大力扶持之下,乳品加工:企业成长迅速,掌握着质量检测和定价的权利,而作为产业链上游的原料奶生产者,无论是其规模还是组织化程度都相对滞后。随着公司规模的迅速壮大,在产业链中处于垄断地位,受利益驱使,收购中存在压级、压价等危害奶农利益的现象。奶农也会有一些消极的抵御,例如通过卖牛、杀牛等方式退出原

奶生产环节。这一时期,政府从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转变到保护奶农利益和市场培育上来。为了保障奶农的利益,保障乳品的供给安全,政府介入到双方的交易中,采取政府指导定价的方式,实行最低保护价格。此外,政府不断加强牛奶营养知识的宣传,积极推动“学生奶”计划,通过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的有机结合,培育乳业市场,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喝奶的良好习惯,进而带动更多的消费者。

2.“公司+规模牛场”模式。随着奶牛养殖的规模和奶农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部分规模牧场㈩现。在这一模式下,奶农的淡判力量不断加强,契约双方势均力敌,政府职能转变为协助建立一个健全独立的质量检测机构,约束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调节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冲突。在这一阶段,政府的指导定价是刚性的,它不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例如2004年呼市奶业发展出现萎缩,奶价不涨,奶农单方面的利益受到损害,政府、奶协并没有及时作出反应,直到2005年3月奶价才每公斤上浮了0.03元。政府的指导价呈现滞后性,已经开始显现㈩不适应奶业发展的迹象。

3.“一体化”模式。随着原料奶生产者组织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奶源基地的日益稀缺,原料奶生产者主动向下游纵向一体化以及乳品加工企业主动向上游纵向一体化是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利润的理性选择。江西金牛集团以及福建的长富集团是一体化的典型代表。由于一家养殖场很难达到乳品加工要求的规模,原判奶生产者就有联合起来的动机,自发形成了奶牛合作社。政府职能主要在与间接调控,在政策方面的支持以及相应的组织、协调。

综上所述,中国乳品产业链的纵向组织关系演变基本上是政府主导的供给型制度变迁。政府的作用在计划经济时期是直接介入,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逐步放开,到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再到保护原料奶生产者利益,协助建立独立的第三方机制,直到最后的间接调控,经历了一个政府角色由强到弱的过程。

在乳品产业链纵向组织关系的演变进程中,政府也经历了一个认识和学习经济规律的过程。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符合其行为理性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当产业发展低迷时,政府首先认识到培育市场主体——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而随着乳品加工企业的规模的扩大,契约双方市场力量的差距产生了种种矛盾,政府转而扶持产业链的薄弱环节一原料奶生产者和乳品消费市场;只有当原料奶生产者联合起来,奶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后,政府的职能才有可能转变为间接调控。

中国各地乳业的发展状况不同,不同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实际操作中,政府的行为还经常受到社会主流观念和各方“喊叫”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对乳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很多时候都是事后控制。

中国乳品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对策 篇4

1 乳品产业两种发展模式的比较

1.1 市场→奶源→高标准奶源的先发模式

乳品产业先发模式是指先市场后奶源,再到高标准奶源的发展模式。“乳品企业+奶农”是乳品产业先发模式的主体特征,也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特色[2,3]。乳品企业被扶持为“龙头”,成为“中介”与“桥梁”,从而把分散的农民带进市场。乳品企业在这种模式中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要带动奶源基地的建设,还要开拓消费市场。在先发模式下,乳品企业成了奶农参与市场的协调者与组织者,奶农处于自由竞争状态,乳品企业处于垄断购买地位。

先发模式中奶农与乳品企业间是契约型的利益分配机制。双方通过协商,签订规范的经济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奶农只负责原料奶的生产,乳品企业负责原料奶的收购、加工与销售。虽然契约型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在契约合同这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上,但是由于乳品企业与奶农各自的目标函数不尽相同,乳品企业与奶农之间的契约结合只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外部结合,因此双方总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选择行为方式。

1.2 高端奶源→市场运营的后发模式

乳品产业后发模式是先高端奶源再市场的运营模式。后发模式的产业主体特征是“乳品企业+牧场”。我国现有的牧场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完全一体化的企业直属牧场;另一种是私人牧场。由于私人牧场具有一定的资产和较长期的生产计划,对未来收益有一定的预期,信誉机制较强,乳品企业与其在产业中的地位更加平等,更容易建立长期公平的合作关系。

后发模式利益分配机制的显著特点是通过一体化和参股等方式,把奶农变身为乳品企业的职工或股东,以经济利益为纽带把生产原料奶的奶农与乳品企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比较牢固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以资产为纽带,使奶农与股份经济组织形成较紧密的利益关系。对于奶农来说,他们以入股的形式进入二、三产业,不但能得到生产者的利益,还可以以股东的身份分享股份经济组织从事二、三产业的部分利益。对于一体化乳品企业来说,由于企业获取全部的剩余价值,因此企业有足够的激励来提高生产率和扩大生产规模。

1.3 两种发展模式的比较

先发模式和后发模式各有利弊。先发模式实施者先抢市场,后建工厂,通过整合外部资源,利用“公司+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的虚拟联合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先发模式虽然潜在风险较大,但能在短期内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使乳品企业迅速发展起来。但由于企业过分注重市场,忽视奶源基地建设,可能会引发质量危机,也可能引发奶源短缺与产业高速发展的矛盾。近年来,不断爆发的奶源战、价格战和2008年的“三聚氰胺”特大乳制品安全事故都充分地暴露出先发模式的弊端[4]。

后发模式则是先高端奶源再市场,通过“公司十牧场”走出了乳业发展的另外一条道路。规范牧场的优势在于采用前向一体化的价值链,通过资本纽带将牧场和乳品企业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这种内部资本关系所形成的利益共赢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后发模式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牧场,因此其前期发展速度较慢,但是一旦建成其稳健的战略会带来后发优势。尤其是随着消费市场日趋成熟,消费者愿意为安全放心的乳制品支付更高的价格,牧场科学的饲养和高品质的奶源能够实现更多的利润。目前,中国市场上的“特伦苏”、“金典”、“黑沃牧场”等品牌的高端牧场乳制品的成功热卖,客观上证实了后发模式的可行性和其较好的发展前景。

2 先发模式对乳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中国乳品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原料奶生产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因此以龙头企业带动为显著特征的发展模式就成为产业发展自然的选择。这种模式也的确曾对中国乳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1995年到2003年间中国乳品产业快速发展即为最有力的证明。然而,随着乳品产业的发展,该模式在短期内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先抢市场,后建工厂,整合外部资源等优势随着竞争的深入逐步殆尽,注重短期效益的先发模式弊端开始显现,严重制约了乳品产业的持续发展。先发模式对乳品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原料奶交易中缺乏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在中国乳品产业发展初期,奶农和加工企业的效益均呈现高速增长,在这客观上掩盖了双方利益分配不合理的事实。随着乳品产业的发展,竞争的不断加剧,总体利润的回落,两者之间在分配机制上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

先发模式采取以合同为纽带的契约型利益链接方式。从表面看,这似乎是建立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的合理方式,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合同大多是由乳品企业乙方提出的,其中规定的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平等,且缺乏第三方的监督。奶农在产业链中处于极度弱势地位,利润分配与成本分摊不平衡。以黑龙江省生产百利包纯牛奶的成本与利润分析为例,2008年上半年生产每公斤百利包纯牛奶的总成本为2.18元,其中养殖成本为1.17元。总利润为0.68元,奶牛养殖过程利润为0.23元,奶站利润为0.04元,企业利润为0.05元,超市利润为0.36元,也就是说承担了53.7%成本的奶农只取得了33.8%的利润[5]。目前,我国奶农的规模化程度较低,奶农与乳品企业之间力量对比中,奶农的力量远远弱于对方,因此看似维护奶农利益的合同却成为提高奶农收益的最大障碍。从供求关系上看,虽然由于奶源供需缺口大,各大龙头企业竞争非常激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卖方市场,但是具体到单个的奶农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依据购销合同的买方市场[6]。在养殖成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鲜奶收购价格基本维持不变就说明了问题所在。由于我国乳品企业的产品较为单一,同质化严重,在市场竞争中多采取低价倾销策略,为降低成本,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乳品企业不愿提高奶价。而分散的奶农对鲜奶价格没有话语权,使得鲜奶价格没有随着成本的增加而相应提高,致使奶贱伤农。在这样的利益分配模式下,承担巨大养殖风险的奶农却只获得了较低的利益,企业对养殖户的反哺投入很少。

2.2 乳品企业间的过度竞争

先发模式是以市场为出发点,加工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断通过扩大规模以取得成本领先优势。在乳品产业链中加工企业的利润最为可观,这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投向乳品加工业。于是,在先发模式下,乳品加工环节表现为不断增长的企业数和不断扩张的产能。中国乳品企业数逐年增加,截止2008年9月中国现有832家规模以上乳品加工制造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万t。由于产能扩张规模不仅超过了原料奶生产的增长,而且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水平,于是引发了乳品企业间的过度竞争[7]。过度竞争严重危害了中国乳品产业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价格战,奶源战以及质量安全问题。我国的乳制品价格一直处于低位。即使在原材料等成本不断上涨压力下,当前市场上250ml的百利包的鲜牛奶的售价也只有1.5元左右。在这样的价格水平低于很多品牌瓶装水的价格,此外仍不断有各种“买赠”的促销活动,因此“奶贱于水”在很多地方不仅不鲜见,而且已为常态。在内蒙古、黑龙江、河北等奶源优势地区的奶源争夺就更为激烈。以黑龙江省为例,除了完达山、龙丹、万家乐、北大荒等众多本地乳品企业外,早在1996年,光明乳业进驻富裕县,通过合资建厂的方式控制奶源。合资的雀巢公司牢牢控制着双城附近的大片奶源。此外,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也纷纷在黑龙江省建立自己的乳品加工厂。提供安全、卫生的乳制品是消费者对乳品企业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乳品企业的一贯承诺。然而,从2001年以来,“有抗奶”、“还原奶”,“早产奶”,再到“大头奶粉”和2008年9月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一系列的乳制品质量安全事故说明产业竞争水平已经接近后超出企业可能承受的底线。

2.3 乳品消费低水平饱和

虽然先发模式是以市场占有为首要目标,并在乳品产业发展初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在于只注重市场占有率的争夺,而忽略了对市场需求的培育和引导,于是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乳品企业陷入低效率的低端市场中无法自拔。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先发模式的制约表现在中国乳制品消费需求量的增长缺乏后劲,消费水平在低水平饱和。一方面,城市居民的乳制品消费对液态奶等常规品种需求基本饱和,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潜力很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启动手段。另一方面,乳制品消费主要集中于低端市场,像有机牛奶、奶酪、黄油等产品的需求不高且增长乏力。奶酪、黄油等产品生产加工中使用原料奶的比例较高,例如生产1 kg奶酪需要大约10 kg的原料奶,这些产品不但可以给乳品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而且可以拉动原料奶生产环节的发展,缓解局部地区原料奶过剩的问题。

3 先发模式向后发模式演进的必然性

鉴于先发模式中表现出的种种弊端,向后发模式演进成为中国乳品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做出这种选择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3.1 后发模式能够凸显奶源优势

乳品产业发展的成败取决于奶源优势的发挥。先发模式是以占领市场为导向的,乳品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以取得规模优势,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而这种压力又传递到原料奶环节,造成奶农的收益低下,所以先发模式下的原料奶生产是弱势环节。而后发优势是以高标准、规模化的奶源为基础,乳品加工和原料奶生产之间建立利益共同体,在市场中追求优质优价,因此后发模式中原料奶环节利润远高于先发模式。后发模式的实现将有助于乳品产业价值链的整合,即将奶源优势转化为实际的收益和利润。

3.2 后发模式将促进乳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中国乳品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都与产业的发展模式息息相关。无论问题出现在原料奶环节、乳品加工环节还是消费环节,只针对问题的局部解决方法已经不能奏效。例如,针对2009年以来的原料奶生产效益下滑,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为优质后备奶牛饲养提供补贴,例如,2009年黑龙江省出台了补贴政策,按每头母牛500元的标准对养殖户进行补助。然而笔者认为,虽然这种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奶农的收益,保障奶源储备的稳定,但是这种政策的效果值得商榷。原料奶价格的波动是市场供求关系调整的结果,部分奶农的弃养和退出是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客观上说明散养方式已经落后和不再具有经济性。此类政府补助也已不是第一次,补助可以解决奶农一时的收入问题,但是不能提高奶农的长期盈利能力。应该利用这种市场的震荡,调整原料奶生产和乳品加工链接机制,引导乳品产业向后发模式转变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3 后发模式是被国际实践证实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拥有悠久的牧场经营方式和发达的奶农合作组织的欧洲及北美国家,还是在小规模经营的日本、印度等国家的乳品产业,在发展模式上都倾向于后发模式,这客观上说明后发模式的可行性[8,9]。但是国外的后发模式中原料奶生产者是推动乳品产业链整合的主要力量,由奶农合作组织进行产业的前向一体化。然而根据中国存在着大量分散、小规模的原料奶生产者,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弱势等实际情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原料奶生产者很难拥有国外奶农那样强大的合作组织,进而推行前向一体化,所以引领中国乳品产业的发展模式转型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乳品企业的肩上。

4 促进乳品产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对策和建议

4.1 推进奶源组织模式的改革

虽然我国乳品产业中原料奶环节的发展与其他乳品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是“规模化养殖,机械化挤奶”是乳品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因此原料奶生产方式的发展方向一定要与国际接轨。事实上,国内的乳品企业早已经意识到奶源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在“三鹿奶粉”事件后,奶源组织模式的革命更是势在必行。通常而言,规模牧场的奶源质量最好,养殖小区牧场次之,散奶的品质最难保障。为了抢占高端市场,各乳品企业已经开始奶源革命。例如,光明乳业在2008年9月中旬宣布取消所有非自建的奶站,把其奶源中5%的散奶全部砍掉(1)。我国现在的奶源组织方式中一半以上都是散奶,因此奶源组织模式的改革将会是一个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对于光明乳业而言,拒收散奶只是5%的奶源问题,而对于大多数乳品企业来说散奶是绝大部分甚至所有的奶源,而且散奶的生产还连接着众多奶农的切身利益。因此,奶源组织模式的改革应该以渐进的,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

奶源组织模式的改革有三个主要方向:(1)逐步取缔散养模式。政府补贴不能改变散养模式的不经济性。对于散养的奶农而言,从非效率的生产方式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养殖场的职工或者脱离奶牛饲养也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因此,作为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散养模式应该被逐步取缔。政府应该利用市场波动的机会,出台政策对规模养殖企业和奶农合作组织进行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奶源组织模式的转型,通过奶牛合作社、奶牛养殖小区、私人牧场等方式使原料奶生产向更加集约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从先发模式向后发模式的转变。(2)加强对奶站的管理。由于存在众多分散的小规模奶农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事实,这决定了奶站,作为一种联结了分散奶农与乳品企业中介组织,也将持续存在。为了理顺利益链接机制,避免败德行为,应通过对现有奶站进行排查和提高奶站准入门槛等方式加强对奶站的管理。(3)推进奶牛养殖标准化。各级政府应该对现有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和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牧场开展相应的技术规范培训,逐步改善奶牛养殖、防疫、挤奶、粪污处理等条件。同时,严格规范标准化养殖体系,对达不到标准的牧场和小区强制进行停产整顿。此外,继续落实奶牛良种补贴和奶牛保险实行保费补贴等扶持政策,加强奶牛标准化养殖关键技术的推广,加大奶牛人工授精、选种选配和奶牛疫病防控等技术服务,全面提高奶牛饲养水平和生鲜乳质量。

4.2 推进乳品企业主导的一体化经营

为了实现产业化经营的目标模式,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乳品企业通过自建牧场或收购分散养殖奶牛的方式组建规模化的养殖场。对于收购分散养殖奶牛的情况,可以通过将奶农转变为养殖场职工的方式解决奶农就业问题,或采取奶农以奶牛作为资产入股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原料奶生产的集约化水平,而且将原料奶的交易内部化,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保证了原料奶的稳定供应。这种一体化的方式可以有效规范生产操作与管理,更好地保证原料奶的质量。

在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同时,逐步实现利益分配机制从契约型向要素型的转变。在契约型分配机制中,奶农只是在生产环节上获得)收益,而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与奶农无关,奶农就不会把加工、流通企业当作自己的企业,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也就缺乏可靠的支持力量。要素型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以通过返还利润、建立风险基金和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的要素型利益联结机制。即:(1)返还利润,即企业收购原料奶时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并在企业实现利润后按比例返还奶农一定利润;(2)建立风险基金,即企业建立风险保障基金,在奶农遭遇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时给予补贴,以解除奶农的后顾之忧;(3)参股入股,即企业与基地、农户通过资金、土地、技术、设备、劳力等入股,进行股份合作经营和集团化经营。要素型利益分配机制可以使原料奶生产者与乳品企业间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形成乳品产业链各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参考文献

[1]侯淑霞.先发模式下乳品供应链合作关系柔性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8(4):4-8.

[2]何玉成,李崇光.中国乳品市场进入壁垒与产业发展[J].农业技术经济,2004(3):58-61.

[3]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山东省莱阳市农业产业化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2001(1):69-75.

[4]王威,杨敏捷.信任品的信任危机与与加强乳制品安全的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3):302-305.

[5]佚名.奶牛养殖各环节成本和利润分析.农博网[EB/OL].http://www.ybxm.gov.cn),2008-05-12.

[6]姚凤桐.构建奶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新型利益机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4):16-18.

[7]王威,顾海英.中国乳品加工业过度竞争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2):40-45.

[8]Oustapassidis K.,Vlachvei A.,Karantininis K.Growth of Investor owned and Cooperative Firms in Greek Dairy Industry[J].Annals of Public&Cooperative Economics,1998(3):399-420.

乳品工艺专业求职简历 篇5

乔xx

性 别

民 族

出生日期

1988-9-12

户 箱

内蒙古包头市

学 历

大专

专 业

乳品工艺

毕业院校

xx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工作年限

3年

联系电话

***

现 住 址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

相关工作

经 历

2010年4月—今:内蒙古xx旅游有限公司特约责任记者工作内容:担任《北方周末报》xx特约记者三年多来,为景区撰写大型软文宣传文20余篇;编排《xx·记忆》第二辑一书,全程参与《xx·记忆》系列丛书编写;兼任xx5A工作小组检查员,参与公司管理,并在创建5A工作组负责文字资料的全程整理编撰以及检查景区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为景区撰写全国旅游产品推介会推介稿,景区游览指南,导游词,集团公司内部宣传资料整合及景区各阶层领导所作各种场合讲话稿等;兼任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建立健全公司党建工作以及策划党员活动。

能 力

特 长

能力:具有独立策划文案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熟悉日常办公软件,会简单的pS。能够简单的用英语交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特长:宣传写作,会议写作,会议材料整理,摄影。

个 人

乳品业:酸奶迎接曙光 篇6

与纯牛奶相比,酸奶的营养价值高,更易被人体吸收、消化,喝起来又爽口,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如今酸奶产品的竞争已进入“细菌战”时代,一时间,“××菌”招摇过市成为宣传热点。在各大超市的乳制品专柜,可看到很多品牌的酸奶都标有添加菌群名称,“BB-12活性双歧杆菌”、“龙根B菌”、“双歧因子”等等不一而足,好不热闹。

虽然中国酸奶企业起步较晚,但国人和酸奶的结识,起码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光绪帝死于一杯被下毒的酸奶,虽是传说,无从考证,但至少我们有理由说,我国酸奶的年龄并不年轻。当然,那只是“零打碎敲”,民间行为。要说真正的大企业行为并形成气候,还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说起,那时,卡夫、达能和帕玛拉特等跨国公司先后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由于“水土不服”,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并不顺利:2002年,美国酸奶市场第一品牌卡夫在进入北京9年之后正式退出;2003年,国际酸奶品牌优诺也黯然告别我国市场;2005,意大利乳品巨头帕玛拉特在中国的工厂全线停产……中国酸奶企业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一步步发展起来了,相对鲜奶市场,酸奶市场还是一块“空白”,除了益力多、光明、太子奶等品牌的生产规模较大之外,像三鹿、伊利、三元、蒙牛等专业乳品厂商只是近两年才开始涉足这一领域,而乐百氏、娃哈哈等则由于奶源制约而实力有限。

2001年,酸奶在我国整个乳制品中的比重仅为7%到8%左右,2003年,全国的酸奶总产量达到近23万吨,占总体乳制品的11%,2005年我国酸奶生产企业已达150多家,总产量50多万吨。近两年其产销量增长速度均高达40%以上,大大超过纯奶30%左右的增长率。尽管如此,酸奶市场仍是个零散性市场,还未出现占明显优势的全国性品牌,在大部分地区都以一个区域性品牌为主。另外,酸奶品种也十分单调,

去年,伊利与芬兰最大食品公司维利奥公司签约,得到今后5年内在中国独家使用全球最著名益生菌LGG的权限;蒙牛与湖北最大的乳制品企业武汉友芝友保健乳品有限公司合资建厂,以生产各式酸奶为主,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了我们面前:酸奶,似乎让众多饱受价格战折磨的乳品企业看到了新的曙光和希望,乳品业正在将下一轮发展重点向酸奶转移。

如今,乳制品早已不象过去只有老年人、婴幼儿、病人和少数高层消费者才得以享用,它已经逐渐成为城市居民餐桌上的必需品,大众生活中的普通饮用品。据2002年北京等地的调查,婴幼儿对乳制品的消费占整个消费群的19%,60岁以上的老人占28%,其他年龄段的人占53%。而乳品中的酸奶,因其营养更丰富、更易于消化等诸多好处,越来越得到消费者青睐;目前国内乳品市场还是以纯奶和奶粉为主,酸奶仅占整个乳品市场分额的15%左右。而在国外成熟的乳品市场,酸奶的比例一般会达到40%左右。单从数据比较便可看出,国内酸奶市场潜力巨大,还有将近两倍左右的上升空间。

几轮价格战打下来,做纯奶对很多企业来说已是赔本赚吆喝,大部分企业,纯奶的毛利率能控制在15%左右就已经算是不错了。而酸奶则不同,酸奶的行业毛利率可以达到35%至40%左右,经营稍好的企业毛利率会在40%以上,一些企业,某些品项的酸奶毛利率甚至超过100%。

乳品从业者都知道,300公里是鲜奶物流配送的一道坎,超过300公里则很难保证鲜奶的新鲜程度。300公里配送半径的问题,成为许多城市型乳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了其向周边区域辐射扩张。由于酸奶的保质期相对鲜奶要长且消费者对酸奶新鲜与否的关注程度要远远低于鲜奶,因此,酸奶的配送半径可扩大到500公里,甚至1000公里以上。

近期对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价格是影响消费者酸奶购买行为的最显著因素;品牌和包装类型对酸奶购买的影响不相上下;净含量和保质期对消费者酸奶购买影响较小。就在校大学生而言,包装类型以袋装最好,原因是他们没有必要的保鲜设备。净含量以150g-300g之间的最好,因为150g-300g可以一次性消费,适合学生群体的消费特点。保质期为常温8个月最好;在居民小区,净含量高、非袋装的酸奶更能满足人口多且有条件保鲜的一般家庭需要;在高档住宅区,价格因素不成其为问题,他们更在意的,是酸奶的品质、保质期和品牌。

一些特殊群体的需要,也是一种商机。比如现在的女性热衷于减肥。酸奶减肥法,是厂家为他们制作的低糖酸奶或低脂酸奶(脂肪含量1.0—1.5%);饱腹感减肥,是企业为他们经销的草莓酸奶,因为草莓酸奶最易让人饱……有着特殊需要的,当然不止减肥族,就看企业经营者是否有“心”了。

乳品产业 篇7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重要的奶牛养殖基地。2010年, 区内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4%和25.8%, 均居全国首位。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的技术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目前, 我国乳业发展处于关键的调整时期,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近期外资进入我国乳业的新情况, 笔者从乳业产业链的视角出发, 对外资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内的相关企业[2]

2.奶牛育种环节

此次调研的育种企业大都表现出较强的与外商合资或合作的愿望, 如果这些企业成功上市, 外资育种巨头就有可能通过资本市场来并购国内企业, 并取得对育种环节的控制力。

3.原料奶生产环节

目前, 外资进入原料奶生产环节主要受到农地规模的限制, 如果出现农地可以大量流转的情况, 外资通过操控原料奶价格导致国内养殖场普遍亏损, 乘机大量收购养殖基地的风险也是存在的。

4.乳制品加工环节

外资通过生产设备和包装材料等分割了较大部分的市场利润, 而中国制造的机械和材料等没有任何市场竞争力, 因而中国企业在短时间内不太可能扭转此种局面。受到奶源基地的限制, 外资对我国液态奶市场还较难形成较强的控制能力。但是, 本土奶粉品牌很难和洋奶粉相抗衡, 高端奶粉市场的外资垄断形势已经形成, 这种局面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缓解。

5.乳制品销售环节

家乐福、沃尔玛等少数外资零售巨头垄断终端大型卖场的格局基本形成, 国内乳制品加工企业与其谈判竞争的能力仍然较弱。另外, 家乐福、沃尔玛等都有不同程度地向生产环节反向扩张的迹象, 一旦国内乳制品企业遭遇生产经营困境, 就会面临被这些零售巨头反向并购的风险。

综上所述, 从内蒙古自治区乳业整个产业链的情况来看, 外资虽然没有直接通过并购形式入侵国内乳业产业, 但实际已经渗透到各个环节, 而且在不同环节的渗透形式和未来可能采取的策略都不相同。此外, 内蒙古区内企业普遍表现出强烈的与外商进行技术合作交流的愿望, 这也给外资策略性地并购国内乳业相关环节提供了条件。因此, 对外资可能进一步采取的策略, 我们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三、外资进入内蒙古自治区乳业企业情况的启示[3]

1.乳品生产关键技术外资依赖程度较高

此次调研发现, 我国乳品生产关键技术基本由外商垄断。只有在技术上赶超外资才能提高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这是我国乳企实现完全自主的关键。

2.奶源是乳业产业链的堡垒

外资目前还没有对我国乳业产业链形成较强控制力的主要原因是奶源仍然牢牢地控制在内资企业手中, 外资短期内不可能形成控制力量。因此, 奶源是抵御外资控制整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政府要继续强化对奶源基地建设的支持, 设定防止外资进入的制度壁垒, 从而保护其健康发展。

3.国家和企业之间在产业安全问题上的目标不同

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存在偏差是产业安全存在风险的重要原因。企业追求个体利润最大化, 防范农业产业安全的风险意识不强, 在发生并购案件时容易接受外资高额的并购资金, 这可能与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目标发生冲突, 进而导致农业产业安全受到损害。

四、政策建议

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政府要大力支持奶源基地建设。奶源基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政府应该引导乳品企业加大在奶源基地建设方面的投入, 建成高质高产的奶源基地, 与国际乳企的质量标准相抗衡。另外, 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或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些做法, 对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原料奶来源做出相关规定, 如台湾要求当地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原料奶至少有70%以上来自当地, 从而凸显奶源在整个产业链条上的作用。

二是理顺乳品产业链上的利益联结机制。政府应该引导乳品龙头企业与奶农之间建立合理的购销关系, 使奶农与乳品龙头企业形成利益联结共同体, 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打破目前奶牛养殖环节破坏—发展—再破坏—再发展的恶性循环, 不断积累奶源环节的发展优势, 为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扶持技术水平领先的国内乳品企业优先发展。应鼓励科研机构、乳品企业积极创新,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彻底摆脱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四是完善我国外资并购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外资并购的法律和法规, 通过行政和法律的干预为我国乳品企业和整个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重大的并购重组活动, 要加强监控和审查。

参考文献

(1) 林华.外资乳业重返中国市场[J].中国外资, 2006, (03) .

(2) 刘壮志.如何应对外资奶粉品牌进军三四线城市[J].乳品与人类, 2010, (05) .

乳品产业 篇8

一、乳品的消费现状和产业政策对产业链模式产品安全影响

1、乳品的消费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 在对乳品的消费方面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 在生活当中乳品食物对人能提供营养能量。而对于乳品生产企业来说, 产品的安全性保障就显得比较关键, 乳品企业的产业链模式和产品的安全之间有着紧密联系, 在乳制品消费环节, 他们认为受传统的饮食习惯、较低的居民收入水平和乳制品总体产量不高的影响 (Andrew Viney, 1999) , 改革开放前中国乳制品生产量较少, 对乳制品的消费也较少[1]。蒋乃华 (2003) 指出由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及生活习惯的限制, 价格相对较高的乳制品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具有奢侈品特征, 人均消费量较低。乳制品种类较多, 不同消费习惯的人对乳制品的偏好不同, 造成不同的需求弹性。中国居民乳制品产品和消费种类比较单一, 主要消费的是液体乳、奶粉和酸奶等 (伏浩, 2003) 。 (Nicole J.Olynk和Christopher A.Wolf, 2010) 认为21世纪以来, 中国政府通过“菜篮子”等工程政策刺激了乳制品的产能扩大。但是随着乳企的快速扩张, 行业自律却成了问题, 忽视了乳制品安全问题。三聚氰胺事件导致了消费的大幅度下滑, 消费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只有保障了乳品的质量安全, 才能促进乳品企业可持续发展。

2、乳品产业政策对产业链模式产品安全影响

乳品产业政策对乳品企业产业链模式以及产品的安全有着很大影响, 不同的产业链政策当中, 农场前向一体化性安全性均值最大, 城郊型的安全性相对比较低。在城郊型的产业链模式以及农区型产业链模式发展应用中也都有着不同结果出现。在农场前向一体化模式安全性均值上要高于其他的模式[2]。在产业安全以及原奶收购标准和乳品加工政策上都和0.05水平上相关, 乳品加工政策与权威检测机构和乳品销售政策在O.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另外, 乳品产业政策方面的产业链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也比较大, 其中的描述性统计方面, 城郊型的产业链环节中, 垄断企业奶牛企业以及乳品加工企业, 在企业绩效的影响均值上是相同的, 这些环节的绩效影响相同农户次之。乳品加工企业在企业绩效的影响层面是最大的, 然后是综合奶站以及农户, 而对于集约化的奶牛场来说, 是对企业绩效影响最小的。不同的产业链模式的各个环节和产品安全回归分析中, 城郊型的产业链的几个重要因子和乳品销售企业系数的关系比较明显, 农户的回归系数是0.151, 而乳品销售企业的系数是0.883, 在当前的农场前向一体化型产业链中国营牧场以及乳品销售企业对产品的安全有着直接影响。

二、乳品企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和产品安全的保障措施

1、乳品企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分析

乳品企业生产链的发展模式是多样的, 其中的先发模式护主要是先市场后奶源, 然后是标准奶源的发展模式, 其中的乳品企业和奶农就是乳品产业先发模式的重要特征, 也是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特色。在乳品企业被扶持为龙头过程中, 已经成为中介和桥梁。在先发发展模式中和奶农以及乳品企业间是契约型的利益分配机制[3]。除了先发模式就是后发模式, 也就是高端奶源和市场运营的这一模式。主要的运作就是先高端奶源, 然后向市场进行运营, 这一模式的主要特色就是乳品企业和牧场的结合。在后发模式的利益分配制层面, 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一体化以及参股的方式。

2、乳品企业产业链及产品安全的保障措施

乳品企业产业链和产品安全的保障要注重措施的科学实施, 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 才能有助于乳产品的安全以及企业产业链的良性发展。这就需要在奶源组织模式方面深化改革, 注重规模化的发展以及机械化的挤奶发展规律的遵循。在“三鹿奶粉”事件后就已经说明了奶源组织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规模牧场奶源的质量要能得以保障, 在养殖小区牧场次之, 为能对高端市场进行占据, 在当前的乳品企业已经在奶源改革方面加大了力度, 如:光明乳业的奶源组织的改革方面[4]。从改革的方向上, 要注重方法的科学实施, 要逐步的取缔散养模式, 以及在奶站的管理工作上加强科学化, 并要能积极额推进奶牛养殖标准化。

加强乳品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的优化实施。对产业化经营目标模式的应用实现, 当地政府就要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大力鼓励实力乳品企业在自建牧场以及收购分散养殖场奶牛方式, 进行规模化的建设养殖场。对产业化经营的推进过程中, 就要充分重视利益分配机制的转变, 要注重向着要素型的发展机制方向上迈进[5]。在要素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应用中, 就要从细节着手, 将返还利润以及建立风险基金和参股入股等各方面的工作完善实施。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优化实施, 才能有助于乳品企业以及产品的安全保障。

三、结语

总而言之, 乳品企业的我产业链模式和产品安全的保障, 要注重从细节着手, 多方面的考虑分析。通过此次对乳品的消费情况以及对乳品企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和发展的策略探究, 就能对实际的乳品企业和产品安全发展有着理论支持作用, 为我国的乳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利支持。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全面发展改革背景下, 在诸多领域的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 在饮食方面的安全性就成为关注的话题。乳品企业的生产过程中, 对产品的安全和产业链模式的应用有着紧密联系, 通过对产业链的优化保障产品的安全就比较重要。本文主要就乳品的消费现状和产业政策对产业链模式产品安全影响加以分析, 然后结合实际对乳品企业产业链发展模式和产品安全的保障措施详细探究。

关键词:乳品,产业链模式,产品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威, 杨敏杰.“信任品”的信任危机与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 (03)

[2]侯淑霞.先发模式下乳品供应链合作关系柔性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5 (06)

[3]王威, 顾海英.中国乳品加工业的过度竞争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4 (02)

[4]姚凤桐, 李娅男.构建奶业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新型利益机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04)

乳品添加剂谱写乳品发展新篇章 篇9

乳品添加剂对现代乳品工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市场潜力巨大。而在近几年来发生的三聚氰胺、OMP等事件使得老百姓对乳品存在一种“恐惧”心理, 尤其是乳品生产过程中添加剂的使用问题, 更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但是从长远来看, 诸多问题的暴露能够使乳品行业逐渐规范起来。

在最近乳业新国标中有关原乳标准高低的纷争, 再次将中国乳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广州市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表示, 中国乳品标准是全球最低的;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达木德认为, 制定乳品标准要从中国国情出发, 从客观实际出发。透过这个问题, 我们也许能找到中国乳业发展的新机遇。

本期《添加剂·配料》栏目策划了“乳品添加剂谱写乳品发展新篇章”专题, 邀请帕斯嘉 (上海) 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龙沙 (中国) 投资有限公司、济宁耐特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大家介绍乳品中一些添加剂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希望大家更多地了解乳品添加剂, 为乳品行业的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乳品产业 篇10

构建乳品行业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势在必行

2009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印发《乳制品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 要求乳品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建立进货查验制度, 健全原辅材料进货台帐、食品添加剂进货台帐和使用记录、生产台账和产品销售台帐。时隔一年,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 明确规定乳品企业要“建立乳品追溯制度”, “建立电子信息追溯系统”, 要求“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农业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要协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以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为试点, 推行电子信息追溯系统, 实现从奶源、采购、生产、出厂、运输到销售终端的全程有效监管, 确保对产品在任何环节都能快速辨别真伪;2011年年底前完成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建设和相关标准、法规的制定, 并逐步在乳品行业推行电子信息追溯系统。”要求之明确具体前所未有。

与此同时, 处于征求意见稿阶段的《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 (2010版) 》中也增加了“生产乳制品的企业应具备原料入厂查验、生产用料管理、过程要素管理及产品出厂检验、销售等信息自动化记录系统”的明文规定, 一旦该征求意见稿审核通过, 未建立信息记录系统的乳品企业将面临不发证的危险。

目前在我国食品行业中, 乳品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多数企业已经构建了相对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不管是企业ERP、仓库管理信息系统还是层层叠叠的纸质台账都仅仅是实现了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部分, 尚不能满足政府政策关于电子信息追溯系统的建设要求, 以及全新监管模式下监督检查的要求。

在此背景之下, 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特推出了乳品追溯解决方案——i Trace乳品电子信息追溯系统。该系统的试点应用选取了高危乳品行业, 实现了山东省内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的全部试点应用。目前系统运行正常, 各方反馈效果良好。

i Trace乳品电子信息追溯系统核心优势

符合最新政策法规要求

系统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的要求, 实现了《乳制品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中政府监管和企业自查全部要求的电子化。可以辅助乳品企业建立追溯制度, 快速响应政府最新工作要求。

强化食品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

在《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安全各方责任中, 企业的主体责任是第一位的。i Trace乳品电子信息追溯系统正是在认定企业主体责任的基础上研发的追溯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作为第一责任方提供追溯信息, 并对其提供信息的真实性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

i Trace乳品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功能简介

构建完备的企业电子台账

实现《乳制品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要求的电子化, 辅助企业建立进货查验制度, 健全原辅材料进货台帐、食品添加剂进货台帐和使用记录、生产台账和产品销售台帐。从信息化角度提升乳品企业责任意识及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实现监督检查的电子化

针对食品行业监管模式的改变, 系统设置了符合监督检查流程的企业自查功能模块。实现了从政府下达监督检查通知书、企业回执、企业填写自查表到政府核查等全过程监督检查的电子化。辅助企业快速适应全新的监管模式的转变。

快速生成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追溯

上一篇:本质规律下一篇:大型装备制造企业